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恩施土家的藝術有哪些

恩施土家的藝術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12-16 20:04:43

① 恩施土家女兒城的民俗文化

「摔碗酒」緣於土家族,在古代是土家兒女上戰場前的一種壯行酒。摔碗酒的民間傳說是某個時代,土家族的兩個族長或是兄弟之間有了恩怨,為了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兩人決定盡釋前嫌,於是共飲一碗酒,以示今後的友誼與和諧,飲過之後,將碗摔碎,以泯恩仇,也顯示了二人的肚量和豪氣。但是從今天的摔碗酒看,已經完全轉化為一種友情的表達,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近了,心與心貼的更近了。
土家女兒城巴人堂民俗風情園,是目前恩施州內摔碗酒文化的集中體現地之一。 土家族擺手舞源遠流長。據同治本《來鳳縣志》卷三十二轉載《湖廣通志》記載說:五代時,「施州漫水寨有木名普舍樹,普舍者華言風流也。昔覃氏祖於東門關伐一異木,隨流至那車,復生根而活,四時開百種花。覃氏子孫歌舞其下,花乃自落。取而簪之。他姓往歌,花不復落,尤為異也。」這段文字,生動地記述了一千多年前,漫水土家人圍著普舍樹擺手的情景。它是來鳳土家族擺手舞最早見於史書的記載。
一說擺手舞起源於宗教祭祀活動。土家人尊敬祖先、熱愛自己的領袖人物,為不忘祖先的功績,便創造了紀念他們的擺手舞。這在來鳳等擺手舞流傳區域仍保存著擺手祭祀的習俗,祭祀對象除個別地方祭八大神外,大部分祭土司王,如彭公爵主、田好漢、向老官人,這都是五代至宋朝時期土家族歷史有名有姓的人物,「生而為英,死而為靈」[來鳳縣河東鄉中寨廟堡擺手堂碑刻,嘉慶五年(1800)]。《蠻書校注》卷十載:「巴氏祭祖,擊鼓而祭。」以此認為擺手舞是土家人祭祀祖先的一種舞蹈。
二說由白虎舞、巴渝舞演變發展而來。《華陽國志·巴志》載:「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前徒仰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後舞也。」專家考證,這武主伐紂的歌舞即巴渝舞,而白虎舞乃是巴渝舞的前身。擺手舞「甩同邊手」的特點是出於對「龍行虎步」的摩擬,其基本動作是表現白虎的。又說杜佑《通典》所載巴渝舞曲中的「矛渝」、「弩渝」,與擺手舞中的「披甲」、「列隊」、「拉弓射箭」等軍事舞蹈如出一轍,故推斷擺手舞與巴渝舞同源異支,當起源於周代。
三說起源於戰爭。這在民間有多種傳說,大體是說彭公爵主率部征戰,為振奮軍威,激勵士氣,遂令部下以歌舞誘惑敵人,或以擺手唱歌驅趕思鄉之情。戰斗凱旋後,這種擺手舞就流傳到了民間。
四說土家人生性喜愛唱歌跳舞,擺手舞純粹是土家人自我娛樂的一種藝術活動。
五說是古代土家先民為了征服自然,抵抗外族入侵,便用一種「擺手」來健身壯骨,逐漸演變成後來的擺手舞。
六說恩施州鶴峰縣鐵爐坪宋代墓葬中,出土一陶缸的口沿上,塑有十二個舞佣,有的屈蹲,有的左右搖擺,有的舞動長衫大袖。舞姿與現存的擺手舞的單擺、雙擺、迴旋擺、同邊擺十分相似。說明在宋代,土家的擺手舞已十分成熟,並且是群舞。沿襲到清代,鄂西的《來鳳縣志》,湘西的《龍山縣志》、《永順縣志》及文人詩詞,都有對土家跳擺手舞的詳細記錄和實況描敘。 恩施女兒會也叫土家女兒會,被譽為東方情人節或土家情人節,一般每年的農歷7月7日至12日這些天,是傳統的「女兒會」吉日。女兒會是恩施州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區域性民族傳統節日之一,是一種獨特而新奇的節俗文化。最初流行於恩施石灰窯、大山頂一帶,如今已發展成全州性的民族節日。
