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嶽麓書院介紹的內容是什麼
中國書院制度自唐末興起以來千數年之久為世人矚目。院以山名,山因院盛。嶽麓書院坐落在長沙風景秀麗的嶽麓山下。為我國宋代四大書院之冠。書院之前,東晉陶侃在這里建杉庵,唐代修道林精舍於此,裴休、杜甫、沈傳師、劉長卿等都曾在此開舍結廬。深愛嶽麓山川之勝,棟宇之宏,流連不舍。直至976年(宋太祖開寶九年),潭州知州朱洞由官府投資創辦。1001年(咸平四年),又由知州李允則向朝廷請以國子經籍。1015年(祥符八年),宋真宗召見山長周式,並賜書「嶽麓書院」四字門額,書院因之名聲大振。宋室南渡後,書院罹遭兵火。後於1131年(高宗紹興元年)修復,宋代著名理學大師朱熹、張栻二人在書院主持講學期間,書院規制一新,學生達1000人。
當時有民謠「道林三百眾,書院一千徒」(道林寺在書院左,為唐宋時長沙名剎,今不存),更有「座不能容,飲馬池水立涸」的盛況,是嶽麓書院的全盛時期。史籍上還把嶽麓書院稱為「瀟湘洙泗」,將它與孔子在家鄉講學的地方並提。1276年(恭帝德佑二年),元將阿裏海牙兵毀書院,1286年(元世祖至二十三年),郡人學正劉必大才又重建。此後,數經兵災,屢經修復,到清康熙(1662-1720)年間,書院又有大的復興。康熙以」學達性天「四字賜給書院。乾隆(1736-1795)年間,又重振舊觀,奠定了現在書院的規模,乾隆皇帝亦賜書」道南正脈「匾額。使這所古代高等學府得以保持其歷史源流而不斷,封建帝王的關注和題額、賜書,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書院由講堂、文昌閣、六君子堂、崇道祠、四箴言亭,湘水校經堂、十彝器堂、半學齋、赫曦台、山門等主要部分組成。書院大門保持著舊日的「嶽麓書院」四字門額和「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對聯,十分顯目。講堂又稱忠孝廉節堂,是書院的核心建築、正廳兩邊是朱熹的「忠孝廉節」手書石刻,每字高1.6米,寬1.2米,兩廊的正面是乾隆時御史歐陽正煥所書的「整齊嚴肅」4個大字石刻,使人肅然起敬。
文昌閣在講堂之右,舊制書院生員凡應考得中及第者,均題名於閣內,成為書院的榮譽。閣前現存一塊屏風,上嵌「嶽麓書院」石刻,相傳是宋真宗皇帝的手跡。
湘水校經堂為1837年(道光十七年),湖南巡撫吳榮光所建,現存他所書的木刻堂額一塊。
六君子堂為祭祀朱洞、李允則、周式、劉珙、陳鋼、楊茂元等6人而建,因這6人是創建或修復嶽麓書院最有勞績的人。
半學齋位於書院進門的右側,是五開間一進的舊式房屋。「半學」一詞取自《尚書?說命篇》」惟教半學「一語,意為半教半學,教學相長。半學齋為歷代書院山長、高等學堂領導人居住所在。1916年暑假期間,毛澤東通過楊昌濟老師的介紹,寄居於此。以後又數次寓居,主編《湘江評論》、《新湖南》,進行革命宣傳。
㈡ 嶽麓書院文廟前的蟠龍石雕叫什麼
瀟湘一石。這是一件非常珍貴的藝術品,相傳是清道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838年,嶽麓書院的著名學生、兩江總督陶澍在沒收貪官曹百萬的財產中發現的。
㈢ 廬山白鹿洞書院的名稱由來、文化遺產和自然景觀是什麼啊
白鹿洞書院在唐代時原為李渤兄弟隱居讀書處。李渤養有一隻白鹿,終日相隨,故人稱白鹿先生。後來李渤就任江州(今九江)刺史,舊地重遊,於此修建亭台樓閣,疏引山泉,種植花木,成為一處游覽勝地。由於這里山峰迴合,形如一洞,故取名為白鹿洞。至五代南唐升元年間,曾在此建立「廬山國學」,這算是白鹿洞書院的前身。宋代初年,經擴充改建為書院,並正式定名為「白鹿洞書院」。當時有士子數十百人,與嶽麓、睢陽、石鼓等,並稱為天下四大書院。正如《白鹿洞志》所記:「白鹿洞者,唐李渤讀書處也。貞元中,渤與涉隱廬山,蓄一白鹿甚馴,嘗隨之,人稱白鹿先生。寶歷中,渤為江州刺史,就今書院地創台榭,引流植花,·遂以白鹿名洞。......南唐升元中,即其地聚徒建學,……號曰廬山國學。宋初置書院,與睢陽、石鼓、嶽麓三書院並名天下。"這里所記的,就是白鹿洞書院的簡單歷史。 但不久即廢。白鹿洞書院累經興廢。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戰爭頻繁,烽火連天,書院遭到毀壞。至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著名的哲學家朱熹出任南康太守(治所在今九江星子縣地),他親至書院廢址踏勘考察後非常滿意地說:「觀其四面山水,清邃環合,無市井之喧,有泉石之勝,真群居講學、遁跡著書之所。「經朱熹的竭力倡導,才又重建了白鹿洞書院。朱熹在南康知州任上三年,為興復白鹿洞書院殫精竭慮,不遺餘力。他曾親訂洞規,置田建屋,延請名師,充實圖書;且又親臨講課,與學生質疑問難。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著名哲學家陸象山也來到白鹿洞書院講學,朱熹、陸象山又有「白鹿洞之會」,書院也因之而聞名天下。
建築體均座北朝南,石木或磚木結構,屋頂均為人 字形硬山頂,頗具清雅淡泊之氣。白鹿洞書院座落在貫道溪旁,有欞星門、泮池、禮聖門、禮聖殿、朱子祠、白鹿洞、御書閣等主要建築。 其中禮聖殿是書院中等級最高的建築物,歇山重檐、翼角高翅,迴廊環繞,但與一般文廟大成殿有所不同,而是青瓦粉牆,使這座恢弘、庄嚴的殿堂,又顯出幾分清幽和肅穆,與四周坡屋面、硬山造帶有民間風格的建築和諧、協調。在禮聖殿的石牆上,嵌有石碑和孔子畫像石刻。
