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古詩中的藝術手法指什麼

古詩中的藝術手法指什麼

發布時間:2022-12-09 09:20:32

⑴ 古詩詞的表現手法有哪些

古詩詞的表現手法有哪些

古詩詞的表現手法有哪些,古代詩人留下的古詩詞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珍寶,這也是為什麼小學一直提倡學生要背古詩。背古詩之餘我們還要深入了解其中的蘊意和所用的手法,下面這篇文章就為大家介紹古詩詞的表現手法有哪些。

古詩詞的表現手法有哪些1

一、用典

(一)用事:借古抒懷,借歷史故事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立場態度等。

(二)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加深詩詞意境,使人聯想而尋意於言外。

二、想像

人們在已有材料和觀念基礎上,經過聯想、推斷、分析、綜合,創造出新的觀念的思維過程。

三、聯想

由一事物聯繫到與之有關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類似的特點聯系起來造成一個典型。

四、襯托或烘托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點或特質更加突出。有正襯和反襯兩種。

五、渲染

環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

六、象徵

用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特點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也就是藉助於特定具體的事物,寄寓某種精神品質或抽象整理。

古詩詞的表現手法有哪些2

一、點染

點染,是國畫的術語。原指畫家在繪畫時,有的地方點,有的地方染,從而繪出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後來借用到古詩詞中來,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面正面點明旨意,有些地方側面渲染。

這種手法在寫景抒情的詩詞中比較常見,一般用景物來染;用一句話,一個詞來點出作者要抒發的感情。渲染是為了突出旨意,旨意統率渲染,相互依存,和諧統一。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其中的「斷腸人在天涯」是點;其餘各句均是「染」,以突出相思的傷悲。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如柳永《雨霖鈴》:「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其中第一句是「點」,點出「傷離別」;其餘各句是「染」,渲染傷別之情。李清照的《聲聲慢》一詞用「乍暖還寒」、「三杯兩盞淡酒」、「晚來風急」、「雁過也」、「滿地黃花」、「梧桐更兼細雨」來渲染自己的心緒,最後用「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點出「愁」的主旨。王實甫《長亭送別》中的「正宮」「端正好」,前面「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都是染,後面的「都是離人淚」是點。

二、虛實

虛實結合是古詩詞重要的藝術手法之一。所謂「實」,是詩詞中可以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具體捉摸到的部分;所謂「虛」則是指詩詞中表現的存在於人的思想意識之中的部分。換言之,就方法而言,詳細為實,簡略為虛;具體為實,抽象為虛;有據為實,假託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就對象而言,景為實,情為虛;眼見為實,想像為虛;有者為實,無者為虛;顯者為實,隱者為虛;當前為實,過去和將來為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等等。

虛實結合,可以給人以無窮的暇想和綿長的回味,也可以使詩人的感情表達得更深沉而充分。如李白的《蜀道難》,以虛寫實,從蠶叢開國說到五丁開山,由六龍回日寫到子規夜啼,天馬行空般地馳騁想像,創造出了讓人驚嘆不已的蜀道形象;詩人的情感表達得強烈而飄逸。李商隱的《錦瑟》運用「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四個典故,以虛(傳說、典故)寫虛(過去的經歷、夢想、挫折等),詩人的感情真切而又深藏,讓後學者產生了眾多的揣度和想像,被喻為古代「朦朧詩」。而李煜的《虞美人》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卻又以實寫虛,將詩人抽象的`「愁」化為了具體可感的江水滾滾,新鮮美妙。

、疏密

詩詞的疏密手法,主要是指描寫人、事、景、物的密度。密度小者為疏,密度大者為密。疏者大筆勾勒,重在傳神;密者工筆細描,重在鋪寫渲染。

在詩詞中,疏利於寫大景,密利於寫小景;在詞、曲中,婉約者較密;豪放者較疏。但在一首詩詞中,詩人們也時而採用疏密結合的手法,構成一定的意境,如杜甫的《登高》中「風急天空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四句,前兩句「風急」、「天高」、「猿嘯」、「渚清」、「沙白」、「鳥飛」一句三個意象,顯得綿密急促;後兩句「落木」、「長江」一句一意象,顯得物象稀少而疏闊。從美學角度看,密可以產生了一種緊促感,疏可以產生了一種弛緩和開朗感,一緊一緩,能給欣賞者帶來心理的愉悅。又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四句,也是深得疏密之妙。前兩句交代「雨後空山」、「秋天傍晚」,一寫環境,一寫時間,可謂疏朗簡潔;後兩句卻寫到「明月」、「青松」、「月光」、「清泉」、「石頭」、「水花」,意象十分豐富;一疏顯得宏闊,一密顯出清幽,給人心曠神怡之感。

