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傅雷家書》中傅雷教育兒子的信條是什麼
傅雷素來主張教育的原則,即父母應該給孩子的人生信條是:先為人 ,次為藝術家 ,再為音樂家,終為鋼琴家
『貳』 傅雷在哪一年的家書中告訴兒子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一九五四年的
『叄』 你覺得傅雷最終希望兒子成為什麼樣的人
希望兒子在獲得巨大成功的時候要保持謙卑,不懼孤獨,勇於攀登的藝術境界.做一個堅強的人 ,能夠正確地對待情緒上的消沉和低落,學會用達觀的態度泰然之,保持心靈的平衡;進而能夠冷靜、客觀地分析事理,正視現實,吸取前車之鑒。
『肆』 在《傅雷家書》中弗雷希望兒子成為怎樣的人
他希望兒子成為一個會做人的人。要有信用,要有責任感,在學會了做人的基礎上成為一個出色的藝術家。
『伍』 傅雷教導兒子要做一個什麼樣的藝術家
《傅雷家書》--苦心孤詣的教子篇:凝聚著傅雷對祖國、對兒子深厚的愛.信中首先強調的,是一個年輕人如何做人、如何對待生活的問題.傅雷用自己的經歷現身說法,以及自身的人生經驗教導兒子待人要謙虛,做事要嚴謹,禮儀要得體;遇困境不氣餒,獲大獎不驕傲;要有國家和民族的榮辱感,要有藝術、人格的尊嚴,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答案:德藝兼備、人格卓越
『陸』 傅雷在給傅聰的家書(1955.5.16)中告誡兒子怎樣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他是如何說的
傅雷在給傅聰的信里這樣說:"長篇累牘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作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發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布給別的青年;
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鍾,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
(6)傅雷讓兒子當什麼藝術家擴展閱讀:
《傅雷家書》是文藝評論家以及美術評論家傅雷及其夫人寫給兒子的書信編纂而成的一本家信集,摘編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書信,最長的一封信長達七千多字。字里行間,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摯愛、期望,以及對國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傅雷說,他給兒子寫的信有多種作用:
一、討論藝術;
二、激發青年人的感想;
三、訓練傅聰和傅敏的文筆和思想;
四、做一面忠實的「鏡子」。信中的內容,除了生活瑣事之外,更多的是談論藝術與人生,灌輸一個藝術家應有的高尚情操,讓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傅雷家書
『柒』 傅雷教育兒子的信條是什麼
《傅雷家書》中傅雷教育兒子的信條是:先為人 ,次為藝術家 ,再為音樂家,終為鋼琴家。
傅雷家書共有兩則,第一封家書寫作的時間是當兒子精神消沉的時候,第二封家書寫作的時間是當兒子欣喜成功的時候。這兩封家書從兩個方面表達了父親對兒子的那一份動人的舐犢之情。
傅雷和傅聰兩父子不僅是生活中朋友,而且是藝術上的知音。傅雷以自己深厚的學養、真摯的父愛,傾聽著萬里之外兒子的每一次心跳,預想著兒子前進道路上可能出現的各種困難,傳頌著自己的惦念和祖國的聲音。
翻開《傅雷家書》,你看發現:教導孩子如何為人處世,傅雷格外的用心。「萬萬不能動火,令人誤會。」理直也不要氣壯,得理也要饒人。」「態度謙恭,虛懷若谷。」「做人最忌交淺言深。」教會孩子和世界相處的能力,才是父母對他最大的保護。孩子能融入社會,游刃有餘,才是父母最值得驕傲的事。
每一個優秀的人背後,都有一個「狠心」的父母。傅雷在孩子學習上是出了名的嚴厲,對學業教導只一句:「沒吃足苦頭絕不能有好成績!」俗話說,慣子如殺子。那些會「逼孩子」的父母,其實活得最明白。孩子學習的最佳年齡錯過了,就再也回不來了。與其讓孩子未來後悔不已,寧願讓他現在埋怨自己。
『捌』 1.傅雷為激勵傅聰,寄了一份什麼稿給兒子,希望兒子成為怎樣的藝術家
傅雷為激勵傅聰,寄了一份書信稿給兒子,傅雷希望兒子成為一個品德與才華並重的藝術家。
其中在學習上給傅聰提出的建議:
1、多寫作多思考,用寫信的方式訓練寫作能力和思維能力。
傅雷反復強調讓傅聰寫家信,其用意是:
①討論藝術,激發傅聰對藝術的思考。
②藝術家要把自己的感想、心得,傳達給別人。
③只有寫下來,才能鍛煉一個人的思想和才智。
2、做好時間管理,做事情要有計劃。
傅雷希望兒子要控制事情,而不要被事情控制。
相關介紹:
《傅雷家書》是一部很特殊的書。它是傅雷思想的折射,甚至可以說是傅雷畢生最重要的著作,因為《傅雷家書》是給他與兒子之間的書信,體現了作為父親的他對兒子苦心孤詣。《傅雷家書》這本書中無處不體現的濃濃的父愛。
信中首先強調的:
1、是一個年輕人如何做人、如何對待生活的問題;
2、待人要謙虛,做事要嚴謹,禮儀要得體;
3、遇困境不氣餒,獲大獎不驕傲;
4、要有國家和民族的榮辱感,要有藝術、人格的尊嚴,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玖』 傅雷家書中教導兒子待人要……,做事要……,禮儀要……,要做一個……的藝術家。
《傅雷家書》中教導兒子待人要謙虛,做事要嚴謹,禮儀要得體;遇困境不氣餒,獲大獎不驕傲;要有國家和民族的榮辱感,要有藝術、人格的尊嚴,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傅雷在給傅聰的信里常這樣說:「長篇累牘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
第一,我的確把你當作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
第二,極想激發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布給別的青年;
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
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鍾,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
貫穿全部家書的情意,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9)傅雷讓兒子當什麼藝術家擴展閱讀:
傅雷夫婦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間寫給傅聰和兒媳彌拉的家信,由次子傅敏編輯而成《傅雷家書》。
《傅雷家書》是一部「又熱烈又恬靜,又深刻又樸素,又溫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書信集:一位中國父親給遠在歐洲學藝的孩子的家書。傅雷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把自己的人生的智慧、生活的經驗、藝術的體會、文化的感悟,都毫無保留地貢獻了出來。
這些家書開始於1954年傅聰離家留學波蘭,終結至1966年傅雷夫婦「文革」中不堪凌辱,雙雙自盡。十二年通信數百封,貫穿著傅聰出國學習、演奏成名到結婚生子的成長經歷,也映照著傅雷的翻譯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運起伏。
『拾』 傅雷:先做人,其次做藝術家,最後當鋼琴家
"親愛的孩子,你走後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一天不想你, 每天清早六七點鍾就醒,翻來覆去的睡不著,也說不出為什麼。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親獨自守在家裡,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樣,我和你媽媽老是想著你二三歲到六七歲間的小故事。"
"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遠對不起你,我永遠補贖不了這種罪過!這些念頭整整一天沒離開過我的頭腦,只是不敢向你媽媽說,人生做錯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寧!真的,巴爾扎克說得好: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
上面的兩段話均出自傅雷寫給兒子傅聰的家信里,相信閱過《傅雷家書》的讀者一定不會陌生。
在第一段話里,能看到大多數父母的影子,對於長大的孩子,希望他茁壯成長,向外發展,但又不忍孩子遠離身邊。父母就是這樣,從十月懷胎到一朝分娩,辛辛苦苦一步步將兒女哺育成人,為的就是希望子女成才有所用。但是,等到兒女成才之際,亦是離開屋檐獨飛之時。作為父母,既為他們而高興,也為此傷心難過。
總想著打個電話問問近來可好,卻幾度躊躇,最終還是放下了手中的電話。
在父母的心裡,可能不打擾,給予子女足夠的空間和自由,也是一種愛吧。
而第二段,寫出了一個父親對孩子深深地懺悔。傅雷在教育兒子傅聰時管教甚嚴,雖說是望子成龍,但太過嚴格的教育在一定程度對孩子的心理狀況會有不利的影響。打個簡單的比方,中國人自古至今一直信奉「棍棒出孝子,嚴師出高徒」,不能說毫無道理,只是這樣的信條之下,有多少父母子女漸漸疏離、甚至反目成仇。本該是世界上最親密無間的親人,卻變成最不能吐露心聲的人。
曾經看過這樣一條微博。
不知道多少朋友小時候曾被父母揍過、被父母誤解過、被父母強加的思想壓得喘不過氣,現在的你釋懷了嗎?