禮聖殿東側的朱子祠是為紀念朱熹而建。朱子祠後有一石洞,內有一頭石雕的白鹿。據《白鹿洞志》記載:「初,鹿洞有名無洞。嘉靖甲午(即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知府王溱乃辟講修堂後山,為之築台於上。知府何岩鑿石鹿於洞中。」白鹿洞原是以山峰環合似洞而得名;現有的石洞和石鹿,則是明代嘉靖年間修鑿的。
在朱子祠之東廂,設有碑廊,內嵌宋至明清古碑一百二十餘塊,這是建國後為保存文物古跡而新建的。在這些古代碑刻中,有朱烹的手書真跡,也有署為紫霞真人的明代狀元羅洪先的《游白鹿洞歌》。這些名跡,筆鋒莊重遒勁,運筆嬌若游龍;它既是彌足珍貴的書法藝術品,又是具有研究價值的重要歷史資料。
在朱子祠前,與禮聖殿並列的是一座兩層樓閣,即「御書閣」。它是清代康熙皇帝賜給書院匾額及古書後, 由南康知府周燦請建的。閣前有桂樹兩株,相傳是朱熹手植;但也有人說是清代建造「御書閣」時種植的。這里古樹濃蔭,陽光穿過樹隙在地面上灑下斑駁的小光圈,風吹樹動,光影搖晃,有如微波盪漾的湖水,顯得環境清幽,風景宜人。
在欞星門西北隅,不僅有曲徑通幽、山石林泉之美,而且還有「釣磯石」、「漱石」、「鹿眠場」、「流杯池」諸勝跡。在漱石和流杯池上,均因有朱熹手書「漱石」、「流杯池」石刻而得名。「鹿眠場」,相傳唐代李渤飼養的白鹿就睡在這里。而釣磯石上,也刻有朱熹的手書「釣台」二字。據說當年朱熹常在此垂釣,實際上這里水淺泉碧流急,很少有魚,故明代劉世揚又在石上加刻「意不在魚」四字,可謂中的之妙語。
白鹿洞書院擁有山林三千畝,保存了廬山的原始森林和原生植被,有千年古松18株,有柳杉、水杉、紫荊、紅楓、銀杏、廣玉蘭、珍珠黃楊、紅葉繼木等受國家保護的珍稀植物。山上林木蔥蘢,山下流水潺潺,這是白鹿洞書院擁有的一份自然遺產。白鹿洞書院融於大自然之中,占盡了自然風光之美。
白鹿洞書院環境優美,風光如畫,門前貫道溪上的拱橋和橋頭磯上的小亭與碧水青山相映生輝,成為古道來書院的前奏,成為書院的標志和景觀。
㈣ 我國四大書院之一的白鹿洞書院坐落於哪裡
白鹿洞書院坐落於江西九江廬山五老峰南約10公里處的後屏山南麓。西有左翼山,南有卓爾山,三山環台,一水(貫道溪)中流,無市井之喧,有泉石之勝。位於江西省廬山五老峰山下山南景區東北端,緊靠九星公路旁,距星子縣城9公里。書院始建於唐代。
白鹿洞書院在唐代(公元618—907年)時原為李渤兄弟隱居讀書處。根據文獻記載,「渤養白鹿自娛,人稱白鹿先生」。後來李渤任江州刺史,舊地重遊,於此修樓建亭,引泉植花,遂成為一處游覽勝地,取名白鹿洞。相傳,唐貞元年間(公元785年前後),洛陽人李渤與其兄李涉在此隱居讀書,養一白鹿自娛。此鹿通人性,常跟隨左右,且能跋涉數十里到星子縣城將主人要買的書、紙、筆、墨等如數購回,故時人稱李渤為白鹿先生,其所居為白鹿洞。後李渤任江州刺史,便在讀書台舊址創建台榭。到南唐升元中,在此辦起學校,稱「廬山國學」。五代南唐升元年間,在此建立了「廬山國學」;宋(公元960—1127年)初擴建為書院,並正式定名為「白鹿洞書院」。白鹿洞書院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完備的書院,與嶽麓、雎陽、石鼓並稱「天下四大書院」。白鹿洞書院是我國宋代最高學府之一,居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首。北宋末年,書院毀於兵火,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出任南康太守,重建院內的建築,延請名師,充實圖書,親臨講學,並奏請賜額及御書,於是書院的名聲大振,宋時著名的哲學家陸九淵、王守仁等都曾在此講學。宋代理學家、教育家朱熹為南康(今星子縣)郡守時,重建院宇,在此親自講學,確定了書院的辦學條規和宗旨,並奏請賜額及御書,吸引了海內外知名學者皆來此地講學,名聲大振,成為宋末至清初幾百年「講學式」書院的楷模,成為當時我國一個文化中心。後代書院又幾經興廢,現存建築多是清道光年間修建的。
書院坐落在貫道溪旁,佔地面積近3000畝,建築面積3800平方米。有欞星門、伴池、禮聖門、禮聖殿、朱子祠、白鹿洞、御書閣等主要建築。在禮聖殿的石牆上,嵌有石碑和孔子畫像石刻。禮聖殿東側的朱子祠是為紀念朱熹而建。朱子祠後有一石洞,內有一頭石雕的白鹿。據《白鹿洞志》記載:「初,鹿洞有名無洞。嘉靖甲午(即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知府王溱乃辟講修堂後山,為之築台於上。知府何岩鑿石鹿於洞中。」白鹿洞原是以山峰環合似洞而得名;現有的石洞和石鹿,則是明代嘉靖年間修鑿的。
在朱子祠之東廂,設有碑廊,內嵌宋至明清古碑一百二十餘塊。在這些古代碑刻中,有朱烹的手書真跡,也有署為紫霞真人的明代狀元羅洪先的《游白鹿洞歌》。這些名跡,筆鋒莊重遒勁,運筆嬌若游龍;它既是彌足珍貴的書法藝術品,又是具有研究價值的重要歷史資料。
在朱子祠前,與禮聖殿並列的是一座兩層樓閣,即「御書閣」。它是清代康熙皇帝賜給書院匾額及古書後, 由南康知府周燦請建的。閣前有桂樹兩株,相傳是朱熹手植;但也有人說是清代建造「御書閣」時種植的。這里古樹濃蔭,陽光穿過樹隙在地面上灑下斑駁的小光圈,風吹樹動,光影搖晃,有如微波盪漾的湖水,顯得環境清幽,風景宜人。
在欞星門西北隅,不僅有曲徑通幽、山石林泉之美,而且還有「釣磯石」、「漱石」、「鹿眠場」、「流杯池」諸勝跡。在漱石和流杯池上,均因有朱熹手書「漱石」、「流杯池」石刻而得名。「鹿眠場」,相傳唐代李渤飼養的白鹿就睡在這里。而釣磯石上,也刻有朱熹的手書「釣台」二字。據說當年朱熹常在此垂釣,實際上這里水淺泉碧流急,很少有魚,故明代劉世揚又在石上加刻「意不在魚」四字,可謂中的之妙語。
