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懲戒騎FB輸出時出了「戰爭藝術」該怎麼使用
我一直都覺得
不管打FB或JJC
或ZC
保命最重要。
如果一個人
死了
就什麼DPS都沒了。
出
戰爭藝術
你血50%以上不用
50%以下
用吧
2. 什麼是戰爭藝術
戰爭的藝術,一般來說,包括五種純粹軍事方面的學問─戰略學、大戰術學、陣中勤務學、工程學,以及戰術學。
另外還有第六種學問,而為一般人所不認識的,似乎可以叫做「外交與戰爭的關系」。雖然這一門學問與政治家的關系,要比軍人更深。不過這卻是不可以否認的,假使說一個低階的將領對於這種學問是沒有什麼用處,可是一個軍團司令以上的高級將領,則決不可不懂這種知識。它和戰爭的發生,與戰爭的指導,都具有重要的關系。
(一)政略:政治家的行為與戰爭的關系。
(二)戰略:在戰場上指揮大軍的藝術。
(三)大戰術。
(四)陣中勤務學:調動軍隊的藝術。
(五)工程學:要塞的攻守技術。
(六)小戰術。
若將"戰爭"所需學問統稱為"軍事學",層次區分應如下:
1.科學(技術)
現今軍事作戰是以軍事武器的運用為主,因此軍事的根本在於科學技術,
基層所需學習者為技術,須先靈活與熟用各種軍事技術。
2.美學(藝術)
已充份掌握技術,並能將技術活用至化境,有如行雲流水,
其層次明顯較高於純科學范疇,即"技精而成藝"。
3.哲學(道)
對於軍事的運用,已創造自成一家言的軍事理論,即"藝精而入道"。
若以數學方式形容:
1.點-->戰技(單兵戰鬥技巧)
個人部分,單一個體在戰斗時所運用的技巧。
2.線-->戰術(群體戰鬥技術)
群體部分,自伍至營,結合並指揮群體在戰斗所使用的技術。
3.面-->戰略(軍事戰略、野戰戰略)
亦是群體,自師旅至軍種(陸軍、海軍、空軍),統籌各戰術予以指揮運用。
4.體-->大戰略(國家總體戰略)
戰爭的藝術在於雙方所應用的戰略計巧.也在於他的結果.更在於在戰爭中人們明白的事情.同時也讓人們知道戰爭給人民帶來了什麼.戰爭實際上是人與人之間智慧的換算.
3. 宋初的宋軍能打敗金國嗎
當然可以
宋初的宋軍,裝備雖然比不上後期的宋軍高端,卻更實用,品質穩定。
更關鍵的是,宋初時的宋軍擁有更好的組織、紀律、訓練水平。而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其實就是組織、紀律、訓練-------只有當組織紀律訓練合格的情況下,戰術才能有效發揮。
宋初的宋軍擁有相當數量的騎兵,但是更關鍵在於其重步兵。重步兵在戰陣上能夠非常有效的剋制金軍作為主力的重騎兵,而以投射為主要攻擊手段的金軍輕騎兵(大多由附庸部族編成)即對宋軍重步兵缺乏殺傷力,更不是宋軍輕步兵(弓弩手等以投射為主要攻擊手段的步兵)射程更遠、射擊更准確的步兵弓弩對手。
事實上,北宋末年宋軍面對金兵時的不堪一擊,絕大多數原因都是組織渙散、紀律鬆懈、訓練不合格造成的。
.
無論東晉時的步兵,還是南北朝時南朝的步兵,還是南宋以步兵為主的南宋軍隊,或者朱元璋由安徽江蘇帶出來的步兵,都能夠打得北方游牧騎兵屁滾尿流。
而盛產優質戰馬的歐洲軍事史學家,更是對騎兵的作戰效果不屑一顧。他們堅持認為【騎兵無法擊敗堅定的重步兵】(《西方戰爭藝術》)。
而騎兵對步兵唯一真正的優勢,其實是機動力,即打不過可以逃得掉。
但是,只要農耕文明的軍隊擁有少量騎兵,就可以有效對付游牧騎兵的打不過就跑------唐朝的李靖更是專門制定了對北方游牧民族的標准戰術:
臨戰時重甲步兵(戰鋒隊)在前,弩兵弓兵掩護攻擊;分出一隻混編步兵保護騎兵,騎兵下馬輕裝整理行囊、准備干糧,吃飯、喂馬。
無論敵軍怎麼攻擊,騎兵都不迎戰,只用步兵與敵人騎兵戰斗。
當步兵將游牧騎兵擊敗、擊退後,在步兵保護下養精蓄銳、馬力達到巔峰狀態的騎兵上馬追擊敵人已經馬力損耗嚴重的騎兵,就可以大量斬獲。
用農耕文明那數量稀少的騎兵與游牧民族數量眾多的騎兵剛正面,是二流、三流指揮官才能做出的蠢事。
.
