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什麼叫藝術觀點

什麼叫藝術觀點

發布時間:2022-11-26 11:27:48

『壹』 現實主義的藝術觀是指什麼

現實主義的藝術觀雖然強調了高於生活的「藝術真實」,但仍是反映論的藝術觀,它把作品的藝術價值等同於作品在對現實的揭示上所具有的認識價值。它也主張藝術與真理的統一,但它所理解的真理,是「在理性中的實事」。這樣。藝術本身就只具有技巧的意義:藝術是一種呈現理性實事的技巧,是為理性實事賦形的活動。所以,現實主義藝術觀本質上屬於工藝論。在這種觀點中,作品仍然只是工藝品,因為作品的內容與形式成了相互外在的東西,形式是內容的手段,如此,藝術作品的「作品存在」問題便在形式與內容的這種外在的關系中被消解掉了。

『貳』 弗洛伊德關於藝術有哪些主要觀點你怎麼看這些觀點

弗洛伊德的藝術觀點始終貫穿於他的精神分析理論之中。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潛意識是違反道德和倫理的,因此必須放棄在現實生活中獲得滿足的願望而退縮回來,不得不從享樂主義原則回到現實主義原則;而想像的、幻想的王國卻是一個避難所。藝術家就像一個有精神病的人那樣,從一個他不滿意的現實中退縮回來,鑽進他自己想像出的世界中。他的創作、藝術作品,正如夢一樣,是」潛意識」願望獲得一種假想的滿足。盡管弗洛伊德的這些思想如同他的整體精神分西一大廈一樣缺乏堅實的基礎,並且沒有充足而嚴密的科學證明,但他卻受到諸多文學家、藝術家的盛贊。可以誇張的說,隨便翻開西方任何一本文藝評論的書,我們能夠找到弗洛伊德的名字或看到他的影子,因位許多藝術家正是以這個理論所提供的原則去指導自己的創作實踐。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不僅作為一種心理學派對心理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當今資本主義國家裡,特別是在美國,弗洛伊德主義和新弗洛伊德主義作為一種哲學思潮在一般意識形態中都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它不僅影響了西方當代的文學藝術,而且對宗教、倫理學、歷史學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著作「圖騰與禁忌」可以說是這種影響的代表

