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東方插花藝術簡史起源於什麼時候啊
中國在近2000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和雛形。插花到唐朝時已盛行起來,並在宮廷中流行,在寺廟中則作為祭壇中的佛前供花。宋朝時期插花藝術已在民間得到普及,並且受到文人的喜愛,各朝關於插花欣賞的詩詞很多。至明朝,我國插花藝術不僅廣泛普及,並有插花專著問世,如張謙德著有《瓶花譜》,袁宏道著《瓶史》等。中國插花藝術發展到明朝,已達鼎盛時期,在技藝上、理論上都相當成熟和完善;在風格上,強調自然的抒情,優美朴實的表現,淡雅明秀的色彩,簡潔的造型。
㈡ 中國插花盛興那個朝代
清代以後為我國插花藝術的停滯衰退階段,由於戰禍連年,許多寶貴的插花圖片和資料散失殆盡,各地不同風格流派的切磋交流受到影響;又因國民經濟的持續衰落,必然影響到屬於文化范疇的插花藝術,使之走向停滯和低潮。這種局面延續近百年,直到近十幾年來才得以復甦。由於歷史上出現的斷層,使中國插花藝術停滯、衰落100餘年。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物質、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使這門古老的藝術又得以復甦,正處在恢復發展階段。插花活動恢復和普及較早的當數廣州、上海和北京。在它們的帶動和影響下,不僅已有了全國性的插花組織——中國插花花藝協會、中國風景園林學會花卉盆景分會插花藝術專業委員會,而且有20個省市都成立了相應的插花組織,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專業隊伍,活躍在全國各地。至今已多次舉辦了各種類型的插花活動。每隔兩年舉辦一次全國插花大賽,1992年11月在廣州舉辦了全國第三屆插花大賽。以後的大賽將由各省、市、自治區輪流申辦舉行。由於插花活動的普及和發展,不僅活躍了各地的文化娛樂活動,推動了精神文明建設,而且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及國內鮮切花生產的發展。北京、廣州、上海、西安等城市,都曾與國外插花界朋友或組織,進行過觀摩展覽、表演、講學、研討等多種學術活動。還有近 期02年在上海舉辦的「花之韻」國際插花展是上海最高級別的插花盛會,從1996年以來已連續舉辦了四屆,成為插花藝術的「傳道者」。通過這些活動,更進一步推進了插花藝術的迅速發展和提高。隨著時間的推移,深信中國插花藝術,將以其絢麗多姿、燦爛奪目的風采,再現於國際插花藝壇,獨領風騷。
㈢ 插花藝術起源於中國還是日本
插花藝術起源有點爭議:一,一種看法是插花藝術是由佛前的供花發展起來的。因此最早的插花源於印度,由印度傳入中國,再傳入韓國,由韓國傳入日本。插花的傳播與佛教的傳播是一致的。日本、韓國和我國部分插花界人士執這種看法。確實某些國家的插花源於佛前供花。二,還有一種二元論的觀點。認為並非所有國家的插花都是源於佛前供花,還有來源於民間生活的。源於民間生活的插花,西方插花藝術發源地是古埃及,東方插花藝術發源地是中國。這點尚無大的爭論。
至於後來插花藝術在各國不平衡的發展,則是另一問題。
㈣ 插花藝術起源於我國,為何近代失落了。
起源:插花起源於佛教中的供花。2000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和雛形。插花到唐朝時已盛行起來,並在宮廷中流行,在寺廟中則作為祭壇中的佛前供花。宋朝時期插花藝術已在民間得到普及。
插花就是把花插在瓶、盤、盆等容器里,而不是栽在這些容器中。所插的花材,或枝、或花、或葉,均不帶根,只是植物體上的一部分,並且不是隨便亂插的。
而是根據一定的構思來選材,遵循一定的創作法則,插成一個優美的形體(造型),藉此表達一種主題,傳遞一種感情和情趣,使人看後賞心悅目,獲得精神上的美感和愉快。
