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當代藝術如何確定自己的文化

當代藝術如何確定自己的文化

發布時間:2022-12-12 13:13:04

A. 傳統文化如何在當代藝術中體現

藝術是文化的體現,東方藝術是這樣,西方藝術也是這樣。人們從繪畫中看出中國畫與西方油畫的差異,追根溯源實際上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在繪畫藝術上的體現。

傳統文化是文化的精髓,是經過歷史和實踐檢驗證明了的有價值的應該傳承的文化。

在當代藝術中體現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傳承下去並為當代服務,也是藝術發展的需要,合乎藝術發展的規律,而且也是歷代藝術所遵循的傳統。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等藝術作品大部分都是以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為題材,賦予其文藝復興當時的人本主義思想,不僅產生了積極而廣泛的社會影響和效果,而且極大地促進和推動了藝術的繁榮和發展。

B. 當代的藝術是什麼

「當代藝術」在時間上指的是今天的藝術,在內涵上也主要指具有現代精神和具備現代語言的藝術。之所以現在的展覽普遍用「當代藝術」的提法,是因為用「現代藝術」的名詞容易與已有過的「現代派藝術」混淆,同時,「當代藝術」所體現的不僅有「現代性」,還有藝術家基於今日社會生活感受的「當代性」,藝術家置身的是今天的文化環境,面對的是今天的現實,他們的作品就必然反映出今天的時代特徵。

現代藝術,又稱現代派藝術,很難有一個准確的定義。大致來說,被稱為「現代主義」或「現代派」的藝術,是指20世紀以來,區別於傳統的,帶有前衛和先鋒色彩的各種藝術思潮和流派的總稱。現代藝術的瓦解起源於古代地中海沿岸(埃及、希臘、西亞)的西方藝術到19世紀後期,出現了轉變的苗頭,這個苗頭進入20世紀後,成為西方藝術的主流,這就是西方的現代藝術。

後現代主義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美術界最時髦的話題,然而沒有任何一個源於西方的學術名詞像後現代主義這樣被賦予了如此豐富的多義性和歧義性。披覽見諸報刊的眾多有關文章以及打著這個招牌的各類美術創作,我發現後現代主義幾乎被當成了一個無所不包的雜貨鋪。在許多中國年輕藝術家那裡,後現代主義被演繹為潑皮無賴式的玩世不恭、社會責任感的喪失和崇高精神的消解。體現在畫面上往往是可口可樂商標和京劇戲裝人像的簡單拼湊。

