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在攝影中運用線條表現力
導語:在攝影中運用線條來增加圖片的表現力,這是一們基本功,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如何在攝影中運用線條表現力。
一、線條的提煉
1、線條的存在
比如方形的桌子,長主形的櫃子,有稜有角,有面有分界線,圓的球、圓形的柱子等有孤形的線條,樹木有垂直線,河岩有曲線,車船、樹、瓜果等生活中任何一樣東西都有自己的形狀和輪廓線條,物體的不同運動,也呈現出不同的線條組合,站立著的人和跑著的人線條結構都不同,由於人們在長期的生活中對各種物體的外沿線條輪廊及運動物體的線條變化有了深刻的印象和經驗,所以反過來,通過一定線條的組合,人們就能聯想到某種物體的形態和運動。因此,所有造型藝術都非常重視線條的概括力和表現力,是造型藝術的重要語言。
攝影藝術同樣必須重視線條的提煉和運用,要善於利用角度,光線,鏡頭等自身特有的手段,把不同物體的富有表現力的外沿輪廓加以突出和強調,使之清晰簡潔,藉以再現准確、鮮明、生動的視覺形象,說到線條的運用時,有些一般理解為某種線型的排列組合或者某種線條的`圖案美和線條趣味,實際上只會在畫面上塑造可視的形象都離不開線條的提煉,比如,要想再現人的表情,動作,姿態,必須選擇角度,光線等,將人的面部線條動作姿態的外沿輪廊線勾畫出來,平展在畫面上,人們才能感受其表情,姿態和動作的內容,並受到感染,否則,形象就會消失。所以說,線條是各種造型藝術表現形式的靈魂。
2、線條的功能
線條的功能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1)、線條可以作用於畫面的整體結構和主體形象的總的姿態,不管是大海、森林,還是高山和深谷,看到的自然現象,並根據其特點,選出橫、直、曲斜等線條形式,在畫面結構中發揮主要的作用。
(2)、線條可以通過對主體、陪體和背景等細部的刻劃,造成不同的質感,量感和空間感。
(3)、線條在造成一件作品的旋律、節奏和意境方面,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線條並不是客觀存在的實體,只不過是因光的作用形成的各種物體的輪廓線,不同影調之間的分界線和由過度色塊所組成的線型,甚至是根本不存在的人的視覺以及斷續模糊的虛線,這些不同的線條,大都是在作品完成後期才能看到。在實際生活中從事攝影創作活動時,如果不認真分析、觀察、體驗,就有可能忽視或體會不到線條的存在,因此,要對攝影眼的鍛煉、才有可能充分利用線條來完成構圖。
3、線條的特點
把線條的特點和作用歸納分析,對進行攝影創作很有幫助。
線條有各自不同的特點:
(1)、垂直線條:可以促使視線上下移動,顯示高度,造成聳立、高大、向上的印象。
(2)、水平線條:可以導致視線上下移動,產生開闊、伸延、舒展的效果。
(3)、斜線條:會使人感到從一端向另一端擴展或收縮,產生變化不定的感覺,富於動感。
(4)、曲線條:使視線時時改變方向,引導視線向重心發展。
(5)、圓形線條:可以造成人們的視線隨之旋轉,有更強烈的動感。
用垂直線條表現英雄形象和工業建設場景,這樣有助於烘托形象高大,雄偉,向上,挺拔的藝術效果,突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場景的巍峨氣勢。用橫向聯合線來表現群眾活動場面,農業生產和山水風光等內容作品,以強調畫面的遼闊,舒展,秀美寧靜的氣氛。用傾斜線條來表現動體的體育活動,舞蹈等對那些需要加強畫面結構的變化和刻劃生產活潑形象的作品也會有運用。用曲線和圓線時,多為了強調畫面的縱深感和動感使畫面結構更加豐富更富有藝術性。
線條的形式看起來好象很復雜,實際上只有進一步歸納起來,只不過僅有直線和曲線兩大類,直線包括著垂直線立平線和斜線。曲線的線條形式雖然比較豐富,但基本上都是波狀線條的各種變形。
二、線條的運用
1、一幅畫面要根據拍攝對象的特徵
選擇和提煉一但富有代表性的線條來表達內容,感染觀眾。任何藝術都不是自然主義照搬生活,都要對生活進行概括和提煉,攝影藝術也不例外,凡是用取景框選取到畫面上來的景物,都應該經過作者的選擇、安排和提煉,其中重要的是運用線條。對鮮明簡潔的線條形式呈現於畫面,以發揮主線的表現力和概括力。
2、運用某種線條結構來傳達感情
在造型的藝術中,線條是重要的抒情手段,由於人們在長期的現實生活中對某些物體的線條結構積累了深刻的印象和感受,因此一拍到某種類型的線條結構就會產生了聯想,激發起相應的感情色彩,藝術家們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對線條定格表達感情的能力非常重視,藝術理論中對線條的表現力有這樣的詳述:水平線表現平穩,垂直線表現崇高,曲線表現優美,放射線表現奔放,斜線富有動感,圓形線條流動活潑,三角形線條穩定等。
攝影者應該有詩人的心靈,要把現實生活中各種物體的線條結構看成是生命的對象。樹木、花草、山、石等自然界的物體,要仔細研究外沿輪廊線條的形狀,姿態和伸展方向,利用各種形似來抒情。
3、運用富有特徵的瞬間所展示的線條來結構表現動作和情節
運動著的對象物體的形狀姿態,輪廓線條則是正在不斷地運動和變化的,所以要提煉運動著對象的線條結構,除了其它的造型手段外,抓取瞬間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不同的瞬間,動體呈現的線條結構就不同,其造型表現力也不同。
