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童年經驗對藝術家有什麼影響

童年經驗對藝術家有什麼影響

發布時間:2022-12-15 16:44:51

⑴ 論文 童年經驗對余華創作的影響 從幾個方面寫好

你可以通過對余華童年經歷的描述,分析余華作品中關於對暴力的書寫與他童年的經歷有什麼內在的關系。比如余華在《自傳》中回憶:「我小時候不怕看到死人,對太平間也沒有絲毫恐懼。到了夏天最為炎熱的時候,我喜歡一個人呆在太平間里,那用水泥砌成的床非常涼快。」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余華的心裡,對所謂的黑暗、孤獨、陰冷並沒有太多的恐懼。只有這樣孤獨灰色的童年,才能使余華把作品中人物的死亡描繪得那麼細膩、逼真,讓人讀起來不寒而慄。

這是我的一些看法,希望對你有用。

⑵ 為什麼童年經驗對文學創作有重要影響文藝心理學

在中國文學的歷史長河中,只有現代作家的文學創作非常集中地和他們的童年經驗聯系密切,作家童年經驗世界的意義生成應該說始於現代文學時期。原因是,正是五四時期開始的思想解放,創作主體才得以把童年時期獲得的心理體驗納入現代思想意識的參照系中進行觀照和審視。西方以「體驗」性為主的西方人文主義文論思潮和敘事性文學作品的影響與熏陶也是現代文學的大部分作品成為作家內在經驗世界的外在顯現的深層次原因。從心理學和文藝心理學角度來看,童年作為生命的起點和全部人生的最初形式,盡管這一過程是相當短暫的,卻形成了作家今後接受任何信息的主體圖式和先在意向結構,這種主體圖式和先在意向結構將成為作家觀察世界,感受生活,進而進行文學創作的發生學意義上的起點。

⑶ 童年經驗對張愛玲的創作有什麼重要作用

具體如下:

一創作原因:童年時期的家庭經驗於張愛玲的小說創作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張愛玲童年階段對家庭內部父母之愛、和睦之樂的缺失性體驗是其小說創作的宿因。

二童年體驗:童年時期家道中落背景下家庭分崩離析的破碎化狀態對張愛玲的性格和氣質的影響尤其巨大,張愛玲易感多思的性格偏向更使其對童年階段的家庭生活體驗得深刻透徹。

三代表作品:父母的破碎婚姻、家庭的失序亂象和變態化的親子關系造成了張愛玲難以磨滅的精神創傷,毫不避諱地構造了一個個在正常包裝下已然畸形化的家庭,《金鎖記》中的姜公館、《傾城之戀》中的白公館、《沉香屑·第一爐香》中的梁公館、《怨女》中的姚公館等。

四作品與童年生活的對照:張愛玲在《對照記》和《私語》當中曲折地表達了她對父母親情難以言說的復雜情感。

《花凋》中鄭先生和鄭太太在金錢上互相算計,以至於在小女兒病入膏肓之際雙方仍捨不得拿出私房錢給女兒治病;

《心經》中女孩對佔有父親的執念和仇母的傾向更是尼勒克特拉情結的典型反映;

《沉香屑·第一爐香》中的葛薇龍被姑母收留的原因並非姑侄的血親關系,而是姑姑意圖用侄女的容貌姿色作為招徠男人的資本;聶傳慶仇視憎恨父親卻又不得不在其絕對權威下生存的變態心理,比比皆是。畸形化的人倫親情是張愛玲對傳統母愛神話的解構、對傳統父權的無情顛覆,對以家族親人之間「血親」關系的否定,是張愛玲在童年時期非健全的家庭中情感需求。

五受到童年生活影響的作品:在童年家庭經驗作用下張愛玲的世俗價值觀是根深蒂固的,而這種童年家庭經歷對其小說創作的影響是極其深刻的,在張愛玲的創作中,物慾的、世俗的追求並不是變形的或曲折隱晦的表現,而常常是真實的、直接的反映。

