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什麼是藝術原理

什麼是藝術原理

發布時間:2022-04-20 04:34:32

Ⅰ 藝術學原理的內容簡介

王一川等的《藝術學原理》是面向藝術學升格為獨立學科門類後的學科發展實際,以新思路和新體例撰寫的藝術學原理著作,同a-也是高校藝術概論或藝術學理論課-程教材。全書立意在中國藝術學理論領域作出創新,主要從當代立場、新傳統范疇、體制化思路和中西交融視野出發,對藝術觀念、藝術體制、藝術品、藝術與文化、藝術發展、藝術創作、藝術鑒賞、藝術批評作了新的闡述。特別是在中國古典「感興」范疇及其現代形態「興辭」的當代闡發、藝術體制思路的貫徹及當代藝術實例的分析等方面,提出了新問題和新見解。《藝術學原理》構思新穎,體例上有新開拓,實例豐富,論述淺顯易懂,適合中等以上文化程度讀者閱讀,可用作高校藝術學、漢語言文學、哲學、歷史學等專業課程教材,也可用作其他學科專業的通識課程教材,還可供其他藝術學理論及美學愛好者閱讀。

Ⅱ 羅賓·喬治·科林伍德的《藝術原理》這本書表達了什麼觀點

羅賓·喬治·科林伍德是英國現代著名哲學家、美學家,著有多種著作。其中《藝術原理》一書(王至元、陳華中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論及舞蹈。該書指出:表現某些情感的身體動作,只要它們處於我們的控制之下,並且在我們意識到控制它們時把它們設想為表現這些情感的方式,那它們就是語言……廣義語言,它包括了與語言表現方式相同的任何器官的任何錶現活動……我們一直用「語言」一詞來表示任何受到控制和具有表現性的人體活動,不論這些活動涉及到人體哪一部分……一切不同種類的語言與身體姿勢都具有這樣一種關系:繪畫藝術與作畫時人手姿勢的表現力和想像手勢的表現力有著密切的關系,觀眾通過這種想像的手姿欣賞它的「觸覺價值」。器樂對於喉部的無聲運動,對於演奏者手部的姿勢,對於觀眾身上真實的或想像的運動(比如舞蹈動作),也具有類似的關系。就這方面說,各種語言都是專門化形式的身體姿勢。而且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舞蹈是一切語言之母」……我說過「舞蹈是一切語言之母」,這需要做進一步解釋。我的意思是說,每一種語言或語言體系(言語、手勢等等)都是起源於全身姿勢的原始語言的一個分支:在這種原始語言中,身體各部分的每一個動作和每一個固定姿態,都具有發音器官的動作在口頭語言中所具有的同樣意義;一個使用這類語言的人,說起話來就將使用他身體的各個部分……我們之中的每一個人,無論何時,只要他表現自己時使用了他的整個身體,他實際上就是用了這種全身姿勢的「原始」語言來交談的……這種全身姿勢的「原始」語言是唯一實際存在的語言;每個人無論用什麼方式表現他自己,隨時都在使用著這種語言。我們稱為言語及其種類的語言只是它的一部分。它們經歷了專門化的發展,它們在這種專門化的發展中絕沒有完全脫離自己的母體。

Ⅲ 什麼是藝術設計原理具體指的是什麼意思

藝術設計的原理就是把藝術的形式結合於社會各行業表現出來,藝術設計包括服裝,環境,平面,工業等。把材料轉換為產品。

Ⅳ 藝術創新原理是什麼

  1. 作者在進行藝術創作時的主觀意圖,包括對作品的創作動機、表現手法、象徵意義等等

  2. 創新是指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於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本著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徑、環境,並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

    創新是以新思維、新發明和新描述為特徵的一種概念化過程。其起源於拉丁語,有三層含義:第一,更新;第二,創造新的東西;第三,改變。創新是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高級表現,是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一個民族要想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沒有創新思維,一刻也不能停止各種創新。創新在經濟、技術、社會學以及建築學等領域的研究中舉足輕重。從本質上說,創新是創新思維藍圖的外化、物化。

Ⅳ 哲學高手進!!!

哲學是世界觀的理論形式,是關於自然界、社會和人類思維及其發展的最一般規律的學問。 哲學包含有十分豐富的內容。它涉及世界的本原及存在形式問題,對世界的認識問題,人和整個世界的關系問題,人的形體與精神的關系問題,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和動因問題,人的倫理關系、審美關系及正確思維的形式問題,等等。解決這些問題歸根結柢都要涉及思維和存在的關系,這是全部哲學最基本的問題。

哲學的基本問題

哲學的任務在於探究世界最根本、最普遍的規律,它涉足於眾多的領域,研究自然、社會、人類思維中紛繁的現象和形式,最後的歸宿是要探明世界的本原,即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何者為第一性。

