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敦煌石窟藝術如何在線

敦煌石窟藝術如何在線

發布時間:2022-12-30 08:10:49

1. 如何認識敦煌石窟藝術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價值

敦煌藝術是歷代畫家們創意性的傑作。在壁畫當中,沒有完全相同的東西,即使是描繪同樣經變內容的藝術作品,畫家們也是根據自己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創作出了完全不同的作品。

圖案在敦煌石窟中有裝飾、間格,甚至營作氣氛和空間感的作用。4。5萬平方米的壁畫中,有數不盡的圖案,令人驚異於當時人的創造能力。而圖案的美醜和變化,也能講出一朝代藝術的盛衰,更使敦煌圖案價值更上一層樓。
飛天大概是人類自古的夢想,中國的飛天與歐洲的天使,是古巴隊老夢想驅動下的美麗藝術表現。而飛天不靠羽翼,衣帶飄舉,其輕盈多姿,成為敦煌重要的藝術形像。飛天雖也是佛教神祗,但多而美,值得單獨欣賞。
眾口都說琵琶、胡琴等重要的中國樂器是絲路交通中傳入的,中國音樂中有多少西域成分,敦煌握守絲路咽喉,保存壁畫材料又多,最有可能為音樂研究提供真實情況。
唐玄宗愛看胡旋舞,顧名思義,來自胡地。北胡朝開始,外來舞蹈如何沖擊或結合中國原有舞蹈風格,是中外文化交流和舞蹈研究者、中國文學研究者的關心點,舞蹈的圖像證據更是其中關鍵。
唐宋以來,山水畫成為中國繪畫的重要類型,使中國藝術樹立了特色,獲得世界地位。敦煌壁畫在宗教藝術的空間中,山水仍有出色的表現。並且因敦煌石窟延續時間長,由人大於山的風格到成熟的青綠山水,均有保存,大大有助於中國山水畫史的探索。
敦煌的動物畫被中國美學家稱為神魔性,奇領禽異獸的潑辣表現里透進了生命的原始境界。敦煌北朝動物畫地想像和滿壁流動感,確令人眼界大開,而唐代的則與今見唐畫摹本精神相通,而件件均為真品,是中國繪畫史上的重要一筆。
人物畫在中國繪畫中有重要的位置,而敦煌的人物畫極豐富,光是供養人像已有8000餘身,經變畫中的人物更不計其數,具見犍陀羅藝術傳入與中國固有人物畫合流的多采面目。
敦煌石窟是建築、繪畫、塑像一體的,要充分體會敦煌的藝術,不能不留意敦煌的石窟建築,更何況窟前木檐斗等,有存留甚少的唐宋遺構。至於壁畫上的建築物更是包羅有,包括西域房屋。
尊像是佛教世界中的諸神聖眾畫像,是石窟中被崇拜的對象,是石窟中被崇拜的對像,也是敦煌畫師心血精華。
對佛陀生平的描繪是印度原有的佛教藝術主題,也是了解佛陀生平的連環圖故事圖。

2. 敦煌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藝術價值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藝術價值

敦煌石窟營建的一千年歷程,時值中國歷中上兩漢以後長期分裂割據,走向民
族融合、南北統一,臻於大唐之鼎盛,又由顛峰而式微的重要發展時期。在此期間,正是中國藝術的程序、流派、門類、理論的形成與發展時期,也是佛教與佛教藝
術傳入後,建立和發展了中國的佛教理論與佛教宗派,佛教美術藝術成為中國美術藝術的重要門類,最終完成了中國化的時期。[8]

從中國繪畫美術的門類角度看,敦煌石窟壁畫中的人物畫、山水畫、動物畫、
裝飾圖案畫都有千年歷史,自成體系,數量眾多的特點,都可成為獨立的人物畫史、山水畫史、動物畫史、裝飾圖案畫史。特別是保存了中國宋代以前即10世紀以
前如此豐富的人物畫、山水畫、動物畫、裝飾圖案的實例,這是世界各國博物館藏品所未見的。[8]

敦煌壁畫中有音樂題材洞窟達200多個,繪有眾多樂隊、樂伎及樂器,據統
計不同類型樂隊有500多組,吹、打、拉、彈各類樂器40餘種,共4500多件。敦煌藏經洞文獻中也有曲譜和其它音樂資料。豐富的音樂圖像數據,展現了近
千年連續不斷的中國音樂文化發展變化的面貌。為研究中國音樂史,中西音樂交流提供了珍貴資料。

