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們應該以什麼態度對待大眾藝術
取其精華 去其糟粕
Ⅱ 孩子很有藝術細胞也對藝術很感興趣,家長應該支持么
當前我國幼兒藝術特長班多如牛毛,且類型眾多,常見的有鋼琴班、舞蹈班、美術班、書法班等。家長希望幼兒盡早接受藝術熏陶、期望幼兒全面發展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少幼兒對藝術特長班表現出排斥的態度。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幼兒不喜歡藝術。一方面,家長為幼兒選擇的藝術特長班種類可能不是幼兒感興趣的,幼兒缺乏堅持學習的動力;另一方面,部分藝術特長班單一、機械的訓練方式並不適合學齡前階段的幼兒,可能會使得幼兒失去對藝術的興趣。
第三,陪幼兒一起堅持。培養幼兒的特長,需要家長和幼兒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這個過程中堅持是關鍵。首先是家長的堅持,特長教育要取得實效,光靠一時的心血來潮是行不通的。它是一個長期、連續的教育過程,需要長時間地訓練與強化。期間,家長應始終保持積極負責的態度,不能在開始時熱情高、要求嚴,一旦看到幼兒興趣減弱或感到辛苦就放任自流、不能堅持始終如一,結果只能是前功盡棄。其次,幼兒表現出來的興趣愛好,往往是出於對某種活動的好奇,這種興趣一般很難持久,這時家長要引導幼兒重新獲得學習的動力,讓他們在堅持某種特長學習的同時,提高堅持性、專注性、主動性等,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
Ⅲ 怎樣做到尊重藝術
首先,必須確立一個觀念:和為貴。
在中國的處世哲學中,中庸之道被奉為經典之道,中庸之道的精華之處就是以和為貴。同事作為你工作中的夥伴,難免有利益上的或其他方面的沖突,處理這些矛盾的時候,你第一個想到的解決方法應該是和解。畢竟,同處一個屋檐下,抬頭不見低頭見,如果讓任何一個人破壞了你的心情,說不定將來吃虧的是你,而不是別人。與同事和睦相處,在上司眼中,你的分量將會又上一個台階,因為人際關系的和諧處理不僅僅是一種生存的需要,更是工作上、生活上的需要。
和同事相處是一件容易的事。和諧的同事關系讓你和你周圍同事的工作和生活都變得更簡單,更有效率。
要想擁有和諧的同事關系,還必須記住一句話:「君子之交淡如水」。
大家在同一個公司里工作,個人的交情肯定是大不相同,遠近親疏自然是存在的。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應該如何處理這「遠近親疏」的關系。
我們可以回想一下,平常我們容易對哪些人產生意見。其實我們並不會對誰與誰關系密切,誰與誰關系疏遠而產生什麼異議,因為對於我們自己來講,也存在著和有的人關系比較親近,而和有的人關系比較一般。甚至對於同事中為自己的好友找理由搪塞錯誤,我們也沒有什麼意見,因為誰沒有幾個好兄弟、好姐妹在有事情的時候出來罩著。但是當我們發現,這種遠近親疏的關系開始因為共同的利益擴大化,甚至出現了營私舞弊、相互傾軋的時候,我們就開始皺緊眉頭了。
這種狀況是一個優秀團隊內部的大忌,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團隊瓦解分化的開端,結果就是導致整個團隊的癱瘓。
為了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我們要做的就是控制好與同事之間的遠近親疏的關系。我們應該這樣想,無論你與一個同事的關系是親還是疏,這都是你們私人之間的關系,而這種關系更是工作以外的關系,不應該對你們的工作產生任何的影響。
道理雖然很簡單,但實際上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並非如書面所描述的那般容易控制。盡管你的心裡明明白白的知道:「我一定不能把私人關系帶到工作中來。」但是更多的時候,很多行為都是個人喜惡的自然流露,連你自己都感覺不到。那麼,照這樣說來,究竟應該怎麼辦呢?那就是,應該控制好遠近親疏的程度,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君子之交淡如水」。
好朋友的形成和維持都是需要條件的。說得具體一點,要成為好朋友,情投意合固然重要,但是還有一點,那就是兩個人之間不能存在著明顯的利益沖突。兩個存在明顯的利益沖突,存在顯性的或是隱性的利益競爭的人,是很難成為好朋友的。即使是已經成為好朋友的兩個人,在面臨明顯的利益沖突和競爭的時候,也常常會使感情陷入僵局。因為人本性是自私的,誰也逃脫不掉。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在公司里,還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好。因為公司是一個充滿了太明顯的競爭和利益沖突的場合,影響和干擾人與人之間的親疏遠近關系的因素實在是太多了。好朋友之間太容易出現矛盾和裂痕,而這種矛盾和裂痕基本上是不可能避免的,就算人的主觀上有再好的希冀也難以避免。
其次,必須學會尊重同事。
在人際交往中,自己待人的態度往往決定了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因此,你若想獲取他人的好感和尊重,必須首先尊重他人。
研究表明,每個人都有強烈的友愛和受尊敬的慾望。由此可知,愛面子的確是人們的一大共性。在工作上,如果你不小心,很可能在不經意間說出令同事尷尬的話,表面上他也許只是臉面上有些過意不去,但其心裡可能已受到嚴重的挫傷,以後,對方也許就會因感到自尊受到了傷害而拒絕與你交往。
一位哲人曾提出過這樣的問題:將軍和門衛誰擺架子?答案是門衛。因為將軍有著雄厚的資本,他不需要架子作支撐。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擁有優勢的人常常胸懷大度,其自尊和面子足矣,無須旁人再添加。
而與你同一階層甚至某方面不如你的人,很可能因為自卑而表現出極強的自尊,他僅有的一點兒顏面是需要你細心呵護的,如果你能以平等的姿態與人溝通,對方會覺得受到尊重,而對你產生好感。因此,要謹記,沒有尊重就沒有友誼。
要做到尊重同事,就必須自覺保守同事的秘密。
我們知道有關同事的秘密,無非有兩個渠道。一個是這個人親自告訴我們的,一個就是除他親自告訴我們以外的一切途徑。
如果是別人親自告訴我們的,我們可真的是「打死也不能說」。別人這么信賴我們,我們怎麼可以把別人的隱私隨便的散布出去呢?
那麼,如果是我們通過其他的途徑,得知了這樣的消息呢?
那就讓消息在我們這里堵塞吧!讓這些消息在我們這里終止,散布通道在我們這里徹底被截斷。
雖然這些道理我們都很明白,但是有的時候,我們的嘴巴還是不經意的就走漏了風聲。比如,和大家玩得高興,玩得開心的時候,興奮之下,就什麼都忘記了,想起什麼就說什麼,反正大家都很高興嘛!再比如,和誰鬧了別扭,自己心裏面氣不過,什麼朋友交情,江湖道義,統統閃到一邊去,我給你來一個大穿幫、大揭密。
這樣的情況太有可能發生了。怎樣才能避免呢?一個最好的辦法,就是聽過了別人的事情就乾脆咽下去,爛到肚子裡面。一天爛不幹凈,就花兩天的時間來爛掉它。總之,一句話,就是不能讓嘴巴給自己惹禍。古人說「禍從口出」,在公司,這種人際關系圈子裡面,這句話應該被每一個人寫在自己的辦公桌上,時刻警醒自己!
