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海門卞之琳藝術館怎麼走

海門卞之琳藝術館怎麼走

發布時間:2022-11-16 11:47:12

Ⅰ 卞之琳生平簡介和作品

卞之琳被公認為新文化運動中重要的詩歌流派新月派和現代派的代表詩人。接下來我為你整理了卞之琳生平簡介和作品,一起來看看吧。

卞之琳生平簡介

卞之琳1929年畢業於上海浦東中學入北京大學英文系就讀,接近英國浪漫派、法國象徵派詩歌,新詩創作。193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英文系,就學期間曾師從徐志摩,深受賞識,徐志摩不僅將卞之琳的詩歌在其編輯的《詩刊》上發表,還請沈從文先生寫題記。因為這段經歷,卞之琳被公認為“新文化運動”中重要的詩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詩人。

卞之琳於20世紀30年代出現於詩壇,曾經受過"新月派"的影響,但他更醉心於法國象徵派,並且善於從中國古典詩詞中汲取營養,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詩精巧玲瓏,聯想豐富,跳躍性強,尤其注意理智化、戲劇化和哲理化,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詩的內容並進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內涵,詩意大多偏於晦澀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尋味。

卞之琳曾任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1949-1952),中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二級)享受終身制待遇;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二屆外國文學評議組成員;中國莎士比亞研究會副會長;歷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現任顧問;曾作客英國牛津(1947年-1949年)。抗日戰爭初年曾訪問延安從事臨時性教學工作、並訪問太行山區前方、隨軍;回西南大後方後在昆明西南聯大,任講師,副教授,定級教授,1946復員至天津南開大學任職一年。

情感經歷

卞之琳苦戀的對象是張充和。1933年,卞之琳虛歲23,夏天在北京大學英文系畢業,秋天認識了來北大中文繫念書的張充和。因為張充和,卞之琳詩創作也發生了很有意味的變化。當 初聞一多先生曾經當面誇他在年輕人中間不寫情詩,他自己也說一向怕寫私生活,“正如我 面對重大的歷史事件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激情,我在私生活中越是觸及內心的痛癢處,越 是不想寫詩來抒發。事實上我當時逐漸擴大了的私人交遊中,在這方面也沒有感到過這種觸 動。”“但是後來,在1933年初秋,例外也來了。”——他在《〈雕蟲紀歷〉自序》中坦言 ——“在一般的兒女交往中有一個異乎尋常的初次結識,顯然彼此有相通的‘一點’。由於 我的矜持,由於對方的灑脫,看來一縱即逝的這一點,我以為值得珍惜而只能任其消失的一 顆朝露罷了。不料事隔三年多,我們彼此有緣重逢,就發現這竟是彼此無心或有意共同栽培 的一粒種子,突然萌發,甚至含苞了。我開始做起了好夢,開始私下深切感受這方面的悲歡 。隱隱中我又在希望中預感到無望,預感到這還是不會開花結果。彷彿作為雪泥鴻爪,留個紀念,就寫了《無題》等這種詩。”但事情並不到《無題》詩時期為止,“這番私生活以後 還有幾年的折騰長夢”。說得更鄭重一些,這其實是一個人一生中刻骨銘心的經驗和記憶。 其中不乏一些感情的細節,如《無題三》所寫——

我在門薦上不忘記細心的踩踩,

不帶路上的塵土來糟蹋你房間

以感謝你必用滲墨紙輕輕的掩一下

叫字淚不玷污你寫給我的信面。

門薦有悲哀的印痕,滲墨紙也有,

我明白海水洗得盡人間的煙火。

白手絹至少可以包一些珊瑚吧,

你卻更愛它月台上綠旗後的揮舞。

香港的張曼儀女士是卞之琳研究專家,她編選的《中國現代作家選集·卞之琳》一書附有《 卞之琳年表簡編》,極其簡單的年表,許多事情只能略而不記,卻特別在意地記下了與張充和相關的“細小”信息,如1933年的初識;如1936年10月,回老家江蘇海門辦完母親喪事, “離鄉往蘇州探望張充和”;如1937年,“3月到5月間作《無題》詩5首”,又,“在杭州把本年所作詩18首加上先兩年各一道編成《裝飾集》,題獻給張充和,手抄一冊,本擬交戴 望舒的新詩社出版,未果,後收入《十年詩草》。”如1943年,“寒假前往重慶探訪張充和 ”,其時距初識已經10年。年表雖然是張曼儀所編,這些事情卻一定是卞之琳講出來並且願意鄭重編入年表中的。

1955年,卞之琳45歲,10月1日與青林結婚。

創作歷程

14歲第一次買了一本冰心的詩集《繁星》,從此對新詩發生興趣。

1929年畢業於上海市浦東中學,考入北京大學英文系。

1930年開始寫詩,此後不斷發表新詩和翻譯文章。

1933年出版詩集《三秋草》。

1935年出版《魚目集》。

1936年與李廣田、何其芳合出《漢園集》,因此三人又被合稱為漢園三詩人。

抗日戰爭時期,卞之琳先後在四川大學、西南聯合大學任教。

1938-1939年去延安和太行山區抗日民主根據地訪問,並一度任教於魯迅藝術文學院。此行促成他創作詩集《慰勞信集》與報告文學集《第七七二團在太行山一帶》,作品歌頌了抗日戰士和群眾,記敘了抗日根據地部隊的生活。

1940年在昆明西南聯大任教。

1942年《十年詩草》出版。

1946年到南開大學任教。次年應英國文化委員會邀請,赴牛津從事研究。

1947年赴英國牛津大學做研究員。

1949年回到北京,先後任職於北京大學、北大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等機構,主要從事外國文學的研究、評論和翻譯。

1951年出版詩集《翻一個浪頭》。1979年出版自選詩集《雕蟲紀歷1930~1958》。

1949年起,任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1953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1964年後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W.莎士比亞等外國作家作品的翻譯、研究,著譯有《莎士比亞悲劇論痕》、《英國詩選》等。此外還出版詩論集《人與詩:憶舊說新》。

卞之琳作品

[著作書目]

三秋草(詩集)1933,新月

魚目集(詩集)1935,文生

漢園集(詩集)與李廣田、何其芳合著,1936,商務

慰勞信集(詩集)1940,昆明明日社

第七七二團在太行山一帶(報告文學)1940,昆明明日社

十年詩草(1930—1958,詩集)1942,桂林明日社

翻一個浪頭(詩集)1951,平明

雕蟲紀歷(1930—1958,詩集)1979,人文

布菜希特戲劇印象記(文藝理論)1980,戲劇

滄桑集(文學評論、散文等合集)1982,江蘇人民

人與詩:憶舊說新(散文集)1984,三聯

莎士比亞悲劇論集1989,三聯

[翻譯書目]