(1)潮點的瞬間,動體的線條一般舒展流暢,剛勁有力,如跳高、跳遠、戲劇、舞蹈跳躍等。在高潮點按下快門,形狀線條優美舒展,能展示運動和力度和技巧,感情奔放。
(2)、運動的力的積聚階段;線條姿態富於變化,引而不發欲伸未展,婉轉蘊藉。
(3)、有些動作情節中富有表現力的姿態輪廓線條常常是在動作已經開始,但未完成之際,這樣的瞬間姿態會促使觀眾在想像中去完成動作的連續性。
(4)運用線條的排列組合,創造畫面的節奏和韻律。
線條的重復排列成視覺上的節奏相似線條的變化和差異產生韻律。畫面上線條的形狀不同,排列疏密不同經人不同的視覺節奏,有的明快、有的柔和、有的急劇、有的緩慢。
最後,應該強調,線條的運用,一定要有利於主題的表達,要與內容緊密關聯,不能脫離內容單純追求線條效果。在攝影創作中要靈活運用。
② 藝術攝影技巧
你對人像攝影感興趣,而且想知道快照和藝術的差別?以下幾點是關鍵:和音樂一樣,視覺藝術依賴於(形狀、顏色、曝光的)和諧、(紋理的)韻律,以及安排元素(布景和模特)來講述 故事 。下面就讓我為大家介紹一下藝術攝影技巧。藝術攝影技巧1、用光
用光是攝影的頭等大事。停一下,回過頭去反復讀上面那句話,直到把它深深印在腦子里。畢竟,攝影藝術的本質就是通過捕捉某個場景的光線來創造一種藝術的演繹。從本質上講,攝影就是用光繪畫。
在攝影術和閃光燈發明之前很久,古典畫家們就知道把繪畫主體安排在大窗子附近。大窗子就像巨大的柔光箱,創造合適的光線,讓畫家捕捉到他們想要的情緒。沒有好的光線就根本不要去按快門,否則你的照片和那些菜鳥拿著傻瓜機瞎拍出來的不會有什麼兩樣。
藝術攝影技巧2、主題
主題
你必須得有光才能拍照,所以光列在第一條,它絕對是攝影的基石。但主題也是同樣重要的。一個好的主題比一個好看的模特要有用。場景,衣著,支撐物,飾品,姿勢以及情緒表達,他們結合起來講述一個故事。而攝影師得保證這是一個值得講述的故事。
藝術攝影技巧3、對焦
對焦不僅僅是考慮對在那裡,還要考慮這幅人像要用多大的景深來表現。你想要多大程度上虛化背景/前景?主體有多少部分需要合焦?通過適當的鏡頭搭配,你在這方面可以有相當大的靈活度,而這能對你作品的效果產生巨大影響。
此外,不要忽視轉換焦點的可能性。 一般而言合焦在眼睛上是好的,但我也常常合焦在嘴唇,有時為了創造一種戲劇化的張力,我會使拍攝主體脫焦而將焦點對在其他地方,比如說手,或者模特拿著的某件物品。在我最喜歡的一張作品中,我把焦點對在棋盤上,用非常淺的景深,並把主體的臉照得非常亮以至於高光處嚴重過曝。
藝術攝影技巧4、背景
背景的一般原則是保持簡單。拍好環境人像不難(我就拍了很多),但很容易被背景轉移了整張照片的關注點。對於初學者來說需要注意避免的一點是“融合”就是說在照片里背景和前景在看上去有種要融合在一起的趨勢。比如要小心別讓背景里的樹看上去像是從主體的腦袋上長出來的。
藝術攝影技巧5、構圖
業余作品和專業作品的一個關鍵差別就是構圖。一個偉大的人像攝影師考慮形狀、構圖、框架、角度、負空間、以及把焦點設置在哪裡可以獲得最大的視覺沖擊等等。6、色彩
你若是為了色彩而拍片,那就應該確保色彩之間互相協調。如果顏色不協調,可以換衣服、場景等等......直到協調為止。畫家不會隨機抓個顏色就畫,為什麼攝影師就得在顏色方面任憑擺布呢?
藝術攝影技巧7、曝光
曝光不僅僅是獲得適當的曝光來記錄場景那麼簡單。 比方說在亮暗對比特別強烈的場景中你就得作選擇。你可以為暗部獲得適當的曝光,或者為亮部獲得適當的曝光,但通常你無法兩者兼得。這可以是件好事,因為你可以選擇高調拍攝或者低調拍攝,用曝光來強調一些部分並弱化其他部分。
藝術攝影技巧8、紋理
照片是二維的,因此很難表現出好的紋理感。 最好的 方法 是使用強烈的形狀、構圖以及光線角度來襯托場景中的紋理。
③ 藝術攝影的技巧
在攝影中當我們首先認定照片可以被分為不同類型時,按照這樣的推論接下來自然是三段論式的演繹了,於是就進入種+屬差的分類,如果找到了一個中辭,也就把大辭和小辭必然地聯系在了一起,因而前提和結論之間的關系似乎就不言自明了。而參於其中的心靈活動就被遮蔽在這種貌視合理的劃定里了,心靈的綿延被理性的容器強制地分解確定成為本質,而這所謂的本質被理性的翅翼帶進了思辨的真空,不會再遇到任何的抵抗。但這樣的飛越是否能在心靈之境翱翔呢? 。攝影的邏輯在於表現存在的多樣性方面,創制者選入一種特殊的方式向我們展現其本己存在的某個可能,在理性邏輯無意義的地方獲得詩性的意義。在此所借用的「邏輯」二字,與源於愛利亞派存在論的唯理邏輯不在同一個范疇,而恰恰是在巴門尼得所指向的那條意見之路上,詩性的意義才更向我們展現出澄明之境。愛利亞派形成的西方存在論邏輯傳統,在回答人的「是之所是」只是得出這樣一個定義:人是會說話的動物,而心靈之境被斷然地拒斥之外。新存在論在回答人的存在問題時,嘗試在被巴門尼德禁止通行的意見之路上去重新構建人的存在(生存),而藝術也就在這種新存在下獲得了其自足的發展。