再次,要盡量避免與同事產生矛盾。
同事與你在一個單位中工作,幾乎日日見面,彼此之間免不了會有各種各樣雞毛蒜皮的事情發生,各人的性格、脾氣稟性、優點和缺點也暴露得比較明顯,尤其每個人行為上的缺點和性格上的弱點暴露得多了,會引出各種各樣的瓜葛、沖突。這種瓜葛和沖突有些是表面的,有些是背地裡的,有些是公開的,有些是隱蔽的,種種的不愉快交織在一起,便會引發各種矛盾。
同事之間有了矛盾,仍然可以來往。第一,任何同事之間的意見往往都是起源於一些具體的事件,而並不涉及個人的其他方面。事情過去之後,這種沖突和矛盾可能會由於人們思維的慣性而延續一段時間,但時間長,也會逐漸淡忘。所以,不要因為過去的小意見而耿耿於懷。只要你大大方方,不把過去的事當一回事,對方也會以同樣豁達的態度對待你。
第二,即使對方仍對你有一定的成見,也不妨礙你與他的交往。因為在同事之間的來往中,我們所追求的不是朋友之間的那種友誼和感情,而僅僅是工作。彼此之間有矛盾沒關系,只求雙方在工作中能合作就行了。由於工作本身涉及到雙方的共同利益,彼此間合作如何,事情成功與否,都與雙方有關。如果對方是一個聰明人,他自然會想到這一點,這樣,他也會努力與你合作。如果對方執迷不悟,你不妨在合作中或共事中向他點明一點,以利於相互之間的合作。
同事之間有了矛盾並不可怕,只要我們能夠面對現實,積極採取措施去化解矛盾,同事之間仍會和好如初,甚至比以前的關系更好。
要化解同事之間的矛盾,你應該採取主動態度,你不妨嘗試著拋開過去的成見,更積極地對待這些人,至少要像對等待其他人一樣地對待他們。一開始,他們會心存戒意,而且會認為這是個圈套而不予理會。耐心些,沒有問題的,將過去的積怨平息的確是件費功夫的事兒。你要堅持善待他們,一點點地改進,過了一段時間後,你們之間的問題就如同陽光下的水一蒸發便消失了一樣。
如果同事的年齡資格比你老,你不要在事情正發生的時候與他對質,除非你肯定你的理由十分充分。更好的辦法是在你們雙方都冷靜下來後解決,即使在這種情況下,直接地挑明問題和解決問題都不太可能奏效。你可以談一些相關的問題,當然,你可以用你的方式提出問題。如果你確實做了一些錯事並遭到指責,那麼要重新審視那個問題並要真誠地道歉。類似「這是我的錯」這種話是可能創造奇跡的。
你做出以上努力以後,基本可以化解同事之間的矛盾。如果遇上一些頑固不化的人,在你做出努力後,他仍然不願意和你和解,這你也不要難過,遇上這樣的人,誰也沒辦法,問題並不在你,你只管放心地去工作,別理會這類人就是了。
最後,要學會與各種類型的同事打交道。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與性格。在公司里,總有些人是不易打交道的,比如傲慢的人、死板的人、自尊心過強的人等等。所以,你必須因人而宜,採取不同的交際策略。
——應對過於傲慢的同事。
與性格高傲、舉止無禮、出言不遜的同事打交道難免使人產生不快,但有些時候你必須要和他們接觸。這時,你不妨採取這樣的措施:
其一,盡量減少與他相處的時間。在和他相處的有限時間里,你盡量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不給他表現傲慢的機會。
其二,交談言簡意賅。盡量用短句子來清楚地說明你的來意和要求。給對方一個乾脆利落的印象,也使他難以施展傲氣,即使想擺架子也擺不了。
——應對過於死板的同事。
與這一類人打交道,你不必在意他的冷麵孔,相反,應該熱情洋溢,以你的熱情來化解他的冷漠,並仔細觀察他的言行舉止,尋找出他感興趣的問題和比較關心的事進行交流。
與這種人打交道你一定要有耐心,不要急於求成,只要你和他有了共同的話題,相信他的那種死板會盪然無存,而且會表現出少有的熱情。這樣一來,就可以建立比較和諧的關系了。
——應對好勝的同事。
有些同事狂妄自大,喜歡炫耀,總是不失時機自我表現,力求顯示出高人一等的樣子,在各個方面都好占上風,對於這種人,許多人雖是看不慣的,但為了不傷和氣,總是時時處處地謙讓著他。
可是在有些情況下,你的遷就忍讓,他卻會當做是一種軟弱,反而更不尊重你,或者瞧不起你。對這種人,你要在適當時機挫其銳氣。使他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不要不知道天高地厚。
——應對城府較深的同事。
這種人對事物不缺乏見解,但是不到萬不得已,或者水到渠成的時候,他絕不輕易表達自己的意見。這種人在和別人交往時,一般都工於心計,總是把真面目隱藏起來,希望更多地了解對方,從而能在交往中處於主動的地位,周旋在各種矛盾中而立於不敗之地。
和這種人打交道,你一定要有所防範,不要讓他完全掌握你的全部秘密和底細,更不要為他所利用,從而陷入他的圈套之中而不能自拔。
——應對口蜜腹劍的同事。
口蜜腹劍的人,「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碰到這樣的同事,最好的應對方式是敬而遠之,能避就避,能躲就躲。
如果在辦公室里這種人打算親近你,你應該找一個理由想辦法避開,盡量不要和他一起做事,實在分不開,不妨每天記下工作日記,為日後應對做好准備。
——應對急性子的同事。
遇上性情急躁的同事,你的頭腦一定要保持冷靜,對他的莽撞,你完全可以採用寬容的態度,一笑置之,盡量避免爭吵。
——應對刻薄的同事。
刻薄的人在與人發生爭執時好揭人短,且不留餘地和情面。他們慣常冷言冷語,挖人隱私,常以取笑別人為樂,行為離譜,不講道德,無理攪三分,有理不讓人。他們會讓得罪自己的人在眾人面前丟盡面子,在同事中抬不起頭。
碰到這樣一位同事,你要與他拉開距離,盡量不去招惹他。吃一點兒小虧,聽到一兩句閑話,也應裝做沒聽見,不惱不怒,與他保持相應的距離。
摘自《人品至上》
學會與同學友好相處
每一個人都希望與他人友好相處,都希望自己能擁有一個良好的人際關系。人際關系問題在大學生活中始終是一個影響自身心理健康影響校園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 那麼,怎樣才能在大學校園與人友好相處,擁有一段終生難忘的美好回憶,同時又為將來步人社會做一個充分的人際關系方面的准備呢?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要充分了解大學校園人際關系的特點。
從成為大學生的那一天起,與人相處的對象和特點就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在中學以前,我們與之相處的對象和含義比較狹窄,只是友誼或親密關系的一種拓展。此外,那時的人際關系也比較簡單。例如,我們可以只跟自己喜歡的人交往,自己不喜歡或者不想交往的人就可以不去理他。然而,一旦成為了大學生,住到校園的集體宿舍里,我們就不能再僅憑個人好惡與人交往了。對於集體中的每一員,無論喜歡與否,我們都要每天面對,都要與其相處。所以,不僅要同自己喜歡的人交往,還要與自己不喜歡的人保持友好的關系。這是大學校園人際關系的一個突出特點。另外,在大學生活中,人際關系的新特點還表現在不能僅以自己的標准要求別人,還應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和生活方式也可能是別人所不能接受和不喜歡的。因而,在彼此之間發生沖突或不協調時,就不能僅僅指責和埋怨對方,而要做到互相的諒解和彼此的適應。這就是說,大學生必須逐漸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逐漸學會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著想,並在此基礎上建立起獨立、協調的新的人際關系。
(2)要注重自身人格塑造和能力的培養。
常聽到有同學講:"那人性格好,懂得多,所以喜歡同他交流",的確,一個品質好、能力強的人或具有某些特長的人更容易受到人們的喜愛。人們欣賞他的品格、才能,因而願意與之接近,成為朋友。所以,若想要增強人際吸引力,更友好、更融洽地與他人相處,就應充分健全自己的品格,施展自己的才華,表現自己的特長,使自己的品格、能力、才華不斷提高。人們喜歡真誠、熱情、友好的
人,討厭虛偽、自私、冷酷的人。對個性品質一般評價最高的是真誠,評價最低的是虛偽。在我國大學生中選擇朋友,首先考慮的是個性品質,願與成熟、熱情、坦率、思想活躍、有責任感的人多交往。另外,人際交往在心理上總是以彼此滿意或不滿意、喜歡或厭惡等情緒反映為特徵的。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須注意情感的相悅性。一般說來,人們總是喜歡那些喜歡自己的人,對真誠評價自己的人具有好感。自己一旦受到某人賞識、喜愛,得到好的評價,就會由於受到稱贊而使自尊心得到滿足,對此人產生心理上的接近和好感,因而也就減少了相互的摩擦和人際沖突,達到情感相悅,為良好的人際交往提供了心理條件。真誠地贊美他人,他人反過來會對你抱有好感。有些人常常太注意自己,不能發現別人的可貴之處,如果你能仔細觀察,多注意別人,就會發現任何人都有值得贊美的地方,並且肯定和表揚別人的長處,此舉將會給自身帶來益處。
(3)要寬宏豁達,學會體察對方心理,做到以誠相待。
我們的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人們相互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復雜。社會的復雜性導致個性的豐富性,這必然引起個體之間沖突的加劇,要與周圍的人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就必須學會求同存異,具備寬宏豁達的心理品質,就必須多為別人著想,做到以誠相待。
