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民間美術藝術有哪些
民間美術藝術有哪些
民間美術藝術有哪些,民間美術是組成各民族美術傳統的重要因素,品種極多,且目的、用途各不相同,有以實用為主的工藝品,也有供賞玩的造型藝術。以下分享民間美術藝術有哪些?
1、中國民間美術的主要種類:年畫、刺綉、風箏、編織、玩具、剪紙等民間美術。
2、代表及其特點如下: 一、年畫:是中國畫的一種。
3、始於古代的「門神畫」清光緒年間,正式稱為年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4、主要產地有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和山東濰坊等,上海有「月份牌」年畫,其他還有四川、福建、山西、河北以至浙江等地。
5、舊年畫因畫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稱謂。
6、 傳統年畫以木刻水印為主,追求拙樸的風格與熱鬧的氣氛,因而畫的線條單純、色彩鮮明。
7、內容有花鳥、胖孩、金雞、春牛、神話傳說與歷史故事等,表達人們祈望豐收的心情和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與鄉土氣息。
8、 中國著名的三大「年畫之鄉」是: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
9、這些地方所生產的年畫深受城鄉人民喜愛。
10、 二、刺綉:古稱針綉,是用綉針引綵線,按設計的花紋在紡織品上刺綉運針,以綉跡構成花紋圖案的一種工藝。
11、古代稱「黹」、「針黹」。
12、因刺綉多為婦女所作,故又名"女紅"。
13、刺綉是中國古老的手工技藝之一,代表是蘇綉、粵綉、湘綉、蜀綉,號稱「四大名綉」。
14、此外尚有顧綉,京綉、甌綉、魯綉、閩綉、汴綉、漢綉、麻綉和苗綉等,都各具風格,沿傳迄今,歷久不衰。
15、刺綉的針法有:齊針、套針、扎針、長短針、打子針、平金、戳沙等幾十種,豐富多彩,各有特色。
16、綉品的用途包括:生活服裝,歌舞或戲曲服飾,檯布、枕套、靠墊等生活日用品及屏風、壁掛等陳設品。
17、民代刺綉種最著名的是顧綉。
18、 三、風箏:為中國人發明,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其學生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為今日多線風箏。
19、 風箏源於春秋時代,至今已2000餘年。
20、相傳「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
21、」到南北朝,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的。
22、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
23、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
24、 在傳統的中國風箏中,隨處可見這種吉祥寓意之處:「福壽雙全」、「龍鳳呈祥」、「百蝶鬧春」、「鯉魚跳龍門」、「麻姑獻壽」、「百鳥朝鳳」、「連年有魚」、「四季平安」等這些風箏無一不表現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憧憬。
25、 吉祥圖案運用人物、走獸、花鳥、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間諺語、吉語及神話故事為題材,通過借喻、比擬、雙關、象徵及諧音等表現手法,構成「一句吉語一圖案」的美術形式,賦予求吉呈祥、消災免難之意,寄託人們對幸福、長壽、喜慶等願望。
26、它因物喻義、物吉圖案,將情景物融為一體,因而主題鮮明突出,構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獨特的格調和濃烈的民族色彩。
