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美術館的展覽方式
美術館是指保存、展示藝術作品的設施,通常是以視覺藝術為中心。最常見的展示品是繪畫,但雕塑、攝影作品、插畫、裝置藝術,以及工藝美術作品也可能會被展示。美術館主要的目的是提供展示空間,但有時也會用作舉辦其他類型的藝術活動,例如音樂會或詩歌朗誦會等。此外美術館通常也兼具推廣與文化相關的教育、研究等功能。
展覽方式:
美術館最重要的活動是舉行藝術品展覽。展覽可分為企劃展和常設展。
企劃展
企劃展是展出與特定主題相關的藝術作品,這些藝術作品通常會在某方面有共同點(例如相同藝術家、相同時代、受到相同風格影響等)。除了展出舉辦展覽之美術館的館藏外,也可能會向其他的美術館或私人收藏家商借藝術品。企劃展通常是在特定的期間內舉行。企劃展也有可能是由媒體、企劃公司、商業公司等出資或主辦,此類非美術館主辦的企劃展,有可能會在許多不同的美術館中輪流展覽,這樣的方式稱為「巡迴展」。
常設展
常設展是展出美術館本身的館藏作品。在常設展中,因為展示空間面積、修復作業、借出至其他展覽等原因,藝術品通常會輪流展示。在館藏豐富的美術館的常設展,會包含許多重要的作品,例如巴黎盧浮宮的常設展就包括《蒙娜麗莎》和《米洛的維納斯》。另外,依據藝術作品種類的不同,展示方式也有許多種。許多年代久遠的藝術品會因為展示環境的變化而損壞,此外防止竊盜上的保全設施也必須設置完善,例如將珍貴的作品放入玻璃箱中展示,既可控制箱內的溫度和濕度,確保展示環境的穩定,也可防止竊盜事件發生。也有一些雕塑品會在室外展示,此外也有讓觀賞者能直接觸摸藝術作品,或與其互動,是為了讓藝術作品、空間和觀賞者的行為能結合成為完整的藝術表現,稱為裝置藝術或行為藝術。
Ⅱ 王麥桿藝術展亮相中國美術館,什麼樣的作品才能在中國美術館展出
如果是個人畫展想在中國美術館展出,需要是中國美術家的會員,同時還需要一定的資金,但是如果是參加全國美術作品展覽的作品,只要入選就可以在中國美術館成功展覽。中國美術館作為我國最大的一個展覽館,是許多美術家都想將自己作品擺放展覽並嚮往的地方。
1、為什麼這次要舉行王麥稈藝術展 ?
此次展覽是為了紀念王麥稈先生誕辰100周年,由中國美術館和天津美術學院共同舉辦的一個學術展覽活動。他是以木刻畫而聞名,在學生時代就開始發表木刻作品。1948年創作的木刻作品《放回來的爸爸 》,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該畫也被稱作為中國現代版畫的經典作品。後來王麥稈加入解放軍,調任天津美術學院進行任教,開啟了天津美術學院現代版畫教學的先河。
Ⅲ 美術館是以什麼樣的標准選擇展品
在安排展覽布局的時候,策劃人一般會對作品的位置、順序等提出其學術性方面的要求。既要滿足文本的需要,也要滿足視覺的需要;既要考慮打破章節的相對獨立,也要保持互相銜接;既要達到同化教育的目的,也要考慮到觀眾的心理節奏。這些是確保展覽系統性和完整性的必要條件。展覽布展工作的重點是抓住主題,一步緊跟一步,萬變不離其宗。
Ⅳ 美術館是如何布置、展示美術作品的
根據參展藝術家或者作品的流派,藝術類型等不同,具體的布置也不一樣!比如有合展,也有個展。。。大體來說,首先,根據作品的類型或者風格布置對美術館進行整體的藝術設計包裝,然後可根據情況將館區分成若干不同區域,也可進行不同的風格布置!接著可將不同作品規劃設計布置到不同的位置區域,然後根據具體情況對布展的牆面,或者懸掛,放置作品的工具進行布置,接下來將作品按照規劃開始擺放,然後就是調整修改! 美術展覽充滿藝術性和創造性,布置展示的方法和渠道都不可一概而論,一般都是根據藝術家或者布展人的風格,目的性不同而有所不同,所以,該答案僅供參考!