『叄』 簡述歷史上關於藝術本質的幾種觀點

藝術的本質與特徵
1.關於藝術的本質這個藝術學學科的根本問題,藝術史上的幾種主要看法:第一種,「客觀精神說」。認為藝術是「理念」或者客觀「宇宙精神」的體現。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是較早對藝術的本質進行哲學探討的學者。柏拉圖認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藝術世界僅僅是第三性的。德國古典美學集大成者黑格爾,對藝術本質的認識同樣建立在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之上。中國南北朝的劉勰認為文是道的表現,道是文的本源。宋代理學家朱熹認為,「文」只不過是載「道」的簡單工具,即「猶車之載物」罷了。這樣一來,「道」不僅是文藝的本質,而且是文藝的內容,「文」僅僅是作為「道」的工具而已。顯然,這種「文以載道」說同樣把藝術的本質歸結為某種客觀精神。第二種,「主觀精神說」。認為藝術是「自我意識的表現」,是「生命本體的沖動」。德國古典美學的開山祖康德認為,藝術純粹是作家藝術家們的天才創造物,這種「自由的藝術」絲毫不夾雜任何利害關系,不涉及任何目的。他強調藝術創作中,天才的想像力與獨創性,可以使藝術達到美的境界。康德的這種意志自由論成為後來的唯意志主義的思想來源之一。處在19世紀和20世紀轉折點上的德國哲學家尼采,更是將其推向極端。尼采認為,人的主觀意志是世界上萬事萬物的主宰,也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因。在尼采那裡,主觀意志被說成是主宰一切的獨立實體,本能慾望被誇大為具有無限的能動性。尼采是從美學問題開始他的哲學活動。在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劇的誕生》中,尼採用日神阿波羅和酒神狄奧尼索斯的象徵來說明藝術的起源、藝術的本質和功用,乃至人生的意義等等,它們成為尼采全部美學和哲學的前提。在我國古代的文藝理論批評史上,南北朝時代是文學日益繁榮的時期,文學藝術抒情言志的特點得到重視。但是,這個時期有的文藝評論家把「情」、「志」歸結為作家藝術家個人的心靈和慾念的表現,根本否認文藝與社會現實的聯系。宋代嚴羽的「妙悟」說和明代袁宏道的「性靈」說,也是把主觀精神的表現和抒發當作文學的藝術本質特徵。�第三種,「模仿說」 或「再現說」。西方文藝思想史上,從古希臘以來,「模仿說」一直是很有影響的一種觀點。這種觀點認為藝術是對現實的「模仿」,發展到後來,更認為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再現」。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在人類思想史上第一個以獨立體系來闡明美學概念,成為在他之前的希臘美學思想的集大成者。亞里士多德認為藝術是對現實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現實世界的真實性,從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現實的藝術真實性。與此同時,亞里士多德進一步認為,藝術所具有的這種「模仿」功能,使得藝術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現象世界更加真實。俄國19世紀革命民主主義者車爾尼雪夫斯基從他關於「美是生活」的論斷出發,認為藝術是對生活的「再現」,是對客觀現實的「再現」。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基本論點是藝術反映現實,但他所理解的現實生活,不僅包括客觀存在的自然界,而且包括人們的社會生活,使其更加具有深刻的社會內容。 中外藝術史上還有「形象說」、「情感說」、「表現說」、「形式說」等多種頗有影響的說法。歷史上不同時代的思想家、美學家和藝術家們,都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和側面去探究藝術的性質特點和基本規律,提出了許多精闢的、頗有意義的見解。�(2)藝術本質問題的科學理論基礎。人類社會生活從總體上可以劃分為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兩大組成部分。為滿足這兩種生活所分別進行的生產活動,稱作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物質生產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物質需要,它的成果構成了人類的物質文明。精神生產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它的成果構成了人類的精神文明。藝術生產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則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它的成果構成了人類光輝燦爛的藝術文化寶庫。� 馬克思明確提出了「藝術生產」的概念,將「藝術」與「生產」聯系起來考慮,從生產實踐活動出發來考察藝術問題,把藝術看作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這在美學史和藝術史上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創舉。「藝術生產」 理論對於揭示藝術的起源和藝術的發展,揭示藝術的性質和藝術的特點,以及揭示藝術創作、藝術作品、藝術鑒賞這樣一個完整的藝術系統的奧秘,都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藝術生產」理論給藝術學研究提供了哪些啟示呢?�第一,藝術生產理論揭示了藝術的起源、性質和特點。首先,從藝術的起源來看,藝術生產本身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才從物質生產中分化出來的。人類最初的藝術品常常同生產勞動實踐有著直接的聯系,它們或者是勞動工具如精緻的石器、骨器等,或者是勞動成果如用來作為裝飾品的獸皮、獸牙、羽毛等。只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藝術生產才逐漸獨立出來,這些勞動產品也逐漸從滿足人的物質需要變為滿足人的精神需要。藝術的起源可能有多種多樣的原因,但歸根結底,以勞動為前提,以巫術為中介,藝術的起源離不開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 其次,從藝術的性質和特點來看,藝術生產理論告訴我們,藝術作為審美主客體關系的最高形式,藝術美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藝術是對客觀社會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藝術又凝聚著作家藝術家主觀的審美理想和情感願望。也就是說,藝術美既有客觀的因素,又有主觀的因素,這兩方面通過作家藝術家的創作活動互相滲透、彼此融合,並通過物態化形成具有藝術形象的藝術作品。因而,藝術的審美價值必然是主客體的有機統一。藝術生產的突出特點,是把創作主體(作家藝術家)強烈的主觀因素滲透到整個藝術創作過程,並融匯到藝術作品之中。人類的生產實踐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藝術生產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當然就更是一種自由自覺的創造性勞動了。藝術生產固然離不開客觀現實,社會現實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和基礎,但藝術生產同樣不能離開主觀創造,只有當藝術家調動他強烈的和豐富的想像來從事創作時,才能創造出有血有肉、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從這種意義上講,藝術必然是心與物的結合、主觀與客觀的結合,再現與表現的結合。� 第二,藝術生產理論闡明了兩種生產的「不平衡關系」。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它的發展不能脫離一定時代的物質生產條件。一定時代藝術的發展,從最終原因上講總是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形成的。藝術生產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19世紀的俄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第三,藝術生產理論揭示了藝術系統的奧秘。藝術生產理論把藝術創作--藝術作品--藝術鑒賞這三個相互聯系的環節,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來研究。藝術創作可以說是藝術的「生產階段」,它是創作主體(作家、藝術家)對創作客體( 社會生活) 能動反映的過程。藝術作品可以被看作是藝術生產的「產品」。藝術鑒賞則可以被看作是藝術的「消費階段」,它是欣賞主體(讀者、觀眾、聽眾)和欣賞客體(藝術品)之間相互作用並得到藝術享受的過程。這樣,對整個藝術系統來說,藝術生產理論揭示出藝術品與欣賞者、對象與主體、生產與消費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辯證關系。在藝術生產的全過程中,生產作為起點,具有支配作用,消費作為需要,又直接規定著生產。藝術作品被創作出來,是為了供人們閱讀或欣賞,如果沒人欣賞,它就還只是潛在的作品。因而,藝術生產適應著欣賞者的消費需要來進行藝術創作。同時,藝術欣賞反過來又成為刺激藝術生產的動力,推動著藝術生產的發展。可以說,整個藝術系統中,這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和它們自身的獨特規律,正是我們藝術學研究的核心。�「藝術的特徵」一節,闡述了藝術具有的形象性、主體性、審美性等基本特徵。(1)形象性。藝術的基本特徵之一是形象性。哲學、社會科學總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來反映客觀世界,文學、藝術則是以具體的、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和表現藝術家的思想情感。各個具體藝術門類,它們所塑造的藝術形象可以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如雕塑、繪畫、電影、戲劇等門類的藝術形象,欣賞者可以通過感官直接感受到,而音樂,文學等門類的藝術形象,欣賞者則必須通過音響、語言等媒介才能間接地感受到。但無論怎樣,任何藝術都不能沒有形象。� 第一,藝術形象是客觀與主觀的統一。任何藝術作品的形象都是具體的、感性的,也都體現著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觀因素與主觀因素的有機統一。對於不同的藝術門類來說,藝術形象這種客觀因素與主觀因素的統一,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對於雕塑、繪畫等造型藝術來說,往往是在再現生活形象中滲透了藝術家的思想情感,這種主客觀的統一,常常表現為主觀因素消溶在客觀形象之中。而另一些藝術門類,則更善於直接表現藝術家的思想情感,間接和曲折地反映社會生活,這些藝術門類中主客觀的統一,則表現為客觀因素消溶在主觀因素之中。 第二,藝術形象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任何藝術形象都離不開內容,也離不開形式,必然是二者的有機統一。藝術欣賞中,首先直接作用於欣賞者感官的是藝術形式,但藝術形式之所以能感動人、影響人,是由於這種形式生動鮮明地體現出深刻的思想內容。