既然動搖的是傳統邏輯演繹的存在論觀,對於攝影重構的基礎依然應該在於存在的基地上,只不過是以新存在論的存在者層次上的存在結構出發,來對攝影的「在/是」,利用展示的手段,而不是演繹的方法進行闡釋。就如非歐幾何對歐幾里德幾何方法的重構一樣(卡西爾《人論》)而對於攝影而言,首先可切入的研究領域既是紀實與藝術這個爭論不休的話題,「紀實與藝術的存在觀」這當是一個值得梳理的話題,對於過去關於紀實與藝術的爭論有典型的四種觀點,都是在二元論上進行的對立展開,而新近的觀點中,或是把紀實的外延擴大使藝術被納入紀實中,或是反之,以結束二元的對立狀態,但結果仍是在傳統的存在論中打轉。若是從新存在觀中來對其進行清理時,紀實和藝術被認為不是斷然對立的存在。通過這樣來解構傳統攝影觀,目的是在於清理出附著在攝影本身上污泥,打掃干凈後,以還原出攝影的本來面貌。於是從新存在論出發來探求攝影的成問題之處將是映入我們眼簾的新的視野。正如傳統思想方法的軸心是傳統的存在論一樣,新存在論依然是新視野思維中的軸心,在引導語言轉向的三個因素方面,新存在論是從根本上動搖了邏各斯的中心,而符號論,語言論,及後現代等等無不是在新存在論的圭章里展開其對傳統存在觀的批判和顛覆,傳統存在觀的視域只是被限定在某個由新存在論得出前提的范圍內的演繹,也就是在時間的維度上被限定於當前化。時間上的當前化是巴門尼德一直到黑格爾的傳統存在論的表現形態,因為在傳統存在論中,時間也只是作為存在物的一個種屬。當前化的視界使傳統存在論失去了歷史性的存在域,變為只是此在的在場(《存在與時間》。時間與自我同一是現代思想中最顯要的特徵(《現代性面面觀》),缺乏歷史性視界的傳統存在論越來越備受質疑,其帶來的二元對立也越來越不能不可疑地演繹出人生存問題的獨特品性,因為,作為一種存在的方式的時間維度,使存在的結構性基質被放入到生存的過程中時,存在才能獲得了本己的領會。
在體驗存在的過程中,從中國攝影或思想的現代發展過程來觀之,則是常常被外來的他性的東西打斷,很多由之於西方社會自發生成的本己的存在方式,於我們則成了他性的當前化的物,無論其思維多麼的新,卻始終不是從我們本己的領會中生成出來。因而這種他性的藝術於我們則是非藝術的,因為對於我們是非在的。比如象一些後現代的東西,為什麼對於我們就缺少「藝術」性的領悟呢?即便有些先鋒們,前衛們樂此不疲,而他們所呈現給我們的東西卻很難和我們有更深的溝通,這種溝通的困難在於這些東西的他性所具有的。而那些參預製作者自身也不是處於一種本己的領會,因為他們存在的歷史性決定了那些被他們拿來的東西對於他們而言也是他性的。這種他性使其呈現的作品只能是觀念性的了,因此,新存在論的時間性,存在的非種屬關系,存在的呈現方式等等在消除紀實與藝術的二元對立的同時,也帶出了觀念攝影之為何物的問題,由此為引導攝影語言的轉向掃清障礙作好准備。
藝術攝影多是人們在照相館拍攝的。拍藝術攝影的時候,人們需要經過化妝,並且穿上很多華麗的衣服。通過燈光和背景等效果,拍攝之後的效果可謂是非常漂亮的。從某一方面來講,通過藝術攝影我們可以充分的展示自己。
④ 如何讀懂藝術攝影
藝術可以用多種方式多種方式去表達,而恰好攝影是一種表達方式。攝影藝術和繪畫藝術在構圖方面是不盡相同的。
藝術之所以是藝術,與它所用的材料和工藝之間只有一部分的關系,它的最重要的特點還是在於藝術家從題材中提取基本的視覺美點並以感人的方式再現他們的才能,同理攝影也是這樣的,攝影是記錄美好生活的一種方式。
相機作為一種工具它可以幫助藝術家創造出某一特定的藝術作品,可以說相機是一種反映使用者思想的靈敏的工具。好的山水樹木婀娜多姿的花草總是引人入勝,當我們去拍照時即使聚焦清晰曝光正確但有的時候拍出來的照片依舊缺乏生氣。但相反一些不美的自然景色人和不規則的物體卻能拍出美的照片。
一張照片之所以漂亮需要我們把內在的想像力和嫻熟的技巧結合起來,當然了我們需要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一張好的照片是既不違背自然形式又高度簡化,敢於大膽處理線條.色彩.形狀和質感的那些作品。藝術就是汲取這些最本質的視覺美點,使之處於突出地位,剔除那些妨害中心思想的成分,或使之處於次要地位。
我們要善於發現生活中的視覺美點,且在我們的生活中視覺美點有很多,攝影家就是善於從普通的題材中發現這類作品的線條.色調.形狀和質感,形成一幅美麗的構圖進而形成一張美麗的照片。
有時候照片里的看到的東西難以解釋,但許多東西仍然可以弄清楚的。有些攝影者生來就很敏感,在一些無所作為的地方一下子發現奇跡。但一些攝影者需要後天啟發才能發現它們。我們中的大多數人要提升對攝影藝術視覺美點的敏感,培養我們的能力進而拍攝出優秀的攝影作品。
攝影是是一項兩面性的工作一項藝術也是一項技術,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地打磨鍛煉在前方不斷前進的路上找到須與自己的路
⑤ 如何提升攝影的藝術觀賞性
攝形作為一種視覺平面藝術,具有非常顯著的藝術觀賞屬性,其藝術氛圍的營造和詩情畫面的表達,不僅需要一定的藝術感悟能力,並且必須有比較堅實的攝影技術和畫面的構築能力。攝影是攝影技術、構圖能力、藝術感悟和審美意識的綜合表現。
一、符合大眾審美取向
藝術具有個性,也具有共性,大眾的主流審美意向是攝影創作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要實現與廣大觀眾在審美意識上的共鳴,首先要盡量在構圖上符合主流圖片的基本要求:有規矩,有章法,畫面干凈整潔,有比較優秀的畫面質量等。其次,在攝影作品的意境和思想性上做到主體明確,主體突出,簡約明快,傳達比較時尚的主流審美觀念。這不僅是攝影圖片必須具有共同審美屬性,也是攝影構圖的最基本要求。
(超近距離拍攝以誇張的透視強化被拍主體,含苞待放的花蕾因此顯示出極大沖擊力和立體感,釋放出內在的生命活力來感動觀者,同時也張揚了拍攝者個性。)
⑥ 藝術攝影的觀察與表現方法
攝影藝術作為藝術形式的一種新興形態,在其發展過程中,與多種傳統的藝術形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攝影藝術與傳統藝術門類有著相同的生產過程,即對認知對象與社會生活的「再現」與「表現」。下面一起跟著我來看看吧!
