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中國畫集是什麼為一體的綜合藝術

中國畫集是什麼為一體的綜合藝術

發布時間:2022-12-31 01:50:51

❶ 中國畫的精神是什麼

傳統的中國給起死回生自發生就與書法結緣,有書畫同源之說,在發展過程中又與詩相融,有詩畫本一律之論。魏晉以來詩書畫皆為文人所為,自然形成一體,構成了我們民族繪畫的基本品格:即以書法為體骨,以詩為靈魂,元代以後篆刻印章走進畫面,自此中國繪畫發展成為一門包括書法、詩文和篆刻四種藝術融合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完全的中國畫應具備這四種藝術品格,因此一位完全的中國畫家應具有這四種藝術的基本功力修養。人無完人,畫史上像齊白石那樣詩書畫印全能的畢竟是少數的,要求一位畫家即是書家、詩人又是金石家,四家皆兼備難。圖章可以請轉科家刻制,但畫中如無筆墨詩意,就不能稱為真正的中國畫家了。所以要提高中國畫創作水平,要創新,必須提高書與詩境界的修養,因為畫中筆墨源自書法功力,而筆墨是決定畫之高低的,畫的生命意境取決於詩意。如果說筆墨為畫之靈魂,筆墨與詩意相融相輔而成畫。
詩,原本是一種文字體載,源自古代《詩經》的簡稱,它具有韻律和節奏感,一向被文人用來抒發情感。因此詩所蘊含的韻律、節奏和情感被畫家采入畫中,用以塑造視覺藝術形象,畫具有這樣的形式和精神品格可視為畫中有詩。畫家也就兼有詩人的品格,畫家兼詩人。詩和畫之間的關系為中外歷代詩人,畫家和藝術評論家們所關注的、重視。古希臘詩人西蒙奈底斯稱:「詩是有聲畫,猶如畫是無聲詩。」宋代張A民認為:「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畫是有形詩。」宋人蘇東坡評唐代詩人兼畫家王維的詩畫時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在他看來詩與畫在本質上是相通的,他又曾說過:「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高明的畫家視作畫如作詩。
在中國畫創作中「畫中有詩」有兩個層次含意:一是在畫面的形式上詩文與畫結合。畫家用書法將題畫,詩文書寫在畫面上恰當部位,成為畫中構圖的一個構成部分。這種詩書畫相結合的形式據說始於宋人蘇東坡。東坡作畫,畫不能盡情盡意,即題詩文直抒胸懷。以書法書寫於畫面,觀者既賞書再詠詩,即可解畫中形象之真情意,使書畫三藝相得益彰。這種詩書話形式為後代文人畫家所承傳,逐漸成為中國繪畫的重要藝術特徵。但這種畫中有詩只限於畫面形式上的結合。
「畫中有詩」另外一層含意是畫鏡的詩意,是指畫家創造的藝術形象中飽含著詩的意趣,這正是畫家女里求的的就境界。畫家在畫中描寫的山水林木、花鳥走獸的形象,如果單純描畫其形態,求其外形逼真,如同動植物標本,山川如地圖,一點不介入自己的主觀的思想情感,這種畫雖然則有形,但無神無韻,乃屬匠人之作。畫家如借對自然物形、物態,物之神情傳達畫家的思想感情和理想,那可謂「畫中有詩」。縱觀畫史上的歷代大家所作之圖,皆充滿詩意。明人徐渭筆下的《墨葡萄圖軸》所蘊涵的詩意,如畫面題詩所雲:「半生落魄己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從畫家所作的詩文和墨葡萄形象中明顯地感受到畫家胸中有一股不可磨滅之氣,英雄失路,投足無門之悲。鄭板橋筆下的蘭竹形象更是畫家的精神氣質形象,他的蕭之竹是民間的疾苦聲,他的立根破岩中的蘭花咬定青山不放鬆,干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是何等的人格力量啊!這是竹是蘭,亦是人,亦是清官,英雄形象,亦是鄭板橋精神畫像,這是畫,亦是詩。齊白石畫的「看你橫行到幾時」的螃蟹,亦是物,亦是坪擊反動勢力暴政,直抒胸臆。傅抱石所作的《江山如此多嬌》《平沙落雁》《待細把江山圖畫》,畫中意趣深A,他筆下的山川清雄奇富,變幻無窮,所用散鋒筆墨,所作山形山質似有若無,蒼蒼茫茫,渾然天成,畫出了畫家對祖國山河的真摯熱愛的情感,如此畫境是畫,亦是詩。所列舉的畫家畫作都不拘於自然物之形似,而是借景物抒寫情意,傳達自己的美學思想,它是畫,亦是詩。
如果說畫中有詩的精神內涵是畫家的情意傳達,而它的形式詩境主要表現在畫面的物象布局和藝術形式充耳不聞益著節奏和韻律美,節奏既表現在畫中物象自身,也表現在物與物之間的高低、大小,連綿起伏等形構造和相互依存的運動關系,富有音樂般的節奏;畫中的韻律主要生於物象的全面層次的豐富變化關系,如果車中有這般境界,可謂畫中有詩境,畫中愛般境界,可謂畫中有情意,畫中有情則有詩意,詩意詩境皆備則「畫中有詩」也,「畫中有詩」的畫即為有「意境」之畫。
中國山水畫是以宇宙山川自然為對象,表現它的形象、秩序、節奏、和諧及它內在的精神氣質,藉以窺見我的最深心靈,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個心靈的境界。畫家寫山川草木,去煙明晦,雲山綿邈,化自然實景為情意的虛境,創形象以為象徵,使心靈具象化,自然的山川林木就成了畫家抒寫情思的媒介。董其晶說得好,詩以山川為境,山川以詩為境「,畫家A賦的詩心映射著天地的詩心,詩者天地之心也,山川大地是宇宙詩心的影現,也是畫農忙 靈的活躍。所以中國山水畫家圖畫山川林木,並非單純媽其形態,固然山形山質、林木百有其美,畫家更要借山川表現自我心靈情意,如清人石濤說:「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也」。山水畫家是以心靈映射宇宙萬象,代山川而立言,所表現的是畫家主觀的生命情調與客觀自然景象,即情與景交融的靈境。

