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蜀相 作者 翻譯 賞析 詩題 主旨及藝術手法
《蜀相》詩意及賞析見下(源自網路)
《蜀相》是唐代詩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後,翌年游覽武侯祠時創作的一首詠史懷古詩。此詩借游覽古跡,表達了詩人對蜀漢丞相諸葛亮雄才大略、輔佐兩朝、忠心報國的稱頌以及對他出師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詩中既有尊蜀正統的觀念,又有才困時艱的感慨,字里行間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懷。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轉,自然緊湊。前兩聯記行寫景,灑灑脫脫;後兩聯議事論人,忽變沉鬱。全篇由景到人,由尋找瞻仰到追述回顧,由感嘆緬懷到淚流滿襟,頓挫豪邁,幾度層折。全詩所懷者大,所感者深,雄渾悲壯,沉鬱頓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作品名稱 蜀相 創作年代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作 者 杜甫 題 材詠史詩。
作品原文
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注釋譯文編輯
詞句注釋
⑴蜀相:三國蜀漢丞相,指諸葛亮(孔明)。詩題下有註:諸葛亮祠在昭烈廟西。
⑵丞相祠堂:即諸葛武侯祠,在今成都市武侯區,晉李雄初建。
⑶錦官城:成都的別名。柏(bǎi)森森:柏樹茂盛繁密的樣子。
⑷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hǎo)音:這兩句寫祠內景物。杜甫極推重諸葛亮,他此來並非為了賞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說碧草映階,不過自為春色;黃鸝隔葉,亦不過空作好音,他並無心賞玩、傾聽。因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見。空:白白的。
⑸三顧頻煩天下計:意思是劉備為統一天下而三顧茅廬,問計於諸葛亮。這是在贊美在對策中所表現的天才預見。頻煩,猶「頻繁」,多次。
⑹兩朝開濟:指諸葛亮輔助劉備開創帝業,後又輔佐劉禪。兩朝:劉備、劉禪父子兩朝。開:開創。濟:扶助。
⑺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jīn):出師還沒有取得最後的勝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後世的英雄淚滿衣襟。指諸葛亮多次出師伐魏,未能取勝,至蜀建興十二年(234年)卒於五丈原(今陝西岐山東南)軍中。出師:出師:出兵。此二句《新編大學語文》(暨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為「壯志未酬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3] [4-5]
白話譯文
諸葛丞相的祠堂去哪裡尋找?錦城官外翠柏長得鬱郁蒼蒼。
碧草映照石階自有一片春色,黃鸝在密葉間空有美妙歌聲。
當年先主屢次向您求教大計,輔佐先主開國扶助後主繼業。
可惜您卻出師征戰病死軍中,嘗使古今英雄感慨淚濕衣襟。[6]
詩詞格律編輯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其格律屬於首句入韻仄起式。韻腳為:尋森音心襟,押「下平十二侵」韻(平水韻)。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說明:○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仄韻)[7]
創作背景編輯
《蜀相》一詩,依照仇兆鰲注,斷為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時作」。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結束了為時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肅省成縣)的顛沛流離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資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成都是當年蜀漢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諸葛亮廟,稱武侯祠。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他探訪了諸葛武侯祠,寫下了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絕唱。
