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玩鑒定的方法有哪些
古玩鑒定的方法,主要有傳統方法和現代科學方法兩種。在各類古玩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考古學研究對象,是經過科學發掘出土的。對於這些古玩主要是依靠考古學的地層學和類型學進行斷代,對史前時期或者年代比較久遠的歷史時期的古玩,還可以運用碳-14、熱釋光、古地磁等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測定年代。所有這些都屬於現代科學鑒定年代的方法。
傳統的鑒定方法主要是對傳世古玩年代的鑒定和辨偽。傳統方法經過長期的經驗積累,已經形成了比較系統的對各種不同類別古玩進行鑒定的方法,但是傳統方法過去主要側重在經驗的積累上,需要運用科學方法進行總結,才能不斷發展和提高。
❷ 什麼才稱古董,古董跟藝術品有區別什麼嗎
古董一定要是舊的器物,具有一定文物價值,而且能流通的才能稱作古董,才能有價格,但藝術品就包括了當代藝術家的作品,范圍大了很多很多。
❸ 怎樣鑒別古董
鑒別古董的真偽最本質原則的就是特徵比較。
古董分類繁多,但每一類古董如瓷器,青銅器因年代,材質,製作工藝,保存狀態等等的不同,存在各種特徵。如銅器鑄造留下的模具痕跡,年代留下的各種銅銹,瓷器的彩繪顏料,胎土,釉面特徵等等。。這些自然形成的特徵,許多都是都是不同時代器物所特有的。
換句話說,他們就像鈔票上的防偽標志,是屬於人為無法仿製或者是仿製成本高昂的。鑒別古董真偽就是利用這些特徵做比對。
一件古董的真偽首先就是確定這件古董的名稱和歸類,然後按照相應的標志去對比,比對它上面是否存在這些特徵,這些特徵性狀是否和真品的性狀相符。這就是判斷古董真偽的方法。
由於古董分門別類非常繁多,因此一個人每類古董的鑒別特徵都掌握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一個人一輩子努力學習積累最多隻能精通幾個門類。所以一個專家什麼都能鑒別這往往就是不可靠的
瓷器鑒別不是嘴一說就行的
明清時期,隨著景德鎮官窯的建立和發展,瓷器上的款識趨於系統化、規范化。民窯瓷器的款識則多種多樣,紛繁復雜。以下按朝代分而述之。
明代
洪武:洪武一朝,未發現任何帶年款的官窯器。民窯也極少見,僅見有青花書寫「福」、「壽」款者。此外,江西省玉山縣發現「洪武七年二月二十七日造此」紀年款的青白瓷罐,款識刻劃在罐腹,系罕見的具有明確洪武年款的器物。
建文:未發現署年款的瓷器。
永樂:明清兩代,在瓷器上書寫帝王年號作為款識,始於永樂。款式僅見有「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一種,未見有楷書款。上海博物館收藏一方明永樂時翰林學士沈度的端視,硯底刻「永樂乙未秋翰林沈度識」十字篆文,經仔細比較,與瓷器上永樂款識字體相似。因此,永樂官款可能由當時的翰林學士沈度書寫後,再交工匠臨摹寫在瓷器上。永樂官器署款者不多,僅見有青花、白釉、青釉及紅釉等瓷器上。青花器物中寫帝王年號款的只見於壓手杯上;此外,早年流失日本的一對永樂青花蓋瓶,器身書「內府」二字,顯系宮內用器。單色釉器,有刻款和印款兩種體式。民窯青花器上有書寫「福」、「祿」、「壽」等字的。