27、例如一對鳳鳥迎著太陽比翼飛翔的圖案,稱為「雙鳳朝陽」,它以豐富的寓意、變化多姿的圖案,體現了人們健康向上的'進取精神和對美好幸福的追求。
28、 四、剪紙:剪紙,又叫刻紙,窗花或剪畫。
29、區別在創作時,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雖然工具有別,但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基本相同,人們統稱為剪紙。
30、中國最普及的民間傳統裝飾藝術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
31、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見、適應面廣,樣式千姿百態,形象普遍生動而受歡迎。
32、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
33、剪紙不僅表現了群眾的審美愛好,並含蘊著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
34、其造型特點尤其值得研究。
35、民間剪紙作為中國本源哲學的體現,在表現形式上有著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徵,同時民間剪紙用自己特定的表現語言,傳達出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本質。
36、 1.南方派,代表為廣東佛山剪紙和福建民間剪紙。
37、 2.江浙派,代表為江蘇揚州剪紙和浙[江]民間剪紙。
38、 3.北方派,代表為山西剪紙、陝西民間剪紙和山東民間剪紙。
39、 庫淑蘭(1920--2004年):中國民間剪紙藝術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剪花娘子」她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授予「傑出中國民間藝術大師」稱號。
40、 朱華梅,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民間美術學會河南分會會員,在二十多年的探索創新中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41、其作品代表了商城剪紙的優秀品質和獨特的工藝風格。
42、在舞檯布置、居室裝修、禮品設計、婚禮慶賀等生活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43、 五、傳統編織工藝品:編織工藝歷史悠久,它的起源早於陶器。
44、陶器製造最初是在編制的或木製的容器上塗上粘土使之能夠耐火而產生的。
45、後來人們發現這編織物燒毀毀了,而粘土模型卻保存下來成了陶器,這說明人類是先有編織工藝,而後才掌握制陶工藝。
46、新石器時代就有各種竹編器物,如簍、籃、箅、簸箕等,而且編織技巧已相當成熟。
47、到戰國的竹器,漢代的彩篋。
48、製作就相當精美了。
49、到唐代,閩、粵一帶的藤器,北方滄州的柳箱,薄州的麥桿扇就已是著名的土特產品了。
50、 六、中國傳統玩具:從古代流傳下來的手工製作玩具,俗稱「耍貨」。
民間藝術按照製作技藝的不同,可以分為剪刻類、塑作類、織綉類(包括印染類)、編織類、繪畫類、雕鐫類、扎糊類、表演類、裝飾陳設類等。
1、染織綉類,包括四大名綉,民間印染等。
2、塑作類,包括泥塑藝術和木偶藝術等。
3、剪刻類,包括剪紙、皮影等。
4、雕鐫類,包括玉雕、木雕、石雕等。
5、民間玩具類,包括風箏、花燈等。
6、繪畫類,通常把古代石刻線畫、宗教版畫、水陸畫、影像畫、廟畫、年畫、燈屏畫、建築彩繪、扇面畫、包括現代農民畫、布貼畫等在內的一切民間繪畫形式都納入到民間繪畫之中。
7、編制類,中國編織工藝品的歷史得益於物產豐富,千百年來,勤勞的勞動人民為了生存,就地取材,通過不斷的實踐,選擇利用自然界中生長的各種植物,編織出各種生活所需的器物。