兩窗集(詩歌、散文等合集)編譯,1936,商務;又名《現代西歐散文選集》,1981,江西人民

浪子回家(戲劇詩歌合集)法國紀德著,1937,文生

窄門(長篇小說)法國紀德著,1943,桂林文匯書店

阿左林小集(散文、小說合集)西班牙阿左林著,1943,重慶國民圖書出版社

新的糧食(長篇小說)法國紀德著,1943,桂林明日社

阿道爾夫(自傳體中篇小說)法國班雅曼·貢思當著1945,人生

維多利亞女王傳(傳記)英國斯特萊基著,1940,長沙商務

紫羅蘭姑娘(長篇小說)英國衣修午德著,1941,文生

哈姆雷特(話劇劇本)英國莎士比亞著,1956,作家

英國詩選附法國詩十二首1983,湖南人民

Ⅱ 詩人卞之琳的《斷章》, 牽扯出一段令人唏噓的民國苦戀

曾經以一首 《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紅遍大江南北,感動無數痴情怨女的卞之琳,自己卻多年苦戀民國才女未果,所以不是對的人縱使你有萬般容貌,千般才情,也是無濟於事,最終只能成為心裡的硃砂痣。

葉聖陶曾說:「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這四個才貌雙全的女子便是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張充和。四姐妹從傳統到現代的歷史蛻變,詩情畫意的生活與錯綜復雜的命運不亞於宋氏三姐妹。

前右為大姐元和,前左為二姐允和,後右為三姐兆和,後左為四姐充和。

張充和1913年生於上海,祖籍合肥。卞之琳1910年出生,祖籍江蘇溧水縣,生於江蘇海門的湯家鎮。當時,正是年少的卞之琳因為一次相遇,就愛上了大名鼎鼎的張府四小姐張充和。卞之琳這一愛,就付出了整整六十年光陰。

21歲那年,張充和以語文滿分、數學不及格的成績被北大破格錄取。在北京大學國文系,張充和聽過胡適講文學史和哲學史,錢穆、俞平伯、聞一多都是她的老師。但張充和對學校之外的世界更感興趣,北大旁邊的清華,有位專業崑曲老師開課,她經常前往聆聽。

1933年初秋某日,卞之琳像往常一樣,前往位於北平西城達子營的沈從文家做客。卞之琳剛剛走至門邊,耳畔就傳來一陣歡聲笑語。循聲來到後院那棵槐樹下,沈夫人張兆和便把他拉至一側,指著不遠處的女子笑道:「之琳,來,我給你介紹一位朋友。」卞之琳望去,槐樹下的姑娘著一襲素色旗袍,宛若一朵盛放的白蓮。張家四小姐充和,就這樣不經意闖入卞之琳心底,這一住,便是六十年。

張充和精通書法、繪畫、崑曲,才色俱佳。她個性獨立、活潑、自由,淘氣促狹。初遇之後,卞之琳經常給充和寫信。敏感細膩的詩人,愛極了充和的自在爽直。

卞之琳對張充和的暗戀久久不能撫平。轉眼到了1937年,戰火紛飛、華北陷入危急狀態,卞之琳寫信建議充和前往成都避難,充和思量後,便與兩位弟弟一同離開家鄉,輾轉來到成都。

在陌生的環境里,兩位熟知的朋友互相依靠,卞之琳極幫助充和緩解內心的寂寞恐懼,他對她的愛愈發熱烈,連周遭幾位川大教授都看出了端倪。在一場場聚會中,教授們故意拿之琳與充和的事兒打趣,卻不料充和非常反感別人的這類的打趣,最終在忍無可忍後獨自離去。

「多疑使得我不自信,文弱使我抑制沖動,我開始做起了好夢,開始私下深切感受這方面的悲歡。隱隱中我又在希望中預感到無望,預感到這還是不會開花結果」, 卞之琳始終藏匿著內心的喜歡。

成都一別,兩人甚少見面。這期間卞之琳前往延安,後退居西南聯大執教。最終卞之琳實在捺不住相思,鼓足勇氣向充和表明了心意,得到的卻是拒絕。這樣的結果對卞之琳來說,實在讓他難以接受,心如刀割,覺得自己在感情上「受了關鍵性的挫折」。

沒過多久,卞之琳計劃前往牛津大學訪學,他專程來到蘇州,與苦戀多年的充和道別。幾個月後,他聽到張充和與相識僅七月的傅思漢陷入熱戀。

卞之琳感到萬分痛苦與無奈,十多年的愛慕,十多年的追隨,竟比不上那人幾月的相處。想著心愛的女子正與另一個男人巧笑倩兮,他的心狠狠地顫抖,憶起相識不久為充和寫下的詩作《斷章》。

不久後,張充和與傅思漢一道飛往美國,從此兩人隔著大洋彼岸,鮮有相逢。

1955年10月1日,卞之琳與青林結婚。這一年,他四十五歲。

1980年卞之琳作為文化親善使者前往美國,分別三十三載後,他終得以與張充和相見。此時的充和已是耶魯大學藝術系講師,自在爽朗的樣子,亦如當年初見,只是面頰上多了些許歲月的痕跡。

1986年,湯顯祖逝世三百七十載,充和應邀赴北京參加演出活動。台上,她與大姐元和共同演繹了崑曲《游園驚夢》,光陰逝去,充和不再是昔日槐樹下舌燦蓮花的青澀少女。

卞之琳坐在台下,聽她唱那一段《皂羅袍》:「原來吒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壁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五十年了。從當初槐樹下驚鴻一瞥,到如今,竟已走過半個世紀的光陰。卞之琳閉上眼睛,當年的種種,還在腦海中浮現,如果可以,願你一世安好!

北京一別,兩人再也沒見過。2000年2月,卞之琳溘然長逝,得到消息的張充和,託人送來了花圈。一段情,有緣無分,才是最殘忍的相遇。

Ⅲ 卞之琳有哪些作品

1、《魚目集》

《魚目集》的產生時逢「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後,在此期間產生了大量現代意義上的新文學。在這個時期文學與人民和時代緊密的聯系在了一起,適應了社會變革的需要,推動了社會的進步,也創作了自身的輝煌。《魚目集》無疑是這個時期的傑出作品之一。

2、《第七七二團在太行山一帶》

卞之琳在《第七七二團在太行山一帶》的《前言》中說:「我自己也不知道應該把它歸入什麼類。」現在看來,把這本書視作中篇報告文學是比較妥當的。在書中,卞之琳以飽滿的激情、獨特的視角,引人入勝地記述了七七二團抗戰初期與日本侵略軍浴血苦戰的歷程。他不僅敘寫了長生口、七亘村、響堂鋪、長樂村等戰斗的經過,更著重把筆觸放在寫「人」上,從指揮員———旅長陳賡、團長葉成煥到普通戰士,他用一個個生動的細節讓他們栩栩如生地站立在昨日和今日的讀者面前。

