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棗庄的藝術形式有什麼

棗庄的藝術形式有什麼

發布時間:2022-12-15 00:39:53

A. 流行棗庄民間的地方曲藝形式有

柳琴戲,皮影戲,鼓兒詞,山東快書,運河大鼓,蓮花落子等等

B. 棗庄嶧城的傳統民俗有哪些

泰山行宮廟會。台兒庄區四月初八(農歷)泰山行宮廟會是魯南、蘇北地區最大的古會,不但是佛教信士較大的進香日,而且也是方圓數百里商賈雲集、百貨聚集之時。廟會期間,各地藝人也來助興,熱鬧非凡。如今,這一廟會已成為蘇魯交界地區物資交流大會。
此外,還有千頭山廟會、滄浪淵廟會以及山亭民俗村等。棗庄在生活、生產、節慶、禮儀、方言俗語等鄉風民俗方面也都有自己的地方特點。
6、成語故事
(1)毛遂自薦。戰國時,秦國進攻趙國。趙國公子平原君向楚國求救,要選拔二十個隨員,尚缺一人。食客中的毛遂自我推薦,要求同去。趙勝說:有本領的人,好比袋裡的錐子,錐尖會露。你在我這里三年,沒有見到你有什麼本領。毛遂說:如果你早就把我放在袋裡,我這把錐子早就「脫穎」了。於是趙勝帶他到楚國去,幫助說服楚國同趙國訂立盟約,出兵救趙,保衛了趙國。後來就用「毛遂自薦」比喻自告奮勇,自我推薦。
(2)鑿壁偷光。西漢匡衡少年時家貧,夜裡讀書沒有燭,就把牆壁鑿個洞,把鄰居家的燭光引來,照著讀書。因為他勤奮好學,終於成為一位學識淵博、出類拔萃的人物。後來就用「鑿壁偷光」形容勤學苦讀。
(3)雞鳴狗盜。戰國時,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被秦國扣留。他的門客中有擅長盜竊的人,夜裡假裝成狗到秦國宮里去偷了狐裘獻給秦王的寵姬,由她向秦王說情,孟嘗君才得釋放。走到函谷關時正是夜裡,按規定雞叫時才開門。門客中又有一個會裝雞叫的人,假裝雞叫,騙開了城門,讓孟嘗君出了關,使他們得以逃回齊國。後來就用「雞鳴狗盜」比喻不足稱道的卑下的技能。
(4)焚券市義。戰國時,齊國的孟嘗君叫馮諼到薛地收債。馮諼便把債戶找來,說孟嘗君免了他們的債,不用交還了,當場把債券全部焚毀。孟嘗君責怪他。他說:你缺少的不是錢財,而是義,我這樣做是「為君市義」。「焚券市義」意為焚燒證券,贏得人心。
(五)民間工藝
(1)陰平毛筆。由棗庄市陰平毛筆廠生產,主要產品有:狼毫、羊毫、斗筆等。陰平毛筆製作工藝精細,質量不斷提高,深受海內外用戶歡迎。產品除少量在國內銷售外,主要遠銷港澳地區、日本、朝鮮及東南亞各國。
(2)張范剪紙。張范剪紙工藝精巧,取材廣泛。1987年,薛城區張范鎮成立了全省第一家農民剪紙協會。協會每年都舉辦民間剪紙活動,會員的作品不僅在國內外獲獎,而且還遠銷南韓、美國、日本等地。
(3)伏里土陶。最早生產於小邾國,具有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形制和濃郁的漢代風韻。從1978年開始,經甘志友先生三十年搶救、發掘整理後,被專家譽為「中國土陶當中獨系發展起來的稀有藝術品種。」作品流入26個國家和地區。美國《國際日報》、香港《大公報》、《紫荊》雜志等國內外媒體多次給予報道。
(4)賀窯土陶。具有數百年歷史的賀窯土陶工藝,解放以後重放異彩。它以賀窯村東鳳凰台下獨特的紅土為原料,燒制的土陶堅固耐用,物美價廉,很受用戶的歡迎。專家對賀窯土陶的評價是:十分柔軟,富有油性,耐火性強,是土陶製品的最佳原料。
其他工藝名品還有:薛城區張宗元的石雕藝術,嶧城區吳林玉雕系列產品,滕州市的絹屏、仿古綉片、掛扇、摺扇,嶧城區的編磬,市中區的綉品系列、鑄銅工藝以及石頭工

C. 山東棗庄 民俗

山東棗庄

山東棗庄物華天寶,風景秀麗,環境優美。抱犢崮國家森林公園山勢險峻突兀,如擎天柱直插霄漢,園內森林植被面積大,是我國罕見的亞熱帶長綠闊葉樹種的天然雜木林的匯集區,珍貴樹種繁多;台兒庄古運河雄偉壯麗,百舸爭流,像條玉帶一樣繞城而過;嶧城石榴園風景區榴樹茂密,青檀纏繞,曲徑通幽,奇樹、山泉、古冢、寺廟、碑刻隱現於榴園之中。棗庄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這里人文旅遊資源豐富,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墨子的故鄉。在這片富饒的土地上有北辛文化遺址、古滕國、古薛國遺址及眾多的漢墓和蔚為壯觀的漢畫像石,都在市區境內。歷史上曾有過許多名人志士,「自薦」而名傳後世的毛遂,「鑿壁偷光」的大經學家、西漢丞相匡衡,明代翰林大文學家賈三近等,他們在這塊土地上留下了眾多的勝跡給後人以啟迪、以影響。為國為民立下大功勞的鐵道游擊隊其紀念碑、群雕巍然屹立在美麗的微山湖畔;佔地三萬四千平方米的台兒庄大戰紀念館,再現了當年參加震驚中外的台兒庄大戰的愛國將士浴血奮戰的宏偉場面。這許許多多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將棗庄這塊錦綉山川點綴得更加威武雄壯。?棗庄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方便,是南北交通要道。京滬鐵路、京福高速公路縱貫南北,薛棗支線連接兩地,京杭運河穿過市區南部,順流而下,可達浙、滬等省市,由鐵路、公路、水路交織的運輸網可連通全國各地,順暢的交通與通訊給旅遊事業帶來新的生機。近幾年來棗庄努力改善投資環境,城市建設日新月異,新建的交通幹道穿行於城鄉之間,旅遊設施及景點建設不斷發展完善,形成了以「山」為主的抱犢崮國家森林公園旅遊區。此處群山綿延不絕,峰頭林立,周圍由巢雲觀、君山望海、十八羅漢洞等景點;以「果」為主的萬畝石榴園游覽區園內有青檀寺、一望亭、園中園、權妃墓、三近書院、中日友好碑廊等景點。以「水」為主的台兒庄古運河風景區。上游部分已開發成月河公園風景區,由台兒庄大戰紀念館、李宗仁史料館、賀敬之文學館等景點組成。下游部分依然保持著康乾盛世時古民居的原貌。以「古」為主的滕州古文化旅遊區的總體控局。
棗庄地區的古會、廟會(山會)起源較早,據《滕州商業志》記載,公元前415年(戰國時期),滕縣(今滕州市)羊庄的「北廟會」已具有相當規模。公元7年,嶧縣境內西北處「滄浪淵廟會」甚盛,每年三月初三前去焚香拜禱「蒼老爺、蒼奶奶」者絡繹不絕,一直「香火甚旺」,延續至今。隋朝大業年間,嶧縣南的「白廟會」,滕縣南的「官橋會」,都是本地最大的古廟會。唐宋時期,嶧縣西的「青檀寺廟會」、滕縣東沙河的「香火會」盛況可觀。據明代《嶧縣志》、《滕縣志》記載,明代棗庄地區內建起各類寺、廟、坊等數以百計。寺、廟內各祀一神,每當某個寺、廟落成時,信奉這些神靈的人們,便前去燒香祈禱。每逢祀日,善男信女們絡繹不絕,道為之滿,途為之塞,行商走販雲集,逐步演變成購銷活動的交易場所。這些廟會、香會、騾馬大會一般是一年一次,也有一年兩次或數次的,會期三、五、七、十天以上不等。參加古會的成員主要是農民,其次是手工業者、小商小販。廟會交易的商品,主要是農副土特產品和手工業品。

