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如何理解建築藝術美的表現形式

如何理解建築藝術美的表現形式

發布時間:2022-12-29 04:58:09

Ⅰ 如何理解建築藝術性

1 建築的藝術性
德國哲學家和教育家鮑姆加登創造了「美學」一詞,並將美學定義為「美的科學」,使藝術理論在18世紀形成了科學的體系,奠定了藝術理論和藝術史的基礎。在康德的藝術體系中,存在三種美的藝術:言語的藝術、造型的藝術和感覺游戲的藝術。建築是「展示惟有通過藝術才有可能的事物的概念的藝術。」黑格爾將美學定義為「藝術的哲學」,完善了自鮑姆加登以來發展的古典美學理論。黑格爾指出:「建築的任務在於對外在自然加工,使它與心靈結成血肉因緣,成為符合藝術的外在世界。」
建築的藝術性包含建築外在形態的藝術性、時間藝術性即建築具備時代的藝術性、空間藝術性即建築具備地域文化的藝術性。
1.1 建築具備外在形態的藝術性
建築外在形態的藝術性是最直觀,任何一個具有藝術性的建築在外觀上都是經得住歷史的考驗的,是符合從古至今大眾審美的。例如希臘的巴特農神廟,歷經兩千多年,依然可以看出當年的風姿。古希臘和古羅馬建築是建築與雕塑、繪畫相融合的整體,中世紀的教堂建築融合繪畫、雕塑、音樂等藝術形態營造整體建築的空間感和藝術的靈感,從而產生教堂建築特有的儀式感和神秘感。
例如高迪的聖家族大教堂,其外在形態高聳獨特,有不少象徵性的裝飾,其獨特的形態成為巴塞羅那地標性的建築。例如水立方游泳館,其外在的水泡狀使人自然聯想到水,與內部的功能相得益彰,同時建築內外融為一體,營造夢幻的光影效果。
1.2 建築具備地域文化的藝術性
不同地域的建築有不同的風格,與當地的民俗、歷史、地域特點有關。例如陝西的窯洞、福建的土樓、膠東的海草房,都是根據不同地區的建築材料、文化特點。民俗特點長期形成的代表地域文化的建築。當代建築就是一個尋找現代感與地域文化融合的時代,王澍在弘揚傳統地域文化建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得人們不再一成不變認為高聳入雲、玻璃幕牆的建築才是有藝術性的建築。王澍主張建築展現自身的地域文化,凸顯當地的建築材料和文化特色。其代表作品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寧波博物館,無一不體現了建築地域文化的藝術性。
1.3 建築具備時代的藝術性
建築是可以跨越時代局限,具有紀念碑意義的。建築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審美取向和時代特徵,建築是石頭的史書。幾千年來,隨著歷史的發展變化,我們可以隱約從建築廢墟中捕捉到那段歷史的特色,同時我們也極力通過建築的現代手法來重現某個時代的藝術特色。
2 建築的非藝術性
建築具有它本身特有的各種價值,不單可以供欣賞,還要求有它的實用性、技術性、經濟性、生態性等。
2.1 實用性
不同的地區盛產的建築材料不同,所以導致各地區有不同形式和材料的建築,建築的實用性是建立在就地取材、方便可用的條件下的。功能性特別強,功能要求復雜的建築類型,例如工業廠房,醫療衛生建築,倉儲建築等,都必須首先滿足實用性要求;而展覽館,紀念館等類型的文化建築,內部功能也很復雜,其負擔的主要社會功能首先是創造城市空間,表達文化內涵。
2.2 技術性
建築畢竟是供人居住和活動的場所,舒適成為建築非藝術性領域中最重要的特點,所以各種圍繞舒適的技術應運而生。技術層面決定了建築的功能合理不合理,使用方便不方便,結構是否堅固是否能承受日常使用以及突發災害,各類設備是否能滿足日常使用,舒適性和功能性的要求等等。建築技術是個廣泛的概念,包括焊接技術、防火技術、防水技術、保溫技術等等,隨著建築技術水平的進步新型材料新工藝的誕生,促進了建築技術的發展。
2.3 經濟性
英國建築經濟學家P.A.斯通在其《建築經濟學》一書的序言中曾指出,經濟的建築並不一定是最廉價的建築,而是一種美觀的而且在建造費用、運營管理費用、人工費用上都便宜合算的建築。從中可以看出,建築的經濟性不僅要考慮建設成本多少的問題,更要考慮如何將有限的社會資源綜合、高效地加以利用。因此,全面地分析建築消耗、合理平衡建設成本和消費成本是提高建築經濟性的關鍵。
2.4 生態性
長期以來建築的指導思想一直經濟、實用、在技術條件下盡可能的美觀,隨著城市質量不斷下降,人和自然矛盾日益突出,生態性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例如反光建材和玻璃幕牆作為外部裝飾,不僅浪費資源,更加速城市熱島效應。
3 建築的藝術性和非藝術性的關系
許多城市越來越重視文化的發展,大力資助公共建築項目和營造公共空間,越來越多的建築師注重與藝術家的合作,更是推動了建築與藝術的融合。藝術不再是靜態的概念,人們不再以古典造型藝術來衡量建築,建築成為生活的藝術、實踐的藝術和社會的藝術。同藝術一樣,少數人享有建築藝術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建築成為大眾都能參與的藝術。
3.1 環境特定性和空間延續性的結合。
建築的環境性和空間性決定了建築的非藝術性和藝術性。正是以為建築的空間延續性才使得它的藝術性永遠和周圍環境融為一體。不同地區的環境、審美等各方面因素決定了建築的不同特色,不同環境下的材料的不同,形成了多彩多樣的建築,例如中國千百年來木質構造建築流傳下來的斗拱,盛產竹子的東南亞地區的竹編建築,都是在特定環境下利用不同材料的不同特性形成了空間的延續性,這種空間的延續性不僅表現在實體的建築空間內,更是流傳千年時空的延續。
3.2 體驗性和實用性相結合。
建築是最復雜而又最為綜合的藝術,需要人們去體驗,去使用。歷史的各個時代,建築藝術都以不同的程度、多種的方式融合了園林藝術、繪畫、雕塑、裝置藝術、音樂、工藝美術等,建築已經滲入各門造型藝術之中,相互之間推波助瀾,創造了一種新藝術。建築作為藝術的觀點在今天的建築界已經成為主流,並在許多標志性建築上得以充分表現。隨著混凝土技術的廣泛使用,當代的建築過多的考慮了使用性的特點,而忽略了人們位於建築空間中的體驗性,一個沒有體驗性的建築是失敗的。
3.3 抽象性和表現性相結合。
建築在空間塑造中是抽象性的,很多標志性建築的抽象性往往是不被人理解的,是由點、線、面、體組成的物質實體通過空間的組合、色彩、質感、體型、尺度、比例等一系列建築語言形成的具有象徵性的空間。建築的含義就是透過其象徵性意義表現出來的,例如紫禁城中建築就是通過抽象性和表現性結合,讓人從高挑的屋頂、並列的柱子感受著皇權威嚴。
4 結語
現代建築設計的終極目標就是在藝術性和非藝術性兩個層面之間取得最佳的平衡。近代建築技術的發展給建築藝術提供了更多更豐富的可能性,技術層面的約束越來越少,而藝術層面的發散空間越來越大。盡管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民宿建築的出現試圖打破這一模式,努力凸顯中國傳統文化下本土材料所帶來的建築藝術性。隨著人們藝術意識的提成,慢慢發現一成不變的城市面貌主要來自建築的模式化,希望未來的建築能夠兼顧藝術性和非藝術性,讓建築更有地域特色,城市更富有變化。

