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耍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嗎
耍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耍牙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刷牙屬於寧海平調表演中獨具的一門絕活兒,它主要分一咬、二舔、三吞、四吐等幾個步驟。粗獷中不失細膩、野性凸現靈動的「變口」技藝給人們留下很深的印象。耍牙口含四顆、八顆甚至十顆野豬獠牙,在口內,時而快速彈吐,時而刺進鼻孔,時而上下左右歙動,或有兩顆刺出鼻孔,尤其是有兩顆牙始終藏於口內,仍要唱、做、念、打,這一絕技稱為「絕活」,可與四川變臉媲美。
㈡ 民間戲曲藝術的一種.嘴裡有很多牙齒的....可以同時動
那叫耍牙,是講野豬牙放在嘴裡根據劇目情節耍出不同的花樣,一般煞神等角色常用。耍牙是戲曲中的一種絕活兒,現在很少有人會了,很多技法瀕於失傳或者已經失傳。如果想了解更多的內容,可以在網路里直接搜「耍牙」。
㈢ 寧海耍牙的起源
約在清末民初,它的影響范圍主要在浙江東南部,在浙江西北部的觀眾中也留有良好的口碑。耍牙本是一項獨立的技藝,自從被浙江寧海漢族戲曲劇種平調吸收後,就與其形成了難以割捨的共生關系,成為極具特色的地域性演技。這個演技充分反映在寧海平調「後十八本」之一的傳統節目《小金錢》中,它以強烈的藝術誇張,烘託了獨角龍妖魔化的野性美。耍牙材料取其二百公斤以上的雄性肉豬下齶骨上的獠牙,長約二寸。演員含在口中,以舌為主要動力,齒、唇、氣為輔助,進行表演。它的程序分一咬、二舔、三吞、四吐。配合平調「三大一小」的打擊樂及《將軍令》等多種曲牌,以側身龍步、轉身亮相、上下翻牙,變換表情等表演手法為陪襯,展現了高超的耍牙絕技,塑造了角色的張狂與暴烈,可稱為我國少數戲曲劇種—平調中的一朵演技奇葩。
㈣ 耍牙算不算中國文化
當然算了。耍牙是一種古老的漢族傳統藝術,與川劇中的「變臉」相齊名, 耍牙並稱為「西臉東牙」。 此技相傳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我們要弘揚這些傳統文化,不能讓現在的傳統文化逐漸消失在我們的生活中,否則這將會使多大的一個遺憾啊!
㈤ 耍牙技藝即將滅絕,該如何繼承
耍牙技藝瀕臨滅絕,要想傳承和發展,我們該開拓創新,摒棄傳男不傳女的落後思想,廣招人才,傳授真本領;同時做好宣傳工作,將耍牙技藝發揚光大。
一、耍牙簡介
耍牙技藝已流傳三四百年,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這門技藝活靈活現、變化多端、粗狂而細膩,早已給人們留下很深的印象。但因其傳男不傳女的傳統,現在人對耍牙技藝毫無興趣,導致快要滅絕。對國人來說,這是一種很大的損失。
技藝的傳承需要能被大多數人的接受,因此可以試著降低表演難度,豐富表演形式,將其中野性、嚇人的部分進行刪減或改進,這樣有利於耍牙的傳承。
四、我們該如何繼承
我們應該支持牙技的傳承,鼓勵創新發展,學會接受耍牙的優缺點,為技藝的傳承盡一份力。
㈥ 耍牙的介紹
耍牙是清末寧海藝人獨創的一門絕活,根據《寧海平調史》一書載,耍牙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它是一種粗獷中不失細膩,野性中凸現靈動的「變口」技藝。《小金錢》(後改編為「金蓮斬蛟」)是寧海平調的代表作,百餘年來結合著耍牙的技藝,深深地根植在寧海這塊土地上。