攝影是一種造型藝術,也是一種視覺的藝術。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離不開其滋生的土壤,攝影作為社會工業文明的產物自然擺脫不開當時的社會,它不可能脫離當時社會狀況發展,因此,攝影必然會印下深深的時代烙印;任何人類文明的發展都有其前進的風向標,即思想。中國近代史是個思想急劇蛻變的過程,攝影不可置疑的受到這種思想變革的影響;攝影是科學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的產物,既然它有技術的成分,那麼照相機技術的進步無疑也推動著攝影的發展的一股強大的力量。進而社會上又出現了「紀實攝影」和「藝術攝影」。
一、藝術攝影
(一)藝術的基本概念
藝術是社會生活在藝術家頭腦中能動反映的產物。藝術對藝術家個人來說,它是一種愛情地尋覓方式和過程,也是自己藝術思想和觀念不斷發展的印跡。
(二)藝術攝影分析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藝術性」,藝術性是指文學藝術作品通過形象反映生活、表現思想感情所達到的准確、鮮明、生動的程度以及形式、結構、表現技巧的完美的程度。攝影起源於繪畫,在最初的幾十年裡,攝影創作主要是仿效繪畫的經驗,整個藝術攝影的歷史,實際上是那些模仿繪畫的攝影家在試圖證明攝影也能夠創作出像繪畫那樣的作品來。然而,在這一階段,攝影並沒有得到承認,人們普遍認為:利用物理和化學手段製作出來的照片,並不能稱為藝術,只有通過手工製作出來的東西才能稱為是藝術,所以許多攝影家在製作照片的時候,特別注重攝影畫面的畫面效果,把一張張照片製作的虛無縹緲,其實質是藉助於攝影手段進行的一種繪畫創作。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純影派攝影的出現才讓人們的觀念產生了改變,純影派攝影提出「只有通過純粹的真,才能得到完美的美」,通過他們的圖片讓人們發現原來生活中的美是無處不在的。
(三)觀察方法――視覺思維的核心
1.視覺思維的觀看與聯想―創作立意針對藝術形象的選擇與觀察整理過程的習慣(方式方法)進行整體觀察。
2.光與影的造型整理與視覺組織的概括觀察。
3.形式提煉的視覺規律和思維選擇的組織結構的布局觀察。
4.影調色彩視覺傳遞的感悟觀察。
5.提取視覺中心的強化觀察。
6.視知覺想像力的思維觀察。
7.整體與主旋把握的提純觀察。
8.細節和質感固有結構的聯系觀察。
9.注重形態在空間變化中閃光的捕捉觀察。
10.瞬間意識下視覺停點的節奏觀察。
11.空間與形態格調構成的審視觀察。
12.觀察中的視覺設計-自如性與創造性藝術靈感深化的總體視覺思維。
由此可見,從飛逝的時間和空間運動中截取藝術表現的瞬間,並賦予它永注而清澈的存在意義,讓藝術的「觀察」超越最敏銳的「眼睛」。這就是觀察與創作或創作與觀察一脈相承的出發點。
(四)表現方法
重點研討藝術細節的駕馭和藝術中的偶然性問題以外,它還同時具有藝術的特徵,攝影的紀實性與藝術性往往是相互統一存在的。攝影藝術創作是藝術反映生活、表現生活的程序過程和歸宿。即在創作過程中,分析研究和掌握該過程中,各個環節中的思維方式、觀察方法、瞬間物化手段和藝術處理技巧等理論技法。換一句話說,攝影創作也是藝術家對生活作出即興反應的前提和歸宿。
(五)攝影藝術中的「再現」
攝影藝術在最初期,只是作為繪畫等傳統藝術形式的一種輔助工具而存在的,但為什麼攝影又能在短短的百餘年的時間內,脫離傳統藝術形式輔助的功能,自成一派,形成一種新興的藝術門類呢?這正是因為攝影有著對客觀事物真實的記錄能力,有著直觀並且快捷的記錄真實的能力,這是其他藝術形式所不能比擬的。
真實性與時效性是新聞攝影的根本,而這兩點恰恰印證了攝影藝術創作過程中的「再現」。在新聞攝影創作過程中,創作者沒有太多的時間去考慮拍攝角度,構圖形式,以及被攝對象的狀態,必須放棄思考與等待,更不可能要求相同的`新聞瞬間在以後的某個時刻再次發生,所以力求在最恰當的時間記錄下最真實的瞬間。並且,在整個創作的過程中,需要創作者有一定的拍攝經驗,也就是攝影瞬間的預見性和慣性,要做到不論最感人的瞬間是發生在被攝對象高潮的前期,中期還是後期,都可以憑借經驗,准確且有效的把握住,最終將整個新聞事件再現於攝影作品中,以最真實,最快速的方式展現給觀眾,使新聞攝影作品達到一定的群眾效應。
(六)攝影藝術中的「表現」
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有意識的「人」作為社會形態的主體,往往在感知周圍活動的過程中,或多或少的加入了自我的主觀意識,從而讓原本真實存在的物體,在人們思維傳達過程中有了一定的變形,這種變形,正是我們對客觀事物的思維再造,是一種自我思維意識的錘煉和升華。自攝影這門技術被發明以後,很多攝影創作者一直在探索攝影發展的各種可能。從十九世紀中延續到二十世紀,不斷的有攝影者提出新的理念來爭取藝術界的認同。怎樣將源於繪畫的攝影,提升到一個更高的階段,是很多攝影創作者苦苦追求的。
藝術攝影作為審美意識的外化形式,強調創造性和獨特性,側重審美價值;社會紀實攝影作為人文精神的物化形式,強調紀實性和社會性,側重歷史價值。
現代攝影的觀念,在藝術再現向個性和理念藝術表現相繼的過程中,個性和理念的典型化專題選材到紀實、記錄、文獻等體裁的把握,從生活實體到形式格局,都以全新的角度、姿態和動意,尋覓到標新立異的現代藝術語言中,升華出個性視覺心態的傳遞方式。這是現代藝術的形象思維的運動發展,是在繼續觀察中去思考,不斷捕捉心靈火花的過程;這一隨意性朦朧的創作心態和手法,成為現代攝影的鮮明特點,就好像有一條無形的視覺藝術潛線,連帶著主觀控制的拍攝創意,技法表現和構成的創意、現代藝術意識和理念的獨創、啟發和誘導,從被拍攝實體的客觀氛圍,潛泳到達現代藝術攝影主觀效果的彼岸。
⑦ 攝影從手機開始:04淺談攝影藝術
攝影從手機開始-目錄
1. 手機是最好的攝影入門工具
2. 手機和單反相機攝影的區別
3. 什麼是好照片
4. 淺談攝影藝術
5. 影響手機照片的關鍵因素
6. 曝光基礎理論
