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雕刻發型的書法藝術有哪些

雕刻發型的書法藝術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12-27 05:40:03

1. 「三希堂、淳化閣帖」雕刻作品之創作

        遼寧撫順望花區「雷藝書畫班」教師王洪瑞歷時多年將我國先秦至清代200多位書法家800餘件作品,其中題跋二百多件、印章一千七百餘枚、字數14萬字,轉化為矢量電子版軟體,同時創作完成了《淳化閣帖》、《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現代雕刻系列作品。

       書法藝術是中國幾千年來文化的結晶和瑰寶,它同我國的歷史文化相伴而行,生生不息、延綿傳承,不斷創新、不斷發展。從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周代金文、秦代小篆、漢代隸書、漢魏至今的行草書。在書寫載體上從龜甲、金石、竹簡、布帛、紙張、直到電腦。無論從文字書寫形式和書寫載體變化,都與時代發展與進步密不可分。目前我國書法作品普遍是以碑刻、書籍、圖片等形式來展示和保存,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碑刻風化嚴重,碑面石塊剝落,有些字跡開始模糊不清,有的已經斷裂,有的遭到人為損毀。而書籍、圖片保存又有印刷型文獻體積過大,佔用空間多,存放受限制,易損毀,信息傳遞慢,資源共享困難等缺點。當今社會高新科技已經廣泛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各個領域,各種各樣的現代化高新科技媒體相繼應運而生,在對中國古老的書法藝術帶來沖擊的同時也給書法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帶來了許多機遇及更多樣的表現形式,這是以前任何時代都不能相比的。目前書法作品在計算機上主要以點陣圖格式應用,適用於瀏覽、欣賞、教學等方面,很難與矢量軟體相兼容,無法應用於更多多媒體領域如:激光設備領域、光電設備領域、雕刻設備領域等,因此我們急需將我國有價值書法作品轉化為矢量電子版格式,為古代至今的書法藝術精華建立一套系統、科學、規范、精確的矢量電子版資料檔案,它將更好地與當代多媒體相融合,對書法載體及表現形式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有利於傳統書法藝術傳承和發展。

      《淳化閣帖》、《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現代雕刻系列作品就是對書法作品轉化矢量電子版後與科技相融合的一次實用性應用,此部作品所用材質為當今新型材料,,整幅作品具有拓片和雕刻相結合的視覺效果,典雅質朴又具有現代氣息,方便搬運和展示。

     《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現代雕刻系列作品包括《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續法帖》(墨妙軒法帖)、《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再續法帖》三部分組成,根據北海公園閱古樓珍藏的《三希堂法帖》碑刻原石款式、尺寸,用現代材料及手法進行雕刻創作。其中《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495塊,《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續法帖》(墨妙軒法帖)36塊,《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再續法帖》47塊,總塊數為578塊。

     《三希堂法帖》是我國古代規模最大的一部書法叢帖也是我國魏晉至明末最完整的書法石刻精品集成。它摹刻精良,卷帙浩繁,堪稱叢帖中之巨制。「三希堂」之得名源於乾隆珍藏的三件晉代書法名帖,即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遠帖》。此三帖被乾隆視為稀世之寶,特於故宮養心殿內辟「三希堂」珍藏。乾隆十二年(1747年)高宗命大學士隸部尚書梁詩正,戶部尚書將浦將其「三希」及內府所藏魏晉至明代書法編次成卷,並親自作序,命人摹勒上石全稱為《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這部法帖三十二冊,刻石495塊,收入了一百三十五位書法家,三百四十多件書法作品,包括魏晉南北朝五家、隋唐五代十一家、宋代六十九家、金代一家、元代二十一家、明代二十八家,另有題跋二百一十多件,印章一千六百四十餘方,字數達九萬余字。

      《三希堂法帖》刻成後,乾隆二 十年,酷愛書法的乾隆皇帝發現還有不少好法帖沒有收進去。乾隆又命蔣溥、汪由敦、嵇璜等編次《墨妙軒法帖》 4卷,為《三希堂法帖》之續,也被稱為《三希堂續法帖》款式與《三希堂法帖》相同。收集自唐褚遂良以下諸家書法作品30餘種,由焦國泰鐫刻。帖石嵌在頤和園萬壽山之惠山園墨妙軒兩壁,原石現已佚。這部現代雕刻作品共36塊。因《三希堂法帖》只收入了魏晉至明代書法作品。所以這次增補完成了《再續三希堂法帖》的創作,其目的是能夠完整展示我國魏晉至清代書法藝術發展演變軌跡。它是根據清代書法家流傳下來的作品選擇其代表性按照《三希堂法帖》雕刻體例進行現代雕刻創作。清代的書法在三百年的發展過程中,流派紛呈,成就十分輝煌。為此這次增補了王鐸、傅山、鄧石如、康有為等十五位具有代表性作家作品。另外在《三希堂法帖》只收入楷、行、草字體的基礎上收入了篆書和隸書字體,五種字體得以全面展示 。 補續清代部分為四冊47塊。