宋初的宋軍雖然騎兵數量較少,但是也在5%以上。正面和北方游牧騎兵剛正面是很難獲勝,但是追殺逃兵還是勝任愉快的。
所以,如果宋初的宋軍和巔峰時的金軍碰上,肯定能夠獲勝。
4. 急!!!!!!!戰爭藝術2中文版攻略(手機游戲)
按照提示走到相應位置,然後做掉敵人,順道路進入房屋,用剛才介紹的刀秒掉雜兵吧,箱子里是加血。出了屋子會出現兩個雜兵(貌似整個游戲都是雜兵)按住攻擊鍵輕松送他們歸西,接著走下。
5. 請大蝦給我一些陸軍戰術理論
德軍的裝甲部隊作為二戰中德國陸軍的核心力量,無疑是戰爭中的佼佼者。它開創了現代立體式戰爭的先河,充分發揮了各兵種尤其是裝甲部隊和空軍的戰鬥力。相對於一戰時的,部隊機動性大大提高,從而使得由堡壘,壕溝,地雷和機槍火力點組成的陣線的威力大打折扣.坦克本身就是作為突破塹壕戰而發明的新式武器,隨著戰爭藝術的發展,坦克在戰爭中的作用越來越大。比較兩次世界大戰,前一次德軍苦戰幾年,傷亡數百萬人,仍未達到其作戰目標,並最後潰敗。而20多年後,德軍只以傷亡數萬人的代價,繞過了馬其諾防線,從阿登山地突破了聯軍戰線,幾十天內英軍潰敗,巴黎投降。
作為閃電戰的主要突擊力量,裝甲部隊的任務就是把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強大得空軍配合下,裝甲部隊快速突擊敵軍防守的薄弱處,以迅猛的攻勢打開敵軍陣線缺口,而摩托化步兵快速跟上,鞏固並擴大突破口,向敵軍的防禦縱深進行突擊,並且向敵軍側翼延伸,對敵進行包圍。空軍的主要任務是,搶占戰場制空權,攻擊敵軍堅固的堡壘,為裝甲部隊的進攻先初步掃清障礙,繼而向戰線的縱深強力突擊,摧毀敵軍的交通樞紐,指揮系統,阻擊敵軍增援部隊,盡一切力量消滅敵軍有生力量。裝甲部隊再達成突破後,迅速機動,切斷敵軍退路或補給線,或快速穿插將敵軍分割包圍。總之,一句話就是,不停的快速突破,先發制人的打亂敵軍的部署,不給敵軍以喘息之機。
當時的世界,對坦克應用主要還停留在作為步兵突擊的支援火力上,當德軍裝甲部隊革M性的戰術被世界所認知的時候,它的威力就大打折扣了。東線的後期失敗就是最好的例證,後期德軍的進攻不利,和蘇軍防線的鞏固有很大的關系,那時的閃電進攻已不能達成其戰役目標了!
裝甲兵戰斗隊形是決定裝甲兵作戰中作戰效益的關鍵。裝甲兵部隊在行軍、開進、接敵和追擊等戰術行動時,根據敵情、地形和戰術任務等不同,裝甲部(分)隊可採取不同的戰斗隊形,從而更有效地發揮出整體的作戰威力。因此,可以說,一個優秀的裝甲部隊指揮官,其實就是一個戰場上很會「排兵布陣」的能手。
最高統帥部最後的一份戰報的最後一句話號召我們:「在這艱難的時刻,武裝力量要懷念我們已經犧牲的戰友,他們責成我們遵守紀律、服從指揮、無條件地忠於我們曾經浴血作戰的祖國」。
實際的攻擊正面應基於部隊的任務。比如狹窄正面應用於主攻點(Schwerpunkt),而稍寬正面則用於進攻的其他地段。如果在攻擊中前方出現了一個未曾預料到的主攻點,則所有的力量應立即增強在該進攻地段上的部隊密度,從而減小其攻擊正面。部署在主攻點的部隊應得到最多的壓制武器和最充足的彈葯補充,以滿足其打擊力度。
原則上,主攻點應當是在敵人防線上突破的最深處,其同樣也具有「核心」(Anschluss)。在一個排的進攻地段中,一個班將成為核心,其它所有的班將根據這個核心班行動。同樣在一個更大的進攻地段中,一個核心排將指引一個連的行動,一個核心連將指引一個營的行動,一個核心營將指引一個團的行動。而達成最深滲透的部隊將自動成為「核心部隊」,所有的鄰近部隊將由其指引行動---也既是德軍著名的「自由換型戰術」(Gestattendtaktik)。
「自由戰術」或「核心准則」是德軍進攻以及防禦戰術中極其重要的一個概念,它通過「核心部隊」和其臨時側翼部隊之間的聯系來避免戰線上的缺口,保持其密度和完整性。理論上,核心部隊應比鄰近部隊達成更深的滲透距離,它的側翼將得到平行部署本部隊進攻地段兩翼的重機槍和反坦克炮的集中火力支援。對敵防線持續不斷的重心打擊將對其造成「滲透」(Einbruch)。
如果隨即將滲透點作為主攻點的話,部隊將得到更猛烈的火力支援,並且最終形成「突破」( Durchbruch)。一旦達成突破,所有的力量將立即投入戰線,而機動部隊將進行穿透。最終達成合圍。