7. 理解攝影構圖
8. 掌握人像攝影構圖
9.風光構圖實戰
要學習攝影,首先要回答一個問題,什麼是攝影?什麼是攝影藝術?攝影是光與影的結合,是光的繪畫,是技術和視覺觀察力的結合,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攝影是有意識、有思想、經過思考和提煉的藝術作品。
網路上面對攝影的解釋是,攝影一詞來源於希臘語,是「以光線繪圖」。攝影是指使用某種專門設備進行影像記錄的過程,也就是通過物體所發射或反射的光線使感光介質曝光的過程。這個定義一定是一個理工男總結的,因為他從科技的角度解釋了攝影的技術原理,而忽略了攝影作品的內容的藝術特點。
攝影藝術是瞬間的藝術、視覺的藝術。攝影藝術是一門科學技術和藝術相結合的現代造型藝術,它是攝影者使用照相機作為創作工具,根據創作構思,運用攝影技術和技巧,按照攝影藝術的審美規律和特點,把人物或景物拍攝下來,再經過後期的暗房或軟體處理,塑造出可視的藝術形象,反映人類社會生活和自然現象,表達作者的情緒、情感、思想的一種視覺藝術樣式,也是藝術家對社會生活進行提煉、加工、改造的生活原生態藝術化的再現過程。
攝影藝術表現現實生活中的形象,具有直接、真實、具體、生動、鮮明的特徵,使人從攝影作品中得到認識和感染,這是攝影藝術的特長和優勢。攝影藝術主要有以下幾個美學特徵:
紀實性是攝影藝術獨特的本質特性,是它區別於造型藝術其他門類而獨立的基礎。書法、繪畫、雕塑、建築等藝術形式都無法做到在短時間內記錄人物或景物,只有攝影才能做到。生活中我們接觸到的大量攝影作品,都是以紀實性為主要特點的。
一張黑白照片,片中一位小姑娘手拿鉛筆,睜著一對大眼睛望著前方……這張名為《我要讀書》的照片,推動了希望工程的發展,改變了數百萬貧困家庭孩子的命運。
世間萬物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運動中,攝影藝術只能拍攝事物發展運動過程中的一個片段、一個細節、一個剎那。現實生活豐富多彩,瞬息萬變,許多珍貴的瞬間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機會稍縱即逝,所以創作的機遇顯得十分重要。一副作品是否成功,瞬間的發現和抓取,起決定性的作用。
「現代新聞攝影之父」法國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創立了決定性瞬間理論。特指通過抓拍手段,在極短暫的幾分之一秒的瞬間中,將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物加以概括,並用強有力的視覺構圖表達出來。「在攝影中,最小的事物可以成為偉大的主題」 。布列松提出了攝影史上最著名的「決定性瞬間」觀點。他認為,世界凡事都有其決定性瞬間,他以決定性瞬間的攝影風格捕捉平凡人生的瞬間,用極短的時間抓住事物的表象和內涵,並使其成為永恆。
布列松在夢露不經意間抓拍了這張照片,從這一凝固的瞬間里,人們看到了夢露的天生麗質和嫻雅風度。
這張照片是布列松抓拍藝術中代表性名作。在前景中跳躍的男子,其身影恰好跟背後招貼廣告中跳躍女郎相似,一前一後,互相呼應,相映成趣。這個拍攝瞬間,也就是布列松心目中的「決定性的瞬間」 。
《男孩》(1958)是布列松的一幅膾炙人口的名作。一個男孩的兩只手裡,各抱一個大酒瓶,躊躇滿志地走回家,好像完成了一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照片中的人物,情緒十分自然真實。
攝影藝術在自己的發展過程中從其他造型藝術中得到借鑒,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造型形式和典型化的方法。攝影家把自己的藝術構思,用高度的攝影造型技巧所攝的的形象,經過一系列暗房製作(膠片攝影時期)或數碼後期處理(數碼攝影時期)的工藝程序,所製成的畫面(照片)稱為「攝影藝術作品」。
構圖、光線、影調(色調),為攝影藝術三種主要造型手段。它們賦予人們以豐富的形式感,有空間感、立體感、質感、運動感、節奏感等等。
構圖是攝影成敗的第一步,是為了表現照片的主題思想,對畫面上的人或物及其陪體、環境的安排,最終達到主題突出的目的。構圖的常見方法有九宮格構圖、水平線構圖、框式構圖、斜線構圖、曲線構圖、三分法構圖等等。
九宮格構圖用三條線把畫面平均分成9塊,中心塊上的四個點就是畫面的黃金分割點,用來安排被攝主體都會讓畫面更完美。
水平線構圖。水平橫線象徵著寧靜、寬廣與博大,在畫面中能產生同樣的感覺。海平面和地平線都是比較明顯的水平線。
框式構圖是利用前景中的物體將被攝主體框起來,既可以賦予照片縱深感,又有利於突出主體。
斜線構圖能夠表現動感、力量和方向,通常具有極強的動感,還能讓畫面有對稱感。
曲線構圖通常表現為優美、浪漫、優雅和變化,觀賞者的眼睛很容易被這種線條所吸引而產生沒的共鳴。在人體攝影和具有曲線特徵的景物攝影時非常適用。
三分法構圖是指把畫面橫向或豎向平分為三份,被攝主體位於三分線上,具有構圖簡練的優點。
光影是攝影的靈魂。無論是自然光還是人造光,掌握它們的特性是控制光線的必修課。光主要有四個特性:色溫、方向、品質、反差。
色溫主要來區分光源的顏色。晴朗無雲的天空,在沒有太陽直射光的情況下,標准日光大約在5200~5500K,白熾燈的光色是暖白色,其色溫表示為2700K,而日光色熒光燈的色溫表示方法則是6000K。
利用自然光進行拍攝時,由於不同時間段光線的色溫並不相同,因此拍攝出來的照片色彩也並不相同。例如,在晴朗的藍天下拍攝時,由於光線的色溫較高,因此照片偏冷色調;而如果在黃昏時拍攝時,由於光線的色溫較低,因此照片偏暖色調。利用人工光線進行拍攝時,也會出現光源類型不同,拍攝出來的照片色調不同的情況。
光的方向。根據光線與被攝物體的位置,光的方向可以分為順光、逆光、斜光、半逆光、頂光、底光等等。只有在理解和熟悉的基礎上,才能巧妙精確地運用這些光線位置。
1.順光:光線的照射方向與照相機的拍攝方向一致。景物的色彩飽和度很好,畫面通透、顏色亮麗。但缺乏立體感和塑形感,可以利用不同景深對畫面進行虛實處理,凸顯主體景物的層次感。
