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藝術對社會生活的重大意義
藝術來源於生活,也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學科,並強調指出藝術與教育一詞根本含義的密不可分性。缺乏基本的藝術知識和技能的教育決不能稱為真正的教育,沒有藝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進而系統地闡釋了藝術教育的極端重要的價值。
藝術依然可以穿破全球化生產流水線的意識束縛,從而繼續印證和發揚文化的多樣性。在思考和知識層面的需求上藝術也依然體現著功能性:已知的各種科學方法論必須建立在邏輯線索上,而藝術則用無以言表的感知方式使得體驗現實世界和現實世界之上的風景。
當代藝術日常生活特徵
當代藝術家的實踐往往介於形而上的哲學思考和具備日常生活特徵的視覺因素之間,同時經過現代主義時期創作者的實踐,藝術已經具備了廣泛性跨文化的效能。無論是評論家還是公眾,當凝視或討論藝術作品,意識到創作者所穿越的文化邊界時,個體知識結構被撫摸的快感油然而生。
一邊腦子里充滿了各種換算公式其中也計算到了不同人群的快感觸發點,一邊日復一日重蹈著現代藝術早已完成的實踐。這種做法在當下特別是公眾社會范圍內因為有著「藝術」的庇護傘而不斷調整著自身的正確。
② 藝術家要如何生存
達西先生經常收到那些藝術院校學生的私信,問到最多的問題就是「畢業以後做什麼?」對於很多書法、繪畫等專業的藝術生來說,「畢業即失業」是很多人不得不面臨的困境。
其實,從古至今,「生存問題」一直是每一個人都關心的問題,今天達西先生來和大家聊聊之前的藝術家們都是如何生存的?(我這里說的藝術家僅指書畫類藝術家,也可以帶上比如裝置,手工等藝術家。)
咱們先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聊。
在聊之前,先給大家說一個詞:藝術贊助人。就是藝術圈裡通常會說的保護人策略,簡單來說,就是投資人出錢讓你來玩藝術。現在據說還有,但是具體能做成啥樣就不清楚了。現在基本上就是畫廊、展會和拍賣模式。
在西方,藝術贊助人可以追溯到義大利的文藝復興時期,米開朗基羅,達芬奇,拉斐爾等一大批藝術巨匠,為什麼他們會作為一個偉大的群體出現在畫壇上?他們在藝術創作時靠什麼為生?當你翻開美術史就知道了,它們背後總會有一個名字,這個人就是當時佛羅倫薩的統治者美第奇家族!沒有贊助人,有再高的天賦,再精湛的技藝,只怕也是見不了光的。
美第奇家族
「保護人」贊助的當然不僅僅是物質上保證創作的條件,成功的贊助人,其實是在盡可能的挖掘藝術家本身的財富,甚至是通過自身對藝術的理解和期望,引導藝術家的創作,作為保護人,需要的不僅僅是簡單的金錢的供給,更多的需要他們對藝術思考的成熟度,這一點來說,並不是所有能出得起錢的人就能當好保護人。
而現在呢?
業內人士估計,目前專門搞書畫創作的藝術家有80%左右的人被經濟問題左右,無法完全靜下心來搞藝術創作,有80%-90%的書畫家沒有經濟實力出版自己的畫冊,進行宣傳和包裝。很多掙扎在二三線的畫家為了提升知名度,不停地參加各種書畫大賽和展覽,但是他們獲得的獎牌、證書,並不會給生活帶來大的改善,反而平添了一份買書、參賽的費用。而且,大多數靠賣字畫為生的書畫人都面臨現實問題:精品的創作費時費力,書畫家沒有出名的情況下,精品反而難以出售,書畫商也不會出大價錢收購,為了生存不得不「量產」作品。
錢鍾書說過:「年輕的時候,我們經常把自己的創作沖動當做創作才華。」無數年輕人認為自己有才華,於是一腦門子要搞藝術,至今也沒玩出什麼名堂。記得之前采訪常年居住在藝術區的一位畫家。他見證了太多由於經營不了工作室和作品而倒閉轉行的藝術家。其中一位青年藝術家滿懷信心來此開辦工作室,工作室成立初期有成群的朋友來道賀,並表示羨慕。但是,隨後他發現按自己理想的風格所創作的畫作並無人問津,即使勉強賣出也抵消不了創作成本。此後,他開始隨波逐流,大量模仿,創作一些市場上較火熱的作品類型,甚至是「行畫」。可以說,市場在變化,他的作品也在變化,但是盡管如此,這位藝術家仍沒有改善經濟狀況,沒過幾年,他的工作室越來越小,吃住行越來越差,人也憔悴,最終,工作室無奈關閉。
然後我們再反問一下,藝術家們憑什麼來引起資助人的興趣?
