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費縣有哪些民間藝術正在悄悄消失

費縣有哪些民間藝術正在悄悄消失

發布時間:2022-12-20 13:02:09

❶ 有一些民間藝術消失了有人說這些東西消失了就消失了沒有多大關系你怎麼看

一些民間藝術的消失確實造成了文化傳承的斷層,但從實際情況來說,一些民間藝術確實跟不上現在的社會發展,對實際生活沒有多大意義,所以才會被淘汰。

中國是具有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也是世界上唯一延續下來的四大文明古國。千年以來的綿延歷史,民間所產生的手工藝可謂是門類繁多,並且個個都是光彩奪目。對於中國傳統的手工藝來說,每一個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這些手工藝都值得我們去傳承和保護。

可是,現在傳統的民間手工藝逐漸在走下坡路,由於找不到繼承人,慢慢地走向消亡。有人說,保護民間手工藝需要民間自救,但是惟雍卻不認同這種說法,繼承傳統手工藝不能僅僅只靠民間來自救,也要想出一個辦法一個章程來繼續傳承下去,就像景德鎮成為瓷都一樣,薪火相傳。

逐漸消失地十大民間傳統手工藝

1、木雕

木雕是雕塑的一種,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時期就出現木雕魚,到了唐代,木雕工藝更是達到了發展的巔峰。歷經數千年傳承的木雕工藝依然需要年輕血液去傳承和保護。


❷ 正在消逝的中國民間工藝

正在消失的民間手工工藝

很多朋友都看過,黃宏,魏宗萬,趙亮等主演的電影《鬼子來了》.裡面有一段很有趣的情節,就是鬼子的少佐把魏宗萬彈棉花的工具當作了樂器,讓魏宗萬等人進行演奏,魏宗萬等人就唱起了彈棉花的歌:「彈棉花來彈棉花半斤棉彈成8兩8........」
這個電影里邊的故事情節非常有趣,但是在無意或是在有意中,使關中見到了一個正在消失的民間手工工藝--彈棉花.

彈棉花這門手工的工藝技術,從中國有歷史記載以來就應該出現了,大約在商末周初時彈棉花的技術就應該應該基本成熟,並且基本沒有什麼變化。彈棉花的工具比較簡單,一個木錘一個棉花弓.彈棉花時將弓用一跟繩子吊在空中弓弦的位置正好在被彈的棉花上,彈棉花的人一手握住弓背一手拿木錘敲打弓弦,弓弦在敲擊之下,發出「嘭嘭、啪啪、嘭嘭啪啪...」有節奏的聲音。棉花弓的弓弦在過去一般都是用牛皮繩子或者牛筋做成的,彈力很好。在彈棉花人的敲打下,弓弦將被彈的舊棉花打的非常蓬鬆就如同新棉花一樣.
後來彈棉花的工具逐漸進步,但是牛皮繩子卻很少了。一般的弓背也都使用了有韌性的木頭做成,弓弦也由牛筋或者有彈力的繩子變成了鋼絲繩,但是鋼絲繩的效果始終達不到牛筋的效果.被彈的棉花大部分都是人們用過幾年的舊的棉花或者是剛摘下不久曬乾的原棉.棉花的裡面比較臟,土也比較多,所以彈棉花是個很臟的活,半天下來彈棉花人帶的口罩嘴和鼻孔的地方都是黑黑的,頭發上眉毛上都掛滿被打散的細細的棉花白白的像個聖誕老人一樣。一般大人們都不讓孩子們在近處圍觀,孩子們只是遠遠的看著。

現在做這個手工的人越來越少了,彈棉花的工具也大部分換成了電動的工具。雖然山區里有些地方還有手工彈棉花的,但是人們要彈的棉花卻越來越少了。這門手藝可能不會因為不需要而消失,而會因為人們沒有需要彈的棉花而慢慢消失。

箍桶:

箍桶是江南一帶的手工工藝,尤其是在江浙一帶為多。
箍桶的藝人一般是專業性的,他們一年四季大都從事這個行當,所箍的不光是木桶,還有澡盆、馬桶等生活器具。但是最多的還是木桶。箍桶這個行當起源於中國的春秋時期。那時後的江浙一帶屬於吳、越的國土,很多貴族在家裡都開始使用木桶,這個行當也就在那個時候開始興盛起來,以至於一直延續到現代。進入到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樓房逐漸取代了平方,擔水吃也已經成為人們記憶中的事情,箍桶這個古老的行當的路也就越走越窄,很多箍桶世家的手藝也就失傳了。但是在一些農村還有箍桶藝人的存在,他們還在從事著這個市場越來越小的行當。
箍桶是門精細的手工,要做好一隻桶,需要很多道工序,箍桶匠要精通竹匠、木匠、油漆工的活。箍桶之前首先要選好木材,然後將材料烘乾,烘乾後的木板要造型,造型是個比較復雜的環節。要將桶的大小計算好,根據大小計算出要用多少的木板,再把木板用刨子將木板刨成長長的梯形,桶地做成後用線鋸鋸成原形。然後開始箍豎板,箍好的桶最後是油漆,一件箍好的桶雖然是生活用具,但是也是一件工藝高超的藝術品,好桶可以使用很多年。箍桶的工具很有講究,一般都是箍桶師傅把自己的需要告訴鐵匠師傅,由鐵匠師傅定做,像一般木匠用的刨子等工具在箍桶匠手裡就會不順手。但是現在連鐵匠師傅也很少了,會做箍桶工具的鐵匠師傅就更少了。
箍桶這個手藝現在還沒有消失,但是它卻正在消失,真實不知道它還能夠保留多久?

