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哲學對藝術的影響
哲學對藝術的影響
哲學對藝術的影響是相對的,並不是每個藝術家都在自己作品中表露哲學觀點,更不是每個藝術作品都非得具有哲理性。以下是我收集整理了哲學對藝術的影響,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志存高遠,熱愛生活
杜甫志存高遠,既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也有「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慨嘆。他對於生活、對於人民,對於祖國的大好河山充滿了真情。「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盪胸生紫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的五律精工凝練,氣勢恢宏,這首《望岳》詩通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景象,熱情贊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再如《絕句四首》其三:「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黃鸝翠柳、白鷺青天,色彩豐富,對比鮮明。西嶺之雪和東吳之船這兩個意象被納入「窗含」和「門泊」的畫框之中,時空意境更是拓展到千秋萬里之外。凝練的語句表現出的是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神往。
二、反對戰亂、批評腐朽
杜甫憂國憂民的儒家思想,在他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中體現為一種強烈的社會批判思想。朝廷的腐朽與民眾的困苦之鮮明對比使得杜甫在批判揭露醜惡的同時,也不斷表達著評定動亂、中興國家的願望。《悲陳陶》中說「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陳陶澤中水」,《悲情版》中說「山雪河冰野蕭瑟,青是烽煙白是骨」,一種深沉的情感里充滿了對戰爭屠戮、屍橫遍野的慘象之慨嘆。《兵車行》中的「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中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些都無不表達了對禍亂的抨擊,而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漫卷詩書喜欲狂」更是直白地描繪了一顆赤子之心在聽到收復失地後的那種狂喜狀態。也正是因為杜甫詩作所具有的的豐富的社會內容、鮮明的時代色彩和強烈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史詩」。
三、體察下層、憂國憂民
杜甫兼具博大的同情憐憫之心對於民眾生活疾苦不僅能夠觀察入微,甚至因為自己的生活狀況落魄而更有感受,這種深刻的感受是他憂國憂民的重要原因。《又呈吳郎》便是這種同情普通百姓的作品:「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即防遠客雖事多,便插疏離卻甚真。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沾巾。」本詩由自己生活中具體的一個貧窮鄰居轉而想到了天下貧苦百姓,由小及大,由此及彼,可窺出杜甫的仁人之心。然而,杜甫並不只停留在普通的同情階段,他甚至幻想著為解救百姓的苦難甘願做出自我犧牲。《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便是這種至高理想境界的代表之作:「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此番博大胸懷,的確感人至深。由此可見,杜甫是一位心系國家安危和生民疾苦的詩人。
動亂的時代,個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觸,則悲慨滿懷。他的詩有一種深沉的憂思,無論是寫生民疾苦、懷友思鄉,還是寫自己的窮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闊大的。他的詩,蘊含著一種厚積的感情力量,每欲噴薄而出時,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養所形成的處世心態,便把這噴薄欲出的悲愴抑制住了,使它變得緩慢、深沉,變得低回起伏。個人的悲痛變成了對於百姓苦難的深沉憂思,留下了無窮韻味。這便是杜甫詩作沉鬱頓挫的總體風格。再說李白。李白的生活經歷決定了他受到家思想影響較深,因此,他性格上崇尚自由,富有灑脫不羈的氣質、自由獨立的人格、易於觸動的情感;創作上貴在想像,富有主觀的色彩、浪漫的情懷、豪邁的氣概。
