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歐陽修<<醉翁亭記>>的藝術特色那些
匠心獨運的結構
一、 用一個「樂」字貫穿全文,猶如金線串珠
《醉翁亭記》雖時而山色露布卷面,時而水流瀉進畫幅,時而喧鳥鳴於紙上,看似散,實則散而不亂,散中有神。文章圍繞一個「樂」字著墨,「樂」是體現全文內在的文眼,是全文的中心線索,是作者手中的一條金線。
文章先從醉翁飲宴引出一個「樂」字:「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於酒也」。飲酒微醉已含一點「樂」意,而作者又巧妙地將賞山水的樂趣寄寓其中。「樂」的內容用一種「樂」的形式來表現。醉翁心目中的山水之樂,隱含兩層涵義:一是從秀麗的自然景色中引發的樂,一是從太守與滁州人共享這一美景而產生的樂趣。兩種樂趣在太守的情懷中融為一體。
接著在第二段,作者將「山水之樂」具體化,以絢麗的筆觸描繪琅琊山早晚和四時景物的不同程度,意在強調這里的山水是值得玩賞游樂的。段末從朝暮、四時的角度來小結一日之景和四時之景,並以「樂以無窮」作主觀感受的總概括,這一無窮之「樂」,呼應首段的「山水之樂」,並引出下段對「人之樂」的記敘。
第三段分四個層次先後描繪了「滁人游山圖」、「太守筵席圖」、「賓客歡飲圖」和「太守醉酒圖」。一個「游」字,一個「宴」字,一個「歡」字和一個「醉」字,就是「樂以無窮也」的具體生動的體現。
最後一段將太守之樂、賓客之樂和游禽之樂結合起來寫,「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先以禽鳥之樂來襯托眾人之樂,再以眾人之樂來襯托太守之樂:鳥樂不如人樂,人樂不如太守樂,逐層遞進,歸於一點,突出太守之樂不同尋常,歡於萬物、樂在其中。全文因景生樂、因樂而抒情。一個「樂」字概括了作者的主觀感受,整篇文章沒有一層不含樂意,沒有一段不為突出主題而寫樂意。一個「樂」字將全文的各個段落、各個層次的文字貫穿起來,組成了不可分割的整體,猶如「穿千顆珠玉綴在金線之中,收萬道陽光凝於聚光鏡上」。
二、逐層縮小記敘范圍,突出中心景物和人物
《醉翁亭記》中有這樣一句話:「峰迴路轉,有亭翼然」。借用此話來形容這篇散文的結構特點是很恰當的。作者寫四時晨昏的不同景物和五光十色的琅琊風貌,可謂苦心經營。為寫出醉翁亭的位置,作者下了一番心思。不徑直言之,先從勾勒醉翁亭所處的大環境著筆,採用「剝筍法」逐層縮小敘述范圍,由「環滁皆山也」縮小到「西南諸峰」,由「西南諸峰」縮小到「深秀琅琊山」,再由「深秀琅琊山」縮小到「瀉出於兩峰之間」的釀泉,又由釀泉縮小到「翼然臨於泉上」的一個亭。作者所敷設的這五個層次,不是用墨均衡、平分秋色,而是層層烘染,前一層環境包含後一層或幾層環境,層層相銜,每一層的環境描寫都抓住了各自的景色特徵,而這種景色又是一層勝過一層的,暗示醉翁亭座落在滁州風景最優美的地方。
作者由小到大,由遠到近,由整體到局部,逐層脫卸,逐步收縮,突出全文的中心景物醉翁亭,點出太守醉心山水,與民同樂的主要場所。作者也同樣用逐步縮小記敘范圍的手法,使文章的中心人物在篇中占據突出的位置。作者先總寫滁人暢游琅琊山的熱鬧景象,然後將范圍縮小到太守的酒席上來,接著專寫酒席上賓客的歡飲,最後才把全部筆墨集中到太守一個人身上,「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飲少輒醉」,推出太守在歡悅的人群中頹然而醉的特寫鏡頭。這樣,太守之樂就在如此眾多的烘托下被推倒顛峰,更能突出作品主人翁特有的主觀感受和體驗:眾人的歡樂就是我太守感受的歡樂,我太守感受的歡樂已經融化到眾人的歡樂之中。
三、 呼應有方,層層相因
前面設伏,後面顯豁,是本文結構的又一特色。文章一開頭就寫到「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而太守名誰呢?卻不表述,這里蟄設伏筆,猶如懸念,引人就讀。直到文末,「太守」已出現九次,方才顯出端倪:「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這就收到首尾呼應的效果。還有「太守樂」呼應了「山水之樂」,樂從山水來,太守樂就有了根據。「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呼應了「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年事已高,又放情於山水,太守之醉就有了著落。處處注意照應的同時,本文的句與句、層次與層次之間有著嚴密的邏輯性。「日出」兩句和「野花」四句內含因果:由「日出」歸結出「林霏開」,由「雲歸」歸結出「岩穴瞑」,由「野芳發」歸結出「幽香」,由「佳木秀」歸結出「繁陰」,由「風高」歸結出「霜潔」,由「水落」歸結出「石出」。
總之,前半句是因,後半句是果。「日出」兩句用「晦明」和「朝暮」作結,「野花」四句用「山間之四時也」作結。「而樂亦無窮也」則從感情色彩上對全段做了總結。琅琊山的早晚,四時之景已成為「樂亦無窮也」的依據。再看,「夕陽在山」是人影散亂的原因,「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是結果;「樹林陰翳」是「鳴聲上下」的原因,「遊人去而禽鳥樂也」是結果。可見,無論從謀篇布局的大處看還是從層層交錯的小處看,《醉翁亭記》的結構都顯得嚴謹周密、上下貫通、渾然天成。
『貳』 醉翁亭記的寫作技巧有什麼特點
一、《醉翁亭記》寫作上顯著特點(環境)和(人物心情)自結合。如下:
