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嶧山碑書法藝術特徵有哪些

嶧山碑書法藝術特徵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12-06 17:31:47

① 請簡述下小篆《嶧山碑》的主要特點

主要特徵,你是說這篇文章的特徵還是小篆書法體的特徵?

② 《嶧山刻石》這部作品體現出了什麼書法特點與特色

前面提到的碑刻最能表現秦篆的特點圓潤飽滿的線條均勻嚴整,用這種線條構成的文字字形平正而威嚴,通篇連牘的此類文字易產生茂密而有氣勢的效果。從中可以感受到大一統的秦王朝的凜然氣概,秦篆成為秦朝官方文字是一種必然趨勢。用筆干凈利落瘦挺,提筆一點而過,圓融峻整。這種仙人玉箸釵股的筆法寫出的字又稱為「玉箸篆」。清桂馥說:「小篆於籀文多減,於古文則多增。」與《石鼓文》、《秦公簋》相比,秦刻石較為簡單。

琅邪台刻石

③ 臨嶧山刻石碑對書法就什麼好處

對篆書學習幫助很大,對臨寫小篆中盛名極高的《石鼓文》打好基礎。寫好該石刻,可在日後比賽中用篆書取得不錯的成績。
嶧山刻石由於年代久遠,加之戰亂,原石被野火焚毀。此石是宋太宗趙光義淳化四年(公元 993年)鄭文寶根據原石拓本翻刻立石,碑陰有鄭文寶題記。《嶧山刻石》摹刻都甚多,而首推此石最佳。從《嶧山石刻》可以看出,李斯的書法運筆堅勁暢達,線條圓潤,結構勻稱,點畫粗細均勻,既具圖案之美,又有飛翔靈動之勢。書法造詣之高超掩滅先軌,散絕後賢,使一切寫小篆的人皆難入其境,成為後世臨摹學書之佳。
http://ke..com/link?url=osHPHVOnrLOHsNaK該石刻詳細資料

④ 嶧山碑的相關鏈接

篆書的發展 是與古文字發展緊密相聯的。它作為篆、隸、草、行、楷五體書之首,是書法藝術中具有獨立意義並獨具特色的書體。今天,篆書在文字應用方面雖不佔主導地位,但由於這種書體處在前書法的文字起源與應用時期, 直接關繫到研究我國古代文明,追溯歷史的重大課題,再加上這種書體 在兩千餘年的發展史中,經歷了多次演變,又以它在書法上的獨有特徵 和美的表現貫穿於整個書法史中。因此,它是文化傳承的命脈,在考古、 文字研究、哲學、美學以及人類社會學諸方面,具有任何書體無法替代 的重要作用和研究價值。 我國文字歷史悠久,形體變革多樣。在古文字階段,對篆書的分界 歷來眾說紛紜,莫衷—是。按通常講,在篆書系統中把秦以前的文字稱 為「大篆」,把秦實行統一的文字稱為「小篆」,這是較寬泛的說法。實際上在我國最早發現陶文之後,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用漢字記載的文字 資料,應該說是「甲骨文」。也就是說,應當把甲骨文單獨作為一種書體; 其後是青銅器上的文字,即「金文」。到東周時期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 進而又發展為秦國的小篆。這些在文字孳乳演變期中的不同說法,都涉及到古文字的許多學問。

⑤ 如何寫好小篆,從《嶧山碑》聊起吧

《嶧山碑》圍子分為兩部分,前部分為「皇帝詔」,計144字,刻於公元前219年。後部分為「二世詔」(即「皇帝曰」之後),計79字刻於公元前209年。由於封建等級制度原因,「二世詔」字要略小一些。

由於李斯寫在竹木筒上的小篆墨跡至今為能流傳下來,故刻石便更顯珍貴。唐張懷 譽其書雲:「畫如鐵石,字若飛動,作楷隸之祖,為不易之法。」清楊守敬贊為:「筆畫圓勁,古意畢臻」(見《中國書法鑒賞大辭典》第55頁)

《嶧山碑》線條圓潤流暢。結果對稱均衡。形體清瘦修長,風格精緻典雅,可謂一派貴族風范。加之該碑筆法嚴謹,端莊工穩,臨寫尤其能強化手腕「提」的功能,增強「中鋒」意識,因而不失為學書入門的最佳範本。

