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送別》全詞主要運用了什麼藝術手法有什麼表達效果
《送別》全詞主要運用了象徵的藝術手法。
表達效果:將自己內心世界的復雜感受凝縮融匯在「白雲無盡時」這一幅自然畫面之中,從而達到了「拈花一笑,不言而喻」,尋味無窮的藝術效果。
《送別》是唐代詩人王維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全詩如下:
下馬飲君酒, 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 歸卧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 白雲無盡時。
這是首送友人歸隱的詩,採用問答的方式從友人口中說出歸隱的原因,也表現了詩人復雜的思想感情。詩人對友人關切愛護,既勸慰友人又對友人的歸隱生活流露出羨慕之情,說明詩人對自己的現實也不很滿意。全詩語言看似平淡無奇,但最後兩句卻頓增詩意,可謂詞淺情深,蘊含著不盡的意味。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唐朝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開元十九年(731年),王維狀元及第。
王維參禪悟理,學庄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
② 李叔同是如何創作《送別歌》的
《送別》由弘一大師李叔同所作,既有古典詩詞的文雅,意思卻能平白易懂。《送別歌》整個中文歌詞與曲調結合得十分完美,幾乎不能發現是譜曲後重填詞的歌曲。有論者認為李叔同的作詞是濃縮了古典小說《西廂記》中第四本第三折《長亭送別》的意境。
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送別》是作為在新式學堂中教授的學堂樂歌,廣為傳唱,受到大眾的深愛。
③ 長城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首詩誰寫的,什麼意境
「長城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句出自李叔同的《送別》。
送別
詞: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送別》,它的詞作者正是李叔同,也是送別摯友許幻園的原創作品。表達李叔同對在上海「天涯五友」「金蘭之交」友人分別時的情感,李叔同與許幻園宣揚民權思想,提倡移風易俗,宣傳男女婚姻自主。
一度成為社會風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二次革命失敗、袁世凱稱帝、這些層出不窮的社會變幻,導致許幻園家中的百萬資財和家業盪然無存。
許幻園趕京找袁世凱討回公道,離別時,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寫於此歌送別許幻園。也是李叔同的優秀音樂作品,被中國數代人所傳唱。
(3)送別詞作者李叔同創作藝術是什麼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送別》曲調取自約翰·龐德·奧特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夢見家和母親》是首「藝人歌曲」,這種歌曲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由塗黑了臉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員領唱,音樂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調創作而成。
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④ 《送別歌》詞表達的意思是什麼
《送別歌》詞表達的意思送別朋友、親人。《送別歌》,是一首由藝術家李叔同作詞的中文歌曲。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
《送別歌》是城南舊事的主題曲。《送別》的歌詞類似中國詩詞中的長短句,有古典詩詞的文雅,但意思卻能平白易懂。
《送別歌》其他情況簡介。
《送別歌》的作者李叔同是清朝光緒六年生人,他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人物,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人。
他不但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傑出的一位高僧,還有很強的藝術造詣,先後培養出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知名人士。
⑤ 送別的作曲者是誰當時的背景
作曲:《送別》曲調取自約翰·P·奧德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
背景: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拓展內容
歌曲描繪了長亭、古道、夕陽、笛聲等晚景。表現了告別友人時百感交集的離愁情緒。
⑥ 送別歌的詞作者介紹
送別歌的詞作者是李叔同。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1913年受聘為浙江兩級師范學校(後改為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音樂、圖畫教師。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音樂、圖畫教師,並譜曲南京大學歷史上第一首校歌。
(6)送別詞作者李叔同創作藝術是什麼擴展閱讀:
人物生平
1884年(光緒十年甲申)5歲在天津。8月5日,父病逝,終年72歲,叔同跟母親在李家的處境更顯尷尬。生長在這樣的環境中,李叔同小時候難免有一些自卑傾向,他沉默寡言的性格,就這樣形成了。
1885年(光緒十一年乙酉)6歲從仲兄文熙受啟蒙教育。