寧海平調是浙江寧海古老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起源於明末清初,有三四百年的歷史。以因多為寧海人組班,故以稱「寧海本地班」。
寧海平調耍牙,它的地域性很強,它的程式化也非常講究,至今國內未見有類似的耍牙報道。建國後,耍牙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改進提高,由原來的六顆耍,發展成十顆耍,贏得了省內外觀眾的一致好評。在杭州的演出中,著名浙江紹劇演員六齡童、七齡童曾向平調老藝人請教過「耍牙」絕技。多次參加全國及省市會演,曾獲浙江省少數劇種交流演出表演一等獎,第五屆中國「映山紅」民間戲劇節表演一等獎,中國(杭州)「城隍閣杯」民間戲曲摺子戲邀請賽金獎等。國內各級新聞媒體也紛紛作出報道,中央電視台曾邀請劇組人員參加四套的《歡聚一堂》欄目;繼後,中央電視一台又作了專題報道;各級報紙刊物也不斷報道這項絕活,譽為「東方絕技」。
耍牙材料取其二百公斤以上的雄性肉豬下齶骨上的獠牙。每一代傳人都有一個艱苦辛勤的練習過程,時間約在1-3年,看天資而定。期間會出現口腔紅腫,舌頭麻木,頭昏眼花,食慾不振等情況。嚴重的口腔內會出現輕度糜爛,脫皮後結成老繭。這叫做「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耍牙的「變口」藝術看似輕松,實則是一門苦功。藝人將獠牙含在口中,以舌為主要動力,齒、唇、氣為輔助。它的程序分一咬、二舔、三吞、四吐。變化多端的動作,刻劃了獨角龍野性中凸顯的靈動之美。它以精湛的「變口」工夫,吸引觀眾的視線,配合平調「三大一小」和《將軍令》等曲牌,以狂放的身段亮相,塑造了獨角龍不可一世的驕橫之態。整個表演過程如龍蛇行地,而耍牙的演技卻如錦上添花,恰到好處。
㈦ 耍牙是什麼
過去流傳下來的一門藝術表演形式,牙有的是野豬的獠牙,也有其他材質的,高手一次可以口含6至8顆牙,利用舌頭和口腔配合進行表演。
㈧ 寧海耍牙的獨角龍耍牙絕技
浙江寧海有個劇種叫「平調」,平調有出傳統戲叫《金蓮斬蛟》,後來改編為神話劇叫《銀瓶仙露》,戲里有個角色叫獨角龍。
獨角龍的表演非常有意思,嘴巴里可含十顆豬獠牙,人們在台下看到:獨角龍的嘴裡先出現兩顆,接著四顆、六顆漸次增多,能上下翻動,左右開放,頗有川劇「變臉」那樣的「特技」和「絕招」,這絕招當地叫「獨角龍耍牙」。
浙東的觀眾若說起平調,最愛點看獨角龍的戲了。若在鄉間演出,男女老少便會奔走相告。「獨角龍耍牙」成了平調的品牌,現在又被國家文化部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獨角龍這個名字有點怪,它是個什麼東西呢?我在家鄉寧海看了很多年的這個戲,看到的「獨角龍」造型幾乎都是頭盔上長了一個牛角的傢伙,這角既沒有龍角的華貴,又沒有對稱的美學效果,所以這個獨角龍我猜是個反面角色,它要麼是個土匪強盜,要麼是個妖精之類。不過藝術貴在獨特,獨角龍之所以流傳曠久,深入人心,它除了耍牙特技表演之外,還與這個獨特的人物造型分不開。在中國傳統的戲曲人物里沒有聽說有個叫「獨角龍」的,可能僅此一家。由於獨角龍張牙舞爪,所以戲里出現了一個敢於刺殺他的女英雄,構成了「姣姣斬獨角龍」的故事,一剛一柔,一張一弛,大鑼大鼓,大開大合,何等豪邁,何等氣派! 浙江寧海這方水土孕育出這樣的戲,浙東人民喜歡這樣的戲,不是沒有緣由的。寧海有許多有關獨角龍的民間傳說:傳說獨角龍出生在新昌山區,有著山區人的粗放與猙獰,此人竟然嗜吃壁虎和四腳蛇,身上長滿瘡痂,而後瘡痂又變成鱗殼,頭上也長出一隻角來。