四、動靜

客觀事物的動靜之態,給了詩人們許多創作的靈感,他們常常將事物的動、靜結合起來描寫,做到靜中見動,動中見靜,動靜相生,動靜互襯,妙趣無窮。

如查慎行的《舟夜書所見》:「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微微風簇浪,散作滿天星。」前兩句寫靜,後兩句寫動,富有生活情趣。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月靜春山空。月出驚飛鳥,時鳴春澗中。」以動寫靜,花落、月出、山鳥的動,突出了春澗的幽靜。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前兩句寫動,繪出一幅絢麗的圖景;後兩句寫靜,一言空間之廣,一言時間之久,但也靜中見動:景物動靜的結合,反映了詩人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心理活動。李白的《望天門山》更是高妙,以「天門中斷楚天開」寫出了水神奇的「動」,力量巨大;又用「碧水東流至此回」寫出了山雄奇險峻的靜——強大力量的靜;然後又用「兩岸青山相對出」寫靜,又靜中有動;「孤帆一片日邊來」寫動,又動中有靜:動靜相襯,即有力量的對抗,又有寧靜與和諧,真可謂運筆如神!

五、濃淡

濃淡在繪畫中,主要指色彩的深淺、明暗。後來用於文學創作,主要指語言的色彩。濃者,重筆濃彩,絢麗;淡者,素筆淡寫,不尚雕飾。

就作者個人而言,有的追求素淡,有的追求濃艷,有的則濃淡兼施。濃淡相互映襯,可以收到鮮明生動的藝術效果。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上片寫金陵的壯麗秋景,用了「似練」、「翠峰」、「殘陽」、「彩舟雲淡」等,語言色彩華美;下片嘆六朝競逐豪華,弔古傷今,語言素淡;以濃襯淡,服務於政治家睹今鑒古的深遠思慮。又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上片寫「紅藕」、「玉簟」、「羅裳」、「蘭舟」、「錦書」、「月滿」,色彩較濃;下片寫「花」、「水」、「閑愁」,色彩較淡;濃淡相映,充分地渲染和抒發了詞人的相思之苦:「濃」尚不可解其愁,「淡」又讓她何以堪?

六 、雅俗

雅俗是運用語言的一種藝術。「雅」是典雅,「俗」是通俗。

在詩詞中適當運用雅語和俗語,就會雅俗共賞,增強詩歌的藝術魅力。如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前七句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用詞典雅,造句精工;結尾兩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用語卻極是通俗:這樣以俗入雅,突出表達了詞人關注百姓疾苦的情懷。又如白居易《憶江南》詞,「江南好,風景舊曾諳」、「能不憶江南」,用語通俗;而「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用語典雅:不用雅,寫不出江南之優美;不用俗,便失去了親切感和獨特的嚮往之情,可謂相得益彰。

七、巧拙

巧拙也是語言運用的藝術。「巧」是工巧,「拙」是樸拙,二者結合,常可收到別具一格、耐人尋味的藝術效果。

如姜夔的《揚州慢》:「二十四橋仍在,波心盪,冷月無聲。」前一句樸拙,後兩句工巧。無前者,後兩句失去依託;無後者,前一句,失去了應有的表達效果:前後相合,一幅凄清之景頓生,一股興嘆之情流動。又如周邦顏的《蘇幕遮》:「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前一句寫太陽初升,露水漸干,比較朴實;後二句寫青青池水,風吹水動,晃動的葉子彷彿在不斷高舉一樣,用筆和造景都很巧。

八、曲直

曲與直是詩人表達感情的兩種方式。「曲」是婉曲含蓄,「直」是直率明了。

一般來說,詩人心情平靜時,喜歡含蓄委婉,感情激動時,便直吐為快。在現實生活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常常是復雜變化的,因而在作品中總是兼用曲與直兩種手法來表情達意,力求做到曲直互補,妙合其心。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描寫令人神往的仙境世界,明寫了對仙境的嚮往,暗寫了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屬於「曲」的手法;到詩的結尾處卻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就是「直」,一曲一直間將詩人率真可愛的個性表現得淋漓盡致。白居易的《琵琶行》雖然也曲直兼用,但沒有了李白的率真,而是以曲為主;他寫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直接表明的是對下層歌妓和勞苦百姓的同情,曲折表達的卻是政治受挫後,對現實的深刻認識和對世態炎涼的強烈不滿。說自己的遭際屬於「直」吧,可他還是表達得那麼「曲」,不講原委,只說同感。曲折與直率的運用,與詩人的心境有關,耐人尋味。