8、扎糊類,扎糊,是指以竹、木、鐵絲等為骨架,以絲綢、紙等外面,通過扎結、扣榫、糊裱等方法製作工藝品的方法,也是民間藝術中紙扎(又稱扎作、糊紙、扎紙庫、扎罩子、彩糊等)、彩燈、風箏、扇子等一類以扎糊方法製作的藝術品的總稱。
9、表演藝術類,其特點是以部分民間藝術品、器械、工具等為道具或裝飾手段,突出展現人的歌舞、演奏和絕技等天賦和表演技能。包括木偶戲、雜技、變臉、戲曲等。
10、其他方面,包括建築裝飾、臉譜、面具、民間玩具、陶瓷等。
民間美術的簡介
中國民間美術是由中國人民群眾創作的,以美化環境、豐富民間風俗活動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應用、流行的美術。
民間美術是組成各民族美術傳統的重要因素,為一切美術形式的源泉。新石器時代的彩陶藝術,中國戰國秦漢的石雕、陶俑、畫像磚石,其造型、風格均具鮮明的民間藝術特色;魏晉後,士大夫貴族成為畫壇的主導人
但大量的版畫、年畫、雕塑、壁畫則以民間匠師為主,而流行於普通人民之中的剪紙、農民畫、刺綉、印染、服裝縫制、風箏等更是直接來源於群眾之手,並裝飾、美化、豐富了社會生活,表達了人民群眾的心理、願望、信仰和道德觀念,世代相沿且又不斷創新、發展,成為富於民族鄉土特色的優美藝術形式。
民間美術的種類
民間美術品種極多,且目的、用途各不相同,如有供賞玩的造型藝術,亦有以實用為主的工藝品。總的來說,可分為:
①繪畫。其中包括版畫、年畫、建築彩畫、壁畫、燈籠畫、扇面畫等。
② 雕塑。有彩塑( 奇觀彩塑 、 小型泥人)、建築石雕、金屬鑄雕、木雕、磚刻、麵塑、琉璃建築飾件等。
③玩具。包括泥玩具、陶瓷玩具、布玩具、竹製玩具、鐵制玩具、紙玩具、蠟玩具、活動玩具等。
④刺綉染織。包括蠟染、印花布、土布、織錦、刺綉、挑花、補花等。
⑤服飾。包括民族服裝、兒童服裝、嫁衣、綉花荷包、鞋墊、首飾、絨花絹花等。
⑥傢具器皿。包括日用陶器、日用瓷器 、木器 、竹器 、漆器、銅器及革製品、車馬具等帶有裝飾及藝術價值者等。
⑦戲具。包括木偶、皮影、面具、花會造型等。
⑧ 剪紙。包括窗花、禮花、刺綉、刺綉花樣、掛箋等。
⑨紙扎燈紙。包括各種花燈、各種紙扎。
⑩ 編織。包括草編 、竹編 、柳條編、秫秸編、麥稈編、棕編 、紙編等。食品。糕點模、面花面點造型、糖果造型等。
民間美術的來源
民間美術與民俗活動關系極為密切,如民間的節日慶典、婚喪嫁娶、生子祝壽、迎神賽會等活動中的年畫、剪紙、春聯、戲具、花燈 、扎紙 、符道神像 、服裝飾件 、龍舟綵船、月餅花模、泥塑等以及少數民族民俗節日中的服飾、布置等。民間美術分布於各地,因地域、風俗、感情、氣質的差異又形成豐富的品類和風格。
但它們都具有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統一的特點。另外 ,它們的製作材料大都是普通的木、布、紙、竹、泥土,但製作技巧高超、構思巧妙,擅長大膽想像、誇張,且常用人們熟悉的寓意諧音手法,積極樂觀、清新剛健、淳樸活潑,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理想,富有浪漫主義色彩,讓人有更多的喜慶感覺。
『貳』 民間傳統藝術有哪些
傳統的民間藝術主要有琴棋書畫、皮影戲、戲曲、編織工藝、剪紙、泥塑藝術等,中國文化一直都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許許多多的民間藝術貫穿古今,一直延續到今天,為我們的文化生活添姿加彩。
傳統民間藝術主要通過樂器演奏,工藝絕活來體現民間人的表演、藝術天賦。每一件工藝品都體現了民間手藝人的心靈手巧。接下來主要介紹皮影戲和剪紙兩項藝術。
皮影戲,中國皮影分類為南方和北方兩個派別,用桿子操縱製作精美的皮影,根據劇情的需要靈活運用燈光,演繹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一出好戲。北方以灤州皮影代表,南系則以成都燈影戲為代表,兩種系別中影偶的大小、製作、以及操縱方式均有不同,但都各有千秋,令人驚嘆。
清時期剪紙藝術打到鼎盛,剪紙成為重要的居家裝飾。到了今天,一些新興剪紙出現,剪紙文化元素也更豐富。
