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讀書筆記
聖馬可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Marco)——威尼斯的坐標
當威尼斯擺脫拜占庭的控制,成立共和國之後,元老院決定立聖馬可為城市的守護神。69年,聖馬可在埃及殉難。829年,威尼斯人成功將其遺骨偷回來。次年,為安置它的骸骨而造的聖馬可大教堂。從那時起,聖馬可的坐騎——帶翼的猛獅,也成了威尼斯的象徵。
從外觀上,它那五個「洋蔥頭」園頂是典型的東方拜占庭藝術;整座教堂的結構又呈現出希臘式的十字形;在後來的日子裡,還加入了哥特式和文藝復興風格的裝飾。藝術的「混血兒」,依然可以做到如此和諧與美不勝收,那就是威尼斯人的聰明了。
據說這曾是歐洲中世紀最大的天主教堂。威尼斯的信仰、威尼斯的榮耀和富足,都在這里。
整個殿堂金碧輝煌,採用大量黃金和鎦金材料的鑲嵌畫,為聖馬可教堂贏得了「黃金大教堂」的外號。教堂五個大圓頂、400多根花崗岩柱子、從地板到牆壁,都用燦爛的鑲嵌畫覆蓋起來,面積約有 4000平方米之多。
在教堂正面的羅馬拱門上方,是五幅有關聖馬可的鑲嵌畫,分別為「從君士坦丁堡運回聖馬可遺體」、「遺體到達威尼斯」、「最後的審判」、「聖馬可神話禮贊」和「聖馬可進入聖馬可教堂」五大主題。
總督宮(Palazzo Ducale)
單是看總督宮飄逸的火焰哥特式柱廊,就根本捨不得在挪動一下腳步。
它全是石頭的,卻違背一切重量法則。
上下兩層瀟灑的尖卷列柱敞廊之上,飄然一個碩大的石廈,這曾經是號令全地中海得尼斯心臟,卻用了充滿童稚的淺白色的大理石,還加上嫣紅的花紋,砌成菱形的圖案,排列整齊,就像是件精美的工藝品。
從總督宮結構來看,這種建築學上把重量倒置,上中下輕的視覺效果在文藝復興時期深受推崇。
建築師巧妙地利用了下面樑柱之間的陰影產生的光學效果,在視覺上達到了上下重量的均衡。從海上看過來,這座玲瓏雅緻的建築物就好像是被兩層空靈纖細的柱子架構在水面上,如同霧氣迷濛中的海市蜃樓。
通往總督宮的十六世紀所造的「巨人之梯」(la Scala dei Giganti),今天依然讓人感受到海上霸國的首領——總督的庄嚴與震懾力。
❷ 伊斯蘭教建築的屋頂為什麼採用洋蔥頭使得圓頂結構
由於一般禮拜殿的空間縱深很大,同時又要解決採光與防雨的問題,故回族禮拜殿多為組合式坡屋頂,多者達五座屋頂勾聯相接。
11世紀前後建造的教堂受義大利影響,幾乎全為羅馬風格(Romanik)。其特徵為圓形拱頂,從教堂的門或者窗戶可以大致區別出來。圓形的拱頂表現了當時人們對宇宙的認識:宇宙是圓形的。
原來沒有特殊的意義, 只是純粹的藝術風格體現.
