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從歷史的發展角度談談對版畫的認識
版畫是一門獨特的藝術,具有自己特殊的藝術語言和表達方式。中國版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它的誕生可以追溯到漢朝,從其發展來看,被稱為中國版畫的雛形是漢畫像石磚。它雖是一種建築物上具有裝飾性的藝術品,但由於它以石磚為地,以刀代筆,顯見版畫的某些屬性,後人以紙拓印,便是精彩的「版畫」。隨著雕版印刷術的產生與發展,版畫也迅速壯大起來了。現存最早的版畫是咸通九年(西元 868 年)介為二親祈佛保佑所鐫刻的《金剛般若經》卷首的扉頁畫《祗樹園孤獨圖》(即有些書上提到的《說法圖》,因圖為佛在說法)。唐代的版畫主要見於佛經宣傳中,兩宋時期,木刻版畫的插圖則大量出現在當時出版的經濟、史略、文學書籍中。
明前期的版畫秉承宋元遺風,線條粗獷,自然奔放,不拘細節,此時期的畫工與刻工通常為一人兼任。如戲曲插圖早期本子《嬌紅記》刻於宣德乙卯(即西元 1435 年)圖為半頁式,風格古拙,繼承了宋畫遺風,構圖飽滿。
明代中葉,著名畫家投入創稿,造紙制墨,刻印書籍也有所發展,名畫家與名刻工的分工合作,使得版畫工藝有了長足的進步。這一時期的版畫創作在質量與藝術水平上都大有提高,套印技術也在此時迅速發展,各地出現大批朱墨兩色或多色印通俗讀物和戲曲小說的插圖。
明後期,中國版畫步入鼎盛時期。這一時期的版畫以地域劃分出現了許多流派,如金陵版畫、徽州版畫、吳興版畫、武林版畫、建安版畫等,大量的優秀作品不斷涌現了。僅就《西廂記》的插圖本來說就出現了數種版本。
明末清初,版畫雲集。由於此時涌現出的名畫家與名刻工的通力合作,創作出許多優秀的版畫。鄭振鐸在《版畫史》序例中說:「故於陳(老蓮)、蕭(尺木)縱筆揮寫,深淺濃淡,剛欲壁立千尋,柔如新毫觸紙之處,胥能達詣傳神,大似墨本,不類刻木」。由此可見,畫與刻的相得益彰了。明崇禎十一年(西元 1638 年),陳洪綬的刻本《楚辭九歌》,與清順治二年( 1645 )蕭雲從所繪的刻本《離騷圖》都是以著名愛國詩人屈原的詩歌為主題的版畫。這兩套作品都是我國插圖版畫的精品,在我國版畫史上地位頗高,反映了明末清初我國版畫的繁榮。
清朝後期,版畫藝術漸見衰落。近代的印刷術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而傳入我國,傳統的雕版印刷術,以及由它派生出來的版畫也開始遭受冷落了。
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魯迅先生把木刻版畫從國外介紹進來並加以提倡,我國的版畫藝術才得以進一步發展。解放以後,版畫的表現形式及藝術手法上千變萬化,優秀的版畫家層出不窮,創作風格各異,出現了繁花似錦的局面。
B. 版畫的沿革
版畫經歷了由復制到創作這兩個發展階段。早期的版畫是為印刷與出版而製作,畫者、刻者、印者分工,刻者只照畫者的畫稿刻版,稱作復製版畫。後來版畫在藝術上贏得了獨立的地位,畫者、刻者、印者都由版畫家一人自任,版畫家得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藝術創造性,這種版畫稱作創作版畫。
中國復制木刻版畫約有1000年以上的歷史,最早可能發生於隋唐之際。看到的晚唐咸通九年(868)《金剛經》木刻卷首畫,說明在9世紀中葉,中國的木刻復製版畫已經達到相當熟練的水平。創作版畫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創作,在西方也早就存在。在歐洲,16世紀的A.丟勒以銅版畫和木刻版畫復制鋼筆畫。到17世紀的倫勃朗,銅版畫已從鏤刻發展到腐蝕,進入創作版畫階段。木刻版畫則由19世紀的比維克創造以白線為主的陰刻法,而擺脫了復制的羈絆,進入創作版畫的領域。中國的創作版畫自20世紀30年代經魯迅提倡,在短短50多年間取得了巨大的發展。種類與技法從類型上分,版畫有4種:凸版、凹版、平版和孔版版畫。從材料上分,凸版版畫中有木刻、麻膠刻、石刻、磚刻、紙刻、石膏刻等。在凹版版畫中有金屬(主要是銅和鋅)版畫、賽璐珞版畫、紙版畫等。在平版版畫中有石版畫、獨幅版畫等。在孔版版畫中有絲網版畫、紙孔版畫等。由於所用材料不同,刻版工具和方法也各異,遂產生各種類型版畫的特色;更由於各個版畫家發揮其創造性及刻制、印刷(主要是手印)的技巧,版畫藝術的形式更是豐富多彩的。
