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濱州的民族藝術有哪些

濱州的民族藝術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11-16 07:51:38

A. 濱州的風俗民情

呂劇:1870年前後,地處黃河下游的山東省惠民地區,自然災害頻頻發生,迫使一些農民開始以「藝」來謀生。他們學唱當地流行的鄉野小調和「打坐腔」等,以賣唱乞食求取活路。較著名的有博興縣的孫中新、張連信等。稍後,他們又吸收「化妝揚琴」的演唱形式,以「墜琴」和「揚琴」作為主要伴奏樂器,並漸漸開始扮演人物,表演小故事。接著,形成了幾人的樂隊伴奏,有了簡單的武打等歌舞基礎,具備了地方小戲的基本特徵,有了呂劇的雛形,為以後的長足發展奠定了基礎。小呂劇以濃郁的鄉土氣息,朴實、生動、活潑的表演特色而深受當地廣大群眾的喜愛和歡迎,演出隊伍也不斷發展壯大。20世紀初先後組成了「順和班」、「義和班」和「慶和班」。至此,呂劇表演基本上形成生、旦、凈、丑四大行當,具有10餘個角色類型;音樂上形成了「四平」、「二板」、「流水」等基本板式和簡單的鑼鼓經。小戲劇目日漸繁多,並有了一定的大戲和連台本戲。
1951年底,博興縣人民政府在全縣業余劇團的基礎上組建「博興縣人民呂劇團」。1958年,該團上調山東省淄博專區,定名為「淄博專區呂劇團」。1961年,又劃歸惠民專區,改稱「惠民專區呂劇團」,現名為濱州市呂劇團。2002年,博興縣呂劇團正式成立。
呂劇以韻味醇濃的唱腔,潑辣地道的方言和極富鄉土氣息的表演著稱,蘊涵著濃郁的鄉村氣息,許多優秀劇目生動地反映出齊魯民俗風情,內容健康活潑,戲詞風趣詼諧,具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因而雅俗共賞,成為億萬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著名地方戲曲。並造就了一批呂劇表演藝術家和舞台新秀。
清河鎮木板年畫源於天津楊柳青年畫,是由王姓始祖王畫三從天津薊縣經由河北棗強帶來清河鎮的,在以後的幾十年間帶動了清河鎮的其他姓氏年畫愛好者(如張氏、樊氏、周氏、紀氏、曹氏等),經過多年的發展,使其成為深受魯北地區民眾喜愛的藝術形式。其鼎盛時期,畫店發展到60多家,流傳到高青、博興、鄒平、濱州、陽信、無棣、濟陽、商河、章丘、禹城、滄州等地。
清河鎮木版年畫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而改進,逐漸演變成木版畫的套印方法,它分為起稿、刻版、印黑、套色、施彩等工序。具有立意簡明扼要、主題鮮明、寓意深遠、造型美觀,兼具有誇張、變形的特點,且線型凝煉流暢,堅實有力或大刀闊斧見長等特點。清河鎮木版年畫色彩鮮明,對比強烈,配色和諧多變,畫師們多採用紅、黃、綠、蘭、紫、粉紅等色套印,而且追求鄉土風味,韻香味厚,粗獷淳樸。清河鎮木版年畫在它近三百年的發展歷史中,影響遍及魯北,與其它民間,藝術共同構成了該地區文化的多樣性和多元化。
2006年「清河鎮木版年畫」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首批「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藍印花布製作技藝在濱州、博興一帶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一門融生活與藝術於一體的技藝,色彩主要運用藍白二色,具有清新明快、純真樸素、自然和諧、典雅大方的藝術特點。藍印花布是民間盛行的一種布料,也是博興的一種傳統手工藝品,是農村男女青年結婚時,縫制嫁妝的面料和包裹嫁妝的必用物品。此外,舊時藍印花布還是一種小康生活的象徵。
藍印花布是把鏤空花版鋪在白布上,用「抹子」把防染漿刮入花紋空隙漏印於布面,干後浸染靛藍,晾乾後颳去防染漿粉,顯現出藍白花紋。染成的花布藍白二色,色彩深沉明快,圖案朴實典雅,具有濃厚的鄉土味。
藍印花布製作技藝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民間技術,技藝十分獨特,是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其花布圖案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民族風情,柔切、自然、清新、美觀、秀氣典雅,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有極高的工藝價值、審美價值和實用價值。
目前,博興縣耿氏家族還保留著這一傳統技藝,還製作一些藍印花布作品,但已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染坊了,傳承了千百年的藍印花布面臨困境,因此急需加以保護。
2009年「藍印花布印染技藝」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二批「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此外還有發源於惠民的胡集書會等。 鍋子餅濱州傳統名吃。相傳此餅乃清末西關一邢姓店家製作,又稱邢家鍋子餅。先用軟面做兩個小餅,在熬子上烙黃備用,再用雞蛋、熟肉、豆腐、香菜制陷,捲入餅中,稍煎,切成塊食。
芝麻酥糖是山東濱州市的傳統產品,享譽省外,有70多年的悠久歷史,產品是濱城常雲鑾祖孫三代的家傳絕技,有一整套的生產工藝方式,大體分為6步工作法。由當初生產一個花色品種,已發展為菠蘿、桔子、桂花、山楂4個不同的風味芝麻酥糖。 惠民短枝紅富士系1988年培育而成的紅富士蘋果短枝型變異新品種,定名為惠富一號。該品種的特點是樹體矮小,適宜密植,管理簡便,結果早,產量高,經濟效益顯著。一般栽後二年見花,三年結果,四年豐產,平均畝產高達2348.9公斤,為普通紅富士的3.5倍。果實大,著色好,品質優,其平均單果重為202.5克,最大單果重達500克以上,果實全面片紅,鮮艷美麗,果肉淡黃色,肉質脆而細密,果汁多,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高達16%以上。果實10月下旬成熟,極耐貯藏,如適當晚采效果更佳。該品種適應性較強,據在全國13個省市的大面積栽培證明,可在全國的各蘋果適宜栽培區發展。1991年,山東省科委立項在全省試種,惠民縣被省林業廳定為蘋果良種繁育基地。林業部將惠民短枝紅富士定為「八五」全國重點推廣品種。到1994年,惠民縣共計繁育短枝紅富士良種苗木1.6億多株,推廣到全國13個省市和地區,種植面積達300萬畝以上。1996年,惠民短枝紅富士蘋果在全國農業科技成果展覽會上獲優秀成果獎,在全省名、特、優果品鑒評會上獲金獎。
沾化冬棗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栽培歷史,系濱州特有的晚熟棗類品種。因其果實碩大且因在初冬成熟而又名蘋果棗、雁來紅、凍棗、冰糖棗,為稀有晚熟的鮮食優良棗種。 單果重25克左右,最大果重45克,近球形,熟前陽面常有紅暈,大小不勻,平均重14克,為金絲小棗的3倍。冬棗果皮光亮,呈赭紅色,皮薄質脆,落地即可摔裂。其果肉較厚,細嫩多汁,嚼之無渣,濃甜微酸,品味極佳,最宜鮮食,含有天門冬氨酸、蘇氨酸等18種人體所需的氨基酸,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膳食纖維以及多種維生素和鉀、鐵、銅等礦質營養,維生素含量是蘋果的70倍,梨的100倍,營養極為豐富,被譽為「活維生素丸」、「百果之王」、「天下奇果」。其果核較小,有仁。樹勢較弱,樹姿開展,樹冠較小,成齡樹高約5米,冠徑一般不超過5米,最喜在肥沃深厚的土壤中生長。
長山山葯栽培始於唐代,距今有1300多年的歷史,歷來以高產、質優、營養價值高,深受國內外客商歡迎。2001年,鄒平縣長山鎮被命名為「中國山葯之鄉」;2002年,長山山葯通過了山東省無公害農產品認證。長山山葯栽培歷史悠久,其中,洗毛山葯在該鎮有100多年的種植歷史。洗毛山葯品質上乘,具有很高的食用價值和葯用價值。
無棣縣金絲小棗栽植歷史悠久,距今已有2300多年,現有百萬畝棗糧間作,其品質、產量居全國之冠,被譽為「中華金絲小棗第一縣」,在國內外享有盛譽。金絲小棗色澤美觀,核小肉豐、金絲綿綿、甘露可口,營養豐富,有極高的葯用價值,素有「百葯之引」之稱,《本草請聯系我們綱目》一書中早有記載,是很好的滋補食品。因其成熟後可拔出金閃閃的長絲,故得此美名。金絲小棗含糖量高達70-80%,富含多種維生素及鈣、磷、鐵等礦物質,具有舒筋活血、散淤生新、開脾潤肺、增強肌體免疫力、降低膽固醇等功能。金絲小棗可自製成棗茶水,睡前飲用可平穩安眠,而無任何副作用,對身體很有益處,不僅可直接食用,還可加工成蜜棗、棗脯、飲料等多種營養食品。
惠民蜜桃屬南方品系,外觀艷麗,肉質細膩。果實發育期115-130天,平均單果重257克,最大單果重750克,表面硬度較大,含可溶性固體物12%-15%,耐儲運,常溫下可儲存12-15天。蜜桃生產採用最先進、最符合時代潮流的市場運作方式,全面推廣配方施肥、科學修剪,人工授粉、疏花疏果、果實套袋、分期採摘等最新技術,產出的果品各項指標,都達到了山東省無公害產品標准。1997年8月11日,該桃通過省科委組織的專家鑒定,命名為「惠民蜜桃」;1999年4月通過山東省品種委員會的品種鑒定,正式命名為「惠民蜜桃」;2000年11月,通過山東省無公害產品認證,並認定了5000畝無公害惠民蜜桃基地。
張高水杏是生長在特異自然環境的地方特產,個大如桃,皮色鮮艷,脆而酸甜,香味濃郁,清爽可口,營養豐富,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栽培歷史,久負盛名。水杏除鮮食外,還可加工成高級營養食品和點心佐料,杏仁是貴重的中葯材。
黃河五道口大米產於濱城區青田街道,整個水稻產區轄25個自然村,面積達666.67公頃,年產量600萬公斤。五道口大米顆粒均勻,腹白纖小,營養豐富,色味俱佳,商品性強,並遠銷膠東、江淮等地區,出口日本、韓國等國家。2001年經省農業廳檢測,完全符合無公害農業產品的標准,順利通過認定。

