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國原始社會主要有哪些類型彩陶
在原始社會時期中,人們發現土的可塑性,火的發明,更是促使了陶器的產生。其中,彩陶以其簡潔流暢的造型和多姿多彩的紋樣,在原始藝術中綻放著奪目的光彩。
那麼,我國原始社會主要有哪些類型彩陶?
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彩陶的類型一般可分為兩種:半坡型彩陶和廟底溝型彩陶。
另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齊家文化等遺址中也出土有彩陶。只是這些地方的彩陶,不管是在數量、規模,還是在藝術水平上,都與上述文化類型有一定的差距。
❷ 馬家窯遺址的馬家窯文化
家窯遺址是黃河上游甘青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首次發現,遺址文化層包括新石器時代較早期的馬家窯文化,較晚期的齊家文化,以及更晚期的寺窪文化。該遺址內涵非常豐富,出土有大量的彩陶和石器。該遺址對研究馬家窯文化及黃河上游地區諸史前文化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
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發展的一種地方類型,出現於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時間晚期,歷經了三千多年的發展,有馬家窯、半山、馬廠等類型。主要分布於黃河上游地區及甘肅,青海境內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帶。馬家窯文化制陶業非常發達,其彩陶繼承了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爽朗的風格,但表現更為精細,形成了絢麗而又典雅的藝術風格,比仰韶文化有進一步的發展,彩陶的發達是馬家窯文化顯著的特點,按早中晚分半山類型,馬廠類型,石嶺下類型。
馬家窯類型
馬家窯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肅中南部和青海東北部,寧夏南部地區。陶器以橙黃陶為主,有少量灰陶。彩陶器型豐富多樣,紋飾非常精美,以旋渦紋、水波紋、同心圓紋、動物紋為主,彩陶上的圖案表達了當時各氏族部落有著共同的崇拜意識。陶器形狀出現了較大變化,盆、碗、缽依然存在,但存貯器瓮、罐、瓶逐漸增多。 燒制陶器的技術和陶窯較仰韶時期有了較大進步,火塘和窯分離,燒窯溫度明顯提高。並且出現了集中的作坊式制陶窯址。比較完整的遺址如位於甘肅東鄉自治縣大夏河東岸的林家遺址,包含有馬家窯類型各個時期的文化遺存,是馬家窯類型的代表性遺址之一。在這個遺址中還發現了穀子的炭化物。這說明粟是當時先民的主要糧食之一。
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馬家窯類型早期的典型遺址有永登蔣家坪、東鄉林家。馬家窯早期彩陶的主要器形仍以盆、缽、碗為主,還有罐、鳥形器、壺、長頸圓腹瓶、筒腹平底及尖底瓶等。多以較稀的黑彩在橙黃陶上繪制花紋。盆、缽、碗中的內彩開始盛行。但內彩的花紋比較簡單。
馬家窯類型中期的彩陶已進入純熟精美的境界。馬家窯類型中期的典型遺址有東鄉林家(中層)、蘭州雁兒灣、臨洮馬家窯、民牙。核桃庄等遺址。這時的器形種類和圖案紋飾都有較大的革新與發展。陶器表面打磨尤滑,用濃亮如漆的黑彩畫在細膩光潔的橙黃或米黃色陶器上,閃爍著明亮動人的光彩。馬家窯文化彩陶藝術進入了彩陶歷史的鼎盛期。
馬家窯類型晚期的典型遺址有東鄉林家(上層)、蘭州西坡窪(上層)、青海大通上孫家寨、樂都腦庄、永登杜家台、榆中麻家寺等。這時的彩陶仍以橙黃陶為主。除了單獨的黑色彩繪外,還出現了黑白兩色並用的彩繪方法,器形以壺、瓶、盆、缽和瓮為主,還有大口淺腹罐、勺、束腰罐等。
半山類型
半山類型因1924年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首先發現於甘肅省廣河縣洮河西岸的半山遺址而得名。距今約4500年。分布在隴西、蘭州、臨洮、永昌、武威、古浪、景泰。西至青海的大部分地區。充分證明了中國彩陶源於本土,而且具有東來西去的傳播趨勢。半山類型除了一些房址夕卜,還發現在房址附近有許多燒制陶器的窯址。半山類型的墓葬除傳統土坑墓葬外還發現了石棺墓。隨葬品以彩陶為多。半山類型的陶器以紅陶為主,有少量的灰陶和白陶。由於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和定居生活方式的使然,制陶業逐漸發達,使彩陶藝術發展越發推向歷史的鼎盛時期。
半山類型彩陶展現了彩陶藝術新的繁榮時期,半山類型的分布區域逐漸西移,根據地層關系年。器形排比,半山類型可分為四期:
一期遺址以蘭州三營為代表,還有廣河的地巴坪(早期),景泰的張家台(早期)和臨夏的張家嘴等。器形以直口直頸壺和短領侈口罐為主。直頸壺口的兩側都有鋸齒狀的雞頭盲耳,腹部較圓。花紋多以粗細相等的黑鋸齒帶和紅鋸齒帶相間繪成。頸肩之交都以一根紅線和黑鋸齒帶並行相鑲,這是半山彩陶的特點之一。
二期遺址以廣河的地巴坪(中期)為代表,還有景泰的張家台(晚期),廣河的半山、杜家坪,永靖的櫻桃山等。半山期的器形單耳或高低耳的壺和罐的數量增多,而盆和缽很少見。二期彩陶以繁茂緻密為特色,旋紋已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花紋。
三期遺址以蘭州土谷台(早期)、青崗岔牙。沙井驛為代表,還有青海隆化群科。罐和壺的腹部最寬處上提,底部漸小,器形由穩重趨向挺拔。旋紋仍顯彩陶的主要花紋,但旋心擴大。內飾各種精細的花紋。間置的黑色鋸齒帶紋變寬,而紅條紋相反變細。半山三期的彩陶,更加精麗繁縟。
四期遺址以蘭州土谷台(中期)為代表,還有樂都柳灣、會寧牛門洞、永靖陳井西山等。顯示出了由半山類型向馬廠類型演變的過程。壺和罐的底部更收小,腹部成為倒置的鴨蛋形。由於腹上部的彩繪面積大,因此。多繪二方連續的四大圈旋紋和由此發展而來的四大圈紋。神人紋流行起來。這時的神人紋多以紅色繪主線。兩邊鑲以黑鋸齒帶紋,人形舉手作撒種狀,手和腿的關節處長著爪指,有的頭部為圓形花紋,有的頭部則消失。
馬廠類型
馬廠類型因最早發現於青海省民尋縣馬廠塬而得名,距今4350—4050年,分布范圍與半山類型基本相同。但最終向西發展到了武威玉門一帶。從出土的大量紡輪和骨針分析,紡織業已得到了迅速發展。陶器以紅陶為主,有少量的灰陶和白陶。也出現了大量的紅陶衣和白陶衣。紋飾以變體神人紋、波折紋、圓圈紋、回紋、菱格紋、三角紋為主。馬廠類型的房址與其他類型相比,差異比較大,已出現單間、套間和多元套間。房址周圍有存儲東西的小房,並且在房址不遠處有燒制陶器的窯址。
馬廠類型是半山類型的繼續和發展。馬廠類型出現了用土紅色作底,上面再繪黑色花紋的彩繪方法。或者以兩條黑線合鑲一條紅線的復合線來表現。除這些共同特徵外,逐漸發展為兩個支流,一支以樂都柳灣、蘭州白道溝坪、永登蔣家坪為代表,另一支以永昌鴛鴦池為代表。馬廠類型最為典型的陶器是帶蓋的斂口彩陶罐。馬廠類型彩陶和彩繪技法也出現了變化,除了黑、紅兩色相間使用外,還出現了在紅色寬頻紋上加繪相應黑色窄帶紋的現象。 文化價值
文化是歷史的縮影,時代的一面鏡子。馬家窯文化的高度發展,是新石器時期華夏文明晨曦中最絢麗的霞光,折射著中華先民在遠古時代所達到的多項文化成就,馬家窯文化不僅包含著史前時期眾多神秘的社會信息、文化信息、同時它創造了中國畫最早的形式。馬家窯文化彩陶的繪制中以毛筆作為繪畫工具、以線條作為造形手段、以黑色(同於墨)作為主要基調,奠定了中國畫發展的歷史基礎與以線描為特徵的基本形式。彩陶是中國文化的根,繪畫的源,馬家窯文化將史前文化的發展推向了登峰造極的高度,創造了繪畫表現的許多新的形式,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圖畫,就是神奇豐富的史前「中國畫」。
觀賞價值
馬家窯文化,產生在遙遠的史前時代。它的圖案之多樣,題材之豐富,花紋之精美,構思之靈妙,是史前任何一種遠古文化所不可比擬的,它豐富多姿的圖案構成了典麗、古樸、大器、渾厚的藝術風格。它神奇的動物圖紋,恢宏的歌舞,對比的幾何形狀,強烈的動感姿態,象黃河奔流的千姿百態,生生不息,永世旋動。它象黃河浪尖上的水珠,引領著浪濤的起伏,臻成彩陶藝術的高峰。它留下的極其豐富的圖案世界,永遠是人類取之不盡的藝術寶庫。它所給予我們的欣賞價值是任何現代藝術都不能代替的。越是遙遠的文化,就越能成為現代生活中最珍貴的收藏觀賞品。馬家窯文化彩陶的欣賞價值,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認識。
收藏價值
要看一種物品的收藏價值,就要看它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觀賞價值和增值價值等。所有的遠古陶都有歷史價值,而馬家窯文化古彩陶的文化價值和觀賞價值,是其它遠古文化類型的古陶器無法比擬的,特別是它的巨大增值潛力,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收藏隊伍的迅速擴大,將進一步被人們所認識。馬家窯文化彩陶的價格,每年都以翻倍的速度增長,成為收藏界十分耀眼的新星。馬家窯文化是分布於甘肅一帶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彩陶文化,其彩陶占整個陶系的20%-50%,隨葬品中可達80%,而且成
型與裝飾技術也至為發達。自本世紀二十年代瑞典人發現此類文化遺存以來,馬家窯文化一直處在學術界熱烈的討論中。有關中國古代彩陶是本土發生還是西方傳入的課題的研究使之聲望日隆,其富麗神秘的圖案及多變的造型也令藝術家愛不釋手。但無論對這些問題作出怎樣的詮釋,馬家窯文化炊食具本身的精美已足以讓後人垂涎了。 仰韶文化是如何發展為馬家窯文化的?