C. 中國當代藝術的獨立性與傳統文化資源有關系嗎

第一,強調知行統一,知識與道德統一中國古代哲學體系,其核心就是倫理道德學說,其宇宙本體是倫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實體,其哲學理性是道德化的實踐理性。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他看來,人倫效法自然。他把自然人格化了,倫理化了,人的價值以倫理原則為尺度。從認識論上看,中國傳統哲學強調知行統一,認識與道德統一,認識的目的是在於覺悟,在於行德。《白虎通義》稱:「學之為言覺也,以覺悟所不知也。」所謂覺悟,就是打開心靈的混沌,煥發德行的潛力。以德行覺悟為認識的主要目標,既是中國文化倫理型性格的表現,又助長了它的倫理化走向。因此,中國文化認識外在客觀事物,即使是自然界,也把它與人倫道德攪在一起,而不把它當作獨立的認識對象。如果說西方文化是「智性文化」,那麼中國文化可以稱作「德性文化」。在這種「求善」的德性文化模式制約下,中國的「治道」要津不在「法」冶,而在「人」治,而「人」治又特別注重道德教化的作用。「以身訓人是之謂教,以身率人是之謂化」,尊者、長者尤其要講究以表率服人。所謂「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這一思想的通俗化、大眾化的表達,則是「上樑不正下樑歪」。人治先於法治,身教重於言教,這是中國文化的傳統。第二,以懲惡揚善為宗旨,強調教化作用中國文化十分強調「懲惡揚善」和教化作用。如中國古代文學歷來就強調「文以載道」,十分重視文學的教化作用,提倡美與善相結合。宋代理學家周敦頤說;「文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用),徒錦也,況虛車乎?」(《通書•文辭》,《周元公集》),並不承認文學在傳播政治倫理學說外,還自有獨立的價值。唐代詩人杜甫也說:「文章一小技,於道未為尊」(《貽華陽柳少府詩》),因文章主要是載道的而不敢以文章寫得好而自尊自傲。在繪畫藝術中,畫家著力表現花草樹木、飛禽走獸、山川日月、天地萬物,不是為了表現它們自身的美,而是因為從它們的生命節律和形式可以聯想到人類社會的運行節律和形式,體悟到倫理道德和思想感情。正如墨竹畫家文灝說:「竹如我,我如竹。」他之所以醉心於繪畫「心虛異眾草,節勁逾萬木」的竹子,就是要用竹來頌揚謙遜的品格。堅貞的氣節,藉以砥勵自己的品格。寫物是為了寫人,以頌揚人倫道德、節操。在中國的文學與藝術中,自然都成了有性格、有感情的,「一切景語皆情語」,情景交融的作品方為上乘之作。中國的文學與藝術浸透了人倫道德的觀念,成為勸善的工具,教化的載體。就是史學,也不以存史為主要目的,而以「寓褒貶,別善惡」為宗旨。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說,孔子作《春秋》,是「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寫歷史是服從和服務於倫理的需要。中國古代教育也是把倫理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把學習文化知識放在第二位。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成為有道德的「君子」。孔子說:「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孟子也明確指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明人倫」,「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總之,中國古代文化,無論文學藝術,還是史學、教育都以「懲惡揚善」的教化為目的,滲透了倫理道德觀念。第三,強調「忠、孝」,充滿人文精神中國古代文化特別重視宣傳「忠」、「孝」觀念。宗法專制的中國古代社會把天下(國家)視為一個大家庭,封建國家的政體就是按照父權家長制的模式建立起來的,君主是全國的「嚴父」。誠如黑格爾所說:「中國純粹建築在這樣一種道德的結合上,國家的特性便是客觀的『家庭孝敬』。中國百姓把自己看作是屬於他們家庭的,而同時又是國家的兒女。」所以,中國封建統治階級提倡「以孝治天下」。他們認為:「其為人孝梯,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論語•學而》)在他們看來,在家孝順父母,出外就能忠於君王,就不會犯上作亂,天下也就太平了。中國古代政治從來就沒有完善而獨立的法律制度,而是以德代政,以道德說教來代替法制制度的實施。此外,中國古代文化充滿人文精神,具有非宗教性品格。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事、人倫擺在首要地位,而不是宗教。孔子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不語怪、力、亂、神」。