被譽為「東方情人節」的土家「女兒會」,保存著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遺風,是偏僻的土家山寨中與封建包辦婚姻相對立的一種戀愛方式,是恩施土家族青年在追求自由婚姻的過程中,自發形成的以集體擇偶為主要目的的節日盛會。其主要特徵是以歌為媒,自主擇偶。屆時,以年輕姑娘為主,也有已婚婦女前往參加,通過對歌的形式尋找意中人或與舊情人約會,暢訴衷情。
參加女兒會時,青年女子身著節日盛裝,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穿上,習慣把長的穿在裡面,短的穿在外面,一件比一件短,層層都能被人看見,謂之「亮摺子」或俗稱「三滴水」,並佩戴上自己最好的金銀首飾。
女兒會這天,姑娘們把用背簍背來的土產山貨擺在街道兩旁,自己則穩穩當當地坐在倒放的背簍上,等待意中人來買東西。小夥子則在肩上斜挎一隻背簍,形如漫不經心的遊子,在姑娘面前搭訕,雙方話語融洽,機緣相投時,就到街外的叢林中去趕「女兒會」,通過女問男答的對歌形式,互通心曲,以定終身。 土家十大碗在土家族已經流傳幾百年了。來源於當地民間節慶及辦酒席時慣用的方式,其最大的特點是半葷半素、一菜兩味、油而不膩,餐桌上看不到盤子,吃飯及裝菜全部是藍邊大口碗。土家人生性好客、同時又愛面子,但由於以往生活貧困,無力安排好足量的菜餚,但是又想使餐桌上菜品的數量多,面子好,因此一般每桌都安排十碗菜,葷菜下面用素菜墊底,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當地舉辦紅白喜事時固定菜式。在以前土家族的餐桌上是看不到盤子的,桌子上放的全部是藍邊大口碗,而且桌上放的都是十碗菜。久而久之,土家族人就給宴席取名為「土家十大碗」。除十大碗菜外,桌上還要配腌菜碟兩個,為客人備用,另配上土家自釀的苞谷燒酒。上菜的程序與方式也很有講究,在土家民間每上一道菜,打盤子的人高喊拖腔的號子直到菜上完,有時還要鳴炮,吹響歡快的菜調子。在土家人辦喜宴的時候,只要是去喝喜酒的,都會喝到主人的恭喜茶。一般家庭條件好一點的,就用茶葉蛋作為恭喜茶,家庭條件差一點的就用炒米作為恭喜茶。
在土家女兒城民俗博物館,來自恩施州八縣市的民間藝人每天都會製作一頓十大碗,供遊客享用。 土家族女兒出嫁時一定要會哭,謂之哭嫁,哭得動聽,哭得感人的姑哭嫁有專門的「哭嫁歌」,是一門傳統技藝。土家姑娘從十二三歲開始學習哭嫁。過去,不哭的姑娘不準出嫁。現在,哭嫁僅在僻偏的山寨還有此習俗。土家族女兒出嫁時一定要會哭,謂之哭嫁,哭得動聽,哭得感人的姑娘,人稱聰明伶俐的好媳婦。
哭嫁的高潮是在新娘出嫁的日子。在出嫁的前一天,親朋鄉鄰都前來祝賀和哭別。新娘家要邀請新娘九位最好的未婚女伴,陪著新娘哭,叫「十姊妹會」。這九位姑娘是陪哭的重要角色,因此無論她們家住遠近,無論風雨陰晴,新娘家均要打轎派人去接。十姐妹聚齊後,新娘家將兩張八仙桌拼在一起,擺在堂屋中間,比新娘年長的坐上方,與新娘年齡一般大的姑娘坐兩旁,新娘坐在姑娘們中間。哭的內容主要是敘述姐妹友情,也有鼓勵、勸慰的話語。

