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古代有哪些優秀的畫家他們的代表作或擅長風格都有哪些
中國繪畫具有悠久歷史和優良傳統。從上古時期開始,到戰國時代的帛畫,漢代的畫像磚與畫像石,都已經具有很高的水平。自魏晉南北朝以來,更是涌現出許許多多著名的畫家和流派,具有各自鮮明的藝術特色和風格。魏晉六朝時期出現了包括即東晉的顧愷之在內的「六朝三傑」等大家。唐宋時期是中國繪畫藝術達到高峰的時代,除原有的人物畫外,山水畫、花鳥畫等都成為獨立畫科。人物畫家,涌現出了被後世尊為「畫聖」的吳道子,以及擅長歷史畫與肖像畫的閻立本等人。山水畫家形成了不同的風格和流派。如唐代李思訓擅長青綠山水,王維擅長水墨山水;五代的荊浩、關仝是以描繪中原地帶實景為主的北方山水畫派;董源、巨然是以描寫江南景物特色為主的南方山水畫派;北宋的李成、范寬多畫雄奇壯闊的北方山水,南宋的馬遠、夏珪則追求以少勝多地畫半邊山或一角水等等。唐宋時期,還涌現出了擅長畫馬的曹霸、韓干,擅長畫牛的戴嵩,擅長畫花鳥的黃筌、徐熙,以及文同、蘇軾、米芾等為代表的「文人畫」等等。元明清時期是中國繪畫藝術承先啟後的時代,「元代四大家」是指元代山水畫家黃公望、吳鎮、王蒙、倪瓚等人,他們對傳統水墨山水畫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明代四大家」又稱「吳門四家」,是指明代中期在蘇州從事繪畫活動的畫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等,以他們為首形成了明代影響最大的畫派。「揚州八怪」則是清乾隆年間活躍在江蘇揚州的八個風格相近的革新派畫家的總稱,他們的共同特徵是強調個性表現。
㈡ 中國古代畫家有哪些分類各有哪些著名的代表人物及主要作品
流派:畫家們之間,因風格相近,技法上的規律相似自覺或不自覺的結合,就產生出各種同不流派。有個人形成一種流派的,也有某些畫家對生活態度,性格氣質以及藝術興趣和表現方法有共同情調形成流派的,亦有「藝術風格」相近或因地域關系形成流派的。各種不同流派,各具特色。在中國繪畫史上分風格流派往往是將幾位風格相近或同時代風格並不相近放在一起,如「元四家」、「明四家」、「清四王」、「楊州八怪」等等。
六朝三傑:是指在中國繪畫史上指六朝時期畫家。顧愷之、張僧繇,南朝梁時人,對繪畫有獨特創造,畫山水不以筆墨勾勒,史稱「沒骨山水」,自成一家;陸探微,南宋時人,有名於時。其用筆有「連綿不斷「的特點,稱為「一筆劃」。這三人各有特色,各具特長,時人稱六朝三傑。明楊慎《畫品》中加畫家吳近子稱為「畫家四祖」。顧愷之作品《洛神賦》《女史箴圖》張僧繇作品《二十八宿神行圖卷一》
五代四大家:指中國畫史上的。荊浩、關仝、董源、巨然.簡稱:荊、關、董、巨。他們的畫風,從唐朝以來,形成了比較明顯的變化。成為「唐風」至「宋格」的一大橋梁。明王世貞說:「山水至二李一變也;荊、關、董、巨又一變也。」(二李系指李思訓父子)。五代四大家之特色;荊浩之畫雄偉、深厚、峻拔、堅凝;關同之畫雄偉、堅定、峭壁茂密;董源之畫下筆雄偉,有嶄絕崢嶸之勢;巨然之畫趨於莊重朴實而沉靜。巨然山居圖,董源《溪岸圖》,關仝《山溪待渡圖》。
