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麗鄉村建設的標準是什麼
美麗鄉村建設的標準是什麼
美麗鄉村建設的標準是什麼,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會發現很多鄉村都變美了,「美麗鄉村」建設其實質是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升級階段,它的核心在於解決鄉村發展理念,下面是美麗鄉村建設的標準是什麼。
法律分析:1、村莊建設方面,標准規定了道路、橋梁、飲水、供電、通信等生活設施和農業生產設施的建設要求。
2、明確規定村主幹道建設應進出暢通,路面硬化率達100%。
3、要科學設置道路交通標志,村口應設村名標識。
4、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特色景觀旅遊景點還應設置指示牌。
5、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標准規定了氣、聲、土、水等環境質量要求。
6、對農業、工業、生活等污染防治,森林、植被、河道等生態保護。
7、村容維護、環境綠化、廁所改造等環境整治進行指導。
8、設定了村域內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生活污水處理農戶覆蓋率、衛生公廁擁有率等11項量化指標。
法律依據:《湖州市美麗鄉村建設條例》
第八條 區縣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生態環境功能區規劃,編制區縣域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對本行政區域內美麗鄉村建設的布局、重點、特色、時序等作出安排,積極推進全域美麗鄉村建設。區縣域美麗鄉村建設規劃應當與區縣域鄉村建設規劃、相關專項規劃相銜接,做到多規融合。
第九條 鼓勵有條件的村莊開展村莊設計。對村莊進行改造時,應當注重村莊整體風貌協調,體現村莊特色。歷史文化(傳統)村落開展村莊設計的,應當根據保護規劃,加強對古橋、古宅、古樹以及具有地域文化的建(構)築物等的保護。
第十條 市、區縣人民政府農村住房建設主管部門應當編制符合地域文化特質、體現村莊整體風貌的農房設計通用圖集,免費提供村民建房參考和選用。
建設美麗鄉村要把握四個原則:
1、必須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
2、必須堅持規劃先行,科學引導;
3、必須堅持示範帶動,典型引路;
4、必須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農民為主體的原則。
建設美麗鄉村要突出四個重點:
1、把環境綜合治理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切入點,找准問題症結,明確責任主體,完善制度機制;
2、以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為基礎,要建設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用得到的公共基礎設施,從而使得群眾獲得幸福感。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要堅持資源整合、科學推進和發動社會參與;
3、以特色主導產業為支撐,把農村產業發展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出發點和著力點,不斷壯大傳統產業,打造特色品牌,發展生態旅遊產業,增加村集體收入;
4、以崇德向善鄉風民風為保障,把鄉風文明建設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任務,引導農村群眾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講文明、改陋習、樹新風,營造秩序良好、健康淳樸、文明和諧的鄉風民風。
(1)如何搭建農村藝術村擴展閱讀:
《美麗鄉村建設指南》國家標准由質檢總局、國家標准委2015年5月27日發布。該標准將於2015年6月1日起正式實施。
質檢總局黨組成員、國家標准委主任田世宏說《美麗鄉村建設指南》作為推薦性國家標准,為開展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框架性、方向性技術指導,使美麗鄉村建設有標可依,使鄉村資源配置和公共服務有章可循,使美麗鄉村建設有據可考。
美麗鄉村的關鍵點有四點:
第一,產業美。
關於產業美我也用了幾個詞,便於大家理解。
第一個詞是自然生態。喝茶前幾年比較流行普洱,這幾年白茶興起來了,價格也越來越高,為什麼?你到安吉白茶的核心區一看,答案就在這。除了白茶採摘的時間比較早以外,更重要的是它對環境的控制,絕對做到了生態和自然。品牌就是這么來的。
第二個詞是文化創意。
2014年的11月2日到11月8日,我們組織了一個參訪團去台灣,去看它的農村再生。回來給領導寫報告的時候我就提到,我認為台灣的農村再生核心就是三個詞六個字:
一是精緻。它的產業和鄉村的建設非常精緻,包括它的管理都是精緻的,制度也是精緻的。
二是創意,跟文化創意緊緊地結合在一起。
三是DIY,就是體驗。
我在他們鎮上吃的農家菜,老百姓編的竹筐,用當地的蒲草編的名片夾,無一不精緻。有了這些產業以後,農民就有了掙錢的渠道,也就有了收入。再比如他們的柿染。我們房山的磨盤柿很出名,也非常好吃,但是磨盤柿怎麼賣的?我們開車去,100塊錢一箱,扔到後備廂拉回來就結束了。
但是人家的柿餅怎麼賣的?老闆先帶著我們去二樓,用一個老式的放映機給我們講柿子的基礎知識,讓我們了解柿子花長什麼樣,有什麼營養,吃的時候要注意什麼,接著讓你體驗手工柿染,在一個老粗布上用一個模板蘸著柿汁塗一遍,蘸著明礬再塗一遍,這就是非常好的文創作品,就是讓你在不知不覺中把錢給花出去。這就是把產業做到極致,這就是與文化創意緊密結合。
第三個詞是重視品牌。
我到甘肅慶陽一個蘋果合作社去參觀,一盒蘋果大家猜一下賣多少錢?500塊錢,而且賣得比較火。為什麼?就是因為它有了自己的品牌。
第二,村莊美。
村莊美我也用了幾個詞,第一個詞叫自然肌理。中國鄉村有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一個村莊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是多少代人一磚一瓦建成的,所以它的這種肌理非常寶貴。
比如八卦村,大家從網路地圖上搜,至少有24個八卦村,但我要講的這個八卦村布局非常有講究,這就要講到美麗鄉村規劃的問題。我們的鄉村幾千年來有規劃嗎?沒有,我們的規劃就靠兩個字——風水。什麼是風水?風水被稱為「堪輿術」,就是專門處理人和土地之間關系的,把這個問題處理好了,這個村莊的發展就有根了,這就是一個規律的東西。
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大家都認識到對牆體的處理是很重要的方面,所以我們研究中心推出一個叫做「創意手繪藝術村」的行動,我們就是想提出一個口號——讓中國的牆美起來。把每一個牆面變成一幅作品,而且是唯一的作品,這幅作品只能在這面牆上,放在其他的牆上就不能用,只能在這個村,放在其他的村也不能用,要打造這樣的效果。
村莊美的第二個詞叫生態治理。
舉個例子,我稱之為「一堵牆」的故事。在河北平山縣有個村叫李家莊村,他們的領導帶著我去看的時候,一進這個村我就有感覺了。這個村是與我理想中的美麗鄉村比較接近的一個村,尤其是一堵牆吸引了我的眼光。這堵牆不是磚頭,也不是山上的石料砌成的,而是村莊路面翻新之後就近壘到邊上的檐牆。這屬於生態治理的一個很好的例子。
第三個詞是科學管理。美麗鄉村建設不光是建設的問題,還有運營和管理的問題。在安吉的一個村,村支書給我們介紹了老百姓家裡的三塊屏。第一塊是光速寬頻,每家每戶的電視全部上「高速」;第二塊叫做平安網,通過電視屏幕能看到時時路況,安吉每個村至少有10個以上攝像頭;最神奇的是第三塊屏幕,叫村務公開網,老百姓在家裡面通過電視可以看到村裡面發生的每一張原始發票,哪怕這個發票只有一塊錢,誰簽的字、誰領的、干什麼去了,清清楚楚,完全實現了陽光操作,完完全全地公開。
第三,人文美。
關於人文美,我也用了幾個詞:一是要秉承傳統,二是村風文明,三是有鮮明的文化特色。