❷ 中國畫的精神內核是什麼

中國畫核心價值是文化價值的最終體現。中國畫論也認為,藝與道有著本來的聯系,所謂「藝即是道,道即是藝」,而「畫亦藝也」,故畫即是道。換句話講,道是中國畫的哲學核心,它體現著中國畫特有的本質,也是中國畫形式美的內在依據。如果理解不了這一點,就很難真正深入到中國畫的精神內核中去,也很難真正領悟到中國畫的高妙之處,而這些,只有文藝精英才有可能做到。中國畫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厚積薄發,形而上的藝術;「狀物抒懷、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才是根本,形象次要,因此,上等中國畫作品,必須具備詩書畫的「中國文化特色」缺一不可!舉凡熟悉中國美術史的人都知道,首先,「畫與詩皆士人陶寫性情之事」(清·沈宗騫語),也就是說在我國古代,繪畫多是士人所為的藝術。而士人,指的就是讀書人,即具有較高文藝修養的知識分子。

中國畫的發展,脈絡清晰、傳承有序:

一、先古時期

早在7000多年以前,先古的覺醒便以圖案方式紀錄下來。新石器的河姆渡文化,已用線刻表達著觀念性文化的內涵,定居的農耕文明起源,不僅讓人認知了工具美,亦讓人於器之上認知了形上美。藝術不但是一種征服自然的想像,還是一種征服自然想像的象徵。先古與自然一開始便用藝術的方式對活,邏輯的發現與藝術的鑒賞推演著人們的雙眼,讓一個天人合一的中國圖式由混頓而至清晰。自仰韶文化起,人與自然的關系便具有了象徵性。------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就這樣拌隨著藝術的看,不斷地深化與發展。作品的創作大多出於宗教和巫術的目的,並不是出於審美和欣賞的需要。中華先人們對大自然、血與火的崇拜,用赭紅色的赤鐵礦粉,用動物脂肪稀釋調勻產生「中國紅」;紅色是中華民族最喜愛的顏色,甚至成為中國人的文化圖騰和精神皈依。

8 現、當代中國畫的詩情畫意作品—— 齊白石、顧紹驊作品

潘天壽先生在其《談談中國傳統繪畫的風格》一文中就明確提出,「中國的繪畫熔詩、書、畫、印於一爐,極大地增加了中國繪畫在藝術性上的廣度與深度,與中國的傳統戲劇一樣,成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這是西方繪畫所沒有的」。中國畫也開始更加強調「感物」、「感興」、「神思」、「虛靜」等一系列的思維活動和精神狀態,以及「立身」、「養氣」、「積學」等對畫家人品學識與文藝涵養的諸多要求,而並非只把目光關注和停留在章法、筆墨、色彩等作品的基本構成上,用今人的說法就是所謂的「本體創作」。殊不知,這看似更加專業化、細致化的概念和提法,實際上已經在有意無意地迴避和剝離著中國畫與傳統文化之間的內在聯系,已經在淺薄和曲解著中國畫的本質特徵與精神內涵。尼采說藝術世界的構成由於兩種精神:一是「夢」,夢的境界是無數的形象(如雕刻);一是「醉」,醉的境界是無比的豪情(如音樂)。現代美學大師、詩人宗白華指出:「文藝站在道德和哲學旁邊能並立而無愧。它的根基卻深深地植在時代的技術階段和社會政治的意識上面,它要有土腥氣,要有時代的血肉,縱然它的頭須伸進精神的光明的高超的天空,指示著生命的真諦,宇宙的奧境。」(美學大師宗白華)

中國文化既探索內在世界的終極真理,也探索外在世界的千變萬化。所以我們不排斥佛教這種純內在的拓展,也不排斥科學、科技,什麼都能包容。所以我們不會死於不斷向內探索的坍塌,也不會亡於不斷向外拓張的瘋狂,於是我們活的最久。五千年的文明已經成了西方人的不解之謎。和於內外,不偏於內、不偏於外,稱之為「中」,這就是中醫的「中」,中國的「中」。儒釋道三家,佛家代表著向內探索,儒家代表著向外探索,而道家是聯系兩者的連線。這就是我們可以經歷一時衰敗而再次復興,而且是一次又一次復興的核心秘密。

中國畫的本質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因此,「言志、抒懷」是中國畫表現的中心;中國畫非常強調意境。我贊同程大利先生總結得出中國畫兩大功能:1、養心修身之術 ,2、知世悟道之功;只不過:他對大眾提出了一個門檻的要求大眾必須要先改造自己,而不是去改造中國畫,中國畫,無論創作者還是欣賞者,它使人進而進入一種恬淡虛無,精神內守的狀態,也即「入靜」的狀態;當然它遠離戰爭,不表現血腥,不表現暴躁,也極少表現焦慮。它追求至靜至遠,調和天人,它是通過內省而達至善;欣賞者與創作者都要把自己提升成有文化的有有境界感的,有操守的人,才能進入中國畫。

因此,顧紹驊以為:中國書畫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即:傳統文化的厚積薄發。因此,品評中國畫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去品味,而不是看西方繪畫那樣的「一覽無余」;一、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去品味「中華文化精髓——詩詞歌賦」;二、從中國書法藝術上去品味字體的美、線的美、力的美、以及表現個性精的美。三、中國畫的本質——「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借物象以寄予作者思維、情感的藝術,是「物我合一」的藝術體現。

圖畫只能畫出一瞬間的演奏活動即「止(只)能畫一聲」而不是一段舞曲的演奏過程。唐代詩人徐凝在題畫詩中這樣寫道「一水寂寥青靄合,兩崖崔萃白雲殘;畫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聲出樹難」詩的前兩句是寫畫中景,後兩句是詩人發出的感嘆:畫家挖空心思,終究畫不出「三聲」連續的猿啼,因為他 止(只)能畫一聲,而凄楚動人的猿三聲,是畫面上表達不出的,此繪畫之弊也……。然詩歌(詞、賦)卻能做到表現時間 、空間、環境、音 樂、舞蹈等,人世間的喜 、怒 、哀、樂 及萬事萬物的刻畫等——包羅萬象 ;也正好彌補繪畫之不足。但詩是含蓄的,不及畫的直觀通俗易懂 。歷來有詩 、書 、畫同源之說 ,三者的最高境界是 「詩情畫意」;都是寫心 、寫思想 、抒發感情的。因此,從根本上說,三者是相通的。