南宋四大家:指中國畫史上的南宋畫院畫家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亦稱「南宋四家」簡稱:「李、劉、馬、夏。」四家中李唐略早,劉、馬、夏繼承發展李唐的畫法,成為南宋畫院的主流。他們四家的風格特點是:李唐之畫剛勁犀利,氣魄雄偉;劉松年之畫受李唐影響,而又工整方面更為突出。馬遠、夏娃師李唐筆直法剛勁簡括,水墨淋漓,構圖書館多向特寫。有「馬一角」、「夏半邊」之稱。其畫風對明代的浙派和院體山水畫有較大的影響。 屬豪縱簡略一路畫風,初無此稱,屠隆說:「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此南渡以後四大家也。」張丑認為:「南宋劉松年為冠,李唐、馬遠、夏圭次之。」張泰階則曰:「劉、李、馬、夏,俱負重名,而李、馬為最。」李唐作品《採薇圖》馬遠作品《踏歌圖》
元四家:指中國畫上的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四位元代畫家。其共同特色,是以「雅潔淡逸」山水畫風。強調水墨畫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四人同處於一個時代,年齡相近,他們的風格和特點:黃公望是山川深厚,草木華滋;王蒙是畫山水多至數十得,樹木不下數十種,千岩萬壑,迦環重迭;吳鎮山水蒼茫沈鬱;倪瓚山水,所謂「天真幽淡,蕭殺寂寞」,具有一種荒涼空寂、疏簡消沉的趣味。 黃公望作品 《富春山居圖》吳鎮作品《雙檜平遠圖》
明四家(吳門四家):指中國畫史上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位明代畫家。他們都在江蘇蘇州從事繪畫活動。因蘇州古為吳地,故又稱、沈、文、唐、仇為「吳門四家」。四人中沈周、文徵明都擅長畫山水,上承北京山水畫的傳統;唐寅山水、人物都很擅長,他們南宋院體為法;仇英以人工筆人物、青綠山水見稱。四人各有所長,先後齊名。但除沈周、文徵明有師承關系外,唐寅、仇英各有內格。因此「吳門四家」(「明四家」)只是明代四位成就很高四位不同風格的大家,兩並非一個畫派之稱。
沈周作品《臥遊冊之一:臥遊圖》
四大名僧:在中國畫史上稱「四僧」,是指明末清初四個出家為僧的畫家。原濟(石濤)、朱耷(八大山人)、髡殘(石溪)和浙江(弘仁)。四人都擅長山水畫,各有風格。他們都竭力發揮其創造性,反對摹古,取得創新成就,其特點:石濤之畫,奇肆超逸;八大山人之畫,簡略精練;髡殘之畫,蒼左淳雅;弘仁之畫,高簡幽疏。都自具風裁。他們的畫風對後來的「揚州八怪」有較大的影響直到近代的吳昌顧、齊白石等畫家。
㈢ 南宋的繪畫風格特徵,並對著名畫家及作品進行分析
在南宋,「以小觀大」成為院畫家們創作和觀者欣賞的最主要方法,它是「邊角之景」的繪畫形式在美學思想上的反映。此時的「小」已經不是體積被縮小的全景山水的個體,而是一個濃縮的點,是畫家深入觀察和深刻認識對象後提煉而出的點,並由此點作為物象之靈魂、意境之窗口。所以,南宋山水畫的創作不再是著眼於高山大川的恢宏和博大,而是轉向了物象本身的內在生命和意蘊。這大大增強了南宋繪畫的概括性、含蓄性和象徵性,並且能夠寡中見眾、內中見外、近中見遠、物中見情。中國畫學熱衷於「小」的趣味,在南宋時期達到了一個高峰。其實這種「以小觀大」的美學思想,早在北宋時期就已經十分成熟。北宋畫院中考察畫家的題目和標准,如「深山藏古寺」、「踏花歸去馬蹄香」、「竹鎖橋邊賣酒家」、「萬綠叢中一點紅」等,都充分表現了以「小」表現「大」、以「此」表現「彼」、以「有限」表現「無限」、以「所見」表現「所想」的藝術取向和價值追求。這些詩文性的表露,更蘊含的哲理性的思索,證明北宋畫家早已具備了處理「邊角之景」繪畫布局的能力。南宋山水畫風另外一個重要特點是水墨蒼勁的「大斧劈皴」,它是與局部特寫的「邊角之景」一脈相承的。