白鹿洞書院現存在建築群沿貫道溪自西向東串聯式而築,建築體均坐北朝南,石木或磚木結構,屋頂均為人字形硬山頂,頗具清雅淡泊之氣。
白鹿洞書院最盛時,有360餘間建築,屢經興廢,今尚存禮聖殿、御書閣、朱子祠等。據悉,我國歷代創建的大小書院,有7000餘所。但因時久境遷,世事滄桑,保留至今的書院極少,像白鹿洞書院一樣保留和修復得如此完好的書院,更是屈指可數。書院內,大小院落,交叉有序;亭台樓閣,古樸典雅;佳花名木,姿態各異;碑額詩聯,比比皆是。這充分體現了古書院攻讀經史、求索問道、賦詩作聯、舞文弄墨的特色。院內最引人入勝的是「慎思園」兩側的碑廊,明清兩代的石刻甚多,現仍存一百餘塊。有朱熹所書「白鹿洞學規」及歷次修建銘記,有許多贊譽書院和贊美風光的詩文題詞,內容頗為豐富。其中令人贊嘆不絕的是紫霞真人用蒲草書寫的《游白鹿洞歌》,有如龍飛鳳舞,躍然壁上。這紫霞真人,江西吉水人。很有才華,26歲中了狀元,任明朝翰林院的編修官。後因上書得罪皇帝,被革職還鄉。此後,精心考圖觀史,探究天文地理,尤以地圖學貢獻卓著。他繪制的《廣輿圖》,是我國最早的分省地圖。他酷愛實地考察,自述說:「每聞人談名勝,輒生羨心,即數千里外不憚跋涉,歸田以來,此興益濃」。他曾拄竹杖游到白鹿洞,飽覽勝景,激情滿懷,便向書院書生借筆抒情。大家見他像個乞丐,不予理會。紫霞真人便采扎蒲草,臨壁而書《游白鹿洞歌》曰:「何年白鹿洞,正傍五老峰。五老去天不盈尺,俯視人世煙雲重。我欲攬秀色,一一青芙蓉。舉手石扇開半掩,綠鬟玉女如相逢。風雷隱隱萬壑瀉,憑崖倚樹聞清鍾。洞門之外百丈松,千株盡化為蒼龍。駕蒼龍,騎白鹿,泉堪飲,芝可服,何人肯入空山宿?空山空山即我屋,一卷黃庭石上讀。」繪出了白鹿洞的幽美之境,抒發了筆者的空超之情。今天的遊客和詩詞書法愛好者,見了無不反復吟誦,細心品味。
書院群山環抱,北靠後屏山,西依左翼山,南迎卑爾山。一溪蜿流門前而過,泉清石秀,古樹參天,茂林修竹,環境十分優美。書院外有華蓋松、迴流山、獨對亭、枕流橋、蹲鹿坡等八大景觀。溪澗怪石嶙峋,附近鐫有詩詞若干,其中有朱熹書刻的「白鹿洞」、「枕流」、「自潔」等字。這些佳景妙處,亦是美不勝收。
㈤ 浙江海寧獨一無二的「金庸書院」為什麼卻始終少有人知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提起金庸先生,大家都不陌生,這位家喻戶曉的小說作家,塑造了不計取數剛柔並濟的俠客角色,描繪了無數熱血青年的武俠夢,承載了許多80、90後的青春。作為金庸先生的粉絲之一,從小便種下了特殊情結,即便如今已長大成人,依舊幻想著哪天能仗劍走天涯,這份根深蒂固的情懷並不會因金庸先生的離世而消失。
書院內設有亭台樓閣,假山奇石隨處可見,憑欄小憩,偶見魚蝦嬉戲,充滿詩情畫意。俯瞰整座書院,建築層層遞進,與世無爭,盡顯安靜祥和。
㈥ 關於白鹿洞書院的園林布局
九江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坐落於江西九江廬山五老峰南約10公里處的後屏山南麓。西有左翼山,南有卓爾山,三山環台,一水(貫道溪)中流,無市井之喧,有泉石之勝。
白鹿洞書院在唐代(公元618—907年)時原為李渤兄弟隱居讀書處。根據文獻記載,「渤養白鹿自娛,人稱白鹿先生」。後來李渤任江州刺史,舊地重遊,於此修樓建亭,引泉植花,遂成為一處游覽勝地,取名白鹿洞。五代南唐升元年間,在此建立了「廬山國學」;宋(公元960—1127年)初擴建為書院,並正式定名為「白鹿洞書院」。白鹿洞書院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完備的書院,與嶽麓、雎陽、石鼓並稱「天下四大書院」。北宋末年,書院毀於兵火,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出任南康太守,重建院內的建築,延請名師,充實圖書,親臨講學,並奏請賜額及御書,於是書院的名聲大振,宋時著名的哲學家陸九淵、王守仁等都曾在此講學。後代書院又幾經興廢,現存建築多是清道光年間修建的。
書院坐落在貫道溪旁,佔地面積近3000畝,建築面積3800平方米。有欞星門、伴池、禮聖門、禮聖殿、朱子祠、白鹿洞、御書閣等主要建築。在禮聖殿的石牆上,嵌有石碑和孔子畫像石刻。禮聖殿東側的朱子祠是為紀念朱熹而建。朱子祠後有一石洞,內有一頭石雕的白鹿。據《白鹿洞志》記載:「初,鹿洞有名無洞。嘉靖甲午(即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知府王溱乃辟講修堂後山,為之築台於上。知府何岩鑿石鹿於洞中。」白鹿洞原是以山峰環合似洞而得名;現有的石洞和石鹿,則是明代嘉靖年間修鑿的。
在朱子祠之東廂,設有碑廊,內嵌宋至明清古碑一百二十餘塊。在這些古代碑刻中,有朱烹的手書真跡,也有署為紫霞真人的明代狀元羅洪先的《游白鹿洞歌》。這些名跡,筆鋒莊重遒勁,運筆嬌若游龍;它既是彌足珍貴的書法藝術品,又是具有研究價值的重要歷史資料。
在朱子祠前,與禮聖殿並列的是一座兩層樓閣,即「御書閣」。它是清代康熙皇帝賜給書院匾額及古書後, 由南康知府周燦請建的。閣前有桂樹兩株,相傳是朱熹手植;但也有人說是清代建造「御書閣」時種植的。這里古樹濃蔭,陽光穿過樹隙在地面上灑下斑駁的小光圈,風吹樹動,光影搖晃,有如微波盪漾的湖水,顯得環境清幽,風景宜人。
㈦ 廬山白鹿洞書院的導游詞
白鹿洞書院與湖南長沙的嶽麓書院、河南商丘的應天書院、河南登封的嵩陽書院,合稱為「中國四大書院」。後又與江西吉安的白鷺洲書院、江西鉛山的鵝湖書院、江西南昌的豫章書院,並稱為「江西四大書院」。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廬山白鹿洞書院 導游詞 ,方便大家閱讀與鑒賞!