由於中國文化充滿人文精神,重人倫,講究「忠」、「孝」、「仁」、「義」,所以,造就了歷史上眾多的捨生取義、精忠報國的志士仁人。由於中國文化的強烈的人文精神,才有中華民族巨大的凝聚力,才有數千年輝煌昌盛的文明。但是以孝親、忠君為核心的封建倫理意識,也是殘害人民的精神枷鎖。「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封建糟粕,也嚴重地阻礙了歷史車輪的前進。二、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不但有四大文明古國,也曾經出現過許多優秀的文化體系。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認為,在近6000年的人類歷史上,出現過26個文明形態,但是在全世界只有中國的文化體系是長期延續發展而從未中斷過的文化。這種強大的生命力構成中國文化一個重要特徵。中國文化的強大生命力表現在很多方面,但最突出地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表現出無與倫比的生命延續力。就世界范圍而論,中國古代文化雖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卻不是最早的。但在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文明與文化中,唯有中國傳統文化表現出有最頑強的生命延續力。這種無與倫比的生命延續力,使得中國傳統文化成為世界上唯一綿延不絕發展至今的一種文化類型。在人類歷史上,多次出現過因為民族入侵而導致文化中絕的悲劇,如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因亞歷山大大帝國佔領而希臘化、愷撒佔領而羅馬化、阿拉伯人移入而伊斯蘭化,希臘羅馬文化因日耳曼蠻族入侵而中絕並沉睡千年。但是在中國,此類情形從未發生。文化學界將七個古代文化——埃及文化、蘇美爾文化、密諾斯文化、瑪雅文化、哈拉巴文化、中國文化——稱為人類原生形態的「母文化」。而在它們之中,持續至今而未曾中輟,表現出無與倫比的延續力。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古代文化雖未受到遠自歐洲、西亞、南亞而來的威脅,但也屢屢遭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軍事沖擊,如春秋以前的「南夷」與「北狄」入侵,十六國時期的「五胡亂華」,宋元時期契丹、女真、蒙古人接連南下,直至明末滿族入關。這些勇猛剽悍的游牧民族雖然在軍事上大占上風,甚至多次建立起強有力的統治政權,但在文化方面,卻總是自覺不自覺地被以華夏農耕文化為代表的先進的中原文化所同化。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游牧或半農半牧民族在與先進的中原文化的接觸過程中,幾乎都發生了由氏族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或飛躍。軍事征服的結果,不是被征服者的文化毀滅與中斷,而是征服者的文化皈依和進步。而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傳統文化又多方面地吸收了新鮮養料,如游牧民族的騎射技術,邊疆地區的物產、技藝等,從而增添了新的生命活力。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說中國傳統文化猶如萬里長江,是由無數高山上的涓涓細流,匯合成奔騰的大河,一直向前發展,從不中斷,直到匯入大海。所以,中國傳統文化在發展中既是一脈相承的,又匯入綜合了我國各民族的智慧,形成了獨特的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文化體系,成為人類文化史上的偉大奇觀。第二,表現出非凡的包容會通精神。中國傳統文化在自己的發展歷程中,從不抱殘守缺,固步自封,而總是能以非凡的包容和會通精神來豐富和完善自己。中國傳統文化的這一精神首先表現在對諸家學說採取兼容並蓄的學術主張。中國古代思想家雖各有所尊,但又提倡「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並把這當作文化發展的理想境界。所以,春秋戰國時雖百家爭鳴,互相駁難,但也互相吸收。如呂不韋就主張統攬百家,這一思想集中體現在他主持編撰的《呂氏春秋》上。而中國傳統文化中,儒、釋(佛)、道三者得以長期並存,更是典型地反映了這一包容會通精神。所以,在中國古代,儒、釋(佛)道三者的神可以並祀於一堂,在《西遊記》、《紅樓夢》等古典小說中更是可以見到三者合一的許多具體描寫。唐太宗在《大秦景教碑》序文里,甚至表達了任何宗教都可以融合在一起的思想。