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需要藝術教育它能帶來什麼
藝術教育的根本意義不在藝術,而在於人的素養,關乎民族的文化提升。
為什麼要讓孩子學點兒藝術?除了經常聽到的答案——除了「考個好大學」之外,也有些人清楚地知道:在今後的人生中,掌握了一門藝術技巧,對今後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或許是有用的。
其實,藝術教育的意義還不止這些,甚至還有更重要的意義。
可以從一個現象來分析:從古到今,有不少思想家、科學家、教育家、軍事家等著名的人物多才多藝,甚至他本來就是藝術家;這句話我們還可以倒過來說:在許多多才多藝的藝術家中,出現了不少著名的思想家、科學家、教育家,甚至軍事家!
一種現象出現多了就可能證明其中存在一種規律性,有它的必然性。
我是想說,藝術教育最重要的意義是,讓受教育者在藝術學習與實踐中學會形象感知和形象思維,並在對美的感知、感受中形成完善的人格,進而有更好的比較、判斷、聯想和創造的能力,更強的表達、表現能力。這樣的人,做什麼事情都會比別人更優秀。
現代教育思想討論中經常聽到「通才教育」、「復合型人才培養」等等說法。是否有人意識到這樣的現象:一個人才多種能力的結構中,藝術素養和藝術技能常常是不可或缺的。或者說,無論從事什麼樣的職業,都需要有藝術感覺和美學素養,才能做得更好。達芬奇、亞里士多德、曹雪芹.....古今中外,不知道有多少人既是科學家,又是藝術家。
喬布斯說,蘋果「是人文科學與尖端技術的結合點」;貝律銘說,「建築是一種社會藝術的形式」。我們的生活中,最受使用者歡迎的日常用品,不僅需要有實用性,最好本身就有藝術欣賞的價值。我們應該想到:一個成功的作品,設計和製造它的人,不僅需要專業技能,具備藝術素養,往往還需要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和盡善盡美的追求。
所以我說:藝術教育的根本意義不在藝術,而在優秀的人格和素養。
㈡ 眾說木心:在一切謊言中,藝術是真實而純粹的
「不用考慮把我放到什麼歷史位置上,沒有位置只留痕跡。我無所師從,也無後繼者,從不標榜——一座嶄新的廢墟。」
這句話來自中國當代作家、畫家木心先生,這是他暮年曾在晚晴小築中留下的獨白。
那麼,你是否了解木心先生其人?
木心創作作品眾多,散文集有《瓊美卡隨想錄》《散文一集》等,詩集有《西班牙三棵樹》《巴瓏》等;小說集有《溫莎墓園日記》等;畫集有《木心畫集》等;以及口述作品《文學回憶錄》等。
他於1982年起,長居於美國紐約,從事美術及文學創作,文學作品常見於《僑報》的文學副刊。
1994年,木心回到故鄉烏鎮,由於祖屋不復當年,失望傷感的木心寫下了《烏鎮》一文,他在文中如此描述:「在習慣的概念中,『故鄉』,就是『最熟識的地方』,而目前我只知地名,對的,方言,沒變,此外,一無是處……永別了,我不會再來。」
之後,此文於1998年12月發表在台灣《中國時報》上。1999年,烏鎮景區設計專家陳向宏看到了此文,決心邀請木心重回故鄉。
想要進一步了解木心先生的生平細節,以及研究成果,在《我之為我,只在異人處:眾說木心》(下文稱《眾說木心》)一書里,共有六輯為我們細細道來。
本書由兩位作者共同著作,一位是夏春錦,為青年學者,閱讀推廣人,杭州師范大學中美木心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入選浙江省「新荷計劃」人才庫,著有《木心考索》《文學的魯濱遜:木心的前半生》《木心先生編年事輯》等;另一位是唐芳,為木心讀者,桐鄉市振東中學教師。