由於傳說,一個傳奇式的人物便完成了由人變成非神非妖的轉化:他力大如牛,性殘如虎,作惡甚多,成了地方一害,而後他又落草為寇,打家劫有獨角龍殘害生靈,便有反抗者的奮起斗爭,其任務落在一個弱女子的身上,這位英雄女子名叫宋金蓮,於是宋金蓮又衍變出許多故事,一說宋金蓮與其妹妹隨父在桶盤上看管山村,後因山村被占,父親被殺,兩姐妹自然要復仇;另一說則更復雜,不過故事說法不一,但「金蓮斬蛟」一說卻基本一致。然而到了清代,有位章翰林把這故事編寫成劇本《小金錢》之後,內容已與原先的傳說大相徑庭了。
1978年我在寧海平調劇團當編劇,接受了改編《小金錢》的從《小金錢》到後來我改編的《金蓮斬蛟》,我感到最有光彩之處還是獨角龍的「耍牙」表演藝術。歷經數代藝人的創造發展,寧海「耍牙」術已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改編後,為了充分表現「獨角龍」這一角色,我將劇情改成落泊書生劉邦瑞來投奔岳父,岳父(即宋金蓮之父)卻嫌他窮愁潦倒,用抱滑雪瓶之計懲罰劉邦瑞,並藉此將劉趕出門外,未成親的宋金蓮感於道義,與劉「一馬雙鞍」雙雙逃走,不想被雞鳴山強盜獨角龍劫住,強迫宋金蓮做壓寨夫人,最後宋金蓮用了不少巧計斬了獨角龍。
但劇本出來後,行家們認為構思、主題沒有新鮮東西,還得重改。由此,我經過更多的思考,將《金蓮斬蛟》改成《銀瓶仙露》。這是一個神話劇,我汲取了浙東各類民間故事,也有原來《金蓮斬蛟》的影子,並讓獨角龍一開始就捲入矛盾之中,這個千年修煉而成的妖精年年要選美成親,殘害生靈,為了拯救百姓,銀瓶仙子不惜犧牲自己,以900年修煉成的仙露與獨角龍的毒火展開了一場殊死的較量。這個戲終於被寧海平調劇團推上舞台,演出總場數達千場以上。全國各地還有廣東粵劇、浙江婺劇、上海淮劇等多個劇團也移植上演。 獨角龍的「生命」終於延續到了21世紀的今天,由此也延續了寧海平調的生命獨角龍耍牙的絕技很受農民的歡迎,每到一處演出,山村簡直沸騰了。這個戲到城市演出也同樣受到歡迎:記得20世紀60年代初紹劇名家六齡童看了平調劇團劉興官的獨角龍耍牙,非常欽佩,當場端來一碗清水,恭恭敬敬地奉在劉興官的面前,要求拜師。如今平調的老藝人劉興官雖已作古,而獨角龍的表演卻薪火相傳,到現在已經傳到女演員的身上了。我們很難用幾代演員去簡單地劃分,演過獨角龍角色的大約已有數代演員了。其中葉全民是最為出色的一個,20世紀80年代他上杭城去參加全省青年演員大賽,以其獨特的藝術榮獲一等獎,成為寧海平調史上的一份驕傲。現在「獨角龍」傳到了女演員的身上,這無疑多了一分艱難,說起來很有一點悲壯的味道。其中有成績的有王春盎、薛巧萍等人。現在,獨角龍耍牙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國家的保護,使我們感到十分欣慰,獨角龍耍牙能夠代代相傳下去,這實在是件可喜的事!
㈨ 牙藝人是什麼意思
傳統民間藝術繼承人。
1、牙藝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
2、幾起幾落,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3、2006年,耍牙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4、所以牙藝人就是指傳統民間藝術的繼承人。
㈩ 婺劇中有哪些特技表演
婺劇中特技表演很多,這些特技多來自於古老的儺舞儺戲、百戲、木偶戲和目連戲等。
婺劇有變臉、耍牙、甩發、踢寶劍、甩佛珠、桃花霸、紙人功、穿桌撲虎、原座穿凳、飛鑼打叉、蛇步蛇行、大眼小眼、蜻蜓點水、踢鞋穿鞋等20多種特技。