事實上,古代中國除了儒、道、佛三家並存外,甚至還以寬厚的心態接受了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其他宗教。正是這種包容會通精神,使得中國文化具有了非凡的融合力。在中國文化發展過程中,這種融合力使得中國文化在漢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善於有機地吸收中國境內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化——如楚文化、吳文化、巴蜀文化、西域文化等,形成具有豐富內涵的中華文化。中華各民族文化,例如歷史上的匈奴、鮮卑、羯、羝、羌、契丹、遼、金等民族的文化,都融匯於中國文化的血脈之中。沒有這種融合,也就沒有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在20世紀70年代初,曾與日本學者池田大作有過一次著名的對話,在這次對話中,他指出:「就中國人來說,幾千年來,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眾,從政治上文化上團結起來。他們顯示出這種在政治、文化上統一的本領,具有無與倫比的成功經驗。」(湯因比:《歷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三、突出的地域性和多樣性第一,中國文化因地理環境多樣性而呈現豐富的多樣性。中國作為一個幅員遼闊的泱泱大國,早在兩干多年前,其版圖便「東漸於海,西被幹流沙。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中國各地的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經濟、政治水準也參差不齊。因此,中國文化自其發生期,即因環境的多樣性而呈現豐富的多元狀態,到晚周,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已大體成形:從大的文化類型來分有在濕潤的東部發展起來的農耕文與在乾燥的西部發展起來的游牧文化;從不同地域細分:東臨滄海有齊魯文化;「四塞之地」有秦文化;地居中原有晉文化;荊楚大地有楚文化;而同在長江流域而分處上游、中游、下游分別有巴蜀文化、楚文化與吳越文化;這些文化因地域不同而各有特色。在中國文化史上,由於人文地理之異,以至於文化思潮也龐雜多歧:在一定歷史時期,不僅各地區學術研究有自己傳統的研究領域,反映出文化思潮的連續性和地區間的相對獨立性,而且在同一領域中,由於地區間的差別而形成不同的派別。如清代江蘇、安徽學者皆以治經為主,浙江學者擅長治史。在宋代文壇上,形成以黃庭堅為首的江西詩派,以徐照、徐鞏、趙師秀、翁卷為代表的永嘉派;明末形成以李東陽為首的茶陵派,以袁宏道、袁宗都、袁中道為代表的公安派,以鍾惺、譚元春為首的竟陵派;清代則有以朱彝尊為首的浙西詞派,以方苞、劉大柵、姚和為首的桐城派,以渾敬為首的陽湖派,以張惠言為首的吳派。這些派別均因地域得名,反映了地域性的文化分野。第二,中國文化由於在地理位置特殊的半封閉環境中孕育和發展,而具有獨立的自成體系的人文內涵中華民族生息在東亞大陸上,東面是茫茫大海,西北面是一望無際的廣大沙漠,西南面是高聳入雲的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其地形特點是西高東低,形如一把巨大的躺椅,背靠歐亞大陸腹地,面對遼闊的太平洋。這樣的地理環境決定了中國文化是一種大陸文化,它產生於一個半封閉的大陸環境中。因此,中國文化遵循著一條獨立的自成體系的發展道路,與其他古代文明古國大不相同。中國古代文化的獨特性與悠久性達到了驚人的統一,這是世界文化史上絕無僅有的珍貴現象。由於中國地理位置處於半封閉的大陸環境,中國文化的發生期,大體是在與東亞文明圈以外諸文化相隔離的情況下獨自完成的。它有著鮮明的獨特性和自主性,與東地中海文化和南亞文化大相徑庭。以文字為例,中國自殷商通用至今的表意方塊字,與發源於美索不達米亞,後來流行於世界大多數地區的拼音文字,其淵源和特性都迥然相異,成為世界文化史上獨成一統的特例。從文學藝術上看,中國文學藝術自成一體。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與古印度的《黎俱吠陀》,以色列地區的《希伯萊詩》,古希臘的《伊里亞特》和《奧德賽》處於同一時代,但《詩經》中的《國風》和《大雅》既不同於《黎俱吠陀》、《伊里亞特》那種近於小說、戲劇的敘事詩和史詩,也不同於《希伯萊詩》那種歌唱人生與宗教的抒情詩,而是一種以世俗生活為題材,敘事與抒情相結合的詩。從哲學上看,中國哲學也有一整套獨特的范疇體系。如先秦兩漢提出的陰與陽、天與人、名與實、常與變,矛盾觀中的一與二,人性論中的善與惡。魏晉時期玄家綜合儒道兩家,提出有與無、體與用、本與末、一與多、言與意、動與靜、自然與名教等等,與歐洲哲學從亞里斯多德到康德、黑格爾創立的范疇體系(如實體、數量、性質、關系、地點、時間、姿態、狀況、活動等)在立論的角度和側重點上均大異其趣。