在生活中,我們與朝夕相處的同學有了誤會,受到別人不公正的對待、不為人接納時,你一定會為之焦慮和煩惱,也一定會影響你的學習、生活及社交關系。怎麼辦呢?大吵大鬧?乾脆絕交?這些都不是最好的辦法,這樣只能使自己在交往中處於不利地位且影響以後的交往。相反,如果我們做到寬宏豁達,也許就會心平氣和些,會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會體會他人的心情和感受,誤會、委屈就常常會煙消雲散,別人也將欣然接受你。常言道:"大度集群朋"。做一個寬宏豁達的人是有一定難度的,但我們大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交往中一定要注重這種品質的培養,以求更好地適應生活、適應社會。在我們的同學中,他們或開朗、或深沉;或含蓄,或坦率;或豁達、或慎重,其個性是豐富多彩汗差萬別的。因此,我們在交往中要學會做個有心人,善於體察別人的心境,主動關心他人,採取不同的方式使他們感受到你的善意和溫暖。以同宿舍的室友為例,他們間的交往頻繁,因接觸多、機會多、交往最易,但也因接觸多、摩擦多、矛盾多、交往也最難。這就要求我們每個人都要注意觀察,盡量滿足他人的需要,如經常打水、掃地,為生病或有事的同學打飯、補習功課等。而現在的大學生交往中,普遍存在一種"以我為中心"的交往傾向。很多人只強調他人對自己應該承認、理解、接受和尊重,卻忽視對等地去理解和尊重他人;只注意自己目的實現,卻無視他人的利益和要求等等。在這種傾向支配下,他們常常不顧場合和對方心情,一味由自己的性子去交往,致使在交往中出現尷尬的局面。試想一個人處於心理低潮時,你卻在他面前宣告自己成就,結果又會怎樣?!所以在很多的時候,我們需要多進行換位思考,只有將心比心,以誠換誠,才能達到心靈的溝通和情感的共鳴。
誠實守信是一個基本的做人准則。在我們大學生的交往中,如果友人欺騙你,你的自尊心就會被傷害,你也許就無法像以往那樣去信任他。同樣,我們也應該以誠實、真摯的態度對待他人,去獲得對方的信任和理解。它顯示了一個人的自尊和它內心的安全感與尊嚴感,可以使人在交往中獲得他人的信任,進而把那些具有相同優秀品質的人吸引到自己的身邊,建立無需偽裝自己的輕松、愉快的社交圈。
交友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虛偽不可能永遠地隱瞞,一旦被對方發現,就是對友誼的最大傷害。因而,我們在與人相處時,要寬宏豁達,要體諒他人,要處處以誠相待,只有這樣,才可能獲得真正的朋友,才能與人更加友好的相處。
(4)掌握一定的社交技巧。
交往中的技巧猶如人際關系的潤滑劑,它可以幫助人們在交往活動中增進彼此的溝通和了解,縮短心理距離,建立良好的關系。很多存在人際關系障礙的同學都是由於溝通技巧的缺乏所造成的。很多同學都說,他們在與自己比較熟悉的人交往時能表現得很自如,但與不太熟悉的人交往時往往很被動、拘謹、畏縮,不知該如何與他們相處。很多同學由於缺乏交流和人際交往的技巧,往往容易對人際交往失去興趣,並造成在人際交往的場合被動、孤立的境地,而且容易因不能恰當表達自己的想法而限制了自己的發展。對許多大學生來說,如果意識到自己在社交和人際交往方面缺乏必要的技巧,應採取主動的、積極的方式,去逐步改善自己的人際交往問題,而不應一味的迴避。
事實上,社交技巧是多種多樣的。如增強人際吸引力、幽默、巧妙批評、語言藝術等等。對大學生來說,在樹立了人際交往的勇氣和信心之後,在人際交往中要掌握的技巧主要是培養成功交往的心理品質和正確運用語言藝術。成功交往的心理品質包括誠實守信、謙虛、謹慎、熱情助人,尊重理解,寬宏豁達等等。語言藝術的運用包括准確表達,有效傾聽,文明禮貌等等。這些都有助於大學生提
高交往藝術,取得較好的交往效果。此外,在正式交際場合,大學生還要注意服飾整潔,舉止文明得體,坐、立、行姿勢雅觀,不要不分對象亂開玩笑,避免拍肩拉手等動作。當然,也不能在人前畏畏縮縮,謹小慎微。應信心十足,精神抖擻,又落落大方,不卑不亢。
總之,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要樹立自信,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質,勇於實踐,善於總結,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不斷完善自己,豐富自己,逐漸走向交往成功,走向人生成功。
Ⅳ 中學生應怎樣對待藝術
學習、欣賞。
通過觀察藝術作品,了解那個時代的社會背景,
豐富了自己的知識積累,同時也提升個人的藝術修養。
不要盲目的隨他人附和,客觀的借鑒前人的經驗提出自己的觀點。
通過藝術完善自己的人格。
Ⅳ 學藝術要保持什麼心
學藝術必須要保持一顆純真和藝術感的心這樣才能更好的。體會事物的美感和價值。
Ⅵ 談談你對藝術的認識
藝術🎨的特徵
形象把握與理性把握的統一
形象,藝術形象貫穿於藝術活動的全過程。藝術家在創造的過程中始終離不開具體的形象。
正如鄭板橋畫竹子,他觀察、體驗竹子的形象始於「園中之竹」、「眼中之竹」,藝術構思孕育了「胸中之竹」,而磨硯展紙倏作變相最後完成了「手中之竹」,可見竹子的形象自始至終伴隨了畫竹的全過程。藝術家不僅在創作過程中從不脫離生動具體的形象,其創造的成果藝術品,更須展現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並以其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去打動每一個欣賞者。因此,藝術欣賞的過程也要通過對藝術形象的感情來引發對作品中情境、意境的體味。這足以說明形象貫穿了藝術活動的每個環節,形象性成為藝術區別於其它社會意識形態的最基本的特徵,也是藝術反映社會生活的特殊形式,是創作主體對於客體對象瞬間領悟式的審美創造。它是感性的,不是推理的;是體驗的,而不是分析的。🤌
同時,藝術形象的創造又不能離開理性,藝術中的形象是有意味的形象,是滲透了藝術家深刻理性思考的形象。它不是客觀生活圖景隨意照搬,而是藝術家經過選擇、加工並融入藝術家對人生理解,對社會事物的態度和理性認識的外化和彰顯。
南宋屈鼎《夏山圖》
魯迅先生就曾說過:畫家所畫的,雕塑家所雕塑的,表面上是一張畫、一個雕像,其實是他的思想和人格的表現。另外,藝術家從事創作活動中的理性思維,在把握時代氛圍,遴選素材和題材,構思主題和情節,選擇表現形式等方面均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藝術活動是形象把握與理性把握的有機統一。
情感體驗與邏輯認知的統一
藝術中的情感即審美的情感,是一種無功利的具有人類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藝術活動動機的生成,創造與接受過程中均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同時,情感又是藝術創作的基本的元素之一。
南宋李嵩《貨郎擔圖》
藝術活動總是伴隨著情感,這是慾望、興趣、個性的具體的心理表現,也是對對象能否滿足自身慾望的價值評判。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就曾在他的《論藝術》中指出:文藝創作是藝術家「在自己的心裡喚起曾一度體驗過的感情並且在喚起這種感情之後,用動作、線條、色彩、聲音及言詞所表達的形象來傳達出這種感情,使別人也能體驗到同樣的感情——這就是藝術活動」。
情感主宰著藝術活動的整個過程,貫串在藝術創作的整個心理過程之中。藝術活動中的「感覺」,受到「享受」的慾望的支配,總是被對象的能引起自己愉快的色彩、聲音所吸引;藝術活動中的「知覺」往往按照情感的需要去選擇並加工對象,按照情感圖式去選擇與「判斷」對象;藝術活動中的「想像」按照主體的情感要求的走向去創造合乎自己情感和目的的形象。藝術活動中的「理解」往往是一種個性化的體認與感悟,通過體悟獲得對生命與人生意義的深切理解,它無疑是一種飽含著情感的活動。
藝術家的情感往往通過藝術形象得到充分的展現,藝術家反映生活,描繪藝術形象,絕不是冷漠的、無動於衷的,而是凝聚著他的思想情感、愛憎褒貶,滲透著他的審美情趣、審美理想。1937年4月,德國法西斯發動了40多架飛機對西班牙巴斯克文化名城格爾尼卡進行狂轟濫炸,激起了繪畫大師畢加索的強烈義憤,他在短短的一個月時間內就完成了那幅名垂畫史的、伸張正義與控訴罪行的力作《格爾尼卡》。
元佚名《藻魚圖》
在審美以及藝術創造和藝術欣賞活動中,情感不僅與形象聯系在一起,也同認知聯系在一起,是隨著審美認知而產生的一種特殊的心理現象,其基礎是審美認知。經過審美認知,及其復雜的思想活動,生活中的美才能被發現、被感悟。
一個思想空虛,缺乏對社會與人生具有深刻認識的人是難以產生豐富、強烈的審美情感的,因而也就不會成為優秀的藝術家和出色的欣賞者。在藝術活動中,情感與思想認知是交融在一起的。沒有情感的說教不是藝術,沒有思想的情感也不能產生藝術。真正的藝術活動是情感體驗與邏輯認知的統一。
元顧安《畫竹》
審美活動與意識形態的統一
藝術的審美特性是區別於其他社會實踐活動的根本標志。所謂審美特性,是指藝術作品所具有的美學品質和審美價值。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審美理想的結晶,是美的創造的結果。它不僅以情動人,更以美感人,使人得到一種精神上的愉悅享受。藝術作品中的形象由於集中、濃縮了生活中的形象美,因此比生活中實際存在的事物的形象更具有形而上的審美特性。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梅花形象,往往老乾虯枝,橫斜逸出,凌寒傲霜、迎春怒放,體現了一種老樹新花、青春勃發的審美內涵,使人產生比觀賞生活中的梅花更豐富的美感。藝術作品表現生活中美的形象,使之更加突出順暢,表現生活中的丑,同樣可以化生活丑為藝術美。藝術家在作品中,通過對生活丑的嘲諷和鞭笞,充分暴露出其丑惡的本質,引起人們對丑的厭惡與鄙視,從而去消滅丑、根除丑用以激發起人們對美好事物的憧憬與嚮往,此時的生活丑也就具有了一定的美學意義與價值。譬如,以反腐倡廉為題材的藝術作品,通過對腐敗現象的暴露和批判,充分揭示了社會腐朽現象對社會主義建設的危害性、並給世人以警示,同樣達到了化腐朽為神奇的震撼力,使欣賞者獲得了一種特殊的美感。
南宋李迪《風雨牧歸圖》
藝術不僅是一種審美的活動,具有審美特性,而且藝術仍屬於上層建築中的意識形態,具有意識形態性質。歸根結底,藝術是人對世界的一種精神把握的方式,人們通過藝術達到對世界的認識,也包含著人對自己的認識。而且,藝術中的審美性是其最根本的本質屬性,其意識形態特徵則是隱藏在審美特性之中的,它使藝術的審美世界具有了更為廣闊和深邃的內涵,因此,我們說藝術活動是審美活動與意識形態的統一。[1]
分類標准
迄今,還沒有公認的藝術分類標准。各個藝術理論的派別有不同的分類方式,而且互有交叉,在時間上越靠近現代的藝術分類,就越顯得繁復而且具有爭議。
藝術傳統上包括以下種類:語言藝術(文學,包括詩歌、散文、小說等,播音主持),視覺藝術(繪畫、雕塑,設計),表演藝術(舞蹈、音樂、相聲)。
一般來說,根據表現方式和用途的不同,藝術可分為:
語言藝術(文學、播音等)
造型藝術(繪畫、雕塑、建築等)
表演藝術(音樂、舞蹈、相聲等)
綜合藝術(電影、電視、歌劇、音樂劇等)
比較新的分法,則根據時空性質將藝術分為:
時間藝術
空間藝術
綜合藝術
世界屬於男性嗎?