中外藝術史上,更是有許多這方面的軼事軼聞,充分顯示出藝術形象必須是內容與形式的辯證統一,才能真正感染人和打動人。20世紀30年代魯迅先生在上海中華藝術大學作講演時,曾經將兩幅畫來進行對比。其中一幅是法國19世紀畫家米勒的代表作《拾穗者》,另一幅則是當時上海英美煙草公司的商業廣告畫月份牌《時裝美女》。雖然這幅時裝美女畫畫得很細,在色彩和線條上頗費了些工夫,但這幅畫只是一個廣告,簡直不能標作藝術品。而米勒的《拾穗者》整個色調是柔和的,構圖是平穩的,沒有任何刺激視覺的色彩和動態,圖中三個彎腰拾穗的農婦正在緊張地勞動,整個畫面朴實、自然,但魯迅先生卻認為這幅畫很美。優秀的藝術作品,必然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完美的藝術形式,正是這二者的有機統一,才使得藝術具有令人驚嘆的感人魅力。19世紀末葉,當法國文學會為紀念大文豪巴爾扎克,委託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為巴爾扎克創作雕像時,羅丹抱著崇敬的心情,決心以雕像來再現大文學家的英靈。為此,羅丹不但閱讀了許多有關資料,親自到巴爾扎克的故鄉采訪,還找到幾個外貌酷似大文豪的模特兒,甚至專程去找到當年為巴爾扎克制衣的老裁縫,從那裡找到巴爾扎克准確的身材尺寸作參考。經過這樣艱苦的努力,幾年間易稿竟達40多次,羅丹終於找到了創作的靈感,選擇了巴爾扎克習慣在深夜寫作時穿著睡袍漫步構思,來作為雕像的外形輪廓。第三,藝術形象是個性與共性的統一。綜觀中外藝術寶庫中浩如煙海的文藝作品,凡是成功的藝術形象,無不具有鮮明而獨特的個性,同時又具有豐富而廣泛的社會概括性。正因為集個性與共性的高度統一於一身,才使得這些藝術形象具有不朽的藝術生命力。中外文藝理論對這個問題也早有許多精闢的論述。藝術形象必須具有鮮明、獨特的個性特徵,與此同時,藝術形象又必須具有普遍性和概括性。這是由於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個性和共性的統一體,共性存在於千差萬別的個性之中,個性總是共性的不同方式的表現。一切事物都是在帶有偶然性的個別現象中,體現出帶有必然性的共同本質和規律來。因而,許多藝術家在總結創造藝術形象的經驗時,總是把能否從生活中捕捉到這種具有獨特個性特徵,同時又具有普遍意義的事物,當作富有成敗意義的關鍵。藝術形象的這種個性與共性的統一,最集中地體現為藝術典型。所謂藝術典型,就是作家、藝術家運用典型化的方法,創造出具有栩栩如生的鮮明個性並體現出帶有普遍意義的典型形象。例如魯迅先生塑造的阿 Q 這一人物形象,就是中國文學寶庫中一個不可多得的藝術典型。藝術形象與藝術典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從根本上講,二者都是個性與共性的有機統一,具有共同的實質。但是,藝術典型比起藝術形象來,又具有更強烈的個性與更廣泛的共性。也就是說,藝術典型更加獨特,也更加普遍,它是藝術形象的凝煉與升化。典型性是在真實性的基礎上對藝術形象提出的更高要求,客觀存在是對整個形象的要求,也是對形象中的人物、環境、情節、細節、情感等因素的要求。所以,只有那些優秀的作家、藝術家,才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創造出具有不朽生命力的典型形象來,這些典型必定具有個性鮮明的藝術獨創性,往往又都非常深刻地揭示出社會生活的本質和意義來。 (2)主體性。藝術的另一個基本特徵是主體性。如前所述,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藝術生產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決定了藝術必然具有主體性的特徵。毫無疑問,藝術要用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但這種反映絕不是單純的「模仿」或「再現」,而是融入了創作主體乃至欣賞主體的思想情感,體現出十分鮮明的創造性和創新性。因而,主體性作為藝術的基本特徵之一,體現在藝術生產活動的全過程,包括藝術創作和藝術欣賞。第一,藝術創作具有主體性的特點。社會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藝術創作對社會生活的這種依賴關系,首先表現在藝術家往往是從生活實踐中獲得創作動機和創作靈感,尤其是藝術創作的內容,更是來自於社會現實生活。但與此同時,藝術創作又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作家、藝術家作為創作主體對藝術創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沒有創作主體,藝術作品就無法產生。所以我們說,藝術創作離不開社會生活,更離不開創作主體,離不開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對於藝術生產這一特殊的精神生產,藝術創作更是藝術作為創作主體的對象化過程。而且,比起物質生產勞動,藝術生產中的這種主體性更加鮮明、更加突出。藝術創作中的這種主體性,集中表現在藝術家的創作活動具有能動性和獨創性。藝術家面對大千世界浩瀚的生活素材,必須進行選擇、提煉、加工、改造,並且將自己強烈的思想、情感、願望、理想等主觀因素「物化」到自己的藝術作品之中,正是藝術創作的這種能動性,使得藝術成為主觀與客觀、再現與表現的辯證統一。藝術創作更具有獨創性的特點,每一件優秀的藝術作品,總是凝聚著藝術家獨特的審美體驗和審美情感,帶有藝術家個人的主觀色彩與藝術追求,體現出藝術家鮮明的創作風格和藝術個性,具有強烈的創造性與創新性特色。 第二,藝術作品具有主體性的特點。藝術作品作為藝術家創造性勞動的產物,必然打上藝術家作為創作主體的鮮明烙印。中外藝術寶庫中,之所以涌現出如此眾多千姿百態的藝術作品,正是由於它們凝聚著藝術家對生活的獨到發現和深刻理解,滲透著藝術家獨特的審美體驗和審美情感,體現出藝術家鮮明的藝術風格和美學追求。任何優秀的藝術作品,都應當是獨一無二、不可重復的,具有藝術的獨創性。或許,這就是藝術生產的產品和物質生產的產品,這二者之間截然不同的區別之一。這是因為藝術作品具有更加鮮明的主體性與創造性特點。 第三,藝術欣賞具有主體性的特點。對於藝術創作和藝術作品的主體性特點,人們一般不會有疑問,但是對於藝術欣賞也具有主體性特點,恐怕就感到難以理解了。事實上,由於美感既有共同性,又有差異性,既有社會功利性,又有個人直覺性,使得美感具有千差萬別的個性特徵。由於每個人的生活經驗與性格氣質不同,審美能力和藝術素養不同,形成了每個欣賞者在審美感受上鮮明的個性差異,使藝術欣賞不能不打上欣賞主體的烙印。藝術欣賞中的這種個性差異,普遍存在於藝術的史實里。「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正說明了這個道理。 藝術欣賞當然要以客觀存在的藝術作品為前提,沒有藝術作品作為審美客體或欣賞對象,自然不可能有藝術欣賞活動。但是,在藝術欣賞中,欣賞主體(讀者、觀眾、聽眾) 也並不是被動的反映或消極的靜觀。從表面上看,從身體上看,欣賞者似乎完全處於一種「靜態」的狀態。然而,從實質上看,從心理上看,欣賞主體在審美活動中又有著極為復雜的心理過程,它包含著感知、理解、情感、聯想、想像等諸多心理因素的自我協調活動。它不僅是主體對客體的感知,同時又是欣賞者對藝術形象能動的改造加工過程。因此,欣賞主體總是要根據自己生活經驗、興趣愛好、思想情感與審美理想,對作品中的藝術形象進行加工改造,進行再創造和再評價,從而完成和實現、補充和豐富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可以看出,藝術欣賞活動中,欣賞主體和藝術作品之間,是一種相互作用的振盪關系。一方面,藝術作品總是引導著欣賞者向作品所規定的藝術境界運動,另一方面,欣賞主體又總是按照自己的審美理想和審美感受能力來改造和加工作品中的藝術形象。總而言之,藝術鑒賞的本質就是一種審美的再創造。(3)審美性。藝術還有一個基本特徵就是審美性。從藝術生產的角度來看,任何藝術作品都必須具有以下兩個條件:其一,它必須是人類藝術生產的產品;其二,它必須具有審美價值,即審美性。正是這兩點,使藝術品和其它一切非藝術品區分開來。� 第一,藝術的審美性是人類審美意識的集中體現。美學理論告訴我們,美的形態分為自然美與藝術美,二者之間的劃分歸根結底就在於藝術美直接凝聚著人類勞動和智慧的結晶。所以,泰山的雄偉、華山的險峻、黃山的奇特、峨眉的秀麗,這些名山大川的自然美,雖然從原因來看,都是由於人類社會實踐漫長歷史中審美主客體關系的建立,但是,這些天然風景之美,畢竟都是大自然造就的。藝術美卻不同,任何藝術作品都必然是人所創造的,凝聚著人類勞動和智慧的結晶。然而,與此同時我們又必須注意,並不是人類一切勞動和智慧的創造物都可以稱為藝術品。只有那些能夠給人以精神上的愉悅和快感,也就是具有審美價值或審美性的人類創造物,才能稱之藝術品。正因為這樣,我們聽一首樂曲,看一幅繪畫,讀一本小說,看一部影片,都會感覺到一種精神上的愉悅快感,獲得了一種審美享受。 藝術的審美性,集中體現了人類的審美意識。審美意識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人類的社會實踐,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終於完成了由實用向審美的過渡。藝術也正是在這一進化歷程中產生,成為人類審美活動的最高形式。藝術美作為現實的反映形態,它是藝術家創造性勞動的產物,它比現實生活中的美更加集中和更加典型,能夠更加充分地滿足人的審美需要。與此同時,藝術又是人類審美意識物質形態化的表現。 第二,藝術的審美性是真、善、美的結晶。藝術美之所以高於現實美,是由於通過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把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了藝術作品中。雖然藝術欣賞的特殊性在於直觀感受性,即由生動鮮明的藝術形象直接引起人的美感,人們在欣賞藝術作品時,在這種生動鮮明的藝術形象中,已經融合了真、善、美的內涵,只不過它是通過藝術美直接體現出來罷了。藝術美要以真和善為前提,並通過審美性體現出藝術中這種真、善、美的統一。藝術中的「真」,並不等於生活真實,而是要通過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通過提煉和加工,使生活真實升華為藝術真實,也就是化「真」為「美」,通過藝術形象體現出來。同樣,藝術中的「善」,也並不是道德說教,同樣要通過藝術家的精心創作,使藝術家的人生態度和道德評價滲透到藝術作品之中,也就是化「善」為「美」,體現為生動感人,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 藝術的審美性和「丑」的關系。生活中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惡、丑。生活中「丑」的東西,一旦進入了藝術,經過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同樣要通過審美特徵將生活中的「丑」在藝術作品中體現出來。在生活中既可以找到美的現象又可以找到丑的現象,在藝術中卻一概都以審美性表現出來。生活中的「丑」經過藝術家的能動創造變成了藝術美。事物本身「丑」的性質並沒有變,但是作為藝術形象它已經具有審美意義。 第三,藝術的審美性是內容美和形式美的統一。作為藝術的一種特性,藝術美注重形式,但並不脫離內容,它是二者的有機統一。每種藝術都有自己特殊的形式美。各種藝術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每個藝術門類在運用形式美的規則方面,已經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和規律。然而,這些形式美的法則又並不是凝固不變的,藝術貴在創新,隨著藝術實踐的不斷發展,形式美的法則也在不斷變化和發展。藝術家們在自己的創作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尋找美的形式,從內容出發去選擇最恰當的形式以加強美和藝術的表現力,從而使得藝術的形式美日益豐富和發展。