宜德:宣德時期,帝王年號款激增,大多數為楷書,也有與永樂一脈相承的篆書款。款式僅見有「大明宣德年制」和「宣德年制」兩種。大多數是六字二行「大明宣德年制」楷書,「宣德年制」四字款少見。刻款有楷有篆,以楷為主。未見有印款。款識外常圍有單線圈、雙線圈、長方框及長方框外加雙圈等,也有無框圈的。宣德瓷器落款位置比較隨便,底足、口沿、耳部、柄流、里心、器蓋等處都有落款的,因此,曾有「宣德款識滿器身」的說法。款識還見有「大德吉祥場」、「敬權」等,民窯青花中見有「福」、「壽」等字款。
正統、景泰、天順:正統、景泰二朝未見任何帶年款的官窯器。正統一朝,迄今僅見民窯器楷書「正統元年」和「正統捌年」款二例。景泰朝一件未見。天順朝僅見四件:一件印「天順年造」款卵釉雲鳳紋瓷盤,為官窯器,現收藏於英國達維護特基金會。另兩件書「天順七年大同馬氏造」;一件書「天順年」三字,三件器物都是青花三足筒爐。
成化:以青花楷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二行款為主,款識外,有的加雙圈,有的加雙方框,也有無圈框的。官窯罐類,還有在底足寫「天」字款的。民窯款識有寫「大明成化年造」、「大明年造」的。
弘治:以青花楷書「大明弘治年制」六字兩行款為主。另有「弘治年制」四字篆款,多為刻款。尚有以紅彩寫「弘治年制」和「上用」款的,亦系官窯器。民窯器有寫干支年款的,如「壬子年制」(弘治五年,1492年)。也有寫「金玉滿堂」、「長命富貴」等吉語款的。
正德:正德官款主要有「大明正德年制」六字楷款和「正德年制」四字楷款,其中以四字款居多。有書寫款,也有刻劃款。除了用漢文外,此時亦有用阿拉伯文和紅彩梵文書寫的款識。民窯器常見「正德年造」、大明年造」楷款,還有「長命富貴」、「天下太平」等吉語款。
嘉靖:嘉靖官款一般都在底足書寫「大明嘉靖年制」六字兩行楷款,並帶有雙圈;器口邊書寫六字橫款者少見,但大盤、大缸等的口沿處也見有。款式有青花、紅彩、刻字塗金等數種,均為楷書,未見篆書。款字的排列形式,有兩行直款、單行橫款,也有環形和十字形六字款的。民窯器中有寫「嘉靖製造」、「大明年造」年款的。出現堂名款,如「滋樹堂」、「東書堂」等。人名款激增,如「陳守貴造」、「鄧奎自造」等等。吉語款也增多,如「富貴佳器」、「福壽康寧」、「國泰民安」等等。另有寫「金〓大蘸壇用」款的器物,系當時的道教用器。
隆慶:所見官窯年款都寫「大明隆慶年造」六字兩行楷款,「隆慶年造」四字兩行款少見。款外常圍以雙圈或方框。隆慶款識有青花和紅彩兩種,紅彩款多用於彩器上。
萬曆:官款以「大明萬曆年制」六字兩行楷款為主,四字兩行款少見。有的款外帶雙圈,也有不帶圈的,或六字款呈環形。有青花和刻劃款。堂名款、人名款、吉語款增多,如「徐〓慶堂」、「純思堂」、「程廷梓造」、「萬福攸同」等等。
天啟:官款以「大明天啟年制」六字兩行楷款為主,也有書「天啟年制」的。民窯中書紀年款的見有「天啟元年」、「天啟八年」、「天啟三年唐氏制」以及「大明天啟米石隱制」等等。
堂名款、吉語款有「竹石居」、「白玉堂」、「同樂佳器」、「仁波佳器」等等,還常見圖案款,如兔子、靈芝、方勝等等。
崇禎:崇禎時期署官款的器物少見,有「大明崇禎年制」及「崇禎丁丑」(崇禎十年,1637年)等。民窯盛行堂名款、人名款、吉語款,如「翔鳳堂」、「甲戊春孟趙府造用」、「富貴佳器」等等。
清代
順治:順治官款少見,有「大清順治年制」六字兩行楷款,款外有雙圈。署「順治年制」四字的,一般無圈框,均為青花款識。民密器署干支紀年款多見,如「順治丁〓年」(1657年)「庚子年制」(1660年)等,堂名款、吉語款減少,見有「繼善堂」、「百花齋」、「西疇書院」「玉堂佳器」等等。