《金鎖記》中勢利的哥嫂為了攀附富貴、貪圖錢財,不惜將妹妹嫁給一個殘廢,使其在一個舊家庭里失去了一生做人的意義和尊嚴;

《十八春》中的曼璐為了維持名存實亡的婚姻,竟然殘忍地毀掉了妹妹曼楨一生的幸福 ;而赤裸裸的物質追求更是白流蘇意圖拴住范柳原的全部理由。父子、母女,還是夫妻、兄弟姊妹之間,均處在一種利害關系網中,世俗物慾的索求成為張愛玲小說中眾多人物具有轉折意義行為的首要動機!世俗化與物慾化的追求已然成為人性的「黃金枷鎖」。

⑷ 身平經歷對藝術家的藝術風格的影響

柴科夫斯基——同性戀特性使其作品風格多樣,反映其怪異的性格特徵。

梵高——窮困坎坷。他的作品中不難看孤獨、苦悶、哀傷、彷徨和希望。

德彪西——一戰改變創作風格,寫出對遭受苦難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

羅丹——出身貧寒,命運多舛。所以偏愛悲壯的主題,從中發掘力與美。

好了,這回每個人物都不多不少,算標點正好三十字,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不過這樣太簡略了,而且好籠統。你看,單是柴可夫斯基,名字就佔了5個字啊,呵呵。
如果有其他問題可以再找我,我很喜歡讀這些藝術家傳記。

⑸ 卓別林的童年對他的事業有什麼影響

卓別林小的時候,有一年聖誕節學校組織合唱團,卓別林卻落選了,他很沮喪。一天在班上,卓別林背誦了一段喜劇歌詞,博得了大家的喝彩。老師說:「雖然你唱得不好,但表演很有幽默的天分。」
後來,父親早逝,母親患上嚴重的精神病。為了生計,卓別林四處到劇院打聽,希望能演上一個角色。一天,倫敦一家劇院要上演一出戲,劇院老闆答應讓卓別林演一個孩子的角色。演出並不成功,《倫敦熱帶時報》在批評該劇的同時卻說:「幸而有一個角色彌補了該劇的缺點,那就是報童桑米。以前我們不曾聽說過這個孩子,但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定會看到他不凡的成就。」
後來,年輕的卓別林獲得了一個去美國演出的機會。不巧的是,這次演出沒有引起任何轟動,然而美國的《劇藝報》在談到卓別林時說:「那個劇團里至少有一個很能逗笑的英國人,他總有一天會讓美國人傾倒的。」
多年後,卓別林終於成為享譽世界的藝術家。我想,除了天才與勤奮之外,他的成功與年輕時候寬厚的社會氛圍是分不開的。
對於一個人一生的成長來說,欣賞是另一種必要的陽光。這一縷纖細的陽光,能使將要跌入生活暗處的人,及時得到一絲光亮的指引,獲得前進的勇氣,看到走向成功的希望,從而最終引領他走到明媚的未來。而實際上,做到欣賞又是那麼容易,只要在他們最需要的時候,能有一句肯定的話就足夠了

⑹ 為什麼童年經驗對文學創作有重要影響

文學創作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活動,是作家特殊人格力量的對象化。在人的成長經歷中,童年時期的體驗是一個人心理發展不可逾越的重要階段。童年時期的某些情緒、情感的體驗,會對一個人的個性、氣質、思維方式等的形成和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事實證明個體的童年經驗常常為他整個人生定下基調,規范了他以後的發展方向。魯迅是一代文學巨匠,在他的作品裡,以犀利的筆法無情地抨擊著社會的黑暗。與此同時,魯迅的很多散文又反映出一種孩提時代的純真生活,這種創作風格的形成與其童年時的某些體驗有著必然的聯系。