『肆』 藝術概論,藝術是什麼有兩種基本的觀點,請你敘述

藝術不是憑空出現的,那麼是藝術,藝術在最早的時候有什麼樣的觀點支持成立的,今天就給大家分享分享這些觀點的產生,在學習音樂美術的同學或多或少都會在理論知識上知道一點,關於藝術的解釋,藝術這一個詞我們不能籠統的定義,很多時候在某一特定的時間或者額地方所創造的東西會成為藝術,還有永久留下來的也會曾為藝術,
關於藝術的起源,主要有這樣幾種觀點。首先是「模仿說」,認為藝術起源於對自然和社會的模仿,比如歌唱音樂是人類對天鵝和黃鶯的模仿,繪畫是對動物的形態的模仿。法國的拉斯科洞穴壁畫里的野牛、鹿子等動物就是對自然世界中的動物形態的模仿。

其次是「表現說」,這種說法認為藝術起源於表現人的情感,藝術家要通過自己的作品向他人、向社會表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人表達感情可以嬉笑怒罵,也可以手舞足蹈,也可以下筆成章。於是有了舞蹈的藝術,語言的藝術。「表現說」對近代以來的西方藝術家影響很大,有了表現說的啟發,畫家可以不受傳統文藝觀的限制,可以不用把人畫得和真人一模一樣,可以按著自己的主觀的想法來畫。比如古典油畫一般按著真人的樣子來模仿作畫,比如安格爾的肖像畫,所有人都覺得美。

『伍』 波普藝術是指什麼藝術觀點

波普藝術是指20世紀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葉在英國和美國出現的一種文化潮流。波普藝術所表現的是大眾文化,對現代文明抱肯定的態度。以平時大家所見所觸及的生活環境,或大家所熟悉的大眾傳播影像,作為藝術表現的題材,是將達達主義的觀念更向前推展。其主要藝術家有:漢密爾頓、勞生伯格、利希滕斯坦、沃霍爾,維塞爾曼、瓊斯、奧登伯格、霍克尼、席格爾等。.

『陸』 什麼叫藝術

藝術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和特殊的精神生產形態,它通過生產實踐活動,反映從物質世界到精神世界,從生產關繫到思想關系的人類的全面的社會生活,創造美的精神產品,滿足人們精神上的審美需要.
藝術是藝術家通過塑造形象、具體、生動的感性形象,反映社會生活的審美屬性、表現作者對生活的審美評價、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藝術起源於人類的社會勞動,是人自身在長期歷史進程中全面發展的產物,是人對客觀世界的特殊掌握方式。在古代,藝術與生產技藝有密切聯系,一般指天然相對的人工創造,例如從原始人洞穴到茅屋就標志著建築藝術的萌芽隨著人類社會生產進一步發展,藝術從實用技藝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以精神生產為主的特殊勞動部門。原始藝術還受圖騰影響。原始人的紋身、住宅、用具上的圖騰形象,表現了原始人的審美意識,原始人的舞蹈和歌唱的內容也常摹仿圖騰的形態。
藝術是一定社會生活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藝術以現實生活為源泉,是藝術家的主觀對現實生活的形象反映,是現實美的集中反映形態,比現實的美更典型、更集中、更強烈。
文藝是生活的能動的積極的反映,第一,反映了作者本人對生活的情感體驗,所品出的生活意味;第二反映出生活的真實,使人們能超越實際生活,理解和欣賞更為真實的生活,提高人們分辨生活中的是非美醜的能力;第三,藝術還是人們情感的宣洩,是一個時代人們的共同心聲;第四,藝術表現人類的理想,及其對理想的追求,表現藝術家對人物的感情態度和價值判斷。

『柒』 什麼是藝術觀

藝術是天才的特權。在中國文化中,對宇宙本體的認知活動是通過「本體」人的「自我意識」的認知而實現的。作為中國文化意識的繪畫藝術,其發軔之初就與探索宇宙自然的奧秘緊密相聯,幾千年來形成一整套獨特的思維方法和認知理論,成為中國藝術創作之源。天才的意義就在於能夠理解和承接這種認知關系,並轉化為隨機開放的觀念思維和表徵認知的藝術形式。��
藝術家三要素:智慧、孤獨、創造。藝術是形而上的體現。「圖畫非止藝,行成當與易象同體」,體現規律須先認識規律和把握規律,它應是高智慧的結果。認識的遞進和精神的提升,勢必與客觀存在的生存狀態和行為規范發行沖突,形成矛盾關系。所以,建立正確的生命意識,調整人與自然、與社會、與世界的矛盾是一個藝術家的必備素質。在沖突的矛盾中認識世界,認識自然,才能准確地表達自然與社會的「內質」和「真意」。�� 傳統是時間的延伸和思維的承續,是中國畫藝術形式背後建構的思維開闊、意境宏綽、觀念眾多以及具有潛在理性思辨的藝術思想。從這一點上看,行為活動和規範本身應是真正傳統之體現,但它是呈隱匿性的,是從深層意識上的控制,同時又是無限的。無限便不能有界,有界就是否定。所以傳統沒有定格,是永恆而可靠的信息之源。��
藝術的形式是事物關系的顯現。關系之本即是由樸素辯證法的陰陽關系而生成的中國畫黑白系統。《老子》講:「知其白,守其黑。」宋范應元註:「白,昭明也,黑,玄冥也。白是顯現光亮,黑是隱匿黑玄,繪畫掌握了顯現出的事物關系,才能隱匿住自己的真本,使表現對象增加蘊含的層次與質量。白是黑的擴散,黑是白的凝聚;黑是實,白是虛;黑是密,白是疏。既對立又統一。黑與白是中國畫家成功的聖光。��
在處理事物關系中,筆墨語言是至高無上的,一切關系都是通過筆與墨的變化來傳遞和塑造物象的信息。線條的抑揚頓挫、緩留疾徐和用墨的濃淡干濕、焦宿破積一方面實現物象實體相交接的綜合與抽象,另一方面也是對生命內質的概括,既守住了物象質的特徵,又使物象特質能服從於筆墨造型,從而准確地體現出創作者的氣質,實現藝術的真實功能。��
線是中國畫最具典型意義和文化內涵的語言符號。最典型是因為它隨歷史的發展而不斷充實與完善的表現方法,成為幾千年傳而統之的通行符號;最有文化內涵是因為這一通行符號是建立在漢字文化的基礎上,而這一基礎是中國人的宇宙觀在社會生產和生命活動中的認識與實踐的產物。��
對於一個畫家來說,線的意義有三:一是以線造型,運用線的特點來合於創作對象的氣質和質感;二是以線傳情,把線作為表現意境情境的媒體,反映主體的人生理想和藝術追求三是以線體現,即通過線之不可替代的獨立性來體現主體的認識觀。��
藝術創作是形而上的精神勞動,它從豐富的自然社會和現實生活中提取理想,又使理想在藝術實踐中化為現實。在這過程中,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可使藝術家從中直觀自身。反過來,對象化的形態也構成了作品的意境和典型性格。��
藝術語言要有獨立的價值。無論是在形式處理、空間虛實的處理上,還是色彩處理與造型處理上,每一個局部,每一個語言符號,都應具有獨立的審美特徵。同時在大關系處理上也應強調語言的連續性和變化性,使得全篇整體、穩定,統一中有變化,形成一種有序、有情的整體體驗感受,並使之具有抽象的邏輯關系和心理關系的視覺化。這一邏輯關系的內在整理和自我演化,形成畫面上的秩序、結構和系統。��
中國畫從畫面物象造型到筆墨技術配置,從理想的生存環境設置到現代心態的流露,都 自始至終地依靠了直觀知覺方式,在繪畫形式上把理想與現實,把觀念與形式,把人與自然的關系同自己的思維形式和意識狀態聯系起來,達到了一種理想化的秩序和認識。�� 中國畫創作的起點在於直觀知覺。直觀知覺的意義在於真實地表現人內省的精神意蘊。自覺內省應當說是人類完善自身的一種精神行為,具有理性意味和生命意義。它起源於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體驗和把握,是一種靈魂與生命內質的運動和顯現,是一種更純粹的生命感覺。這種感覺在中國畫發展史中一直被把握了幾千年。當下現代化進程又推動這一生命感覺的現代化發展。畫家在基本創作的文化品格上賦予作品全部的直覺感受,同時在形式語言的設置上也力圖對歷史進行辯證的承接和反叛,強調個體感與歷史感、宇宙感與神秘感同在感覺知覺和表象中把全部的特徵完整地,具體、生動地呈現於主體,從而構成一種認識基礎上的對對象的審美體驗和感受。��
中國繪畫自文人參與後,便開始由功能型向氣質型轉化。它以體現氣質修養為表現中心鮮於把一些純藝術要素明確地從氣質表現的隱匿中提取出來,並置於創作的主體認識和理解中。現代中國畫家有自己的心理構成方式和層面。如何把這一方式和層面與人自覺內省的精神意蘊的民族內核融合起來,並在融合中強化思維方式的特殊性,是現代繪畫意識確立之關鍵。把藝術要素作為主體,以純化的民族性語言為載體標志著中國當代藝術由傳統認識觀向現代認識觀的轉化。��
藝術的總目標就是人類自身發展的總目標。即在化理想為現實的過程中,目的與現狀因貫徹於過程而得到了實現,創造了主體的價值。在價值創造過程中間,自由的精神是體,價值的創造是用。於是自我或自由的精神或自由的個性具有了本體的性質。從這一點上看,藝術創造所達到的自由狀態和真善美的境界,使自然成為適合於人性發展的人化的自然,使精神成為真善美統一的自由人格。自然的人化和藝術創作進入自由都是以自由個性為條件的,也是精神達到自由的條件。而這種個性的自由、精神的自由,就在於人的認識辦,或亦可稱為智慧。這是一個永遠沒有終極的發展。��
超越現實的理性感,首先應超越對現實時空觀的認識,再把認識轉化為思維秩序和結構意識。這是山水畫表現的根源。��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只有接受人的信息,才能被人接受並賦予自然以意識。線語言的山水表現正顯現出人之文。��
線可以體現歷史的內涵和人生的內涵,但需要精神上的痛苦磨難來提升認識,轉識成智來達到。線的軌跡是人生的軌跡,線的高度是認識的高度。�
從本質上講,當代賦予線的全部信息是亘古未有的。信息轉化成內涵是線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獨立語言含量有意義存在的關鍵。�
對線的把握和駕馭是作為中國畫畫家的特殊標志。

