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教育教學中如何運用留白的藝術

教育教學中如何運用留白的藝術

發布時間:2022-11-14 12:33:24

A. 為什麼教育是留白的藝術

人人都知道教育孩子要講究方式方法,很多書中也列舉了如何教育孩子的例子,有帶孩子讀書、有給孩子補習、有帶孩子旅遊,但是還有一種方式,就是給孩子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學習安排自己的時間,這就是教育中的留白藝術。一幅畫,只有適當的留白,才能有合理的構架;一張照片,只有適當的留白,才能突出主題,同樣對於教育,只有適當地留白,才能夠讓孩子生長出自發的成長力量,從對自己的梳理中得到啟迪。
在上學期間,孩子最多的時間是假期,兩個月的暑假和一個月的寒假,如何利用這三個月的時間,是孩子和家長共同面臨的問題。在這一點上,很多家長傾向於給孩子報一些輔導班,更有甚者,為怕孩子浪費時間,會將整個假期都用輔導班排滿。家長認為,孩子每天都在上輔導班,時刻都是在學習,這時間一定不會浪費了吧?這種觀點其實非常錯誤。在學習理論上,孩子需要有時間去反芻上學期間所學的東西,若能透過課外相關知識的閱讀,將它組織和整理,就能內化為自己的知識。
假期是用來休息的,這是也是身體和大腦要求的。從大腦的生理上來說,長期記憶需要大腦迴路的固化,而固化需要時間。因此,學習要有成效,就要留一點時間給孩子去反思。如果我們一天給孩子報N個班,讓孩子從早學到晚,只會讓孩子寶貴的時間浪費掉,因為研究發現,如果長時間持續地刺激腦部的同一個區域,神經對一直進來的刺激有飽和現象,疲乏了就不再處理它了。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孩子學習很用功,卻學習不好的原因。
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道」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事物,我們對事物規律的學習和把握必須用我們自己的心靈去感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理解它、掌握它,並且使它內化在我們心裡。王陽明的心法也強調「虛靈不昧,眾理具而萬事出。心外無理,心外無事。」意思是,當我們的心靈達到純天理、虛靈不昧的時候,也就是非常安寧、專一、虛靜的時候,就能體察、發現到各種事物的道理及規律,而萬物也由此而生。由此可以看出,我們需要一個時間和空間的維度,可以讓我們完全沉浸在自己喜歡的事物中,使心靈處於高度寧靜的狀態,從而發現事物的規律,整合所學的知識,把學習到的東西內化到自己的心靈中去。
教育學中有一句著名的話:我看到的東西我忘記了,我背過的東西也忘記了,只有我親身經歷的事情,我才能學到自己心裡。因此,不要只盯著孩子背會了多少單詞,記住了多少名言警句,讓孩子在自由的狀態中學會整合知識、創造思考,才是最重要的。從這個角度上說,教育的留白藝術,本質上也是給孩子自發成長的自由,讓她學慣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這個世界。

B. 3、如何運用留白,現在人對留白的理解是什麼

留白
顧名思義,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應的空白。

比如畫畫,畫畫需要留白.藝術大師往往都是留白的大師,方寸之地亦顯天地之寬。南宋馬遠的《寒江獨釣圖》,只見一幅畫中,一隻小舟,一個漁翁在垂釣,整幅畫中沒有一絲水,而讓人感到煙波浩渺,滿幅皆水。予人以想像之餘地,如此以無勝有的留白藝術,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正所謂「此處無物勝有物」。

文學中的留白也是如此,給讀者留下一些思考,想像的空間.

留白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境界。

在傳統的中國畫技法中,古人早就提出留白與用礬是中國畫的特殊技法。即使現代講授中國畫技法也把這兩種技法捧為上乘。尤其是留白,更屬高難技法。由於這種技法的難度、廣度和特殊性,所以在中國畫的歷史上還沒有特別知名的畫家或者作品出現。這顯然是我們需要攻克的難點之一。
從中國畫的用礬來看,傳統方法製作熟宣紙,主要的手段也就是用礬水浸刷,使生紙變熟紙,也就是改變生宣紙的易滲化,使其變為熟宣紙的不易滲化。過去很多畫家畫工筆畫,所用的熟宣紙便是這種礬宣。它的缺點是易脆裂、易變黃。完成後的工筆畫,整幅變黃似乎並無礙大局。記得初學中國畫時,買到新生宣紙,我們裱畫的老師傅告誡我:如果滲化太快,控制不住筆墨時,可把宣紙單張懸掛一段時間,經過空氣的氧化,慢慢的紙便不那麼滲化過快,這叫風礬。可見空氣對國畫肯定有很大的影響。古人在傳統技法中談到用礬,主要是局部用礬水處理,使其不滲進墨色,但作品卻不多見,傅抱石的風雨作品,多用礬畫雨絲,然後用墨色渲染,因礬痕或多或少地被色墨覆蓋,礬跡變不變黃也無大礙。看來,如果畫中用礬不加其他顏色,為畫白而大面積的用礬,肯定會有後患了。宣紙的主要原料是一種叫檀皮的木材,經過粉碎漂白後製成,這樣宣紙的漂白劑與礬,再加之長時間的空氣氧化,特別是季節變化的干濕運轉,到最後的結果便可想而知了。畫家要使自己的作品留存於世,為自己負責,為收藏家負責,為歷史負責, 就應該想到這個問題。
我就是在畫雪景中,多年用礬所得到的教訓里爬出來的,為此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毀掉了上百幅的精心之作,很多畫變黃了,而且有的黃的相當糟糕,越是需要白的地方,越是黃的難看。肯定地說並不存在礬與宣紙的質量好壞。我必須重新研究選擇另一條路子。這就是後來我採用留白法表現冰雪世界的主要原因。
留白,我以上說過,這是古人早就提出的,也就是最高難度的中國畫技法,但由於它的難度太大,古人並沒有完善它,特別是在表現浩瀚的冰雪世界中,可以說他們幾乎是束手無策,惟一的辦法就是用線圈,稍加皴法,渲染周圍,中間留白,比如畫山即是如此。
然而,現在由於畫家中大量人才的涌現,證明中國畫確實是一個博大精深,潛力無限的優秀畫種,同時它也代表了我們民族的大義與包容。也就是說中國畫並不是表現力不足,而是缺乏開拓型的畫家。比如說青年畫家南海岩的國畫人物已經回擊了一些人懷疑國畫色彩的表現力,表現冰雪世界亦是如此,我在幾十年的探索中,開始局部用礬,然後當發現其後患之後,棄掉用礬,全部採用留白的方法。
我生在魯北,長在遼南,地理條件給了我豐富的素材。我畫的畫從沒有離開中國畫的軌道。我把大自然的光、影真實的表現在畫里。畫山水畫則多是面對自然。在描寫中觀察、思考,自然形成了我現在的畫風。我研究中國畫四十餘年,筆墨是表現形體與真實的手段,為表現而形式,為表現而筆墨。關東大地最迷人的是浩瀚、博大的冰雪世界,它應該是關東的主要特點,是關東的靈魂。中國畫是民族的繪畫,表現本土冰雪世界應是一大主流。現在來看,要表現北國風光,大家仍然都承認是中國畫的重要課題,特別是留白,這一中國畫的高難技法。實踐證明,這是最難亦是最好的方法。越是難度大的越是有其存在的價值,這需要畫家的畢生經歷,需要敢於突破難關的勇氣,我已決心於這項工程的投入,並且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並得到了諸多專家的承認和鼓勵,我堅信冰雪繪畫將在中國畫的史冊上出現嶄新的一頁。

