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糖畫的幾個問題 ①發現地點 ②材料 ③特點 ④文化含義 ⑤目前狀況 ⑥保護建議
糖畫,是以糖為材料來進行造型的。所用的工具僅一勺一鏟,糖料一般是紅、白糖加上少許飴糖放在爐子上用文火熬制,熬到可以牽絲時即可以用來澆鑄造型了。在繪製造型時,由藝人用小湯勺舀起溶化了的糖汁,在石板上飛快地來回澆鑄,畫出造型,民間藝人的手上功夫便是造型的關鍵。當造型完成後,隨即用小鏟刀將糖畫鏟起,粘上竹簽。
據考,糖畫起源於明代的「糖丞相」。清代小說家褚人獲的《堅瓠補集》里載,明俗每新祀神,「熔就糖」,印鑄成各種動物及人物作為祀品,所鑄人物「袍笏軒昂」,儼然文臣武將,故時戲稱為「糖丞相」。
到了清代,糖畫更加流行,製作技藝日趨精妙,題材也更加廣泛,多為龍、鳳、魚、猴等普通大眾喜聞樂見的吉祥圖案。《堅瓠補集》中有一首詩,真實記錄了糖畫盛行的情況:「熔就糖霜丞相呼,賓筵排列勢非孤;蘇秦錄我言甘也,林甫為人口蜜腹。霉雨還潮幾屈膝,香風送暖得全膚;紙糊閣老尋常事,糖丞來年亦紙糊。」 後來,四川民間藝人又將中國皮影、民間剪紙等姊妹藝術的造型手法融於一體,不用印鑄模具,而改為直接操小銅勺,舀糖液繪出皮影圖案,逐漸演變發展成為今日的糖畫藝術。
關於糖畫,還有一個更加生動有趣的民間故事。據糖畫老藝人白世雲、樊德然、黎永成等回憶,相傳唐代四川大詩人陳子昂在家鄉時,很喜歡吃黃糖(蔗糖),不過他的吃法卻與眾不同。一代才子會首先將糖溶化,在清潔光滑的桌面上倒鑄成各種小動物及各種花卉圖案,待凝固後拿在手上,一面賞玩一麵食用,自覺雅趣脫俗。
後來陳子昂到京城長安游學求官,因初到京師人地兩生,只做了一個小吏。閑暇無事時,便用從家鄉帶去的黃糖如法炮製,以度閑暇。一天,陳子昂正在賞玩自己的「作品」。誰知宮中太監帶著小太子路過,小太子看見陳子昂手中的小動物,便吵著要。太監問明這些小動物是用糖做的時,便要了幾個給太子,歡歡喜喜回宮去了。誰知回宮後小太子將糖吃完了,哭著吵著還要,驚動了皇上,太監只好上前如實回稟。皇上聽完原委,立即下詔宣陳子昂進宮,並要他當場表演。
陳子昂便將帶去的黃糖溶化,在光潔的桌面上倒了一枚銅錢,用一支竹筷粘上送到小太子手中,小太子立即破啼為笑。皇上心中一高興,脫口說出「糖餅(兒)」兩字,這就是「糖餅(兒)」這一名稱的由來。由此陳子昂便得到了升遷,官至右拾遺。
後來,陳子昂解衣歸里後,為了紀念皇上的恩遇,同時也因閑居無聊,便收了幾個徒弟傳授此技。這些徒弟又傳徒弟,並將它傳向四方。有的乾脆以此為業,走邨串鄉做起糖餅兒生意來。這糖餅兒生意雖小,但因曾得到過皇帝的賞識,所以生意十分興隆,學的人越來越多,並代代相傳,這一技藝從此就流傳下來。
現在從事糖畫行當的人數較過去有所下降,但糖畫的這種魅力逐漸又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和關注,目前它已被列入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糖畫藝人的地位也日益提升,以蔡樹全為代表的一些藝人們通過各種形式被認可。蔡樹全現為四川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常務理事。出生於四川糖藝世家的他,先後在國內各大都市及日本、德國、西班牙、新加坡等地作糖畫表演。其作品及藝術成就在國內外近百家報刊、電視台作過宣傳及專題報道,並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被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委員會授予「國際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