漆器:

前一段時間,曾在中央電視台二套鑒寶欄目看到一套保存完好的八件套漢朝時期的漆器,真的使人大開眼界。歷經2000年的歷史,漆器仍然光彩如新,確實不可思議,最後專家給出的市場價格我並沒有細聽,我只是在注意這件堪稱國寶的工藝品。
中國的漆器工藝的成熟期應該是在夏朝時期或者還要早一些,只是由於漆器做為木製品在保存上面的難度,使得更早的漆器已經基本消失貽盡了,但是在原始社會晚期遺址的考古中發現了漆制實物。這就足以說明中國漆器工藝的源遠流長。但是做為中國最傳統的手工工藝品,我們現在還能看到漢朝時期的作品,無疑是一種享受。漆器在中國的古代,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應用十分廣泛的物品;『由於漆有耐酸、耐鹼、耐熱、防腐等特性,因此很早就被人們利用。我國為是世界上用漆最早的國家,《韓非子• 十過》篇述虞舜做食器「流漆墨其上。禹做祭器,墨漆其外而朱畫其內。」在中國古代種植漆樹相當普遍,戰國大哲學家莊子就曾擔任過管理漆園的官職。早期漆器一般在簡單木、竹胎上髹塗,既可防腐,也可用於裝飾。隨著漆工藝的發展,逐步出現在各種器物上彩繪、描金、戧金、填漆等,或在器胎上髹漆至一定厚度,再在上面雕刻圖案的作法,還有的在漆器上鑲嵌金、銀、銅、螺鈿、玉牙及寶石,以組成華麗的花紋,千文萬華,紛然不可勝識。唐代的金銀平脫,宋代的一色漆器,元代的雕漆,明代的百寶嵌,清代的脫胎漆器等,都是各代有代表性的特色名品。』(青少年宮網摘錄,有刪改)現在發現的古代漆器一般常見於中國的南方地區,北方由於氣候原因比較難於保存,但是在已經發現的北方漆器中最遠的年代也可追溯到三國時期。