行動部署(Entfaltung):主要依賴於地形,能見度,敵軍力量和己方指定的編隊進攻地段等因素。一個擲彈兵連長將他的部隊移動到進攻陣地後,隨即將命令部隊組成「連級楔子」 陣型(Kompanie-Keil),即1個排在前,2個排預備。或者「連級倒楔」 陣型(Kompanie-Breitkeil),既2個排在前,1個排預備。如果是「楔子」陣勢,向前的那個排將自動成為「核心排」。而在「連級倒楔」陣勢中,「核心排」將被特別指定。連部將部署在核心排後方。同樣的,排長也將在本排陣地和下屬班的陣地中相應使用「楔子」和「倒楔」陣型。
一般來說,「楔子」陣型適用於一場交戰的開始階段,因為連長可以比較靈活的派出任意一支未交火的排向前,攻擊一個已被確定的敵軍陣地。在這種情況下,剩下的排可以進入中樞預備陣地。然後再進行穿插攻擊或者側翼攻擊,迅速轉換成「倒楔」陣型,就這樣輪流轉換「核心排」。
戰術部署(Entwicklung ):在與敵接觸後,擲彈兵班將以一列縱隊隊型穿越他們的指定地段,這種陣型具有有利指揮和視野的優點。在每個排和連之前的偵察部隊應當將敵情完全查明。然後每個組在進攻時將展開戰斗隊型:一個「核心班」指揮官將下令輕機槍組由一列縱隊隊型改為散兵隊型,以獲得良好的射擊位置。而同班內的擲彈兵組將繼續前進,直到抵達一個處在己方火力掩護下,與敵人陣地直面的突擊位置為止。由於機槍組和擲彈兵組的指定任務不同,所以德軍一般很少會將他們同時展開。根據敵人各個陣地的重要程度,排長可以將選擇將全部3個班內的機槍組集中起來,打擊一個目標。如果一個排內有重機槍班或者組,他也同樣將被集中。
精確的戰斗隊形是德軍裝甲兵的優勢之一
要想使坦克能機動作戰,必須對其實施靈活而正確的指揮。為能利用地形迅速前進,並能在規定時間以全力沖擊敵人,必須採取適當的行軍隊形、臨戰隊形和戰斗隊形。各種隊形必須簡單,以便能根據地形條件和戰斗情況迅速變換隊形。死板地採用某種隊形,不符合現代的坦克戰斗運用原則。
德軍是大戰前精確研究戰斗隊形運用和隊形功能的軍隊之一,而且在反復的訓練和演習中,積累了遠遠高於對手的經驗與教訓。這就使德軍能夠在大戰初期,以凌利的攻勢,以靈活的隊形,總能在對手防禦體系中找出可以利用的缺陷,並迅速加以放大,從而經常將戰術勝利發展成為戰役勝利。
德軍裝甲兵編組戰斗隊形所遵循的基本原則
1、「為便於指揮各分隊及其火力,必須使每個分隊作為一個整體行動,為此,就必須使分隊指揮官自己確定行軍隊形、臨戰隊形和行軍隊形。」
2、「排的行軍隊形為一個縱隊;連和營,特別是在開闊地形上,可成兩個縱隊。」
3、「戰斗以前,連和營根據當前地形和戰斗情況展開成臨戰隊形。」
4、「戰斗時,連成一線式戰斗隊形,各排展開成散兵線。」
5、「各排成一線進攻時,即構成一個梯隊。梯隊的數量依以下條件確定:上級長官命令中規定的戰斗隊形、坦克的數量和地形性質。」
6、「根據任務、戰斗情況和地形條件,坦克集結時可採取各種保障安全的配置方法。」
7、「如果進攻是由團或旅實施的,這時的戰斗隊形可成一個梯隊,也可成若干梯隊(坦克營一線配置或前後配置)。」
8、「坦克部隊(分隊)指揮官根據情況應位於最便於觀察和指揮所屬部(分)隊的地點。」
德軍裝甲兵戰斗隊形的分類
德軍裝甲兵的戰斗隊形可根據加強兵力的大小,戰場地形情況,當前敵情及上級任務可分為:裝甲隊形和混合隊形。其中,裝甲隊形就是指由坦克、裝甲車、自行火炮、摩托車、工程車等機動力和防禦力大致相等的車輛組成的戰斗隊形;混合隊形則是由上述車輛與徒步步兵組成的戰斗隊形。必須注意,在部隊整個戰斗隊形上空,還應當包括航空兵戰斗支援機群。戰斗隊形分類所遵循的主要原則就是:靈活便於機動,優勢便於發揚火力。「靈活便於機動」就是:戰斗隊形應當盡可能地使隊形的整體簡單易用,能夠應付戰場上的不同的意外情況。「優勢便於發揚火力」就是:要求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與同一個對手交戰時,戰斗隊形所形成的整體火力占據優勢,即火力的集中。
1、裝甲隊形。