書中內容主要以木心生平往事的回憶與解說為主,對木心進行綜合性評述,包括木心具體作品的學術性評論,以及其畫作、音樂作品方面的解析,還對木心紀念館與美術館進行了概述。
此書內容均為以往木心紀念專號未曾收錄的。
對於讀者,木心是寄予厚望的,更是尊重備至,既等量自己,又高於自己,他甚至把讀者,當成自己心中追求的理想一般珍視。
比如,木心曾說:「『讀者』,在我心目中是浩盪的、儀態萬方的一個概念。這個概念,幾乎是我全部的美學。你是我的讀者,那還了得。」
人們對木心的關注,先源於繪畫,而後才聚焦於文學。
但是,陳英德夫婦所寫的《看木心的自然風景畫》一文,給了木心極大的關懷和鼓舞。
所以,木心把這件事,視為自己「藝術歷程上首次出現的頭等大事」,並在感謝信中寫道:「如果我終於為人所『知』,但是始於二位『先知』。」
還有,早期有位被木心所吸引的讀者,名叫童明,執教於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經由小說家郭松棻介紹相,並由此開啟了,相知相契二十餘載的時光。
從讀者的身份轉變為木心的摯友,他們長期在一起深入探討文學話題。
可以說,童明對木心的知識背景與創作風格可謂「知根知底」,這也是他為什麼總能准確地,提煉出木心文學肌理的原因。
因此,他在為木心著作的《豹變》作序時,能夠跨越文化語境,捕捉到木心的創作本質,讓人讀來「有如晨風喚起了回憶,清新,也令人意外」。
與童明一樣,也對木心的文學,有著敏銳嗅覺的,還有國內的一批讀者,他們有陳子善、孫郁、李靜、孫萌、夏烈、胡赳赳、趙鯤……
例如,陳子善在現代文學與海外文學史料方面卓有成就,正因他獨具慧眼,早在2001年就在《上海文學》分期連載了木心的《上海賦》。
讓木心以體面的姿態,回歸大陸讀者的視野;這種眼界,在其新作《木心筆下的張愛玲》一文中,也得到了體現。
還有另一位讀者,人民大學的孫郁教授,他是一位博學多識的作家型學者。本書正好收錄了他的《在京、海之間的木心》一文,此文為我們了解木心,提供了一個別樣的視角,孫郁教授既感嘆木心的「另類」,也提醒人們要真切地去理解木心。
這些讀者,其實也如你我一般,都是從不識木心,到真切了解木心。只是,他們先於我們從研究和論證中找到了答案。
因此,木心之於讀者,讀者之於木心,真可謂此情真切,難能可貴。
木心曾說:「藝術家最初是選擇家……」。可以說,這句話是木心在藝術之路上的真實寫照。
在木心坎坷曲折的藝術和人生中,就曾面臨過一次次的抉擇;每一次走到人生的岔路口,其實也是木心命運的轉折點。
困難重重,每一次抉擇,木心都是以無愧於藝術對他的教養來做依託,堅守初心。
那麼,木心到底經歷了一些什麼樣的人生抉擇?
1943年,木心時年虛齡17歲,他走出烏鎮,奔赴杭州,一心做「知易行難的藝術家」。
木心晚年曾追憶年少時的自己,為什麼要離家出走?其因如下:
一是家裡「逼婚」,他要用「人生模仿藝術」,潑膽而逃。
二是擇業問題,家人希望他學法律或從醫,但自己只喜歡繪畫和文學,一心想要報考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為此遭到家族反對。
即便如此,木心也沒有屈服於命運,他做出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抉擇。
因為對藝術的執著,以及年少時的讀書「自救」,大量的閱讀,打開了木心的視野。
所以,木心說:「老家靜如深山古剎,書本告訴我世界之大無奇不有,豐富的人生經歷是我所嚮往的,我知道再不闖出家門,此生必然休矣。」
於是,木心選擇了繼續追求自己的夢想。
1946年1月,木心作為插班生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進入三年制西洋畫專修科一年級就讀。