兩 大 陣 營

哲學基本問題普遍存在於不同時代、不同階級、不同派別的哲學中,它們對哲學基本問題的回答各自不同,但可以在基本上分為兩類。哲學家依照他們如何回答這個問題而分成兩大陣營。凡是斷定精神對自然界說來是本原的,從而歸根結柢以某種方式承認創世說的人,組成唯心主義陣營。凡是認為自然界是本原的,則屬於唯物主義的各種學派。

哲 學 的 特 點

哲學的基本問題表明了哲學研究的對象及哲學自身的極端概括性和極端抽象性,也決定了哲學的其他一些特點。哲學植根於經濟基礎,但卻往往通過間接的方式反映經濟基礎。

在階級社會里,哲學具有階級性,但卻通過復雜的形式表現出來。

哲學的發展具有自身的連續性。哲學不僅是當前經濟基礎的產物,而且也是歷史的產物。

哲 學 的 三 大 傳 統

發源於古希臘盛行於歐洲的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印度哲學並稱為世界的三大哲學傳統。

哲學涵蓋各學科簡介 科學哲學philosophy of science

從哲學角度考察科學的一門學科。它以科學活動和科學理論為研究對象,主要探討科學的本質、科學知識的獲得和檢驗、科學的邏輯結構等有關科學認識論和科學方法論方面的基本問題。

現代科學哲學的形成可以溯源到J.赫爾1833年出版的《自然哲學研究序論》,早期的重要人物有W.休厄爾、J.S.密爾等人,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E.馬赫、K.畢業生J.彭加萊、P.杜恆等都在各自的著作中闡述了科學哲學的觀點,20世紀20~30年代B.羅索和L.維特根斯坦等人所開創的邏輯實證主義運動,促進了科學哲學的蓬勃興起.20世紀40年代以後,科學哲學在反對和批評邏輯經驗主義的過程中得到進一步發展,使有關科學活動的研究獲得了驚人的發展。代表人物有H.賴興巴赫、K.波普爾、W.奎因、N.漢森、T.S.庫恩、P.費耶爾阿本德、I.拉卡托斯、S.圖爾明、D.夏皮爾等。

倫理學簡介

倫理學簡介

ethics

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即關於道德的科學。亦稱道德學、道德哲學或道德科學。

在西方,「倫理學」一詞出於希臘文,含有風俗、習慣、氣質和性格等意義。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從氣質、性格的意義上,首先使它成為一個形容詞ετηιΚσs,賦予其「倫理的」、「德行的」意義。後來,他又構造了ετηιΚε一詞,即倫理學。西方最早以倫理學命名的書為《尼各馬可倫理學》。據說這本書是亞里士多德的兒子尼各馬可根據亞里士多德的講稿和談話整理而成的。

核心問題及解決途徑 考察人類全部倫理思想的發展歷史,特別是考察歷史上各種倫理學說的演變和相互間的斗爭,主要會涉及到道德的本質、起源和發展,道德水平同物質生活水平之間的關系,道德的最高原則和道德評價的標准,道德規范體系,道德的教育和修養,人生意義,人的價值和生活態度等問題。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和解決,都必然涉及到道德與利益的關系問題,這是倫理學的基本核心問題。

道德與利益的關系問題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

① 道德是怎樣產生的,是起源於現實社會人們的經濟利益,還是起源於上帝或者某種理念?道德的作用是什麼,它與人們的經濟利益和物質生活關系如何?歷史上的倫理思想家們,由於對這些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倫理學派別。一般說來,持唯心主義哲學觀點的倫理學派,總是從唯心主義認識論或宗教神學的世界觀出發闡述道德問題,強調道德乃至人們的道德意識決定或制約著人們的經濟利益和物質生活。持唯物主義哲學觀點的倫理學派,則往往從唯物主義認識論和人們現實的物質利益出發解釋道德現象,在不同程度上強調經濟利益或物質生活對道德的制約作用,並以人們的實際經驗或感官需要論證和檢驗自己的道德理論。歷史上這兩種倫理學派的思想家們,都因在社會歷史觀上沒有擺脫歷史唯心主義的束縛,而未能正確地解決這一問題。

② 道德的最高原則,按其實質來說,究竟是以個人利益為基礎,還是以社會整體利益為基礎?道德的功能在於調整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個人和社會、個體和整體之間存在的各種利益關系。這是決定各種道德體系、道德規范和道德內容的最高原則,也是決定各種道德活動的依據以及道德理想的標准。

倫理學的歷史

人類倫理思想的產生和發展,有著自己相對獨立的歷史。從整個倫理思想史看,主要有三種不同的發展形式:①中國古代的儒家倫理思想傳統,以「仁」為核心,以孝為主要內容,重視個人品德修養,把修身與齊家、治國、平天下聯系起來;②從古希臘羅馬到現代西方的倫理思想,形成了以強調個人幸福,即人的至善為特點的倫理思想傳統;③發生在古代埃及和印度的倫理思想,它以探討人生意義和人的精神生活為主要內容,並往往與宗教相結合,從中貫徹著宗教誡律的要求,得到宗教勢力的強力支持。

