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德國為什麼重視藝術教育

德國為什麼重視藝術教育

發布時間:2022-12-15 14:39:33

Ⅰ 德國藝術究竟有何獨特之處當代藝術界為何都偏愛德國藝術

藝術是用形象來反映現實,但比現實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藝術包括繪畫,雕刻,建築,音樂,文學,舞蹈,戲劇,電影等。藝術是語言重要補充方法。每件藝術品都有它獨特的訴求。這種訴求就是藝術的生命力,同時藝術也指富有創造性的方式方法。然而在德國藝術中,其繪畫藝術頗受人們喜愛。

Ⅱ 為什麼德國的音樂教育如此成功

從古至今,德國已經出了很多音樂天才,德國之所以在音樂教育方面取得如此的成功,與整個國家的文化氛圍是分不開的。

如果你去德國走一圈,你會發現德國有很多音樂補習班,幾乎每個補習班裡面都有很多學生,他們學習不同的樂器,但是他們報的這個補習班和中國的補習班是不一樣的。

他們都是自願報名參加的,家長和老師不會強加給他任何的壓力,因為只有讓他們自由發展,他們才能真正找到他們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這種氛圍為德國的孩子學習音樂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環境。

德國非常重視音樂的發展,在一些德國的中學和小學,就開設了各種音樂課程,而且還會定期舉辦音樂節和夏令營,這極大地激發了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

所以說,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從小就特別注重培養孩子關於音樂這方面的興趣,所以德國的音樂教育才會如此成功。

Ⅲ 為什麼選擇去德國留學學藝術

一方面,德國比較歡迎中國的藝術生。因為專門審查學生材料的留德審核部已運行了將近八年,嚴格的審查和規范的流程,使假材料現象大大減少,簽證通過率和簽證速度普遍提升。

另一方面,國外的藝術理念先進,注重創新和實踐,歐洲的公立大學費用低廉,且還有打工的機會。有的學生半工半讀,可以不用家裡負擔德國留學生活費用。因此,到德國學藝術,成為不少藝術生的新選擇。更多詳細內容可以關注一下津橋留學哦!

Ⅳ 19世紀德國美術是如何發展的

19世紀,德國經歷了從封建主義到資本主義的過渡,結束了長期的領土分裂與專制制度的小國割據,成為中央集權的國家,從而由19世紀上半葉的農業國變成了一個工業國,在政治、經濟、精神生活各方面都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社會生活的大變革也促進了美術界的變化,藝術家由主要服務於教會和貴族,逐漸轉為自選題材進行創作。自18世紀末至1840年,在28個德國城市成立了藝術協會,通過協會的活動與舉辦展覽,為藝術品開拓了銷路,也擴大了觀眾的范圍。這時期,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文化的發展,在德國建立了一批新型藝術博物館,各邦國君主的藝術收藏也逐漸對公眾開放,較為廣泛的觀眾有了接觸藝術品的機會,提高了藝術鑒賞力。總之,資產階級的藝術協會、藝術博物館與展覽會以及藝術評論都起到了傳播與介紹藝術的作用。大變革時代的種種沖擊、一系列改革與經濟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都使得德國19世紀藝術家的思想十分活躍,各種風格流派彼此共存、相互競爭,繼而迅速更新。

在19世紀前半葉德國繪畫藝術中,浪漫主義流派佔主導地位,可將其視為典型的德國流派。德國藝術家在浪漫主義繪畫方面取得了獨特的成就。自這一畫派產生之日起,就存在著兩條不同的道路。在北方以德累斯頓為中心聚集了一些信仰新教的畫家,他們的創作以風景畫為主,因此稱為早期浪漫主義風景畫家。在南方維也納有一些信仰天主教的青年畫家組成了路加兄弟會,他們後來到了羅馬,被義大利人稱為「拿撒勒派」。前者以繪畫大師卡斯帕爾·達維德·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eh,1774—1840)為代表。他與英國著名風景畫家康斯太勃爾、特納一起成為風景畫新道路的開拓者。他描繪的風景決不是對大自然景物的單純模仿,也不是脫離實際的主觀臆想,而是將自然的真實寫照與藝家的內心感受融為一體,賦予風景畫以深沉的內涵。