這一次跟命運的抗爭,使木心接受了當時中國最先進,也是最專業的美術教育。該校由蔡元培、劉海栗等前輩,共同傾注心血營造兼容並蓄、學術自由的學風,令木心贊賞不已。
對此,他由衷地說:「我在上海美專所享用到的『自由』,簡直天海一色,不勞分別。」
在追求藝術之路上,木心面臨的第二次抉擇,是發生在新中國成立前後。
1949年春起,木心執教於浙江省立杭州高級中學,「出入從眾,深受學生愛戴」。工作其間,木心還短暫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一軍南下文工團,任文化幹事,主要從事宣傳工作。
但是,法國作家福樓拜的一句話深深影響了木心——「如果你以藝術決定一生,你就不能像普通人那樣生活。」
於是,木心於1950年,辭掉了待遇可觀、「普通人」的教師工作。他堅定地認為,溫暖、安定、豐富,於他的藝術生活是有害的。
由此可知,木心對於藝術的抉擇,是純粹的。
孫郁教授說,木心是一個無法歸類的作家。
也就是表明,一般的作家,在文學史上,往往都會有自己的標簽,這就是所謂學院派的習性。
孫郁教授在文中舉例,現實主義或浪漫主義,京派或海派,都是對於作家的定位。
但是,木心無需歸類,也不宵於被定義,暫且稱之為「門外之客」。而孫郁教授也覺得,在當代文學史中,還沒有固定的位置適合木心。
並且,他也覺得這樣的歸類,就是把一個人的精神狀態,用一個確定化的概念進行鎖定,這種方式是存在問題的。
因此,孫郁教授「對典型這個話題不感興趣」。
其實,大家去翻翻史料,就會發現歷史上出現過的很多天才,根本不在日常概念里。
比如,六朝出了許多奇人,木心頗為喜歡,因為逾越概念,便不在一般精神歸類里。
木心補充道:「嵇康的才調、風骨、儀態,是典型嗎?我聽到『典型』二字,便惡心。」
由此可見,木心對於典型這個概念是排斥的,甚至是鄙夷的。他覺得,人的獨特性應該得到尊重,且不能被簡單處理和定義;否則,會與人之本色相去甚遠。
木心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是源於他的經歷。
木心年輕的時代,各種主義流行;他也不能免俗,曾捲入過各種不同的潮流漩渦中。
但經歷過後,木心便「倦怠了那些思潮,開始尋覓主義遮蔽的存在」。他說:「凡是主義都 是別扭的,主義,就是鬧別扭的意思。」
你看,從木心的話里,我們似乎感受到了微微的痛楚。因為,木心認為,好的藝術家絕不能用概念來簡單描述。
所以,孫郁教授指出,木心的想法,與康德先生很像——對人的認知的經驗形式,持警惕態度。
原因在於,人的認知經驗往往是主觀的,而描述的對象是客觀的、不確切的。
如果用很確切性的概念描述它,便會陷入「二律背反」。
何謂「二律背反」?
孫郁教授解釋道,就如一個人既有一雙辨士的眼睛,又有一雙情郎的眼睛,由此便導致了「二律背反」。
木心說「你可曾覺得二律之間有空隙,那種要相背的二律之間的空隙,便是我游戲和寫作的場地。」
從二律論述這個例子中可知,木心認識世界的方式,跟我們所了解的作家完全不一樣。
有人說,讀他的文會想起尼采,想起漢譯佛經里表達對「存在」的理解方式。
總之,木心是獨特的,他無需定義。
《眾說木心》對「門外之客」作家、畫家木心,進行了全面而細致的剖析,讓我們猶如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立體」的木心。
福樓拜說,在一切謊言中,藝術是真實的。
而木心正是如此——他的思想、認知,以及對藝術的執著,是真實的,更是純粹的。
㈢ 感動木心的優雅、干凈與高貴
最近在上網課期間,我給學生讀了一篇介紹木心的文章,我再次被木心的優雅、干凈與高貴打動了。
他的優雅在於把平凡的日子過成了詩與藝術,雖然經歷兩次牢獄之災,但他始終讓藝術占據了自己,無論是他在獄中寫的整整齊齊米粒般的文字,還是挺直的腰板、整齊的衣著,都從內到外散發出優雅的光芒,如此優雅的人真令人驚為天外高人。
