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侗戲有哪些藝術特點

侗戲有哪些藝術特點

發布時間:2022-11-07 20:31:56

① 侗戲是怎麼樣的

侗戲,侗語稱「戲更」,是侗族的戲曲劇種。流傳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及周邊侗族地區村寨中的侗戲,自1875年由貴州黎平縣水口區傳入,經一百多年的發展和改革,藝術色彩更豐富,感染力也更強。傳統侗戲演出,演員穿侗服,佩戴侗族首飾,以侗語演唱,用。流傳劇目有《陳世美》、《生死牌》、《梅良玉》等。侗戲是一種依靠戲師師徒相襲、口傳心授的民間藝術,自我保護十分脆弱。目前,侗戲面臨戲師老化、後繼無人、受眾群體日益減少等瀕危狀況,急需各級政府採取積極措施,加以傳承保護。?2011年侗戲已經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② 侗族特色的文化習俗是什麼

侗族人敬重廚師也是其飲食文化中一個奇特的內容,在許多宴席上客人與廚師都要對唱,互相致謝。

侗族地區大多日食四餐,兩飯兩茶。飯以米飯為主體。平壩多吃粳米,山區多吃糯米,糯米種類很多,有紅糯、黑糯、白糯、禿殼糯、旱地糯等等,其中香禾糯最有名。

在侗族社會中,酒伴隨著每個人的一生,侗族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也有不同的酒禮,於是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酒文化。

(2)侗戲有哪些藝術特點擴展閱讀

侗族人喝的茶專指油茶,它是用茶葉、米花、炒花生、酥黃豆、糯米飯、肉、豬下水、鹽、蔥花、茶油等混合製成的稠濃湯羹,既能解渴,又可充飢。

侗族是一個敬老愛老的民族,也同樣為老人辦壽酒。寨子有哪個老人過生日,邀上整個家族的人,每個族人必須要向壽星老人敬上一杯糯米酒,壽星老人要唱酒歌來表示感謝。在壽宴中非常講究喝酒的規矩,壽星老人穿著盛裝,來接受晚輩們祝壽。

③ 侗族的傳統文化藝術有哪些

侗族的傳統文化藝術

侗族大歌民歌藝術

侗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的一員,據傳是古代越人的後裔,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其主要聚居在我國貴州、湖南、廣西等省,現有人口260多萬,主要從事農業和林業生產,而在貴州省的黎平縣是全國侗族聚居最多的縣,有侗族人口35萬。侗族居住的地方不僅風光秀美、民風淳樸,而且侗族也是一個極富創造性的民族,有民諺說:「侗人文化三樣寶:鼓樓、大歌和花橋。」其中的大歌是看不見、摸不著,只能用耳朵和心靈去捕捉與欣賞的民間音樂。
由於以前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許多優秀的文化傳統、生活習俗、社交禮儀等都是靠著優美的歌聲一代一代往下傳,「漢人有字傳書本,侗族無字傳歌聲;祖輩傳唱到父輩,父輩傳唱到兒孫」是侗民族生活的真實寫照。一直以來,世界音樂界認為中國沒有多部和聲藝術,復調音樂僅存於西方。上個世紀50年代,侗族大歌被中國著名音樂家鄭律成偶然發現。1986年貴州侗歌合唱團赴法國演出時引起轟動,音樂界驚嘆這是中國音樂史上的重大發現,從此扭轉了國際上關於中國沒有復調音樂的說法。侗族大歌在侗語中俗稱「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它是一種「眾低獨高」的音樂,必須由三人以上來進行演唱。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是其主要特點。模擬鳥叫蟲鳴、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是大歌編創的一大特色,是產生聲音大歌的自然根源。它的主要內容是歌唱自然、勞動、愛情以及人間友誼,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和諧,因此凡是有大歌流行的侗族村寨,很少出現打架罵人、偷盜等行為,人們甚至是「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就像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一樣。
侗族大歌「眾低獨高」、復調式多聲部合唱方式是中外民間音樂所罕見的。大歌的結構一般由「果(組)」、「枚(首)」、「僧(段)」、「角(句)」來構成;大歌的演唱場合是比較講究的,除平時訓練外,大歌在重大節日、集體交往或接待遠方尊貴的客人時才能在侗族村寨的標志性建築鼓樓里演唱,所以侗族大歌又被稱為「鼓樓大歌」。侗族大歌分為四大類:聲音大歌(侗語稱「嘎所」)、柔聲大歌(侗語稱「嘎嘛」)、倫理大歌(侗語稱「嘎想」)、敘事大歌(侗語稱「嘎吉」),其中的聲音大歌是最精華的部分,聲音的標題常以昆蟲鳥獸或季節時令的名稱命名,如《蟬歌》、《知了歌》、《三月歌》等。1986年10月,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執行主席約瑟芬?瑪爾格維茨聽了侗族大歌後激動地說:「在亞洲的東方一個僅百餘萬人口的少數民族,能夠創造和保存這樣古老而純正的、如此閃光的民間合唱藝術,這在世界上實為少見。」
侗族人民視歌為寶,認為歌就是知識,就是文化,誰掌握的歌多,誰就是有知識的人。在侗族地區,歌師是被社會所公認的最有知識、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侗族大歌作為侗歌中最精華的組成部分,它的演唱內容、表現形式,無不與侗人的習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環境息息相關,是對侗族歷史的真實記錄,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現。
註:復調音樂指幾個旋律性聲部在運動中按照對位的法則結合在一起的多聲部音樂,與主調音樂相對。構成復調音樂的各聲部並無主次之分,彼此形成對比或相互補充。創造技法以對位和模仿為主。