Ⅱ 建築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手段

建築的主要藝術語言和表現手段有哪些?
答:
建築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手段非常豐富,包括空間、形體、比例、均衡、節奏、色彩、裝飾等,主要表現為:
(1)「空間」
它是建築的基本形式要素,建築主要通過創造各種內外空間來滿足人們的實際需要,巧妙地處理空間,可以大大增強建築藝術的表現力。
(2)「形體」
它主要指建築物的總體輪廓,通過線條和形體、空間和實體的不同組合方式,以及建築與環境的和諧統一,突出建築獨特的個性色彩和特有的藝術感染力。
(3)「比例」
它主要指巧妙處理建築物各部分之間的比例關系,建築中長、寬、高的比例、凹與凸的比例、虛與實的比例等,直接影響到建築美。
(4)「均衡」
它主要指建築在構圖上的對稱,包括建築物前後、左右、上下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均衡對稱常常給人_種嚴肅莊重的感覺,增加崇高的美感。
(5)「節奏」
它指通過有規律的變化和排列,利用建築物的牆、柱、門、窗等有秩序地重復出現,產生一種韻律美或節奏美,正是在這一點上,建築和音樂具有共同之處,因而人們把它們分別說成是「凝固的音樂」和「流動的建築」。
(6)「色彩」
色彩常常構成建築特有的藝術形象,給人們帶來獨特的審美感受和難忘的印象。例如故宮,總體色彩是金碧輝煌,朱紅色的圍牆,白色的台基,金黃色的琉璃瓦頂,大紅色的柱子和門窗,使這座皇宮的色彩別具一格。
(7)「裝飾」
裝飾作為建築物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創造建築也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它可以起到為建築物增輝添彩的作用。總之,正是通過空間、形體、比例、均衡、節奏、色彩、裝飾等多種因素的協調統一,才形成了建築藝術特有的空間造型美。

Ⅲ 如何理解建築藝術美的表現形式

建築是指建築物和構築物的通稱,是人類用物質材料修建或構築的居住和活動的場所。建築藝術.是指按照美的規律,運用建築藝術獨特的藝術語言,通過空間、形體、比例、均衡、節奏、色彩、裝飾等多種因素的協調統—,通過充分調動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環境雕塑、環境繪畫、建築小品、工藝美術、書法以至文學的作用,形成建築藝術特有的空間造型美。使建築形象具有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具有象徵性和形式美,體現出民族性和時代感。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與人類物質生產水平和精神發展狀況相關;其表現性與抽象性有極強的象徵意義。欣賞建築藝術的過程中,應該根據建築藝術自身的特點,通過感受建築藝術的形式美,既把握建築藝術的形象,又感悟出它的內在意蘊,從中獲得審美愉悅。欣賞建築藝術要把局部的審美觀照與整體的審美知覺結合起來。建築藝術的形象一般是由建築物的體積布局,比例關系,結構形式,空間安排等構成。建築的外在裝飾常有圓柱,柱頭、飛檐、貼臉,雕塑,圖案和壁畫等,這些裝飾因素是建築形象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應該與建築形象保持內在一致,從造型和色彩上豐富和發展建築的藝術構思,使建築形象錦上添花,增加藝術感染力。因此,欣賞建築藝術不僅可以對建築藝術的局部構成進行審美觀照,而且還應該把局部的藝術構成納入整個建築藝術及從環境中加以觀照。使欣賞者從整體的審美知覺中感悟建築藝術的美。在欣賞建築藝術時,既要欣賞建築色調、尺度、比例、景觀及空間變化,看其是否符合美的規律,又要注意具體的建築構成要素是否實現優化組合、建築的整體是否和諧統,進而可以把該建築納入建築群的總體風貌中加以欣賞。
1 感悟建築形象的象徵意義
建築藝術通常藉助象徵意義來蘊含其審美意蘊,這也是建築美學的一個重要命題。象徵意義首先是最初的象徵性,即建築藝術在物化成特定的建築物時就已經具有的象徵意義。如北京故宮的對稱和諧、層次分明、主要建築位居中央,顯現出封建時代帝王對國家的主宰以及封建制度的「寶塔」結構。我國秦朝建立的萬里長城,當時象徵著秦帝國的「大一統」。但是,隨著社會歷史實踐的發展變化,建築藝術又會產生出一些新的象徵意義。現在,北京故宮已成為中外遊客所欣賞的審美對象,它既顯現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偉大成就,又是中華民族文明的象徵。當我們現在登上萬里長城,極目遠眺,萬里長城象一條巨龍在群山環抱中婉蜒游動,顯得氣勢非常恢宏遼闊。在我們的審美視野中,長城已不再是秦帝國「大一統」的象徵,而是中華民族創造力量的象徵,也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象徵。要感悟建築形象的象徵性,還必須了解建築藝術創造的時代背景及其民族特點。北京故宮作為封建社會的產物,其結構上,從正陽門到景山,通過一系列錯落有致,高低不同的空間處理,象徵著皇權形象。北京天壇的設計具有明顯的漢民族特點,象徵著天帝的崇高神聖,表達出漢民族「天人感應」的思想意識。在欣賞建築藝術的象徵性時,還可以結合心理美學的「移情說」,充分展開自己的審美想像,在感知建築形象的同時,把建築形象擬人化,賦予建築藝術以新的生命,使本無生命的建築有了人的性格、人的情感,人的生氣。比如找們欣賞一座幽靜別致的別墅,就會感受到它非常幽雅婉靜;欣賞那些高聳入雲的建築,會使我們產生向上飛騰的感覺;欣賞那些新穎奇特,色彩疏淡而簡潔的建築,則會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機勃勃,游灑飄逸;看到那些富有穩定感的建築,就會使人產生端莊穩重的感覺。當然,欣賞建築藝術時的移情,只能根據建築藝術質的規定性加以自然而又合情合理的想像,而不能胡思亂想,違背藝術欣賞規律。
2 要善於欣賞建築藝術的音樂美,建築藝術通常以錯落有致的空間造型顯現出類似音樂的節奏感
歌德和謝林都把建築看成是「凝固的音樂,」正是在於他們感受到建築藝術的音樂美。建築藝術的外在造型都是按照形式大的規律創造的,它無論向空間什麼方向延伸,都是有比例、有規劃、有變化地排列的,從而形成一定的節奏。而「優秀的建築物,它各方面的節奏,總能歸於統一。這便形成一種統一的調子,統一的旋律。當你在觀賞這座建築時,你便能在一定時間過程中感受到節奏上反復多樣的流動,產生音樂般的旋律感,正是這種旋律感,把你引向特定的情緒氛圍」,從而獲得類似感受音樂美的情感愉悅。感受建築藝術的音樂美,要善於調動自己的通感,以動態的視覺對建築造型顯現的空間序列進行審美觀照。欣賞建築藝術同欣賞繪畫不同,欣賞繪畫主要靠靜態的直觀把握,而欣賞建築卻不能只靠靜態觀照,還應運用動態觀照,從視點的高低、視角的俯仰、視野的遠近大小、空間的開合、視覺的分隔聯系中去觀照建築的空間序列,才能感受到空間序列的節奏感和音樂感。也只有從這個意義上才可以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築。
3 建築藝術的欣賞過程
建築藝術的欣賞過程通常包括欣賞角度、欣賞距離和欣賞方法這三個組成部分。欣賞角度可以分為水平方向上的正視與側視,在垂直方向上的平視、仰視與俯視。欣賞角度也就是審美角度或審美視角。在審美活動中,審美角度是非常重要的,客體審美價值的實現,不僅需要客體自身的審美同伴,而且還需要審美主體的密切配合,需要審美主體選擇合適的審美角度,盡可能多角度、全方位的把握審美客體。建築藝術是立體的空間藝術,欣賞者更應從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欣賞建築藝術的整體美。建築藝術又是視覺藝術,欣賞者與建築物距離的遠近直接影響制約著審美效果。一般來講,近距離可欣賞建築的細節或局部;中距離可直觀全貌;遠距離能概觀大致輪廓。欣賞者時間充足,可近、中、遠三者兼而有之;時間倉促,則只能或中或遠的覽其概貌。一般來講,欣賞古典建築可多作近、中距離的觀照;欣賞現代的宏偉建築可多作中、遠距離的概覽。當然,欣賞距離的遠近不是絕對的,應該因人而異,因建築藝術不同而不同。欣賞方法對於欣賞建築藝術有著重要意義,它一般分為靜態欣賞和動態欣賞。靜態欣賞是指欣賞者在特定的欣賞點上對建築物的靜態觀賞,動態欣賞是指欣賞者按照欣賞需要,在一定的觀賞路線上對建築物的觀賞。在欣賞中,應該把靜態欣賞與動態欣賞有機結合起來,作到靜中有動、動中有靜,隨著欣賞路線的流動,欣賞者的大腦中就會出現一幅幅具體可感而又各不相同的建築形象畫面,即不同的建築形象,從而感受到建築形象的空間序列。同時,由於欣賞者視點的高低、視角的仰俯。視野的大小、視覺的轉換等是不斷流動變化的,這樣當欣賞者去感受建築形象的空間序列時,就會產生一種節奏感,這也正是人們把建築比喻成是凝固的音樂的內在依據。
總之,建築藝術是物質功能性與審美功能性相結合的藝術,是人類創造的最偉大的奇跡和最古老的藝術之一。在欣賞建築藝術的過程中,欣賞者應了解建築藝術的一般特點和具有較高的審美修養,充分調動自己的想像、情感等因素,積極能動地進行審美觀照,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賞建築藝術的美。