2.逆光:光線的照射方向與照相機的拍攝方向相反。景物的邊緣有明顯的光線輪廓,畫面有明顯的明暗反差,從而產生剪影效果。但被攝主體會因為曝光不足而失去細節。拍攝時盡量使用鏡頭遮光罩或是遮光板以防止鏡頭進光。
3.斜光:光線的照射方向與照相機的拍攝方向成45度的夾角關系。斜光是風光攝影中運用較多的一種光線,受光面構成明亮部分,背光面形成陰影部門,這種光線非常適合表現景物的層次感和立體感。
光的品質。取決於光源的大小和拍攝物體的距離。一個小的點光源拍攝物體的背後投射邊緣清晰的陰影,大面積的發光體投射的陰影較為柔和,當它被移動到離拍攝對象足夠遠的時候,就變成一個點光源了。根據這個特性,光可以分為硬光和軟光。
不同的光質有不同的物理特性,而這些特性也賦予了光線以情緒。硬光增大了背光面與受光面兩者的反差,有很強的明暗對比,突出被拍主題的輪廓。硬光的光線更加集中、過渡快速,對比強烈,適合強勢的畫面,適合表現男性的力量和強壯;軟光光線比較柔和,被攝主題沒有明顯的受光面,背光面和投影,軟光的畫面比較細膩,適合表現女性的柔美。
光的反差又稱為對比。一般指攝影中,被攝場景的暗部和亮部的受光比例。在攝影中是畫面的明暗反差。反差大則畫面視覺張力強;反差小則柔和平緩。很多攝影人所說的硬調即是高反差,軟調即低反差。
風光攝影的光比控制只能等待時間或等待天氣,調整拍攝角度或者通過漸變濾鏡來改變光比大小。而在人像攝影中光比的控制多採取人工干預。戶外人像攝影,可通過反光板縮小光比,也可通過吸光板(黑色)增大光比。
影調,是指一張照片的明暗程度,照片明亮,淺色的部分多就是高調;照片整體深色,暗的部分多的照片就是低調。 不亮不暗的正常的照片為中間調 。
色調,是指拍攝的整體影像的色彩成分,偏重於哪種色彩,就是那種色調。色調容易帶上情緒色彩。就像中國紅,作為中國人情感哲學里的正面色彩。色調又分冷色調和暖色調,紅色、橙色、黃色--為暖色調,藍色--為冷色調,黑色、紫色、綠色、白色為中間色調。
自攝影誕生之日起,科技始終是攝影賴以發展壯大的基礎要素,攝影的發展史,是技術和藝術並行發展的歷史。其他的藝術形式,則對科技的依賴程度沒有這么強烈,例如音樂和美術領域,二胡樂器在唐代已經定型,北宋時已經有了相當高的演奏技巧。在漢代發明紙張以後,畫家用毛筆在紙上繪畫,才逐漸演變成現在的中國畫。
自達蓋爾的銀版攝影術開始,從濕版到干版,從黑白到彩色,從銀鹽膠片到數字,從單反到無反,每一次技術上的革新都為攝影家的創作帶來了便利和變革。隨著軟體技術和AI智能計算科技的發展,將來手機的攝影功能更先進和智能,唯一限制的就是拍攝者的想像力。
希望大家能用好手機,拍攝出精彩照片。
關注飛馬攝影,獲取持續不斷的攝影技巧分享。
⑧ 如何讓你的攝影作品更具藝術感
一、尋找靈感
藝術攝影創作的主體是豐富多變的自然、社會和人,這就決定了藝術攝影的創作過程充滿了隨機性、偶然性,不可能是某些思想、觀念、技巧的簡單重復和影響再現。
靈感是攝影者觀察思考的突發性以外結果,它來源於攝影觀察的客觀世界,生成與攝影者的主觀思考。豐富多變的客觀世界可以引發攝影者的創作醫院和激情,這樣的激情處罰攝影者的表達慾望,而此時靈感的出現就成為可能。可以說,靈感的出現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靈感是給予攝影者啟迪和推動創作的重要因素,反過來創作的極強又會迸發出新的靈感,藝術攝影表現的日臻完美就是在這樣交互激勵的過程中形成的。
靈感的出現源於攝影者的無邊想像力,瀏覽各種創意作品以及其他文化,成為培養我們想像力的方法,而真正把握靈感並將其轉化成藝術作品就需要藝術修養的技巧和支撐。
五、采樣並置
依據類型學的原則,將同一主題,甚至是造型本身也極為相似的對象進行拍攝,然後組合成棋盤狀的格局,或是成組的單幅照片,這種采樣並置的手法在藝術攝影中較為常用。
我們發現採用采樣並置手法的藝術攝影作品經常選擇社會性的對象作為主體,如建築、人的肖像等,而可以迴避自然物品,這是因為,這種搜集、分類的方法是將自然科學研究的系統學移植到藝術攝影中的結果。如果直接選擇動植物作為這類工作的主題,其結果會非常接近動物的分類目錄,這不是我們藝術攝影關注的范圍。
六、塗抹與修改
攝影圖片獲得的圖像造型結實銳利,色調層次豐富,塗抹上去的手工筆觸,即使是精心的描繪,也難於嵌入攝影的空間之內,顯得專橫而暴戾。尤其是當筆觸充滿手工的痕跡時,這種暴戾感就越強烈。美國與暑假賴利居室利用這一點製作了大批看似殘忍的自畫像,日本的荒木經緯也如法炮製很多作品。
⑨ 如何體現攝影的藝術性
1 紀實性特徵
幫助達蓋爾確立攝影術的法國國會議員阿拉戈,在攝影術發布的當天發表感言:「考古學家將從這項新技術中得到多大的好處呀!光把刻在底比斯・孟菲斯及卡納克等地的巨大石碑上的象形文字摹寫下來,就需要花20年的時間,還要有大批擅長描繪的工匠,而假如利用銀版攝影術的話,那麼只需一個人就能完成同樣規模的任務……」在這段激昂的陳詞里,阿拉戈所著重推介的是攝影術精確摹寫客觀事物的能力,也就是攝影藝術的「紀實」能力。「紀」,同「記」,所謂「紀實」,就是逼真、精確地表現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各種事物或現象,攝影藝術的這一特徵來源於透鏡成像的共軛關系和感光材料的光敏特性,是攝影藝術的技術性所賦予的。在攝影術誕生之初,一名記者向沒有見過攝影術的讀者解釋攝影為何物時,曾經形容為:「就像在馬路上拿著一面鏡子,周圍的景物都極細致地反映了出來,然後把鏡子帶回家中,這些景物就永遠留在上面了」。①這是對於攝影藝術紀實性特徵的形象闡述。