清末,棗庄境內的傳統古廟會有龍頭會、郭里集會、稅郭會、齊村會、周村會、西集會、滄浪淵會、山亭會、徐庄會、嶧城會、底閣會、青檀寺會、峨山會、曹庄會、白山會、古邵會、陰平會、仙人洞會、泥溝會、庫山子會、馬蘭會、台兒庄會、澗頭集會、侯孟會、張山子會、千山頭會、周營會、鄒塢會、臨城會、陳郝會、東戈會、界河會、官橋會、望冢會、柴胡店會、尚岩會、莊裡會、雲凌閣會、滕城會等等,粗略統計,有115處之多。

下面介紹幾處棗庄地區較有影響的古廟會情況:

千山頭廟會:千山頭,當地民眾也稱之為青山頭,它地處滕州與薛城區交界處。清代文人郝質瑜在《游昭陽湖記》中寫道:「東眺滕嶧,而崇嶺峻崦,危磴千雲,喬林拂日者,則千山頭也。」據文獻記載,這里的廟會始於明代,距今已有六七百年的歷史。每年的金秋九月,天高氣爽,人們滿懷豐收的喜悅,從方圓幾百里的地方向這里匯集。附近村莊上的住戶則從九月初就開始殺豬宰羊,邀請遠方的親友故舊前來趕會。古時的廟會從九月初五開始,到十五才結束,「九九」重陽達到最高潮,實際上正會期是九月十二,當地人稱趕千山頭會是趕九月十二。趕會男女摩肩接踵,把山門擠得水泄不通。純朴的趕會農民忘不了提幾升糧黍,施捨給廟里,祈求神靈保佑來年農業豐收;文人墨客則登高望遠,採菊賦詩;城裡的戲班子和各種民間藝人也趁時搭台獻藝……

千山頭畝會歷經幾百年不衰,其內容已有許多變化,如今的廟會已成為人們進行物資交流、聯絡感情、娛樂旅遊、洽談生意的媒介,對當地經濟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青檀寺廟會:青檀寺位於嶧城區駐地西「冠世榴園」內,東西北三面環山,南面有一人工修建的水庫。著名嶧縣八景之一「青檀秋色」,指的就是這里。唐代稱此山為雲峰山,建有雲峰寺,因山上盛產青檀樹,改名青檀寺。每逢清明時節,朝拜寺會者數以萬計,絡繹不絕,香火甚旺。隨著經濟和旅遊事業的發展,青檀寺廟會由單一「清明節會」,又增加了陽歷「五一」、「十一」兩次。

文昌閣香火廟會:文昌閣位於台兒庄區駐地,會期為農歷二月初二。傳說這一天是皇上開考之日,文人們這一天給「文昌帝君」進香,可以得到神靈庇佑,考取狀元等功名。此閣為明朝末年建造,清乾隆年間重修。文昌閣香火會最大的特點,進香的人都以虔誠的心情來廟燒香,祈求子女功成名就,因為此會是文人進香會,所以,文人所用紙墨筆硯、古今書籍、課本紙張等專擺一條街,供文人學士選購。

泰山行宮廟會:位於台兒庄區駐地,俗稱泰山廟會,會期是農歷四月初八。這天是泰山娘娘理香日,也是佛教界傳統的香火日。泰山行宮廟會台兒庄名氣最大,除臨事、有病者常進香外,一般還願都在四月初八這天,加之送子觀音、送生娘娘等神奇傳說,香客往往摩肩接踵。

台兒庄四月初八泰山行宮廟會是魯南最大的古會,方圓數百里商賈雲集、百貨聚展,東至郯城、邳州,西自銅山、微山,南自睢寧、靈壁,北自棗庄、滕縣、費縣等地商人都來趕會,有的竟在十天前即來佔地盤,各地藝人也來助興。對促進物資交流、發展地方經濟起到巨大的作用。

滄浪淵廟會:滄浪淵位於棗庄市駐地北14公里處的北庄鎮境內,四面群山環繞,在暴雨季節洪水連綿不斷,水流激川數尺,淵泉有數丈之深,浪花滔滔,故名「滄浪淵」。滄浪淵北側建有「蒼郎廟」,內供「蒼老爺」、「蒼奶奶」等神位,傳說蒼郎與其妻隱居於此,專做普救眾生行俠仗義的善事,被譽為活菩薩,感動上天,玉皇大帝封為「蒼郎」大神。

傳說每年三月初三這一天,蒼老爺必將攜家眷前來滄浪淵故土看望眾老鄉親,這一天,周邊數百里民眾源源不斷前來相聚,不願離去,至今還流傳著「親幫親,鄰幫鄰,蒼老爺向的是山東人」的佳謠。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三月三前來拜祀「蒼老爺」,祈求消災賜福,即形成了滄浪淵廟會,一直延續至今。

上述這些廟會是純廟會,即只在每年的春季或秋季舉行香火會,平時不舉行集市。其實,棗庄地區的許多廟會,除春秋季舉行香火會外,平時還要舉行集市。這就是說,在寺廟的周圍聚集了許多人居住,這些常住人的生活、生產資料交流,僅僅靠春秋季廟會交流是不夠的,還要靠集市交流,才能滿足人們生活、生產的需要。棗庄地區的許多廟會,同時還兼做著集市的載體。在此試舉幾處。

薛城區沙溝廟會:沙溝鎮西臨微山湖,位於山東、江蘇兩省交界處。「沙溝,春秋時名鳳城。後因村中有沙河流過,更名為沙溝。清道光年間曾一度改稱永安寨,取永久安寧之意。沙溝歷為交通要沖、軍事重鎮。明弘治設遞運所,嘉靖設巡檢司,萬曆設守備府,清雍正改設都司。後一直為區、鄉、公社和鎮機關駐地,京滬鐵路經此並設站,村內設6個村民委員會。」(見沙溝鎮銘牌)