敦煌石窟大多數洞窟的壁畫中幾乎都有舞蹈形象。有反映人間社會生活、風俗
習尚的舞樂場面和舞蹈形象,如西域樂舞、民間宴飲和嫁娶舞樂;有經變中反映的宮廷和貴族燕樂歌舞場景;有天宮仙界的舞蹈形象,如飛天的舞蹈形象,供養伎樂
等。還有藏經洞保存的舞譜及相關資料。舞蹈藝術是無法保留的時空藝術,古代的舞蹈形象,現代人已知之甚少,就敦煌石窟舞蹈形象的珍藏而言,堪稱舞蹈藝術的
博物館,保存了無數高超的舞蹈技巧和完美的舞蹈藝術形象,代表了各時代舞蹈發展的面貌及其發展歷程。[8]

敦煌石窟藝術中有十分豐富的建築史資料。敦煌壁畫自十六國至西夏描繪了成
千成萬座計的不同類型的建築畫,有佛寺、城垣、宮殿、闕、草庵、穹廬、帳、帷、客棧、酒店、屠房、烽火台、橋梁、監獄、墳瑩等等,這些建築有以成院落布局
的組群建築,有單體建築。壁畫中還留下了豐富的建築部件和裝飾,如斗拱、柱坊、門窗、以及建築施工圖等。長達千年的建築形象資料,展示了一部中國建築史。
可貴的是,敦煌建築資料的精華,反映了北朝至隋唐四百年間建築的面貌,填補了南北朝至盛唐建築資料缺乏的空白。此外,不同時期,不同形制的800餘座洞窟
建築,五座唐宋木構窟檐,以及石窟寺的舍利塔群,都是古代留存至今的寶貴建築實物資料。

3. 敦煌石窟展現了中華文化什麼樣的特點

敦煌石窟展現了中華文化浪漫、宗教、文化藝術的多樣性特點。敦煌石窟藝術是我國的國寶,也是世界文化遺產,它的規模之大、歷時之長、內容之豐富、技術之精湛、保存之完好都是舉世罕見的。

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後歷經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為中國三大石窟和四大石窟之一。



(3)敦煌石窟藝術如何在線擴展閱讀:

莫高窟的結構

莫高窟開鑿於敦煌城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前臨宕泉,東向祁連山支脈三危山。南北全長1680米,現存歷代營建的洞窟共735個,分布於高15~30多米高的斷崖上,上下分布1~4層不等。

分為南、北兩區,其中南區是禮佛活動的場所,各個朝代壁畫和彩塑的洞窟492個,彩塑2400多身,壁畫4.5萬多平方米,唐宋時代木構窟檐五座,還有民國初重修的作為莫高窟標志的九層樓。蓮花柱石和舍利塔20餘座,鋪地花磚2萬多塊。