其作品具有無限的時空概念,感情之興發宛如天際在狂飆奔涌而出,意象奇特雖變化萬端卻又銜接無間等特點。李白一生不以功名顯露,卻高自期許,以布衣之身而蔑視權貴,肆無忌憚地嘲笑以政治權利為中心的等級制度,大膽反抗、犀利批判腐朽的政治現象,再到推進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義精神。從平交王侯到輕蔑權貴再到揭示權貴,李白的自由主義個性也經歷了一個境界的提升。《流夜郎征新判官》中說:「昔在長安醉花柳,五侯七貴同杯酒」,這是李白對平等交往王侯貴族的要求。李白輕蔑權貴,《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中的「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如此大膽,更引得杜甫在《飲中八仙歌》里贊嘆其「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李白的這種崇尚自由的精神,最後發展到了揭露權貴,並擺脫權貴而終至靈台清明的境界。《古風》第十五篇說「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古風》第三十九篇說:「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鴛鸞」。而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他發出了最響亮的呼聲:「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將進酒》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更是表現了「錢財功名身外物,莫如人生一場醉」豪放行樂姿態。李白受道家思想的影響還體現在他對大自然有著強烈的感受力。他善於把個體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區,使筆下的山水丘壑無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山水是人格化了的山水,生命是山水化了的生命,李白的作品也是如此。一方面是在氣勢磅礴的高山大山中凸顯奔放熱烈的生命之美,如《將進酒》中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中的「黃雲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橫江詞》中的「海風來過惡風回,浪打天門石壁開。
浙江八月和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這些氣勢磅礴之詞乃是著意於用胸中之豪氣賦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同時賦予山川以人生理想之映射,說是山川氣勢,實際是胸臆之豪邁奔騰。另一方面,是在清明秀麗的自然意境中表現纖塵不染的天真情懷。如《月下獨酌》中的「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山中與幽人對酌》中的「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月夜江行寄崔員外宗之》中的「月隨碧山轉,水合青山流。杳如星河上,但覺雲林幽」。《金陵城西樓月下吟》中的「金陵夜寂涼風發,獨上西樓望吳越。白雲映水搖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仙風道骨的神遊境界,自然清新的飄逸之感是李白描寫自然作品的另一種自由形態。
綜上所述,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風格,在對自然的神合、對社會的超越的層面上都體現出了道家思想對他的影響。最後說王維。王維,字摹詰,他名和字皆出自,《維摩詰經》王維的母親曾經「師事大照參師三十餘歲,褐衣蔬食,持戒安禪,樂住山林,志求寂靜。」由於母親的影響,「俱奉佛,居常疏食,不茹葷血」,他深受佛教的熏陶,早年尚有樂觀進取的激情和建功立業的願望,後來由於社會打擊徹底禪化,思想上由痛苦轉為消極,在逃避現實中選擇了在山水和佛門中尋求精神解脫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經歷,使得他雖然失去了早年那種意氣風發的少年精神,卻使他在生活中能夠追求空靈絕俗的意境美,仍然體現了渴望保持自由高潔的人格理想。因此,禪宗思想對王維詩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使其作品充滿了空靈的意境美。
《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山中雨後新鮮的空氣、石上清泉潺潺的水聲、明月照耀下松林的剪影,構圖不僅可以入畫,而且表現出畫所不及的意趣:竹林中的喧嘩令人想見浣紗女歸途的熱鬧,蓮花的搖動可見漁舟穿行的輕盈,自然界的光色聲響交織成活波的旋律,宛如一首恬靜優美的抒情樂曲。《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夕陽的暖色與青苔的冷色形成色調互補,林中的靜謐與山中的人語動靜對比,使有限的畫面延伸到畫外無限的空間,從而以深林中夕陽返照的一角顯示出山中的空靈意境。再看《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如此夜深人靜,月光下的春山華為一片虛空,時而從山澗中傳來的幾聲鳥鳴,更襯出春夜的靜謐和溫馨。