Ⅳ 建築藝術的表達方式

建築藝術的類別復雜而繁多,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分類。大體上有這樣幾類:從使用的角度來分類,有住宅建築、生產建築、文化建築、園林建築、紀念性建築、陵墓建築、宗教建築等;從使用的建築材料來分類,有木結構建築、磚石建築、鋼筋水泥建築、鋼木建築等等;從民族風格上來分類,有中國式、日本式、伊斯蘭式、義大利式、英吉利式、俄羅斯式等等;從時代風格上來分類,可以分為古希臘式、古羅馬式、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古典主義式等。從流派上來分類,就更多了,僅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就有歷史主義、野性主義、新古典主義、象徵主義、有機建築、高度技術等等不勝枚舉的流派。 (一)建築藝術是物質功能性與審美功能性相結合的藝術
建築的物質功能性是指建築的實用性、群眾性、耐久性。所謂實用性,即是說,建築的目的首先是為了「用」,而不是為了「看」。即使是紀念碑、陵墓也要考慮舉行紀念儀式時人流活動的具體要求。其它各類藝術,美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築卻必須和實用聯系在一起。建築的實用性特點,影響著人們的審美觀。即是說,建築物對人類生活的功能好壞,往往決定著人們觀感的美與丑,因而建築的審美意義,有賴於實用意義。試想,一座通風不良、雜訊震耳、光線幽暗的車間,打扮得再花哨,也不會引起工人的美感;一座華貴高大的樓房,如果風一吹就要傾倒,那麼色彩無論怎麼鮮艷,多姿多彩,住在這座樓房裡的人也不會覺得它美。相反,如果實用功能處理得好,住起來很舒適,即使外形簡單一般,也會給人以美的感受。即使是藝術比重大的建築,比如展覽館、歌劇院、大會堂、高級酒店、園林,如果用起來讓人別扭,也會被認為「華而不實」。建築的實用性是藝術性的基礎,而藝術性中也常常包含著實用性。
建築的物質功能性還表現在它的群眾性上。沒有一個人能離開建築,建築的審美是帶「強制性」的。人們可以不聽音樂,不看戲劇,不欣賞畫展,不讀小說,但卻不可能不住住宅,不可能對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築視而不見。因為它是物質存在,是實實在在的東西。不管你自覺還是不自覺,有興趣還是無興趣,都會經常面臨著各種類型、不同形式的建築物,這些建築都會「逼迫」人們提出自己的審美評價。
建築的物質功能性另一表現是在於它的耐久性。建築是巨大的、造價可觀的物質實體,一旦建成,除非地震火災和戰爭破壞,它都會長期保留下去,很難被人遺忘或丟失,事實上成了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紀念碑。建築的物質功能性決定了建築物具有紀念性。比如希臘的神廟、羅馬的廣場、巴黎的鐵塔、中國的萬里長城、非洲的原始村落,還有數不清的古城市、古村鎮,當初並不是為了紀念而專門建築的,但是到了後來,卻成了紀念性很強的古跡,成為人們欣賞的歷史文化了。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建築與工藝沒有質的區別,只有量的區別。」英文「建築」一詞本意為「巨大的工藝」。前面已經說過,建築同工藝一樣是從實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僅有實用又是不夠的,還要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還要講究藝術性。比如,住宅建築最基本的要求是舒適、親切、順眼;園林建築講究清新、自然、雅緻;游樂場所的建築則應輕快、活潑;而紀念性的建築則應崇高、庄嚴。實用功能性與審美功能性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達到了和諧的統一。同時,建築的審美功能,往往藉助於其它藝術門類給予加強,有的還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雕塑、繪畫(主要是壁畫)、園藝、工藝美術以至音樂都能融合到建築藝術中去。比如歐洲古典建築中的雕刻、壁畫就是當時建築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果去掉了這些東西,那麼這些建築也就黯然失色了。再比如,中國的古代建築是群體取勝,造成群體序列的性格和序列展開的效果,也往往要依靠這些附屬的藝術,如華表、石獅、燈爐、屏障、碑碣等,單獨的古建築也常用壁畫、匾聯、碑刻、雕塑來加以說明。從這個意義上,也說明了建築具有一定的藝術綜合性,具有鮮明的審美功能性。自古以來,人類花費在非實用方面的財富和這方面的創造是相當驚人的。尤其是近年來,人們越來越把建築的美看重,有時甚至超過實用價值。日本在愛知縣甚至建造了一座別致的音樂橋。這是一條人行便橋,全長僅31米,寬兩米,橋兩側欄桿裝有109塊不同規格的音響欄板。過橋的人,只要拿起木槌,輕擊欄板,不管你懂不懂音樂,會不會唱歌,就能奏出一首法國民謠《在橋上》。回來時,敲擊橋的另一側,就會響起日本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民歌《故鄉》。人們稱譽它是「石琴橋」、「聲情並茂的建築物」……你大概想不到,這座小橋最初的設計提出者,竟是一個愛哼小曲的中學生呢!
當然,建築的實用功能性和審美功能性,在不同的建築對象中可以各有偏重。有的審美功能比重大些,甚至佔主要的地位,比如紀念碑、游樂園、陵墓等;有的比重大體相等,如商店、學校、醫院等;有的比重小些,如倉庫、廠房、橋梁等。但即使審美比重小的建築在建設時也離不開一定審美觀念的支配,建築本身也要具有和諧的比例,角度、尺寸、序列、韻律,也要考慮周圍的環境,比如前面所說的倉庫、廠房、橋梁等,就要考慮合適的位置,適當的高度等,也是直線和曲線的組合,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也具有了審美功能性。
(二)建築是空間延續性和環境特定性相結合的藝術