❸ 中國畫的主要藝術特徵有哪些

中國畫的主要特點有:
①、追求神似,注重意境;
②、以墨線為造型的主要手段;
③、與詩、書、印密切配合。
中國畫有著自己明顯的特徵。傳統的中國畫,依南朝謝赫的古畫品錄評論:
1、講究「氣韻生動」,不拘泥於物體外表的肖似,而多強調抒發作者的主觀情趣。中國畫講求「以形寫神」,追求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感覺
2、講究筆墨神韻,筆法要求:平、圓、留、重、變。墨法要求墨分五色,焦、濃、重、淡、清。
3、講究「骨法用筆」,不講究焦點透視,不強調環境對於物體的光色變化的影響
4、講究空白的布置和物體的「氣勢」。
從美術史的角度講,民國前的都統稱為古畫。國畫在古代無確定名稱,一般稱之為丹青,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中國畫在內容和藝術創作上,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識。
主要是用毛筆、軟筆或手指,用國畫顏色和墨在帛或宣紙上作畫的一種中國傳統的繪畫形式,是琴棋書畫四藝之一。
中國畫盛用線條,西洋畫線條都不顯著。線條大都不是物象所原有的,是畫家用以代表兩物象的境界的。例如中國畫中,描一條蛋形線表示人的臉孔,其實人臉孔的周圍並無此線,此線是臉與背景的界線。又如畫一曲尺形線表示人的鼻頭,其實鼻頭上也並無此線,此線是鼻與臉的界線。