中國倫理思想傳統 中國是世界上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它以「文明古國」和「禮儀之邦」著稱於世,有著極為豐富的倫理思想遺產。中國倫理思想的一個傳統特色,是它一開始就和政治、哲學思想緊密結合在一起,宋明以後,理學家們更是力圖把哲學和倫理學融為一體,使哲學成為道德哲學。

西方倫理思想傳統 西方倫理思想從古希臘羅馬起到現代,幾經演變,出現過眾多龐雜的學說、理論,形成了完全不同於東方倫理思想的傳統。綜觀西方倫理思想的發展,各種倫理學說從其體系結構上看,大致可分為 3類:①實踐的或規范的倫理學。認為倫理學是通過研究道德現象,向人們指出應當遵循什麼樣的行為規范,履行什麼樣的義務。這種倫理學重視實際的應用,往往分離出一些具體的應用倫理學,如各種職業倫理學。②理論的或純粹的倫理學。這類倫理學說重視探討道德理論,往往和哲學本體論交織在一起,認為倫理學就是道德哲學,就是對善惡所作的純哲學的思辨,一旦涉及具體行為規范和准則,就會失去倫理學作為道德哲學的意義和尊嚴。③分析的倫理學。這是20世紀以來在英美頗為流行的倫理學,即「元倫理學」。這類倫理學說既不以經驗的、歷史的方法研究倫理學,也不重視經驗或歷史敘述的理論概括,更不提出具體規范。它的突出特點在於,試圖從邏輯和語言學方面對道德概念和判斷進行分析。

馬克思主義哲學簡介Marxist philosophy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統稱,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

美學簡介esthetics

源於希臘文,原義指感官所感知的。德國美學家A.G.鮑姆嘉通(1714~1758)的專著《美學》(1750)認為,相對於研究知性認識的邏輯,應有專門研究感性認識即審美的科學。此後,美學正式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但迄於今日,美學並無公認的定義。最常見的說法是,美學是研究美的學問。G.W.F.黑格爾認為美學是藝術哲學;前蘇聯有一種觀點認為,美學著重研究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義大利美學家B.克羅齊認為美學是表現理論;還有人認為美學是原批評學,美學是有關審美經驗的價值論。在中國如同在別的許多國家一樣,在「什麼是美學」的問題上,存在著不同觀點、理論和爭辯。

撇開美學的定義,具體觀察美學的對象、范圍和問題,則可以看到,自古至今美學大體不外下列三個方面:關於美和藝術的哲學探討、關於藝術批評藝術理論一般原則的社會學探討和關於審美與藝術經驗的心理學探討。

美的哲學 研究、探討在歷史上和邏輯上經常構成美學的基礎部分。它包括美是什麼、藝術是什麼、自然美的本質、真善美的關系等問題的思辨或分析。例如,柏拉圖認為美不是某個具體的美的小姐、美的缽罐,美應該是使所有美的事物成為美的那種東西和性質,即美是理式。又如,D.狄德羅認為美是關系,黑格爾認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分析哲學則認為美學在於分析文藝批評中所使用的概念、語匯和陳述,澄清它們的含意,如「藝術」一詞究竟是什麼意思,有多少種不同用法,等等。

所有這些,都可以說屬於哲學的美學。這種美學經常作為某種哲學體系或哲學理論的分支或組成部分。例如,I.康德的美學是他的批判哲學的一個方面,J.杜威的美學是他的實用主義哲學的重要引伸。馬克思主義的美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除去分析哲學的說法之外,對古往今來頗為繁多的有關美的哲學理論作最一般的概括,則大體可以分為客觀論、主觀論、主客觀統一論三種。

客觀論 客觀論認為美在於物質對象的自然屬性或規律,如事物的某種比例、秩序、和諧、有機統一以及典型等等。這是唯物論的美學。客觀論主張美在於對象體現某種客觀的精神、理式,這是客觀唯心論的美學。

主觀論 主觀論有許多種類和派別,但它們都認為美在於對象呈現了人的主觀情感、觀念、意識、心理、慾望、快樂等等,美是由人的美感、感情、感覺等所創造,這是主觀唯心論的美學。主觀論有不少理論強調表現、移入、體現情感和精神必須有物質載體或對象,在這種意義上這種主觀論是主客觀統一論,但產生美的能動的一方仍是主體的精神、心理,所以仍屬主觀唯心論的范圍。

主客觀統一論 這種理論認為美是作為主體的人類社會實踐作用於客觀現實世界的結果和產物。它認為,這就是馬克思所講的「自然的人化」。因為人類社會實踐是客觀的物質現實活動,所以這種主客觀統一論既是客觀論,又是唯物論。不過,這派理論也遭到前述的自然唯物論者的反對和批評,他們否認「自然的人化」與美有關。