建築是個空間環境,它要佔據一定長、寬、高的位置。那麼,我們在一定的視點上,不可能一下子看到全體,只能看到它的一部分面。比如,看一座坡屋頂的房子,在室外我們只看到三個面。如在室內,我們最多也只能看到它的五個面。我們要想看到全部的面,就要移動自己,才能陸續地把所有的面看完。即是說,人們在任何一點上欣賞建築,感覺都是不完整的,只有在各個位置,從遠而近,從外而內,從上到下,從前而後,圍繞建築走遍,才能獲得完整的感覺。如果是一個建築群體,那就更復雜,更需我們不斷地變換觀賞位置。人們就是在這種位置的不斷變換中,也就是空間的不斷延續中獲得了審美感受。
正因為建築具有空間延續性,因此,它的藝術形象永遠和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有的甚至還主要靠環境才能構成完美的形象。道理很簡單,建築物一旦建成,就不能移動,除非特殊情況,不會出現房子搬家、橋梁搬家的事,而一旦搬了家,其審美效果也隨之改變,原來的效果不復存在,後來的又出現新的審美效果。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必須是置於埃及這廣闊無垠的沙漠中,才有永恆的性格,如果搬到了東北大森林,很難設想,那是一種什麼效果。又如,歐洲的哥特式教堂,必須是在中世紀狹窄、曲折的街巷中,才能充分顯示飛騰向上的氣勢,如果放到寬闊的大街上或者林立的摩天大樓中間,就很難設想是什麼景象了。再如,濟南火車站的尖頂鍾樓和穹形的建築物,當年也許是十分氣派和別具特色的,而今天,在旁邊那些大樓和煙囪的對比下,就很難看出當年的氣派和特色。由此可見,正是這種空間的延續性和環境的特定性構成了建築藝術的又一個審美特徵。
(三)建築藝術是正面抽象性與象徵表現性相結合的藝術
建築藝術在空間里塑造的永遠是正面的抽象的形象。說它是正面的,是因為建築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只能為一般的,而不可能出現什麼悲劇式的,頹廢式的、諷刺式的、傷感式的、漫畫式的形象。就建築形象本身而言,也分不出什麼進步的或落後的,革命的或反動的。天安門過去是封建王朝的正門,今天卻是國徽上的圖案,是偉大祖國的象徵。萬里長城本來是民族交往的障礙,是刀光劍影的戰爭產物,現在卻成了全體中華民族的驕傲,是聞名世界的游覽聖地。
同時,它塑造的這個正面形象又是抽象的。是由幾何形的線、面、體組成的一種物質實體,是通過空間組合、色彩、質感、體形、尺度、比例等建築藝術語言造成的一種意境、氣氛,或庄嚴,或活潑,或華美,或朴實,或凝重,或輕快,引起人們的共鳴與聯想。人們很難具體描述一個建築形象的具體情節內容。所表現的時代的、民族的精神也是不明確、不具體的,是空泛的、朦朧的。它不可能也不必要像繪畫、雕塑那樣細膩地描摹,再現現實;更不能像小說、戲劇、電影那樣表達復雜的思想內容,反映廣闊的生活圖景。正因如此,建築藝術常用象徵、隱喻、模擬等藝術手法塑造形象。比如,古希臘曾有人認為人體各部分都體現著理想的美,故而早在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建築藝術的精華——多立安柱式建築就以粗壯狂放的線條,形象地模擬了男子挺拔雄健的體形特徵;而安奧尼柱式建築則以柔和精細的線條,形象地模擬了女子嫻雅柔美的體形特徵。近代紐約航空港的TWA公司,則用典型的象徵主義手法,建成了一座外形像展翅欲飛的大鳥的候機大樓。巴黎明星廣場上的凱旋門,建造的初衷,則是象徵了拿破崙一世軍威、強權、傲世的特點。北京的天壇公園的雙環亭、南京天王府的雙亭,則象徵了親密無間的摯友關系。由此可見,建築藝術的正面抽象性和象徵表現性構成了它的又一審美特徵。

Ⅳ 淺析建築藝術審美

淺析建築藝術審美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大家肯定對論文都不陌生吧,論文的類型很多,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論文該怎麼寫嗎?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淺析建築藝術審美,歡迎大家分享。

淺析建築藝術審美

被人們視為藝術基礎的建築藝術,是在人類社會中出現最早的藝術形態,正是因為此現象,所以出現了人們對於建築藝術的不同看法,比如黑格爾從橫向思維來說人類藝術的最高端是建築,而叔本華認為人類藝術的最低端是從縱向思維來看建築的。在這個世界上,把大自然看成最神聖的、最了不起的、最有價值的藝術作品,那麼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的最有成就的藝術就是建築了。從建築藝術的實質上來講,在人類社會中,建築是一種為人民服務的建築空間實體,它擁有很多特徵,比如實用性、功能性、象徵性和審美性等特性,是一種具有社會意義的實體空間,更好的詮釋出了時代性和民族性,雖然實用性是建築的必要功能,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建築的審美價值體現得越來越突出。在現在社會中,比如故宮建築,雖然實用價值已經不大,但是審美效果越來越強烈,故宮裡面所記載的歷史文化和詮釋的藝術審美價值,是人們社會實踐中最偉大的作品。

一、建築藝術的概述

隨著人類社會實踐的發展,起先出現了建築,然後在此基礎上出現了建築藝術的相關解釋和內涵。人類結合自己的需求,在實踐的基礎上利用了建築材料等建造了為自己所用的實體空間。建築的豐富意義體現在當今社會的好多方面:第一,體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和宗教祭祀和精神寄託之中;第二,作為實體空間的建築是真實存在的,而不是憑空捏造和虛幻的空間;第三,建築總是依據某種介質而存在的,並不會因為自身的結構而存在。在原始社會中,人們為了滿足人類社會生產需求和需要,能夠從事自給自足的生產,所以建立了人們最原始的生存空間。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一些建築作品和結構中,已經完美的體現出了建築藝術,也就是說,建築和建築藝術已經密不可分。對於建築藝術來講,現如今的建築作品與建築藝術已經融入了更多的審美藝術因素,而不再是以前那種單純的實體空間,隨著建築藝術的發展,建築美表達得越來越突出,兩者相互協調,共同發展。

二、建築審美的特殊方式

建築審美要根據建築自身的特徵,通過感受建築的藝術美和形式美,來深深地感受建築美。建築美需要人們在社會生產、生活實踐中,來體會這種建築審美而達到的精神境界。建築的形式美和功能美更能突出表現人的審美享受,感悟建築的內涵以及從中獲取審美感覺。

