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怎麼竹刻藝術

怎麼竹刻藝術

發布時間:2022-04-18 22:17:57

❶ 嘉定竹刻藝術特色是什麼

雕法有陰刻、陽刻、皮雕、模雕等多種,其中以留青皮雕最具特色。留青皮雕以竹的青皮作花,竹肌作底,利用其色澤的不同而雕鏤出層層畫面。

所刻書、畫、插屏、掛屏等欣賞藝術品和煙盒、筆盒、花瓶等實用工藝品刀法縝密精緻、圖案清麗淡雅。



嘉定竹刻藝人以刀代筆,將書、畫、詩、文、印諸種藝術融為一體,賦予竹以新的生命,使竹刻作品獲得了書卷之氣和金石品味,風雅絕俗,成為歷代文人士大夫的雅玩。

嘉定竹刻的形制多適合文人口味,其品種有以竹筒和竹片製成的筆筒、香筒(薰)、臂擱、插屏、抱對等,也有以竹根刻成的人物、山水、草木、走獸等。其技法包括淺刻、深刻、薄地陽文、淺浮雕、深浮雕、透雕、圓刻等十餘種,具有明顯的地域風格和鮮明的原創性,審美價值遠遠超過實用價值。


嘉定竹刻工藝流傳於上海市嘉定地區,嘉定位於上海西北部,北依瀏河,盛產竹子。嘉定竹刻技藝為明代正德、嘉靖年間(1506-1566)朱鶴所創,主要在嘉定縣(區)內傳承。


朱鶴將書畫藝術融入竹刻,開創了以透雕、深雕為特徵的「深刻技法」,使竹刻成為一門獨立的觀賞藝術。其子朱纓、其孫朱稚征均繼承上輩竹刻技藝,並推陳出新。朱纓的刀法比朱鶴更為豐富,而朱稚征的成就更進一步超過了父祖輩,刀法神妙,風格簡潔精雅,古樸淳厚。

祖孫三代奠定了嘉定竹刻藝術的基本品格,在歷史上被人稱為「三朱」。「三朱」之後,李流芳、婁堅等「嘉定四先生」在書畫之餘,亦承朱氏「深刻法」刻竹消遣。清代康熙年間,吳之創薄地陽文刻法,秀媚遒勁,層次多變,被時人稱之「鬼斧神工」。

另有封錫祿、封錫爵、封錫璋三兄弟,精於圓雕,擅作人物,作品生動傳神,將嘉定竹刻推入全盛時期。至乾隆年間,嘉定竹刻流派紛呈,而以周顥為領軍人物。周顥集嘉定竹刻之大成,用刀如筆,作品生動渾成,被世人稱為「絕頂佳品」。與周顥齊名的還有周笠、施天章,時稱「嘉定三藝人」。

嘉定竹刻早在清初即被當作貢品送入宮廷,康熙及雍正兩帝不僅收藏,還將藝人封錫祿、封錫璋、施天章等召入內廷供奉;乾隆皇帝則將自己的詩題寫在筆筒上,讓嘉定竹刻藝人刻錄。

晚清時,嘉定竹刻集中在嘉定城內,作坊林立,店鋪繁多,時大經的「文秀齋」、韓玉的「雲霞室」、葉端甫的「翠晴齋」、張學海的「文玉齋」、朱厚甫的「酉陽俎」、范雅堂的「文元齋」、申竹薌的「瑞芝齋」及「潘松雲齋」、「謝蔭軒」等均有一定影響,但此時整個竹刻行業已開始陷入停滯並漸次衰落。

1949年後,嘉定竹刻有了專業的行會組織和研究機構。嘉定竹刻傳統上主要以家族、師徒授受方式承傳,朱氏浮雕透雕刻派、封氏圓雕派、吳氏薄地陽文派、周氏南宗畫派等眾多流派均有傳人。

現在這一技藝主要的傳承人有范勛元、張迎堯、樊其昌、丁黎良、王威、王樂平、張偉忠、蔣玉銘、蘇玉蓉、庄龍、周鏗、張偉忠、蔣玉銘等。




(1)怎麼竹刻藝術擴展閱讀:

歷史

嘉定竹刻創始於明朝隆慶、萬曆年間(公元1567-1619年),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當時江南竹刻工藝的發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兩大派:一是「金陵派」,二是「嘉定派」,以「嘉定派」更為繁榮。