B. 山東地區有哪些比較知名的民間藝術

民間藝術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民眾創造並享受的文化,是民眾智慧的結晶。山東作為齊魯故地,民間藝術資源積淀深厚,內容豐富,現存傳統民間藝術薈萃了戲曲、皮影、雜技、曲藝、舞蹈、剪紙、刺綉、年畫、泥塑、風箏、雕刻、燈彩、布藝、服飾、漆器、瓷器、陶藝、神像、蠟染、編織、民繪、木藝、石藝、書畫、酒品、飲食、傢具等上百個民間藝術種類,其中,雜技、呂劇、刺綉、年畫、剪紙、泥塑、黑陶等更是散發著濃郁馥香的民族藝術奇葩,許多民間藝術傑作成為「華夏一絕」被傳承和保留下來,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山東民間藝術作為傳統文化藝術的創造者、繼承者和傳播者,在歷史的長河中用雙手創造了數不盡的藝術珍品,他們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了巨大貢獻。

C. 民間藝術是有哪些

民間藝術是有哪些

民間藝術是有哪些,民間藝術每一項都是我們的長輩辛辛苦苦傳承下來的,中國民間藝術大多都是民眾自己創作的,創作思路源於生活,它是我們珍貴的藝術瑰寶,下面看看民間藝術是有哪些及相關資料。