總之,對美的問題的哲學探討最終不外三個方向或三種線索,或者從人的意識、心理、精神中,或者從物質的自然形式、屬性中,或者從人類實踐活動中來尋求美的根源和本質。美的本質問題在當代西方較少討論,一些人認為這種研討缺乏意義或不可能解決,在中國卻仍是一個為許多學者和人們極感興趣的重要問題,認為美學學科本來就不能也不應迴避或抹殺這種有關根本理論的探討。

藝術科學 美學的第二個方面是有關藝術原理的一般研究。西方從亞里士多德的《詩學》起,中國至遲從《樂記》開始,對戲劇、音樂乃至對整個藝術提出了比較系統的理論觀點,對後世產生了持久影響。此後有更為多樣和更為系統的有關藝術原理的學說和著作。其中各門藝術共同性的一般原理,如什麼是藝術的本質特徵,藝術與社會歷史的聯系,藝術與現實的關系,藝術中形式與內容的關系等等,構成了美學研究的重要方面。但盡管如此,至今關於什麼是藝術、什麼算是藝術作品這些似乎是最簡單的問題,仍無一致的看法或明確的界定。最廣義的說法之一是,一切非自然的人工作品都是藝術品;一般觀點是把藝術局限在專供觀賞的作品范圍內,稱為美的藝術。

西方哲學背景知識

古希臘哲學的最早流派米利都學派約產生於公元前 7或前 6世紀,在此之前,古希臘哲學也有一個漫長的孕育時期。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古希臘哲學的前提是古希臘神話。古希臘神話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傳說兩部分。在最古老的神話中,講到了天地的開辟、眾神的誕生、人類的起源等等。有的學者在談到古希臘神話中的神的特點時指出:大多數民族的神都自命曾經創造過世界,奧林匹斯的神並不自命如此。他們所做的主要是征服世界。這正是古希臘神話中可貴的地方,是通過神話的形式反映出古希臘人的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西方哲學從神話中脫胎而出之後,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之前,大約經歷了古希臘羅馬哲學、中世紀哲學和近代哲學三個時期。

古希臘羅馬哲學 它大體上又可分為三個階段:①公元前7至前6世紀,哲學家們重視宇宙本原的研究,這個階段的哲學被稱為自然哲學。由於對世界本原的回答不同、哲學家居住的地區不同,形成了米利都學派、愛非斯學派、畢達哥拉學派、愛利亞學派等。

② 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哲學的重點由研究自然轉移到了研究人。這時的智者不相信有真正的存在和客觀真理,普羅泰戈拉認為,一切都同樣真,是非善惡是相對人的感覺而言的;高爾吉亞又認為一切都同樣假。自稱為「愛智者」的蘇格拉底認為存在著客觀真理,認識真理也是可能的;真正的知識是從具體的道德行為中尋求各種道德的普遍定義;尋求定義的方法就是論辯詰難。

③ 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哲學進入系統化階段,代表人物有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柏拉圖提出了理念論,認為現實的、可感知的世界不是真實的,在它之外存在著一個永恆不變的、真實的理念世界。理念是個別事物的「范型」;個別事物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

或「摹本」;以個別事物為對象的感覺不可能是真正知識的源泉,而真知是不朽靈魂對理念的 「回憶」 。亞里士多德不同意柏拉圖的理念論,他把理念稱之為「形式」,認為「形式」不能脫離個別事物而獨立存在,形式是事物的本質,存在於事物之內。具體事物是由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和目的因構成的。質料與形式結合的過程,是潛能轉化為現實的運動。但他又提出了一個事物最後的目的、運動最終的原因「第一推動者」,認為它是一個沒有質料的形式。

中世紀哲學 5~10世紀是中世紀哲學的早期,這段時期哲學研究的重點是關於普遍與個別的關系問題。後期羅馬哲學家A.M.T.S.波愛修非常重視具有多樣性的個別事物的真實性,認為共相存在於個別事物之中,其本身不是物質性的。愛爾蘭的哲學家J.S.愛留根納認為普遍的整體是最真實的,神就是總體,它創造一切,包羅一切,又超越一切。神與萬物不同,萬物是神的部分,但神又在萬物之中。11世紀初至14世紀初,在中世紀早期哲學思想的基礎上,形成了唯名論與實在論兩個派別。認為只有個別的東西有實在性,個別先於普遍,普遍只不過是名稱,「共相」不過是人所「發出的聲音」,實際上並不存在。14世紀初至15世紀中,由於教會的衰微和自然科學的發展,正統的經院哲學日趨沒落,哲學愈益脫離神學,個人自由的思想開始萌發,中世紀哲學逐漸向近代哲學過渡。

近代哲學 西方近代哲學是伴隨著人類的自我覺醒而形成的。這個時期,人們的思想從宗教的彼岸世界返回到了塵世,從而發現了自然,也發現了人自身,開始追求知識,渴望個人自由。