1808年聖誕節,弗里德里希公開展出了他的代表作《台岑祭壇畫》,此畫可以視為他的創作風格的宣言書,立即引起了保守派的公開指責,掀起了一場保守派與堅持浪漫主義創作原則的革新派之間的論爭,最後以弗里德里希的勝利而告終。

早期浪漫主義的另一位著名藝術家是菲利普·奧托·龍格(Philipp Otto Runge,1777—1810)。他追求的是內容與形式都適應當代需要的現代藝術。他畫的風景蘊藏著新的生命力,此外他還畫了不少親屬肖像。在弗里德里希畫風的帶動下,於19世紀的20、30年代出現了風景畫創作的繁榮景象,出現了一批優秀的風景畫家如卡爾·古斯塔夫·卡魯斯(Carl Gustav Cams,1789—1869)、約翰·克里斯蒂安·克勞森·達爾(Johan ChristianClausenDahl,1788—1857)、卡爾·布萊辛(Karl Blechen,1798—1840)等人。

「拿撒勒派」的代表畫家有弗里德里希·奧韋爾貝克(Friedrichoverbeck,1789—1869)、彼得·馮·柯爾內里烏斯(Peter yonCome.1ius,1783—1867)、威廉·沙多夫(Wilhelln SchadOW,1788—1862)等人。這派畫家的作品大多從宗教故事、聖經和古詩中取材,在選材與表現手法上都有復古傾向,十分尊崇古老的德意志藝術,作品表現了他們虔誠的宗教感情,並寄託了他們的浪漫主義理想。

19世紀30年代,德國開始了工業革命,隨著經濟與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日益重視社會現實生活,於是在40年代出現了德國現實主義美術的復興,50至70年代經歷了繁榮期,產生了不少頗有影響的藝術家。現實主義繪畫大師阿道夫·馮們采爾(Adolphvon Menzel,1815—1905)在繪畫領域的眾多門類里都作出了傑出貢獻,既作版畫插圖,也繪制油畫,他的素描、速寫更是生動傳神。1839年,門采爾開始為《弗里德里希大帝的歷史》作插圖,在這套精心創作的組畫中再現了弗里德里希大帝時代的歷史風貌,作者也因此蜚聲畫壇。門采爾選取的繪畫題材十分廣泛,反映了各階層人物的生活,真實而深刻地表現了他所處的時代。在一幅未完成的作品《三月死難烈士的葬禮》中真實地記錄了1848年的革命事件,並表達了對烈士們的敬意與哀思。1875年完成的《軋鐵工廠》是以油畫形式反映現代工業生產最初階段的代表作,歌頌了產業工人的創造力,也揭示了緊張勞動的艱苦與殘酷,反映了德國工業革命生機勃勃的一面,也揭露了勞資之間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有批判現實主義的意義。

南方的慕尼黑歷來是德國重要的藝術中心,威廉·萊布爾(Wilhelm Leibl,1844—1900)在那裡接受過正統的學院派美術教育。後來去巴黎留學8個月,1870年返回慕尼黑後,轉向現實主義,並在他周圍團結了一些有共同理想與追求的青年畫家威廉·特呂布納(Wilhelm Trhbner,1851—1917)、卡爾·舒赫(CarlSchuch,1846—1903)、漢斯·托馬(Hans Thoma,1838—1924)等人。1873年萊布爾離開了慕尼黑,此後他一生的大部分時光都在巴伐利亞的農村度過。他的作品細致人微地描繪了農民,散發出濃郁的鄉土氣息,代表作為《教堂中的三個婦女》。弗里茨·馮·烏德(Fritzvon Uhde,1848—1911)1880年定居慕尼黑,由於受到利伯曼的影響,畫了一些外光畫,其中一部分作品生動地描繪了農村勞動與日常生活,如《早晨》、《秋天》都具有清新、質朴的特點。這些青年畫家熱情描繪了農村的美麗風景,恬靜的農家生活以及周圍真實生動的人物形象,為現實主義畫壇增添了光彩。

