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隨想錄的藝術特徵是什麼

隨想錄的藝術特徵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12-26 08:26:28

㈠ 為什麼稱巴金為二十世紀的良心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興。巴金原名李堯棠,另有筆名佩竿、極樂、黑浪、春風等,字芾甘,中國作家、翻譯家、社會活動家、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
巴金文學思想的核心為:真與善。這兩點之間,「真」是巴金文學思想的生命,是核心,「善」是巴金文學思想的基點,是價值。巴金文學思想中的善是人的絕對自由追求的價值觀,這主要得益於他早期所接觸的無政府主義思想。無政府主義思想提倡個體之間的自助關系,關注個體的自由和平等。而巴金處女作的《滅亡》則把他反專制的憎和對人類的愛的這兩面作了非常青春激情的表述,而後的《家》則更為直接的體現了他對限制個人自由的封建的主義的無情的控訴。後期,《火》《第四病室》《憩園》《寒夜》,都體現了對40年代中國社會黑暗的揭露與批判。《火》對抗戰的直接描寫,《第四病室》對社會底層黑暗的揭露,《憩園》對不平等社會的反思,《寒夜》對社會黑暗的控訴。到了晚期的巴金對於「善」的思考則更加帶有更明確的社會內涵,這個內涵,主要是通過對文化大革命的反思來體現,即反對文化專制、反對長官意志、反對粉飾現實、懺悔自己精神上的軟弱,認為整個民族都應該懺悔和反思。

㈡ 巴金的《隨想錄》為什麼受到文藝界的推崇

巴金的《隨想錄》所以受到文藝界的推崇,首先是作品豐富和深刻的思想內容。歷經十年「文革」煉獄磨難的巴金,出於老作家高度的歷史責任感與使命感,對歷史與人生作出深刻的檢視。它既有對「文革」的深沉反思,又有對親人故友的追思緬懷;既有對純潔美好人情的贊美,又有對自己某些思想失誤的嚴厲解剖;既有對文學、教育以及社會問題的評論與探索,又有對國際間友好往來的書寫。《一顆桃核的喜劇》從沙俄皇位繼承人吃剩的一顆桃核被送給外省小城太太們的荒誕的故事寫起,自然聯想到林彪、「四人幫」大搞個人崇拜、現代迷信演出的一幕幕鬧劇。作者沉重地告誡人們:「封建毒素並不是林彪和『四人幫』帶來的,也不曾讓他們帶走。我們絕不能帶著封建流毒進入四個現代化的社會。」反封建的命題「五四」以來一直被中國知識分子所關注並為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回顧「文革」這段歷史時,巴金追根溯源,深挖其封建老根,表現了歷史的深度。《小狗包弟》抨擊十年動亂對生命體的破壞,力透紙背。在《談〈望鄉〉》、《小街》、《趙丹同志》以及他回顧自己60年的創作生涯的篇什中,作者從文藝創作、文藝的社會效應以及文藝人才的培養等問題上發表了精闢見解,探求我國社會主義文學藝術繁榮的真諦。

㈢ 巴金《隨想錄》的思想意義.

巴金直面「文革」帶來的災難,直面自己人格曾經出現的扭曲.他願意用真實的寫作,填補一度出現的精神空白.他在晚年終於寫作了在當代中國產生巨大影響的《隨想錄》,以此來履行一個知識分子應盡的歷史責任,從而達到了文學和思想的最後高峰.
《隨想錄》堪稱一本偉大的書.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經驗來傾心創作的.沒有對美好理想的追求,沒有對完美人格的追求,沒有高度嚴肅的歷史態度,老年巴金就不會動筆.他在《隨想錄》中痛苦回憶;他在《隨想錄》中深刻反思;他在《隨想錄》中重新開始青年時代的追求;他在《隨想錄》中完成了一個真實人格的塑造.
晚年的巴金在《隨想錄》一書中,以罕見的勇氣「說真話」,為中國知識分子樹立了一座豐碑.他對過去的反思,他追求真理的精神也贏得了文化界的尊敬.從《隨想錄》里,人們又見到了那個熟悉的巴金,他開始獨立思考而不再盲目聽命,掙脫思想枷鎖而不再畏首畏尾,直言中國過去「太不重視個人權利,缺乏民主與法制」,痛感「今天在我們社會里封建的流毒還很深,很廣,家長作風還占優勢.」集中批判「長官意志」.晚年的巴金在《隨想錄》一書中,以罕見的勇氣「說真話」,為中國知識分子樹立了一座豐碑.他對過去的反思,使得人們再度把晚年的巴金和青年的巴金聯系起來,他追求真理的精神也贏得了文化界的尊敬.
隨想錄》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經驗來傾心創作的.沒有對美好理想的追求,沒有對完美人格的追求,沒有高度嚴肅的歷史態度,老年巴金就不會動筆.他在《隨想錄》中痛苦回憶;他在《隨想錄》中深刻反思;他在《隨想錄》中重新開始青年時代的追求;他在《隨想錄》中完成了一個真實人格的塑造

㈣ 淺談巴金後期小說創作的思想主題和藝術風格論文

淺談巴金後期小說創作的思想主題和藝術風格論文

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大家肯定對論文都不陌生吧,論文是討論某種問題或研究某種問題的文章。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論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淺談巴金後期小說創作的思想主題和藝術風格論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論文摘要:

巴金創作於40年代的作品,要比三十年代更成熟。其作品《憩園》、《第四病室》、《寒夜》就藝術水平而言,都超過了《家》這樣的作品。尤其是《寒夜》,在巴金後期創作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其思想主題的多重意蘊及藝術風格的巨大變異,顯示了巴金小說的巨大美學價值。

論文關鍵詞:巴金;《寒夜》;冷靜縝密;復調。

人物介紹: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堯棠,另有筆名有佩竿、極樂、黑浪、春風等,字芾甘。漢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興。中國作家、翻譯家、社會活動家、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個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運動後,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響,並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開始了他個人的反封建斗爭。1923年巴金離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學,從此開始了他長達半個世紀的文學創作生涯。

巴金在文革後撰寫的《隨想錄》,內容朴實、感情真摯,充滿著作者的懺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譽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良心」。

一、由單一走向多重意蘊:

巴金後期小說的「復調」結構巴金在40年代,在風格上變得深沉,內涵復雜豐富。如果說早期作品都是單調小說,後期基本上都是復調小說。在作品中,總有多種意蘊和聲音。他仍然承續著前期的抒情性,但是,不象早期那樣浮躁,粗淺,激越。而是含蓄蘊籍,令人回腸盪氣。比如《憩園》抒情性比較強一些,但是,很委婉深切。之所以如此,就是內涵上比較豐富。一方面仍然是對封建大家庭的文化批判,另一方面卻是對人性自由、善良的渴望。還有作者個人化的對家族的情感因素。《第四病室》社會批判性很強,但是,也有人性透視和對善良、美好人性的渴望。尤其是意蘊豐富、技巧精湛的《寒夜》,可以說是巴金最圓滿的藝術精品。接下來筆者就以這部作品為例,來探討後期小說的深刻的思想主題和藝術風格的變異。

二、《寒夜》的多重意蘊

《寒夜》文字並不多,但內涵非常豐富。是社會批判、文化沖突、人性探索與人生思考的合一,現實、文化與人性、人生的三位一體。

1、巴金創作《寒夜》的一個巨大動力就是批判黑暗的社會現實,「寒夜」就是陰郁現實的象徵。作品是寫一個小家庭的悲劇,它不是來自巴金過去大家庭的生活資源,而是來自於自己小家庭的生活感受和想像。創作《寒夜》時,巴金新婚不久,還陶醉在幸福甜蜜之中。但是,他以一種卓越的想像力,寫出這樣一個動人的悲劇故事。故事發生在抗戰時期的重慶,人物很少,一對青年夫婦,一個婆婆,一個孩子。丈夫汪文宣性格軟弱,收入微薄,妻子曾樹生漂亮、開放,而婆婆卻守舊頑固。由於生存壓力,本來就存在的矛盾日益激化,婆媳之間沖突不斷升級,丈夫左右為難,精神極度痛苦,最後妻子離家出走,丈夫由於嚴重肺病,在抗戰勝利鑼鼓聲中痛苦死去。婆婆領著孩子離開家裡。結尾的時候,妻子曾樹生回到家裡,但是,人去屋空,她一個人在寒冷的月夜下徘徊。作品寫道:夜,的確太冷了。巴金把這種家庭悲劇和社會現實聯系在一起。正是國統區這種黑暗的現實造成了這種家破人亡的悲劇。後來,巴金為了解釋這部小說的社會意義,一再強調成書的時代背景,明確表示作品的目的是揭露抗戰前夕大後方政治黑暗和知識分子的痛苦處境。「那時社會上最活躍的是官僚資產階級,是那種利用職權囤積居奇,做黃白黑生意的人,他們官商結合,權利結合,像蛀蟲一樣把中國在戰爭中所剩下的一點元氣全部耗光。」作品中汪文宣的痛苦、失業及家庭的破碎,都和社會現實具有密切關系。

2、傳統文化與現代觀念的沖突

實際上,這種家庭悲劇也可以在文化上找到原因。

在這個家庭中,婆媳間的沖突是最重要的沖突。婆婆完全是舊式的,在她身上是傳統封建的家庭倫理觀念,而曾樹生卻是受過現代教育的新青年。婆婆總是用舊的觀念去衡量兒媳婦,媳婦由於無法接受這種陳舊的道德約束,於是雙方常有沖突,這導致這個家庭的破碎。

婆婆對於兒子和媳婦,就象中國所有非常傳統而狹隘的母親一樣,是那種偉大而自私的愛。但她同樣也以那種傳統的封建婦德審視曾樹生。在傳統婦德的尺度下,曾樹生這樣一個新派女性就是不守婦道的壞女人。她極端討厭、甚至憎恨兒子的妻子。她看不上曾樹生的生活方式,如跳舞、晚上與人應酬,化裝、穿漂亮的衣服等。她甚至對曾樹生和自己兒子的自由戀愛和婚姻都進行非常尖刻的嘲諷,「你不過是我兒子的姘頭,我是拿花轎接來的。」曾樹生自然難以忍受這樣辱罵,她說:「我告訴你,現在是民國三十三年,不是光緒宣統的時代了,我就不曾有過纏腳的福氣。」在更多的情況下,她不是和曾樹生正面沖突,而是通過汪文宣和曾樹生激烈沖突。她不是去理解、支持兒子和妻子的感情,而是破壞她們之間的感情。看到兒子和妻子的那種親密的感情,她不是感到欣慰,而是反感。兒子和妻子吵架,她不是希望他們兩個快點和好,而是幸災樂禍,甚至挑撥離間,添油加醋,慫恿兒子和妻子一刀兩斷。曾樹生和汪文宣吵架賭氣出走,她說是「私奔」,而且說她不可能回來,說:「要是我就登報離婚。」「我勸你死了心吧,現在新派女人,哪裡會長遠跟著你過這種苦日子啊!」「那個女人走了也好,將來抗戰勝利,有一天你發了財,還怕接不到女人。」兒子主動找妻子,她便生氣,認為兒子沒出息。兩個人的沖突最後到了那種有我沒她有她沒我的程度。曾樹生出走就和這種婆媳沖突具有更直接的關系。

3、人生思考與人性探索

這種家庭悲劇還蘊涵著巴金對人生、人性的.思考和探索。如果說婆婆與媳婦的沖突主要是新舊文化的沖突,那麼,夫妻之間的沖突就帶有更多人性、人生的內含。

造成這種家庭悲劇的最深層根源是生命沖突。汪文宣與曾樹生是兩種不同的生命狀態。汪文宣是枯萎頹敗,曾樹生卻是飽滿豐盈。他們之間並非因為缺乏感情而破裂。汪文宣和曾樹生的婚姻,並不是沒有愛情的婚姻。他們是自由戀愛結婚,在一起生活了14年。從作品中,我們完全可以看到,她們之間有很深的感情。曾樹生即使離家出走,也仍然惦念著家裡的丈夫和孩子,總是按時給家裡寄錢,寫信,最後又回到家裡。所以,關鍵不是他們之間的感情問題,而是生命狀態的問題。汪文宣已經喪失了男人的生命力量,這不僅是由於他身體的疾病,更重要的還是他的精神狀態。他僅僅剩下一個善良道德的空殼,除了善良忠厚,一無所有。他是那種在日常生活的壓力之下被磨去了生命力,不斷下滑沉淪的人。無論是社會上,還是在家庭中,他都缺乏應該有的獨立意志和力量,只是軟弱無力地隨波逐流。