『漆器的漆是天然漆,又稱為大漆,大漆系由漆樹中來,關於漆樹的記載在《尚書·禹貢》曰:「兗州厥貢漆絲」 。《山海經·西山經》中說:「虢山,其木多漆棕。英靼之山,上多漆木。」 漆樹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中部地區,越南、朝鮮、日本、緬甸等國均有漆樹,但產量、質量都不如中國。中國的漆樹生長於甘肅南部至山東一線的南方地區,這些地區濕潤溫度和環境,非常適於漆樹的成長。漆樹是落葉喬木,樹高可達20米。北京房山區天坑國家森林公園里,就有一株高約30米的漆樹,樹葉呈橢圓形、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初夏開黃綠色的花朵,秋季結果成扁球形,外觀平滑呈黃色,生長到八年的漆樹就可以割取漆液了,四十年樹齡的漆樹仍可割漆液。從漆樹上割取的天然漆液,叫生漆,亦稱大漆和國漆,也稱作金漆。而熟漆是指經過日照、攪拌,摻入桐油氧化後的生漆。每年割漆的時間,從四月到八月為宜,三伏天所割的漆質最佳,因為盛夏時水分揮發快,陽光充沛,產出的漆質量最好!每天日出之前是割漆的最好時機,漆農用蚌殼割開漆樹皮,露出木質切成斜形刀口,將蚌殼或竹片插在刀口下方,令漆液流入木桶中後,以油紙密封保存。此時的漆液呈灰乳色,與空氣接觸後變成栗殼色,干後呈褐色。「白賽雪、紅似血、黑如鐵」就是說天然漆從液體狀態到氧化干固後,色澤由淺到深,最後形成堅固的漆膜的過程。說到大漆的顏色,在古代有這樣的說法:「凡漆不言色者皆黑」。今天人們形容暗夜能見度差,也常用漆黑一片來形容夜色黑到了極至。 前面說過大漆的原色栗殼色,為什麼此時又說漆是黑色的呢?「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詩中的朱門仍是王府宅邸、官府大門,朱漆大門在那時不是隨便可以漆的,除了皇室顯貴,絕大多數人家選擇了黑漆大門,既避僭越之嫌,又不涉足權貴。 原來栗殼色的大漆成為黑漆,這得從大漆的成份說起:漆樹上割出的漆液成份有:漆酚、樹膠質、氮、水分及微量的揮發酸等,其中近80%的成份是漆酚。而且漆酚的含量越多,大漆的質量就越好。大漆含氮物質中的酵素,能促進漆酚的氧化,大漆略帶酸味的獨特味道,就是這樣發出來的。至於讓大漆變黑,古人有兩種方法:其一,以墨煙加入大漆中,雖然色黑但有渣滓;其二,用鐵銹水調入漆中,漆酚與氧化鐵顯呈色反應,拌勻後,刷在物件上,黝黑如墨。以此法所得黑漆又稱烏漆、玄漆。用於傳統傢具上,揩光稱之為黑玉,退光的叫烏木。用黑透明漆髹飾傢具後,不打磨的為揩光,而退光則要反復細磨,在傳統傢具的桌、幾、案、榻上以退光工藝為多。具體做法是:將大漆刷上干透後,以老羊皮蘸芝麻油,再沾上磚灰或磁灰反復推擦打磨,而且,手不可留長指甲,磚灰、磁灰中不能有砂粒,以免在傢具上劃出痕跡。如此打磨出的傢具,淳樸古厚,須眉可見,如同鏡面;若在黑漆之上描金則莊重而華麗。用大漆油飾傢具時與其他人工油漆在乾燥的方式上也有所不同。首先,塗完大漆的傢具要進蔭房,蔭房內模擬江南地區梅雨季節的溫度、濕度。只有在溫和濕潤的環境,大漆才容易干。冬季乾燥蔭房內要生火潑水,夏天炎熱在蔭房裡要掛草簾、灑水,用這些辦法保證大漆乾燥所需的空氣濕度。雖然,大漆屬於天然漆,無毒,可是有些人接觸到大漆會皮膚過敏,甚至聞到大漆的味道也能起疹子,遇到這種情況,老師傅們就會說是被大漆「咬了」,其實,就是大漆過敏症。 在過去「漆」字又寫作「柒」,柒是指柒天,一般來說,大漆過敏的症狀期是七天,七天後,大都自然痊癒,無需特別治療,所以漆的讀音是柒,拆開漆字,可見漆字從木、從人、從水,形象地表明漆樹、人、漆液的關聯。在使用大漆髹飾傢具時,勿使其與油、醋、鹽混合,它們會影響大漆的凝固力。有意思的是,大漆一旦干固後,異常牢固,有很強的耐酸、耐熱、防腐蝕的能力,而且大漆傢具越用越亮,常用常新。』(摘自:我們的揚州)
漆器工藝現在做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已經得到保護,但是現在的漆器工藝已經和傳統的手工漆器工藝有了很大的不同,車間化的生產使得傳統的手工工藝丟失,傳統的漆器手工藝人日漸減少,如何發掘和利用、保護傳統的漆器工藝仍然是一個艱難的課題。

剪窗花:

窗花是中國民間傳統的春節裝飾品。在過去人們家中的窗戶大都是窗戶紙糊上的,為了表示春節的喜慶氣氛,很多人家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一一一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窗花是剪紙的一種,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窗花」。窗花的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因窗花的購買者多為農民,窗花有相當的內容表現農民生活,如耕種、紡織、打魚、牧羊、喂豬、養雞等。除此,窗花還有神話傳說、戲曲故事等題材。另外,花鳥蟲魚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見。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喜氣洋洋。』(網上摘錄,有刪改)
但是剪窗花和普通的剪紙又有所不同,剪窗花不光是剪,還要有刻,光用剪刀剪是剪不出圖案復雜的窗花的。讓我們看一下窗花的全部製作工藝:
1、選紙:窗花用的紙要求很嚴格,一般是非常薄的有韌性的純木漿紙。新聞紙、宣紙等皆不可。
2、裁紙:在剪窗花之前,一般要將紙裁成32開的大小,然後對齊,紙要稍稍噴水變得發潮,但是不可見到水,或者使紙變濕。這樣紙很容易疊在一起,不會散亂。紙一般都是要一起疊20――30層。
3、將窗花的底樣放在紙的上面並且固定,然後開始動剪刀剪出窗花的外部輪廓,窗花的外部輪廓剪好以後再用剪刀將窗花外邊沿的細致部分小心翼翼的剪好。
4、窗花的外部剪好後,就要開始用刻刀刻窗花的內部細致部分,例如虎、雞等動物的形態、皮毛、表情等部分。刻的時候要求20――30層的紙一次刻透,不能補刀,否則上下的圖形就會變形。所以這個工藝不是誰都能夠完成的,必須經過多次的實踐。
5、窗花剪好後要上色,上色很講究,要根據人物、動物的形態、表情和樹木,莊稼等進行上色。上好色的窗花要晾乾,但是不能曝曬。干後的窗花要進行最後一道工序――揭層,就是要把粘在一起的窗花用刻刀刃小心的揭開,但是並不是完全揭開成單張,只是揭到一半,在賣窗花的時候就很好揭開了。
賣窗花很特別,是將窗花的樣子用大頭針別在一塊黑布上,在黑布底的襯托下,窗花的顏色顯得格外漂亮。所以孩子們在大人辦年貨的時候最愛跟著大人看窗花。