廬山白鹿洞書院導游詞1
歷史追溯到唐貞元年間,洛陽人李渤與其兄涉在此隱居讀書,渤養一頭白鹿「自娛」,鹿通人性,跟隨出人,人稱「神鹿」。這里本沒有洞,因地勢低凹,俯視似洞,稱之為「白鹿洞」。後李渤為官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刺史,為紀念他青年時代在此讀過書,廣植花木,建亭、台、樓、閣以張其事。
南唐李氏朝廷,在此辦「廬山國學」又稱「白鹿國學」,與金陵秦淮河畔國子監齊名,學者爭相往之。
北宋初年,宋太宗重視書院 教育 ,御賜《九經》等書於書院,因 有朝廷重視,地方官史予以重視,書院得以發展。南宋淳熙六年,理學宗師朱熹知南康軍(今江西省九江市星子縣),率百官造訪書院,當時書院殘垣斷牆,雜草叢生。朱熹非常惋惜,責令官員,修復白鹿洞書院,並自任洞主,制定教規,延聘教師,招收生志,劃撥田產,苦心經營。朱熹制定的《白鹿洞書院揭示》又稱《白鹿洞書院教規》影響後世幾百年,其辦學的模式為後世效仿,傳至海外的日本、南韓及東南亞一帶,白鹿洞書院譽享海外。清末宣統二年,清廷廢白鹿洞書院名稱,改稱江西省高等林業學堂。
廬山白鹿洞書院導游詞2
辛亥革命以後,書院遺址曾遭火災,藏書大部分損失。民國七年(1918),康有為曾題寫《白鹿洞書院》橫額,書院也偶有修整,但終又日益頹壞。國民黨軍官訓練團曾一度佔用書院院舍。抗戰時期,又遭到日本侵略軍的破壞,合抱大樹毀壞甚多。抗戰勝利後,蔣介石曾表示白鹿洞書院由當時設在南昌的中正大學接管,作為中正大學的永久校舍,但這個計劃並未實現。
新中國成立後,白鹿洞書院得到很好的保護和利用啊,各級政府先後撥巨款進行三次大的維修,再度興盛。1959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在廬山申報世界「 文化 與自然」的遺產過程中是聯合國專家考察下塌首選第一站。
白鹿洞書院建於公元940年,南宋時經朱熹重建擴充,成為中國四大書院之首,「代表中國近世七百年的宋學大趨勢」,理學家朱熹等中國歷史上的名人都在此講過學。
廬山白鹿洞書院導游詞3
建築體均座北朝南,石木或磚木結構,屋頂均為人字形硬山頂,頗具清雅淡泊之氣。白鹿洞書院坐落在貫道溪旁,有欞星門、泮池、禮聖門、禮聖殿、朱子祠、白鹿洞、御書閣等主要建築。其中禮聖殿是書院中等級最高的建築物,歇山重檐、翼角高翅,迴廊環繞,但與一般文廟大成殿有所不同,而是青瓦粉牆,使這座恢弘、庄嚴的殿堂,又顯出幾分清幽和肅穆,與四周坡屋面、硬山造帶有民間風格的建築和諧、協調。在禮聖殿的石牆上,嵌有石碑和孔子畫像石刻。禮聖殿東側的朱子祠是為紀念朱熹而建。朱子祠後有一石洞,內有一頭石雕的白鹿。據《白鹿洞志》記載:「初,鹿洞有名無洞。嘉靖甲午(即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知府王溱乃辟講修堂後山,為之築台於上。知府何岩鑿石鹿於洞中。」白鹿洞原是以山峰環合似洞而得名;現有的石洞和石鹿,則是明代嘉靖年間修鑿的。
在朱子祠之東廂,設有碑廊,內嵌宋至明清古碑一百二十餘塊,這是建國後為保存文物古跡而新建的。在這些古代碑刻中,有朱烹的手書真跡,也有署為紫霞真人的明代狀元羅洪先的《游白鹿洞歌》。這些名跡,筆鋒莊重遒勁,運筆嬌若游龍;它既是彌足珍貴的書法藝術品,又是具有研究價值的重要歷史資料。
廬山白鹿洞書院導游詞4
在朱子祠前,與禮聖殿並列的是一座兩層樓閣,即「御書閣」。它是清代康熙皇帝賜給書院匾額及古書後,由南康知府周燦請建的。閣前有桂樹兩株,相傳是朱熹手植;但也有人說是清代建造「御書閣」時 種植 的。這里古樹濃蔭,陽光穿過樹隙在地面上灑下斑駁的小光圈,風吹樹動,光影搖晃,有如微波盪漾的湖水,顯得環境清幽,風景宜人 。
在欞星門西北隅,不僅有曲徑通幽、山石林泉之美,而且還有「釣磯石」、「漱石」、「鹿眠場」、「流杯池」諸勝跡。在漱石和流杯池上,均因有朱熹手書「漱石」、「流杯池」石刻而得名。「鹿眠場」,相傳唐代李渤 飼養 的白鹿就睡在這里。而釣磯石上,也刻有朱熹的手書「釣台」二字。據說當年朱熹常在此垂釣,實際上這里水淺泉碧流急,很少有魚,故明代劉世揚又在石上加刻「意不在魚」四字,可謂中的之妙語。
在明倫堂後方有一洞,內置白鹿,白鹿洞本無洞,明嘉慶九年(1530)南康知府王溱祭山開洞,並撰寫《新辟石洞告後土文》,嘉慶十四年(1535)南康知府何岩命工人置石鹿洞中,並作《石鹿記》。洞中石鹿為明代嘉慶年間硊式石鹿,為書院僅存明代實物。
白鹿洞書院擁有山林三千畝,保存了廬山的原始森林和原生植被,有千年古松18株,有柳杉、水杉、紫荊、紅楓、銀杏、廣玉蘭、珍珠黃楊、紅葉繼木等受國家保護的珍稀植物。山上林木蔥蘢,山下流水潺潺,這是白鹿洞書院擁有的一份自然遺產。白鹿洞書院融於大自然之中,占盡了自然風光之美。
白鹿洞書院環境優美,風光如畫,門前貫道溪上的拱橋和橋頭磯上的小亭與碧水青山相映生輝,成為古道來書院的前奏,成為書院的標志和景觀。
廬山白鹿洞書院導游詞5
白鹿洞書院位於廬山東南五老峰下,距九江市區30公里,有茂密的原始森林三千畝,古建築面積五千平方米。這里山水環合,清邃幽靜,兩山夾岸,一水中通,四周高,中間低,俯視如洞,"有泉石之勝,無市井之喧",是一九八八年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屬國家一級自然保護區域,是廬山"世界文化景觀"的主要景區,是江西省古代文化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是旅遊、觀光、休閑、度假的好去處,每年接待國內外遊客八萬人次。
唐代貞元年間,河南洛陽學者李渤與兄李涉隱居讀書於此,李渤養白鹿一頭自娛,出入跟從,人稱李渤為"白鹿先生"。長慶年間,李渤經大文豪韓愈的舉薦,出往江州(今九江)刺史,於洞中廣植花木,修建台榭,成為四方文人聚會講學吟詠的場所。