在社會上,他雖然在工作上嚴肅認真,一絲不苟,但是,在事業上卻一無所成,甚至最後失業,靠妻子養活。他既沒有朋友,也無法獲得上級的認可。他的懦弱幾乎到了令人震驚的程度,大家湊錢請上司吃飯喝酒,他本來很拮據,絲毫沒有興趣,卻也不敢說不,拿出錢來,一起到酒店,強做歡樂。他帶著嚴重的肺結核病工作,總是咳嗽,但是,上司看他一眼,他就不敢咳嗽。在家庭也是同樣的軟弱的,他沒有能力處理好家庭糾紛,在妻子和母親沖突的時候,他左右為難,無所適從,除了痛苦,就是無奈。他的這種軟弱,已經使他喪失了一個男人的魅力。他經常瞪著一雙可憐的目光,在曾樹生的臉上尋求同情和理解,但是,曾樹生最無法忍受他的這種目光。他的母親總是咄咄逼人地排斥、否定曾樹生,而她面對母親的壓力時,或者是眼睛充滿淚水,或是痛苦呻吟,或者是企求的目光,或者沉默無語。他的善良道德可以說是一種對生命力的疲弱的補充,他試圖用道德來彌補生命力的不足,但是,他最終仍然無法維持愛情和家庭。曾樹生卻是那種生命力飽滿豐盈的女性。她活潑、漂亮,對生活有所渴望。但是,她並不是那種具有崇高理想的知識女性,而是那種世俗化的知識女性。她渴望的那種幸福,是一種世俗幸福。從這個角度看,《寒夜》就是關於一個懦弱的男人與一個漂亮的女性的愛情悲劇故事。

三、縝密冷靜的寫實風格

巴金前期是激情寫作,後期卻是冷靜敘述。《寒夜》最充分地體現了巴金後期小說的冷靜縝密的寫實風格。

巴金前期屬於「青春寫作」,其風格呈現出激情化的特點。《家》就是這樣的小說。情緒、感情成為作品最突出特點。熱情洋溢、坦率單純、酣暢淋漓,汪洋恣肆,行雲流水,他不求深刻雋永,不求繁復嚴謹,只求與讀者的感情溝通和共鳴。巴金在一九三一年四月寫的《激流》總序,短短只有一千字,卻不斷強調自己的愛和恨的感情特徵。愛和恨是一種感情的激流:「這激流永遠動盪著,並不曾有一個時候停止過,而且它也不能夠停止;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阻止它。在它的途中,它也曾發射出種種火花,這裡面有愛,有恨,有歡樂,也有痛苦。

這一切造成了一股奔騰的激流,具有排山倒海之勢,向著唯一的海流去。」一談到《家》,巴金就強調自己當時的愛和恨的感情。

愛和恨是作品的主要感情。在語言上,抒情性語言非常多,即使描寫性的語言,也具有很強的感情色彩。

在很大程度上,《家》就是依靠這種這種愛憎分明的激情反抗的力量而獲得了眾多的青年讀者。但是後期風格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日常生活細致描摹作品《寒夜》雖然以抗戰時期為背景,卻沒有重大的社會事件,而是寫普通的小人物及其日常生活。最主要是寫三個人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的矛盾沖突,這就決定了作品的縝密細致的敘述方式。日常生活本身就沒有什麼戲劇性,如果不是細致地描摹,作品就沒什麼寫的了。所謂細致,就是細節。作品以精彩的細節取勝,作品幾乎沒有大場景,都是日常生活細節構成。如作品開頭寫汪文宣由於和妻子吵架,妻子離去。他去妻子工作的銀行找妻子去,但是發現妻子正和一個男人出來,他想找妻子而又不敢的矛盾、復雜、痛苦的心理,懦弱的性格,在細節中充分顯示出來。

2、心理深度

優秀的小說總是要塑造人物性格的,《寒夜》中人物不多就三個人,但是,每個人物的性格都很豐滿,都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人物性格的成功,就是對人物心理的開掘。只有進入心理,才可能塑造性格。一般來說,中國古典小說,主要靠人物行動顯示心理,或者是細節描寫開掘心理。但是,現代小說往往直接進入人物的心理,更深入地開掘、描摹人的內心生活。《寒夜》主要是靠細節和心理開掘的深度來寫人物的。作品往往進入人物的內心世界,把人物復雜心理揭示出來。

比如整個第二部分,全部是汪文宣的心理活動。寫他做一個夢。在夢里,母親和妻子兩個人都爭奪他,他處在中間,非常痛苦。

四、余論

總而言之,巴金後期的小說創作尤其以《寒夜》為代表,體現了現代文學創作的又一高峰。特別是對人性的深度探索以及注重細節的描摹,展示了一顆偉大文學心靈的卓越的想像力和吞吐經驗的能力,其思想性和藝術性的有機統一折射出了永恆的文學魅力!

巴金的名言名句:

1、愛真理,忠實地生活,這是至上的生活態度。沒有一點虛偽,沒有一點寬恕,對自己忠實,對別人也忠實,你就可以做你自己的行為的裁判官。

2、戰士是永遠追求光明的,他並不躺在晴空下面享受陽光,卻在黑暗裡燃燒火炬,給人們照亮道路,使他們走向黎明。

3、要做一個在寒天送炭,在痛苦中安慰的人。

4、我絕不悲觀。我要爭取多活。我要為我們的社會主義祖國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息。

5、我的眼眶裡至今還積蓄著朋友們的淚,我的血管里至今還沸騰著朋友們的血。在我的胸膛里跳動的也不止是我個人的孤寂的心,而是許多朋友們的暖熱的心。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句。我是靠著友情才能夠活到現在的。

6、生命的意義在於付出,在於給予,而不在於接受,也不在於索取。

7、沉默容易使人跟朋友疏遠。熱烈的訴說和自由則使人們互相接近。

8、生如同日記,每人都想記下自己的經歷。但當他把記好的日記和他的誓言進行比較時,心情是何等謙卑啊!