D. 傳統文化如何在當代藝術中體現

可以將傳統文化融入到現代審美中,我知道一個國貨美妝品牌海芙謎,區別於眾多國貨美妝品牌一味追求與國際大牌保持時尚感步調一致的特點,而是原料、產品形態、內外包裝、各類飾紋與設計上,都不厭其煩地在每一個觸點上埋設了與東方美學有關的內容。在視覺設計方面,海芙謎白月光套盒採用高級感的簡約白為主色調,搭配雲鎖、梅花、喜鵲等古風元素做獨特的精緻化包裝,東方材質與經典工藝鑲嵌入頁面,繁復與簡約,互相碰撞卻也相得益彰,與其他熱衷於將東方元素繁瑣堆砌的品牌具有明顯的差異化特徵。

E. 當代藝術如何在廣闊的文化語境中確證自身

當代藝術的語境是怎樣在廣闊的文化語境中確證定位自己的?這話應該和題主是一個意思。藝術二字的廣義外延很多,美術藝術,音樂藝術,舞蹈藝術,雕塑藝術,陶瓷藝術,文學藝術。思想創意藝術,曲藝藝術,民間藝術等等,所有的藝術都是在文化語言藝術的境界沃土裡滋生的各類藝術。

藝術家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能把人類的靈魂,豁然開朗在萱姿舞動的作品裡。跳動在流淌的浪花音符里。縹緲在冰上舞步的交融里。高速飛翔在藍天宇宙的空間里。融化融入在普濟眾生的心田裡。這樣美妙音樂的震撼旋律,這樣動感悠揚的畫卷,這樣流芳萬古的文字詩篇,這樣活靈活現的雕塑陶藝,才是藝術家們的驕傲,才是朔造人類更美靈魂,引領時代潮流,推動歷史前行,眾生人民信賴的真正藝術家和藝術作品的語境高深高雅。