⑺ 貝多芬的童年生活,及對他後來的事業有什麼影響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生於德國波恩。酗酒的父親希望他成為莫扎特式的神童,強迫小貝多芬長時間練習鋼琴。零亂的學習和惡劣的家庭環境摧殘了貝多芬的童年生活,也鍛煉了他的獨立精神。波恩豐富的音樂生活培養了他的音樂鑒賞力,他的第一位真正的音樂教師是波恩的宮廷樂師J•;G•;聶夫。貝多芬1792年赴維也納,曾跟海頓短期學習(兩人不很融洽),還師從過阿爾布雷希茨貝格、薩列里和申克等。1795年在維也納以鋼琴家身份登台。
與海頓、莫扎特不同,在維也納貝多芬過著一種更為自尊的、有保障的藝術家生活。這是一種改變了方式的贊助制度,他沒有依附於某個親王、公爵的宮廷,但是一些愛好音樂的貴族被他的有強烈個性的演奏風格、新穎的樂思所吸引,以不同的方式慷慨資助:付大筆款項、提供私人樂隊供實驗演出等。貝多芬雖與貴族保護人往來,但人格是完全獨立的,偶爾甚至是粗暴的。他曾說:「與貴族相處是好事,但是必須使他們對你有深刻的印象」。此外出版業和音樂會生活的發展都補益了他的經濟生活。他不再需要像海頓、莫扎特那樣,為了保護人或約定者的特別需要而倉促地寫作。貝多芬是發自內心而創作,為理想中的廣大聽眾而創作。
貝多芬有前輩音樂家們未曾有過的廣博的社會閱歷。他身處歐洲最為驚心動魄的政治變革時期,先後經歷了開明君主專制、法國大革命和封建復辟的歷史時期。生氣勃勃的社會新階層及其思想,鼓舞、培育著他成為一位具有社會參與精神的藝術家。他早年在波恩大學旁聽哲學課,崇拜最激進的啟蒙學者——文學教授E•;施奈德爾。法國大革命的強烈沖擊,無不反映在以他的《第三交響曲》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中,然而也就是從這首作品起,他開始真正捕捉到了自己音樂的風格氣質。在反對法國擴張侵略的戰爭中,他寫了應時作品《威靈頓的勝利》和康塔塔《光榮的時刻》。盡管拿破崙稱帝後他憎惡這位獨裁者,但他始終為拿破崙的偉大而心盪神怡,這位社會地位低下的科西嘉島炮兵少尉的成功鼓舞著他的民主思想。他是長期抱定一種思想的人,在革命已時過境遷的封建復辟時期,《第九交響曲》、《庄嚴彌撒》最後申明了他自由、平等、博愛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理想。
貝多芬個人生活經歷的痛苦與他藝術事業的輝煌形成巨大的反差。當他在維也納剛剛站穩腳根,美好前景的藝術之門向他敞開的時候,他發現自己不可治癒的耳疾在迅速地惡化,最終必然要完全喪失聽覺。1802年他在維也納郊外痛苦地寫下了「海利根拖塔特遺囑」,但是,他終於戰勝了自我,渡過了危機,他決心在生活的痛苦陰影下,到藝術中去尋找歡樂。1816年貝多芬完全失聰後過著隱居的生活,性格變得郁悶、暴躁、病態的多疑,來訪者只能與他筆談,可是他的創作力完全沒有減退。他一生未婚,雖然與一些貴族女子相愛。收養的侄兒給他帶來的卻是無盡的煩惱。

⑻ 童年生活和家庭環境隊安徒生後來的創作有什麼影響

安徒生(Heinz Christian Andersen, 1805—1875)