15~17世紀初是西方近代哲學的第一階段。這一階段的研究中心是人和自然,形成了人文主義和自然哲學兩股互相聯系又有一定區別的思潮。人文主義主張以人為中心,一切為了人的利益,反對靈魂不朽之說和禁慾主義。自然哲學的代表人物一般都主張用經驗觀察的科學方法代替經院哲學的推演方法。義大利的B.特萊西奧認為,物質是永恆的,熱和冷的對立作用是物質運動的原因;G.布魯諾認為宇宙是無限的,太陽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自然界即是神,它由單子構成。單子是物質和精神、質料和形式的統一體。

17世紀初至18世紀末是西方近代哲學的第二階段。這一階段哲學的注意力集中在認識主體與認識客體的關系方面,形成了經驗論和唯理論兩個派別。以F.培根和洛克為代表的唯物主義經驗論認為,後天獲得的對外部世界的感覺是認識的來源,感覺是可靠的。培根承認自然界是物質的,物質是能動的、多樣的,認為掌握知識的目的是認識自然和征服自然,知識就是力量;洛克認為心靈是一塊「白板」,觀念是外界事物在白板上留下痕跡的產物。以B.斯賓諾莎為代表的唯物主義的唯理論認為,認識的對象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界,但是只有理性才能把握它,感覺經驗不可靠。18世紀,除了存在唯理論和經驗論的爭論外,對西方哲學的發展有較大影響的還有一批法國啟蒙思想家和網路全書派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從西方近代哲學第二階段的總體來看,帶有機械的形而上學的特色。

從18世紀末的康德哲學起,西方近代哲學進入第三階段,哲學史上稱之為「德國古典哲學」,主要代表有康德、J.G.費希特、F.W.J.謝林、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前四人力求在克服機械性、形而上學性的前提下,把世界統一在思維的基礎上,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精神的。精神、

自我、主體在他們的哲學中占居中心地位。康德承認在人們的感覺經驗之外存在一個「物自體」,它是感覺經驗的來源,但卻永遠不能被認識。黑格爾把整個世界視為「絕對理念」自身演化的過程,認為絕對理念自身包含著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它們的對立統一使絕對理念自身沿著正、反、合三段論的模式進行著概念的演化,以至使絕對理念外化為自然界,自然界的演化又產生具有自我認識能力的人類和人類社會。人類的認識由認識自然界,逐漸向認識自己和認識意識自身發展,最後達到絕對理念的完全自我認識,整個世界便又回歸到了絕對理念自身。德國古典哲學影響較大的最後一位哲學家費爾巴哈,批評黑格爾的哲學是「思辨神學」。他認為自然界是唯一實在的,除了自然界和人之外,再沒有其他東西。神和上帝是人自我異化的產物,是人創造了神和上帝,不是神和上帝創造了人。自然界產生了人,人及其思維器官都是自然界的產物,離開了自然界,思維便不能存在,不是精神產生自然,而是自然產生了精神。不過費爾巴哈在拋棄黑格爾唯心主義的同時,連同黑格爾的辯證法也一起拋棄了。

在世界哲學發展的歷史中具有一定影響的哲學系統,還有朝鮮哲學、日本哲學、巴基斯坦哲學、斯里蘭卡哲學、越南哲學、伊朗哲學、阿拉伯哲學、俄羅斯及其他地區的一些哲學。它們或多或少都受了三大哲學傳統的影響,但又具有各自哲學思維方式的特點。其中,阿拉伯哲學在中世紀起到了向西歐傳播亞里士多德哲學的媒介作用,它對亞里士多德哲學亦有重大發展,成為世界哲學發展史中的重要環節。

中國哲學背景知識

根據可考的文字材料,在中國的奴隸制社會里,哲學思想的出現可以上溯到殷代(約公元前16~前11世紀)。殷人早期的哲學思想和占卜巫術結合在一起。卜是一種灼龜甲算卦的方法。刻在這種龜甲以及獸骨上的文字即甲骨文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的內容大多為殷人占卜記錄,故稱卜辭。從卜辭看,殷人的最高神為「帝」或「上帝」。殷人對帝以及自己的先王、舊臣等鬼神十分虔信。 在他們看來,諸凡生產的豐歉、 征戰的勝敗、築城的得失、 諸事的順逆,都取決於帝及鬼神的意志。《禮記·表記》談到殷人思想時說:「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可見,除了鬼神思想以外,還有「禮」的思想。殷人所說的禮和對於上帝以及宗祖神的祭祀是分不開的。卜辭中的禮字作「□」,又作「□」,據中國近代學者王國維考證,是雙玉盛在器皿中之意,是殷人的祭祀儀式。但殷人的禮同時兼具祭祀儀式和倫理規范的雙重含義。另據《尚書·盤庚》載,殷人除了禮的思想外還有「德」的思想。如說:「非予自荒茲德」;「予亦不敢動用非德」;「式敷民德,永肩一心」。據《釋名·釋

言語》說:「德,得也, 得事宜也。」 又據《說文》:『□』(即德),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在這里,德不僅是一個倫理范疇,而且已是一種樸素的對人生的哲學思索了。在中國早期哲學思想中值得特別提出的是載於《周易》中的八卦觀念。