一個人在時代的洪流面前,能保持清醒就難能可貴了。可木心不僅保持了清醒,而且選擇了一條是人很少走的路。他認為溫暖、安定、豐富的生活對於藝術有害,於是選擇了凄清、孤獨、單調的生活。他願意為藝術犧牲平凡的幸福。他兩次上莫干山,在山居歲月中靜心讀書,在書中獲得平靜和勇氣,也尋找到了自我。在那個人人都追求進步的時代,他邦主動放棄進步,放棄俗世,成為一個真正堅守內心的干凈的人。
生活顛沛流離,可是木心卻依然聽肖邦,聽莫扎特,畫畫、寫作。這在凡人看來是不思進取,可木心認為這樣的生活才高級。他選擇了「美學,是我的流亡」道路,於美為伍,讓自己活得最干凈。
一談到高貴,人們往往把它權錢連在一起。可高貴也是一種氣質,一種氣度,與金錢和權力無關。木心的心被藝術所佔領,幾乎沒有塵俗的煙火。文中寫到木心和陳丹青有一次吃飯,陳丹青看到鄰座兩個外國人,他認為是這兩位來是義大利人,經過詢問,陳丹青說對了,這時他有點小得意。
這時木心提醒道:「你剛去過義大利,你想證明你的虛榮,人難免會這樣,但要剋制,這是隨口就來的虛榮心。」話剛說完,陳丹青的臉立馬紅到耳根。
正如木心所說:「修養是很具體的,就是一件件小事。一句話熬不住,就失了教養。」是的,真正的高貴就是處處要熬得,彰顯自己的教養。現實中有多少人能做到這一點呢?有多少人在一件小事敗了下來,暴露出沒有教養的劣根性。至此,我不能不嘆服木心先生的高貴。
一個人活在天地間,終生能讓自己保持優雅、干凈與高貴,這應該是人最美的樣子。木心這種交淺言深的生活狀態真令人心嚮往之!
㈣ 你認為藝術教育的意義究竟是在哪裡呢
隨著我國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發展,學校在關注學生成績的同時,也越來越注重對學生的素質教育。美術課和音樂課等,都是對學生的一種藝術教育。旨在提高個人綜合素質,而不只是高分低能。那麼,藝術教育對於我們來說究竟有著怎樣的意義呢?以下是我個人的幾點看法。01、陶冶情操,修身養性
藝術之所以為藝術,就是因為它能陶冶情操,達到修身養性的效果。 古人在欣賞名家字畫前,往往懷著無比的恭敬,因此總是要沐浴焚香,以此來表達重視。這其實也是一種陶冶情操的方法。它能夠達到愉悅身心的效果,讓你沉浸其中,修身養性。
總得來說,藝術教育對於個人的成長和發展所起作用是不容忽視的,我們應當重視並且促進藝術教育的良好發展。
㈤ 藝術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有什麼重要意義你知道嗎
藝術教育是一個全方位系統的文化教育,孩子自小就應該是全面發展,不僅僅只是接納強制的中國應試教育,大量是互相融合學習培訓。下面就給大家分享一下藝術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有什麼重要意義。
蘇聯教育學家列·符贊科夫覺得,當今社會必須「手腦並且用」的人,即所說的「全腦開發邏輯思維」。文藝創作是一個手、眼、腦並且用的全過程,必須兒童用多種多樣感覺去認知審美目標,動腦去想像,了解、生產加工審美意境,用言語去體現自身的審美體會,拿手實際操作設備和原材料去體現自身的審美體會、觀念情感和所聞所見。兒童在藝術創作中根據心理狀態實際操作和操作過程,把本身對美麗的體會傳達給別人。
㈥ 阡陌藩籬,不舍螢光:木心先生藝術鑄就的人生
蹉跎歲月鑄孤魂,身死丹青入杳夢。
縱有青雲撫額嘆,怎堪歲月皆隨風。
他,就像塵世中的一束光,照亮生活的黑暗,驅散心中的陰霾。
他,讓你學會如何在這喧囂的浮塵中,堅守自我做真正的自己。
神遊於藝術天堂,這是一場源於藝術的修行,也是一場塵世的革新。
很喜歡木心先生的一句話:「 歲月不饒人,我亦未曾饒過歲月。 」