值得注意的石,有的人認為此碑線條粗細勻稱,用筆似乎簡單,甚至以為用禿筆或將筆尖剪掉書寫即可完成,其實,這是極大的誤解,其原因是未能「透過刀鋒看筆鋒」,對小篆筆法沒有作深入了解所致。倘若將《嶧山碑》解析解讀後便可發現,其線條是在圓勻的筆致中凝結著敦厚的力量,滋潤而不軟沓,流暢而不浮滑。它使人們在圓勻勁挺的點畫中,仍能品出雋永超逸的韻味。可以說,《嶧山碑》線條的墨跡呈現應當是鮮活的,跳盪的。既有力度又有厚度,更有線條自然的粗細變化及書寫時的節奏變化,切忌把它當成板滯僵硬的美術體對待。

臨寫此碑。首重用筆,妙在用鋒。因為沒有寫出高質量的線條,結構再好仍是無功而返。因此,掌握正確的用筆犯法至關重要。那麼,應當怎樣臨寫此碑或者說應當注意什麼呢?我們知道,小篆的點畫只有兩種,一是直畫、二是弧畫。但無論哪一種點畫。其書法都有「起、行、收」三個過程。所謂「起」,即「逆鋒起筆」,它要求筆鋒應朝行筆的反方向入紙,使其鋒藏。對初學者而言,起筆「藏鋒」使一個難度較大的而又必須首先解決的技術問題。它不僅關繫到點畫書寫的力度,而且對點畫之間的承接呼應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可以說,沒有熟練地掌握「起筆」的這個技術動作,學書要想深入那將是寸步難行。所謂「行」,即「中鋒行筆」,它要求勻筆時筆鋒處於線條的中間,同時應充分利用筆毫的彈性,用「提」法抽擎「殺紙」而行。當然,在運筆的過程中並非就是「一味」的「提」,其中也有「按」的成分控制線條的圓勻及水墨的摻入含量。並且,不讓筆墨「走偏」,還常常伴有連續的餓提按交替動作,這種情況在書寫弧畫時尤為明顯。但應注意的是,書寫弧畫時,最好不要用「捻管」的方法來維護「中鋒」,而應盡可能通過「腕」的「旋動」,伴以微妙的提按來對鋒芒加以驅動,這樣產生的線條更富有彈性。另外,在連續出現弧形的線條時,「提按」的幅度還可能加大,但一定要注意「交接」自然,不露圭角,以保持線條的流暢。所謂「收」,即「回鋒收筆」,它是運筆至點畫盡頭時的一個技術動作,通常為「一駐即收」並伴有輕微的「反彈」現象。值得注意的是,收筆的「回」並非是為了填補點畫尾部的缺陷,而是「回頭」尋找下一個「落點」,同時,在「回」的瞬間將筆鋒「挺正」,以迎接下一個「逆鋒起筆」。

再就是「筆勢」的問題,臨寫《嶧山碑》切忌將每個字視為點畫的機械組合,而必須考慮到「形」所導致的「勢」的重要作用。如果把字比做人體,四肢五官如同點畫,則「勢」就是「筋脈相連」。盡管它是看不見的,但卻是維系生命的「內在網路」。人一旦有了「筋脈相連」,就有了生氣、活力,一旦缺少「筋脈相連」,就如道具「模特兒」,哪怕外觀再美,一看便是「死」的。因此,就書法藝術而言,「形」的作用遠遠無法與「勢」抗衡。有了「勢」,字就靈氣飛動。沒有「勢」,字就板滯僵硬。那麼,臨寫《嶧山碑》怎樣才能產生「勢」呢?關鍵再處理好點畫之間的呼應關系。即在熟練地掌握各種點畫的書寫的基礎上,在具體書寫每一個字時,不要將各個點畫孤立地看待,而要將他們當作一個有機的整體。當第一個點畫書寫完畢,應順勢使筆鋒迅速地找到下一個「落點」。也就是說,上一筆的「收筆」就是下一筆的「逆鋒起筆」,而下一筆的「收筆」又緊接再下一筆的「起筆」,這樣承上啟下,環環相扣,循環往復,自然意氣連貫,顧盼生情,神氣活現。

「學書之要,惟取神、氣為佳。若模(摹)象體勢,雖形似而無精神,乃不知書者所為耳」(蔡襄《蔡中惠公文集》)。過去許多人臨《嶧山碑》,多重結構而不究用筆,多重形而不求質,故往往落入俗套,這一點不能不引起臨習者注意。

⑥ 哪位古漢語高手有《秦嶧山碑》文的白話文譯文 請注意:不是把《秦嶧山碑》篆書譯成簡化字的譯文!