3、《三秋草》

《三秋草》收入其詩作88首,散文8篇,小說4篇,評論7篇。所選詩作代表了卞之琳詩歌創作的zui高成就,除繼承古詩傳統外,也借鑒西方現代詩,出「新月」而入「現代」,獨成一家,自創高格,作為中國現代詩歌先驅其之一,其影響流布當時,下及40年代「九葉」詩派,遠至海外,甚至對新時期以來的詩歌也產生一定影響,受到海內外著名詩人、作家的高度評價。

(3)海門卞之琳藝術館怎麼走擴展閱讀:

百年新詩史上的技術「第一人」

「從技術上來說,卞之琳是中國新詩百年來的第一人!」在講座中,江弱水分別以卞之琳翻譯的《哈姆雷特》選段以及詩歌《白螺殼》《尺八》《斷章》《無題五》舉例,在動情朗讀的基礎上,生動詮釋了卞先生詩歌語言的多元、形式的多樣、技巧的變化多端、意義的繁雜多歧以及多重的復雜來源。

有意思的是,關於卞之琳藝術成就的第一篇博士論文不是出自中國,而是來自荷蘭萊登大學的漢樂逸;關於卞之琳詩藝剖析最早的書,也不是出自大陸,而是香港中文大學張曼儀教授的《卞之琳著譯研究》。

「在那個群情激昂的年代,大多數人欣賞不了卞之琳,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藝術趣味的變化,拋開藝術形態的干擾,卞之琳的名字將越發響亮!」江弱水透露,事實上早在上個世紀卞之琳就名聲在外,在台灣,餘光中先生就是卞之琳最大的「粉絲」。

Ⅳ 卞之琳是誰

卞之琳.祖籍江蘇溧水,1910年生於江蘇海門。1933年畢業於北平北京大學英文系,曾任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1949-1952)現仍任中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二級)享受終身制待遇;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二屆外國文學評議組成員;中國莎士比亞研究會副會長;歷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現任顧問;曾作客英國牛津(1947-1949)。抗日戰爭初年曾訪問延安從事臨時性教學工作、並訪問太行山區前方、隨軍;回西南大後方後在昆明西南聯大,任講師,副教授,定級教授,1946復員至天津南開大學任職一年。解放後多次下鄉生活與協助農村工作。主要作品:《十年詩草1930-1939》、《人與詩:憶舊說新》《山山水水》,《小說片斷》《莎士比亞悲劇論痕》《莎士比亞悲劇四種》《英國詩選及法國現代詩十二篇》

Ⅳ 卞之琳寫 斷章時的寫作背景,與小時候的家庭背景

卞之琳(1910.12.8-2000.12.2),生於江蘇海門湯門鎮,祖籍江蘇溧水,曾用筆名季陵,詩人(「漢園三詩人」之一)、文學評論家、翻譯家。抗戰期間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學生。為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做了很大貢獻。《斷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對莎士比亞很有研究,西語教授,並且在現代詩壇上做出了重要貢獻。被公認為新文化運動中重要的詩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詩人。
卞之琳1929年畢業於上海浦東中學入北京大學英文系就讀,較多地接近英國浪漫派、法國象徵派詩歌,並開始新詩創作。193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英文系,就學期間曾師從徐志摩,深受賞識,徐志摩不僅將卞之琳的詩歌在其編輯的《詩刊》上發表,還請沈從文先生寫題記。因為這段經歷,卞之琳被公認為新文化運動中重要的詩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詩人。
卞之琳於20世紀30年代出現於詩壇,受過"新月派"的影響,但他更醉心於法國象徵派,並且善於從中國古典詩詞中汲取營養,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詩精巧玲瓏,聯想豐富,跳躍性強,尤其注意理智化、戲劇化和哲理化,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詩的內容並進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內涵,詩意偏於晦澀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尋味。
卞之琳曾任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1949-1952),中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二級)享受終身制待遇;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二屆外國文學評議組成員;中國莎士比亞研究會副會長;歷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現任顧問;曾作客英國牛津(1947年-1949年)。抗日戰爭初年曾訪問延安從事臨時性教學工作、並訪問太行山區前方、隨軍;回西南大後方後在昆明西南聯大,任講師,副教授,定級教授,1946復員至天津南開大學任職一年。

原詩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橋下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簡介
節選四句精巧短小、明白如話,乍一看並不難懂,細思量卻覺得意味無窮。詩人通過簡單的幾個對象:人、明月、窗子、夢,表達了世間萬物相互關聯、平衡相對、彼此依存的哲理。
斷章寫於1935年10月,原為詩人一首長詩中的片段,後將其獨立成章,因此標題名之為《斷章》。這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文字簡短、然而意蘊豐富而又朦朧的著名短詩。

賞析
這首短短的四行小詩,所以會在讀者中產生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至今仍給人一種很強的美感,首先是因為詩人避去了抽象的說明,而創造了象徵性的美的畫面。畫面的自然美與哲理的深邃美達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諧統一。詩分兩段獨立的圖景並列地展示或暗喻詩人的思想。第一幅是完整的圖畫:「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你」是畫面的主體人物,畫的中心視點。圍繞他,有橋、有風景、有樓上看風景的人。作者把這些看來零亂的人和物,巧妙地組織在一個框架中,構成了一幅水墨丹青小品或構圖勻稱的風物素描。這幅畫沒有明麗的顏色,畫面卻配置得錯落有致,透明清晰。當你被這單純樸素的畫面所吸引時,你不會忘記去追尋這圖畫背後的象徵意義,這時才驚訝地發現作者怎樣巧妙地傳達了他的哲學沉思:這宇宙與人生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而一切事物又是互為關聯的。是啊,當「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的時候,「你」理所當然的是看風景的主體,那些美麗的「風景」則是被看的「客體」;到了第二行詩里,就在同一個時間與空間里,人物與景物依舊,而他們的感知地位卻發生了變化。同一時間里,另一個在樓上「看風景人」已經變成了「看」的主體,而「你」這個原是看風景的人物此時又變成被看的風景了,主體同時又變成了客體。為了強化這一哲學思想,詩人緊接著又推出第二節詩,這是現實與想像圖景的結合:「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這是畫面,但已不再是一個構架里,但就大的時間與空間還是一樣的。兩句詩里的「裝飾」,只是詩歌的一種獨特的修辭法,如果寫成「照進」,「進入」,就不成為詩的句子了。也許是看風景歸來的人,或許徑是無關的另外的人,總之這「你」可以是「他」,也可以換成「我」,這些不關重要。重要的仍是主客位置的互換所表現的相對性。第一句詩,「你」是這幅「窗邊月色」圖中的主體,照進窗子的「明月」是客體,殊不知就在此時此夜,你已進入哪一位朋友的好夢之中,成為他夢中的「裝飾」了。那個夢見你的「別人」已成為主體,而變為夢中人的「你」,又扮起客體的角色了。詩人在雋永的圖畫里,傳達了他智性思考所獲得的人生哲理,即超越詩人情感的詩的經驗:在宇宙乃至整個人生歷程中,一切都能是相對的,又都是互相關聯的。在感情的結合中,一剎那未嘗不可以是千古;在玄學的領域里,如詩人布萊克(W·Blake)講的「一粒砂石一個世界」,在人生與道德的領域中,生與死、喜與悲、善與惡、美與丑……等等,都不是絕對的孤立的存在,而是相對的、互相關聯的。詩人想說,人洞察了這番道理,也就不會被一些世俗的觀念所束縛,斤斤計較於是非有無,一時的得失哀樂,而應透悟人生與世界,獲得自由與超越。
至於他小時候的家庭背景
確實愛莫能助啦
滿意請採納
o(≧v≦)o~~