9、我愛我的祖國,愛我的人民,離開了它,離開了他們,我就無法生存,更無法寫作。

10、財富並不「長宜子孫」,倘使不給他們一樣生活技能,不向他們指示一條生活道路,財富只能毀滅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氣質,要是它只消耗在個人的利益上面。

11、我常說我靠友情生活,友情是我的指路的明燈。

12、青春是無限地美麗,青年是人類的希望,也是我們祖國和人民的希望,這樣個信念,貫穿著我的全部作品。

13、「死」的逼近使人更寶貴「生」,更寶貴活著所能處理的光陰。人明白自己隨時都會死去,他更不肯浪費時間,他要在這有限的餘生里做好一些事情。

14、我在寫作中所走過的路與我在生活中所走的路是相同的。無論對於自己或者別人,我的態度都是忠實的。……我願意它們廣泛地被人閱讀,引起人們對光明的愛惜,對黑暗憎恨。……我的文章是寫給多數人讀的。我永遠說著我自己想說的話,我永遠盡我在黑暗中呼號的人的職責。

15、支配戰士的行動的是信仰。他能夠忍受一切艱難、痛苦,而達到他所選定的目標。

16、光輝的理想像明凈的水一樣洗去我心靈上的塵垢。

17、希望是人生之需要.人如沒有希望,何異江河乾涸了流水?

18、理想不拋棄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們會沐浴在理想的光輝之中。

19、我始終記住:青春是美麗的東西,而且對我來說它永遠是鼓舞的源泉。

20、隨著信念的指示做事情,事無論大小,我都會感到喜悅。

21、住了十載「牛棚」,我就有責任揭露那一場驚心動魄的大騙局,不讓子孫後代再遭災難。我邊寫,邊想,邊探索,愈寫下去,愈認真,也愈感痛苦。——《隨想錄》

22、朋友是永恆的,並沒有結束的時候。

23、這群青年有良心,有熱情,想做出些有利於大家的事情,為這個理想,他們就犧牲了他們個人的切。他們也許幼稚,也許常常犯錯誤,他們的努力也許不會有點效果。然而他們的犧牲精神,他們的英雄氣概,他們的潔白的心卻使得每個有良心的人都流下感激的眼淚。

參考文獻:

[ 1]米蘭·昆德拉.《小說的藝術》,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版.

[2]何艷萍.《從復調分析的角度看巴金後期小說創作》,《中州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

[3]孫隆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

[4]恩斯特·貝克爾.《拒斥死亡》,林和生譯,華夏出版社,2005.

;

㈤ 巴金的《隨想錄》有什麼審美特點

巴金《隨想錄》也凝聚和滲透著作家始終如一的審美追求。真實自然,質朴無華,是《隨想錄》特有的審美特徵。說真話,抒真情,使得他的文章在藝術上已完全脫去「做」的痕跡,而純粹是一種自然記錄。巴金說過:「藝術的最高境界是無技巧。」(《探索集•探索之三》)。它追求的是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一,是一種不顯雕琢痕跡的自然美、純朴美。他的許多「隨想」中,或直述其事,袒露情懷;或娓娓敘說,寓深沉於平淡;或夾敘夾議,情理交融,都能使人在潛移默化中獲得一種美的享受。但是,從總體上說《隨想錄》所秉承的,仍只是直抒胸臆的方式,能強烈地感受到作者激情的噴發與宣洩。在新時期散文觀念的更新,藝術個性的復甦,文體的探索與建設等方面,孫犁、蕭乾、冰心、楊絳、陳白塵、賈平凹、王英琦等作家作出了更大的貢獻。

㈥ 為什麼說巴金的《隨想錄》是其「一生的收支總賬」,是「作為我這一代作家留給

從中我們同時看到巴金用直白卻有穿透力的幾句話,說明了他要寫《隨想錄》的原因,我出了他內心充滿了恨與憤慨。從而又文章來吐露他內心的聲音。

㈦ 巴金的作品具有什麼樣的特點

從題材的選擇和處理這個角度探討巴金小說的創作個性,就會看到巴金小說題材的重要特點在於:以家庭生活題材為主,具有強烈的自傳性和題材的多樣性.這一特點體現了他的創作個性:偏愛並擅長表現家庭生活題材,縮影式地折射出時代的風貌.舉報補充回答: 巴金小說的抒情特色藉助於他的語言。作為語言大師,他的語言有自己的特色。他的語言樸素、明朗、歐化,親切自然,本色而熱情。而悲劇性的故事通過作者巴金樸素、明朗、歐化的語言敘述出來,真摯強烈的感情表達出來,就形成了巴金小說創作的獨特的美學特徵。巴金的代表作,在幾代讀者中最具影響的作品是《家》、《春》、《秋》(即〈激流三部曲〉)。這部 蜚聲海內外的長篇巨制,通過一個大家庭的沒落和分化,描繪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潰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變舊生活的偉大力量。作者對題材熟悉和感受的親切,使作品獲得了巨大的震撼力。在動盪、巨變、大浪淘沙的年代裡,《家》、《春》、《秋》奏起的時代進行曲,在對青年進行反封建的啟蒙教育方面,曾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別是其中的《家》,起的作用更大。中國的封建社會延續了兩千年,反封建的任務異常艱巨。二百多年前,偉大的曹雪芹寫了《紅樓夢》,成為不朽的世界文學名著。巴金的《家、》《春》、《秋》是繼《紅樓夢》之後,描寫封建舊家庭敗落的最優秀的小說。

藝術上,這3部長篇也是巴金全部作品中成就最顯著的作品。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同一類人物也有很細微差別。巴金不是憑客觀冷靜地描寫取勝,而是靠澎湃的激情折服人。他的小說,人物眾多,頭緒紛繁,卻寫得有條不紊,起伏有致。新時期寫的《隨想錄》轟動文壇,活畫出一位心地坦誠的作家的純潔靈魂。《家》、《春》、《秋》和《寒夜》早已拍成電影,飲譽國內外。