至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前221),中國哲學逐漸成形,產生了諸子百家之說,出現了哲學思想的繁盛時期。之後,秦統一中國,漢代儒家學說占據了統治地位,印度佛教的傳入,中國佛教哲學和道教哲學先後產生,各種哲學思潮相互斗爭又彼此吸收,起伏張弛,形

成了一條哲學發展史的長河。

3000年來,在中國哲學發展史中先後研討過如下問題:

世界本原問題 這一問題包含兩個方面,一是世界起源於什麼?一是世界存在及發展變化的根據是什麼?春秋末期的孔子肯定天命對世界和人世的決定作用。他所說的天有時指有意志的最高主宰,有時指自然界。與孔子同時代的老子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用高度概括的哲學范疇表述世界的本原,他否定天是世界的最高主宰,認為天、地、乃至上帝都是由「道」產生的;在他看來道是一種無形、無名、混而為一、無法用言語表述的存在。《管子》中的《內業》、《心術上》、《心術下》、《白心》四篇提出了精氣說,認為精氣下生五穀,上為列星,

流於天地之間謂之鬼神,是構成天地萬物的最基本元素。漢代形成了元氣說,認為天地萬物皆由元氣演化而來,又靠元氣的滋養而存在和發展;東漢的王充認為萬物皆稟氣,唐代的柳宗元認為天地形成之前惟有元氣,宋代張載提出關於氣的系統理論,到明清之際的王夫之集氣的學說之大成。魏晉時代的何晏、王弼以「無」為天地萬物的根本,認為「無」是無形無象無聲無色,什麼具體屬性也沒有的抽象的絕對。宋代以程頤、朱熹為代表的一派理學家,把天地萬物運動變化及人們行為遵循的普遍法則、道理置於天地萬物之先,稱之為「理」。明代的王守仁以「心」為「天地萬物之主」。至近代,中國的一些哲學家吸收了西方的科學技術研究成果,曾提出以太說,如康有為、譚嗣同、章炳麟、孫中山等。

天人關系 在中國哲學史上,有些哲學家把天視為有意志的人格化的上帝,認為人與天相類,人的本性、形體、社會道德觀念等等都取決於天。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西漢的董仲舒,他以天為「百神之大君」、「人之曾祖父」,提出了天人感應的學說。有些哲學家以自然為天,認為天沒有意志,也沒有情感,人類的產生和生存是由自然的法則決定的,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東漢的王充提出了「天道自然」的命題,較全面地分析和批駁了天人感應的思想。以自然為天的哲學家們對人和自然法則的關系亦有不同理解,一部分人認為,人在自然面前是消極被動的,因而提倡無為,例如道家,特別是莊子學派中的一些人物;另有一些人,既承認自然法則的客觀性,又肯定人對於自然的主觀能動作用,如戰國時代的荀子,提倡制天命而用之,批評莊子學派蔽於天而不知人。

名實關系 名稱、概念與實在事物之間的關系,是中國哲學史上討論的一個重要問題。孔子首倡「正名」,認為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強調名必可言,言必可行,具有名實相符的思想。稍後的墨子重視對實際事物的選取,認為空泛地議論事物之名是沒有意義的,關鍵在於對實際事物做出正確的選擇。道家否認名可表實的功用,認為道不可名,其中莊子有「名者實之賓」的思想。戰國時代的公孫龍強調概念的確定性,提出「白馬非馬」的命題,認為「白馬」專指白色的馬,「馬」泛指馬類,二者不同。後期墨家意識到不同的名指實的范圍不同,把概念分為達名、類名、私名,即普遍概念、分類概念和專用名稱。荀子提出「制名以指實」、「約定俗成」的原則,主張實同則名同,實異則名異,以實為制名的基礎。

形神關系 它是精神和物質關系的一個方面。先秦時期,《管子》書中有「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的形神論,有二元論傾向。荀子提出「形具而神生」的命題,肯定形是神的物質基礎。到漢代,特別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關於形神關系的觀點已臻系統化,形成了兩大派別。一派主張形神相離,一派主張形神相即。前者一般都認為精神主宰形體,形滅後精神可獨立存在;後者一般都認為形體是精神存在的前提,形滅則神滅。漢代的桓譚以燭喻形,以火喻神,認為燭火不能離開蠟燭而獨立存在,神也不能脫離形體而獨存。晉代僧人慧遠認為,神「感物而非物」,所以,「物化而不滅」。道教追求形神俱存,不死不滅,但認為形依靠神而存在,官方道教的創始人葛洪曾說:「形須神而立焉」。南北朝時期的范縝對形神關系作了極為精闢的分析,提出「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的命題,認為形存則神存,形滅則神滅,這一思想至今仍堪稱為人類智慧的花朵。

知行關系 在中國哲學史上,知行關系主要涉及知識來源、認識過程、求知方法和檢驗知識真偽的標准問題,比較側重道德意識與道德行為的關系,也包含一般認識論的意義。孔子認為有「生而知之者」和「學而知之者」。他提出「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程序,把「行」