北區的243個洞窟(另有5個洞窟已編入北區492個號中),是僧侶修行、居住、瘞埋的場所,內有修行和生活設施土炕、灶坑、煙道、壁龕、燈台等,但多無彩塑和壁畫。

4. 敦煌石窟的敦煌藝術

雖然早在20世紀初就有羅振玉、王國維、劉半農等人在北京、倫敦、巴黎等各地收集、抄錄敦煌文獻,但對莫高窟的真正保護開始於1940年代。1941年至1943年著名畫家張大千對洞窟進行了斷代、編號和壁畫描摹。 敦煌自西漢起即為西域重鎮,「絲綢之路」的暢通也使得中國和中亞及西方諸國的商業、文化交流得以發展,佛教和佛教藝術即是循此路線,經敦煌傳入中國的。公元四世紀,中原戰火不斷,河西地區則相對安定;因此,從內地去的僧人在此開始了石窟的營建。公元六世紀末,隋王朝的建立結束了長期戰亂和分裂,同時也加強了對西北的經營。由於隋朝的皇帝都崇奉佛教,所以盡管只有短短的37年,但莫高窟在數量和規模上都達到了非常可觀的程度。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高峰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文化交流最活躍的時期,莫高窟的營建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僅至武周聖歷元年 (公元698年),即已有「窟室一千餘」。五代時期及宋代,河西地區相對穩定,當地統治者及僧、民又開鑿了許多洞窟,並對前代洞窟進行了全面維修。西夏統治期間,幾乎沒有開鑿洞窟,僅是對以前的石窟加以改建或修補。元代,密宗佛教盛行,所以期間開鑿的石窟均帶有密宗色彩。此後,由於「絲綢之路」的沉寂,敦煌失去了其重要地位,石窟的開鑿也趨於停止。在吐魯番統治時期(公元 1516--1715年),莫高窟,尤其是窟內塑像,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本世紀初,帝國主義者的巧取豪奪,使莫高窟又一次遭受了浩劫。
按照開鑿時間劃分,十六國及北朝初期是洞窟的開鑿前期,保存至今的共有40窟,形制分為供僧人居住、修禪的禪窟,帶中方柱的塔廟式窟和方形平面的佛堂式窟三種。窟頂前部為人字披,並畫出木結構和卷草形式;後部為平頂,也繪有木結構形式,並綴以飛天等圖紋;四壁繪有表現佛教題材的壁畫。這一時期的塑像,本尊以釋迦牟尼佛和彌勒菩薩為主
一佛、二菩薩,或一佛、二羅漢、二菩薩,一佛、二天王,也有個別是單獨一軀佛或彌勒像的。 佛像軀體健壯,面相豐滿,鼻樑高隆直抵額際。佛像身著偏袒右肩式或通肩式土紅色僧伽梨,但過分強調了衣飾的裝飾色彩,僅在細節上有一些現實性手法。雖然佛和菩薩都來自異域,而且造型比例及衣著等都有嚴格規定,但中國的雕塑工匠依然在尊重這些規定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審美情趣,將他們巧妙地本地化,使其在原有的犍陀羅藝術風采外,帶有了鮮明的中國文化特色,形成了中國式的佛教形象。在北朝後期,佛像的造型趨於更加豐腴渾厚,面相圓潤俊秀,修眉細目,面帶微笑,具有相當的人性化。由於莫高窟所在的鳴沙山屬玉門系礫岩,極其粗松,便於開鑿洞窟但不宜於雕造佛像,因此,泥塑在敦煌石窟中佔主要地位,但形式上仍未擺脫洞窟石雕、摩岩造像的格式。此時期石窟的代表為第267-271窟、275窟、259窟、285窟等。
隋唐時期,是敦煌藝術的鼎盛時期,開鑿的洞窟數以千計,僅保存至今的就有298個。隋朝的洞窟,在形制上承襲了北朝的前後結構,但龕略深,置一佛、二羅漢(迦葉、阿難)、二菩薩,有的還有天王和力士形象。由於龕室的加深,羅漢及菩薩像已經不再都是貼壁的「高浮雕」,而多是脫離壁面的「圓雕」了,尺寸也有所加大,造型更趨世俗化,但雕塑藝術中的立體造型手段尚未得以充分發揮。此時期的代表為第206窟。唐朝的洞窟多為正方覆斗狀頂的殿堂式,後壁開一大龕,深宏如廳堂,中置須彌壇,上設佛像。塑像組群一般為一佛、二羅漢、二菩薩、二供養天、二天王(天王足下蹋有小鬼)、二力士。佛居於中心位置,女性成分明顯,體態豐腴,面容慈祥,結跏趺座;頭梳螺髻,手作說法印或無畏印,身著土紅色通肩式袈裟,袒胸覆足,衣摺線條流暢優美,尤其是下擺摺紋生動刻劃出絲織袈裟的柔軟光滑並透露出衣飾下的肌體美,使塑像的內在與外涵得以完美統一,充分顯現了唐代工匠的高超技藝。組群中的其他形象也各具特色:菩薩、供養天均為少女形象,溫柔典雅,顯得既嫵媚艷麗而又高貴、不容褻瀆;羅漢像為一老一少,即迦葉和阿難,生活氣息濃厚形貌和性格特徵顯著多樣;天王像孔武有力、盔甲嚴整,力士像兇猛暴烈、肌肉鼓突,都表現出一種力量的美。這些雕像雖然各有特色,但卻准確地統一在一個鮮明的題材下,絲毫不顯雜亂。此時期的雕像,普遍進行了彩色金箔妝鑾,被稱為「彩塑」,與周圍斑斕的壁畫一起,構成了奇妙的藝術場景。這時期的代表為第322、220、328、46、45、130、194、225、158等窟。
自五代起,由於「絲綢之路」趨於冷落,敦煌地區的開窟造像活動也日漸冷落,而且在藝術水平上並無長足改進,甚至顯得僵硬空虛。持續至明代,由於海上交通的發展,地處內陸的敦煌失去了往日的興盛,開窟活動也逐漸終止了。現存的此時期洞窟有145個。