木刻版年畫:

木刻版年畫始於明代,清代光緒以前是年畫發展的鼎盛時期。
北方以天津西郊的千年古鎮楊柳青最為著名,所以又稱為 楊柳青年畫。楊柳青年畫為中國著名的民間木版年畫。它繼承了宋、元繪畫的傳統,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畫、工藝美術、戲劇舞台的形式,採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創立了鮮明活潑、喜氣吉祥、富有感人題材的獨特風格。在中國版畫史上,楊柳青年畫與南方著名的蘇州桃花塢年畫並稱「南桃北柳「。 楊柳青年畫是木版印繪結合的製品,歷經近四百年的歷史,它寄託著人民的希望和嚮往,給人以歡樂和享受。其作品歷史遺產極其豐富,璀璨輝煌,蔚成大觀,其藝術成就獨樹一幟,卓爾不群,實為民族文化之瑰寶。 楊柳青年畫從畫面上看,賞心悅目的絢麗色彩,祥和歡樂的環境氣氛,聲容笑貌的人物形態,動聽幽默的題詞,惹人逗趣的故事情節,以及適合人民欣賞習慣的章法結構等,都形成了楊柳青年畫的藝術形式中獨有的特色。它的形式和內容的完美的統一,手法上的裝飾性、象徵性,構成了一種百觀不厭的藝術魅惑力。許多具有高度思想性的藝術作品,至今能引發著人們的情懷。這一切對我們今日民族藝術發展和歷史現實的考證上,都具有珍貴的參考研究價值。楊柳青年畫的製作方法為「半印半畫」,即先用木版雕出畫面線紋,然後用墨印在紙上,套過兩三次單色版後,再以彩筆填繪。楊柳青年畫既有版畫的刀法韻味,又有繪畫的筆觸色調,構成與一般繪畫和其他年畫不同的藝術特色。楊柳青年畫的題材多樣,內容豐富,尤以反映現實生活,時事風俗、歷史故事等題材為特長,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連年有餘》、《荷亭消夏》等一些傳統佳作,不僅在民間廣為流傳,而且為中外藝術家、收藏家視為珍品。周汝昌先生曾為楊柳青年畫寫詩,作過形象生動的描述「楊柳青青似畫中,家家綉女竟衣紅。丹青百幅千般景,都在新年壁上逢。」楊柳青年畫作為民族民間藝術,已走向世界,曾在日本、法國、英國、義大利、泰國、新加坡等國展出。

南方以蘇州桃花塢最為有名,桃花塢木刻年畫,因曾集中在蘇州城內桃花塢一帶生產而得名。門畫、中堂和屏條是桃花塢木刻年畫的幾種主要形式。年畫內容分布神像、戲文、吉祥喜慶、民間故事、風俗世事等類型。桃花塢木刻年畫起源於明朝初期,盛行於清朝雍正、乾隆年間。由於接近民間生活,富於裝飾性,又價廉物美,因此桃花塢木刻年畫不僅廣泛流傳於江南一帶和全國許多地方,而且遠渡重洋流傳到日本、英國和西德,特別是對日本的"浮世繪"有相當影響。桃花塢木刻年畫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由盛而衰的過程,清代乾、嘉時期的年畫,畫面遠近分明,層次清晰,豐富,生動細致地描繪乾嘉盛世"城市風情世相。鴉片戰爭後,隨著帝國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侵略的加劇,桃花塢木刻年畫逐漸衰落。這一時期的作品,在保持木版套印特色的同時,畫幅以實用為主,印刷材料從簡,成本低,價格便宜,利於普及。從而形成構圖豐滿、色彩鮮艷、印刷粗獷、裝飾性強的藝術風格。現在蘇州成立了桃花塢木刻年畫社和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研究所。
河南朱仙鎮、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四川錦竹的木刻年畫,並稱為我國五大民間木刻年畫。
(以上為摘錄有關網上的文件,有刪改)
木刻版年畫雖然得到了有效的保護,但是它現在只能做為一種藝術形式存在於博物館中了,已經失去了當初為民間所用的本來意義。況且現在民間木刻版年畫藝人已經很難再找到了。