舉一個例子,河北館陶縣王桃園村,這個地方什麼特點也沒有,就是大平原,最普遍的'村莊,村裡就是種莊稼。怎麼樣把這樣的村莊建成美麗鄉村,這就有意義了。王桃園村是普通村裡最普通的一個,房子都非常一般,甚至很少有兩層的建築,全是紅磚房。但他們最後發現一個點,這個村特別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
其他村有了錢就蓋房子,比誰家的房子蓋得好,比誰家買了什麼牌子的汽車;這個村不比這些,就比誰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學,考的是不是名牌大學,這個村125戶人出了121個大學生。以此作為村莊發展的一個點,他們把村莊當地的一個小學給恢復了,而且就在村裡面專門設立了一個關於孩子教育的課堂,這個課堂成了一個產業。這就是一種人文。美麗鄉村建設歸根結底還是人的建設。
最後一個,生活美。
美麗鄉村的目標是生活美,就是整體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終身教授、德國巴伐利亞農村發展局前局長Holge Magel提出了「城鄉等值化」。
什麼是城鄉等值化?就是通過土地整理、村莊革新等方式,實現「農村與城市生活不同但等值」的目標,使農村經濟與城市經濟得以平衡發展。簡單地說就是在農村地區生活不意味著生活質量的降低。美麗鄉村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升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
比如黑龍江省有「龍江第一村」美譽的興十四村,完全生活在花園當中。這個村的的故事也非常傳奇,是當年的老書記帶著山東臨沂44戶人,在一片沒有一畝地、沒有一間房的環境下建起來的。
生活美還有一點很重要:怎樣把鄉村建設得更像鄉村。
魏玉棟先生作為分享嘉賓,將在「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論壇上做主題分享。
2.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地方出現了鄉村民宿鄉村民宿怎麼建才能突顯其意義價值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地方出現了鄉村民宿?從度假旅遊視角而言;伴隨著公共交通的快速發展和自駕游的普及化、自駕旅遊、深度游、自由游、感受游慢慢變成時興和時尚,民宿客棧是以知識經濟時代為基本,以當然生態環境保護為藉助的生活創意類目,順從了遊人隨意感受的要求,民宿設計使用價值也隨著反映。
3. 59個全國最美鄉村建設案例
鄉村建設
也是當下最受歡迎的熱點之一
鄉村連接著 歷史 和未來
是人們對生態宜居的嚮往與追求
我整理了近期56個美麗鄉村建設的案例
和大家一起分享
美麗鄉建項目盤點
坐落在山坡之上,場地北高南低,高差約為30米。村落周邊古樹參天,群山懷抱。青石板路蜿蜒伸展,加上周圍樹木森森,煙雨濛濛之際,炊煙裊裊之勢,呈現出世外桃源般的寧靜和閑置景象。
田園東方二期,無錫
小伍份村文化禮堂,浙江
文化禮堂作為鄉村文化建設的核心載體,承載著村落文化標簽和精神符號。但在實際建設中往往因時間關系,缺乏對村落文化特徵的充分挖掘。同時建設的復雜性也使得設計不僅僅是單純的建築或景觀的營造,更像是對村落文化的挖掘和特徵的重塑。
設計的對象選定為村西口一棟普通卻又有些特別的房子。普通是因為它就是江浙地區近現代鄉村最基本常見的單元建築類型,而特別則是因為它處於小聚落的「村口」,它區分了村落和田野的邊界,並從場所特性上應具備作為「村口」空間所獨有的指示性和公共性。應村委的要求,決定把這個基本淪為倉庫的小房子改成可多功能使用的活動室。
因借「渺滄海之一粟」的意境,於梨樹、梨花、清風、光影中成就天地之純粹。小屋散於果園阡陌縱橫中,於梨枝之巔,覽花果之盛,互不相望,各具風景。淡季作為果農勞作休憩之用,花季則幻作野奢農舍,最大程度滿足遊人與農民的不同需求。單元之間可以互相組合形成遊人所需要的聚落,使人們領略「花海一粟」的魅力。
蕉嶺棚屋落座在粵北地區的田野之間。作為一間鄉村客廳,它完全開放,提供村民閑聚、暫留的可能,又具備一定的對外展示功能。在設計起始之前,原場地東側已有一組相對完好的老祠堂。我們將其與門前的池塘保留,作為軸心,其餘的破敗房屋需拆除重建。讓新建築在南、西、北三側建立圍合,西南角入,西北角出,新老建築間的過渡區域形成內院。
位於成都大邑東部天府田園度假區,在國家鄉村振興,打破二元結構,城鄉向鄉村存根溯源這一大背景下,打造以田園酒店(民宿)為核心,以科普親子,主題樂園,康養文化體驗為活動內容的川西林盤田園綜合體。農科基地展示中心作為整個項目的農業技術的研發與展示中心,也是一種傳統川西民居田園生活的一種標志。
SUP素樸建築工作室/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
項目基址位於尚村前街的高家老屋。因年久失修,老屋主體已坍塌, 僅留有部分外牆與老屋室內及天井的台基地面。本項目是將高家老宅廢棄坍塌院落激活並加以利用,變廢為寶,用6把竹傘撐起的拱頂覆蓋的空間,為村民和遊客提供休憩聊天, 娛樂 聚會的公共空間,兼備村民集會活動、村莊 歷史 文化展廳的功能。
位於前洋村入口,緊鄰國道,是前洋與外界溝通的門戶,也是村裡人走出鄉村的第一站。這里規劃的農夫集市是一座集宣傳展示、電商平台、農業教育、土特產線上線下交易、鄉村物產田園體驗與一體的現代化農村公共服務建築。
業主華騰牧業希望用這棟建築來展示豬肉的加工過程和豬肉產品展示,並以此作為整個牧場發展觀光業的起點。以靠建築用了復合鄉下施工的紅磚、混凝土、水洗石、自然光、水、工人的意外的「自由發揮」共同設計了這個豬場。設計完成後,這棟建築成為一棟介於產品銷售大廳、美術館或者展覽館之間的建築。
本項目是利用江邊的一座廢棄碼頭,建造一個全公益性市民書屋。毛石和混凝土砌築的碼頭長寬約40米*14米,設計中32*14米的書屋主體鋼結構框架被6根鋼筋混凝土柱子支撐在碼頭上,架空建築形體的底層為原有碼頭空間,中層是書屋的閱覽空間;頂層是觀江平台。
通過對村落整體調研、綜合考量,建議將緊臨幹道、棄建已久的一處宅地徵用做新村委會,室內以共享、開放為原則,打破村委會常規以封閉式房間為主的布局,除了必要的會議區、財務間封閉外,只加設了兩間封閉備用房間,其它區域都設為開放式,結合設置了很多便利的休息坐區、閱讀區、交流區空間。
大坊荷蘭創意村是由NEXT architects所負責的一個中國鄉村振興項目,旨在通過中荷文化的融合碰撞,在都市化潮流盛行的當下,打造一個獨特的中國藝術村。其中,NEXT architects主要負責了總園區的設計規劃,以及相應建築單體及其室內空間的設計。同時,這個項目也在一定程度上緊隨了中國鄉村振興的號召與潮流。
本項目是山西省沁源縣韓洪溝老村整體復興計劃一部分,基地是一個三合院,位於韓洪溝老村中部,地勢較高。院落中有一個處空置的三孔窯洞,現狀保持較好,但廂房、倒座、圍牆和院門已經坍塌,只剩下基礎的石塊。場地中最為重要的元素是院外的大槐樹。它已經有數百年的樹齡,但仍然枝繁葉茂,如同神靈般守護著村莊。聽村裡老人介紹,大槐樹下一直是村民集會的地方,以前是韓洪溝老村重要的公共空間,也是村莊的精神之地。
先鋒廈地水田書店位於福建屏南廈地古村村落北側,被一片水田環繞。建築的前身是一座荒廢已久的當地民居,在建築師到來時僅保留著三面完整的夯土老牆和殘破的院牆。基於對場地 歷史 以及村落整體景觀的尊重,新建部分基本隱匿於老牆之內,從外面看似乎什麼也沒有發生。殘存的老牆被視為容器,包裹了混凝土和鋼結構建造的新建築,形成當代與傳統的對話。
4. 怎樣打造旅遊型鄉村,具體該怎麼規劃建設
開發建設鄉村旅遊綜合體,得有因材施教長期培育的心理准備。
一、投入大、產出慢、可持續性強。
旅遊是一個長效投資產業,快速投資、快速回收的短平快投資理念在旅遊投資領域註定要碰壁。鄉村旅遊綜合體的開發也不例外,特點在於,前期投入大,投資周期長,但一旦建成,卻能產生持續回報。
二、 個性化主人思維型產品。
鄉村旅遊綜合體要想從同質化鄉村旅遊產品中突圍,得致力於差異化定位與差異化產品打造,個性化主人思維型產品將大放異彩。
三、因地制宜。
項目所在地的地理人文風貌,是鄉村旅遊綜合體開發的基底。因此,開發過程中,無論進行旅遊點設置、旅遊產品策劃,還是道路規劃、景觀設計,因地制宜便顯得尤為重要。
四、商業模式不可或缺。