C. 什麼是版畫版畫創作的多元化發展歷史是哪些
在這個時代,人們可能很難記起藝術作品無法立即獲得的那一段時間。沒有隨叫隨到的印刷或海報,人們可以輕易地獲得和懸掛在他們的牆上。版畫製作改變了這一點;藝術家突然能夠多次復制一幅圖像,從而使廣大觀眾更容易接觸到他們的作品。 那麼什麼是版畫呢?這種藝術實踐將墨水從基體轉移到材料上--通常是造紙術,對同一圖像進行多重印像。基質可以由不同的材料製成,包括木材、金屬板、油氈、鋁或織物。雖然有不同的版畫技術(每個都有自己獨特的特點),但最終的結果是能夠對單個圖像產生幾種印象。 在現代,印刷品是以版本發行的。每個版本都會有有限的印象,盡管藝術家有時會發行公開版。一旦完成印刷,矩陣就會被破壞,每一個印象都被認為是一件原創的藝術作品。傳統上,版畫一旦起飛,印刷品也經常被用來說明書籍或出售的小裝訂收藏。 為了了解什麼是可能的印刷品,讓我們看看一些最流行的傳統和現代版畫技術。木刻、雕版和蝕刻所有的技術都有著悠久的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紀。現代流行的技術包括光刻和絲網印刷。我們將探索每一種技術,以了解版畫是如何對藝術產生影響的。木刻「Kameido的梅花花園」,由Hiroshige著,1857年。 木刻作為最古老的版畫形式,有著悠久而豐富的歷史。又稱木版印刷,廣泛應用於亞洲。這種技術起源於中國,在中國被用來在紡織品上印刷。 這種浮雕版畫是通過將圖案雕刻成厚厚的木塊而形成的。設計既可以直接畫在木塊上,也可以畫在一張紙上,也可以粘在木頭上,也可以轉到木頭上。然後用刀子、鑿子和鑿把圖像呈現出來。對於大型列印,使用多個塊,在列印過程中將圖像組裝在一起。油墨在整個塊上滾動,凸起的部分保留墨水,然後將圖像轉到紙上。 木版印刷在日本有著特殊的意義,它獨特的美學形成了一種叫做古城-e。這些版畫產生於17世紀至19世紀,通過描繪風景、相撲運動員、美女和民間歷史場景,描繪了一個文化故事。偉大的藝術家,如廣治和北山,創建者神奈川的巨浪,出現在這一時期。這些版畫將極大地影響西方對日本的看法,並對像梵高和莫奈這樣的藝術家產生深遠的影響。雕版「Melencolia I」,Albrecht Dürer著,1511。 刻字凹版版畫類型在那裡,圖像被切割成金屬板,使用一種叫做Burin的工具。它在15世紀的歐洲很流行,最初被看作是金匠裝飾銀器作品的延伸。 銅和鋅是最常用的兩種材料。他們被拋光到一個光澤,然後伯林被用來創造精細的線條橫跨表面。圓柱石是一種鋼軸,尖端鋒利,有角,固定在木柄上。不同大小的燃燒室允許雕刻者創建不同寬度的線條。熟練的藝術家也可以製作曲線,使用孵化和點給工作的尺寸和陰影。 一旦板被完全雕刻,它被覆蓋在墨水和一個布球被用來輕輕地把墨水壓進凹槽。然後將多餘的油墨清洗干凈,以便當印版在重型印刷機下運行時,壓力會使線條中的油墨轉移到紙張上。 德國藝術家阿爾布雷希特·杜雷爾是雕刻大師之一。在15和16世紀,他的版畫是他的繪畫和繪畫的延伸。杜勒的版畫非常精細,證明了復雜而詳細的圖紙可以作為雕刻品巧妙地完成。蝕刻1639年倫勃朗的「靠在一片土地上的自畫像」。 還有另一種凹版版畫,蝕刻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當時這種技術被用來切割珠寶的設計。它在版畫製作中的流行產生於15世紀和16世紀的歐洲,最終超過了版畫成為一種首選的方法。 蝕刻用銅、鐵或鋅板作為基材。一旦盤子被拋光並且沒有瑕疵,一層耐酸的蠟塗在了表面。然後,藝術家使用一種名為蝕刻針的筆,通過暴露金屬,在蠟中畫出他們的圖案。