黃河上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馬家窯文化,在青海東北部,寧夏南部也有遺存。馬家窯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晚期在甘肅的繼承和發展,故又名甘肅仰韶文化。在時間/頃序上,上承仰韶文化的廟底溝類型,下接齊家文化。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馬家窯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3300一一前2050年。 馬家窯文化在我州境內均有分布,蘊藏量十分豐富,文化遺址星落棋布。從二十年代起,考古工作者在我州多次調查發現馬家窯文化遺址幾百處,並在廣河縣半山、瓦罐咀,東鄉縣林家,臨夏縣張家咀,永靖縣馬家灣等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取得了豐富的考古資料。臨夏的馬家窯文化遺存,在馬家窯文化內涵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馬家窯文化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徵,一般分為馬家窯、半山和馬廠三個類型,分別代表三個發展時期。有些考古者在馬家窯類型前插入一個石嶺峽類型,我州考古工作者在康樂邊家林遺址發掘後,提出邊家林類型,介於馬家窯與半山之間。 馬家窯類型因首次在臨洮縣馬家窯村發現而得名,經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公元前3300一一前2900年。馬家窯類型主要分布在隴東隴西,北至寧夏南部和青海西北部,西至甘肅武威。馬家窯類型在我州各縣均有分布,省級保護單位有東鄉縣林家遺址,永靖縣小茨遺址,臨夏縣楊家河遺址,臨夏市工坪遺址,縣級保護單位有積石山三坪等更多。
馬家窯類型彩陶在馬家窯文化最為精美。馬家窖彩陶為泥質紅陶,質地細膩,呈橙黃色和土黃色,主要器形是盆、缽、碗、瓶、罐、壺等。馬家窖彩陶以明亮的黑彩,在打磨光滑的陶底上繪出草葉、旋渦、波浪、圓點、平行風格等紋飾。無彩陶主要是罐、瓮、甑、砂鍋等,其中泥質陶多為素麵,夾砂陶多飾繩紋和附加堆紋。 臨夏地區馬家窖類型彩陶遺存雖然不甚豐富,但也出土了一些珍品。1954年在積 石山三坪發現的彩陶瓮,其造型優美,花紋精細,稱之為「彩陶王」,現保存在中國歷 史博物館內。在東鄉林家遺址出土的許多馬家窯彩陶,也是難得的精品,現成為甘肅省 博物館珍品。此外,在我州博物館和各縣文化館也保藏著許多馬家窯彩陶。馬家窯彩陶 從體型和紋飾上,明顯地可以看出,早期器物是從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脫胎發展起來 的,晚期器物呈現著半山類型過渡的傾向。
半山類型因首次在我州廣河縣南山鄉半山村發現而得名。它是繼馬家窯類型之後發 展起來的,經測定,年代約為公元前2900年一一前2350年,分布於隴西河谷和盆地,河西走廊以及青海東北部。半山類型在我州廣泛遺存,除廣河首次發現的命名地半山遺 口雙耳鼓腹小底罐為最多。半山彩繪壬要以黑紅兩種相間的鋸齒紋構成各種圖案,常見 的有漩渦紋、水波紋、葫蘆紋,菱形紋,網格紋等;夾砂陶肩部多飾附加堆紋。
半山彩陶造型寬厚,紋飾繁密,是馬家窯文化的繁榮與興盛的標志。二十年代瑞典 安特生在廣河縣徵集了大量的半山彩陶的珍品,尤其以彩繪人頭陶蓋造型最為奇特,現 藏於瑞典遠東博物館。解放以來,我省考古工作者在廣河地巴坪等遺址進行發掘和調查 中,取得了大量的科學資料,使這一類型文化內涵有了全面的認識,徹底否定了半山類 型僅為墓葬品的錯誤觀點。
馬廠類型,因首次在青海省民和縣馬廠遺址發現而得名,它是馬家窯文化序列最後 一個類型,經測定年代約為公元前2350年一一前2050年,分布區域與半山類型相仿, 西至延伸到酒泉,玉門一帶。馬廠遺址與我州隔河相望,馬廠類型的遺址在我州大量遺 存,其中省級保護單位有永靖杏樹台等,縣級保護單位更分布全州;在我州珍藏的彩陶 中,五分之三為馬廠類型彩陶。 馬廠彩陶多為泥質紅陶,表面常塗一層紅色
陶衣,體型基本脫胎於半山類型,而馬 廠罐體型上長下短,腹部上移,耳部變大,以撇口短頸高腹小底罐為其特色。彩繪用 黑、紅兩色,以四大圓圈為典型紋飾,另外還有蛙紋、回紋、幾何紋、波折紋等,早期 常用黑邊紫紅條帶繪制圖案,晚期以粗黑線條構成簡單的表意紋樣。馬廠夾砂陶多飾附 加堆紋。 馬廠彩陶紋飾相比馬家窯、半山類型彩陶製造粗糙,紋飾簡單,往往以抽象化的簡 單圖形,表現想像中的具體實物,由此可見馬家窯文化逐漸衰退。馬廠類型晚期出現的 菱形紋、編織紋,與後面的齊家文化彩陶紋飾相近。在我州永靖發現的馬廠素陶,與齊 家文化更為相似,從而孕育一種新的文化即將在臨夏這塊地方產生。
居住在臨夏原始地域,創造馬家窯文化的原始居民,據人骨鑒定,屬於蒙古人的東亞類型,與中原仰韶文化創造者同屬一個種族。從瑞典人安特生從廣河半山徵集的陶塑 人頭壺蓋觀察,也是圓臉,面部較平,顴骨較高,鼻樑較矮,系蒙古人種。另外,在臨 夏市博物館保存的一件陶塑人頭壺蓋上可明顯看到,此是一位馬廠女郎,臉部平展,頭 部有黑綵線條飾披散狀。馬家窯文化的前身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陶塑人像也為披發, 兩者是相一致的。而歷史記載古代西域戎羌人都是披發。馬家窯文化居民已經養羊,而羌的本義就是牧羊人,所以,馬家窯文化的居民當是戎、羌族系的祖先。 馬家窯文化的原始先民,已經進入農業種植時代,據東鄉林家遺址發掘發現,有粟和麻籽的碳化物,反映了臨夏農業發展歷史。隨著原始農業的發展,臨夏先民也製造原 始生產工具石鏟、石鋤等,同時,伴隨原始手工業的興起,製作了木作工具石斧、石 鑿、石錛等。這些石器一般打磨精細,常有穿孔,工藝精細。紡織工具有陶紡輪,從遺 址出土的麻籽的情況來看臨夏先民身著的當是麻布一類的衣服。另外,有些骨珠、骨 針、骨簪之類的日用品,其手工精細程度相當高。從有些墓中隨葬的豬、狗和羊的情況看,家畜飼養也有一定的規模。出土的骨鏃、石鏃和石彈丸,表明了狩獵水平。
仰韶文化,中國黃河中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最早發掘的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遺址而得名。其分布,以渭、汾、洛諸黃河支流匯集的中原地區為中心,北到長城沿線及河套地區,南達鄂西北,東至豫東一帶,西到甘、青接壤地帶。共發現遺址約1000多處,經較大規模發掘的典型遺址有10餘處。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為公元前5000~前3000年。仰韶文化的前身是老官台、李家村、磁山、裴李崗諸文化(有人統稱為「前仰韶」時期新石器文化),在中原地區發展為廟底溝二期文化。仰韶文化以其分布之廣泛,延續之久長,內涵之豐富,影響之深遠,而成為中國諸新石器文化中的一支主幹,它展現了中國母系氏族制繁榮至衰落時期的社會結構和文化成就。