『叄』 在榆林,有哪些民間藝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榆林,古稱「上郡」,起源於春秋時期,盛於明朝清代,明朝九邊名鎮「延綏鎮「(又被稱為榆林鎮)駐扎地,康熙帝賜「兩守孤城,千古忠義」刻碑,有「南塔北台中古都,六樓騎街天底下名」的美名,這般獨特城市建設,在大江南北實在是少見,這也是榆林變成我國歷史文化名鎮關鍵標示。目前為止,榆林市有國家非非遺文化象徵性新項目11個,國家非非遺文化象徵性傳承人12人(已經有4人去世),下邊就給大夥兒介紹一下榆林十一項國家級別非非遺文化象徵性新項目:陝北秧歌是流行於陝北高原的一種有著普遍集體性和象徵性的傳統舞蹈藝術流派,又被稱為「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它主要是分散在陝北地區的榆林、延安市、綏德、米脂等地,在其中尤以綏德高蹺極具象徵性。 陝北秧歌是一種在城市廣場、場院、街道社區等場所演出的集體舞蹈方式,關鍵在春節假期和祭春日、祭秋日時表演。
白雲山上的白雲觀是西南地區較大的廟宇,位於陝西榆林市佳縣城南區5千米的層巒疊嶂當中。白雲山風景區道教音樂是白雲山道士主題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常相互配合白雲山風景區廟會圖片舉辦。 白雲山風景區道教音樂由經韻旋律、笙管歌曲和打擊樂器三部分構成。傳統樂器有吹奏樂器和敲擊樂器兩大類。陝北高原民間諺語,做為一種口頭文學,是陝北高原廣大群眾用簡單易記的英語口語將製造和社會發展工作經驗世代相傳的民俗至理名言,是生態環境創造的結論,是廣大群眾團體智慧的結晶。 陝北高原民間諺語,關鍵廣為流傳在米脂、綏德兩縣,輻射源在除米脂、綏德兩縣 之外的陝北高原23個縣(市、區)。陝北綏德石雕藝術有悠久的歷史,已經發掘出的500幾塊漢朝畫像磚及其迄今殘余儲存的唐代明清時期的石雕工藝品和摩崖石刻等,都足夠證實綏德石雕工藝品的博大精深。 綏德石雕工藝品品種繁多,主要用途各不相同,除民宅石雕工藝品、碑碣亭塔石牌坊石雕工藝品、各種裝飾設計石雕工藝品、石板畫等以外,極具象徵性的是石雕獅子
『肆』 陝西的民間文化藝術有哪些
1、戶縣農民畫。在陝西關中地區的剪紙、壁畫、年畫、刺綉等民間藝術基礎上衍變,以朴實的繪畫語言,詳盡而生動地記錄了農村生產勞動的壯觀場面、熱烈活潑的節慶場景和絢麗多彩的民風民俗。
2、富縣薰畫。薰畫兼具剪紙和版畫的藝術效果,古樸渾厚,結構嚴謹,手法簡煉,主次分明,虛實相映,形象誇張,主題鮮明,是中國民間藝苑的一株奇葩。它與富縣剪紙珠聯璧合,為富縣贏得「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的美名。
3、洛川毛麻綉。洛川毛麻綉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構思新穎,技藝精湛,多出自村姑農婦之手。構圖上盡量將畫面充滿、平面展開、互不遮擋。造型上大刀闊斧,削繁就簡,大膽誇張,使形象更加鮮明生動,色彩艷麗。作品集精細華麗與粗獷拙樸於一體,富有裝飾性和實用性,是中國民族壁飾的一支新秀。
4、關中八大怪。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關中地區在衣、食、住、行、樂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方式。有著豐厚歷史文化積淀的陝西關中地區,沿襲歷史民俗,形成了生動有趣「八大怪」,以其「古風古韻古長安」的獨特魅力,成為外地遊人探尋的一大熱點。
5、關中剪紙。寶雞當今仍廣泛使用銀箔 剪紙,裝飾面花、禮饃、蠟燭、亭子、花帳等。《對猴》、《對馬》一 類團花仍是延用至今的主要題材。剪紙,已經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中國文 化的一種象徵,它不僅表現了中華民族淳厚雋永的民情和民風,而且融 入了中國人的思想情感和善惡判斷。
『伍』 府谷二人台的歷史淵源
府谷二人台普及於府谷縣城鄉,後並流傳於榆林市各縣,因屬民間小唱藝術,史志文字無考。
府谷屬陝、晉、蒙三省區交合處,背依長城腹抱黃河,可謂雞鳴三省,同飲一水。古老的歷史文化積淀,蒙漢民族的親緣婚合,形成農耕游牧文化相互交流,孕育了燦爛的民間藝術,陝北府谷二人台即是其中一枝奇葩。