藝術家首先要有能證明自己創造力的作品,其次要已經形成個人風格,並必然會成其為宗師流派,否則,其藝術生涯必定是短暫的。現在想一夜暴富的藝術流民特別多,他們充其量算一個匠人,根本又不具備匠人的敬業精神。能被投機家看上的藝人實在寥若晨星,他們不一定是大師,屬於技法高明,懂得在激烈的藝術品投機市場上豎立起自己鮮明的特點。
這類人,堅持了很多年,大概就是現在活躍在中國當代藝術市場比較受追捧的那批。中國的當代藝術還完全是一個只存在投機的市場,並不具有成熟的以長期穩健的機制來為大師級的藝術家的出現提供機會。因此藏家們的眼光會追隨市場的炒作行為,而不會花費大量的心思去發掘有才氣的年輕藝術家,為其提供長期的資助,並利用自有的資源逐步地推介到市場。
所以,在我國,真正具有天分的藝術家,如果窮不死,最好能夠耐得住,至少也得用十年的時間來磨礪,積累一定量級的作品,間接地利用一下網路,懂得分寸地推銷一點作品,等待那位相士的出現。
有的人可能會說,現在網路這么發達,這么多網站APP總是可以賣我的作品的吧,如果你真的了解互聯網,你就可以看到,現在很多藝術類的app自己生存都很是問題。甚至說APP的平均壽命可能也就2,3年。細心地朋友仔細想想,這幾年不說網站,APP都換了3茬兒了吧!第一波死在沙灘上,第二波來了,第二波死在淺灘上,現在是第三波!
絕望嗎?不用絕望
我們這個電子文明的世紀,如果你想要搞藝術,我想無非就是這幾條路(自古以來也無非是這幾條路):
第一條路是成為職業藝術家,在自己活著的時候就有能力以自己的創作為生。一般性的作品並不難獲得市場,比如通俗小說,流行歌曲,符合商業需要的建築、室內、服裝、產品設計、攝影作品等等。至於這些賴以謀生的作品是否具有名垂藝術史的價值——我覺得創作的時候根本不需要去考慮這個問題,享受創作的樂趣才是重要的。這條路充滿了不確定。有可能你一輩子都賣不出去一部小說,如果你依然堅持創作(不是晃膀子的所謂波西米亞生涯,是真正投入的創作),有可能需要父母配偶親戚朋友長期供養你,甚至一生,如果對方心甘情願,那很好。但我總覺得,如果養了很多年這人都還沒成功,多半這人就是不適合搞藝術的。
第二條路其實也有很多人在走,依附於官方或學術機構,或者得到藝術基金的贊助,在我們這個時代,很多好的藝術家同時都是學者和專業研究者。
第三條路是做業余藝術家。謀一份穩當的職業,海關公務員也好,居委會主任也好,法律顧問、會計什麼的都行,在業余時間創作藝術作品。大量例子證明,許多業余藝術家的作品甚至好於職業藝術家。概因心態不同,無需迎合市場,寬松自由,發自肺腑,也不拘泥於學院派的常規。尤其是寫作,不接觸社會絕不可能成為好作家的。曾經是娘子關電廠工程師的劉慈欣說,倒是在電廠工作的時候,創作效率更高。現在反而不如以前了。第四條路,放棄成為藝術創作者的打算(這未必是條黯淡無光的路)。謀一份穩當的職業,但做一個最好的藝術鑒賞者,甚至富裕起來以後贊助別的藝術家,成為藝術活動的組織和策劃者、評論家。一個時代的文化昌明,不但需要創作者,也需要最好的欣賞者。
但是無論如何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打著我很有才華的旗幟晃膀子。不要眼高手低。這都是離藝術最遠的態度。也許大多數藝術青年僅僅是覺得「想做自己喜歡的事」,希望憑借藝術而超脫凡俗,過著像小說里寫的那種波希米亞式的生活。但殊不知藝術創作像任何其他領域的工作一樣,需要大量枯燥乏味的訓練和失敗的嘗試,過程漫長,毫無趣味,痛苦不堪,更需要長期的腳踏實地而不是什麼虛無縹緲的靈感,所以註定只有少數人能堅持,所以真正的藝術大師實在是天作之和——每個時代都將以其獨特的氣韻癥候,迎接這樣的大師。