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任命諸葛亮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漢國的丞相,詩題「蜀相」,寫的就是諸葛亮。杜甫雖然懷有「致君堯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負無法施展。他寫《蜀相》這首詩時,安史之亂還沒有平息。他目睹國勢艱危,生靈塗炭,而自身又請纓無路,報國無門,因此對開創基業、挽救時局的諸葛亮,無限仰慕,備加敬重。[6]
作品鑒賞編輯
整體賞析
這首七律《蜀相》
諸葛亮像
,抒發了詩人對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業未遂的感慨。融情、景、議於一爐,既有對歷史的評說,又有現實的寓托,在歷代詠贊諸葛亮的詩篇中,堪稱絕唱。
古典詩歌中常以問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這首詩的首聯也是如此。「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一問一答,一開始就形成濃重的感情氛圍,籠罩全篇。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題意,語意親切而又飽含崇敬。「何處尋」,不疑而問,加強語勢,並非到哪裡去尋找的意思。諸葛亮在歷史上頗受人民愛戴,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廟宇很容易找到。「尋」字之妙在於它刻畫出詩人那追慕先賢的執著感情和虔誠造謁的悠悠我思。下句「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詩人憑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這里柏樹成蔭,高大茂密,呈現出一派靜謐肅穆的氣氛。柏樹生命長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徵意義,常被用作祠廟中的觀賞樹木。作者抓住武侯祠的這一景物,展現出柏樹那偉岸、蔥郁、蒼勁、朴質的形象特徵,使人聯想到諸葛亮的精神,不禁肅然起敬。接著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茵茵春草,鋪展到石階之下,映現出一片綠色;幾只黃鶯,在林葉之間穿行,發出宛轉清脆的叫聲。
第二聯「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所描繪的這些景物,色彩鮮明,音韻瀏亮,靜動相襯,恬淡自然,無限美妙地表現出武侯祠內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來了,祖國中興的希望卻非常渺茫。想到這里,詩人不免又產生了一種哀愁惆悵的感覺,因此說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畫出一種靜態和靜境。詩人將自己的主觀情意滲進了客觀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內心的憂傷從景物描寫中傳達出來,反映出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透過這種愛國思想的折射,詩人眼中的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三聯濃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上句寫出山之前,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隆中對策,指出諸葛亮在當時就能預見魏蜀吳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勢,並為劉備制定了一整套統一國家之策,足見其濟世雄才。下句寫出山之後,諸葛亮輔助劉備開創蜀漢、匡扶劉禪,頌揚他為國嘔心瀝血的耿耿忠心。兩句十四個字,將人們帶到戰亂不已的三國時代,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刻畫出一位忠君愛國、濟世扶危的賢相形象。懷古為了傷今。此時,安史之亂尚未平定,國家分崩離析,人民流離失所,使詩人憂心如焚。他渴望能有忠臣賢相匡扶社稷,整頓乾坤,恢復國家的和平統一。正是這種憂國思想凝聚成詩人對諸葛亮的敬慕之情;在這一歷史人物身上,詩人寄託自己對國家命運的美好憧憬。
詩的最後一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詠嘆了諸葛亮病死軍中功業未成的歷史不幸。諸葛亮齎志以歿的悲劇性結局無疑又是一麴生命的贊歌,他以行動實踐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誓言,使這位古代傑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產生使人奮發興起的力量。