看得比 「學文」 更重要。老子根本否認行對知的意義,認為「不出戶,知天下」,出之愈遠,知之愈少;他所追求的對象是與具體的天地萬物根本不同的道,因此須用 「滌除玄覽」 的直觀體驗方法。戰國初期的墨子以「三表」為檢驗知識真偽的標准,要「上本之於古者聖

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以此衡量知識的價值,這涉及到行為在認識過程中檢驗知識的功用。荀子強調行的重要作用,認為「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把「行」引入了認識論。在中國哲學史上,關於知行關系的學說包含三種觀點,一是知先行後,一是知行合一,一是行先知後。北宋的程頤認為,「須是識在所行之先」,「知了方行得」;南宋的朱熹強調,致知和力行不可偏廢,但

Ⅵ 植物造景的藝術原理包括哪幾個方面

植物造景的藝術原理包括:植物造景的多樣統一性、植物造景的協調性、植物造景的對比性、植物造景的意境美。

烈士陵園應以庄嚴、肅穆為基調,色彩以冷色調為主。園林綠化不同於植樹造林,保持各自的園林特色的同時,更要兼顧到每個植物材料的形態、色彩、風韻、芳香等要素,考慮到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在園林綠化中,整體與局部的協調統一尤為重要。不同植物材料,或觀花,觀果,觀干,要根據項目設計主題進行挑選,搭配,同時還要與周邊其他設施、小品、建築形成良好的組合關系。

此外,植物生長發育需要一段時間,欲充分發揮樹木配置後所形成的藝術效果,除應考慮整體美學構圖的原則外,必須充分了解植物材料生長規律,速生樹種與慢生樹種相互配置,喬灌草相結合,增強景觀的快速形成和植物群落的演替更新。

Ⅶ 談談藝術理論學習的意義

學習藝術理論的重要意義
1.樹立正確的藝術觀
正確的藝術觀就是對藝術的本性及其一般規律的正 確理解和認識。生活每天都在提出問題:是藝術還是非藝術?今天出版的成千上萬的「寫真集"是藝術嗎?所謂「行為藝術」是藝術嗎?我們怎樣確定藝術品的標准?藝術學理論將回答這些問題,幫助大家樹立起正確的藝術觀。
2.樹立正確的藝術創造觀
藝術院系的學生必然要從事藝術創作,樹立正確的藝術創造觀對自己的學校學習和將來工作都有直接意義。-切進步的藝術家都應當確立「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理念,創造出優秀的為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而不可以「游戲人生」的態度創作。
3.提高自己的藝術欣賞能力
藝術院系的學生要從事藝術創造,必須首先學會欣賞他人的作品,藝術理論的系統學習可以幫助大家迅速提高藝術鑒賞能力。

Ⅷ 柯林伍德在《藝術原理》中主張怎樣的理論

藝術家能夠自己解決如何表現的問題,而常人每每隻在藝術家作給他示範時才能把自己的情感表現出來。這樣,常人就通過藝術家而成為藝術家。這是柯林伍德在其《藝術原理》一書中所主張的理論,我們認為它是正確的。的確,我們每個人都有藝術家的情懷,也都有作詩繪畫的潛能,然而,卻是詩人和畫家才使我們的潛能轉化為現實。