㈡ 成都糖畫的傳承保護
1996年,為了對廣泛流傳於四川民間的糖畫藝術進行調查和整理,成都市錦江區成立了民間糖畫藝術協會,並提出「立足四川,走向全國,沖出亞洲」的口號,目的是繼承和發揚這一獨特的民間手工技藝。從協會成立以來,已有許多著名的糖畫藝人在對外文化交流中展示了自己的技藝和才華,比如協會藝人蔡樹全、徐淑華、樊德然、陳昌吉等就先後赴日本、德國、法國、西班牙、新加坡、馬來西亞、汶萊、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獻藝,獲得了當地觀眾熱烈的掌聲和高度的贊許。
1989年,著名糖畫藝人蔡樹全等人又創造性地將糖畫和彩燈藝術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從而創造出轟動一時的《糖龍》絕品,該作品長16米,用糖近2噸,在第20屆成都燈會上獲得一等獎,成為觀眾最喜愛的一件藝術作品。後來《糖龍》又先後到北京、廣州、深圳、福建、武漢、昆明、青島等地表演展出,受到中央領導和普通觀眾的一致稱贊,還獲得過在山東淄博舉辦的全中國花燈邀請賽一等獎。
1993年,成都市錦江區被中國文化部授予「民間糖畫藝術之鄉」的稱號。糖畫給人們留下了豐富和美好的想像,無論在廟會、集市還是普通的街巷中,它都是最受歡迎的漢族手工技藝之一。 2008年,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㈢ 糖畫怎麼做表面沒有貼感
糖畫做表面沒有貼感製作方式如下:
1、在進行繪製糖人之前要先熬糖。熬糖前先准備一塊大理石板,上面刷上油,油刷得要薄一些,這樣可以防止糖粘在大理石板上。
2、把一個銅鍋放在火上,加入適量清水,再放入白砂糖。水與糖的比例是2比1。也就是說放兩份水,放一份白砂糖。白砂糖放入以後要輕輕攪動一下,防止粘底。水溫要逐漸升高,為的是利於糖溶解在水中。
3、水開之後,把水蒸汽排到空氣中。這時,糖液的溫度逐漸變高,糖液中的水分逐漸減少。可以看到,糖液開始起大泡了。這是因為糖液中的水份少了,糖液的張力就大了。空氣在排放的過程中,會在糖面上起一些大泡。這時候溫度還不夠。
4、熬糖的合適溫度是色澤稍微變黃,大泡變為小泡就差不多了。熬糖的目的是把糖液攤成糖片,以便在糖畫繪制中使用。待顏色變黃,泡也變小了,火候就差不多了,趁熱把它倒在大理石板上。
5、糖液倒在大理石板上之後就會冷卻、凝固。待糖液完全凝固後,把糖片切碎,收入盤中。質量好的糖塊在常溫下,半個月都不會溶化。這樣熬制出的糖透明度較高,非常脆,不粘手,不滴油,不流液,才能作為繪製糖畫的材料。
6、 在繪製糖畫之前,首先要化糖。化糖就是把准備好的糖塊放在糖鍋內溶化。
7、溶化糖要用小火,火大了糖就會焦。用溫火將糖慢慢溶解,當糖完全溶解後就可以繪畫了。
糖畫
糖畫顧名思義就是以糖做成的畫,亦糖亦畫可觀可食。民間俗稱「倒糖人兒」「倒糖餅兒」或「糖燈影兒」。這一頗具四川地方特色的工藝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據考,它起源於明代的「糖丞相」,褚人獲《堅瓠補集》載,明俗每新祀神,「熔就糖」,印鑄成各種動物及人物作為祀品,所鑄人物「袍笏軒昂」,儼然文臣武將,故時戲稱為「糖丞相」。
後來,四川民間藝人又將中國皮影、民間剪紙等姊妹藝術的造型手法融於一體,不用印鑄模具,而改為直接操小銅勺,舀糖液繪出皮影圖案,逐漸演變發展成為今日的糖畫藝術。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