最突出的武功有台勁、姜維霸、紅拳、穿刀、穿火圈、18吊、後僵屍跌、前僵屍跌、兩頭跳等十五六種。
婺劇特技中的變臉是婺劇絕技之一,它比川劇的變臉更加豐富多彩,婺劇變臉分為自然變臉、油彩變臉、吹粉變臉、扯紗變臉等幾種。
自然變臉又名「一把捋」,即用手往臉上一捋,運用氣功就能改變臉色,這種變臉表現各種不同的感情,如婺劇《斷橋》中的許仙,當小青憤怒拔劍追殺時,許仙倏然用手在臉上一捋,急速運氣,立即面如死灰,鼻孔凹陷,恐懼心理刻畫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自然變臉藝伶要化淡妝,巧妙運用憋氣技法,使面色一剎那呈紅、變紫、脹青、轉灰等。
油彩變臉又叫「彩色變臉」、「抹臉」,是以油彩顏色的變化來表現人物的臉部表情。根據劇情發展,角色心態的變化,演員將手掌上的油彩快速地往臉上均勻一抹,整個臉立馬變色。失態時抹白色,激奮時抹紅色,詫異時抹綠色,驚恐時抹黑色。
如婺劇徽戲《火燒子都》中的子都,因此人心胸狹窄、嫉妒心強,為搶頭功暗殺大將穎考叔,得勝凱旋後,皇上為其大擺筵席。子都在宴會上內心復雜,幾杯酒後,產生幻覺遇見潁考叔的冤魂,驚惶失色。
為表演烘托子都內心的極度恐懼,在一瞬間用猛火和油彩出現另一副面目,臉部由原來的武小生粉臉變白臉、再轉紅臉,繼成綠臉,又顯紫臉,旋即現出灰臉等6個不同的色彩,最後以口吹法變為金臉,一共需要變出7張臉。
演員變臉時,後台武戲調度手拿火把、口含白酒,站在飾潁考叔的演員背後。穎考叔大喝一聲:「子都,拿命來!」武管事用力朝火把噴酒,火焰猛然射出。
此時,飾子都的演員隨鑼鼓聲「急急風」,一個後滾翻、面朝後台單跪顫抖,繼而轉身亮相,此時他的臉已變得面目全非。
吹粉變臉是將粉狀顏料,預先放在道具中,口吹使其黏在臉上的變臉方法。吹粉變臉的演員臉上必須先有油彩,方能黏住,故往往在抹臉後使用。
如婺劇《火燒子都》中最後一次變臉,子都在慶功宴上舉杯欲飲時,杯中先放好金粉,當子都一手端杯,一手遮掩,正待飲酒時,潁考叔冤魂再現,並又一次噴火,飾子都的演員「啊呀」一聲,猛對杯中吹氣,金粉飄起沾上黑臉,變成金臉,演員一個從桌後翻出的「竄毛」,再挺軀仰倒呈僵屍狀,全劇告終。
扯紗變臉是利用帶色織物,事先縮藏於額上,變臉時轉身迅速拉下即成。婺劇中的變臉有一種是利用縐紗變黑臉。
如在婺劇亂彈《玉蜻蜓》中,與女尼廝混的書生申貴升,在他死的時候,他的頭向桌下一低,將縐紗扯下,蒙住整個臉,因縐紗半透明,五官似見而不見,呈死灰色。
婺劇變臉是婺劇表演中的精粹,它在演出時,雖有噴火及馬童跟斗小翻動作來轉移觀眾視線,但又不能露出破綻,時間之緊、手法之隱、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為此,婺劇演員必須做到快、勻、凈三個字,即速度快、臉抹勻、手干凈,非千錘百煉不可,所以有「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之說。觀眾也對戲中的火燒之猛、翻跌之險、變臉之奇而驚嘆不已。
在婺劇中,凡是有鬼魂地府的劇情內容或劇中人心情變化反差很大的劇目,都會用以上婺劇的傳統變臉技巧。婺劇除了傳統的變臉技巧以外,還同時掌握了四川的扯臉手法,更加豐富了婺劇變臉技巧和表現形式。
婺劇特技中還有一種耍牙,在其他劇種中同樣非常罕見。所謂耍牙,就是將兩顆或4顆豬牙放在嘴裡,利用舌頭的滾翻和兩腮肌肉的控制,讓獠牙上下左右,前後里外翻動,顯示出人物威武的姿態和勇猛的性格。