沙溝建有天齊廟,農歷每年三月十六、十月初一有廟會。每逢廟會,小商大賈,五行八作雲集,賭局六蓬,戲文數台,三教九流,達官貴人,都來一覽。趕會者南至安徽幾個縣,北至濟南以遠,西壤河南的開封、江蘇十幾個縣的商人聞名前來聚會。河南豫劇,安徽、江蘇的雜技,也前來演出……盛況空前。

除春秋兩次廟會外,沙溝還於農歷每旬一、四、六、九逢四天的大集。

滕州柴胡店廟會:柴胡店在封建王朝的南北驛道上,屬滕縣,北距滕縣城23公里,南距薛城9公里,西距微山(夏鎮)10公里,位於千山腳下,薛河與十字河的交匯處。這里物產豐富,不僅農副產品多,而且還是水果之鄉,自明代起,劉村黃梨就負有盛名。直奉戰爭時,張宗昌的部隊曾駐柴胡店。

柴胡店廟會是每年的農歷三月十五、四月二十五、十月十二共三次。除廟會外,農歷每旬的一、三、六、八日,柴胡店還逢四個集。據當地老年居民講,柴胡店廟會早於、大於與其毗連的官橋廟會,後因鐵路的開通,官橋設火車站,交通方便,貿易日漸繁榮,逐漸取代了柴胡店的地位,現在柴胡店的廟會和大集已遠遠不如官橋的廟會和大集了。這也印證了如今流行的一句話:「要想富先修路」是十分正確的。

像上面所敘述的沙溝、柴胡店兩處的廟會和大集,棗庄地區還有許多這里不再贅述。

世間的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斷變化的,如今廟會的內容、規模、作用、效果,已與歷史上的廟會大相徑庭。今人已經按照自己的願望利用、改造、發展了廟會。正因為如此,歷史上的有些廟會發展了,擴大了;而有些廟會萎縮了,消失了。比如青檀寺廟會,因經濟和旅遊的需要,不僅規模擴大,而且逢會的次數也增加了;同時,政府還利用青檀廟會這一載體,舉行招商引資的國際「榴花會」。再比如滕州市羊庄鎮的「聖山廟會」,歷史上聖山上建有廟宇,每年的農歷正月初九、九月初九兩次逢廟會,如今,聖山上的廟宇已盪然無存,山上又無旅遊景點和居民,它附近的羊庄又興盛起來。因此,「聖山廟會」便慢慢地消失了,就連當地有些人也不知道聖山逢過廟會。有些廟會雖然人們還需要它,但它在更大范圍內影響了經濟發展,損害人們的利益,也應取締它。比如棗庄駐地的龍頭廟會,人們雖然需要它,但其會址在市區的主要街道上,每逢會便影響全市交通。因此,取締。民俗工作者認為,為了滿足某些人的心理需求,平衡心態,可在原龍頭廟會會址附近另擇地逢會。當然,它的前提是以不影響交通為條件。

從棗庄地區實地考察看,廟會既吸引一般遊客,也吸引虔誠香客,新時期下民間宗教信仰依然廣泛存在,仍有一定比例人群將宗教信仰作為祈求平安、平衡心態的心理安慰。就這個角度,廟會恰恰為這一人群提供了奉善修好、祈福納祥的適度空間。另一方面,人們的物資生活水平極大地提高,昔日廟會促進城鄉物資交流的作用已不很明顯。但隨著旅遊業的開發與熱興,廟會對於活躍農村經濟仍具有不可低估的現實意義。嶧城青檀寺廟會作為棗庄旅遊的主打品牌,完全可以完善成為招商引資、宗教朝聖、民俗采風、休閑賞(榴)花、觀光度假為一體的旅遊勝地。

棗庄民俗http://zaozhuang.sdnews.com.cn/zzms.htm
元宵節上應該「鬧」

台灣記者團赴山亭追尋皮影戲民俗

臘 八 節

冬至與美食

歌劇白毛女唱響運河兩岸

運河花鼓重新亮相熒屏舞台

棗庄的柳琴戲

彈撥樂器柳琴的歷史

棗庄廟會:形成與興衰

山亭有個民俗村

棗庄的風土人情介紹

D. 山東民間藝術

民間美術

1.楊家埠木版年畫

楊家埠村在濰坊市東北15公里處,由於盛產木版年畫而遠近聞名。楊家埠木版年畫同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並稱中國民間3大木版年畫。

楊家埠木版年畫興起於明代,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清代達到鼎盛期,楊家埠曾一度出現「畫店百家、畫種過千、畫版上萬」的盛景,除滿足當地民間需要外,還遠銷江蘇、安徽、山西、河南、河北、東北三省和內蒙等地。進入秋季,各路畫商雲集,大街兩旁張燈結綵,年畫掛滿街頭,每年前來選購畫作的商人達5000多人。

楊家埠年畫——門神楊家埠年畫表現內容豐富多彩,主要包括6大類,即過新年、結婚、農忙等風俗類,年年發財、金魚滿堂等大吉大利類,門神、財神、壽星、灶王等招福辟邪類,包公上任、三顧茅廬、八仙過海等傳說典故類,打拳賣藝、陞官圖等娛樂諷刺類,三陽開泰、開市大吉、四季花鳥等瑞獸祥禽花卉風景類。喜慶吉祥是楊家埠年畫主題,吉祥如意、歡樂新年、恭喜發財、年年有餘等,構成了農民新春祥和歡樂、祈盼富貴平安的特點。

楊家埠木版年畫根植於民間,長期以來形成了鮮明的藝術特點,在表現手法上,通過概括、象徵、寓意和浪漫主義手法來體現主題。構圖完整、飽滿、勻稱,造型誇張、粗獷、朴實,線條簡練、挺拔流暢,色彩艷麗、火爆,對比強烈,富有裝飾性和濃郁的生活氣息,充分體現了北方農民粗獷、奔放、豪爽、勤勞、幽默、愛憎分明的性格特點。

楊家埠年畫製作工藝也別具特色,全以手工操作並用傳統方式製作。藝人首先用柳枝木炭條、香灰作畫,名為「朽稿」,在朽稿基礎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線稿,反貼在梨木版上供雕刻,分別雕出線版和色版。再經過調色、夾紙、兌版、處理跑色等,手工印刷。年畫印出後,還要再手工補點上各種顏色進行簡單描繪。年畫生產分繪畫、雕刻、印刷、裝裱等幾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極為精細准確。

楊家埠木版年畫以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淳樸鮮明的藝術風格馳名中外。2002年,76歲的年畫民間藝人楊洛書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2006年入選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高密撲灰年畫