康熙:官窯瓷器的紀年款主要有兩類:一是「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二行或三行楷款;一是「康熙御制」四字料款,寫於琺琅器上。官窯器中也有寫干支紀年款的,如「康熙辛亥(1671年)中和堂制,」中和堂曾是康熙皇帝在圓明園中的居住之所,因此,署「中和堂制」款的器物是宮內御用之器。康熙朝瓷器款識種類繁多。按書體分有:楷書、篆書、行書,官款絕大部分是楷書,少有篆書款。按顏色分有:青花、釉里紅、金彩、紅彩、紫褐色款以及紫、黑、黃、藍等料款。按款外線框分有:雙圈、單圈、元圈、雙邊正方框等。按排列形式分有:六字兩行、三行款,四字兩行及四字環形款等。民窯一般無年款,但其它種類款很盛行。
雍正:官窯年款較多見的是「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兩行楷書款,也有六字三行的,款外有雙圈或方框。琺琅彩器款識有「雍正年制」與「雍正御制」四字,一般為兩行豎寫並圍有方框的楷書款。在茶葉末、爐均及仿鈞器上,則見「雍正年制」四字篆書刻款。「雍正年制」四字古錢形款,則主要見於花盆一類器物底足。雍正朝的堂名款不及康熙時期多,著名的有「朗吟閣制」楷書款,為雍正未登極之前燒制的,朗吟閣是當時雍正的讀書處。堂名款還有「養和堂」、「希范堂」、「致和堂」等;人名款則見有「江鳴〓制」、「馮宅」、「松年」等;吉語款少見;圖案款有一定數量,如靈芝、鼎、花押等等。
乾隆:乾隆朝的官窯年款,有楷、篆兩種書體,但以「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為主。多數不加圈框。以青花款為多,還有金彩、紅彩、藍料彩與刻款等。堂名款之多,較康熙朝有過之而無不及。人名款中,以「唐英」、「瑤華道人」等有名,唐英為督窯官,瑤華道人為乾隆的王子。
嘉慶:官款以篆書為主,少有楷書,大多為「大清嘉慶年制」六字三行篆款。民窯款識篆、楷均有,六字或四字,但字體草率。出現圖章式的篆書款。
道光:官款與嘉慶時體式大致相同,大多為「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款。以青花和紅彩寫款。
咸豐:咸豐朝又興起以楷書署款的風氣,官窯大多署「大清咸豐年制」六字二行或三行楷款。篆書款減少。除青花款外,還有紅彩款與刻款。民窯器中十分盛行圖章式篆書款,並影響後世。
同治:官款以楷書為主,大多為「大清同治年制」六字兩行和「同治年制」四字兩行楷款。以青花、紅彩或金彩書寫。民窯器大多用紅彩圖章式篆書款。
光緒:官窯款識楷、篆並用,以楷款為多,署「大清光緒年制」六字二行或三行款,也有四字兩行款,多數不飾圈框。有青花、金彩、紅彩及刻款等體式,大體同於前朝。民窯款識較草率。
宣統:官窯款誤解有青花、紅彩與墨彩款等,署「大清宣統年制」六字兩行楷款為多,一般無圈框。民窯款識與前朝類同。一般來說主要是多看書,看書一定要記住,要多看實物,有條件多看真品和仿品的區別,把書中知識結合起來。看東西的時候少說話,多聽前輩的指點,還要看自己的悟性。
瓷器玩家大抵會有同感,古瓷上某些現象,有時心裡明白,嘴上卻難以表達,故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說。這「意會」,實際上講的是「悟性」。 悟性在鑒識上無處不在處處在,所以,有人覺得識瓷難,有人覺得不難。比如面對一真一假兩件器物,入門三個月的人只憑一、二個基本要點便判定了真假,學三年的人,雖然可以講出三條、五條理由,則不見得真正能抓住要領,這就見出了悟性高下。筆者不是拿「悟性」唬人,之所以如是說,是因為許多人的眼力和心力本是來夠用的,只因在許多時候失去了平常心,便迷失了悟性。 因此,在古陶瓷鑒定上,「悟性」未必一定就同智商、同懂得相關歷史知識成正比,有時還可能成反比。