Ⅵ 卞之琳的簡介

卞之琳(1910.12.8-2000.12.2),生於江蘇海門湯門鎮,祖籍江蘇溧水,曾用筆名季陵,詩人(「漢園三詩人」之一)、文學評論家、翻譯家。抗戰期間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學生。為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做了很大貢獻。《斷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對莎士比亞很有研究,西語教授,並且在現代詩壇上做出了重要貢獻。被公認為新文化運動中重要的詩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詩人。

Ⅶ 卞之琳的簡介50字

卞 之 琳(1910.12.8-2000.12.2)
生於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市湯家鎮,祖籍南京市溧水區,現當代詩人(「漢園三詩人」之一)、文學評論家、翻譯家,曾用筆名季陵、薛林。
抗戰期間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和胡適的學生,為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做了很大貢獻。詩《斷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對莎士比亞很有研究,西語教授,並且在現代詩壇上做出了重要貢獻。被公認為新文化運動中重要的詩歌,是流派新月派和現代派的代表詩人。

Ⅷ 賞析 卞之琳 古城的夢

卞之琳《古鎮的夢》
小鎮上有兩種聲音
一樣的寂寥:
白天是算命鑼,
夜裡是梆子。

敲不破別人的夢,
做著夢似的
瞎子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塊石頭低,
哪一塊石頭高,
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紀。

敲沉了別人的夢,
做著夢似的
更夫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塊石頭低,
哪一塊石頭高,
哪一家門戶關得最嚴密。

「三更了,你聽哪,
毛兒的爸爸,
這小子吵得人睡不成覺,
老在夢里哭,
明天替他算算命吧?」

是深夜,
又是清冷的下午:
敲梆的過橋,
敲鑼的又過橋,
不斷的是橋下流水的聲音。

卞之琳的詩歌繼承了傳統詩歌中含蓄的特點,即重視「未言之意」「不盡之言於言外」。
一、內容簡析
《古鎮的夢》反復強調瞎子、更夫「在街上走,一步又一步。他知道哪一塊石頭低,哪一塊石頭高,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紀,表現了人們貧瘠、封閉、空虛、迷濛、麻木的生活狀態。詩人從古鎮的眾生相中捕捉到了瞎子與更夫兩種類型,藉以概括陰慘的社會環境與苦難的人生命運。瞎子、更夫「敲不破……」「敲沉了」表現了這個古鎮的人們浸沉在這種生活狀態之下程度之深,藉以抒發作者極其悲痛的悲劇情感。表明人們都曾有求於算命先生,表現了中國下層人民每一家都擺脫不了命運的捉弄,暗寫了人們的生存狀態。人們在命運面前都有著深深的惶惑、痛苦與悲哀。
二、意境特點和藝術手法
「不斷的是橋下流水的聲音。」封閉的沉寂的古鎮中這一句更能讓人感覺到古鎮的「寂寥」,這里是繼承了中國古代詩歌中以動寫靜的手法。
「白天是算命鑼,夜裡是梆子」高度概括了白天黑夜一樣「敲不破別人的夢」「敲沉了別人的夢」,表現古鎮中的人寂寥、封閉、愚昧的特點。
三、作者簡介
卞之琳(1910~2000 )江蘇海門人。1929年入北京大學英文系就讀,較多地接近英國浪漫派、法國象徵派詩歌,並開始新詩創作。1933年出版詩集《三秋草》,1935年出版《魚目集》,次年又與李廣田、何其芳合出《漢園集》。詩作講究音節的整飭,追求文字的奇巧,表現出當時青年知識分子對現實的不滿與思考。抗日戰爭時期,先後在四川大學、西南聯合大學任教。1938~1939年去延安和太行山區抗日民主根據地訪問,並一度任教於魯迅藝術文學院。此行促成他創作詩集《慰勞信集》與報告文學集《第七七二團在太行山一帶》,作品歌頌了抗日戰士和群眾,記敘了抗日根據地部隊的生活。1942年《十年詩草》出版。1946年到南開大學任教。次年應英國文化委員會邀請,赴牛津從事研究。1949年7月出席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1951年出版詩集《翻一個浪頭》。1979年出版自選詩集《雕蟲紀歷1930~1958》。 1949年起,任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1953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1964年後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W.莎士比亞等外國作家作品的翻譯、研究,著譯有《莎士比亞悲劇論痕》、《英國詩選》等。此外還出版詩論集《人與詩:憶舊說新》。
卞之琳曾用筆名季陵,祖籍江蘇溧水,1910年生於江蘇海門。1933年畢業於北平北京大學英文 系,曾任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1949-1952)現仍任中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二級)享受終身制 待遇;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二屆外國文學評議組成員;中國莎士比亞研究會副會長 ;歷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現任顧問;曾作客英國牛津(1947-1949)。抗日戰爭初年曾訪問 延安從事臨時性教學工作、並訪問太行山區前方、隨軍;回西南大後方後在昆明西南聯大,任 講師,副教授,定級教授,1946復員至天津南開大學任職一年。解放後多次下鄉生活與協助 農村工作。