(一)個性化體驗

不管是什麼樣的裝飾、什麼樣的特徵、什麼樣的建築設計,建築的功能性和形式性都要完美結合,協調統一,使得建築更加具有審美價值。如果像繪畫大師那樣把建築純粹的描繪出來,那隻是虛無存在的,並不是真實意義上的空間,所以這里的個性化體驗有著特別的內涵和意義。

第一,實踐性。對於建築空間的審美活動需要人們實地的去欣賞,需要人們切實履行實踐活動,個性化體驗的身體性表達出了一種實踐性,而不是一種純粹的觀賞活動。如果一個建築設計者,不親身實踐感悟建築空間,就不會出現特色的建築研究作品。只上網搜索圖片看建築,以及領悟書上的建築模型,是不會感受建築空間的偉大的。所以我們在建築審美的認識中,要不斷地參加社會實踐去實地理解建築空間。

第二,參與性。繪畫的圖形圖畫內容更能深刻的直接的影響他人,而建築是形式性和功能性相互協調的一種實體空間,所以人們在領悟建築美的時候,必須要參與建築空間,感悟其審美效果。比如一些美術作品欣賞、音樂賞析、文學作品的賞析等,在作品中也能體會出審美,但這些都不是自己親身經歷的完整的參與。而建築的審美。則是具有實體空間的特點,這樣更有利於人們更好地去領悟審美思想。

第三,社會性。建築是一種社會化的藝術,建築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我們都會天天見到各種各樣的建築,而繪畫、音樂、文學等,都是根據自身的審美需要去看,去讀,去審,在社會生活中,一抬頭總會看見美麗的建築形式,和完整的建築功能,可是其他的藝術形式總是在需要的時候才會看見,比如博物館等。

(二)目的性體驗

在日常生活中,建築是合乎人們審美藝術需要的,它的存在肯定是有一定的價值。一般建築的目的性體驗首先是指向歸屬體驗或者居住生存體驗,人們居住的建築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寄託和歸屬感,所以沒有更多的審美感覺,缺少了對精神方面的追求。我們把建築當成了一種單純的居住空間,這些目的性的特點都會影響人們對建築的審美。

三、建築審美的影響因素

如果人們想獲得審美趣味,可以在建築對象中進行享受。人們是否在建築中擁有審美觀點,裡面摻雜著很多不同的方面,人們若要從建築中擁有審美享受,必須正確地理解詮釋這些不同的方面,這樣才會更好地詮釋建築本身的審美特點。

(一)主流文化的審美傾向

主流文化的方向可以對藝術的審美起著引導作用。權利機構以及大人物來控制著主流文化的發展趨勢,雖然這種權力機構不是官方的,但是他們卻和權力階層的審美觀念是統一的,並且有著很大的號召力和影響力,也叫正統派代表。例如,在農村,居民建築要受到風水、舊思想的影響,這些都是正統派代表施加的額外壓力,所以這些以上的因素,使得建築的構造和設計不利於人們擁有更好的審美效果,而面臨著正統派代表具有影響力的藝術審美統治。

(二)建築功能的完備情況

建築的特性是形式性、實用性和功能性,而人們會更傾向於實用性和功能性的建築選擇。如果建築的實用性和功能性不能被人們所感知,那麼人們就不會喜歡這個建築,就會感覺到這個建築沒有什麼審美價值。

(三)人的情感因素

人們的情感也會影響著人們對於建築的審美效果。在當今社會經濟發展中,西安也出現了許多現代化建築,但是這些建築風格和西安的文化氣息並不協調,並沒有更好地體現出建築的審美風格,這有可能是由於個人的情感因素所影響的。

四、結語

建築藝術作為體現文化和時代的一面鏡子,能夠直接表達出社會的文化內涵以及審美價值,只有真實地了解到建築審美的特殊方式和影響因素,才能創造出更好的建築藝術作品,才能更深刻地了解人對建築藝術的審美關系和文化內涵,進而使得這些建築具有很高的審美認識價值和文化價值。

參考文獻:

[1] 鄧焱.建築藝術論[ M] .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1.

[2] 汪國瑜. 建築人類生息的環境藝術[ 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6.

[3] 樓慶西.建築學[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9.

[4] 馬濤.外國建築史[D].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03.

拓展資料:

簡述

建築藝術,是一種立體藝術形式。是通過建築群體組織、建築物的形體、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內外空間組織、結構造型,即建築的構圖、比例、尺度、色彩、質感和空間感,以及建築的`裝飾、繪畫、雕刻、花紋、庭園、傢具陳設等多方面的考慮和處理所形成的一種綜合性藝術。

在人類誕生之前,萬物皆生活在自然界中。當人類出現之後,為棲身而搭建窩棚,挖掘洞穴,成為人類史上最初的建築。經過數萬年的發展進步,人類對建築的要求也遠遠超越了最初的需求。建築藝術的類別復雜而繁多。從使用的角度來分類,有住宅建築、生產建築、文化建築、園林建築、紀念性建築、陵墓建築、宗教建築等;從使用的建築材料來分類,有木結構建築、磚石建築、鋼筋水泥建築、鋼木建築等;從民族風格上來分類,有中國式、日本式、伊斯蘭式、義大利式、英吉利式、俄羅斯式等;從時代風格上來分類,可以分為古希臘式、古羅馬式、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古典主義式等。

建築藝術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會生活、精神面貌和經濟基礎的功能。歷代建築藝術與它所處的歷史時代、地理氣候、民族文化和生活習俗密切相關,同時受到材料、結構、施工技術的制約。由於中西方文化差異,中西方建築從材料、空間布局、建築的發展上同樣存在著很大的差別。西方各民族流傳下來的主要建築多半為供養神的廟堂,如希臘神殿、伊斯蘭建築、哥特式教堂等。而中國大都是宮殿建築,即供世上活著的君主們所居住的場所。[2]

定義

廣義建築藝術作為生活藝術與文藝有根本性質的不同;而在狹義建築藝術即形式美的層面,與文藝又有相同相通的共性。

廣義建築藝術

建築藝術是建築有別於一般技術工程和構築物的本質屬性和本質特徵;其藝術性在於綜合性、形象性和多樣性,以及職業特點、創作設計和形式風格上,貫徹在功能適用、技術合理和形象美觀的統籌運營的全過程。如是,廣義建築藝術就是全部建築資源的總和,建築藝術=建築,建築=建築藝術,兩者同義,兩個詞可以通用和互換,「藝術」二字可省去也可保留。或者說,建築藝術是全方位和全維度的全息理念,是「全境界建築藝術」。在這里,功能、技術和藝術三者:僅有功能,叫做功能主義;僅有技術,叫做結構主義;僅在視覺造型上做表面文章,「視覺體積表演」,叫做形式主義或「唯美主義」;唯有三者有機圓滿結合,才是完整的建築藝術和建築學。建築工作的方針和建築設計的原則是「適用、經濟、美觀」。