❸ 中國有哪些民間藝術正在漸漸失傳

捏麵人,絞面,彈棉花等。
泥人麵塑(捏泥人)是我國古老的一門傳統民間藝術,它以泥巴陶土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各種形象。捏麵人也稱麵塑是一種製作簡單但藝術性很高的傳統民間工藝品。中國的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它用麵粉、糯米粉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蠟、蜂蜜等成分,經過防裂防霉的處理,製成柔軟的各色面團。

❹ 有哪些民間藝術衰敗

衰敗的民間藝術很多,比如吹糖人、皮影戲、猴戲等。可自行查閱詞條「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國目前共有37項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民間藝術,還有數不清的民間藝術也亟待保護。
吹糖人:
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北京話為「吹糖人兒」,漢族民間手工藝品之一。小販們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頭是一個帶架的長方櫃,櫃子下面有一個半圓形開口木圓籠,裡面有一個小炭爐,爐上的一個大勺里放滿了糖稀(據說是麥芽糖溶化所得)。
皮影戲: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蠟燭或燃燒的酒精等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演戲,是中國漢族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用手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猴戲:
猴戲,古老的漢族表演藝術之一。漢代畫像石中百戲圖里有猴戲形象。民國時期的戲曲舞台上,孫悟空戲——俗稱「猴戲」深受歡迎。先期演猴戲具有獨特風格,在臉譜、扮相、表演各有不同的,是郝振基、楊小樓、鄭法祥;後期為蓋叫天、李萬春、李少春。中國猴戲做出貢獻的有很多很多名家,北派的有楊小樓、郝振基、李萬春、李少春,南派猴王有鄭法祥,蓋叫天、張翼鵬、張二鵬父子,郭玉昆,筱王桂卿等。

❺ 有哪些中國傳統手工藝正在慢慢消失

很多傳統手工藝都在正在消失了,例如綉花、做手工燈籠、做板凳書架等等。

在媽媽年輕的時候,他們結婚的時候是以自己能夠秀出漂亮的窗簾、被套、枕套為榮的。那些栩栩如生的花鳥魚蟲,既然可以在一根又一根的針線下面躍然出來。真是美輪美奐的藝術品。那時候大部分女孩子,無論是大家閨秀還是小家碧玉,都會綉花。全國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風格,原理則大同小異。廣東有粵綉,四川有蜀綉,江浙有蘇綉等等,可是現在還會一針一線地認真穿梭的人,也都是那些白發蒼蒼的人了。沒有年輕人會,就沒有傳承,也就會失傳了。

還有,我們的父輩,他們年輕的時候總是自己做那種凳子、大床、衣櫃的都會。因為以前商業化沒有這么發達,自己做比買的快,所以很多男子都有這門手藝。現在,你在人群中再也找不到這樣的人了,一個博士生都不會。

❻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即將消亡的民間美術有哪些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即將消亡的民間美術有牆皮畫、 皮影戲、 灘頭年畫 、江永女書 、南京雲錦 、松江顧綉、 唐三彩 、紫砂壺 、木版年畫、 剪紙藝術 、楊柳青年畫等。

江永女書

江永女書是現在世界上唯一存在的性別文字----婦女專用文字,它的發展、傳承及其為符號承載的文化信息構成了女書風俗。

女書記錄的語言是女書流行與眾不同的永明土話。

女書文字呈長菱形,筆畫纖細均勻,似蚊似蟻,民間叫它作長腳蟻字或螞蟻字,因其專為婦女所用,學術界便將其稱為「女書」。

灘頭年畫

灘頭年畫是湖南省寶慶(現在為邵陽市)隆回灘頭鎮漢族民間工藝品之一。是中國漢族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灘頭年畫的種類在最盛期達六十多種。由於歷史的原因,現存二十餘種。灘頭年畫多以祝福新年的喜慶豐登,免除災禍的古老民間習俗為題材,反映人們對生活的美好祝願和精神寄託。從題材內容和品種來看,可分為神像(門神、財神和灶神)、吉祥如意、故事(戲文、仕女娃娃)三大類。

楊柳青年畫,全稱「楊柳青木板年畫」,屬於木版印繪製品,是著名的漢族民間木版年畫之一,與蘇州桃花塢年畫並稱「南桃北柳」。

楊柳青年畫

楊柳青年畫產生於中國明代崇禎年間,繼承了宋、元繪畫的傳統,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畫、工藝美術、戲劇舞台的形式,採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創立了鮮明活潑、喜氣吉祥、富有感人題材的獨特風格。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楊柳青年畫產品行銷北方及東北、內蒙、新疆各地。對河北武強年畫、東豐台年畫、及山東濰縣、高密及陝西鳳翔等地年畫都有一定影響。