❹ 中國畫的精髓是什麼

要知道精髓在哪,先得了解一下中國畫吧~

「畫」這個詞是一個概念,一是意識的抽象理解,一是具體形象的理解,某種具體藝術可以創作、改造、或毀掉,如中國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等等;作為藝術這個抽象概念則不能改造、毀掉。藝術存在是永久的,它屬文化層。老子說:「頹然吳名,充遍萬物」,「無狀之狀,無物之象」,老子還說夷(無色),希(無聲),微(無形)三者不可致詰,實又存在。具體的畫是一種心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遷想妙得」。畫家落筆則有,放筆則無,瞬間即成,瞬間即逝。從「畫」這個角度看,成又非真成,逝又非真逝。它無完形,永遠逝胎兒;它無定數,永遠是一。又出於無,無存在有,畫無畫,於畫者其所欲也,由畫家自覺產生,自由把握。
畫者其所欲也,心師造化二演萬物,所謂「俯拾萬物」,「從心所欲」,「萬境由心造」。由心造,有一個物質的轉化過程,還受理事的、時代環境的、文化層次的、人的個性的約束,物質與精神兩者的促進。自古以來,中國畫重臨池、重遊歷、重學養、重繼承。所以「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這種畫外功的重要可以說成於斯,敗於斯。
歷史在變化,事物在變化,知識要變化,人的思想要變化,形式和內容都在變化重,今人與古人對照顯然有區別。畫沒有固定不變的形象,畫風無論時代、或一個具體的畫家都有區別。這種變化結果,雖然可以設想,單不可以斷言。是不以意志為轉移的。中國畫有始有終,生生不息。構成中國畫的道,只要宇宙還存在它就同在,是不會消失的。
縱觀美術史,遠在張僧所畫凹凸畫、曹不興畫佛像到郎世寧時代,那時代不但情況產生了交流,而且有了一批知名的畫家。艾啟蒙以中西畫法融合,受影響的有冷枚、唐岱、陳枚、羅福昱等。吳歷晚年信奉耶穌教,有人說他的畫參用西法,他反對如此說,他還有鄙視西畫的意思。他說:「我之畫不求形似,不落窠臼,謂之神逸;彼全以陰陽向背窠臼上用功夫——用筆亦不相同」。郎世寧雖然盡量吸收中國畫寫意,中國人不成人,外國人說背棄本源,使之進退維谷。那時中西畫沒有合二為一,那種畫法現在也沒有確立傳統繼承,這是一個歷史記載的事實。
反思中國畫歷史,中國畫事實存在確實又在不斷變化,只不過千變萬化都圍繞著一根中軸線就是民族傳統。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上不統一,各種學術思想相應顯得活躍,繪畫藝術由於佛教的促進,卻成了一支生機勃勃的鮮花,產生了一批很有成就一直在歷史、過程中大放光彩並受稱道的畫家,顧愷之就是其中最偉大、最具有代表形的劃時代人物。他不但有不少山水畫題材的作品,《畫雲台山記》這部構思文稿給後人留下了非常珍貴的啟示。還有《洛神賦圖》、《女史箴圖》。包括敦煌壁畫在內,正因為有很多山水創作,產生宗炳《畫山水序》和《畫敘》這類理論著作流傳,提出了透視比例「豎劃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萬里之回」。「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同時提出了「暢神」及「畫之情」這類美學思想。這些對山水畫獨立成科起著鳴鑼開道的作用。
隋是山水畫走向完全成熟的過渡階段。唐是我國歷史上最強大昌盛的時代,繪畫藝術空前繁榮興旺。山水畫的皺法有了發展,大小李父子的金碧山水為集大成者。吳道子、王維的水墨山水畫法開創了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後期又有王洽的潑墨更發揮了水的性能。張操善用禿筆,創造新的渲染法,並提出影響深遠的「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學說,對中國畫創作主客觀關系作了辨證的依據。山水畫標致成熟,獨立成科。王維《山水訣》中的透視比例理論,體現中國畫理論的完善。王維創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藝術境界,給後來文人畫開了先河。唐代在用筆、用墨、用色、用水、構成中國畫精髓的這類技法齊全而成熟。「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丈山尺樹,寸馬分人,遠人無同,遠樹無枝,遠山無石,隱隱如眉,遠水無波,高與雲齊」。這類既科學又實用的思想理論和技法理論對中國畫發展道高峰的地位作了貢獻。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藝術境界為我國繪畫確立了東方藝術的高大形象和崇高地位,唐以後千百年來,一直享受使用著豐富的寶貴遺產,憑借這些遺產奠定了深厚而堅實的基礎,使花鳥畫在宋代興起並成熟起來。
五代由於政治上的分裂,影響中國畫的部同風格,北方的荊浩以雄強之勢影響深遠,著有《筆法記》一書。提出「氣、韻、思、景、筆、墨六要」,對「六法」有所發展,關??是荊浩的繼承人,以江南平淡水墨風格影響久遠。巨然繼承了董源的衣缽。他們一直影響到後來各各時代,以至發展成南北宗說。
鄭振鐸先生說,談中國繪畫史應以宋為中心,宋代中國畫科目齊全,百花爭妍,輝煌盛隆,空前絕後。宋徽宗開辦畫院,設立「畫學」;是世界上第一所國家美術院校,院派思想,院派畫風起了開端。
宋初的李成、關仝、范寬他們的畫派統治畫壇,中國畫史評「三足鼎立,百代標程」。北宋中期,文人畫家異軍突起,提倡水墨寫意畫,與院體畫對立。代表任務為蘇軾、米芾。蘇軾提出「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成為寫神趣的意象畫銘言影響到現在,這個觀點和畫法還對中國畫的革新提供了革命的口號。蘇、米兩人的藝術思想又成為文人畫的典範和指南。由於文人畫和院體畫的對立和忽布,南宋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的畫風形成,出現了梁楷的水墨大寫意畫。但蘇、米沒有研究和總結,只是提出了問題。《林泉高致集》、《山水純全集》、這兩部理論著作是由畫院畫家完成的。
元代文人畫最重要人物是趙孟頫。他提出「書畫同源」,並加以發揮,把書法的功力運用到繪畫筆墨中,由此畫家必能書,書家也能畫的遺風流傳書畫界。有人還說,書從畫中來,畫理在書中。元代又是一個轉折點,畫風驟變,文人水墨畫如雨後春筍生機勃勃。青綠重彩、工筆畫界那時雖有絢麗機構之作,如精湛的永樂宮壁畫,但以接近晚年。明代初,「浙派」曾在畫壇一時活躍,後被吳門畫家取代。董其昌因南北宗說引起畫壇密鑼緊鼓熱鬧了兩百多年,雖有是非之爭,也有一派認為他的成績是主要的。陳淳、徐渭是劃時代的人物,特別是徐渭影響既大又久遠。鄭板橋、齊白石也都欽佩他。從明到清,能書能畫,宜書宜畫,詩書畫合壁;金石學大盛,詩、書、畫、印章融為一體,中華民族這一偉大輝煌的藝術以其完備、宏大、精湛、文采、玄妙使世界其他畫種莫及。
從歷史看,發展到清乃是按文人畫的道路繼續往前走。雖說此時是按文人畫的道路發展,但它是集大成的時代。那時社會內外關系發生變化,畫家的生活、世界觀、藝術觀、技法、學術,給我們留下了既珍貴又現實是藝術瑰寶和經驗的全面及豐富,流派分呈、藝術爭妍。有數不清的大師如:「明四家」、「四王」、「四僧」、「八怪」、「金陵畫派」、「黃山畫派」、「揚州畫派」,首創指墨畫的高其佩等等大家,他們都是我們這個民族文化的奉獻者、創造者、也有個人犧牲者,殉難者。
從歷史看,中國畫什麼時候不再變化和發展?事物在不斷變化和發展,運動,繼往開來,然而新生事物中,又包含舊事物的許多因素。莊子說:「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中國畫的發展,傳統總是起積極的作用。沒有傳統的東西,就沒研究的根據,沒有根據怎麼說發展。在發展中優秀的、精華得到繼承,另一部分被淘汰掉。「其成也, 毀也」。變有自然規律,規律在變化過程中,人們可以認識和運用。但是,中國畫變成今天的大潑墨、大潑彩,王維、李氏父子、梁楷、徐渭他們提供了依據。這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是具體的。——「其分也,成也」。畫作為實踐,有形有象;作為概念,無形無象。有形無形,無形有形,在運動過程中轉化,畫家可以自由把握,「妙造自然」。運動結果,不期然而然,產生於無形,不以畫家的意志為轉移。「心中之竹不是手上之竹,手上之竹不是紙上之竹,紙上之竹不是心中原有之竹」。
中國畫發展到今天,有如此抽象的形象,毫無拘束的潑墨、潑彩畫法,縱情疏狂的意趣等。再說精神和物質自古就屬個人所有,今天才真正成為社會的文化,人類的文明。古人或者前人,有哪一個預料到了呢?現在人有的在摹漢磚圖紋,有的在摹敦煌壁畫,有的在摹民間藝術,有的在摹兒童畫,都在不同的作歷史的反思。也有人大叫「反傳統」,「窮途末路」,「合二為一」,中國畫向西畫靠攏才有前途。也有大叫「反傳統」的人在偷偷地偷襲傳統。中國畫有如其他傳統文化那樣,在一定時間遭到否定,一定時間又得到重新估價;在一定時間被埋沒、毀掉,另一時間又重新得到復興。西畫也如此,印象派曾受到學院派強烈的攻擊,印象派曾激進地打著反傳統的旗幟,它後來又成為傳統。印象派畫家之一德加說:「對自然的研究是沒有意義的,因為繪畫是一種傳統藝術,去學會跟著荷爾拜因那樣來畫就更有意義得多」。野獸派、表現派、立體派、未來派、達達派、超現實派曾受到塞尚、高更、梵谷、修拉的影響,吸收他們的經驗。中國文人大寫意畫,對宋代院體畫來說是個反動,傳統文人畫現在又成為某一部分人革命的對象,這都是自然而然的。老子說:「道,可道也,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事物總是對立,互補,統一,矛盾向前發展。高更說:「畫家在他的畫架前面,既不是過去時代的奴隸,也不是現在的奴隸;既不是自然的奴隸,也不是他的鄰居的奴隸。他是他自己,始終是他自己,永遠是他自己。」(《印象派畫史》)
宗白華說:「中國畫法不全是具體物象的刻畫,而傾向抽象的筆墨表達人格心情與意境。中國畫是一種建築的行線美,音樂的節奏美,舞蹈的姿態美。其要素不在機械地寫實,如花鳥畫寫生的精妙,為世界第一。」中國畫不是西畫先找好了題材,再找模特兒照著畫,總有一個對象的束縛,天地的限制,雖然也有形神兼備,但「意」就不夠了。中國畫是畫家在生活體驗中體味萬物的形象,「深入生命節奏的核心」,以自由諧和的形式,表達出畫家最深的意趣。石濤認為他的畫不象古人也不象今人。「我思我畫,自有我在。」說中國畫千人一面,沒有變化,須要橫向聯系,學習西畫,也許是學而不深,言而不精吧。中國畫家是用「澄懷觀道」的宇宙觀來認識世界,體察萬物,寫胸中逸氣,求得一種心靈的解放。西畫的境界與中國畫的抽象筆墨具象結構是不同的。就是印象派也是非常准確地目睹描摹對象。梵谷、馬蒂斯在他們的畫里重視線的作用,他們說:「我的靈感常來自東方的藝術」,他們還說:「我的風格是手塞尚和東方影響而形成的」。「東方的線畫,顯示出一種廣闊的空間,而且是一個真實存在的空間,它幫助我走出寫生畫范圍之外」。(《印象派畫史》)。馬蒂斯、畢加索自己說是受了中國畫的影響而改變的。「縱觀環宇,第一,唯中國人有藝術;次為日本,而其藝術亦源於中國;再為非洲黑人。」(畢加索晚期創作展覽序言)他們對線的運用始終不及中國畫的線流動變化,多姿多態,藏有意蘊,意義豐富,中國畫的線不僅是表現形體,更表現精神,表現生命的運動,它的內容有廣闊的時空哲理,中西畫家各有宇宙觀,確立了兩個獨立的系統。對這兩個系統無論近代的和現代的前輩都曾經提出「合二為一」的設想,也算革命的口號吧。他們不僅高喊口號,還從事革命實踐苦心經營,又一個有意思的事實是,至今都沒有成功地確立一個傳統作為可供學習的典範而未見生機勃勃的遺傳開來。
任伯年開始是學西畫的。法國著名畫家達仰稱贊任伯年的作品「多麼活的天機,在這些水彩畫里,多沒微妙的和諧,在這些如此密緻的色彩中」。老一輩月份派畫家杭稚英、金梅生等人曾學水彩畫,張聿光是推廣水彩畫最積極最活躍的人。呂鳳子、陳秋草、潘思同、方雲鴣、李叔同、張大千都是由西畫開始,終年以中國畫獲得聲譽受到人們的懷念的。