Ⅳ 美術館如何做到受眾豐富
1、融入地方大眾生活。美術館應該從地方風俗民俗宣傳的角度出發,重新定義美術館,通過展現差異化的民俗民風等藝術活動達到吸引更多訪客的目的。
?2、聆聽地方大眾意見。為了吸引更多遊客,營造更加濃郁的大眾藝術文化氛圍,最重要的是應該和地方居民的幸福生活緊緊聯系在一起,所以設計美術館的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到周邊居民的生活,虛心聆聽地方民眾的意見,廣泛徵求地方民眾的意見,讓地方民眾感覺到自己是建造美術館的「主人」,這樣才能夠吸引更多的地方民眾甚至是國內外遊客進入到美術館內參觀。
Ⅵ 美術館的美術館建築
今天美術館的建築形式,最早是在1817年由約翰·索恩設計的達偉奇畫廊(Dulwich Picture Gallery)所建立的。在達偉奇畫廊中的展示空間是由許多彼此互相連結的房間組成,每一個房間的牆上都沒有任何的裝飾,並搭配由窗戶引入或吊燈產生的間接光源。
19世紀晚期的美國和歐洲開始出現大量的公開美術館建築,成為大城市的文化象徵。更多美術館開始與博物館和圖書館一樣在政府主導的教育政策中扮演重要地位。
在20世紀晚期,傳統風格的美術館建築開始漸漸被風格大膽的現代建築取代,成為國際觀光客的旅遊景點之一。第一個美術館建築本身成為地標的例子是紐約市的古根漢美術館,由法蘭克·洛伊·萊特設計。近期的例子則是弗蘭克·蓋里設計的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和瑪利歐‧波塔(Mario Botta)的舊金山當代美術館(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有些批評認為這樣的美術館建築是一種自我矛盾,因為誇張的外觀和室內裝潢會分散觀眾對藝術品的注意力,而藝術品才應該是美術館最重要的部分。
在古代,沒有專門收藏或展出美術品的建築。古希臘時代,雅典衛城山門的北翼為畫廊。中國隋文帝在洛陽觀文殿後,東建妙楷台以藏書法,西建寶跡台以藏名畫。西方在中世紀時期,美術品主要藏在教堂、修道院和大學中。文藝復興時期,1581年建成的佛羅倫薩的烏菲齊美術館是第一座專為收藏美術品而設計的建築物。資產階級革命以後,歐洲一些國家常以退位君主的宮殿城堡辟為美術館,公開展出其藏品。20世紀以來,美術館建築不斷增多,有兩種不同的傾向:一種傾向是繼承了美術館建築注重藝術形式的傳統。這種美術館建築本身就是藝術品,但在滿足使用功能上,常存在一些缺點。著名的有紐約古根漢姆美術館(見彩圖)、西柏林國家美術館、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和耶路撒冷的以色列美術館等。另一種傾向是以滿足使用功能為原則,提供較理想的展出和保存條件,但在建築藝術方面較為忽視。著名的實例有巴黎國家藝術及民族傳統館、墨爾本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等。國際上出現了一些新型的美術館,如露天雕塑美術館,室內外相結合的美術館,與自然風景相結合的美術館,與城市生活相結合的美術館等。著名的有日本箱根露天美術館、耶路撒冷的比利羅絲藝術園和斯圖加特美術館新館等。中國最大的美術館是北京的中國美術館(見彩圖),1959年建成。 中國美術館
國貿美術館
北京唐風美術館
上海博物館
上海美術館
石家莊美術館
故宮
廣東省博物館
香港藝術館
國立故宮博物院
東京國立博物館
伊拉克國家博物館 梵高博物館
雅典國家考古博物館
柏林博物館島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
倫敦國家美術館
國家肖像館
泰特現代藝術館
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
阿須摩林博物館
盧浮宮
奧賽博物館
龐畢度中心
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
橘園美術館
羅馬國家博物館
佩姬·古根漢美術館 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
芝加哥藝術學院
衛克斯那藝術中心
密歇根大學
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索羅門·古根漢美術館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
新當代藝術博物館
惠特尼美術館
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
美國國家藝廊
西雅圖藝術博物館
國際女性藝術博物館 澳大利亞國立美術館
維多利雅國立美術館
新南威爾士美術館
紐西蘭國立博物館(Te Papa Tongarewa)
夏威夷美術館 (Honolulu Academy of Arts) 聖保羅藝術博物館
Ⅶ 普通人如何能更有意義地參觀美術館
參觀美術館的人一般都是學習繪畫或者是繪畫的愛好者,大家一起去西欣賞美的藝術。普通人就是沒有了解過美術的人,在參觀美術館時就會顯得格外的“孤獨”。美術館是一個藝術的殿堂,任何人都可以。在其中欣賞美的藝術。普通人怎樣才以更有意義的參觀美術館?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不僅僅是停留在外表,人類在追求美的道路上從來沒有停歇。在美術館就像是一場美的盛會,而我們的參觀也不應該僅僅只是浮於表面。既然去都去了,將參觀美術館看成是提升自己的一次機會,又有什麼不好呢?