② 土家族的民風民俗

1,節日

土家族民間非常重視傳統節日,自年始至年終,可謂月月有節。正臘月間的年節(過趕年)、元宵節,二月社日、花朝節,三月寒食節、清明節,四月初八牛王節,五月端午節,六月初六向王節,七月乞巧節、女兒會、月半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九月初九重陽節,十月初一「寒衣節」等等,都是較為重大的節日。

2,婚戀

土家族歷史上的婚姻比較自由,男女雙方經過自由戀愛,徵得雙方父母同意,經土老師(巫師)作證,即可結為夫妻。

在恩施石窯、大山頂等地,有「女兒會」的習俗,即每年農歷七月十二日,青年男女通過「女兒會」,唱歌跳舞,彼此愛慕,結為終身伴侶。

改土歸流後,土家族被迫實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土家族實行一夫一妻制,解放前有姑舅表婚和填房婚之俗。姑舅表婚,即姑家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又稱「還骨種」;兄亡弟收嫂,弟亡兄收弟婦,稱為「坐床」。但這些習俗到近代就已不存在了。



(2)恩施土家的藝術有哪些擴展閱讀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有自已的語言,土家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接近彝語支。大多數人通漢語,目前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聚居區還保留著土家語。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主要從事農業。織綉藝術是土家族婦女的傳統工藝。土家族的傳統工藝還有雕刻、繪畫、剪紙、蠟染等。土家織錦又稱「西蘭卡普」,是中國三大名錦之一。

土家族愛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擺手歌、勞動歌、盤歌等。傳統舞蹈有「擺手舞」、「八寶銅鈴舞」及歌舞「茅古斯」。樂器有嗩吶、木葉、「咚咚喹」、「打傢伙」等。

③ 恩施土家族有哪些風俗

1.居住

土家人「所居必擇高嶺」,往往同姓數十戶或上百戶集聚而成為一寨。土家人多聚居山內,客家人多居山外。土司時,只有土司、舍把、族長等土官以木架屋,雕梁畫柱,而一般土民,多編竹為牆,茅草蓋屋,若蓋瓦房,則犯僭越之罪。

堂屋正面設有祖先神位,兩旁側室住人。

側房內靠前處設火坑,置三腳架,用來架鍋做飯。

側房近屋頂處,編竹為樓;樓底懸一木架。

竹樓及木架利用火坑中燒火的熱氣,烘糧食、肉、木柴等。

土家房舍,多建「吊腳樓」式木板瓦房,樓上住人,樓下養牲畜或堆放肥料柴草等。


苗家喜合族聚居,一姓一寨,或數姓一寨,居室形制有兩種,一種是極為簡陋的所謂三根柱子通天,「八」字木,上蓋茅草的居室,另種是較好的即為吊腳樓。

樓下養牲畜,樓上住人。

堂屋一側為火屋,置有火坑,坑內置三腳架用以煮飯或炒菜,火坑後方供奉的家神。火坑屋的套間即為該家長者居住。

2.衣著

土家人「男女垂鬢,短衣跣足,以布勒額,喜斑爛服色」。

過去,「男女服飾,以貧富分,貧者僅足蔽體,富者夏葛冬裘。

」土家人穿的衣料,一般為自織、自染的土布,史書上稱為「溪布」、「洞布」,多為青、藍二色。

服裝式樣:青年男子多穿對襟短衣。也有穿「琵琶襟」的。

女裝全是大衣大袖,褲管也特別大;袖口與褲腿口都鑲上五寸來寬的花邊,與袖口褲腳口同一花色。婦女一般不纏足。男女喜包頭,纏黑、白長帕,四季不離。

頭帕長達一丈多,纏成「人字路」式。對襟短衣,外套黑布單掛,稱為「鴉鵲褂」。

以布纏腿,不常穿鞋。

苗人服飾多種多樣,女裝一般為上裝無領斜襟、袖大而短、衣長至膝,即所為「前遮羞、後遮溝」、有顏色布作外托肩,袖口、襟邊均為花邊,下裝有褲和裙兩種,褲腳大而短,鑲有花邊,裙帶子多為甚密的摺裙,裙長至踝,內著長褲。

男裝,老人無領,右斜襟,喜扎腰帶,青年則多穿對襟,7扣或9扣,袖長而口小,男女多包頭,老人喜青色,青年人喜白色。頭巾較長,常包成大盤。男女均扎綁腿。女性更多戴金銀手飾,項圈等。

3.飲食

恩施由於其特殊的地理環境,所以當地餐飲既有蜀地麻辣特色又具瀟湘咸辣風格。特別是當地頗具土家族和苗族特色的風味小吃更是吸引了不少的遊人,比如有合渣、臘肉、土豆乾等。