九、隱現

「隱」與「顯」,也是詩人表達感情的兩種方式。「隱顯」與「曲直」非常相似,常常將兩者聯系在一起說,曲就顯得隱,而直就顯。

詩人在表達深藏內心而不便明言的思想感情時,往往隱約其辭,採用隱諱曲折的方式。如朱慶餘的《近試上張水部》,明明是想說自己考前心裡沒底,又期待成功,盼望張籍的幫助,卻又隱諱曲折地虛擬新婦的口氣問新郎:「畫眉深淺入時無?」又如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在明了抒發哀悼亡妻之情的同時,也隱約地抒發了「塵滿面,鬢如霜」的政治失意之情。

十、離合

離合是一種離題旁涉與緊扣題目的辯證表現手法。直寫題目,內容就會局促;盪開筆墨,內容又會偏離題目。而離合就是要講究直寫與旁寫,正寫與側寫的和諧,側寫、旁寫都要做到服務於正寫,服務於題目,從而使詩詞意脈相連,似斷實續,搖曳多姿。

這種手法在詠物的詩詞中表現得非常突出,因為古人主張詠物要力求「不即不離」、「不沾不滯」。如蘇軾的《水龍吟》:「似花還是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開篇搖曳入題,以似花非花、無情有思吟詠楊花,接著由楊花衍生出思婦意象,人與花、物與情,在不即不離之間,詠物而不滯於物,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⑵ 古詩中的藝術手法,表現手法,修辭手法怎麼區分,藝術手法是表現手法與修辭手法的總稱嗎

藝術手法,藝術作品形式的要素之一,又稱表現手法。在詩歌中的運用形式可以分為以下三種: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手法。

表達方式: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寫、議論、 抒情、說明五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重點。描寫方式有肖像描寫(相貌描寫和神態描寫)、語言描寫、行為描寫、心理描寫和細節描寫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襯情、寓情於事、托物言志等。

詩歌表現手法:賦、比、興、渲染、烘托、映襯(正襯\反襯)、虛實結合(以虛襯實\以實襯虛)、動靜結合(以動襯靜\以靜襯動\以聲襯靜\以靜襯聲)、正側、欲抑(欲抑先揚&先抑後揚)、點面(以點代面\點面結合)、象徵、聯想、想像、引用(用典\化用)、白描、留白、一語雙關等。
修辭手法:詩歌鑒賞中經常用到的一般有比喻、擬人、對偶、對比、襯托、等。比喻,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復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 回喻)、較喻(又名強喻)、譬喻、飾喻、引喻、隱喻; 借代、擬人、對偶、誇張、排比、反問、設問、襯托、反復、反語、互文、疊詞、婉辭,避復,變用,層遞,襯墊(又名襯跌),警策,示現,雙關,重言,重疊,指代,轉文,復沓(句子和句子之間可以更換少數的詞語,叫復沓)。
修辭方式與表達方式在初中語文中是經常提及的兩個名詞術語:它們之間區別很大。修辭方式是指修飾文字詞句,運用各種方法,使語言表達得准確、鮮明而生動有力,情感真摯、強烈而又引人入勝。初中課文常見的修辭方式有比喻、擬人、誇張、對偶、排比、反問、設問、對比、借代、反復、反語等。表達方式也叫表達方法,其內涵包括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抒情五個方面。

⑶ 詩歌的藝術手法有哪些

詩歌中的藝術手法
1、表達方式:
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述、議論、 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描寫方式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以景襯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語皆情語等.
2、結構形式:
詩歌的結構形式,常見的首尾照應,開門見山、層層深入,先總後分,先景後情、卒章顯志,過渡、鋪墊、伏筆等.
3、修辭手法:
主要的修辭手法有:"對偶""比喻""擬人""借代""誇張""排比""反復""象徵"寄寓 寄託等,
4、寫作技巧:
寫作技巧包括:賦比興、襯托、對比、渲染、卒章顯志、畫龍點睛、以小見大、欲揚先抑、聯想想像、語序倒置等。