侗族的語言文字藝術感

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分南、北兩個方言。南、北兩個方言又各分三個土語區。侗語以侗文的標准音貴州榕江話為代表,聲母有32個,韻母有56個,聲調舒聲9個,促聲6個。由於聲調多,詞彙豐富,所以侗語是一種「富於音樂性的語言」。
過去,侗家人沒有與自己語言相適應的文字。1958年根據自願的原則,國家幫助侗族創造了文字。侗文採取了拉丁字母的形式,受到人民群眾的歡迎。侗文的產生,標志著侗族文化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侗文的推行,對促進侗族文化的發展起著積極作用。雖然,侗文從創制推行以來,其間經歷了曲折的道路,但是實踐證明,侗文對保存、繼承、發揚侗族傳統的優秀文化,學習漢語文,吸收先進民族的科學文化,都起著事半功倍的作用。

侗族的美術民間藝術

侗族的民間手工藝製品有刺綉、編織、彩繪、雕刻、剪紙和刻紙等,大都實用美觀,富有鮮明特色。刺綉是侗族婦女擅長的工藝,她們在服飾上刺綉出各種圖案花紋,形象生動,色彩絢麗。
侗錦是侗族人民的手工工藝品。一般侗家都有稱作陡機的織錦工具。洞錦圖案的線條都呈直線,常見的有人字形、十字形、口字形、之字形、米字形、萬字形等。經過織錦姑娘的精心規劃,將這些圖案組成一幅幅簡練明快的畫面。畫面的內容大多取材於山區人民常見的事物。如描摹動物、植物、器皿等,少數大型侗錦也有取材於古代神話故事的。現在侗錦的品種也由過去一般的花邊、袖口、腰帶和頭巾發展到幾墊、檯布、提包等傢具或日用品的裝飾上。