1.開頭簡練的寫出:「環滁皆山也」,滁州四面都是山,沒一一點出是什麼山,節省文筆。
2.沒直接道出「醉翁亭」,而是環滁皆山---西南諸峰---琅琊山---釀泉---醉翁亭,最後定位醉翁亭。就像介紹一個人一樣,先交代你是**省**市**縣**鄉**村的,最後點出人名。這樣寫不僅起到逐層搜索,鎖定目標的效果,而在不經意間向讀者展現了滁州的美景。
3.全方位描寫景色:
隨著時間、空間的變化,分層次對景色描寫。
早晨---日出而林霏開
晚上---雲歸而岩穴瞑
春天---野芳發而幽香
夏天---佳木秀而繁蔭
秋天---風霜高潔
冬天---水落而石出
在寫四季景色時,考慮空間的差別,給人以立體感覺。春天---地表面景色,夏天---地表以上景色,秋天---天空景色,冬天---地平線下景色,在讀者面前展現了廣闊的空間。這樣寫,顯得大自然更復雜、多變、廣闊、多姿、生動、繁盛,而起到詩畫合一的效果。
4.作者不僅寫自己樂,而寫賓客樂、從人樂,民樂,禽鳥樂,並把他們融合在一起。
5.語言精煉形象,如:「林壑優美」、「蔚然深秀」、「歌於途」、「休於樹」、「呼」、「應」、「傴僂提攜」等,使文章的品位更高。
6.全篇用了二十一個「也」、二十四個「而」,作為句中成分之間、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連接,形成本文特有的風格和藝術效果。
7.文章不長,而涉及的人、物卻很多:山、峰、泉、亭、僧、酒、山水、日出、林霏、雲歸、岩穴、野芳、佳木、風、霜、水落、石出、溪、魚、山餚、野簌、絲竹、觥、籌、樹林、禽鳥。涉及的人:智仙、行者、負者、滁人、從人、賓客。讓讀者無孤獨、寂寞之感。
8.富有音樂感,雖不是詩、不是詞,其平仄變化、音樂旋律勝於詩詞,如: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與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 ———|, |—||——, ———|。全篇比比皆是。
二、附原文:
醉翁亭
宋.歐陽修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泄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然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三、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自號醉翁,六一居士,廬陵人,天聖八年舉進士甲科,歷任翰林學士,拜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卒謚文忠。
四、後人評鑒:
【醉翁亭記】初成,天下莫不傳詠,家至戶到,當時為之紙貴。----宋.朱弁
一路逐筆緩寫,略不使氣之文。 --- 清.金聖嘆
與民同樂,是其命意處,看它敘次,何等瀟灑。 --- 清.儲欣
乃遂成一蹊徑,然其中有畫工所不能到處。 ---清.儲欣
文中之畫,昔人就讀此文謂如游幽泉遂石,入一層才見一層,路不窮,興亦不窮,讀已,令人神骨翛然常往矣,此是文章中洞天也。 ---明.茅坤
『叄』 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有哪些寫作特點
《醉翁亭記》是寫歐陽修被貶到滁州做知州時的事情。文章描寫了滁州一帶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寧靜的生活,特別是歐陽修在山林中與民一齊游賞宴飲的樂趣。
歐陽修繼承並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力求新奇,重氣勢,有獨創之功。
韓愈以文為詩,把新的古文語言、章法、技巧引入詩壇,增強了詩的表達功能,擴大了詩的領域,糾正平庸的詩風。主張文以明道,反對「棄百事不關於心」,主張文以致用,反對「舍近取遠」,強調文道結合,二者並重,提介平易自然之文,反對浮艷華靡的文風。
文徵明是我國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畫家、大書法家,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官至翰林待詔,私謚貞獻先生。「吳門畫派」創始人之一。他的書畫造詣極為全面,其詩、文、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
他雖學繼沈周,但仍具有自己的風格。他一專多能,能青綠,亦能水墨,能工筆,亦能寫意。山水、人物、花卉、蘭竹等無一不工。
文徵明書法初師李應禎,後廣泛學習前代名跡,篆、隸、楷、行、草各有造詣。尤擅長行書和小楷,溫潤秀勁,法度謹嚴而意態生動。雖無雄渾的氣勢,卻具晉唐書法的風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風貌。小楷筆畫婉轉,節奏緩和,與他的繪畫風格諧和,有「明朝第一」之稱。
小楷作為楷書的一種,始於漢末三國魏晉之際。在印刷文字還不方便的時代,通行的正式鄭重文書都需要以小楷書寫。
《醉翁亭記》
『肆』 醉翁亭記 在藝術風格上有什麼特點