⑷ 詩歌的藝術手法有哪些

詩歌的藝術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達技巧和修辭手法三種。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懷古傷今,即事抒懷。描寫方式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有白描,烘托,渲染。寫景詩常用表達技巧有虛實結合,動靜結合,以樂襯哀,上下結合。六藝是賦、比、興、風、雅、頌。
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議論,鋪陳等。表現手法:起興、聯想、烘托、襯托(正襯或反襯)、抑揚、照應、正側、象徵、對比、對照、由實入虛、虛實結合、運用典故、化用、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諷今、化動為靜、動靜結合、以小見大、開門見山、含蓄蘊藉等。修辭:比喻、借代、誇張、對偶、對比、比擬、排比、設問、反問。
詩歌,有著中華人民千百年的歷史,在文學上有著崇高的地位。詩能夠自成一格,也能與其他藝術相結合,如詩劇、聖詩、歌詞或散文詩,文字配上音樂則稱為歌。詩歌是一種主情的文學體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練,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用豐富的想像、富有節奏感、韻律美的語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來抒發思想情感。詩歌是有節奏、有韻律並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種語言藝術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

⑸ 古詩描寫的藝術手法有哪些,各有什麼作用

⑴、修辭方法:比喻、擬人、設問、反問、借代、對偶、誇張、襯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復等;
⑵、表達方式及表現手法:記敘、議論、描寫、抒情.
表達方式:
詩歌的形象性與抒情性要藉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我們要了解一些常見的藝術手法.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述、議論、
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抒情可分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寫: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聲色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等.
表現手法:賦、比、興;抑揚變化、鋪陳描寫、象徵聯想等.
⑶、篇章結構:首句標目、開門見山、曲筆入題、卒章顯志、以景結情、總分得當、以小見大、層層深入、過渡照應、伏筆鋪墊等

⑹ 詩詞中有哪些藝術手法

古代詩歌的藝術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達技巧和修辭手法三種。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懷古傷今、即事抒懷。描寫方式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有白描、烘托、渲染。寫景詩常用表達技巧有虛實結合,動靜結合,以樂襯哀,上下(或遠近、俯仰、時空、聲色、視聽)結合。其他表達技巧有抑揚、對寫等。 詩歌中的藝術手法 1、表達方式: 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述、議論、 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描寫方式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以景襯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語皆情語等。 2、結構形式: 詩歌的結構形式,常見的首尾照應,開門見山、層層深入,先總後分,先景後情、卒章顯志,過渡、鋪墊、伏筆等。 3、修辭手法: 主要的修辭手法有:"對偶""比喻""擬人""借代""誇張""排比""反復""象徵"寄寓 寄託等,4、寫作技巧: 寫作技巧包括:賦比興、襯托、對比、渲染、卒章顯志、畫龍點睛、以小見大、欲揚先抑、聯想想像、語序倒置等。

⑺ 有關古詩文閱讀中的藝術手法,一般有哪些

較為常見的藝術手法有敘述、描寫、抒情、議論、說明、對話、比喻、誇張、象徵、變形、烘托、渲染、對比、反襯、伏筆、暗示、雙關、擬人等。

⑻ 古代詩歌鑒賞中的藝術手法、描寫手法、表達方式、修辭手法有哪些

表達方式:表達方式一般有記敘、議論、
說明、描寫、抒情等五種
修辭手法:比喻,借代,比擬,對偶,互文,誇張,反問,設問,排比,雙關。
藝術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
於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或
象徵)、借事抒情、寓理於景、借古諷今、
烘托(襯托)、虛實相生、動靜結合、對比、
反襯(以動襯靜、以樂景襯哀情)、白描細
描(語言簡潔,不加渲染烘托)、用典
麻煩採納,謝謝!