這首詩分兩部分,前四句憑吊丞相祠堂,從景物描寫中感懷現實,透露出詩人憂國憂民之心;後四句詠嘆丞相才德,從歷史追憶中緬懷先賢,又蘊含著詩人對祖國命運的許多期盼與憧憬。全詩蘊藉深厚,寄託遙深,造成深沉悲涼的意境。概言之,這首七律話語奇簡,但容量頗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訴盡諸葛亮生平,將名垂千古的諸葛亮展現在讀者面前。後代的愛國志士及普通讀者一吟誦這首詩時,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別是一讀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二句時,不禁黯然淚下。
在藝術表現上,設問自答,以實寫虛,情景交融,敘議結合,結構起承轉合、層次波瀾,又有煉字琢句、音調和諧的語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嘆,餘味不絕。人稱杜詩「沉鬱頓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8-9]
名家點評
《苕溪漁隱叢話》:苕溪漁隱曰:半山老人《題雙廟詩》雲:「北風吹樹急,西日照窗涼。」細詳味之,其托意深遠,非止詠廟中景物而已……此深得老杜句法。如老杜題蜀相廟詩雲:「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亦自別托意在其中矣。
《瀛奎律髓》:子美流落劍南,拳拳於武侯不忘。其《詠懷古跡》,於武侯雲:「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及此詩,皆善頌孔明者。
《唐詩品匯》:劉雲:全首如此一字一淚矣。又雲:千年遺下此語,使人意傷。
《唐詩援》:起語蕭散悲涼,便堪下淚。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王安石曰:三、四止詠武侯廟,而托意在其中。董益曰:次聯只用一「自」字與「空」字,有無限感愴之意。吳山民曰:次句紀地。三、四紀祠之冷落,「天下計」見其雄略,「老臣心」見其苦衷。結語逗漏宋人議論。
《杜臆》:此與「諸葛大名」一首意正相發……蓋不止為諸葛悲之,而千古英雄有才無命者,皆括於此,言有盡而意無窮也。
《唐七律雋》:悲涼慷慨,弔古深情,淋淳於楮墨之間。胡元瑞謂結句濫觴宋人,淺視之矣。
《杜詩解》:三、四,碧草春色,黃鸝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極。……第七句「未」字、「先」字妙,竟似後曾恢復而老臣未及身見之者,體其心而為言也。當日有未了之事,在今日長留一未了之計、未了之心。
《唐詩摘鈔》:後半四句,就公始末以寓感慨,筆力簡勁,宋人專學此種,流為議論一派,未免為公累耳。
《唐詩快》:嗚呼!詩之感人至此,益信聖人「興、觀,群、怨」之言不妄。
《九家集注杜詩》:趙彥材雲:悼之深矣。郭知達雲:閔其志不遂也。
《刪訂唐詩解》:起句率。
《瀛奎律髓匯評》:紀昀:前四句疏疏灑灑,後四句忽變沉鬱,魄力絕大。趙熙:沈鬱、博大。
《杜詩詳注》:「天下計」,見匡時雄略:「老臣心」,見報國苦衷。有此二句之沉摯悲壯,結作痛心酸鼻語,方有精神。宋宗簡公歸歿時誦此二語,千載英雄有同感也。
《唐詩貫珠》:「森森」二字有精神。
《唐宋詩醇》:老杜入蜀,於孔明三致意焉,其志有在也。詩意豪邁哀頓,具有無數層折,後來匹此,惟李商隱《籌筆驛》耳。世人論此二詩,互有短長,或不置軒輊,其實非有定見。今略而言之,此為謁祠之作,前半用筆甚淡,五六寫出孔明身份,七、八轉折而下,當時後世,悲感並到,正意注重後半。李詩因地興感,故將孔明威靈撮入十四字中,寫得十分滿足,接筆一轉,幾將氣焰掃盡,五、六兩層折筆,末仍收歸本事,非有神力者不能。二詩局陣各異,工力悉敵,悠悠耳食之論,未足與議也。
《唐詩別裁》:檃括武侯生平,激昂痛快。(「三顧頻煩」二句下)。「開濟」言開基濟美,合二朝言之。
《杜詩鏡銓》:邵子湘雲:牢壯渾勁,此為七律正宗。自始至終,一生功業心事,只用四語括盡(「三顧頻煩」四句下)。俞犀月雲:真正痛快激昂,八句詩便抵一篇絕大文字。
《十八家詩鈔》:張雲:後四句極開闔馳驟、沉鬱頓挫之妙,須作一氣讀,乃得其用意湛至處。
《網師園唐詩箋》:只下「何處」二字,已見祠宇荒蕪。「三顧」至尾,沉雄檃括,抱負自見。
《歷代詩法》:前四句傷其人之不可見,後四句嘆其功之不能成,憑吊最深。
《昭昧詹言》:此亦詠懷古跡。起句敘述點題,三、四寫景,後半論議締情,人所同有,但無其雄傑明卓,及沉痛真至耳。
《讀杜心解》:五、六,實拈,句法如兼金鑄成,其貼切武侯,亦如熔金渾化……後來武侯廟詩,名作林立,然必枚舉一事為句。始信此詩統體渾成,盡空作者。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陳德公曰:五、六穩盡,結亦灑然。評:三、四寫祠堂物色,只著「自」、「空」二句眼於中,便已悲涼欲絕,而肅穆深沈之象,更與荒蕪零落者不同。
《歷代詩評注讀本》:悲壯雄勁,此為七律正宗。
《唐宋詩舉要》:吳曰:起嚴庄凝重,此為正格。然亦自有開闔,不可平直(「丞相祠堂」四句下)。吳曰:頓轉作收,用筆提空。故異常得勢。[10-11]