C. 如何在高中地理課堂使用教學留白研究

、精心設計導入語,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1、引入故事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語文課教學開頭也是如此。每節課能否有個好開頭直接關繫到這節課的成敗。導入的精彩,不僅能先聲奪人,磁石般地吸引住學生,而且會創造出引人入勝的課堂氣氛,出現最佳的教學效果。試想如果教師一上課就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倦的情緒,甚至教師的講課成為學生的催眠曲。因此,我們必須講究開頭的藝術。上課一開始就引人入勝,把學生牢牢吸引住。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教師備課時,必須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年齡特點、心理特徵、依據教材內容,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的導入語。用別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導語或創設情景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如在教《七顆鑽石》一文時,我首先用故事引入: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遭遇百年罕見的大旱災,接連幾個月沒有下過一滴雨。每天,火辣辣的太陽炙烤著大地,所有河流、水井都乾涸了。草木、叢林、莊稼都乾枯了,許多人和動物都焦渴而死。此時,人們最需要什麼呢?水,是啊,有了水,地球上的人們和萬物才能繼續生存下去;沒有水等待人和萬物只有死亡。假如這時候你意外得到一罐水。你會怎麼做呢?聽到這里,學生興趣倍增,問題也噴涌而出,是先滿足自己和家人,還是先幫助別人呢?這樣的開頭,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其主動性也得到了發揮,激起他們閱讀課文的興趣,引起他們的思考,為課文學習奠定了基礎。 2、 創設情景 創設情景也是導入環節的一種絕妙的方法,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創設情景,激發學生情感,從而達到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目的。如:教《桂林山水》一課時,我採用多媒體手段引入情景,主要通過課件,出示桂林山、灕江水等畫面,將桂林山水美景展現在學生面前,使他們身臨其境。再通過其配樂、配圖反復朗讀,將桂林山水的美景在讀中體會得淋漓盡致。為了燃起學生興趣的火焰,我讓學生來當小導游介紹自己最喜歡的一處景點,配上優美的音樂和畫面,學生彷彿置身在這靜、清、綠的灕江水以及奇、秀、險的桂林山之中,領略著那秀麗的風光,學生高漲的情緒使知識點得到很好的吸收,這樣的教學真可謂教中有趣,學中有樂。通過這樣的情景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 二、挖掘教材的內涵,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指出:「學習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任何教材都是根據一定年齡的學生心理特點編寫的。因此,教師要深入鑽研教材,挖掘文本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引起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直接興趣。教學《小猴子下山》一課時,我採用指導表情朗讀的方法,讓學生反復朗讀,讀出小猴子看見玉米、桃子、西瓜、小兔子時的高興心情,以及有了桃子扔了玉米,有了西瓜扔了桃子,有了小兔子扔了西瓜的可惜可氣的語氣來,並讓學生通過配上動作,做出神態,再反復讀,體會小猴子貪心、做事不專一的樣子,從而激起學生的共鳴,個個都成了「小猴子」,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同時生動形象地理解課文內容。 三、教師語言的魅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一個語言含蓄、幽默、富有啟發性的教師常常能深深地吸引住學生,並給學生留下美好的印象。因為這樣的老師,能營造出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樂於學習。那麼教師在教學課堂上,如何做到課堂語言富有啟發性,體現含蓄、幽默有風趣?首先教師發音要准確,吐字要清楚,授課時注意語言的表達,遣詞造句要恰到好處。其次,教師教學語言要生動形象,精煉優美,富有文學性、感染力,授課時常常能引經據典,談古論今;教學中教師要創造氛圍,用充滿激情,具有強烈感染力的生動語言,激發學生情感與文本產生強烈的共鳴。第三,教師教學語言要有明顯的節奏感。教學中,教師的語氣輕重強弱、語速的快慢疾緩、語調的抑揚頓挫都要與文本的內在結構相一致,做到起伏有致,有機融合。這有利於激起學生傾聽的興趣。總之,優美生動、抑揚頓挫、節奏鮮明的教學語言一定能讓學生覺得情趣盎然,自然會增添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此外在講授中適當運用生動形象比喻可以起到由此及彼,觸類旁通,以少勝多的效果,比喻得當,不僅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也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四、教學方式的變化,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教師對於課堂教學方式的預設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力求使課堂生動有趣,具有吸引力。小學生大多爭強好勝,競賽活動對他們很有吸引力,課堂教學中可以經常採用比賽的方式,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積極進取,在競賽中品嘗成功的快樂,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情緒高漲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去。如:在教學文言文《兩小兒辯日》一文時,我就採用讀書比賽活動。初學文言文,反復誦讀是最主要的學習方法。在引導學生根據文中注釋初步理解每句話的基礎上,進行反復朗讀引導學生進入故事情境,然後分角色讓學生四人小組合作練習表演讀,並告訴學生練讀後要進行比賽,看看哪一組哪一個角色表演得最好,更能讓人感受到兩小兒辯斗的意味。一聽說要比賽,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學生各自找到合作夥伴後,就開始入情入境地朗讀,都力求把自己的角色表演得最出色,整個課堂不僅氣氛很好,而且效率很高。又如,每次到了期末復習時,有的老師經常「炒冷飯」,學生不僅聽得累,又覺得沒意思,不妨改變一下教學方式,先讓學生自己復習然後以小組為單位,根據課文重點要掌握的內容,老師用必答題或搶答題的方式來考查,看看哪組的紅旗最多,或評出獲勝組,並分發小小的禮物,學生一聽說要搶答比賽積極性非常高,舉手的人很多,而且答案准確性也高,達到了我們預期的目的。