南唐升元年間(公元940年),朝廷在此建"廬山國學",使之與金陵(今南京)之"國子監"齊名,距今已有一千零六十多年的歷史。北宋之初,江州鄉賢在洞中建起了書院,白鹿洞書院之名自此始,與嶽麓、嵩陽、睢陽並稱為全國"四大書院"。
廬山白鹿洞書院的導游詞相關 文章 :
★ 白鹿洞書院景點導游詞
★ 江西白鹿洞書院的導游詞5篇
★ 關於白鹿洞導游詞
★ 關於江西白鹿洞書院的導游詞範文
★ 白鹿洞書院導游詞
★ 江西白鹿洞書院的導游詞範文5篇
★ 江西白鹿洞書院導游詞精選5篇
★ 關於白鹿書院導游詞3篇
★ 江西廬山旅遊導游詞
㈧ 開門文話社跟開門書院是什麼關系
開門書院就是開門文話社旗下的子品牌,開門文話社是一個匯集國內頂級藝術品(古玉.書畫.珠寶)高端收藏投資聯盟,側重點主要是收藏投資領域,那麼開門書院主要就是以知識分享學習古玉收藏文化為主要,但是兩者都是屬於高端會員圈子。看個人選擇了,新手想學習就去書院吧,老行家藏家就去文話社吧。資源不一樣,獲得的東西也不一樣。
㈨ 長沙嶽麓書院導游詞
作為一名樂於為遊客排憂解難的導游,時常需要編寫導游詞,導游詞事實上是一種對旅遊景點進行歷史的、文化的、審美的解讀的文體。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導游詞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長沙嶽麓書院導游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您們來到千年學府——嶽麓書院參加游覽,我非常榮幸能夠作為大家這次游覽的導游。我將盡力使大家通過的講解,對嶽麓書院的歷史、書院的文化內涵有一定的了解,不足之處還請大家多提寶貴的意見。
嶽麓書院位於嶽麓山的清風峽口,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位置主是嶽麓書院的前門口了。請大家往上面看,有一塊「千年學府」的匾,為什麼嶽麓書院有「千年學府」之稱呢?原來,嶽麓書院從潭州(現在的長沙)太守朱洞創建於宋太祖開寶九年,也就是公元976年,距今已經來1027年的歷史了,所以有千年學府之稱。上面大家所見到的這塊匾是1986年嶽麓書院舉行1010周年慶典時,湖南大學長沙校友會贈送給嶽麓書院的,這四個字是根據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的字鐫刻而成的。
經過一千多年歷史的發展,沉積在嶽麓書院各種建築之上的濃厚的文化氣息,使得今天的嶽麓書院更加充滿了文化的魅力,好,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一下千年學府濃厚的文化氣息吧!
大家現在看到的就是嶽麓書院的平面圖,大家可以發現嶽麓書院的古建築在布局上所採用的是中軸對稱、縱深多進的院落形式,主體建築有頭門、大門、二門、講堂、御書樓,這些建築都位於中軸線上,其中講堂是位於中軸線的中心,也是整個書院的中心位置;在中軸線的兩側主要是齋舍和祭祀的專用實祠堂,這種布局體現我國儒家思想文化中尊卑有序、等級有別、主次鮮明的社會倫理關系。
書院的建築主要有三個部分的功能:講學、藏書、祭祀,此外還有活動區和生活區,下面我們將按照書院的布局按順序游覽,我們講解的重點放在赫曦台、講堂及御書樓等處。
沿著中軸線,我們便來到了嶽麓書院的大門,原先的大門在江濱牌樓路一帶的,舊稱「中門」,現在我們所見到的大門建於明代,清代同治年間進行過翻修,採用的是南方將軍門式的結構,五間硬山頂。
穿過大門,我們就來到了二門,在二門的門額上懸來「名山壇席」匾,這里的名山反映的是南嶽衡山,因為衡山的72峰,回雁為首,嶽麓為尾,「麓」為尾的意思,即南嶽的最未一峰。
嶽麓書院因山而得名,嶽麓山也因為有了嶽麓書院而更加的有靈氣;「壇席」即席位,除地為壇,上設席位,以示學生對老師的尊重,兩旁的對聯「納於大麓,藏之名山」說嶽麓書院被浩瀚青翠的樹林所掩映,藏在地大物博的嶽麓山之中。這樣的環境正是修身養性的好地方,難怪乎嶽麓書院能夠培養出如此多的名人大家。
在二門的背面有一匾:「瀟湘槐市」,「槐市」為文化市場,是漢代讀書人聚集的地方,「瀟湘」泛指湖南,「瀟湘槐市」是說嶽麓書院是湖南文化名人、士子學者聚集的場所,引申為嶽麓書院人才之盛,就有如漢代槐市之盛。
講堂是書院的核心部分,位於書院的中心位置,是書院教學重地和舉行重大活動的場所,也是我們今天講解的重點,是最能體現嶽麓書院作為教學作用的地方。講堂又稱「靜一堂」或「忠、孝、廉、節」堂,歷史上有8次重建,30餘次小規模的修繕,現存建築為清康熙年間重建,又經過同治年間的大修後遺存下來的。
下面我們將參觀嶽麓書院建築三大功能的最後一部分——祭祀部分的建築,它們位於中軸線的右側。
中軸線右側上面部分主要是祠廟建築群,它是嶽麓書院講學、藏書、祭祀三大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祭祀的人物,一般為書院所尊奉的學派代表人物、文化名流、建設功臣、有恩於書院的地方長官、知名山長以及著名學生,通過對他們的祭祀,達到端正學統,整束學風、啟發後人的目的,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一種榜樣教育。
現在我們來到了文廟,文廟原稱孔廟,是專門供奉儒家聖人孔子的地方,文廟對於嶽麓書院教育有著直接的影響,歷代都有嚴格的禮規,要求師生都要遵循聖人的言行行事,每月的初一、十五,山長要帶領學生一一朝拜,每年春秋兩季舉行兩次大的祭典活動,地方長官也得參加,場面極為壯觀。
嶽麓書院是目前國惟一一所還在招收學生的古代書院,文廟兩側的廊屋現在已經是書院在讀研究生們的教室。
穿過大成門,我們今天的游覽也將要結束了,經過今天的參觀,相信大家對嶽麓書院這一千年學府的歷史和文化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非常感謝大家的配合,祝大家旅途愉快,謝謝!