     《淳化閣帖》現代雕刻作品是以《淳化閣貼》早期拓片為底本,經電子版保存後創作完成的又一部書法現代雕刻作品,它與《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現代雕刻系列作品共成完璧,可完整展示我國先秦至清代二千餘年書法藝術發展演變的軌跡。《淳化閣帖》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匯集各家書法墨跡的法帖,共十卷。宋代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太宗帝命侍書學士王著選擇內府藏歷代法書,摹刻於板上,拓賜給朝中重臣。《淳化閣帖》收錄了中國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書法墨跡,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書法家等一百零五人的四百二十篇作品,被後世譽為中國法帖之冠和「叢帖始祖」。第一卷為歷代帝王書,二、三、四卷為歷代名臣書,第五卷是諸家古法帖,六、七、八卷為王羲之書,九、十卷為王獻之書,此部現代雕刻作品共80塊。

      以上這部書法現代雕刻系列作品規模宏大,總塊數為658塊,總長度674米,可完整展示我國先秦至清代書法演變的歷史,適用於相關文化活動、旅遊、文化創意產品項目開發應用等。目前很多有價值書法碑刻作品已成為我國重要文物,對外展出有很大的局限性,而這部作品可以讓更多的人們從中看到中國書法藝術的沿革發展過程,觀賞到歷代書法家們精妙的作品,感受到中國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及所具有的無限生命力。

      中國書法的復興是中國文化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古至今的優秀書法作品已成為傳統文化寶庫中極有價值的藝術寶藏,運用當代科技手段來珍存、展示、記錄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同時也還需要更多的人們共同努力探索才能使古老的書法藝術在新的時代得以傳承和發展。

地址:遼寧省撫順市望花區「雷藝書畫班」(雷鋒社區院內) 王洪瑞

2. 【轉】雕刻藝術之十大雕刻技法

雕刻藝術之十大雕刻技法

    雕刻技法,就是在雕刻創作中,作者對雕件的形象和空間的處理手法。這種手法主要體現在削減意義上的雕與刻。確切的說,就是由外向內一步步通過減去廢料,循序漸進一步步講形體挖掘顯現出來的技藝和手段。雕刻技法,是展現雕刻藝術的最重要的手段。千百年來,隨著一代代雕刻藝人對雕刻技法的不斷創新、玩善,現今的雕刻技法已經漸臻完美。其主要的雕刻技法有十種,即微雕、圓雕、浮雕、鏤雕、鏈雕、透雕、沉雕與線雕、薄意、篆刻、鈕雕等。這十種雕刻技法,施藝材料范圍廣,有的施藝於木質材料、有的施藝於石材、有的施藝於玉石,有的則多種材料均可施藝。

    一、微雕

    微雕,顧名思義,即是以微小精細見長的雕刻手法。微雕的獨特之處就在於「精微」二字,而其難點同樣是「精微」。也正是這個原因,微雕特別講究選材,其石材質地要求絕對精純,容不得有半點砂格和半絲裂紋,因為半個砂點就可能刻10多個漢字;其次,微雕的刀具也是特殊的細刀,既要尖細,又得鋒利;第三,微雕藝人要有特別精熟的書法和國畫功底,雕刻的時候才可進行「意刻」;第四,臨場要屏息凝神,集中意念,毫釐千鈞,一氣呵成;第五,運刀要穩、准、狠,只有這樣,才能使書法和刀法筆意達到完美的統一。中國微雕歷史源遠流長。遠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現微型雕刻。戰國時的璽印小如累黍,印文卻有朱白之分。眾所周知的王叔遠的《刻舟》,也是中國歷史上微雕藝術的經典之作。

    二、圓雕

    圓雕。圓雕又稱立體雕,是藝術在雕件上的整體表現。圓雕具體指非壓縮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賞的三維立體雕塑,觀賞者可以從不同角度看到物體的各個側面。它要求雕刻者從前、後、左、右、上、中、下全方位進行雕刻。完全立體正是圓雕的代表性特徵。此外,圓雕表現手段及其精煉,圓雕很少表現過於復雜、曲折的故事題材或情境,形體起伏即是圓雕的表現手法之一。由於圓雕作品極富立體感,生動、逼真、傳神,以靜止形態表現運動過程,所以,圓雕對施藝材料的選擇要求比較嚴格,圓雕作品以壽山石圓雕比較出名。