發現和研究仰韶村遺址位於澠池縣城北,包含仰韶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河南龍山文化和東周文化等不同遺存。1921年,瑞典學者安特生發掘了該遺址。後來又在黃河中、上游調查發現了若干類似的文化遺址。由於這些遺存均含有一定數量的彩陶,曾被統稱為「彩陶文化」。1926年起,中國學者先後發掘了山西夏縣西陰村、萬泉(今萬榮)荊村、河南安陽後岡、浚縣大賚店等遺址。1931年梁思永在後岡第一次發現了商代文化、龍山文化、仰韶文化上下依次堆積的「三疊層」,從而明確了仰韶文化的相對年代。自仰韶文化發現至40年代,學術界還初步探討了該文化的特徵和性質等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仰韶文化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有了新的收獲。進行了廣泛的考古調查,比較大規模地發掘了一批重要遺址,如陝西西安半坡、臨潼姜寨、寶雞北首嶺、華縣元君廟和泉護村、華陰橫陣,河南陝縣廟底溝、洛陽王灣、鄭州大河村等。在田野工作的基礎上,以若干典型遺址為代表,考古界分析了仰韶文化的面貌,並對其分區、類型、分期及相互關系等問題,結合放射性碳素斷代測定的絕對年代,進行討論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還對其彩陶紋飾、制陶工藝、生產工具、建築技術、埋葬習俗等,作了專題研究。又通過研究村落布局、住房形式、埋葬制度、工具用品等實物資料,綜合探討了仰韶文化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狀況,以期復原當時的社會歷史,其中主要對半坡類型的社會結構有了較多的認識。
主張仰韶文化為父系氏族社會者,認為當時已有發達的鋤耕農業,處於第一次社會大分工之後;又提出墓葬中隨葬品之有無和多寡,與私有制萌芽有關,這是父系氏族產生的標志。還有的以仰韶文化晚期輪制陶器的產生和多間房子的出現,作為父系氏族社會的徵兆。
與其他文化的關系 仰韶文化是由「前仰韶」時期新石器文化發展而來的。後者包括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老官台文化(或稱大地灣文化)和李家村文化(見華北早期新石器文化)。其中對渭水流域的老官台文化了解得比較清楚,經過大地灣期、白家期和北首嶺期3個發展階段,一直可與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銜接起來。從器物對比來看,「前仰韶」時期新石器文化的陶器以三足器和圜底器為特點,器類中的缽、碗、盂、罐、盤,與仰韶文化早期的器物接近,隨時間的推移其特點越加相同。所飾刻劃紋、繩紋和線紋,以及簡單的彩紋,如寬頻紋和在盆、缽內面著彩,都為仰韶文化所承襲並進一步發展。其他如「前仰韶」時期新石器文化圓形或橢圓形的半地穴式房子,成人多實行頭向西的單人仰身直肢葬,兒童也用瓮棺埋葬等,都說明它與仰韶文化有淵源關系。有人認為,其演變最早可能是在渭水流域完成的。仰韶文化發展到晚期,即秦王寨類型和西王村類型。前者在中原地區,發展成廟底溝二期文化,後者在渭水流域,發展為趙家來類型和常山下層類型,然後再發展到陝西龍山文化和齊家文化。兩者基本上是同步發展的。
仰韶文化與大汶口文化是大體並行發展的兩支原始文化,相互借鑒和影響之處很多。如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中的鼎、圈足器和鏤孔器,多是大汶口文化的典型器物,為仰韶文化所吸收;大汶口文化劉林、大墩子墓葬中的彩陶盆、缽,無疑是從仰韶文化中汲取的。在長江中游,大溪文化中期的卷唇盆、斂口缽與仰韶文化相同,器蓋上的把鈕與半坡尖底瓶口形狀一致,關廟山遺址出土的彩陶花紋中也有與廟底溝類型特徵相同的。黃河上游甘青地區的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中、晚期向西發展所形成的一個地區性支系。接近北方沙漠草原地帶的仰韶文化諸遺存,含有不少細石器的文化因素。遠處遼河上游的紅山文化也含有仰韶文化的紋飾和器形,甚至有人看作仰韶文化向東北發展的地方支系。 總之,仰韶文化在長達2000年的歷史行程中,逐漸形成為中華民族原始文化的核心部分,它不斷吸收周圍諸文化的因素,又給周圍文化以不同程度的影響,共同為中華民族文化機體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❸ 馬家窯文化與仰韶文化的區別
一、年代不同:
1、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最早發現於馬家窯遺址而得名,年代約為公元前4200年-前3300年。
2、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一種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其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持續時長2000年左右。
二、分布范圍不同:
1、馬家窯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肅中南部地區,以隴西黃土高原為中心,東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東北部,北達寧夏自治區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分布區內主要河流為黃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湟水等。
2、全國有統計的仰韶文化遺址共5013處,其分布范圍,東起豫東,西至甘肅、青海,北到河套內蒙古長城一線,南抵江漢,中心地區在豫西、晉南、陝東一帶。分布省份有陝西、河南、山西、甘肅、河北、內蒙古、湖北、青海、寧夏9個省區。
三、類型不同:
1、馬家窯文化包括馬家窯、半山、馬廠三個文化類型,從已經發現的有關地層疊壓情況看,馬家窯類型早於半山類型,半山類型早於馬廠類型。
2、由於仰韶文化內涵豐富,分布地域遼闊,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文化差異很大,形成不同的文化類型。
依據新發現的考古資料,參照學術界傳統看法,將仰韶文化劃分為六區、五段、19個類型(或遺存):零口二期遺存、半坡類型、史家類型、廟底溝類型、西王村類型、史家類型、廟底溝類型、石嶺下類型、石固五期遺存、後崗類型、廟底溝類型、秦王寨類型等。
❹ 黃河中上游彩陶工藝的類型及藝術特點怎樣