侗族的刺綉文化藝術

侗族刺綉的簡介
侗族刺綉是農耕文化的產物。黔東南都是一個很難到達、神秘氣息很濃重的地方。侗族人世代生活在那裡,創造了無比燦爛的文化。無論是物質的風雨橋、吊腳樓、古井、古驛道,還是非物質的侗戲、侗歌、侗綉,都有著致命的吸引力。特別是侗族剌綉,古樸自然,顏色艷麗。
侗族刺綉是觀賞與實用並舉的工藝形式,綉品不僅圖案精美,具有極高的裝飾價值,其反復綉綴的工藝還能增加衣物的耐用度。(農歷網www.nongli.com)
侗族的刺綉品上,還有些獨特的起點綴作用的附屬物。如苗族使用的附屬物有較厚金黃色紙片,還有銅片和玻璃斤。這些附屬物大多為圓形,也間有方形和三角形的。綉在圖案上,可以填充空間,組成線條,還可利用它的色澤增加服飾品的光彩。當姑娘們在節日里穿戴上這些服飾翻翻起舞時,人們很遠就可看到衣服上的摺摺光彩。

侗族刺綉的淵源
侗族刺綉是是侗族人民一針一線在侗布上綉出來的,其風格自然、樸素、大方。侗綉中的精品當屬北侗盤軸滾邊綉,該綉種僅在錦屏縣的平秋、石引、黃門等北部侗族群體中流傳。據說,盤軸滾邊綉是純手工製作,歷經作模、打面漿、粘布、擬模、貼面、鑲邊和綉花等數十道工序,製作一件完整的盤軸滾邊綉精品往往要花一年的時間。
自古以來,這里的群眾穿著很有特色,特別是侗族婦女,頭上包著自織的白頭巾,上身穿著對襟花衣,兩邊袖口鑲有寬幅花邊,衣腳衣叉都配有花邊,分層次,胸部另配一塊胸兜,因其部位是最能顯示技藝的地方,極其花樣繁多,有的綉上雙龍搶寶,有的綉上金錢葫蘆,有的綉上牡丹富貴,有的綉上孔雀開屏等圖案,這些就是具有濃厚的原始趣味的侗族刺綉。侗族刺綉的藝術品繁多,頭巾圖案、嬰兒背帶、婦女胸兜、布花鞋、鞋墊、煙袋、挎包刺綉等內容相當廣泛。

侗族刺綉是廣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侗族文化的遺產,是我國少數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分支,它所展現的不僅僅是侗族婦女的心靈手巧,還展現了我國傳統工藝的精湛,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侗族的戲曲文化

侗戲是我國民間戲曲中的戲種之一,是侗族人民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創造並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它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多流行在貴州省的黎平、從江、榕江,湖南省的通道,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三江、龍勝等縣的侗族村寨。
侗戲的發展源遠流長,經歷人民群眾集體創作、集體傳播、不斷得到加工、改造,古樸而不單調,抒情而不低劣。民族民間特色鮮明,有深厚的群眾基礎並尚在發展之中,其內容豐富多彩,形式清新活潑,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從學術上看,它是有發展前途的民族民間劇種之一。

侗戲的主要劇目
侗戲流傳的劇目較多,來源也比較廣。侗族廣為流傳的琵琶歌、民間故事和漢族故事都是改編侗戲的素材。漢族戲曲劇目也經常被改編和移植成侗戲。根據侗族民間傳說故事改編的劇目有《珠朗娘美》、《劉美》、《金俊與娘瑞》等;根據漢族故事改編的劇目有《陳世美》、《梁祝姻緣》等;歷史故事劇有《吳勉王》、《李萬當》等;移植漢族戲曲的劇目有《生死牌》、《十五貫》、《白毛女》等;創作的現代劇目有《團圓》、《二十天》、《一個南瓜》、《楊娃》、《好外孫》等。這些劇目故事情節與其它劇種的劇本大致相同,但基本的結構與格式卻按侗戲的特點編寫。侗戲劇本詞句生動,韻律嚴格,講究尾韻、腰韻、連環韻,一出戲,也就是一首敘事長詩。與其它劇種比較,侗戲在這方面別具一格。