民間藝術是有哪些1

一、琴棋書畫

在古代,彈琴(多指彈奏古琴)、弈棋(大多指象棋和圍棋)、書法、繪畫是文人騷客(包括一些名門閨秀)修身所必須掌握的技能,故合稱琴棋書畫,即「文人四友」。今常表示個人的文化素養。

1、琴瑟

據文獻記載,伏羲(2400公元前-2370公元前)發明琴瑟。琴瑟均由梧桐木製成,帶有空腔,絲繩為弦。琴初為五弦,後改為七弦;瑟二十五弦。由弦數可知瑟的體積比琴大。琴瑟的主要區別在於演奏的場合不同。

琴用於在貴賓面前彈撥,客人不說話,全神貫注地看彈琴和聽琴聲。這是正式的音樂會場合。瑟用於背景音樂的彈奏。瑟被置於屏風後面,客人圍著桌案坐,在音樂聲中邊閑談、邊吃喝。這是社交性場合。

當然,琴與瑟可以聯合起來演奏,琴在台前,面對賓客。瑟在台後。琴離客人近,瑟離客人遠。琴師或是主人,或是美女;瑟師則可以是老年男子。琴瑟開彈前,先有鼓點聲,以示引導。古人發明和使用琴瑟的目的是順暢陰陽之氣和純潔人心。所以琴瑟的發明時間是在(2400公元前-2370公元前),發明地點在伏羲之都,今河南省淮陽市。

2、弈棋

(一)圍棋

據文獻記載,堯舜(2205公元前-2110公元前)發明圍棋。圍棋古稱「弈」,意即「你投一子,我投一子」。而名稱「圍棋」的含義是「一種以包圍和反包圍戰術決出勝負的棋戲」。圍棋反映的是中原龍山文化時代開發魯西豫東地區的歷史。

圍棋是對魯西豫東地區初期歷史的模擬,是中原文化中的歷史記憶,是用娛樂形式重溫當年的智力、實力的激烈較量過程。古文獻稱堯舜發明圍棋的目的是要安撫他們各自的嫡長子丹朱和商均。

因為實行禪讓制度的緣故,他們不能登上帝位、親演國家歷史,故用圍棋來模擬演化國家歷史,以滿足他們心中的慾望。若以堯舜居住的地點作為圍棋誕生的地點,那麼這個地點就是今山西省臨汾市。

(二)象棋

博。六博棋是古代棋戲的一種。這種棋由兩人玩,雙方各有6枚棋子。其中各有一枚相當於王的棋子叫「梟」,另有5枚相當於卒的棋子叫「散」。行棋在刻有曲道的盤局上進行。

用投箸的方法決定行棋的步數。六博棋亦稱博戲或陸博,出現在春秋戰國以前,《楚辭·招魂》中記載了六博棋的形制和比賽方法:「蓖蔽象棋,有六簿些;曹並進,遒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其中的`「六簿」便是六博棋。

六博棋由棋子、博箸、博局(棋盤)三種器具組成。兩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別為:梟、盧、雉、犢、塞(二枚)。因為春秋戰國時的兵制,以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共六人,當時作為軍事訓練,兩隊人馬競賽,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見,六博棋是象徵當時戰斗的一種游戲。比賽時「投六箸行六棋」,鬥巧鬥智,相互進攻逼迫,而置對方於死地。

六博棋是象棋的前身。

3、書法

書法是漢字文化圈裡獨有的藝術形態,是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漢字是勞動人民創造的,開始以圖畫記事,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成了當今的文字,又因祖先發明了用毛筆書寫,便產生了書法,古往今來,均以毛筆書寫漢字為主。

至於其他書寫形式,如硬筆、指書等,其書寫規律與毛筆書寫規律相比,並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基於索本求源(指甲骨文之後),這里重點介紹毛筆書寫漢字的規律。只要我們對書法有了「狹義」的理解,那麼對領會「廣義的書法」也會大有裨益。

從狹義講,書法是指用毛筆書寫漢字的方法和規律。包括執筆、運筆、點畫、結構、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內容。例如,執筆指實掌虛,五指齊力;運筆中鋒鋪毫;點畫意到筆隨,潤峭相同;結構以字立形,相安呼應;分布錯綜復雜,疏密得宜,虛實相生,全章貫氣;款識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寧高勿低等。推薦:馬尾綉是流行於水族地區的民間藝術

「書」指書法,中華文明早期有甲骨文、金文(青銅器上的銘文),先秦時期主要是用刀刻在竹簡上,有篆書、小楷等字體,漢以後主要用毛筆書寫,有隸書、魏碑、楷書、行書、草書、宋體等各類書寫形式。

4、繪畫

產生於文字發明之前,也可能和書法同時出現(古人說「書畫同源」)。文獻最早提到的專業畫家是帝舜(2162公元前-2110公元前)的妹妹「夥首」。如果以「夥首」作為繪畫藝術產生的標志,那麼她生活的時代可能晚了一些,晚於漢字的發明200年。且其生活的地點難以確定。

繪畫,分工筆畫和寫意畫兩科,這是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工筆畫用筆工整細致,敷色層層渲染,細節明徹入微,要用極細膩的筆觸,描繪物象。寫意畫用簡練、豪放、灑落的筆墨,描繪物象的形神,抒發作者的感情。寫意畫在表現對象上是運用概括、誇張的手法,豐富的聯想,用筆雖簡,但意境深遠,具有一定的表現力。

它要有高度概括能力,要有以少勝多的含蓄意境,落筆要准確,運筆熟練,能得心應手,意到筆隨。從唐代起就有這兩種繪畫風格。有的介於兩者之間,兼工帶寫,如在一幅畫中,松行用寫意手法,樓閣用工筆,使兩者結合起來,發揮用筆、用墨、用色的技巧。