後世影響編輯
此詩末聯二句,道出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唐代永貞革新首領王叔文、宋代抗金民族英雄宗澤等人在事業失敗時都憤然誦此二語,說明這首詩思想內容與藝術技巧所鑄成的悲劇美堪稱歷久不衰。[3]
㈡ 杜甫寫《蜀相》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情和願望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
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
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這首詩是杜甫在漂泊西南時,為追懷諸葛亮
所作.這首詩在藝術上頗具特色:一是抓住
典型環境的特徵,來渲染寂靜、肅穆的氣氛,把詩人對諸葛亮
的懷念表現得十分真切.二是對諸葛亮
的政治活動作概括的描述,勾畫出了一個有為的政治家
的形象.結尾兩句,更從諸葛亮
功業未遂留給後人無限懷念,表達了對諸葛亮
的贊美和惋惜之情.這兩句蒼涼悲壯,是千古傳誦
的名句
㈢ 詩詞鑒賞 蜀相 簡要分析這首詩的藝術手法
歌頌功績:《蜀相》側重於歌頌諸葛亮的忠義,以及壯志未酬的寂寥;《書憤》則注重諸葛亮的北伐,特別是出師表中表現出的北伐的強烈願望。 抒發感情:《蜀相》主要抒發了「出師未捷身先死」,壯志未酬,英雄扼腕的惋...
㈣ 杜甫的《蜀相》的全詩分析。
《蜀相》杜甫·唐全詩分析:這首七律《蜀相》,抒發了詩人對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業未遂的感慨。融情、景、議於一爐,既有對歷史的評說,又有現實的寓托,在歷代詠贊諸葛亮的詩篇中,堪稱絕唱。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譯文:諸葛丞相的祠堂去哪裡尋找?錦官城外翠柏長得鬱郁蒼蒼。碧草映照石階自有一片春色,黃鸝在密葉間空有美妙歌聲。當年先主屢次向您求教大計,輔佐先主開國扶助後主繼業。可惜您卻出師征戰病死軍中,嘗使古今英雄感慨淚濕衣襟。
蜀相:三國蜀漢丞相,指諸葛亮(孔明)。詩題下有註:諸葛亮祠在昭烈廟西。
丞相祠堂:即諸葛武侯祠,在今成都市武侯區,晉李雄初建。
錦官城:成都的別名。柏(bǎi)森森:柏樹茂盛繁密的樣子。
三顧頻煩天下計:意思是劉備為統一天下而三顧茅廬,問計於諸葛亮。這是在贊美在對策中所表現的天才預見。頻煩,猶「頻繁」,多次。
兩朝開濟:指諸葛亮輔助劉備開創帝業,後又輔佐劉禪。兩朝:劉備、劉禪父子兩朝。開:開創。濟:扶助。
(4)蜀相這首詩主要的藝術特色是什麼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蜀相》一詩,依照仇兆鰲注,斷為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時作」。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結束了為時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肅省成縣)的顛沛流離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資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成都是當年蜀漢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諸葛亮廟,稱武侯祠。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他探訪了諸葛武侯祠,寫下了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絕唱。
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任命諸葛亮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漢國的丞相,詩題「蜀相」,寫的就是諸葛亮。杜甫雖然懷有「致君堯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負無法施展。他寫《蜀相》這首詩時,安史之亂還沒有平息。
目睹國勢艱危,生靈塗炭,而自身又請纓無路,報國無門,因此對開創基業、挽救時局的諸葛亮,無限仰慕,備加敬重。
㈤ 蜀相杜甫主旨和寫作特色
《蜀相》的主旨句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澿.
「出師」句指的是諸葛亮為了伐魏,曾經六齣祁山的事.蜀漢後主建興十二年(公元二三四年),他統率大軍,後出斜谷,占據了五丈原(今陝西省),與司馬懿隔著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軍中.「英雄」,這里泛指,包括詩人自己在內的追懷諸葛亮的有志之士.