㈧ 誰能以<懷念蕭珊>為例,分析巴金寫作的藝術特點

看了上面這段,感覺寫得不差,但卻浮華地一味堆砌辭藻。作者儼然以專家自居,卻走上了巴金最反對的寫作道路,而且回答也不符合題意,總歸是什麼地方抄來的。

個人認為《懷念蕭珊》反映出了巴金晚年作品的幾個藝術特點:
1.文字平淡,敘事平實。
客觀地說,人到晚年,才氣肯定不如年輕的時代,但此時寫作上最大的優勢應該在於淡定。平直地記錄自己生活中的「瑣事」,看似毫無技巧,有時也許反是最大的技巧,讓讀者讀得塌實,靜謐。
2.揚棄浮躁,沉澱深邃。
妻子去世已經有六年時間,這給了巴金在感情上充分的沉澱,那些瑣碎的、膚淺的已經被揚棄,留下的東西都是感情最深沉的部分。這其中有妻子對自己的愛,自己對她的深厚情感,以及她走後留下的無限遺憾。
3.敢說真話,不斷反思
巴金的《隨想錄》一直不忘的主題,就是對過去20年生活的回顧和總結,他雖然愛著自己的妻子,但更在反思妻子過早離開的原因,其中同樣不乏作者深刻的自我剖析,具體我就不說了,讀過的人都會明白。

㈨ 巴金《隨想錄》有誰讀過有何感想

讀書周報 -> 新聞報道

傷逝——懷念巴金老人
2005-10-28 作者:黃裳

■黃裳

十月十七日晚飯後,我正在電視機前觀看神舟六號飛船勝利返回的新聞。電話傳來了巴老逝世的消息。我沒有吃驚,依舊平靜地看完電視。可是上床休息卻一夜無眠,六十年來與巴老往還的往事,紛至沓來,次第上心,不能自已。真是沒有法子。想想只有將這些如塵的記憶片斷,捉到紙面上來,作為對老人的紀念,才能獲得心的平靜。

我最早見到巴金,是1942年冬,在重慶。當時我隻身入蜀,舉目無親,只帶了他的三哥、我的老師李林的一紙便條,把我介紹給他。便條上什麼都不敢寫,只報告平安而已。巴金的話不多,但卻熱情地接待了我。記得曾介紹我去吳朗西在沙坪壩開的一家寄售商行,賣去了一件大衣,作為生活費。他還將我所寫的旅行記事散文,介紹給「旅行雜志」。得到在重慶的第一筆稿費。

我們見面不多,不過兩三次。談話也簡短。這以後,我就走到軍中,當一名翻譯官。在昆明、貴陽、印度都曾收到他的來信,都是商量把我發表過的散文收集起來的事。他也真不怕麻煩,為一個年輕人做這些瑣碎的事。最後編輯成書,就是由他以編委身份,收入中華書局的「中華文藝叢刊」的《錦帆集》,時在1946年。這是我的第一本書。沒有他,我不會走上文壇。

這以後,就是編入文化生活出版社的「文學叢刊」的《錦帆集外》,他是出版社的總編輯。取回原稿一看,著實令我吃驚而臉紅。那些零亂的底稿,一一都由他用紅筆改定,連標點也不放過。例如我喜歡寫的「里」字,也一一改成「�」字。從此我才懂得做編輯工作的責任與辛苦。當時他已是名作家,卻肯埋頭做這些「小事」。想來從他身上受到的教育、影響又何只此一端。他是大作家,又是偉大的組織者,從他手中推薦了多少新人,為文壇添加了如許新生力量,這許多,都是在默默無言中完成的。

1946年後,他定居上海盧灣區的淮海坊59號。這時我已成為他家的常客。因工作忙碌,我不常回家吃飯,經常在他家晚餐,幾如家人。飯後聊天,往往至夜深。女主人蕭珊好客,59號簡直成了一處沙龍。文藝界的朋友絡繹不斷,在他家可以遇到五湖四海不同流派、不同地域的作家,作為小字輩,我認識了不少前輩作家。所謂「小字輩」,是指蕭珊西南聯大的一群同學,如穆旦、汪曾祺、劉北汜等。巴金工作忙,總躲在三樓卧室里譯作,只在飯時才由蕭珊叫他下來。我們當面都稱他為「李先生」或「巴先生」,背後則叫他「老巴」。「小字輩」們有時請蕭珊出去看電影、坐DD』S,靳以就說我們是蕭珊的衛星。我還曾約他們全家到嘉興、蘇州去玩過,巴金高興地參加。1956年我重訪重慶,在米亭子書攤上買得巴金祖父的木刻本詩集,回滬後送給他,他十分高興。巴金是喜歡旅遊的,不只是對杭州情有獨鍾。

巴金也喜歡坐咖啡館,隨意聊天。沒有什麼鄭重的話題。他沒有宣傳過什麼「主義」,對文學批評也並不看重,雖然他和李健吾有深摯的友誼。他也偶爾對某些作品作些評價。我問過他,最出色的譯本是哪一部,他脫口而出地答道,「魯迅譯的《死魂靈》」。他還說過胡適的白話文寫得好,一清如水。他對徐懋庸是有意見的,但從未聽他背後的議論。

巴金也有激動的時候。一次他和吳朗西、朱洗等在家裡討論什麼問題,大概是有關文化生活出版社,大聲爭論,我枯坐一旁,聽不懂也無從插嘴。

他還關心過我的戀愛生活,出謀劃策。後來先室之喪,在告別儀式上,我發現有一隻署名「老友巴金」的花圈,著實令我感動,其時他住在醫院已好幾年了。

為李林墓碑設計,我曾提出請馬夷初寫墓碑,被他立即否決了。後來是請錢君�設計的。

他喜歡買書,也喜歡贈書。我陪他走過不少西文舊書店,店夥都和他熟識,有好書都留給他。他的版稅收入,大半都花在買書上。他喜歡將新出的書送給朋友,不論是自著還是別人的作品。因為經常見面,所以得到他簽贈的書很多,有些是新刊的小冊子,後來很難搜全了。至於大部頭如「全集」「選集」,更是高興地持贈,彷彿是誇示自己新生的孩子似的遞過來。他的譯文集曾有香港三聯版,印得很精緻。後來又出了台灣版,大本精裝一疊,又歡喜地取來相贈。最後是「人文」本的譯文全集。他實在又是一位出色的、成果累累的大翻譯家。我最喜讀的是他譯的赫爾岑的《一個家庭的戲劇》,是一部難得的譯品。我喜歡搜集親近師友的著作,力求其全。不知何以不為某些人理解,加以譏嘲,真不可解。他遷居武康路宅時,我曾幫他搬過書,一束束洋書,搬上二樓他的書房,吃力得很。他真是位大藏書家,浩如煙海的卷冊,生前多已捐贈各大圖書館。他還有個遺願,想完成一座「堯林圖書館」,紀念三哥。我多次看到新華書店按時給他送來新出的圖書,一次就是幾十百冊。可見他愛書的豪情。