狹義建築藝術

狹義建築藝術,指建築物的形象美觀,即形式美,體量造型,空間組合、構圖、立面形式和建築表達。在這個層面上,可以暫時不涉及功能和技術的內容。換個說法:廣義建築藝術涵蓋功能、技術的「硬體」和形象造型的「軟體」,而狹義建築藝術單指形象造型的「軟體」,即設計技巧、手法和語言。這些,應該說是關於建築藝術的廣義和狹義的兩種含意和定義。建築藝術是藝術工程、實用藝術,生活藝術。《北京憲章》寫道:「建築學與更廣闊的世界的辯證關系最終集中在建築的空間組合與形式的創造上。……建築學的任務就是綜合社會的、經濟的、技術的因素,為人的發展創造三維形式和合適的空間。」

特性

建築藝術是指按照美的規律,運用建築獨特的藝術語言,使建築形象具有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具有象徵性和形式美,體現出民族性和時代感。建築藝術具有以下特性:

1.建築的雙重性

建築既是物質的,又是精神的,具有雙重性。這是建築與其它藝術門類的顯著區別。

建築是實用與審美相結合的產物。其它藝術形式,美的追求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築卻必須和實用聯系在一起。建築一方面具有物質性使用功能,居住、工作或公共交往等:另一方面,它又要滿足人們對美的渴望,給人以美好形象。所以建築不是純粹物質的,必須用美的形象來感染人。也非純粹精神性產品。它有直接的功利和實用目的。

建築是技術和藝術相結合的產物。義大利現代著名建築師奈維認為,建築是一個技術與藝術的綜合體。美國現代著名建築師賴特認為,建築是用結構來表達思想的科學性的藝術。優秀的建築不僅要建築師去設計,還要由能工巧匠將它建造出來。

建築的精神屬性具有層次性,它建立在物質性的基礎上。最低層次:與物質功能緊密相關,體現為安全感和舒適感。中間層次:重在「悅目」,體現為美的形象,一般稱之為美觀。最高層次:重在「賞心」,要求創造出某種情緒氛圍,表現出一種有傾向性的情趣,富有表情和感染力,以陶冶和震撼人的心靈。

2.建築藝術的表現性

任何一種建築都具有自己的建築形象。這就是通過各種空間、結構、造型來體現建築。古往今來,許多優秀的建築匠師巧妙地運用了空間、形、線、色彩、質感、光影等表現手段,創造了許多優美的建築形象,給人以精神上的享受。建築是表現性藝術。它不要求描述事件情節和人物性格,而是通過創造某種情緒氛圍,激發欣賞者相應的情感。其所表現的情感形式具有抽象性。

3.建築藝術的社會性

建築,是一個歷史時期社會文明的象徵,是當時一段社會生活的縮影。建築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其藝術表現力與人類文化有著深刻的對應關系。不同文化圈的人群會有不同的建築觀念,不同的建築藝術手法、趣味;不同地域、民族、階級,不同時代,建築藝術作品都有不同的面貌,反映出深刻的文化內涵。傑出的建築藝術作品都是文化的最鮮明、最深刻也是最長久的體現。一是建築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建築形式,不同的地區,由於氣候、地理、文化等條件的不同形成建築形式的地域差別;同一民族,由於地域條件的不同,建築形式也不一樣。二是建築的歷史性和時代性。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築形態,具有較大的差別。

語言表現

1.面

面是表達建築藝術的基本單位。建築中的面,一是作為片狀形式而獨立存在:一是作為體的表面,表現體的形狀及表面形式。面的不同形狀及其不同的處理方式給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建築的面具有造型藝術的圖案美,要運用建築形式美法則創造性的加以處理。如希臘帕提農神廟、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主立面。

建築是由各種構成要素如牆、門、窗、台基、屋頂等組成的。這些構成要素具有一定的形狀、大小、色彩和質感,而形狀又可抽象為點、線、面、體,建築形式美法則表述了點、線、面、體以及色彩和質感的普遍組合規律。如:變化與統一、主體與從屬、對比與微差、均衡與穩定、韻律與節奏、比例與尺度、對位與呼應等,以及虛實、明暗、色彩、材料、質感。建築形式美法則是隨著時代發展的。為了適應建築發展的需要,人們總是不斷地探索這些法則,注入新的內容。傳統的構圖原理一般只限於從形式本身探索美的問題,具有局限性。因此現代許多建築師從人的生理機制、行為、心理、美學、語言、符號學等方面來研究建築創作所必須遵循的准則。盡管這些研究還處於探索階段,但無疑會對建築形式美法則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2.體

體是三次元的空間造型,在空間中實際佔有位置,有長、寬、高三維尺度,從任何角度都可觀看。體在建築中的應用最為直觀,人們所感受到的建築是體的表現形式。對建築來說,體比面的處理更重要。體包括體形和體量,體形和體量是建築給人的第一印象,其處理也需要遵循建築形式美法則。

建築體形組合豐富多樣。不同體形的自身特徵,不同組合體形的外在形式,都為建築的表達增加了表現語言。如中國嵩岳寺塔體形高聳,層層屋檐形成許多水平線,輪廓飽滿而富有張力。而法國巴黎聖母院,體形高聳,一味瘦高,突出升騰之勢。

體量的的巨大是建築與其它造型藝術的顯著區別。有些建築的面、體形都很簡單,主要靠體量的呈現。體量的巨大顯示其藝術性格。體量的巨大不是絕對的,適宜才是重要的。如埃及金字塔巨大體量帶來震撼,而中國園林中的建築則注重較小體量,體現親切感。

3.空間

空間是建築獨有的藝術語言,具有巨大的情緒感染力。「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中國先哲老子智慧地表達了空間與實體的辯證關系。即人們建房、立圍牆、蓋屋頂,而真正實用的卻是空的部分:圍牆、屋頂為「有」,而真正有價值的卻是「無」的空間;「有」是手段,「無」才是目的。建築空間是人們為了滿足生產或生活的需要,運用各種建築要素與形式,所構成的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的統稱。它包括牆、地面、屋頂、門窗等圍成建築的內部空間,以及建築物與周圍環境中的樹木、山巒、水面、街道、廣場等形成建築的外部空間。不同的空間特點,會產生不同的情緒效果。巧妙地處理空間的形狀、比例、大小、方向、開敝、封閉、明暗,使建築藝術顯出連續性的豐富空間感受。

4.群體組合

建築群體常常是由若干幢建築擺在一起,擺脫偶然性而表現出一種內在聯系和必然的組合群。建築群體中各個建築的體量、高度、地位有層次、有節奏;建築形體之間彼此呼應,相互制約;外部空間既完整統一又相互聯系,從而構成完整體系:內部空間和外部空間相互交織穿插,和諧共處於一體。一系列不同的建築、空間、順序的出現,使人的情緒發生一系列的變化,獲得整體的享受。建築群體的藝術感染力,比起某一個單獨的建築單體來得更加強烈、更加深刻。中國的傳統建築尤其重視群體組合。

5.環境藝術

環境藝術是人與周圍的人類居住環境相互作用的藝術。建築從誕生之日起,便是作為人的環境出現的,它就是環境藝術。任何建築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都處於一定的客觀環境之中。建築藝術是環境藝術的主體,是環境藝術的主要載體的體現者。建築環境是一個融時間、空間、自然、人文、建築和相關門類藝術於一體的綜合性系統工程。建築與環境雕塑、環境繪畫、建築小品、工藝美術、書法甚至文學以及傢具、地毯、燈具組合在一起;還與山、水、樹、石及它們的形、體、光、色、聲、味所組成的自然環境,歷史、鄉土、民俗等人文環境高度的有機組合,由建築藝術統率並協調,產生巨大的整體藝術表現力。

;

Ⅵ 建築藝術的美學特徵主要表現在那幾個方面

結構的形式美一切引起美感的古代建築,都有一定的形體。構成形體的基礎是點、線、面。點、線、面是從客觀事物的空間物象中抽象概括出來的形式美因素。線條分為直線、曲線和折線三種。直線給人的審美感受是力量、穩定和剛強;曲線,特別是蛇形線,給人的感受是優美、柔和、富有生氣的運動感;折線形成的.