    圓雕一般從前方為「開雕」,同時要求要特別注意作品的各個角度和方位的和諧統一,只有這樣,圓雕作品才能經得起觀賞者全方位的「透視」,一般圓雕程序分打坯、制坯、雕刻細坯、修光等四個步驟。其中「打坯」是尤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其目的就是確保雕品的各個部件都能嚴格的符合比例要求,然後再動刀雕刻出生動傳神的作品。

三、浮雕

    浮雕,即在石料表面雕刻有立體感的圖像,是半立體型的雕刻品。因圖像浮凸於石面而稱浮雕。浮雕是繼圓雕之後出現的一種裝飾性的雕刻技法。

    浮雕是雕塑與繪畫結合的產物,它採用用壓縮的辦法來處理對象,靠透視等因素來表現三維空間,並只供一面或兩面觀看。浮雕一般是附屬在另一平面上的,因此在建築上使用更多,用具器物上也經常可以看到。由於其壓縮(壓縮空間)的特性,所佔空間較小,所以適用於多種環境的裝飾。壓縮空間是指介於繪畫所有的二維虛擬空間與圓雕三維實體空間的之間的一種空間形態。浮雕的突出特性即是經形體壓縮處理後的二維或平面特性,其與圓雕最大的區別就是「半立體感」。根據壓縮空間的程度(石面脫石深淺程度)不同,浮雕分為高浮雕與淺浮雕兩種。

    淺浮雕是單層次雕像,內容比較單一,起位低,形體壓縮較大,平面感較強,更大程度地接近於繪畫形式。它主要不是靠實體性空間來營造空間效果,而更多地利用繪畫的描繪手法或透視、錯覺等處理方式來造成較抽象的壓縮空間,這有利於加強浮雕適合於載體的依附性;高浮雕是多層次造像,內容都較繁復,由於起位較高、較厚,形體壓縮程度較小,因此其空間構造和塑造特徵更接近於圓雕,甚至部分局部處理完全採用圓雕的處理方式。高浮雕往往利用三維形體的空間起伏或誇張處理,形成濃縮的空間深度感和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使浮雕藝術對於形象的塑造具有一種特別的表現力和魅力。

    浮雕的選材十分講究,如雕刻材料的色階分明,施藝面的寬大平整等等。因此最好選擇色層分明的薄型石料——外色制景,內色襯底在浮雕作品中,色階有多層次的高浮雕作品,藝術效果最為理想。在我國,浮雕有著悠久的歷史,如陝西西安唐太宗昭陵六駿圖、北京故宮的御道都是著名的浮雕作品。

    四、鏤雕與鏈雕

    隨著時間的發展,雕刻題材的不斷拓寬,雕刻技法的不斷豐富發展,在圓雕技法的基礎上,出現了鏤雕與鏈雕。

    鏤雕與鏈雕是圓雕相對獨立的雕刻技法,常與圓雕或其他雕刻技法相結合,使雕刻作品更富表現力。

    鏤雕亦稱鏤空,即把雕刻材料中沒有表現物象的部分掏空,把能表現物象的部分留下來。鏤雕的主要特點就是表現物象立體空間層次,著名的壽山石鏤雕,就以此技法為主。

    基於鏤雕的難度很大,所以從石料挑選、作品布局、刀具配備到雕刻程序等,都與一般的雕刻技法有所不同。鏤雕的石料必須質細性純,尤其是鏤空部分,更不應有裂紋和高密度的砂格,否則容易造成斷裂。鏤雕使用的工具,除一般雕刻刀具外,還需要特製的長臂鑿、扒剔刀、鏟底刀、鉤型刀,以及小鋸刺等專用刀具。由於鏤雕內部景物的用空間的很大限制,只能依靠擴大入刀方向的辦法來克服操作上的困難,所以鏤雕景物的設計要求最好是多面透空。鏤空雕常與其他雕刻技法結合使用,成為整件作品的一個組成部分。由於鏤刻內部景物的用刀受到很大的限制,操作不易,藝人不僅需要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更要有熟練的圓雕基本功。古代石匠常常雕刻口含石滾珠的龍。龍珠剝離於原石材,比龍口要大,在龍嘴中滾動而不滑出。這種在龍鈕石章中活動的「珠」就是最簡單的鏤空雕。