利維坦
贊2
閱讀376
四大類型
藝術體現和物化著人的一定審美觀念、審美趣味與審美理想。無論藝術的審美創造抑或審美接受,都需要通過主體一定的感官去感受和傳達並引發相應的審美經驗。對藝術的審美分類,主要應根據主體的審美感受、知覺方式來進行。依據這個原則,藝術可以分為語言藝術、造型藝術、表演藝術和綜合藝術四大類。
語言藝術
語言藝術主要指文學。文學以文字語言(詞語)為媒介,以主體的感知覺為渠道,終作用於大腦,引發主體進行思考,並在思考的過程中體驗並構造審美意象。
作為一個龐大的藝術種類,文學通常包括詩歌、散文、小說等不同體裁。其中,詩歌是最早出現的一種文學體裁。它以富有節奏韻律性的語言,直接觸及人的情感,創造了一個超越現實而又只存在於人的心靈之中的情感世界。散文則是較為自由地通過描述某些事件來表達主體思想情感、揭示社會意義的文學體裁,具有題材內容廣闊、語言不受拘束的特點,其審美特點在於藝術表現的自由、靈活和風格的多樣化。而小說以敘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為主,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多側面地塑造人物形象。
簡單地說,文學的審美特徵主要表現為形象性、總體性、間接性和深刻性四個方面。
第一,文學是用文字語言(詞語)來創造形象的藝術。沒有文字語言作為表達手段,文學就不成其為文學,所以高爾基把語言稱之為「文學的第一要素」。當然,僅僅是使用語言還不成其為文學,文學語言乃是形象、優美的藝術性語言,能夠自然地表達特定的審美意象,把閱讀者(文學接受主體)引入文學作品的審美天地。「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就是一種文學(詩)的藝術性語言,它情景交融而又優美動人,使人讀之回味無窮、引發共鳴。
第二,文學可以全面而廣泛地反映人的生活面貌和本質。一方面,文字語言(詞語)與現實世界有著最廣泛的聯系,它實際上是一個民族文化傳統的最主要載體,因而,以文字語言(詞語)為表現手段的文學,能夠表現無比廣大的外在世界和復雜的內心世界,有著比其它藝術更全面、更廣闊的認識和表現功能。另一方面,文學可以深入而全面地反映人的社會關系,它所揭示的乃是人同世界的一種總體關系。
第三,文學通過文字語言(詞語)來塑造藝術形象,但文字語言所塑造的形象又必須通過主體想像活動來完成,因此,文學又具有間接性的審美特徵。這就是說,作家用文字語言描寫的形象,只能是一個用語言符號的一定組合所代表的形象,而不是一個物質實體的形象,它必須通過閱讀者的視覺感受能力,誘發再造性想像,並在閱讀者一定心理經驗的參與下,才能在頭腦中轉化為形象。文學中所謂「如臨其境」、「如聞其聲」,說的就是在閱讀者頭腦中的所見所聞。
第四,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是思想的直接現實。文學對人類生活以及藝術家思想情感的反映、表達,有著一定的理性深度,是一種精神性的存在。同時,由於文學作品中的詞義所提供的一切,要受到思維確定性的規范,因而它往往比其它藝術形式更易明確表達創造主體的思想,有著更為明顯的理性力量,能夠使閱讀者由審美體驗直接地趨向認識和思考活動,進而達到明確、深刻的理解深度。可以說,正是由於文學具有這種深刻、細致地表達主體思想的特點,使文學成為所有藝術中蘊含理性內容最為深厚的藝術形式。
造型藝術
所謂視覺藝術即美術,是指通過人的視覺感官(眼睛)及與之相適應的審美手段去傳達和接受審美經驗的藝術。[2]在人的各種感覺器官中,視覺最為復雜、細致和靈敏,同時也是人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外在世界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常常通過視覺活動而被人感知。因而,視覺藝術的種類和樣式也最為豐富,甚至其他藝術也往往需要以視覺感受為基礎來構造藝術形象。
元 吳鎮《漁父圖》
人類從遠古時代就開始了視覺造型的探索,留下了最早的繪畫和雕塑。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以視覺為審美途徑的藝術種類和手段也日漸增多,繪畫、雕塑、建築、工藝美術、書法、攝影等是最為典型的視覺藝術種類。
直觀性是視覺藝術最基本的審美特徵。視覺所直接感知的,是直觀的形狀、色彩(或色調)和質感(質地或體量)及其構成關系。因此,在視覺藝術中,無論是平面(繪畫、書法與攝影)還是立體(雕塑、建築)的造型,都十分重視形式美規律的運用,多樣統一、對稱、均衡、對比、和諧以及圖與底的關系等,都是構成視覺藝術審美特性的重要因素。在視覺藝術中,形式和內容、形象與意味以各種方式表現出來,構成了視覺藝術無比豐富的審美魅力。例如,基於對生命運動變化和不同質感或量感的高度概括能力,線條可以產生直接的審美感染力,不同的線條則能給人不同的審美感受,因此,線條不僅成為繪畫的主要語言要素,也是其他視覺藝術的重要語言。色彩具有影響人的情感的功能,它也是視覺藝術的主要審美要素,不同的色彩配置或色調能使人產生不同的情感傾向,獲得視覺快感並體悟其表現意義。
(一)繪畫和雕塑
繪畫和雕塑都主要運用形、色、質以及點、線、面、體等造型手段構成一定的藝術形象。前者是在二維平面上表現,後者則在三維空間中塑造,造型性是它們最重要的審美特徵。
共37張
抽象畫藝術
由於表現手段不同,繪畫種類非常豐富,而寫實與表現是兩種最主要的方式。寫實性繪畫直接模仿自然和現實事物形象,多用逼真的手段達到特定的具象效果;表現性繪畫側重強調主觀精神,多採取誇張、變形、象徵、抽象等手法直接表達主體情感體驗與審美需要,實現藝術形象的創造。例如,中國畫的特色不僅在於其工具材料(毛筆、宣紙、墨色)有著很大的特殊性,更重要的,是它高度重視抒發主體的內在精神,強調「以形寫神」、「神形兼備」,追求氣韻、傳神和意境,不是向著客觀世界去研究形象的物質特性,而是為著心靈需要去觸及繪畫的形象性,含蓄、深沉地表現主體精神品質,由此形成中國畫獨特的審美意蘊。
雕塑對於藝術形象的塑造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象徵性。它以物質實體性的形體,在三維空間中塑造可視、可觸及立體的藝術形象,其審美特性是在空間中獲得的,與雕塑有關的周圍環境也是雕塑作品的有機組成部分。一般來講,雕塑主要通過兩種方式表達:一是清晰地呈現,二是含蓄的暗示。
Ⅶ 表達對藝術熱愛的名言
1、藝術家的天職是把光亮灌注到人心深處。——舒曼
2、自然只給了我們生命,藝術卻使我們成了人。——席勒
3、藝術應當擔負起哺育思想的責任。——勃朗寧
4、藝術是生命的偉大興奮葯劑。——尼采
5、領悟音樂的人,能從一切世俗的煩惱中超脫出來。——貝多芬
6、藝術不過是表達思想的一種工具。——泰戈爾
7、藝術使自然更完美。———雷諾茲
8、藝術是一種享受,一切享受中最迷人的享受。——羅曼羅蘭
9、雖然藝術是大自然所創造的,但從人們相信藝術本身是最高目的那一瞬間開始,便開始頹廢了。人們不去思索某藝術家把視線投注在無限之物上,卻把該藝術家作為自己的範本和目的。——米勒
10、藝術應該是給人生以精神上的活力和鼓舞,而不是對人生亮出虛無主義的冷冰冰的魔鬼的拳頭。——托馬斯曼
11、要知道藝術家只有通過想像才能獲得自然界的真實!——剛察洛夫
12、藝術是大自然的孩子。——培根
13、對於身體用體育,對於心靈用音樂。——柏拉圖
14、像為了保持健康需要體操一樣,為了保持精神的健全,也需要藝術的教訓。——柏拉圖
15、美是藝術的最高原理,同時也是最高的目的。——歌德
16、沒有生命便沒有藝術。——羅丹
17、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魯迅
18、藝術是生活的鏡子。——列夫托爾斯泰
19、藝術的價值就在於藉助於外在物質形式顯示一種內在的生氣、感情、靈魂、風格和精神,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藝術作品的意蘊。——黑格爾
20、真正尊重藝術和要求正確地品評真正的美和值得贊嘆的東西的人,都不免有遭到不愉快的事的危險。——李斯特美學音樂是靈魂的直接語言。——謝洛夫
21、莫扎特從不為永恆作曲,但是正因為這個理由,他的許多作品才均是永恆的。——愛因斯坦
22、藝術乃德行的寶庫。——巴爾扎克
24、藝術總是被兩種東西佔據著:一方面堅持不懈地探索死亡,另一方面始終如一地以此創造生命。——帕斯傑爾納克
25、你如果要做一個藝術家,你要牢記:必須開拓你的胸襟,務使心如明鏡,能夠照見一切事物,一切色彩!——達芬奇
26、藝術應當擔負起哺育思想的責任。——勃朗寧
27、藝術是高尚情操的宣洩。——穆爾
28、藝術並不超越大自然,不過會使大自然更美化。——塞萬提斯
29、藝術是大自然映現在人間的東西,重要的是要好好磨鏡子。——羅丹
30、書法藝術更加接近音樂,是一種活動的.線條的舞蹈。——葉秀山
31、藝術就是人性的影子。——亨詹姆斯
32、藝術是人類創造的自然,自然是上帝創造的藝術。——貝利
33、藝術是發揚生命的,死神所在的地方就沒有藝術。——羅曼羅蘭
34、許多年輕人在學習 音樂時學會了愛。——萊傑
35、大自然創造了花卉,把它們編成花環的是藝術。——歌德