好的商業模式,能突破鄉村旅遊投資高投入與慢回報之間的矛盾,運用杠桿,一定程度上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以無錫田園東方為例,項目包含現代農業、休閑文旅、田園社區三大板塊,採取了類地產開發模式,其鄉村旅遊主力項目集群本身並不盈利,而是靠類地產收益支持。
在鄉村旅遊的生態環路中,涉及到農場農庄、特色餐飲、手作民藝、親子見學、精品酒店、客棧民宿、有機農業、生鮮電商、新媒體、NGO等多重元素。
民宿的發展,為以鄉村旅遊為主導的鄉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過去發展鄉村旅遊,由於沒有好的住宿設施,遊客很難在鄉村停留太長時間,同時也不會在鄉村留下多少消費,所謂的鄉村旅遊基本上是以觀光旅遊和低層次的鄉村度假為主,「旺丁不旺財」的情況非常突出。
一些地方,也藉助鄉村民宿的勃興,實現旅遊業的創新發展。
像浙江麗水的松陽,沒有名山大川,但以鄉村精品民宿建設為突破口,以傳統村落「活態保護」為支撐,建立起田園型旅遊目的地的市場形象,在強手環伺的長三角旅遊市場中異軍突起;
像北京的延慶縣,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以「八達嶺長城」為主要賣點,近年來以建設新型「北方民宿」為方向,推出了一批精品民宿,進而改變了延慶整個縣旅遊業發展的格局和路徑,初步實現了延慶旅遊業的轉型發展。
除此之外,鄉村旅遊的發展離不開人才。在一號文件中,專門對強化鄉村振興的人才支撐進行了全面闡釋。
目前在旅遊部門的推動下,開展了一些針對鄉村旅遊的專項培訓,但是對鄉村人才的建設基本上還處於部門之間「各自為戰」的局面,鑒於鄉村旅遊對鄉村振興的重要牽動作用,有必要建立起勞動人事、農業、旅遊等部門聯動的工作機制,並加大對鄉村旅遊人才建設的支持力度。
旅遊規劃項目組設計了生態旅遊規劃項目的開發建設,集中在旅遊規劃區內進行商務度假、療養、峰會、演出,均將在這個區域內進行。
旅遊規劃專家陳元夫教授認為:「建立開放街區不僅僅是作為一個景區的入口來考慮,還要使之成為貴陽的一個高端的休閑場所。
縱觀貴陽的休閑消費市場,沒有什麼場所可供周末或晚上消費。所以在該景區建設一個開放的商務度假區既滿足了區域內人群的休閑消費,又滿足了貴陽的城市生活。」
旅遊規劃項目根據其主體定位與自身的地形情況,將整個區域劃分為七個功能分區,分別為風情走廊區,溫泉產業示範,景觀房產區,商務度假區,開放街區,商務辦公區,預留土地區。
良好的自然環境,精緻的人文景觀,將成為一些企業的辦公首選地。建設商務辦公區用來滿足一些居民工作的場所,在建設的前期,可以將預留區栽植大量的喬木,用於育林,後期待到土地區域升值時,在做適當的開發建設。
在鄉村旅遊開發設計中,龍翔景觀認為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增強鄉村旅遊的文化內涵,在開發鄉村旅遊中,要通過系統規劃,有機整合鄉村旅遊資源,認真科學地策劃好旅遊開發項目。同時還要加強文化內涵建設,以鄉土文化委核心,提高鄉村旅遊產品的品味和檔次。
二、加強鄉村旅遊的文化內涵挖掘有利於改變目前我國鄉村旅遊產品結構雷同、檔次低的狀況。在開發鄉村旅遊產品項目和設計中,要在鄉村民俗、民族風情和鄉土文化上做好文章,使鄉村旅遊產品具有較高的文化品位和較高的藝術格調。三、保持本色,突出特色,對於開發鄉村旅遊,要注意保持鄉土特色,突出田園特色,避免城市化傾向。
三、開發鄉村旅遊要做好:開發鄉村旅遊要與其它旅遊開發相結合,與農村扶貧相結合,開發鄉村旅遊要與小城鎮建設相結合,與資源保護和主打生態個性相結合。
四、樹立品牌。
五、加強社區參與和對農民的培訓引導。
開發鄉村旅遊要將農業、農民和鄉村發展高度結合起來,使旅遊業成為鄉村社區重要的產業。在開發鄉村旅遊中農民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要把開發鄉村旅遊做活、做大、做好,就得加大社區參與力度,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和引導工作,激發農民辦旅遊的積極性和提高農民辦旅遊的能力,努力開拓鄉村旅遊的本土特色增強旅遊收益,是廣大農民真正受益。
5. 如何豐富新農村文化生活
針對當前農村文化建設較為薄弱,特別是農村文化陣地建設進展緩慢,農民文化生活單一枯燥,給發展繁榮農村文化帶來了一定困難的現實問題,賓縣縣委宣傳部利用一個月時間,專門組織開展了調研工作。通過現場走訪、召開座談會、發放調查表等多種形式,深入到賓縣鄉鎮農村地區,對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和利用陣地開展活動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等進行了全方位了解,結合現實的成功經驗,探索一些能夠加強和改善農村文化陣地建設的有效措施。 農村文億陣地建設的現狀 近年來,賓縣經濟社會發展迅猛,人民群眾的精神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農村文化建設,特別是農村文化陣地建設有了長足的進步,推動了農村文化的繁榮,提高了廣大農民的生活質量,有力地促進了農村三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 1、公益性文化陣地不斷完善 賓縣在上級部門的幫助下,新建成210平方米的中共北滿分局史跡陳列館一處;爭取哈爾濱市文化建設專項資金20萬元,新建了300平方米的縣文化館多功能展廳,功能及配套設施齊全,並對外開放;建有圖書館一處,露天體育場一處。同時,重點在全縣部分鄉鎮開展了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和農村體育健身工程。2006年以來新建了建築面積300平方米的賓西綜合文化站和建築面積460平方米的新甸綜合文化站兩處。全縣新建農民黨校和新型農民學校(綜合活動室)10餘所,年培訓人數近萬人次。投資近20萬元在休閑廣場建文化長廊一處,便民閱報欄兩處。 2、農村文化陣地建設不斷加強 通過近年來新農村建設的全面展開,全縣農村環境衛生有了新改善、社會風氣有了新變化、文化陣地建設有了新突破。除了傳統的黑板報、宣傳櫥窗、廣播等陣地外,又增加了有線廣播電視、新型農民學校、農家書屋、閱報欄和科技文化中心戶等,其中有線廣播電視入戶率達到96%,活動室和示範戶創建率分別達到76%和78%,到2008年農村文化活動室和農家書屋創建達46個,建閱報欄46個,新添置圖書4萬多冊、乒乓球桌等設備;自2006年以來,分別在全縣各鄉鎮建設了農村體育健身工程。該工程項目主要包括:標准化籃球場地一處,標准化籃球架子一付,7件套健身路徑一套。2007年在賓西鎮、平坊鎮、民和鄉、滿井鎮等4個鄉鎮分別建設了城市路徑工程。該工程項目主要包括:11件套健身路徑一套。這些農村文化陣地為豐富農民文化生活提供了條件,為繁榮農村文化夯實了基礎,為統籌城鄉文化一體化創造了機會,利用率較高,深受農民朋友的歡迎。 3、群眾性文體活動不斷深化 多年來,賓縣自上而下廣泛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以現有文化場所和設施為陣地,以各鄉鎮文藝骨幹為核心,以村級文化中心戶為主體,以縣級專業文藝人員為保障,建成三級文化網路,自編自演以歌頌黨、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為主題,宣傳黨的好政策和改革開放三十年取得的成績,既注重思想教育性、群眾參與性、藝術欣賞性,又有地方特色、鄉村特色和群眾特色的各種貼近生活、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極大地豐富了農村文化生活,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同時,開展「三下鄉」、送電影下鄉、廣場文藝匯演、文化大篷車下鄉等活動不斷,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全縣共舉辦各類群眾性廣場文藝活動130多場。僅2008年就有大型文藝活動13項近30場,小型文藝活動近50場,觀眾達20餘萬人次。節慶活動有聲有色,重大活動主題鮮明。2008年開展了「迎奧運、迎大冬」為主題的系列文體活動,掀起農民體育運動新高潮,群眾性體育活動在全縣農村和民間得到推廣。此外,基層各地組織建起了籃球隊、乒乓球隊、巧手編織隊、讀書小組、書畫小組、文藝演出隊、鄉間樂隊等隊伍。