本文不過四百多字,卻寫出了復雜多變的景物和情境。如第二段寫山間朝暮及四時景物變化,都言簡意深,片語傳神。語句凝練,語意精警含蓄,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像「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而石出」等句子,多為後人沿用。蘇軾的《後赤壁賦》「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就是在歐陽修的基礎上翻新而成為名句的。歐陽修論文,主張「言簡而意深」(《論尹師魯墓誌銘》),他特別推崇他的老友梅堯臣論詩的一句話,即「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見《六一詩話》),而這篇游記,可以說完美地體現了他的創作觀點。
此乃較為標準的答案,如果是做題目的話請自行簡化。
『伍』 《醉翁亭記》動靜結合對比之美,試對選文這一藝術特色作點分析
散文寫景繪境最忌呆板單調,一樣景物,一種筆致,一式情態,又有何意趣?!歐陽修在這篇散文中時時注意事物的動靜變化。先說景物與景物之間的動靜對比。蔚然壯秀的琅山是靜態,潺潺流淌的釀泉水是動態,山色蒼郁悅目,泉聲琮琮動聽,相映成趣。
「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樹木之靜對比出百鳥啁啾之動,相得益彰。再說景物與人物之間的動靜對比。「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醉翁亭記》的思想意脈是一個「樂」字,「醉」中之樂,它像一根綵線聯綴各幅畫面。而「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間也」。
放情林木,醉意山水,這是作者的真意。散文立意猶如設了張本,作者就根據這樣的「意」寫了秀麗的「境」,從而達到情與景的交融,意與境的相諧。文章的起、承、轉、合,就無不統攝於作者主觀感受和體驗的波瀾起伏。寫山水,是抒發「得之心」的樂;寫遊人不絕路途,是表現人情之樂。
『陸』 醉翁亭記的文章主旨和表現手法
醉翁亭記的文章主旨:這篇優美的山水游記通過描寫醉翁亭的秀麗、自然風光和對遊人之樂的敘述,勾勒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娛情山水以排遣抑鬱的復雜感情。
全文貫穿一個「樂」字,其中則包含著比較復雜曲折的內容。一則暗示出一個封建地方長官能「與民同樂」的情懷,一則在寄情山水背後隱藏著難言的苦衷。
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
1、這是一篇游記散文,卻大量地運用了駢偶句,加強了韻律美。。
2、連用21個「也」字煞句,是創造性地使用虛詞的一個範例,讀來只覺得神采飛揚,搖曳生姿,而絕無單調重復之感。
3、情與景的交融,意與境的相諧。作者是從這樣幾方面濡筆,描繪散文境界的。
(6)醉翁亭記有什麼藝術特點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醉翁亭記》作於宋仁宗慶歷五年(公元1045年),當時歐陽修正任滁州太守。歐陽修在滁州實行寬簡政治,發展生產,使當地人過上了一種和平安定的生活,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這是使歐陽修感到無比快慰的。
但是當時整個的北宋王朝,雖然政治開明、風調雨順,但卻不思進取,一些有志改革圖強的人紛紛受到打擊,眼睜睜地看著國家的積弊不能消除,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憂慮和痛苦。這是他寫作《醉翁亭記》時的心情,悲傷又有一份歡喜。這兩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現在他的作品裡的。
『柒』 醉翁亭記簡析
《醉翁亭記》 《醉翁亭記》是宋代大散文家歐陽修的一篇有名的傑作。作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歐陽修是以繼承韓愈為標榜的。但是,他的散文的風格,和韓愈卻並不相同。韓愈的散文有如波濤翻滾的長江大河;而歐陽修的散文,好比是澄凈瀲灧的池塘曲水。歐陽修繼承並發展了韓愈散文的「文從字順」,避免了他的尚奇好怪,因此,作品的語調圓熟,雖然千回百轉,但卻是輕快俊爽,絲毫沒有滯澀的感覺。《醉翁亭記》就充分體現了他的散文的這種特色。
「醉翁亭」,在現在安徽省滁縣西南的琅玡山上。宋仁宗慶歷六年,也就是公元一○四六年,歐陽修曾經因為參加范仲淹同保守派的斗爭,被貶到這里來做太守。《醉翁亭記》就是他被貶到滁州的第二年寫的。在這篇文章里,他以細致的藝術筆觸,生動地描繪了醉翁亭四周的景色,把寫了他寄情山水的深厚而委婉的感情。
這篇文章可以分作四段來分析。
第一段,文章一開始,作者就別具匠心地從勾畫醉翁亭四周的形勢入手,用形象的畫面來告訴讀者醉翁亭所在的地點和位置。作者先帶著我們眺望滁州四面環山的形勢,然後來到琅玡山,經過曲折回環的山路,到達高踞在釀泉之上的醉翁亭。他是這樣描寫的:環繞著滁州城的都是山。滁州西南的許多山峰,樹林和山谷的景色尤其美麗。遠望過去,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那是琅玡山。沿著山路走了六七里,你逐漸就可以聽到琅玡山兩個山峰中間傾瀉下來的潺潺的流水聲音,那就是釀泉。山勢回環,路也跟著拐彎,有座亭子四角翹起,象鳥兒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泉水的上邊,那就是醉翁亭。原文里的「翼」字,本來是指鳥的翅膀,這里用來形容醉翁亭象鳥張開翅膀的樣子。