二、戲曲 戲曲簡介:

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台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

的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

戲曲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各民族地區地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其它比較著名的戲曲種類有:崑曲、墜子戲、粵劇、淮劇、川劇、秦腔、滬劇、晉劇、漢劇、河北梆子、河南越調、河南墜子、湘劇、湖南花鼓戲等。

戲曲的藝術特徵:

綜合性、虛擬性、程式性,是戲曲的主要藝術特徵。虛擬的表現手法,超脫的時空形態,人們用這樣的歌舞來演繹故事,用來逃離生活的平淡。這些特徵,凝聚著傳統文化的美學思想精髓,構成了獨特的戲劇觀,使戲曲在世界戲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閃耀著它的獨特的藝術光輝。

戲曲的行當:

在戲曲中扮演劇中人物分角色行當,是戲曲特有的表演體制。行當從內容上說,它是戲曲人物藝術化、規范化的形象類型。從形式上看,又是有著性格色彩的表演程式的分類系統。這種表演體制是戲曲的程式性在人物形象創造上的集中反映。每個行當,都是一個形象系統,同時也是一個相應的表演程式系統。推薦:獨特的白族民間藝術「霸王鞭」

它有兩個突出的表現:一是面部化妝要用各種色彩和圖案勾勒臉譜,所以,凈又俗稱花臉;二是在性格氣質上都近乎粗獷、奇偉或豪邁,因而在表演上要求音色寬闊洪亮,動作造型也是粗線條的。由此可見,行當既有性格的內涵,又含有相應程式化的表現方式,是形象類型和程式的統一體。

由於戲曲人物思想情感的內在特徵必須加以外化,並從程式上對其進行提煉和規范,這就會使唱念做打各類程式無不帶有某種性格的色彩。經過長期的藝術磨煉,一些性格相近的藝術形象以及與之相應的表演程式、表演手法和技巧便逐漸積累、匯集且相對地穩定,這就是行當的形成。

而當一個行當形成以後,它所積累的表演程式又可作為創造新的形象的手段。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創造、不斷發展,促使了行當體制的逐步豐富和完善。可以說,行當這種表演體制,是戲曲表演程式創造形象的結果,又是形象再創造的出發點。

生、旦、凈、丑各個行當都有各自的形象內涵和一套不同的程式和規制;每個都行當具有鮮明的造型表現力和形式美。

民間藝術是有哪些2

民間藝術有哪些1、琴棋書畫

現在我們已經很少有人精通琴棋書畫了,但是在古代的時候,這是每一個大家閨秀都必須要掌握的技能之一。琴棋書畫的琴代表古琴,棋代表圍棋,書代表書法,畫代表水墨畫,每一項都可以體現我們國家的歷史非常悠久。

民間藝術有哪些2、戲曲

戲曲的種類非常多,比較出名的有京劇、越劇、湘劇、秦腔、評劇、漢劇、閩劇、崑曲、黃梅戲以及花鼓戲等等,特別是京劇,至今為止都是非常流行的。

民間藝術有哪些3、皮影戲

皮影戲的歷史非常悠久,最早起源於陝西,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動影畫藝術,有很多人都說,現在的電源就是採用這個思路。

民間藝術有哪些4、泥塑藝術

泥塑藝術是採用泥土為基本材料,捏成喜歡的形狀,可以是人物,或者是動物。我們國家的泥塑藝術歷史非常悠久,著名的泥塑藝術代表有天津泥人張、敦煌石窟彩塑等等。

民間藝術有哪些5、剪紙

剪紙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民間藝術之一,歷史悠久,而且不受地區限制,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以前人們的生活還沒有這么豐富,剪紙就是民眾的一大消遣,人們通過剪紙傳達的傳統文化和內涵。

民間藝術有哪些6、木偶

木偶戲的種類很多,根據演出形式的不同可以分為提線木偶戲、布袋木偶戲、葯發木偶戲以及鐵枝木偶戲等等,歷史非常悠久,而且遍布全國各個地方,比如漳州、全收、潮州、川北以及遼西等地的木偶戲至今為止,都是非常出名的。

民間藝術有哪些6、編織工藝

編織工藝在現在也是經常可以看到的一項民間藝術,早在清代的時候就已經非常普遍了,而且種類非常多,有柳條編、高粱桿編、竹編、金屬編等等。特別是結,造型非常獨特,代表性非常強,毫不誇張的說,有來過的人都會知道結。

民間藝術有哪些8、雜技

雜技是最古老的民間藝術,早在石器時代的時候已經有了,在漢代的時候開始流行起來。的雜技大多都是代代相傳的,有的甚至有傳女不傳男之說,練雜技是非常辛苦的`,所有練雜技的人都非常尊師重道,對祖先傳承下來的手藝,再辛苦都要傳遞下去。

民間藝術有哪些9、風箏

風箏是現代人很喜歡的一種消遣方式,放風箏既可以鍛煉身體,還可以呼吸新鮮的空氣,有很多地方還有風箏節。最早的風箏是用木頭做的,後來通過魯班改版以後才成了現在的多線風箏。

民間藝術有哪些10、舞龍舞獅

舞龍舞獅在很多地方都還是非常流行的,因為以前的古人認為舞龍舞獅可以起到驅邪避鬼的作用,所以每逢過年過節都會用這項藝術來助興。這項民間藝術至今為止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也是保留得最好的一項民間藝術。

民間藝術是有哪些3

民間藝術有傳統刺綉、民間印染、國織錦、泥塑藝術、麵塑藝術、木偶藝術、剪刻藝術、皮影、雕鐫藝術等等。民間藝術是指由那些沒有受過正規藝術訓練,但掌握了既定傳統風格和技藝的普通老百姓所製作的藝術、手工藝和裝飾性裝飾物。一個國家或地區均可能產生出一種典型的民間藝術。