D. 「留白」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該如何把握餘地

首先,給孩子講解清楚,我們要實現的行為目標。比如愛清潔,講衛生,熱愛勞動,尊老愛幼,好好學習等。讓孩子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其次,孩子做與目標背離的事要干預。比如不必清潔,不洗手不洗臉,好吃懶做,自私自利,對學習無所謂等。

要讓孩子懂事,父母先要懂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父母好榜樣,孩子就容易端正;父母言行舉止不正確,很難教育孩子品行

E. 什麼是教學設計的留白

在國畫中有一種繪畫的技法,叫「留白」,它不是刻意地用筆墨去畫出來,而是在紙上留出空白,用紙的空白處表現。國畫中的「留白」,是畫者在用智慧,教學中的「留白」,是教師在用心靈,而不僅僅是用教育理論和技法在施教。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有經驗的教師往往只是微微打開一扇通向一望無際的知識原野的窗子。」所以,這種空白的設計並不是對於部分知識的舍棄,而是通過空白的設計去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通過自己的探索研究去獲得空白處的內容,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從而達到對知識深層次的掌握。
在新課程理念下,要用一種發展的眼光看待教學,在進行設計時,要適當「留白」,隨時調整,隨時補充。不要把學習限制在教師的教學設計中,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創新精神,呵護師生交往互動過程中產生的智慧火花。這樣,就能處理好課堂上生成的問題,處理好學生不斷增強的學習願望和學習動力,鑒於此,教師要深切地領會「留白」的真正意義,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 「留白」給學生自我發展開辟道路
教學中的「留白」,表面上看是教師的「啟而不發」,是教師的教學藝術,實質上,是教師為學生的自我發展預留一條寬闊的道路。教學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發展,促其主動學習,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二 「留白」為學生自主探究留一片藍天
探究學習是自主學習的最高層次,在探究學習中,學生主動性的發揮和已有經驗的喚醒,學生搜集利用信息能力的應用等都有較高水平的發揮。引領學生自主探究的根本策略是「引而不發,躍如也」,目標、情境、工具都為你准備妥當,只需要你自己去實踐。這種策略如同教學中的「留白」,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造能力。
三 「留白」為教師資源的生成留一個空間
課堂上的生成是師生的「即席創造」,是「無法預約的美麗」,它是寶貴的。教學中的「留白」正是「預約」這種「美麗」的捷徑。教師依據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狀態,包括他們的學習興趣、積極性、注意力、學習方法與思維方式、合作能力與質量、發表的意見建議、可能出現的問題與爭論乃至錯誤的回答等,這些都是教學過程中的生成資源,教師會有意識地在某些地方或某些環節形成「留白」的方案,並預設好當生長點出現時的應對措施,從而給學生留下自主體會和悟解的空間,為課堂動態生成創造了條件,為豐富課堂奠定良好的基礎。
藝術大師往往都是留白的高手,方寸之地亦顯天地之寬。我認為,對廣大教育工作者最有啟發的就是其中的「留白」,總體來講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值得借鑒:
1.在時間上留白
(1)教師在向學生提出問題後「留白」。科學家克萊因曾極力提倡:留給學生自由活動的時間,它獲得的就不僅僅是一個問題的解決,一種方法的掌握,而是一個人從整體意義上對科學活動的領悟。從本質上說,這種領悟離不開積極意義的探究空間和時間。但不少教師在教學中提問後就急著讓學生舉手發言,結果很少有學生能回答得上,究其原因,是學生缺乏思考的時間。
(2)問題闡釋後還要給學生「留白」。教師在課堂上張弛有度,讓人感覺有節奏,在分析一道題或一個小結內容完成後,應留點時間讓學生靜靜地想一想,整理一下思路,記錄下重要的知識。這也是對學生思考問題,處理問題能力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只有當學生真正有所領悟時,我們的教學才是有效的。
(3)如在課堂結尾處「留白」,彈好「終曲」,則會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並獲得「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教師要捨得花一些時間讓學生進行反思自問:今天主要講了什麼內容?知道了多少(整理內化)?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確定補缺方向)?對教材中哪些地方還存在疑問(提高質疑能力)?這樣以「不全」求「全」,在有限中求無限,以此就為一堂好課的結章節附註入了濃郁的色彩和藝術的含蓄,給學生以想像和回味的空間。
2.在內容上留白
(1)教師在課堂上處理重難點內容時,自己不用直接詳細講解,而是精心設計問題後,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合作學習,直到解決問題,這也可認為是「留白」。
(2)教師在設計問題,製造懸念後留白,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它具有含而不露、開而不達的特點,給學生們留下足夠的空白去思考、探索,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起到「欲擒故縱」的效果。
(3)當面對容量大、課時緊張的新課程時,教師要在把握主幹知識的前提下對教材內容進行梳理、整合,以提高教學效益,這也是教學中的「留白」。
3.在評價上留白
實行延遲性、暫時性的不評價,即把學生的自評與互評還給學生。教師在有思考價值、有爭議的問題上,不要直截了當地對學生的回答做出「對」與「錯」的評判,而是將評價的時間推遲,給其他學生發表意見的機會,給學生一個自由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在和諧的氣氛中馳騁想像,暢所欲言,相互啟發,從而使學生獲得更多、更美好的創新靈感,使個性思維得到充分的發展。如果教師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提出的新穎但不成熟的認識立即給出評定,常常會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尤其是發散思維能力產生抑製作用。所以,課堂中對學生的信息反饋,並非一律都要「及時」評價,有時「及時」評價反而會扼殺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發展。把學生的自評與互評權還給學生,時而還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實踐證明,學生在評價同學的同時,自己也會加深對自己的認識,甚至是對問題的理解上升一個層次,從而提高學生的比較和分析能力。同時,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能得到相應的提高。而且,學生在互相評價時往往是站在同一個高度來看問題,這樣更直接、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使其樹立了自信心,當然夥伴的肯定更是激發了他們探究的慾望,點燃了他們智慧的火花。4.在情感上留白
教師應盡可能為自己的情感體驗留白,營造良好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促使學生自己去體驗情感,積極探究,並在學生研討時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使問題的研究不斷深入,層層推進,直至達到研究目標。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認知與情感是緊密聯系的,作為非認知因素的情感在學習活動中主要起動力學力作用,承擔著學習的定向、維持和調節等任務。因此,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感尤為重要,而課堂學習是一個情感體驗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以富有情感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生才會以富有情感的方式進行學習,教師的情感體驗不能代替學生的情感體驗,所以教師就留出自己情感體驗的空白,如在課堂的合作學習活動中,教師不必去指定合作小組的組長,發言人名單,而由學生自己去把握,去產生。
5.留白於質疑問難時,豐富想像
「首先是懷疑,其次是探索,最後是發現。」有了問題才能促使學生帶著問題去進行一次次的探索發現,而質疑發現離不開學生的想像,想像在心理學上是指在直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新的配合而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同樣,有了豐富的想像才能有敢於質疑的源泉,愛因斯坦曾說:「現代的教育方法竟然還沒能把研究問題的神聖好奇心完全扼殺掉,真可以說是一個奇跡。因為這樣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勵之外還需要自由,要是沒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會夭折,自由,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要讓學生積極質疑,大膽說出自己與眾不同的想法」。
「恰是未曾著墨處,煙波浩淼滿目前。」丹青大師巧妙聰慧的「留白」給我們以美的熏陶和藝術享受,而我們課堂上的刻意「留白」給學生留下的則是無窮的想像、寬泛的內容、深遠的意義,這也是一個教學大師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