在這里,作者從大處寫起,一共用了五層筆墨,這就是從「環滁皆山」寫到「西南諸峰」;由「西南諸峰」寫到琅玡山;再從琅玡山「兩峰之間」的「醉泉」寫到「醉翁亭」。文章一步一景地轉換,最後終於突出了醉翁亭。作者把醉翁亭安排在一個景色優美的具體的環境當中,用傳神的妙筆寫出了一種境界。這樣,讀者從這里得到的,就 不僅是了解到醉翁亭所在的地點,而且一開始就彷彿置身於畫圖之中,受到了這種藝術境界的感染。這樣處理,從文章的布局來看,也為下面進一步具體而細致的描寫做好了准備。
作品在勾畫出了醉翁亭的位置和它四周的環境以後,接著,就以醉翁亭為中心,使文章從正面展開。作者向我們說明了作亭的人,和把這個亭子命名為「醉翁亭」的原因。
作者在說明「醉翁」這兩個字的真正涵義的時候,採取了色彩很濃的抒情語調:「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這幾句話是說:「醉翁」的意思並不在於真正喝酒,而是在於欣賞這里的景色。遊山玩水的樂趣,領會在心裡,寄託在喝酒上。「寓」字原來有「包含」的意思,這里當「寄託」講。
在這里,作者不僅說明了「醉翁亭」名稱的由來,和「醉翁」這兩個字的真正涵義,同時也說明了他被貶來滁州以後放情於山水的游樂生活,以及他對滁州山水景物的贊嘆和陶醉。作者在這里所說的「山水之樂」,是下面三段文章的重要伏筆,也是貫穿整篇文章的一道主線。
那麼,所謂「山水之樂」到底是怎樣的呢?
第二段,作者先生動地描繪了醉翁亭周圍朝暮多變、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畫一般的景色。他先描寫醉翁亭四周早晨和傍晚的不同景色:「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霏」是早晨的霧氣。「岩穴」是山谷。「暝」,是陰暗不明的樣子。這幾句的意思就是:要說那太陽出來,籠罩著樹林的霧氣散開了;煙雲聚攏來,山谷就陰暗了,或明或暗,隨時變化,這是山裡邊早晨和傍晚的不同景色。
接著,文章又描寫了山裡邊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景色:「野芳發而幽香」──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這一句是寫春天。「佳木秀而繁陰」──好的樹木長滿了枝葉,形成一片濃郁的綠陰,「秀」有繁榮滋長的意思,這一句是寫夏天。「風霜高潔」──就是風高霜潔,意思是天高氣爽,霜色潔白,這是寫秋天。「水落而石出」──水淺了,水底的石頭露出了水面,這是寫冬天。上邊四句,每一句都概括地寫出了一個季節的景色。寥寥幾筆,作者就讓我們分享到了醉翁亭附近自然景色的美妙。
作者在貶謫生活當中能夠欣賞到這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然風光,感到是一種無窮的樂趣,所以他常常早晨動身到那裡去游賞,到傍晚的時候才回來。
這一段說明作者所謂的「山水之樂」,主要是從山水景物方面來說的。但是,他的「山水之樂」還有其他方面。
第三段,為了進一步說明作者所謂的「山水之樂」,他又對這里的人民的生活情狀作了描繪。「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這里的「負者」,是指背著東西或挑著擔子的人;「行者」,是指過路的人;「傴僂」,是駝背彎腰的樣子,這里指的是老年人;「提攜」,用手攙扶著的意思,這里指的是小孩。作者告訴我們:在這里生活著的人民,都是那樣的安詳和平。在醉翁亭上,你可以聽到他們勞動的歌聲,可以看到他們在樹蔭底下休息;遠近的山路上,遊人往來,絡繹不絕。他們熙熙攘攘,既有駝彎腰的龍鍾老人,也有天真活潑的少年兒童。作者在對山間朝暮和四季不同的景物的描繪當中,雖然對人民生活情狀的摹寫只有淡淡的幾筆,但是卻使整個畫面顯得更富有生氣,增添了神情和色澤。
作者還拿前面所勾畫的景色作為背景,引人入勝地敘寫他和賓客們在這里舉行宴會的樂趣。他們從溪水裡捕來了魚,帶來了用這里的泉水所釀的酒,又從山谷里打來了野味,采來了野菜。這些就地取材的美酒佳餚,別有風味,這是一樂;在宴飲的時候,不採取一般人鳴樂奏曲的娛樂方式,而是以投壺、下棋助興,這又是一樂;賓客們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從座位上站起來喧嘩,而「蒼顏白發」的作者自己,卻已經有了醉意,他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之中,更感到了一種極大的快樂。從作者所表現的神情可以看出,他的快樂,已經真正達到形神俱醉的程度了。這是作者以傳神妙筆描寫「山水之樂」的一個高潮。
在最後一段,作者以寫景、抒情高度結合的筆法,抒寫了他從醉翁亭飽游歸來的愉快心情。他先說:「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這幾句的意思是說:過了些時候,夕陽已經擱上了西邊山頭,斜照在地上的人影亂紛紛的,這是因為太守回去,賓客們也跟著他一起在回去了。這時候,茂密的樹林也更顯得陰暗起來,鳥兒的叫聲在樹枝上忽上忽下,遊人在回去,鳥兒也好象更加快樂了。在這里,「禽鳥」、「山林」都被賦予了濃厚的感情色彩。作者極力渲染禽鳥之樂,遊人之樂,用來烘托他自己的快樂。接著又說:「然而禽鳥如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但是,鳥兒只知道自己在山林中的快樂,而不知道來這里遊玩的遊客們的快樂;客人們也只知道跟著太守遊玩是一種快樂,而不能知道太守還自有他自己的樂趣。這種優美的抒情語句,直接抒發了作者精神上感受到的難以用語言表達的極大快樂,同時也進一步揭示了他所謂的「山不之樂,得之心而寓之灑」的奧秘,文筆含蓄而富有情致。