蘇軾曾在《東坡題跋書摩詰藍天煙雨圖》里說:「味摹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種境界來自於王維精文學、通繪畫、曉音律的精湛修養,也離不開他參禪的生活方式和靜心的思考方式。總之,哲學對藝術有著深刻的影響。當然,哲學對藝術的影響是相對的,並不是每個藝術家都在自己作品中表露哲學觀點,更不是每個藝術作品都非得具有哲理性。與此同時,藝術也對哲學產生一定的影響,藝術可以啟迪哲學家的思維,藝術作品也可以傳播特定的哲學思想。尤其是哲學家對藝術的思考,往往成為其哲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康德、黑格爾等均是如此。藝術反映現象,而現象的表現即得出事物的本質,人們在認識現象的過程中除了通過自身經驗,另外更大的一部分則來自藝術,即審美體驗,因此現當代的藝術越來越傾向哲理化。
一、道家之無為提高作品的藝術境界。
道家的無為思想主張在發展中保持事物的本性,可以概括為一切事物順其自然發展,不參雜任何人為因素。它不僅是國畫的哲學基礎,更是政府的執政方針和百姓修身養性的好方法,對構建和諧社會也有重大的指導意義。無為是道之子,占據著道家思想的半壁江山。無為的無字,在《老子》所有的古本中皆是繁體字形勢,究其字面意思,它表示與人們不可感知的神靈相融的樂舞有關,因此我們不能望文生義想當然的認為無為便是無所事事,沒有作為。相反的,它是一種經過有為的思考,結合當下時勢而作出的順勢發展的行為,是道家身心舒暢,不為世間之事所煩的本性所在。它以清凈純粹使人減少慾念,保持心地寧靜,閑時擺弄花草,棲心於自然,掬一捧閑情逸致,暈一抹芳翠清香,最終使人到達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
那它是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國畫發展的?藝術境界的提高又是從哪些方面體現出來的呢?事實上,作品的藝術境界與人格追求是融為一體,相輔相承的。自古以來,中國畫的藝術境界最講究的便是意境二字。鑒賞一幅作品的.好壞不僅要關注它是否神形兼備,直抒胸臆,最重要的還是要看作者對於情和景的處理,是否能以形傳神,是否能表達出超越文字,聲音的自然情感。鄭笠說,莊子理想化的境界,對古代畫論境界說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同時無為的思想也為人們引導了一種價值觀:無欲無為之人最逍遙。《莊子》中的很多章節都在渲染得道之人的崇高境界,在此期間也產生了許多有所作為的人物,在這樣的積極影響下,文人雅士們也漸漸被同化,遵循自然,調萬物以其和成為了他們的畢生所求,心態、意識也逐漸趨於平和,更加嚮往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的生活。由於遠離了世間的喧囂,藝術家們筆下的作品自然就清新脫俗、境界深遠了許多。莊子曾用一句天人合一,物我雙忘便道明了人格與境界間的關系,換句話說,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通道唯一的境界,也就是說只有把個人追求融入到宇宙萬象之中,把主觀才情滲透在客觀景象之中的人才可以稱為一名合格的藝術家,才能達到清凈自守的境界創作出深邃自然的作品。
二、道家之虛實創新構圖理論及表現技法。
中華民族已有五千年的歷史,不同的時代下催生不同的哲學思想,不同的哲學思想引領不同的構圖潮流。經過時間的沉澱與經驗的不斷積累,中國繪畫的表現技法逐步多樣,新的構圖理論與想法層出不窮,道家虛實的思想包含了想像之妙,含蓄之美,將中國繪畫帶入了一個看似無形,實則有意,不著一墨,妙趣橫生的境界,進一步發展了留白、寫意的表現手段,為豐富我國繪畫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老子虛實學說是中國傳統美學的一條准則,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內容:虛實統一,虛實相生,實生於虛,它既概括了中國古典藝術的美學特點,又強調了虛的存在,從而創新了中國繪畫藝術的表現手法。
老子認為宇宙萬物又是虛實的統一,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虛,也沒有絕對的實,只有將二者統一起來,保持一種和諧的關系,才能體現出事物的存在感。例如杯子是空的,沒有水,它便沒有價值。因此,無是有的前提,有是無的價值體現,兩者互相依存,相互利用構成一個完整體。正是這種有與無,虛與實的統一思想奠定了中國繪畫的理論基礎,像一盞明燈一樣指引著歷代藝術家們,使他們不斷豐富自己的構圖理論,在繼承傳統技法的同時不斷創新,並且促進中國畫向以虛實為美的道路發展。
道家哲學思想在中國畫發展過程中的影響是不容小覷的,它將淳樸、自然帶入到國畫的創作理念中,將真、善、美融入到中國畫的靈魂中,因此我們才能有機會傳承到一幅幅具有真性情的、靈動的、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的絕世佳作。道家哲學思想的形成不僅對中國文化、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還促進了中國畫獨特藝術風格的形成。總而言之,中國道家哲學思想與國畫藝術聯系緊密,相輔相成。
1.引言