松江顧綉

顧綉」又稱「露香園顧綉」,漢族傳統刺綉工藝之一。顧綉是上海地區工藝品中的瑰麗奇葩。起源於明代(公元1368~1644年)上海老城廂的顧氏家族。顧綉因源於明代上海顧名世家而得名。顧名世曾築園於今黃浦區露香園路,穿池得一石,有趙文敏手篆「露香池」三字,因以名園(今露香園路,即為紀念此園得名)故世稱其家刺綉,為「露香園顧綉」或「顧氏露香園綉」或簡稱「露香園綉」、「顧綉」。它是以名畫為藍本的"畫綉",以技法精湛、形式典雅、藝術性極高而著稱於世。

2006年6月國務院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南京雲錦

南京雲錦,是中國傳統的絲制工藝品,有「寸錦寸金」之譽稱,其歷史淵源可追溯至417年(晉義熙十三年)衣冠南渡在秦淮河畔「錦署」之時,而織金錦(金銀薄)在金陵開始織造與「雲錦」一名在文字記載中出現,至少也有一千五百年歷史。

南京雲錦因其絢麗多姿,燦若雲霞的特點而得名,位列中國四大名錦之首,如今僅有雲錦保持傳統的特色和獨特的技藝,仍然保留著傳統老式提花木機織造的方法。目前這種靠人記憶編織的傳統手工織造方法仍無法用現代化機器來替代。南京雲錦被看作為中國古代織錦工藝史上最後一座里程碑,被公認為「東方瑰寶」、「中華一絕」。

南京雲錦集歷代織綿工藝藝術之大成,又融會其他絲織工藝的寶貴經驗,代表了中國絲織工藝的最高成就。歷經元、明、清三代均為皇家御用品及貢品,其用料考究,織造精細、圖案精美、錦紋絢麗多姿,為濃縮中國絲織技藝之精華,中國絲綢文化的璀璨結晶,也是中華民族和全世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是中國古老的織錦技藝最高水平的代表,於2006年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8月《地理標志產品雲錦》國家標准在南京通過國家級專家評審,同年9月成功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南京雲錦研究所被國家質檢總局核批為首批地理標志使用企業,以及文化部批準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

❼ 中國有哪些古老的手藝以漸漸消失

盤點那些正在消失的傳統手工藝25種。

釘秤

做秤是個精細活兒。在這「斤斤計較」之間,做秤人付出了他的青春與汗水,精工細作,毫釐必究,只為了手藝人的那份承諾。年復一年,青絲變白發,不變的是那份公道,在秤桿子上,也在人心上。
捏麵人

麵粉,刮子,竹簍,梳子,剪刀是捏麵人的基本行當,靈巧的手捏出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這個神奇的記憶把我們帶回了美好的童年。
吹糖技術

融化成100°C高溫的麥芽糖,經吹糖藝人收口並用,五顏六色的糖料變成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小動物。這是一個神奇的藝術,是一個古老的藝術,也是一個瀕臨失傳的民間工藝。
銅匠

從水上的銅匠船,到走街竄巷的銅匠擔,修銅鎖,配銅把手,制銅酒壺等,這些業務始終不變,而改變的只是不斷精湛的技藝。錘敲、爐熔、銼平、雕刻、下鑽,人們見到的銅香爐和銅酒壺上的龍、鳳、壽星和神仙就這樣來的。
銼刀、磨剪子

在老街深巷,「嚓、嚓、嚓」一路「驚街」,一聲吆喝「磨剪子嘞,鏘,菜刀。」可忙壞了家庭主婦們,紛紛找出鈍刀,銹剪子,循聲而去。
爆米花

還記得那時候的爆米花嗎?
一個老頭挑著擔子,一頭放著一顆葫蘆狀的「炮彈」,另一頭放著火爐和風箱,走街竄巷。時而,「砰」地一聲,將米變成白白的爆米花,那時候,他可是小朋友最愛歡迎的魔術師。
修鋼筆

曾經何時,擁有一支鋼筆是一種時尚和身份的象徵,更是一種知識的代表,使用和修理往往相伴而生,在商品尚不能達到如今的豐富之時,修鋼筆者對於使用者來說就是「裝備保障」。
麥秸編織工藝

麥秸民間工藝在蘇中里下河地區源遠流長,我們的先祖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用麥秸編織草帽遮陽,編織草扇納涼,編織手提包,提籃及裝盛五穀的器皿作生活用品,成為我國早期文明發展象徵。
興化先賢明朝宰相李春芳府中用麥秸製作的浮雕壁畫作品有《二龍搶珠》、《螳螂捕蟬》、《雄鷹展翅》、《喜鵲登梅》、《青獅白象》等自成體系,堪稱一絕。
納鞋匠

依著一雙巧手剪出的紙樣,蠟線在錐針的引導下,穿梭在鞋面與鞋底間,錐針以額為磨石,鞋身木托支撐定形,在千錘輕敲之後,一雙集納鞋匠手藝的鞋在等待著主人的千里之行。
剃頭匠