丹麥作家。1805年4月2日生於丹麥菲英島歐登塞的貧民區。父親是個窮鞋匠,曾志願服役,抗擊拿破崙·波拿巴的侵略,退伍後於1816年病故。當洗衣工的母親不久即改嫁。安徒生從小就為貧困所折磨,先後在幾家店鋪里做學徒,沒有受過正規教育。少年時代即對舞台發生興趣,幻想當一名歌唱家、演員或劇作家。1819年在哥本哈根皇家劇院當了一名小配角。後因嗓子失潤被解僱。從此開始學習寫作,但寫的劇本完全不適宜於演出,沒有為劇院所採用。1822年得到劇院導演約納斯·科林的資助,就讀於斯萊厄爾瑟的一所文法學校。這一年他寫了《青年的嘗試》一書,以威廉·克里斯蒂安·瓦爾特的筆名發表。這個筆名包括了威廉·莎士比亞、安徒生自己和司各特的名字。1827年發表第一首詩《垂死的小孩》,1829年,他進入哥本哈根大學學習。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1828和1829年從霍爾門運河至阿邁厄島東角步行記》於1829年問世。這是一部富於幽默感的游記,頗有德國作家霍夫曼的文風。這部游記的出版使安徒生得到了社會的初步承認。此後他繼續從事戲劇創作。1831年他去德國旅行,歸途中寫了旅遊札記。1833年去義大利,創作了一部詩劇《埃格內特和美人魚》和一部以義大利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即興詩人》(1835)。小說出版後不久,就被翻譯成德文和英文,標志著作者開始享有國際聲譽。
安徒生的童話故事體現了丹麥文學中的民主傳統和現實主義傾向。他的最好的童話膾炙人口,到今天還為世界上眾多的成年人和兒童所傳誦。有些童話如《賣火柴的小女孩》(The Little Match Girl)《丑小鴨》(The Ugly Duckling)《看門人的兒子》等,既真實地描繪了窮苦人的悲慘生活,又滲透著浪漫主義的情調和幻想。由於作者出身貧寒,對於社會上貧富不均、弱肉強食的現象感受極深,因此他一方面以真摯的筆觸熱烈歌頌勞動人民,同情不幸的窮人,贊美他們的善良、純潔等高尚品質;另一方面又憤怒地鞭撻了殘暴、貪婪、虛弱、愚蠢的反動統治階級和剝削者,揭露了教會僧侶的醜行和人們的種種陋習,不遺餘力地批判了社會罪惡。《皇帝的新裝》(The Emperor's New Clothes)辛辣地諷刺了皇帝的昏庸無能和朝臣們阿諛逢迎的丑態;《夜鶯》(The Nightingale)和《豌豆上的公主》(The Princess and the Pea)嘲笑了貴族的無知和脆弱。他在最後一部作品《園丁和主人》中,還著力塑造了一個真正的愛國者的形象,反映了作者本人始終不渝的愛國主義精神。
1805年4月某日,一個嬰兒出生在一張由棺材板拼成的床上。他大聲啼哭著,彷彿抗議著上帝將天使貶低到人間。教士安慰惶恐的母親說:「小時候哭聲越大,長大後就越聰明。」果然許多年後,這個天使向全世界展現了他的聰明才智,即使是聖誕老人,也並不會比他更有名氣。他的名字,就是漢斯·克里安徒生斯蒂安·安徒生。
安徒生父親是丹麥歐登賽城的一個貧苦鞋匠,他讀過不少書,想像力豐富並有點浪漫氣質,不過這些在他來說並不是值得慶幸的事情。他的妻子是一個質朴的女人——並不美,但很耐勞,很容易相信一切,包括上帝。
這個春天,鸛鳥再次飛來,庭院里的醋栗樹重新皺起細小的新葉,小小的安徒生知道自己已經6歲了。他故作正經地走在父親身邊,指點著收拾舊巢的鸛烏。當聽說夏天以後,體弱的小鸛鳥因為無力飛到埃及過冬,會被啄死的時候,他憂愁起來:「讓它們到咱們的頂樓上來吧,冬天裡我一定會分點東西給它們吃的。」