『捌』 藝術的定義是什麼

我們經常能聽到人們說「藝術」二字,但是,什麼是藝術呢,卻很難回答出。原因在哪裡呢?就是因為藝術屬於一個龐雜的系統,如果真的定義了,其實,反而難以說清楚什麼是藝術。一、藝術的各種爭論 可以說藝術完全是一種心情,一種不同於通常情況的心情,比方一下,你在家裡吃飯,這絕對不是藝術吧,但是如果把桌子搬到高速公路上吃,我們可以說你現在的行為就是藝術,為什麼,因為這完全是一種異樣的心情,所有的藝術門類都是利用人們的這種心理特徵產生震撼力!反過來,如果所有的人都是習慣在馬路上吃飯,那在家裡吃飯又會對你產生觸動,那在家裡吃飯又變成藝術的,為什麼唱歌是藝術,因為人不是以唱歌為交流手段,說話才是!自然唱歌就是藝術的,為什麼舞蹈是藝術,因為平時人們交流肢體語言沒有那麼誇張,所以舞蹈也是藝術的,我們可以發現今天很多藝術門類聞所未聞,這都是時代衍生出來的,但是我們只要把握這樣的原則很好理解藝術的出發點和特徵,當然象四川美院的學生裸體街頭還是免了,雖然也符合藝術行為的特徵,但幾個人身材真的一般,防礙了大家對作品的認同!!! 藝術是人類以情感和想像為特性,來把握和反映世界,表示對世界及自身,對二者關系的看法的一種特殊方式。其通過審美創造活動再現現實和表現情感理想,在想像中實現審美主體及客體的相互對象化。通俗的說,藝術也就是人的知識、情感、理想、意念綜合心理活動的有機產物,是人們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現。因為人類的某些經歷是難以用言詞來表述的,為了表述這些深存在內心的最強烈的感情和思想,我們就使用一種稱之為藝術的更敏銳、更精巧的語言。 藝術和科學不同,科學藉助人類的理性反映客觀世界的規律性。藝術藉助人類的感性反映世界,包括客觀和主觀的世界。科學更多的是「發現」,而藝術更多的是「創造」。藝術是拋棄人類理性和信仰的感性認識。藝術是人類心裡真實情感的反映。雖然文學也屬於藝術,但由於文學過於龐大,通常將文學單獨提出,再提到藝術一般不會包括文學。研究藝術的學科是藝術學。 關於藝術與美術的爭議在中文世界中,藝術與美術常常混為一談,特別在教育系統部分也常常出現爭議,有的時候造成了學藝術的學生產生相當的困惑。一般說來,藝術是廣泛的,美術是有范圍的。有一說為八大藝術,分別是繪畫、雕刻、建築、文學、音樂、戲劇、舞蹈、電影。前七大都有淵遠的歷史可循,唯電影是近代才增列的。我們一般所謂的「美術」(典型的例子是「美術學院」)指的是以繪畫、雕刻為核心的視覺造型藝術。而八大藝術中的其它分類則不在窄意「美術」的指稱之內。 關於藝術與美術的中英譯名也常常出現爭議,一般來說藝術是指英文的Art,美術則以純美術Fine Art來代表。但有很多情況下,Fine Art也會被稱做藝術。然而以當代的角度來看,仍有許多遺珠之憾在此八大藝術系統外,例如,數字藝術(Digital Art),裝飾藝術(Installation Art),概念藝術(Conceptual Art),行為藝術,生物藝術等。這都造成當代藝術理論家的一塊戰場。通常來講,往往把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70年代左右這一段時間內的藝術情態稱為現代藝術,但也有看法認為,是否可以稱為現代藝術是無法以這種方法來判定的。 當我們翻開任何一本藝術史,越寫到當代,就越簡略,這都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但可逐漸觀察出一個趨勢就是,美術開始變成較舊的用詞,藝術因廣泛性高,常常被重疊到許多不同的領域上。於是有人也漸漸的認為美術多指向於純美術。這是一個短時間無法得出結論的爭議,可知的是藝術分類系統正在劇烈改變中。而美術的范圍性正漸漸的縮小。二、藝術的分類 迄今,還沒有公認的藝術分類標准。各個藝術理論的派別有不同的分類方式,在時間軸上越靠近現代的藝術分類,就越繁復而且具有爭議。一般來說,根據表現手段和方式的不同,藝術可分為:1.表演藝術(音樂、舞蹈等) 2.造型藝術(繪畫、雕塑、建築藝術等) 3.視聽藝術(電影,電視等) 4.語言藝術(文學等) 5.綜合藝術(戲劇、攝影等) 。比較新的分法,則根據時空性質將藝術分為:1.時間藝術 2.空間藝術 3.綜合藝術。三、藝術的追溯及認識 藝術是一種文化現象,大多為滿足主觀與情感的需求,亦是日常生活進行娛樂的特殊方式。其根本在於不斷創造新興之美,藉此宣洩內心的慾望與情緒,屬濃縮化和誇張化的生活。文字、繪畫、雕塑、建築、音樂、舞蹈、戲劇、電影等任何可以表達美的行為或事物,皆屬藝術。、詞語含義】 詞目:藝術 拼音:yì shù 詞義: 1、社會意識形態的一種。是人類實踐活動的一種形式,也是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藝術家按照美的規律塑造藝術形象,以人為中心對社會生活做出感性與理性、情感與認識、個別性與概括性相統一的反映,把創照性的生活與表現情感結合起來,並用語言、音調、色彩、線條等物質手段將形象物質和外觀,成為客觀存在的審美對象。形象性與審美性是藝術作品最突出的特徵。藝術起源於生產勞動並滲透到人類活動的各個方面、是人類自由創照能力的體現,它在發展過程中早已成為獨立的精神活動領域。藝術活動是一個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個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隨著社會發展而發展。優秀的藝術作品是全體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它促進人們之間的交往,推動歷史的前進。 2、.用形象來反映現實但比現實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包括文學、繪畫、雕塑、建築、音樂、舞蹈、戲劇、電影、曲藝、工藝等。 3、.指富有創造性的方式。例如:領導藝術,梅湘涵書法等藝術的產生和表現: 4、.含有貶義的意思 搔欺的意思 就是冬天光頭 夏天戴帽子 沖大尾巴狼 這就是藝術 [編輯本段]【基本解釋】 1、文學藝術:對社會生活進行形象的概括而創作的作品,包括文學、繪畫、雕塑、建築造型、音樂、舞蹈、戲劇、電影等 2、領導藝術 :指在領導的方式方法上表現出的創造性和有效性。 【詳細解釋】 1. 亦作「蓺術」。1.泛指六藝以及術數方技等各種技術技能。 《後漢書·伏湛傳》:「 永和 元年,詔 無忌 與議郎 黃景 校定中書五經、諸子百家、蓺術。」 李賢 註:「蓺謂書、數、射、御,術謂醫、方、卜、筮。」《晉書·藝術傳序》:「藝術之興,由來尚矣。先王以是決猶豫,定吉凶,審存亡,省禍福。」宋 孫奕 《履齋示兒編·文說·史體因革》:「 後漢 為方術, 魏 為方伎, 晉 藝術焉。」清 袁枚 《隨園隨筆·梁陳遺事出<廣異記>》:「 庾肩吾 少事 陶先生 ,頗多藝術,嘗盛夏會客向空大噓,氣盡成雪。」 2. 特指經術。 清 方苞 《答申謙居書》:「藝術莫難於古文,自周 以來,各自名家者,僅十數人,則其艱可知也。」 3. 通過塑造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而比現實更有典型性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如文學、繪畫、雕塑、音樂、舞蹈、戲劇、電影、曲藝、建築等。 清 吳敏樹 《與筱岑論文派書》:「文章藝術之有流派,此風氣大略之雲爾,其間實不必皆相師效。」 毛澤東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在現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學藝術都是屬於一定的階級,屬於一定的政治路線的。」 4. 比喻富有創造性的方式、方法。 毛澤東 《<共產黨人>發刊詞》:「黨創造了堅強的武裝部隊,因此也就學會了戰爭的藝術。」 徐懷中 《西線軼事》八:「 嚴莉 把管理弟妹們的藝術運用到總機班長的職務上來了。」 5. 謂形象獨特優美,內容豐富多采。 