黃河上游: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之一,甘肅是黃河文明的重要發祥地。甘肅新石器時代文化以豐富的彩陶為特徵,迄今為至出現了距今約8000年以來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彩陶,它經仰韶、馬家窯、齊家、四壩、辛店、沙井等文化,一直延續了5000多年,形成了一部完整的彩陶發展史。特別是馬家窯文化的彩陶,達到了彩陶藝術的巔峰,代表著中國彩陶藝術燦爛輝煌的成就。 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最早發現於馬家窯遺址而得名,年代約為距今5000年—4000年。馬家窯遺址位於甘肅省臨洮縣洮河西岸的馬家窯村麻峪溝口,1923年~1924年,瑞典地質學家兼考古學家安特生在甘肅、青海一帶調查,其助手們在1924年發現馬家窯遺址並進行了發掘。1957年開始,甘肅省博物館對遺址進行了多次調查,發現了馬家窯類型疊壓在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之上的地層關系。馬家窯文化和馬家窯類型均由該遺址而得名。 馬家窯文化制陶業非常發達,其彩陶繼承了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爽朗的風格,但表現更為精細,形成了絢麗而又典雅的藝術風格,比仰韶文化有進一步的發展,藝術成就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條盤築法成型,陶質呈橙黃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細膩。許多馬家窯文化遺存中,還發現有窯場和陶窯、顏料以及研磨顏料的石板、調色陶碟等。馬家窯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純黑彩繪花紋為主;中期使用純黑彩和黑、紅二彩相間繪制花紋;晚期多以黑、紅二彩並用繪制花紋。馬家窯文化的制陶工藝已開始使用慢輪修坯,並利用轉輪繪制同心圓紋、弦紋和平行線等紋飾,表現出了嫻熟的繪畫技巧。彩陶的大量生產,說明這一時期制陶的社會分工早已專業化,出現了專門的制陶工匠師。彩陶的發達是馬家窯文化顯著的特點,在我國所發現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馬家窯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內彩也特別發達,圖案的時代特點十分鮮明。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隨著大量新出土材料的積累,馬家窯文化彩陶的研究,越來越受學術界關注,逐漸形成為史前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熱點。學者們從不同角度論述、分析、探討彩陶花紋的演變、裝飾手法的運用、裝飾部位的選擇等,研究工作在不斷地深入。 馬家窯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肅中南部地區,以隴西黃土高原為中心,東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東北部,北達寧夏自治區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分布區內主要河流為黃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湟水等。臨夏是馬家窯文化的核心區域,東鄉縣的林家遺址、康樂縣的邊家林遺址、廣河縣的地巴坪遺址是其中最重要的遺存。 林家遺址位於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大夏河東岸的黃土塬上,文化內涵以馬家窯類型為主,包含有馬家窯類型早、中、晚期的文化遺存,是馬家窯類型的代表性遺址。 1978年甘肅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臨夏回族自治州文化局、東鄉族自治縣文化館共同進行了發掘,發掘面積近3 000平方米。發現馬家窯時期房屋遺跡27處,制陶窯址3處,灰坑985個(甘肅省文物工作隊、臨夏回族自治州文化局、東鄉族自治縣文化館:《甘肅東鄉林家遺址發掘報告》,《考古學集刊》第四集)。從地層上初步搞清了馬家窯類型遺存早、中、晚三個階段的堆積關系。發掘和採集各類遺物3 000餘件,其中各類工具和生活用具2000餘件,以石器為主,骨器次之,也有少量的陶、蚌、角器。 最重要的是在遺址的房址中出土了一件青銅刀,在H54灰坑中出土了銅渣。銅刀由兩塊范澆鑄而成,表面平整,薄厚均勻,短柄長刃,刀尖圓鈍,微上翹,弧背,柄端有明顯的安裝木把的痕跡。1981年經北京鋼鐵學院冶金研究所檢驗,為含錫青銅。在一個窖穴內還發現有炭化的粟粒和成穗的粟子,說明粟是當時居民的主要糧食之一。 出土的陶器分泥質和夾砂兩類,主要採用泥條盤築和捏塑法製作。根據地層堆積,分早、中、晚三期。早期的陶器數量較少,主要有瓶、罐、盆、缽等,瓶多為喇叭口,罐為敞口,盆的口沿外卷,缽為圓唇。彩繪為黑色,漆黑發亮,紋飾以旋紋和弧線紋為主,線條粗健古樸;中期的瓶口沿向外翻轉,頸部變長,罐的頸部變短,紋飾以弧形並列條紋為主,線條均勻細密,活潑流暢;晚期陶器數量最多,陶質較粗,主要器形有盆、缽、碗、壺、瓶、罐等,色彩也發生變化,出現了白彩,紋飾簡化、潦草,以旋紋、平行條紋為主,色彩清淡,白彩多為輔助裝飾,黑白分明,對比強烈,是晚期的突出特點。 林家遺址的發掘,弄清了馬家窯類型早、中、晚期的地層堆積關系,為文化遺物的33期提供了明確的地層證據。特別是陶器,階段性特徵非常明顯,發展和演變情況比較清楚,為以後的工作打下了基礎。 邊家林遺址位於甘肅省康樂縣虎關鄉關風村,是馬家窯類型晚期墓地,分布在三岔河北岸二級台地上,面積約1萬平方米。1981年甘肅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和臨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館、康樂縣文化館聯合進行了發掘,發掘面積425平方米,清理墓葬17座,灰坑1個,出土陶器100多件,石、骨器等近800件。陶器以彩陶為主,器形有壺、罐、盆、瓶、碗、缽等。壺頸較細直,出現紅彩。邊家林晚期的器形和紋飾與半山早期的花寨子下層遺存類似,已清楚地顯示出向半山類型過渡的趨勢,填補了從馬家窯類型發展到半山類型的缺環。 地巴坪遺址位於甘肅省廣河縣城東南6公里處地巴坪村西北的廣通河南岸台地。這里不但有半山類型遺存,還有馬廠類型、齊家文化的遺存。1973年甘肅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和廣河縣文化館先後兩次進行發掘,清理半山時期墓葬66座,形制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出土遺物756件,隨葬品以陶器為主,還有石器和骨珠等。出土陶器392件,其中彩陶的比例達90%,每座墓一般出土7—8件彩陶,最多的有17件,最少的1件。地巴坪遺址是半山時期彩陶出土比例最高的一處遺存,陶器中以大型的小口直頸彩陶壺和侈口短頸彩陶瓮(罐)較為普遍。陶器組合基本是壺、瓮、罐或瓶,少數墓兼有盆或碗。陶質細膩,呈橙黃色或磚紅色,器表打磨光滑。彩陶以黑色為主、紅色為輔繪制花紋,紋飾精美、繁縟,以旋紋和菱格紋為主。經過對出土的彩陶整理,與馬家窯類型和馬廠類型彩陶紋飾作對比研究,地巴坪遺址應屬半山類型早期遺址(甘肅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 《廣河地巴坪「半山類型」墓地》,載《考古學報》,1978年第2期)。地巴坪遺址是半山類型保存較好、出土物較多的一處墓地,為研究半山時期的葬俗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黃河中上游:最早發現於西安半坡,距今有七千年的歷史。是我國彩陶文化歷史較早、特點突出、影響較大的一個類型。半坡彩陶的遺址,在河流的岸邊,因而半坡的彩陶有汲水尖底瓶、葫蘆、長頸瓶,另外還有盆類、罐類,與今天的盆罐大體相似。 半坡彩陶早期紋飾,多為散點式構圖。也就是說,在一件器型上,裝飾往往只佔據器面的一小部分,紋樣一般是自然形態的再現。半坡紋飾的形象可愛,表現了人類童年的天真稚氣和與自然的親切關系。仔細體味,有人與自然溶為一體的感覺,可以說是半坡人原始生活的記錄。 紋飾形象主要描繪了當時人們接觸的動物,有奔跑的鹿、魚紋、人面紋、蛙紋、鳥紋、豬紋以及由以上紋樣兩種或三種組合的紋樣。也有一些單純的任何紋樣如折線紋、三角紋、網紋等。