(4)插花藝術是哪個朝代擴展閱讀
藝術造詣
插花既不是單純的各種花材的組合,現代藝術插花不過分要求花材的種類和數量的搭配,但十分強調每種花材的色調、姿態和神韻之美。用一種花材構圖,也可以達到較好的效果。不同的構圖以及與不同花材花器的組合,達到的效果則是完全不同的,這也就是藝術插花的表現力。
藝術插花最講究的是作品的意境,而對花材和花器的選擇幾乎沒有限制。插花構圖注重立體感和空間感,要留空白,以給人想像的餘地。藝術插花通過搭配組合,可以把非常不起眼的材料組織成具有高雅情趣的藝術品。這也是插花的魅力所在。
一件好的作品之所以有較高的藝術魅力和生命力,是由於作者能捕捉自然界最美的瞬間,進行藝術加工。既不是自然美的重復,也不是對他人作品的模仿,而是經過作者精心創作,具有獨特個性和表現力的作品。
藝術插花的作者,須善於觀察自然,敏銳地捕捉自然界花卉植物最美瞬間,積累花卉的形象,注意熟悉花卉的豐富語匯,具備一定的美學理論基礎知識,熟悉繪畫音樂,這樣才能不斷地創作出真善美的作品。
㈤ 插花藝術起源於中國,它在中國古代是什麼形式呢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這是戰國時期浪漫主義詩人屈原的詩句,所謂「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就是把江離、白芷、蘭花等高潔的花草系結掛在身上。這也許是以花飾身,以花表志的較早表現。
秦漢時期,花卉在人們的生活中得到更廣泛的應用。據記載,西漢惠帝時,孝惠皇後將四季花木移放到室內,並在卧榻、茶幾、桌案上擺放鮮花。在東漢的墓道壁畫中描繪了一個陶質圓盆,盆內均勻插著6朵小紅花,陶盆放在方形幾架上,形成了花材、容器、幾架三位一體的形象。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插花事例。
也有一種說法,認為古代的插花源於佛教的供花形式。據《南史·齊晉安王子懋傳》記載:王子懋年少時染病,眾僧人用銅盆盛水,把蓮花浸入其中,使花兒幾天不敗,以此供佛,結果王子懋的病很快好了。這個故事充分說明南北朝時已有插花的雛形。
明代是插花的成熟期!特別是明晚期追求參差不齊的天然之美,講究俯仰高下、疏密欹正的姿態之美,雖然是實物,但插花作品已具有了山水畫的意境美。
清代插花則體現了人們崇尚自然的精神!在尺幅之間展現自然廣闊,形式上也變得多樣,發明了寫景式插花、組合插花和諧音式插花三種形式。
㈥ 隋唐五代的插花具有哪些特點
隋唐五代—插花藝術的黃金時期
五代是兵馬倥傯,篡位爭權的時代,政治萎縮,民生疾苦,再度陷入如六朝般的混亂局面;操持政治的文人意圖避難,社會靈魂的高士亟企隱居,天下淪於鉤心斗角爭權奪利的野心人們手中。
在此狀況下,顯然的「唐代燦爛之藝術已如秋風之掃落葉」,代之而起的是與新思想互為表裡的新興藝術逐漸滋長,無形中卻成為這些人思想意志的表白與宣洩工具。於是不拘形式,暢所欲為,形形色色,紛列雜陳,從而織成了各式各樣美麗的花朵。
在當時愛花者不乏像蜀後主昶那樣崇尚奢侈,終日暢戲花間,或游百花潭,或賞梔子花,但一般言,插花已成為發洩胸中「逸氣」的工具,尤其是那些不能提筆繪畫的墨客騷人,乃至流離失所的達官顯要們,每將自己隨意所插成功的花視若天地間偉大的創作,孤芳自賞,日夜對吟,藉助澆愁,寵辱以忘。因此,所採用的素材也就雜花野草,枝葉參陳,就地取材,不拘形式,至於用的花器更突破了盤與瓶的限制,趨於竹筒、黑漆器之類作更自由、無拘束的表現,縱使隨意拈來,無不是處,是乃插花藝術的一種解放,也是插花藝術達於自由賓士成熟境地的一種現象。此即「自由花」時代的誕生。
五代時期插花的重要人與事
李後主(李煜)與錦洞天
李後主其人
李煜,字重光,南唐最後一位國君,史稱後主。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與宋時的徽宗同是史上有名的藝術皇帝。
何謂錦洞天?