攝影藝術的紀實性有著三個層次的不同內涵:首先,攝影藝術能夠精確地復制客觀對象,這時的紀實性表現為真實與逼真;其次,攝影主體必須親臨活動現場,即便是用攝影藝術表達攝影藝術家自我的情感,也必須在一定的現場拍攝其中的事物或現象,這時的紀實性表現為一種現場性;最後,攝影藝術只能表現一定時間和空間范圍內的事物,對於過去和將來的事物沒有表現能力,這時的紀實性又表現為一種現實性。②攝影藝術紀實性的這三個方面的內涵,對攝影藝術的本質和創作手法作出了規定,但在某些時候,如果刻意堅守紀實,又會對攝影藝術創作造成一定的阻礙。對此,攝影藝術界曾有過激烈的論爭,部分新聞攝影專業人士堅持「寫真紀實」的觀點,認為人們之所以需要攝影,是因為它是對於真相的記錄,照相機面對的必須是真人、真事、真景、真情,否則就不是「照相」,而是「照假」。他們還認為具體可視形象的記錄,是攝影藝術的特點乃至生命所在,是攝影藝術自立於藝術之林的依據,攝影藝術的真實性和其他藝術的真實性是有區別的,其他藝術的真實性是概括的,可以虛構編造;而攝影藝術的真實性必須實現真人、真事和真場景這「三真」的統一,才能實現攝影藝術作品的美。另一些以藝術創作為主要方向的攝影人則堅持「技術紀實」的觀點,他們認為寫真紀實論只適用於新聞攝影,對藝術攝影而言,紀實只是一種自然屬性,是由攝影藝術的技術條件所帶來的,但這種紀實並不等於真實,真實也未必需要紀實才能實現,攝影藝術的真實性和其他藝術所要求達到的真實性一樣,是必須發揮作者的主觀能動性才能達到的。從攝影藝術的發展歷程來看,如果沒有薩洛蒙、布勒松等堅持寫真紀實的攝影藝術家們的努力,今天的讀者就享受不到那些決定性瞬間賦予眼球的沖擊;而如果沒有曼瑞、哈爾曼斯等攝影藝術家的奇思妙想,讀者也就感受不到圖片中異想天開的廣闊世界。正當寫真紀實論者與技術紀實論者爭論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一些折中主義的理論家拋出了「廣義紀實」和「狹義紀實」這兩個概念。他們把「狹義紀實」界定為事實和形象真實的一致性,要求照片的內容必須是現實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必須忠實地記錄當時特定的環境和人物的真實情景;「廣義紀實」則是指在藝術攝影中,攝影藝術的真實性有著更廣泛的含義,只要拍攝者選擇的題材具有現實生活的真實性和典型性,就可以在創作過程中對素材進行加工,並創造條件完成創作。③
關於攝影藝術究竟應該具有怎樣的紀實性,相信每位讀者都有自己的見解。對於新聞攝影而言,紀實無疑就是「寫真紀實」,圖像與事實之間不能存在人為的、主觀造成的差距。當然,由鏡頭特性或特定條件下的快門速度、光圈大小所造成的變形是可以理解的。對於藝術攝影來說,攝影藝術家必須在記錄客觀事物的基礎上對圖像進行一定的藝術變形,從而將自身的思想情感、審美理想和藝術情趣滲透到攝影畫面的藝術形象中去。
新聞攝影的寫真紀實是建立在技術紀實的基礎之上的,在很多情況下,照片中的「真」只是一種表象,要真正地使紀實等同於真實,還需要攝影藝術家的精心選擇、提煉與概括。因為在現實生活中,真善美和假丑惡總是交織在一起,有些看起來是真的事物或現象,卻來自人為的操縱與控制,這時的「紀實」只能是一種「真實的謊言」。對此,法國攝影理論家吉澤爾・弗倫德在著名的《攝影與社會》一書中曾指出:「它(照相機)看起來既精確又公正。攝影比起其他任何媒介來都能更好地表達統治階級的意志,並以那個階級的觀點來解釋事件,因為攝影雖然極為逼真,但卻具有一種虛幻的客觀性。鏡頭,這只所謂沒有偏袒的眼睛,事實上允許對每一事實進行可能的歪曲……。」而有些在我們看來再虛假不過的畫面,卻從宏觀層面上表現著生活的真實,《穿著軍裝的天使》就是鮮明的例證。這張圖片是侵華日軍佔領廣東時擺拍出來的,表現的是一位「將難民視作自己母親背往避難所的皇軍勇士」,還附了這樣一段文字說明:「這是我皇軍真正的寫照:佔領廣東當日夜晚,由於敵軍放火焚城後逃逸,全城許多地方都陷於火海之中。在大火及濃煙密布下,許多城裡的居民都收拾細軟衣物開始逃難。在此情況下我軍本著『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人道精神,在尚未開始享受勝利的果實之前,就立刻捲起衣袖於海珠公園建立避難所,協助收容難民。」如果單從技術紀實的角度來看,這的確是一張紀實照片,但照片的內容卻是日軍為了欺騙世界輿論而耍出的卑鄙伎倆。
攝影的紀實性特徵還常常使其成為一種鮮明、有力的證據。1906年,著名的「南昌教案」發生後,法國傳教士誣稱縣令之死實為自刎,北京《京話日報》在3月29日的第570號刊登了南昌知縣江召堂的遺體特寫,並附文字說明――「江西南昌知縣江大令召堂被天主教請酒謀殺,兇手便是勸人為善的教士。教士既下毒手,又肆口捏造情形,說是自刎。本館再四辯白,今特把江大令受傷的照像,做成銅版,印入報內,請大眾看看這樣自刎的有沒有。」這是中國第一次真正用照片報道重大新聞事件,也是中國新聞照片參與民族斗爭的第一次。在現代法庭審判中,以攝影照片為代表的影像資料已成為重要的「呈堂證供」,因此,如今各家司法鑒定機構都在積極地招募、培訓具有影像司法鑒定資格的專業人才,以鑒別這些影像證據的真實性。
2 瞬間性特徵
攝影藝術紀實性特徵的第三大要義,乃是「只能表現一定時間和空間范圍內的事物,對於過去和將來的事物沒有表現能力」,不論是在傳統膠片時代還是今天的數字時代,這都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照相機所記錄下的被攝對象,只能是快門從開啟到閉合這一短暫時間內被攝對象的瞬間狀態。攝影藝術的這一瞬間性特徵,既賦予了自己一定的優勢,也為自己帶來了一些缺陷。
首先是與電視相比較而言的。20世紀40年代,電視從問世到風靡世界只用了幾年的時間,到了70年代,它已經對報紙造成了強烈的沖擊。1972年,曾因出色的攝影報道而擁有4
000萬讀者的《生活》雜志「36歲而亡」(《國際先驅論壇報》語)。電視的沖擊,是其消亡的主要原因。與攝影相比,電視的優勢主要表現在有聲的動態圖像上,而電視可以現場直播的特點,也使其比攝影報道更具時效性。
其次,攝影藝術的瞬間性特徵也為攝影造假提供了較大的空間。事物的真實性是在時間的流動與空間的轉換中體現出來的,例如丘吉爾在卡什的相機面前表現出獅子般的憤怒,並不意味著憤怒是其性格的主要特徵(其實憤怒是每個人性格中都具有的一面),而攝影圖片的造假者也可以利用攝影藝術的這種瞬間性特徵,去擺布、導演出各種各樣的瞬間,以證明某種現象或某件事物的真實性。