處在科學技術被廣泛運用的現代社會中,經濟的飛速發展為公眾的文化生活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公眾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極大地豐富。作為公眾文化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書籍時刻與公眾文化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在科學技術廣泛運用以及經濟發展的推動,圖書出版事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書籍裝幀藝術也隨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已經成為現代圖書市場商業化表現形式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同時也是公眾選擇書籍的一種重要參考方式。如何更好地促進我國現代書籍裝幀藝術的發展,尤其是在多種書籍形式充斥其中、書籍市場競爭加劇的環境下,不僅需要在吸收和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而且還應該學習國外優秀的經驗做法,尋求變革和創新。在這一背景下,本文開展對日本設計藝術哲學對中國改革開放後書籍裝幀藝術影響的研究。
本選題的意義主要體現在:
(1)本文以日本設計藝術哲學對中國當代書籍裝幀藝術的影響為研究對象,分析了日本設計藝術哲學中的優秀經驗做法以及我國當代書籍裝幀藝術存在的不足,豐富了對我國當代書籍裝幀藝術的理論研究,能夠為我國當代書籍裝幀藝術的改進提供理論指導。
(2)本文在論述我國當代書籍裝幀藝術存在不足的基礎上,結合日本設計藝術哲學的優秀經驗做法,提出了我國書籍裝幀藝術的改進對策,有助於我國書籍裝幀藝術的改進,進而推動我國書籍裝幀藝術的發展。
2.日本設計藝術哲學概述
2.1日本設計藝術哲學概念
日本設計藝術哲學是指運用於日本國內的,將藝術的形式美感應用於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設計中,凸顯出設計的特色與內涵,使之不但具有審美功能,還具有實用功能。[1]日本設計藝術哲學最早始於20世紀20年代,通過不斷的發展,於20世紀70年代後步入世界前列,在國內外具有重要的影響。
2.2日本設計藝術哲學與中國當代設計藝術哲學之間的關系
2.2.1相互影響的關系。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同屬東亞儒教文化圈。由於歷史的淵源,在傳統上有諸多相似之處。雖然在文化深層上實際上是大異小同,但在處理傳統與現代設計的問題上,為同樣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的中國提供了非常有意義的參照系統。無論是從地理位置還是在文化思想方面,中國與日本有著許多相似之處,以我國的佛教思想為例,我國的佛教禪宗思想傳入日本之後,對日本的設計藝術有了深刻的影響,日本在吸收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創新。[2]我國在設計藝術上對日本的先進設計藝術方法予以借鑒,體現出了日本設計藝術哲學與中國當代設計藝術哲學之間相互影響的關系。
2.2.2相互促進的關系。處在當前國際社會的大環境中,國家的發展不僅僅體現在一國內部,還體現在國與國之間。這種國際發展環境,為中國與日本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提供了平台,無論是在經濟交流,還是在文化、藝術等交流方面都得到了實現。這些有效的交流,使得日本設計藝術哲學與中國當代設計藝術之間相互促進,體現出了二者之間相互促進的關系。
3.中國當代書籍裝幀藝術對日本設計藝術哲學的借鑒及受到的影響
3.1借鑒
3.1.1細節層面的借鑒
在書籍裝幀藝術方面,我國當代的書籍裝幀藝術可以從細節層面對日本設計藝術哲學進行借鑒。日本設計藝術哲學往往注重藝術內涵的表現,這種藝術內涵的表現常常體現在多個方面,包括選擇的設計素材、線條與顏色的運用等。我國當代的書籍裝幀藝術可以從這一方面入手,從融入藝術內涵的層面對日本設計藝術哲學進行借鑒。
3.2影響
3.2.1設計思想的影響
日本設計藝術哲學在設計思想上,往往表現出了精巧、力爭完美的設計思想,這種設計思想極大地提高了日本設計藝術哲學的品質,同時也影響到了我國當代的書籍裝幀藝術。我國當代的書籍裝幀藝術可以從設計思想上進行改進,除了在注重書籍裝幀藝術的表現內容之外,還應該從設計思想上予以改進,也就是從設計品質層面提高我國改革開放後書籍裝幀藝術的質量。
3.2.2裝幀材質的影響
在裝幀材質方面,日本除了運用傳統的設計材質之外,還將現代社會中的高新材質運用到設計藝術當中,使得整體設計藝術不僅擁有傳統的元素,而且還體現出了現代化的設計特色。在這一方面,我國當代的書籍裝幀藝術可以從裝幀材質方面予以改進,可以在選擇傳統的裝幀材質時,還可以選取高新材質,如納米材料、銅書、石玉文書、浮雕紙、圖文紙等,從裝幀材質方面提高書籍裝幀藝術的品質與感官效果。
3.2.3意境構建的影響
從意境構建層面來提升設計效果,是日本設計藝術哲學中的特色體現,這種注重意境構建的設計特色賦予了設計藝術更多的內涵,能夠讓公眾充分地感受到其中體現出了的認為關懷與藝術特色。日本這種意境構建的設計藝術哲學能夠推動我國當代書籍裝幀藝術從單純的書籍裝幀設計向意境構建的設計藝術轉變,進而幫助讀者更為全面地理解書籍裝幀藝術的設計內涵。