婺劇界耍牙的佼佼者要數義烏的老名伶鮑濟富了。他能耍6顆獠牙,且滾動自如。他在《水擒龐德》中扮演周倉,配以他那絕倫的臉譜,把周倉演得絕無僅有,被我國戲劇界譽為「活周倉」。婺劇耍牙源於古代儺戲、目連戲的表演,從耍牙可以推知浙江特技表演之源遠流長。
婺劇特技中的桃花霸又名「翎子功」,也是非常突出的。翎子功就是利用帽上兩根翎子的千變萬化來刻畫人物的情緒、性格,同時增強舞蹈動作的美感。
桃花霸名目繁多,如雙輪翎、亮翅翎、雙龍出水、燕子銜泥、鳳毛麟角、水中照影、蝴蝶穿花等。婺劇翎子功共有85套,數百個動作,是我國戲曲藝術中又一種獨特的傳奇功夫。
婺劇特技中的台勁,指在一張桌上疊兩張方凳。表演者背朝觀眾立在凳上,然後倒翻而下。
這是早期婺劇各班社在開演前表演的打台戲,一方面為了顯示自己演員們的武功,另一方面也為了藉此特技吸引更多的觀眾,為戲台造成熱鬧的氣氛。
婺劇特技中的武功兩頭跳又叫鼓鼎小翻,指演員能在大鼓上翻62個小翻。
婺劇特技中的飄若紙人又名「紙人功」,是輕功一類的特技。演員猶如懸在半空,低頭直臂,左右晃動,前後打轉如紙人一般。演員的兩只腳尖踮地,利用輕柔的身段功夫,忽而搖擺,忽而左右移動,忽而360度打轉,均要顯示出如紙在空中飄浮的形態。
飄若紙人要領是演員兩腳踮起時,雙臂盡量下垂,然後用小碎步移動身子,並要把戲裝遮住雙腳,這樣才不致使觀眾看出演員們是在用腳尖功夫。飄若紙人特技在我國其他各劇種中均有使用,久演不衰。
蛇步蛇行特技是婺劇灘簧《斷橋》中白素貞和小青的表演。白素貞和小青不是人間婦女,而是亦人亦蛇,因此她們在表演中就要兼有兩者的風格。
婺劇《斷橋》的表演幾乎盡善盡美,白蛇和青蛇的台步輕捷細碎,S形地前行,猶如蛇行水面,飄飄欲仙,加上優美的舞姿,使人感到有濃厚的神話色彩。
小青在追趕許仙時,殺氣騰騰,一旦停住,就來個三竄頭,即把頭突然竄抖三下,好似水蛇覓食時兇悍而敏捷的形態。
新中國成立後,婺劇表演《斷橋》白素貞和小青的演員已有好幾代,最早的要數陳美娟和陳娟弟,其後有徐汝英和金鳳茶、劉玉蓮和江淑英、倪志萱和朱珠鳳、方磊和龔健、方曉蓉和金國娟等。她們表演的蛇步蛇形保持著濃郁的婺劇特色。
大眼小眼特技是婺劇徽戲《火中練》中韓湘子的表演。八仙之一韓湘子到深山拜師學法,三年未歸。一天,湘子下山,為試探他的妻子林氏是否變心,就變為丑僧,偷偷潛入花園,當時林氏正在花園焚香祝告,祈求丈夫早回。
韓湘子上前用花言巧語挑逗調戲,林氏讓婢女把他趕出,湘子放下了心,變回原身,囑咐妻子說:「若要夫妻相會,再待三年。」說完隱身而去。
湘子在喬裝丑僧向林氏挑逗時,右眼睜得很大,左眼縮得很小,甚至連烏珠也看不到。這種神情將丑僧嗜色如命的心理活動表露無遺。婺劇名丑應阿堯、徐東福都會表演。
蜻蜓點水特技是婺劇徽戲《探五陽》中王英的特技表演。王英在探五陽城時,尋找水源,將右手直立撐地,全身平直,時而表演吃水,時而身子後翹。這一特技顯示王英的高超武藝和偵察時的神秘姿態。
婺劇的另一絕活還有踢鞋穿鞋,這是婺劇灘簧《斷橋》中許仙的表演。婺劇徽班著名小生范壽棋,能將腳上的平靴踢到頭頂,然後又從頭頂落到腳尖上,自動穿進。
范壽棋將這特技用於許仙身上。當許仙被白娘娘和小青追趕時,落荒而逃,在慌不擇路的情況下,坐地一跌,將鞋踢到頭頂上,四處尋找,一無所獲。
到處抓摸,原來落在頭上。然後將頭一聳,鞋子准確無誤套入腳尖。這一踢鞋穿鞋的特技,把許仙膽怯驚慌的心情表演得出神入化。
婺劇之所以能深受群眾的喜愛,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它出神入化的表演特色,而這些驚人的特技和非凡的武功,有很高的難度。正是它的這些獨具特色的演出風格吸引了更多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