《秦嶧山碑》文白話文譯文:

大秦皇帝建國,在那輝煌昔日,子孫世襲稱王。討伐叛亂逆賊,威名震動四邊,武力直達遠方。犬戎敢不遵奉,歷時數十年間,掃滅六國豪強。登基二十六年,上天授我尊號,孝道明顯昭彰。大業既已成就,於是施恩天下,親自巡幸四方。

登於嶧山之巔,群臣競相跟從,沐浴天恩榮光。追憶戰國亂世,各國分土建邦,災禍從此釋放。攻戰無止無休,鮮血浸染荒郊,一如遠古蠻荒。華夏雖無萬世,聖明五帝三皇,誰可療此惡瘡?唯我大秦始皇,天下定於一邦,再無戰禍創傷。

消滅災荒禍害,百姓安康寧定,福澤久遠綿長。群臣稱頌不盡,刻於嶧山石上,功業永傳萬方。

《秦嶧山碑》原文:

皇帝立國,維初在昔。嗣世稱王,討伐亂逆。威動四極,武義直方。戎臣奉詔,經時不久。滅六暴
強,廿有六年。上薦高號,孝道顯明。既獻泰成,乃降專惠。親巡遠方,登於繹山。群臣從者,咸
思攸長。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功戰日作。流血於野,自泰古始。

世無萬數,陀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復起。災害滅除,黔首康定。利澤長久,群臣誦略。刻此樂石,以著經紀。

(6)嶧山碑書法藝術特徵有哪些擴展閱讀:

碑文鐫刻背景

《嶧山碑》即《秦嶧山碑》的簡稱,《秦嶧山碑》者,始皇帝東巡,群臣頌德之辭,至二世時丞相李斯始以刻石。

《嶧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東巡時所刻,是秦刻石中最早的一塊,內容是歌頌秦始皇統一天下,廢分封,立郡縣的功績。嶧山又名東山,與泰山南北對峙,孟子所稱「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東山即指嶧山。

⑦ 李斯的嶧山碑與石鼓文有什麼不同 相同

小篆
小篆又稱秦篆,是秦統一後經過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種通行書體。秦統一前由於長期地域割據,「言語異聲,文字異形」,書寫形式很不一致,一字多形現象十分嚴重。如「羊」就有二十多種寫法,給發展經濟和文化交流帶來極大不便。故在統一貨幣、車軌和度量衡制度的同時,又著力推行「書同行」政策。《說文解字·敘》記「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蒼天頡篇》,車府令趙高作《愛歷篇》,太史令胡毋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可見小篆系由籀文大篆沿革演變而成。李斯在籀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廢除異體,而創秦篆,統一了全國的文字。這種書體更趨簡化,線條園勻,字呈豎勢。是我國漢字的一大進步,也是漢字發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為後來楷、隸、行、草諸書的變革開辟了廣闊的道路。小篆有的是鑄造在鐵器上,有的刻在石碣、石碑上,從目前所見的實料看,秦篆一般鑄造刻在鐵器及度量衡器、符印、貨幣、詔板上。字有大有小,章法自然,結字端莊,分行布白工整,為小篆的精華和代表。其傳世代表作有《秦山刻石》殘部,僅存10字。另有《泰山》、《琅琊台》二石真跡拓片存世,《會稽》、《嶧山》後人摹刻本傳世,據傳上述刻石皆為李斯所書。 泰山記得石也稱封泰山碑,秦王政28年(公元前219年)始皇東巡泰山而立,丞相李斯所書。石高4尺,四面環刻文字,三面為始皇詔,一面為二世詔,內容主要是「頌秦德」。字體小篆,原殘石現存岱廟。其傳世拓本較多,其特點是筆畫圓潤,挺遒流暢,筆筆如鐵線;結體端莊嚴謹;字形稍長,造型健美;分行布白體勢工整,為小篆之代表。唐李嗣真雲:「李斯小篆之精,古今絕妙。秦望諸山及皇帝玉璽,猶夫千均強弩,萬石洪鍾,豈徒學者之宗匠。亦是傳國之貴寶。」嶧山刻石俗稱嶧山碑,為秦始皇28年(公元前219年)登嶧山(山東鄒縣)所立,傳為丞相李斯所書,小篆。內容前為始皇詔,144字,自「皇帝曰」以下為二世詔,計79字,字略小。二世詔刻於公元前209年。其石久佚。現所見均為後摹寫,雖多失秦篆古厚的筆勢,但其筆畫清勁,圓轉宛通,對研究篆書藝術的演變有重要價值。秦詔版為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所作,記秦始皇的頒布詔內容。其筆畫勁遒,書風隨意自由,大小相同,隨勢生姿;字間行間,時疏時密,雖不齊整,前後成趣。