Ⅸ 幫忙查一下卞之琳的資料及作品,謝謝!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蘇溧水,生於江蘇海門湯家鎮。近代詩人、學者。曾任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1949—1952),中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二級)享受終身制待遇;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二屆外國文學評議組成員;中國莎士比亞研究會副會長;歷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現任顧問;曾作客英國牛津(1947—1949)。抗日戰爭初年曾訪問延安從事臨時性教學工作、並訪問太行山區前方、隨軍;回西南大後方後在昆明西南聯大,任講師,副教授,定級教授,1946復員至天津南開大學任職一年。
[編輯本段]卞之琳生平
14歲第一次買了一本冰心的詩集《繁星》,從此對新詩發生興趣。
1929年畢業於上海浦東中學,考入北京大學英文系。
1930年開始寫詩,此後不斷發表新詩和翻譯文章。
1933年出版詩集《三秋草》。
1935年出版《魚目集》。
1936年與李廣田、何其芳合出《漢園集》,因此三人又被合稱為漢園三詩人。
以後,卞之琳擔任了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中國莎士比亞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作家協會理事等職務,是莎士比亞和英詩翻譯名家。詩作講究音節的整飭,追求文字的奇巧,表現出當時青年知識份子對現實的不滿與思考。
抗日戰爭時期,卞之琳先後在四川大學、西南聯合大學任教。
1938—1939年去延安和太行山區抗日民主根據地訪問,並一度任教於魯迅藝術文學院。此行促成他創作詩集《慰勞信集》與報告文學集《第七七二團在太行山一帶》,作品歌頌了抗日戰士和群眾,記敘了抗日根據地部隊的生活。
1940年在昆明西南聯大任教。
1942年《十年詩草》出版。
1946年到南開大學任教。次年應英國文化委員會邀請,赴牛津從事研究。
1947年赴英國牛津大學做研究員。
1949年回到北京,先後任職於北京大學、北大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等機構,主要從事外國文學的研究、評論和翻譯。
1951年出版詩集《翻一個浪頭》。1979年出版自選詩集《雕蟲紀歷1930~1958》。
1949年起,任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1953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1964年後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W.莎士比亞等外國作家作品的翻譯、研究,著譯有《莎士比亞悲劇論痕》、《英國詩選》等。此外還出版詩論集《人與詩:憶舊說新》。
[編輯本段]卞之琳:人在風景中
----------文/童道明
卞先生去世前好幾年就不出家門了。熱心的年輕人張曉強倒不時去看望看望他,回來還告訴我們一個他的發現:"卞先生喜歡吃炸馬鈴薯片。""為什麼?""他喜歡聽馬鈴薯片咬碎時發出的響聲。"我聽了一怔,心想:卞先生真寂寞。
寫過馮至、李健吾後,還想說一說卞之琳。這三位都是人也好學問也好的老前輩,但"文革"前年輕人對他們的稱呼是不一樣的。我們不管當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的馮至叫馮所長,而是親切地叫他馮至同志;李健吾是黨外人士,我們尊敬地叫他李先生,或健吾先生;卞之琳呢,我們乾脆叫他老卞,可是他是老前輩中最能和青年人打成一片的。
卞先生很規矩謙和,但也常常出人意外。他是莎士比亞專家,但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他卻寫了一部很有分量的研究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的著作---《布萊希特印象記》;他是詩人,但六十年代初他投寄給《北京晚報》的卻是雜文《漏室銘》。這篇分兩天登完的文章,講述他遭遇的居室漏雨之苦,行文詼諧,怨而不怒。《北京晚報》是當時北京唯一的一家晚報,發行量極大,卞先生一時間也因此在北京老百姓中間獲得了知名度。一次到醫院看病,醫生見到病歷上的名字,就問:"您就是寫《漏室銘》的吧?"卞先生哭笑不得。
卞先生很方正、耿直,但說話愛繞彎子,有人因此覺得他說話啰嗦,但牛漢先生說:"卞先生即使啰嗦也啰嗦得可愛。"這是因為卞先生這個人可愛。
照我說,"繞彎子"是卞先生的一個獨特的思維方式。他的文章,如上邊提到的《布萊希特印象記》、《漏室銘》,都被他"繞彎子"繞出了深刻的精彩。我現在想,就是他的那首名篇《斷章》,好像也是有卞之琳式的"繞彎子"痕跡。
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有了"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這一"繞",就默契了人與自然的聯系,在橋上看風景的人,也就進入了風景之中,卞之琳於是給我們拓開了一個新的審美空間。從此我們再讀李白的"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就有了"人在風景中"的聯想,因為"相看兩不厭"的詩人與敬亭山,都成了我們的審美物件。
《斷章》是卞之琳不朽的代表作。卞先生去世,有家報紙的標題是《寫〈斷章〉的人去世了》。
[編輯本段]卞之琳《斷章》詩賞析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節選四句精巧短小、明白如話,乍一看並不難懂,細思量卻覺得意味無窮。詩人通過簡單的幾個對象:人、明月、窗子、夢,表達了世間萬物相互關聯、平衡相對、彼此依存的哲理。
斷章寫於1935年10月,原為詩人一首長詩中的片段,後將其獨立成章,因此標題名之為《斷章》。這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文字簡短、然而意蘊豐富而又朦朧的著名短詩。
李健吾先生曾經認為,這首詩「寓有無限的悲哀,著重在『裝飾'兩個字」,而詩人自己則明確指出「我的意思也是著重在『相對'上」。對於自己和詩人的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說:「我的解釋並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作者的自白也並不妨害我的解釋。與其看做沖突,不如說做有相成之美」(李健吾《答〈魚目集〉作者》)。實際上,無論是詩人所自陳的「相對」,還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裝飾」,都是對於「確定性」的消解。「你站在橋上看風景」,這里的「你」,無疑是在從確定的主體視角觀看「風景」,有著一定的「確定性」或「主體性」;而在「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這一詩句中,「明月」在「向你」或「為你」而存在,這里的「你」,無疑亦有著明確的「確定性」或「主體性」。很顯然,該詩兩節中的首句,都顯示出某種確定性的「喜悅」。而每節中的第二句,卻又是對「確定性」的消解。「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你」在首句所獲得的「確定性」與「主體性」,卻又被這兩個詩句所「相對化」與「客體化」,「確定性」的「喜悅」演變為「相對性」的「悲哀」。如此種種,卻又落入了「詩人」的「觀看」之中,詩作以「你」這樣的第二人稱寫成,又使前面的一切落入了另一重的「相對」。從這首詩中,我們無疑能夠領略到悲哀、感傷、飄忽、空寂與凄清的復雜情緒。但另一方面,如果我們能從這首詩中領悟到宇宙萬物包括現實人生息息相關、互為依存的哲理性思考,卻又能夠獲得某種人生的欣慰……。短短的四行詩句,給了我們相當豐富的感受與啟示!
在藝術上,這首詩所表現的主要是抽象而又復雜的觀念與意緒,但是詩人並未進行直接的陳述與抒情,而是通過客觀形象和意象的呈現,將詩意間接地加以表現。詩作有著突出的畫面感與空間感,意境深邃悠遠,又有著西方詩歌的暗示性,使得詩歌含蓄深沉,頗具情調。(南京師范大學何言宏)
《斷章》的主旨曾引起歧義的理解。劉西渭開始解釋這首詩,著重「裝飾」的意思,認為表現了一種人生的悲哀。詩人卞之琳自己撰文回答不是這樣。他說:「『裝飾'的意思我不甚著重,正如在《斷章》里的那一句『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我的意思也是著重在『相對'上。」看來,詩的「言外之旨」是不能*字面上一兩句話完全捕捉到的。它的深層內涵往往隱藏在意象和文字的背後。誠然如作者說明的那樣,表達形而上層面上「相對」的哲學觀念,是這首《斷章》的主旨。