F. 留白藝術在現代文教學中的運用淺析

留白藝術在現代文教學中的運用淺析

摘 要: 在中學語文課文中,小說、散文等現代文也像繪畫、詩歌一樣,會大量運用留白藝術。如果注重較好地利用作品中的留白,讓學生進行創造性的補白,不但能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學生對現代小說、散文似乎「一看就懂」的誤區,而且還能極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的想像空間,增強學生的審美情趣,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大有裨益。

關鍵詞: 現代文;留白藝術;補白;想像;審美

Abstract : In the middle school language texts, novels, essays and other modern culture, like painting, poetry, like, we will make extensive use of blank arts. If you focus on better use of works in the blank, to enable students to creatively padding, not only to solve the students to modern fiction, prose seems that "one can understand" the errors in part, but also greatly limits expand the imagination of students, enhance students 'aesthetic taste, to cultivate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and creativity of great benefit.

Keywords : modern culture; blank arts; padding; imagination; aesthetic

留白是作者有意無意地在作品中留下相應的空白。留下空白,就是給讀者留下想像的空間,這種藝術手法在國畫中常被運用。比如,用空白來表現天空、風雲、水域等。有時,它比起直接用顏色更能表達自我的情懷;也能使畫面結構協調勻稱,避免構圖太滿給人的壓抑感。於是,虛實相映,有無相生,方寸之間蘊含著廣闊天地,黑白之處亦顯現主題深意。人們常用「此處無物勝有物」來描繪它的妙處。因此,在攝影、書法、音樂和詩歌作品中,留白藝術也是人們廣泛運用的一種藝術手法。

但是,當人們在評價留白藝術時,往往是更多地把目光投向了上述體裁,尤其是繪畫和詩歌。殊不知,在小說和散文等現代文中,留白藝術也是常客。雖然小說和散文沒有詩歌那樣追求含蓄空靈和意象的疊加,沒有詩歌那樣大的跳躍性和象徵性,但它們亦講究審美的模糊性,而不會把語意說滿、說死。如果說,科學類文章比較注重語言的限定性和明確性,注重盡量避免產生歧義;那麼小說散文的語言則很講究暗示性和意向性,注重使之產生更大的張力,包含更豐富的內涵,這就為留白藝術准備了廣闊的用武之地。如李樂薇《我的空中樓閣》中有這樣一句話:「有形的圍牆圍住一些花,有紫藤、月季、喇叭花、聖誕紅之類。天地相連的那一道弧線,是另一重無形的圍牆,也圍住一些花,那些花有朵狀,有片狀,有紅,有白,有絢爛,也有飄落。也許那是上帝玩賞的牡丹或芍葯,我們叫它雲或霞。」「無形的圍牆」,這一巧妙的比喻形象生動地賦予天空一個新的名稱,奇特的想像,豐富的聯想,輔之以短促的排比句,讓人感到意蘊豐富而生動,內心充滿了廣闊、快樂、自由的情愫,從而上升到了審美心理學的高度。

此外,因為客觀生活中具體的人和事往往是個多面體,在不同的情景和心境之下,有著不同的聯系和變化,故可以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來解讀。還有,作者對作品主題藝術認識的確定性和模糊性,也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如《祝福》中短工重復作者的話「什麼時候死的」「什麼時候――昨天夜裡,或者就是今天罷。――我說不清。」作者客觀地表現短工的話,我問學生:「這里看出短工怎樣的性格,他對祥林嫂的死是什麼態度?」學生反映茫然,說這就是生活中的對話一樣,漫不經心的。我繼續引導,為什麼要重復「什麼時候」後面的破折號是表示什麼?學生說是表是聲音的延長,說明短工在思考這個問題,也說明短工從來都沒關心過祥林嫂的死,一樣的冷漠和麻木。再如《阿Q正傳》中的阿Q,《寶玉挨打》中的寶玉,作者只是根據他們當時的認識,把作品人物的所作所為客觀地描述出來,這就為讀者留下了許多空白,我們可以模糊地感受到作者的意圖,但還是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理解,這就是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原因。