特點篇:相對西洋畫來說,中國畫有著自己明顯的特徵。傳統的中國畫不講焦點透視,不強調自然界對於物體的光色變化,不拘泥於物體外表的肖似,而多強調抒發作者的主觀情趣。中國畫講求「以形寫神」,追求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感覺:而西洋畫呢?則講求「以形寫形」,當然,創作的過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現。但它非常講究畫面的整體、概括。有人說,西洋畫是「再現」的藝術,中國畫是「表現」的藝術,這是不無道理的。

中國畫與西洋畫相比有著自己獨特的特徵,還表現在其藝術手法、藝術分科、構圖、用筆、用墨、敷色等多個方面。按照藝術的手法來分,中國畫可分為工筆、寫意和兼工帶寫三種形式。工筆就是用畫筆工整細致,敷色層層渲染,細節明徹入微,用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物象,故稱「工筆」。而寫意呢?相對「工筆」而言,用豪放簡練的筆墨描繪物象的形神,抒發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勝多的含蓄意境,落筆要准確,運筆要熟練,要能得心應手,意到筆到。兼工帶寫的形式則是把工筆和寫意這兩種方法進行綜合的運用。

從藝術的分科來看,中國畫可分為人物、山水、花鳥三大畫科,它主要是以描繪對象的不同來劃分的。而中國畫中的畜獸、鞍馬、昆蟲、蔬果等畫可分別歸入此三類。

中國畫在構圖、用筆、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點。中國畫的構圖一般不遵循西洋畫的黃金律,而是或作長卷,或作立軸,長寬比例是「失調」的。但它能夠很好表現特殊的意境和畫者的主觀情趣。同時,在透視的方法上,中國畫與西洋畫也是不一樣的。透視是繪畫的術語,就是在作畫的時候,把一切物體正確地在平面上表現出來,使之有遠近高低的空間感和立體感,這種方法就叫透視。因透視的現象是近大遠小,所以也常常稱作「遠近法」。西洋畫一般是用焦點透視,這就像照相一樣,固定在一個立腳點,受到空間的局限,攝入鏡頭的就如實照下來,否則就照不下來。中國畫就不一定固定在一個立腳點作畫,也不受固定視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據畫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腳點移動作畫,把見得到的和見不到的景物統統攝入自己的畫面。這種透視的方法,叫做散點透視或多點透視。如我們所熟知的北宋名畫、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用的就是散點透視法。《清明上河圖》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內外豐富復雜、氣象萬千的景象。它以汴河為中心,從遠處的郊野畫到熱鬧的「虹橋」;觀者既能看到城內,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橋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橋下的船;既看得到近處的樓台樹木,又看得到遠處縱深的街道與河港。而且無論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畫焦點透機的方法去畫,許多地方是根本無法畫出來的。這是中國的古代畫家們根據內容和藝術表現的需要而創造出來的獨特的透視方法。

在用筆和用墨方面,是中國畫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筆講求粗細、疾徐、頓挫、轉折、方圓等變化,以表現物體的質感。一般來說,起筆和止筆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間氣不可斷,住筆不可輕挑。用筆時力輕則浮,力重則飩,疾運則滑,徐運則滯,偏用則薄,正用則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這都是用筆之意。古人總結有勾線十八描,可以說是中國畫用筆的經驗總結。而對於用墨,則講求皴、擦、點、染交互為用,干、濕、濃、淡合理調配,以塑造型體,烘染氣氛。一般說來,中國畫的用墨之妙,在於濃淡相生,全濃全淡都沒有精神,必須有濃有淡,濃處須精彩而不滯,淡處須靈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經驗,亦有惜墨如金的畫風。用墨還要有濃談相生相融,做到濃中有淡,淡中有濃;濃要有最濃與次濃,淡要有稍談與更淡,這都是中國畫的靈活用筆之法。由於中國畫與書法在工具及運筆方面有許多共同之處,二者結下了不解之緣,古人早有「書畫同源」之說。但是二者也存在著差異,書法運筆變化多端,尤其是草書,要勝過繪畫,而繪畫的用墨豐富多彩,又超過書法。筆墨二字被當做中國畫技法的總稱,它不僅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還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

中國畫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講究,所用顏料多為天然礦物質或動物外殼的粉未,耐風吹日曬,經久不變。敷色方法多為平塗,追求物體固有色的效果,很少光影的變化。

以上談的中國畫的特點,主要是指傳統的中國畫而言。但這些特點,隨著時代的前進。藝術內容和形式也隨之更新,並不斷地發生變化。特別是「五四」之後,西洋畫大量湧入,中國畫以自己寬闊的胸懷,吸收了不少西方藝術的技巧,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力。但是,不管變化如何,中國畫傳統的民族的基本特徵不能丟掉,中國畫的優良傳統應該保持並發揚光大,因為中國畫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獨特的體系,它在世界美術萬花齊放,千壑爭流的藝術花園中獨放異彩。中國畫是我們民族高度智慧、卓越才能和辛勤勞動的結晶,是我們民族的寶貴財富。