前者是由後者帶動的產物,是順應了後者的形式變化而出現的技法改革。「邊角之景」使得視角上從「以大觀小」變為「以小觀大」,視覺上從「遠觀其勢」變為「近取其質」。如此以來,對山勢的表達轉變為對石質的描繪,包括其他草木等物,在畫面上都要從朦朧的「勢狀」向切實的「質感」轉變。從前的那些雨點皴、披麻皴、雲頭皴、拖泥帶水皴等便不再適於這種表現,於是清剛利爽的大斧劈皴便應時而生。特別是當邊角之景和局部特寫從扇面小形制回歸到長卷、立軸的大畫面上,這進一步放大和凸顯出山石等物堅硬、凝重的質感,大斧劈皴的側筆猛掃,鋒芒畢露,恰能實現畫面所需要的質感效果。有的人認為剛猛的「大斧劈皴」產生於南宋愛國畫家沉痛悲壯、慷慨激烈的情感,這種相似的政治經歷在明末清初也曾發生,但是以漸江、石溪為代表的眾多畫家並不青睞大斧劈皴。所以,不僅從政治學角度解讀邊角之景是難以令人信服的,從政治學角度解讀大斧劈皴同樣是值得懷疑的。由上述方面可以看出,南宋山水之「變」是順應藝術發展的規律而自然發生的,其條件早在前代就已經充分鋪就,並且在一些繪畫作品中初露端倪。這種繪畫風格並不是特殊的時代產物,更不是「殘山剩水」的政治寫照。一方面,團扇扇面的形制對「邊角之景」的形成具有規范和約定作用;另一方面,花鳥題材的繪畫對「邊角之景」的形成具有示範和誘導作用。兩者同時在宋代興盛開來,相互促進發展,又共同促進山水畫「邊角之景」的形成。不僅如此,北宋時畫家便具備了「以小觀大」藝術思想和表現能力,「邊角之景」的出現可謂水到渠成。「邊角之景」又帶來了「大斧劈皴」,一個整體的南宋山水畫風貌也就出現在中國美術史的畫卷里了。蘇漢臣和他的師傅劉宗古都擅長畫人物畫,他特別長於畫兒童,就現在所知,他的作品多是年畫性質的一類時令招貼畫,其內容則是風俗的描寫。
細致的描寫小商販和他的商品,表現出對於日常瑣屑事物的興趣的《貨郎圖》,描寫宋代稱為「五花爨弄」的一種戲曲表演的《五瑞圖》,匯集兒童各種游戲而同時展開在畫面上的《百子嬉春圖》都是年畫性質的繪畫。和《百子嬉春圖》內容相同的《重午嬰戲圖》是適應端午節的需要的。另外也有適應重陽節的一種兒童題材畫。兒童的題材在宋代風俗畫中是很常見的。
㈣ 中國古代藝術作品賞析
我國古代繪畫史上,第一批有確實的歷史記載,以繪畫的才能享有聲譽的畫家,出現在魏晉之際。他們不復是傳說故事中的畫家,也不再是文人而兼有畫名。他們是東吳的曹不興,西晉的張墨和衛協。這一批畫家的出現標志著繪畫藝術發展進入新的階段。
曹不興在東吳享有很高的聲譽。據說他能在長五十尺的絹上畫一像,須臾即成,而頭身四肢比例都沒有差錯。雖然他的作品無存,但從這些傳說中也可以窺見他的才能。曹不興畫的佛像,根據中亞(薩瑪堪)僧人康僧會傳入的為稿本。他曾利用在屏風上誤落的墨跡繪成一蠅,而引起孫權誤為真蠅,用手去彈,於是傳為美談。而曹不興更以畫龍出名,唐代還保存著他畫龍的真跡。但曹不興的作品主要的是人物畫,尤其是佛教的畫像。曹不興在過去被認為是最早的知名佛像畫家。
衛協、張墨在當時有「畫聖」之稱。衛協的聲譽尤高,為顧愷之和其他南朝畫家及評論家一再贊揚。謝赫甚至認為衛協有劃時代的意義,「古畫皆略,至協始精。六法頗為兼善。雖不該備形似,而妙有氣韻。凌跨群雄,曠代絕筆」。但是他們的作品在唐代已經很罕見。就記載中的作品題目可見,大多數是歷史故事畫和若干佛教畫。
這一時期留下的善畫者的名字,還有東晉明帝司馬紹、荀勗、史道碩、王廙、謝赫等。
他們作品的題材,一部分明顯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