例如有位高學歷的事業有成者,以較高的價位,擁有了一件外底署「永樂年制」篆款的青花龍紋盤,說是國寶級文物。其知識面極廣,從我國首見的三國時期於腹部處刻紀年款的越窯青釉虎子,到元代署「後至元戊寅五月二十三日」青花款的釉里紅樓閣式瓷倉;從明洪武二年朝廷在景德鎮建御窯廠時官窯瓷上不落款,至永樂朝偶爾在圓器的器內署上四字年號款,以及終永樂一朝沒有出現一件帶底款官窯器的年款情況和歷史,無所不詳,無所不曉。惟有一點欠思索,倘若外底部帶款的此件永樂盤系真的,當時這位寫款人,會就此犯下對聖上不恭之死罪他根本沒想到。官窯瓷器上冠以帝王年號的做法始自永樂朝,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明成祖朱棣只是在自己所用的一些碗、杯、盤的內底內壁處,留下了帝王尊號。這些署款器,盡管燒造數量極為有限,因前無古人,已堪為壯舉。朱棣沒敢把自己的年號倒扣於外底,是基於傳統思維和皇帝的尊嚴。試想,至高無上的帝號豈能隨處張揚!又系張揚於器皿底部,將給文武百官及天下黎民作如何感想!所以,永樂款採用了深奧又不易懂的篆書、且字體顯得十分模糊,這系受時代發展的限制所致。因此,瓷器的早期落款形式,便帶有了時代印痕。而此件於外底大大咧咧署上了永樂年號的青花龍紋盤,由於超越了歷史進程,無疑為假冒品。 在中國陶瓷史上,把年號書於器物外底部的第一位帝王是明宣宗。宣德的年款,不但字體以堂堂正正的晉唐小楷居多,還多數帶上國號(大明),且書寫部位遍器身:從器內底到外底,從內腰部到內口邊、外口邊,乃至頸部、肩部、外腹部、折沿下、柄或流上及蓋內等,均屬落款處。帶款的官器數量之多,以及如此無定規的落款本身,充分顯示宣德帝對署年號款有濃烈的興趣,同時,亦反映出其不知往哪兒落的無奈。然而,憑借朱瞻基不落俗套愛玩蟋蟀及喜歡揮杖擊丸的個性,最終把神聖的帝號一舉定格於器物的外底部,開創了標准年號款的先河。此河一開,使宮廷瓷器的整體藝術趨向完美,亦讓官窯瓷器愈添皇家氣派。此後,帝王年號款定位於外底部的格式,不惟為明清兩代官窯器物在署款上的主要模式,還成了官窯器物的重要標志。 如今,瓷器上司空見慣了的底部年號款,已天經地義得不會讓人回頭去思考古人在五百七十年前的想法。諸如永樂瓷,為什麼要把款識寫在花心裡,寫在獅球內;為何四字篆款的字跡,幾乎都顯得模糊、若隱若現;為什麼器物帶款的數量十分稀少,又都局限於一些明顯為御用品的杯、碗、盤內。這些同後世宣德朝有極大反差的寫款情景,究竟意味著什麼?而能在心底讓時空倒轉,並透過歷史長河中一些有意味的跡象,例如洪武朝官窯的無款、至宣德時官窯瓷的款多,感悟明皇朝最初幾位皇帝在署款上的心態,這一靈感,即為悟性。 與此相反,日常鑒定中,時有發生的所謂犯低級性錯誤與常識性錯誤的「吃葯」、「走眼」,則為缺乏悟性的表現。換句話說,人們的很多失敗,其實都不是發生在未知的世界裡,而是跌倒在常識里。因為越是淺顯的道理,就越容易被忽視、被忘記。若能將歷史常識、書本知識、鑒定技能,應用得靈活,並時時保持一顆平常心,善於總結與比較,悟性也就常在了。因而,古瓷鑒定說難不難,說不難似乎又非常的難。揚州博物館「鎮館之寶」的元代祭藍釉淺刻白龍紋梅瓶,在入藏之前,當文物商店專職人員錯定成雍正瓷之後,出人意外地讓上海一位名叫沈勝利的鑒玉專家從龍紋上認出廬山真面目,堪為難與不難的典型一例。 精品收藏與「撿漏」 收藏是一項高雅的文化話動,毋庸諱言,它又屬藝術品上的一種投資行為。翻翻各家拍賣圖錄可發現,許多拍品讓人眼熟。這些古瓷,不是異地間的拍來拍去,便是數年或數十年投資的索回。