藉助推子、刮刀、剪子、梳子等簡單工具,老師傅按照客人的要求,十指運動,左右配合,工具輪番上陣,上下兼顧、協作,半個小時後,由長變短,面目一新,耳鼻舒暢,精湛的手藝向人們訴說著,其實並不是萬事開「頭」難。
精修鍾表

精修鍾表的人心細如發,心靜如水。放大鏡、酒精燈、鑷子,還有靈巧的手是他們的兵器,他們讓凝固的時間行走,而他們卻彷彿停留在時光之外,小作坊里凝固了他們的人生畫卷,見證了時間的遊走。
蒲編工藝

一把把散發著清香而又有彈性的蒲草,在匠人的手中來回穿梭。就在這樣簡單又有節奏的動作之後,一個個小巧玲瓏,精美絕倫而又實用的蒲包、蒲草籃子等就展現在面前。
磚雕工藝

磚雕這門復雜、古老的手工藝,在匠人的勞作中,是一門藝術,鑽子、刨子、鋸子等在熟練的匠人手中像大師的畫筆,演繹出復雜的深淺、空心技藝,讓人物、花鳥、山水在磚上復活,有古典、質朴的美麗與優雅。
彈棉花

彈棉花是一種老手藝了,雖然如今的城市裡已經不多見了,但是40歲以上的人都會對「彈棉花」有著清晰的記憶。隨著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最後把一堆棉花壓成一條整整齊齊的被褥,彷彿就是一種魔術,讓孩子們驚訝不已。而那時候的彈棉花工匠們也都走街串巷,生意應接不暇。可彈花匠人工作很是辛苦,灰塵很重,很多人在露天作業,隨便找個牆角或打個棚子就可開張。幾乎沒有人想從事這個職業了。
油炸饊子

油炸饊子,又叫麻油饊子,洪洞縣獨有的一種漢族麵食小吃,屬於油炸食品。油炸饊子用上等麥子磨的麵粉,加少許食鹽和調料,用水調和,揉成面坯。然後再搓成條狀,環繞排滿盆中,上面灑抹一些菜籽油。待面條在盆中回透,彈拉力恰到好處時,將面條繞在手上,用手來回抻開,粗細均勻一致,折疊造型,放入油鍋,用筷子輕輕翻動,掌握火候,炸成大把或小把的,便是金絲套環的黃脆脆的金饊子。
老銀匠

火熔是製作華彩金銀傳統工藝的一道關鍵工序,藉助一個彎管,用嘴吹氣來控制火苗、溫度,「吹」向重點,充滿童趣的動作,卻是在千「吹」百練之後。
補鍋

「補鍋噢,補鍋噢」聽到這樣的吆喝,彷彿回到了從前,誰家的鐵鍋壞了,拿出來。補鍋匠支起小火爐,拉起風箱,化上鐵水,將鐵鍋的小洞清理,手上托著一塊墊布,布上放些木屑,對著鍋的小洞,從背面把溶化的鐵水倒到小洞上,布棍一頂,片刻鍋就補好了。
篾匠

一把簡單不過的篾刀,卻功夫了得,需要砍、鋸、切、剖、拉、撬、編、織、削、磨,這些可都是技術活。編個篩子,精巧漂亮、方圓周正。織個涼席,光滑細膩,涼爽舒坦。篾匠用一雙巧手裝扮了我們的綠色生活。
鐵匠

「半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千錘百煉人」是舊時鐵匠師傅的真實寫照。一張鐵砧,幾桿鐵錘,幾把夾剪,風箱、火爐是打鐵人的基本家當,將鍛打的鐵塊,燒紅放在鐵砧上,大錘、小錘輪番對打,一件件杴、耙、鐮、犁、鏟、刀、叉、釘等生產生活所必需的用具就打造出來了。
裝裱技藝

燦爛秀美的國畫是華夏三大國粹之一,世人皆贊。如果沒有裝裱,其神其骨都不能充分展現。看似簡單的畫頁裱底排刷來回、輕宛的上板,無不滲透出裝裱者的藝術素養和對美的追求。
木雕工藝

木雕的品種繁多,淺浮雕,深浮雕,婁雕,空雕。原本撲拙的木頭在工匠的手中有了生命力,人物、花草、蟲魚在木頭上重生,成就了一幅幅格調高雅、寓意深刻的人文畫。
鏃花邊

用鋼鋸條磨製的銼刀,用羊脂香灰聚制的墊板,制模、下刀、轉腕、剔、削,工匠們用靈巧而又充滿滄桑的手,鏃出了福祿壽財等人間祝願,鏃出了現實人間的生活萬象。
錫匠

「叮叮咚咚」悠揚的節奏傳進大街小巷,人們紛紛拿著香爐、燭台、「燙婆子」、溫酒壺,循聲而去。匠人放下擔子,升起爐火,拉起風箱,烙著錫水,立好模具,不一會兒,一個個篆形展現出來,烙鐵點著松香和錫塊,焊接著,剪子、錘子、鑽子、銼子來回穿行,少頃,龍虎神仙就活靈活現的雕刻在錫器上。
刻章

將章胚打平,寫上字,固定在小小的夾床上,用刀刻。至於陰字陽字、隸書行書,全都按照客戶的要求,尖口刀和平口刀如何交替使用,全在於師傅指力的控制。在電腦刻字機已經面世多年,手工刻章就像日益稀少的珍稀動物一樣。鍵盤已使筆紙不再輝煌,即時有人會刻上幾刀,但有多少人能寫出各種字體,讓人信服的反字?