❸ 拜占庭帝國的文化具有什麼特色
拜占庭藝術特點表現為抽象性和扭曲性,這是基督教宗教觀念和東方神秘主義思想長期影響的結果。古代希臘羅馬藝術重視從自然中得到創作的靈感,把宇宙萬物的自然狀態視為美的源泉,真實、和諧、合乎自然的比例、人的天賦情感都作為美的標淮。但是,拜占庭藝術卻認為外在的形象是次要的,真實自然的形體是第二位的,藝術的核心在於表現某種抽象的精神和反映神聖的情感,藝術的目的是激發人的宗教靈感,因此,寫實藝術道到拜占庭藝術家的藏視,而質朴簡單的線條和色彩表現出來的抽象意義受到重視。比例可以失調,因為比例應該讓位於線條;色彩可以不豐富,因為單調的色彩能夠更明確地表現抽象的含義。藝術品不是用來進行直觀欣賞,而是用來啟發思想,通過「不重要的」藝術品進行思索,使人們尋找有形的藝術品深層隱藏的無形事物。基督教對拜占庭藝術的影響滲透到藝術構思中,使拜占庭藝術的價值取向發生扭曲,移上帝至高無上至善至美思想指導下,現實世界成為罪惡的場所,人類背負著原罪和本罪的十字架,應該受到苦難的懲罰,因此,自然美變成現世丑,藝術美不是光明而是灰暗,不是微笑而是哭泣,不是和諧而足扭曲,不是平衡而是失衡,不是生動而是呆板,痛苦才是幸福和歡樂。在這樣的藝術原則指導下,拜占庭藝術品都籠罩在陰郁的基督教氣氛和朦朧的神秘色彩中。拜占庭藝術的這些特點背離了古典藝術的原則,但是,由於它是在古典藝術的基礎土發展而來,因此,還繼承某些古典藝術的傳統,例如注意營造庄嚴神聖的氛圍、利用古代藝術的表現手法和技術等。
拜占庭文化具有鮮明的傳統特徵,它直接繼承了古典時代希臘羅馬文化遺產,在拜占庭帝國特殊的環境中,兼收並蓄早期基督教和古代東方諸文化,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體系。
望請採納。
❹ 洋蔥頭是哪個哈爾濱地標建築的標志
洋蔥頭是聖索菲亞教堂,哈爾濱地標建築的標志。
聖索菲亞大教堂曾經是遠東地區最大的東正教堂,目前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拜占庭式建築,雖然在1997年就更名為「哈爾濱市建築藝術館」,但是無論當地人,還是外地遊客,更願意稱它為「索菲亞大教堂」。
這座教堂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那飽滿而巨大、高達48米的洋蔥頭式的大穹頂,這種典型俄羅斯建築風格的屋頂形式,宏偉壯觀,可以同莫斯科的瓦西里升天大教堂相媲美。
教堂的牆體採用清水紅磚,大穹頂周圍是四個大小不同的帳蓬頂,四個頂下的樓層之間有樓梯相連,整個教堂前後左右有四個門出入。正門頂部為鍾樓,內有7座銅鑄制的樂鍾(據說已經遺失)。
❺ 高峰體驗@西方藝術史之建築
西方古典建築風格,
用一段順口溜可以表示為:
希臘看柱,羅馬看拱,
拜占庭就是洋蔥頭。
哥特建築高又尖,
宛如梯子通上天。
巴洛克和洛可可,
豪華奢靡得莫奈何。
【古希臘篇】
古希臘建築形成於公元前7世紀,並在前5-4世紀進入繁榮期。
建築特點:石結構的三角門楣+柱,木結構的三角屋頂。因為木質易腐,所以現在看見的只有石柱和三角門楣了。
希臘建築是古典建築的源泉,以神殿建築為代表,其柱式對後世建築產生巨大影響,並逐漸形成了較為固定的比例和形象。
代表作:希臘雅典衛城。
【古羅馬篇】
古羅馬建築(羅馬1.0版)
興起年代:形成於公元前2世紀,並在公元1-3世紀達到頂峰。
建築特點:採用火山灰製作混凝土,形成了以拱卷結構(半球拱+拱門)為主要特徵,並講求功能性設計的建築風格。
代表作:羅馬萬神廟、斗獸場、大水槽等。
【拜占庭篇】
* 羅馬分裂成東西兩部分,東羅馬(現在的東歐和俄羅斯地區)又汲取了波斯、兩河流域、敘利亞等東方文化,「混搭」成了自己的建築風格——拜占庭,裝飾部分去除大理石雕飾,增加馬賽克彩畫。
* 拜占庭進一步發展了羅馬的拱,把羅馬拱做得更大更誇張更色彩斑斕,變成「穹窿頂」(洋蔥頭)
拜占庭的顯著標識就是洋蔥頭,那是中國人的說法,其實是火焰的造型。因為基督教崇尚火(很多宗教都崇尚太陽火焰等發光發熱的物體),所以拜占庭的穹窿頂象徵熊熊燃燒的火焰,熱烈奔放。