清代時,嘉定縣城已成為竹刻工藝的中心。嘉定派的創始人朱松鄰原是一位善於詩文書畫的人,他在製作中能以筆法運刀法,勇於創新,為他人所不及。

他的兒子朱小松、孫子朱三松都繼承此業。朱小松刻制「古仙佛」,世人評價很高。朱三松把父祖輩的傳統技藝又推進一步,所刻制的人物、山水、草蟲、禽鳥,刀法精湛,無不精妙絕倫,具有新鮮靈動之感。


❷ 蘇州竹刻藝術的形成過程是怎麼樣的

清以後,南京的竹刻及制扇藝人逐漸南移,來蘇者更多,蘇州本地制扇骨作坊由陸墓發展到城裡的桃花塢地區。融書畫雕刻為一體的蘇扇被譽為「吳門雅扇」的同時,蘇州的竹刻工藝更發展壯大了。
在嘉定、金陵兩地的竹刻工藝漸漸衰弱時,蘇州的竹刻藝人卻開始集中在虎丘、山塘一帶,以此謀生,竹刻名家層出不窮。在金陵和嘉定兩派風格的長期影響下,再結合自身地域文化(包括「吳門畫派」)的特色而逐漸形成了以淺刻法為主的吳門派竹刻風格。

❸ 先秦時期竹刻工藝是什麼樣的

我國竹刻起源歷史悠久,用竹的歷史可上溯至新石器時期。古代竹製品的大量使用,給竹刻藝術創造了物質條件。

以物喻人是我國傳統美學的重要特徵,竹子的獨特形態和質地,歷來被文人當做高尚人格和品行的象徵而推崇之至。在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把竹子比作君子。

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赫其烜兮。

遠在紙墨筆硯發明之前,漢族先民們已經學會用刀在柱子上刻字記事。這種最原始的竹雕,應該先於甲骨文。因為,甲骨文已經具備書法藝術的三個要素,而所謂竹刻記事,最初刻的僅僅是符號。遠古時期,中原和北方地區不生長竹子,所以用獸骨來刻寫,南方盛產竹,就將符號或文字刻在竹上了。但是竹筒很難保存,比不上獸骨。所以,經過漫長的歲月,殷商時代的甲骨文遺物雖然有的能有幸保存下來,卻很難再見當時的竹雕作品了。

不過,根據古代文獻上的記載,竹雕藝術的源頭,早在商代以前就已出現。作為一種正式的作品,竹雕在西周時期肯定就已經形成了。

據漢代戴聖《禮儀·玉藻》中記載,西周時期君臣朝會時手中所持的笏,又稱「手板」,有的就是用竹片製成的,「凡有指畫於君前用笏。造受命於君前,則書於笏」。只是官位不同,笏的材質也不同,「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士竹、木象可也」。士大夫所持笏,均是竹製狹長板子,這種笏上面還都刻有一些紋飾,雖然還談不上是一種工藝品,但畢竟反映了先秦時期人們已經重視對竹子的使用,並能削制或琢刻出一些簡單的成品。

與笏幾乎同時出現的還有竹簡。在古代遺址中,這類用語記載文字的竹簡多有發現,如《孫子兵法》、記載醫葯處方的竹簡、里耶秦簡等。

竹刻

❹ 簡單的竹子工藝品的製作,需要那些器材哪位高手指點指點。

竹子筆筒就是比較簡單的竹子工藝品了。

製作竹子筆筒,需要准備:(長度15厘米左右,直徑10厘米左右的)竹筒、刨刀、小刀、粗砂紙、細砂紙、刻刀、油。

製作步驟:

1、先不忙刻,正式雕刻之前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要蒸煮。這個步驟主要是為了日後的防腐、防蟲、防裂。用大口徑的鍋,裝滿水,以水漫過竹筒為宜,加少許食用鹽。開大火燒開,然後中火煮至少1小時。

2、出鍋的時候要立即用干毛巾把竹筒擦乾,然後放到陰涼通風處涼干,大概放一周時間。

3、用刨刀去皮,如果是要做留青竹刻,竹皮是要留著的。然後,如果喜歡竹節,那就留著,如果不喜歡竹節,也可以用刨刀去掉。

4、如果有些潮濕,要繼續晾乾,干透後,用粗砂紙打磨一遍, 力度一定要大,所有凹凸不平的地方都要打磨掉,筆筒開口處還要打磨圓滑。然後換很細的砂紙,繼續細心打磨,這時打磨盡量順著竹子的肌理紋路。再過半小時到一小時,一個毛坯筆筒已經完成了。