歐登塞是個封閉的小鎮,人們堅信上帝和女巫。許多神秘的傳說在空氣中盪漾不絕。紡紗室的阿婆們有時會把《一千零一夜》中的離奇故事講給來玩耍的小安徒生聽,使這個原本喜歡想像的腦子更加豐富了。小傢伙多麼奇怪啊:許多人聽著這些可怕的故事都無限嘆息,擔驚受怕,可是過後卻好像沒事兒似的。在他來說,他所聽到的一切都帶著鮮明的神奇色彩,彷彿真的一樣重現在眼前。有時他會被樹林中自己想像出來的精靈嚇得飛奔回家,魂不附體。多年以後,這些古老的傳說和童年的幻想,都成為他創作的源泉。
母親對柔弱的獨生兒子充滿憐愛,為了讓他逃過學校壞脾氣老姑婆的肉體虐待,6歲的安徒生被送到年輕的卡爾斯倩斯那裡讀書,成為年紀最小的學生。這位以公平溫厚而備受尊敬的教師很喜歡女孩般文靜的新學生,課間時常牽著他的手在校園里散步,並不時對嬉鬧的學生們喊一句;「安靜點,淘氣鬼們,別把這孩子推倒了。」
安徒生經常偷看學校里唯一的女孩子薩拉,他把她想像成童話中的公主,渴望接近這個黑眼睛的小姑娘。有一次,他們一起回家,其實他的家早就走過了,可是他一聲不吭。同樣貧苦出身的薩拉發誓自己將來會成為某農場的女管事。安徒生睜大雙眼:「那多乏味! 公主怎麼能當管事呢? 我長大以後,要把你接到我的城堡里。」他告訴女孩子他的家原是貴族的分支,只是因為某種原因~總有一天……薩拉笑起來,這小傢伙一定是瘋了。第二天,一個磨坊主的兒子奧來揪著安徒生的頭發嚷道:「日安,公爵大人! 你漂亮的城堡在哪兒呢?」周圍的人捧腹大笑。
安徒生的愛情黯然退卻。但在幻想中,他讓自己在大火中救下薩拉,並接受了她的道歉。他甚至原諒了欺侮嘲笑他的奧來,當這個頑童被罰站在桌子上時,小安徒生設身處地地想像奧來羞辱的處境,以至於被罰者還沒有哭,他就哭出聲來,並苦苦哀求老師原諒他的「敵對行動人」。這件事後,作坊主的兒子就成了小個子安徒生的保護人了。
時光過得飛快,在學校里安徒生十分快樂,然而時世的艱難使學校關閉了,他只好回到家裡。父親為他做的幾只木偶給兒子帶來極大的滿足,他給小人們縫制了漂亮的衣裳,讓木偶們在「舞台」上盡情發揮他的幻想。
不久,一種更美好的東西闖入他的生活——他讀到了威廉·莎士比亞的作品,那神奇瑰麗的情節深深使他迷醉。很快,他就能整段背誦《李爾王》;他那些木偶,也都沉浸在威廉·莎士比亞激情的海洋中了。
他開始想編自己的戲——他把父親教給他的幾句德語詞彙講給木偶。你聽,「Besen!」這個詞多麼響亮,可是你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這個木偶最愛說的字眼,其實就是「掃帚」的意思。
1813年,拿破崙·波拿巴發動戰爭,困窘的家境和冒險的渴望促使鞋匠走上了戰場。兩年以後他回到家中,從此一病不起。當雪花飄起的時候,出現在小安徒生幻想中的冰姑娘帶走了父親,留下無助的妻兒和徹骨的寒冷。
父親死後,生計日下,母親唯一的謀生手段就是每天給別人洗衣服。在寒冷的冬天裡河水的溫度無法想像,她只好喝幾口酒來驅寒。這在體面人看來,是多麼粗鄙的行為! 刻薄的流言不勝而走,城裡的人們都在竊竊私語——「鞋匠的老婆瑪利亞是個嗜酒如命的女人!」安徒生為母親感到無限屈辱。多年以後,在童話《她是一個廢物》中,他表達出深深的憤慨。
瑪利亞本是想拚死獨立支撐一家的,可鎮里的長舌婦們嘲笑她的兒子游手好閑,母親只好忍痛把瘦小羞怯的兒子送到工廠里做童工。11歲的安徒生被沉重的活計搞得頭暈眼花,然而他的歌聲救了他。當一次間歇時他唱起來。工人們從此不再讓他幹活,只要他那清脆、響亮的歌聲能打破工地的沉悶,還要求這個小傢伙做什麼呢? 小安徒生心滿意足,因為他向來就喜歡在大庭廣眾面前表演,他甚至獨個演起了威廉·莎士比亞的《麥克白》。
一個工人對他說:「幹嘛你不去當演員?」