由此說明「古董不傳三代」,不僅僅因為世事難料、人生苦短,不僅僅因為個人的志向,不時要越遷、不時會有新的定位,還因為收藏者對生活的追求或者是繼承人對古瓷認知的程度,都可能出現不可預見的逆轉。所以,即便一些珍品今天被收藏者秘藏,很難確保若干年以後不被用來換成鈔票,甚至被其後代當作普通品賤賣出去。於是,在以往的十、二十年裡,許多收藏愛好者至江浙一帶的中小城市淘古董或在北京、上海、南京等一些大城市的古玩市場撿漏,每每會有值得炫耀的收獲。近年來,一些行家常常光顧歐洲一些古玩店,並不時買回以前被搜颳去的中國古董,還有的則通過瀏覽海外的拍賣網站,從網上「撿漏」頗多成果,他們循著的亦正是這條思路。因而,收藏活動永遠會撲朔迷離,永遠有演繹不完的故事。 仇炎之於上世紀50年代初,以1000元價格從香港同行手中購得成化鬥彩雞缸杯一事,時至今日仍被收藏界視為「撿漏」的範例。筆者從中看到的卻屬另一面:收藏不分先後,關鍵看藏品的品質,以及收藏者的綜合實力。1980年,該雞缸杯在蘇富比拍賣行的易主價為480萬港幣。1999年時,同樣在蘇富比,此杯成交價已高達2917萬港幣。仇炎之慧眼識寶,不愧為贏家。可第三位得主,扣除投資的本金,19年增值2437萬港元,當屬大贏家。扼腕的是第一位賣主,他的所作所為似乎在印證古董業上一句俗話:「賣者不發財,藏者可發財」,並讓人們由此懂得,精品的收藏,比起即時的買進賣出,甚至比起驚心動魄的「撿漏」,更具爆發力。 當然,筆者還有一層意思。得以流傳下來的古代器物,乃是先民與上蒼對今人的饋贈,有緣者當竭力呵護與珍藏。如果非要變現的話,擁有者至少該讀懂這些可遇不可求之物的身世、來歷,最好還能搞懂其歷史上的地位同現在應有的價位。這些,對圈外人士來說,同樣也是極為重要的。
❹ 古董怎麼判定年代和工藝價值呢有什麼書可以推薦的嗎
五個標准影響並決定古董價值
古董藝術品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具有單一性、稀缺性和不可重復性。影響古董藝術品市場價格的因素和條件構成十分復雜,其中有古董藝術品自身因素,有外部的藝術品市場因素和金融投資因素,還有特定的地區和國家乃至整個國際經濟形勢的因素,加之時間方位的變動。諸多因素相互作用,最終決定了某類或某件古董的即時價格。這正是一個多維立體的矩陣。
這里,僅就古董藝術品自身,討論影響其市場價格的基本因素。為論述方便,我們選取中國古代瓷器及其一個品種——玉壺春瓶為例。
玉壺春瓶的器形是從唐代的執壺演變而來,最早出現於宋代,作為傳統的瓷器藝術品的典型器形,一直延續傳承到明、清,以至近、現代,從未間斷。
歷史年代長短的影響
由於長期保存的困難,往往是生產年代越久遠瓷器,因其歷史文物價值相對高,其價格會高於年代相對晚的同類瓷器。
以青花玉壺春瓶為例:元代的玉壺春瓶,當今價格在幾百萬至幾千萬
而明代的則是幾十萬至幾百萬,清代的則是幾萬至幾十萬
生產窯口(工廠)水平高低的影響
在中國古代瓷器生產的窯址有數百上千個。它們生產的瓷器有著明顯的質量差距,這在同一時期的同一瓷器品種對比中,也有明顯的區別。籠統地說,其中水平最高的是景德鎮的瓷窯,它在宋以後的中國制瓷史始終保持了最高地位,它生產的瓷器質量最好。而其它窯,例如在明、清時期同樣也製造出口歐洲瓷器的福建窯,廣州窯雖然也是大量生產,但是價格上一直低於景德鎮生產的產品。(見圖3)
色彩用料質量精粗的影響
中國瓷器的釉面工藝按色彩用料的不同,其價格也有差異。例如:青花、粉彩、釉里紅、五彩等。特別名貴的是清代雍正創造的琺琅彩瓷,是選用從西亞進口的玻璃制彩料在宮廷專門小窯中高溫燒造而成。例如:2005年香港蘇富比秋季拍賣成功拍出的清雍正琺琅彩玉壺春雙耳瓶,創中國瓷器次高紀錄——一億一千五百四十八萬港幣,而青花、粉彩的玉壺春瓶則低至千萬以下(見圖4)。另外,瓷器上繪畫的藝術水平和精細程度,也會影響其價格,其價格差距也在幾倍。