3.2.4整體布局的影響
書籍裝幀藝術的特色並不只是單個部分的特色體現,而是各個部分的充分結合之後的特色體現。在日本設計藝術哲學中,非常注重從整體布局的角度來表現設計藝術的特色,能夠將設計的內容全面地表現出來。我國當代書籍裝幀藝術可以從整體布局的角度進行改進,包括字體的選擇、圖片的選擇、線條的選擇以及材質的選擇等,將這些充分地結合起來,使之構成一個完整而又統一的整體,進而實現對書籍裝幀藝術的表現。
4.結語
作為我國文化中的表現形式,書籍裝幀藝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書籍裝幀藝術不只是一種設計藝術的表現,而且還有著顯著的綜合性,這種綜合性表現在:選題的定位、營造書籍外在的形態以及經營書籍內在的信息以及與讀者的互動。由此,書籍裝幀藝術作為設計的一個門類,不只是對一本書籍進行的創造性行為,它還包括了與這本書的周圍環境的和諧共生。對此,我國當代書籍裝幀藝術應多借鑒國外設計藝術的優秀經驗,從材質、表現內涵、整體布局、畫面效果等方面進行改進,進而提高我國當代書籍裝幀藝術的設計水平與藝術內涵,推動書籍裝幀藝術在表現書籍所固有的精神性、人文性、創造性的時候,將書的精神與人的思想充分地結合起來,使之促進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
;② 古希臘藝術和西方現代主義藝術受什麼樣的哲學思想影響
古希臘藝術和西方現代主義藝術主要受什麼哲學思想影響近代美學時期是指從文藝復興延至十九世紀末,真正意義上的美學始於近代。在近代,「形式」已成為美學中的一個獨立的范疇,並自覺地與理性地上升到藝術的本質的高度。自文藝復興始,人性得到了復甦與高揚,理性成為思想的規定性,這種理性是一種詩意(創造)理性而有別於古希臘的理論理性和中世紀的實踐理性。作為「美學之父」的鮑姆嘉通把美學規定為感性學,同時他也十分強調秩序、完整性與完美性。笛卡兒的哲學思想為近代思想奠定基礎,他力圖從主客體的認識關系來把握美。英國的經驗主義與大陸的理性主義分別從各自的維度提出美學思想。作為德意志唯心主義美學的奠基人,康德提出並闡發了他的「先驗形式」概念,認為審美無涉利害,與對象的存在和質料無關,美基於對象的形式,從此出發,康德把美與崇高相區分,認為與美基於形式不同,崇高是無形式的,因為它是混亂的、不規則的與無秩序的。在康德那裡,真、善、美之間有了明晰的分界,藝術也不等同於真理。康德為西方形式美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黑格爾認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那麼理念作為內容,則感性顯現就屬於形式。在黑格爾那裡,美的藝術的領域屬於絕對心靈的領域,而自由是心靈的最高的定性。他說:「按照它的純粹形式的方面來說,自由首先就在於主體對和它自己對立的東西不是外來的,不覺得它是一種界限和局限,而是就在那對立的東西里發見它自己。」[2]黑格爾力圖從這種對立中去發現自由。總之,在近代,西方形式美學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尤其是在把形式作為純粹的與先驗的方面。這種影響遠遠超出近代經驗主義美學關於審美經驗和審美意識的思想。
③ 哲學對藝術的影響(2)
哲學對藝術的影響
《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山中雨後新鮮的空氣、石上清泉潺潺的水聲、明月照耀下松林的剪影,構圖不僅可以入畫,而且表現出畫所不及的意趣:竹林中的喧嘩令人想見浣紗女歸途的熱鬧,蓮花的搖動可見漁舟穿行的輕盈,自然界的光色聲響交織成活波的旋律,宛如一首恬靜優美的抒情樂曲。《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夕陽的暖色與青苔的冷色形成色調互補,林中的靜謐與山中的人語動靜對比,使有限的畫面延伸到畫外無限的空間,從而以深林中夕陽返照的一角顯示出山中的空靈意境。再看《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如此夜深人靜,月光下的春山華為一片虛空,時而從山澗中傳來的幾聲鳥鳴,更襯出春夜的靜謐和溫馨。蘇軾曾在《東坡題跋書摩詰藍天煙雨圖》里說:「味摹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種境界來自於王維精文學、通繪畫、曉音律的精湛修養,也離不開他參禪的生活方式和靜心的思考方式。總之,哲學對藝術有著深刻的影響。當然,哲學對藝術的影響是相對的,並不是每個藝術家都在自己作品中表露哲學觀點,更不是每個藝術作品都非得具有哲理性。與此同時,藝術也對哲學產生一定的影響,藝術可以啟迪哲學家的思維,藝術作品也可以傳播特定的哲學思想。尤其是哲學家對藝術的思考,往往成為其哲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康德、黑格爾等均是如此。藝術反映現象,而現象的表現即得出事物的本質,人們在認識現象的過程中除了通過自身經驗,另外更大的一部分則來自藝術,即審美體驗,因此現當代的藝術越來越傾向哲理化。 ;
④ 中國哲學對中國藝術有什麼影響
是黑龍江省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知識更新培訓題目吧?