F. 如何正確認識當代藝術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當代藝術無論是學術推進和市場化進程,都得到迅猛的發展。並且,與整個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密切相關。尤其是,不同階段呈現出不同的時代特徵;它從模仿、借鑒西方現代藝術的陰影中逐漸走向本土化,並呈現出一種明顯的原創風格。理解「當代藝術」,必須對「當代性」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所謂「當代性」,就是藝術創作在時代進程中保持的先鋒性、探索性和獨立性。「當代性」不僅是當代藝術的價值核心,也意味著當代藝術的雙重任務。首先,必須面對現代性直到當今都沒有解決的問題或完成的任務;再一點,必須面對今天這個時代的新現象,比如電子圖像、數字圖像、網路等這個時代所特有的物質形式。當我們說某件作品具有「當代性」時,就意味著這件作品具有關注現實的性質。當然,具有「當代性」的作品不一定都是好作品,所以,對具有各個時代屬性的作品本身該如何評價,還有很多因素。
理解「當代藝術」,重要的是在作品中感受藝術家對今天的文化現實、社會生活中表達的「當代性」,在作品中尋找藝術家的想像力和思想痕跡。換句話說,首先是態度和立場,一件作品到底有多少藝術家自己的觀點,表達個人所創造的形式語言,以及個人的藝術觀念等。藝術家置身於今天的現實,作品必須面對今天的現實,必須反映出今天的時代特徵,即使是針對歷史、經典以及未來話題,在表現上也要進行一種當代性和當代感受的轉換。一個時代最好的藝術能直接體現出這一時代的民眾心理狀態及精神現象。當代藝術是時代的前沿,最能代表一個時代。作為視覺力量能夠准確地反映出中國正在發生的深刻變革。
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大量作品中我們發現,當代藝術更多的是在媒介、語言和感覺中體現出「當代性」。也就是說,它更多傳達的是不同於其他時代的文化針對性,表現當今藝術家體驗到現實中不同於常人的最敏感的生存感受——用當代的藝術語言和媒介進行轉換與表達。如果說,後現代藝術主要區分傳統與現代的關系,以解構、觀念等更多的方式介入藝術本體的變化,那麼,當代藝術則強調的是建構藝術與時代背後的文化感覺的關系。從中國當代藝術30年的坎坷道路上,我們發現,只有反映和表達現實問題,才是當代藝術的立足之本。
由於當代藝術的獨立性、實驗性和社會批判性,因此在中國藝術史上無疑是一場價值革命。當代藝術在中國如此引人注目,是它在現實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所至——但是,我們是否真正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分量?關鍵是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結構。國家、政治體制、經濟基礎、意識形態特徵和文化氛圍等等,所有這一切,匯成了一個無可代替的特殊場域,我們投入其中,就會產生一個基本感覺,就不會顛倒黑白混淆方圓。這種感覺迴旋其中,如影隨形。從這個意義上說,進入藝術既是體驗當代,我們甚至在當代藝術中更強烈地意識到生活本身。
回想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左翼美術的實踐是以深入街頭、走向民間、到群眾中去、深入生活而展開的,它繼承了「五四運動」倡導的藝術思想,即「藝術社會化」和「社會藝術化」,也是「出了象牙之塔」和「走向十字街頭」的延續。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美術界都在談論「為藝術而藝術」和「為人生而藝術」。它們對左翼美術有著極大的影響,雖然與當代的介入不同,但看待藝術社會關系的視角有許多一致的地方。仍然可以發現它們的積極意義,仍然可以發現藝術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中與社會、政治的特殊關系。從另一個視角來看,將藝術塑造成為社會結構中的積極元素,這是近代中國思想啟蒙運動的結果,也是建設現代化國家的一種積極努力的結果。
今天,當代藝術在中國正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和考驗,這就需要藝術家與批評家,還有那些關心當代藝術的熱心觀眾,在不同程度上做出各自的調整。總會有一天,當代藝術將成為過往的歷史景象,供後人去研究和訪問。今天,當代藝術依然在成長的過程中,遠還沒有到「論功行賞」的時候,很多問題不是當務之急——留給後人去總結和批判。首先要做的事情是繼續努力地表述我們這個時代,努力表述我們這一代人,與周圍的歷史進行全方位的對話。這其中,不僅需要思想和態度,更需要精神和勇氣。
今天,我們很多人,包括一些批評家和理論家,以及收藏家和媒體,對當代藝術的理解依然停留在過去成功成名的藝術家身上,認為他們是衡量或判斷中國當代藝術的惟一標准。這種認識上的局限和視野的狹窄暴露了當代藝術的一些問題。今天,當代藝術呈現出一種混亂和停滯狀態,尤其那些「商業神話」,使得早年的批判性和獨立精神正在消失。它的成長與發展,與我們的生存環境息息相關,是藝術介入社會的一種有效方式。也是當代藝術一直面對的問題。有人說,中國當代藝術是魚龍混雜,我以為,這句話說得真好——因為,魚龍混雜才是當代藝術的正常生態。重要的是,我們始終與當代藝術站在一起,共同呼吸我們這個時代的空氣,承擔自己的命運。2009年12月,「中國當代藝術院」在北京掛牌成立,說明了官方對當代藝術的接納與認可,很有可能,若干年之後,在中國成為一種主流藝術。
從中國的歷史情境出發,當代藝術向社會現實和日常生活的拓展,藝術家改變現代主義的個人化的形式追求,注重交流與互動。互動不僅是跨界的結果,還意味著藝術人格的改變,以開放的心態,去呈現個人對社會、對歷史、對生活、對存在的感受和體驗。當代藝術需要一種介入,介入就是一種立場和態度,是針對某種問題所採取的手段,然後以行為和視覺方式呈現出來。我們強調的介入不是一般的社會活動,而是一種批判意識。介入是以藝術的方式提出問題、反思問題並質疑現狀。從另一個角度說,介入能改變我們原有的觀看藝術和欣賞藝術的方式。當代藝術的種種實驗,是對社會變革的記錄,它只代表它的時代。同時,它還是一個與社會緊密相關但又具有高度獨立性的思想活動和知識活動,當然,還是一種追求自由、智力和解放的活動,任何一個藝術家都可以通過智慧獲得自由和解放。
「當代藝術」就是我們面對我們所處的時代和社會問題所採取的態度,將態度轉換成一種藝術形式。其實,藝術不解決問題,但藝術可以發現問題和表現問題。當代藝術在任何社會轉型和變革時期,是藝術家覺醒之後的自覺創造。藝術家能夠敏感地發現問題,並將一個純粹的問題一直保持下去,直到把它搞清楚為止。當代藝術要求藝術家必須對曾經發生過的歷史做文化上的清理,揭示人在現實處境中的真實狀態,催人思索,催人覺醒。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