大家好!歡迎來到古城長沙的嶽麓書院參觀游覽。
嶽麓書院坐落在風景勝地嶽麓山清風峽口,在嶽麓書院的前門上有一塊「千年學府」的匾,是根據唐代大書法家歐陽洵的字鐫刻而成的。為什麼說嶽麓書院是「千年學府」呢?因為嶽麓書院由潭州太守朱洞創建於宋太祖開寶九年,也就是公元976年,距今1027年了,它歷經千載,辦學不已,所以有「千年學府」的美稱。嶽麓書院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經世濟民的人才,是湖湘學派、宋明理學的發源地。它在歷史上幾度輝煌,受到皇室重視,成為中國古代一所頗有影響的高等教育機構,與江西白鹿洞書院、河南嵩陽書院及睢陽書院並稱中國古代四大書院。
從前門走進來,可以看到赫曦台,這是古時候酬神演戲的舞台。朱熹在嶽麓書院講學的時候,常常很早就爬起來跑到嶽麓山頂去看日出,看到日出就拍手歡呼「赫曦、赫曦」,意思是紅紅的太陽升起來了,後來張拭就在這里修了一個台,取名「赫曦台」。
大家來看一看這台中屏風上繪著的嶽麓書院平面圖。嶽麓書院佔地25000多平方米,沿中軸線由南向北排列著前門、赫曦台、大門、二門、講堂和御書樓;在中軸線的西邊建築有供讀書之用的教書齋和供休息賞玩的園林碑廊;在中軸線的東面建有供學子食宿的半學齋和奉祀古聖先賢的文廟祠堂。
我們現在來到了講堂。在公元976年疏遠初創之時即有「講堂五間」,是講學的中心場所,後來因為朱熹寫了「忠孝廉節」四個大字石刻,所以又稱「忠孝廉節堂」,大家看到的是清朝重修後遺留下來的建築。
請大家抬頭看看這快「學達性天」匾,這是康熙皇帝御賜的,這里說的性是指人性,天是指天道,程朱理學認為人的善良本性是天道所賦,教育的目的是要恢復人的天命之性,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這塊匾是康熙皇帝對嶽麓書院理學教育的表彰。那麼有朋友會提出一個問題了,「理學是什麼呢?」對了,這位朋友說對了,理學是儒家學說發展演變到宋朝時的一種稱法。理學的開山鼻祖是我們湖南籍的一位叫周敦頤的老先生,而發展壯大理學思想的則是著名的程頤、程顥兩兄弟。二程兄弟為了把理學發揚光大,在洛陽社壇講學,一時門庭若市。當時有個南方學者叫楊時專程前往求學,時值隆冬,大雪分飛,兩位老師正在午休,楊時就恭敬地站在房檐下,直到老師醒了,他才執經問教,而屋外雪地里留下了兩個深深的足印。當楊時學成南歸時,程頤目送並且非常高興地說:「吾道南矣」。「程門立雪」的故事不僅教育大家應謙虛謹慎,勤奮好學,而且是理學南傳的一個標志。從那時起,理學通過楊時傳到江南,並發展為「湖湘學」等多種學派。所以後來乾隆皇帝御賜「道南正脈」匾懸掛於此,用來表達嶽麓書院是理學的正宗之傳。
各位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歡迎大家來到風景優美的嶽麓山參觀舉世聞名的嶽麓書院。今天,由我「客串」書院導游,引領大家踏上這一非凡的文化書香之旅!
我們眼前的這塊「風水寶地」便是古城長沙學術氣息最濃郁的地方——嶽麓書院。它是一座寧靜優雅的庭院,有著千年波斕壯闊的歷史,它的背後所蘊含的是一種大氣、睿智,是一代又一代學子千年傳承相繼的文化夢想。庭前廊下、翹壁飛檐,那夢,是從唐代就一直延續下來的。怎麼樣,大家閉上眼,盡情地感受一下這里清冷的風的味道,是與其他地方截然不同的吧——那是有著千年不變濃濃的書香氣息呢!
嶽麓書院是一片古樸典雅的明清風格古建築群,它坐落在風景名勝嶽麓山清風峽口,靜靜地屹立在參天古木的掩映之下。它的每一進院落、每一方石碑、每一片磚瓦、每一扇雕窗,都暗藏著雋永的文化品味,是享譽中外的「千年學府」。它與江西白鹿洞書院、河南嵩陽書院、睢陽書院並稱中國古代四大書院,是湖湘學派、宋明理學的發源地。現在,就讓我們循著古聖先賢們的足跡走進書院這亘古不變的文化氛圍中去吧!
大家現在看到的是嶽麓書院的平面圖:在布局上採用中軸對稱、縱深多進的院落形式。主體建築如頭門、大門、二門、講堂、御書樓集中於軸線上,講堂布置在中軸線的中央,齋舍、祭祀專祠等排列於兩旁。在書院的園林中,無論是小橋流水、假山迴廊,都與講堂構成了一副渾然天成的畫面。儒道互補,莊重典雅,這正是嶽麓書院傳承千載的精神佳境。
經過懸掛「千年學府」匾的頭門就是赫曦台,內壁兩側牆上各有一個金色大字——「福」與「壽」如龍騰虎躍,遙相呼應。
沿著中軸線,我們便來到了書院的大門。正上方懸掛宋真宗「嶽麓書院」御匾,「惟楚有材於斯為盛」這一千古名聯很霸氣地掛在大門上,道出了嶽麓書院作為天下最輝煌的英材薈萃之地的歷史事實。大門兩旁安放的一對漢白玉抱鼓石雙面浮雕,是一件珍貴的藝術品。
現在,請大家移步,擺放著兩把紅木雕花座椅的地方便是「講堂」了。講堂是書院的核心部分,位於書院的中心位置。講堂正中設高約一米的長方形講壇,為古代老師授課的地方,上面擺兩把紅木雕花座椅,是為了紀念張栻和朱熹這兩位大師論講於壇上而設,表示兩位大師平起平坐、不分秋色。講台之後有木質屏風,上面嵌刻山長張栻撰寫的《嶽麓書院記》,該文內容實為古代嶽麓書院培養人才的指導思想。
講堂兩璧嵌「忠、孝、廉、節」四字石刻,據傳系朱熹手書。這四字實際上正是嶽麓書院在整個封建社會的校訓。在講堂正面兩側壁上,還有四塊碑「整、齊、嚴、肅」,與「忠、孝、廉、傑」碑相映襯,書院靈魂的脈絡始終清晰明了。
嶽麓書院不僅有讀書講學之所,還有一處三層建築,那便是「御書樓」。御書樓「藏」在講堂屏壁之後,現藏書已達6萬多冊,現在是湖南大學的古籍圖書館。
嶽麓書院的樓閣磚瓦閃耀著千年凝聚的智慧,帶給我們的遠不止視覺與心靈上的震撼,這千年傳承下來的文化傳奇更會影響指引我們的一生!