木心先生就是這樣一個人,在囂雜凡世中,修行與世,將自己活成了詩與希望。
藝術是什麼,沒有人知道,在不同的人心中,對藝術的標准都不同。但是我們對美對藝術的嚮往是相同的,在這個世界上有的人活著,是為了教會你愛和希望,教會你應當如何去活。
木心先生,本名孫璞,筆名木心。1927年,出生於浙江烏鎮,出生名門望族,既是書香門第,也是工商世家。木心先生的家世文化底蘊深厚,從小習讀詩詞歌賦,熱愛藝術。
1937年末,烏鎮淪陷。茅盾老宅管家怕藏書丟失,就借書給木心。外面戰火紛飛,時事移轉,屋內書桌不亂,木心卻挑燈夜讀。
1946年,木心進入由劉海粟創辦的「上海美專」學習油畫,隨後又轉到與他的美術理念更為接近的林風眠門下,入「杭州國立藝專」繼續探討中西繪畫。
1947年,木心參與了反飢餓反內戰學生運動,上街頭發傳單,並製作反戰宣傳畫,被開除學籍,並遭到國民黨通緝。迫不得已,木心只好避禍台灣。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他才返回大陸。
「如果你以藝術定一生,就不能像普通人那樣生活」。
1950年,木心被杭州第一高中聘為教師。但沒多久,木心辭職了。辭職後,他帶著書、畫筆上了莫干山,開始專心讀書,每天孜孜不倦地寫生,寫詩詞,進行小說創作。莫干山上條件艱苦,沒有電,他就秉燭夜讀,風大苦寒,手腳生瘡,他卻沒有一絲退卻。
1956年,為了生計,木心只好下山。六年隱居生活,他寫下若干短中篇,積攢下十來本厚厚的文學手稿。下山後,木心先是重返母校教書,後進入上海工藝美術製品廠做了設計師。
1971年,木心在「文革」期間被捕入獄,囚禁18個月,20本文字手稿皆被燒毀,三根手指慘遭折斷,母親也因思念成疾過世。
獄中,木心先生用寫「坦白書」的紙筆寫出了洋洋65萬言的《The Prison Notes》,手繪鋼琴的黑白琴鍵無聲地「彈奏」莫扎特與巴赫。
他說:「我白天是奴隸,晚上是王子。」當他出獄時,面帶笑容,精神飽滿。生活的磨難沒有壓倒他,反而讓他為自己插上了一雙精神的羽翼。
「有些鳥是關不住的,它們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
文革結束後平反。在1977年至1979年間,木心再次遭遇軟禁、被限制人身自由。1982年,木心長居美國紐約,並盤桓南北歐,游歷甚廣。
木心少年時把幾十年的人生過得跌宕起伏,在異國,所有的跌宕又凝成了篇章。對於「文革」,木心在文章里從未控訴或回憶,只留下一句感慨:「誠覺世事盡可原諒。」
「不早熟,不是天才,但天才一定要晚成才行。」
2001年的《上海文學》刊發了木心先生的《上海賦》,一時聲名大噪,洛陽紙貴。這一年,他74歲,大器晚成。文字里有他的成熟、感傷和快樂,這些歲月積淀下來東西,在作品裡緩緩流淌。木心先生的詩,意境深遠,優美,廣為流傳的,是那首《從前慢》:
「記得早先少年時
大家誠誠懇懇
說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車站
長街黑暗無行人
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從前的鎖也好看
鑰匙精美有樣子
你鎖了,人家就懂了」
從前的時光很慢。小屋弄堂,街坊鄰里,和諧自然。如今的歲月,高樓聳立,鄰里疏遠,近在咫尺卻交集甚少。
從前的生活有詩意,有敲打心靈的慢時光。愛和自由沉澱在人們心靈。而今的生活,快平短,人心被泛濫的物慾占據著,詩意漸淡。
文學、藝術,是需要細品慢嚼,在時光里慢慢發酵的。木心先生,用他的筆,釀著芬芳的酒,品著生活的甘。
「風啊、水啊,一頂橋。」這是木心臨終時看著美術館設計圖,喃喃而語的一句話。
在木心的家長烏鎮,這句話,如今懸掛於木心美術館入口,是最富詩意的描述,也是對詩人的禮敬。