5、再次確認竹筒是不是真的干透了,如果幹透了,那就可以考慮開刻了。首先要選定主題,這個過程會很漫長,屬於藝術創作的過程。選好主題,還要設計布局,還有字體大小。可以用word做好排版然後列印出來,然後把列印稿墊上一張復寫紙,貼到筆筒上,再用筆描紅一樣把字印到筆筒上,然後可以用刻刀一點一點的把字摳出來。

6、然後還是要繼續要用細砂紙再次整體打磨一遍,用刻刀小心修飾瑕疵。

7、最後一道工序是上油,如果可以,就用純橄欖油,直接塗滿整個筆筒,里外都要。幾個小時後,油會完全被吸收,整個筆筒看上去更有質感,並且可以防裂。

(4)怎麼竹刻藝術擴展閱讀:

竹刻平面雕刻:

1、 淺浮雕:

以平面雕刻為主,略作有立體感的層次,又名薄地陽文,如同印紐雕刻中的薄意雕。

2、 留青雕:

又名皮雕,是皮雕中的凸刻法,將圖文留於竹皮(青)上,其餘鏟去為底(地)。如果圖文再以淺刻法,分出層次,使具有深淡的墨色效果,為留青雕之上品。常用於筆筒、臂擱、扇骨上。以表現字畫的用筆,用墨為其特色。

3、 深刻:

刻痕較深,不必藉助高光即能看清刻痕的凹刻。宜於刻書法作品和勾勒法之畫,有碑刻的韻味,大都用於臂擱、扇骨、筆筒及翻簧製品。為一般竹製工藝品常用之法。

4、 淺刻:

刻痕很淺,往往需要在高光下才能看清刀痕的一種刻法,為凹刻之最淺者。大都用於臂擱及扇骨,以表現畫的筆墨意趣為主。

5、 皮雕:

即在留青竹上作凹刻,此種刻法很少見。以淺刻、深刻法相結合,刻字畫均宜,具有很強的書畫表現力。

6、 翻簧:

又名貼簧,是一種竹製品的名稱。可在竹簧上作浮雕、淺刻、深刻。竹簧大多製成器具,往往是一般商品,數量較多,罕有佳構。以深刻為主要刻法,刻痕中常嵌石青、石綠等色。

7、 細刻:

又名毛雕,以刻線條為主,大多一筆以一刀刻成,刻痕帶有毛刺。

❺ 竹雕工藝的基本介紹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製品的國家,竹刻在中國由來已久。竹刻又稱竹雕,是在竹製的器物上雕刻多種裝飾圖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種陳設擺件,佛像、人物、蟹或蟾蜍之類的一種欣賞價值很高的工藝品。《清秘藏》載,宋高宗時有個名叫詹成的竹刻名家,能在竹片上刻成宮室、人物、花鳥、纖毫俱備,精妙絕倫。另據《圖畫見聞志》記載:「唐德州刺史王倚,家有筆一管……片間刻《從軍行》一鋪,人馬毛發,亭台遠水,無不精絕。」可見在唐宋時,中國的竹刻藝術已達到相當水平。
竹刻主要流行於中國南方各地,明代時的江南竹刻藝術已達到全盛時期,發展為各具特色的兩大流派,一派是以南京竹刻為代表的「金陵派」;一派是以上海嘉定竹刻為代表的「嘉定派」。至清明,嘉定已成為江南竹刻藝術的中心。嘉定派的創始人是明代的朱松鄰,他是一位善於詩文書畫的人,他在雕刻竹刻藝術品時,以筆法運刀法,勇於創新,為他人所不及。
竹雕形式豐富,除了圓雕、浮雕等不同表現形式之外,還引申出留青、貼黃、鑲嵌等工藝。竹雕作品依據品種和產地的不同,在工藝上又各有所長。建築多浮雕,擺件多圓雕,糕板雕則都是陰刻;寧波工以骨嵌著稱,潮洲工則以透雕見長。
雕刻手法主要有:圓雕,浮雕,留青,透雕,貼黃,鑲嵌。