末了,用點明本文作者的姓名作為結束,自然、巧妙而又有無窮余意。
從整篇文章來看,作者通過寫景記游所創造的藝術境界是極其優美的。他寫靜景,寫動景,都能那樣神情畢肖,使我們象欣賞山水畫一樣,得到了一種藝術的享受。雖然作者在這幅山水畫的畫面當中,安排了太守的宴遊,反映的是封建士大夫的生活方式,他對人民生活情狀的描繪,也表露了作者恬淡閑適的情調,但是作品並沒有直接散布消極頹廢的思想毒素;更主要的,它卻使我們感受到了祖國美麗山河的可愛。
《醉翁亭記》在藝術上有著傑出的成就。我們從上面的分析當中,已經可以粗略地看到,作者對於寫景和抒情的處理是極其成功的。作者的目的在於抒寫他由景物所引起的情,因而首先就巧妙地把作者的自我形象,也就是「醉翁」,安排在他所要描寫的景物當中,讓人物在景物里邊活動。這樣有環境,有人物,有靜境,有動境,就使得整個作品構成為一幅色彩鮮明的畫面。全篇又採用第一人稱這種寫抒情詩常用的手法,也就是通過作品中主人公「醉翁」對景物和宴遊的贊嘆來直接抒情。因此,景中有情,情亦有景,寫景、抒情高度地融合在一起了。這樣,形神兼備,也就更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量。
這篇散文的藝術構思也很精巧。文章開始,用層層縮小敘寫范圍的寫法來點出「醉翁亭」;以後又從解釋「醉翁」這兩個字引出「山水之樂」;接著就連用幾層描寫和敘述來抒寫「山水之樂」。這幾層安排也表現了作者的藝術匠心。先寫醉翁亭四周的景色,再寫滁州人民的游樂,以後寫他和賓客們的宴遊,前者對後者顯然有描繪背景和映襯的作用。末段寫歸途,採用的是烘雲托月的手法,那就更為明顯了。整篇文章,一環緊扣一環,結構非常嚴密。作者處處注意照應和伏筆。比如:「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這和前面的「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幾句,有照應的作用;再象「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這和前面的「朝而往,暮而歸」,也是一種照應;文章末了一連出現了幾個「樂」字,這和前面的幾個「樂」字也有著照應和說明的作用。整篇文章以一個「樂」字來貫通,不蔓不支,一氣到底,形成了謹嚴而完整的藝術結構。文章結句點出作者的姓名,也跟全文中的「太守」一一照應,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情味。
這篇文章對於藝術語言的運用是非常純熟的。全文一共只用了四百多個字,有敘事,有寫景,有抒情,卻寫得那樣生動活潑。這是由於作者能夠細密而深刻地觀察客觀景物,把握住客觀景物的具體特徵的結果;同時也是作者能夠注意語言的錘煉,選擇了最富有表現力的語匯的結果。比如前面我們已經列舉到的他對醉翁亭四周朝暮多變和春夏秋冬四季不同景色的描繪,一個句子就能勾畫出一幅形象鮮明的畫面,而且語句淺顯,意境深遠,很值得我們細細玩味。
在語言的選擇方面,作者不僅僅注意語言的色彩,而且很講究語言的音調。採用什麼虛詞,安排什麼句式,他都一絲不苟。比如對「也」這個虛字和用「也」字結尾的句式的連續運用,就表現了作者極大的獨創性。全文一共用了二十一個「也」字,不但不使人感到累贅,反而覺得很活潑。每一個「也」字就是一層意思,層次極其分明。用「也」字結尾的語句,在文言文里一般是來表示說明的語氣的,尤其是上句主語用「者」字作為提示的,下句一般地必定用「也」字作為結尾。本篇從第一句「環滁皆山也」起,都創造性地採用這種句式,使文章加強了語調的節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氣氛,別有一種風趣。
在句法上交錯地採用對句,也增加了這篇文章的形式美。他運用對句,有單句成對的,有雙句成對的,也有三句成對的。單句成對的,比如:「日出而林霏開」對「雲歸而岩穴暝」;雙句成對的,比如:「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對「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上兩句對下兩句,內容形式對得都很工整貼切;三句成對的,比如:「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對「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上三句對下三句,對得也很整齊。此外,文章里「也」字前面的句式,也都是很整齊的。象:
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
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
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