Ⅷ 普通人如何能更有意義的參觀美術館
我覺得自己到美術館去參觀,是去感觀美的精華和表現形式,所以,不要產生自卑感,不要產生排斥心,因為美術館裡面的美其實都來自於世界,都來自於你我他,只是藝術家們將不同的美濃縮和升華後,以不同的藝術形式領域陳列在美術館里。
Ⅸ 參觀美術館應該如何穿搭衣服
1.著裝舒適為主
參觀美術館是一件很耗費體力的事情,特別是對於一些體量大的美術館,一逛就是幾個小時,穿輕便舒適的衣服,可以減輕不必要的疲憊,更輕松的欣賞作品。
盡量不穿走路有聲音的鞋,比如高跟鞋,特別是細跟的、很高的,一是鞋跟和地板接觸可能發出聲音影響其他人觀展,二是對於參觀大展會非常累,最好穿舒適的平底鞋。
2.符合展館要求
有些美術館對著裝有明確要求,不得穿拖鞋、低於膝蓋的下裝、吊帶或其他裸膚度太高的衣服等。要記得提前看參觀要求,對於此類畫展,參觀時必須嚴格遵守要求,否則會被禁止進入美術館。
另外,館內空調一般都開得很足,夏天看展可以帶個小外套或者披肩。
3.符合場景
根據展品風格適配服裝,與展館整體氣氛協調。
色彩方面不要穿得太花哨,顏色可以控制在3個以內,經典的萬能搭配黑白灰,幾乎不會出錯,大多場館都是白牆做底色,作品顏色整體比較豐富,元素也比較多,黑白灰的服裝會顯得畫面比較干凈且高級,襯托展品。
莫蘭迪色系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飽和度不太高的顏色,不張不揚,和場館的大片白色相融合,顯得人很溫婉,會帶來更柔和文藝的視覺效果,拿捏氛圍感。
對於一些現代主義的展覽,也可以提前查閱展覽主題和色系,選擇大膽撞色或者同色系穿搭,與展館主題不謀而合。
Ⅹ 也談美術館的基本職能
對於中國當下大批新建的美術館而言,建築或者說是陳列空間已經不再是問題,對於生活在北山廣深等一線城市的居民而言,藝術展覽對於他們而言已經不再是遙不可及,而似乎有點泛濫成災了,但是這種泛濫成災依然是有限的,參與到藝術的居民在一線城市也仍然是少數,或者是從業者和愛好者偏多。對於一個美術館而言,參與者不需要是藝術的愛好者和藝術行業的從業人員,假如美術館是一家公司,其產品所面對的群體應該是盡可能廣泛的城市居民。
已經有很多美術館意識到了公共教育作為美術館的一個基本職能的重要性,並且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了公共教育的嘗試,當下美術館的公共教育有三種類型:第一類是自主開發的課程和講座,多由美術館的公教部門設計方案和聯系授課教師,這種類型有其人員基礎和美術館的運營理念基礎,課程內容多針對更為專業的群體。第二類,依託於美術館自身的館藏,就館藏進行更多是藝術史知識的普及和推廣,這種類型需要美術館自身有著較完善的館藏理念和館藏運作,專業化針對性沒有第一類那麼強,更具有普及性。第三類是依託於美術館展覽的藝術家或策展人的講課人式的公共教育,這種類型的公教活動形式多為講座,周期往往不持續,內容和水平的可把握性不強,往往依靠主講人自身的水平,容易變成講課人自身的回憶談話,教育和普及性層面的意義不如第一類和第二類,其存在更偏向於一場展覽的附庸存在。
三種公教類型都有其存在意義,卻也都有其問題,就公共教育這一職能在美術館中的存在價值而言,如何通過更多的形式和模式增強基礎受眾對於美術館的關注度是現階段美術館在城市中建設的亟需解決的。公共教育是增強美術館的用戶粘度的一種重要的形式,當然其存在意義不再僅僅如此,但是在一個藝術並未理想化被大眾所關注的環境下,這種功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不難發現三類公共教育中,第一類自主研發的課程多能偏向於兒童教育和少年群體的需要,而依託於美術館館藏的第二類和依託於美術館展覽的第三類所針對的群體其實更偏向於青年和成年人,而且是在這一群體中對藝術有較高接受度和認知度的部分。就美術館本身而言,公共教育所針對的群體和美術館本身所希望服務的群體是在同一個集合內的,但是當兩者所服務的對象都是極為有限的藝術愛好者群體,那麼美術館本身的社會職責便是缺失的,美術館在一個城市中要提供和主動地尋求讓居民能關注藝術的機會,而美術館的公共教育也需要在給予和提供認知藝術機會的同時,增強美術館對於藝術展覽的運作態度和理念的表達。