在拉伸完成後,板要麼浸在酸中,要麼倒入整個表面。 酸侵蝕外露的線條,形成溝槽。列印機控制著這些線條的深度,這取決於酸在盤子上的時間。為了創造不同的凹槽深度--產生更輕或更深的線條--板塊的一部分可以在不同的時間沐浴在酸中。這給了版畫有趣的色調品質。 一旦酸性發揮了神奇的作用,蠟就會被移除,盤子就會像雕版一樣以同樣的方式上墨。當穿過印刷機時,線路就會轉到紙上。蝕刻在流行程度上超過了雕刻,因為除了必須使用化學物質外,它要容易得多。使用貝林需要相當多的技巧,而即使是新手藝術家也能與筆工作,以產生一個令人滿意的設計。 倫勃朗尤其以他的蝕刻而聞名。這位荷蘭老大師把蝕刻變成了一種新的、相對不為人所知的藝術形式。他成功地利用他的版畫在國際上成名,當時他的大部分繪畫從未離開荷蘭,他仍然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偉大的蝕刻者之一。 光刻「大使-阿里斯蒂德·布魯特」,亨利·德·圖盧茲-勞特勒克著,1892年。 在18世紀末,一種新的版畫技術開始流行。光刻依靠石油和水不混合的事實,是由一名德國演員創造的,作為一種廉價製作戲劇作品的方式。 為了創造一個石版畫,藝術家從石板開始,石板被稱為石灰石,或金屬板通常由鋅或鋁製成。這位藝術家首先用油基蠟筆或墨水在板子上畫出他們的形象。完成後,整個板坯覆蓋在阿拉伯膠和酸的混合物,這使繪圖到表面。它還滲透石頭的部分,沒有覆蓋在繪圖,創造了一層將吸收水和排斥油墨。 一旦從板坯上清除了溶液,繪圖的線條也會被擦掉。然後用水處理,水被吸收到空白區域。這就確保了當油墨被放置在版面上時,它只會附著在初始繪圖的線條上。此時,一塊潮濕的紙被鋪在板子上,然後用一塊紙板和幾張新聞紙來填充。平板壓力機在平板上施加等壓,並傳送圖像。對於多色石版畫,同一張紙在不同的石頭上運行,版畫家注意對齊圖像。 圖盧茲-勞特勒克是一個充分利用這項新技術的藝術家的最佳例子。多姿多彩巴黎夜生活石版畫是19世紀末法國首都迷人的一瞥。絲網印刷 我們今天所知道的絲網印刷是在20世紀初開創的。它有時被稱為絲網,因為傳統的絲綢是在這項技術中使用的。版畫的製作過程需要一個網格,用來將墨水轉移到一個表面上,除非它被一個包含圖案的模版所堵塞。絲印在中國是先驅者,在宋朝時,絲綢被使用,然後傳播到歐洲,一旦那裡的絲綢網是現成的。 絲網印刷是非常多用途的,因為模具可以由各種各樣的材料製成。然後將模板固定在屏幕上,然後整個表面塗上一種光活性化學物質。這有助於修正設計的網格,一旦它暴露在紫外線下。然後移除模板,並清洗屏幕。 一張紙被放置在一個特殊的屏幕印刷桌子上的網格下,它可以將所有的東西都放在適當的位置上。使用刮墨器,一層厚厚的墨水均勻地分布在網格上。一旦屏幕被打開,就有可能在紙上看到模板的直接印記。要創建多色絲網列印,創建不同的模板,列印者必須小心,每次新的顏色通過屏幕時對齊紙張。 絲網印刷在文化上很流行,因為它的核心是一種相當簡單和經濟的印刷技術,可以用來生產從zine到專輯封面到t恤的所有東西。
D. 明代中葉以後,版畫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明代中葉以後,版畫得到了空前發展。萬曆年間達到了頂峰。民間也出現了許多版畫藝人。而且有很多藝人以此為生。這與鄭和下西洋打開了世界大門。促進了世界的發展與活動的交流!所以明朝中葉以後,版畫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E. 版畫的歷史
中國版畫的起源,有漢朝說、東晉說、六朝以至隋朝說。現存我國最早的版畫,有款刻年月的,是舉世聞名的「咸通」本《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卷首圖,根據題記,作於公元868年。四川成都唐墓出土的「至德」本版畫,據估計比「咸通」本早約百年。唐、五代時期的版畫,在我國西北和吳越等地都有發現的作品。作品大多古樸俊秀,奏刀有神。這些便是版畫的起源。