【羅馬風】
西羅馬地區(現在的西歐北歐南歐),堅守羅馬建築的傳統,形成了仿古羅馬的建築,叫羅馬風或羅曼,一句話,就是羅馬2.0版。
英國的羅馬式建築形成了獨特的肋拱結構,使得在建築頂部使用石料稱為可能,被稱為「諾曼(羅曼)式建築」。
羅馬風建築
興起年代:起源於10世紀,並在12世紀逐漸過渡為哥特式建築。
建築特點:對古羅馬建築形象和結構的模仿與創新。它以半圓拱為主要特徵,牆體厚重扎實,牆檐下往往帶有裝飾性的連拱,整體雄渾莊重。
羅馬風建築的著名實例有:義大利比薩主教堂建築群、德國沃爾姆斯主教堂等。
【哥特篇】
西羅馬人也不能老是啃祖宗啊,法國人最有創新精神,不甘落後,借鑒德國民居屋頂形式,把羅馬拱做的更高更尖,直插雲霄,如一把細長的天梯直通天堂,體現了宗教的崇高感。
東羅馬人把古羅馬拱做得更大更胖更"炫耀奪目"一一拜占庭;
西羅馬人也不服輸,把古羅馬拱做得更高更尖更「頭暈目眩「一一哥特式。
由於哥特式風格對建築結構的簡化,大面積的窗戶代替了原有的牆面,加上當時玻璃工藝的進步與發展,彩窗逐漸稱為哥特式建築的一大特色。
【文藝復興篇】
文藝復興建築興起年代:14世紀,隨著文藝復興運動在義大利的興起,誕生了與之相對應的建築風格。
建築特點:文藝復興運動宣揚理性和人性。而這個時期的建築也是這種思想的最好反映,它們簡潔嚴謹,講求秩序和比例,考慮人體的比例,並大量地運用古典柱式作為建築的構圖要素。相比之前的建築風格在教堂建設上的大量運用,這個時期大規模的建築活動則集中在各種邸宅和公共設施等世俗性建築。
【巴洛克及洛可可篇】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建築發展到這里,已經是混凝土結構和各種新材料的天下了。
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應運而生,著重於建築的內外部裝飾。
不守陳規、形態多變、隨意組合,類似今天的「混搭」。它是對文藝復興建築嚴謹風格的突破,曲線代替了直線,不完整構圖代替了完整構圖,不拘一格。
巴洛克風格,主要體現在外部裝修和內部裝飾上,於主體結構關系不大,是各種裝飾手法的混搭。
洛可可風格,是巴洛克的變態升級版,更加奢靡繁細,材料做工,無不用其精,頗具土豪金氣息。過分追求繁復和不節制地堆疊裝飾物,使這種風格的發展逐漸走向衰弱。
【新古典篇】
建築特點:古典主義的復興運動。雖然運用了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圖案和元素,但經過重新組合和創造性的運用,形成了更多更新的樣式,可以說是簡約而不簡單。
希臘復興(希臘2.0版)代表作:美國國會大廈,大英博物館等;
羅馬復興(羅馬3.0版)代表作:斯坦福大學,多倫多大學等;
哥特復興(哥特2.0版)代表作:英國國會大廈,巴塞羅那聖家堂等
【近現代篇】
由於力學材料學和計算機的大發展,現代建築已經突破了各種程式化的束縛,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已經很難用幾個風格來表述了。
興起年代:19世紀後期出現,20世紀20年代形成,並在50、60年代稱為影響世界的建築風格。
建築特點:以鋼筋混凝土、玻璃等新材料為主,追求實用功能和經濟因素,弱化裝飾性,形式更為簡潔和純粹,建築更替的速度也大大增加,出現了柯布西耶、包豪斯等鼎鼎大名的建築師和建築學派。
代表作:馬賽公寓;悉尼歌劇院等。
❻ 圓頂建築的風格名稱
為拜占廷式建築。
拜占庭式建築是一種建築的藝術形式,以基督教為背景。該建築具有鮮明的宗教色彩,其突出特點是屋頂的圓形。「拜占庭」原是古希臘的一個殖民地,公元395年,顯赫一時的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國家,就是誕生於這一時期的拜占庭帝國的一種建築文化。