❺ 宋代院畫和文人畫有什麼不同,院畫的藝術主張及創作特點是什麼文人畫的藝術主張和創作特點又是什麼

文人畫亦稱「士夫畫」,中國畫的一種。泛指中國封建社會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畫。以別於民間畫工和宮廷畫院職業畫家的繪畫,北宋蘇軾提出「士夫畫」,明代董其昌稱道「文人之畫」,以唐代王維為其創始者,並為南宗之祖 (「南北宗」)。但舊時也往往藉以抬高士大夫階層的繪畫藝術,鄙視民間畫工及院體畫家。」通常「文人畫」多取材於山水、花鳥、梅蘭竹菊和木石等,藉以發抒「性靈」或個人抱負,間亦寓有對民族壓迫或對腐朽政治的憤懣之情。他們標舉「士氣」、「逸品」,崇尚品藻,講求筆墨情趣,脫略形似,強調神韻,很重視文學、書法修養和畫中意境的締造。歷代文人畫對中國畫的美學思想以及對水墨、寫意畫等技法的發展,都有相當大的影響。
文人畫是畫中帶有文人情趣,畫外流露著文人思想的繪畫。它不與中國畫三門:山水、花鳥、人物並列,也不在技法上與工、寫有所區分。他是中國繪畫大范圍中山水也好,花鳥也好,人物也好的一個交集。陳衡恪解釋文人畫時講 「 不在畫里考究藝術上功夫,必須在畫外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想 」 。說明了文人畫所具有的文學性、哲學性、抒情性。在傳統繪畫里它特有的「雅」與工匠畫和院體畫所區別,獨樹一幟。
歷史發展
宋代以前 文人畫的由來可以追溯到漢代,張衡、蔡邕皆有畫名。魏晉南北朝時期,姚最「不學為人,自娛而已」成為文人畫的中心論調。使歷代文人將其尊為繪畫的宗旨。宗炳以山水明志「澄懷觀道,卧以游之」。充分體現了文人自娛的心態。 唐代詩歌盛行,大詩人王維以詩入畫。使後世奉他為文人畫的鼻祖。他的繪畫作品成為後世文人畫家的範本。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蔚然成風,代代相傳。宋代以前,中國繪畫已經得到顯著的發展,出現了「三家山水」和「徐黃體異」的花鳥畫。
宋代 宋代建立了皇家畫院。據《畫繼》作者鄧椿記述,宋徽宗親自主持畫院,講求「形似」和「法度」,法度是要學習傳統,形似是要真切細致地再現客觀事物。宋徽宗以寫實、形似為主導思想,發展精工細刻的作風。宣和畫院的上述畫風在南宋紹興畫院繼續得到發展,畫家追求形象的逼真,構圖的提煉。總的說來,兩宋宮廷繪畫都追求高度的「寫實」,有的美術史家把兩宋宮廷繪畫稱為「東方寫實藝術的巔峰」。 寫實藝術發展到極點就容易走向反面。宋代一些具有廣博文化修養的畫家就發現了這一弊端,並從理論和實踐上另闢蹊徑,首次提出了文人畫的理論。
蘇軾第一個比較全面的闡明了文人畫理論,對於文人畫體系形成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首先,他提出了「士人畫」這一概念,「觀士人畫,如閱天下馬,取其意氣所到。乃若畫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櫪芻秣,無一點後發,看數尺許便倦。漢傑真士人畫也。」(《東坡題跋•跋宋漢傑畫》),其次,他抬高了畫家王維的歷史地位,表現出將文人畫家與職業畫家(畫工)分開來的願望:「吳生雖絕妙,猶以畫工論。摩詰得之於象外,有如仙鬲謝龍樊。」(鳳翔八觀•王維吳道子畫) 再次,他倡導詩情畫意的文人畫風格,反對完全追求形似的畫工風格,「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從繪畫實踐上看,蘇軾的《枯木怪石圖》可以看到他的美學實踐,另外文同的墨竹圖與蘇軾共同開創了「枯木竹石」的文人畫題材。人物畫方面,具有很高文學、書法、古物鑒賞能力的李公麟把唐代的「白畫」創造性的發展為白描,這種脫離色彩的線條更加強調書法功力和抽象的審美情趣,更加符合文人的審美標准。南宋米芾、米有仁父子獨創的「雲山戲墨」和「米點皴」,標志著山水畫以簡代密地轉變,經元初的高克恭繼承發展,對元明清的文人畫產生了巨大影響。
元代 元代文人處境相當卑賤,文人士大夫放棄仕進,疏於人事。在宋代主要作為仕宦文人業余文化生活的文人畫,開始更多地轉入在野文人手中,成為他們超越苦悶人生重返自然的慈航。畫家心中的山水,寄寓了畫家遠離塵世的理想,融入畫家忘情於大自然的自由心境,也滲入了無可奈何的蕭條淡泊之趣。
隨著元統治者吸收亡宋遺民參加政權和文化建設,在南北美術交流中,出現了在變革中影響一代繪畫風氣的趙孟頫。如果說蘇軾是文人畫的積極提倡者,那麼趙孟頫就是開元代文人畫風氣的領袖。作為美術理論家,趙孟頫在《松雪齋集》中主張「以雲山為師」,「作畫貴有古意」和「書畫同源」,為文人畫的創作奠定了理論基礎;董其昌紹述:「趙文敏(趙孟頫)問畫道於錢舜舉(錢選),何以稱士氣?錢曰:「隸體耳,畫史能辨之,即可無墨而飛,不爾便入邪道,愈工愈遠。」 」又引申為:「士人作畫,當以草隸奇字之法為之,樹如屈鐵,山如畫沙,絕去甜俗蹊徑,乃為士氣。都重視把書法的筆墨情趣引入繪畫,勾勒線條亦具文人的典雅風格。 在元代繪畫實踐上,元初以趙孟頫、高克恭等為代表的士大夫畫家,提倡復古,回歸唐和北宋的傳統,主張以書法筆意入畫,因此開出重氣韻、輕格律,注重主觀抒情的元畫風氣。元代中晚期的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四家及朱德潤等畫家,弘揚文人畫風氣,以寄興托志的寫意畫為旨,推動畫壇的發展,反映消極避世思想的隱逸山水,和象徵清高堅貞人格精神的梅、蘭、竹、菊、松、石等題材,廣為流行。其代表人物倪雲林就有一段具有代表意義的文人畫論:「余之竹聊以寫胸中逸氣耳,豈復較其似與非、葉之繁與疏、枝之斜與直哉!或塗抹久之,他人視以為麻為蘆,仆亦不能強辯為竹,真沒奈覽者何。」 (倪瓚:《題為張以中畫竹》)文人山水畫的典範風格至此形成。
明代 明代初年畫家分為兩派,一派始忠於宋元文人畫的傳統,另一派是復古派,即明初復興的皇家畫院中繼承南宋「馬夏」院體山水畫傳統的戴進、吳偉等人。但「吳門派」為代表的明代文人畫,掃除了「復辟」的「院體」畫,把元人奠定的文人水墨風格推向更高一個階段,其主要人物是沈周、文徵明、唐寅與仇英。吳派畫家的主要成員大多屬於詩書畫三絕的文人名士,他們敏感或切身體驗到仕途的險惡,於是淡於仕進,優游林下,以詩文書畫自娛,他們尚意趣、精筆墨、繼承「士氣」的元人繪畫傳統,表現自己的品格情懷。
晚明董其昌一出,拓展文人山水畫新境界。至此,文人畫在實踐和理論上均已發展成熟,而董其昌則予以總結,遂使以文人畫為主要特徵的中國傳統山水畫臻於完全成熟的境地。董其昌之於繪畫的最大影響,在於他提出了山水畫「南北宗」和「文人畫」的理論: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其後董源、僧巨然、李成、范寬為嫡子,李龍眠、王晉卿、米南宮及虎兒皆從董巨得來,直至元四家黃子久、王叔明、倪雲鎮、吳仲圭皆其正傳,吾朝文、沈則又遙接衣缽。若馬、夏及李唐、劉松年,又是李大將軍之派,非吾曹易學也。(《畫禪室隨筆•畫源》)
南北宗論以禪喻畫,借用禪宗「南頓北漸」的特點,比喻山水畫南宗畫崇尚士氣、尚質朴、重筆墨,而北宗畫則是畫工畫,重功力、重形似;南北宗論強調文人畫概念,並梳理其宗派體系。從董其昌本人的繪畫實踐來看,這意味著以書法修養融入繪畫實踐,「士人作畫,當以草隸奇字之法為之」;以筆墨韻味代替造型原則。董其昌還強調文人畫的「士氣」。