宋元時期的佛教版畫,在唐、五代的基礎上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刻本章法完善,體韻遒勁。同時,在經卷中也開始出現山水景物圖形。其他題材的版畫,如科技知識與文藝門類的書籍、圖冊等也有大量的雕印作品。北宋的汴京,南宋臨安、紹興、湖州、婺州、蘇州、福建建安、四川眉山、成都等,成為各具特色的版刻中心。同一時期的遼代套色漏印彩色版《南無釋迦牟尼佛像》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彩色套印版畫,在世界文化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由於實用的要求,在宋代也出現了銅版印刷,主要用於印製紙幣和廣告。元代的「平話」刻本是我國連環版畫的前身。
明清兩朝是我國版畫的高峰時期,在許許多多文人、書商、刻工的共同努力下,版刻出現了各種流派,創作出大量優秀作品,版刻創作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不僅宗教版畫在明代達到頂點,欣賞性的版畫也在明代大大興起。畫譜、小說、戲曲、傳記、詩詞等,一時佳作如雪,不勝枚舉。尤其是文學名著的刻本插圖,版本眾多,流行廣泛,影響深遠。
這一時期也是版畫各個藝術流派的興盛期。以福建建陽為中心的建安派,作品多出於民間工匠,鐫刻質朴。以南京為中心的金陵派,作品以戲曲小說為主。或粗獷豪放,或工雅秀麗,風采迥異。以杭州為中心的武陵派,題材開闊,刻制精美。以安徽徽州為中心的徽派在中國文化史上更具有源遠流長的影響和舉足輕重的地位。
版畫的發展始終與刻書業密切相關,宋元時代的中心在福建的建安和浙江的杭州,在明代的時候則轉移到南京和北京。但是真正使得版畫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的是徽派版畫的興起。自15世紀以來,徽派版畫即以刻制聞名於時,高手如林,尤其以黃、汪兩個家族最為突出。明清兩代新安黃氏一族所刻書達200餘部,能圖者有100多人,成為一支陣容龐大的隊伍。代表作品有《養正圖解》、《古列女傳》等。在徽派版畫以典雅、精巧的風格暢行於世的時候,金陵(南京)、武林(杭州)、蘇州等地的版畫插圖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明代版畫不僅用作書籍插圖,而且也用於畫家傳授畫法的「畫譜」、文人雅士的「箋紙」、制墨名家的「墨譜」,以及民間娛樂用的「酒牌」。畫譜中的較早者是1603年杭州雙桂堂所刊的《顧氏畫譜》;墨譜的代表則為萬曆年間出版的丁雲鵬參與繪制的《程氏墨苑》;熱心酒牌版畫創作的是著名畫家陳洪綬,他和徽州黃氏高手合作的《水滸葉子》、《博古葉子》等成為傳世名作。古代套色版畫的出現,已知最早的是明刻的《蘿軒變古箋譜》,但影響最大的卻是刊刻於1633年的《十竹齋畫譜》和刊刻於1644年的《十竹齋箋譜》,它們的作者是明代的出版家、書畫家胡正言。
清代版畫除了徽派以外,北京的殿版也很有名。代表作品有1696年北京刻手朱圭所刊焦秉貞的《耕織圖》、1717年所刻冷枚畫的《萬壽盛典圖》等。而1679年運用分色水印木刻法所印製的《芥子園畫傳》初集,是由金陵畫家根據李流芳的稿本繒輯而成的,其後又出版了二、三、四集,廣為流傳,成為對後世影響極大的一部繪畫教科書。
F. 中國版畫史上的黃金時代是哪個階段
明代尤其是晚明萬曆、天啟、崇禎三朝,是中國版畫史上的黃金時代。雕版印刷業在宋元基礎上進一步興盛。北京、南京、杭州、建陽等地的書坊長久不衰,徽州、蘇州、湖州則成為新興的出版中心。不同地區的版畫創作逐漸形成各自的風格,主要有以福建建陽為中心的建安版畫,以南京為中心的金陵版畫,以安徽歙縣為中心的新安版畫,以杭州為中心的武林版畫和以蘇州為中心的蘇松版畫等。
明代版畫的輝煌成就突出表現在小說、戲曲的插圖方面。市民文學的發達,促進了版畫藝術的發展與繁榮。小說、戲曲插圖數量巨大,僅金陵富春堂一家,即組織創作近千幅以上。著名作品如《西廂記》、《琵琶記》、《牡丹亭》、《三國演義》、《水滸傳》等,都有多種版本、風格各異的插圖傳世。