屋頂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頂」。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築中,建築構圖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體量既高又大的圓穹頂,往往成為整座建築的構圖中心,圍繞這一中心部件,周圍又常常有序地設置一些與之協調的小部件。
(6)洋蔥頭風格是什麼藝術擴展閱讀:
典型建築:東正教教堂。
特徵是堂基拉丁十字形改為希臘十字形,但在建築藝術上仍保留拜占庭式風格。東歐的教堂是突出穹頂,提高鼓座,使穹頂更加飽滿。
俄羅斯紅場上的華西里·伯拉仁內教堂就是著名的拜占庭式教堂建築。其特點是中央一個「洋蔥頭」形穹頂,周圍八個小墩排成方形,上面各有一個大小不一的穹頂。該建築是世界宗教建築中的珍品。
❼ 拜占庭帝國的文化有怎麼樣的特點為什麼具有這樣的特點
拜占庭文化具有鮮明的傳統特徵,因為直接繼承了古典時代希臘羅馬文化遺產,在拜占庭帝國特殊的環境中,兼收並蓄早期基督教和古代東方諸文化,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體系。
拜占庭文化大體上經歷了產生、發展、繁榮和衰落四個階段,在其發展的全過程中,拜占庭人均表現出強烈的尚古傾向。
早在君士坦丁一世下令在古城拜占庭興建「新羅馬」,並從希臘和亞平寧半島收集大量古代藝術傑作裝飾首都時,拜占庭人即表現出對古典文化的愛好。該城無論從整體規劃、具體建築樣式,還是內外裝修、建築材料都模仿古代建築。
古典建築中流行的大理石屋面、陽台和柱廊使整個城市建築群顯得格外典雅莊重,使人很容易聯想起古代名城雅典和羅馬。最豪華的建築大皇宮是由幾個比鄰的獨立宮院、各種大殿、宮室、花園和柱廊組成的,它幾乎就是古羅馬城的翻版。
(7)洋蔥頭風格是什麼藝術擴展閱讀
拜占庭的文化藝術
拜占庭社會崇尚知識,尊重知識分子,重視教育。人們努力讓子女接受良好教育。自公元五世紀初葉開始,相繼在拜占庭帝國各地成立了多所大學。
各大學的課程門類繁多,包括神學、歷史學、哲學、法律、修辭學、戲劇、幾何學、算術、音樂、天文學、文學、醫學、物理等課程。教學方法採用古希臘的啟發教育,重視師生之間的答問和討論。
拜占庭史學發達,詳盡地記述了帝國的千年歷史,可與中國相媲美。史學家輩出;普洛科比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最重要的三部著作為《查士丁尼戰爭史》、《論查士丁尼時代的建築》和《秘史》。此外還有阿給替阿斯的《查士丁尼皇朝史》;西謨卡塔的《歷史》八卷;狄奧方內斯的《編年史》;佛提烏斯的《群書摘要》;利奧的《歷史十卷》等。
❽ 為什麼俄羅斯的教堂的頂像冰激凌一樣~~
哦,俄羅斯信奉的是東正教,這個教的教堂是源於小亞細亞的建築風格。以後又和伊斯蘭文化有了不斷的交流,包括建築文化交流,所以教堂的建築風格有點像伊斯蘭教寺廟的頂哈……
❾ 俄羅斯蔥頭風格建築是預制的嗎
俄羅斯蔥頭風格建築是預制的
東正教教堂在俄國到處可見,紅場這個教堂有8個洋蔥頭的屋頂,精美絕倫,級別也是最高的,是俄羅斯的象徵,就像中國的長城。這就是瓦西里升天大教堂。
位於莫斯科市中心紅牆南端的瓦西里升天大教堂因其別致的造型,被人們親切地比喻為「多彩洋蔥頭」。瓦西里升天教堂顯示了16世紀俄羅斯民間建築藝術風格,曾為俄羅斯東正教堂,現已改建成博物館,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遊客前來參觀。
聖瓦西里升天教堂是俄羅斯最富盛名的教堂,以九個形態和顏色各異的洋蔥頭教堂頂聞名於世,堪稱克里姆林宮和紅場一帶的地標建築。精美絕倫的東正教教堂建築藝術在這里呈現得淋漓盡致,現在這里已經成為國家歷史博物館的一部分,內部有很多東歐民族16世紀前後的壁畫值得鑒賞。
❿ 史上最全解析:五分鍾弄懂建築上的哥特、巴洛克、洛可可等風格
大家都知道,西方文明是從古希臘文明發展而來。設計圈兒也經常提到那些聽起來高大上的建築風格流派。
我們到歐洲旅行時也希望能對歐洲建築有一定的了解,我們經常聽到所謂的希臘式、羅馬式、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又是如何來區別的呢?