群眾性廣場文藝活動逐步形成了組織網路規范化、內容特色多元化、參與對象社會化、表演形式系列化的格局。做到「鄉鄉有活動,村村有歌聲」,用先進文化佔領農村思想文化陣地,讓公民道德行為走進千家萬戶。創建失地農民培訓學校,根據農民自身和企業的需求,對失地農民開展技能培訓。2008年對全縣就業年齡段的失地農民基本上輪訓一遍,引導農民「洗腳上崗」、「洗腦進城」,至今已有多批農民從學校結業走上了致富之路。為做好服務「三農」這篇文章,縣電視台開設了集政策性、知識性、服務性、趣味性於一體的專題節目《這方熱土》,每周一期,每期15分鍾,至今已播出50多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目前農村文化建設面臨的問題 雖然近年來農村文化建設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是也還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新情況、新問題。一些村裡無文化活動場所,無文娛活動設施,更談不上良好的文化氛圍;農村文化的滯後,導致封建迷信及腐朽沒落的黃色、黑色文化沉渣泛起,死灰復燃;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不高、法律意識淡薄、精神生活空虛。具體表現出以下「三少三低」的現象: 1、文化場所少,陣地使用率低。比如有一個鄉鎮共有7個村、56個自然屯、23000口人、農家書屋3個、文化活動室2處、村級休閑活動場所2處,活動室有的就是幾張桌子、幾把椅子和幾張報紙,圖書類型比較單一,很多內容都已經過時陳舊,適合當代農民閱讀的書刊極少,因此文化活動很少,許多場所長年處於閑置狀態,農村文化陣地的使用率極低。 2、資金投入少,資源利用率低。由於基礎相對薄弱,鄉村兩極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資金發展農村文化事業,造成鄉村文化事業經費嚴重短缺,活動室無力充實,圖書室的藏書更是有減無增,正常的文化活動無法開展。與此同時,現有文化資源配置又不合理,使用效率不高,多年來,在農村文化建設方面都進行了一定的投入,建立了一些文化陣地,添置了一些文化設施,但是,這些建設都是各自為陣,缺乏統一管理,致使農村有限的文化資源過於分散,難於發揮作用。以圖書為例,彼此互不交流,其結果是除少數圖書室使用效率較好,大多數圖書長年無人問津,利用率極低,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3、形式創新少,活動吸引力低。隨著農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們的文化消費結構、消費觀念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他們對文化的需求迅速增長,但目前農村的文化生活仍比較單調、乏味,農忙時幹活農閑時打麻將、看牌,還是許多農民文化生活的真實寫照。目前大多數農民的文化生活自下而上依次為:看電視、打牌、閑聊、參加文體活動。不能說我們沒有開展文化活動,而是我們對農民文化需求的特點研究滯後,文化活動從形式到內容都沒有多少創新,給農民提供的活動缺乏時代性和吸引力。 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 1、受地域因素影響。有些鄉鎮相對閉塞,經濟上並不很富裕,政府目前根本無法拿出更多的資金投入農村文化建設,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村文化建設的進一步發展。2、受認識因素影響。一些基層領導對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還不到位,思想上重視不夠,農村文化建設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一手硬、一手軟」現象還不同程度存在。 3、受主體因素影響。由於各種因素,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留守鄉村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婦女和小孩群體,他們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不高,使農村文化建設難有更大進步。 4、受載體因素影響。當前,農村群眾的文化需求日益呈現多樣性,但一些文化幹部對不同群體的文化需求研究不夠,不善於運用新手段、創建新載體,組織活動過於簡單和老套,對群眾缺乏吸引力,社會效益不佳。 加強新時期農村文化建設的對策 1、思想促動,把握群眾文化需求方向。一是以先進文化引導農村文化。要把農村文化建設作為「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來抓,在政治思想上要突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宣傳與教育,在社會倫理上要突出「和」、「美」的觀念,在人文精神上要突出文明健康向上的特徵,在社會價值觀體繫上突出個體發展與社會、自然和諧發展的共同理想。二是注重從滿足農民需求出發建設農村文化。當前,農民的文化需要出現了「求富、求知、求樂」的特點,探索農村文化發展的新思路,我們就必須尊重和適應農民文化需求的新變化,綜合運用各種文化手段,滿足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需求。 2、投入拉動,建立多元化的籌資體系。經費投入問題,是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堅持國家、社會一起辦的方針。實踐證明,在政府財力、物力有限的條件下,由政府包辦農村文化建設,既不現實,也不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而由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農村文化建設,不僅有巨大的潛力,而且具有日益高漲的積極性。為此,必須建立以政府和社會力量共同投資的多元化籌資渠道。一方面,當地政府要根據農村經濟的發展情況,將農村文化建設經費列入年度財政預算,優先加大投入力度,保證農村文化陣地的設備更新、圖書資料訂閱、活動開展等必要的經費開支;另一方面,要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和已經富裕起來的農民為農村文化建設投資或通過集體、個人聯建、聯辦等形式,共同發展,共同受益。 3、隊伍帶動,建立健全長效運行機制。目前農村文化建設最困難的問題不是陣地如何建起來,而是如何確保陣地的永續利用。農村文化建設是一個覆蓋面廣、牽涉領域多的系統工程,必須要有一套切實可行的長效管理運行機制,才能擺脫「一年轟轟烈烈,兩年四分五裂,三年自生自滅」的窘境。首先,要穩定和充實文化工作隊伍,各鄉鎮文化站要保證有一名專職文化幹部,同時要配齊各文化場所的管理人員和其他人員,並保證他們的各種待遇。其次,要著力培養文化人才,積極扶植農村專業和業余文化隊伍,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組一支業余文藝隊伍,同時特別要充分發揮老人協會等民間組織的作用和離退休老幹部、老教師、德高望重的老前輩等的余熱,動員他們積極參與農村文化陣地的建設和管理工作,文化部門要經常舉辦各種形式的文化培訓,為農村培養文化人才。再次,要健全必要的獎勵機制,對文化工作開展得好的鄉鎮、村予以獎勵,對長期在農村工作並做出一定貢獻的文化工作專業人員給予適當的物質獎勵。最後,要建立內部規章制度,根據農村文化陣地的特點,及時建章立制.完善措施、規范管理,使農村文化建設走上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的管理軌道。 4、管理驅動,發揮現有文化資源的作用。農村文化建設,一方面要繼續加大投入,建好陣地,完善設施,另一方面還要注重現有文化資源作用的發揮。一是要充分發揮現有陣地的作用,要走出「建陣地紅紅火火,搞活動冷冷清清」的怪圈,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把廣大農民群眾從廟堂里、從牌桌上吸引到文化陣地里來。