小說散文中的留白藝術,如果利用得好,在教學中可以幫助解決很多尷尬的問題。我這里所說的「尷尬」,是相對於理科課程來說的:一般說來,數理化等課程,老師所講的,都是現成的、早就被證明了是正確的知識,學生如果只靠自己的感悟和鑽研,是難以學透的。老師的任務是引導學生從有疑到無疑,從未知到已知,是誘導學生科學、靈活地運用公式、定理解答題目。而現代文的小說和散文卻不同,因為那些文字、意義,學生似乎一看就懂,並往往自認為「已知」,這就給語文老師出了一道難題:如果照本宣科講,未給學生提供新的、有效的知識,而是將「已知」當「未知」來講,那無異於炒冷飯,其效果肯定不好;如果照老師自己的理解或流行的觀點講,面對學生生活體驗的局限性和感悟的滯後性,這又無異於把自己的感悟和觀點強加於學生頭上,也就抑制了學生審美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語文教師如何將「無疑」變成「有疑」,又將 「有疑」 變成 「無疑」,如何敏銳地找出學生感悟和理解上的盲點乃至盲區,並引導學生去品味琢磨,作品中的留白處,便可幫上大忙。如《祝福》中殺死祥林嫂的兇手到底是誰?如果把魯四老爺看成是兇手,這對小說的社會意義和審美價值會有什麼影響?「我」本來是個局外人,為什麼有負疚之感?這樣寫是否是多此一舉?可以說,每篇作品都會留下無數處空白,也就是留下了無數處「有疑」,留下了無數處懸念,這就給學生提供了求異思維的平台和多元解答的想像空間,也會大大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水平。朱熹曾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教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總之,從「無疑」到「有疑」,又從「有疑」到「無疑」的過程,也就是學生提高語文水平的過程。

我們說,每篇課文都會有無數處空白,那是不是就可以萬炮齊發、狂轟濫炸呢?當然不是。教學中如何利用留白藝術,這也是一門藝術。我認為:

第一,運用留白要顧及到教學目標。比如,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2)第一單元都是寫景狀物的散文,其總的教學目標是「要展開想像的翅膀,力求身臨其境,感受作者心靈的搏動,體會作品所描述的美景,由此而進入一種審美境界」。那麼,教學每一篇課文都要大體圍繞著這一目標來設計。如《荷塘月色》中,前後有這樣的句子:「……便覺是個自由的人」,「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結合這幾句,我便提出問題:為什麼作者要特別強調自己「是個自由人的.人」,難道當時他感到不自由嗎?如果「不自由」,是政治的、思想的、心情的還是別的什麼方面?作者既寫靜景,又寫蟬、蛙「熱鬧」的動景,這對突出作者當時的情緒有什麼幫助?學生通讀上下文之後分析:他白天不自由,因為朱自清是一個有骨氣的人,當時很多與他一樣的大學教授都在蔣xx的合約上簽了字,而朱自清對此是反感的,但還看不清共產黨的先進性,所以迷茫苦惱,白天又不得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他的痛苦不自由是政治上的,學生能結合時代背景及作者的人品來思考,我覺得這樣開闊地思維首先就要表揚。另外,寫「鬧」,是為了「以鬧襯靜」,既突出前面靜景反映出作者的和諧、超脫的心境,融入了作者淡淡的喜悅之情,又突出作者最終還是沒能脫離現實,觸景生情,蟬聲、蛙聲流露出作者內心的空虛和哀愁。當然,學生們還有別的不同的理解。散文中類似這種語言最具有表現力,具有推敲和爭論的價值,學生的回答雖然五花八門,但都是經過他們自己思索過的,這對學生想像能力和審美能力的培養都會起到有益的作用,無形中對完成或達到教學目標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也許,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後學生們還有別的什麼感悟,這都是很正常的。

第二,運用留白要顧及到學生的第二次創作。留白是為補白開辟一片天地,而補白則是鼓勵學生進行第二次創作的有機嘗試。一般說來,一篇作品問世後,作者沒必要也不會強行要求讀者應該怎樣來解讀,它完全由讀者自行閱讀,自由理解,也絕不會有誰能把一篇作品的意義一次性的讀盡。讀者的閱讀期待隨著其自身的生活體驗和感悟,會進行想像性的補充。補充後的作品就已非原作而是讀者的第二次創作,而讀者的不同解讀也就會豐富著作品的內涵,延續著作品的生命。例如,我在教學《祝福》中,就魯四老爺說的「可惡!然而……」要學生對當時魯四老爺的心理展開描寫,學生們的描寫千差萬別,但都是他們自己的理解,大大豐富了學生們的想像力。再如,教完《祝福》後,我布置了一項作業:祥林嫂來到了陰間,先前的兩個丈夫便來爭搶,結果鬧到了地獄法庭,要學生續寫在法庭上的審判過程並在課堂上交流。這樣,學生們的興趣大增。他們反復閱讀原文,揣摩人物的心理,想像人物的語言、動作和神態,可謂妙趣橫生。有的寫祥林嫂真心愛祥林,在法官審判下選擇了祥林;有的說出於母愛她最終選擇與阿毛和賀老六一起,有些乾脆一反封建倫理,寫祥林嫂與陰間的兩個男人大團圓,和和美美地過日子。他們在續寫中鍛煉了想像力,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享受著成功的快感,課堂也變得生動活潑。當然,要學生補白,老師要先行作多種補白的思考。這樣,既可回答學生的提問,也可自由靈活地調節課堂氣氛和進度。