❻ 無錫留青竹刻的雕刻方法

竹子經處理晾曬變成淡黃色,表皮與下面的基底顏色相近,反差不明顯。但是「人養玉、玉養人」的道理對竹子一樣通用,留青刻品愈經把玩摩挲,基底部分變色越快。那些峰巒枯石、溪流雲靄、梅蘭竹菊等元素所建構的畫韻詩意,便會漸次顯現在觀者面前,這往往需要一個人的大半生時間去把玩親近,方可造就它達到圓熟瑩潤的境界。
三步完成竹刻,一件留青竹刻的完整製作過程包括采竹、煮青、雕刻三個步驟。第一步,是採伐竹材。無錫留青竹刻的傳統選材地,是在浙江省東部的嵊州市,竹子品種是我國長江以南最常見的毛竹,採伐時間在冬季最冷的春節前後。所選竹株,又以三年齡的毛竹為宜。嵊州數十萬畝毛竹,主要用於建築、造紙或製作竹炭、竹醋、制葯原料。喬先生每兩年進一次山,每次採伐幾根便足以敷用。而最終精選每根竹子合用的部分,也僅能選出三四節而已剖開後的竹片,要進行第二個步驟,煮青。將竹片層層疊放在柴鍋里,旺火煮開。水煮可去除竹肌裡面的糖分,加入明礬可以促進這個過程,並殺除可能存在的寄生蟲和蟲卵。沸水煮開持續半個小時左右,青綠的竹皮變成暗淡的黃綠色,此時需要進行一個很重要的步驟,擦凈竹皮表面附著的油脂。水煮處理後的竹片,還要經過幾個月的晾曬陰干,細細揀選篩除其中有裂有殘疵者,方可進入下一步創作階段。色彩單一的竹材,在竹刻家看來,並不簡單。竹材截面分為三部分。分別是竹皮、竹肌、竹黃。表皮竹筠質地最為堅密細膩,沒有明顯的筋絡纖維,水煮晾曬後顏色變淺變白。下面竹肌,靠近竹皮部分纖維緊密細膩,年代越久遠,色澤會越來越深,呈現琥珀般棕紅色,寶光流溢,滋潤晶瑩。因此也被稱作竹玉。竹肌越向內層纖維越少,質感越粗。最內一層稱作竹黃,質地最軟。留青雕刻包含五個步驟,依據竹材使用情形,通常竹刻藝術品可分為三類:竹雕器、翻黃器和留青竹刻。而留青竹刻,是運用竹皮與竹肌的質地、顏色對比來創作。通常畫面實體部分留青,去除竹皮現出竹肌部分作為背景。無錫雙契軒針對不同階段,配合不同的刀具。所用刻刀有圈邊刀,起地刀,圓口刀。每一刀型又各分大小尺寸,總計十餘支。留青雕刻包含五個步驟:分別是畫稿,圈邊,起地,分筠,平地。第一步,畫稿。無錫留青竹刻,以花鳥、山水、金石書法題材為多。因留青之故,需要畫面元素的邊緣勾勒清晰,因此工筆畫最適宜。第二步,是圈邊,用圈邊刀圈出保留竹皮的邊緣。這一步很關鍵,因為竹皮剝去不可復原,過程是不可逆的。所用圈邊刀,是單面刃平口或斜口窄刃。運刀時刃口朝向去青的一面,以免破壞留青邊緣輪廓,用刀的鋒尖向前運行。圈邊很像是工筆畫裡面的線描,需要長期練習才能達到不生不澀、流暢自如、行刀如運筆,一氣呵成的境界。第三步,起地,是指去除竹皮,露出竹肌。這一階段使用平口起地刀,刀刃斜面向下緊貼竹面,向前推鏟。行刀時注意用力均勻,尤其是不能下刀過重。因為通常竹皮層不足半個毫米,僅相當於七八根頭發相疊的厚度。下面就是被稱作竹玉的竹肌表層,是竹材最漂亮的部分。這一層一旦破壞,無法補救。第四步,分筠。筠,是竹皮,所謂分筠,是用刻刀在竹皮上刮出深淺層次,相當於工筆畫里的渲染著色。分筠是留青竹刻最具特色的核心技術,因為要在幾根頭發厚度的竹皮上分出層次,以表現筆墨濃淡。如此細微且不容差錯,這無疑需要付出極大的專注與細致。分筠所用刀具為斜口圈邊刀或圓口刀,運用刀鋒在竹皮上刮刻。復雜的分筠之後,是更為細致耗時的第五步工藝,修整竹玉層,使之平整光滑,稱為平地。用平口起地刀細細刮磨,並隨時修整瑕疵,平地工序通常需要往復五六次,才能最終完成。一件留青作品大功告成,少則一個月,多則一年乃至數年。刀法技巧之外,還需要竹刻傢具備較高的書畫造詣,這也是留青竹 刻至今仍屬於小眾藝術品,而且傳世品不多的原因。