「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誰都懂,但傅雷並不是一味的嚴教,在對於藝術方面,傅雷更多地是對兒子的鼓勵與適時的指點,在時局動盪的年代,傅雷與兒子在一紙家書中探討著著人生、藝術、世事,「先做人,其次做藝術,最後做鋼琴家。」這是傅雷對兒子的要求,他曾說「自己責備自己而沒有行動表現,我是最不贊成的。這是做人的基本作風,不僅對某人某事而已,我以前常和你說的,只有事實才能證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動才能表明你的心跡。待朋友不能如此馬虎。一切做人的道理,你心裡無不明白,吃虧的是沒有事實表現;希望你從今以後,一輩子記住這一點。大小事都要對人家有交代!」
拋開《傅雷家書》不談,傅雷還是一位作家、美術評論家,更是一位翻譯巨匠,他翻譯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爾扎克、羅曼·羅蘭、伏爾泰等名家著作。20世紀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譯巴爾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貢獻,被法國巴爾扎克研究協會吸收為會員。
作為翻譯家,人們說傅雷「沒有他,就沒有巴爾扎克在中國」,他向國人譯介的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曾深深影響了不止一代人。作為文學評論家,他對張愛玲小說的精湛點評,為學界作出了文本批評深入淺出的典範。作為音樂鑒賞家,他寫下了優美的對貝多芬、莫扎特和肖邦的賞析。傅雷一生痴愛藝術,他欣賞藝術的美,常常有獨到的發現和感悟,似乎比別人多了一雙慧眼。他總能感受到藝術美的精魂,引發起感情的洶涌澎湃,因為他有一顆天真單純的心靈。他像是活在藝術美的世界裡,孜孜地追求完美的藝術境界。太唯美太理想化了,他就顯得很孤獨,也很痛苦,與世俗似乎有點格格不入。最後,也是為了美,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
傅雷翻譯的外國文學作品,自成一家,他翻譯的某些作品至今無人能出其右,他「追求神似而非形似」的風格,至今還在影響著中國的大批翻譯家。翻譯不是簡單對語言的轉化,必須表明文化立場、文化的視野和對文化的追求。傅翻譯不僅是簡單的文字轉換,它作用於文學,作用於文化的意義不可忽略。翻譯是打開外面的世界,通過文化交流,豐富自身世界的一種渠道。
拆句之難,普通話是人工的,缺少方言的生命與靈魂,翻譯時總是膽子太小,真正愛好,定能譯好。
舊譯《高老頭》改得體無完膚--極盡方法傳達原作意義,而不在字面或句子結構上。
數一數二之書,落入不三不四之手。假定你是原作者,用中文寫作,翻譯不易有成績、風格最難討好,翻譯仍需熟讀舊小說。
中國人的審美觀與西洋人出入很大,譯者的個性、風格,作用太小了。
空談理論沒用,主要是自己動手。
吃足苦頭,決不能有好成績。
藝術最難的是完整,譯的東西過了幾個月看就不滿意,非細細研究不能動筆。
天資不足,只能用苦功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