是的,那對他再適合不過了,如果不能導演命運的話,那麼在舞台上演出命運不是也很好嗎?這是多麼奇妙的設想! 於是,當安徒生14歲受過堅信禮以後,他對母親安排他做裁縫學徒的計劃表現出驚人的執拗——「不,媽媽,我要當演員。」
盡管安徒生向媽媽保證一定會成名,又是哀求又是哭泣,母親毫不讓步。然而算命的女巫幫助了他;「孩子的幸福之花不在這里開放,得離開此地到遠方去尋找!」
攜帶著30個《天方夜譚》銀毫子和心愛的木偶,年輕的安徒生在馬車上回首故鄉。他曾經寫下過這樣的句子:「當我變得偉大的時候,我一定要歌誦歐登塞。誰知道,我不會成為這個高貴城市的一件奇物? 那時候,在一些地理書中,在歐登塞的名字下,將會出現這樣一行字:一個瘦高的丹麥詩人安徒生在這里出生!」
這是一個准確的預言。然而此時,1819年9月6日當那個14歲的瘦高個兒的男孩手裡拿著一個包袱,眺望著已展現在他面前的哥本哈根時,故鄉卻彷彿已遙不可及,這個巨大而陌生的城市使他感到渺小而孤獨。但他立刻擦去眼淚,告訴自己,現在不是哭泣的時候,要行動,信心百倍地行動。
這個來自小鎮的男孩子,像《天方夜譚》中的貧苦少年阿拉丁一般,開始為自己的神燈而奮鬥了。
他苦心求人寫給著名芭蕾舞演員沙爾夫人的介紹信並未達到拜師的效果,便又去求見皇家劇院的經理霍爾斯坦請求做一名演員。經理打量了一下這個鸛鳥一般細高的孩子以後說道:你長得太瘦了,演起戲是會被觀眾噓下台來的。」少年仍未失望,主動建議道:「這個好辦,只要您給我100塊錢一個月的薪水,我很快就會長胖的。」經理惱怒了——這個窮小子若不是白痴,就是來尋開心的,立時便發出逐客令,沮喪的安徒生只好離開。
舞蹈學校五月才招生,而安徒生手裡的錢已所剩無幾。經一位熟人介紹,他做了幾天小工,又因為滿口鄉土口音而被人當作笑料,只好氣憤地離開作坊。他流浪街頭,茫然無措,突然想起在報上看到過義大利歌唱家西博尼教授在哥本哈根演出和開辦歌唱學校的消息,於是便不顧一切地闖進了教授正高朋滿座的家。好奇的賓客們被這個在哥本哈根孤身奮斗的少年吸引,何況,他的歌聲的確展示著一顆熱愛繆斯的心。大家紛紛解囊,安徒生終於如願以償,進入西博尼的歌唱學校。
然而幸運不會總跟著一個人,雖然安徒生勤奮超人,但一場大病損害了他的聲音,學聲樂已毫無希望。接下來的挫折使他發現,自己也缺少舞蹈和演戲的天份。他終於明白,自己不屬於舞台。
4年離鄉奮斗使安徒生深刻感受了這個更為廣闊、充滿悲歡離合的社會。在學校里,他閱讀了莎翁、歌德等人的名著以及丹麥的古典作品,深深體驗到寫作的魅力。他突然清楚地知道他所要追求的「神燈」是什麼了——那就是「文學」。只要有百折不回的勇氣和一顆真誠易感的心靈,就一定能夠攀上文學的頂峰。
1822年,幾位評論家讀到了一個叫《阿芙索爾》的劇本,這是一個冒失的年輕人送來的。劇本韻律不齊,有許多語法錯誤——當然,作者毫無修安徒生童話養是有目共睹的。不過且慢,這其中有許多火花真實地、生動地閃爍著,也許這個微不足道的小傢伙可以給戲劇界帶來點清澈的東西。於是劇本的作者,漢斯·安徒生被送進拉丁文學校深造,國家顧問古林先生為他申請了一筆皇家公費以支付用度。
17歲的安徒生高高瘦瘦,坐在低年級教室里和孩子們一起上課對他來說可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孩子們嘲笑他是鄉下笨漢,因為他絲毫不懂上流社會的禮節,在他們眼裡,他就是那隻不受歡迎的「丑小鴨」;同時,那些繁復的拉丁文修飾語多麼無聊:空洞的語言即使矯柔造作地裝飾起來,也沒有靈魂,而他必須背誦它們!
不過,經過考驗和磨難,他總算在1828年通過了畢業考試。而且這幾年中,他閱讀了不少詩人和作家的作品,拜倫、海涅、司各特,他們才是真正的瑰寶啊!