    鏈雕是用一塊石材鏤空雕刻出一整條活動石鏈的雕法。鏈雕也是從圓雕技法中發展出來的,最早見於玉器的雕琢。在鏈雕全過程中,雕環是極細致、難度極高的技法。雕環先用小型鑽具順著每環的內廓前排鑽孔,每孔之間略留距離,然後用特製的小鏈刀或針鑽,順序脫環。為防止已脫鏈環損壞,每一環雕後用「可回性打樣膏」固定,待整條鏈環刻成後,將膠合部分用溫水浸泡脫環。

五、透雕

    在浮雕作品中,保留凸出的物像部分,而將背面部分進行局部鏤空,就稱為透雕。在這里要說明的是,有些雕刻技法分類講透雕與鏤雕化為一種雕刻技法中,這是值得商榷的。結合浮雕與圓雕的特點和施藝技巧來看,透雕與鏤雕乃至鏈雕都有穿透雕刻的特性,但是三者之間還是有明顯的不同。透雕是在浮雕的基礎上,一般鏤空其背景部分,透雕的背面多以插屏的形式來表現,有單面透雕和雙面透雕之分。單面透雕只刻正面,雙面透雕則將正、背兩面的物像都刻出來。有邊框的透雕有「鏤空花板」之稱。但是,不管單面透雕還是雙面透雕,都與鏤雕、鏈雕有著本質的區別,那就是鏤雕和鏈雕都是360度的全方面雕刻,而不是正面或正反兩面。因此,鏤雕和鏈雕屬於圓雕技法,而透雕則是浮雕技法的延伸。

    六、沉雕與線雕

    沉雕。又稱「水磨沉花」,是在自然生態較光滑的岩石上或建築構件如門楹、石柱、壁堵等表面,描繪圖像,然後雕鑿凹入,利用陰影產生立體感。多數是摩崖字匾、碑刻文字及楹聯等。

    線雕與沉雕施藝理念有相似之處,但雕刻技法又有所不同。此類雕法吸收中國畫的寫意、重迭、線條造型、散點透視等傳統筆法,石料經平面加工拋光後,描摹圖案文字,然後依圖刻上線條,以線條粗細深淺程度,利用陰影體現立體感。此類產品多數用於建築物的外壁表面裝飾,有較強的藝術性。線雕的工藝品視覺上與沉雕相似,線雕也有「線刻石浮雕」之稱,一般指以陰線或陽線作為造型手段的石、玉雕刻或青銅器紋樣雕刻。線刻石浮雕亦稱「石刻畫」,是介乎雕刻與繪畫之間的品種,即石板為雕刻,拓片為畫的造型藝術。由多種技法雕成有起伏體積的雕刻品,即使大量使用線雕手段,也不能視為線雕作品。

七、薄意

    薄意,即極淺薄的浮雕,因雕刻層薄而富有畫意,故名。薄意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手法,名冠壽山石界。薄意藝術是在明末清初石章的博古紋飾和錦邊浮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薄意比「淺浮雕」還要淺,因其淺刻如畫,又有「刀畫」之稱。「薄意」雕刻的製品,一向以「重典雅、工精緻、近畫理」而著稱,它是融書法、篆刻、繪畫於一體,並且介於繪畫與雕刻之間的獨特藝術。

八、篆刻

    在中華文化傳統中,篆刻藝術佔有重要地位。歷代皇帝的玉璽和御寶都以篆文刻成,至於名書畫家更是視篆刻如寶。凡一幅書或一幅畫,必鈐之以篆刻印章,所謂詩、書、印、畫,缺一不可。

    篆刻歷史始於秦。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後,秦始皇下令「書同文」統一推廣使用小篆,因此篆文便成了印章印面所雕刻的內容,以後世代相襲,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雕刻藝術。古代篆刻多以金、銀、銅、玉為材料,現今也有石材篆刻。

    篆刻特別講究篆書。篆書有大篆、小篆、鳥蟲篆等二十多種。具體採用哪一種篆書,根據印面的布局而定。篆刻分為陰刻、陽刻兩種。以硃砂鈐印,白底朱文者為陽刻,其特點是比劃纖細流利;朱底白文者為陰刻,筆畫往往粗狂蒼勁,富有原始銘文的味道。篆刻中也有陰陽雙刻兩種形式結合使用的情況,其朱白相間,相得益彰,特別耐人尋味。