⑼ 詩歌的藝術手法是指

藝術手法,又叫表達技巧,分為:
1.表達方式
表達方式亦可稱為表達方法,是作者根據客觀事物和表達思想感情的需要而運用的一種語言表達形式,屬於文章的整體的語言運用形式。
常用的表達方式有五種: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和說明(詩歌中沒有「說明」這一種)。
記敘:記敘人物的經歷或事情的發生、發展、變化過程。一般用於敘事詩的表達,以高中課本中《琵琶行》和《孔雀東南飛》為代表,而律詩和絕句當中也有出現,如:杜甫的《登岳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描寫: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人物、事件、環境所作的具體描繪和刻畫。如:《孔雀東南飛》中對劉蘭芝的描寫:「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其中白描是詩歌鑒賞中常見的一種表現手法。議論:對人和事物的好壞、是非、價值、特點、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見。例如:秦觀的《鵲橋仙》中:「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鈴》:「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
抒情:表達作者強烈的愛憎、好惡、喜怒、哀樂等主觀感情。(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在詩歌鑒賞中一般表現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樂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這一般又稱之為表現手法)
一般說來,記敘文多採用敘述、描寫和抒情的表達方式,議論文多採用議論的表達方式,說明文多採用說明的表達方式。
當然,表達方式的運用也不是絕對的,如記敘文里也可以使用少量議論或說明,議論文里同樣也可以使用少量的敘述、描寫或說明,說明文里也可以有敘述或描寫。至於雜文、游記、隨筆等更細的分類文體,表達方式則更加靈活。
總之,表達方式的使用,一切服從文體和表現主題的需要。
2.修辭手法
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和藝術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稱為修辭手法。修辭手法是針對具體的句子而言的。
修辭手法的種類很多,內容博雜。但高考語文考試大綱要求學生掌握的修辭手法(辭格)共有八種:比喻、比擬、借代、誇張、對偶、排比、設問和反問。
詩歌中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借代、誇張、對偶、設問、反問、頂真、起興等。
⑴、比喻: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有突出事物特徵,化抽象為形象的作用。比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詩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滾滾東去的江水,寫出了愁緒的多與綿長。
⑵、借代: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徵代替人。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含蓄。例如李清照的《如夢令》「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詩中用「綠」和「紅」兩種顏色分別代替葉和花,寫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①借用人(或物)的標志、特徵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稱。
③以客觀存在的具體事物去代替概括抽象的事物。
⑶、誇張: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的作用。李白的作品中表現極為突出,如:「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危樓高百尺」等。
⑷、對偶:用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容看,意義集中含蓄。
⑸、比擬: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或把人當作物來描寫叫擬物。比擬有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的更形象、生動的作用。
⑹、設問和反問:設問是先提出問題,接著自己把看法說出。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問,承上啟下,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反問是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
3.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也可稱為表現方法(或表達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體或部分產生鮮明強烈的印象,達到感染讀者的藝術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視為表現手法。主要著眼於使文章的整體或部分產生效果。
常見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烘托、象徵、用典、白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聯想和想像,等等。
白描,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巧。這種畫法,不用色彩的烘染,只用黑線勾描物象。在文學創作上,白描指不加渲染、烘托,不用華麗辭藻,而以最經濟、最省儉的筆墨,勾勒出鮮明生動的形象。其特點是:抓住被描寫對象的主要特徵,寥寥幾筆,形神逼肖。
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與表現手法是中學語文教學中經常接觸到的概念,不可迴避,我們必須在具體的語文實踐活動中認真體會,才能真正將它們區分開來,並嫻熟地運用。
例示:
1.試分析下面這首詩的表現手法及作用。
白梅(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
答:本詩所用的表現手法及作用如下:⑴襯托,以冰雪林襯托梅花的堅毅耐寒;⑵對比,與混芳塵的桃花對比,顯示梅的高潔守志;⑶托物言志(象徵),借梅花的形象表達作者的理想追求。
2.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問題:

青玉案·元 夕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她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注釋】①青玉案:詞牌名。②花千樹:形容燈火之多,如千樹繁花齊開。③寶馬雕車:指觀燈的貴族豪門的華麗車馬。④鳳簫:《神仙傳》載,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簫作鳳鳴聲,引來了鳳。故稱簫為鳳簫。⑤玉壺:比喻月亮。⑥蛾兒雪柳:元宵節婦女頭上戴的裝飾物。⑦闌珊:零落。

全詞主要運用了哪種表現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主要運用了反襯(或襯托、烘托)的表現手法,以元夜的繁華熱鬧反襯「那人」的孤獨寂寞,表達了作者不趨流俗,甘於寂寞,保持志士操守的高潔品性。

說明: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居士,歷城(今山東省歷城縣人)。從小生長在金兵佔領地區。其祖父辛贊,經常給予抗金復地、洗雪國恥的教育。20歲那年,率領2000多人起義抗金,投奔耿京為首的農民義軍,為耿京掌書記。後歸南宋,曾任建康府(今江蘇省南京市)通判,知滁州(今安徽省滁縣),提點江西刑獄,湖北轉運副使,湖南安撫使,江西安撫使等職。在歷任地方官期間,重視發展生產,訓練軍隊,為北伐積極做好准備,表現出非凡的軍事和政治才幹,因此受到朝廷當權者忌恨。被罷職後,閑居在信州上饒(今江西省上饒市)前後近20年,中間雖短期出任福建安撫使等職,但很快就被罷免。到了晚年,朝廷情勢危急,被起用,卻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後含恨辭世。

辛棄疾是南宋偉大的愛國詞人,其詞深刻地反應了當時尖銳的民族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表現了他積極主張抗金和實現國家統一的愛國熱忱。作品題材廣闊,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善於用典,也善於白描,開拓了詞的疆域,提高了詞的表現力,成為南宋詞壇最傑出的代表作家。有《稼軒長短句》集。