⑧ 嶧山碑的臨摹要點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人認為此碑線條粗細勻稱,用筆似乎簡單,甚至以為用禿筆或將筆尖剪掉書寫即可完成,其實,這是極大的誤解,其原因是未能「透過刀鋒看筆鋒」,對小篆筆法沒有作深入了解所致。倘若將《嶧山碑》解析解讀後便可發現,其線條是在圓勻的筆致中凝結著敦厚的力量,滋潤而不軟沓,流暢而不浮滑。它使人們在圓勻勁挺的點畫中,仍能品出雋永超逸的韻味。可以說,《嶧山碑》線條的墨跡呈現應當是鮮活的,跳盪的。既有力度又有厚度,更有線條自然的粗細變化及書寫時的節奏變化,切忌把它當成板滯僵硬的美術體對待。
臨寫此碑。首重用筆,妙在用鋒。因為沒有寫出高質量的線條,結構再好仍是無功而返。因此,掌握正確的用筆方法至關重要。那麼,應當怎樣臨寫此碑或者說應當注意什麼呢?我們知道,小篆的點畫只有兩種,一是直畫、二是弧畫。但無論哪一種點畫。其書法都有「起、行、收」三個過程。所謂「起」,即「逆鋒起筆」,它要求筆鋒應朝行筆的反方向入紙,使其鋒藏。對初學者而言,起筆「藏鋒」使一個難度較大的而又必須首先解決的技術問題。它不僅關繫到點畫書寫的力度,而且對點畫之間的承接呼應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可以說,沒有熟練地掌握「起筆」的這個技術動作,學書要想深入那將是寸步難行。所謂「行」,即「中鋒行筆」,它要求勻筆時筆鋒處於線條的中間,同時應充分利用筆毫的彈性,用「提」法抽擎「殺紙」而行。當然,在運筆的過程中並非就是「一味」的「提」,其中也有「按」的成分控制線條的圓勻及水墨的摻入含量。並且,不讓筆墨「走偏」,還常常伴有連續的提按交替動作,這種情況在書寫弧畫時尤為明顯。但應注意的是,書寫弧畫時,最好不要用「捻管」的方法來維護「中鋒」,而應盡可能通過「腕」的「旋動」,伴以微妙的提按來對鋒芒加以驅動,這樣產生的線條更富有彈性。另外,在連續出現弧形的線條時,「提按」的幅度還可能加大,但一定要注意「交接」自然,不露圭角,以保持線條的流暢。所謂「收」,即「回鋒收筆」,它是運筆至點畫盡頭時的一個技術動作,通常為「一駐即收」並伴有輕微的「反彈」現象。值得注意的是,收筆的「回」並非是為了填補點畫尾部的缺陷,而是「回頭」尋找下一個「落點」,同時,在「回」的瞬間將筆鋒「挺正」,以迎接下一個「逆鋒起筆」。
再就是「筆勢」的問題,臨寫《嶧山碑》切忌將每個字視為點畫的機械組合,而必須考慮到「形」所導致的「勢」的重要作用。如果把字比做人體,四肢五官如同點畫,則「勢」就是「筋脈相連」。盡管它是看不見的,但卻是維系生命的「內在網路」。人一旦有了「筋脈相連」,就有了生氣、活力,一旦缺少「筋脈相連」,就如道具「模特兒」,哪怕外觀再美,一看便是「死」的。因此,就書法藝術而言,「形」的作用遠遠無法與「勢」抗衡。有了「勢」,字就靈氣飛動。沒有「勢」,字就板滯僵硬。那麼,臨寫《嶧山碑》怎樣才能產生「勢」呢?關鍵再處理好點畫之間的呼應關系。即在熟練地掌握各種點畫的書寫的基礎上,在具體書寫每一個字時,不要將各個點畫孤立地看待,而要將他們當作一個有機的整體。當第一個點畫書寫完畢,應順勢使筆鋒迅速地找到下一個「落點」。也就是說,上一筆的「收筆」就是下一筆的「逆鋒起筆」,而下一筆的「收筆」又緊接再下一筆的「起筆」,這樣承上啟下,環環相扣,循環往復,自然意氣連貫,顧盼生情,神氣活現。
「學書之要,惟取神、氣為佳。若模(摹)象體勢,雖形似而無精神,乃不知書者所為耳」(蔡襄《蔡中惠公文集》)。過去許多人臨《嶧山碑》,多重結構而不究用筆,多重形而不求質,故往往落入俗套,這一點不能不引起臨習者注意。