民間藝術是針對學院派藝術、文人藝術的概念提出來的。廣義上說,民間藝術是勞動者為滿足自己的生活和審美需求而創造的藝術,包括了民間工藝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和戲曲等多種藝術形式。

狹義上說,民間藝術指的是民間造型藝術,包括了民間美術和工藝美術各種表現形式。按照材質分類,有紙、布、竹、木、石、皮革、金屬、面、泥、陶瓷、草柳、棕藤、漆等不同材料製成的各類民間手工藝品。

從生產方式看,民間藝術是以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以父傳子、師帶徒的方式世代傳承的。從功能上看,它包括了側重欣賞性和精神愉悅的民間美術作品,也包括了側重實用性和使用功能的器物和裝飾品。

D. 民間藝術有哪些

民間藝術主要包括:皮影戲、剪紙、泥塑藝術、編織工藝(中國結)、木偶等藝術。

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中有不少民間藝術源遠流長,在海內外享有聲譽,究竟我國主要民間藝術有哪些呢?下面讓我們一起去了解吧。

詳細內容

E. 濱州市民間傳統藝術有那些

剪紙
梆子戲
呂劇
武術

F. 山東省濱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國家級:博興縣董永傳說、沾化縣漁鼓戲、濱州民間剪紙、博興呂劇

G. 求山東濱州市歷史文化特點。如名人故居,剪紙及特產或者民俗活動

民間藝術
1978年,全區的民間藝術處於低谷階段。1980年起,分布在中南部和黃河、徒駭河沿岸村莊的民間剪紙開始恢復,有鞋花、枕頭花、門簾花、帳沿花、窗花、牆花、燈花、家畜、家禽、蔬菜、瓜果、花卉、魚蟲等一起出現,還有歷史人物、戲曲人物等,逐步豐富起來。1985年,濱縣民間剪紙赴濟南展出,隨後又晉京展出,中央電視台作了專題播出。 展品中3副作品被選送全國剪紙展。 1988年, 濱州市文化館出版《濱州民間剪紙》一書,較詳盡地介紹了全區民間剪紙的源流、題材、風格、花樣種類等。1990年起,惠民縣的木版年畫、惠民縣河南張村的泥娃娃,生產數量和藝術質量都有所發展,並不定時舉辦各種展覽,吸引中外遊客參觀、購買。博興縣的柳編製品、無棣縣的草編製品,從花樣品類到生產數量都成倍增加,並暢銷國內外。1991年,濱州市的剪紙、惠民縣的木版年畫、博興縣的柳編工藝品,聯合在上海市舉辦民間藝術展覽,1992年赴香港展出。至2000年,無棣縣的草編製品從生產數量到創造花樣均佔到全國的四分之一,暢銷日本、馬來西亞、台灣等國家和地區,進而擴展到英國、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

遺址遺跡
一、西南庄遺址
位於鄒平縣苑城鎮西南庄西, 面積約1.2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2~3米,為東周
至漢代遺存。出土北辛文化時期的石器有石斧、鏟、磨盤;骨器有針、錐;陶器有斂
口缽、紅頂缽、鼎、罐等。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小韓遺址
位於陽信縣商店鎮小韓村北兩公里處,遺址呈漫坡狀,略高於地面,面積約15萬
平方米,文化堆積厚1.5米左右。採集有大汶口文化時期的蚌殼紅陶鼎、泥質紅陶缽、
小口雙耳壺、泥質灰陶三足高柄杯、彩陶罐,龍山文化時期的夾砂紅陶器,商周時期
的夾砂灰陶繩紋鬲、泥質灰陶豆、盆等。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丁公遺址
位於鄒平縣苑城鎮丁公村東的高埠上,面積約24萬平方米,為龍山文化時期的典
型城堡遺址。文化堆積厚3.5~5米,分為13層。清理了一批城牆基礎、墓葬、灰坑、
窯址、房址遺址。出土有大汶口文化時期的彩陶盂、泥質紅陶罐;龍山文化陶器以夾
砂和泥質黑陶為主,次為灰陶和黃褐陶,紋飾有弦紋、堆紋、藍紋、方格紋、刻劃紋
和突棱紋等,器形有(yan) 、鼎、、鬲、盆、杯和器蓋。岳石文化時期的陶器以夾
砂和泥質灰陶為主,次為褐陶和黑陶,紋飾多為繩紋、突棱紋、附加堆紋和劃紋,器
形有罐、鼎、、鬲、尊和器蓋。商周時期陶器多為夾砂和泥質灰陶、紅褐陶,流行
繩紋。在1235號灰坑內發現一片龍山文化刻13個字元號的陶片,將漢字起源向前推進
800~1200年。 1985年,被定為山東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鄒平工作站。1991年,被列
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首。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四、路家遺址
位於惠民縣胡集鎮路家村東, 面積近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3~5米以上,主要為
龍山文化時期的遺址,出土有黑陶盆、鼎足、器蓋、石錛等;商周時期的有鬲、罐、
陶豆等。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利城遺址
位於博興縣店子鎮利城村西南150米處, 面積約6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2.5米,
暴露有紅燒土、灰坑等遺存。採集的龍山文化陶器以夾砂黑陶、夾砂紅陶為主,紋飾
有弦紋、堆紋,器形有鼎、罐、杯;岳石文化有泥質灰陶尊形器、罐、夾砂黑陶盆、
鼎;商周時期有夾砂紅陶繩紋鬲、泥質灰陶豆等;另有漢代遺存。為省級重點文物保
護單位。

六、秦台遺址
位於陽信縣雷家鄉秦家村西北800米處, 為台形地遺址, 東西約400米、南北約
250米,遺址中部有一高5米的土堆,曾出土銅器,文化層距地表不足1米,厚度1.5米
左右。遺物有商周時期的陶鬲、灰陶罐、粗把豆、陶紡輪、石鐮等。為省級重點文物
保護單位。