《清異錄》記載「李後主每春盛時,梁棟窗壁、柱栱、階砌並作隔筒,密插雜花,榜曰「錦洞天」。」此為史上最早的插花定期展覽會。
從史料可得到以下結論:
當時已後掛花或吊花之發明(梁棟用吊,窗壁用掛)。
吊花,明宣宗作
發明「隔筒」當花器。「隔」通膈,指竹節中的橫膈,隔間「開光」以膈盛水插花,是為「筒花」。
利用天然場所設置花台,善於就地取材,將環境與花器融為一體
花材選擇極為自由而廣泛,雜花野草均有網路之內,內容極為豐富。
此正是我國史上記錄最早(距今千餘年)且最盛大的插花藝術「定期公開」展覽會。
因為花命本難久留,但插完花還加以榜書,為的是招攬觀眾,開放欣賞,何況規模宏大,加上每於春盛時節(約二月十五日花朝前後)按年舉行一次,總是不全是他一人之作品,也可想見當時華在宮廷中受重視的情形。
張翊與《花經》
張翊其人
蜀漢人,其原祖為南唐人,後遷於晉,好學多思致,著有《花經》一卷。
《花經》里寫了什麼?
卷中將自然界中可用以插花的花卉七十一種按其品質高下仿照官秩等分為「九品九命」如下:
一品九命:蘭花、牡丹、蟲葛(蟲葛同蠟)梅、酴醾、紫風流(睡香異名);
二品八命:瓊花、蕙花、岩桂、茉莉、含笑;
三品七命:芍葯、蓮花、檐葡、丁香、碧桃、垂絲海棠、千葉桃;
四品六命:菊花、杏花、辛夷、豆寇、後庭、忘憂、櫻桃、林禽、梅花;
五品五命:楊花、月紅、梨花、千葉李、桃花、石榴;
六品四命:聚八仙、金沙、寶相、紫薇、凌霄、海棠;
七品三命:散花、真珠、粉團、郁李、薔薇、米囊、木瓜、山茶、迎春、玟瑰、金燈、木筆、金鳳、夜合、
躑躅、金錢、錦帶、石蟬;
八品二命:杜鵑、大清、滴露、刺桐、木蘭、雞冠、錦被堆;
九品一命:芙蓉、牽牛、木槿、葵花、胡葵、鼓子、石竹、金蓮。
【註解】〈蟲葛〉[là]:同蠟。
古代品評人才高下以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為准,俗稱「九品」,一品味上上之材。
至於九命為周代官爵升降之法,一品相當於九命,依此類推。
張翊以品命分封花卉的位置,其區分之標准並未說明,但大體不離形色、香味、光彩、質重、神氣、性格等等。品花人不僅需要知識,更需要智慧。此種品鑒花卉優劣的觀賞法,實開後代「花品」及「花譜」風氣之先,也為昂是插花配材取材點處明燈。
韓熙載及其「五宜說」
韓熙載其人
南唐北海人,庄宗同光年間進士,文章書畫名震一時,歷事李升、李璟、李煜三主,官至中書侍郎,為人放盪不羈,納妾四十餘人,日夜笙歌,為人所詬病,但其懂得生活情趣,則為常人所不逮。
「五宜說」
南唐韓熙載的香賞「五宜說」將花與燃香的藝術打成一片,他認為:對花焚香,有風味相和,其妙不可言。對於插花他認為
「對花焚香,有風味相和,其妙不可言者:木樨宜龍腦,酴醾宜沉水,蘭宜四絕,含笑宜麝,薝蔔宜檀香。」
龍腦,為龍腦樹干中的天然白色結晶。配以木樨(桂花)之淡郁。
沉水,即沉香,味甚古雅,配酴醾(薔薇的一種)之沈老味別具風雅。
四絕,合香之一種,或稱「四棄」;《清稗類鈔》稱「四棄香,輕微淡遠,回殊常品,蓋以梨及蘋婆等四種果皮曬干製成者」。配以蘭當有一番風味。
麝香,麝之腹部香腺之分泌物,味烈而辛,有鎮定功效,配以含笑之甜香頗為契合。
檀香,常綠喬木之檀香,有濃香,配以薝蔔(梵語Campaka音譯。又譯作瞻卜伽、旃波迦、瞻波等。義譯為鬱金花。也有人說是梔子花。)的乳清香令人神清。
如此這般,將香味的境界帶入品花的性格之中,按不同的花材的香味與形色配燃不同的香料,超過耳目的所謂高級感官而訴之於嗅覺之美的,稱之為「香賞」也可。插花藝術的精神與考究至此又被推倒另一境界。
郭江洲及其「占景盤」
占景盤出現之前,用盤插花容量比較大,但是花枝長了很不好固定,盤花的花枝只能躺置,無法挺立。五代時為了發揮盤花的藝術效果,當時的巧匠郭江洲發明了占景盤。
五代末的《清異錄》載:「郭江州有巧思,多創物,見遺占景盤,銅為之,花唇平底,深四寸許,底上出細筒殆數十,每用時,滿添清水,擇繁花插筒中。」