❽ 見到過幾種民間藝術,民間藝術真的要消失了嗎

我見過的民間藝術應在不下十幾種吧。其中印象比較深的有年畫、民間剪紙,刺綉、皮影戲、二人轉、耍燈、高蹺、口技、雜技等。由於時代的發展很多民間藝術沒有了生存空間,一點點淡出人們的視野。有人擔心從此這些民間藝術就會在人間消失。

過去一些傳統民間藝術都是走街串巷,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六七十年代這個問題解決得就很好,每個鄉鎮都有影劇院,為這些民間藝術提供表演場所。只要認識上去了就一定不會消失,而且會發展得更好,相反就很難說了。

❾ 中國有哪些民間藝術正在悄悄消失

1.捏麵人

民間麵塑手藝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時期,手藝人用麵粉和糯米粉製成的面團經過防霉與防裂處理後,捏成各種形狀,有飛禽走獸,有栩栩如生的人物。

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黃河流域的豪放,長江流域的細膩。

因為鋼筆的造價本來就很低,除了一些材料特殊的,其他配件之類的價格都比較便宜,所以修鋼筆師傅能賺的錢很少。

直到現在,鋼筆壞了都會選擇重新買一根,所以修鋼筆這門手藝基本很少有人去傳承了。

❿ 哪些民間藝術即將被淘汰

1、年畫
年畫是中國畫的一種,始於古代的「門神畫」。漢族民間藝術之一,亦是常見的民間工藝品之一。清光緒年間,正式稱為年畫,是中國漢族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大都用於新年時候張貼,裝飾環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故名。傳統民間年畫多用木板水印製作。舊年畫因畫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稱謂。整張大的叫「宮尖」,一紙三開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細致的叫「畫宮尖」、「畫三才」。顏色上用金粉描畫的叫「金宮尖」或者「金三才」。六月以前的產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後的產品叫「秋版」。
2、手工造紙
手工造紙又叫「土法」造紙,是指由發明造紙術經歷代流傳的,不用機械或僅用非常簡單 機械的手工造紙方法。手工造紙的主要原料是麻類、樹皮、竹子和稻單。麻類有大麻、薴麻、亞麻、青麻、黃麻等。樹皮有青檀、桑皮、構皮等。竹子的種類較多,用得最多的是毛竹和慈竹。
3、微雕藝術
微雕藝術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品中最為精細微小之一種工藝品。是雕刻技法的一門分支,為微觀雕刻一個門派。微雕一般指微細的圓雕、浮雕和透雕(鏤空雕)等,所表現出來的多跟自然界相像的東西。微雕是凸出來,富立體感。 它甚至可以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或數毫米的頭發絲上進行雕刻的,其作品要用放大鏡或顯微鏡方能觀看到鏤刻的內容,故被歷代稱之為「絕技」。
4、絹花
也稱「京花兒」,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和濃厚裝飾色彩的手工藝品。指用各種顏色的絲織品仿製的花卉。
5、捏麵人
捏麵人也稱「麵塑」。它以糯米面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各種栩栩如生的面人形象。是一種傳統的民間藝術。
6、皮影戲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蠟燭或燃燒的酒精等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演戲,是中國漢族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用手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7、吹糖人
吹糖人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北京話為「吹糖人兒」。用小鏟取一點熱糖稀,放在沾滿滑石粉的手上揉搓,然後用嘴銜一段,待吹起泡後,迅速放在塗有滑石粉的木模內,用力一吹,稍過一會兒,打開木模,所要的糖人就吹好了。再用葦桿一頭沾點糖稀貼在糖人上,就大功告成了。
8、口技
口技是民間的表演技藝,是雜技的一種。古代的口技實際上只是一種仿聲藝術。表演者用口摹仿各種聲音,能使聽的人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是我國文化藝術的寶貴遺產之一。這種技藝,清代屬「百戲」之一種,表演者多隱身在布幔或屏風後邊,俗稱「隔壁戲」。且其中還有腹語術。運用嘴、舌、喉、鼻、等發音技巧來模仿各種聲音,如火車

閱讀全文

與費縣有哪些民間藝術正在悄悄消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4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