七、棒槌劉遺址
位於陽信縣水落坡鄉棒槌劉村北, 面積約10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約1.7米,采
集有商代夾砂灰陶繩紋鬲、泥質灰陶豆、方格紋罐、紡輪及骨錐、蚌鐮等。為省級重
點文物保護單位。

八、鮑家遺址
位於鄒平縣長山鎮鮑家村南, 面積約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6米,下層為龍山
文化遺址,上面疊壓商周至秦漢遺址。出土器物有石斧、石鏃、黑陶杯、鼎等,具有
龍山文化的特點。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九、蘭家遺址
位於濱州市堡集鎮蘭家村東,面積約1.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2~3米。1957年,
發現一批青銅器,有卣、觚、爵等。1960年,發現大量骨器,器物多具有商代晚期特
征。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大商遺址
位於惠民縣何坊鄉大商村南,面積近2.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1米。發現有赤黃
色陶和黑陶、灰陶器物殘片、堆紋鬼臉形陶鼎足、繩紋夾砂陶片及鹿角、骨器等。
屬龍山文化晚期至商代人類居住遺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一、大郭遺址
位於惠民縣麻店鎮大郭村,面積3萬平方米。出土器物有商代石斧、骨錐、磨石、
蚌鐮、陶拍等。1973年,發現一座商代晚期墓葬,出土鼎、方彝、觚、銑、戈、矛、
刀等青銅器和石錛、石鏟、玉環等,墓室有二層台,台上殉葬六人,墓室東、西、北
側均有一耳室,各殉葬一人一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二、寨卞遺址
位於博興縣寨郝鎮寨卞村北1公里處,面積約90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3米,經鑽
探發現16萬平方米的城址遺存。採集的龍山文化陶器多為夾砂褐陶、黑陶和紅陶,紋
飾有弦紋、竹節紋、堆紋,器形有鼎、盆、杯等;商周遺物有夾砂紅陶繩紋鬲、泥質
灰陶豆等。據考,此為蒲姑國故城。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三、村高遺址
位於博興縣興福鎮村高村北,面積約2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2米。採集的龍山文
化陶器以夾砂紅陶、黑陶為主,紋飾有弦紋、堆紋,器形有、罐、鼎;商周時期有
夾砂紅陶繩紋鬲、泥質灰陶簋等,另有漢代遺存。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四、郝家遺址
位於惠民縣城關鎮郝家村西南100米處,面積12萬余平方米,為漫坡狀台形遺址,
高出四周平地1米。文化層距地表較淺,堆積厚度3米以上。出土文物有商代陶鬲、陶
豆、罐和周代遺物。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五、東魯遺址
位於博興縣曹王鎮東魯村西南,俗稱「龍檯子」,面積約10萬平方米,文化堆積
1.5米。 採集有商周時期的夾砂黑陶素麵鬲、夾砂灰陶繩紋鬲、泥質灰陶豆;另有漢
代、南北朝遺存。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六、賢城遺址
位於博興縣博興鎮賢城村西200米處,面積約100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1.5~2米。
經鑽探發現長寬各1000米的城牆基址,遺址中發現有南北朝時期的寺廟遺址。採集有
商周夾砂褐陶素麵鬲、夾砂紅陶繩紋鬲,戰國獸紋瓦當、泥質灰陶豆、鼎等。為省級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七、西(feng)遺址
位於沾化縣馮家鎮西(feng)村西500米處,為漫坡台形遺址,面積約10萬平方米,
文化層厚度約2米。 遺物有戰國時期的灰陶豆、陶釜、素麵罐、夾蚌紅陶素麵陶器。
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八、楊家古窯址
位於沾化縣富國鎮東楊村北,面積15.6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1.5~2米。1955年
試掘,清理東周墓一座,出土貝幣、青銅劍、矛等。因徒駭河水沖刷暴露出大量東周
盔形器、濾器、鬲、盆等殘片,器壁厚重,質地堅硬,燒制火候高,河岸邊有幾處顯
露的殘窯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九、信陽故城址
位於無棣縣信陽鄉謝家村西南500米處, 面積約200萬平方米, 西南角殘存城牆
500米, 最高處6米。文化層厚2米以上。出土文物有戰國晚期的陶豆、罐、盤、銅劍
及少量齊刀幣等。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十、龍華寺遺址
位於博興縣陳戶鎮趙樓村北, 面積約40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1米,暴露有磚牆
基、灰坑等遺跡。出土北魏、東魏、北齊、隋代銅造像200餘件和青釉瓷罐、瓶、碗、
壺、盤、杯、泥質灰陶瓦當、滴水、板瓦、筒瓦、磚以及北齊和隋代銅錢等。為省級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十一、王薄起義遺址
位於鄒平縣青陽鎮西窩陀村東南雕窩峪內。 公元601年隋煬帝東征高麗,橫征暴
斂,鐵匠王薄在此聚眾起義,後轉戰數十郡縣達8年之久。

二十二、古城遺址
位於鄒平縣臨池鎮古城村,面積1.71萬平方米,屬商周文化遺址。遺址西南、東
南各有一段殘存的於陵縣故城城牆, 此城建於戰國, 北宋宣和末年城圮。文化層厚
1.4米, 地表暴露大量陶片,有板瓦、卷雲紋和樹木紋半瓦當、方折豆盤等,文化層
中有灰陶、夾砂紅陶、夾砂灰陶。城牆夯土層發現有石斧、石鐮等石器。