1886年(光緒十二年丙戌)7歲從文熙學《百孝圖》《返性篇》《格言聯璧》及文選等。
1887年(光緒十三年丁亥)李叔同8歲時,正式拜常雲庄先生為師,攻讀《四書》《孝經》《毛詩》《左傳》《爾雅》《文選》等,同時學習書法、金石等技藝。
1892年(光緒十八年壬辰)13歲讀《爾雅》《說文》等,始習訓詁之學。攻各朝書法,以魏書為主,書名初聞於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李叔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送別歌
⑦ 送別是誰創作的
送別
詞: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詩文簡評: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送別》,它的詞作者正是李叔同,也是送別摯友許幻園的原創作品。表達李叔同對在上海「天涯五友」「金蘭之交 」友人分別時的情感,李叔同與許幻園宣揚民權思想,提倡移風易俗,宣傳男女婚姻自主。
作者:
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
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7)送別詞作者李叔同創作藝術是什麼擴展閱讀:
李叔同的文學作品:
他年輕時,即以才華橫溢引起文壇矚目。客居上海時,他將以往所作詩詞手錄為《詩鍾匯編初集》,在「城南文社」社友中傳閱,後又結集《李廬詩鍾》。出家前夕,他將清光緒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年)間的20多首詩詞自成書卷。
其中就有《留別祖國並呈同學諸子》、《哀國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稱道的佳作,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命運和民生疾苦的深切關注。
出家前的五六年間,他還有30餘首歌詞問世。這些作品,通過藝術的手法表達了人們在相同境遇中大都會發生的思想情緒,曾經風靡一時,有的成為經久不衰的傳世之作。
⑧ 《送別》這首詞是誰寫的
送別
詞: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詩文簡評: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送別》,它的詞作者正是李叔同,也是送別摯友許幻園的原創作品。表達李叔同對在上海「天涯五友」「金蘭之交 」友人分別時的情感,李叔同與許幻園宣揚民權思想,提倡移風易俗,宣傳男女婚姻自主。
作者:
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
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8)送別詞作者李叔同創作藝術是什麼擴展閱讀:
李叔同的文學作品:
他年輕時,即以才華橫溢引起文壇矚目。客居上海時,他將以往所作詩詞手錄為《詩鍾匯編初集》,在「城南文社」社友中傳閱,後又結集《李廬詩鍾》。出家前夕,他將清光緒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年)間的20多首詩詞自成書卷。
其中就有《留別祖國並呈同學諸子》、《哀國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稱道的佳作,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命運和民生疾苦的深切關注。
出家前的五六年間,他還有30餘首歌詞問世。這些作品,通過藝術的手法表達了人們在相同境遇中大都會發生的思想情緒,曾經風靡一時,有的成為經久不衰的傳世之作。
⑨ 《送別》這首詞的作者是誰
《送別》的詞作者是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一個曾經浪跡於滾滾紅塵的遊子—李叔同。他最後卻遁於空門,並且度過了12年的苦修孤旅,成為大德高僧。
內容:長亭外 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扶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余歡 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 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扶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余歡 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 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扶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送別》的歌詞與曲調在意境和形式上達到了無與倫比的和諧與統一,顯示了作者超然的思想境界與非同一般的藝術修養及創造性。因此,人們將日本犬童球藏的《旅愁》和李叔同《送別》並稱為「異國雙璧」加以贊美。
⑩ 送別 李叔同(上片寫什麼·,下片寫什麼,表達的情感,詞的藝術特色)
上片: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下片: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藝術特色:送別是唐詩宋詞的一個重要主題。李叔同的這首《送別》,基本是對古典送別詩的繼承。在詩中,長亭飲酒、古道相送、折柳贈別、夕陽揮手、芳草離情,都是千百年來送別詩中的常用意向。但這首詩以短短兩段就把這些意向全部集中起來,以一種集大成的藝術魅力,成為中國人送友離別的一首經典名詩。
表達情感:這首詩首先寫景,寫詩人在長亭古道送別的畫面。接著抒情,抒發知交零落天涯的憂傷感慨。最後重復詩歌開頭升華意蘊,表達對於人生短暫的感悟。整首詩彌漫著濃重的感傷與憂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