占是「站」的別寫,「占景」意為樹立花草景物,其特點是:
銅鑄,盆呈花唇平底,美觀穩當。
細筒甚多,其作用與劍山近似,花枝可插置其中,不致倒塌。滿添清水時,筒銅在水面下,別有瀲灧之美,枝腳清幽增加盤花賞水的可能性。
繁花數枝一束,分開插置,可增長花命;不必眾花成捆,否則易生腐質,損及花命。
花枝分束插置,前後高低各循需要,可以增加插花者藝術發揮得潛在力與空間感。
無疑的,這是插花技術上一大進步。它的發明使寫景花的表現更為容易,正由於使用方便,可以看出類花盤所發揮的特點,因此不久也應用到花瓶上來,比如後來宋代六孔瓷器花插的出現,宋代十九孔花插,明代七孔琺琅花插。
五代插花的唐代遺風與新風格之自由花
唐代遺風
唐代遺風的正統隆盛之「院體插花」主要盛行於較安定而重文教的南唐和西蜀等。花器多用盤,花材種類較多,規模較大,枝葉繁茂,與其說重形式補入說是重色彩,花色如張翊《花經》所列,取材甚廣。
自由花
而一般文人雅士及僧侶則反而以自由花為主。自由花最大特色是不重排場,講求生活情趣與花草天趣。花器以銅制瓶壺乃至竹筒、吊籃、掛筒之類品質質朴花器為主,花形與其說是注重枝葉機能,不如說是重形意;取材受《花經》觀念影響,以格高素樸之花為上。
自由花色彩樸素,花色只一兩種,其作風求其如承露之招展,生意盎然,時配以香爐等物,藉之體會插在文弱陽光下大自然所呈現出來的「生命」趣味。
㈦ 瓶花成為我國插花藝術主流在哪個朝代
明朝時期瓶花插花主流,文人追求素人的博雅生活,明代瓶花最求純粹的美感,通過插花培養人的博大襟懷,謙卑好學,高尚人格,體現插花人的生活智慧。當時出版有記載的瓶花技法書籍和存書約有十四種之多,最有名的是《瓶花三說》高濂,《瓶花譜》張謙德,《瓶史》袁宏道。
㈧ 哪個朝代是中國插花藝術史上關鍵性轉折時期,其歷史評價是什麼
中國插花藝術從先秦的原始階段到漢魏南北朝漸趨成熟,隋唐開始昌盛,宋代轉入精雅,明朝達到高峰,清代開始漸微,至今日再度復甦,大致可分為七個階段。
一、先秦的原始階段
約於公元前200多年,中國民間早已有用花祭掃、惜花傳情和插花裝飾儀容的習俗。
二、漢魏南北朝的初級階段
約從公元前200年至公元500多年期間,中國插花步入初級階段,漸趨成熟。
三、隋唐五代的昌盛期
隋唐時代(581-907年),是中國插花藝術發展史上的興盛時期。政局穩定,國泰民安,經濟繁榮,文化藝術成就輝煌,插花藝術也進入了黃金時代。
四、宋元的精雅期
公元960-1368年。宋代是中國又一次從封建割據到統一的時期,賞花插花的習俗雖仍沿襲唐代,但不象唐代那樣富麗堂皇。
五、明代的完善期
公元1368—1644年。明代插花在宋代精雅得麗的基礎上,更加成熟,插花的理論更系統完善。
六、清代的衰微期
公元1644-1911年,清代初期和中期,花市仍十分興旺,對花的鑒賞不遜於明代,插花技藝也有很大提高。但後期日漸沉淪。
七、20世紀80年代的復甦和發展
中國插花藝術經歷了清末的蕭條,又沉寂了幾十年,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和我國園藝事業的發展,才得以復甦並迅速發展起來。
二次大戰後,日本插花走問世界。1946年,草月流和小原流合作,在東京的廢墟上開辦了戰後第一次展覽會,恰好給當時精神處於極度虛脫的日本人帶來精神食糧,有如打了一劑強心劑。展覽會盛況空前,從此,插花開始了新的轉折。
1952-1953年各流派都掀起了大改革風潮,失散的又重新組合,插花又活躍起來。這時,人民生活也開始穩定,插花教室的招牌四處林立,插花成了生活藝術,更是女子必修的科目。乍時欣欣向榮。
在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插花藝術雖然源遠流長,但由於它的創作和欣賞都屬即時性的,在攝影和錄像等技術發明之前,只是短暫的藝術表現,所以傳世作品極少,對其始源的考證,只能藉助於地下出土文物或各類史料只言片語的記載,加之過去極少有人進行考證,故今天要得出確切的結論是有困難的。以上供參考。