丁玲 《韋護》第二章:「她當面誹議 浮生 他們的生活太單調,太不藝術。」 蕭軍 《五月的礦山》第八章:「這字寫得藝術極了。」 [編輯本段]【定義概述】 藝術無處不在,每一行職業,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語言,每一種形態都可擁有藝術的成份。自然界更是最大手筆的藝術家。而任何事物,無論戰爭、科學、愛情、文藝、生產製造等等都可以發展到藝術的層面。藝術是一種可以同時被絕大多數人贊同與驚嘆的自然或人類的產物。它的表達方式種類不同,但都是反映和描述事物及其價值關系的運動與變化過程,從而對人的情感、知識和意志進行交流、誘導、感化和訓練。當任何平凡的事物演藝至藝術的層面,將幾近於完美。 人類藝術,是人們為了更好地滿足自己對主觀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為需求而創造出的一種文化現象。藝術,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娛樂游戲的一種特殊方式,又是人們進行情感交流的一種重要手段,屬於娛樂游戲文化的范疇。藝術文化的本質特點,就是用語言創造出虛擬的人類現實生活。藝術發生的基礎是人類的語言,有效的藝術創造必須完全藉助於語言。人類有什麼樣的語言形式,就會有什麼樣的藝術形式。不藉助語言的所謂藝術創造,只能算是普通的游戲創造。在娛樂功能的層面上,藝術與普通的娛樂游戲具有同等重要的存在價值和發展價值。然而,藝術與普通的游戲在文化形態上畢竟存在著本質上的差異,在文化的社會功能上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有著被認真關注的必要。 什麼是藝術,藝術與人類的其他文化有什麼本質的不同?目前似乎誰也不能夠明確地給予回答。本文從人的主觀行為的功能范疇及其所創造出的文化構成入手,試圖回答這一問題。 一,人的主觀行為的三種基本功能 在社會生活中,人的主觀行為,可以根據其基本的功能范疇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是為了獲得最基本的社會生活資料所從事的基本生產勞動,如尋找、採摘、捕獲和種植食物,修造居所,製作衣物和其他生活必須用品等等,都屬於基本生產勞動。如果沒有基本生產勞動所獲得的基本生活資料,人的基本生命活動就無法維持。第二類是為了保障最基本的生命活動所進行的基本社會生活,如做飯和洗衣、生殖和養育後代、社會交往和維持社會生活秩序、日常其他所必須的活動等等,都屬於基本社會生活。如果離開了基本社會生活,人的基本生命活動同樣無法健康維持。第三類是為了消耗人體自身多餘的體能和精力而進行的娛樂游戲活動,如唱歌,跳舞,寫詩,聽戲,踢球等等,都屬於娛樂游戲活動。離開了娛樂游戲活動,人的基本生命活動仍能夠正常維持。 二,藝術是娛樂游戲的一種方式 藝術是人的一種主觀行為,這種主觀行為屬於娛樂游戲的范疇,這似乎是人們的共識。因為,離開了任何形式和內容的藝術活動,人類的基本生命活動都是能夠正常維持的。那麼,是不是人們所有的娛樂游戲活動都能夠稱為藝術呢?顯然不是的。如,小孩子掏鳥窩、摸魚、斗蛐蛐等等許多與之類似的娛樂游戲活動就不能稱為藝術。而彈琴、作詩、畫畫、唱戲等等許多與之類似的娛樂游戲活動就能夠稱為藝術。這是人們的共識。盡管不能夠把娛樂游戲活動都稱為藝術,卻能夠把藝術確定為娛樂游戲的組成部分,確認為娛樂游戲活動的一種方式,這在邏輯上是不會有問題的,也似乎是不會有人提出異議的。 三,什麼是藝術 然而,對於人類所有的娛樂游戲活動,可以把其中的哪些明確地稱為藝術,又把其餘的哪些明確地稱為不是藝術呢?目前似乎還沒有人能夠明確地回答。但是,問題還遠不止於此。如,對於畫畫這種娛樂游戲活動,人們一般都會認為能夠稱其為藝術。然而,是不是對於所有的畫畫活動都能夠稱為藝術呢?同樣都是畫畫,老畫家的繪畫就能夠稱為藝術,這似乎是沒有疑問的。隨便一個小孩子的信手塗鴉能夠稱為藝術嗎,這似乎有很多人是不贊同的。只有當小孩子的「信手塗鴉」達到了「一定水平」,人們才會稱其為藝術。那麼,小孩子的「信手塗鴉」的水平達到了什麼樣的程度才能夠稱為藝術呢?這又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據說美國的一隻黑猩猩會「作畫」,人們給它紙和筆,它能夠「饒有興致」地作出很多「有意思」的「畫」來。如果把黑猩猩的「作畫」也稱為藝術,似乎有很多人更是不贊同了。那麼,我們在理論上應該怎樣區分藝術和非藝術呢?或者說,從理論上講,究竟什麼是藝術,藝術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呢? 四,人的主觀需求 人的主觀是以人的「自我」形態為根據的,人的「自我」形態是以人的觀念文化形態為根據的。人以「自我」形態為根據所產生的對客觀事物的需求行為,稱為人的主觀需求。當客觀事物滿足了人的主觀需求時,人在主觀上就會產生快樂感覺;當客觀事物不能夠滿足人的主觀需求,或是損害了人的主觀利益時,人在主觀上就會產生痛苦感覺。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經常會因為主觀需求得不到客觀事物的及時滿足及經常被某些客觀事物損害自己的主觀利益而產生出許多的痛苦感覺。可以說,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全部行為內容,就是追求客觀事物對自己主觀需求的滿足和拒避客觀事物對自己主觀利益的損害。然而,這種追求或拒避又經常會因為客觀條件的限制而不能夠如願,這就使得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的主觀上總是因許多事不能夠如願而存在著許多的缺憾,這種主觀缺憾總使人持續地沉浸在痛苦感覺之中而令人總想解脫。 五,人體的三大功能系統 人體有三大功能系統:一是基本功能系統,二是認知功能系統,三是情感功能系統。基本功能系統的基本功能,是負責完成人體正常的生理代謝、器官發育和個體生殖等最基礎的生命活動任務的。組成此功能系統的所有器官,稱為人體的基本器官。認知功能系統的基本功能,是負責完成人體對客觀事物的「認知」任務的。組成此功能系統的所有器官,稱為體人的認知器官。人的認知器官,目前普遍認為是集中於人的大腦。情感功能系統的基本功能,是負責完成人體由認知成果所引起的「情感行為」的發生和人的不同個體間的「情感交流」任務的。組成此功能系統的所有器官,稱為人體的情感器官。情感功能系統的「中樞」,被許多人認為在人體的「心區」。 人體的生命活動,是以人體器官與客觀事物發生關系才能夠進行的。人體器官與客觀事物發生關系時所產生的機能現象,稱為器官行為。人體的器官行為,是人體器官「天生」所具備的機能現象,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是人體器官的本能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也表現為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主觀需求。人體器官的許多行為,能夠使人產生快樂感覺,這種器官行為正是人在主觀上所企盼和追求的。確切地說,人的主觀需求,正是以人體的三大功能系統對客觀事物的需求行為為基礎的。可以說,人的社會生活的全部內容,就是主觀上對一定形式和內容的器官行為的無休止追求。 情感器官通常所產生的行為內容,主要有喜、怒、哀、樂、悲、歡、思、戀、怨、恨、驚、疑、盼、煩、懼等等。情感器官的這些行為,都是人在主觀上經常需要的。無論是在人們的基本生產勞動、基本社會生活或是娛樂游戲活動中,情感器官的這些行為都能夠產生。然而,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情感器官產生這些行為,通常都需要人在主觀上付出許多代價。如,勞動的過程和成果可以使人獲得喜、怒、哀、樂,可勞動過程中的長時間的辛苦通常讓人們在主觀上不願意忍受。許多的娛樂游戲活動雖然能夠使情感器官獲得較為激烈的行為反應,但娛樂游戲活動通常又要消耗大量的生活資料。 