「於無所希望中得救」。從藝術的意義上說,他們是我們這個時代極少數具有反叛意識的人物,憑著敏感和先見准確把握了時代的特徵,同時,影響並改變著同代人以及後人的日常生活和思考方式。
「當代藝術」改變了傳統的觀看方式,也就是說,作品不再賞心悅目,不再為觀眾提供「美」的圖像,而是引發觀眾對現實社會的關注與思考。藝術開始介入到現實社會的種種問題中。它要求藝術家不能在一個充滿問題的時代,創作毫無感覺的作品。當代藝術在當代中國確實有一種無限的可能性,與現代藝術相比,確實更具有人道主義的獨立人格和探索價值;從社會形態上看,打破了一元化的傳統創作機制,尤其是在學科建立上,推動了多元化方向的發展。其實,當代藝術就在我們身邊,關注、介入同時還豐富著我們的生活。在中國,當代藝術已經顯示出特有的生命力和時代意義。英國藝術史家貢布里希在《藝術發展史》中曾這樣說過:「過去也好,現在也好,藝術家還要做其他許多工作。只是我們要牢牢記住,用於不同時期、不同地方,藝術這個名稱所指的事物會大不相同。」
如果說,現代藝術的價值在於以藝術的解放推動人的思想解放,那麼,當代藝術的價值就在於以藝術的多元和對生活感受,推動人們對社會現實的深度思考。由於當代藝術的動態性和即時性,導致了它的多義性、敘事性、復雜性和多樣性。在中國,當代藝術是藝術家獲得的自由和解放,也是人性的覺醒。(劉淳)