據資料記載,府谷二人台大約於大清同治年間(1862)形成藝人班子,但沒有二人台這種稱謂,來源於民歌對唱,清唱坐唱,所以時稱打坐腔,又與過年節鬧社火相伴也稱為「唱秧歌」或叫「打玩藝」。據了解,二人台是流行於內蒙古中、西部地區和晉北、陝北、河北張家口等地的民間小戲。其原始曲調為當地的民歌,如由內蒙古中、西部地區漢族民歌演變的唱腔《打櫻桃》、《打後套》等,由晉北民歌演變的唱腔《走西口》、《五哥放羊》、《珍珠倒卷簾》等,由陝北民歌演變的唱腔《送大哥》、《十里墩》、《綉荷包》等,由蒙古族民歌演變的唱腔《阿拉奔花》、《王愛召》等,冀北民歌《十對花》,江淮民歌如《茉莉花》、《虞美人》等等。牌子曲則吸收了許多晉劇曲牌、民間吹打樂和宗教音樂。
以呼和浩特為界,二人台的風格流派有西路與東路之分。西路二人台最初叫蒙古曲,主要流行於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巴彥淖爾盟、伊克昭盟、榆林地區、忻州地區;東路二人台初名「蹦蹦」或二人台,主要流行於烏蘭察布盟、雁北地區、張家口地區。二人台傳統劇目多以描寫勞動生產、揭露舊社會黑暗、歌唱婚姻愛情等為主要內容,另有部分神話故事和歷史故事。西路二人台有《打金錢》、《打櫻桃》、《打後套》、《轉山頭》、《阿拉奔花》等劇目,東路二人台有《回關南》、《拉毛驢》、《摘花椒》、《賣麻糖》、《蘭州城》等。 據府谷縣文化局有關研究者介紹,府谷二人台的演唱形式主要分硬碼戲、帶鞭戲與對唱三大類,也分場、分幕。其中硬碼戲注重唱、念、做,要求表演者有較好的嗓音條件;帶鞭戲注重舞蹈表演;對唱則由二人交替演唱。
府谷二人台根植於本土,伴隨著本土民眾的生活、生產、政治、經濟文化而生存發展。清末民初戰火連年,民不聊生。河東、山西以及本土百姓為逃避戰亂,出口外(長城外)走蒙地謀生。途中民間藝人結伴成班沿途賣唱。口裡口外來往頻繁,使府谷二人台與晉蒙民間文化融匯發展。共和國成立後,民間藝術也得以關注,獲得新生。1953年,府谷縣麻鎮人丁喜才代表西北地區參加第一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他自打揚琴自演唱座腔二人台《五哥放羊》《尼姑思凡》一鳴驚人。二人台流行地多在黃河中游兩岸及長城內外的農區,因地域偏僻,交通不便,給挖掘、整理、保護工作帶來許多困難。隨著老藝人的離世,許多曲目、劇目瀕臨失傳,急需搶救和保護。1955年由原縣文化館陳維業、李繼愛記譜編印(石印)《陝北二人台》三輯。1957年,麻鎮人韓娥女、王秀英參加西安舉行的陝西省民間藝人觀摩會,演出二人台《連城拜年》、《掛紅燈》分別獲一、二等獎。府谷二人台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一直處在興盛時期,十年「文革」,備受冷落,成沉寂時期。但由縣文化館組織的毛澤東思想業余宣傳隊依然舊曲新詞在農村巡迴演出二人台。
1983年,縣文化館組織二十二人的二人台班子,參加地區民間藝術調演獲集體獎,八名演(奏)員同時獲獎。是年,縣政府行政會決定成立府谷縣民間二人台劇團,基本演員18人。1990年成立「府谷縣業余歌舞團」。
『陸』 陝西都有哪些民間藝術
安塞腰鼓、鳳翔泥塑、宜川胸鼓、陝西剪紙、壺口斗鼓等。
1、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陝西省延安市安塞區傳統民俗舞蹈。
安塞腰鼓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1996年,延安市安塞區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
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Ⅲ-13。
2、鳳翔泥塑
鳳翔彩繪泥塑是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的一種傳統民間藝術,當地人俗稱泥貨。鳳翔縣位於關中平原西部,境內出土的春秋戰國及漢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可見其泥塑工藝歷史之久。