明代有不少畫家參與了版畫創作,他們與刻工相結合,大大提高了版畫的藝術水平。陳洪綬與丁雲鵬是其中傑出的代表。
陳洪綬畫有《九歌圖》、《水滸葉子》、《博古葉子》、《嬌紅記》插圖及張深之正本《西廂記》插圖等。早期作品《九歌圖》取材屈原的名篇,處處體現原作的精神與風骨,並成功塑造了屈原剛毅悲憤的形象。《水滸葉子》和《博古葉子》是兩套酒令牌子畫,前者繪人物,後者繪故實,於刻畫人物精神特質之外,更注入了畫家自身的情感,體現了陳洪綬在繪畫和文學上的深厚修養。
丁雲鵬的作品,著名者如《博古圖錄》、《考古圖》、《方氏墨譜》、《程氏墨苑》、《養正圖解》等。其中《程氏墨苑》中收有他摹繪的四幅西洋宗教版畫,當屬中西版畫藝術較早的一次交流。
除陳、丁二人外,明代著名的版畫作者尚有顧正誼、吳左千、鄭千里、汪耕、蔡沖寰、陸璽、王文衡等。版畫中的刻工,以安徽歙縣的黃氏一族最為著名。明萬曆至清初的黃氏木刻家,據不完全統計,已達四十餘人,其中又以黃鏻、黃應光、黃應瑞、黃一楷、黃一彬及黃子立等流傳作品較多。此外,項南洲、劉次泉、劉素明、陳聘洲、陳震衷、汪忠信、汪成甫、汪士珩、洪國良等,均為明代重要的版畫刻工。
除陳、丁二人外,明代著名的版畫作者尚有顧正誼、吳左千、鄭千里、汪耕、蔡沖寰、陸璽、王文衡等。版畫中的刻工,以安徽歙縣的黃氏一族最為著名。明萬曆至清初的黃氏木刻家,據不完全統計,已達四十餘人,其中又以黃鏻、黃應光、黃應瑞、黃一楷、黃一彬及黃子立等流傳作品較多。此外,項南洲、劉次泉、劉素明、陳聘洲、陳震衷、汪忠信、汪成甫、汪士珩、洪國良等,均為明代重要的版畫刻工。
G. 中國的創作版畫是什麼時候發展起來的
20世紀30年代以前的版畫仍然是復製版畫,自1931年起,由魯迅倡導的新興木刻,開始有了我國創作的版畫。
新興版畫和古代復製版畫不僅在製作技術上有很大差異,而且在作為藝術的功能與現實意義上也有質的區別。新興版畫從它誕生那天起,便和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緊密相關,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命運血肉相連,它是中國革命文藝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30年代左翼美術的主力軍。版畫家是以藝術家和革命戰士的雙重身分出現在歷史舞台上,毫不含糊地以藝術作為戰斗的武器,在思想教育戰線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中國版畫,是中國美術的一個重要門類。古代版畫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數銅版刻和套色漏印。獨特的刀味與木味使它在中國文化藝術史上具有獨立的藝術價值與地位。
H. 版畫是什麼 什麼時候產生的
1、版畫(print),是視覺藝術的一個重要門類。廣義的版畫可以包括在印刷工業化以前所印製的圖形普遍具有版畫性質。
2、當代版畫的概念主要指由藝術家構思創作並且通過製版和印刷程序而產生的藝術作品,具體說是以刀或化學葯品等在木、石、麻膠、銅、鋅等版面上雕刻或蝕刻後印刷出來的圖畫。版畫藝術在技術上是一直伴隨著印刷術的發明與發展的。古代版畫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數銅版刻和套色漏印。獨特的刀味與木味使它在中國文化藝術史上具有獨立的藝術價值與地位。