⑨ 《嶧山碑》全文及譯文內容是什麼

一、原文:

皇帝立國,維初在昔,嗣世稱王。討伐亂逆,威動四極,武義直方。戎臣奉詔,經時不久,滅六暴強。廿有六年,上薦高號,孝道顯明。既獻泰成,乃降專惠,親巡遠方。

登於繹山,群臣從者,咸思攸長。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功戰日作,流血於野,自泰古始。世無萬數,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復起。災害滅除,黔首康定,利澤長久。群臣誦略,刻此樂石,以箸經紀。

二、譯文:

皇帝在位立國,維持初始到今天,子嗣後世繼位稱王。討伐亂臣賊子,威名立在四方,武德道義直方。身邊忠臣奉詔,經時不久,滅六國暴動強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群臣上表,請求秦王稱皇帝號。就叫上薦高號。秦國各代國君,均有統一之志,始皇帝的統一,乃是完成祖先之道。

既獻國稱臣誠意,於是降國專惠,親自出巡遠方。在繹山登山,群臣皆跟隨,咸思攸長慮。追念在亂世的日子,分國土建立邦派,以開國爭理定。功戰多日作戰,流血於荒野,自泰古始 世無萬數,以及經歷了五個皇帝,怎麼能禁止呢。廼綿到今日的皇帝,天下統一,兵不復起義。災害滅除,國泰民安,利澤長久。群臣的功績不能忽略,所以刻此樂石,以表彰過去。

(9)嶧山碑書法藝術特徵有哪些擴展閱讀

背景:

秦始皇東巡石之一,傳李斯所書,李斯書法古雅妍妙,為後世敬仰。惜此碑毀失已久,現所傳者,為南唐徐鉉臨寫,重刻於長安(今西安市)現存西安碑林。杜甫詩句「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這可理解為徐鉉的筆調比正宗的秦篆略遜一籌。碑字筆畫的線條非常挺拔,因嫌偏於肥厚,故世稱「玉箸體」。但對研究篆書結構乃至用筆仍有價值。

⑩ 嶧山碑是大篆還是小篆

驛山碑

典型的小篆

《嶧山刻石》是刊刻於秦代的一方摩崖石刻,又稱「嶧山石刻」「嶧山碑」「嶧山銘」「繹山刻石」「繹山石刻」「繹山碑」「繹山銘」等,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始皇詔」)刻於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後半部分(「二世詔」)刻於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傳為李斯所書,屬小篆書法作品,與《泰山刻石》《琅琊刻石》《會稽刻石》合稱「秦四山刻石」。刻石原在山東鄒縣嶧山書門,毀於南北朝時期,現有宋代摹刻碑存於西安碑林,元代摹刻碑存於鄒城博物館。

《嶧山刻石》的前半部分刻144字,贊揚秦始皇的正義戰爭和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封建國家給百姓帶來的好處;[5-6]後半部分刻79字,記錄了李斯隨同秦二世出巡時上書請求在秦始皇所立刻石旁刻詔書的情況。[6-7]書法上,其用筆單純齊一,藏鋒逆入,圓起圓收,轉角處都呈弧形,無外拓之筆;結字對稱均衡,又強調在對稱中求變化;章法秩序井然,具有節奏韻律感。

閱讀全文

與嶧山碑書法藝術特徵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4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2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6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