可分為:梯次隊形、線式隊形、梯隊隊形、三角隊形、楔形隊形和棱形隊形。梯次隊形包括左梯次隊形和右梯次隊形。當戰場左側有敵情顧慮時,裝甲部隊組成左梯次戰斗隊形;當戰場右側有敵情顧慮時,裝甲部隊組成右梯次戰斗隊形。梯次隊形主要是為了沿前進方向運動時,防備側方威脅。線式隊形,也稱橫隊隊形。線式隊形一般是在敵情明確,地形開闊,便於裝甲部隊以高速沖擊時採用。在所有隊形中,線式隊形是能夠發揚坦克最大火力的隊形。梯隊隊形是在沖擊防禦縱深大的陣地時採用的隊形,目的是增大進攻的沖擊力,保持進攻的連續性。梯隊隊形分為二個梯隊隊形,三個梯隊隊形,根據敵情和戰場地形情況,可以編成為四個梯隊或者更多的梯隊隊形。梯隊隊形最大的弱點是,不便於保持隊形「轉向攻擊」的靈活性。三角隊形實質上是由梯隊隊形發展而來的,也就是在梯隊隊形的基礎上,將各梯隊中的坦克前後位置調整一下。形成各梯隊的三角形。它包括前三角和後三角兩種。以一個連為例,德軍坦克連共有17輛坦克,每排5輛,連部2輛。展開成三角隊形(以前三角為例)時,1排5輛在最前方展開成三角形隊形,2排在1排後的左側展開成三角形,3排在1排右側展開成三角形,連部則位於三個坦克排中間偏後位置。三角隊形是德軍裝甲部(分)隊最常用的進攻隊形。楔形隊形實際上又是三角隊形變化出來的。三角隊形雖然進攻凌利,沖擊力強,但仍然不能有效地發揮連三角隊形中2排和3排內側共4輛坦克的火力,而且,在突入敵人陣地縱深中,如何在向內貫通時有效地打擊突破口兩側敵人火力點,就成了誕生這種隊形的根本原因。與三角隊形不同之處就是,2排和3排的坦克同時沿進攻軸線成「豎形」向前運動,但火力的打擊點則是隊形兩側。坦克連以上的單位均可採取「楔形」隊形。「棱形」戰斗隊形實際上是由「前楔形」和「後楔形」合並而成的綜合戰斗隊形。當整個隊形停止運動形成配置狀態時,則被德軍稱之為「刺蝟」隊形,亦指這種隊形可以使整個隊形迅速地向任一方向前出,並便於在任一方向構成火力正面。那麼,它在運動時,主要目的是防禦對方側後和翼側攻擊,並保持攻擊的整體性和連續性。
2、混合隊形。
混合隊形基本採取與裝甲隊形一樣的戰斗隊形。但也有不同,這就是步坦協同戰斗隊形。當採取坦克與步兵混編進攻時,尤其是坦克引導步兵攻擊時,步兵只須編組在上述裝甲隊形中。當地形不利,步兵引導坦克攻擊時,坦克最好採取的是寬正面的「線式隊形」,也就是橫隊隊形,以便以更多的坦克火力支援步兵戰斗。
德軍裝甲兵成功運用各種戰斗隊形的戰例
1、進攻作戰戰例:在進攻莫斯科的「台風」戰役中,德軍在莫斯科遠郊和近郊接近地突破蘇軍防禦陣地時,根據森林多,道路泥濘,蘇軍防禦縱深不大的特點,多採用「楔形」戰斗隊形。突破後,由隨後的步兵部隊對被圍蘇軍實施攻堅作戰,裝甲部隊則採用「楔形」的臨戰隊形搜索前進,有時甚至成一路行軍縱隊直接開進。如,在向圖拉的追擊行動中,古德里安的部隊則直接採取一路縱隊開進。但隨著蘇軍持續不斷的頑強反沖擊和反突擊,德軍裝甲部隊遭受翼側和側後的攻擊越來越多,在莫斯科近郊地的戰斗中,德軍被迫採取「棱形」戰斗隊形,以保持進攻的穩定性。但在羅斯索科夫將軍強大的炮兵火力打擊下,德軍坦克因為密集的戰斗隊形,導致坦克大量損壞(注意:不是毀壞,榴彈炮打坦克的效能非常低,只能損壞坦克的外設裝備,破壞坦克的戰斗隊形。)戰役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德軍坦克在連續的戰斗中,已喪失初期的戰斗威力,而且由於地形和氣候也嚴重限制了德軍坦克的行動。更重要的是,蘇軍已具備了反攻的能力,德軍則成了強駑之末。在庫爾斯克會戰的「堡壘戰役中」,德軍終於將傳統的「楔形」戰斗隊形發展成為「鍾」形戰斗隊形。這個「鍾」形戰斗隊形實際上是戰役和戰斗行動必然引起發展趨勢。在「堡壘」戰役行動中,進攻的坦克為了集中火力,為了便於控制指揮,採取超重型坦克在中央,中型坦克在左右側後成「八字形」,輕型坦克在重坦克後邊,隨時准備實施追擊的新型戰斗隊形,則稱「鍾」形戰斗隊形。戰斗中,該戰斗隊形能夠有效地壓制蘇軍寬正面、大縱深的反坦克火力,並使坦克指揮官與重武器觀察員能夠一道,有效地進行陸空協同。德軍坦克兵將軍甚至認為,編組這個隊形實施進攻,如能組織好各兵種的密切協同,一般在復雜地形上都能獲得成功。