有人認為,巴金當了好幾屆政協副主席,又當了多年作家協會主席,就認為他當了官。其實我覺得他對當官毫無興趣。雖然在醫院病房門口總有幾位戰士在衛護,出遊時有車隊,浩浩盪盪,對這些他都覺得沒有什麼意思。平常閑談,也從不涉及官場。在我的記憶中,只記得他曾提起周揚曾勸他入黨,也就是閑談中的一句話,沒有深論。他多次去北京,也會見過高端政要,他都沒有細說,只有胡耀邦請他吃飯,他說得較詳,也有興趣。

他喜歡西湖,晚年曾多次到杭州休養。1983年秋,還從杭州到魯迅的故鄉紹興去過一次,我與內人陪同前去,黃河清(源)也同行。他的興致好得很,雖腿腳不便,也還到了禹陵;在三味書屋坐進魯迅當年讀書桌的小凳子,頑態可掬。在百草園照了像,是他晚年最從容、最健康也照得最好的一幀。

一次單位搞個人鑒定,我請他給我提意見,他指出我「拚命要錢」是大缺點。這批評是確切的。因為買舊書,錢總是不夠用。於是預支版稅算稿費,編書也要編輯費(如《新時代文叢》),無所不用其極。為了買書,一次還向蕭珊借過三百元,自然沒幾天就還了。可見他對我的批評也是說真話的。大型文學刊物《收獲》一直是他主持著,八十年代我給《收獲》寫稿,沒有一次退稿。但有兩次小事可以看出他的處事風格。我有一篇「過去的足跡」,是寫吳晗的。篇末有許多文字被他一刀砍掉了。還有一篇當中有對老友不敬的話,也被他刪去了。兩次都沒有同我商量,只是由編輯轉告,對第二篇的處理,說明將來編集時可以補入。我非常佩服他這種處事風格。覺得有如在大樹密蔭之下安坐,是一種幸福。

他總是勸朋友多寫,多留下些東西。他苦口婆心地勸曹禺完成劇本《橋》,在病房裡也是如此。他對我也總是勉勵,每次見面幾乎都希望我多寫。回思往事,至今不敢懈怠。

他晚年完成的巨作《隨想錄》,在香港《大公報》的副刊「大公園」連載,曾引起一些流言蜚語。我也在「大公園」上寫了一篇讀後感(收入《榆下說書》),他曾當面稱贊我說得好。這是少見的誇獎。不是說文章寫得如何好,只是可見一時輿論風氣而已。《隨想錄》陸續發表,不同意見也層出不窮。一時風雲雷雨,作者的感受就像在太空飛行的航空員一般。但我在閑談中從未見他有任何錶露,沉著得可驚。所有細節我都是從側面了解的。

寫到這里,來了一位記者,問起許多古怪的問題,小故事,關於巴金的「小故事」,我回答不出,手足無措。好容易送走了客人,拿起一本《隨想錄》來讀,隨手一翻,翻到一篇「大鏡子」,讀罷身心通泰,寫得好,是上好的散文,也是上好的雜文。文章中有這樣幾句話,「我不需要悼詞,我都不願意聽別人對著我的骨灰盒講好話」。好像正像兩天前他講的話。我記起他曾對我說,《隨想錄》就是當作遺囑來寫的。當時著實吃了一驚,覺得刺耳,也手足無措過。現在想來,他並不曾說謊。《隨想錄》就是一本講真話的書,雖然有的人讀了不舒服,但她要存在下去,直到謊言絕跡那一天為止,她也就自然滅亡了。

「文革」後期我陪黃永玉到武康路訪問過一次巴金,這是睽隔了十多年後第一次相見,使我出驚的是,他的頭發全白了。永玉是帶了沈從文的問候來的。他一家都住在樓下的客廳里,別的房間全封了。蕭珊不久前過世,他的神情落寞得很,話更少了。我們坐了一會就告辭了。得以從容訪問長談則是八十年代初期前後。

巴老逝世,是中國文學界的大損失,損失了一位領軍的人物。他享年一百零一歲,但依然站在時代前面。記得過去談天時,我曾對新出現的作者文字不講究,不夠洗練、不夠純熟而不滿,他立即反駁,為新生力量辯護,像老母雞保護雞雛似的。他是新生者的保護者,是前進道路上的領路人。他的兩項遺願,一是現代文學館的建立,現在已初步建成,日益壯大;另一項是「文革博物館」的實現,雖然八字還沒有一撇,但倡議確已得到廣泛的擁護、認同。應可無憾。匆匆急就,寫此小文,以為巴老紀念。擲筆惘然。

二○○五·十·十九

1991年黃裳和巴金在巴金寓所談天

偉大的藝術是可以把人與人之間距離縮小的

[同輩後輩憶巴金]

我今天帶來一束鮮花卻沒有地方獻,我就是這種心情

我是十四五歲時開始讀他的作品,應該說我的成長是跟著巴老的文學作品,吸收他的智慧,吸收他的營養。大概是1921年,我的叔叔郁達夫從日本回來住在我們家,我只有五六歲,他的創造社的書放在我們家裡。他離開之後,我開始讀書,一直很方便地看創造社出版的書。同時也就開始接觸到巴老的作品,就是我十四五歲的時候,上世紀30年代初期。所以我等於是受巴老的文學的哺育而成長起來的。

現在我們對巴老的紀念,千言萬語我覺得不如一句最簡單的話,他就是我們大家的良心。我們想到他,就要捫心自問,我做了什麼好事壞事。他是我們民族的良心。想到他,我們就會更熱愛我們的父母,熱愛我們的孩子,熱愛我們的朋友,想到他,我們就不敢做壞事。所以今天,我們紀念他,我們應該會想到很多,但是我一時什麼都說不出來。

我知道他所痛苦的一件壞事,就是文化大革命。痛苦給他自己、給他的親人、給他的時代、給他的朋友帶來的不幸。因此,他就念念不忘,要讓大家都記得這一段歷史。所以他說過應該建立文革博物館。巴金一百歲紀念日的時候,在北京現代文學館舉行過一個展覽會,我們大家都參加,丁聰有一個作品,我也有一個作品。我就畫了他的像,晚年的像,當然不像丁聰那個像被普遍轉載。我的像主要的主題就是寫了他這句話,我們應該建立文革博物館。我覺得今天來說,就是他最大的遺囑,就看我們什麼時候能夠實現。我覺得最容易實現的,就是從小處做起。當我們還沒有遺忘的時候,注意把這些材料收集起來。