這尾聯兩句承接著五、六句,表現出詩人對諸葛亮獻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對他事業未竟的痛惜心情.這兩句詩是敘事兼抒情兼具有感人的力量;再加上前面六句有力鋪墊,使讀者感到收束得既有精神,又有餘味
㈥ 賞析《蜀相》
古代詩歌跟古代散文一樣,很講究起承轉合的章法。所謂「起承轉收,一法也」。《蜀相》這首詩的第一、二句,緊扣詩題,寫專程尋訪丞相祠堂,這是「起」;第三、四兩句,直承上文,寫祠堂內的春色,這是「承」;第五、六句,推開一層,寫對諸葛武侯評價,這是「轉」;第七、八句,收束全詩,寫對諸葛武侯的悼念,這是「 合」。在短短的八句當中,有敘事,有寫景,有議論,有抒情,筆墨淋漓,感情深摯,統體渾成,充分體現了杜詩「沉鬱頓挫」的風格。 這首詩的另一個寫作特點是:成功地寫出了丞相祠堂的特定情境,准確地攝取了森森的古柏、映階的春草和隔葉的黃鸝這些最能表現典型環境特徵的景物,用來烘托一種寂靜、肅穆的氛圍,藉以表達在這種氛圍中詩人所產生的憑弔古人的特定心境。此外,詩句還具有非凡的概括力,這突出地表現在第五、六句對諸葛亮的為人和一生功業的表述上。 「李杜文章萬丈高,就中詩律杜陵豪。」杜甫的律詩的確取得了他人難以企及的成就,尤其是夔州以後的詩作,更加成熟。他的律詩對仗工妥,用字精當,聲音和諧。正如他自己所表白的那樣,「晚節漸於詩律細」、「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律詩的這些長處,讀者在細讀《蜀相》這首詩時,是能夠領悟得出的。 這首詩是杜甫在漂泊西南時,為追懷諸葛亮所作。這首詩在藝術上頗具特色:一是抓住祠堂典型環境的特徵,來渲染寂靜、肅穆的氣氛,把詩人對諸葛亮的懷念表現得十分真切。二是對諸葛亮的政治活動作概括的描述,勾畫出了一個有為的政治家的形象。結尾兩句,更從諸葛亮功業未遂留給後人無限懷念,表達了對諸葛亮的贊美和惋惜之情。這兩句蒼涼悲壯,是千古傳誦的名句。 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力扶王室,志清宇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偉大形象,成為後世忠君愛國的士大夫們崇拜學習的榜樣。每逢國家動盪之秋或偏安之時,總有一些詩人們將諸葛亮形諸筆墨,通過熱切地呼喚英靈來寄寓自己希望當代英豪站出來平定天下的理想。杜甫此詩作於上元元年(760)初到成都之時。這時持續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尚未平定,國家命運仍在風雨飄搖之中,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憑吊,寫作此詩,自然不單是發思古之幽情,而是含有憂時憂國的深心的。讀著這首詩,讀者腦際浮現的,決不只是往古英雄諸葛亮的形象,還有抒情主人公傷時感事、嘆息哭泣的熒熒淚光。這是一首感情極為濃烈的政治抒情詩,它的悼惜英雄、感傷時事的悲痛情緒滲透在每一句每一字之間,但表現手法卻頗有奇特之處。它既不直言直抒,也不婉轉托意,而是採取前半描寫景物,後半純乎用事與議論的辦法,以寫景時的心理活動線索開啟出對於憑吊對象的精當評論,從中自然透發出詩人滿腔的激情。 詩的前四句,描寫祠堂之景,在描寫中隱然流露出同樣是忠君愛國者的杜甫對於諸葛亮的迫切仰慕之情。首聯二句,自為問答,記祠堂之所在,但目的不是為了交代地理位置,而是為了寄寓感情,故用「何處尋」以顯訪廟弔古心思的急切。次聯二句,寫祠廟荒涼之景,「自」「空」兩個虛字是此聯之眼,其作用有二:一是感嘆碧草嬌鶯無人賞玩,顯出英雄長逝,遺跡荒落;二是惋惜連與英靈作伴的草木禽鳥不解人事代謝,不會憑吊那位偉大的古人。「自春色」「空好音」的嘆息,流露出對諸葛亮的深沉悲痛。以此景中含情的描寫,過渡到後半篇作者自己站出來對諸葛亮進行評論與哀悼,便顯得前後緊密呼應,感情十分真摯強烈。宋代以後,有不少詩話家不主張詩中發議論,認為詩以不犯本位為高,議論便落言筌,不是詩的本色。明清有些論者,甚且以為老杜的包括《蜀相》在內的許多名篇是「純乎議論」之作。這些評論並不恰當。詩既然要表達作者喜怒哀樂之情,就免不了有時要議論,問題不在於能不能議論,而在於議論得好不好,有沒有分寸,是否有助於深化作者的感情和篇中的意境。 此詩後半的四句議論,就是可為後世詩人效法的成功範例。首先,這段議論從生動的寫景中自然地引發出來,絲毫也不生硬枯燥,而是飽含情韻。既切合吟詠對象的形象內涵,又帶著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強烈感情,它精闢而凝煉,將全篇的主題思想升華了。