第三,提出補白要創設好氛圍,做好鋪墊。留白是作品的客觀存在,但提出補白卻是教師的有意為之。預設補白要做到水到渠成,才能使學生順理成章地進入教學氛圍中,以激發他們的求索慾望和樂學情緒。要注意將「暗藏」 的空白循序漸進地拉到「顯要」的層面上來,否則,那就是教師的一廂情願,學生對空白的關注也就會漫不經心。在營造方法上,手段可以多樣化:或順勢設疑,或介紹學界不同的解讀,或暗示性地讓學生提問,以「引君入瓮」,等等。例如,我在教學《林黛玉進賈府》一課時,准備提出這樣的補白:王熙鳳的語言有什麼特點?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但在提出之前我先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竟是個嫡親的孫女」為什麼王熙鳳這樣說?嫡親指什麼?外孫女與孫女又有何區別?我讓學生聯系封建帝王要「嫡子」即正娶的妻子生的兒子,嫡親即血脈最近的,這樣就誇了黛玉漂亮,另外還有什麼效果?學生說,也就是說賈母的血統好,又討好了賈母,還有同在一旁的「三春」(賈母的孫女)聽了也喜滋滋的。在這個基礎上,學生也就能總結出王熙鳳的性格特點:善於揣摩別人的心理,虛偽圓滑,阿諛奉承、能說會道,處處要討好賈母,以鞏固她在賈府的地位。這樣,最終繞到了我要求的補白上來。學生通過想像,挖出了新意和深意;其好奇心與求知慾,也推動著審美活動向多向和深層發展。

總之,潛心經營好課文中的留白藝術,利用留白藝術的特點,選擇好思維發散點進行訓練,不僅可以提高文學鑒賞水平,增強審美情趣,還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黨雷.留點空白,啟迪思維[J].成都大學學報,2008年第7期

[2]楊天娥.簡論語文教學中的空白藝術[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2011年第3期

[3]崔國明.語文教學之「相機而動」論―有感於語文教學中的一些現象[J].教學月刊,2011年第7期

;

G. 想讓孩子思維發展更快,父母就要在交流時怎麼用留白策略

"留白"這個詞,我們經常會在一些藝術作品中看到,它是中國山水畫的一種繪畫技巧。

畫家不會讓景物占據整個畫面,而是會在作品中留有一定的空白。這能夠給參觀者留下更多的想像空間,在空白處體驗創作者的精髓和思想。



5、暗示-無壓力的思考

父母在和孩子的交流中,要學會適當的暗示,這其實也是正確引導的一種方式。

這並不是把答案直接告訴孩子,而是通過暗示讓孩子自己去思考,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6、隱蔽-留有懸念培養孩子學習興趣

隱蔽應該是最具難度的藝術手法,它能夠充分調動孩子的好奇心,去尋找表面背後的真相。

在有著足夠鋪墊的前提下,一層層揭開事物原有的面紗,孩子的思維會更大膽,更創新。

H. 家長在教育上懂得留白,會讓孩子更容易成才嗎

周末,帶孩子出去玩,搭電梯的一個中年大叔帶著他兒子,滿臉困意的在電梯里打哈欠,我問他要去哪裡,他說:我要帶孩子去學小鍾琴和補習班啊,不然孩子的學習就跟不上其他人了,說完,就急匆匆的帶著孩子去上學了。我知道這孩子,平時和別的孩子都玩的挺嗨的,沒想到跟著爸爸卻滿臉不開心,我在想,孩子的生活被家長安排的明明白白,很多家長把孩子的生活都填的滿滿當當的,孩子連自己的空間都沒有,怪不得不開心!

在家庭教育中,給孩子適當留白,讓孩子有一個小小的空間,屬於自己的玩樂時間。是對孩子最好的幫助,像那位中年大叔,只想著兒子不輸給其他人,但是孩子最終是不開心的,

有些家長可能對於"留白"這個詞語還是比較陌生,那什麼是"留白"?



嘗了之後並沒有味道,又嘗試著把2杯都放在了一起,並且不停攪拌,味道自然是一般,但霍思燕極力配合兒子"挺好喝的啊"。

就算兒子在整個過程中都是錯誤的,她也是靜靜看著兒子,並沒有對孩子指指點點,而是引導孩子可以嘗試著用不同的方法。

而霍思燕這種留白教育,正是給孩子留出了想像的空間,讓嗯哼在安全范圍內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成長。

一段好的親子關系是如同朋友一樣的,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孩子也會給家長足夠的空間。

家長對孩子過度的保護,過度的干涉,太重視自己的想法,而忽略了孩子的想法,會使得孩子在還未成熟的心智中,變得身心發展不平衡,甚至會因此成為成長道路上的絆腳石。

I.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留白」

小學數學教學的「留白」乃是以此引起學生展開充分的聯想和想像,展開大膽的討論交流,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進行積極地「再創造」,從而提高數學教學藝術效果和水平的活動。數學課堂教學中巧妙的「留白」,不但能使學生擁有「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而且能留給學生知識上、心理上的暫時性「空白」,留給學生思維馳騁的空間,留足學生自由思考的餘地,並以此突出學生經歷數學學習的過程。