19世紀60和70年代,出現了一個畫派即「德國—羅馬派」,以安澤爾姆·費爾巴哈(Anselm Feuerbach,1829—1880)為代表。當時在德國國內由於工業發展,出現了富有的資產階級,功利主義日益影響美術創作。一些藝術家不願適應資產階級觀眾的欣賞日味而逃避德國的現實,他們遷居羅馬,認為在那裡仍然存在古代文化的氛圍。他們喜歡選取古希臘神話為繪畫題材,創造了具有古典色彩的、高貴自尊的理想人物。

19世紀80年代,歐洲出現了象徵主義文藝思潮,強調藝術家的主觀創造,德國象徵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諾爾德·勃克林(Arnold Becklin,1827—1901)。此派畫家多用象徵、比喻的手法表達自己的感情與想像,許多作品都表現幻想與夢境,甚至描繪黑夜與死亡,具有神秘色彩。這些作品脫離現實,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歐洲一部分知識分子對社會不滿,感到無出路的世紀末精神狀態。

19世紀下半葉,德國畫壇出現了一些新流派、新風格,尤以外光派繪畫成就突出。馬克斯·利伯曼(Max Liebermann,1847—1935)、洛維斯·科林特(Lovis Chrinth,1858—1925)、馬克斯·施勒福格特(MaxSlevogt,1868—1932)並稱19世紀德國三大外光派畫家。利伯曼是一位優秀的外光畫家,也是一位傑出的現實主義大師,許多作品都以普通勞動者為主人公,表現出鮮明的民主傾向和對社會底層人民的同情,相當深刻地反映了19世紀下半葉德國的社會現實。科林特的作品特別富有活力,尤其在晚年還大膽探索新的表現手法,與早期表現主義畫派具有內在聯系,《馬克斯·哈爾伯像》、《瓦爾辛湖風光》都是他的代表作。施勒福格特多才多藝,其繪畫題材也十分廣泛。他的風景畫體現出德國外光畫派的獨特成就,著色鮮明,筆法靈活。除了風景畫之外,他尤喜描繪戲劇與舞蹈場面,代表作有《香檳酒之歌》、《法爾茨風景》等。

與畫壇風格多樣、流派紛繁的狀況相比,19世紀德國雕塑領域的情況則單純得多,基本上古典主義雕刻佔主導地位。出現了一些大型紀念性雕塑。1871年之前,德國長期處於分崩離析的眾多邦國統治之下,嚴重地阻礙了國家的發展和強盛。一些古典主義的雕塑作品歌頌了德國歷史上與當代的偉大人物,贊美了中央集權的王權統治,在一定程度上以藝術形式表達了人們普遍要求國家統一的願望,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是有進步意義的。當時,最有影響的雕塑家是克里斯蒂安·丹尼爾·勞赫(Christian DanielRauch,1777—1857),早年曾在卡塞爾接受藝術教育,1805年至181 1年在義大利隨著名雕塑家卡諾瓦和托爾瓦爾德森學習,回國後取得很大成就,有眾多學生追隨他。《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紀念碑》是他晚年的力作:弗里德里希二世的這一騎馬像立於一個多層花崗岩底座上,高大雄偉,穩定庄嚴,體現了古典主義的特色。勞赫的影響貫穿了整個19世紀。19世紀後期,德國雕塑風格由古典主義過渡到現實主義。

在勞赫眾多的學生中不乏成就卓著的雕刻家,恩斯特·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里徹爾(Ernst Fiedrich August Rietschel,1804—1861)就是其最優秀的學生之一,1832年成為德累斯頓美術學院的教授,代表作有《歌德與席勒紀念碑》、《萊辛紀念碑》、《勞赫胸像》等。另外他雖是勞赫的學生,卻不僵化地遵從古典主義的傳統,而是轉向了現實主義。1857年完成的《歌德與席勒紀念碑》即是他創作生涯中一件里程碑式的作品,塑造了兩位智慧崇高、站在時代前列的文學巨匠的形象,充滿了時代氣息。著名雕刻家奧古斯特·卡爾·愛德華·基斯(August Karl Eard Kiss,1802—1865)和阿爾貝特·沃爾夫(Albert Wolff,1814—1892)也是勞赫的學生,前者的代表作為《阿馬松人》,後者的代表作為《斗獅》。

Ⅳ 留學哪個國家好

藝術生去哪個國家留學好!藝術生出國留學,選對國家很重要。國外藝術設計類專業向來都是世界頂尖設計大師的搖籃,倫敦、巴黎、米蘭成為時尚之都的代名詞。為藝術類留學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深造條件。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藝術生該如何選擇國家。