這首短短的四行小詩,所以會在讀者中產生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至今仍給人一種很強的美感,首先是因為詩人避去了抽象的說明,而創造了象徵性的美的畫面。畫面的自然美與哲理的深邃美達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諧統一。詩分兩段獨立的圖景並列地展示或暗喻詩人的思想。第一幅是完整的圖畫:「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你」是畫面的主體人物,畫的中心視點。圍繞他,有橋、有風景、有樓上看風景的人。作者把這些看來零亂的人和物,巧妙地組織在一個框架中,構成了一幅水墨丹青小品或構圖勻稱的風物素描。這幅畫沒有明麗的顏色,畫面卻配置得錯落有致,透明清晰。當你被這單純樸素的畫面所吸引時,你不會忘記去追尋這圖畫背後的象徵意義,這時才驚訝地發現作者怎樣巧妙地傳達了他的哲學沉思:這宇宙與人生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而一切事物又是互為關聯的。是啊,當「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的時候,「你」理所當然的是看風景的主體,那些美麗的「風景」則是被看的「客體」;到了第二行詩里,就在同一個時間與空間里,人物與景物依舊,而他們的感知地位卻發生了變化。同一時間里,另一個在樓上「看風景人」已經變成了「看」的主體,而「你」這個原是看風景的人物此時又變成被看的風景了,主體同時又變成了客體。為了強化這一哲學思想,詩人緊接著又推出第二節詩,這是現實與想像圖景的結合:「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這是畫面,但已不再是一個構架里,但就大的時間與空間還是一樣的。兩句詩里的「裝飾」,只是詩歌的一種獨特的修辭法,如果寫成「照進」,「進入」,就不成為詩的句子了。也許是看風景歸來的人,或許徑是無關的另外的人,總之這「你」可以是「他」,也可以換成「我」,這些不關重要。重要的仍是主客位置的互換所表現的相對性。第一句詩,「你」是這幅「窗邊月色」圖中的主體,照進窗子的「明月」是客體,殊不知就在此時此夜,你已進入哪一位朋友的好夢之中,成為他夢中的「裝飾」了。那個夢見你的「別人」已成為主體,而變為夢中人的「你」,又扮起客體的角色了。詩人在雋永的圖畫里,傳達了他智性思考所獲得的人生哲理,即超越詩人情感的詩的經驗:在宇宙乃至整個人生歷程中,一切都能是相對的,又都是互相關聯的。在感情的結合中,一剎那未嘗不可以是千古;在玄學的領域里,如詩人布萊克(W·Blake)講的「一粒砂石一個世界」,在人生與道德的領域中,生與死、喜與悲、善與惡、美與丑……等等,都不是絕對的孤立的存在,而是相對的、互相關聯的。詩人想說,人洞察了這番道理,也就不會被一些世俗的觀念所束縛,斤斤計較於是非有無,一時的得失哀樂,而應透悟人生與世界,獲得自由與超越。
這首《斷章》完全寫的是常見物、眼前景,表達的人生哲學也並非詩人的獨創,讀了之後卻有一種新奇感,除了象徵詩的「意寓象外」這一點之外,秘密在哪裡呢?我以為,關鍵在於詩人以現代意識對人們熟悉的材料(象徵寓體),作了適當的巧妙安排。詩人說過:「舊材料,甚至用爛了的材料,不一定不可以用,只要你能自出心裁,安排得當。只要是新的、聰明的安排,破布頭也可以造成白紙。」詩人所說的「新的、聰明的安排」也就是新穎的藝術構思和巧妙的語言調度。《斷章》中的事物都是常見的,甚至是古典詩歌中詠得爛熟的:人物、小橋、風景、樓房、窗子、明月、夢……經過作者精心的選擇、調度安排,組織在兩幅圖景中,就產生了一種內在的關聯性。兩節詩分別通過「看」、「裝飾」,把不相關的事物各自聯在一起,內容與時序上,兩節詩之間又是若即若離,可並可分,各自獨立而又互相映襯,充分發揮了現代藝術的意象迭加與電影蒙太奇手法的藝術功能。一首《斷章》實是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
《斷章》中語言形式的安排與內容的暗示意義有一種協調的不可分離的關系。這使我們想起了一些古典詩歌名句。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有「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李商隱《子夜郊墅》中有:「看山對酒君思我,聽鼓離城我訪君」。清人陸昆曾在評解後兩句用了「對舉中之互文」這個說法,這兩個人的兩行詩,都有這種「對舉互文」的特徵,即前後兩句主賓語在內涵上相同而在功能上卻發生了互換的倒置。卞之琳《斷章》語言安排即用了這樣的方法。「你站在橋上看風景」和「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看」這一動詞沒有變,而看的主體與客體卻發生了移位;「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和「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也是同樣的句法。這樣做的結果,不單句子的首尾相聯,加強了語言的密度,主語和賓語、主體意象與客體意象的互換,增強了詩畫意境的效果,在視覺與聽覺上都產生了一種音義迴旋的美感效果,隱喻的相對關聯的哲理也得到了形象的深邃性和具體性。
卞之琳很喜歡晚唐五代詩人、詞家李商隱、溫庭筠、馮延巳等人的作品。他有一種「化腐朽為神奇」的創造性吸收與轉化的能力。翻開俞平伯先生的《唐詩選釋》,我們讀到馮延巳的《蝶戀花》後半闕:「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不禁驚訝地發現,《斷章》中的立橋眺望、月色透窗兩幅圖畫的意境,與馮詞的「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之間,有著多麼神似的聯系啊!但是,卞之琳畢竟是現代詩人,他的創造性吸收與轉化達到了不露痕跡的程度。我們不能簡單地判斷《斷章》即是馮延巳《蝶戀花》中兩句詩的現代口語的「稀釋」,正如不能簡單地認為戴望舒的《雨巷》就是李璟的「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現代口語的「稀釋」一樣。馮詞《蝶戀花》寫別情愁緒,沒有更幽深的含義,《斷章》拓展成意境相聯的兩幅圖,畫中的人物、橋頭、樓上、風景、明月、以及想像中的夢境,不僅比原來兩句詞顯得豐富多姿,且都在這些景物的狀寫之外寄託一種深刻的哲理思考,自然景物與人物主體的構圖,造成了一種象徵暗示境界。每句詩或每個意象都是在整體的組織中才起到了象徵作用,甚至「斷章」這個題目本身都蘊有似斷似聯的相對性內涵。這種幽深的思考與追求,是現代詩人所特有的。其次,馮詞「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還是以寫情為主,友人別後(「平林新月」之時),一種無法排遣的憂愁含於詩句之中,而卞之琳的《斷章》則以傳智為主,詩人已將感情「淘洗」與「升華」結晶為詩的經驗,雖然是抒情詩,卻表現了極大的情感的「克制」,淡化了個人的感情色彩,增添了詩的智性化傾向。詩並不去說明哲學觀念,《斷章》卻於常見的圖景中暗示了大的哲學。它包蘊了詩人對宇宙人生整體性思考的哲學命題,而「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精緻、優美,卻陷入了個人窄小的感情天地,不能與《斷章》的意境與思想層次相比擬。第三,由於詩人「淘洗」了個人感情,即實踐詩的「非個人化」,而增強了詩的普遍性。如作者說明的,由於「非個人化」,詩中的「你」可以代表或換成「我」或「他」(她),就與讀者更為親切,因為用了「你」,又使讀者有一定的欣賞距離,詩人於是跳出了藝術境界的小我,詩本身的思想境界也具有了更大的開放性,為讀者美麗的想像留下了更開闊的創造空間。一旦讀懂了《斷章》,哪一個富於想像的讀者不會在自己的精神空間升起一座「靈魂的海市蜃樓」呢?
論詩者大都把卞之琳的《斷章》看作是一首意蘊艱深的哲理詩,其實作為言情詩來讀,詩味才足呢!那優美如畫的意境,那濃郁雋永的情思,那把玩不盡的戲味,那獨出機杼的題旨,細細品來,的確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詩是這樣的: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詩的上節擷取的是一幅白日遊人觀景的畫面。它雖然寫的是"看風景",但筆墨並沒有揮灑在對風景的描繪上,只是不經意地露出那橋、那樓、那觀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遊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畫把那若隱若現的虛化的背景留給讀者去想像,而把畫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風景的橋上人和樓上人的身上,更確切地說,是落在了這兩個看風景人在觀景時相互之間所發生的那種極有情趣的戲劇性關繫上。