J. 怎樣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留白」藝術

如今的課堂教學,特別是語文課堂,往往追求大容量、快節奏、高密度。有的教師、甚至一些地區還以此作為評價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標准。筆者對此所持的觀點是:未必見佳。課堂的教學內容是否大、教學節奏是否快、訓練密度是否強,關鍵應當看學習主體對教學內容的接受程度,視其達成效果,而不應當追求表面的形式。就語文課堂教學而言,筆者認為:一味地追求大容量、快節奏與密度高的特點,反而與語文教育追求熏陶感染的特點相悖,不利於學生在反復涵詠之中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針對目前這樣浮躁的教學現狀,筆者認為:語文課堂,呼喚藝術留白。
一、留白的藝術體現及其依據
「留白」原是中國畫的一個重要創作(構圖)方法和理念,它的意思是計白當黑,可以收到虛實相映、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能夠創造出無畫處皆成妙境的藝術境界。留白,是建立在藝術想像基礎上的一種創造性表達形式。它講究虛實相生,無中生有,講究空白與實體,空白與空白之間的變化、呼應。這種呼應通過趨勢、動作、神態等來表現,從而形成整體的映襯和諧關系,並突破了紙張的二維空間,而獲得極富層次感的立體效果。人們甚至以空白來替代流水、天地等實體,比如創造出獨特的「空水法」這一表現方式,流水的韻味趣旨,不著點墨而盡得風流,其對留白的運用堪稱登峰造極。如南宋著名山水畫家馬遠名作《寒江獨釣圖》,只畫了一葉扁舟漂浮在水面,一漁翁坐在船上垂釣,四周除寥寥幾筆微波外,幾乎全是空白,雖如此,卻給欣賞者提供了一個深遠的意境。齊白石畫蝦,往往是幾只活潑靈動、玲瓏剔透的小蝦躍然紙上。齊先生的畫處處留白處處有意,空靈虛幽,虛實相映,方寸之間彰顯天地之寬,「恰是未曾著墨處,煙波浩渺滿目前」。畫面中有了空白,如同照片中那些高遠的天空或者空曠的背景,留得好比堆積在眼前要舒服的多。
非獨中國畫如此,其他的一些藝術中也講究留白技術的運用。書法藝術以線條表意,然而書法作品講究章法布局的疏密相間,此外作品中枯筆,這實際上就是留白。中國的印章藝術,講究「疏處可行馬,密處不透風」,其「疏處」也就是留白藝術的體現。著名的書法家歐陽中石,在治其印時,覺得自己的姓名中四個字排列,怎麼也不達到美的效果,便請教其師齊白石先生,齊老建議他將「中石」二字壓縮一個字的大小,置於印的左上角,將左下角空出。歐陽中石先生日後的書法作品,均用此印,表明他對此印的欣賞。這是印章藝術中留白的成功範例。音樂以節奏、旋律作為表現語言,可也講究留白的藝術性。「此時無聲勝有聲」(白居易《琵琶行》)就是音樂的留白,琵琶女的這一留白,給江州司馬以無窮的想像; 「餘音繞梁,三日不絕」 (《列子·湯問》),這也是音樂留白的藝術效果。
談留白,不得不追溯到老子。《道德經》有雲:「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四十一章),這「希聲」「無形」不能不說是「留白」的一種哲學基礎,對後世影響極大,並逐步形成中國藝術強調空白和未定性的藝術精神。另外一端,佛教傳入後,正是與中國本土的道教之間產生了密切聯系而演化得中國式佛教——禪宗。虛空也是其基本要旨之一。禪宗中參悟佛法講究慧根,這是參考的物質基礎,但更講究「悟」,這是參佛過程的精神保障。佛教的「悟」有「漸悟」與「頓悟」之分。五祖弘忍的弟子「上座神秀主張漸悟」,而「慧能主張頓悟」(《六祖壇經》)。禪宗六祖慧能禪師以一偈得佛,得到弘忍禪師的贊賞。少年慧能,在寺中司舂米之業,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偈勝出上座神秀,得到弘忍衣缽,不能不說是「頓悟」的典範。這里的「漸悟」與「頓悟」,實際上都是思維的留白。
歷代的文人墨客從「虛」與「實」的辯證關系中獲取藝術的方法,於是發現留白的妙處。諸如「言外之意」、「韻外之致」、「味外之旨」等等,都是對留白這一藝術法則的明確註解。
呂叔湘先生曾說過:「語文教學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轉引自《於漪與語文教學》,第84頁),在這兩者之中,藝術化可謂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於漪老師自己也曾言「語文教學應當追求大象無形的藝術境界」,洪宗禮先生也說「教師應當在有限的空間與時間里,運用自己的教學藝術,去發展學生無限的思考力,把學生引進積極的思考王國」(同上)。再者,語文學習的實質就是學習主體——學生的思維活動過程。因此無論是從教學的藝術追求而言,還是從學習的思維過程而言,語文教學都應當注重「留白」設計。
二、語文課堂,呼喚藝術留白
(一)「藝術留白」是作品本身的特徵
大文豪海明威說過,文學創作講究冰山原則,作家在文本中只露冰山一角,讀者需通過水面之上的八分之一,去想見水下的八分之七。這話就形象地揭示了文學作品的留白規律。許多文學作品本身,作者對作品中的人、事、景,不加一字評價,而是留有大片空白,讓讀者見仁見智。如《項鏈》,作者並未對主人公瑪蒂爾德的行為作一語評價,收錄於教材後有人不斷探討其主旨內涵。李商隱的《錦瑟》一詩的主題,至今仍眾說紛紜。這這固然是一些較極端的例子,一些作品的內涵、主旨較為明確的作品,留有空白,在中學課本中也可謂俯拾皆是。孔乙己活在那樣一個時代那樣一個社會,肯定必死無疑,但魯迅先生偏偏不直接點破,而是以一句「大約的確死了」讓人猜測;張抗抗《地下森林斷想》中的「地下森林」,有過那個時代生活經歷的人或者說對「文革」那個時代較熟悉的讀者(如今的中學生恐怕不在其列),可以一目瞭然,但文章始終未點明「地下森林」的象徵之義。詩歌留白就不勝枚舉:「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靈澈上人留給我們的是一個充滿智慧的背影;「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畫面上似乎什麼都淡出了我們(包括詩人)的視野,但我們又分明感受到那份情感溢滿畫面。
一句話,留白是文學作品與身俱來的特質,閱讀教學就必須如庖丁解牛一般順其自然,依據文本內在的規律辦事,就需要呼喚課堂教學的「藝術留白」。
(二)藝術留白,是語文教學追求藝術化境界的需要
教學如作畫,在學生的心靈與思維空間作畫,那教師就是畫師。高明的語文教師,應當追求大家的境界,而不應當成為一個匠,不應當只是在課堂這塊畫布上畫上詞語、句子、語段等景物就以為萬事大吉,而應當考慮每一種「景物」呈現的位置與時機,要做到有所教,有所不教,體現「景物」空間搭配上的留白,有所說有所不說,體現思維過程中的時間留白,以留給學生「悟」的內容與「悟」的時間。
1.讀的留白