Ⅵ 《國外美術教育》簡析

      大學接觸的第一本外國的教育書籍《德國美術教育》,書中介紹了在德國文化大背景中,德國的藝術教育既保留了本民族思辯性、有序性的特點,又吸收了寬容性、多元性等優點,形成了具有相當伸縮力的教學模式。從我們的美術教育的角度看德國的藝術教育,它具有很強的個性,深受啟發:隨後幾年又看了幾個國家的美術書籍,其中《日本美術教育》在新時代美術教育中尤為的突出,他的主旨在培養學生具有個性和創造性。而我國的美術教育新課程標准中也闡明了這一觀點,但由於這一標准現在在教學實踐中還處於摸索和改進狀態,所以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存在部分老師、家長為了畫畫而畫畫,千篇一律的簡筆畫,沒有創新,純屬臨摹,這樣不僅限制了孩子的創新能力,還抹殺了孩子的個性。

      結合外國的美術教育可取之處結合美術教育實際情況,談幾點不成熟的想法。

        一、多樣的教學方法,豐富多彩的教學素材,以啟迪孩子的智慧。

      在小學,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面對剛從幼兒園到小學的孩子,學校對一、二年級實行包班,教師明確所教學科的教學大綱和內容,不設日課表,教師所教內容可隨機應變,如:課堂內突然出現了美麗的蝴蝶,孩子的注意力自然隨蝴蝶而轉,這時教師的教學內容隨蝴蝶而變,讓學生觀察蝴蝶飛的動態、形狀,介紹有關蝴蝶的種類、習性等常識,然後要用語言來描繪蝴蝶;用彩色筆畫蝴蝶。把常識、語文、美術等課結合起來,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在這兒我體會到學科的橫向聯系,教學的靈活性,頗像我們的綜合實踐課,但在國內似乎缺少一個過渡的階段,讓教師從一個循規蹈矩的狀態突然轉變到一個隨心所欲的狀態,結果必然是混亂失敗的。

      二、培養造就學生個性。

        國外美術教育的目標是「擴展表現及鑒賞能力,在體驗到造型創作活動喜悅的基礎上,培養愛好美術的心理,培養高尚情操。」美術教育的重要意義在於幫助每一個孩子形成深刻獨立的自我。因此,美術教育必須考慮在美術指導中創設良好的環境。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孩子們的興趣愛好,發展審美趣味。美術教育可以讓每一個學生體驗自然、人類和社會之美,感受美術表現和欣賞的喜悅,並使孩子們的心靈不斷豐富與充實起來。同時又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完善的性格。美術教育的主要目標就是以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思考為基本出發點,在探索發現中不斷創造。在實際的生活環境中感受生機勃勃的事物。激動自己的心靈,張揚自我。因此,各種各樣的製作經驗和技巧,都是在這一過程中自然形成的表現手段,其本身並不是目的。隨著技巧的提高,表現過程中更加入了形象思考,僅僅訓練技術並不能擴展表現力。在這方面,生活閱歷和知識素養就起著積極作用。

      三、重視美術教學中創造力的培養,給孩子以廣闊的思維空間,讓孩子獨立地用不同的手法表達自己的情感。

        在美術教學中,創造力的培養應首先注意創造性思維,而創造性思維是以發散性思維為特徵的。關於發散性思維,美國心理學家基爾福特認為:「創造性思維指的是重新組織觀念,而產生新的結果,並且在面對一個對象時,做出各種選擇的假設。」在教學大綱中從小學到中學始終強調創造力的培養,在教學中著重研究創造的行為過程。與自己的教學相比,我似乎更注重學生的作業效果,在以後的課堂上應該找到更好方法,既能發散學生的思維,又能有好的作品出現。