2、伏擊戰戰例:在烏克蘭的防禦作戰中,當蘇軍通常集中占絕對優勢的坦克進攻時,德軍的裝甲兵通常處於下風,而且經常實施小范圍的機動作戰。德軍這種相當范圍內的機動作戰所起到的「消防隊」作用,僅僅是減緩了德軍防線崩潰的壓力。在長期的實戰中,德軍面對優勢的蘇軍坦克部隊,也採取了許多令人拍案驚奇的戰斗隊形。如在一次防禦作戰中,根據防禦戰線一側是森林,防禦前沿在森林東北側的拐彎處的地形特點,在查明蘇軍可能進攻時間和路線後,根據蘇軍夜間進攻時,第一梯隊和第二梯隊之間的距離以坦克尾部的紅燈為准這一特點,決定在劣勢情況下實施伏擊作戰。雙方的坦克數量對比是:德軍不足百輛坦克,蘇軍一個坦克軍,約三百多輛坦克。德軍決心實施陣前伏擊作戰。他們利用夜間悄悄地將伏擊坦克隱蔽在蘇軍坦克必經的路線上,戰斗決定在第二天凌晨打響。第二天凌晨四點,蘇軍准時發起了進攻。第一梯隊七十多輛坦克與第二梯隊保持間隔不足十公里,機動時間差為二十多分鍾。蘇軍坦克按預定時間和預定路線向德軍前沿接近。當蘇軍第一梯隊開出給五公里時,德軍隱蔽的坦克也成相應的隊形,悄悄地加速跟上去。這里,在蘇軍一二梯隊之間實際上多出一支德軍坦克部隊。一梯隊指揮員向後看了看,噢,第二梯隊在跟進。二梯隊指揮員向前看了看,噢,第一梯隊在向前行進。殊不料,虧就吃在這里。快接近德軍防禦地帶了,蘇軍一梯隊指揮員正准備下令成疏開隊形,蘇軍坦克也准備展開成連隊形了,大家警惕地注意著前方。突然,背後傳來一陣雷鳴般的開炮聲,幾分鍾內,七十多輛坦克頓時被擊毀六十多輛,僅有六輛逃脫。蘇軍第一梯隊坦克基本報銷,但第二梯隊卻渾然不知,以為前面已經打響了,也加速開進。卻迎頭撞上早已休息幾分鍾的德國坦克,雙方一陣猛打,蘇軍第二梯隊又基本報銷。僅此一戰,德軍只損失為數不多的坦克,而蘇軍損失了十倍於此坦克。後來,德軍經常借用這種打法,利用戰場地形,多次伏擊成功。蘇軍吃了幾次虧後,也變的小心翼翼起來。從而影響了整個戰線的推進。
德軍裝甲師的主力核心是裝甲團,德軍在1935年以前一共只有6個裝甲師,不包括輕裝甲師。這一時期的德軍裝甲師大部分是2裝甲團編制的,到了41年德軍的裝甲師數量已經達到了21個裝甲師,此時的裝甲時大部分也是1裝甲團編制+3個機械化團/摩托化團,實際大部分的德軍裝甲師的步兵仍然乘坐卡車而不是裝甲車,所以職只能稱為摩托化步兵,此時1團制裝甲師的勢力已經大不如前,因為此時41年的裝甲師都是在38年裝甲師的基礎上砍掉一半組建起來的 ,所以1團制裝甲師的沖擊力已經下降了,鑒於此德軍組建了一些裝甲團制裝甲師,這些師里下轄2個裝甲團但實力並不是簡單的是1團制裝甲師的2倍,由於1團制的團下轄4個營而2團制的裝甲團卻只有3個營,所以實力大一些但有限,一般1團制裝甲團擁有150-180輛坦克左右而2團制有200-250輛左右 。
德軍的裝甲師擁有16000名士兵,他們卻只有不到200輛坦克,和這一時期的蘇軍的機械化軍比起來簡直是小巫見大巫,蘇軍機械化軍下轄5萬名左右的士兵。 而他們卻用有800-1200輛坦克,而英軍在歐洲的戰斗旅級裝甲部隊就擁有100輛以上的坦克,無疑德軍裝甲兵違反了集中力量這一制勝的要素。
其次絕大部分的裝甲師里的步兵仍然乘坐卡車,而不是250/251系列的裝甲戰斗車,這大大削弱了德軍步機協調能力,就是有了裝甲車的部隊也因為這些車輛太脆弱也無法開到400米以內的前線,於是就出現這樣的現象,德軍坦克加速前進來躲避敵人的射擊而步兵則拚命追,等到了100米以內步兵沖鋒槍的作戰范圍已經筋疲力盡無心再追,而坦克已經被敵人的步兵團團圍住。
再有突擊火炮不編入裝甲師,德軍的主要火力來源是150MM炮,81MM炮,50MM反坦克炮,75炮還沒裝備,88MM高炮,主要是由幾個高炮軍和少量裝甲師,88炮除了反坦克外基本不對地支援,37MM炮對輕型坦克和支援步兵巷戰上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盡管有威力小的缺點,但由於重量輕,射速快,供給方便,體積小而在巷戰中大受歡迎。以及少量火箭炮,我們很容易看得出其中除了50MM炮沒有一款適合直接支援坦克支援,而於是德軍裝甲師沖鋒的時候往往得不到有力直接火力支援而損失慘重,嚴重影響了裝甲兵的沖擊力。
戰爭初期的蘇軍裝甲部隊的最高編制是軍級的,一個機械化軍擁有2個以上的坦克師+上一些摩托化部隊,整體實力是很強大的,但是由於編制過大協調起來非常不容易補給可很困難可以說機械化軍根本無法適應現代戰爭,到了基輔會戰以後蘇軍統帥部取消了名存實亡的機械化軍,同時也解散了很多坦克師把他們編為旅級部隊.這樣蘇軍的裝甲力量變的很弱小,,這樣的旅至多也超不過2000人和100輛坦克,除非集中使用否則至多也就是襲擾一下敵人,也就談不上什麼沖擊力了。