木心說:「 你們看畫,我看你們的眼睛。 」
當我們把目光安靜停留在木心的畫作里時,會驀然感受到畫里那穿透靈魂的力量:
《黃昏暮靄》,暮靄深深靜謐了落色迷思。
《弱水半千》,叢林澤里蜿蜒了水墨時光。
《榕蔭午雷》,棲蔭榕樹驚擾了午後雷鳴。
《素心雲霞》,潑墨渲染了一紙流霞夢幻。
石屋無恙,歲月有恙。木心曾說:「一切崩潰殆盡的時候,我對自己說,在絕望中求永生。」在那些絕望的時光背後,我們能感受到木心用靈魂深處的筆墨與藝術對話,他對藝術的愛是永生的。
木心的畫作,勾勒出特有的神韻,蘊含著詩一般的深沉,那是一種在世上的修行,與藝術同行的神采。也許,就如他所說:「心不在他生活的地方,而在他所愛的地方。」
木心先生的畫作成就斐然。1984年,他在哈佛大學舉辦了個人畫展。耶魯出版的《木心畫集》在全球發行,評價甚高。
33幅水墨畫被各大博物館及私人珍藏。他還是二十世紀第一位作品被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中國畫家。
1982年8月,在紐約地鐵上,陳丹青與木心先生相識。次年年春,陳丹青在當地華僑日報看到了木心的文章《街頭三女人》,贊嘆不已。
身在異國他鄉,二人成為知音,徹夜長談。木心先生的寫作激情被喚醒,發表了無數名篇,引起了西方讀者的共鳴。他的多篇文章還被翻譯成英文,成為了美國大學文學史課程範本讀物。
1984年,經陳丹青大力舉薦,木心參與了《聯合文學》創刊號,當時雲集了港台及海外知名華語作者。創刊號為木心特設了「散文展覽」專號,題名為《木心,一個文學的魯濱遜》。
木心的淵博與儒雅,讓陳丹青敬佩,他與許多傾慕木心的藝術家商議,共同邀請木心講課,誰曾想這課一講就是五年。後來,木心笑說:這是一場文學的遠征。
2002年陳丹青將5年學習筆記整理成《文學回憶錄》,一經出版,即成為暢銷書。這本書40萬余字,據說木心先生的手稿有200萬余。
書里,我們看見了那些像珍珠一樣散落各處的獨特見識,通透、漂亮、璀璨,它默默感染著那些沙灘拾貝的讀者。
木心先生是個真正有藝術追求的人,12歲時便師從一代詞宗夏承燾。
他說:「 我晨起洗澡,只為將夜洗掉 」。
為尋藝術,二十三歲的木心,孤身一人上莫干山。他的書桌上,寫著福樓拜的一句話:「藝術廣大已極,足可佔有一個人。」他將最好的年華留給了莫干山,藝術於他而言是生命,更是信仰。
文革時,他被抓進監獄,受盡屈辱,許多和他一樣的人,都選擇了自殺。但木心不欣賞以死殉道之行,反而更欣賞司馬遷那樣的以生殉道。
出獄後,他本可以有富足的生活,順遂的日子,但他不甘平庸,追逐藝術的腳步從未停止。在最輝煌時候,他選擇了出走。
他去往了紐約深造。紐約是藝術的天堂,在這里,藝術家可以肆意在藝術的世界裡盡情熏陶,藝術的潛力也會被無限激發。
紐約的生活是極貧苦的,生計無著。但即便如此,他依然活得尊貴。自己裁剪製作襯衫、大衣,設計製作皮鞋、帽子,還能把雞蛋做出十二種吃法。
「吃了再多苦頭,也要笑著活出人的樣子。」
也許,只有經歷過苦難的歲月,才能擁有穿透藝術的靈魂。
陳丹青問過木心:「怎麼成為藝術家?」木心回答:「連生活都要成為藝術。」別人寫文字,是發泄過往心酸,為自己鳴不平。木心對於自己動盪的一生,卻沒有隻言片語。
他說:「文學藝術是我的信仰,是這信仰使我渡過劫難」。
2011年12月21日,凌晨3時,海棠花未眠,烏鎮未醒。這位世紀老人,孑然一身的故去,只留下無數文字和畫作,無數的思念與悲痛,留給我們永遠的悲傷。
藝術,一個遙遠的夢
有一位老人
守了一輩子
他的腰桿始終挺直
他的身軀始終屹立
他的眼神始終深邃
他的雙手始終如玉
他在藝術的殿堂
如飢似渴
只為找尋內心的平靜
哪怕漂泊流浪
哪怕四海為家
哪怕歷經劫難
哪怕孑然一身
這個世界,
不該有木心
又,必須有木心
㈦ 「眾說木心」,我說木心