敦煌自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後,即成為東西交通的樞紐,並逐漸演化為印度犍陀羅文化、希臘文化和中原文化三大文化的匯合地。敦煌石窟系統地保存了從十六國到元代近千年間佛教塑像的發展序列,和敦煌壁畫、敦煌文物一起形成了一門世界性的獨立學科-敦煌學。因此,敦煌不僅是中國藝術的寶庫,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結晶。 敦煌石窟中以莫高窟建窟最早,內容最豐富。其餘石窟,均系莫高窟的分支,西夏和元代的作品還可補莫高窟之不足。敦煌石窟上起十六國,下迄清1000餘年間連續不斷,形成了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敦煌石窟藝術體系。
莫高窟的主要藝術成就是塑像和繪畫。這里的塑像是泥塑,不同於雲岡和龍門的石像。這主要是因為三危山石質較粗,不能鑿成佛像,所以工匠們才用泥塑。相傳莫高窟始建於前秦建元二年(366年),而現存最早的洞窟開鑿年代應為北涼(5世紀初),此後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至元,由歷代藝術家和能工巧匠累積完成,因而也呈現出不同時代的風格。北魏時期的塑像,體格高大,額部寬廣,鼻樑高隆,眉眼細長,頭發呈波浪狀,袒露著上身,留下了印度藝術的濃重印記。隋代的塑像,面相豐滿,鼻樑相對稍低,耳朵相對加大,臉部線條柔和了,整個身體比例雖然還不盡相稱,但已中國化了,體現出一定的民族風格。唐代,莫高窟的雕塑達到了頂峰。這些雕塑完全拋棄了模仿痕跡,面容溫和慈祥,神情庄嚴從容,服飾華美。天王像表現了男子的健美,讓人感到威嚴、正直、勇猛、堅毅;菩薩像身段秀美,面龐圓潤,嘴角帶著微笑,胸臂袒露,衣裙輕薄,形象酷似現實中的婦女。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是舉世聞名的佛教遺址,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前臨宕泉,東向三危山。據唐代碑文記載,莫高窟創建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至十四世紀,邊續千年鑿窟造像不斷。歷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鶻、西夏、元各個朝代,形成南北全長1680米的石窟群,共存洞窟700多個,其中有彩塑和壁畫的洞窟492個,彩塑2000多身,壁畫45000平方米,木構窟檐五座。莫高窟是現今世界上規模最宏大、歷史最久長、內容最豐富、保存最良好的佛教遺址。
莫高窟各窟均由洞窟建築、彩塑和壁畫綜合構成。洞窟建築形式主要有禪窟、中心塔柱窟、佛龕窟、佛壇窟、大像窟等。塑繪結合的彩塑主要有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壁畫內容豐富博大,分為佛教尊像畫、佛經故事畫、佛教史故事畫、經變畫、神怪畫、供養人畫像、裝飾圖案等七類,是古代社會歷史形象的反映。精美的彩塑與壁畫系統地反映了各個時代的藝術風格及其傳承演變。具有珍貴的歷史、藝術、科技價值。
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發現了藏經洞,出土了四至十四世紀的文書、刺綉、絹畫、紙畫等文物4萬余件。其中文書,大部分是漢文寫本,少量為刻印本。漢文寫本中佛教經典佔90%以上,還有傳統的經史子集,具有珍貴史料價值的官私文書等。除漢文外,還有古藏文、梵文、回鶻文、於闐文、龜茲文等多種少數民族文字。敦煌文書的發現是研究中國與中亞歷史、地理、宗教、經濟、政治、民族、文學、藝術、科技等的重要資料。莫高窟藏經洞發現後歷經劫難,大批敦煌文物與石窟中的一些壁畫和彩塑,先後被英、法、日、俄、美等國的盜寶者劫運國外,流散於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圖書館與博物館。這是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
本世紀初以來,以藏經洞出土文書與敦煌石窟藝術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敦煌學在全世界興起,已成為當今國際上的一門顯學。 莫高窟,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名錄。1944年,在莫高窟設立了保護研究的專門機構--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1950年更名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擴大為敦煌研究院。
莫高窟堪稱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