可以借鑒居仁鎮三合村把文化陣地交給老年協會管理、使用的做法,將鄉村文化陣地與老年協會、教師、婦女、青少年等文化活動比較活躍的群體聯合使用與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率。二是要發揮政府在文化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對圖書、音像製品進行整合,可以成立「中心圖書室」或「文化超市」將全鄉鎮的圖書、音像製品全部集中起來,並建立「流動文化服務站」,定期在各站所和各村開展圖書借詞、音像播放等文化服務,使有限的文化資源發揮最大的作用。 5、創新推動,提高文化活動的吸引力。農村文化要做到持續發展,很重要的一點是要不斷創新。要注意研究新時期農民文化需求的新特點,設計一些符合農村實際的、行之有效的活動載體,來提高文化活動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一要創新文化陣地建設。根據目前農村的實際,要重點抓好以農家書屋、農村活動室、農村休閑廣場為主要內容的農村文化陣地工程建設,特別是要注重將互聯網引入鄉村文化陣地,添置一些電腦。免費讓群眾在網上查找一些需要的信息,農民群眾同樣可以享受免費的上崗服務。同時,管理人員還可定期將在網上獲得的有關信息在固定的「信息欄」中發布。二要創新文化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是農村文化建設的「催化劑」,要摒棄過去那種「地點老在集鎮,節目吹拉彈唱,時間都在晚上,觀眾政府組織,領導上台講話,群眾遠遠觀望」的陳舊模式,成立一支老教師、老幹部、老藝人組成的文藝小分隊,開展村頭文化、田頭文化、庭院文化活動。同時。要抓好民間文化的挖掘整理,將當地流傳的傳統文化搬上舞台,這些文化遺產不僅富有生活氣息。而且對村民最具有召喚力,可以極大地提高文化活動的吸引力。
6. 想要在農村小院打造屬於自己的後花園,應該怎樣做
和風煦日,春水潺潺,濃濃鄉風,美景田園,一花一草一木,巧妙搭配,都可以形成別樣的鄉村景觀。
3.多樣性種植
由於不同植物、花草、灌木、野生動植物之間可以相互促進生長,避免害蟲侵害,因此,單一種植需要維護的精力或成本都比多樣性種植的要高。如果庭院空間、條件允許,可以盡量選擇多樣性種植。
7. 足不出戶體驗鄉村旅遊!全篇干貨!詳解國內外創意農業發展路徑
「藝術行動」一直是國內外政府非常重視的部分。 鄉村本身體現了自然悠閑的生活方式,人們拋離大都市的焦慮和浮躁,進入心靜和沉澱的狀態,享受慢節奏、靜生活的慵懶、安逸和優雅的氛圍,而 藝術本身與鄉村具有很高的契合度 。有些鄉村定期舉行壁畫慶典吸引世界各地的畫家來到這里,與當地環境結合創作,鄉村古老窄小的石板路牆壁成為戶外藝術大畫廊,古典建築、現代藝術和閑情逸致既相互激發,又融為一體 。韓國和我國的台灣在這一方面有一些較為典型的案例可以供我們去參考。本期將詳細講述兩個案例,供大家賞析借鑒。
2009年,韓國開始推行村落藝術計劃,在2009 至2013五年間,韓國政府共選出藝術村落69 處,釜山甘川洞文化村是其中最為出彩的一個項目,經過藝術 時尚 的裝點和藝術家、政府、村民的多方推動,這里成為國內外遊客紛紛打卡的藝術村落、釜山代表性 旅遊 景點,年遊客量超過300萬。
01 甘川洞文化藝術村興起背景
甘川洞位於釜山市沙下區,是釜山山區的一個山地村莊。甘川文化村是1950年代太極道信徒和朝鮮戰爭避難人民共同聚居形成的小村落。1955年朝鮮戰爭後,釜山在重建過程中把800多戶宗教家庭遷至附近山坡指定位置。後來朝鮮戰爭躲避戰亂的難民們又湧入這里,沿著山腳開始建造棚戶房,成為釜山代表性的貧民區。隨著生活的改善,當地部分居民逐漸搬離了甘川洞,200多座房屋被閑置,等待小村的是衰敗、凋零、消亡的命運。
直到2008年次貸危機發生了,這是韓國1949年建國後面對的第四次金融危機。經濟上,韓國內股市遭受重創、資本外流嚴重、 社會 消費低迷、失業率上升;在 社會 層面,由於經濟的下跌, 社會 福利受到影響,階級矛盾突出、尤其是處於弱勢的低收入階層、老年人、單親家庭等生活質量持續下降,引發 社會 融合度下降,存在犯罪率升高的風險。為了恢復經濟的穩定與增長、恢復民眾的國家信任度、降低 社會 階層矛盾,提升 社會 融合度,韓國採取了一系列經濟、金融、 社會 政策。在充分考慮影響 社會 融合度的因素下(生活質量需求、新增長需求、福利需求等),韓國政府制定了人力資源新政,詣在通過創業創新,提高個人力量,繼而促進中產的增加,提升韓國未來發展的潛力,文化體系 旅遊 部被納入新政中;繼而推動了2009年文化 體育 觀光部制定「村落藝術」計劃,這項計劃是通過可持續發展手段保護弱勢階層,以此提高弱勢的生活質量,這是以村莊及社區為單位,公共藝術為手段的環境改善,內容涉及游步道、空地、小區入口、山中村落、傳統市場、停用的火車站、廢棄學校等,遍布全國各個地區。在這樣的國家氛圍下,有一個貧民區小村落,也用藝術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成為了廣為人知的觀摩點,這就是甘川洞村。
本案例將以「貧民區鄉村如何通過藝術逆襲成功」為切入點,探究甘川文化村通過哪些做法把自己的品牌推向了全世界,成為釜山 旅遊 名片之一。
02 甘川洞文化藝術村的蝶變之路
要點一:制定系列優惠政策,形成政府主導、藝術家領銜、居民協作的開發模式
甘川洞文化村藝術行動從2009年展開,它屬於韓國「村落藝術」計劃的一部分。「村落藝術」由韓國文化 體育 觀光部主辦,村落美術項目委員會和地方自治團體共同主持,基金來源於彩票委員會。甘川洞文化村具體開發模式為:政府主導——以藝術節慶和場地優惠政策,邀請藝術從業者入駐;藝術家領銜——以公告藝術形式改善本地居住環境和基礎設施;居民協作--從為藝術家提供場所、物料到自發創造,促進藝術村落成型。其具體管理模式為:地區政府、居民委員會、藝術家及村落管理中心4個部分共同管理。
釜山市沙下區在2103年發布了募集藝術家及藝術團體入駐甘川洞文化村的公告,為藝術家提供工作崗位,為地區持續管理注入新的血液。對於入駐文化村的藝術家,公告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作的同時,也要參與到當地的節慶活動中;每年至少要舉辦或參與一次藝術展覽;對居民要展開各類教育活動。
這種思路一致、全民行動、全民協作、共同管理的改革也是甘川洞文化藝術村獲得成功的關鍵,目前我們國家在鄉村改造和美麗鄉村建設中存在著村民參與度低,只是政府單方發力的現象,我們應該從中獲得啟示,積極倡導全民參與,更好更深入的建設美麗鄉村。
要點二:循序漸進扎實建設,文化激活經濟發展,增強居民改造熱情與改造信心
在甘川洞文化村形成了9個主要景點,包括天空之脊、屋頂觀景台、小王子打卡點、村莊博物館、駐村工坊體驗館、融為一體拍攝點、藝術商店、夜幕之家、照片畫廊等;同時,區域內經營有民宿、餐飲等其他經濟項目。然而這些建設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經過了多年的建設,甘川洞改造邊建設邊增加改造信心,效果一點點顯現,改造的同時不會大幅度影響原著居民的生活,更好的保護了原著村民的基本生活環境。其主要建設如下:
(1)2009年開展的 「夢想中的馬丘比丘」 是甘川洞第一個藝術項目。此活動重在通過設置藝術作品賦予地區新的活力,激起地區居民的鄉情和自豪感。以山路為中心,在12個區域內創作和設置藝術品,其中4處是當地居民和小學生共同參與完成的:「彩虹之村」、「蒲公英的悄悄話」、「人與鳥」等--其材料來自於村民們的捐贈。在該項目實施過程中前期遭到居民反對,因為他們更需要解決如何改善道路環境、增設停車場、修繕屋頂、營建綠地,整頓上下水道、提供衛生間等現實居住環境的問題。但「夢想中的馬丘比丘」項目的落成,效果立竿見影,讓小村落煥然一新,人們積極性提高很多,為藝術改造的後續項目打下了基礎。
(2)2010年,在區域內開展了 「美好迷路」 的藝術項目建設,對當地居民提出了更高的參與要求。在實施過程中選取了6處閑置的房屋進行藝術創作,同時在胡同外牆上進行塗鴉、彩繪、安置箭頭、路標;在胡同各處進行裝飾;通過「美好迷路」,使得藝術行動從初期的道路改造延伸到內部空間改造。期間,由社區居民、地方公務員、各類藝術家等共同成立了「甘川洞文化村運營協會」,作為項目的統籌組織,原始成員11名。同時,基礎設施的更新,文旅產業同步發展,增強了居民對「藝術行動激活社區」的信心。
(3)2012年,在區域內發展 「幸福翻番」 的藝術行動。政府、藝術家、居民協同合作,再次利用藝術化的手法選取了4處閑置的房屋進行裝飾。同時,在胡同內新增4個與原有作品相協調的藝術作品,具有象徵性的雕塑放置於村口,提升了該區域的獨特性。「幸福翻番」項目進一步改善了社區的生活環境,對外形象也得到了改觀。「甘川洞文化村運營協會」成員發展到105名。