❼ 什麼是留青竹刻,有何藝術特點

留青刻法出現很早,但如何用留青技法表現畫面中景物的空間關系卻是由明末艱巨張希黃完成的。立葆恂《舊學庵筆記》載其竹刻山水臂擱事,凡雲氣、夕陽、炊煙,皆就竹皮之色為之。妙造自然,不類刻畫。認為張希黃是巧用竹材表面青色皮層與竹肌在質地,顏色上的對比,來表現空間變化和刀法韻味的。由於留青刻法講究藝術性和技巧性,成為許多竹刻藝術家喜愛的藝術形式。
留青竹刻製品是以竹子的青皮為裝飾色的,也不需要再進行加工處理,故對青竹的選擇有一定的要求。須在冬、秋季選伐45年生的毛竹,以表面平整,節長無斑者為佳。砍伐時,不能損傷其表皮,根據制器需要,鋸斷或劈開,入沸水煮約一小時,然後用竹刨花擦去竹面油膩,在日光下曬一個星期,再放置室內通風處架空陰干而成。成品表面光潤,竹皮潔如玉,竹肌有絲紋,竹筠色淺,年久呈微亮;竹肌年愈久,色愈深,色如琥珀。

❽ 清代前期的竹刻藝術是什麼樣的

清代前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我國古代的最後一個「盛世」,在這一時期,竹刻藝術在江南地區發展很快,表現為從事這一藝術的人數激增,名家輩出,佳作紛呈。就藝術風格和技法而言,也比明代後期更加繁茂絢麗。

名家們都冠絕當時,垂法後世。無論浮雕、圓雕、透雕、還是留青淺刻、陰文淺刻、薄地陽文、陷地深刻、各種技法都已創建並日臻完善。

❾ 江南竹刻藝術是怎樣發展的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竹簡文化的產生和發展,以鐫刻圖紋來裝飾竹器的竹刻工藝便應運而生。從春秋到漢代,從漢代到唐、宋兩朝,我國的竹刻工藝從實用器皿裝飾,逐步向文房用品發展,雕刻技法也日趨多樣化,陰刻、浮雕、留青、透雕,技藝越來越成熟,為明代中葉江南竹刻藝術的崛起打下了厚實的文化和技藝基礎。明代嘉靖年間,在嘉定、金陵出現了竹刻藝術的流派,使竹刻上升為一門藝術。嘉定派是由朱鶴、朱纓和朱稚征祖孫三代名家,世稱「嘉定三朱」開創的,金陵派是由南京的李耀和濮仲謙所創。

朱鶴是一位兼備詩文、書畫、雕刻於一身的藝術家。這些藝術修養和技能,使他成為江南竹刻開宗立派的奠基人。在竹刻方面最主要的成就是創立了「以畫法刻竹」的設計理念。

作為江南竹刻的創發者,「以畫法刻竹」是朱鶴最大藝術特色,他的傳世品極少,唯一能見到的是南京博物院珍藏的《高浮雕松鶴筆筒》。這件作品將筆筒的整個筒體雕刻成古松的主幹,虯枝附麗而生,松針規整而古拙。枝上立雙鶴,互為俯仰顧盼之姿。刀法用高浮雕,色澤已呈暗紫。

朱纓,字小松、清甫,朱鶴之子。他的文學藝術修養高於他的父親,故而他的竹刻藝術成就也更勝一籌。在他的作品中,最有名的是《劉阮入天台香筒》。作品所表現的是民間故事《劉阮入天台山》。這則意境神奇優美的傳說,被作者用浮雕、透雕、陰刻等竹刻技法,巧妙地雕刻在高16.5裡面,直徑為3.6厘米的竹筒上。

閱讀全文

與怎麼竹刻藝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3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1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8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