《語文課程標准》注重學生的自我朗讀體驗,倡導「四步讀書法」,即要求讀准、讀暢、讀情、讀境。要想如此步步深入地讀,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由淺入深地把握課文,重視學生的個體參與,強調學生的情感體驗,就必須留給學生一片朗讀的空間,留給學生一片暢想的天空,實現學生自我與作者心靈交流,這樣讀出來的聲音才不會空洞無物,矯揉造作。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中可以盡情發揮想像,用「內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繪的世界,用「內在的耳」去傾聽作者的心聲……只有在真切感受基礎上的朗讀,才能或如小溪流水,丁丁冬冬;或如激流奔瀉,洶涌澎湃;或如置身桃源,鳥語花香……
教學中無論是示範朗讀,個別朗讀,抑或集體誦讀,教師都要對朗讀中處理聲調的抑揚、語速的徐疾、停頓的連貫與頓挫,追問一個為什麼。這樣就將聲音符號形式與文本內容、學生理解思維聯系成一個整體。對追問的思考、作答的過程,就是讀的留白。
2.問的留白
問的留白,可以從教師與學生兩個角度來談。
提問,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常用手段之一,也是課堂上最常見的教學形式之一。盡管如此,從課堂留白藝術的角度來說,充斥在我們語文課堂中的「問」,仍然由許多值得商榷的地方,這表現在:一所問問題沒有思維價值,如在課堂中經常聽到問「本文的作者是誰」等等,或者在文言文中像「孀妻」是什麼含義(從注釋中可以找到);二是問題本身極價值,但問題提得過到直白,雖然能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表達能力,但缺少藝術性,如「某某語句(段落)在文章中有什麼作用」等等。著名特級教師錢夢龍先生針對「孀妻」一詞的提問是這樣設計的:「請問同學們,鄰人之子只有七八歲(當時學生已經理解了『始齔』一詞的含義)就『跳往助之』,自己願意,難道他爸爸不擔心嗎?」這樣的問是經過精心設計的,看上去很突然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思考。此問題一出,所有聽課老師相視一笑,為錢老的提問藝術所折服。問的留白藝術,一言以蔽之,就是錢夢龍先生所提出的「問宜曲」(錢夢龍《導讀的藝術》第87頁)。多一點「曲問」,讓思考者的思路轉一轉彎,不僅提高的思維的質量,也增加了思維的空間,就體現了問的留白藝術。
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問的留白藝術,表現在兩個層面。第一層面是鼓勵學生質疑,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心理學研究認為,當學生把學習上遇到的矛盾由內部語言轉化為外部語言時,原來並不十分清楚的問題便明朗化了,思維過程也隨著清楚起來,這一「悟 」過程,就是思維留白的過程。處理好感悟和質疑的關系,首先就是在教學中,騰出一塊比較大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地質疑問難。質疑問難不僅安排在學生初讀課文時,更應該鼓勵學生在深入學習過程中產生新疑問,隨時質疑。第二層面是對學生所提出的疑問,教師應當作出判斷與篩選,視問題採取相應的措施,不宜直接作答,否則就可能遷就了學生,使其形成思維上的惰性。正確的做法讓提問者再作深入的思考,有質量與有難度的疑問,可以組織學生作一些討論,甚至有些問題可留給學生課後去思考,以培養他們的探究精神與能力。筆者在教《詠雪》時,學生在感知文章內容後,就有學生提出:「撒鹽空中差可擬」與「未若柳絮因風起」哪一句更好。這雖然是文後的一道思考題,但很有思考價值。當時筆者就決定不從文學欣賞的角度來談,而是引導學生再讀課文,從文章內容來找出優劣的理由。學生經過一番研讀後找到了「紛紛」一詞闡釋當時的雪之大,應當是狀若柳絮而不似鹽粒,又找出對「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補充性語言暗示「未若柳絮因風起」妙於前一句。引導學生再讀課文的過程,就是讀的留白過程,也是啟發思維的過程。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啟發不等於直接給出答案,而激其趣而啟其思。
3.品的留白
品讀就是從不同角度,或抓住一詞一句進行揣摩,或就文章選材立意謀篇布進行宏觀欣賞。品讀過程,就是一個咀嚼過程,一如牛之反芻。品讀時,教師宜指出方法,明示目標,但不能句包辦過程,而宜引導學生反復咀嚼。著名特級教師餘映潮先生在處理引導學生品讀《賣油翁》一文的寫作手法時,用「課文中有兩個……」句式讓學生回答問題,引導學生品讀出十幾種相比較的信息,可謂品讀留白的典範。
課堂教學中,無論是哪一種教形式的留白,其實質就是要留給學生一個「悟」的過程,無論是「頓悟」還是「漸悟」,都需要留時空之白,顯然,大密度快節奏的訓練是有悖於此道的。許多教師看重的是課堂教學中學生的「頓悟」,這自然不錯,但更多時候,還需要等待學生(絕大多數學生)的「漸悟」,徐志偉先生曾說過「有些問題,可以讓學生花幾天、數月甚至一生去思考,而不應當要求學及時作答,更不能限時作答」。前人所說的「參禪悟道」,從教學的角度來說,實質就是思維留白的過程,許多禪機,不是每個人都能迅速參透。
(三)語文課堂教學追求留白藝術的原則與措施
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因此追求有效的課堂留白,關鍵在於教師。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根除教師的言語霸權,鏟除教師的包辦意識,還閱讀於學生,讓學生擁有「悟」的權利,是實現有效的課堂留白的原則。
在課堂教學中,追求藝術留白,就必段因教學文本而異,留給學生感悟文本內容、情感的空間;因學生不同的思維狀態不同,留給學生完善思考嚴密思維的過程;因教學環節與形式不同,採取激疑、墊疑、釋疑的方法,採取聯系、補充、拓展的手段,都是課堂教學中必要且行之有效的措施。
誠如是,行不言之教,讓學生熏陶感染中頓悟與漸悟,則語文素養的形成亦非難事。

閱讀全文

與教育教學中如何運用留白的藝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9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7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3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1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3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3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8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7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8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