哲學作為人類理性認識的最高形式,必然對作為人類感性認識最高形式的藝術產生影響,中國哲學之於中國藝術當然也不例外。
哲學對藝術的影響,首先表現在對藝術家的影響。藝術家在從事創作活動時,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特定哲學思想的影響,並通過自己的藝術作品表現或流露出來。其次表現在對作品的創作和鑒賞、品評的影響。藝術家、藝術品的生產(創作)、藝術品的品評三者互相影響,並都統領於中國哲學的理念范圍。
哲學對藝術的影響,往往要經過美學這一中介來進行。
就其內容而言,主要是儒家、道家的影響。儒家以崇尚道義、群體優先、建功立業、文化自覺的理念使中和穆穆、謙謙儒雅成為藝術家以及其創作欣賞的評判標准。道家追慕自然的思想和無為的觀念使得中國藝術追求天然之美和清新自然的風格。而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結合,圓、空、天人合一、凈心、意境、尚神、無相、虛靜、靈感與頓悟的觀念也深深影響了中國藝術。
⑤ 以中國哲學與中國藝術的關系為例,闡述哲學對藝術發展的作用
我國哲學歷來是走在藝術前面的,我國哲學按照思想分,主要分為釋、道、儒,其中儒道思想的主要發展源頭是,易,易的許多思想和觀點也直接影響了當時乃至後世藝術的發展。不準確地講,儒家主要發揮了易中乾卦的思想,整體氣象比較含弘光,相對應藝術風格就是比較恢弘大氣,如漢文化中常見的器物造型,往往厚重朴實;道家主要發揮了坤卦的思想,同時對於易的用有很大發揮,如楚文化器物造型往往細膩雅緻。魏晉開始玄學(三玄:《易經》、《老子》、《莊子》)的興起道家對於書法繪畫藝術的影響尤為顯著,這種影響可以到元代達到了頂峰,書畫作品皆以逸品為上,即是道家思想影響到審美的一種體現;而佛教思想的傳入在大大豐富中原思想文化的同時,也對中原藝術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可以說在發展中慢慢融合逐漸本土化,而最後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其中不得不提的是,佛教是雕塑藝術在藝術發展上絕對是一顆璀璨的明珠。當然思想對於藝術的影響還表現在建築藝術、音樂、戲曲等諸多方面。
⑥ 中國哲學對中國藝術有什麼影響
一個民族、時代、社會的藝術,必然與這個民族、時代、社會的哲學相聯系.哲學是民族、時代、社會的自我意識,偉大的藝術作品總是表現出深刻的哲學觀念,它不僅是民族性格、時代精神、社會思潮的產物,同時也能動地參與形成民族性格、時代精神和社會理想,是自己的民族、時代、社會的代表.