撲灰年畫是民間年畫中一個古老畫種,亦稱「民間寫意畫」。始見於明代,盛行於清代,距今已有500年歷史。從現有資料看,全國只有高密一地保存有這種年畫,主要產地在高密市姜庄、夏庄一帶30多個村莊。

所謂撲灰,即用柳枝燒灰,描線作底版,一次復印多張。藝人繼而在印出的稿上粉臉、手,敷彩,描金,勾線,最後在重點部位塗上明油即成。撲灰年畫畫面色調明快,構圖巧妙大方,全幅多用對比色,主體部分加中間色,既諧調了色彩對比,又加強了人物造型美感。撲灰年畫技法獨特,以色代墨,線條豪放流暢,寫意味濃,格調明快,是刻版印刷前我國古老的一種生產方法。

早期的撲灰年畫以水墨為主,從清代道光年間逐步發展為以色代墨,並趨向艷麗。起初題材是灶王、財神,後來轉到用於布置美化房間的各種年畫,內容圍繞中國傳統習俗,大多是福壽有餘、孝道為先之類。表現福祿壽喜的年畫,畫面上有手拄龍頭拐杖、手捧大壽桃、腳踏祥雲或騎仙鹿的老壽星,並有古松、仙鶴相襯,兩邊配以對聯;表現孝道的年畫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二十四孝圖」。

撲灰年畫內容大都表現喜慶,很適於民戶節日張貼。像「姑嫂閑話」、「踢毽子」、「富貴平安」、「八仙慶壽」、「牛郎織女」、「福壽雙全」、「雙童獻壽」、「四季花屏」、「家堂」等是代表作。主要體裁有中堂、條屏、對聯、窗旁、灶畫、炕頭畫、供奉畫、年歷等,按題材分類主要有供奉家堂、文武財神、八仙、吉祥喜慶、故事戲曲、歷史典故、風景花卉、歷史人物等,堪稱農村社會生活的縮影和民俗生活的大觀園。

3.高密剪紙

高密剪紙歷史悠久。早在5000多年前氏族社會圖騰藝術繁盛時期,圖騰藝術中的物象開始以圖案的形式顯示意的寄寓,出現了簡練誇張的鋸齒紋、月牙紋、水波紋、弧形線、弦線、圓點等表現手法。漢以後特別是明洪武初年,大批移民從山西、河南、河北、江南等地匯集高密,各地的剪紙藝術逐步滲入到高密剪紙藝術之中,融南糅北,兼收並蓄,形成了高密剪紙的獨特藝術風格。

高密剪紙,題材廣泛,花草蟲魚、飛禽走獸和人物皆可入剪。所剪事物,大多取材於民間傳說、生活習俗、神話故事和戲曲故事等。剪紙作者大都是民間婦女,作品不拘成法,粗獷中見清秀,拙樸中藏精巧,反映出獨到的民族審美觀。在藝術上運用了對立統一的手法,塊與線組成黑、白、灰色調,對比強烈,富有韻律感;線條剛勁挺拔,有金石味;造型稚拙粗獷而不呆板,誇張變形而不失真。運用陰剪和陽剪手法,巧用黑塊和細線,善使鋸齒紋和光滑面,有定規而不拘束,剪出了粗獷而精巧、簡約卻靈秀、生動又傳神的藝術效果。

高密剪紙在形象刻畫上注重誇張而不失真,善用擬人手法表現心中形象。如「霸王出世」,兇猛的老虎是一個充滿母愛的形象,虎仔懂事地躲在母親胸前,笑吟吟吸吮乳汁。高密剪紙牛風格迥異,巧妙運用磚砌紋裝飾牛的嘴巴,再用大小旋渦形風動紋與周身整齊的鋸齒毛發形成動與靜的強烈對比,正面的牛隻有兩條腿,像人一樣站立著,擬人手法令人叫絕。

1993年高密被評為「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之鄉」。1997年「牛年」全國生肖郵票圖案即從高密民間剪紙中所選。

.「禿尾巴老李」傳說

「禿尾巴老李」的民間故事在山東人中廣為流傳。進入農歷六月,「禿尾巴老李」的名字便時常有人提及,特別是遭遇冰雹天氣時,人們甚至要向天井院里「扔菜刀驅龍」,所有這些,都與「禿尾巴老李」的傳說有關。

與現在流傳故事相似的文字記載,見於清朝袁枚的《子不語》:「山東文登縣畢氏婦,三月間浣衣池上,見樹上有李,大如雞卵。心異之,以為暮春時不應有李,采而食焉,甘美異常。自此腹中拳然,遂有孕。十四月產一小龍,長二尺許,墜地即飛去。到清晨必來飲其母之乳。父惡而持刀逐之,斷其尾……」這是禿尾巴老李故事起源的一個版本,還有許多其它的演繹與版本。

清朝以降,大批山東人闖關東,禿尾巴老李的故事與東北當地風土民情相結合,發展出新的情節和內容。小黑龍被砍掉尾巴後,負痛逃到東北黑龍江。黑龍江原為一條白龍鎮守,名曰白龍江。小黑龍來到後,在當地「闖關東」的山東人幫助下,打敗了白龍,白龍江從此改名黑龍江。在黑龍江上凡載有山東人的過往船隻到了江心,禿尾巴老李就送上一條大鯉魚。船家在開船前總是先問問乘客中有沒有山東人,有山東人就風平浪靜。那跳上船板的大鯉魚,船家會雙手捧起向乘客喊道:「禿尾巴老李給山東老鄉送禮了!」然後再放回江里,這風俗直到民國時還保持著。如果山東大旱,禿尾巴老李總會想辦法給老家行雲布雨。

山東各地均有為紀念「禿尾巴老李」而建造的廟宇。現存最早的是即墨縣城東邊不遠的龍王廟。人們習慣到此求雨,據說頗為靈驗。至今廟中還保存著明清時期求雨用的令牌。

禿尾巴老李是個孝子,民間又有「龍不離母」之說,所以龍王廟附近往往又建有「龍母墳」,許多地方還因此興起了「龍王廟會」或「龍母廟會」。民間關於「禿尾巴老李」的習俗還有許多,如傳說農歷六月六日是「禿尾巴老李」的生日,每逢這天,家人要把他斷留在家裡的龍尾巴拿出來曬一曬,後來演變為民間曬衣日。

禿尾巴老李系列傳說是歷史上山東人闖關東的真實反映,同時也體現了鄉土大眾藝術特色。

(二)民間音樂

1.聊齋俚曲

俚曲即唱詞曲牌採用民間流傳的俗曲小調,聊齋俚曲是清初文學家蒲松齡創作的獨具特色的地方小曲,流傳地區主要在淄博市。蒲松齡將自己創作的唱本配以當時流傳的俗曲時調,形成一種獨特的音樂文學體裁,因蒲松齡齋名為「聊齋」,故稱「聊齋俚曲」,也有人稱「蒲松齡俚曲」。