G. 如何讀懂當代藝術

中國當代藝術走過了50多年的發展歷程,在90年代掙脫了政治「無形之手」的掌控,走向成熟,但同時,卻又無可奈何地落入了另一隻更難以逾越的商業功利主義的「無形之手」中。
中國藝術要獲得獨立價值,只有立足於真實的生活體驗和本土文化,建立起自己的價值標准和健全中國當代藝術從時間上一般是指新中國成立後到現在發生的美術現象。
到了20世紀80年代,在當時社會思想解放和觀念更新思潮影響下,青年美術家們懷著理想主義的熱情,以群體性的對西方現代美術樣式的模仿,像浪潮一樣形成了對傳統規范和專制文化理念的沖擊。
當代藝術是與傳統藝術有著不相同目的,是進入市場的藝術。
對消費者而言,藝術在很大程度上是生活的調味品,是為了讓生活過得輕松、多姿多彩。
當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越來越專業化,人們對其他領域的了解就趨於泛泛的了解,因此,對大眾而言,其藝術素養不免參差不齊或普遍偏低。
接近大眾藝術不是去尋找生括深處的底蘊,而主要是為了獲得感性的歡娛。
從感性世界去激括泛味的現實世界,希望輕松地不費復雜腦力地就能獲得快樂,排斥艱深的思索。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進入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時期。
中國社會結構開始轉型。
藝術家感到過去曾經鄭重其事對待的事情,在失去了神聖的光環後,顯得滑稽可笑。
因此產生出政治波普、玩世寫實主義、艷俗藝術等藝術形態。
在20世紀中期,大家熟悉有國、油、版、雕,年、連、宣,而現在就比較多樣了。
再一個就是在渠道和結構上的多樣。
過去比如美術家協會就可以把全國的美術家組織引導起來。
但是現在除了體制內的也有體制外的藝術家和藝術活動,而且也有體制內外之間的藝術家和藝術活動。
當代中國藝術是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多元化格局,是一個極度個性化的時代。
如從技法上看有(照相)寫實、超現實主義、寫意、表現、抽象等等;
從藝術現象上看有政治波譜、行為藝術、裝置藝術、影象、卡通藝術、艷俗藝術等等。
徐悲鴻是一位美術教育家與畫家,其長於國畫,擅長油畫,精於素描,為中國畫的改良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提出「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中西古今結合的改革思想。
在50年代,當李可染、黃胄這些人出來的時候,把寫生、速寫放到國畫里,老的國畫家對的作品持一種批評的態度,但現在李可然已經成為國畫傳統的代表人物了,而在50年代代表的是新的觀念,在那個時候也是有「前衛」色彩的。
而到現在,從80年代開始,中國的油畫有各種風格和樣式,目前很難說哪種風格,哪個「主義」完全代表了中國的油畫。
要比較客觀和全面地理解當代藝術,不能放開它的時間性,它屬於一個特殊的歷史階段——所處的歷史階段。

H. 當代藝術,我們到底要如何看待

有很多觀點,地看你自己贊成什麼。先要學懂什麼是當代藝術,再進一步深入思考,然後就有了你自己的看法。你自己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到時候你自己就回答了,而且會很有成就感。

I. 什麼是當代藝術

現當代藝術(Modern-Contemporary Art,約1916——),即現代主義藝術運動、後現代主義藝術運動、當代主義藝術運動的全稱和簡稱。現當代藝術,在時間概念和方位上是針對和區別於原始美術、古典美術的。現當代主義藝術非理性的否定一切的既有的社會價值觀,否定藝術,甚至否定自我;以達成和升華為一種超能的藝術經驗。

現當代藝術的主要人物

1、森達達:森達達,率先吹響85美術新潮號角的人;與栗憲庭等四人被稱為「中國當代文化四巨頭」,與艾未未、黃永砯並稱為現當代藝術史之當代藝術運動的「三巨頭」。

2、栗憲庭:栗憲庭是因為利用當時80年代中國僅有的專業報刊《美術》及《中國美術報》,推介「星星畫會」及「85美術新潮」而受到圈內藝術家所推崇的。關於「教父」的說法,並非90年代後的那位美國學者的發明,而是在80年代中期以柴小剛為代表的與栗憲庭關系密切的藝術家們私下裡就尊栗憲庭為「教父」了。

J. 如何解讀當代藝術傳統與當代應當以各種面貌展現

藝術這個詞所包含的范圍很廣,對於藝術的定義有千千萬萬種,藝術界的學者對於藝術有自成一派的說法,普通群眾對於藝術二字的理解同樣也有著不同的理解,但無論哪種解讀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因此我們不能一味的用自我的藝術欣賞能力來評價藝術。藝術的歷史淵源悠久,人們對於古時候的藝術與現在生活中的藝術做出了明確的劃分。但無論是傳統還是現代藝術,它們所被展示的方式依舊是通過教育,貿易等。

藝術可以是無拘無束的,但它所發展的方向應該是光明的純潔的,同時也要符合社會價值觀的,我們在受藝術影響的時候,也應當通過創新等途徑對那些將要失傳的藝術進行傳承。

與當代藝術如何確定自己的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4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24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6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7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