通道侗族自治縣侗戲協會成立
通道侗族自治縣侗戲協會經長期籌劃,精心准備,在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於2013年10月31日成立。通道縣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是侗族文化遺產保存最為真實完整的區域之一,境內文化遺產資源十分豐富。縣委、縣政府歷來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並取得了顯著成績。侗戲協會的成立是侗戲保護、研究、傳承、創新進程中的一件大事、一件好事,更是一件喜事,它的成立必將對侗戲的保護傳承、研究創新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對弘揚侗文化、宣傳侗文化、提升侗文化產生積極影響,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和工作意義。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侗戲劇目已發展到多個。它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波及到了黔、湘、桂、鄂等整個侗族地區,並且十分活躍在民間,茅貢乃至整個侗族地區形成了"少兒學戲,青年唱戲,老人看戲"的濃厚氛圍,引起了國際及國內有關專家學者的關注。

④ 貴州侗戲有什麼特點

貴州侗戲是深受侗族人民喜愛的少數民族戲劇形式。它在形成、發展的過程中,受到了漢族地方劇種貴州的花燈戲、湖南的陽戲和花鼓戲、廣西的桂戲和彩調的影響。

侗戲音樂是在侗族民歌琵琶歌、敘事歌、大歌和山歌和基礎上,吸收漢族戲曲劇種音樂逐漸發展而成的。其歌腔則是由侗族民歌演變而成的唱腔。侗族民歌非常豐富多彩,有琵琶歌、山歌、牛腿琴歌、笛子歌等。這些民歌都不同程度地融入侗戲的唱腔音樂中,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侗戲。

侗戲

⑤ 侗戲有什麼樣的音韻風格

侗族的村寨都建有鼓樓,戲班的組織是以鼓樓為單位,一個鼓樓有一個戲班,屬業余性質。最初一個戲班一般為十幾個人,有戲師傅、歌師傅、演員和伴奏人員,無女演員。戲班除在本寨演出外,也到外面去「走寨」演出。

演出時間,主要集中在春節、二月二、三月三、秋後或本寨的會期。活動方式有「尾夜」和「多夜」兩種。尾夜是村寨之間進行聯歡,旨在聯絡雙方感情。演出時間一般從上午開始,直到吃夜飯、散戲之後,戲班的小夥子們便與姑娘們去「行歌坐月」。多夜是以文藝活動為主的聯歡形式,戲班不代表村寨,不必由頭人帶隊。

侗戲的演出,有一定的儀式。第一天開演正戲之前,要供神請師,由「掌簿」主持。台口中間擺上酒、菜、紙錢等供品,由掌簿焚香請神,然後鳴放鐵炮。每個劇目開演之前,先由一演員朗誦一段開場白。

正戲結束後,全體演員唱歌致謝。整個演出結束後,要跳加官,被提到名字的人,都要把紅包扔到台上以作賞錢,他們大多是寨里的頭面人物和富裕人,除此之外,戲班不再收錢。

侗戲多在戲台上演出,很少在平地上演出。戲台通常是用木板搭蓋,一般無頂蓋,觀眾可三面圍觀。侗戲舞台一般長、寬約為丈余,不用布景,僅掛一塊底幕和兩塊花色門簾。台上除了幾張桌、台之外,沒有其他道具。

在劇本結構與表現手法方面,侗戲有著鮮明的特點。侗戲一般分場不分幕,劇中時空轉換頻繁,都依靠演員上下場來體現,場次分得細,一出戲通常有幾十場。劇本一般是以劇中主要人物的名字來命名,如《珠朗娘美》、《劉美》等。

在改編漢族故事的時候,劇名也做這樣的處理。如漢族戲曲《二度梅》,侗戲便改成《陳杏元》,《白兔記》則叫《劉志遠》。侗戲劇中人物很多,劇本篇幅長,每出整本戲,幾天才能演完。

侗戲的劇本一般以二人對唱為主,道白很少。這是因為侗戲劇本多由侗族琵琶歌改編,而琵琶歌本身就具有故事長、人物多、情節不連貫的特點。因此侗戲中有明顯的說唱藝術的痕跡。