③ 藝術家與生活的關系是什麼
社會生活對藝術家的影響,(1)家庭環境、社會制度滲透下的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的影響。任何一個藝術家都是在一定的家庭、一定的社會制度和社會生活、一定的民族文化以及一定的世界潮流與時代精神等因素的影響與熏陶下逐漸成長起來的,因此每個藝術家的生活內容、思想感情、文化意識和審美情趣等無不打上這些方面的印記。(2)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熏陶和影響。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對藝術家的熏陶和影響使非常明顯、深刻、普遍的。因為在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社會習俗以及政治文化的各個方面無不打上了民族文化、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烙印,世界各民族的文藝作品具有各自不同的民族特徵(包括藝術心理和藝術形式諸特徵)就說明了這一點。(3)世界潮流和時代精神的深刻影響。從全世界人類思想發展的現狀和趨勢而言,可以直接滲透和灌注到各個民族的文化中去,促使民族藝術在增添新的血液的同時產生新的表現形式與新的藝術種類。只有進步的民族精神與時代潮流有機地匯合成時代精神,才是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的精神動力,才能對藝術家產生強大的精神力量。
藝術家體驗生活是藝術創作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是藝術創作的基礎和准備階段,生活體驗是藝術家在觀察或接觸生活後,被生活所感動,從而產生含感情的深刻的感受和難忘的記憶與思考。生活體驗可分為自發體驗和自覺體驗兩種。生活體驗的原則和特點就是「取精用宏」「厚積薄發」。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除了自身必須要具備一定的藝術技巧、技能之外,還必須要掌握一定的生活素材。藝術家需要對生活有深刻的認識和獨到的體驗,積累豐富的生活素材,才能在藝術構思過程中得心應手地選用它來予以加工創作。
④ 在洛杉磯、紐約、北京年輕的藝術家都是如何生活下去的
另一個不穩定的原因就是,各個藝術區都面臨著拆遷,藝術家們被迫不斷的搬來搬去,從圓明園搬到798,從798搬到草場地,從草場地搬到黑橋......每次與在北京的藝術家朋友聊天,他們總是在找房子,總是在搬家。
⑤ 18世紀90年代,浪漫主義藝術家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他們過著波希米亞式的生活,留著長發,不修邊幅,而不像古典派那樣戴著塗粉的假發。他們厭棄物質生活而追求精神崇高,把人性的充分發展和發揮作為生活的最高目標。
⑥ 為什麼藝術家總是窮困潦倒