這首詞著力用反襯法。上片渲染元宵節燈火輝煌,車水馬龍,一片繁華熱鬧景象;下片開頭,又描繪觀燈女子的盛裝艷服,笑語歡快的情景。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寫的主要對象,而只是陪襯。最後點出「燈火闌珊處」的「那人」,一位憂愁、孤獨、自甘寂寞者,才是作品的主角。前面熱鬧非凡的場景,是襯托燈火闌珊處的冷落;那笑語歡快的一群觀燈者,是襯托「那人」的寂寞孤獨。但是,作者描寫這樣一位 孤獨者,用意何在?梁啟超在《藝蘅館詞選》中評論說:「自憐幽獨,傷心人自有懷抱。」聯系作者身世看這首詞大約作於被罷職閑居期間,置身熱鬧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實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簡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以「那人」自比,抒發了詞人滿面腔的閑愁與寂寞。

就修辭而言,本詞主要用了如下幾種:

比喻:「花千樹」——將元夕的焰火比作千萬棵繁花錦簇的花樹;「更吹落星如雨」——焰火像被吹得如雨落下的星星;「玉壺」——喻月亮。

借代:「蛾兒雪柳」——用元宵節婦女頭上戴的裝飾物代年輕美貌的女子。

⑽ 古詩文中有哪些藝術手法

詩詞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文學藝術,它是我國民族思想和民族情感最生動的表現載體之一,是我國民族文化藝苑中的一朵奇葩。《詩經》就是最早以詩的藝術形式而獨樹一幟的代表作。從西漢(公元前206年)至東漢(公元25-220年)逐步發展為楚辭、樂府、古絕和古風等藝術形式。又從唐代(公元618-907年)開始興起和發展為格律詩。它以詩歌語言的音樂美、形式的對稱美、內容的意境美,確定了在整部文學史中的地位。幾千年來,直至今天仍在不斷地孕育、變化和發展著,可謂久盛不衰、光彩奪目。
詩詞需要運用巧妙的藝術手法來創作,以達到完美的藝術表現。縱觀我國的古體詩和近體詩,它們所運用的藝術手法大致包括:敘事寫景的描寫手法、比喻比擬的修辭方法和烘托氣氛的渲染手法。簡單地說也就是賦、比、興三種藝術手法。
賦,就是直敘或白描的手法。即樸素地描寫創作的現實,藉以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也是詩詞創作中最常用的抒情方法。比,就是比喻或比擬的手法。它是詩詞創作中運用最廣泛的形象思維的一種藝術手法。興,就是通過客觀景物的觸發,引起聯想或想像。想像的起點或契機就是興。賦、比、興三者之間不是對立的,也不是孤立的,在藝術創作實踐過程中是互相滲透和互為兼用的。
一、典型化過程是抓住事物本質的捷徑。
賦法是以直敘和白描為主要手段。要使白描和直敘能富有更強的感染力,那麼必須選擇最能反映現實、最有價值意義、最典型的事物加以描寫,才能撐起情感的大廈,才能創造出引人入勝、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詩詞可以反映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但不可能把社會上所見所聞的一切都塞到詩詞中。要有取有舍、或添或減,或藏或露。從文藝理論的角度說,就是典型化的過程。
在「典型化」的過程中,詩人們常用「以少總多」和「以小見大」之手法。劉勰《文心雕龍、物色》中說:「以少總多、情貌無遺」。蓋任何景物,橫側看皆五光十色。任何情況,反復說皆千頭萬緒,非筆墨所能祥盡。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詩中僅僅抓住「小荷」和「蜻蜓」的動態描寫,就突出了春初時節的一派生機。而「以小見大」則是以局部見全體,一斑觀全豹,以有限見無限。通過典型的小景物和生活細節來表現重大的社會內容和象徵重大的思想內容,也就達到「以小見大」之效果。如聶紺弩的七律《鋤草》一詩中的「未見新苗高一尺,來鋤雜草已三遭。」 作者抓住鋤草的小事來描寫,其實是反映了當時「破舊立新」的重大社會問題。從詩詞創作的角度看產生了很好的藝術效果。如果說以少總多是典型化的重要手段,那麼以小見大則是形象化的重要方式。
二、誇張描寫切否失真和太近乎事實。
《文心雕龍�6�1奈飾》說:「自天地以降,豫人聲貌,文辭所被,誇飾恆存。」誇張作為一種積極的修辭方法,是自古以來一直在運用的。