在裝扮上,通常只穿侗族生活服裝,整齊、鮮艷。臉譜以黑、白二色為基礎,小丑除在鼻子上畫一個青蛙以外,兩頰上還要各寫一個「豐」字,以示吉祥。

侗戲角色雖有生、巳之分,但並未形成定型的行當,一般是根據劇中人物的需要來分配演員。只有小丑有些獨特的表演,動作滑稽可笑,以說白為主,蹦蹦跳跳,稱為「跳丑角」、演員念白很少,以唱為主。

唱腔一般是上下句結構,中間都有過門。演員每唱完一句,都要在過門中與另一個演員互走一字,交換位置。遇有三人以上在場時,也只有對唱的兩人在過門中互走一字,其餘的人原地不動。

侗戲的丑角有比較特殊的表演程式,侗戲中的丑角,多扮演各種詼諧或狡猾的人物,在劇中的主要任務是插科打諢、活躍氣氛,沒有本行的當家戲,表演上比較自由、比較誇張。

由於侗戲是在侗族民歌琵琶歌、敘事歌、大歌和山歌和基礎上,吸收漢族戲曲劇種音樂逐漸發展而成的。所以根據唱腔的結構和形式,可分為「戲腔」、「歌腔」兩大類。

戲腔,以平調為主,平調侗語稱為「嘎艷」或「嘎淹」,漢語為胡琴歌。「平調」是上下句結構,多用於敘事,是侗戲的基本唱腔。另外還有鬧台調和哀調。

鬧台調是演出之前由樂器組開始敲鑼打鼓進行鬧台,目的是告訴鄉里人,戲馬上就要開演了,吸引人們快速進入戲場,鑼鼓之後,胡琴拉起一種曲調,相當於京劇的前奏曲。其調子悠揚,亢奮,激情和富有一種叫人遐想的情愫。

哀調也就是哭腔,是由侗歌中的「哼歌」、「格以琴」等演變而來的,節奏自由,旋律哀怨,適於表現悲情。哭調是演員在台上演出敘事時的清唱,哭調沒有樂器伴奏,完全是一種敘事的訴說,但它是清唱的訴說,有板有眼很打動人。

歌腔則是由侗族民歌演變而成的唱腔。侗族民歌非常豐富多彩,有琵琶歌、山歌、牛腿琴歌、笛子歌等。這些民歌都不同程度地融入侗戲的唱腔音樂之中。在實際運用中,根據劇情的發展需要,也有將「戲腔」、「歌腔」綜合運用的。

侗戲的戲腔和歌腔都是用大嗓演唱,詞句的長短,侗語的音韻變化,影響著腔句長短和旋律的變化。侗戲的唱腔,多用侗語演唱,有的地方也用漢語的地方方言演唱。

由於受貴州花燈、桂北彩調的影響,侗戲的唱詞十分講究音韻,其尾韻統一,腰韻嚴謹。每段唱詞不僅要求尾韻統一,而且嚴格規定要壓腰韻、連環韻。侗族人平時說話很講音韻,侗話中的音又比漢話多。音多押韻比較容易,韻多則音樂性強,加上有趣的比喻,劇本顯得流暢、生動活潑。這便形成了侗戲唱詞音韻結構的特點。

侗戲的樂隊包括管弦樂和打擊樂兩個部分。管弦樂器包括二胡、牛腿琴、侗琵琶、月琴、低胡和揚琴、竹笛、蘆笙。打擊樂器則有小鼓、小鑼、小鈸等,但一般不用於唱腔,只用於開台和人物的上、下場。傳統侗戲的伴奏樂器一般為二胡、鈴、鑼和鼓。後來,侗戲中增加了牛腿琴、琵琶、低胡、揚琴等。

侗戲流傳的劇目較多,來源也比較廣。侗族廣為流傳的琵琶歌、民間故事和漢族故事,都是改編侗戲的素材。漢族戲曲劇目,也經常被改編和移植成侗戲。根據侗族民間傳說故事改編的劇目有《丁郎龍女》、《珠朗娘美》等。

《丁郎龍女》是侗族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它說的是侗族窮後生丁郎砍柴回家,從牧童手中救了一條金絲鯉魚,原來被救的金絲鯉魚是東海龍王的女兒,她為報答丁郎救命之恩與丁郎結為夫妻。