36、藝術的第一條規律就是:如果你沒什麼可說,就請住嘴。如果你有話可說,就請說出來,幸勿胡說八道。——羅曼羅蘭
37、自然是一個優秀的藝術家。——歌德
38、音樂給我們顯示了:生命在表面的死亡下繼續奔流,一種永恆的精神在世界的廢墟中百花齊放。——羅曼羅蘭
39、「自然」是上帝的造物,「藝術」是人類的展品。——朗費羅
Ⅷ 聯系實際,論述藝術家應該具有的基本修養和能力(如何體現,如何統一)
一、藝術家的修養
1.先進的世界觀和審美觀
世界觀是人們對生活於其中的整個世界以及人和外在世界之間的關系的根本觀點、根本看法,是人們對社會、自然、人類各項活動的根本看法。它是一個多層次的觀念結構,包括哲學觀、社會觀、政治觀、倫理觀、經濟觀、人生觀、美學觀、藝術觀等思想觀念體系。世界觀規定著人們對待生活的立場、態度,提供了人們分辨是非善惡美醜的標准,制約著人們的感知方式、思維方式、情感傾向和思想傾向。
世界觀對藝術家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藝術家的世界觀決定了藝術作品的傾向性;
(2)藝術家的世界觀指導和制約著創作方法的選擇;
(3)藝術家的世界觀制約著藝術創作的整個過程,貫串於包括觀察體驗生活、藝術構思、藝術傳達在內的藝術創造的全過程,即從分析研究素材、選取題材、提煉主題,到塑造藝術形象、組織情節、運用藝術手法,乃至藝術家對表現對象的評價、情感、態度等,都或直接或間接、或顯或隱地與藝術家的世界觀緊密相連。此外,藝術家世界觀的性質和水平,還決定著藝術作品中藝術形象的性質和深度,決定著藝術作品反映生活本質的深度和廣度,決定著藝術作品藝術成就的高低和社會價值、審美意義的大小。
世界觀影響著藝術家的創作原則、創作精神、創作個性和創作道路,制約著藝術處理創作與生活的關系,決定著藝術家理解生活的立場角度和評價生活的標尺,規定著藝術家的人生理想和藝術追求。先進的世界觀使藝術家把國家、民族和人民的前途命運看做是自己靈魂的支柱和價值追求,防止思想意識上主觀性、片面性的發展,能夠不媚時、不流俗、不趨炎附勢、不追名逐利,切切實實提高對生活的觀察能力、辨別能力、審美能力、理解能力。
2.廣博的知識
藝術創作的火花,是藝術家深切的內心體驗和社會生活中的現實事件相遇合、相碰撞而產生的。藝術家要具備廣博的知識基礎,就必須自覺地親身參加社會生活實踐,真正深入生活、熟悉生活、參與生活,而不是做生活的客人和旁觀者。所謂的經歷,是所遇,所見,所聞,並不一定是所做,但所做自然也可以含在裡面。當藝術家全身心投入生活、親身參加社會現實的變革,個人的命運、前途和社會的命運、前途完全扭結在一起,飽嘗人生酸甜苦辣各種滋味,體驗到人民的痛苦和歡樂時,藝術家才具備創作真正有藝術價值和思想內涵的作品的基礎。
藝術家必須長期地積累具有審美意義的生活素材。首先,藝術家要有多種多樣的生活興趣,力求廣泛地了解生活,建立廣博的生活知識庫。其次,藝術家在開闊視野的同時,要抓住一個或幾個生活領域,作深入的觀察、體驗和研究,在生活的某個點上長期地深入下去,這樣才能發現別人忽略或未曾發現的東西。所以,藝術家生活基礎的廣博和專深是不可偏廢的。
藝術家在深入生活的同時,還要掌握廣博和專深相結合的文化知識和科學知識。擁有了淵博的知識,有利於藝術家從社會、文化、歷史、哲學、心理、美學、倫理等多種角度去理解人,立體地表現人,深刻地展現人生的真諦。人類生活是浩翰的、廣袤無邊的,在生活的大海里,藝術家有著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間和無窮無盡的創作源泉。把表現人類生活及人類情感作為自己神聖職責的藝術家,只有盡可能廣泛地熟悉和了解人類生活的知識,才有希望真實生動地、多層次地、厚重地表現出人類生活的一個側面、一個情境以及人類情感的一種氛圍、一個瞬間。
3.深邃的思想
偉大的藝術家緣於對人生真諦和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精深體察與領悟,能夠對其有自身獨特的認識和精闢的見解,而這些屬於他自己的思想,正體現了藝術家思想的深邃。藝術家與一般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人不同,他不一定是理論家,他的思想也主要不是通過論辯的方式來表現,不具備精密、完整的體系性和系統性,而是需要通過藝術品中的具體形象或氣氛、情感來表現,從而使蘊藏其中的深刻思想具有更多的生動性及美感的力量。是否具有深邃的思想,是衡量一個藝術家修養與素質高下的重要尺度。
人類藝術史上浩如煙海的作品大都被歷史篩去,被人們淡忘了,而那些歷經歲月的沖刷卻不減其藝術魅力、終於被世人代代相傳的作品,除卻在藝術形式等方面有所成就之外,一般都具有獨特的思想意義和哲理的光彩。
許多藝術家都把藝術創作作為表達自己思想的重要方式,以闡釋自己對社會、自然、人生等方面的看法。
4.豐富的情感和獨立的人格
藝術活動是一種飽含著情感的活動,是以人的情感為基本動力的活動。從藝術創作的准備到整個創作過程,始終都伴隨著強烈的情感。情感與審美密切相連,它既是審美活動的先導,又是審美活動中各種心理因素的混凝土,也是審美創造的必然結果。藝術作品的情感是滲透在藝術符號及語言之中的,並通過各種形式感的因素隱喻地、含蓄地呈現出來。
俄國著名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認為藝術是傳達感情的工具,他在《藝術論》中寫道:「在自己心裡喚起曾經一度體驗過的感情,在喚起這種感情之後,用動作、線條、色彩、聲音以及言辭所表達的形象來傳達出這種感情,使別人也體驗到這同樣的感情,——這就是藝術活動。藝術是這樣一項人類活動:一個人用某種外在的標志有意識地把自己體驗過的感情傳達給別人,而別人為這些感情所感染,也體驗到這些感情。」
藝術活動的基本特徵要求藝術家必然是情感豐富的人。他們要保持良好的心境和獨立的人格,要熱愛生活、熱愛人生、熱愛大自然,始終以赤子般的衷腸感受生活、感知世界。藝術家的追求一時一刻也離不開情感的因素,他們不講求過多的體系化、系統化和抽象的思辨,而要更多地用心靈去感悟生活,去開掘世界的真、善、美,因而藝術家對生活、世界、大自然的感受比一般人要具體、細膩、生動,富有情感的沖擊力。
藝術創作是藝術地掌握世界的主要方式,是一種獨立的、自由的生命活動,因而它必然要求藝術傢具有獨立的人格。唯其具有獨立的人格,才能自由自在地感知客觀事物,不受拘束地開掘事物的本原和真諦;才能真實地展示主體對世界和人生的感受,創造性地渲染主體與客體交融之美;才能淋漓盡致地傾吐和宣匯主體的審美情感,使作品具有強烈的情感力量。因此,藝術家應當不斷追求和完善自身健全的人格。這種健全的人格,應當是正直的、進取的、積極的、富有社會與歷史責任心的人格,應當是不為邪惡勢力所屈服、不為平庸人生所困擾、不為金錢名利所湮沒的人格。唯有具備這樣的人格,才有可能創造出獨特的、令人振奮的和激勵人們走向美好人生的藝術作品來。
藝術家的獨立人格,是藝術家主體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人格的高尚與卑下,直接影響到藝術創作的格調與作品的品位。言為心聲,堅持對世界和人生真諦的執著探索,不因種種外在的干擾而改變自己的追求和見解,才會使作品充滿主體人格的光彩和對世界的真知灼見,使作品真正蘊涵藝術家智慧的深邃的思想。
Ⅸ 你對「藝術貴在堅守」這句話怎麼看
學藝的道路絕對不是外人看起來那麼簡單和輕松,背後需要付出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如果沒有一顆持之以恆的心,真的很難堅持下來。
在走上這條路之前,我看到的一直都是舞台上那些演員們光鮮亮麗的身影,覺得他們真的太美了,可是當自己真正的開始一門藝術時,才知道每天要流多少的水分,汗水和淚水交雜著,想過放棄,卻被身後的壓力鞭策著一路向前。
上了大學之後,學藝的基礎慢慢的浮現,凡是從小到大一直堅持不懈在練習的人,基本功的扎實程度一眼就能完美的體現,不管先天的條件有多好,都抵不過別人一朝一夕都在苦練中度過,不管你有多熱愛這門藝術,如果不能很好的堅持,再美也只是曇花一現,不會記在別人的心裡。
我有一個同學剛開始踏入音樂這個大門的時候,他吹的是竹笛,一腔熱血投入其中,可是沒過多久,他便嫌琴房太吵,要求老師給他改專業到聲樂,可是學了一段聲樂之後他又覺得太費嗓子,總之哪個專業都不符合他的胃口,就這樣在兩難的選擇中渾渾噩噩的度過了半年,以前不如他的同學都順利的度過了藝考,只有他沒有過了省聯考的最低標准線,說實話,我挺為他感到可惜的,但是也只能怪他不懂得堅持,半途而廢的人,永遠都做不好一件事。
學藝的苦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真正的懂得,密密麻麻的蝌蚪和壓腿那一剎那的崩潰,都會在長時間的積累下,蛻變成最美的舞台表現,所以,藝術體現的不僅是美麗,還是一種堅持不懈的人生。
Ⅹ 論藝術的民族性,世界性及相互關系
藝術的民族性是指「運用本民族的獨特的藝術形式、藝術手法來反映現實生活,使文藝作品有民族氣派和民族風格。」①具有民族性特點的藝術作品立足於本民族的文化藝術傳統及審美意識,採用傳統藝術形式創作,主要表現本民族人民群眾的生活、思想感情、願望和藝術審美情趣。
藝術的世界性主張擺脫桎梏、解放思想、拋棄民族文化傳統,是一種超階級的勢力擴充。②就藝術而言,是一種能為多民族所接受、容納的形式、內容。