在生活實踐中,人們發現,有些娛樂游戲活動只需要花費較少的社會財富,就能夠使情感器官產生足夠多的行為反應。如,說故事和聽故事,就能夠只花費很少的社會財富而使人的情感器官產生出現實生活中所有的器官行為反應。 六,虛擬文化現象 在人們的社會生命中,現實生活中真實的客觀事物滿足了人的主觀需求或違背了人的主觀需求時,能夠使人產生快樂感覺或痛苦感覺,並且能夠引起情感器官的行為反應;人與故事中的虛擬的客觀事物發生關系時,也同樣能夠使人產生快樂感或痛苦感覺,並且也同樣能夠引起情感器官的行為反應。而且,故事中的客觀事物比起現實中的客觀事物更容易引起情感器官的強烈行為反應。如,現實生活中的「小芳」會讓人覺得善良美麗,會讓人朝思暮想,寢食難安;然而,故事裡的「林妹妹」更會讓人覺得柔情萬種,更會讓人為她失魂落魄,傷感萬分,痛不欲生。現實生活中的「小芳」經常不能夠滿足人的主觀需求,而故事中的「林妹妹」卻能夠對人的主觀缺憾產生非常好的慰藉作用而使人產生「別具滋味」的快樂感覺。 情感交流,是人的情感器官經常性的行為需求。心裡的缺憾向他人傾訴一下,內心的歡喜事向他人陳述一下,聽聽他人講些新鮮的事情,或有新鮮的事情向他人講述,都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必需的情感交流行為。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並不是經常都會發生一些「有意思」的和「值得說說」的悲傷或歡喜事。實際上,人們相互交流的絕大多數內容,都是相互聽來或看來的關於他人的事,尤其是採用誇張和虛擬的方法編造出的關於他人的情節曲折和內容精採的故事。在現實生活中,說故事和聽故事,具有非常好的情感交流效果和對主觀缺憾的慰藉效果。自古以來,人們都非常喜歡聽故事,也非常喜歡編故事。聽故事的人總想聽更精採的新故事,編故事的人也總想編出更精採的新故事。想聽故事和編故事,早已成了人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主觀需求。非常自然地,聽故事和編故事,就發生和發展成了人們社會生活中一種非常獨特的文化現象。這種文化現象,其功能的主要方面是專門滿足人的主觀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為需求的,其文化形態的本質特點是虛擬人們的現實生活。這種文化現象,稱為虛擬文化。本文把這種專門為了滿足人們的主觀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為需求而創造出的虛擬文化現象,稱為藝術。一直以來,藝術的內含沒有過明確的界定,每個對藝術有所關注的人對藝術 都有自己的界定,這是因為一直沒有一個公認的界定藝術的客觀標准。本文對藝術的界定,一方面給出了明確的客觀標准,另一方面明確定義了藝術的本質,從理論上把藝術同普通的娛樂游戲行為嚴格地區分開來,從而能夠明確指導人們的藝術實踐。本文對藝術的界定,也許在很大程度上背離了「藝術」原來的詞意,這並不要緊,因為類似的先例在理論界是有過的。 為了人們的精神快樂而虛擬現實,是人類非常重要的一項文化創造。這種文化創造,為人類的社會生活生產出了非常豐富的精神食糧。人的夢境雖然也多是虛擬的生活現實,但夢境的創造不是人的主觀行為,不能把夢稱為藝術。編瞎話騙取他人財物或故意損害他人利益,所用的手法也是虛擬現實,但騙人財物或故意損害他人利益不屬於娛樂游戲。所以,也不能把編瞎話稱為藝術。 七,藝術的本質 藝術屬於娛樂游戲文化的范疇,是人們為了滿足自己對主觀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為需求而創造出的一種文化現象,這種文化現象的本質特點是用語言創造出虛擬的人類現實生活。藝術是人們進行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一種文化形式,人們進行情感和思想交流是以語言為基礎的,所以,藝術的發生基礎是人類的語言。在人們的藝術實踐中,藝術的發生通常總是要完全藉助於人類語言,人類有什麼樣的語言形式出現,就會有什麼樣的藝術形式產生。人類語言有許多種形式,如口頭語言、文字語言、繪畫語言、形體語言、音樂語言及現代的電影電視語言等等。書法家梅湘涵指出藝術的發生在形式上就相應地會出現故事、小說、詩歌、繪畫、舞蹈、音樂、電影和電視劇等等藝術形態。沒有語言,就沒有藝術的發生基礎;如果人們相互間語言不通,就不能夠實現藝術的交流。 藝術用語言創造出虛幻的事件,讓他人通過對語言的理解來感覺虛幻事件的發生情景,在感受情景的過程中,人的相應的主觀缺憾就會得到適當的慰藉,人的情感器官就會產生出活躍、激烈的行為反應。人的主觀缺憾的慰藉及情感器官的行為反應,完全是以人在社會生活中對一定客觀事物的主觀需求為根據的。所以,藝術所創造出的虛擬事件,就必須以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主觀需求為根據,才能夠發揮出顯著的藝術效果。 有句成語叫「畫餅充飢」,是對藝術的最形象的詮釋:人由於飢餓想吃餅子,沒有餅子,只好畫一張大大的餅子來自慰,飢餓的人看到畫中的這張餅子,主觀上能夠獲得些許的滿足感,情感器官也會產生出些許的喜悅。古人有賦:說梅止渴,稍蘇奔競之心;畫餅充飢,少謝騰驤之志。這實際上是對藝術的發生原理和社會功能的最生動和精闢的闡述。 對於藝術,通常可以從三個層面來認識。 第一是從精神層面,把藝術看作是文化的一個領域或文化價值的一種形態,把它與宗教、哲學、倫理等並列。第二是從活動過程的層面來認識藝術,認為藝術就是藝術家的自我表現、創造活動,或對現實的模仿活動。第三是從活動結果層面,認為藝術就是藝術品,強調藝術的客觀存在。一般認為,藝術是人們把握現實世界的一種方式,藝術活動是人們以直覺的、整體的方式把握客觀對象,並在此基礎上以象徵性符號形式創造某種藝術形象的精神性實踐活動。它最終以藝術品的形式出現,這種藝術品既有藝術家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反映,也有藝術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價值觀等主體性因素,它是一種精神產品。藝術與其它意識形態的區別在於它的審美價值,這是它的最主要、舞蹈藝術最基本的特徵。藝術家通過藝術創作來表現和傳達自己的審美感受和審美理想,欣賞者通過藝術欣賞來獲得美感,並滿足自己的審美需要。唯美主義是審美的最完美發揮。除審美價值外,藝術還具有其它社會功能,如認識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娛樂功能等。其中藝術的社會功能是人們通過藝術活動而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歷史、了解人生,它不同於科學的認識功能。藝術的教育功能是人們通過藝術活動,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潛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態度、價值觀念等的深刻變化,它不同於道德教育。藝術的娛樂觀念是人們通過藝術活動而滿足審美需要,獲得精神享受和審美愉悅,它不同於生理快感。 藝術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和特殊的精神生產形態。通過生產實踐活動,反映從物質世界到精神世界,從生產關繫到思想關系的人類的全面的社會生活,創造美的精神產品,滿足人類精神上的審美需要。通俗的說,藝術也就是人的知識、情感、理想、意念綜合心理活動的有機產物,是人們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現。 藝術是一個空泛、混亂的詞 通常需要更加空泛的語言來描述這個詞,結果導致人們知道有藝術這個詞,卻不知道藝術具體指的是什麼;一個不能統一的概念,實際上人類不統一的感知系統才是這個詞的基礎,也導致了藝術的相對有限性。