        當下談及我們的教育,普遍存在的教育現象制約著我們的美術教育。

        一、首先兒童在讀幼兒園的時候,老師、家長就教他臨摹簡筆畫,不用作任何思考,畫的好壞都以簡筆畫書作參考,要求他們畫的象,畫的整齊,顏色塗的勻,在以後繪畫班中還是學較復雜的簡筆畫,他不管畫什麼畫,都會是簡筆畫這種模式,不會有自己的特點。老師、家長、學生都認為「畫的整齊、畫的象,顏色塗的勻」這就是好的兒童畫。試想一下,當所有的兒童畫都是一種簡筆畫的風格時,這種畫還有什麼看頭。真正的  「兒童畫」很早就吸引過先知先覺的學者和現代名家,有人戲稱兒童是「天才」的「藝術家」,他們給予幼稚的、天真的、抽象的、浪漫的兒童畫極高的評價,稱為「兒童繪畫藝術」。簡筆畫是經過成人思維概括是成人思維的「兒童畫」,100個兒童學這種畫就會出現一百種風格一樣的畫,極大的限制了個性的發展。

        二、不做任何思考,沒有創新,沒有個性的臨摹教學,兒童心理學告訴我們低齡兒童處在一個易受暗示階段,絕大部分兒童容易被人左右,特別是父母,父母「好心」的指點其實是害了他們,因為大部分父母心目中的「好畫」標准就是畫得像,經常會毫不客氣的對孩子的畫進行「講評」,如:「這里的線畫歪了,那裡畫得不像,這里應該怎麼畫,哪裡把它擦掉,甚至有一半的家長會親自動筆幫孩子畫。」經這一折騰,本來畫得好的,喜歡畫畫的、很有自信的孩子就會變得很不自信,畫面形象越來越小,修改次數越來越多,這樣出現惡性循環。

      三、當學生臨摹時就不必進行構圖的審美選擇,認識不到真實的空間和形體,沒有直接觀察和直接驗證的經驗,更沒有以自然為師模仿表現繪畫語言的藝術實踐,思維活動受到很大的局限。心理學告訴我們,「思維活動越積極,觀察的收獲就越大」。長期臨摹教學,封鎖了學生的視覺感官,限制了學生的手和腦的發展。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只能依照著范畫樣本摹仿描畫,一旦寫生實物和進行憶、想、創作就束手無策,有眼睛不會看,有腦子不會想,有手不會畫,更不能會創作。對感覺器官的教育有很大的局限性。我們的目的不是造就畫家、雕刻家和圖案設計師,而是在這個學知識的黃金時期使學生提高審美情趣與美術水平同時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想像能力,發展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促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方面。作為老師要首先明確繪畫課的教學目標,安排富有情趣的教學內容,通過讓學生看看、想想、講講、畫畫等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表現能力,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使學生全面提高並且主動發展,使課堂教學素質化得到真正體現。

        在外國的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造一個美好的環境,啟發學生如何感受和發現,使學生認識到事物本身美的潛在性,尊重學生對人和物的不同感受及表現。從小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根據不同對象具有多樣選擇的可能性。這一點與我們的教學觀念不謀而合,淡化教師的權威性,與學生做朋友,才能更好的幫助學生發現美,表現美。

      在我們的教育中要引導學生放開思維充分想像;學生之間相互討論,將自己想畫的說出來,相互補充,完善各人的構思;觀看各種圖片和影像,學會觀察實物;資料欣賞優秀的兒童畫,說出它那裡好,並說出其作品哪裡與眾不同;布置學生課外去觀察、發現,教會學生運用發散思維的方式大膽創新,將課本內容拓寬畫活。在作業評價上,要為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力能營造寬松的發展條件,不給他們任何壓力,不管學生畫的怎麼樣都應該講鼓勵的話,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才能和具有個性的表達方式。注意保護和發展每個人的獨特性和興趣愛好,培養學生一絲不苟、不怕困難的精神。

      通過我國美術教育與外國教育融合中,發揚可取之處,我們有理由認為美術教學選擇順應「兒童」的發展規律,把促進「兒童畫」的發展作為啟蒙教學階段,在「兒童畫」進入視覺寫實表現階段以後,選擇沿著具有科學性的寫生模仿教學和突出藝術性的憶想創作教學互相配合的教學發展途徑,不但能夠擺脫了臨摹和模仿對創造才能的束縛,保護兒童創造才能的啟蒙和連續順利的發展,而且是一條能夠讓寫實能力和創造才能並行不悖同時發展的最佳教學途徑。