但戰爭的深入 蘇軍元氣的恢復到了42年蘇軍統帥部開始考慮運用自己的裝甲力量沖擊德國人了。但是要怎麼樣進行編制呢?蘇軍統帥部發明了一種新型編制--坦克集團軍,這樣的集團軍比德國的裝甲師要大的多,通常下轄5個師級部隊,最多不超過6個師,但只有1-3個是坦克師,通常有5 、6萬人,這樣的集團軍裡面編有炮兵部隊,機械化/摩托化部隊可以有效的協同坦克作戰,而且較大的編制可以保證集團軍擁有相對富裕的兵力對敵人展開沖擊時保證了兵力充沛,而且各個兵種可以有效的進行協同,實現真正的多兵種合成化作戰,對比德軍比較單一的裝甲師要有很大優勢
但有利也有弊,這樣大的編制和這么多種兵種混合在一起勢必給指揮帶來難度,所以蘇軍開始對這種編制相當不適應.........
不難看出在這種進攻中,取勝的基礎主要是機動,而不是進攻。
實施這種進攻時,還可通過主動退卻,誘敵進入障礙地區,或兩面受圍的地區,然後攻擊之。
(3)兩翼包圍:如果沒有障礙物,機械化部隊則必須在其所在地區實施機動,如圖三3所示,當a戰斗群向敵正面推進時,c戰斗群向x處機動,當b戰斗群向y運動時,a戰斗群就猛沖敵人。
6. 兩萬步兵對八千騎兵在平原上步兵就不能勝了嗎
這個需要看情況
1 雙方的組織能力、訓練水平
2 雙方的裝備
3 雙方的指揮水平
舉個例子,如果是是後裝槍時代,步兵雖然不可能殲滅騎兵,但是這8000騎兵根本就是步兵的菜,騎兵指揮官除了抱頭鼠竄沒有任何可行的選擇。
總體來說,如果雙方指揮水平接近,裝備水平接近(同時代且早於後裝槍時代),組織訓練水平都合格,騎兵可以自由選擇戰術。結果必然是騎兵對步兵無可奈何,步兵也無力殲滅騎兵,雙方互相瞪眼後分道揚鑣。
如果雙方指揮水平接近、裝備水平接近、組織訓練水平都合格,而騎兵又必須與步兵決戰,那結果必然是騎兵損失慘重然後大敗虧輸,但是只要騎兵指揮官沒有腦袋進水,肯定能夠逃得掉,騎兵傷亡會在1000-3000之間,步兵傷亡大約是騎兵傷亡的三分之一。
如果雙方的訓練組織都很糟糕,都是垃圾,那麼,騎兵必勝無疑,步兵將面臨慘痛的屠殺,騎兵甚至傷亡不會過百。
在中國乃至世界軍事史上,堅定的步兵擊敗騎兵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正面作戰,幾千騎兵(無論是輕騎兵還是重騎兵)被幾百重裝步兵打的抱頭鼠竄、滿地找牙實屬正常--------當然,前提條件是,步兵必須堅定。
在《西方戰爭藝術》一書中,作者將兵種的剋制列為重騎兵克制輕步兵(投射步兵),重步兵克制重騎兵不是沒有道理的,而是無數次戰例讓作者這么判定。
但是,只有組織嚴密、訓練有素的步兵才能夠做到在威風凜凜的騎兵沖擊時不潰退而是堅定不移的沖鋒,而無論什麼樣的步兵,如果面對沖鋒的騎兵潰逃的話,那都是被屠殺的份。
而騎兵面對步兵,有先天性的心理優勢------他們居高臨下,高高在上,心理優勢明顯。所以,當雙方的訓練水平、組織水平都是垃圾時,具有先天心理優勢的騎兵必然能夠屠殺潰退的步兵。
嗯,沒錯,騎兵擊敗步兵,能夠依仗的絕非騎兵自己的勇猛善戰、騎術精良,而只能依仗步兵的組織訓練不合格,膽怯潰逃。只要步兵不潰逃,堅強的站在地面上與騎兵正面戰斗,騎在威風凜凜卻膽小驚惶戰馬上的騎兵就抓瞎了。
步兵雖然矮小不威風,卻是站在一個穩定無比的平台上戰斗(大地),而騎兵雖然威風凜凜,卻是坐在一個顛簸不定、不可靠的平台上戰斗(馬上)。所以當正面戰斗時,騎兵必然打不過步兵。
當步兵不潰逃時,騎兵能夠選擇的,只剩下騷擾和斷糧了。問題是,無論騷擾還是斷糧,八千騎兵每天的糧草消耗是兩萬步兵的至少兩倍,是否合算就需要考慮了。
7. 冷兵器時的主要戰術有哪些
Archer Jones兵種戰術理論體系
如上所述,這種假想問題科學的研究方法最好應該先形成理論並驗證後,再應用於預測虛擬的情況。顯然,本人沒有能力完成這種工作,就算自己總結個理論出來估計別人也不信。比較可行的辦法是使用已經有的成熟的並且是實用的理論。再一次,中國歷史學研究在這個領域幾乎是空白,只能求助於西方的研究成果。這里選用的是Archer Jones, The Art of War in Western World(西方戰爭藝術)中的理論體系。
The Art of War in Western World是伊利諾斯大學歷史系教授,著名的軍事歷史學家Archer Jones在其35年軍事歷史研究經驗基礎上的著作。作者總結了數千年軍事史的大小戰例,歸納出一套被證明是頗為可行的理論體系。在這里這套包含戰略戰術方方面面的東西不可能被全部闡述,經過本人歸納,僅僅列舉其中關於各兵種的戰術分析部分如下[1]