關於藝術民族性與世界性的關系有以下兩種觀點,其一認為藝術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於時代的前進,文化藝術同經濟一樣會在相互借鑒的基礎上趨於統一,形成具有同一特點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藝術潮流,這種具有世界意義的國際化藝術將成為今後世界藝術發展的主流;其二認為藝術的世界性同樣具有民族性。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隨著藝術的發展,以及人們對藝術民族性認識的深入,只有在積極吸收外來文化的基礎上,不斷發展民族藝術,才能使藝術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毛澤東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國比我們高,要承認這一點。藝術是不是這樣呢?中國在某一點上有獨特之處,在另一點上外國比我們高明。……中國文化應該發展。……象西太後反對『洋鬼子』是錯誤的。要向外國學習,學來創作中國的東西。……我們接受外國的長處,會使我們自給的東西有一個躍進。中國的和外國的要有機地結合,而不是套用外國的東西。……外國有用的東西,都要學到,用來改進和發展中國的東西,創造中國獨特的新東西。」③
應當看到西方文化對經濟落後的民族有著不可抵禦的吸引力。正確認識藝術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的辯證關系,對於處在世界各民族聯系愈來愈緊密的今天尤其具有現實意義。
筆者以為藝術的民族性與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開。二者是互相聯系又互相區別的一對矛盾的兩個方面。
首先,保持藝術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因為本民族藝術曾滋養過他民族文化而藐視他民族文化。
正如當我們看到一個乞丐大言不慚地向人們訴說其祖其父曾經是如何如何的高官巨富時,相信任何人都不會同情他,甚至有人會罵他是敗家子。先賢的榮耀是我們民族的光輝歷史,它應成為我們今天發奮圖強的動力,而決不是我們招搖撞騙的旗幟或塗脂抹粉的面霜。當我們誇耀中國畫的寫意境界如何之高:氣運生動、骨法用筆等等,而貶斥西畫雖工亦匠,不入畫品時,在某種意義上也在承認中國水墨畫粗枝大葉,西畫精雕細刻。二者相輔相成。有陽光照射就會有陰影存在,這是人們早已深悉的道理。中國水墨畫追求無暗面的畫面效果,實則是在表達一種理想的追求、美好的嚮往,嚮往著這個世界沒有黑暗、沒有陰影,希冀我們的主人前途明媚、無上榮光。世界上能找到沒有明暗對比的事物嗎?孔雀開屏時,難免會將它難看的屁股展現無疑。萬事萬物無不如此。藝術應該保持本民族的獨特個性。藝術世界的繽紛多彩由無數不同民族、不同藝術個性的藝術家組成。很難想像有一天各民族藝術失去本民族的藝術特色,全人類僅擁有一種藝術樣式、藝術風格、藝術語言甚至表現內容時會怎樣。這一天不僅難以想像而且根本不可能存在。即使到了共產主義社會,藝術的民族性也會象自然界中的花花草草千姿百媚一樣,呈現出一派繽紛的景象。如果存在一種世界性的藝術樣式、藝術風格、藝術語言,那麼這不僅標志著藝術的消亡,也是人類社會的悲哀。花紅柳綠相輔相成,世界藝術的繁榮也要求必須保持各民族藝術的個性。
斯大林同志曾把「表現於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共同體」作為民族特點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標准。那麼,是否存在藝術民族性的標准?或者說,什麼樣的作品才稱得上是具有民族性的作品?這不是一下子能夠回答的。藝術的民族性本身也不是一種樣式,而是百花齊放的。這「花」來自藝術家各自對傳統的選擇,來自個人的生活體驗、人生體驗、情感體驗,甚至來自藝術家對民族藝術因素獨特的吸收、借鑒。正是這些相異性使藝術的民族性本身也是多樣的。藝術的民族性相對於藝術家個人創作而言又是一個共性的概念。藝術家的「個性」是它的基礎。沒有藝術家的創作個性也就沒有民族藝術。所以,倡導藝術民族性時必須同時提倡藝術家的創作個性。
其次,保持民族性不能無視他民族藝術精華,吸收他民族藝術精華也不是將民族個性消解。
藝術世界性不等於美國化,也不等於歐洲化。藝術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國、某一地區的藝術樣式為標本,而且隨著各民族藝術的發展,藝術的世界性同樣處於發展之中,不是一成不變的。
中西融合不是將一瓶紅墨水、一瓶黑墨水傾注在一起的黑紅不分、非此非彼、非驢非馬。就藝術而言,這不僅不必要,而且不可能。中西融合之「融合」是為了吸收他民族文化藝術之營養,正如人吃豬肉、羊肉,不是為了使自己變成豬、羊一樣,這種吸收、借鑒,絕不是外表的摹仿、復制、克隆,而是為我所用,用以滋養我們的身心、我們的藝術,強我們的身、健我們的體,發展我們的民族藝術。
「如同我們對於食物一樣,必須經過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腸運動,……然後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④眾所周知,西方現代主義藝術吸收了東方乃至非洲原始藝術的精華,但西方藝術沒有被東方藝術淹沒。我們今天吸收、借鑒他民族的藝術精華,必須具有明確目的,即為了促進本民族藝術的發展。
在今天這樣一個被稱為「地球村」的信息時代,若要求一民族藝術潔身自好、守身如玉不受他民族藝術絲毫影響,象牛郎、織女隔河相望而又互不傾慕,實在太難;如果要求藝術家在藝術薈萃的大花園中只採摘本民族藝術之花而對他民族藝術的奇花異草毫不動心,也實在難為我們的藝術家。「物以稀為貴」那種他民族擁有而本民族缺乏的事物,常常具有極大的誘惑力。正如人們常常不滿足粗茶淡飯而追求飽眼福、飽口福一樣,吃膩了大魚大肉的貴族會對布衣之食垂涎。在不斷的喜新厭舊和懷古中人類創造了今天的文明、今天的藝術;人類也會在新一輪喜新厭舊和懷古中創造出明天的新生活和新藝術。
只要各民族間的交往存在,藝術的交流就不可避免地會存在。藝術的民族性只有在與他民族的交往中,在世界藝術的舞台上展現自己的美麗並不斷改變自己的舞姿,才真正具有魅力。對待西方藝術、西方文明既不必咬牙切齒,也不必趨之若騖。西方各種藝術既不是洪水猛獸,也不是濟世良葯。
我們不能祈求擁有一種包含一切藝術之優點的藝術,這不僅不可能,而且無意義。我們也不必抱殘守缺、孤芳自賞,我們應不斷吸收他民族藝術的精華,以完善和發展本民族固有之藝術。同樣我們也應看到,有些民族藝術、民間藝術並不具有世界性。我們的民族與世界其它民族一起構成一個大部隊。我們不必裹著小腳、拖著長辮在世界文化的行列中行走。任何民族都不必亦步亦趨地跟在他民族藝術後面接軌。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並不拒絕污泥提供給它的養料。只有站在本民族及他民族前輩兩個肩膀上,才能成為當代藝術的巨人。無論是藝術家還是藝術欣賞者,不僅要對本民族的藝術傳統進行選擇,對他民族的藝術也必須用我們的量規加以規范、選擇。我們應提倡創造性地繼承吸收,避免奴隸般地因襲。
在世界藝術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有意義,離開這個舞台不僅其藝術的民族性將失去光彩,藝術的世界性也不復存在。
藝術的民族性是指「運用本民族的獨特的藝術形式、藝術手法來反映現實生活,使文藝作品有民族氣派和民族風格。」①具有民族性特點的藝術作品立足於本民族的文化藝術傳統及審美意識,採用傳統藝術形式創作,主要表現本民族人民群眾的生活、思想感情、願望和藝術審美情趣。
藝術的世界性主張擺脫桎梏、解放思想、拋棄民族文化傳統,是一種超階級的勢力擴充。②就藝術而言,是一種能為多民族所接受、容納的形式、內容。
關於藝術民族性與世界性的關系有以下兩種觀點,其一認為藝術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於時代的前進,文化藝術同經濟一樣會在相互借鑒的基礎上趨於統一,形成具有同一特點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藝術潮流,這種具有世界意義的國際化藝術將成為今後世界藝術發展的主流;其二認為藝術的世界性同樣具有民族性。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隨著藝術的發展,以及人們對藝術民族性認識的深入,只有在積極吸收外來文化的基礎上,不斷發展民族藝術,才能使藝術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毛澤東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國比我們高,要承認這一點。藝術是不是這樣呢?中國在某一點上有獨特之處,在另一點上外國比我們高明。……中國文化應該發展。……象西太後反對『洋鬼子』是錯誤的。要向外國學習,學來創作中國的東西。……我們接受外國的長處,會使我們自給的東西有一個躍進。中國的和外國的要有機地結合,而不是套用外國的東西。……外國有用的東西,都要學到,用來改進和發展中國的東西,創造中國獨特的新東西。」③