❺ 義烏有什麼好玩的地方旅遊景點
1、華溪森林公園
位於廿三里街道的東北部,該公園最新規劃為三個景區,龍潭谷景區、武岩山景區和花仙谷景區,景區內設40個自然人文景點。
以紀念唐代義烏籍詩人駱賓王為內容的歷史文化公園,已初具規模,規劃公園佔地54.23畝,加之公園前端相傳駱賓王誕生地的駱家塘遺址3.36畝,設計成具有唐代風格的歷史文化公園。
❻ 有誰知道中國彩陶發展史啊,盡量詳細點的。
彩陶是新石器時代文化存在的一種形式,分布極為廣泛,就藝術成就而言,主要有兩大系統:一是分布於黃河中上游地區的仰韶文化,主要以半坡——廟底溝彩陶最具代表性。二是分布於黃河上游甘青地區的馬家窯文化。在這篇文章中,我將著重介紹這兩個時期的彩陶的特徵與歷史。
一、仰韶文化時期的彩陶
仰韶文化形成於7000年前,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豫西和晉南地區。仰韶文化是以紅陶、彩陶為特色的文化。仰韶文化的歷程很長,大約存在於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左右,延續約2000年之久。在2000年的發展過程中,仰韶文化彩陶在造型、紋樣方面都體現出獨特的裝飾美感。彩陶既是生活用品,又是藝術欣賞品。彩陶的裝飾是最能體現原始裝飾設計成就的。
二、馬家窯文化時期的彩陶
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最早發現於馬家窯遺址而得名,年代約為距今5000年-4000年。
中國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包含了漫長的史前藝術,彩陶是這一歷史長河中的經典階段,奠定了藝術發展的形式基礎。
❼ 義烏有什麼地方性民俗
【民間藝術】
造型藝術:義烏農民畫(磨漆畫)、百子燈、民間剪紙
表演藝術:迎龍燈、疊羅漢、義烏高蹺、義烏道情、鑼鼓班(義烏腔)
生產加工藝術:木車牛力絞糖(義烏青加工技藝)、紅曲酒加工技藝
【婺劇曲藝】
婺劇是浙江省的主要地方劇種之一,起源於明代中、後期,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它以金華地區為中心,流行於金華、麗水、臨海、建德、淳安、江西東北部的玉山、上饒、貴溪、波陽、景德鎮等地,婺劇有六種聲腔:高腔、崑腔、亂彈、徽戲、灘簧、時調,俗稱「金華戲」因金華古稱婺州,1949年改今稱。義烏市婺劇團成立於1955年,前身為徐樂舞台,是我市唯一的全民所有制專業表演團體,在職人員55人,其中高級職稱4人、中級職稱19人、初級職稱14人。每年演出在200場左右,並配合市委、市府中心工作編排節目宣傳演出和市裡重大活動演出。獲得省文化廳送戲下鄉先進單位,兩次受到市府集體記功表彰,多次被金華市委宣傳部、義烏市委宣傳部評為宣傳先進單位。為宣傳義烏精神創作的劇目有《英雄淚》、《硬頭頸》、《朱一貼傳奇》、《雞毛換糖》、《義烏兵》,其中《義烏兵》、《雞毛換糖》在參加省調演中獲得優秀演出、優秀劇目等幾十個大獎、浙江省委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常演劇目有:《相國志》、《呂布與貂嬋》、《雙槍陸文龍》、《戰雁州》、《雙鳳冤》、《紅絲錯》、《畫眉》、《安樂王》等20台大戲,《八仙過海》、《臨江會》、《勸妻》、《櫃中緣》等20台小戲。其中《義烏兵》、《臨江會》、《九件衣》、《拷打提牢》、《斬呂布》《八仙過海》等20本大小戲被中央電視台、省電視台錄制播出。
【義烏道情】
2003年初夏時節,全國文聯、中國曲藝家協會作出決定,授予義烏「中國曲藝之鄉」的稱號。此前,全國還只有河南平頂山市、廣東順德市獲得過「中國曲藝之鄉」這一殊榮。義烏道情發源於明朝萬曆年間,與紹興蓮花落、溫州瑞安鼓子詞、杭州評彈都是為我省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義烏道情與眾不同,它沒有固定的曲調,常常由演藝者自行根據嗓音特點和說唱曲調隨意發揮,以好聽入耳為目標,因此,義烏道情在很長時間內流派紛呈,在曲藝界獨樹一幟。 在解放初期,義烏操「道情」之藝的民間說唱人員多達200餘人。20世紀50年代,義烏道情在全國已很有名氣。義烏盲藝人葉英美先後多次上北京參加全國勞模大會、群英大會表演,把義烏曲藝唱進了人民大會堂,唱進了中南海,受到周恩來等老一輩國家領導人的接見,《歌唱總路線》、《虞小玉》等還由中唱公司灌製成唱片。 改革開放後,義烏曲苑百花齊放,形成了以道情、花鼓、方言說唱、小鑼書、雙簧、相聲、故事多個曲種並存的格局。以葉英盛為代表的道情藝人又把這一古老藝術發揚光大。從12歲起,這位現任金華市曲協副主席、浙江省曲協理事的民間藝人就憑著一把漁鼓、兩片竹拍,常年在田間地頭、農村集市、偏遠山村、酒肆茶館為群眾演唱。1996年,他應文化部、民盟中央之邀到北京政協禮堂歌唱道情《懷念吳晗》,吳晗的胞妹吳浦月聽得放聲大哭。葉英盛和由賣「梨膏糖」出身的老藝人賈好笑被省曲藝家協會授予「德藝雙馨藝術家」稱號,葉英盛還成為省文化廳首批命名的「民間藝術家」。 在民間文化工作者的精心澆灌和培育下,道情這種古老的單人說唱藝術煥發了勃勃生機,道情藝人們改革了說唱敘事性強但表現形式單調、音樂性差的舊形式,著重加強了道情的表演力和音樂性,在表演上試用男女對唱,音樂上引進了傳統婺劇音樂,配以小樂隊,運用方言和義烏普通話兩種語言演唱,使道情突破了地方局限,內容上除了優秀傳統保留節目外,更加註重與現實生活相結合。一個時期里,歌頌祖國現代化建設新成就、贊美祖國大好河山、贊美新時期的幸福生活,成為義烏曲藝人創作的主題。《祖國名山》、《滾元寶》、《八仙拜年》、《十杯香茶》等十多個曲子被浙江文藝音像出版社灌製成音像帶。《祖國名山》還參加了1996年中日傳統文化藝術節演出。 火熱的生活成為義烏道情創作不竭的源泉。一時間,義烏曲藝在群眾中紅了起來,出現了「凡有空地廣場,就有道情說唱」的景象。全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羅揚以「莫道山花香不烈、卻能傲雪斗嚴霜」的詩句,贊頌了這枝從商品大潮中成長起來的曲藝「山花」
【義烏方言】
本縣方言是浙江南區吳語婺州片中的一個小分支。全縣均講吳語。但由於本縣位於浙江中部,交通方便,與外地交往頻繁。因此義烏話受鄰近方言的影響較大,內部差異也較明顯。故縣人常有「義烏十八腔,隔溪不一樣」的說法,說明義烏話的復雜性。如「雞蛋」一詞,稠城一帶叫[t],而隴頭朱、上滕、苦竹塘、蕭皇塘、葛仙等地叫[t曲9d],顯然受金華話的影響。又如「糖梗」一詞,稠城一帶叫ugl,而華溪、何宅,下灣等地則叫[dokus],是受東陽話的影響。又如「板」一詢,稠城一帶叫[ma],而東塘、大陳、後深塘等地則叫[pa],是受諸暨話的影響。據調查,靠近諸暨的紅峰、燕窩人講的就是諸暨話,而胡山、大陳、凰升塘人,他們既會講義烏話也會講諸暨話。與浦江交界的仙坪、鯉魚山、大方人,義烏話、浦江話並用。總之,本縣與鄰近縣的交界處都有這種情況。