聊齋俚曲曲目有《耍孩兒》、《玉娥郎》、《粉紅蓮》、《疊斷橋》等。蒲松齡創作的俚曲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敘事體的說唱文學,如《寒森曲》、《姑婦曲》等;一種是代言體戲劇體裁,如《牆頭記》、《磨難曲》等。其思想內容也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政治性的,對當時的社會黑暗進行抨擊和揭露;一類是倫理性的,通過對家庭成員間的反常關系描寫,揭露封建倫理道德的虛偽和丑惡。這些俚曲的唱詞和道白,都是未加雕飾的民間語言,鄉土氣息濃厚,詼諧幽默,潑辣爽快,感染力很強。無論是在文學方面,還是在音樂方面,均具有極高價值。

聊齋俚麴生動地反映了封建時代晚期的人民生活,長期在當代社會中傳唱流傳,成為山東地區獨樹一幟的群眾性藝術形式。自清代至今每逢正月十五扮玩,蒲家莊一帶的村民便將俚曲的片段作為「扮玩」的唱詞,有的還裝扮成俚曲中的大怪、二怪、王銀匠、仙姑、狐精等,到城區、鄉鎮演出。至於蒲松齡以「耍孩兒」、「呀呀油」、「玉娥郎」、「哭皇天」等常用曲牌寫成的俚曲,在田間路途、街頭巷尾,更是老少盡曉。1998年冬,磁村鎮和淄城鎮泉龍村分別成立俚曲劇團,排演劇目,創作現代聊齋俚曲戲。2002年,聊齋俚曲戲還被拍攝成實景電視戲曲片在電視台播放。聊齋俚曲也以獨特的魅力影響了其他姊妹藝術的發展,單以戲曲為例,俚曲故事改編劇本的就有五音戲、柳子戲、川劇、京劇、秦腔、河北梆子等。

現存聊齋俚曲手抄本15種(原著佚失),均已整理、出版。2006年,被譽為我國明清俗曲活化石的聊齋俚曲,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魯西南鼓吹樂

山東鼓吹樂分布很廣,魯西南鼓吹樂是其中最重要也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是一種以嗩吶為主要演奏樂器的民間藝術形式。它以嘉祥鼓吹樂為典型代表,主要分布在山東濟寧、棗庄、菏澤三市及周邊地區,主要依賴節日慶典、婚喪嫁娶等民俗活動而存在。

魯西南鼓吹樂的歷史沿革至少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另外,根據魯西南鼓吹樂(嗩吶、錫笛主奏部分)經常演奏的曲目來看,有些是宋、元以來的雜劇曲牌,如《混江龍》、《滾綉球》等,大量的是明、清時期流傳的小曲、牌子,如《山坡羊》、《鎖南枝》、《一江風》、《明天子》、《疊斷橋》、《採茶兒》等。因此,魯西南鼓吹樂有可能早在明朝時期就已經在當地流傳。

在長期的傳承實踐中,魯西南鼓吹樂形成了豐富的曲目家族、多樣的調類系統、精湛的演奏技藝、數以百計的民間樂班和數以千計的鼓樂傳人。代表性曲目有《百鳥朝鳳》、《六字開門》、《一枝花》、《大合套》、《風攪雪》、《抬花轎》等,曲目總數在三百支以上;代表性演奏家有任同祥、賈瑞啟、袁子文、魏永堂等;代表性樂班僅嘉祥一縣就有以楊興雲為代表的「楊家班」,演奏風格古樸典雅,庄嚴肅穆;以曹瑞啟為代表的「曹家班」,演奏時音色純正,柔和甜美;以任同祥為代表的「任家班」,演奏時音色明亮,感情細膩;以趙興玉為代表的「趙家班」,演奏時音色寬厚,高昂明亮;以賈傳秀為代表的「賈家班」,演奏時音色清脆,激盪起伏。

魯西南鼓吹樂風格獨特,質朴豪放,高亢激昂,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1996年,嘉祥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嗩吶)之鄉」。

(三)傳統戲劇1.柳子戲

柳子戲又名弦子戲,山東古老劇種之一,是以元、明、清以來流傳於中原一帶的民間俗曲小令為基礎,並吸收高腔、青陽、亂彈、崑腔、羅羅、皮簧等聲腔的部分劇目及唱腔,逐漸發展演變而成。因曲牌中有一種柳子調,故得名柳子戲。流行於山東、河南、江蘇北部、河北南部、安徽北部廣大地區。流傳於運河以東的曲阜、泰安、臨沂、莒縣、沂南一帶的柳子戲,習慣稱為「弦子戲」;黃河以北則稱為「北(百)調子」、「糠窩窩」;在臨清田莊,稱為「吹腔」。柳子在清代中葉盛極一時,曾與崑腔、弋陽腔、梆子腔合稱為「南昆、北弋、東柳、西梆」。

柳子戲主要由俗曲和柳子兩部分構成,俗曲部分比重較大,現存曲牌一百餘支,曲調一般分為越調、平調、下調、二八調、昆調、轉調等。俗曲以三弦、橫笛、笙等樂器伴奏,演唱時可用「掛敘」的方法,在長短句中插入大段七字句或十字句的唱詞,音樂風格委婉動聽,能夠表現復雜細膩的心理情感。柳子屬板式變化體,用通俗的七字句演唱,伴奏樂器主要有竹笛、笙、三弦。有人用「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咳咳」,形容柳子戲腔調的豐富多彩。柳子戲具有北方粗獷豪放的聲腔特點,地域色彩非常明顯。

柳子戲現存的傳統劇目有兩百多出,其代表劇目包括《孫安動本》、《張飛闖轅門》、《白兔記》、《金鎖記》、《燕青打擂》、《打登州》、《鞭打蘆花》、《鋸大缸》等。柳子戲傳統的腳色行當分為四生、四旦、四花臉,三大門頭十二行。

柳子戲的形成與發展,容納了明清以來盛行的各種古老聲腔,經過充分吸收融化而成的,保存有曲牌六百多支,在中國北方戲曲及元代散曲的研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相比其他劇種,柳子戲最能代表山東地方戲特點,更具有民間文化代表性。

2.柳琴戲

柳琴戲是魯南地區地方劇種,因主奏樂器柳琴形似一片柳葉而得名。因其曲調優美,演唱時尾音翻高或有幫和,故俗稱拉魂腔。形成於清代嘉慶、道光年間,主要分布在江蘇、山東、安徽、河南四省接壤地區。1953年正式定名為柳琴戲。

柳琴戲的唱腔以徵調式與宮調式為主,徵調式溫和纏綿,宮調式明快剛勁。在柳琴戲演唱中,這種同主音調式轉換的手法無處不在,在中國戲曲演唱中顯得異常獨特。柳琴戲的唱腔曲調包括起板、導板、拉腔、射腔、葉里藏花、回龍調、四六長腔、男女拉拉腔、疊斷橋、打牙牌、千金小姐進花園調等,其板式大致可分為慢板、二行板、數板、緊板和五字緊板等。柳葉琴、笛子、墜琴、二胡、板胡、嗩吶、笙及板鼓、大鑼等是柳琴戲主要的伴奏樂器。