再次,攝影藝術的瞬間性特徵給攝影藝術創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人們常說攝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也是針對攝影藝術的瞬間性而言的。畫家和文學家可以憑借對現場的回憶或他人的口述來重現現場,而攝影藝術家一旦錯過一個精彩的瞬間,就再也不可能挽回了。瑪格麗特・伯克・懷特曾說過:「當我在拍攝照片時,如果忽然有人跳出來擋住我的鏡頭,我會為此急得發瘋――甚至會氣得立刻把他殺掉!要知道,在一次采訪中,最精彩的鏡頭往往只有一個,稍有延誤,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雖然瞬間性會為攝影藝術帶來上述缺陷,但它賦予攝影藝術的優勢仍然是主要的。攝影的「代名詞」――布勒松將攝影藝術中的瞬間稱作「決定性的瞬間」,並以一生之精力來實踐這一口號。攝影史上優秀的紀實類作品,大多以抓取了情態生動、富於張力的瞬間取勝。具體來說,瞬間性特徵給予攝影藝術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類似於中國繪畫中的「留白」,攝影藝術對於瞬間畫面的截取,能夠引發觀眾對於這一瞬間的前後兩個時間段的聯想,從而賦予攝影作品無窮的張力。
第二,作為唯一的一種能夠以高度清晰的靜止、凝固的形象來定格社會生活的技術手段,攝影藝術能夠高度集中觀眾的注意力,使他們有時間、有條件也有興趣對畫面中的形象進行細致的觀察和分析。攝影藝術家鄭鳴的《望長城內外》就是一幅用凝固的形象來定格歷史的經典之作,畫面中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和丈夫在長城觀光時,不停地出現左顧右盼、目不暇接的動作以及不一致的驚喜表情,當兩人再一次「分道揚鑣」時,拍攝者毫不猶豫地按下了快門,一個耐人尋味的經典瞬間便被永遠地凝固下來了。
第三,攝影藝術的瞬間性能夠將三維空間的社會生活凝固在一個二維平面中,從而使作品比電視更易於閱讀,也更易於保存。
瞬間是轉瞬即逝的,正所謂「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也正是因為美好的瞬間一旦失去,就不可能上演第二遍,所以攝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對攝影藝術家抓取瞬間影像的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一般來說,以手腳麻利、眼光敏銳、思維敏捷為基礎的抓拍是獲得精彩瞬間的前提,關於這一點,將在後面的章節中具體闡述。
3 圖像性特徵
攝影藝術之所以是攝影藝術,是因為它使用一種不同於文字的特殊的視覺語言來訴諸觀眾的眼球,這種視覺語言直觀生動,容易為觀眾所接受。與文字相比,攝影藝術的視覺語言還具有一個極為重要的優勢――超越地域界限,能夠為不同國家、民族的觀眾所理解。在2006年3月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國際新聞攝影比賽(華賽)評選活動中,來自俄羅斯的評委菲力克斯・施馬格爾・阿拉諾維奇曾說:「圖像不是方言,圖像可以作為一種國際語言讓人交流,這很有趣。」④
20世紀90年代開始,由於視覺圖像傳播在大眾傳播媒體上的廣泛興起,人們開始把今天的社會稱作「圖像時代」或「讀圖時代」,「圖像取代文字」、「一圖勝千言」等說法也應運而生,這實際上是人們對於攝影藝術圖像性特徵的一種誤解。不管是視覺語言還是文字語言,傳遞的都是信息,圖像或文字只是信息傳遞的載體和媒介,究竟是用圖像還是文字來傳遞信息,要根據信息本身的特點來進行選擇。譬如會議新聞報道,我們可以選擇文字來傳遞其中的重要信息,如決策、決議等。攝影的手段則主要用於表現會議中的一些新人物、新現象,或是抓取會場上的精彩瞬間以改變會議報道冰冷、僵硬的傳統面孔。
要想充分發揮攝影藝術的圖像性特徵賦予其自身的優勢,攝影師必須在拍照時通過各種方法來強化照片的視覺效果。之所以講求構圖、用光與色彩,為的也正是這個目的。在這里,著重介紹「視覺沖擊力」這一重要概念。從畫面的視覺效果這一角度來看,優秀的攝影圖片大概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意境深遠,回味悠長的,這類圖片的畫面並不是十分「惹眼」,但由於具有深刻的主題,觀眾能夠在細細品味中發現它的藝術魅力;另一種是不需要觀眾進行什麼思考,直接在畫面的結構上就能獲得強烈的視覺感受的,攝影圖片所具有的這種能力就是視覺沖擊力。
在競爭態勢異常激烈的現代媒介環境中,發揮攝影藝術作品的視覺沖擊力已經成為平面媒體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大幅封面版圖片的運用就是強化視覺沖擊力的手段之一。
要強化攝影藝術作品的視覺沖擊力,需要攝影師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著手,而驚心動魄的內容能夠引人入勝,即使不具備奇特的形式也能夠造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如亞當斯的《槍斃越共》和邁克・韋爾斯的《烏干達乾旱的惡果》。這就要求攝影師注意選擇那些信息量大、感人至深並具有強烈象徵意味的瞬間;富有情調、幽默詼諧或是氣勢恢弘的場景也能夠強化攝影藝術畫面的視覺沖擊力;而使用廣角鏡頭、靠近拍攝、轉換視角等技術手段,同樣能夠使畫面產生奇特的效果。
除了紀實性、瞬間性和圖像性之外,攝影藝術還具有一種物質性或稱技術規定性的重要特徵,在第一章「攝影藝術必須以技術作為依託」一節中,我們曾對科技與攝影藝術發展的關系作過詳細的論述。簡而言之,攝影藝術是一門對技術手段和物質條件有著高度依賴的藝術,攝影藝術的發展,始終與攝影器材的發展密切相聯,這是任何人也無法更改的必然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