Ⅶ 德國藝術為什麼那麼強大

德國的文化素質和教育基礎造就了德國藝術的強大。

在德國每一個城市只要其中的市民有這個意願就會成立一個藝術協會,這樣的機構主要是民間的,他們的成員大多是對藝術充滿愛好的中產階級市民兼收藏家,即藝術欣賞者構成的市民組織。

在現代性不斷推進途中藝術協會創造了一種新的人際關系,即在傳統家庭共同體、村落共同體、行業共同體和教區共同體逐漸瓦解中形成的新的人和人的聯結。

德國人,特別是傳統的中產階級家庭非常愛好在周六或周日邀請各種親朋好友來家聚會,屆時家居品味的展示,對於藝術收藏的討論就格外重要。品味也是一種共同體認同的基礎,大家討論著各種的藝術收藏和背後藝術家的逸聞趣事,這成了中產階級社交活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德國藝術的歷史

如果要探尋德國藝術早期的傑出成就,還要追溯到中世紀的法蘭克王國,查理大帝在都城亞琛所興建的教堂,成了後世「加洛林風格」建築的代表。而隨著帝國的衰亡,整個文藝復興時期德意志民族都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

直到1871年再次統一,德國的視覺藝術才開始後來居上,第一個巔峰就是曇花一現卻又堪稱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學校,國立包豪斯學校。

在短暫的十多年時間里,學校的先賢們對於藝術與技術的關系、設計目的性和自然客觀法則等領域進行了積極探索,開創了輝映後世、照耀千古的「包豪斯學派」。

在20年代「表現主義」就開始在德國的土地上萌芽,而歷經納粹時期的壓迫,直到戰後才這種理念才重獲新生。其核心的方法,就是通過凌亂的平面、破碎的形體和通透的材料,來展現直擊眼球的視覺張力。

Ⅷ 藝術教育的意義何在

藝術教育的意義在於讓人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的前提下,更懂得如何享受生活!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什麼是藝術?

藝術可以是宏觀概念也可以是個體現象,藝術教育不一定能培養出藝術大師,但應該努力培養出用藝術表達人生體驗,藝術跟技術是不可分割的,沒有素描功底,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不可能問世!


藝術教育的意義在於讓人懂得享受生活,但應該努力培養出能用藝術表達個體的人生體驗,寄予自我思想和情感。
讓創意成為一種習慣,讓未來多一些精彩。

Ⅸ 論述藝術實踐在藝術教育中的意義

論述藝術實踐在藝術教育中的意義

[論文摘要]藝術是通過不同的行為方式來展現不同藝術魅力的。藝術行為是藝術創作者不可缺少的認知和感悟世界的一個重要的基本方式。藝術教育的最終成果必須通過“藝術行為”來體現。藝術行為首先要在現實生活中通過藝術實踐獲得。通過不斷的藝術實踐認知,最終通過藝術行為來實現藝術作品的創作。藝術實踐必須進入到社會生活當中,帶著一種藝術的審美,對視覺、形式的思考,去觀察現實生活並藉助藝術教育的內容來完善藝術認知、藝術技能,從而提升個人的藝術素質和藝術作品的品質。
[論文關鍵詞]藝術教育藝術行為藝術實踐藝術素質

一、藝術教育現狀

藝術教育的內容一般分為:(1)藝術理論知識;(2)藝術專業技能;(3)藝術行為。當前,我國的藝術教育機構大概有師范類藝術院校、專業類藝術院校和綜合類藝術大學等。不同的藝術教育機構,側重點也不盡相同。有強調藝術理論知識的,有重視專業技能培養的,還有理論和專業相結合的。有一種觀點認為:針對藝術教育,完成教學工作無須過高的專業技術要求,重在教育理論和藝術理論的掌握,並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獲得更為全面的藝術教育,而不應以掌握某種專業技能為目的。過分強調技能訓練,最終可能會過分依賴技能手段而喪失藝術創作的真實感和純粹性。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藝術教育如果沒有技術含量作為保證,就不能稱為藝術的教育。沒有良好的技術水準,必然導致低水平的藝術創作。就算掌握再多的理論知識也只是紙上談兵,不能實際運用。