二十三、鄒平故城遺址
位於鄒平縣孫鎮東南1公里處, 西為利民橋和慶淄公路,中間為利民河,為漢代
鄒平縣故城。舊基暴露大量碎瓦片和舊城牆基夯土痕跡。

二十四、梁鄒故城遺址
位於鄒平縣韓店鎮舊口村北1.5公里處。 北宋宣和末年縣城遷址後廢。出土文物
有商周時期鬲腿、豆把等。

二十五、朝陽故城遺址
位於鄒平縣碼頭鄉甜水村西2公里處。為古朝陽縣城。出土文物有周代鬲腿。

二十六、高苑故城遺址
位於鄒平縣苑城鎮王世庄。傳為戰國齊桓公之苑囿,漢置高苑縣,後廢。清稱苑
城店。遺址1米之下有大量古代磚瓦。

二十七、先棣州故城遺址
位於惠民縣辛店鄉先棣州村東南。公元518年(隋開皇元年) 置棣州。此處先後為
棣州、樂安州及厭次縣治所。公元828年(唐太和二年) 大水淹州城,為避水患,遷新
城。出土文物有銅錢、擂石等。

二十八、博昌城遺址
位於博興縣寨郝鎮寨郝村西南, 探查面積5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5米,為春秋
時期齊國博昌邑,後為博昌縣治所。採集有陶罐、瓦、盆、壺、銅削、盤等,出土石
造像碑,皆屬漢、南北朝文化遺存。

二十九、延侯城遺址
位於博興縣湖濱鎮安柴村西500米處,面積25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層1.5米。1981
年發現,採集瓦、罐、盆等陶器標本,屬周、漢文化遺存。經考,此地為漢延鄉侯國
之都城。

三十、卧佛台遺址
位於濱縣舊城內西北隅。1954年,在卧佛台附近發現黑陶、蚌、骨器物和殘片,
鑒定為龍山文化遺址,並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6年,卧佛台基被撤平,出
土文物流失甚多,遂撤「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遺址范圍擴大,重點區面積約
1500平方米,先後出土新石器時代到東周時期的文物有石斧、石鑿、骨錐、鹿角化石
和陶豆、鬲、壺、罐、缽等陶片。1983年8月,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跡

一、魏氏庄園
位於惠民縣魏集鎮魏集村,建於1893年(清光緒十九年)。系清朝「恩授布政司理
問」戶部郎中魏毓炳四世孫魏肇慶的住宅。庄園主體由城堡、廣場、水塘、花園四部
分組成,呈長方形,南北84米,東西46米,佔地5.7畝。城牆為磚牆,高10米,底寬3
米, 頂寬1.5米,內砌立牆,外壘垛口,四面臨街,為封閉式宅院。院內東南、西北
轉角處建圓形碉堡,牆內側上部及碉堡內遍布射擊孔。圍牆內以南北軸線,分三進六
院, 共有房屋256間,現存48間,均為磚木結構;前、中、後院,各為廳廂迴廊組成
的四合院。正廳為二層樓,山牆辟門,設翻板吊橋與圍牆連通。庄園布局嚴謹,房屋
畫梁雕棟, 脊頂房檐有陶禽陶獸,頗具中國北方傳統建築特色。1994年4月,開始維
修倒座房、 客廳前後院、東西廂房和復原倒座,總造價200多萬元 (2000年竣工) 。
1996年,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王海石橋
位於博興縣曹王鎮王海村東西大街中部,1563年(明嘉靖四十二年)建。為青石結
構三孔拱型橋,橋長6.5米,寬4.4米,高3.7米,每孔寬1.35米,起拱0.4米,從分水
石至孔頂1.2米,孔頂至橋面1.5米,孔眉淺浮雕卷草圖案,中孔頂部刻一水獸頭,獠
牙眥目。橋面鋪青石板,每邊欄桿用五塊石板、六根石柱和兩個石鼓組建。北側中間
欄板上刻「鳳陽橋」,下雕「雙鳳朝陽」圖案,其餘鐫「八仙過海圖」。南側中間欄
板上刻「青龍街」,下雕「二龍戲珠」圖案,其餘鐫「四季花鳥圖」。南北兩側中間
一根石柱分別刻「明嘉靖歲在癸亥建志」和「清道光歲在戊申重修」銘文。為省級重
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范公祠
坐落於鄒平縣長山鎮河南村,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之享堂。1065年 (北
宋治平二年) 邑人知縣韓澤所建。後經元、明、清多次修葺。范公祠分主殿和後殿,
皆為歇山式,四角飛檐,斗拱相扣。現有重修大殿三間。1990年,鄒平縣長山鎮政府
集資6萬元,對范公祠大殿的門窗、楹柱、石階、匾額、塑像、殿內外裝飾進行修復,
基本恢復了大殿的原貌。修建院牆、大門形成原有的格局。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唐李庵
位於鄒平縣鄒平鎮石樊魯村西北300米會仙山北麓,小型佛教寺院,相傳古有唐、
李二仙在此修煉而得名。所建年代失考。碑記最後一次重修為明隆慶年間。現存大殿、
東西偏殿、跨院僧房、藏經樓、客房及山門共32間。山門左右有重修寺碑四通。院內
植丁香、 古柏。省文化廳撥款2萬元,於1986年春對唐李庵進行部分維修,主要修復
主大殿屋頂, 更換西殿後牆,修復東、西偏殿屋頂和安裝所有瓦獸,同年5月竣工。
1996~1998年,縣府先後撥款14萬元,自籌資金6萬元,對唐李庵主建築群(大殿、東
西偏殿、影壁、山門、院牆) 進行重建與維修、恢復了原貌。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
位。

五、劉廟南清真寺
位於陽信縣城南六公里的大寺楊村南隅,俗稱劉廟南寺,建於1495年 (明弘治八
年) 。1924年毀。1927年重建。為境內最古老的清真寺。在此讀經「掛帳」的執教者
遍及省內及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內蒙古、寧夏等省市區,佔地3600平方米,建
築面積800平方米。