5. 為什麼說敦煌莫高窟具有珍貴的藝術、歷史和考古研究價值請舉例說明

因為敦煌莫高窟集中了中國古代絕大多數的佛教器物的精品,是研究古代中國的佛教文化和傳統繪畫和雕刻藝術的寶庫。敦煌莫高窟(Dunhuang Caves)俗稱千佛洞,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

敦煌石窟營造及其歷史過程,敦煌的悠久歷史,當地有影響的世族與大姓,以及敦煌同周圍民族與西域的關系,在歷史中沒有或很少記載。敦煌石窟有成千上萬個供養人畫像,其中有一千多條還保存題名結銜。能夠了解許多歷史狀況和歷史線索。

敦煌石窟的彩塑和壁畫,大都是佛教內容。如彩塑和壁畫的尊像,釋迦牟尼的本生、因緣、佛傳故事畫,各類經變畫,眾多的佛教東傳故事畫,神話人物畫等,每一類都有大量、豐富、系統的材料。

還涉及到印度、西亞、中亞、新疆等地區,可幫助了解古代敦煌以及河西走廊的佛教思想、宗派、信仰、傳播,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佛教中國化的過程等等。

敦煌石窟營建的一千年歷程,時值中國歷中上兩漢以後長期分裂割據,走向民族融合、南北統一,臻於大唐之鼎盛,又由顛峰而式微的重要發展時期。

在此期間,正是中國藝術的程序、流派、門類、理論的形成與發展時期,也是佛教與佛教藝術傳入後,建立和發展了中國的佛教理論與佛教宗派,佛教美術藝術成為中國美術藝術的重要門類,最終完成了中國化的時期。

敦煌石窟藝術中有十分豐富的建築史資料。敦煌壁畫自十六國至西夏描繪了成千成萬座計的不同類型的建築畫,有佛寺、城垣、宮殿、闕、草庵、穹廬、帳、帷、客棧、酒店、屠房、烽火台、橋梁、監獄、墳塋等等,這些建築有以成院落布局的組群建築,有單體建築。

敦煌作為中西交通的樞紐,在壁畫上不僅留下了商旅交往的活動情景,還留下了寶貴的交通工具的形象資料。他們有牛、馬、駝、騾、驢、象、舟、船、車、轎、輿、輦等。

隋至西夏的尊像畫、葯師經變中的佛、菩薩、弟子手中及供桌上繪畫了玻璃器皿,有碗、杯、缽、瓶、盤等器型,呈透明、淺藍、淺綠、淺棕色。

器型、顏色與紋飾表現出西亞薩珊風格或羅馬風格,說明了這些玻璃器皿是從西亞進口的。壁畫不僅反映了古代玻璃工藝的特點,還反映了中西的玻璃貿易。

(5)敦煌石窟藝術如何在線擴展閱讀: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發現了震驚世界的藏經洞。不幸的是,在晚清政府腐敗無能、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特定歷史背景下。藏經洞文物發現後不久,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險家接踵而至敦煌。

以不公正的手段,從王道士手中騙取大量藏經洞文物,致使藏經洞文物慘遭劫掠,絕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於英、法、俄、日等國的眾多公私收藏機構,僅有少部分保存於國內,造成中國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6. 敦煌莫高窟的藝術價值

藝術價值

1、敦煌石窟藝術

集建築、雕塑、繪畫於一體的立體藝術,古代藝術家在繼承中原漢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藝術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吸收、融化了外來的表現手法,發展成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國民族風俗的佛教藝術品,為研究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民族關系、中外友好往來等提供珍貴資料,是人類文化寶藏和精神財富。

2、建築藝術

現存500多個洞窟中保存有繪畫、彩塑的492個,有禪窟、殿堂窟、塔廟窟、穹隆頂窟、「影窟」等形制,還有一些佛塔。窟型最大者高40餘米、寬30米見方,最小者高不足盈尺。

從早期石窟所保留下來的中心塔柱式這一外來形式的窟型,反映了古代藝術家在接受外來藝術的同時,加以消化、吸收,使它成為我國民族形式。其中不少是現存古建築的傑作。

3、彩塑藝術彩塑為敦煌藝術的主體,有佛像、菩薩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剛、力士、神等。彩塑形式豐富多采,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最高34.5米,最小僅2厘米右(善業泥木石像),題材之豐富和手藝之高超,堪稱佛教彩塑博物館。

17窟唐代河西都憎統的肖像塑,和塑像後繪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與壁畫結為一體,為我國最早的高僧寫實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4、壁畫藝術敦煌石窟藝術中數量最大,內容最豐富的部分是壁畫,這些壁畫既有反映宗教題材的,也有反映當時一些生產勞動場面、社會生活場景的,為研究4世紀到14世紀的中國古代社會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莫高窟的壁畫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盛唐時期的壁畫水平最高。學者都將敦煌壁畫稱作是「牆壁上的圖書館」。

石窟壁畫富麗多彩,各種各樣的佛經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樓閣等建築畫、山水畫、花卉圖案、飛天佛像以及當時勞動人民進行生產的各種場面等,是十六國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風貌和歷史變遷的藝術再現。

在大量的壁畫藝術中還可發現,古代藝術家們在民族化的基礎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臘等國古代藝術之長,是中華民族發達文明的象徵。

各朝代壁畫表現出不同的繪畫風格,反映出我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狀況,是中國古代美術史的光輝篇章,為中國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貴的形象史料。