首先,Archer Jones將冷兵器時代兵種劃分為4類:
1。重騎兵,定義是採用沖擊方式(shock)作戰的騎兵
2。重步兵,定義是採用沖擊方式(shock)作戰的步兵
3。輕騎兵,定義是使用投射武器(missile)作戰的騎兵
4。輕步兵,定義是使用投射武器(missile)作戰的步兵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與一般的觀念不同。這里「輕重」的標准並非鎧甲重量,而是作戰方式。凡是肉搏的一律為heavy部隊,凡是射擊的一律為light部隊。顯然,這種劃分標準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闡述兵種特點,畢竟使用的作戰方式決定了兵種的特點。不過由此帶來的問題也需要注意。比如一名輕騎兵放下弓箭抽出戰刀,或者一名輕步兵丟下弩拔劍,他們就自動變成了重騎兵和重步兵。當然,通常情況下他們都是不合格的客串者。
多數誤解會來源於這里沒有仔細閱讀。這里特別強調。本文的兵種劃分方法與通常不同,請務必仔細理解,避免誤會。謝謝
接下來,在理想條件下,4類兵種的強弱點可以歸納如下:
原則1:重步兵在正面防禦時對於重騎兵占優。這個原則要求重步兵訓練有素,使用長兵器。中世紀的民兵不算。拔刀的弓箭手不算。
原則2:重騎兵對於重步兵戰斗隊形的側翼和後方有毀滅性優勢。這點之所以能跟原則1同時存在,是因為古代戰爭中重步兵戰斗隊形在交戰中轉身對付另一個方向的威脅,是完全不可能的,幾乎沒有任何成功的例子。當然這個問題並非無法解決,下面會談到。
原則3:輕步兵對於重步兵具有天然優勢。這個原則的前提是輕步兵必須使用hit and run策略,隨著而來的就是受到地形和指揮官的限制很大。如果由於某種原因,戰斗變成近戰,那麼輕步兵自動轉化為不合格的重步兵,必然導致失敗。
對於這個原則,筆者認為有必要做進一步說明。在原著中,Archer Jones用於證明該原則的戰例較為薄弱。大部分都是非正規軍的輕步兵對正規重步兵的勝利。究其原因,主要在於正規步兵的作戰往往意味著紀律和陣型。而輕步兵使用hit and run戰術的時候,卻通常要求採用分散隊形並且不斷的後退。這對於多數古代正規軍來說都是難以想像的。不過在許多情況下,重步兵由於某種原因(如對方重騎兵的側翼威脅)無法有效前進,則該原則對正規軍有效。具體戰例如黑斯嚴斯和福科克[1][3]
原則4:輕騎兵對於重騎兵具有天然優勢。這個原則跟原則3非常類似,前提同樣是輕騎兵必須使用hit and run策略,隨著而來的就是受到地形和指揮官的限制很大。如果由於某種原因,戰斗變成近戰,輕騎兵自動轉化為不合格的重騎兵,同樣導致失敗。
原則5:輕騎兵對於重步兵具有天然優勢。這個原則跟上面的3,4不同,由於速度差別,hit and run的戰斗很容易實行,所以優勢很大。
原則6:重騎兵對於輕步兵具有絕對優勢,不論輕步兵是否試圖轉變成不合格的重步兵
原則7:在射擊對抗中輕步兵對於輕騎兵具有優勢。原因是地面平台保證更高的射速和准確性。不過需要注意,輕騎兵這時候通常會拔刀變成重騎兵,盡管是不合格的重騎兵,藉助馬匹的沖擊力通常還是足以通過沖鋒擊潰輕步兵。
原則8:相同兵種對抗防禦一方具有天然優勢。這點對於重步兵非常明顯,對於重騎兵則完全不符合。
原則9:以上原則是在雙方水平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有效。此條為筆者根據個人理解添加。
原則10:以上原則僅僅反映各兵種的內在優缺點,不能確保戰斗的最終結果。戰斗結果還取決於指揮官能否正確的揚長避短以及其他不可預知的因素。此條一樣為筆者根據個人理解添加。
需要指出的是,本人認為這套理論稍微有些aggressive and bold,未必能涵蓋一切情況,有些地方的結論顯得匆忙。不過仍然不失為如今最好的實用性理論,以下將完全以此為基礎進行分析討論。如果對這套理論不同意,下面就可以略過不看。如果想反駁這套理論,請去弄一本原著作閱讀,因為在原著中幾乎每個原則都用了很多的戰例加以說明。如果還是想反駁,建議去找Archer Jones.