所謂誇張,就是為了表意的需要,有意識地將客觀事物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從而引起人們豐富的聯想,有利突出事物特徵。如聶紺弩的七律《挑水》中的「一擔乾坤肩上下,雙懸日月臂東西。」用誇張的手法,臆造出深刻的印象,使讀者產生感情共鳴。但是誇張必須有一定的現實為依據,即要抓住當時當地的情況反映其真實的事物,但又不能太近於事實,否則,容易引起讀者誤解。這應該象文學創作中講的,來自現實又高於現實。所以誇張不同於虛誇,誇張的目的在於使人感受主觀的感情態度,使思想感情表現得更為深刻。范溫《詩眼》說:「形似之意,益出於詩人之賦。」比如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這都是對事物的數量和動態運用了誇張的手法。就更能表現出大自然這一壯觀美麗的景象。
三、以賦作比中動靜結合手法的運用。
在運用賦法的過程中,如何使詩人筆下的靜物,描寫得活潑跳脫,富有生機,主要是客體與主體的互動感。具休說也就是化靜為動和以動寫靜的修辭方法。具體運用中可採用擬人和擬物等手法。如宋林逋《山園小梅》中「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的詩句就很巧妙地以擬人手法,把霜風中的禽鳥「偷眼」和「斷魂」的粉蝶刻劃得十分生動。李白的「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山亭。」則是以靜物擬人化而表現為動,使不動為能動,使動者如有情。又比如宋朝林逋《山園小梅》中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又如王籍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詩句則將用動態中的「蟬噪」、「鳥鳴」來襯托出「林逾靜」和「山更幽」。從而創造出一種「靜」的境界。這種手法是利用引起人們的特殊感受的聲音來寫出靜境。
這種手法也是經常配合使用的。如王維的「人閑桂花落,夜靜青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深澗中。」的詩,是在細微體察和選擇在各種靜境中最有典型意義的聲音和動作來加以描寫的。詩就是借景言情,一切寫景都是為了寫情。化靜為動也好,以動寫靜也好,都是為了達到「妙合無垠」的藝術境界。
四、運用正反對比是突出主題的重要手法。
宋朱熹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實際上比的方式是千變萬化的,以物比人,以人比物,以物比意,以物比事,以事比意,等等皆是。
所謂正反對比,是比喻中比較常見的手法。它指的是以兩種對立的事物或情理互相對照,使詩詞中要表達的某一方面的特徵更加明顯,更為突出,這也是美學上的一種法則。在修辭學上叫對照法和映襯法。在正反對比中,具體的有描述對比,比喻對比,旁襯對比和推理對比。比如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如白居易《輕肥》詩的尾句「食飽心自苦,酒酣氣益振,是歲江南早,衢州人食人。」把兩種完全相反的景象形成鮮明的對照,使讀者達到震憾。
五、幾種耐人尋味的比喻方式。
所謂比喻必須具備兩個特點:(1)表現的對象和作比的事物之間必須在整體上,本質上各不相同。(2)表現的對象和作比的事物形式的各種因素或內容的各種因素存在一定的「相似點」。
介紹幾種耐人尋味的比喻方式:(一)博喻。博喻就是以多種比喻綜合運用,藉以加強表現對象的形象性。(二)曲喻。曲喻必須加以聯想才能深化比喻,也就是想像的比喻。應以作比的事物,表現對象之間有一定相似點才構成比喻。(三)映喻。映喻則在「相似點」之上增加一層雙關的意思,比中有比,喻外引喻,也能使比喻不同異常。古人稱之為「映帶體」。(四)迷喻。迷喻是襯托對比,不是單純地指明相似點,而是進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來襯托氣氛說明道理,古人稱之「迷比」。如明�6�1於謙《夏日憶西湖》中「玉腕羅裙雙盪漿,鴛鴦飛近采蓮船。」以「鴛鴦」來烘托一種親娓的氣氛和意境。(五)直喻。直喻是將此物直比彼物。達到明快、一目瞭然的效果。如宋�6�1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即用擬人法單刀直入地把西湖比作西施。形象生動而又貼切。
六、婉轉曲達是抒發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
所謂「曲」,也就是謝朓所說的「圓」在技法上的體現。即宛轉曲達之手法。這種手法,古人也稱為「隱」。所謂「隱」,不是一目瞭然的正面「直說」,而是旁敲側擊,委曲宛轉地襯托或暗示本意。這是詩詞創作中的語言特徵,可以創造出詩的意境。用藝術形象表現思想感情,這種表現常常是話中有話,音外有音,意在言外的。也就是詩人的思想感情與其所描寫的客觀事物的和諧統一。達到情景交融,或寓情於景,或借景抒情,或寓理於境,或借境達意。如清�6�1蔣士銓《杭州》中句「一肩書劍殘冬路,猶檢寒衣索稅錢。」用「檢寒衣」來襯托清貧,又以「索稅錢」隱射賦稅重壓下的社會環境。正如清代李重華《貞一齋詩說》所說:「詩至入妙,在言下未嘗畢露,其情則已躍然者」。又如南宋詩人林升《題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詩就是用含蓄婉轉的手法,達到痛斥南宋小朝廷貪圖享樂,不思收復失地的立場。