九、鈕雕

    鈕雕,是專指印章上部鈕飾的雕刻,屬於圓雕的范疇,具有豐富的立體感,但它和圓雕相比,又有著自己顯著的特點:第一,物像小。鈕雕物像限於印章的規模,一般都在10立方厘米以下;第二,只表現物像的上方,而不像圓雕物像一般需要全方位表現;第三,鈕雕的表現內容多是動物,尤以古代傳說中的動物為主。如:螭、獅、龍、鳳、虎、辟邪、麒麟、龜等等。因此,鈕雕又有「獸鈕」之稱。

    鈕雕的制式有自然台和平台兩種。自然台的雕法是多因章端不規則,四方型不甚四方而採取的權宜之法,布局隨意,追求天然石形之美;平台者則較講究,刻鈕之前先起台,所謂台者,即印章的平台,平台以上刻鈕,平台以下,方方正正完整無缺。在平台上雕刻,平台之下,則保持方正無缺。平台上或雕鳥獸、或人物、或瓜果、或吉祥物,創作者因形、因色、因巧,作品效果務必古樸、端莊、尊貴。整個雕刻程序為:首先起台,再則銼型,三鑿坯,四修光。雕刻時發現鈕頭石質有裂紋、瑕疵等,可結合薄意等其他雕刻方法加以化解,使作品盡可能完美。鈕雕在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中,也出現了許多新的印紐物像,在印台四周,還出現了各種雕邊紋飾,如錦褥紋、斷紋、雙不斷紋、龍形紋、水波紋等。

3. 書法鑽刻的藝術特點有哪些

中國特有的具有藝術價值的印章鐫刻。因古代印章多以篆書入印而得名。篆刻二字,最初見於楊雄的法言:「童子雕蟲篆刻是也。」篆刻有廣義與狹義兩種解釋。狹義的篆刻專指後人所謂的治印之學;廣義的篆刻則泛指一切雕琢技法。
篆刻也是刻印印章的一種,但卻是藝術家將學術,素養化作個性所表現出來的藝術。
篆刻是一種特有的傳統藝術,從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歷史。 篆刻,顧名思義,即是用篆書刻成的印章,是一種實用藝術品。它又稱為「璽印」、「印」或「印章」等,這些稱呼都因時而異。早在殷商時代,人們就用刀在龜甲上刻「字」(即現在稱為甲骨文)。這些文字刀鋒挺銳,筆意勁秀,具有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戰國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稱為「璽」。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璽」為天子所專用,大臣以下和民間私人用印統稱「印」。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稱「璽」或「寶」,官印稱「印」,將軍用印稱「章」,私人用印稱「印信」。
篆刻的「篆」字,古時寫作「瑑」,從玉字旁。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紋,都叫做「瑑」。後來竹帛成為通行的書寫用具,於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為「竹」。其實在古代凡屬於雕玉、刻石、鏤竹、銘銅的范圍,都可稱為「篆刻」,印章的刻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到了秦始皇時,將全國書體作綜合整理,書分八體,印面上的文字叫「摹印篆」;王莽定六書時,稱為「繆篆」,從此便明定篆書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體。唐宋之際,由於文人、墨客的喜好,雖然改變了印章的體制,但仍以篆書作印,直到明清兩代,印人輩出,篆刻便成為以篆書為基礎,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面中表現疏密、離合的藝術型態,篆刻也由廣義的雕鏤銘刻,轉為狹義的治印之學。而此治印之學也有人直接稱為「刻印」、「鐵筆」、「鐵書」、「刻圖章」等。
在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中國申報的端午節、中國書法、中國篆刻、中國剪紙、中國雕版印刷技藝、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中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媽祖信俗、南音、南京雲錦織造技藝、宣紙傳統製作技藝、侗族大歌、粵劇、格薩(斯)爾、熱貢藝術、藏戲、瑪納斯、花兒、西安鼓樂、中國朝鮮族農樂舞、呼麥等22個項目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4. 藝術的七大門類有哪些