欣賞完這幾進深深的庭院,今天我們的游覽也接近尾聲。感謝同學們的配合,期待下一次的交流!謝謝!
很榮幸能以導游的'身份,和大家一起來領略嶽麓書院的魅力風光,下面開始我們美妙的旅程吧!
嶽麓書院創辦於北宋開寶九年。即公元976年,是中國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它經歷宋、元、明、清四個朝代,在清光緒二十九年,即1903年,改制為湖南高等學堂。以後多次更名和調整,於1926年正式定名湖南大學,期間歷時千年,弦歌不絕,故稱「千年學府」。
門前的對聯「千百年楚才導源於此近世紀湘學與日爭光.」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虞愚先生撰寫。它概括了嶽麓書院在培育人才和發展學術方面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進入大門我們可以看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標志。嶽麓書院目前是國內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一所古代書院。中國書院始於唐朝,當時只是藏書、讀書和編書的地方。北宋時期,統治者實行「偃武修文」政策,鼓勵民間辦學,書院的教育功能凸現出來,並得以迅速發展,成為與政府辦的官學,民間辦的私學並存的一種新的教育制度。當時,最著名的書院有河南商丘的應天書院、河南登封的蒿陽書院、江西廬山的白麓書院和長沙的嶽麓書院等四所。但是只有嶽麓書院延續辦學千年,發展成現代的大學--湖南大學。所以嶽麓書院可以說是中國教育的縮影。
請您繼續前行,登上前面的古戲台。
赫曦台
我們登上的古戲台,名叫赫曦台。「赫曦」字出自屈原的《離騷》,「赫」指紅色,「曦」指朝霞,赫曦台原是建於嶽麓山頂的觀日台。南宋乾道年間,宋代著名的理學家朱熹應嶽麓書院的山長張拭的邀請來書院講學,清晨他們一同上嶽麓山頂登台看日出。後來山頂的赫曦台荒廢了。清乾隆五十一年,嶽麓書院的山長羅典在書院前面建了這座台。道光元年,山長歐陽厚均將此台改名為「赫曦台」,以記念朱熹和張拭。
赫曦台石砌台基,居高開闊。在台上的左右內壁上有高約兩米的「福」、「壽」二字,說到「福壽」二字,還有一個故事。
傳說嘉慶十二年鄉試以後,州縣長官在書院宴請中舉的舉人。此時來了一位腳蹬草鞋的老道人,眾人見來客是個無名老道,便戲謔地叫他寫個字看看。道人見狀,一手拈須,一手提起堂前的掃把,沾上黃泥,寫下一個丈余高的「壽」字,揚長而去,眾人目瞪口呆。在看那字,健筆如龍,力透骨肌,方知遇到仙人。其後山長羅典為彌過失,也為了對稱,補書了一「福」字。但這福字的筆力就大不如「壽」字。除去故事的傳奇色彩,福壽也是中國老百姓的一種期盼。你看赫曦台頂部雕飾的八掛圖,還有壽字、蝙蝠圖案,也是象徵「福」、「壽」的意思。赫曦台上的屏風正面是嶽麓書院總體平面圖.現在我們看到的嶽麓書院面積為兩平方米,建築面積約7千平方米.書院分為四個部分:講堂及兩邊的齋舍是教學區/講堂後面御書樓是藏區;講堂後方,包括文廟和專祠,是祭祀區;左後方是園林區。這是古代書院比較典型的格局。在屏風的另一面我們可以看到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張拭,明代著名理學家、心學創始人王守仁以及毛澤東留下的與赫曦台有關的詩句。說明赫曦台歷史久遠,已融入歷代名人的文化活動之中。我們站在赫曦台往嶽麓書院大門方向看,嶽麓書院是以大門、二門、講堂、御書樓中軸對稱,縱深多進的院落。齋舍、祭祀專祠等排列於兩旁,層層遞進,有一種庄嚴、神妙、幽遠的縱深感;體現了我國儒家文化尊卑有序、主次鮮明的社會倫理關系。
請您走下赫曦台。回頭看赫曦台外側前後左右兩壁檐上,分別塑有〈張良進廈〉、〈老子出關〉、〈麻姑獻壽〉〈拾玉蜀〉等傳統戲曲故事,造型別致,形態自如;還有代表傳統說中的八仙的蕭、花籃等器物,都是典型的湖南地方戲台風格。赫曦台上還有一幅對聯:「合安利勉而為學,通天地人之謂才」。上聯中的「安」,指安然自得;「利」指利益;「勉」強。意思是說,治學要不論安、利、勉哪種情況,只要鍥而不舍,均能達到成功的目的;下聯的意思是說,要通曉天、地、人的道理,才能稱得上「才」。也就是說要博學,以致成才。它表達出古代學者的人才觀念,是由清代的進士,曾任湖南布政使的左捕撰寫,當代書法家王超塵書寫。
大門
嶽麓書院歷史經歷過多次兵與火與重建,目前保存的是明清時期的建築和基本格局。現在看到的大門是清朝同治七年,即公元1868年重建的。門額「嶽麓書院」四字為宋代真宗皇帝的題字。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即公元1015年,宋代真宗皇帝認為嶽麓書院辦學很不錯,山長周式德行稱著,特別召見周式,白拜國子監主薄,請他留在京城講學做官。但周式心系嶽麓,不想留在京城做官,請求回嶽麓書院。皇帝就賜他經書和「嶽麓書院」御匾,懸掛於大門正十方。嶽麓書院從此名聞天下,前來求學者絡繹不絕。大門兩旁一幅著名的對聯「唯楚有才,於斯為盛」。相傳清代嘉慶年間,嶽麓書院進行大修,完工以後,門人請山長袁名撰寫對聯。袁名出了上聯「唯楚有才」請學生應對。大家苦思不得結果。恰好貢生張中階路過,他吐口而出;「於斯為盛」,對的十分巧妙。山長的上聯初看似乎簡單,實則有難度。上聯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雖楚有才,晉實用之」。這就要求下聯也出自典故。張中階對的下聯出自〈論語-泰伯〉:「孔子曰,才難,不其言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都出自典故,意義關切,實為佳作。對聯中「唯」和「於」都是語氣助詞,沒有有具體意義,意思是說,楚國人才眾多,而在這里尤為興盛。這是前人對嶽麓書院人才輩出的贊譽。