1.從前車馬慢,一生之夠愛一人
在了解「木心」之前,我最先了解的,正是他的這首《從前慢》——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人」。
這句詩,是這首詩裡面,我最喜歡的一句。它是那樣地隨性,那樣地灑脫,這樣慢慢的日子,是我心中的嚮往。讀到它,就彷彿看到了我理想中詩意生活的模樣,那是少年時候的我,對未來的憧憬。
及至後來,大學畢業,我去了烏鎮幾次,每一次,我都會去木心美術館走一走。也因此,我才知道,這個木心,就是曾經為我書寫理想生活的詩人。
還記得,木心給我的第一印象,是他的帥氣和灑脫。從他的身上,你能看到貴族的氣質,尤其是他的眼神,堅定又浪漫。他是摩登的人物,在他那個年代,他的衣著打扮,就已非常地時尚。黑色的長款風衣,帶著帽子,整個人溫文爾雅又灑脫不羈。
每一次,我去木心紀念館,也僅僅是讀讀牆上的文字,拍拍照片,因為行程的原因,沒有進行過久的停留。
對於他的身世,我知之甚少。
直到這次我看了這本 《我之為我,只在異人處:眾說木心》 ,我才第一次了解到,木心的靈魂。
2.《眾說木心》
這本書,簡單地介紹,就是眾人評論木心的文章集合。大家普遍對於木心的印象,都是外在很出眾,內在很獨特。非常有才華,無論是繪畫,音樂還是詩歌,都獨樹一幟。
在此之前,我只讀過陳丹青整理的《文學回憶錄》,這套書,在我的書架上,是一本獨特的存在。我把它視為一種精神的產物,木心是不屬於任何派別的,他對文學史的看法,也常常引發我新鮮的思考。
然而,若你讀過這本《眾說木心》,我敢肯定,你也會對其他的藝術更感興趣。凡是木心談及到的,都是有趣的、詩意的、且富有藝術氣息的。
他的一生,也是藝術的、坎坷的一生。
那段特殊的年代,他幾經囹圄,難言的孤獨,更是造就了他獨特的精神世界。對於過去,他很少談及,但是,對於生命,他早已有自己堅定的執著。當被問及「憑什麼來執著生命,竟沒有被毀,沒有自戕。」
他這樣回答: 藝術家最初是選擇家,他選擇了藝術,卻不等於藝術選擇了他,所以必得具備殉難的精神。浩劫中多的是死殉者,那是可同情可尊敬的,而我選擇的是「生殉」——在絕望中求永生。
這句話,可以說,生動地概括了木心的個性。
他出身於地主家庭,早期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浸潤下,他受到了很好的文化教育和藝術熏陶。他熱愛中國古典文化,也熱愛世界上所有美好的藝術。他向西方學習,從西方的美學中,尋找精神的共振。他是純粹的詩人,也能低調地生活,但他不管怎樣,都不曾放棄自己的夢想。
形勢寬松一點的時候,他毅然決然地選擇,在50多歲的下,前往了美國。正是在美國,他的靈魂才得以自由地舒展。他做了大學教授,他在國外講授中國文學,他的繪畫巡迴展獲得了全世界人們的關注。當他再歸來的時候,烏鎮又重歸寧靜。他對這次的回歸,是滿意的。
3.眾說木心,我說木心
歲月給他以不公,他卻默默地釀成了自己的珍珠。 他在乎自己的讀者,且不管身在何方,都不曾放棄寫作。
正是藝術成就了木心,木心又成就了人們對於藝術的暢想。
《眾說木心》,帶領我們從多角度,去解讀這個中國藝術史上的偉大人物。同時,我們也在不斷了解木心的過程中,更加懂得了千百年來藝術家們的孤獨與深刻。
對於木心的內涵挖掘,其實還可以更多。怎奈我實在是才疏學淺。不經過一番扎實的學習,我甚至都不知道木心談論的是什麼。
今天草草寫下這幾筆,全當是一次隨心的記錄。等到下次對文學與藝術有了更深刻見解的時候,再讀木心,還會有更多的領悟。
㈧ 藝術教育會對孩子帶來哪些好處呢
讓孩子接受藝術教育會豐富他們的生活,如果只讓孩子去接受一些文化方面的教育,那麼這些孩子在學習的時候也會覺得特別枯燥。藝術教育可以促進孩子全面發展,那麼孩子在長大之後會特別優秀,很多父母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一個全能人才。