應該是美術、音樂、詩歌、舞蹈、戲劇、書法、電影七大門類。
因為美術包括了繪畫,建築,雕塑
電影則是包括前六個的第七門藝術

5. 什麼是書法篆刻藝術

所謂「篆刻藝術」,不是簡單地用「篆書」這一載體去刻印就是篆刻藝術。歷數歷史上有建樹的篆刻家,他們首先是有風格、有個性的篆書家,亦即「以我書入我印」,如:鄧石如、吳攘之、趙之謙、黃士凌、吳昌碩、齊白石。 傳統的篆刻藝術,它的標準是:只有在形成了個性色彩和具有審美價值的篆書藝術以後,才可以催生出有個性色彩和具有審美價值的篆刻藝術作品。 清代皇帝二十五寶(皇帝奉天之寶)
[1]篆刻,就是以刀代筆,在印材上按照已經寫好的書法,或畫好的圖像,進行刻寫。它是中國一門獨特的傳統藝術,具有實用與欣賞的雙重價值。篆刻最常用的字體是篆字。此外,還有隸書、楷書、行書等。篆刻的材料有水晶、玉、金屬、獸角、象牙、竹、木、石料等。其中,使用最廣泛的是石料。 中國的篆刻藝術之所以豐富多彩、流派紛呈,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入印文字的形體美在起作用。由於千百年來的演變和發展,中國文字的書體復雜多變,具有豐富的藝術性。從體式來看,分為真、草、隸、篆;從藝術來看,各種體式又有不同的書寫風格。正因為中國文字具有這些特點,才使得篆刻這門以文字書寫形式為表現內容的傳統藝術,有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入印文字的採用,一般以大篆、小篆和漢篆(即繆篆)為主。宋元之後,用字范圍漸有拓寬,隸書、楷書,甚至行楷等,有時也被引人印章。即以篆書入印而言,流派印章興起之後,所取范圍也日趨廣泛。諸如甲骨、兵器、石鼓、詔版、泉布、瓦當等實物上的文字,無一不在篆刻創作的文字取資之內。特別是明清之際,流派作家中的幾位巨將,能成功地以自己獨具風貌的篆書入印,使篆刻入印文字的借取空前廣博,而這也正是形成印章各家各派的基因之一。
以真、草、隸、篆中的一種——篆書來說,就有好多門類。秦以前的統稱大篆;秦統一後的文字,稱小篆(即秦篆、斯篆);漢代則出現了一種專用於摹印的書體稱繆篆。屬大篆范疇的,有金文、石鼓文、籀文;秦篆類的包括詔版、權量書體;漢篆則還有漢磚、碑額書體。而且在篆書中,一個字往往出現多種寫法,有的甚至多達百餘種。但是不論篆書有多少類別和多少寫法,歸根結底卻「萬變不離其宗」。
編輯本段篆刻藝術溯源
篆刻藝術是書法(主要是篆書)和鐫刻相結合,用印章特定形式表現的一門藝術。是將漢字書法的美,與章法表現的美、刀法展現的美及金石自然美為一體,以獨立欣賞的表現性藝術。 東漢官印
[2]篆刻藝術從明清流派算起已有 500年的歷史,而明清流派篆刻是由古代印章發展而來的。古代印章以獨特的風貌和實用藝術的表現性,為篆刻藝術奠定了深厚的基礎。所以,篆刻藝術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 篆刻藝術與書法藝術一樣,經歷了一個由實用藝術轉化為純表現性藝術的歷史過程。依據史料所知,古代印章中最早的是古璽,大多屬於戰國時期。古璽分官、私兩類,當時不分尊卑都稱為璽。古璽是由專門工匠製作,或鑿或鑄,璽文精細,章法生動。璽文分朱文和白文兩種,其特徵是:朱文璽邊欄寬闊,白文璽有界格。內容有官職、姓名、吉語和肖形圖案等。古璽的形狀,大小不一,有長方形、方形、圓形和其他各種異形。
古璽是古代人們在交往時,做為權力和憑證的信物,反映了社會實用生活習俗和樸素的審美價值觀。在河南安陽殷墟曾發現3枚類似的實物,據此有人推斷古璽的起源當在商代,但尚須進一步探討。
前三方只有圖案記號,第四方為戰國古陶文「甘司徒」。
到了秦代,皇帝的印稱璽,一般人的則稱印。秦印文字是秦書八體之一的摹印篆,與秦小篆相近,印文莊重秀麗。在方形的官印上加「口」字格和「田」 字格,在長方形印上加「日」字格,是秦印顯著的特點。秦印除官印、私印之外,還有以成語入印的,這種表現形式是後世閑章印的先導。
漢代是璽印發展空前輝煌的時期,更明確約定除帝王印仍稱璽外,其餘都稱印。在官印中有的稱章或印章,私印中有的稱信印或印信。現在通常使用的印章一詞,即來源於此。漢印無論從內容到形式比以前都更為豐富,以繆篆體入印,這種字體與漢代隸書的興起有關系,結體簡化,筆畫平整方直。漢印中還有以鳥蟲書入印的,裝飾性很強,是古代的一種美術字體。
漢印分鑄、鑿兩種。西漢印章多為鑄造,其中以新莽時期的印章製作最為精美。