在學校里,安徒生沒有忘記他的創作,他的詩作《傍晚》和《垂死的孩子》發表在作家海登堡的刊物上,大受好評。1829年,安徒生的喜劇《在尼古拉耶夫塔上的愛情》公演,聽著觀眾的喝彩,年輕的劇作家滾滾淚下——十幾年前,正是在同一家戲院中,他曾受到尖刻的鄙薄和否定,而今天,他終於成功了,得到了公眾的承認和歡呼。
「旅行就是生活」,安徒生這樣說過。從1831年,安徒生開始了他第一次國外漫遊,終其一生,他攜著一把雨傘,一根手杖和簡單的行囊訪問了歐洲的所有國家,先後完成了《阿馬格島漫遊記》、《幻想速寫》、《旅行剪影》等作品,1835年,他帶有自傳性的長篇小說《即興詩人》出版,受到了熱烈的歡迎。
安徒生是詩人、劇作家、游記作者,他多才多藝,還剪得一手好剪紙。在紀念他的博物館中,展出了他剪的各種圖案,有掛在聖誕樹上的舞蹈者,有各種花卉和動物,甚至大門上的門徽,也是他的人頭剪紙。
但童話是安徒生一切創作中的皇冠。1835年,安徒生寫信給女友說:「我要為下一代創作了。」從自己的童年體驗中,安徒生深深理解窮苦孩子生活的寂寞和痛苦。他認為,在詩歌的領域中,沒有哪一樣能像童話那樣無限包容。童話,會給孩子們一點快樂、希望和教益吧? 他開始用一切感情和思想來創作。
1835年,安徒生的第一本童話集問世,其中收入《打火匣》、《小克勞斯和大克勞斯》、《豌豆上的公主》、《小伊達的花兒》四篇童話。這些童話來自安徒生自己的人生經歷,「它們像『種子』一樣藏在我的思想中,一股涓涓細流、一束陽光,或一滴苦酒,就能使它們破土而出。」
從這一年起,每一個聖誕節都有一本新童話來到孩子們身邊。他整整寫了43年,直到生命結束共創作了168篇作品,那詩一般的語言、宛轉曲折的情節,使他的童話在他生前就已成為世界上擁有讀者最多的讀物。「丑小鴨」、「堅定的錫兵」、「野天鵝」、「夜鶯」……他賦與一切事物鮮活的靈魂,讓它們歌唱。他把它們獻給一切人——孩子們為那奇異動人的故事而神迷;成人則徘徊在他深深的人生哲思之間,流連不去。
安徒生的童話中不僅充滿了奇異的夢幻般的火花,而且這位從苦難中生長起來的作家對勞動人民和那些生活在痛苦中的孩子也寄予深切的同情。在《賣火柴的小女孩》中,整天沒有賣掉一根火柴的小女孩蜷縮在牆角劃燃一根根火柴,在微光中,她幻想著聖誕夜的歡樂:桌上鋪著雪白的檯布、身上插著刀叉的烤鵝冒著熱氣蹣跚走來……可幻景一閃即逝,元旦的清晨,人們發現她已凍死街頭。誰也不知道,還有多少同樣的孩子赤足冬夜,安徒生沒有辦法解決這深刻的社會問題,只好帶著深深的悲哀寄希望於天國。
安徒生晚年有一篇最長的童話《幸運的貝兒》頗具自傳色彩。童話的主人公貝兒一生追求至美,追求充滿美的藝術境界,當他成功的時刻,當觀眾們向他歡呼的時刻,當他心愛的女孩將花束向他拋來的時刻,「像索福克里斯在奧林匹亞競技的時候一樣,像多瓦先生在劇院里聽到交響樂的時候一樣……他心裡的一根動脈管爆裂了。像閃電一般,他在這里的日子結束了——在人間的歡樂中,在完成了他對人間的任務以後,沒有絲毫痛苦地結束了。他比成千上萬的人都要幸運!」這正是安徒生自己一生的追求。
安徒生並不漂亮,而且並非出身名門,在女性面前,他有一種深深的自卑感。求學時,他生活在古林家人之間,古林先生的女兒,溫柔美麗而又具有很深文學修養的露易莎·古林深入了年輕人的心頭,他愛戀她的一舉一動,一言一笑。鑒於以往與女性交往的幾次失敗,安徒生不再希望人們知道蘊於他心中的愛情,哪怕是一點痕跡。但熾烈真誠的感情是密封不住的,它在童話濕潤的氛圍中綻開,凝成了凄涼美麗的《海的女兒》。
在童話中,那位優美、高貴、智慧的王子就是露易莎的化身;而安徒生自己,則是遠遠望著他的海的女兒。美麗的小人魚天真、善良、無私,她濃郁的愛情如此堅韌而純凈。她不惜付出一切代價追求生命中那件最寶貴的東西——靈魂。這也正是安徒生藝術上的追求——永恆的、真摯的、人的靈魂。