在此期間,藉由社區意識的覺醒,改造計劃順利執行,甘川洞似乎通過再創傳統村落的生命力從而將原先視為頑疾的老齡化問題、人口流失問題、居住環境問題等一一解決了。
(4)2013年發布的《共同體促進自力村建設》專案計劃,開始高效凝聚起社區的共同意願, 將大量空屋改建為工坊、畫廊、咖啡書店、餐廳和民宿等 ,同時如將村裡的空地和屋頂改建成生態庭院的項目也陸續展開社區的生活環境進一步被改善。
(5)為了進一步提高文化村的獨特性和品牌價值,2014沙下區發布了 「甘村藝術村建立來訪接待中心及構建地標性雕塑」 的設計公告,為旅客提供各種 旅遊 指南及休息空間,進一步在甘川洞藝術村入口處增設與周邊環境相協調的地標性雕塑來提高藝術村的品牌價值。這一舉措使得甘川洞文化村的藝術建設得到進一步完善,藝術行動在該地區持續發力,塑造了一個鮮活的 旅遊 景點。
這對於我國的鄉村振興和社區改造具有重要啟示,韓國「村落藝術」所產生的效應已經超越了單純的藝術作品本身,公共藝術作為「藝術追求」和「地方 社會 需求」之間的橋梁,讓「村落藝術」項目營造了地方魅力和地域特性。要抓住地域特色進行創意開發,當然,所有村落改建不是一日而成,而是通過這些「村落藝術」項目建設循序漸進的改變落後村落的生活環境與基礎設施,利用農村特有的 歷史 、文化、生態等潛力增強了地區競爭力,通過地區文化、商品、商業活動與 旅遊 等產業激活了地區經濟,還通過藝術活動,為 社會 提供了多才多藝的人才並創造出相應的就業崗位,這樣既提高居民和遊客的文化消費能力,又能保證地區財產因藝術而增值,還讓村民的積極性和幸福度越來越高,從本質上改變空心村、貧困村的問題。
要點三:加強管理建設,建設真正的居游並進的藝術村莊
甘川洞的品牌已經建立,但是聚落並沒有就此止步。除了繼續為傳統文化編織更多具有創意性的外衣外,社區經營也在為建設更貼近生活的村莊而努力。例如以宜居為前提對村內的商店限定營業時間、制定外牆設計及塗改規則、並要求連鎖店不許進入村內等。通過各方面的經營管理調整,規范經營的同時又能確保居民生活不被打擾,持續保有並激發居民自發維護村莊形象、積極維系社群關系的內在動力。
這也對我們有一定的啟示,美麗鄉村和鄉村改革建設完成後,還需持續注重管理才能讓改造的成果持之以恆,更多的站在村落本身的長遠發展考慮,造福鄉村本身自然可以帶動 旅遊 興旺,應從鄉村建設安全宜居的角度去建設發展而非單純從 旅遊 角度出發一味開發建設。
03 發展成效
2012年,甘川洞文化村在福岡本部的亞洲景觀獎評選中榮獲「亞洲最美村莊」的稱號;2019年甘川洞文化村的遊客量達到了308萬;多彩的外牆、階梯式的房屋分布被譽為「韓國的聖托里尼」,甘川洞文化村成為了綜藝、影視熱門取景地。 在甘川洞的盈利部分實質可以實現回饋社區,從早期年均幾萬人的遊客量如今已穩定發展到年近150萬人次,原先200多戶廢棄房屋也逐步得到了修繕和利用。居民協會通過自營咖啡廳、運營包括金屬工藝、陶藝、木工藝和拼圖畫等體驗項目,形成了有續發展的核心。隨著名氣的提升,甘川文化村先後吸引了國內外多部影視和綜藝來此取景,如韓國王牌綜藝《爸爸去哪兒》、《running man》,影視劇《來自星星的你》以及中國《快樂大本營》都曾在此取景拍攝,為文化村的品牌推廣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台中有一座奇特的老舊眷村,位於台灣台中市南屯區春安里的一處建築彩繪地景園,不同於一般眷村的灰暗破敗,這座眷村充滿了鮮艷的線條與色彩,因此被稱作「彩虹眷村」,又稱彩虹村、彩虹藝術公園。「彩虹眷村」有如一座夢幻的神奇魔幻世界,吸引著許多人前往拍照欣賞,每到周末更是人山人海,擠滿好奇的民眾,大家對這座彩虹般的眷村都嘖嘖稱奇。
01 彩虹眷村的發展背景
「彩虹眷村」,真正名稱是「干城六村」,不過整個眷村大部分都已經拆除,只剩下一小部分眷村房舍仍然存在著,整個地區彌漫著過去眷村那種雞犬相聞的親密空間感。早先,眷村是政府為部隊的軍人安排的住房,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變成貧民窟的代名詞。彩虹眷村原本是要被政府拆除的村落之一,彩虹爺爺用藝術對眷村的重新演繹,得以保留的不僅有最心愛的故里,也有他的舊時記憶和一絲台灣古早文化。
這篇案例主要探究彩虹爺爺是如何將一個瀕臨拆遷的小村莊扭轉成無數人前來觀光體驗的彩虹公園的。
02 彩虹眷村的蝶變之路
秘訣一:素人自發,政府保護,匠心創作,讓藝術更加純粹
黃永阜原籍香港,早年響應「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從軍,後來隨部隊到台灣,十多年前准備養老,原本要住養老院安養,後改了念頭,於1979年買了現在彩虹村(春安路56巷25號)的房子,搬到彩虹眷村。為配合三個眷村改建政策,因房子位於都市更新重劃區的道路用地而計劃拆除。2008年8月起黃永阜排遣無聊、本為於春安路56巷附近樓房臨去彩繪留念的做畫之舉,最初只是在自家的屋裡屋外用畫筆描繪心事,打發時光。彩虹爺爺沒有繪畫基礎,他先吸取中國傳統年畫的造型、色彩特點,再採用最貼合「初齡繪畫基礎」的手法,創作出了充滿童趣的圖案,繪畫內容從忠肝義膽、百年好合、相親相愛到楚留香、小鳳仙、台灣「大哥大」張菲,古今中外,均是耳熟能詳的名字,十分豐富。除現實人物外,還有眾多以卡通動畫人物為原型的圖案形象。後來不少鄰居被他充滿童真的畫所吸引,也邀請他去作畫,就這樣老人在無意中創造了一段色彩繽紛的傳奇。沒多久,村內巷弄的地面、牆壁、門窗被他筆下色彩艷麗、俏皮誇張的彩虹、花朵、動物、名人肖像等畫作鋪滿,室外的標識系統以及郵箱、垃圾桶、室外擺件都一並彩繪化「隱身」,避免突兀感,原本破舊陰暗的眷村變成了一個和諧的五彩繽紛的童話世界,因此這個香港籍退伍老兵黃永阜現在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彩虹爺爺」。
2010年經嶺東、弘光 科技 大學的教授及學生發現畫作頗富童趣可愛、表情傳神,由大學生蔡克斯策動兩大學的師生向台中市政府申請保留這些意外的文化資產,而引發「搶救彩虹村」活動,想要解脫彩虹村被拆除的命運。2010年9月經過台中市市長胡志強、台中市政府文化局局長葉樹姍、台中市政府文化局藝文推廣科科長許智順及相關單位與人事的研議,雖建物尚不足以被認定為文化資產,但改在徵得所有權人同意下,以「彩虹藝術公園」之方式保留下來,保留的部分包括一旁原有的公園、幾棵老樹和黃老爺爺繪制創作的約六幢建築。彩虹眷村現僅存彩虹爺爺黃永阜夫婦居住方便作畫,於2014年1月25日開幕啟用。大家的熱情贊賞,讓老伯伯畫得更起勁、更賣力,他不斷繪畫,從牆面畫到門板,從地板畫到圍牆,連地上的水溝蓋也不放過。在他的繽紛色彩塗鴉下,呈現出一種夢幻的趣味。仔細觀察他的畫作,每個塗鴉旁都標示著繪畫日期,最近的日期是九月中,代表著他仍然懷抱著熱情努力創作中。畫畫已經成為黃永阜生活的習慣,每天都要畫。為了不打擾早上需要出行上班的鄰居,他凌晨四點鍾就出門在村口的巷道上作畫,時而是另作新篇,時而是把原有的畫修補一番。每月僅購買室外作畫的油漆錢就要幾千元新台幣。
這也給了我們很多反思和啟示,其實很多鄉村不乏民間藝術家,但很多民間藝術家缺少了 社會 一份支持。「彩虹眷村」的繪畫是素人自發性的藝術行動,這種藝術創作的精彩度不輸一般官方舉辦的公共藝術活動,類似的自發性藝術創作在世界各地都存在著,它們有堅韌地綻放美麗,為無趣的城市增添驚喜,而且因為沒有任何功利色彩,顯得更具藝術的純粹性。這些素人藝術所表達的都是人性中最純粹的 情感 和最美好的祝願。
作畫者黃永阜先生的家就在這條巷子里,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很多遊客也是慕名而來,想要跟「彩虹爺爺」合影。現在他家的大門上已經貼滿了遊客留給他的字條,上面寫滿了祝福的話語:「彩虹爺爺,您的創作讓平凡的眷村有了不平凡的色彩」;「畫得好漂亮,請繼續繽紛下去吧。」
「彩虹爺爺」不時會應遊客的要求走出家門與大家合照。他也不介意遊人走累了,推開房門,參觀他十幾平方米的老屋,盡管房子不大但牆上也畫滿了幾十個卡通人物和動物造型,床上則擺著各式各樣的木版畫,而桌子上是各種水彩筆、毛筆和紙張。老人說,現在時而也會看到來自大陸和香港的遊客前來參觀和拍照。
在我們的鄉村振興建設中,也要注重把握住鄉村的靈魂,每一個村莊的背後都應該有屬於它自己的故事,抓住故事靈魂就能賦予整個村莊靈魂,才能真正做到一村一品,就像彩虹眷村的彩虹爺爺,故事效應加上故事主人公的互動讓來村遊客都覺得整個村子是有靈魂的。