讀了他的《隨想錄》,我都不好、不敢用任何形容詞,那是一部偉大的作品,是時代的痛苦的偉大作品。

■郁風(女著名畫家)(本報記者孫飛翔根據錄音整理)

巴金代表中國和世界、全人類不可摧毀的一種偉大精神

巴金,一個世紀的見證者,留下了他真實的記錄。一個真理的追求者,留下了他不斷追求,包括走彎路的記錄,給歷史,給後人。

巴金老人,以101歲的高齡,進入歷史,回歸自然,到先他離去的蕭珊那裡去了。這符合古人所說的「喜喪」,是應該點紅蠟燭的。

巴金晚年纏綿病榻,就如他在1997年入院的時候說的,「從現在起,我是為你們活著了」。在祝賀巴金百年壽辰的時候,竟然把他「說真話」和「建立文革博物館」視為禁忌。請想一想,抽去了這兩條的巴金,還是我們熟悉的巴金么?現在巴金撒手而去,也可以說是從壽則多辱的桎梏下解脫出來。在這個意義上,巴金作為一個偉大的生命個體,他終於獲得了自由。

巴金的一生,給我們留下了豐厚的、沉甸甸的精神遺產。接近這份遺產,清點這份遺產,繼承這份遺產,是我們的權利也是我們的義務。這首先是思想界、文化界同仁要做的事情。今天開幕的學術研討會,也正是有關的大量工作的一部分。我想,切切實實做好這些工作,才是對巴金最好的紀念。

我自己從小學生的時候初讀巴金的散文、小說和圖畫,60多年來,隨著時代曲折變遷的影響,在認識巴金上,經歷了一個不斷升華的過程。我以為紀念巴金,至少不要違背他老人家的遺願。關於巴金的社會理想、人格理想,他畢生所追求、老而彌堅的願望,哪些實現了,哪些沒有實現,在這里,我不用多說。巴金晚年具體的遺願,我聽說過的有這樣幾個,一個是把骨灰與蕭珊的並到一起,這我想是能夠如願的。還有一個是上世紀70年代末他就開始希望建立的現代文學館,現在是硬體有了一定的規模,也許老人可以稍稍安息。不過,據我看到的,文學館院子當中,五四運動代表性文化名人的塑像缺少了胡適、陳獨秀。缺少了這兩大先行者和驍將的形象,巴金老人如果知道自然又會感到不安。

不可迴避的是,巴金在文革後復出,拼著老命實踐的「說真話」,盡管他留下了幾十萬言的《隨想錄》、《真話集》,但從更廣的視角看,開拓並且營造一個可以讓真話暢通無阻的空間,使「說真話」成為社會氛圍和普遍心態,不受阻撓,不受窒息,不受遮蔽和歪曲,還有一個長遠的距離。

巴金是屬於民間的,巴金是屬於讀者的。巴金,這個響亮的名字,不但標志著宇宙中一顆小行星,更代表中國和世界、全人類不可摧毀的一種偉大精神,那就是在巴金一生中貫徹始終的反專制、爭自由的精神。因此我說,巴金沒有離去,他永遠在我們中間。

■邵燕祥(著名作家詩人)(本報記者孫飛翔根據錄音整理)

[媒體人士看巴金]

他總是和時代脈搏相連

受訪人:李輝 長期研究巴金,傳記文學作家,人民日報文藝部主任記者

最後這6年,事實上巴金都是在病床上度過,生命還在,但是與這個時代已經不是有直接的關聯了。因為他已經不能夠發表作品了,而作家是要靠作品說話的。

巴金的高峰在上個世紀80年代寫《隨想錄》期間,作品體現了他真正的價值,即參與社會,影響時代,干預生活,這些才是巴金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

其實巴金本人一生都處在矛盾之中,真正想做的事情事實上最後都沒有做成。比如他早年想離開家庭,批判家庭,但是他事實上是一個家庭觀念很重的人。

我發現巴金的性格就是這樣,永遠在思考,一直很痛苦,在想問題。他總是對不能夠達到他的理想,有一種憂郁,有一種不滿,但是他又完全不能夠控制進程。他很多想表達的東西其實已經在作品裡了。

巴金是一個很低調的人,但恰恰是這樣的人,又被時代賦予了最高的地位,成為偶像,而這又並不是巴金所願意的。

從文學的成就上,當然魯迅、沈從文,包括曹禺,都要超過巴金。但從綜合的文化貢獻來講,巴金的地位也是別人無可取代的。

巴金生活的時間跨度大,他能夠在兩個不同的時代都產生巨大的社會影響。比如早年的《家》、《春》、《秋》三部曲,他是以文學作品影響社會;到《隨想錄》時,他則是以文學隨筆、政論對社會產生影響,所以,如果說巴金是「與時俱進」的話,可以理解為他總是和時代脈搏相連。■本報記者陸成鋼

他走了 仍是一個榜樣

受訪人:徐開壘 巴金摯友、文匯報高級編輯、《巴金傳》作者「我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就認識巴老了,他對我們這代人影響很大,而他的去世對我們這代人的打擊也特別大。」徐開壘今年已是84歲高齡,他與巴金的交往更持續了超過半個世紀。

「1940年6月1日,我在《申報》副刊上發表了有關《秋》的讀後感。那時,我還在上中學,和當時許許多多年輕人一樣,受到巴金作品的深刻影響,無論是創作還是人格塑造上。」

「巴老對年輕人寫作非常鼓勵。我那個時候做過報社的文學編輯。有時候,他會把一些初出茅廬的青年作家的優秀作品推薦到我這里發表。」徐開壘回憶說。此後,他寫過多篇「巴金訪問記」以及與巴金有關的傳記和評論文章,並首次為其寫成50萬字的《巴金傳》。

徐開壘對記者表示:「記錄巴金,是我一生的幸運。現在,我越來越感到,他的存在,就是一種力量,不僅於我,更是對整個社會。」

「人們可以從巴老那裡獲取溫暖。」在徐開壘看來,巴金最終稱得上是一個「完人」,也許並非完美,但十分完整。

盡管對於他的文學技巧,很多人還持有不同的觀點,盡管在特殊年代,他也生產過一些「廢品」,但是他的百年歲月貫穿於中國近現代的兩次社會轉型中,每個時期他都不是最典型的,但從整個過程看就是代表,代表了在風口浪尖的時代知識分子的表現。■本報記者陸成鋼