當地老鄉購泥塑置於家中,用以祈子、護生、辟邪、鎮宅、納福。六營村的脫胎彩繪泥偶由此出名,並代代相傳,成為中國民間美術中獨具特色的精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鳳翔泥塑汲取了古代石刻、年畫、剪紙和刺綉中的紋飾,造型誇張,色彩鮮艷,深受人們喜愛。過去逢年過節或趕廟會,當地人以泥塑為禮品,加孩子滿月,長輩要送坐虎。
陝西鳳翔彩繪泥塑以創作毛稿制模、翻坯、粘合成型,經精拋、彩繪、勾線、裝色、上光等數十道工序精製而成。其形態逼真、粗獷誇張、簡練概括、色彩大紅大綠或素描。
其種類主要是座虎、掛虎、五毒、卧牛、十二屬相、豆豆鼓、金瓜、吉虎、鹿羔、鸚鵡等玩具類,八仙、三國、西遊記等神話民俗類。
3、宜川胸鼓
宜川胸鼓是以鼓舞為基礎的一種傳統民間舞蹈形式,它歷史悠久,經由古代戰爭中人們擂鼓助戰,傳遞信號,擊鼓慶捷的形式演變而來,原名花鼓。
「胸鼓」是將類似腰鼓形狀的鼓掛在胸前敲的一種鼓舞形式,有些地方稱為「花鼓」,主要流傳在宜川、洛川和定邊一帶,具有明快,活潑、詼諧、風趣的藝術特色。
4、陝西剪紙
陝西剪紙是歷史悠久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之一。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其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等片狀材料。
陝西從南到北,特別是黃土高原,八百里秦川,到處都能見到紅紅綠綠的剪紙。那古拙的造型,粗獷的風格,有趣的寓意、多樣的形式,精湛的技藝,在陝西,在全國的民間美術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
5、壺口斗鼓
壺口斗鼓是陝西陝北地區傳統民間傳統鼓舞藝術中獨特的一種藝術形式,源於氣勢磅礴的壺口瀑布旁,流傳於陝西省宜川縣黃河沿岸的壺口鄉、高柏鄉一帶。
「涌來萬島排空勢,卷作千雷震地聲」,這是對壺口瀑布的描寫,也正是壺口斗鼓的寫照。壺口斗鼓融舞蹈、武術、打擊樂為一體,具有高亢昂揚,粗獷豪放,剽悍威武,威猛剛烈等特點。
表現了黃河兒女征服困難的豪情,融合了黃土高原人樂觀奔放、堅韌不拔的性格。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鳳翔泥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安塞腰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宜川胸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陝西剪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壺口斗鼓
『柒』 陝北民歌有那些種類
民歌分類一、陝北民歌的種類陝北民歌按演唱內容、形式和體裁大致可分為號子、信天游和小調
號子
號子是一種直接伴隨著勞動歌唱的民歌,通常是在集體勞動時歌唱。陝北的號子主要有黃河船T號子和打夯、打硪號子等。黃河從青海發源,流經甘肅、寧夏、內蒙古三省,至陝北府谷縣沿晉陝大峽谷奔流而下,船工多往返於晉陝兩岸,靠擺渡和短途運輸為生。最著名的黃河船工號子是《黃河船夫曲》。
信天游
信天游是陝北地區最主要、最有代表性的民歌體裁。信天游的曲調由上下兩個樂句構成,上句比較開放,音區較高,音樂跨度較大,下句比較收攏,旋律曲折下行,表現出敘事性的特點。信天游的曲調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音調高亢開放、節奏比較自由的山歌類型,一種是音調平和舒展、節奏勻稱規整、結構較嚴謹的小調類型。
小調
小調也稱小曲,結構形式比較規整,曲調比較委婉流暢,具有曲折、細膩的表現特點。陝北小調可分為一般小調、絲弦小調、秧歌小調、風俗小調和吟唱調。小調是經過民間藝人藝術加工的一種城市民歌,它的范圍包羅極廣,結構較完整,是陝北民歌中更為「藝術化」的一種類型。
拓展資料:
陝北民歌是陝北地區的傳統民歌,分為勞動號子、信天游、小調三類。勞動號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採石歌、吆牛歌、打場歌。信天游分為高腔和平腔。這些自成體裁又各具特點的傳統民歌,都從各方面反映了社會生活,唱出了陝北人民的苦樂和愛憎,並且當社會制度根本改變的時候,民歌的內容和形式也隨著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反映在內容上表現了新的社會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時也讓各種體裁具有了新的意義。
『捌』 山西的民間藝術是什麼
山西的民間藝術是:
1、剪紙
山西剪紙是最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之一。作為一種鏤空藝術,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其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等片狀材料。剪紙在山西是一種很普遍的群眾藝術,就是為民眾給千家萬戶增色添喜的。人們代代相傳,年深月久,逐漸形成一套在審美意味上、藝術表現上較為完整和成熟風俗。
『玖』 府谷的民俗文化及簡介
府谷縣位於陝西省最北端,地處秦、晉、蒙接壤地帶,與山西省河曲縣、保德縣隔河相望,北與內蒙古自治區准格爾旗、伊金霍洛旗接壤,西南與神木縣毗鄰,素有「雞鳴聞三省」之稱。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居全國百強、西部十強,國家衛生縣城、全國文明縣城、省級民營經濟轉型升級試驗區和中國產業百強縣、全國金融生態先進縣、中國最具投資潛力特色先進縣、省級園林縣城、省級環保模範縣城、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中國低碳生態十強縣、全國生態文明先進縣、陝西省衛生縣城,陝西省平安縣城,陝西省十強縣位居三甲等等。府谷自然資源富集,國家級陝北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西煤東運」 、「西電東送」 、「西氣東輸」的重要樞紐。是現代才女清秋的故鄉。特產有海紅果。
秧歌
秧歌歷史悠久,形式和內容多樣,群眾性強,是府谷縣一種傳統的民間舞蹈。府谷縣的秧歌起源元明,形成於清末民初。秧歌有文武之別。文者,即為二人台;武秧歌,則為組織數十人妝扮成古典戲劇中的武士,手執大刀、花槍,踏著鼓點,做武打動作前行。常和旱船、竹馬、獅子、高蹺、跑驢、大頭人、擔燈、推車、拉碌碡以及二人台等組成秧歌隊,穿插組織在一塊表演,群眾稱其為「鬧秧歌」。縣境流行的秧歌有:大場子秧歌、小場子秧歌。盛行的有拜年秧歌、九曲秧歌和彩燈秧歌。
社火
府谷縣民間社火源於西漢,興盛於唐宋,沿習至今。開始的民間社火,僅有「放河燈」或「放朝燈」,後漸漸有龍燈、獅子、高蹺、抬閣、撓閣、旱船、竹馬、大頭人、拉碌碡、獨龍杠、二鬼打架、啞老背妻、擔燈、送閨女、太平車、霸王鞭、西洋游千、壘火籠、轉九曲等。社火活動以元宵節最盛。二人台
是一種民間演唱形式,在府谷縣流傳頗廣。起初演唱形式簡單:不化妝、不表演、也不需要舞台,多在農閑時節,農民或小手工業者三五人不等坐在一起,藉助於一兩件樂器伴奏,單個人演唱一些民間小調歌曲。這種自娛性質的坐唱形式,群眾把它叫做「打坐腔」、「打玩意兒」、「鬧紅火」等。在長期演變中,在原來純民歌小調清唱的基礎上,逐漸增加了敘事和說唱的因素,故事情節復雜化,人數由單人清唱發展成二人對唱。伴奏樂器也固定為笛子(俗稱「梅」)、四弦、揚琴、板胡和四頁瓦。
『拾』 陝西民俗文化有哪些
1、秦腔
秦腔(Qinqiang Opera),別稱「梆子腔」,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於西周,源於西府(核心地區是陝西省寶雞市的岐山(西岐)與鳳翔(雍城))。成熟於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