Ⅶ 現代建築藝術的美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建築是石頭的史書,建築是居住的機器。建築作為一個藝術門派,它和音樂、雕塑、文學、繪畫等一樣,都必須符合美學原則,遵守美學的一般法則。本文從建築藝術的特徵入手,從建築的不同方面分析建築的藝術美。
一 前言
建築是人們用石材、木材等建築材料搭建的一種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物體,如住宅、橋梁,、寺廟、園林等等。建築的藝術美和建築的堅固性、實用性、經濟性不可分割,後者是建築藝術的靈魂。建築藝術美是建築安全性、實用性、經濟性的表現形式,不僅僅是指建築的外在形式美,還包括建築的使用空間的舒適美觀。
一個建築如果僅僅在形式上是美觀的,符合美學的規則,但它不堅固、不實用、不經濟,那麼它也說不上是一個真正的建築藝術品;反之,如果一個建築即使十分堅固、適用、經濟、但其外在形式不美觀,也稱不上是一個建築藝術品。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著名建築理論家阿爾伯蒂在他的著作《論建築》中寫道:「我認為美就是各部分的和諧,不論是什麼主題,這些部分都應該按這樣的比例和關系協調起來,以致既不能再增加什麼,也不能再減少或更動什麼,除非有意破壞它。」實際上,建築的美就是由「恰當、勻稱、表達、優美」來反映的。
二 建築與建築藝術
建築是建築物和構築物的統稱,工程技術和建築藝術的綜合創作,各種土木工程、建築工程的建造活動。建築是人類為自己創造的物質生活環境,即人類生活所必需的居住和活動的場所,也是為滿足人們生活、生產或從事其他活動而創造的空間環境。建築藝術,是一種立體藝術形式,是通過建築群體組織、建築物的形體、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內外空間組織、結構造型,亦即建築的構圖、比例、尺度、色彩、質感和空間感,以及建築的裝飾、繪畫、雕刻、花紋、庭園、傢具陳設等多方面的考慮和處理所形成的一種綜合性藝術。
建築藝術按照美的規律,運用建築藝術獨特的藝術語言,使建築形象具有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具有象徵性和形式美,體現出民族性和時代感。以其功能性特點為標准,建築藝術可分為紀念性建築、宮殿陵墓建築、宗教建築、住宅建築、園林建築、生產建築等類型。從總體來說,建築藝術與工藝美術一樣,也是一種實用性與審美性相結合的藝術。建築的本質是人類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動的生活場所,所以,實用性是建築的首要功能;只是隨著人類實踐的發展,物質技術的進步,建築越來越具有審美價值。
三 建築藝術的特徵
1 建築的形象
歷史上不同時期的建築都表現了不同時代的精神狀態:古希臘表現的是優美的時代,古羅馬表現的是武力的時代,早期基督教表現的是虔誠的時代,哥特表現的是渴慕的時代,而文藝復興表現的是雅緻的時代。到了近現代,由於人們的審美能力與審美情趣的不斷提高,建築的形象問題也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建築形象就是通過各種結構、造型體現的建築的外觀。建築師運用空間、形、線、色彩、質感、光影等手段進行創作,從而表現出不同的建築形象。
2 建築的社會文化屬性
建築的社會文化屬性包括時代性、地域性、民族性。建築的時代性是指任何一個建築都是某個時代的產物,它受當時的經濟能力、技術程度、道德倫理、文化思潮等因素影響,每個建築都真實地反映著歷史,成為歷史的見證。人們常講的「建築是石頭的史詩」就是指這層意思。比如我國的故宮是明清帝王生活、辦公的地方,象徵著封建政權的中心,它在設計上的指導思想就是要著重表現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由近千座各種建築組成的龐大建築群,特別突出南北中軸線,在這條中軸線上,按照「前朝後寢」的封建禮制,把故宮大體劃分為帝王發號施令的外朝和帝後居住的內廷兩大部分。建築空間陰森壓抑反映了封建專制的特點。在技術上由於採用木結構,使單體建築不可能更龐大,只能以平面擴展的方式來擴展空間,是一組典型的封建時代建築。而與這組建築相臨的人民大會堂,它是人民當家作主、參政議政的地方,是我國人民最高權力的象徵,因此,它的設計主導思想是體現著人民當家作主,空間開敞明快,在結構技術上採用了鋼筋砼結構,建築物高大雄偉。建築是最能反映時代的代表物,真實地記述著歷史的發展。
建築的地域性是指建築在形式上與所處的環境恰到好處地結合在一起,符合當地人們的審美情趣,在使用空間上能滿足使用者的生活習性,在結構造型上和建築材料的選用上都能較好地適合當地的實際情況。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都有著不同的建築藝術表現形式,這些形式是當地人民長期與自然相抗爭不斷總結提練出來的,實踐證明是一種在結構上合理、在技術上先進、在造型上美觀的形式,這種形式也就逐步被人們認同,演化成一種當地特有的民族形式,代表著該民族的共同審美情趣。如中國的大屋頂,羅馬的拱券、穹頂、飛扶壁等等。任何民族形式的建築都是歷史的產物,同時受歷史發展規律的支配。仿製別的建築作品,或支離破碎的套用一些建築符號都不可算作是藝術品,藝術貴在創新,沒有創新的藝術品是缺乏吸引力、沒有生氣的。
總而言之,建築技術和建築材料是建築創作的手段,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是建築創作的基礎,而根植於民族、地域則是我們成長的根,是建築師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同時正是由於民族、地域的不同才使得我們今天的建築呈現出多樣化。
3 建築的實用性
建築的目的首先是為了「用」,而不是為了「看」,即使是紀念碑、陵墓也要考慮舉行紀念儀式時人流活動的具體要求。其它各類藝術,美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築卻必須和實用聯系在一起。建築的實用性特點,影響著人們的審美觀。就是說,建築物對人類生活的功能好壞,往往決定著人們觀感的美與丑,因而建築的審美意義,有賴於實用意義。所以任何建築物的設計與建造,都從兩方面考慮:第一要有實用價值;第二要造型美觀。
實用是建築物的首要和基本要素,美觀是建築物的必要要素,大到高樓大廈,小到茅舍草屋,無不追尋實用與審美的統一,只有二者的完美結合,才能最充分地發揮其功能,從而實現最佳效益。實用性是建築的一個基本的特徵。古羅馬時代的建築師威特魯威提出建築的三條原則:實用、堅固、美觀,一直被視為建築學的經典公式。傑弗里・斯科特也認為,好的建築要有三個條件:實用、堅固、使人愉快。建築史也一再表明了這一點:實用一直被視為建築的首要的和核心的問題。可以說,單純個人的情感、怪誕的想法或奇異的構思可以在畫布上或在舞台上表現出來,而對建築來說,大概就不行了。任何一個建築家想以自己的方式去建造阿里斯托芬的「雲中鵓鴣城」,都註定是一種愚蠢的冒險心理。建築是為多數人的實用目的而設計和建造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它被稱為實用藝術。
四 建築藝術的不同美學
1 建築的性格美
建築的性格美是不同類型建築的不同功能的外在表現。例如,優秀的住宅建築表現出濃厚的生活氣息,有溫馨安定的感覺;文化娛樂建築表現出愜意美好、別致新穎的感覺;辦公建築表現出莊重嚴肅、積極奮進的感覺;學校建築表現出明快大方、開朗寧靜的感覺。
當然,建築性格的表現手法是多種多樣的,其中常用的手法是形式服從功能。法國朗香教堂造型奇異,平面不規則;牆體幾乎全是彎曲的,有的還傾斜;塔樓式的祈禱室的外形象座糧倉;沉重的屋頂向上翻卷著,與牆體之間留有一條40厘米高的帶形空隙;粗糙的白色牆面上開著大大小小的方形或矩形的窗洞,上面嵌著彩色玻璃;入口在捲曲牆面與塔樓的交接的夾縫處;室內主要空間也不規則,牆面呈弧線形,光線透過屋頂與牆面之間的縫隙和鑲著彩色玻璃的大大小小的窗洞投射下來,使室內充滿了浪漫主義和神秘主義。
2 建築的造型美
建築造型包括建築體型、立面、色彩、細部等,它是建築內外部空間的表現形式,是根據建築的功能要求、物質技術等條件而設計的,是技術和藝術的統一。同時,建築的造型還要考慮到形式美的一些原則,如比例、尺度、均衡、韻律、對比等。這些也都是判斷建築造型是否美觀的重要標准。例如,北京天壇祈年殿在體型和色彩運用上都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古希臘帕特農神廟為雅典城邦守護神雅典娜而建的祭殿背西朝東,聳立於3層台階上,玉階巨柱,畫棟鏤檐,遍飾浮雕,蔚為壯觀。整個廟宇由鑿有凹槽的46根大理石柱環繞。潘太里科大理石色白,相對帕羅斯島上的優質大理石來說略顯粗糙,所以這里的帕羅斯大理石僅供雕塑使用,光滑和無瑕的質地使它顯得尤為珍貴。柱間的用大理石砌成的92堵殿牆上,雕刻著栩栩如生的各種神像和珍禽異獸,蔚為壯觀。
3 建築的結構美
建築結構是建築的骨架又是建築物的輪廓。中國古典建築中的斗拱、額枋、雀替等,從不同角度映襯出古典建築的結構美。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現代建築結構的形式越來越豐富,如框架結構、薄殼結構、懸索結構等。建築的結構與建築的功能要求、建築造型取得完全統一時,建築結構也體現出一種獨特的美。代代木體育館是日本著名建築大師丹由瞬間海浪漩渦形態而引發的設計靈感,不僅造型獨特給人很強的視覺沖擊力,而且整個設計線條沒有直角直線,多是懸索柔韌的弧度,用建築專業術語講只兩個字:柔性。該建築佔地約91公頃,包括一幢游泳館和一幢球類館。游泳館屋頂採用懸索結構,索網表面覆蓋為焊接起來的鋼板,內表面則用石棉板保護。游泳館採用兩個交錯的新月形平面,給封閉的室內空間帶來開放性。設計師利用主索之間的空隙設置頂光,勾劃出屋脊的輪廊,有助於人們在視覺上形成一個流線型、宏偉別致的內部空間。
4 建築的環境美
任何建築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處於一定的客觀環境之中。因此,就存在一個建築與環境的關系問題。中國古典園林建築很早就十分重視建築與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美國現代著名建築師賴特提出的「有機建築」的理論,也主張建築應與大自然相和諧,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流水別墅)生動地說明了這一點。這座位於美國匹茲堡市郊區的私人別墅,坐落在一個具有山石、林木和溪流瀑布的優美環境之中。建築的前部從澆鑄在岩石上的鋼筋混凝土支撐懸挑出來,上下兩層寬大的陽台,一縱一橫,好像從山洞中「長」出的兩塊巨石,後面高起的片石牆和前面挑出的部分取得平衡並形成水平與垂直的方向對比。這種自由靈活的組合,不僅與周圍環境十分協調,而且可以使人們在不同的角度看到各種豐富多變的體形輪廓。
5 建築的風格美
建築的風格是指建築造型、功能布局和建築裝飾所具有的時代共性。不同風格的建築體現出不同的美。德國科隆大教堂工程規模浩大,它以輕盈、雅緻著稱於世,是中世紀歐洲哥特式建築藝術的代表作,也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建築。教堂佔地8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6000平方米,東西長144.55米,南北寬86.25米。主體部分就有135米高,大門兩邊的兩座尖塔高達157.38米,像兩把鋒利的寶劍,直插雲霄。大教堂的四周還有許多小尖塔。
總之,建築的美難以一言以蔽之 ,因為它不僅僅是視覺的藝術,還包括了聽覺、觸覺、味覺、心理感受等等許多因素,又融合了技術、理念、環境等方面。建築藝術創作受經濟、技術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建築藝術具有著鮮明的時代性、地方性和民族性。一個成功建築藝術作品是由建築師、業主以及許許多多的人來共同努力完成的,是群體智慧的結晶。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我們堅信建築的藝術更加會美得深入人心。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Ⅷ 從美學的角度出發,建築藝術具有哪四個基本特徵