3、20世紀30年代以前的版畫仍然是復製版畫,自1931年起,由魯迅倡導的新興木刻,開始有了我國創作的版畫。新興版畫和古代復製版畫不僅在製作技術上有很大差異,而且在作為藝術的功能與現實意義上也有質的區別。新興版畫從它誕生那天起,便和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緊密相關,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命運血肉相連,它是中國革命文藝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30年代左翼美術的主力軍。版畫家是以藝術家和革命戰士的雙重身份出現在歷史舞台上,毫不含糊地以藝術作為戰斗的武器,在思想教育戰線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I. 版畫的藝術特性有哪些如何從專業的角度欣賞版畫
版畫是造型藝術之一。作者在各種材料版面上通過手工製版印刷製作的一幅畫;可以對很多原創作品進行不影響其藝術價值的有限復制。自18世紀以來,畫家們通過繪畫、製版和自己印刷來創作版畫。版畫作為造型藝術是指版畫的創作。由於受墨部位、版材性質和製版印刷方法的不同,版材主要分為以下幾個品種。
又稱“漏版”,墨色通過有孔的版材漏到成品的接收面,表現為絲網印刷漏印。此外,採用模版印刷法,以尼龍網、卡普龍網、金屬網等網狀材料為印版製作模版印刷品。版畫藝術一直伴隨著印刷技術的發明和發展。古代版畫主要是指木刻,但也有少數銅版畫和套印遺漏。其獨特的刀木味道,使其在中國文化藝術史上具有獨立的藝術價值和地位。
J. 版畫的藝術特點是什麼
藝術特點
在欣賞版畫近千年發展過程中留下的大量作品時,有以下一些藝術特點值得注意:
1、盡可能利用對象的本色,顯出木味(木刻)。
2、巧妙利用「留黑」手法,對刻畫的形體作特殊處理,獲得版畫特有的藝術效果。
3、發揮刻版水印的特性,讓大塊陽刻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
4、通過巧妙構圖,以豐滿密集和蕭疏簡淡等不同風格來襯托表現主題風格。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版畫在歷史長河中有它自己的發展軌跡,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
鄭振鐸先生曾說:「梨棗圖畫,為推動文化,功高不可勝言」,這是對版畫藝術地位的恰當描述。
版畫具有可視性審美的平面性造型及其純美術的功用。版畫有藝術表現過程的間接性,藝術結果的復數,印痕藝術的審美特徵。
當代版畫的概念主要指由藝術家構思創作並且通過製版和印刷程序而產生的藝術作品,具體說是以刀或化學葯品等在木、石、麻膠、銅、鋅等版面上雕刻或蝕刻後印刷出來的圖畫。
版畫藝術在技術上是一直伴隨著印刷術的發明與發展的。古代版畫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數銅版刻和套色漏印。獨特的刀味與木味使它在中國文化藝術史上具有獨立的藝術價值與地位。
種類
版畫所使用的媒介有木刻版畫、銅板版畫、石版版畫、絲網版畫和數位版五大類。
就印刷原理而言,則分為凸版印刷,平面印刷,凹版印刷、漏孔與輸出印刷。
1、凸版印刷:將版面不需要的地方挖刻掉,在凸面打上顏色,印刷所得到的就是凸版上面的形態。木版刻、尼龍版和膠版就是屬於這種工藝。
2、凹版印刷:反之,透過刻劃、腐蝕等等手段將版面處理以後,打上油墨以後再將版面凸面的油墨擦去,保留版面凹部的油墨。印刷所得到的就是凹部的形態。通常來講銅版、鋅版畫就屬於這類。
3、平面印刷:平面印刷版畫是在版面上面用特製材料塗繪出圖形以後,經過化學處理使版面圖繪的形態浮現出來再透過打墨印刷以後得到。石版畫就屬於這個范疇。除了石版以外,鋅版,鋁版,金屬版都可以適合這種技術。
4、漏孔印刷:滲透版印刷就是使用特殊感光材料塗在網版上,透過化學處理將圖形部分在網版上面形成空漏,透過網目的孔將油墨透印在紙張或者其他材料上面。和前面三種不同的是網版的圖形和印刷得到的圖形方向都是一樣的,而其他版種版面上的圖形則與成品是左右顛倒的。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