東漢印章以鑿印最有特色。因社會動盪,戰亂不已,文武官員常調動,封拜頻繁,印章來不及鑄造,就在印坯上臨時刻鑿,印文不加修飾,便為急就章。
漢代鑄印莊重雄渾,鑿印健拔奇肆,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都對後世的篆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古代使用璽印時還出現一種封泥,又名泥封。封泥初發現時,曾被誤認為印范,其實是璽印使用時留下的印蛻。在紙張未發明以前,古人多在簡牘上書公文、記帳目、寫書信等。在簡牘的遞寄往來中,為了嚴守機密和防止杜偽,故在簡牘的繩結處加上軟泥,然後鈐蓋璽印,這就是所謂的緘。古時一些物品的封緘也是使用這種方法。由於璽印在泥上的擠壓,封泥形成了寬邊和套邊,白文璽印在泥上鈐蓋後還會出現翻「白」成「朱」 的特殊效果,不刻意地表現了古拙厚重的藝術特色。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印章,基本上是沿襲漢印的形制。紙張普遍應用,開始使用硃砂調製成印泥,封泥之法廢止。因此,用新的印泥來鈐蓋印章,這就是所謂的「濡朱之制」。
隋、唐、五代直至宋、元時代官印,印面增大。各兄弟民族也效法漢字書法用於官印,印文曲屈回繞,藉以填補印面的空隙。但到了宋代發展成為九疊篆,卻失去了傳統篆書的優美法度。 隋、唐、宋、元時代,書法繪畫都有了長足的進展。出於鑒藏書畫的目的和書畫家在作品上鈐蓋印章,從而收藏印、齋館印和閑文印盛行,這是實用的璽印向篆刻藝術發展的重要環節。印章與書畫有機的融為一體,印章成為具有文學含義的欣賞藝術,與詩、文、書、畫交相輝映,稱為金石書畫。
此外,中國最早印學理論著作《學古篇》、《宣和印史》、《集古印格》、《嘯堂集古錄》等對古代璽印都有輯錄。書畫家趙孟頫以擅長刻圓朱文而著稱,為歷代後人所效法。 宋、元的很多私印,出自文人之手,很有藝術性。宋代朱記印和元代花押印,非常富有特色,它以用隸書、楷書入印,是後世篆刻家普遍重視的印章范體。
古代璽印製作須出自專門的工匠之手,所用的材料質地,多為金屬和玉石等。這些印材雖有耗損極慢和垂諸久遠的優點,但硬度高,堅澀難刻。早在古代的璽印中,曾發現有石質印章,在唐、宋私印中也有石刻的印章。據傳元末畫家王冕最早採用花乳石來刻印,及明代文彭用燈光石(即凍石)刻印,就為文人和藝術家用刀刻印開辟了新的天地,為篆刻藝術發展提供了極好的物質條件。
篆刻流派形成於明代中葉。此時印章從實用品、書畫藝術的附屬品,而發展成為獨特的篆刻藝術品。篆刻一詞原為比喻書寫篆字和精心為文,「篆謂篆書,刻謂雕刻文章也」。漢揚雄《法言》一書中說「童子雕蟲篆刻」,「壯夫不為也」,指謂作賦修辭時苦心孤詣地雕章琢句,以後演變成鐫刻印章這一藝術的名稱。
篆刻藝術明清兩代之際好手如林、派別繁多。篆刻流派一般是以篆刻家的籍貫、姓氏、師承關系及活動區域來命名的。明代中葉到晚清近500年間,出現了篆刻藝術繁榮時期。
明代文彭是書畫家文徵明的長子,尤以篆刻擅名當代。他繼承與創新篆刻藝術,被後來篆刻家奉為篆刻之祖。他圓珠文印,參以小篆結體,秀麗典雅,最有特色,刀法明快自如,章法安排頗具匠心。
他以「六書為准則」的主張,至今仍是篆刻家所遵循的法則。由於文彭的倡導,篆刻藝術「一時靡漫,暢開風氣」。文彭被稱為皖派。在皖派中的篆刻家還有歸昌世、李流芳、程邃、朱簡、蘇宣等人。與文彭齊名的何震,(文彭的學生)被譽為「法古而不泥古」的「集大成者」,對後世影響很大。何震一派被稱為徽派。屬於這一派的篆刻家有王聲、董澗、沈風等人。
明代汪關自創白文刻意仿漢,各樹一幟。
明代文彭《琴罷倚松玩鶴》、何震《聽鸝深處》為代表作品。
清代金石學盛行,以及歷代金石文物的大量出土,不少學者致力於這些文物和古代文字的搜集、研究、著述和流播,因而擴大了篆刻家的視野。
清代初期篆刻以程邃最為出色,他篆刻能「力變文(彭)、何(震)舊習」,富有創造性。他的白文印師法漢印,厚重凝練;朱文印喜用大篆,離奇錯落,奠定了皖派的基礎。
清代中葉篆刻藝術進入興盛時期,高鳳翰、汪士慎、巴慰祖、董洵、胡唐等人的篆刻都能自出新意和富有個性。其中影響最大,成就最高當屬丁敬和鄧石如。借古開今,成為浙派的開創者。
這一流派又經後繼者蔣仁、黃易、奚岡、陳豫鍾、陳鴻壽、趙之琛、錢松等8人的繼承發揚,成為清代影響最大的篆刻流派。這 8位篆刻家也稱為西泠八家。