董其昌的南北宗論及其繪畫實踐,哺育了明清一大批山水畫家,其中佼佼者,當為畫史所稱的「四王吳惲」。四王借鑒董其昌南北宗論,對山水畫南宗運動推行、紹述,他們以仿古為名,對南宗畫的創作實踐進行系統總結。在四王正統畫派之外,還有石濤、八大山人和揚州八怪為代表的革新派,八大山人的簡練、石濤的奇僻。但究其本質,四王和石濤、八大山人等人的繪畫雖有區別,但都是為了表現各自的筆墨趣味和獨特個性,因而,四王畫派和石濤一路都是文人畫內部的兩條路子,一條是從創作實踐進行總結和提煉,使中國繪畫走向程式化的道路;另一條路是繼續進行筆墨的藝術實驗與大膽革新,以求進一步發展,兩者皆有顯著的歷史功績,體現了變與繼承的辯證關系。
清代 清代到了文人畫鼎盛的時期,涌現了諸多頂極文人畫家,最突出的是「四僧」,「四僧」中又以八大山人、石濤最為突出。身為明末遺民,他們在書畫中寄寓國破家亡之痛,八大筆法恣肆、放縱、簡括、凝練,造形誇張,意境冷寂。石濤努力體察自然,鄙視陳陳相因,亦步亦趨的畫家,主張「筆墨當隨時代」,「法自我立」,面向生活「搜盡奇峰打草稿」。他的主張對後世的「揚州畫派」、「 揚州八怪」、虛谷、趙之謙、任伯年、吳昌碩等都起到了深刻的影響。
近代 近代以來,關於中國畫發生了三次論爭,其核心問題是如何看待以文人畫為特質的中國傳統繪畫,是繼承還是拋棄,是西化還是完全繼承傳統。第一次論爭中,康有為、陳獨秀等要求進行美術革命,並完全採用西方的寫實手法改造繪畫,而陳師曾等人則維護中國文人畫的地位和價值,發表了《文人畫的價值》一文,對中國文人畫進行了理論上的系統總結和闡釋。第二次是四五十年代徐悲鴻提出的「素描為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主張在藝術院校里中國繪畫的學習必須從素描開始,而潘天壽等人則主張恢復中國畫系,中國畫應擺脫西畫的影響獨立發展和教學。第三次是八十年代以來,吳冠中提出現代繪畫理念,要對中國畫進行徹底變革。從創作實踐來看,近現代的中國繪畫有這樣三條道路,並各自產生了大師。一是完全繼承傳統繪畫並繼續探索創新的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陸儼少;二是立足於中國傳統繪畫,並借鑒西方繪畫技巧的劉海粟、潘天壽、李可染;三是採用西方繪畫技巧,並融合中西方各種流派的徐悲鴻、林風眠。
基本特徵
從文人畫的歷史沿革來看,文人畫要必備幾個特點。
一、學養深厚。封建士大夫既是經科舉制度層層選拔上來的,那麼文才必須是為官的基礎。要想胸有韜略,腹中需壘起萬卷詩書。這樣的人畫出畫來,不叫「文人畫」也會文氣十足。
二、言之有物。古時的文人畫不是忙三火四畫出來立馬就要賣錢的,而是興之所至,信筆拈來,承載的是亦憂亦樂,表達的是真性真情。所以後人才能從八大山人的鷹眼中看出睨藐不屑來。
三、格調高雅。翰墨丹青古來即稱「雅好」,「雅」人之「好」的標尺,就是格調。這和畫家的人品有一定的關系,但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畫家接受的教育和所處的環境。對格調的賞析與賞析者的品位有極大的關系,即俗語所說「好畫還需識者看」。
文人畫是一種綜合型藝術,集文學、書法、繪畫及篆刻藝術為一體,是畫家多方面文化素養的集中體現,尤其和書法的關系更為密切。書法中的點、線和筆畫間組合不但是構成藝術形象的基本元素,而且是重要的、具有獨立審美價值的欣賞對象。運筆的疾徐輕重,點線的疏密粗細所形成的特有的節奏和韻律,要能體現出畫家創作過程中特有的心態、氣質和個性,並將這些與所表現的事物的形神有機地結合起來,做到心手相應,氣力相合,跡雖斷而氣連,筆不周而意周。
在色彩和水墨上,文人畫更注重水墨的運用,講究墨分五色。王維之所以受到蘇軾、董其昌的極力推崇,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後期創作中開水墨畫的先河。文人畫家所以重水墨而輕色彩,這同中國傳統繪畫的藝術觀念和審美觀念有直接關系,即傳統繪畫一直不曾把真實地再現事物的表象作為創作目的,而是把揭示事物的內在神韻作為最高的藝術追求。基於這種宗旨,又形成了民族特有的美學思想,即摒棄華艷,唯取真淳,講究繪事後素、返樸歸真、大巧若拙等等,這些都成為文人畫家在藝術上的自覺追求。
文人畫特色和體系的形成,又與文人士大夫將繪畫視為精神調節手段有關,創作對這些畫家來講,起到的不過是一種精神舒絡的作用,這樣,不為物役,不被法拘,以最簡單的工具(筆、墨、紙),最概括的語言(黑、白、灰3色),傳達出最深切的感受,就成為創作中的必然的選擇。
藝術風格
文人畫在題材內容、思想情趣、筆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並形成紛繁的風格和流派。山水畫科和水墨寫意畫法盛行,涌現出許多不同風格的流派。
文人畫的題材多為梅、蘭、竹、菊、高山、漁隱之類,文人借描繪目之所及的自然景物寫心靈感受。他們眼中的梅、蘭、竹、菊、高山、漁隱,不再是單純的自然景物而是君子的化身。梅,沖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賞;蘭,清雅幽香,芳草自憐,潔身自好;竹,虛心勁節,直竿凌雲,高風亮節;菊凌霜而榮,孤標傲骨;山水、漁隱則不問世事,淡漠名利。藉此,文人抒發他們內心當中或豪邁或抑鬱的情緒。表達其自身的清高文雅,因公因私,因國因家。有陶潛的"採菊東籬下,悠然間南山";有蘇軾作直竹曰"竹生時何嘗逐節生";有吳鎮自號梅花道人,言梅妻鶴子而終老;有鄭思肖因亡國失土作露根蘭等,雖然都是儒家思想的左右和道釋思想的慰藉,但是也不乏文質彬彬的浪漫。
文人畫重意。杜甫講"意匠慘淡經營中"匠心獨運,可回味無窮。倪贊道「畫者不過意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寫胸中逸氣耳」。文人畫重簡,無乾的皆可簡,甚至簡到 「零」, "零"既是白既是空。「計白當黑」,空、白是為了「多」,為了「夠」,為了滿足,空白能給人以無盡深遠悠長的的感受,似 "此時無聲勝有聲"。 文人畫重書,張延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夫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故能書者皆能畫"。趙孟頫詩雲「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柯九思論畫竹"寫竹桿用篆法,枝用草書法,寫葉用八分法或用魯公撇筆法,木石用折釵股,屋漏痕之遺意"。文人畫重墨趣,運用墨干濕濃淡渾厚蒼潤的微妙變化,以單純的墨彩概括絢麗的自然。
文人畫是畫中帶有文人情趣,畫外流露著文人思想的繪畫。它不與中國畫三門:山水、花鳥、人物並列,也不在技法上與工、寫有所區分。他是中國繪畫大范圍中山水也好,花鳥也好,人物也好的一個交集。陳衡恪解釋文人畫時講「不在畫里考究藝術上功夫,必須在畫外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謂文人畫或謂以文人作畫,「知畫之為物。是性靈者也,思想者也,活動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單純者也」。說明了文人畫所具有的文學性、哲學性、抒情性。在傳統繪畫里它特有的「雅」與工匠畫和院體畫所區別,獨樹一幟。