亘古至今,繪畫作為一種時代精神的產物,它是人們的主觀思想、理性認識和審美觀念在實踐的客觀反映。多年來,它的形成和發展深受一個民族哲學思想的影響。因此繪畫觀念既是社會和民族的人生觀、人性觀、社會觀、歷史觀、倫理觀、價值觀的具體反映,也是其哲學觀的具體反映。
而中國哲學是中國文化的核心與根源。透視中國畫,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中國的哲學思想對它的深刻影響。誠如潘天壽所言:「中國畫的基礎是哲學。」實際上,中國畫與中國的哲學思想是一個血脈相承的有機體,或者說中國畫是中國哲學的藝術表達方式。
李德哲發言
在中國繪畫發展史上,繪畫藝術從非自覺進入到自覺創作階段,要滯後於中國哲學思想的成熟。早在先秦乃至西漢時期,中國繪畫所表現的民族風格和民族思想並不十分突出,更沒有純表現自我的寫意繪畫。其原因在於沒有文人的主動參與,尤其缺乏中國哲學思想的注入。雖然在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使中國哲學思想空前繁榮,涌現了許多思想流派的諸子百家。他們各自著書立說,主動參政議政。但是到了中國大一統的秦朝,則只確立韓非子「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的法家專制思想為治國之術。
直至漢武帝劉徹,聽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儒家的哲學思想才定於一尊。「舉賢良文字之士前後百數」。當時文人當政之餘也繪畫,久而久之,文人把他的道德文章注入到繪畫理論和繪畫創作當中。因為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實行文官治政的國家,文人當權影響最大,於是文人畫就成了中國畫的主流。文人是「志於道,須臾不離道」的,文人評畫、論畫、畫畫總離不開「道」。「道」是中國哲學的最高准則,這就是中國畫多以哲學為本的原因。無論評畫、作畫,必須以哲學為准則。
在中國繪畫思想的體系中,其中就以儒、道、釋這三家哲學思想的爭鳴為主線,可以說中國繪畫思想的發展就在這三家思想不斷爭鳴與交替發展中前進著。
孔子是中國最早的大哲之一,他基本不談天道。孔子很重視闡發「道」范疇的人倫涵義。以至於「朝聞道,夕死可矣」。」孔子的一位學生說:「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也就是說孔子不但罕言天道,而且罕言抽象的人性,對形而上的思辨鮮見諸《論語》。他的三大觀念是:仁、禮、中庸。而三者的中心都是人本,都圍繞著人格美、人性美、人的行為美、人類社會秩序美在思辨。所以儒家哲學又稱為入世哲學。在儒家的「修身」、「務本」思想的影響下,中國畫家必須有高尚的人品,必須讀書,必須有廣博的文化修養等。「竊觀自古奇跡,多是軒冕才賢,岩穴上士,依仁游藝,探績鉤深,高雅之情,一寄於畫。人品既已高矣,氣韻不得不高;氣韻既已高矣,生動不得不至。所謂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儒家思想的尊教化、重人倫的「禮」、「仁」思想,直接影響中國畫創作的立意及主題思考。「惡以戒世,善以示後」、「明勸戒、著升沉」、「台閣標功臣之烈,宮殿彰貞節之名」、「成教化、助人倫、窮則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並運,見善足以戒惡,見惡足以思賢。」在中國畫技法中,儒家的方法論― 「中庸」,「違而不犯,和而不同」,「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也直接影響創作語言的運用。繪畫在古人看來也既是「道剖而器,德降而藝,即為世資,亦用資世」。這和孔子曾說過的「古之學者也為已,今之學者也為人」,實在是如出一轍。「為己」就是充實自己、豐富自己、改造自己。自己為好了,為政自然公正,作文自然充實,繪畫自然高雅不俗。
⑦ 哲學是怎樣影響藝術的發展的
1、藝術與哲學有著本質的不同
第一,藝術是感性的最高形式;哲學是理性的最高形式。
第二,藝術用形象反映生活;哲學用最一般的范疇和邏輯體系反映社會生活。
第三,藝術以情感人,通過情感的感染影響人的行動進而影響社會生活;哲學以理服人,通過方法論影響社會生活。
2、哲學如何影響藝術的發展
(1)哲學通過美學的中介影響藝術的發展