比較成功的方法大致有三種:(1)借物達意。從側面借物表現本意。如現代詩人謝覺哉《花港觀魚有感》中「魚國群鱗樂有餘,觀魚才覺我非魚。虞詐兩忘欣共處,魚猶如此況人乎?」借魚來抒發自己對社會的感慨。(2)言用勿體。前輩們謂作詩當言用,勿言體,則意深矣。所謂「用」,就是本意和主體所產生的作用。寫出了作用,也就從側面將本意和主體表現出來了,這也是宛轉曲達的一種表現方式。如清�6�1袁枚《釣台》中「為念故人重,轉覺天子輕。」直奔主題,從側面抒發了對嚴子陵的敬重,比「天子」還要重。(3)直中含曲。在古曲詩詞中,有這種表現手法,描寫直景,直抒胸臆,讀起來卻宛轉有致,含蓄有味。這種方式稱之為直中含曲意。即「心思已曲」。蘇東坡評陶淵明的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採菊之次,偶然見山,初不用意,而境與意會,故可喜也。正如王國維所說的:「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
七、巧妙運用興法是深化意境的「訣竅」。
藝術構思是離不開想像的。想像也可以說是「最傑出的藝術本領」。要使詩詞的主題得到升華,善於聯想是至關重要的。詩的意境,可謂是詩的靈魂。古人說:「詩以意為主,以氣為輔,詞藻章句為兵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那麼興法就是其創作的一門「訣竅」。劉勰《文心雕龍.神思》中說:「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里。」這里是說的藝術構思,即著手進行創作之前,定題、選材、布局、作法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進行這種藝術思維,不限於其聞目睹,可以直通古今,可以跨越四維。
在興法的運用中,具體可用以賦托興,用比托興手法,達到以虛化實,以無形為有形,起到虛實相生,情景交融,渲染氣氛,烘托情感的作用。這也稱之謂「感情構化」之手法。辛棄疾的詩句「明夜扁舟去,和月載離愁」,以及李清照的「載不動許多愁」都是通過以虛化實,化無形為有形,來構成詩中的「圖畫」。以達到深化意境之目的。
八、妙用動詞是練就「詩眼」的主要手法。
一首好的詩詞,就要達到情景交融,即寓情於景或借景抒情、寓理於境或借境達理,使之產生情和景、意和境高度結合的藝術境界。王國維說:「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在營造意境中,如何巧妙地運用好動詞是很重要的。
只要在詩句中把動詞用得好、用的活,那麼詩詞展現的動態美和傳神美就能躍然紙上。
凡是歷代好的詩詞中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宋�6�1徐俯的《春遊湖》「春雨斷橋人不渡,小舟撐出柳陰來。」詩句中的「撐」字,就用得很妙。一個「撐」字就活脫脫地把一片柳陰給烘托出來,小舟動了,柳陰活了!又如晉�6�1謝靈運《登池上樓》中的「池塘生春色,園柳變鳴禽」詩句,以「生」、「變」、「鳴」三個動詞,竟把生機盎然的春景勾畫出來了。景、物、色、形全俱備,引人入勝。蜀國人魏野的《陝州平陸縣詩》中寫道:「寒食花藏縣,重陽菊繞灣。一聲離岸櫓,數點別州山。」詩中的「藏」、「繞」、「離」、「別」四個動詞的聯用,被宋沈括評為最驚喜的佳句。
再看宋�6�1周密《探芳訊�6�1西泠春感》詞中的最後一句「最消魂,一片斜陽戀柳。」一個「戀」字,點出了作者對「春」的思念和深情,襯託了「消魂」的內在心緒,深化了全詞的主題。
特別是一首詩,只有寥寥幾句。所以,必須要簡潔、明了,又有深厚的意蘊,那麼,就要做到煉句、煉字。在詩詞創作中也叫練「詩眼」。而巧妙地運用好動詞,往往能達到很好的藝術效果。許多「詩眼」也就是在動詞中「煉」出來的。

閱讀全文

與古詩中的藝術手法指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4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2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6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