的確,嶽麓書院當時集中了一批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如朱熹、張拭、王陽明等;也培養了一大批光彩照人的優秀學生,如哲學大師王夫之、啟蒙思想家魏源、軍事家左宗棠、外交家郭蒿濤、維新運動領袖唐才常,以及教育家楊昌濟等等。說人才興盛,實不為過。大門前有兩個大理石的門當,據說是宋代的作品。正面雕刻有高浮雕的「三獅戲球」,表示國泰民安,吉祥喜慶的意思;背面有「錦雞芙蓉」意為「錦上添花」;其它圖案如梅、蘭、竹,荷花、白鷺等都反映了封建文人的世俗欲求和政治抱負。嶽麓書院是古代文人建築,它廣泛應用寓意深遠的雕刻、對聯、匾額等裝修手法,把人生哲理、傳統美德、儒家教訓等與建築結合起來,營造一種人文環境,達到教育人的目的,這是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特徵之一。大門左右兩牆上也有一副當代學者的對聯:「治無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觀四海潮流,千秋講院;學有因革,通邊為雄,試忖度朱張意氣,毛蔡風神。 」上聯的意思是說,無論古往今來,治理國家,都是把培育人才作為急迫的任務,切不可忽視世界的歷史潮流和千年學府的作用。下聯的意思是說,做學問,既有繼承,有要有革新,英雄豪傑就在於能順應時勢,融會變通,試想一想,宋代的朱熹、張拭,近代的毛澤東、蔡和森,他們的治學方法,不是值得後人深思和仿效的嗎?大門前是留影的好地方。照完像後,請繼續前行。
二門
進入大門以後,我們看到的是二門。它採用五間單檐懸山結構,中間開有三張門,花崗石門框;左右為過道,通南北齋舍。原門建於明代嘉靖元年,抗日戰爭期間曾被日本侵略者飛機炸毀,這是1984年重建的。二門門額正上方懸有「名山壇席」匾,撰者無法考證。原匾為清同治七年所制,抗日戰爭期間曾被炸毀,先匾為1984年復制。二門兩旁有對聯「納於大麓;藏之名山」,上聯出自〈尚書堯舜典〉,下聯出自〈史記-太史公自序〉,意為嶽麓書院被浩瀚的林木所掩映,藏在地闊物博的嶽麓山中。撰聯者是清末「湖南高等學堂」的監督程頌萬先生。二門過廳兩邊有清代山長羅典所撰的聯;「地接衡湘,大澤深山龍虎氣;學宗鄒魯,禮門義路聖賢心」。上亮點出嶽麓書院的地里位置,山接衡岳,水臨湘江,深山大澤,龍盤虎踞,氣勢非凡。下聯描寫嶽麓書院繼承孔孟學說,崇尚聖賢之道,是學習禮儀的好地方。著幅對聯用22個字把嶽麓書院的獨特而優越的地理環境和源遠流長的儒學說傳統描寫得淋漓盡致,恰倒好處。大門左邊有一塊大型菊花石,這是湖南瀏陽特產。花形是依天然石紋加工而成的,如此之大,是實不多見。進入二門後,請回頭看二門背面的碑匾「瀟湘槐市」。原匾為清代學監程頌萬所撰書,抗日戰爭中被毀。先匾為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楚圖南補書。「瀟湘」泛指湖南,「槐市」指漢代長安城北的一片森林。當時京城的書生們常聚於此,或議論於槐樹下。「瀟湘槐市」指嶽麓書院是湖南的「槐市」,文人、學者經常聚集於此。意思是嶽麓書院人才之盛,有如漢代長安之槐市。繼續往前,看到的是嶽麓書院的講堂。
㈩ 楠溪江永嘉書院有什麼好玩的(自然景觀+人文展館)
永嘉書院景區風光秀麗,冬夏季風交替顯著,溫度適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一年四季均適合旅遊。喜歡這種自然景點的快帶上自己的家人來自駕游,與楠溪江來一場美好的邂逅!
悠悠三百里楠溪江 ,江流純凈澄碧、清澈見底,兩岸疊翠峰戀,茂林修林,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景區內植被良好,沒有任何工業污染,其地面水至今仍保持著最原始的水貌,純凈度超過國家一級地面水標准。
擁有鳳凰渡、金珠瀑、洞天一線等30多個自然景觀,堪稱大自然的神作!
自然景觀鳳凰渡
取自於司馬相如的琴曲《鳳求凰》。取名鳳凰渡有兩層寓意:(1)此地有風花雪月的意境,適合談情說愛;(2)有情人終成眷屬,白頭偕老。
快活林
是指遊客在大自然中自由而快樂。因松樹散發出的芬多精,可以起到抗菌、益智、放鬆身心的作用,讓人真正體驗到「自由的呼吸、自由的思想」。
水上舞台
面刻著「義」與「愛」兩個字,其中「義」字排在前面,「愛」字排在後面,寓意永嘉書院對現實文化與道德的理解。
太一生水
是一本道家古籍的名字。「太一」就是「道」的意思。道生水,水生萬物,萬物又回歸於道。我們將「太一生水」刻在此處,寓意楠溪江20多萬人口生生不息的源泉就是這一泓楠溪江之水,警示世人要敬畏自然,保護好水資源。
愛之島
是根據書院的價值理念「公義與愛」來命名,其形如一葉逆行小舟,承載著弘揚當今商業文化和道德的使命,傳揚永嘉書院「愛自己、愛別人、愛社會、愛自然、信仰之愛」的五愛精神。
浣紗灘
傳說陶朱公范蠡與西施隱居楠溪江陶朱村時,西施經常來這里洗衣服,故名「浣紗灘」。
駱駝峰
那凸起的山峰看上去很像一匹駱駝,故名駱駝峰。駱駝分兩種,分為單峰駱駝和雙峰駱駝。這是一匹單峰駱駝。「聖經」里有一個故事叫「駱駝穿過針眼」,指的是為富不仁的人死後想進入天堂比駱駝穿過針眼還難。
人文展館
景區人文底蘊深厚,建有字聖工坊、翰墨齋、永嘉學館、楠溪農園等具有濃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展館。在這里,你可以體驗古老四大發明的神秘魅力,欣賞名家大師字畫創作藝術,了解永嘉學派與溫州商道文化的發展變遷,感受文化帶給人的深度熏陶
翰墨齋
大師工作室、創作室以及書畫、奇石、甌瓷等藝術品展館
永嘉學館
展示永嘉學派在各個歷史時期的演化形態
字聖工坊
畢升木活字,中國傳統活字元素與現代工藝結合
嘉學派的歷史變遷與璀璨人文,述說著溫州商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連結著這一方土地的特殊的地緣文化。值得我們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