古希臘的哲學是樸素唯物主義,他們雖然把世界的本原歸之於物質的某種具體形態,但肯定了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客觀唯心主義雖然把世界的本質歸之於神秘的理念,但肯定了被理念所決定的現實世界在個人的主觀意識之外。這就決定了古希臘的美學思想:美在於比例和諧;藝術模仿自然。由於哲學的變化,美學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認為美在於鮮明。這種美學思想深刻地影響了中世紀的藝術,古希臘對人體栩栩如生模仿的藝術消失了。
(2)哲學通過創作方法的中介影響藝術的發展
①哲學思想決定藝術創作方法的產生。唯物主義的哲學思想運用於藝術領域就會產生藝術是社會生活反映的藝術思想,這種藝術思想必然產生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運用於藝術領域就會產生「藝術不是也不可能是再現性的,藝術是情感的表現」的藝術思想,這種藝術思想必然產生西方現代形形色色的藝術創作方法。
②哲學思想決定藝術創作方法的選擇與改變。任何藝術家都會面臨著形形色色的藝術創作方法,選擇哪種創作方法是由藝術家的哲學思想所決定的。
③哲學思想的矛盾決定藝術創作方法的矛盾。哲學思想是復雜的,它包括自然觀、社會觀、政治觀、宗教觀、道德觀等,藝術家的這些觀點可以使一致的,也可以是有矛盾的。創作方法的矛盾導致了藝術作品內容的矛盾。
⑧ 中國繪畫藝術受哪些哲學思想的影響
佛教,道教,儒教。
繪畫藝術受其的影響當是以儒家、道家(不同於道教)、佛家(不同於佛教)為順序逐漸變輕的。
首先,儒家學派代表了中國從古至今(晚清前期)的哲學思想,其對中國文人的影響是巨大深刻的。
推薦一本書,主講中國古代哲學,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講的很深刻。
正在看,還不錯- -
⑨ 哲學對藝術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其主要特徵是什麼
老莊哲學對古人藝術創作有較強的影響,就是今天的藝術家,也常常自覺地從老莊哲學思想中汲取創造的靈感。當代美術大師吳冠中曾經說,歸「形式美、抽象美、筆墨=0」,這里的「0」,就是無,他所以得出此種結論,也可以說是受了老莊的熏陶。他又說:「東家重意境、格調、脫俗……西家強調塑造、構成、斑斕、瘋狂……是由於我先就受了中國的熏陶呢,還是19世紀後的西方繪畫也受了東方的影響,我偏愛西方近代繪畫,並於此愈來愈體會到東西方藝術本質的一致性。李可染先生說過一個比方:學藝像爬山,有人東邊爬,有人西邊爬,開始相距很遠,彼此不相見,但到了山頂,總要碰面的。這個比方特別適合東西方繪畫的比較和分析。」(《<劉國松畫集>序》)我們不是常講「九九歸一」嗎?這講的也是老莊「久而俱化」的思想。
老莊雖然大氣磅礴,但卻十分的抽象,也正是這抽象,才使我們看到了高山仰止的美,才使我們找尋到可以成為指導的思想。吳冠中說:「抽象,那是無形象的,雖有形、光、色、線等形式組合,卻不表現某一具體的客觀實物形象。」(《抽象美》)在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的山水畫呈現的正是這種抽象美。藝術家正是在這黑白之間,或者還有「萬綠叢中一點紅」里,發現了黑與白、紅與綠的抽象關系,尋找到構成色彩美的規律。
不能說約翰.伊頓研究了郭熙,就掌握了中國山水藝術的真諦,他也不會叫學生專門學習中國的山水畫和研究老莊哲學。但可以肯定,西方抽象派的藝術,是在很大程度上受著中國山水藝術的影響。曾經在美國教書的劉國松,談到中國繪畫對西方影響時就說,西方人在看到中國書法的抽象美之後,產生了抽象表現派。而抽象表現派的出現一下子就影響到全世界,隨後,他們就希望從世界各地來吸收營養。
⑩ 中國古典哲學對於藝術有什麼影響
中國古典哲學對於藝術的巨大影響既體現在作家和作品中,也體現在對於某些藝術流派的影響,如中國文學史上的「正始玄言詩派」,在魏晉時期流傳了近百年時間,這些玄言詩以老莊玄理為主要內容,有明顯脫離現實的傾向,也是哲學和藝術生硬的結合。中國哲學——美學對藝術的巨大影響,更是體現在歷代的詩文理論、繪畫理論、戲劇理論和書法理論等等之中,形成了意境、意象、元氣、虛實、理趣、風骨、神韻等許多中國藝術特有的范疇和命題,直接對藝術的創作和欣賞產生重要的影響。此外,中國美學的三大主流——儒家、道家和禪宗都以各自不同的哲學思想影響著中國藝術,互相對立又互相補充,使得這種影響更加錯綜復雜,需要我們從多彩多姿的藝術作品中去仔細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