出自宮廷專造(官窯)與民間生產的不同影響
中國瓷器自從宋代以來,中國皇帝就開始按宮廷的特殊標准,直接建造瓷窯,專門為宮廷和皇帝燒造瓷器了。例如南宋「官窯」瓷,「樞府」瓷。到明代永樂、宣德朝,開始在這類瓷器底部標明「大明口口年制」的文字,這種做法一直沿襲到清代各朝。官窯玉壺春瓶在清代的雍正、乾隆及其以後各朝都有燒造。是皇帝及宮廷後妃們珍藏的藝術品。與此同時,民間紛紛效仿,較之官窯也大量生產並由民間流傳珍藏,其生產數量則多出千萬倍。而且製造工藝水平和藝術效果遠遠比不上官窯製品。而官窯製品則是代表了那個朝代瓷器藝術最高水平,其中不少還在宮廷中長期珍藏,歷經了歷代皇帝的親手把玩,並在歷代宮廷檔案中記載。以上多種因素,使得官窯瓷器的價格遠遠高於民窯。例如,2005年天津文物的青花玉壺春瓶估價為80萬元,而大小相同的民窯粉彩鶴鹿同春玉壺春瓶同年在中鴻信秋拍估價只有5萬。
玉壺春瓶
品種罕見使其增值
中國瓷器的品種很多,其中有的品種傳世數量,器形罕見,造型藝術高超,那就往往被視為珍品其價格就會高升。如果在拍賣會上,這類瓷器就會創出天價。另外,瓷器的收藏流傳歷史會影響它的價格。市場特別歡迎收藏歷史有清除記錄的古董,特別是曾經被社會著名人士和著名收藏家保存過的古董,更加被人尊崇。例如:2005年佳士得倫敦春季拍賣會元代鬼谷下山圖青花大罐,拍出一千五百六十八萬八千英鎊的天價,就是因為這類繪畫題材的作品罕見,繪畫藝術高超,而且它曾經被荷蘭的一個家族收藏過。
❺ 怎麼鑒別古董
鑒別古董的真偽最本質原則的就是特徵比較。古董分類繁多,但每一類古董如瓷器,青銅器因年代,材質,製作工藝,保存狀態等等的不同,存在各種特徵。如銅器鑄造留下的模具痕跡,年代留下的各種銅銹,瓷器的彩繪顏料,胎土,釉面特徵等等。這些自然形成的特徵,許多都是都是不同時代器物所特有的。換句話說,他們就像鈔票上的防偽標志,是屬於人為無法仿製或者是仿製成本高昂的。鑒別古董真偽就是利用這些特徵做比對。一件古董的真偽首先就是確定這件古董的名稱和歸類,然後按照相應的標志去對比,比對它上面是否存在這些特徵,這些特徵性狀是否和真品的性狀相符。這就是判斷古董真偽的方法。由於古董分門別類非常繁多,因此一個人每類古董的鑒別特徵都掌握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一個人一輩子努力學習積累最多隻能精通幾個門類。所以一個專家什麼都能鑒別這往往就是不可靠的瓷器鑒別不是嘴一說就行的明清時期,隨著景德鎮官窯的建立和發展,瓷器上的款識趨於系統化、規范化。民窯瓷器的款識則多種多樣,紛繁復雜。以下按朝代分而述之。 明代洪武:洪武一朝,未發現任何帶年款的官窯器。民窯也極少見,僅見有青花書寫「福」、「壽」款者。此外,江西省玉山縣發現「洪武七年二月二十七日造此」紀年款的青白瓷罐,款識刻劃在罐腹,系罕見的具有明確洪武年款的器物。建文:未發現署年款的瓷器。永樂:明清兩代,在瓷器上書寫帝王年號作為款識,始於永樂。款式僅見有「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一種,未見有楷書款。上海博物館收藏一方明永樂時翰林學士沈度的端視,硯底刻「永樂乙未秋翰林沈度識」十字篆文,經仔細比較,與瓷器上永樂款識字體相似。因此,永樂官款可能由當時的翰林學士沈度書寫後,再交工匠臨摹寫在瓷器上。永樂官器署款者不多,僅見有青花、白釉、青釉及紅釉等瓷器上。