三年來男耕女織,生活越來越好。這時丁郎的表妹素梅挑唆丁郎與龍女關系,說娶龍女三年還沒有後代是違背古理的報應。姑媽家的姑娘,本應嫁給舅家崽。

丁郎聽後變心,終於娶素梅做小,至此龍女受欺挨打,艱辛創立的家業也被丁郎、素梅霸佔了。後來龍王得信,派蝦兵蟹將接龍女回宮。素梅因搶龍女包袱被蝦兵蟹將嚇得掉進滾滾大江。丁郎嚇得癱倒在地,眼睜睜看著人去財散。

《珠郎娘美》傳說百年以前,在峰巒起伏的黔東南古州的三寶鎮上,有一對青年男女,男的叫珠郎,女的叫娘美,兩人在「行歌坐月」中產生愛情,破銅錢定下終身,但娘美的母親遵循侗族姑舅表婚的婚俗,已將娘美許配給舅家的兒子,所以他倆只得逃婚到從江的「八百貫洞」的貫洞寨落腳。

娘美被當地一個叫銀宜的財主看中,逼婚不成,買通封建款老公萬,設計在款會上殺害了珠郎,反誣珠郎是外面派來的奸細,並哄騙娘美說珠郎是讓下河人殺的。後來娘美知道真相,在江箭坡辨骨處引誘銀宜為珠郎埋骨,說誰能幫她把珠郎屍體埋了,就嫁給誰。在銀宜提著鋤頭挖坑時,娘美趁機將銀宜殺死,替珠郎報了仇。

侗戲中根據漢族故事改編的劇目有《陳世美》、《梁祝姻緣》等。歷史故事劇有《吳勉王》、《李萬當》等;移植漢族戲曲的劇目有。生死牌》、《十五貫》、《白毛女》等;創作的現代劇目有《團圓》、《二十天》、《一個南瓜》、《楊娃》、《好外孫》等。

這些劇目故事情節與其他劇種的劇本大致相同,但基本的結構與格式卻按侗戲的特點編寫。侗戲劇本詞句生動,韻律嚴格,講究尾韻、腰韻、連環韻,一出戲,也就是一首敘事長詩。與其他劇種比較,侗戲在這方面別具一格。

⑥ 侗族人侗戲獨具什麼民族特色

侗戲是侗族人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創造並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⑦ 侗戲的介紹

侗戲是我國民間戲曲中的戲種之一,是侗族人民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創造並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它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多流行在貴州省的黎平、從江、榕江,湖南省的通道,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三江、龍勝等縣的侗族村寨。從學術上看,它是有發展前途的民族民間劇種之一。在湖南、貴州、廣西三省的毗連地區,居住著我國的少數民族——侗族。當地活躍著一種深受侗族人民喜愛的少數民族戲劇形式——侗戲。侗戲,侗族的戲曲劇種。最早形成於貴州的黎平.榕江、從江一帶,後流傳到廣西的三江和湖南的通道等侗族聚居地區。侗劇是在侗族民間說唱藝術「嘎錦」(敘事歌)和「嘎琵琶」(琵琶歌)基礎上,接受漢族的戲曲影響而形成。

⑧ 貴州侗族的風俗及特色的介紹

1、詩歌

侗族民間文化藝術豐富多彩,侗族詩歌的韻律嚴謹,題材廣泛,情調健康明朗,比喻生動活潑。抒情歌優美細膩,真摯熱情;敘事歌委婉曲折,含意深長,是侗族珍貴的文化遺產。

2、音樂

侗族人民善長音樂,唱歌在侗族人民的社會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年長者教歌,年輕者唱歌,年幼者學歌,歌師傳歌,代代相傳,成為社會風習。侗族大歌,琵琶歌,攔路歌,均是侗族音樂的優秀代表。