5、敦煌藝術光緒26年(公元1900年),在16窟北壁發現砌封於隱室中滿貯從三國魏晉到北宋時期的經卷、文書,織綉和畫像等約5萬余件。

文書除漢文寫本外,栗特文、佉盧文、回骨文、吐蕃文、梵文、藏文等各民族文字寫本約佔六分之一。文書內容有佛、道等教的教門雜文的宗教文書,文學作品、契約、賬冊、公文書函等的世俗文書。

(6)敦煌石窟藝術如何在線擴展閱讀:

莫高窟的建設

莫高窟始建於十六國時期,據唐《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一書的記載,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樂尊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岩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

後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另有一說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無量,莫者,不可能、沒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說沒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為了。

北魏、西魏和北周時,統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貴族們的支持,發展較快。

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更是興盛,在武則天時有洞窟千餘個。安史之亂後,敦煌先後由吐蕃和歸義軍佔領,但造像活動未受太大影響。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漸趨衰落,僅以重修前朝窟室為主,新建極少。

元代以後敦煌停止開窟,逐漸冷落荒廢。明嘉靖七年(1528年)封閉嘉

峪關,使敦煌成為邊塞游牧之地。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平定新疆,雍正元年(1723)在敦煌設沙州所,三年(1725)改沙州衛,並從甘肅各州移民敦煌屯田,重修沙州城。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沙州衛為敦煌縣,敦煌經濟開始恢復。莫高窟開始被人們注意。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

7. 《敦煌石窟藝術簡史》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敦煌石窟藝術簡史》(趙聲良)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cMMYd47Ez1N-fyrHLMc2zA

提取碼:1234

書名:敦煌石窟藝術簡史

作者:趙聲良

豆瓣評分:8.1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5-8-1

頁數:239

內容簡介:

《敦煌石窟美術簡史》一書,由敦煌研究院研究員趙聲良撰寫。全書約15萬余字,插圖200餘幅,共分六章,按照時代順序介紹並論述了敦煌石窟美術發展的概況。

敦煌藝術享譽世界,敦煌學備受國內外學術界的關注,而敦煌美術研究是敦煌學的重要分枝領域。本書對敦煌石窟美術進行系統的梳理和研究,集合了最新的材料與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在強調學術性的同時兼具可讀性,精選了大量緊密配合各章節內容的插圖,注重了圖文互證,在語言和敘述方式上更偏重青年讀者的閱讀習慣。

8. 敦煌壁畫和石窟的藝術特點

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個,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是我國也是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內容非常豐富。 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內容豐富,技藝精湛。五萬多平方米的壁畫大體可分為下列幾類:
一、佛像畫。作為宗教藝術來說,它是壁畫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

各種佛像------三世佛、七世佛、釋迦、多寶佛、賢劫千佛等;

各種菩薩------文殊、普賢、觀音、勢至等;

天龍八部------天王、龍王、夜叉、飛天、阿修羅、迦樓羅(金翅鳥王)、緊那羅(樂天)、大蟒神等等。

這些佛像大都畫在說法圖中。僅莫高窟壁畫中的說法圖就有933幅,各種神態各異的佛像12208身。

二、經變畫 利用繪畫、文學等藝術形式,通俗易懂地表現深奧的佛教經典稱之為"經變"。用繪畫的手法表現經典內容者叫"變相",即經變畫;用文字、講唱手法表現者叫"變文"。

三、民族傳統神話題材。在北魏晚期的洞窟里,出現了具有道家思想的神話題材。西魏249窟頂部,除中心畫蓮花藻井外,東西兩面畫阿修羅與摩尼珠,南北兩面畫東王公、西王母駕龍車、鳳車出行。車上重蓋高懸,車後旌旗飄揚,前有持節揚幡的方士開路,後有人首龍身的開明神獸隨行。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分布各壁。飛廉振翅而風動,雷公揮臂轉連鼓,霹電以鐵鑽砸石閃光,雨師噴霧而致雨。

四、供養人畫像 供養人,就是信仰佛教出資建造石窟的人。他們為了表示虔誠信佛,留名後世,在開窟造像時,在窟內畫上自己和家族、親眷和奴婢等人的肖像,這些肖像,稱之為供養人畫像。

五、裝飾圖案畫 豐富多彩的裝飾圖案畫主要是用於石窟建築裝飾,也有桌圍、冠服和器物裝飾等。裝飾花紋隨時代而異,千變萬化,具有高超的繪畫技巧和豐富的想像力。圖案畫主要有藻井圖案、椽間圖案、邊飾圖案等。