那個"站在橋上看風景"的"你",面對著眼前的美景,顯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態,這從他竟沒有注意到"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的側面烘托上就可看出。耐人尋味的是,那個顯然也是為"看風景"而來的樓上人,登臨高樓,眼裏所看的竟不是風景,而是那個正"站在橋上看風景"的"你"。這樓上人為何不看風景專看"你",是什麼深深迷住了那雙眼,是什麼深深打動了那顆心?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謂是風流蘊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畫面頓時春情盪漾、搖曳生姿,幻化出幾多饒有情趣的戲劇性場面來:那忘情於景的"你"定是個俊逸瀟灑、雲游天下的少年郎,那鍾情於人的樓上人定是個寂寞思春、知音難覓的多情女,一個耽於風光,憨態可掬,孰不知一舉一動攪亂了幾多情絲;一個含情脈脈、痴態可憐,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誰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這樣的萍水相逢、一見鍾情、轉瞬即逝而又經久難忘的一廂戀情啊!而詩人正是以這短短的兩行詩給那電石火花般的難言之情、難繪之景留下了永恆的小照,引人回憶,激人遐想。
詩的上節以寫實的筆法曲曲傳出了那隱抑未露的橋上人對風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樓上人對橋上人的無限厚意,構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的戲劇性場景。但多情總被無情惱,那無情的風景,那忘情於景的橋上人能否會以同樣的深情厚意,來回報那鍾情於己的多情之人呢?面對著生活中這司空見慣的、往往是以無可奈何的遺憾惋惜和不盡的悵惘回憶而告終的一幕,詩人在下節詩裏以別開生面的浪漫之筆給我們作了一個充溢奇幻色彩、盪漾溫馨情調的美妙回答。
時間移到了月光如洗的夜晚。橋上人和樓上人都帶著各自的滿足與缺憾回到了自己的休憩之所。可誰又能想到,在這一片靜謐之中,白日裏人們所作的感情上的投資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回報。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這不就是自然之景對橋上人白日裏忘情於景的知遇之恩的熱情回報嗎?從"你"的那扇被"明月裝飾了"的視窗上,我們可以想見到,此刻展現於橋上人眼際的會是一幅多麼美麗迷人的月夜風光圖啊!那橋、那水、那樓、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這一片淡雅、輕柔、迷朦、縹緲的如織月色之中,與白日艷陽照耀下的一切相比,顯得是那麼神秘,那麼奇妙,那麼甜蜜,那麼愜意。面對這月光下的美景,怎能讓人相信自然之景是冷漠無情、不解人意的呢?怎能不喚起人們對大自然的強烈鍾愛呢?你愛自然,自然也會同樣地愛你--這就是詩的理趣所在吧!
自然之景以其特有的方式回報了橋上人的多情,而橋上人又該以怎樣的方式來回報樓上人的一片美意呢?詩以"你裝飾了別人的夢"這一想像天外的神來之筆對此作了饒有情致的回答,從而使樓上人那在現實生活中本是毫無希望的單戀之情得到了愜意的宣洩。
這個被"裝飾"了的夢對於它的主人來說無疑是一次心靈奧秘的深切剖白,它再明白不過地顯示了那被各種外部因素所壓抑的單戀之情是多麼地強烈灼人。而那橋上人之所以能由眼中人變為夢中人,不正因為他是意中人的緣故嗎?詩裏雖然沒有一句愛情的直露表白,但這個玫瑰色的夢又把那沒有表白的愛情表現得多麼熱烈、顯豁,而由這個夢再來反思白日裏的那一"看",不是更覺得那質朴無華的一"看"纏裹了多少風情,又是多麼激人遐思無盡嗎?
如果僅以"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構圖來表現單戀之情的奇妙迷人,那就顯得太平庸一般,流於俗套了。詩的精妙新奇之處就在於,這個夢的主人不僅僅是夢的主角,而且還從這場愛情角逐的主動者位置上退居下來,而那個橋上人也已不再是毫無知覺的愛的承愛者,他是以主人的姿態在夢裏扮演了一個愛的施予者的角色,他在盡其所能地"裝飾"著這夢,而且,他也是在按著樓上人的心願來"裝飾"著這個夢的。我們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去詳盡地描繪出這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奇妙夢境,但我們可以肯定地說,這被"裝飾"了的夢一定是無比甜蜜、無比美滿、無比浪漫、無比美麗的。總之,樓上人那一片落花之意,終於得到了橋上人那流水之情的熱烈的、遠遠超過希望值的豐盛回報。在這裏,"落花有意,流水無情"這句千百年來伴隨人生長河,永遠給人以惋惜、懊喪的格言也失去了它真理的意義。
但夢畢竟是夢,它代替不了現實;裝飾也只是裝飾,它總會露出虛幻的面目。當第二天紅日高照,酣夢醒來,那樓上人"梳洗罷,獨倚望江樓"時,又該是怎樣的一種心情了呢?但相信,那已經盡情地領略了"落花若有意,流水亦含情"的甜蜜夢境的樓上人,定會從常人所有的那淡淡愁緒之中解脫出來,定會以更美好的憧憬,更深沉的愛心,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的。
[編輯本段]詩歌選集
【斷章】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雨同我】
"天天下雨,自從你走了。"
"自從你來了,天天下雨。"
兩地友人雨,我樂意負責。
第三處沒消息,寄一把傘去?
我的憂愁隨草綠天涯:
鳥安於巢嗎?人安於客枕?
想在天井裏盛一隻玻璃杯,
明朝看天下雨今夜落幾寸。
【入夢】
設想你自己在小病中
(在秋天的下午)
望著玻璃窗片上
灰灰的天與疏疏的樹影
枕著一個遠去了的人
留下的舊枕,
想著枕上依稀認得清的
淡淡的湖山
彷彿舊主的舊夢的遺痕
彷彿風流雲散的
舊友的渺茫的行蹤,
彷彿入往事在褪色的素箋上
正如歷史的陳跡在燈下
老人面前昏黃的古書中……
你不會迷失嗎
在夢中的煙水?
【燈蟲】
可憐以浮華為食品,
小蠓蟲在燈下紛墜,
不甘淡如水,還要醉,
而拋下露養的青身。
多少艘艨艟一齊發,
白帆篷拜倒於風濤,
英雄們求的金羊毛,
終成了海化的秀發。
贊美吧,芸芸的醉仙,
光明下得了夢死地,
也畫了佛頂的圓圈
曉夢後看明窗凈幾,
待我來把你們吹空,
像風掃滿階的落紅。
【魚化石】
我要有你的懷抱的形狀,
我往往溶於水的線條。
你真象鏡子一樣的愛我呢,
你我都遠了乃有了魚化石。
【牆頭草】
五點鍾貼一角夕陽
六點鍾掛半輪燈光
想有人把所有的日子
就過在做做夢,看看牆
牆頭草長了又黃了
【古鎮的夢】
小鎮上有兩種聲音
一樣的寂寥∶
白天是算命鑼,
夜裡是梆子。
敲不破別人的夢,
做著夢似的
瞎子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塊石頭低,
哪一塊石頭高,
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紀。
敲沉了別人的夢,
做著夢似的
更夫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塊石頭低,
哪一塊石頭高,
哪一家門戶關得最嚴密。
「三更了,你聽哪,
毛兒的爸爸,
這小子吵得人睡不成覺,
老在夢里哭,
明天替他算算命吧?」
是深夜,
又是清冷的下午∶
敲梆的過橋,
敲鑼的又過橋,
不斷的是橋下流水的聲音。
【〖妝台(古意新擬)】
世界豐富了我的妝台,
宛然水果店用水果包圍我,
縱不廢氣力而俯拾即是,
可奈我睡起的胃口太弱?
游絲該繫上左邊的擔角。
柳絮別掉下我的盆水。
鏡子,鏡子,你真是可憎,
讓我先給你描兩筆秀眉。
可是從每一片鴛瓦的歡喜
我了解了屋頂,我也明了
一張張綠葉一大棵碧梧——
看枝頭一隻弄喙的小鳥!
給那件新袍子一個風姿吧。
「裝飾的意義在失卻自己,」
誰寫給我的話呢?別想了——
討厭!「我完成我以完成你。」
卞之琳:生死橋上看風景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2000年12月2日,在90大壽臨近之時,又一位歷史老人——卞之琳先生——溘然長逝。在「毛寧丑聞」的喧囂中,這條新聞在報紙的一角靜默地立著,彷彿先生那雙冷靜睿智的眼睛,看著塵世人來人往的「風景」。
也許在新一代的年輕人中,卞之琳完全是個陌生的名字,只有中文系的學生才會在教科書上讀到屬於他的那短短幾行文字。但我始終記得當年還是一個「文青」的時候,偶然從「詩探索」上讀到他的詩歌時的狂喜。
很多年過去了。我早已忘卻當初的狂喜,但聽到卞先生的仆聞,那些被現實遺棄的夢想和激情,一點點地浮出記憶……
卞之琳在天國看風景 最後一次見到卞之琳先生
親愛的卞先生,您走好
可敬的人品
悼念詩
一首美妙的詩
心底的熱流
追憶卞之琳先生請這邊
卞之琳(1910年12月8日—2000年12月2日):
生於江蘇海門湯家鎮。
14歲第一次買了一本冰心的詩集《繁星》,從此對新詩發生興趣。
1929年畢業於上海浦東中學,考入北京大學英文系。
1930年開始寫詩,此後不斷發表新詩和翻譯文章。
1933年出版第一部詩集《三秋草》,1935年出版《魚目集》,1936年與李廣田、何