柳琴戲的腳色有自己特殊的名稱,在小頭、二頭、二腳梁子、老頭、老拐、大生、勾腳、毛腿子、奸白臉等行當中,小頭即閨門旦,二頭即青衣,二腳梁子即青衣兼花旦,老頭即老旦,老拐即彩旦,大生即老生,勾腳即丑,毛腿子即花臉,奸白臉即白面。柳琴戲的表演粗獷朴實,節奏明快,鄉土氣息濃厚,演員的身段、步法明顯帶有民間歌舞的特點。唱腔除有慢板、二行板、緊板等板式變化外,唱段的起、轉、收都有一定的程式性板頭。

柳琴戲傳統劇目豐富,多取材於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共有本戲、摺子戲180個,連台本戲41個,代表性劇目包括《四平山》、《八盤山》、《鮮花記》、《魚籃記》、《斷雙釘》、《小鰲山》、《雁門關》、《白羅衫》、《喝面葉》、《小書房》等。

3.五音戲

五音戲發源於山東章丘、歷城一帶,約有一百餘年歷史。以流行地區不同分東、西、北三路,以章丘為中心的稱西路(西到濟南、東到淄博),臨朐、沂源一帶為東路,惠發、濟陽一帶為北路。其發生、發展、定型大致經歷了秧歌腔、五人班和五音戲三個時期,是我國北方地區少見的一個劇種。

五音戲的劇詞,生活氣息濃厚,群眾詞彙豐富,具有民間口頭文學的特點。其特點是先吐字,後行腔,咬字清楚,曲調口語化,旋律變化多。演唱時基本用本嗓,女腔尾音旋律延長,後尾用假嗓翻高,極具抒情性。最初,五音戲的表演以二小(小旦、小生)戲、三小(小旦、小生、小丑)戲為主,無文場伴奏,內容多反映民間生活,後經發展增添了文場伴奏,劇目也更為豐富。

五音戲的傳統劇目據統計有160餘出。主要有《王小趕腳》、《王二姐思夫》、《拐磨子》、《綵樓記》、《王定保借當》、《牆頭記》、《王林休妻》、《王婆說媒》、《張四姐落凡》、《松林會》、《親家頂嘴》等。

在五音戲的發展歷史中,產生了許多著名演員。李德興(藝名跟柱子)以唱腔出眾著稱;高桂芳以唱詞華麗聞名;王煥奎(藝名自來喜)以表演淋漓享譽;鄧洪山以唱做俱佳稱雄。李、高、王、鄧被稱為四大名旦,尤其是鄧洪山作為「五音戲」表演的集大成者,唱腔朴實簡約、柔和婉轉,被百姓形象地比喻為「一嘟嚕一穗兒,喜的人掉淚兒」,其「飄眉」、「送目」、「飛老鴰」等技巧堪稱戲曲表演一絕。20世紀30年代,鄧洪山到上海百代公司灌制唱片,因其唱腔優美動聽,唱片公司贈送「五音泰斗」的錦旗,「五音戲」也由此定名。

茂腔

茂腔是流行於濰坊、青島、日照等地的地方戲曲,最初因在演唱中肘懸小鼓,一邊擊節拍一邊演唱,故得名「肘子鼓」;還有一種說法叫「肘股子」,表示演員演唱時邊歌邊舞、扭動臀部的情態。茂腔大約在清代道光年間已廣泛流傳於山東半島一帶,流傳過程中吸收本地花鼓秧歌等唱腔和形式。因其上下句結尾處的「噢嗬罕」三字耍腔別具特點,所以又稱「噢嗬罕」或「老拐調」。1895年左右,蘇北人「老滿洲」攜兒女沿臨沂向北演唱,將柳琴戲唱腔融合到「本肘鼓」中,形成了尾音翻高八度的新唱法,當地群眾稱之為「打冒」或「打鳴」,取其諧音,「本肘鼓」逐步衍變成「茂肘鼓」,20世紀50年代定名茂腔。

茂腔曲調質朴自然,唱腔委婉幽怨,通俗易懂,具有典型的北方音樂特點和鮮明的地方風格與鄉土氣息。茂腔中女腔尤為發達,給人以悲涼哀怨之感。一是它的音樂唱腔,基本上以當地說唱小調(老拐調)為骨幹,又廣泛吸取了膠州大秧歌、膠州八角鼓、西河大鼓、諸城秧歌調等曲調,形成一種大調式的板腔體系,因而具有鄉土特色和群眾基礎,尤其是「大悠板」(又稱悲調)中的哭頭聲腔,酷似當地婦女哭的腔調,「冒調」一般是在五音上翻高八度,令人心曠神怡,唱詞運用方言俚語,淺顯易懂,詼諧有趣。二是所演劇目內容,一般取自當地民間生活,尤以「二小戲」、「三小戲」為基本戲。這些戲大都真切反映了農村婦女的生活和願望,最能引起婦女共鳴,故茂腔俗稱為「拴老婆撅子戲」。

茂腔的傳統劇目,大多反映民間生活,其代表劇目有《東京》、《西京》、《南京》、《北京》「四大京」和《羅衫記》、《玉杯記》、《風箏記》、《蜜蜂記》、《火龍記》、《鑰匙記》、《絲蘭記》、《絨線記》「八大記」。

膠州曾有民謠「茂腔一唱,餅子貼在鍋台上,鋤頭鋤到莊稼上,花針扎在指頭上」,表現了茂腔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和生命力,被譽為「膠東之花」。

5.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是山東地方戲曲中較古老的劇種之一,是在明代由陝西秦腔逐步演變而來,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主要流行於山東西南部的菏澤、濟寧、泰安等地的大部分縣市,以及聊城、臨沂等地區的廣大城鎮鄉村。因流行區域不同,群眾對其稱呼亦有別。如以菏澤為中心的,習稱「曹州梆子」;以濟寧、汶上為中心的,稱為「汶上梆子」或「下路調」,總稱「高調」,以區別於流行在魯西南、豫北、冀南的「平調」。山東梆子與平調、萊蕪梆子以及蘇北、皖北的「沙河調」都有一定的血緣關系,而與豫東的「祥符調」關系則更為密切。