歐洲建築按照年代來劃分第一個就是希臘式建築。
一.希臘式建築
希臘式建築基本是三角形的門楣,下面一根根的希臘柱。
注意:古代希臘的建築是使用柱子承重,而不是使用「牆」承重的。
二.羅馬式建築
羅馬人征服了希臘後, 羅馬建築就在希臘建築基礎上加上了拱 。
羅馬人發明了一種被稱為"黏漿"的萬用材料,這是一種用火山灰岩、石灰和水拌成的石漿,再加上碎石或碎磚,用之於建築業,非常堅固,又增添色彩。是世界上第一種足以支撐大跨度建築的混凝土。 羅馬人發明了混凝土 ,從此大拱門、大圓頂、大拱頂就都能獨立,而無需像古希臘建築那樣靠許多柱子來支撐了,從而成為世界建築史上劃時代的創舉。
巴黎先賢祠
羅馬萬神殿,圓頂加在希臘式建築的後面
華盛頓國會山,圓頂加在上面
塞維魯凱旋門,圓頂加在裡面
三.拜占庭式建築
拜占庭風格,是將羅馬式的拱收個尖。
羅馬帝國隨著君士坦丁大帝的去世,分成東、西羅馬帝國。而東羅馬帝國隨著東進,與東方文明交融、碰撞,形成了與羅馬式大同小異的建築風格——拜占庭式建築。
在繼承古羅馬建築文化的同時,又汲取了波斯、兩河流域、敘利亞等東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築風格 ,並對後來的俄羅斯教堂、伊斯蘭教清真寺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我們把歐洲切一半,羅馬式的在西邊(像法國、義大利),而跑到東邊就都變成了拜占庭式建築。(像捷克、波黑)
拜占庭建築屋頂造型是「穹窿頂」(洋蔥頭) 。建築構圖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高大的圓穹頂成為整座建築的構圖中心,圍繞這一中心部件,周圍建造一些與之協調的小部件。
四.哥特式建築
哥特式建築的特點是,高高瘦瘦尖尖的。
公元200年歐洲有一個名為「哥特」的部落,這個部落是史上首批劫掠羅馬城的蠻族勢力,同時以缺少藝術品位而著稱。
後來羅馬帝國覆滅了,基督教卻在歐洲生根發芽,到了中世紀天主教成為了西歐的唯一宗教。神權時代來臨。
天主教在西歐一家獨大之後,造成了神權大於皇權,絕對的權力帶來絕對的腐敗。在黑暗的中世紀,出現了贖罪券、十一稅等名目為天主教搜颳了大量的財富。
因為天主教徒相信人生最後要面臨四件事:一、死亡;二、審判;三、天堂;四、地獄。當時的人們把教堂建很高,造的高,才能越加的接近上帝。
建築風格以拉丁十字構圖為主, 主要特點是尖塔高聳(越加接近上帝)、尖肋拱頂、飛扶壁、玻璃百花窗 ,表現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強烈 情感 。
飛扶壁
尖肋拱頂
有了尖肋拱頂和飛扶壁,建築可以做得很高,是一種「飛升」的建築格局,讓人有一種離開地面或塵世的感覺。
這種向著天國飛升。「向上」延展的審美理念,使得物質貧乏,民不聊生的基督文明時期,歐洲反而出現了最璀璨的藝術體系。
中世紀的歐洲那些尖塔高聳的教堂是哥特式建築的代表作,最著名的當屬巴黎聖母院、米蘭大教堂和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
米蘭大教堂
巴黎聖母院
高聳而中空的建築,再結合鑲嵌有彩色玻璃的長窗,使教堂內產生一種濃厚的宗教氛圍,庄嚴肅穆,且帶有一絲陰森恐怖。
宗教統治階級為了教化百姓,可是老百姓不識字怎麼辦,好在他們每個星期都要去教堂。於是就用彩色玻璃在窗戶上拼出一幅幅聖經故事。教徒們可以根據圖案來理解聖經。
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內神秘燦爛的景象,從而改變了羅馬式建築因採光不足造成的沉悶壓抑,並表達了人們嚮往天國的內心理想。(玻璃著色主要為藍、紅色。藍色代表天堂,紅色代表基督之血)
五.文藝復興式建築
文藝復興建築是繼哥特式建築之後出現的。十五世紀產生於義大利,後傳播到歐洲其它地區。
文藝復興:隨著經濟的復甦與發展、城市的興起與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改變了以往對現實生活的悲觀絕望態度,開始追求世俗人生的樂趣,而這些傾向是與天主教的主張相違背的。在經濟繁榮的義大利,最先出現了對天主教文化的反抗。當時義大利的市民和世俗知識分子,一方面極度厭惡天主教的神權地位和虛偽的禁慾主義,另一方面由於沒有成熟的文化取代天主教文化,於是他們藉助復興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文化主張。