㈨ 插花是怎麼興起的起源於何時何地
插花藝術起源於人類愛美的天性。舊石器時代的人們已學會用獸骨來裝飾自身,人類進入農耕時代後,人們將好看的花朵折下來,插於發際或戴在身上,還將各種花朵的紋樣繪制在陶器、織錦上,進而將花枝插入容器中,來美化環境,用花枝花環饋贈親友或敬獻神靈。這些原始的花卉應用形式伴隨人類文化藝術的發展逐漸形成了插花藝術。
關於插花藝術起源地,目前一致公認的是東西方二元說,即東方插花源於印度或中國;西方插花源自古埃及。
據考古發現,在公元前2500年古埃及法老貝尼哈桑的墓壁上繪有睡蓮瓶花的圖案,以及公元前2400年至1800年間的五口插花容器。這些最早發現的人類插花作品與容器說明古埃及是西方插花藝術的發源地。
關於東方插花藝術發源地,目前有兩種說法:其一是起源於印度。眾所周知,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佛前供花是佛教的主要供奉法式之一。
其二是起源於中國。據《詩經》、《楚辭》記載,在周初至春秋戰國初期(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折枝花(切花)已在生活中得到廣泛應用,如禮賓或祭祀用的花束,裝飾儀容佩戴的頭花、襟花以及將花朵用於花屋、花船、花車、花旗等等。這些都出現在3000年前原始插花的記述中,遠遠早於東方各國,且是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所以說中國是東方式插花藝術的起源國。
(9)插花藝術是哪個朝代擴展閱讀
插花的類型
1、根據用途大致可以分為禮儀插花和藝術插花。
禮儀插花是指用於社交禮儀,喜慶婚喪等場合具有特定用途的插花。它可以傳達友情,親情,愛情,可以表達歡迎,敬重,致慶,慰問,哀悼等,形勢常常較為固定和簡單。
藝術插花是指不特別的要求具備社交禮儀方面的使用功能,主要用來供藝術欣賞和美化裝飾環境的一類插花。
2、根據藝術風格可分為東方式插花,西方式插花和現代自由式插花中國式插花。
(1)東方式插花有中國插花和日本插花之分,中國花藝從先秦、漢、魏、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代、清代式直至當代。特質:依花草樹木之自然生態,掌握季節之變化。日本式插花要旨:奉獻,有如大自然界將花和樹最美的一面無私地獻給人類。
(2)西洋式插花,形式插花有格有局,以花卉之排列和線條為原則,非形式插花即為(自由插花)崇尚自然,不講形式,配合現代設計,強調色彩,傳統式適合特殊社交場合,自由式適合於日常家居擺設。
3、根據所用花材的不同分為鮮花插花,乾花插花,人造花插花和混合式插花。
(1)鮮花插花:全部或主要用鮮花進行插制。它的主要特點是最具自然花材之美,色彩絢麗、花香四溢,飽含真實的生命力,有強烈的藝術魅力,應用范圍廣泛。其缺點是水養不持久,費用較高,不宜在暗光下擺放。
(2)乾花插花:全部或主要用自然的乾花或經過加工處理的乾燥植物材料進行插制。它既不失原有植物的自然形態美,又可隨意染色、組合,插制後可長久擺放,管理方便,不受採光的限制,尤其適合暗光擺放。在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十分盛行乾花作品。其缺點是怕強光長時間暴曬,也不耐潮濕的環境。
(3)人造花插花:所用花材是人工仿製的各種植物材料,包括絹花、滌綸花等,有模擬性的,也有隨意設計和著色的,種類繁多。人造花多色彩艷麗,變化豐富,易於造型,便於清潔,可較長時間擺放。其缺點是缺乏自然美,整體效果顯得過於生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