山東梆子表演程式和柳子戲等古老劇種近似,身段工架粗獷健壯,音樂高亢激昂,慷慨悲壯,和其他梆子同具「繁音激楚,熱耳酸心」的特點。唱腔屬於板腔體,板式齊全而有自己的特點和較嚴的程式規范,常用的有慢板、破字慢板、一句正板、流水板、一鼓二鑼、二八板、起板、栽板、飛板、羊黃、倒板等。嗩吶和弦樂曲牌亦十分豐富。根據不同的劇情、人物,使用不同的曲牌,如皇帝上朝用「出天子」,百官朝拜用「朝天子」,元帥發兵用「五馬」,安營紮寨用「落馬會」,反派人物出遊用「王八令」等等。過去,紅臉、黑臉全用「大本腔」(即本嗓),旦角最初也用大本腔,尾音帶「謳」,後來大都改用「二本腔」「(即假嗓)演唱。伴奏樂器起初用的是大弦、二弦、三弦,後來換用板胡、二胡作主奏樂器。近些年來,又增添了笙、阮、琵琶等。

山東梆子傳統劇目很多,汶上縣大曹班經常上演的戲就有600出之多。其流行劇目有」四大征「,即《穆桂英征東》、《秦英征西》、《姚剛征南》、《雷振海征北》;還有通稱的」老十八本「,即《春秋配》、《梅降雪》、《千里駒》、《全忠孝》、《江東》、《戰船》、《宇宙鋒》、《玉虎墜》、《百花詠》、《老邊庭》、《金台將》、《富貴圖》、《龍門陣》、《佛手橘》、《雙玉鐲》、《虎丘山》、《天賜錄》、《馬龍記》等。

6.」一勾勾「

」一勾勾「是由高唐一帶的鼓子秧歌衍化而成的地方劇種。高唐鼓子秧歌是一種民間演唱藝術,演唱者腰挎花鼓,自己打鼓演唱伴奏,後來發展成登台演出,並採用四胡為伴奏樂器,發展為戲曲形式,由於其唱腔在每個上、下句結束時,總要以假聲顫一下,通常出現七度、八度的大跳,因而被稱為」一勾勾「。明末清初開始流行於山東、河北一帶,代表了魯西北及周圍區域的說唱風格,曲調質朴、活潑,是當地勞動人民自然流露心聲的一種唱腔。在魯西北曾有」聽見一勾勾唱,餅子貼在門框上「之譽,形容它像鉤子那樣動人心魄。

」一勾勾「流傳地域很廣,隨流傳地區不同,又有種種不同的名稱。惠民一帶叫」河西柳「;武城、夏津、高唐、茌平、堂邑、臨清一帶叫」四音戲「;莘縣、鄆城及河北館陶一帶叫」北詞二夾弦「;巨野、東平則叫」四根弦「;濟陽、齊河、禹城、臨邑一帶,則叫」一勾勾「。唱得入情入神的就有」挖心刀子「、」大白桃「、」三十二壇醋「等代表人物。西南則傳入河南安陽,西北則流入河北交河一帶,再西至邢台、邯鄲、石家莊的」絲弦劇團「。

」一勾勾「有傳統劇目七十多個,主要有《東秦》、《西秦》、《坐樓殺惜》、《梁山伯與祝英台》、《胡林搶親》、《三進士》、《女駙馬》。

新中國成立後,臨邑縣成立一勾勾劇團。在音樂唱腔和伴奏設計上多方面吸取其他劇種的唱腔、曲牌推陳出新,新創了」流水板「、」散板「、」緊拉慢唱「等板式,同時在整理保留優秀劇目的基礎上,又移植和新排演了許多優秀劇目。

7.藍關戲

藍關戲是流傳於膠東半島的萊州及招遠等地的一個古老的高腔劇種,也叫」南官戲「和」臉子戲「,是元代就已形成的弋陽腔的一支遺脈。藍關戲始於明末,興於清初。藍關戲唱腔以」錯用鄉語「的音調特徵,沿襲和模仿了中國戲曲弋陽腔的戲劇唱腔,吸收了膠東民間曲調以及其他成分長期演變而成。

藍關戲的」幫、打、唱「三位一體是這個劇種音樂的三大支柱。當地群眾素有」藍關開了台,婆娘跑掉鞋「、」去聽藍關戲,凍死也願意「之說。藍關戲上演的劇目有近百出,主要為《東游記》與《西遊記》兩部大型連台本戲。

據不完全統計,藍關戲劇目有近百出之多,大體分為兩類,一部分是根據元末明初古典章回小說《西遊記》改編而成的大型連台本戲,另一部分是根據《東游記》又名《上洞八仙傳》改編而成的大型連台本戲。

藍關戲訣有」七分幫、三分唱「的說法。在表演上,唱、念、做、打俱全,角色有生、旦、凈、末之分。唱腔有藍關腔、老藍關腔、高腔、贊片子、小曲等。演唱時,一人演唱眾人過來」幫腔「,台上演員唱,台下觀眾哼,因此被稱為」滿台響「。在伴唱過程中,時而出現高亢的假聲幫腔,時而又用真嗓演唱。伴奏沒有管弦樂,只有打擊樂器,有」打藍關,打藍關,無打不能唱藍關「的諺語。唱」高腔「時,全套的打擊樂器鏗鏘作響;當唱到」悲調「的時候,減去大鑼伴音,襯托出低回纏綿的感情,當地有諺語說」半台鑼鼓半台戲,沒有鑼鼓沒有戲「。唱詞在」藍關戲「中,為八句三段的段體,這種傳統與」八仙戲「的」耍孩兒「句幅如出一轍,其傳統性可見一斑。

http://news.iqilu.com/shengqing/shuxie/2010/0613/257476_4.html

E. 我國的地方戲都有哪些屬於哪個省

蒲州梆子(山西),遼南戲(遼寧),黃龍戲(吉林),柳琴戲(山東),揚劇(江蘇)。

1、蒲州梆子

蒲州梆子,山西省臨汾市、運城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蒲州梆子,因發源於古蒲州而得名。晉中和晉北稱之為「南路梆子」或「南路戲」,上黨稱「西府戲」,河南稱「西戲」,在陝西省、甘肅省西北一帶稱「晉腔」、「蒲戲」、「山西梆子」、「梆子腔"。

蒲州梆子音調高亢,擅長於表現慷慨悲壯的歷史題材故事。音樂和表演藝術傳統深厚,尤以要帽翅、翎子、甩發等特技見長。

2006年5月,蒲州梆子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戲劇類,項目編號Ⅳ-19。

2、遼南戲

遼南戲是遼寧省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形成於遼寧省蓋縣。又名影劇、影調戲、蓋平戲,遼寧復縣稱遼南影調戲。它是建國後在遼南皮影戲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新劇種,1961年定名為遼南戲。

3、黃龍戲

黃龍戲,吉林省農安縣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黃龍戲的雛形大約出現在19世紀末,因農安縣在遼、金時期曾是黃龍府,1959年據此正式將該劇種定名為黃龍戲。

黃龍戲以「此地影」(當地民間藝人對本地皮影戲的俗稱)音樂為基礎,融合了東北的民間小調、戲曲曲牌、皮影專調、薩滿腔、神調等多種音樂,形成了獨立劇種。它擁有高亢、粗獷又朴實,鮮活又細膩的獨特唱腔和音樂風格。