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作者創造性地運用以上各種句式來敘事、寫景或抒情,內容和形式都顯得非常和諧美妙,讀起來音調抑揚頓挫,忽起忽落,也能給讀者一種美的感覺。有人稱贊這篇散文是一首優美的散文詩,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歐陽修很注意創造性地運用詞彙,在《醉翁亭記》裡面有一些語匯,已經成為常用的成語。比如「醉翁之意不在酒」一句,今天還往往被人們引用來說明「別有意圖」或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意思。「水落石出」一句,也常常被人們用來說明「真相大白」的意思。蘇東坡在《後赤壁賦》里描寫秋冬之交的江上景色,也採用了這個句子,非常貼切。
歐陽修寫《醉翁亭記》是經過細心的琢磨和反復的修改的。宋朝理學家朱熹的《朱子語類》里有一段記載,說歐陽修的文章,經過了多次修改才恰到好處的。最近有人得到了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的原稿,在原稿上看到,文章開頭,說滁州四面有山,原來寫了好幾十句,改來改去,到最後定稿的時候,才決定用「環滁皆山也」五個字。這個事實也告訴我們,作品的不斷修改是很重要的,大散文家的優秀散文也並不是一下筆就馬上寫成功的。
總起來說,《醉翁亭記》是一篇藝術性很強的優秀的文藝散文。它在藝術創造方面的某些經驗,只要我們善於學習,也還可以對我們具有借鑒和啟發的作用。
『捌』 醉翁亭記的寫景特色
《醉翁亭記》不僅是一首千古傳誦的游記,也是一篇具有積極思想意義的散文,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思想性。
一、描繪了一幅優美的風景畫
在作者筆下,醉翁亭的遠近左右都是一張山水畫。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沒有孤立地用墨,而是交織一體,既各具特色,又融合統一,蔚然深秀的狼牙山,風光綺麗,蒼翠欲滴,以群山為背景,釀泉環繞而過,一座四角翹起的亭子立在上面,這樣,無山,則泉不美,無泉,則青山孤立,無亭,則山泉失色。山與泉相依,泉與亭相襯,一幅畫中,山水亭台,一應俱全,構成詩一般的優美境界,作者筆下的朝暮和四時之景,也都是優美的風景畫。
二、勾勤了一幅「與民同樂」的風習畫
文章先寫滁人之游,描繪出一幅太平祥和的游樂圖,在這幅圖畫中,有「負者」,有「行者」,有老人,有小孩,前呼後應,往來不絕,十分熱鬧,這個場景在太守眼裡,應更多了一層政治清明的意味,寫宴飲之樂,宴飲所需,無論是酒還是魚,是肉還是菜,都是就地取材,這樣意在誇耀滁地富足,表明野餐的簡朴。同樣,宴飲之樂也沒有王公貴族府第宴飲的奢華,但這是在滁州的土地上與滁州的老百姓一起宴飲的這種樂趣,也是王公貴族夢想不到的歡樂,作者在這里勾勒出了「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的游樂風習畫。
三、積極的人生態度
范仲淹等推行的「慶歷新政」失敗,他們相繼貶職,歐陽修因上書替他們辯護,被貶為滁州知府,一般被貶的人都是悲觀,彷徨,沉迷於山水。而歐陽修卻不同,他雖然被貶,但他沒有就此沉淪,而是與滁州人民同樂,將滁州人民的安定生活歸功於宋王朝的休養生息政策,由此可以看出,歐陽修在謫居時期人生態度是積極的,與一般的遷客不同,他的這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在今天仍有積極意義。
四、精巧的結構
樂是貫穿全文的主線,作者寫山水,是抒發「得之心」的樂,寫遊人是人情之樂,寫宴飲,是表達「宴酣之樂」,寫鳴聲婉轉,飛盪林間,顯示「禽鳥之樂」更是為著表現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樂」,文章運用層層烘托的方法,顯得含蓄委婉,文章結構嚴謹,處處注意前呼後應,無懈可擊。
五、出色的語言
《醉翁亭記》的語言極有特色,格調清麗,遣詞凝煉,音節鏗鏘,既有圖畫美,又有音樂美。文中語言駢散結合,節奏富於變化,讀起來朗朗上口,易於成誦,語言凝煉精粹,抑揚頓挫,鏗鏘悅耳,全文創造性地運用二十一個「也」字,一貫通篇,毫無重復之感,反而具有一唱三嘆的風韻。
總之,《醉翁亭記》是篇富有詩情畫意,清新明麗的優美游記散文,無論是藝術性,還是思想性都是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玖』 《醉翁亭記》賞析
醉翁亭記
《醉翁亭記》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文章描寫了滁州一帶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寧靜的生活,特別是作者在山林中與民一齊游賞宴飲的樂趣。全文貫穿一個「樂」字,其中則包含著比較復雜曲折的內容。一則暗示出一個封建地方長官能「與民同樂」的情懷,一則在寄情山水背後隱藏著難言的苦衷。正當四十歲的盛年卻自號「醉翁」,而且經常出遊,加上他那「飲少輒醉」、「頹然乎其間」的種種表現,都表明歐陽修是借山水之樂來排譴謫居生活的苦悶。作者醉在兩處:一是陶醉於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於與民同樂之中。
全文共四段,條理清楚,構思極為精巧。