⑼ 齊白石童年的生活經驗,對他畫畫有什麼幫助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童年的齊白石生活在農村,見到最多的就是農村的景物和鄉親,童年時候的人無論天才還是凡人,談經驗似乎有些過了。
一個人的經歷和成就,似乎不成正比。
齊白石是新中國的美術大師,要是再舊社會本事再大也是匠人而已。是社會主義制度改變了他的命運,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感激發他創作熱情,是新中國成就了他大師的地位。

⑽ 論童年生活對作家思想的影響

余華1960年出生在杭州,他也經歷了一個孤獨灰色的童年。他的父母都是醫生,余華從小就是在醫院的環境里長大的。他曾說:「我對敘述中暴力的迷戀,現在回想起來和我童年的經歷有關。我是在醫院里長大的,我的父親是外科醫生,小時候我和哥哥兩個人沒有事做,就整天在手術室外面玩,我父親每次從手術室里出來時,身上的手術服全是血,而且還經常有個提著一桶血肉模糊的東西的護士跟在後面。當時我們家的對面就是醫院的太平間。我可以說是在哭聲中成長起來的,我差不多聽到了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哭聲,幾乎每天都有人在醫院里死去,我差不多每個晚上都要被哭聲吵醒。」

你可以試著從這個角度寫余華的暴力書寫。

希望這個答案對你有幫助。

閱讀全文

與童年經驗對藝術家有什麼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4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