3、舞蹈

侗族舞蹈有蘆笙舞、「多耶」舞、耍龍舞、獅舞等。其中蘆笙舞曲調繁多,舞姿有「魚躍」、「斗雞」、「盤龍」等10多樣,秋後賽蘆笙,參會的蘆笙上千架,方圓數十上百個村寨參加,觀眾達上萬人。

4、侗戲

侗戲是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劇種,產生於清朝道光年間。侗戲台步簡單,動作純朴,曲調唱腔多樣,由貴州黎平臘洞的吳文彩(約1798-1845年)首創,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發展至今,有民間戲班近500個,傳統和現代劇目近千出。

(8)侗戲有哪些藝術特點擴展閱讀

侗族的風俗習慣:

1、侗族服飾多種多樣,不同年齡、不同季節有不同的裝飾,有左衽、右衽、對襟;有布扣、銅扣、銀扣;有褲裝、裙裝;喜青、藍、黑、白各色;有頭飾、頸飾、胸飾、腰飾、手飾、腳飾等等。

2、侗族飲食習俗很有特色。侗族以大米為主食,也食用小米、玉米、小麥、高粱、薯類,但通常為調劑口味而搭配。

3、侗族居住的村寨多具有依山傍水的特點。侗寨一般坐落在群山環抱之中,寨邊梯田層層,寨腳溪河長流,寨頭村尾樹木參天。大的侗寨六七百戶,小的二三十家。

⑨ 侗族的特點

侗族人信仰多神,崇拜祖先,特別崇拜女性祖先「薩母」,許多地方都建有「薩母祠」。有的地方也信漢族的一些神。佛教、基督新教、天主教也曾傳入,但較少人信奉。

侗族的語言是侗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侗語有兩個大方言:一是南方話,二是北方話。以貴州錦屏縣境內的苗漢雜居一線劃分。侗語是有聲調的語言,各土語中聲調有些差異,有的地方有9調,有的地方有6調。

侗族善音樂。侗族民間音樂最有名的是「鼓樓大歌」,它是一種無伴奏的多聲部合唱。1986年貴州侗歌合唱團赴法國演出侗族大歌引起轟動,扭轉了國際上關於中國沒有復調音樂的說法。牛腿琴是侗族的傳統弦樂器。

侗族人的服裝多用自製的「侗布」製成,色調以青、藍、白、紫為主。邊遠山區的男子多穿右衽無領的短衣,包大頭巾,有的頭留頂發。

婦女裝束各地稍有差異,上身有大襟無領無扣上衣,也有的衣長至膝,下穿百褶裙或管褲,多束腰帶、綁裹腿,衣襟、衣滾等處綉有花紋。婦女多梳盤發包頭,喜愛佩戴銀等飾品。

侗族飲食沒什麼禁忌,品種豐富,甚至包括一些昆蟲、蠶蛹。

侗家菜腌制食品特別多,包括各種腌酸菜、腌肉、腌魚。另有獨特的米酒,口味不凶,但據說喝多了容易摔跟頭。米酒多由當地產糯米或玉米釀造,度數不是特別高,但經常混合蜂蜜、冰糖等,口感甜,容易喝多、喝醉上頭。喝醉後容易快速入睡,長時間不醒。

(9)侗戲有哪些藝術特點擴展閱讀:

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的百越中的干越等。隋唐五代宋朝時期的「僚」、元明清時期的「峒人」,後來又有許多漢族人來到他們的居住地,與當地人混合而成。

侗族的名稱來自「溪洞」,這是當地人傳統的行政單位,今天當地還有許多地名叫「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將這些地方的居民統稱為侗族。

中國共有侗族2,879,974人(2010年人口普查),為中國第12大民族。侗族世居地分布於雲貴高原東南邊緣的黔湘桂鄂四省交匯區域。

貴州為侗族人口第一大省份,有侗族1,628,568人,占侗族人口的55.01%,占貴州少數民族人口的12.21%,佔全省人口的4.62%,侗族是次於漢、苗與布依族列貴州第四大民族。

閱讀全文

與侗戲有哪些藝術特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9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7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3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1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3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3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8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7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8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