秘訣三:注重遊客參與與產品開發
在這里還有很多彩繪的場景是具有遊客互動性的,這讓更多的遊客體會到了拍照的樂趣,除了具有本地元素的故事性彩繪空間以外,還有星羅棋布的互動打卡點,這些充分駐足的「擺拍」空間,從早到晚都吸引著遊客用相機留下這抹彩虹倩影。此外,在彩虹村,「童趣」彌漫,萌萌噠的卡通人物隨時可能出現在你身邊,卡哇伊的卡通人偶穿梭在小鎮中,緊緊抓住了遊客的心,他們爭相合影,成為小鎮行走的一大景點。
彩虹眷村還開發出各式各樣的彩繪主題商品,設立創意商品的雜貨鋪,販賣各式新奇的伴手禮及特色文創,讓人目不暇接。遊客可將可愛的童趣彩繪帶回家。
這給予我們一定的啟示,鄉村 旅遊 的產品開發不能單純的停留在看,更多的是要讓遊客參與互動進來,產品的開發圍繞村莊 旅遊 的主題,可以烘托鄉村主題的氛圍,這對於鄉村 旅遊 的發展是一個升華。
03 主要成就
現在走進「彩虹眷村」,地面上、牆壁上畫滿了色彩艷麗、造型俏皮的兔子、小雞、猴子、小鳥、卡通人物、花朵、太陽以及彩虹等。紅色、黃色、藍色、綠色、白色,絢爛的色彩和極富想像力的線條,讓人們馬上置身於童話世界中。村口那條數十米長的巷道是「彩虹爺爺」作畫最多的地方,也是最熱鬧的地方。這里的畫色調明艷、熱烈,地上用油漆塗成了紅底,上面用白色和黃色等勾勒出小鳥、小雞和兔子等造型;牆上則分區塊時而以藍色為背景、時而以白色或黃色為背景,上面畫了數百卡通造型的猴子、貓和孩童。如今彩虹眷村已成為近年眾多台灣興起的彩繪村鼻祖,年接待量近200萬人,其中7成以上是外國人。這里曾獲選英國 旅遊 網站全台十大Instagram 打卡點,日本網友最想去的拍照景點,以及國際知名 旅遊 指南孤獨星球(Lonely Planet) 新書「世界的秘密奇跡」全球值得探訪的景點。
作者丨李萌、田乙慧、邢浩宇
8. 鄉村文化牆建設方案
為切實加強農村思想文化陣地建設,進一步滿足農村群眾文化需求,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以「美麗鄉村、文明和諧」為主題,從整合資源、合理布局、豐富內容、創新形式四個方面加強農村文化牆建設。
一是整合資源。該縣把文化牆建設納入新農村建設和「四在農家」建設范圍,把文化牆建設與城鄉支部聯建、部門黨建幫扶結合,整合資源和力量,合力推進農村文化牆建設。
二是科學合理布局。根據自然生態環境、人文社會環境、經濟發展狀況和村莊布局、村莊規劃、群眾聚集區域等特點,依地勢而設,使文化牆與景觀和環境相協調,力求在呈現先進文化、文明新風等共性的基礎上,體現個性化,做到「一村一特色、一牆一風景」。
三是不斷豐富文化牆內容。圍繞小康社會建設目標,突出反映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法規和系列惠民政策;圍繞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文化和文明禮儀,突出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主要內容和紅色文化、廉政文化等;圍繞本地經濟建設的農耕文化和旅遊文化,突出反映具有教育引導功能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倫理道德、生活方式等家庭文化,以及宣傳孝敬父母、鄰里和諧的生動事例;圍繞本民族特色、民俗風情為主,突出反映村莊的村情、村規民約、文化積淀、地理地貌、歷史事件及人物、科普知識、婚育新風、環保知識、安全知識、衛生常識等。
四是創新藝術表現形式。注重直觀、生動、形象、活潑,圖文並茂,雅俗共賞,採取國畫、漫畫、書法、彩繪、素描、噴繪等手段與諺語、歌謠、順口溜等藝術表現形式相結合的方式,讓農民群眾易於理解接受,在家門口就能欣賞到多彩的文化藝術作品,在寓教於樂中發自內心地變「被動看」為「主動參與」。
9. 向藝術鄉村的華麗轉身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遊客與創意壁畫《騎單車的二猛》合影留念。 五合鄉文化站供圖
帕連村民跳起傣族嘎光嘎秧舞。 五合鄉文化站供圖
鳥瞰五合鄉帕連村。 五合鄉文化站供圖
高黎貢山下,龍川江畔。從雲南騰沖市區出發,伴隨著淅淅瀝瀝的小雨,繞過幾道山彎,幾桿高達10米的「竹製毛筆」出現在視野之內——五合鄉帕連村到了。
「我不知道其他省份的情況,但這些『毛筆』絕對是全雲南最大的啦!」駐足村口,同行的五合鄉黨委副書記(掛職)張占菊熱情地講解道,「這其實都是電線桿,通過繪畫加工才變成了『大毛筆』。」
五合鄉黨委立足資源稟賦,以美麗村莊建設為抓手,加快發展生態服務業,讓綠色、 健康 、美好的生活環境成為展現五合美麗形象的發力點。2019年,五合鄉選擇在「雲南省農村綜合改革試點村」帕連,以嫁接藝術的方式,帶動鄉村 旅遊 ,激活經濟發展。在藝術的洗禮下,帕連村搖身一變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地」,引得無數遊客沉醉其間。
「能用藝術改變鄉村,讓我很有成就感」
順著火山石塊鋪就的村道挪步向前,白牆、青磚、黛瓦魚貫而出,徽派建築風格民居鱗次櫛比,漢文化符號在這個純傣族村輕易可見,這便是帕連最大的特點。
「這里距離最近的高速公路出口只有6公里,距離騰沖市區也只有30公里,但之前的 旅遊 發展卻並不盡如人意。」2019年6月,張占菊被選派至五合鄉主抓鄉村 旅遊 ,經過多次實地考察,她發現帕連的區位、民俗優勢都非常明顯,但缺少一張打響 旅遊 名號的「關鍵名片」。
最適宜帕連的「 旅遊 名片」從何得來?張占菊帶領鄉村兩級幹部四處打探,尋覓可行方案。很快,緊鄰騰沖的德宏州梁河縣舉辦的「塗鴉藝術節」吸引了張占菊的注意。
在畫家信王軍心目中,雲南的村寨雖是一片神聖的藝術凈土,卻唯獨缺乏藝術教育,「就連閱讀、談論文藝的人都很少」。因此,2017、2018連續兩年,他來到梁河縣發起塗鴉藝術節活動,邀請數百位塗鴉畫家來此創作,並開展公益教育。在藝術的賦能下,單調的巷道開始變得五彩斑斕,吸引遊客源源不斷地參觀瀏覽。
「既然有成功案例在先,那帕連是不是也能『移植』這一模式呢?」在獲得鄉黨委同意後,張占菊委託帕連文化站站長陳以曉與信王軍取得聯系,多次向他發出來帕連考察的邀請。
終於,去年8月底,信王軍一行四人來到帕連。在村裡村外轉了兩天後,他們發現,盡管帕連擁有獨到的傣族文化,但它也是一座缺乏亮點的鄉村。「如果能通過藝術讓老舊山村煥發新活力,這會讓我很有成就感。」信王軍說,離開帕連回到家沒幾天,他便設計好了改造方案。
「對傳統傣寨進行改造,這需要有情懷的藝術家參與主導,信王軍先生的方案就很好地融合了現代風格與傣家傳統。」對於信王軍的設計方案,張占菊等人很是滿意。在鄉黨委、政府的協調下,200多萬元改造資金迅速到位,3個月過後,信王軍便帶領團隊入駐帕連。
自村口向西沒走幾步,只見黃土磚牆內,卻嵌有一台廢舊黑白電視機,屏幕上清晰顯示著「你們的美術館」幾個大字,這里便是帕連村藝術改造的起點。
原來,在前期考察中,信王軍了解到,帕連村民其實並不缺少接觸藝術的機遇,每年都會有大批藝術愛好者來村寫生。為了讓帕連真正成為藝術鄉村,讓藝術愛好者與其作品能在村中找到一個「落腳處」,信王軍決定拉上村民一起修建一座美術館,即「你們的美術館」。
「美術館不是我們的,也不是他們的,而是你們的,這樣更顯得親切。」正如信王軍希望的那樣,在與藝術家們的朝夕相處中,村民漸漸對藝術創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知從何時開始,每天傍晚,在未完工的美術館內,砌牆工人、耕田農夫、年幼孩童都紛紛拿起了畫筆,開始學習作畫。
可別小瞧了這些「菜鳥」畫家,正是他們最先在「你們的美術館」辦起了個人畫展。這不,在8月末的帕連,一場名為「一個 體育 老師的繪畫展」正在這里上演。這名 體育 老師不是啥知名畫家,就是帕連村村民楊正斌。
因為家中空房較多,信王軍團隊進駐帕連後,便一直住在楊正斌家。耳濡目染下,這名五合民族中學的 體育 老師也慢慢迷上了畫筆。從鵝卵石畫到青瓦片,從田園山水畫到傣族民俗,短短3個月,楊正斌就創造了29幅作品。
「大家告訴我要想啥畫啥,還教給我具體構圖方法,知道我喜歡吃魚,藝術家們甚至還用捕魚工具撈篼給我起了藝名。」對於這個新身份,楊正斌很是滿意。
為了更好利用藝術拉動帕連發展,信王軍最近又開始將村中壁畫製作成書包和服裝,擺在網上銷售。「這些紀念品的銷售所得,最終還是要返還給帕連的,畢竟精彩地活著,比拚命賺錢更重要。」信王軍笑著說。
「看著這些寶貝還有點用處,我高興著咧」
對這個擁有百年 歷史 的村寨進行藝術改造,村民們是什麼反應?