應當看到西方文化對經濟落後的民族有著不可抵禦的吸引力。正確認識藝術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的辯證關系,對於處在世界各民族聯系愈來愈緊密的今天尤其具有現實意義。
筆者以為藝術的民族性與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開。二者是互相聯系又互相區別的一對矛盾的兩個方面。
首先,保持藝術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因為本民族藝術曾滋養過他民族文化而藐視他民族文化。
正如當我們看到一個乞丐大言不慚地向人們訴說其祖其父曾經是如何如何的高官巨富時,相信任何人都不會同情他,甚至有人會罵他是敗家子。先賢的榮耀是我們民族的光輝歷史,它應成為我們今天發奮圖強的動力,而決不是我們招搖撞騙的旗幟或塗脂抹粉的面霜。當我們誇耀中國畫的寫意境界如何之高:氣運生動、骨法用筆等等,而貶斥西畫雖工亦匠,不入畫品時,在某種意義上也在承認中國水墨畫粗枝大葉,西畫精雕細刻。二者相輔相成。有陽光照射就會有陰影存在,這是人們早已深悉的道理。中國水墨畫追求無暗面的畫面效果,實則是在表達一種理想的追求、美好的嚮往,嚮往著這個世界沒有黑暗、沒有陰影,希冀我們的主人前途明媚、無上榮光。世界上能找到沒有明暗對比的事物嗎?孔雀開屏時,難免會將它難看的屁股展現無疑。萬事萬物無不如此。藝術應該保持本民族的獨特個性。藝術世界的繽紛多彩由無數不同民族、不同藝術個性的藝術家組成。很難想像有一天各民族藝術失去本民族的藝術特色,全人類僅擁有一種藝術樣式、藝術風格、藝術語言甚至表現內容時會怎樣。這一天不僅難以想像而且根本不可能存在。即使到了共產主義社會,藝術的民族性也會象自然界中的花花草草千姿百媚一樣,呈現出一派繽紛的景象。如果存在一種世界性的藝術樣式、藝術風格、藝術語言,那麼這不僅標志著藝術的消亡,也是人類社會的悲哀。花紅柳綠相輔相成,世界藝術的繁榮也要求必須保持各民族藝術的個性。
斯大林同志曾把「表現於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共同體」作為民族特點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標准。那麼,是否存在藝術民族性的標准?或者說,什麼樣的作品才稱得上是具有民族性的作品?這不是一下子能夠回答的。藝術的民族性本身也不是一種樣式,而是百花齊放的。這「花」來自藝術家各自對傳統的選擇,來自個人的生活體驗、人生體驗、情感體驗,甚至來自藝術家對民族藝術因素獨特的吸收、借鑒。正是這些相異性使藝術的民族性本身也是多樣的。藝術的民族性相對於藝術家個人創作而言又是一個共性的概念。藝術家的「個性」是它的基礎。沒有藝術家的創作個性也就沒有民族藝術。所以,倡導藝術民族性時必須同時提倡藝術家的創作個性。
其次,保持民族性不能無視他民族藝術精華,吸收他民族藝術精華也不是將民族個性消解。
藝術世界性不等於美國化,也不等於歐洲化。藝術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國、某一地區的藝術樣式為標本,而且隨著各民族藝術的發展,藝術的世界性同樣處於發展之中,不是一成不變的。
中西融合不是將一瓶紅墨水、一瓶黑墨水傾注在一起的黑紅不分、非此非彼、非驢非馬。就藝術而言,這不僅不必要,而且不可能。中西融合之「融合」是為了吸收他民族文化藝術之營養,正如人吃豬肉、羊肉,不是為了使自己變成豬、羊一樣,這種吸收、借鑒,絕不是外表的摹仿、復制、克隆,而是為我所用,用以滋養我們的身心、我們的藝術,強我們的身、健我們的體,發展我們的民族藝術。
「如同我們對於食物一樣,必須經過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腸運動,……然後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④眾所周知,西方現代主義藝術吸收了東方乃至非洲原始藝術的精華,但西方藝術沒有被東方藝術淹沒。我們今天吸收、借鑒他民族的藝術精華,必須具有明確目的,即為了促進本民族藝術的發展。
在今天這樣一個被稱為「地球村」的信息時代,若要求一民族藝術潔身自好、守身如玉不受他民族藝術絲毫影響,象牛郎、織女隔河相望而又互不傾慕,實在太難;如果要求藝術家在藝術薈萃的大花園中只採摘本民族藝術之花而對他民族藝術的奇花異草毫不動心,也實在難為我們的藝術家。「物以稀為貴」那種他民族擁有而本民族缺乏的事物,常常具有極大的誘惑力。正如人們常常不滿足粗茶淡飯而追求飽眼福、飽口福一樣,吃膩了大魚大肉的貴族會對布衣之食垂涎。在不斷的喜新厭舊和懷古中人類創造了今天的文明、今天的藝術;人類也會在新一輪喜新厭舊和懷古中創造出明天的新生活和新藝術。
只要各民族間的交往存在,藝術的交流就不可避免地會存在。藝術的民族性只有在與他民族的交往中,在世界藝術的舞台上展現自己的美麗並不斷改變自己的舞姿,才真正具有魅力。對待西方藝術、西方文明既不必咬牙切齒,也不必趨之若騖。西方各種藝術既不是洪水猛獸,也不是濟世良葯。
我們不能祈求擁有一種包含一切藝術之優點的藝術,這不僅不可能,而且無意義。我們也不必抱殘守缺、孤芳自賞,我們應不斷吸收他民族藝術的精華,以完善和發展本民族固有之藝術。同樣我們也應看到,有些民族藝術、民間藝術並不具有世界性。我們的民族與世界其它民族一起構成一個大部隊。我們不必裹著小腳、拖著長辮在世界文化的行列中行走。任何民族都不必亦步亦趨地跟在他民族藝術後面接軌。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並不拒絕污泥提供給它的養料。只有站在本民族及他民族前輩兩個肩膀上,才能成為當代藝術的巨人。無論是藝術家還是藝術欣賞者,不僅要對本民族的藝術傳統進行選擇,對他民族的藝術也必須用我們的量規加以規范、選擇。我們應提倡創造性地繼承吸收,避免奴隸般地因襲。
在世界藝術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有意義,離開這個舞台不僅其藝術的民族性將失去光彩,藝術的世界性也不復存在。
藝術的民族性是指「運用本民族的獨特的藝術形式、藝術手法來反映現實生活,使文藝作品有民族氣派和民族風格。」①具有民族性特點的藝術作品立足於本民族的文化藝術傳統及審美意識,採用傳統藝術形式創作,主要表現本民族人民群眾的生活、思想感情、願望和藝術審美情趣。
藝術的世界性主張擺脫桎梏、解放思想、拋棄民族文化傳統,是一種超階級的勢力擴充。②就藝術而言,是一種能為多民族所接受、容納的形式、內容。
關於藝術民族性與世界性的關系有以下兩種觀點,其一認為藝術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於時代的前進,文化藝術同經濟一樣會在相互借鑒的基礎上趨於統一,形成具有同一特點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藝術潮流,這種具有世界意義的國際化藝術將成為今後世界藝術發展的主流;其二認為藝術的世界性同樣具有民族性。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隨著藝術的發展,以及人們對藝術民族性認識的深入,只有在積極吸收外來文化的基礎上,不斷發展民族藝術,才能使藝術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毛澤東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國比我們高,要承認這一點。藝術是不是這樣呢?中國在某一點上有獨特之處,在另一點上外國比我們高明。……中國文化應該發展。……象西太後反對『洋鬼子』是錯誤的。要向外國學習,學來創作中國的東西。……我們接受外國的長處,會使我們自給的東西有一個躍進。中國的和外國的要有機地結合,而不是套用外國的東西。……外國有用的東西,都要學到,用來改進和發展中國的東西,創造中國獨特的新東西。」③
應當看到西方文化對經濟落後的民族有著不可抵禦的吸引力。正確認識藝術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的辯證關系,對於處在世界各民族聯系愈來愈緊密的今天尤其具有現實意義。
筆者以為藝術的民族性與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開。二者是互相聯系又互相區別的一對矛盾的兩個方面。
首先,保持藝術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因為本民族藝術曾滋養過他民族文化而藐視他民族文化。