六、大覺寺塔
位於無棣縣城東南關,始建於公元639年(唐貞觀十三年) ,高13級,八角形密檐
式磚結構。塔基高約2米,第一級南北各設一拱頂券門,南門上方鐫刻「文筆沖霄」,
落款為「羅柱書」 , 塔內築券形踏步迴廊,逐級相通。明、清曾三次修葺。1888年
(清光緒十四年)地震,塔倒其半。1957年經省批准拆除,塔基底部封存地下。1991~
1992年,由縣政府集資和社會投資155萬元,重建海豐塔。
七、吳式芬故居
明清間廳堂建築。位於無棣縣城南門里,是晚清金石學家吳式芬的宅第。吳氏家
族世代居官,明清時期科甲相繼,素有「九世朝運」之稱。故居古樸典雅、一宅兩院,
南院原稱「尚書府」,北院原稱「尚書第」,布局呈長方形,坐西面東,佔地7000餘
平方米。1999年,利用省、縣撥款13萬元專項維修經費對故居內建築物進行了搶救性
維修。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H. 呂劇的發源地在哪裡呂劇有哪些說法呢

對於呂劇,可能大多數人知之甚少。呂劇也屬於我國的八大戲劇,並且屬於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劇種法院自山東,是屬於當地特色曲藝——琴書在數千年的歷史盪滌中慢慢發展出現的,具有非常典型的山東特色。但是專家們目前對於呂劇實際的發源地普遍存在兩大說法,其一為“博興說”,其二為“廣饒說”,這兩個說法又分別代表什麼呢?

但其實,不管是哪一種說法,都不影響呂劇是我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事實,而且牛庄鎮和呂藝鎮兩地相隔並不遠,所以也很難弄清到底具體是從哪處發源的。無論呂劇具體源自何處,作為中華兒女,都有讓其繼續發揚光大不讓這優秀的文化遺產埋沒在歷史潮流里的責任。

I. 民族藝術有哪些

民族藝術一般包括「土生土長的」藝術和吸收外來因素而後將其「化」為本族的藝術形式,從而變成本民族的。民族藝術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繪畫
主要包括岩畫、壁畫、布卷或紙卷畫。

2.雕塑
主要包括石窟、摩崖、泥塑、鑄塑及其他雕刻。

3.工藝美術
主要以實用性且帶著明顯工技製作特色的美術作品為主,如工具器皿、織染刺綉、服裝、飾品等。

4.建築藝術
主要包括實用建築(民居、橋梁等),文化性建築(寺廟、塔、幢等),紀念性建築(紀念碑等)。

5.肌體美術
主要以人的肌體為本體的創作藝術,也可叫人體裝飾藝術,人體美術,有畫身、紋身(紋面)等。

6.演藝美術
主要以面具為主的藝術形式,是繪畫與塑制(包括雕刻)相結合的一種美術類型。面具主要用於宗教、玩樂、舞蹈、戲劇等演藝、祭禮、娛樂諸場合。藏戲面具、藏系佛教跳神面具、攤戲面具、巫師面具、壯族跳嶺頭面具、彝族火把節面具等極有特色。

7.書法
各民族書法藝術多姿多彩,自古名品頗多。除漢文書法外,還有藏、蒙、維、傣、彝、阿、東巴文等書法,書寫方法、用具各異,藝術欣賞性強,風格各不相同。

J. 濱州剪紙的藝術成就

建國以後,濱州民間剪紙藝術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得到了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取得了顯著成績。
1950年,華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吳楓(吳鴻喜)編輯的《渤海窗花剪貼選》一書。
1981年春,山東剪紙協會成立,吳鴻禧、張洪慶同志被接納為首批會員。同年秋,文化館安排張洪慶對民間剪紙進行了全面考察、挖掘、整理。
1982年,濱州民間剪紙(三幅)參加了省展。同年春節,原濱縣舉辦了第一次民間剪紙展覽。
1983年,《美術》雜志第四期發表了趙春秋、趙恆英的剪紙作品22幅。在該刊第八期上,張士增的《民間美術的復甦》一文介紹了濱州民間剪紙。
1984年,著名民間工藝美術家張道一在《民間工藝》雜志第二期上撰文介紹濱州民間剪紙藝術。
1985年11月5日至15日,30多位民間藝人的500餘幅剪紙作品在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展出。
1986年5月10日至20日,濱州民間剪紙400餘幅作品應邀在北京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展出。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在文化主管部門和剪紙藝人的努力下濱州剪紙得到了飛速發展,為了傳承和保護這一傳統民族藝術形式,濱州剪紙已經走進校園,走進課堂,許多中小學都已開設了剪紙課程,濱州學院、濱州職業學院等高等院校也開設了剪紙藝術欣賞等課程。
近幾年,濱州市連續舉辦剪紙展覽:2007年6月的「首屆濱州市民俗文化節——民間剪紙展」,2007 年9月的「濱州市文博會——民間剪紙精品展」、「濱州市婦女剪紙大賽」,2009年9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等。
市文化主管部門還多次推薦「濱州剪紙」作品參加國家級的剪紙展覽,並不斷取得佳績:
2007年10月,第八屆中國藝術節的「國風歸來 國際剪紙藝術節」上,耿延禎的作品「招財進寶」獲得銀獎;
2008年4月。「東風頌 迎奧運 中國剪紙藝術大展」 耿延禎的作品「水滸英雄」獲得「金獎」;
2009年11月,在「第三屆『神州風韻』全國剪紙大賽及首屆全國剪紙創意大賽」上,耿延禎的大幅作品「西廂記」榮獲 「十大神剪(金獎)」,蘭福梅的「團花」榮獲 「優秀獎」,王德榮的「福壽安康」榮獲 「入選獎」。
2006年11月,「濱州剪紙」被評為「山東省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2008年6月,「濱州民間剪紙」被國務院批准列入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6月,王德榮被山東省文化廳確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09年12月,蘭福梅被確定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閱讀全文

與濱州的民族藝術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9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7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1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3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3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8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7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8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