此文第一段寫醉翁亭之所在,並引出人和事。分五步突出醉翁亭。首先以「環滁皆山也」五字領起,將滁州的地理環境一筆勾出,點出醉翁亭座落在群山之中。作者縱觀滁州全貌,鳥瞰群山懷抱之景。接著作者將「鏡頭」全景移向局部,先寫「西南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座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諸峰之中,視野集中到最佳處。再寫琅琊山「蔚然而深秀」,點山「秀」,照應上文的「美」。又寫釀泉,其名字透出了泉與酒的關系,好泉釀好酒,好酒叫人醉。「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然後寫醉翁亭,「行六七里,峰迴路轉,有亭翼然」,照應上文「蔚然而深秀」,可看出醉翁亭座落在山清水秀的最佳位置上。為下文的活動安排了一個優美獨特的背景。作者接著轉向敘事抒情,用兩個短句自問自答,道出亭的來歷:「作之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同時點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愚之酒也」。說明「醉翁」二字的深意,把景與情直接聯系起來。這段層與層間過渡巧妙,由山而峰,由峰而泉,由泉而亭,由亭而人,由人而酒,由酒而醉翁,再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山水之樂」這一全文的核心命意。句句相銜不著痕跡,給人完整的「山水之樂」印象。
第二段,分述山間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作者先用排偶句「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瞑」描繪出山間兩幅對比鮮明的朝暮畫面。接著用「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一句話概括了山間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風光,一季一幅畫面。「朝而往」以下四句是小結,作者直接抒發了自己被美景陶醉的歡樂心情。「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這是上一段總寫「山水之樂」的具體化。這里用對偶句描寫,散句收束,抑揚頓挫,音韻諧美。
第三段寫滁人的游樂和太守的宴飲。此段描寫由景物轉移到人事上。先寫滁人之游,描繪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樂圖。游樂場景映在太守的眼裡,便多了一層政治清明的意味。接著寫太守設宴,眾賓宴飲之樂。宴席豐盛而充滿野趣,眾賓起坐喧嘩,樂不可支。太守樂中酒酣而醉,此醉是為山水之樂而醉,更為能與吏民同樂而醉。體現太守與下屬關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這樣的樂。
第四段,寫宴會散、眾人歸的情景。「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之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作者巧妙地用禽鳥之樂襯托遊人之樂,又以遊人之樂襯托太守之樂。但太守之樂與眾不同,不是眾人所能理解的。作者並沒有袒露胸懷,只含蓄地說:「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此句與醉翁亭的名稱、「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前後呼應,並與「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聯成一條抒情的線索,曲折地表達了作者內心復雜的思想感情。
在藝術手法上,這篇文章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意境優美
好的散文應為詩,要創造優美的意境。所謂意境包含著意和境兩個方面的范疇,它是浸潤著作者主觀感情的藝術畫面。優秀的散文應該有風光綺麗的圖畫美,給讀者獨特的審美感受,以悅目而致賞心。《醉翁亭記》的思想意脈是一個「樂」字,「醉」中之樂,它像一根綵線聯綴各幅畫面。而「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間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這是作者的真意。散文立意猶如設了張本,作者就根據這樣的「意」寫了秀麗的「境」,從而達到情與景的交融,意與境的相諧。作者是從這樣幾方面濡筆,描繪散文境界的。
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筆下,醉翁亭的遠近左右是一張山水畫。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沒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織一體,既各盡其美,又多樣統一。「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風光秀麗,迤儷連綿,蒼翠欲滴。群山作為背景,一圈環繞而過。林深路曲,泉流彎旋,則「有亭翼然臨於泉上」。這樣山與泉相依,泉與亭相襯,一幅畫中山水亭台,構成詩一般的優美意境。