六、故事畫 為了廣泛吸引群眾,大力宣傳佛經佛法,必須把抽象、深奧的佛教經典史跡用通俗的簡潔的、形象的形式灌輸給群眾,感召他們,使之篤信朝拜。於是,在洞窟內繪制了大量的故事畫,讓群眾在看的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故事畫內容豐富,情節動人,生活氣息濃郁,具有誘人的魅力。

1.佛傳故事 主要宣揚釋迦牟尼的生平事跡。其中許多是古印度的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佛教徒經過若干世紀的加工修飾,附會在釋迦身上。一般畫「乘象人胎」、「夜半逾城」的場面較多。第290窟(北周)的佛傳故事 作橫卷式六條並列,用順序式結構繪制,共87個畫面,描繪了釋迦牟尼從出生到出家之間的全部情節。這樣的長篇巨制連環畫,在我國佛教故事畫中是罕見的。

2.本生故事畫 是指描繪釋迦牟尼生前的各種善行,宣傳「因果報應」「苦修行善」的生動故事。也是敦煌早期壁畫中廣泛流行的題材,如「薩捶那捨身飼虎」、「屍毗王割肉救鴿」、「九色鹿捨己救人」、「須閣提割肉奉親」等。雖然都打上了宗教的烙印,但仍保持著神話、童話、民間故事的本色。

3.因緣故事畫 這是佛門弟子、善男信女和釋迦牟尼度化眾生的故事。與本生故事的區別是:本生只講釋迦牟尼生前故事;而因緣則講佛門弟子、善男信女前世或今世之事。壁畫中主要故事有「五百強盜成佛」、「沙彌守戒自殺」、「善友太子入海取寶」等。故事內容離奇,情節曲折,頗有戲劇性。

4、佛教史跡故事畫 是指根據史籍記載畫成的故事,包括佛教聖跡、感應故事、高僧事跡、瑞像圖、戒律畫等。包含著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是形象的佛教史資料。這類畫多繪於洞窟龕內四披、甬道頂部和角落處次要地方。但有的也繪於正面牆壁,如第323窟的「張騫出使西域圖」、「佛圖澄」和第72窟的「劉薩訶」等。

5、比喻故事畫 這是釋迦牟尼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給佛門弟子、善男信女講解佛教教義所列舉的故事。這些故事大都是古印度和東南亞地區的寓言、童話,被佛教徒收集記錄在佛經里,保存至今。敦煌壁畫中的比喻故事有「象護與金象」,「金毛獅子」等。

七、山水畫 敦煌壁畫中的山水畫遍布石窟,內容豐富,形式多種多樣。大多與經變畫、故事畫融為一體,起陪襯作用。有的是按照佛典中的山水,參照現實景物加上高超的想像力,描繪出「極樂世界」青山綠水、鳥語花香的美麗自然風光;有的是以山水為主體的獨立畫幅,如第61窟的,「五台山圖」。

壁畫內容除以上七類外,還有建築畫、器物畫、花鳥畫、動物畫等。敦煌壁畫的藝術價值彌足珍貴,在結構布局、人物造型、線描勾勒、賦彩設色等方面系統地反映了各個時期的藝術風格及其傳承演變、中西藝術交流融匯的歷史面貌。

上述七類壁畫,除裝飾圖案而外,一般有情節的壁畫,特別是經變畫和故事畫,都反映了大量的現實社會生活,如:統治階級的出行、宴會、審訊、游獵、剃度、禮佛等;勞動人民的農耕、狩獵、捕魚、制陶、冶鐵、屠宰、炊事、營建、行乞等;還有嫁娶、上學、練武、歌舞百戲、商旅往來、少數民族、外國使者等等各種社會活動。因此,敦煌石窟,不僅是藝術,也是歷史。

敦煌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它和另的宗教藝術一樣,是描寫神的形象、神的活動、神與神的關系、神與人的關系以寄託人們善良的願望,安撫人們心靈的藝術。因此,壁畫的風格,具有與世俗繪畫不同的特徵。但是,任何藝術都源於現實生活,任何藝術都有它的民族傳統;因而它們的形式多出於共同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風格

造型特色
敦煌壁畫中有種靈形象(佛、菩薩等)和俗人形象(供作人和故事畫中的人物之分.這兩類形象都來源於現實生活)但又各具不同性質。從造型上說.俗人形象富於生活氣息,時代特點也表現得更鮮明;而神靈形象則變化較少,想像和誇張成分較多。從衣冠服飾上說,俗人多為中原漢裝,神靈則多保持異國衣冠;暈染法也不一樣,畫俗人多採用中原暈染法,神靈則多為西域凹凸法。所有這些又都隨著時代的不問而不斷變化。