青花器物中寫帝王年號款的只見於壓手杯上;此外,早年流失日本的一對永樂青花蓋瓶,器身書「內府」二字,顯系宮內用器。單色釉器,有刻款和印款兩種體式。民窯青花器上有書寫「福」、「祿」、「壽」等字的。宜德:宣德時期,帝王年號款激增,大多數為楷書,也有與永樂一脈相承的篆書款。款式僅見有「大明宣德年制」和「宣德年制」兩種。大多數是六字二行「大明宣德年制」楷書,「宣德年制」四字款少見。刻款有楷有篆,以楷為主。未見有印款。款識外常圍有單線圈、雙線圈、長方框及長方框外加雙圈等,也有無框圈的。宣德瓷器落款位置比較隨便,底足、口沿、耳部、柄流、里心、器蓋等處都有落款的,因此,曾有「宣德款識滿器身」的說法。款識還見有「大德吉祥場」、「敬權」等,民窯青花中見有 「福」、「壽」等字款。正統、景泰、天順:正統、景泰二朝未見任何帶年款的官窯器。正統一朝,迄今僅見民窯器楷書「正統元年」和「正統捌年」款二例。景泰朝一件未見。天順朝僅見四件:一件印「天順年造」款卵釉雲鳳紋瓷盤,為官窯器,現收藏於英國達維護特基金會。另兩件書「天順七年大同馬氏造」;一件書「天順年」三字,三件器物都是青花三足筒爐。成化:以青花楷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二行款為主,款識外,有的加雙圈,有的加雙方框,也有無圈框的。官窯罐類,還有在底足寫「天」字款的。民窯款識有寫「大明成化年造」、「大明年造」的。弘治:以青花楷書「大明弘治年制」六字兩行款為主。另有「弘治年制」四字篆款,多為刻款。尚有以紅彩寫「弘治年制」和「上用」款的,亦系官窯器。民窯器有寫干支年款的,如「壬子年制」(弘治五年,1492年)。也有寫「金玉滿堂」、「長命富貴」等吉語款的。正德:正德官款主要有「大明正德年制」六字楷款和「正德年制」四字楷款,其中以四字款居多。有書寫款,也有刻劃款。除了用漢文外,此時亦有用阿拉伯文和紅彩梵文書寫的款識。民窯器常見「正德年造」、大明年造」楷款,還有「長命富貴」、「天下太平」等吉語款。</a>
❻ 怎麼樣鑒定古董
怎樣鑒定古董,比如陶瓷類
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窯口出品的陶瓷製品都有各自不同的風格特色,例如所採用的原料、火候、造型、紋飾、手法等。這些都可以從一些專業書上找到詳細的說明。即使用現代技術高仿的贗品,只要仔細觀察比對,還是會發現贗品是無法做到完全一致的模仿。
常見的鑒定真偽方法有:看刀法是否流暢自然;釉面無耀眼浮光;用獸皮去擦可見極細小的細紋;真正出土的古董陶瓷上的土銹是滲入到瓷器里的,而仿製品的土銹經過反復擦拭是可以去除的;聽音,瓷器因年代、原料、窯口不同,敲擊發出的聲音也不盡相同。要注意的是,有時候造假者為了做到以假亂真的效果,會採取「拼接」的手法,就是一件瓷器由真假兩部分拼接而成,通常這發生在一些殘缺的真品上。
瓷器中,元青花、琺琅彩瓷尤為珍貴,然存世的真品鳳毛麟角,可以說,現在市面上流傳的十件中有九件是贗品或殘缺品。有意收藏此類古董的愛好者要尤為當心。
玉石類
國人的傳統文化中有很多關於待遇可以庇佑、安神、避邪等益處的說法,這幾年古玉的價格一直居高不下。一般古玉有傳世玉和出土玉,傳世玉即此玉經幾代人的收藏、把玩,一般都保持了原色,這些玉都有一定的歷史可循,我們可以以此根據從玉的種類、包漿、出處、工藝等方面一一印證。另一種是出土玉,這些玉因為某些原因在近年出土並流入市場,因為它們長期埋於地下,通常會因為地下水、土質環境等影響而產生沁色,沁色分血沁、銅沁、土沁、水銀沁等。如果真是多年埋藏後出土的古玉,仔細聞,多少會有一些土腥味,而經化學葯水浸泡過的則有一股刺鼻味。也有特別殘忍的造假者會把玉燒熱,直接戳進牲口體內,形成血沁,這種情況下就要從玉的表面火燒裂紋、紅絲紋理等方面去辨別。另外,玉的包漿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鑒別要點。古玉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包漿非常自然漂亮,而人工作出來的包漿難免會有些鬆散,很難做到完全天然渾成,仔細看,總會有種違和的感覺。