6. 跪求魏晉時期書法,繪畫,雕刻方面的資料(´இ皿இ`)急急急

魏晉書法承漢之餘緒,又極富創造活力,是書法史上的里程碑,奠定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方向,深刻地影響了歷代書法並影響著當代書法的發展。繪畫藝術的變化雖然不像書法那麼顯著,但是社會風氣的變化,崇佛思想的上揚,都讓本來簡略明晰的繪畫進一步變得繁復起來,畫家這一身份逐漸地進入了歷史書籍的撰寫之中,開始在社會生活中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

王羲之 《蘭亭集序》

漢代的書法可以說是各種書體臻於完備,其基本格調是以實用做出發點,章法規整,追求整齊典雅,用筆嚴謹,其中所包蘊的蒼茫混沌的自然美,成了後人孜孜以求的目標,尤其東漢時期書家們渴求從草書的墨跡中獲得精神快感,認識到了書法可以體現人的品格與風節,並得到魏晉士人的繼承和弘揚。

魏晉士人面對社會動亂,作出了「全身遠害」的政治性退避,從而把精力投注到書法藝術上來,從對書法的愛戀中尋覓人生的歸宿和寄託。在許多文人士子的筆下,書法已不再是信手隨意的書寫,而提升到一種更深沉的人生態度和思想文化的境界。與漢代書法比較而言,一種真正抒情的「純」書法成熟了。在西晉文學家陸機《平復帖》中,每一個字已不再是生硬的符號,而變成了有血有肉的個性人物,顧盼婉轉,靈光飛動。

7. 書法有哪些種類

書法的種類,大體可以分為正、草、隸、篆、行等形體。正書:也叫「楷書」、「真書」。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於東漢。楷書的名家很多,如「歐體」(歐陽詢)、「虞體」(虞世南)、「顏體」(顏真卿)、「柳體」(柳公權)、「趙體」(趙盂附)等。草書: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體。始於漢初。當時通用的是「草隸」,即潦草的隸書,後來逐漸發展,形成一種具有藝術價值的「章草」。漢未,張芝變革「章草」為「今草」,字的體勢一筆而成。唐代張旭、懷素又發展為筆勢連綿回繞,字形變化繁多的「狂草」。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分「秦隸」(也叫「古隸」)和「漢隸」(也叫「今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大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勻逼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在漢文字發展史上,它是大篆有隸、楷之間的過渡。行書: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筆勢不象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行書始於漢未。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這是漢字發展的幾個重要階段。不過,作為書法藝術,都保存下來了,並各自形成眾多的流派,出現了不少獨擅名家,擁有豐富多彩的藝術珍品。

8. 書法有哪些組成

書法有主要有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書體。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形式,它主要通過漢字的用筆用墨、點畫結構、行次章法等造型美,來表現人的氣質、品格和情操,從而達到美學的境界。從某種意義上講,書法藝術與繪畫、雕塑等造型藝術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作為一門實用性與審美性相結合的空間藝術,仍然可以把書法藝術劃歸於造型藝術。尤其是因為繪畫、雕塑側重於再現,而書法側重於表現,因此可以將書法劃歸表現性空間藝術。書法最初只是用於人們書寫文字的日常活動,發展到後來才逐漸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樣式。當然,由於今天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已經很少使用毛筆來書寫普通文字,使得書法的觀賞性越來越取代實用性,書法作為一門表現性造型藝術的作用日益突出。近年來,除了傳統書法所指的毛筆書寫藝術外,硬筆(包括鋼筆、鉛筆、圓珠筆、粉筆等)書法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興趣,逐漸發展成為書法藝術的組成部分。

閱讀全文

與雕刻發型的書法藝術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4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