從義烏話的內部差異看也足見其復雜性。如「我們」這個詞大多數地方叫[:21a1,而下灣一帶叫l60 21a1,前川等地叫[dzinla],佛堂、下水碓一片則叫[dgioqltual或[dpl091a],上滕、苦竹塘等一帶叫[dzisnaql。又如「黨」這個詞,稠城一大片叫[n91,陶店、下灣等地叫[n。],華溪等地[n01、rt。1並用,前川、下水碓一帶叫[n01,東塘等地叫[tanl,隴頭朱、上滕、苦竹塘、何里鄉等地叫[na9i。又如「姜、鄉、羊、秧」等字,絕大多數地方都讀[t9jo。、i。],而湖門鄉一片則讀[t少91ci9、ji叼、i9i。總之義烏話的內部差異較大。 義烏話雖然比較復雜,但也有它比較共同的特點: (一)古幫母字念[m]。(部分字) 如:班[cma]板[cma]扮[ma]本[『m。n]幫[cmmy3冰[cm,ni兵[cmonl丙[『mani柄[ms。]等; (二)古端母字念[ni或。(部分字) 如:耽[cn。1膽[『n01單丹[cno]墩[cn。n1?[n。黨[『n刃]』燈[cn:n]打[『nc]釘[cn,n1頂[『n9n]訂[n;n1東[cnod]懂[、oql凍[noq。]棟[noq。]點[『i;s]店[1ps:1典[。由s]等。 (三)古宕攝、江攝中的唐、陽、江三韻中的一部分字今讀[91。 如:當[cn9i黨[『n湯[ct『91唐[5d]盪[d9』]浪[1]贓[ctsi蒼[tts『91.桑[csg.i崗[ck9i糠[ck『q1炕[k『8』1杭[]光[9i曠[k『q。1荒[ch91王[![c93方[cfg]房[ey叼]胖[p『棒;bg]等。 (四)有豐富的n化韻, n化韻就是兒化韻。因為義烏話里「兒」讀[n],所以叫n化韻。在義烏話里共有54個韻母,其中45個韻母有兒化現象,經過分析歸納可以得出11個兒化韻。如: a:n 小套鞋兒n1 麻將牌兒ba:n1生薑茶兒dzua:n1小皮籍兒[suda:n] ozn 紅棗兒[tso:n1 小鵝兒[suo:n1飯桶兒[do:n1小台桌兒[tso:n1花生肉兒t由o:n1玉兒[9jo:ni o:n 樹丫兒l3:n]被單兒[no:n]小娘兒[qio:n小羊兒[。inl c:n 樹掙兒[tss:n1 小蛇兒[zi5:n1打橫兒t6us:n1鞋刷兒 [9y8:n1 e:n 酒杯兒[pe:n1小花面兒[mie:n1一塊兒tk『ue:n1小船兒 lqy小餅兒 菜園兒 小花貓兒 紙鷂兒 盤兒橋兒 96小狗兒[k9:n1 小牛兒i本3znl 鉤兒[k。:n1 球兒id3i9:n1 小石子兒 蘿卜絲兒 小雞兒 小老鼠兒 小茶幾兒 肚臍 小老虎兒 表姑兒 小路兒 小肚兒 小毛雨兒 小烏龜兒 三點水兒 芋兒 (五)古咸、山兩攝三、四等不同韻 這類字在許方言里都是同韻的,而義烏話仍保留了三、四等不同韻的現象,這種現象對於研究古漢語的發展是有力的佐證。 如:粘-鯰-魚 劫 挾-菜-連-蓮 遷-千 仙-先 (六)入聲分文白兩調。文讀帶喉塞尾念短調,白讀丟喉塞尾念長調。 如:陰入(文)急筆八尺鐵塔色格客等念5短調。 陰入(白)急筆八尺鐵塔色格客等念33長調。 陽入(文)白特麥食六物宅及葉等念12短調。 陽入(白)白特麥食六物宅及葉等念311長調。 (七)吃叫食 如:食飯(吃飯)食酒、食茶、食煙、食素、食肉、食菜等。
【義烏武術】
義烏武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人傑地靈,人才輩出究其歷史,古代,三國時期有駱統,他厲威武,保邊疆,屢敗魏兵,吳王孫權封他為左將軍。唐朝有駱賓王,「一檄傳天下」,宋朝有抗金名將宗澤,明朝有抗倭將士陳大成、王如龍、朱文達等人,還有皇皇拳教師金台都是赫赫有名的義烏武術家、名人。因軍功被授予元帥、將軍、總兵、副總兵、參將、千總把總、千戶等武職的義烏人就有228人。現代,有吳山民的保鏢吳琅坤,他以辟斧滾刀聞名全國。有武術名家王伯雄,他在上海武術館深造,當過楊登浦的秘書。有講究武德的黃昌祿,有提倡「十教」、「十不教」武規的看山老人朱德德,還有「小年練武,長大將軍」的沈濱義。在民間流傳著「蘭溪埠頭,簫山哺頭,義烏拳頭」聞名避爾。義烏民間武術絢姿多彩,內容豐富,武術介的十八般武藝般般皆有。還有舉石墩,舞龍,舞獅,走馬,十字蓮花,高蹺,鬥牛,羅漢班,散撤等等。遍布城鄉,各有特色。東鄉廿三里一帶拳術剛勁有力;西鄉吳店,義亭一帶講求實用;北鄉蘇溪,新廳一帶剛柔兼顧;南鄉佛堂一帶架子好看。每逢節假日,一支支羅漢班、武術隊活躍在農村每個角落。義烏武術有其廣泛、濃厚的群眾基礎,營造出剛正勇為的義烏精神。義烏武術界很講義氣,主持正義,堅持公道,講求武德,以理服人,塑造了義烏人崇尚武術的美德。 義烏市黨委、政府對武術活動歷來很重視,體育行政部門把武術活動作為群眾體育運動的拳頭項目來抓。1984年11月就成立了義烏縣武術協會,至今已換屆七次,每屆的名譽會長都由市府領導擔任。各部門、各鄉村都有武術骨幹參加協會活動。因此,義烏的武術協會是全市組織最健全,隊伍最龐大,社會參與者最多,工作最突出,活動最頻繁的一個群眾組織,歷年參加地區,省武術比賽,都獲得一、二名的好成績,義烏武術(拳擊)隊,曾代表浙江省參加全國比賽,都獲得好成績。2003年1月,義烏武術隊赴香港參加國際武術比賽,獲得4金2銅的好成績。義烏武術協會曾多次被縣、地、省各級體育部門評為先進單位。1986年,縣文教局局長吳東明赴北京出全國體育先進工作會議。1987年縣委副書記洪承芳赴北京參加全國體育先進縣會議。1988年副市長經維勤赴北京參加體育先進縣表獎大會。2002年12月,副市長駱亘、市體育局局長金來星,赴四川參加全國武術之鄉授牌大會,義烏市成為全國武術之鄉的一員。 義烏市武術協會,為了便於活動的開展,下設佛堂武術分會,並成立了太極拳協會、拳擊協會、摔跤協會、健身氣功協會、木蘭拳協會等等。充分發揮社團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在一大批武術骨乾的帶動下,團結社會上各不同領域的武術愛好者,熱心者,宣傳推廣中華武術這一民族文化瑰寶,挖掘整理民間傳統體育文化,訓練培養了一大批武術運動骨幹,因此義烏武術群眾活動得到廣泛開展,現在已成為市民最喜愛的全民健身活動,在市民晨練、晚練已形成商城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❽ 「彩陶之鄉」看彩陶
幸福
五一前夕,臨夏州第十屆旅遊宣傳月活動暨臨夏市第二屆河州牡丹文化節下午,參觀臨夏馬家窯文化彩陶博物館,在人群中碰到了臨夏作家詩人、《河州》雜志編輯馬萍。我們隨觀眾邊走邊看,她忽然問我:「幸福,你喜歡彩陶吧?」我想了想,對她說:「喜歡。」除了回答「喜歡」,我真的不知該怎麼回答。接著我說自己真實的感受,「生活在臨夏,尤其臨夏人,應該有所了解彩陶。外地朋友來了,或者跟我們問起彩陶,究竟是怎樣的,我們能闊幾句,不一定非得是考古專業,但至少應該比較了解。」
馬萍聽了以後沒有吭聲。她心裡對彩陶的感受我無從得知,不知道她是不是也跟我一樣,對臨夏彩陶懷有這樣景仰的心情。令我煩躁不安的是線頭繁瑣的彩陶,就這樣讓我開始對彩陶上心,並開始留意起,它塑造的外觀與造型樣式,以及所包涵的特定年代具有文化類型。然而,一切都彷彿這個世界的回聲,此時我站在遙遠的千里開外,立在它的門前,懵懵懂懂地久久凝視,聽瓦釜齊鳴的流露,臨夏彩陶靜默無語,始終大言稀聲,佇立在櫥窗的世界裡,恍惚定格在千年的星移斗轉,等待著一如既往的默默無語,永遠只在乎給人的一種無言的提示。
彩陶,其實並不是彩色的。那是什麼原因讓它被人叫做彩陶的呢?