❻ 中國畫的題款是指什麼,包括畫的主題,還有哪些內容,有沒有特定的格式

題款,又稱落款、款題、題畫、題字,或稱為款識,本來指古代鍾鼎彝器鑄刻的文字。畫的題款,包含「題」與「款」兩方面的內容,在畫上題寫詩文,叫做「題」。題畫的文字,從體裁分有題畫贊、題畫詩(詞)、題畫記、題畫跋、畫題等。在畫上記寫年月、簽署姓名、別號和鈐蓋印章等,稱為「款」。有的款文還記寫籍貫、年齡以及作畫處所等等。如系贈人之作,又須寫上受贈者的姓名、字型大小、稱謂以及應酬語和謙詞等等,內容與格式變化紛繁。在實際應用之中,人們對題與款的區分並不嚴格,有時籠統稱為題款。題款不僅要求詩文精美,同時也要求書法精妙,因此 ,題款必須在文學和書法上同時具備較高的修養。
字畫提款,分上款、下款,下款也成為落款。
上款多是題贈某某,或有單題書畫時年月。
下款年月、簽署姓名、別號、籍貫,以及題一些作者覺得應該記錄的事情等等。
字畫的題款,是靠書法具體實現的,如果書法欠佳反破壞了畫面。中國畫講「書畫同源」,一方面是技法的相互滲透,另一方面表現在題字、題款上,要求款式風格要和畫風相和諧,筆法相統一。一般說來,工筆宜用篆書、隸書和楷書,寫意宜選擇草篆、草隸和行書。無論是工筆還是寫意,正常情況下,均以濃墨題款。文字的排列,以與畫面協調為宜。
中國畫是融詩文、書法、篆刻、繪畫於一體的綜合性藝術,這是中國畫獨特的藝術傳統。中國畫上題寫的詩文與書法,不僅有助於補充和深化繪畫的意境,同時也豐富了畫面的藝術表現形式,是畫家藉以表達感情、抒發個性、增強繪畫藝術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❼ 什麼是集美術,表演,音樂等多種藝術為一體的綜合藝術

你說的應該是電影藝術。
電影,尤其是有聲電影,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繼繪畫、雕塑、音樂、文學、舞蹈5大藝術形式之後的又一新興藝術形式。美術、表演、音樂等藝術形式在電影這種藝術形式中集合為一體。

閱讀全文

與中國畫集是什麼為一體的綜合藝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4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