二、藝術實踐的重要性

筆者認為藝術教育過程中更應該重視藝術實踐的教育。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都必須通過“藝術行為”來體現。藝術教育的現狀往往過分強調理論或是過分強調技能,從而將知識教育、技能培養與藝術對於個人的要求(個人藝術素質)分離開來,忽略了藝術行為對於從事藝術創作的人的價值。前文所述的兩種觀點,無論是重理論還是重技能,筆者認為都忽視了以下問題:首先,藝術教育應該是針對人的教育;其次,藝術教育應該是以藝術為前提的一種區別於其他學科的教育,即一種更加強調自我的、開放性的、非形式規定的教育。在理論和技能的前提保障下,我們更應該重視藝術實踐的教育。通過實踐才能真正解決藝術對於個人所具有的意義及個人的藝術素質。美國的一位藝術教育家瑪麗·埃里克森曾經談到:“與其說藝術只是一件東西,還不如說藝術是一種活動。”藝術行為就是通過藝術的各種實踐來實現的。藝術應該認為是一種活動的思想,一種變化的、充滿活力的形式。所以在藝術教育過程中,藝術實踐應該是最為重要的教育方面。
當然又會存在一種觀點,藝術專業的學習和訓練不就是藝術實踐么?比如聲樂練聲、繪畫練習素描、演員練習形體台詞等等。但是這種“實踐”其實是片面的。筆者所說的“藝術實踐”,並不是指藝術院校的學生所進行的藝術技能學習與創作實踐,而是指學生把自己所學習到的理論知識通過自己的思考運用到生活中去。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要有一些動手參與的部分,更要有動腦思考的過程。不是簡單地像普通人一樣發現生活中美的東西,而是通過思考如何從生活中去挖掘自己身邊鮮活的事物,並經過自己的思考實踐變為自己的藝術觀點、思維方式,從而形成各自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和創作手段。所以光靠著學生悶在房間里苦練聲樂、繪畫、形體台詞,是遠遠不夠的。而是要求學生把審美的思想,個人對於藝術的理解、思維方式、觀察角度與自己的社會實踐、生活實踐相結合,明確技能和自我的關系、自我和藝術的關系、自我和藝術和社會生活的關系等等,從而達到提高審美修養、個人藝術素質的目的。因此,藝術實踐不是一個簡單的動手實踐的過程,而是一個思想實踐和動手實踐相結合的過程。

三、藝術實踐深入分析

為什麼要提出藝術實踐這個問題呢?筆者要從對藝術的基本認識來探討。藝術實踐不單純的是一種機械的對理論知識的實際運用,或者對專業技能的反復熟練,而是必須進入到社會生活中,帶著一種藝術的審美,對視覺、形式的思考去觀察現實生活中的人、物、事件沖突等。現有的藝術教學方法一般是在原有“藝術精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主要是在課堂上聽一些比較枯燥的藝術理論知識和美學概念,或者是教師傳授的一些藝術創作經驗。一些學生因此把自己當做一個局外人,完全沒有進入到對藝術的興趣和藝術本質思考的過程中。但是作為一個藝術學生或者藝術創作者,每個人都要有強大的藝術感受力。這種來自內心的對生活對自我情感的一種表達就要靠藝術實踐來實現。藝術的本質是通過藝術的活動實現對現實的體驗,通過某種情感的行為方式來實現對現實精神的謀和。藝術心理學有關研究表明,藝術體驗方式和思維的發展有著本質的關聯。阿恩海姆認為:藝術的意義就是對生活本身最充實、最純粹的體驗。藝術的體驗性特徵要求我們的藝術行為,首先是在生活實踐的基礎上實現認識的目的。從事表演藝術的學生之所以從聲台行表學起,不僅是為學習基本的表演技能,其目的還在於培養用聽覺、視覺、觸覺、感覺等多種方式對事物進行體驗和傳達的能力,建立藝術的行為意識。
筆者認為藝術教育應該從課堂走向生活,不能用大量蒼白的知識和僵化的技巧掩蓋生活的缺失。藝術教育應該使學生意識到個體生命存在的快樂,使他們意識到這種快樂並不遙遠,而就在他們的身邊,甚至是與生俱來的,學生由此將獲得一雙發現的眼睛。學生要動態地了解藝術的常識、美學的原理、專業技巧與自己參與創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斷地挖掘自身的各種精神體驗和創造力,通過各種方法和媒介加以表現。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一個方法或者一種體驗是絕對的。答案就是在不斷的`藝術實踐中得到確立,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對生活的藝術洞察力、藝術的思維方式和獨立創作的能力。我們可以把它概括成為:從藝術教育到生活,再從生活到藝術教育的過程。這一過程就是更加全面的藝術實踐的過程。德國的藝術家博伊於斯曾經說過:“人人都是藝術家。”這句話在20世紀70年代之後成為視覺藝術世界中的一句經典之語,很多藝術家都曾經被這句話所鼓舞而投入到藝術創作中去。藝術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會獨立思考、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會感悟生活,在生活中尋找文化源心的人才。在藝術實踐中,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感知美、感知藝術,特別需要通過藝術實踐從各方面用多樣化的形式創造和表現生活。