[國外學者論巴金]

《隨想錄》中的反思非常符合也經歷過不少政治動盪的俄國讀者的心情

受訪人:羅季奧諾夫(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東方系副主任、教授):

俄羅斯學者羅季奧諾夫對記者說的第一句話就語出驚人。他說,在剛剛告別巴老的今天,我們熱愛、贊賞巴金先生的同時,有時候也應該否定巴金。應該否定的是「我所做的一切應該屬於中國人民」這句話,因為巴金先生他屬於全人類,他的偉大人格必定為全人類留下偉大榜樣。

巴金先生熟悉和偏愛俄蘇文學,並在翻譯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假如這位傑出中國作家的文學遺產沒有流傳到俄羅斯,那就是極大的不公平。毋庸諱言,在一定的時間內,這一不公平確實存在過。巴金的最早俄譯本是1954年才發表的,1955年才有了一篇介紹巴老創作的論文,而在那時,巴金早已被認為是中國新文學巨匠,並成為一代中國青年的崇拜偶像。之後就是巴金、老舍、葉聖陶的時代,他們的作品很快贏得了廣大蘇聯讀者的心。

羅季奧諾夫說,巴金作品翻譯的推動,一定程度上也在於巴金1954年到莫斯科參加紀念契訶夫逝世50周年紀念活動。1956年前蘇聯有了巴金代表作《家》的譯文,印刷量為9萬冊。蘇聯讀者從此逐步認識了巴金上個世紀30年代的代表作品。巴金作品主人公極富正義感、其道德上的清白、公正的全人類感情、自我犧牲的能力、對真理的追求,作者的語言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雖然巴金的小說在社會批評方面很尖銳,但是他沒有當時幻想文學所流行的說空話和狹窄的政治服從疾病。

不過,60年代中蘇關系的破裂給巴金在內的中國文學翻譯傳播造成了非常負面的影響。下一本巴老的俄文選集出現在1991年,隔了32年才發表。他的《隨想錄》等作品中的反思,非常符合也經歷過不少政治動盪的俄國讀者的心情。巴金作為文學藝術家,在文學創作上選擇了自己的道路。在俄羅斯漢學教育中,對巴金的認識是漢學家培養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巴金一直愛俄羅斯,俄羅斯也會一直、永遠愛巴金。

怎樣評價巴金,一半歸巴金本身,一半歸讀者

受訪人:坂井洋史(日本一橋大學言語社會研究科教授):

16年來,坂井洋史參加了每一屆的巴金研討會,「這樣的國外學者可能就我一個。」坂井洋史對記者說,「嘉興這個地方我來過3次,很喜歡這里,1990年我才知道這里是巴金的祖籍。嘉興擁有很多人文財富,在現代文學史上有名的作家很多很多。」

在第八屆巴金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坂井洋史是幾位會議主持人中的一位,他普通話的嫻熟讓記者與之交流一點也不困難。

「我印象中巴金是個和藹可親、人格富有魅力、表面上很隨和但骨頭很硬的一個人,一個不妥協、對現實抗爭的人。日本曾經掀起『巴金熱』,原因在於他是一個隨和、熱情的人,他曾在日本朝日講堂講演。他有人格的魅力,讓哪怕是第一次見面也能吸引人。」

坂井洋史說,我28年前初學中文時,就喜歡看巴金的《家》、《春》、《秋》。我最喜歡《憩園》這部作品,不僅反映了他早期的理想,小說文本也非常成熟,放在當時世界文學中看也是第一流的。

「應該培養新一代的年輕人研究巴金。怎麼樣解讀巴金,怎麼樣評價巴金,一半歸到巴金本身,一半歸到讀者。大家要努力給巴金一個比較符合實際的評價。」

藝術最大的價值是人與人之間心靈的溝通

受訪人:朴蘭英(女韓國水原大學中國語科教授):

和所有韓國人的謙遜、彬彬有禮一樣,朴蘭英教授接受采訪時的細聲慢語給人很強的親切感。「我大學念書第一個學期見到巴金的小說《家》,他在序文中引用羅曼·羅蘭的話『人生不是悲劇,而是搏鬥』。他的樂觀世界觀很鼓勵我積極面對現實世界中的問題。他自己說他15歲時讀了《告少年》以後,他找到人生終生的理想。我也是15歲時讀《藝術論》,書中說『偉大的藝術是可以把人與人之間距離縮小的,否則藝術的技巧再高明也是沒有價值的』。我也覺得藝術最大的價值是人與人之間心靈的溝通,巴金作品給了我這樣的感受。」

1985年,朴蘭英在香港中文大學念博士的時候,巴金被中文大學授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朴蘭英在那裡第一次看到了他。朴蘭英感到「文如其人,人如其文」,用在巴金身上很貼切,巴金是一個與他作品相同的人。

「昨天我也在上海參加送別巴金。很多很多人參加,我覺得很驚訝。在韓國,再有名的文學家去世,也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大多數人都是自發參加的么?」(得到記者肯定的答復。)朴蘭英說,巴金作品能吸引我,是他的思想性。巴金說過,「強權的滅亡是必然的,那是壓制個人的自由,追求自由是人類的本質。」他自己強調自由平等,把世界建成一個自由平等、萬人享有的社會。他的整個人生就是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本報記者孫飛翔)

2005年10月28日

㈩ 如何評價巴金《隨想錄》的寫作水平和文學價值

我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的,大學時就知道了巴金,在教科書上了解了它的文學地位和意義。但是,巴金的《隨想錄》是我一直沒有勇氣看的一部書籍,直到近來才敢看。敢直面痛楚,並希望自己的痛楚能夠給他人以借鑒。這不是常人可以做到的,任何一個稍有私心的人都做不到!但是,巴金,做到了。巴金,有一顆赤誠之心。為此,我個人,對巴金,是無比敬愛的。至於語言風格,本來就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對我來說,哪種語言風格,都有自己的獨特韻味。不過,不要因為普通話說的不標准,就不聽內容和思想了。

閱讀全文

與隨想錄的藝術特徵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4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