書畫類
鑒定書畫類藏品,要從紙、墨/色彩、畫風、筆觸的流暢性等方面去觀察識別。首先,你要對作者的各個時期的風格、功力有相當的了解,最好多看看一些他收藏在博物館等地被確認為真品的作品,了解他的習慣,甚至是他所用的印鑒也要仔細觀察。有時候,模仿者可能對作者的書畫風格臨摹的相當到位,但是在用章時,因為印泥的緣故而留下破綻。紙是很容易被造假的一個環節,例如泛黃、破損、折皺等歷史痕跡是常見的作舊手法。
❼ 文物,國寶,藝術品如何區分為什麼販賣國寶犯法的而交易其他又不會犯法
文物、古董和古玩的區別 部分收藏愛好者,在如何正確理解文物與古董、古玩、藝術品的辯證關系方面還存在著模糊認識。「文物」是指歷史遺留下來的,對研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有價值的東西,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如建築、碑刻及各種藝術品等。按照《文物保護法》的規定,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地下、水域和領海中遺存的一切文物,屬於國家所有。與此同時,《文物保護法》還明確規定,屬於集體或個人所有的文物以及依法取得的其他文物,其所有權受法律保護。
「文物」兩字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是禮樂、典章制度的統稱。到唐代,其函義與今天的函義比較接近。文物從時間上看,有古代、現代,也有當代的。它涵蓋各個歷史時期。但文物是有一定層次的,文物分為珍貴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貴文物又可分為一級文物、二級文物、三級文物。《文物法》對一、二、三級文物標准作有界定和規定。我們通常所說的古董、古玩和藝術品,應該特指民間收藏的、不在國家禁止買賣之列的那部分文物。公民合法所有的文物,法律允許其相互交換或者依法轉讓和流通。
清朝以前,人們把珍貴的古物稱為「骨董」, 所謂「骨」,取肉腐而骨存之意,意思是保存過去之精華。後來漸變為古董、古玩。實際上「古董」、「骨董」和「古玩」是一個意思,只不過由於時代的變遷,人們叫法不同而已。從文物和古董或古玩的比較來看,文物在時間的涵蓋上要大於古董或古玩,因為文物可以是古代,也可以是現代或當代,只要是優秀的文化產物都可以被列入文物范疇。而古董和古玩則不然,現代和當代的東西不能稱為古董和古玩。由於許多文物具有較高的藝術鑒賞價值,所以收藏愛好者又將其泛稱為收藏藝術品。一件古代藝術品,對文物部門來說就是文物,因為它有文化保護價值;對投資者來說就是古董,因為它有增值價值;對收藏家來說就是古玩藝術品,因為它有藝術鑒賞價值。國家出於保護文物的考慮,對於非國寶級的文物,鼓勵「藏寶於民」,並且允許民間依法流通,這為民間收藏事業的發展和古玩藝術品市場的興起鋪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