我對彩陶的理解是從臨夏州博物館彩陶展開始的。以前在紅園的臨夏州博物館,館藏文物門類系統完整,浩若繁星的彩陶展品,數量規模,等級價值等項位居全國之首。成為臨夏州彩陶博物館「鎮館之寶」的便是彩陶文物,還有一座出土於臨夏南龍的金代墓葬等。在這座發掘的南宋時期的墓葬中,考古學家們驚喜地發現,一塊石碑上雕著牡丹的圖案,它的出土,如同一塊敲門磚,使臨夏人文歷史的研究訇然洞開,它將河州牡丹栽培歷史,河州磚雕藝術的歷史,推前到了八百多年前。或許還會比這更早,現存在僅有的實物只把人們的視線就帶到了這里。
再往前,線索斷了。
最初聽臨夏州博物館講解員馬玲給遊客講彩陶,到她參加全州首屆導游講解員大賽時,依然用彩陶選題參賽開場,已是多年過後,她的彩陶講解雖沒有道具,面對在場聽眾和評委,臉上帶著微笑,好像她不是來參賽的,確是在彩陶館里,自信而熟練地給遊客的又一次講解,那些關於彩陶的故事感人,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了第三屆全州導游講解員大賽時,臨夏市旅遊局有三位參賽選手,她們先後以彩陶講解為題,在比賽中取得了好成績。彩陶歷久彌新的奧秘,在於它包涵的歷史文化演變過程,千百年來吸引著世人的目光,那些已知與未知的部分,敞開的命題正如它的塑造,至今包裹在瓮中的秘密,仍然等待著後來者解讀。十多年來的發展過程,臨夏旅遊產業漸成規模,旅遊產品不斷完善豐富,臨夏彩陶隨著在學術研究領域的深入,它正在揭開神秘的面紗。
東鄉族自治縣博物館彩陶館里有一幅油畫,描繪著幾千年前古人製作彩陶的模擬圖,那是今人根據想像而描摹復制的勞動場景,山川河流,鬱郁蔥蔥,草棚田園,溫馨怡人的世外桃源,勾勒出舊石器時代男耕女織的火熱大生產中,在畫面中的營地周邊,一群製作彩陶的人,多為婦女和她們身邊的孩子。各司其職的部落勞動分工,男子們負責外出狩獵或砍伐拓荒耕作重體力活,由於勞動工具簡單有限,很多勞動需要人們一起協作完成。還是母系社會時期,母親是一家之主,看家護院,哺育後代的間隙做彩陶,或許今天我們看到的彩陶很多就出自於母親之手,她們心靈手巧。
彩陶手工藝主要有盤築法和條築法兩種。在沒有模具和校準儀的情況下,純手工製作陶罐,顯示出製作者的高超技藝,精湛的美學思想。那天我跟一批外地遊客參觀馬家窯文化彩陶館,聽講解員介紹,有三個信息點概括了彩陶文化的發展來龍去脈。一個是「逐水草而居」的顯著特點,很能說明花華夏文明發源地的特徵,在黃河上游以及中下游形成的一條文化生態鏈。如青海省民和縣喇家遺址,發現出土的遺存中,世界上歷史最早的一碗面條,以及散落的彩陶文物,齊家文化的陶罐,與廣河縣出土的齊家文化遙相對應。一個是造型變化和紋飾變化,記載著古人對大自然的無限敬畏的思想情感,寄託著人們的對未知生命崇拜的圖騰,由無花紋素凈的闊腹細瓶頸到敞口盆,從手繪的波浪紋到網格紋,再到神娃紋、神人紋,到從表面突兀而出的立體紋理的變遷。一個是新石器時期的崛起,漸次過渡到父系社會,彩陶退化過程,新石器時代到取而代之的青銅器在黃河流域中下游,特別是在渭河流域的振興,彩陶文明逐漸式微,隨後迎來了瓷器時代的到來,在元明清時期達到了輝煌巔峰。
在陝西省歷史博物館,陳列著部分仰韶文化類型的彩陶,而較多的展品還是唐三彩,器宇軒昂的馬匹車輛,恭敬肅立的侍者,體態飽滿的仕女釉面粗瓷器從塑型到燒制,標志著瓷器在當時的水平。西安半坡遺址出土了有名的人面魚紋陶盆。那天去看兵馬俑的路上,計程車司機說到陝西旅遊,「在陝西能看見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北京旅遊看得見五百年的歷史,在上海能看見一百年的歷史。」——他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神情,我坐在旁邊能感受到他的自信與幸福感。並由此感覺到了一座城池給予一個人的文化營養,相同地一個人傳輸給一座城市的躉交疊加的無限榮光。讓一個人內心獲得更多的滿足感,擁有實在的獲得感,有足夠的理由和文化自信,愛上他所生活的城市。
今年五一,我隨臨夏作家王國俊漫步在大夏河畔,我們徜徉在灑滿明媚陽光的十里牡丹長廊。走到途中,他放下手機,突然問我:「幸福,你說,什麼是幸福感,看這波光瀲灧的河水,岸邊流光溢彩的櫻花,柳條隨風飄舞,我們眼前所見的景象,這就是了!」他激動地說,山水臨夏,生態臨夏,給臨夏人除了自信,還有點石成金的文化營造,煥發出蘊藏於民的心智,將智慧和自然合力完成的創作。聽他詩意盎然的感慨,讓我為之深深感動。
萬能的造物主,無吝慈憫與垂顧,上蒼待河州不薄。在旱魃貧瘠之地的賜予,給予臨夏人幹事創業的膽識與魄力,給予臨夏這塊熱土的人文靈感。在臨夏,極其完整的彩陶文明博物館,實際上不相上下,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地方。臨夏州彩陶館陳列的彩陶,齊家文化——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半山類型——邊家嶺類型,東鄉縣、廣河縣、康樂縣、積石山縣博物館,在和政縣古動物化石館,彷彿用考古遺址連接的人文長廊,置身山川形勝組成的地質走廊,彷彿穿越千年的是一道時光隧道。
彩陶,好看,但在當時卻不是裝飾品。它的主要用途是什麼呢?
當初我以為是一種祭祀的禮器。因為它們很多是在墓葬中被後來發現的,它給人的感覺是古人的陪葬品。就像卜辭中的骨殖及龜板上的甲骨文,青銅鑄造的鼎,演奏樂器編鍾,在陶罐中發現了碳化的菽粟穀米顆粒。可以看出它用來倉儲食物,或用來盛水,也用作燒水做飯。之所以多在墓葬群發現出土,只是在墓葬它們保存得更為集中更完整。積石山縣安集鄉三坪村農民戚永仁,有一次路中看見的一處水光,在乾旱的土隘發光,他走近前去,用手扒開覆蓋表面的黃土層,現出了一隻完整的瓦瓮,裡面盛著積存的半罐雨水。這次偶然間冥冥中的相遇,讓農民戚永仁成為「彩陶王」的發現者。在當地流傳著彩陶的種種傳說,裝在陶罐中的干糧,夏季里的三伏天一個禮拜後新鮮如初,不發霉,不長毛,不變質。彩陶貯藏的原理,保鮮作用跟紫砂壺類似。積石山縣委文明辦魏文忠告訴我說,戚永仁是他岳父,對彩陶王的故事耳熟能詳。他曾多次陪同記者到三坪村采訪過老人發現彩陶王的前後經歷。那天我們准備去看安集鄉三坪村遺址,第二天一大早忽然大雨滂沱,去三坪村正在修路,對面告知村路泥濘車進不去,我們只好作罷。
壺中天地寬,罐內日月長。彩陶文明,問鼎河州,充滿魅力的臨夏,未來更美好。
❾ 義烏哪兒有畫室啊 我想學畫畫
你可以先去【繪學霸】網站找「繪畫/美術」板塊的【免費】視頻教程-【點擊進入】完整入門到精通視頻教程列表: www.huixueba.net/web/AppWebClient/AllCourseAndResourcePage?type=1&tagid=301&zdhhr-11y17r-49422269
想要系統的學習可以考慮報一個網路直播課,推薦CGWANG的網路課。老師講得細,上完還可以回看,還有同類型錄播課可以免費學(贈送終身VIP)。
自製能力相對較弱的話,建議還是去好點的培訓機構,實力和規模在國內排名前幾的大機構,推薦行業龍頭:王氏教育。
王氏教育全國直營校區面授課程試聽【復制後面鏈接在瀏覽器也可打開】:
www.cgwang.com/course/shcoursemobile/?zdhhr-11y17r-49422269
在「繪畫/美術」領域的培訓機構里,【王氏教育】是國內的老大,且沒有加盟分校,都是總部直營的連鎖校區。跟很多其它同類型大機構不一樣的是:王氏教育每個校區都是實體面授,老師是手把手教,而且有專門的班主任從早盯到晚,爆肝式的學習模式,提升會很快,特別適合基礎差的學生。
大家可以先把【繪學霸】APP下載到自己手機,方便碎片時間學習——繪學霸APP下載: www.huixueba.com.cn/Scripts/download.html
❿ 義烏風景區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購物
國際商貿城:是義烏建設國際性商貿城市的標志性建築、小商品市場的現代化延伸,現擁有營業面積400餘萬平方米,2005年被聯合國、世界銀行與摩根士丹利等權威機構稱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主要由國際商貿城、篁園市場、賓王市場三個批發市場簇群組成,規模宏大。在這里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看不到的小商品,從服裝到小耳釘,百貨齊全,種類繁多!如果你想要逛完這里,請准備至少一個星期的假期!
山水風光
駱賓王公園:為紀念駱賓王而建只是一方小小的園地,你如果走馬觀花,大約七八分鍾就可走完,可是假如細細品味,卻足以讓你留連忘返。園內亭榭錯落,迴廊曲折,白鵝游湖,林木鬱郁蔥蔥,古色古香,於鬧市中獨保一份純粹與自然,帶給你一份寧靜悠閑的生活。
稠州公園
以傳統的江南園林的造園手法為主,吸收了現代園林的建園手法,佔地約60畝,其中人工湖面積11.5畝,1990年2月建成正式開放。以水體為中心,綠化為主體。公園環繞湖面設游樂、嫻靜小憩、名人紀念和歌舞娛樂四個區,遊玩項目豐富多彩!園內有大型猛獸區,百鳥園,猴子園,鱷魚島,千蛇洞,新建狂呼、太空漫步、過山車等幾十台大型游樂設施。
福田農庄
福田農庄位於義烏市農業經濟開發區南端,農庄佔地面積35.5公頃,其中水面積 14.3公頃。農庄創建於1996年初,經過多年的投資開發,已完成土地平整面積18公頃左右,新辟養魚塘1.5公頃,嬉水樂園4公頃,花圃大棚50多個,果園 3公頃,食用筍1公頃,休閑設施的小木屋13套。是休閑娛樂,全家出動的好地方!