四、結束語

藝術教育是一項長期的、艱苦的工作,它是一個針對生活在一個不斷變化的現實社會中的並從事藝術創作的“人”的工作。對於接受藝術教育的學生,我們不能用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來對待,不能用理論知識掌握的多少、專業技能有多麼嫻熟來作為評判學生水平高低的唯一標准。對於一個受過藝術教育的學生或者將要從事藝術創作事業的人來說,自我的藝術素質,自己獨特的藝術觀點、思維方式,以及如何看待藝術對於自我在現實社會價值的體現和意義的本質,才是成為一個真正的藝術創作者的保證。我們進行藝術教育的結果不是以考試分數、技術過硬等作為目標。學生必須積極地回到生動藝術的思考與藝術實踐中,並通過長期科學的藝術教育,最終用准確的藝術行為展現藝術的魅力,而不是把冰冷的理論和程式化的技能武裝全身,拒人於千里之外。

;

Ⅹ 各國音樂美術課怎麼上

倫敦,一名兒童在名為「坐下:孩子就座」的話劇演出現場。 人民圖片 國外的藝術教育理念強調的不是要把學生培養成為藝術家,而是培養他們對藝術的關注、認識和體驗,看重藝術活動過程中學生的感悟和發展狀態。 <b>英國 審美教育由來已久</b> 早在19世紀下半葉,英國人莫里斯就發起了著名的「工藝美術運動」,看重工藝品在審美教育中的作用。加強公立學校的圖畫課教學,使國民普遍擁有審美能力,成為一種國策。 如今,有關藝術領域的規劃上,美術與音樂為獨立學科;戲劇置於英語課程,並和其他課程結合。實施與推動方面,以國家課程,整體課程,校外之社會資源與支援來進行。例如,參觀藝術館和博物館就被列入英國學校課程。 <b>德國 不唯培養「藝術家」是瞻</b> 德國的藝術教育專家認為,一個民族需要培養自己的畫家、歌唱家,更需要培養大批有藝術修養的觀眾和聽眾。德國的學校藝術教育鼓勵由學生自己創造,很多學校的藝術教育課堂類似手工作坊的工場。 學生的藝術活動成果並不要求有多高的水平。學生都是十分愉快地參與活動,不需要擔心考試成績,而是當成體驗審美、宣洩情感、彰顯個性、發揮才華的平台。 <b>匈牙利 音樂教育的模範生</b> 以該國著名音樂教育家佐爾丹·柯達伊命名的「柯達伊教學法」是當代世界影響深遠的音樂教育體系之一。 從幼兒園到高中,音樂訓練就一直是基礎課程的一部分。在常規學校里,孩子們每周都有兩次音樂課;音樂學校里,每天都有音樂課。匈牙利的教育工作者們堅信,音樂與數學、自然科學有著直接的內在的聯系,學習音樂能夠發展完整的人格。 <b>日本 音樂美術相互借力</b> 日本藝術教育的方法十分多樣。例如日本某中學的藝術欣賞課上,老師先讓學生畫一幅畫,描繪的是一條小溪,小溪對面是一座教堂,陽光透過霧靄照在溪水上,波光粼粼。接著學生分組討論,總結出可以用小提琴在高音區的顫音來表現霧靄和波光,聖詠的合唱來表現教堂。學生根據這些感悟和提示隨機嘗試著進行演奏。教師在互動式的誘導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趙靜 劉思思整理)

閱讀全文

與德國為什麼重視藝術教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4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