由於當下美術館,主要是民營美術館存在著運營上的種種難題,不僅僅是資金的問題,更有著其運作模式上的缺陷,而在公共教育這一職能中,美術館更需要意識到的是,在有限的美術館本體覆蓋區域內的深度開發與合作,加強同美術館周邊的社區、學校以及其他公共機構的聯合,區域內先形成文化影響力,培養區域內的高質量客戶群,這部分會是美術館公共教育的主要服務對象,而公共教育從來都是一項長久而持續的工程,從基礎出發也才會是最恰當的選擇,更是培養美術館覆蓋區域內居民藝術意識的最佳方式。
美術館不再是一個城市的標配,一線城市美術館不呈現一點泛濫的態勢都不好意思自稱是一線城市,硬體設施是齊全配套了,但在我國的慣例往往是用金錢鑄造的都很容易成功,而需要時間來打磨的卻難免失敗,恰恰美術館需要的文化理念、運營模式以及學術建設都是靠時間來打磨的,並非有資金就能堆積出來一座空中樓閣。
在基金會和社會支持等制度不甚完善的背景下,民營美術館的生存是困難的,現在所謂依託基金會制度和社會支持等模式的美術館大多不過是有個好聽的名頭,而背後多依靠的是投資方的資本,單一的資金來源讓民營美術館很難真正在美術館意義本身的職能上有所作為。投資商分兩種,但大體都是希望靠著做美術館撈筆錢的,一種是建美術館為買賣提供便利,不論賣房子還是賣藝術品;另一種是沒想好怎麼辦覺得現在火熱的自己也弄一個抓准時機,以後也有機會分一杯羹。總之真心抱著做美術館心思的商人,這種存在其實本身就是很奇怪的,當前環境還沒有健全的商業與美術館的互惠利民的模式。
商業展覽所產生的費用包括場地租金、展覽策劃以及執行等一系列的活動所產生的費用成為民營美術館維持生計的好方式,盡管主要資金來源還是從投資人處獲得,但至少這為美術減少了部分的開支,也豐富了美術館的展覽類別。但同時也減少了美術館自身展覽和學術發展的自主性。專業人才在整個行業的缺乏也是美術館整體展覽方向偏商業的重要因素,畢竟民營美術館的策展人在一定程度上並沒有展覽決定的權利。
作為新興產物的美術館,在社會意義層面還有很多基礎性的工作時沒有做到的,首先就是給予民眾提供更為開闊和國際化的展覽和學術,對於一個文化公共機構而言,給予民眾基礎的知識普及意味著給予民眾選擇的權利,一群無知的人是無法選擇和判斷喜好與優劣的。引進的展覽也往往更容易受到民眾的關注,無論是K11作為商業機構做的莫奈專題展,還是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首次引進的培根、洛瑞等國際藝術家的展覽,都給予了民眾新的視野。有了這些基礎,才有了機會讓民眾認知後選擇的機會。正如有人批判上海雙年展愈來愈脫離社會一般,離開了民眾的參與,藝術只能成為一群商業寡頭操作和玩弄的把戲。
當無從選擇或者利益在前,選擇引進一些國際性的合作展覽項目,占據一些檔期,低質量或者偏商業性質的展覽是否能在一個美術館的展覽計劃中至少少出現一些,而民眾對美術館的關注度和就展覽本身的參與度也能更高一些。對於一個美術館或者一個藝術行業的人而言,不去折騰自己做些有意思的事,而整天如同商人一般盯著錢,那麼其實還有更多賺錢的行業和領域更適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