Ⅹ 卞之琳的詩

出自《斷章》

原文如下: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創作背景:

《斷章》創作於1935年10月,是一首精緻的哲理詩。據作者自雲,這四行詩原在一首長詩中,但全詩僅有這四行使他滿意,於是抽出來獨立成章,標題由此而來。

作者簡介:

卞之琳(1910.12.8-2000.12.2),生於江蘇海門湯家鎮,祖籍南京市溧水區,現當代詩人、文學評論家、翻譯家,曾用筆名季陵、薛林等。

抗戰期間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和胡適的學生。為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做了很大貢獻。詩《斷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對莎士比亞很有研究,西語教授,並且在現代詩壇上做出了重要貢獻。

被公認為新文化運動中重要的詩歌流派新月派和現代派的代表詩人。

(10)海門卞之琳藝術館怎麼走擴展閱讀:

《斷章》賞析:

詩的上節擷取的是一幅白日遊人觀景的畫面。它雖然寫的是「看風景」,但筆墨並沒有揮灑在對風景的描繪上,只是不經意地露出那橋、那樓、那觀景人,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畫把那若隱若現的虛化的背景留給讀者去想像。

樓上人對橋上人的無限厚意,構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的戲劇性場景。但多情總被無情惱,那無情的風景,那忘情於景的橋上人能否會以同樣的深情厚誼來回報那鍾情於己的多情之人呢。

面對著生活中這司空見慣的、往往是以無可奈何的遺憾惋惜和不盡的悵惘回憶而告終的一幕,詩人在下節詩里以別開生面的浪漫之筆作了一個充溢奇幻色彩、盪漾溫馨情調的美妙回答。

其他詩作:

《燈蟲》卞之琳

可憐以浮華為食品,小蠓蟲在燈下紛墜。

不甘淡如水,還要醉,而拋下露養的青身。

多少艘艨艟一齊發,白帆篷拜倒於風濤,

英雄們求的金羊毛,終成了海倫的秀發。

贊美吧,芸芸的醉仙,光明下得了夢死地。

也畫了佛頂的圓圈,曉夢後看明窗凈幾。

待我來把你們吹空,像風掃滿階的落紅。

參考資料:

網路--斷章

閱讀全文

與海門卞之琳藝術館怎麼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9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7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1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3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3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8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7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8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