正如當我們看到一個乞丐大言不慚地向人們訴說其祖其父曾經是如何如何的高官巨富時,相信任何人都不會同情他,甚至有人會罵他是敗家子。先賢的榮耀是我們民族的光輝歷史,它應成為我們今天發奮圖強的動力,而決不是我們招搖撞騙的旗幟或塗脂抹粉的面霜。當我們誇耀中國畫的寫意境界如何之高:氣運生動、骨法用筆等等,而貶斥西畫雖工亦匠,不入畫品時,在某種意義上也在承認中國水墨畫粗枝大葉,西畫精雕細刻。二者相輔相成。有陽光照射就會有陰影存在,這是人們早已深悉的道理。中國水墨畫追求無暗面的畫面效果,實則是在表達一種理想的追求、美好的嚮往,嚮往著這個世界沒有黑暗、沒有陰影,希冀我們的主人前途明媚、無上榮光。世界上能找到沒有明暗對比的事物嗎?孔雀開屏時,難免會將它難看的屁股展現無疑。萬事萬物無不如此。藝術應該保持本民族的獨特個性。藝術世界的繽紛多彩由無數不同民族、不同藝術個性的藝術家組成。很難想像有一天各民族藝術失去本民族的藝術特色,全人類僅擁有一種藝術樣式、藝術風格、藝術語言甚至表現內容時會怎樣。這一天不僅難以想像而且根本不可能存在。即使到了共產主義社會,藝術的民族性也會象自然界中的花花草草千姿百媚一樣,呈現出一派繽紛的景象。如果存在一種世界性的藝術樣式、藝術風格、藝術語言,那麼這不僅標志著藝術的消亡,也是人類社會的悲哀。花紅柳綠相輔相成,世界藝術的繁榮也要求必須保持各民族藝術的個性。
斯大林同志曾把「表現於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共同體」作為民族特點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標准。那麼,是否存在藝術民族性的標准?或者說,什麼樣的作品才稱得上是具有民族性的作品?這不是一下子能夠回答的。藝術的民族性本身也不是一種樣式,而是百花齊放的。這「花」來自藝術家各自對傳統的選擇,來自個人的生活體驗、人生體驗、情感體驗,甚至來自藝術家對民族藝術因素獨特的吸收、借鑒。正是這些相異性使藝術的民族性本身也是多樣的。藝術的民族性相對於藝術家個人創作而言又是一個共性的概念。藝術家的「個性」是它的基礎。沒有藝術家的創作個性也就沒有民族藝術。所以,倡導藝術民族性時必須同時提倡藝術家的創作個性。
其次,保持民族性不能無視他民族藝術精華,吸收他民族藝術精華也不是將民族個性消解。
藝術世界性不等於美國化,也不等於歐洲化。藝術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國、某一地區的藝術樣式為標本,而且隨著各民族藝術的發展,藝術的世界性同樣處於發展之中,不是一成不變的。
中西融合不是將一瓶紅墨水、一瓶黑墨水傾注在一起的黑紅不分、非此非彼、非驢非馬。就藝術而言,這不僅不必要,而且不可能。中西融合之「融合」是為了吸收他民族文化藝術之營養,正如人吃豬肉、羊肉,不是為了使自己變成豬、羊一樣,這種吸收、借鑒,絕不是外表的摹仿、復制、克隆,而是為我所用,用以滋養我們的身心、我們的藝術,強我們的身、健我們的體,發展我們的民族藝術。
「如同我們對於食物一樣,必須經過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腸運動,……然後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④眾所周知,西方現代主義藝術吸收了東方乃至非洲原始藝術的精華,但西方藝術沒有被東方藝術淹沒。我們今天吸收、借鑒他民族的藝術精華,必須具有明確目的,即為了促進本民族藝術的發展。
在今天這樣一個被稱為「地球村」的信息時代,若要求一民族藝術潔身自好、守身如玉不受他民族藝術絲毫影響,象牛郎、織女隔河相望而又互不傾慕,實在太難;如果要求藝術家在藝術薈萃的大花園中只採摘本民族藝術之花而對他民族藝術的奇花異草毫不動心,也實在難為我們的藝術家。「物以稀為貴」那種他民族擁有而本民族缺乏的事物,常常具有極大的誘惑力。正如人們常常不滿足粗茶淡飯而追求飽眼福、飽口福一樣,吃膩了大魚大肉的貴族會對布衣之食垂涎。在不斷的喜新厭舊和懷古中人類創造了今天的文明、今天的藝術;人類也會在新一輪喜新厭舊和懷古中創造出明天的新生活和新藝術。
只要各民族間的交往存在,藝術的交流就不可避免地會存在。藝術的民族性只有在與他民族的交往中,在世界藝術的舞台上展現自己的美麗並不斷改變自己的舞姿,才真正具有魅力。對待西方藝術、西方文明既不必咬牙切齒,也不必趨之若騖。西方各種藝術既不是洪水猛獸,也不是濟世良葯。
我們不能祈求擁有一種包含一切藝術之優點的藝術,這不僅不可能,而且無意義。我們也不必抱殘守缺、孤芳自賞,我們應不斷吸收他民族藝術的精華,以完善和發展本民族固有之藝術。同樣我們也應看到,有些民族藝術、民間藝術並不具有世界性。我們的民族與世界其它民族一起構成一個大部隊。我們不必裹著小腳、拖著長辮在世界文化的行列中行走。任何民族都不必亦步亦趨地跟在他民族藝術後面接軌。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並不拒絕污泥提供給它的養料。只有站在本民族及他民族前輩兩個肩膀上,才能成為當代藝術的巨人。無論是藝術家還是藝術欣賞者,不僅要對本民族的藝術傳統進行選擇,對他民族的藝術也必須用我們的量規加以規范、選擇。我們應提倡創造性地繼承吸收,避免奴隸般地因襲。
在世界藝術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有意義,離開這個舞台不僅其藝術的民族性將失去光彩,藝術的世界性也不復存在。
藝術的民族性是指「運用本民族的獨特的藝術形式、藝術手法來反映現實生活,使文藝作品有民族氣派和民族風格。」①具有民族性特點的藝術作品立足於本民族的文化藝術傳統及審美意識,採用傳統藝術形式創作,主要表現本民族人民群眾的生活、思想感情、願望和藝術審美情趣。
藝術的世界性主張擺脫桎梏、解放思想、拋棄民族文化傳統,是一種超階級的勢力擴充。②就藝術而言,是一種能為多民族所接受、容納的形式、內容。
關於藝術民族性與世界性的關系有以下兩種觀點,其一認為藝術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於時代的前進,文化藝術同經濟一樣會在相互借鑒的基礎上趨於統一,形成具有同一特點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藝術潮流,這種具有世界意義的國際化藝術將成為今後世界藝術發展的主流;其二認為藝術的世界性同樣具有民族性。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隨著藝術的發展,以及人們對藝術民族性認識的深入,只有在積極吸收外來文化的基礎上,不斷發展民族藝術,才能使藝術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毛澤東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國比我們高,要承認這一點。藝術是不是這樣呢?中國在某一點上有獨特之處,在另一點上外國比我們高明。……中國文化應該發展。……象西太後反對『洋鬼子』是錯誤的。要向外國學習,學來創作中國的東西。……我們接受外國的長處,會使我們自給的東西有一個躍進。中國的和外國的要有機地結合,而不是套用外國的東西。……外國有用的東西,都要學到,用來改進和發展中國的東西,創造中國獨特的新東西。」③
應當看到西方文化對經濟落後的民族有著不可抵禦的吸引力。正確認識藝術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的辯證關系,對於處在世界各民族聯系愈來愈緊密的今天尤其具有現實意義。
筆者以為藝術的民族性與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開。二者是互相聯系又互相區別的一對矛盾的兩個方面。
首先,保持藝術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因為本民族藝術曾滋養過他民族文化而藐視他民族文化。
正如當我們看到一個乞丐大言不慚地向人們訴說其祖其父曾經是如何如何的高官巨富時,相信任何人都不會同情他,甚至有人會罵他是敗家子。先賢的榮耀是我們民族的光輝歷史,它應成為我們今天發奮圖強的動力,而決不是我們招搖撞騙的旗幟或塗脂抹粉的面霜。當我們誇耀中國畫的寫意境界如何之高:氣運生動、骨法用筆等等,而貶斥西畫雖工亦匠,不入畫品時,在某種意義上也在承認中國水墨畫粗枝大葉,西畫精雕細刻。二者相輔相成。有陽光照射就會有陰影存在,這是人們早已深悉的道理。中國水墨畫追求無暗面的畫面效果,實則是在表達一種理想的追求、美好的嚮往,嚮往著這個世界沒有黑暗、沒有陰影,希冀我們的主人前途明媚、無上榮光。世界上能找到沒有明暗對比的事物嗎?孔雀開屏時,難免會將它難看的屁股展現無疑。萬事萬物無不如此。藝術應該保持本民族的獨特個性。藝術世界的繽紛多彩由無數不同民族、不同藝術個性的藝術家組成。很難想像有一天各民族藝術失去本民族的藝術特色,全人類僅擁有一種藝術樣式、藝術風格、藝術語言甚至表現內容時會怎樣。這一天不僅難以想像而且根本不可能存在。即使到了共產主義社會,藝術的民族性也會象自然界中的花花草草千姿百媚一樣,呈現出一派繽紛的景象。如果存在一種世界性的藝術樣式、藝術風格、藝術語言,那麼這不僅標志著藝術的消亡,也是人類社會的悲哀。花紅柳綠相輔相成,世界藝術的繁榮也要求必須保持各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