2008年6月7日,黃龍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序號為Ⅳ-101。

4、柳琴戲

柳琴戲,山東省棗庄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柳琴戲因用柳葉琴伴奏,也稱「柳琴書」」,清末產生於山東省臨沂、棗庄一帶,1953年正式定名為柳琴戲。柳琴戲形成於清代中葉以後,主要分布在山東、江蘇、安徽、河南四省接壤交界地區。

柳琴戲的來源是以魯南民間小調「拉魂腔」為基礎,受當地柳子戲的影響發展起來的。柳琴戲曲調流暢活潑,節奏明快,並有多種花腔,謂之「拉魂腔」。

2006年5月20日,柳琴戲經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63。

5、揚劇

揚劇,是江蘇省揚州市的地方傳統戲劇,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揚劇原名「維揚戲」,俗稱「揚州戲」,流行於江蘇省的揚州、鎮江地區和安徽省的部分地區及南京、上海一帶。

它以揚州民間歌舞小戲花鼓戲和蘇北民間酬神賽會時由男巫扮演的香火戲為基礎,吸收揚州清曲、地方民歌小調而最終成型。

揚劇歷史悠久,遺產豐富,不僅是揚州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地方戲曲發展史上也有著特殊的地位。揚劇音樂曲牌眾多,角色有生、旦、凈、丑等,重視丑、旦的表演,形成基本的喜劇風格。

2006年5月20日,揚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Ⅳ-56。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蒲州梆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遼南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黃龍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柳琴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揚劇

F. 山東的文化遺產是什麼

山東的文化遺產是:

一、泰山

泰山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嶽、東岳、泰岳,位於山東省中部,隸屬於泰安市,總面積24200公頃。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有「五嶽之首」、「五嶽之長」、「天下第一山」之稱。

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後有13代帝王引次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

二、齊長城

齊長城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齊長城始建於春秋時期,完成於戰國時期,歷時170多年築成,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齊長城西起濟南市長清區孝里鎮廣里村北,於青島市黃島區東於家河庄入海,全長達1200餘里,橫貫齊魯大地。

是目前中國現存有準確遺跡可考、保存狀況較好、年代最早的古代長城,被譽為「長城之父」。凝聚著二千五百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勤勞與智慧,也體現了春秋首霸和戰國七雄的東方泱泱大國的強盛雄風。

三、孔廟、孔府和孔林

孔廟、孔府和孔林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曲阜市,是中國唯一規模最大的集祭祀孔子嫡系後裔的府邸和孔子及其子孫墓地於一起的建築群,孔子(公元前551—前419年)是中國儒家學說的創始人。

他在死後的第二年,他的住宅被改成孔廟,每年祭。漢代以後歷代皇帝都提倡尊孔讀經,對孔子也不斷追謚加封,同時擴大他的祠廟,孔廟的規模也越修越大。

孔廟中還存有大量的碑刻及畫像磚,是研究中國古代書法和文化藝術的寶貴資料。孔府藏有大量的歷史檔案、傳世文物,歷代服飾和用具等,都及其珍貴。

孔林中,有的墓前還存有石雕的華表、石人、石獸。其延續時間之久,模葬之多,保存之完好,舉世罕見。

四、大運河

大運河在2014年多哈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被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運河山東段,南起山東與江蘇兩省交界處的大王廟閘,北到德州德城區第三店,流經山東省棗庄、濟寧、泰安、聊城、德州5市16個縣(市、區),全長643公里。

大運河山東段歷史上就是通航條件最困難,維修保護工程技術最復雜、最巧妙的著名河段。會通河水道和水源工程規劃,以及水資源調度和管理,代表了中國大運河乃至整個農業社會卓越的水運技術成就。

運河沿線的德州、臨清、東昌、張秋(今陽谷)、濟寧、台兒庄,成為歷史上交通轉輸和貿易的重鎮,積淀了深厚的運河文化,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

五、煙台剪紙

2009年,「煙台剪紙」作為「中國剪紙」的一部分,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煙台剪紙是一門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其題材豐富,種類繁多。剪紙的稿樣世代流傳,有著鮮明的煙台地方風格。

榮成、文登一帶的剪紙,粗獷大方,渾厚朴實,多用烏黑的膠皂紙所剪的魚、蟲、鳥、獸,作為器物的裝飾;掖縣的剪紙,線條細膩,作品以小巧玲瓏、纖麗多姿見長。

蓬萊一帶的剪紙,則以大片虛實對比的表現手法,使畫面十分生動,剪出的人物感情充沛,花、鳥、蟲、魚栩栩如生。

六、莒縣過門箋

2009年,「莒縣過門箋」作為「中國剪紙」的一部分,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莒縣過門箋也是中國傳統剪紙中的一個藝術種類,又叫掛錢、吊錢、齋牒等。山東省日照市莒縣過門箋是莒縣剪紙藝術中的代表。

春節貼過門箋的范圍遍及全縣,是莒縣流傳深遠的民俗文化。過門箋是莒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和獨特的文化歷史環境中形成的頗具特色的剪紙藝術之一,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

七、諸城派古琴

2008年6月,諸城派古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8年11月,諸城派古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級非遺保護名錄。

諸城派古琴形成於19世紀中葉,歷經幾代琴家的探索、交流、吸收、發展,形成了一個具有諸城特點、風格、技巧和特有曲目傳譜的古琴流派。

是中華民族最早的撥弦樂器之一,是中國最古老、最具生命力的民間藝術形式。它是中國古代最受尊崇的樂器,其文化內涵遠遠超出了音樂的范疇。

八、濟南皮影戲

濟南皮影作為中國皮影戲的一種,2008年第二批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

濟南皮影戲又稱蘭州布影,是一門古老的漢族傳統藝術。據說當初河北灤縣樂亭皮影為全國之首,俗稱「天下的影,數樂亭」。它又稱「灤州布影」。

由於口誤,所以叫成了「蘭州布影」。「蘭」實為「灤」字之誤。後來,發現兩地皮影的特點、風格等都大不相同,所以1952年改稱為「山東皮影」。西方戲劇史家曾說過:「中國的皮影是電影的開山祖。」

G. 鼓兒詞的表演形式

鼓兒詞的表演為說唱形式,或男或女一人演唱,演唱者左手持手板,右手持一根長約30厘米的鼓棒,敲打面前架起的小鼓,無其它樂器伴奏,自敲自唱。其語言以魯南方言為基礎,原生態唱法;唱腔有平腔、高腔兩種,多為宮調、商調或羽調式;唱詞格式是以七字句和十字句為主體的上下句,多為自問自答;節奏「有板無眼」,全部採用強拍,不用次強拍或弱拍;音域在十度以內,比較狹窄。鼓兒詞是極具棗庄特色的曲藝形式,它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在表白、念唱及語言、句式上都獨樹一幟。研究、發掘和整理這一漢族民間藝術形式對於豐富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刻的意義。

閱讀全文

與棗庄的藝術形式有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4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