那是以前多,現在的少了。現在搞純藝術的人少之又少,分派出來的設計、媒體藝術等等都是其延伸,是將它更加的商業化,適應市場的需求,當然它是藝術的不同形式存在著。 不是每一個搞藝術的人都能成家,真正成藝術家的當代藝術工作者一般都不會窮困,而且看你以什麼標准來看待。藝術家也是要生存的,所以一個作品出來,不是義務,除非是公益募捐,只要你採納了,一般都會收費,藝術家以自己的方式表達,並從中獲得利益是很正常的。再不懂得理財的人,也會有生存的必要。至於是古怪的藝術家只在於自娛自樂,不要錢財也不是沒有,但是,這樣的藝術家更容易被埋沒,不懂得經世之道,藝術之路走得通,但人情道路不好走,難以做出有符合自己能力高度的成就。
⑦ 藝術家過的生活是什麼樣
藝術家通常把家當做一件作品來打造,住所不只是冰冷石塊的堆砌,現在更是意境般的存在了。
⑧ 藝術家在現在這個社會能存活嗎
存活當然能存活,揀破爛睡水泥管也是存活。但我想樓主所說的「存活」應該是具備一定的生活質量:衣食無憂、老婆孩子熱炕頭、父母生日拿得出錢辦壽宴、孩子要學音樂買的起琴交的起學費。
如果按樓主描述的:一個和虛名浮利無關的藝術家是不是活的很辛苦?我可以斬釘截鐵的回答你:他將很辛苦,他甚至可能連我上文描述的生活質量都不具備。因為藝術家沒有宣傳是不可能有知名度的,沒有知名度誰會買他的畫呢?陳逸飛如果不是因為美國石油大王哈默訪華時高價買下《故鄉的回憶》改名為《雙橋》作為禮物贈送給鄧小平,他會有現在如此高的知名度嗎?。再說徐冰,中國和蔡國強齊名的頂尖藝術家,1999年獲得美國文化界的最高獎項「麥克.亞瑟天才獎」,他為中國藝術家知道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天書》和這個獎。這些是虛名嗎?是虛名。但是沒有這些虛名的話,蔡國強的《 APEC景觀焰火表演十四幅草圖》能賣出7424萬港幣嗎?
虛名可以換來金錢,金錢換來安逸的生活,安逸的生活可以讓藝術家不費柴米油鹽之神,潛心投入創作,作品賣出高價得來金錢,金錢又營造安逸生活,如此循環往復,這是和虛名浮利有關的藝術家的做法。另一種是不沾虛名浮利,一心做藝術的藝術家:美院本科畢業,在家畫畫,因為沒有知名度,送到畫廊的畫一張也賣不出去,在家「啃老」,吃父母的用父母的,到了結婚年齡,父母耗盡畢生繼續給付了買房首期款,結婚生子,每天畫畫,畫到一半,妻子過來說:咱這個月房貸怎麼還啊?孩子過來鬧:爸爸,我要吃麥當勞。這個時候,作為畫家能畫出好畫嗎?
結論:外面的世界很現實,你可以不現實的一心畫畫,但你買房、結婚要的是真金白銀。你可以說不結婚不買房,但你父母老了要你贍養,孝敬父母、給他們買好吃的、他們生病了帶他們看病,這些都要錢,這些東西也需要一定的財力,不求虛名浮利光畫畫是負擔不起的。所以,為畫不為生,先說生,有生才有畫!
⑨ 一個藝術家到底該如何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這是一個非常問題,中國藝術品市場現狀,導致了藝術家不能成為職業,需要一個偉大的人+偉大的創新來改變這一現狀,國際上藝術品的三包服務,在中國為什麼就不能實施呢。
⑩ 哪些國外著名的藝術家(包括畫家、音樂家)生活很窮困
倫勃朗 他所創作的《夜巡》沒有得到僱主的認可並退貨。這件事給他來了極大的傷害,使得他名譽掃地,成了阿姆斯特丹最不受歡迎的畫家,訂單稀落,弟子也不再登門,經濟名畫檔案越來越困難,最終宣布破產,搬到了貧民區,直至在貧病中去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