為三個特徵:建築的雙重性、建築藝術的表現性、建築藝術的社會性。

建築為實用與審美相結合的產物,其它藝術形式,美的追求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築卻必須和實用聯系在一起。運用了空間、形、線、色彩、質感、光影等表現手段,創造了許多優美的建築形象,給人以精神上的享受。

建築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其藝術表現力與人類文化有著深刻的對應關系。不同文化圈的人群會有不同的建築觀念,不同的建築藝術手法、趣味;不同地域、民族、階級,不同時代,建築藝術作品都有不同的面貌,反映出深刻的文化內涵。

(8)如何理解建築藝術美的表現形式擴展閱讀:

建築藝術的相關要求:

1、外部空間既完整統一又相互聯系,從而構成完整體系:內部空間和外部空間相互交織穿插,和諧共處於一體。

2、一系列不同的建築、空間、順序的出現,使人的情緒發生一系列的變化,獲得整體的享受。建築群體的藝術感染力,比起某一個單獨的建築單體來得更加強烈、更加深刻。

3、任何建築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都處於一定的客觀環境之中。建築藝術是環境藝術的主體,是環境藝術的主要載體的體現者。建築環境是一個融時間、空間、自然、人文、建築和相關門類藝術於一體的綜合性系統工程。

Ⅸ 建築的基本特徵為什麼是造型的形式美追求

建築藝術是一種立體作品,屬於空間造型藝術,建築的審美特點主要表現為它的造型美。設計師們常常通過一系列建築設計的藝術處理,通過實體與空間的協調統一,構成建築物總體完美的藝術形象。

造型美的表現手法需要注意,建築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手段非常豐富,包括空間、形體、比例、均衡、節奏、色彩、裝飾等許多因素,它們共同構成了建築藝術的造型美。

閱讀全文

與如何理解建築藝術美的表現形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4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2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