Ⅸ 藝術原理與藝術經典

在西方,「藝術」一詞,源於古拉丁語中的「Ais」,類似希臘話中的「技藝」,也都相當於技術或技藝之意。這些得到的共識經驗告訴我們,中西方藝術本質論有一個共同的熟悉發生的物質前提,這就是人類對世界的藝術把握方式產生於人類對世界的生產勞動實踐的把握方式。在原始時代,人類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把握方式中,其根本是對生產勞動實踐的把握,並且以各種藝術形式表現出來,其中舞蹈就是人類原始社會對藝術把握的一種活動,也是人類原始生產勞動的一種活動。在這種物質前提下,即藝術是對社會生產活動實踐的把握,不管是中國的藝術本質論,還是西方藝術的本質論,藝術本質的體現被概括為物質實踐的技術和技藝,是理所當然的事了。西方現代藝術從它開始的那天起,藝術的目的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到了20世紀60-70年代,整個西方的現代藝術就是一種視覺、知覺和語匯標示系統的演變和進化的過程。它以現代主義為主流,不間斷地完成了藝術內部的革命。並逐漸純化了藝術內部的語言過程。而每一種藝術形式語言的變革又都在暗示著潛在性動機的沖動。通俗地講,它就是藝術家干預藝術准則所做出的運動。
現代藝術,無論是哪一個流派或哪一位藝術家個體,他們任何一種藝術風格,無論其作品特徵有多麼頑強,形式有多麼獨特,其本質在藝術上都是只有兩個字,那就是「表現」。由表現帶出郵內容,帶出了精神。說到底,表現是現代藝術家們自我確立中心的一種方式;表現藝術家們對自我意識價值體現的一種肯定。因此,表現的性質,也就成了現代藝術的總的本質。這種本質體現在每一位現代藝術家都認為他們在創造一個全新的藝術世界。
中國古代藝術本質觀側重於心靈表現說,而西方的古代藝術本質觀側重於再現模仿說,不同理論趨向是對古代中西方藝術創作與欣賞實踐的反映與總結,反過來又進一步強化和影響了不同的藝術創作與欣賞的實踐走向。
當中西方藝術隨著生存環境的變化,歷史的變遷,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變化的影響,作為共同起點熟悉的藝術本質實踐論也發生了變化,中西藝術本質論也因諸多因素分道揚鑣、,產生了各自的熟悉過程。在西方,古希臘聞名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就把藝術本質看作人類摹仿自然的一種活動,在他的理論箸作《著作殘篇》中曾對藝術這樣分析到摘要:「在許多重要的事情上,我們是摹仿禽獸作禽獸的小學生,從蜘蛛我們學會了織布和縫補,從燕子學會了造房子,從天鵝和黃鶯等歌唱的鳴學會了唱歌」。在他的《詩學》中對藝術本質也這樣的描繪摘要:「一般說來,詩的起源彷彿有兩個原因,都是出於天性。人從孩提的時候起有摹仿的本能。
自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開始的藝術「模仿說」是雄霸西方千年的藝術理論,模仿說被作為經典的藝術理論在東西方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但實際上這一理論是直接以藝術作品為邏輯起點來探討藝術的。柏拉圖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理念,現實世界是對理念世界的模仿,作為藝術的藝術品又是對現實世界的模仿,這種模仿也就是不真實的、虛幻的。另一位哲人亞里士多德則肯定了現實世界的真實性,因而也就肯定了模仿它的藝術的真實性。後來古羅馬美學家賀拉斯也繼承了藝術模仿說,直到17世紀,古典主義藝術家們還提出了「藝術模仿自然」的原則,以再現現實為宗旨的現實主義文藝可以說是模仿說的最高發展階段。這一理論探討的是藝術的本質問題,但實際上卻是從藝術作品的問題開始的,分析了藝術作品和自然、理念、事物的關系。
因此,從藝術作品作為邏輯出發點來探討藝術的本質的主要問題就在於,這種探討首先就預設了藝術是一種現實的存在,認為藝術品是一種區別於自然、理念等的存在物,然後去探討它和世界的特殊的聯系。但在這其中有兩個不可迴避的問題:其一也就是我們在前面提到的,在藝術之所以成立的預設中也就包含著藝術之為藝術的本質主義假定,反過來正因為有了這種預設和前提,藝術作品才得以成立和顯現。顯而易見,這自然就導致了對藝術的真實意義問題的掩蓋,其所探討的出發點即邏輯起點是藝術作品而不是藝術。其二,既然藝術作品是藝術的現實存在物,它是對世界的模仿,它所體現的是藝術作品和世界的關系。
以上分析告訴我們,從中西方藝術本質論發展的整個過程來看,藝術是人類的一種非凡活動,是人們生產勞動的實踐,是對現實世界的熟悉再現和情感表現完美結合,這種熟悉不能等同於馬克思藝術哲學的藝術熟悉論和藝術意識形態論,既不是意識形態論統一的藝術生產論,也不是藝術生產論統一意識形態論,而是兩者的相互統一。在當代的現實世界裡,只有中西方藝術本質高度統一才能更完整地表達藝術本質,才能更好地推動世界文明向前發展。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Ⅹ 美學,美術史,美術史論,美術原理,,藝術概論,藝術學原理的區別

呃,不知道你是不是要考學才會這么糾結,其實這幾個方向的差別是很細微的。
美學,一般而言是指有關美術的哲學,包括藝術的發生論、接受論以及各個哲學家或美學家的關於藝術的學說,比如鮑姆加登、康德、席勒等等。美學一般會從古代開始寫,一直寫到近現代,所以也算是美學史。有時候美學也指某位哲學家的專門性著作,比如黑格爾的《美學》,席勒的《審美書簡》,還有馬克思主義美學,等等。
美術史是有關美術發展過程的,理論的東西比較少,主要是歷史常識,比如不同時代的風格、流派、藝術家等等。
美術史論是美學、美術理論和美術史的統稱,一般藝術學院里都會有美術史論系。
美術原理、藝術概論、藝術學原理,基本與美學是一樣的,只不過它更強調理論,而不強調理論的發展過程,可能會羅列出來各種學說,但不會像美學那樣從古到今排列。要說這三個之間有什麼區別,那就是美術原理討論的僅僅是美術,比如國畫、油畫、版畫、雕塑,頂多加上建築和設計;而藝術概論和藝術學原理則包括更廣,也許會把舞蹈、歌劇、文學等等算作藝術的東西都囊括進來。但一般而言,藝術就是指美術。
我是專門研究美術史的博士,所以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藝術原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8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2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