土家人吃食主要為雜糧,如苞谷、小米、蕎麥、紅苕等,吃大米較少。喜腥膻,好飲酒。以大塊大砣肉待客為至誠,若切剁太細,就會被譏為小氣、吝嗇。

喝酒用土碗豪飲。對於五味,尤喜辛辣、每餐不離辣椒,另有喝油茶的習慣。

即「土家人以油炸黃豆、苞谷、米花、豆乳、芝麻、綠豆諸物,取水和油,貢茶葉作湯泡之,餉客致敬。

」舊時還有咂酒習俗。


苗家飲食,多以苞谷,洋芋為主、較少大米。

喜食酸辣,好飲酒,紅白喜事或親友客人,常以酒款待。

(3)恩施土家的藝術有哪些擴展閱讀: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簡稱恩施州),是湖北省的自治州、地級行政區,位於湖北省西南部,地處鄂、湘、渝三省(市)交匯處,位於東經108°23′12″-110°38′08″、北緯29°07′10″-31°24′13″。恩施州於1983年8月19日建州,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有土家族、苗族、侗族、漢族、回族、蒙古族、彝族、納西族、壯族等29個民族。

④ 土家族有哪些風俗習慣

1、擺手舞

是土家族比較流行的一種古老舞蹈, 狩獵舞、農事舞、生活舞、軍事舞等,它節奏鮮明,形象優美,舞姿樸素,有著顯著的民族特點和濃厚的生活氣息,深為土家族人民所喜愛。擺手舞根據規模大小可分為大擺手和小擺手。

2、舍巴歌

伴隨擺手舞產生的擺手歌俗稱「舍巴歌」,它是土家族的創世史詩,由祭祀歌和伴舞歌兩部分組成。擺手歌描述了人類起源,追溯了民族來源和遷徙歷史,歌頌了祖先業績和英雄事跡,表達了土家人對生活的熱愛和理想的追求。

3、山歌

歌詞以二、四、五三種句式居多,有單唱、對唱、一人唱眾人合等形式。從歌唱樣式上看,土家山歌「高腔」抒情,稱「喊山歌」;「平腔」敘事,為「唱山歌」,且分類細致,採茶歌、穿號子、翻山調等曲式各異,韻律跌宕。

4、打溜子

土家族打擊樂「打溜子」,以其獨特韻味,豐富曲牌而聞名,多用於民間喜慶活動,如今因被賦予新的時代內容而大放異彩,廣泛運用於建新房、送新兵、迎勞模、慶豐收和各種民族節慶中。

5、毛古斯

跳「毛古斯」是土家族民間古老的集歌、舞、話為一體的「似劇似舞」的祭神戲劇。演劇者渾身用稻草、茅草、樹葉包紮著,扮成祖輩兒孫一家人,動作粗狂滑稽,或碎步進退,曲膝抖身,或左右跳擺,渾身顫動,或搖頭聳肩,且自始至終伴講語詞怪誕的土話,唱土語歌。

⑤ 恩施有哪些特色民俗文化

恩施位於湖北省西南部,西接重慶市,南鄰湖南省。世界25首著名民歌之一的《龍船調》就誕生在恩施州的利川市,因此恩施州又被稱為「龍船調的故鄉」。恩施州土家族和苗族人口比例分別約48%和5%,漢族人口比例約45%。

恩施州風景以如詩如畫的山水風光和光怪陸離的奇洞異穴為主,主要景點有恩施大峽谷、清江畫廊、騰龍洞、魚木寨、大水井宗祠、星斗山原始森林、土司王城、土家擺手堂、梭步埡石林等。除此以外,土家族的吊腳樓、侗鄉的風雨橋、七月的女兒會、耕耘時的薅草鑼鼓、葬禮時跳的撒爾荷、吉慶時跳的擺手舞,都展示著絢麗多彩的恩施風情。

⑥ 湖北的民間藝術有哪些

1、湖北民間剪紙 2.黃陂木版年畫 3.木雕船模工藝 4.武漢泥塑 5.楚劇 6.武漢麵塑 7.糖塑 8.湖北刺綉 9.皮影 10.湖北陶器

閱讀全文

與恩施土家的藝術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4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