其次,議論中用的就是諸葛亮本人的故事,它們具有極高的概括性,本身便含有形象思維,能夠喚起讀者對於渚葛亮一生的聯想。「三顧」句令人想起三顧茅廬和隆中決策,「兩朝」句與「出師」句更令人懷念諸葛亮輔佐先主劉備、後主劉禪兩朝,取兩川、建蜀漢, 白帝託孤、六齣祁山和病死五丈原等等感人事跡。這與一般抽象議論絕然不同,是既能寄託作者感情、又能啟發讀者激情的詩化的議論。從全詩抒情層次來講。「天下計」推崇其匡時雄略,「老臣心」贊揚其報國忠忱。老杜本人的憂國之心也隱隱然寄託其中。有這兩句的沉摯悲壯,末聯再作痛心酸鼻的哀哭之語,才顯得全篇精神振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末聯二句,道出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唐代永貞革新的首領王叔文、宋代民族英雄宗澤等人在事業失敗時都憤然誦此二語,可見這首詩思想內容與藝術技巧所鑄成的悲劇美是如何歷久不衰了。
㈦ 杜甫蜀相的藝術特徵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丞相祠堂」,今稱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為晉代李雄在成都稱王時所建。「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別稱。前一句「丞相祠堂何處尋」是自問。其中的「尋」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專程來訪;又因杜甫初到成都,環境生疏,所以才下了這樣一個「尋」字。這個尋字還有力地表現出杜甫對諸葛亮的強烈景仰和緬懷之情,並因人而及物,同時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詩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後一句「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這是詩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寫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點明祠堂的所在地,用來呼應前一句.「柏森森」三個字還渲染了一種安謐、肅穆的氣氛。首聯兩句自問自答,點明了地點環境,渲染了庄嚴肅穆的氣氛。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頷聯由遠寫到近,寫的是丞相祠堂的內景。詩人撇下巍峨的殿堂,威嚴的塑像,著眼於「映階碧草」「隔葉黃鸝」,無非表現祠堂的荒涼冷落。也承接第一句的丞相祠堂和第二句的古柏森森。碧草映階,足見草深,表明祠堂缺人管理和修葺,遊人也很少來到這里。,黃鸝隔葉,足見樹茂;黃鸝空好音,表明武侯嘔心瀝血,已被後人遺忘,含有詩人感物思人、追懷先哲的情味。詩句中的「空」和「自」是上下互文,反映杜甫心境寂寞。杜甫自上年因關中飢謹,棄官攜家眷漂泊,最後到成都定居,期間朝廷對他不聞不問,杜甫憂時`憂國`憂民之心無處訴說。這兩句語氣含蓄,對仗工整,是「景語含情,情語寓景」。這正如宋代范晞文在《對床夜語》一書中所說的「情景相融而莫分也」。杜甫的寫景抒情詩句,可以說是真正達到了這種境地。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這也是一副工整的對聯。頸聯高度評價`頌揚了諸葛亮的一生。自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忠於劉氏政權,奮斗一生,幫助劉備開創基業,輔佐劉禪匡濟艱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既生動地表達出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報國苦衷和生平業績,也生動地表現出他忠貞不渝、堅毅不拔的精神品格。這一聯是全首詩的重點和核心,杜甫以議論入詩,這不僅使他的詩歌內容有了特色,還體現了杜詩的一種技巧。使詩的抒情氣氛更為濃重,形象更為豐滿。由此也使杜甫自己懷才不遇和報國無門的內心不平溢於言表。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澿。出師北伐曹魏,尚未取勝,孔明先病故了,使得以後的有志之士為他流著不盡的淚。大業未遂而身死,這是一種人生無法補救的遺憾,引起普遍共鳴是很自然的。一個「先」表現出深深的惋惜之情。「長」指諸葛亮身後的各個朝代。「英雄」指歷代的有志之士,當然也包括杜甫。「滿」寫出了志士感動程度,也透露出杜甫對統治者的不滿與憤懣。尾聯體現了無限感慨,反襯諸葛亮的不同尋常,收結有力。