與造型密切相關的問題之一是變形。敦煌壁畫繼承了傳統繪畫的變形手法,巧妙地塑造了各種各樣的人物、動物和植物形象。時代不同,審美觀點不同,變形的程度和方法也不一樣。早期變形程度較大,較多浪漫主義成分,形象的特徵鮮明災出;隋唐以後,變形較少,立體感較強,寫實性日益濃厚。

變形的方法大體有兩種:一種是誇張變形一以人物原形進行合乎規律的變化,即拉長成加災。如北魏晚期或西魏時期的菩薩,大大增加了服、手指和頸項的長度,瀕骨顯露,用日之間的距離牧覓,嘴角上翹,形如花瓣;經過變形徹成為風流瀟灑的「秀骨治像」。全剛力士則多在橫向誇張,加粗肢體,縮短脖項,頭圓肚大,棱眉鼓眼,強調體魄的健碩和超人們力量。這兩種人物形象都是誇張的結果。

繪畫風格
敦煌壁畫各個窟的時代都是不同的,所以風格也不是很一致。

較早之十六國和北魏各窟壁畫(如275、254、257等窟)感情強烈外露、動態明顯誇張的人物造型,以勁細線條勾勒並注重暈染的表現方法,以及用赭紅色加散花圖案裝飾襯底的形式,都明顯帶有域外或新疆的繪畫風格。

西魏(249窟、285窟等)在吸收傳統形式並把更多的生活情節和形象融入佛教壁畫創造中。通常這個時期的壁畫為白粉鋪底,以遒勁瀟灑的線描和明快的賦色進行繪制。整體上,看來傳統畫風在敦煌佛教藝術中已得到進一步發展。

北周(290、428、299等窟)通常為大型本生及佛法故事連環畫,皆以白壁為底,用流暢的線描勾勒,造型簡賅生動,色彩清淡雅麗,雖有的肌膚略作立體暈染,尚存西域繪畫遺風,但整體而言,從形象到藝術風格已是漢族傳統繪畫面貌了。

線條色彩
線條和色彩作為我國傳統繪畫的藝術語言,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表現力,能夠以簡練的筆墨,塑造出個性鮮明和內心復雜的人物形象。敦煌壁畫全面地繼承了這個傳統,並適應創造新形象的需要而有所發展。壁畫的起稿線豪放自由,粗壯有力。寥寥數筆土紅線,一隻撒野賓士的野牛脫壁而出;筆力爽快的接線表現了一群獵仔爭先恐後奔跑覓食的活潑神態; 「篙山神送柱」一圖里的人物和建築部是不用朽子(木炭條),隨手勾描的畫稿,顯然逸筆草革,仍不失為一幅神采生動的白描。在不經意的落筆起稿中,往往另有一種自然流露於筆墨問的天趣。

敦煌壁畫的定形線是比較嚴謹的,早期的鐵線描,秀勁流暢,用於表現瀟灑清秀的人物,如西魏的諸天神靈和飛天,線描與形象的結合,堪稱關五無暇。唐代流行蘭葉描,中鋒探寫,圓潤、豐滿、汗厚,外柔而內剛。

9. 敦煌石窟藝術

從藝術的角度看,佛教石窟包括三個方面的藝術:

(一)建築藝術。

北朝到唐代流行的覆斗頂窟等等,就是吸取了中國傳統建築中的人字形屋頂、中國的斗帳形式等等而在石窟中的反映。佛教石窟本身作為一種建築形式,其設計、製作與裝飾等方面,也豐富了中國建築史的內容。

(二)雕塑藝術。

自魏晉南北朝以來,佛教在中國逐漸流行,經隋、唐、宋、元乃至近代,佛教寺院、石窟的營建不斷,其中大量的佛教雕塑藝術已成為中國雕塑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壁畫藝術。

在佛教石窟中,壁畫與彩塑配合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佛教世界。敦煌壁畫按主題內容可分為七類:1.尊像畫、2.佛經故事畫、3.經變畫、4.中國傳統神仙、5.佛教史跡畫、6.供養人畫像、7.裝飾圖案畫。

敦煌壁畫所用顏料中,紅色有:土紅、硃砂、鉛丹、密陀僧;綠色有:氯銅礦、石綠;白色主要為:滑石、硬石膏、石膏、白堊、高嶺石和雲母。現在我們看到的黑色,大部分可能是含鉛的顏料變色的結果。

都督夫人禮佛圖 第130窟甬道南壁 盛唐

第148窟葯師經變中樂舞 盛唐

莫高窟第263窟伎樂菩薩

閱讀全文

與敦煌石窟藝術如何在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4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2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