㈨ 藝術教育的意義是什麼對孩子又有什麼影響
藝術給予教育的另一個啟示,就是花時間品味自己所追求的體驗是重要的。體驗與其說是獲得的,不如說是主動創造的。體驗,作為教育的媒介,是一個創造的過程,它以人們參與到所關注的世界的各個方面的方式來創造。如果藝術教育有何啟示,重點就是關注身邊的事物,減緩感知,以便把效率放到次要的地位,而將對體驗的追求放到主導地位。生活中許多事情令我們追求短期、行事草率、尋求高效、急於求成,而藝術恰恰相反,藝術需要細細品味。
㈩ 藝術教育對孩子成長有哪些好處
藝術教育是孩子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幼兒期是人的藝術才能開始表現的時期,這一時期對幼兒進行藝術教育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藝術教育提高孩子對自然美、社會生活美和藝術美的感受、鑒賞、評價、創造的能力,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和敏銳的審美感知能力。豐富情感,使孩子從小熱愛生活、熱愛藝術、熱愛一切美好的事物,這在孩子教育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是不可缺少的內容,是對孩子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徑。
藝術教育是滿足孩子審美情感需要的情感教育
孩子好動,發現力強,藝術活動則為兒童提供了一個情感溝通與滿足的機會。孩子用唱歌、舞蹈、鋼琴彈奏、表演等這些外在符號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抒發內心的情感,感受到用藝術與別人交流的喜悅,從而獲得一種精神上的滿足,一種因自我肯定而產生的愉悅感。
藝術創作是培養孩子手、眼、腦協調活動的操作
蘇聯教育家列·符贊科夫認為,現在社會需要「手腦並用」的人,即所謂的「全腦思維」。藝術創作是一個手、眼、腦並用的過程,需要幼兒用多種感官去感知審美對象,用腦去想像,理解、加工審美意象,用語言去表達自己的審美感受,用手操作工具和材料去表現自己的審美感受、思想情感和所見所聞。
藝術教育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健全人格
從孩子喜歡各種藝術培訓內容也能反映出其不同的個性,如:喜歡節奏明快的孩子,個性外向成分多,而喜歡畫安靜的孩子,個性內向傾向多。老師正可以在傳授過程來發現和了解每一個孩子獨特的個性,並通過藝術教育來影響和促進他們健康個性的形成。創作過程與作品能夠使孩子獲得滿足感,而這種滿足感是個人成就感的重要源泉,藝術創作在形成孩子自覺意識和良好道德品質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藝術教育有助於孩子大腦潛能的開發
在少兒期,大腦正處於發育之中,此時,既需要新穎鮮明信息刺激以開發智力,又要防止和避免疲勞,少兒美術,舞蹈,音樂等藝術創作恰恰兼有二者之長,適當地多讓幼兒參加藝術創作活動,對其大腦的健全發育會起促進作用。藝術教育的功能是整體的,所培養的空間知覺能力和直覺思維能力不僅為智能健全的人所必需,而且它對於左腦語言功能也有促進作用。因此藝術教育的特別意義還在於它有利大腦潛能的全面開發,不僅有利於孩子學習其它學科,而且有利於適應未來的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