「聽說村裡要發展 旅遊 ,大家都高興著咧!就拿建美術館說起,開工第一天,全村上下老小都主動帶上工具來到現場,一起幫著清掃整理,干勁兒可足啦!」張占菊說,「你瞧,這里是文舉奇石館,這便是我們村民自發捐建的。」
帕連村背靠雲盤坡而建,村中地勢因而起伏較大,巷道設計錯綜復雜。緊跟張占菊的腳步,在迷宮般的帕連走過幾處巷角,抬首一看,文舉奇石館便到了,而這也是捐建者楊文舉老人的家。
走入館內,四面牆上盡是展櫃,上千種奇石陳列其上,好不壯觀。「你面前這塊叫『愛情石』,那邊是『東渡』,再旁邊那個是『美人魚』……」楊文舉熱情地介紹著館中藏品,聲音渾厚有力,一點兒也聽不出老人已有89歲高齡。
先後擔任雲南民族學院副院長、騰沖文教局文化科科長的工作經歷,令楊文舉對傣族文化的傳承發展頗為在意。因此,1992年退休後,他沒有選擇留在城市安度晚年,而是舉家搬回了帕連。
自費建閱覽室、開辦漢語培訓班、請專家教授種植技術……回到家的這28年裡,楊文舉基本上一天也沒閑著,腦子里琢磨的盡是村裡的大事小情。
一次偶然的機會,楊文舉發現,帕連的石頭資源很豐富,有特點、有靈性的奇石數不勝數。「遇到好看的石頭,我就是背也要把它背回家,這都是大自然留給我們的寶貝喲!」這么多年下來,收集奇石成了老人唯一的愛好,一有時間,他便會欣賞起自己的收藏。
去年底,帕連村啟動「藝術改變鄉村」計劃後,楊文舉又動起了捐建奇石館的心思。
「放心,知道項目資金不多,我不收你們錢,就把奇石館建在我家就行,省得你們來回折騰。」至今,張占菊還記得初次拜訪楊文舉時,老人所講的這句話。
事實上,當時楊文舉的身體狀況並不太好,大家都很擔心嘈雜的施工會影響老人家休息。「你們盡管弄就好,不用管我,看到這些寶貝還能有點兒用處,我高興著咧!」楊文舉的表態,令在場的每個人都感動不已。
今年年初,在共同努力下,文舉奇石館正式開業迎客,半年時間就接待了上萬人次。
由於帕連 旅遊 業是剛剛起步,景區創建工作面臨著諸如基礎設施建設滯後、村民活動空間壓縮等多重困難。為此,五合鄉黨委在帕連組建了村民小組,形成「支部到組、自管到戶、商量到人」的治理新格局。
得知帕連村民小組成立了,楊文舉很是支持,他主動報名,並擔起了村規民約義務宣傳員、鄰里糾紛調解員等多種職務。不僅如此,他還說服兩個兒女加入了村民小組,一起為帕連服務。「不管用啥方式,只要能為家鄉建設貢獻份力量,我都願意!」楊文舉說道。
「在家門口開店,比生活在城市還快樂」
換上「藝術裝」,吃上「 旅遊 飯」,帕連村傣家人的日子真的富起來了嗎?
阿改,名叫楊秀改,是土生土長的帕連人。由於家庭貧困,初中畢業後,阿改便去縣城打工,結婚後為了照顧兩個孩子,阿改不再外出,而是留在家中務農。但一年到頭算下來,也沒多少收入,日子過得很拮據,「那時候就連買一件60塊錢的衣服都要想好幾個月。」
眼見遊客是越來越多,為了帶動村民增收,帕連村民小組在村中各處設置了多個公共攤位,只象徵性繳納一點費用,村民就可在此經營餐飲生意,「阿改小吃攤」便是其中之一。
靠著自學手藝,阿改將自家種的菠蘿、芒果調製成特色飲品,並製作軟米、豬皮、撒撇等傣味 美食 ,供遊客挑選。就靠經營小吃攤,阿改一個月就能有2000多塊錢的收入。「在家門口開店,既能照顧老人、小孩,還能接受藝術教育,這比生活在城市裡還快樂!」阿改笑著說道。
曾經,在64歲的帕連村民白興秀心中,老年人要想補貼家用,就只能帶著自家種的洋石榴到公路旁售賣,「路途遠不說,路邊蹲一天,最多也就掙幾十塊。」
「帕連作為傣族村寨,民族特色這塊招牌必須得發揚光大。」張占菊明白,若想真正發展好鄉村 旅遊 ,勢必還要發掘傣家傳統民俗的價值。
織錦技藝,是傣族的傳統手工藝之一。近年來,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一梭一線製成的織錦逐漸被機器化紡織產品替代,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嚴峻的失傳危險。「如果帕連能恢復做織錦,一來可以繼承傣家傳統,二來還能增加 旅遊 賣點。」張占菊不禁想到。
「但整個帕連,已經有50多年沒做過織錦了。」對於重振織錦技藝,起初,白興秀並不看好,「說實話,像我們幾個做過織錦的老姊妹,因為年齡大了,具體細節真是忘掉咯。」
既然在當地找不到『師父』,那就去更遠的地方看看。功夫不負有心人,去年11月,帕連村與龍陵縣的一處傣寨取得聯系。村民們分批來到龍陵,實地參觀學習,最終成功將織錦技藝傳歸帕連。
包括「你們的美術館」、文舉奇石館在內,如今的帕連已經形成了「五館聯動」的特色景點。「下一步我們要考慮的就是把鄉村 旅遊 與壯大集體經濟結合起來,幫助村民持續增收。」張占菊說道。
傣語中,帕連意味著「紅岩下的寨子」。如今,藝術鄉村散發出的「幸福光芒」已點亮了整片「紅岩」,為傣家人帶來希望!
10. 農村院子怎麼設計
1、立意
根據功能需求、藝術要求、環境條件等因素綜合考慮所產生出來的總的設計意圖。立意既關繫到設計目的,又是在設計過程中採用各種構圖手法的根據。
2、布局
布局是設計方法和技巧的中心問題,有了好的立意和環境條件,但是如果布局凌亂、不合章法,同樣是不可能成為好的作品的。
3、尺度
尺度是指空間內各個組成部分與具有一定自然尺度的物體的比較,是設計時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因素。功能、審美和環境特點是決定建築尺度的依據,正確的尺度應該和功能、審美的要求相一致,並和環境相協調。
4、細節設計
對於細節的處理也是很重要的,在庭院整體空間里光有山水、花草、雕塑等並不足夠,因為在這個空間里人們要活動,所以需要把很多的小細節處理好,這樣才是一個完整的設計。
5、中式庭院
中國傳統庭院深受傳統哲學和繪畫的影響,最具參考性的是明清兩代的江南私家園林。講究虛實結合、若即若離的朦朧感覺,既要看到美景又要有一眼望不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