因此,文藝復興強調了以古典為師的一面,而並非單純的古典復興,實際上文藝復興是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
文藝復興式建築的特點很簡單——左右對稱,靈活變通,甚至將各個地區的建築風格同古典柱式融合在一起,布局呈方形圓形等幾何形。
聖彼得廣場
楓丹白露宮
文藝復興建築揚棄了中世紀時期的哥特式建築風格,重新採用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柱式構圖。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師們認為,哥特式建築是基督教神權統治的象徵,而古代希臘和羅馬的建築是非基督教的。
這種古典建築,特別是古典柱式構圖體現著和諧與理性,並同人體美(左右對稱)有相通之處,這些正符合文藝復興運動的人文主義觀念。 文藝復興建築擅用數學和幾何學關系如黃金分割、正方形等來確定美的比例和協調的關系 。
人文主義: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主張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現實生活中的幸福,倡導個性解放,反對愚昧迷信的神學思想,認為人是現實生活的創造者和主人。
六.巴洛克式風格
巴洛克一詞源於西班牙語及葡萄牙語的「變形的珍珠」。 巴洛克是一種統稱的風格,在建築、傢具、服裝上都有體現。
巴洛克式源於17世紀的義大利,之前的文藝復興為義大利帶來了大量的財富和權勢。於是 義大利人在原本的文藝復興建築上,添加新的華麗、誇張及雕刻。從而形成了巴洛克。
隨著歐洲文化「除舊布新」,在各方面都有重大的改變與成就。資產階級興起,君主政治漸獨立於宗教之外,藝術上的趨勢是「世俗化」,精力充沛,勇於創新,甚至好大喜功。所以巴洛克式建築,從里到外,從上到下,都是金光閃閃的。
凡爾賽宮
巴洛克建築風格特點:
第一,炫耀財富; 大量使用貴重的材料,充滿了裝飾,色彩艷麗 ,一身珠光寶氣。
第二,追求新奇;建築師們標新立異,前所未見的建築形象和手法層出不窮。而創新的主要路徑是,首先, 賦予建築實體和空間以動態感 ,或波折流轉,或對撞沖突。
第三, 打破建築、雕塑和繪畫的界限,使它們相互滲透 ;不顧結構邏輯,採用非理性的組合,取得反常的幻覺效果。
拜羅伊特歌劇院
羅馬許願池
七.洛可可式風格
洛可可一詞由法語Rocaille(貝殼工藝)和義大利語Barocco(巴洛克)合並而來。
洛可可是巴洛克末期發展來的風格,顯得更加奢華和繁瑣。主要應該算是一種室內風格。有人認為洛可可是巴洛克風格的晚期,即頹廢和瓦解的階段。
巴洛克與洛可可同為人類藝術發展史上的重要風格,二者都涵蓋了美術、音樂、雕塑、建築、文學、戲劇等多個藝術門類,內容豐富,影響深遠。
巴洛克和洛可可之間的主要區別在於, 洛可可比巴洛克的風格更為精緻和女性化。 具體區別如下:
(1)巴洛克用色大膽,顏色鮮明,給人富麗堂皇的感覺;洛可可的色彩相對柔和,主要有白色、粉色、金色、粉黃、粉綠等小清新的顏色。
(2)巴洛克傾向於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調對稱,給人以古典莊重之感;而洛可可風格喜歡意趣盎然的曲線,以纖巧、細致、浮誇的曲線和不對稱的裝飾為特點。洛可可比巴洛克線條更輕快。
(3)巴洛克起源於義大利,洛可可始於法國,並受到了中國藝術中不對稱雕花及陶瓷和傢具的影響。
(4)巴洛克裝飾通常用於教堂內部和外部。洛可可很少運用於教堂,多為歐洲宮廷等裝飾風格。
在建築領域,巴洛克以其豐富的創造力和空間造型能力煥發出旺盛的生命力,其影響力一直滲透到非天主教國家,並流傳至今( 我們天朝土豪認為的歐式富麗堂皇多為巴洛克風格 )。而洛可可建築在產生之後迅速地風靡整個歐洲,而到了18 世紀中葉就逐漸消失,但這一設計思路在當今的室內設計界依然存在。
最後來梳理一下各種建築流派的發展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