『玖』 康德的對於藝術的觀點是什麼

這種觀點認為藝術是「自我意識的表現」,是「生命本體的沖動」。德國古典美學的開山祖康德,把他的美學體系建立在主觀唯心主義基礎之上。康德認為,藝術純粹是作家藝術家們的天才創造物,這種「自由的藝術」絲毫不夾雜任何利害關系,不涉及任何目的。康德把自由看作藝術的精髓,他認為正是在這一點上,藝術與游戲是相通的。

『拾』 關於藝術發生的觀點主要有幾種

1、模仿說
這是一種關於藝術起源問題的最古老的理論,始於古希臘哲學家。這種學說認為:模仿是人類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藝術起源於人類對自然的模仿。在古希臘哲學家看來,所有藝術都是模仿的產物,美術藝術如此。模仿說揭示了人類一種比較原始的心理傾向,這種傾向與藝術是相通的。
2、游戲說
游戲說認為藝術起源於游戲,它是包括美術在內的藝術發生理論中較有影響的一種理論,其代表人物是德國著名美學家席勒和英國學者斯賓塞,人們也因此把游戲說稱為"席勒-斯賓塞理論"。席勒在《美育書簡》中,通過對游戲和審美自由之間關系的比較研究,首先提出了藝術起源於游戲的觀點,認為藝術是一種以創造形式外觀為目的的審美自由的游戲,人的審美活動和游戲一樣,是一種過剩精力的使用,剩餘精力是人們進行藝術這種精神遊戲的動力。
游戲說強調了游戲沖動、審美自由與人性完善間的重要聯系,對於我們理解藝術在審美方面的發生具有重要價值。它揭示了藝術發生的生物學和心理學方面的某些必要條件,如剩餘精力是藝術活動的重要條件,藝術的娛樂性和審美性等,揭示了精神上的自由是藝術創造的核心,對我們理解藝術的本質是富於啟發的。但它把藝術看成是脫離社會實踐的絕對自由的純娛樂性活動,且偏重從生物學的意義上來看待藝術的起因,過分強調了藝術與功利的對立,有絕對化和片面性的弊病。
3、表現說
這種學說認為藝術起源於人類表現和交流情感的需要,情感表現是藝術最主要的功能,也是藝術發生的主要動因。持這一理論的主要有英國詩人雪萊、俄國文學家托爾斯泰等,還有歐美的一些現當代美學家。在這種學說看來,原始人所有的藝術只有一個最主要的推動力,那就是他們通過各種藝術來表達他們的情感,從而促成了藝術的發生和發展。
4 、巫術說
巫術說是西方關於藝術起源的理論中最有影響、有勢力的一種觀點。這種理論是在直接研究原始藝術作品與原始宗教巫術活動之間的關系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最早由英國著名人類學家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書中提出。這種觀點用實用性來解釋藝術的起源,認為在原始人心目中,最初的藝術有著極大的實用功利價值。 巫術說對於我們理解原始藝術,特別是原始美術發生的動力,以及這些藝術在當時條件下非審美的性質具有重大意義。但巫術說把精神動機視為原始藝術發生的唯一動機,忽略了隱藏在精神動機後面的動因,即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因而也不能完滿地解釋原始藝術的真正起源。

閱讀全文

與什麼叫藝術觀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9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7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1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3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3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8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7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8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