朝暮變化之美。「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陰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寫出了醉翁亭早晚變化的優美景色。由於早晚不同,則作者運筆的色調、氣氛有別。早晨有寧靜之狀,清新之息,傍晚則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氣。作者對景色變化的觀察既深且細、筆觸如絲,以不同的景象寫出了相異的境界。
四季變幻之美。「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只四時也」,描寫了四季景物的變化。芳草萋萋,幽香撲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葉茂是夏景;風聲蕭瑟,霜重鋪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變化有致,給人不同的美學享受。四幅畫面相互映襯,春光如海映襯了秋色肅殺;夏日繁茂映襯了冬景寒洌。
動靜對比之美。文中先說景物與景物之間的動靜對比。蔚然壯秀的琅琊山是靜態,潺潺流淌的釀泉水是動態,山色蒼郁悅目,泉聲琮琮動聽,相映成趣。「樹木陰翳,鳴聲上下」,樹木之境對比出百鳥啁啾之動,相得益彰。「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是景物與人物間的動靜對比。「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以眾賓喧嘩之動,對比出太守頹然之靜,生趣盎然。
『拾』 醉翁亭記在藝術風格上有何特點
《醉翁亭記》中「而」字的妙用
《醉翁亭記》是散文中別出一格特具風採的名篇,也是體現歐陽修散文風格的代表作。歷來人們稱贊文中多用陳述句,並以二十一個「也」字作句尾,形成一種別致的詠哦句調。我認為除了這個特點之外,還奇妙地用了二十五個個「而」字,使文章流暢優美,從容婉轉、娓娓動聽。
文中除「已而」一處作表時間詞用外,其餘的「而」都作連詞用。有的連接狀語和謂語,幫助描述動作的情狀,如「雜然而前陳者」、「起坐而喧嘩者」。有的連接兩個前後有因果關系的主謂片語,如「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瞑」。有的用於連接兩個謂語,如「往來而不絕者」,把來往的人多與延續時間長兩方面緊連。有的連接前後有因果關系的兩個謂語,如「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前句使人恍如既看到漫山遍地的野花競相開放,又聞到鮮花的幽香,後句則使人象在酷暑烈日當空時置身於橫柯上蔽的濃蔭之中,頓覺涼爽。有的「而」是連接兩個句子的,如「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把釀泉的潺潺水聲和水從兩峰間飛瀉直下的氣勢由「而」緊連,則水之聲勢並現。反之,若不用「而」,就會使人覺得潺潺水聲與水之氣勢互不相關似的,影響了表達的准確和描述的效果。
文中絕大部分「而」用於順接,少部分用於逆連。如「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三個加黑的「而」是用於逆連的,把禽鳥之樂、賓客之樂、太守之樂這三種樂在內容上的不同之處委婉含蓄地表現出來了。
文中用二十四個連詞「而」,用法隨內容之異而多變,作為連詞「而」的幾種用法基本上有了。
《醉翁亭記》里有許多是駢偶句,「而」字則使這些句子的表達方式靈活多變。如「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與「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都是六字一句,但「而」字的位置不同,句子結構節奏也隨之產生變化,不顯得呆板。文中第三、四小節是描寫山間朝暮、四時不同的景色和人們游山之樂的,共分六層(「朝而往,……而樂亦無窮也」,作為過渡句,不列入層次內。)除第一層和第六層用「……者,……也」句式作結束句外,中間四層都用「……而……者,……也」句式作結束句。每一層最後一句的句式基本一致,但句子長短參差不一,結束句中都用了「而」字,顯得整齊中有錯落,節奏略有變化。
第四小節中有一處似乎可能用「而」卻用了「為」。原句為「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為酒冽。」加黑的「為」若作動詞解,則「釀泉為酒」與「臨溪而漁」就對不起來了。其實這個「為」該作「而」字解。《古書虛詞集釋》:「『為』猶『而』也」。這兩句中的「為」「而」為互文。這樣,就與「臨溪而漁」對得很工整了。此處「為」作「而」解,則全文實際用了二十六個「而」字。
《醉翁亭記》讀來琅琅上口,娓娓動聽,這與25個「而」字的運用也是分不開的。「而」字恰到好處的運用,使文章舒緩從容,把作者欣賞「山水之樂得之心」的閑情雅緻充分表現出來了。如「朝而往,暮而歸」,若去掉「而」,成「朝往,暮歸」,就顯得緊迫短促,有早上匆匆而去傍晚急急而歸之感,插入兩個「而」字,就把遊玩者欣賞山水之樂的從容之態、歡樂之情、悠雅之興全表現出來了。文中不少句子由於用了「而」字,語氣輕重分明,誦讀時極富抑揚頓挫之致。如「臨溪而漁」句,重音在謂語「漁」上,讀重些,長些,作為狀語的「臨溪」則讀輕些,短些。若不用「而」,成「臨溪漁」,不僅別扭滯澀,而且語氣輕重不分明。「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讀來真使人感到有內在的類似詩歌的那種韻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