這首詩在藝術上的特點是:一是抓住祠堂典型環境的特徵,如柏樹森森,碧草萋萋,黃鸝空鳴來渲染寂靜,肅穆的氣氛,把詩人對諸葛亮的懷念表現得十分深沉。二是對諸葛亮的政治活動作概括的描寫,勾畫了一個有為的政治家的形象,更激起人們的欽敬。結尾一聯,更從諸葛亮功業未遂留給後人懷念之情,表達了對他的贊美。
杜甫高度頌揚諸葛亮,是出於懷古傷今。當時,「安史之亂」使唐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朝廷亟待像諸葛亮一樣的人物匡佐王室,收拾危局。
《蜀相》也寄寓杜甫自感身世之意,包含了對自身懷才不遇的感慨。杜甫曾胸懷壯志,但官運始終不通,人微言輕,難於有所作為。尤其是「安史之亂」後,到處漂泊,歷經艱險。仍擺脫不了窮困的地位。杜甫為國為民,常年心急如焚,卻際遇冷落,內心無法平衡。這種感情,長期引起廣大失意的知識分子的共鳴,此詩被人傳誦,也是理所當然的。
㈧ 杜甫《蜀相》賞析
【賞析】
詩句用典故的時候,重在簡約,不能長篇大論地說歷史,而要點到為止、一筆帶過。這里杜甫用了兩個量詞來概括諸葛亮的功績:「三顧」、「兩朝」,同樣的說法還 有「七擒孟獲」、「三打白骨精」等等,用一個量詞將這個人的主要功績都說盡了,不僅全面,還 有體現了作者提煉語言的能力。我們在提到歷史故事的時候,為了簡約起見,也可以用這種總結方式。
從「隔葉黃鸝空好音」這句詩來看,杜甫是不喜歡善於歌唱的黃鸝的,因為他心中衡量好壞的標准不在於能說會道,而是看是否有真才實學。像諸葛亮這樣的神機妙算之人,又忠心於君主,才是值得尊敬的人。孔子說「巧言令色鮮以仁」,我們可不能做黃鸝這樣的花言巧語之輩,要贏得別人的尊敬,還需身體力行地踐行那些嘴上說來的美德。
《蜀相》
唐代: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白話釋義:
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階自當顯露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轉鳴唱。
定奪天下先主曾三顧茅廬拜訪,輔佐兩朝開國與繼業忠誠滿腔。
可惜出師伐魏未捷而病亡軍中,常使歷代英雄們對此涕淚滿裳!
(8)蜀相這首詩主要的藝術特色是什麼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蜀相》一詩,依照仇兆鰲注,斷為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時作」。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結束了為時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肅省成縣)的顛沛流離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資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成都是當年蜀漢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諸葛亮廟,稱武侯祠。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他探訪了諸葛武侯祠,寫下了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絕唱。
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任命諸葛亮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漢國的丞相,詩題「蜀相」,寫的就是諸葛亮。
杜甫雖然懷有「致君堯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負無法施展。他寫《蜀相》這首詩時,安史之亂還沒有平息。他目睹國勢艱危,生靈塗炭,而自身又請纓無路,報國無門,因此對開創基業、挽救時局的諸葛亮,無限仰慕,備加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