還可以到破陣網上看看,中國古代戰馬充足時不是很重視陣法,只是在缺少馬匹的宋、明才研究陣法。明由於大量裝備火器,不需要太強的陣法,馬匹也不象宋那樣奇缺,所以戰績遠強於宋,明的敗績屈指可數。
8. 軍事問題,古代戰爭,萬人會戰級別的戰役是怎麼打的
要想進行決戰性制的會戰,雙方統帥都會先調動各自所轄軍隊,通過一系列的軍事行動,試圖將敵軍引誘或逼迫至對己有利的地點,並等待對己有利的時機進行決戰。這個過程必然會有一方最終奪得戰略主動權,從而將敵軍或逼入絕境或造成合圍等非常不利的態勢。但有時雙方統帥都認為己方將於對方,或條件所限不得不馬上應戰,這種情況下雙方就會很快形成對峙,並最終暴發決戰。
決戰前,雙方對峙,各自統帥召集麾下將領商議戰術,並下達任務,在主帥認為合適的時機開始向敵進攻。開戰後雙方將領多在前方直接指揮部隊作戰,主帥則在陣後觀察戰役進展情況,以便隨時做出調整。
至於戰書之類,則是挑戰敵軍一種方法,並無太多實際意義,當一方取得戰略主動權之後,如其想戰,則對方不得不戰,何時、何地交戰完全是由掌握主動一方來決定的。
說到排兵布陣,古代歐洲軍事藝術最輝煌的時候一般是統一裝備的方陣形式,比如希臘的長槍方陣、羅馬的步兵戰線等,至於中世紀時期,則很少有軍事藝術可言,小封建地主式的臨戰徵召農民入伍之法,使中世紀的步兵很快未落,從而使重騎兵成為歐洲戰場上的主力,其戰法也相當簡單:訓練有素的騎士排成橫列直接向敵軍沖鋒。
而古代中國的軍隊則注重小組配合,比如秦軍一伍中就裝備著各種兵器,互相之間配合作戰,以形成合力。同時全軍則擺成各種戰陣,優秀的將領會講究以正合,以奇勝。即在正面布置防禦性的陣列,與敵接戰時保持不敗之地並拖住敵軍主力,而以另一部機動性、攻擊性較強的部隊在適當的時機加入戰場打亂敵軍陣形,或切斷敵軍退路,或破壞敵軍補給,以此造成敵軍的混亂,從而使正面戰場獲得優勢,最終擊敗敵軍。這種方法在中世紀之前的歐洲也有很多著名的將領使用。
另外較有特點的軍隊是以蒙古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騎兵,其戰法側重騎射,一般不與敵軍近戰,而是依靠強大的機動能力和精準的騎射大量殺傷敵軍有生力量,逐步削弱、蠶食敵軍,當敵軍混亂、士氣低落或實力大減時再發起沖擊,最終將敵軍消滅。
9. wow 聖騎士 戰爭藝術
你會習慣的,這個點布點其實也無所謂,副本一般不需要,關鍵時刻可以給自己刷一口血
平誰打怪Pk還是不錯的,特別是打精英怪,就靠這個技能磨的
還有樓上說什麼重置平砍,這是誤導,不要睬他,如果你原本砍到一半,聖閃讀完還是從一半開始讀的(具體看3.13補丁說明文檔)
不過讀條的時候是沒有招架、躲閃和格擋,而且也不會有平砍,所以平時如果沒有觸發戰爭藝術而要自己讀條加血的話要慎重
10. 懲戒騎FB輸出時出了「戰爭藝術」該怎麼使用
如果治療強大,就可以不管,如果你發現一直沒人給你加血,那麼就給自己來一口吧,死了就劃不來了。具體用法:我把選自己的鍵設為ALT,ALT+聖光閃現(可以設為快捷鍵),這樣就方便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