德勝岩
位於城北後宅鎮內。因山巒稠疊又稱稠岩。此岩海拔高381.7米。登岩遠眺,群山連綿不斷,景色蔚然壯觀,是古往今來登高攬勝的好去處。當你沿著盤曲而上的石級攀登時,會不覺發出「步雲俯仰石懸空」的感嘆。德勝岩上的奇石怪洞甚多,有上岩洞、洪岩洞、蝙蝠洞、冠山、九龍搶珠岩等。山巔上還趴著一隻巨大的烏龜,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造就的那烏龜的逼真形態令人叫絕。
祝公岩
位於廿三里鎮華溪村的武岩山麓。名為岩,實是洞。相傳古時有一僧人在此書刻「竺陽洞」三字得而名。洞門頂端岩壁上有明萬曆知縣周士英、竺陽洞主虞國奇所書「雲山石室」、「漱石枕流」、及清乾隆年間鶴州虞恩綬所書「雲飛」、「禪岩」等石刻。洞內有里洞、外洞、邊洞和巷弄,大洞套小洞,洞洞相通,形狀奇巧,最大的洞深約10米、寬約5米、高2米多,面積50餘平方米,裡面寬若堂室,光線明亮,可容百人。
銅山岩
離城區約15公里的義亭鎮北的平地上,有一山崖拔地而起。它如一隻蹲在地上的雄獅,體長約50米,高約13米,仰頭朝北伸張。這座獅子似的山崖便是銅山岩。傳統的重陽佳節,是銅山岩最熱鬧的時節。方圓百里的遊人和香客紛至沓來,人流量最多時可達二、三萬人。
蕭皇岩
坐落在吳店鎮蕭皇塘村西面的山脈上。它山勢突兀,壁立千仞,狀若卧虎昂首長嘯。史載南朝梁武的皇太子蕭統慕名登臨此山,見其險峻,驚嘆道:「險哉,孤蜂獨秀也」。故此,蕭皇岩便聲名遠播。
滴水岩
坐落在蘇溪鎮內,又稱水竹洞天。相傳朱元璋率將士經蘇溪憩息時在溪里喝水,覺得蘇溪的水特別清甜可口,且看溪水中竹影搖曳,山上秀竹疊翠風姿綽約,遂美其名為水竹洞天。加上長年有水從巨岩上滴下,又稱滴水洞天.
雲黃山
地處義南塔山鄉。遠遠看去,萬綠叢中有一古塔高聳入雲,霞光掩映,風姿獨具。半山腰中,依稀露出一堵黃牆,這黃牆、青松、白塔,構成一副絕妙的圖畫。
相傳梁朝傅大士得道於雙林寺後,為了六根清凈,在此山頂的坳中建成有靜室三間作為藏修之處。每月初一和十五兩天,佛正坐山崗站徑台給弟子說法。真言處見黃雲如傘,蓋於上空,故名雲黃山。這三間靜修精舍,亦以「雲黃寺」而命名。大士圓寂後,其一部分骨灰就埋在山尖的這座塔中。
松瀑山
赤岸鎮東朱喬岳的雙峰山,系浙江軸心點周圍的最高峰,松瀑山即為雙峰山北面的一部分。沿著幽靜的林間小道行至山腰,有一向左小徑隨凹凸不平的石階而下,來到一個叫喬峽的地方,抬眼望去,但見鬼斧神工鑿出的峭壁高聳入雲,峽的兩壁相隔不過盈尺,峽底被三巨石分成三段。一汪清泉穿峽而出,凌空百餘米的瀑布沖岩擊石,卷浪飛珠,蔚為壯觀。
丹溪陵園
坐落在赤岸東朱村的一大片山林中。它是一個以自然山水為骨架的歷史生動、人物豐滿、風景迷人的田園風光式紀念園林。這里,不僅有湖光山色,小橋流水,更有曠世名醫、金元四大醫家之一的朱丹溪的遺跡,有寓寄後人崇敬之情的各式亭台、館園、碑廊。
戚家軍紀念館
位於赤岸鎮喬亭的戚家軍紀念館,建在村對面一片山體渾圓、起伏有制的低平峽谷中。氣勢宏偉的兩檐城樓巍然屹立, 城樓兩側由青條石砌成的「長城」,順著地勢,蜿蜒至南北兩座山。
桃花塢
位於浙江省義烏市上溪鎮溪華鄉,離義烏城區20公里,距金華城區30公里;「桃花塢」鄉村旅遊風景區包括貝家、里美山、上新塘、山塢等行政村的區域范圍,規劃總面積約7.6平方公里。想知道什麼叫做世外桃源?就來這里吧。
華溪森林公園
位於義烏市東北部的廿三里鎮,1998年被省林業廳命名為省級森林公園,總面積22平方公里。風景優美,瀑布,水庫,林木、岩石交相輝映,山路蜿蜒,是爬山登高、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內有千樟林、百步峋、花仙谷、武岩山等景區景點,公園內森林繁茂,環境優美,人文古跡眾多,駱賓王墓也在其中
名人故居
陳望道故居
陳望道故居是一幢建於清宣統年間的庭院建築。一進五開間,左右廂房各二間,開間前檐有天井,設有照牆。古居右角不遠處是陳家的柴屋。故居陳列著他的生平事跡、照片和部分珍貴書籍,是讓人們了解革命的絕好教材。
吳晗故居
一進五開間,左右廂房各一間。房前是花園。故居大門上方嵌原國家副主席烏蘭夫親筆題寫的「吳晗同志故居」青石匾額。照牆內壁左右分別嵌有原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彭真同志親筆題詞和吳晗同志生平簡介的青石碑刻。東廂房是舊時吳晗父親的書齋,右廂房曾是吳晗的卧室兼書房。
馮雪峰故居
作為省級文保單位的雪峰故居是一座建於清宣統二年的四合院。中間一個天井,廳堂中擺著馮雪峰的塑像,陳列著生平事跡照片及胡耀邦等領導和文化名人的題詞。
文物古跡
黃山八面廳
位於義烏市城西25公里的上溪鎮黃山村,是浙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八面廳建於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它是一座集歷史、藝術和科學於一身的著名建築,是浙江古建築史上的一朵奇葩。整個建築規模恢宏,布局嚴謹、規整、對稱,尊卑有序。在建築風格上,磚雕、石雕、木雕的技藝堪稱卓絕。雕出的各種不同圖案,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古月橋
古月橋橫亘在赤岸鎮雅治街村口的龍溪上,是浙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橋建於宋嘉定六年(1213年),系單拱五邊形石拱橋。橋全長31.20米,別致的造型、獨特的構造,顯示了工匠們的高超技藝。橋頂面梁石上刻有「皇宋嘉定癸西季秋閏月建造」字樣,是義烏市內最早的古石橋,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雙林鐵塔
現置於塔山雲黃山麓的雙林寺中。它鑄造於五代後周廣順二年(952年),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鐵塔。塔高約2.20米,共三層,鑄有人物、樓閣、動物、花卉和象徵「九山八海」的山峰與海的圖案,塔外還設有鑄著花卉的八面鐵圍欄。鐵塔上的圖案,線條流暢,形象生動,結構嚴謹。距今雖有千餘年之久,除局部生綉外,仍然烏黑發亮。
駱賓王墓
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是稠城鎮人,但他的最終的歸宿不知為何卻選在了廿三里鎮的上楓塘,這是義烏市范圍內被國家認定的唯一的名勝,但它為何駐足這里卻引起人們的紛紛猜測,而駱賓王的歸宿,歷來也是一個玄奧之迷。
蟹鉗形古墓群
系浙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城南20公里的赤岸鎮喬亭村南的蟹鉗形山坡上。它是明代馮氏宗族的墓葬群。共有古墓17座,其中14座坐落於蟹鉗之內,朝東呈「一」字形排開,每座墓前置有石案、石凳,是浙江省保存最完整的宗族古墓群之一。古墓旁聳立著二人合抱的大松樹,整個景區如同一組天然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