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陝西旬陽有哪些民間藝術

陝西旬陽有哪些民間藝術

發布時間:2023-01-03 06:03:41

1. 旬陽民歌的歷史淵源

民族民間音樂史研究認為,現存的大量的傳統民歌,多源自明代中葉以後。旬陽雖早在西漢建縣,但山大人稀,地域偏僻,自然條件惡劣,經濟並不發達,加之歷代的戰亂,直至明代中期,這里還「政治不綱、寇盜蔓延、出入充斥、邑井蕭條」。如《漢志》所稱「火耕水耨,飲食給而不憂凍餓者,蓋難言之。」(清乾隆《重修旬陽縣志》序)。明清兩代,南方和中原各省居民,紛紛向秦巴山區遷徙,是旬陽近代人口發展的基礎。移民開發帶來了生產的發展、經濟的繁榮,同時也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能夠收集到的流傳在縣境的傳統民歌,應當是在明代以後產生和流傳於旬陽境內的,更確切地判斷,當是清代末期、民國時期流傳在旬陽的民歌。新中國建立以後,廣大的音樂工作者,重視民間藝術的發掘與保護、搜集與整理。從20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以來,省地各級音樂工作者曾多次、多人來旬陽采風,收集整理旬陽民歌,特別是20世紀七十年代末到20世紀八十年代中,全國范圍內的民間音樂集成工作的開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1981年8月結集成冊的《旬陽民歌集成》共有七卷,收集各類民歌( 包括曲藝和小戲曲)868首,其中34首被《陝西民歌集成卷》收錄。為旬陽民歌的傳承和創新,保存了珍貴的資料,也為我們學習、了解傳統民歌,創新和發展旬陽民歌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2. 坐等答案!旬陽年俗調查報告!

旬陽地處漢水流域,屬大河源頭。歷史從遠古走來,河源地帶的旬陽,曾創造了燦爛的河源文明。跨入新的世紀,旬陽縣委、縣政府站在新的起點上,提出了構建綠色、生態、和諧的河源文明,正在探索一條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社會和諧,生態良好,人民幸福的新途徑……本人借春節之際,搜集整理部分反映旬陽歷史風情習俗文化集錦,以饗讀者。
過年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傳統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節日。如何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歷史變遷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慶賀方式在旬陽相傳至今。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高掛大紅燈籠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楣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高掛大紅燈籠是旬陽人民世代傳承的又一民間習俗。在除夕之夜,無論城市或是農村,家家戶戶都在正門兩側上方懸掛大紅燈籠,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燈籠上都寫上「吉祥如意」、「招財進寶」、「合家歡樂」等吉祥字樣,以昭示「辟邪消災、前途光明」之意。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旬陽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旬陽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考試大收集整理
爆竹
旬陽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
守歲
除夕守歲是旬陽人民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
拜年
旬陽人民最流行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吃餃子
旬陽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方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吃魚團、肉團和發菜,象徵團圓發財,年年有餘。
祭祖
純朴善良的旬陽人民世代相傳的另一種傳統美德「祭祖」。即,每逢大年三十,由家中長者攜帶後生們,奉上「香表、紙錢」前往已經仙逝的長輩墓前,三叩五拜,焚燒祭品祈禱,這種方式也叫「上墳」。或在除夕之夜於家中擺上「香案供品」舉行祭奠儀式,讓後生們叩頭祈禱,祈求祖先仳佑後生「人財兩旺」、「四季平安」。除此之外,須在每年「清明節」、「十一」等節日里舉行一次紀念活動,以示寄託對祖先、親人的懷念、哀思。

3. 非物質文化遺產:陝西弦子腔文化

作為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弦子腔唱腔板式齊全,既有喜悅類型的「平腔」,又有悲苦類型的「苦腔」,還有號子「喊腔」。唱腔以上下句為基礎,依不同板式而變化,

表現戲劇沖突。板式變化的一般規律是:慢曲在前,中曲次之,急曲在後,一頭一尾往往是散板起,散板收。唱腔音域C-A2,僅在喊腔號子中出現有C3,一般用假嗓子唱出。其它板式基本未見「4」、「7」兩音。弦子腔音樂屬於五聲宮調式,含有大三度和小六度,「1、3、5、6」是穩定的骨幹音,八度大跳躍、連續切分音及復調性是其音樂的特色。傳統弦子腔表演,用真腔大嗓演唱,無男女腔之分,旦角唱腔用真假腔相結合,俗稱「老配少」,並夾雜念白。

唱腔各有固定的板式,每種板式又有自己的程式,每一唱段由叫板、起板、板頭曲、唱腔、過門、轉板和落板構成,一般唱腔的倒數第二句大都是在游弦伴奏中念白,稱「丟腔」,「丟腔」之後,有幫腔喊唱,即「吶號子」,「吶號子」分「平腔號子」、「苦腔號子」和「文嘹子」「武嘹子」四種。號子喊起來,聲音嘹亮悅耳,烘托性強,具有突出的表現力和感染力,顯示出濃郁的鄉野風情。

傳統平利弦子腔以皮影戲為主要表現形式。「玩子班」坐唱式則不加表演;現代弦子腔保留其調式特點,豐富了伴奏音樂,使弦子戲更加完美。豐富的調式使弦子腔宜於表現各種題材的大小劇目,僅傳統劇目就有八百多個,非一般小戲劇種所能及。

平利弦子腔,又名弦子戲,因用弦胡主奏而得名,音樂屬板腔體。自清嘉慶年間產生以來,以平利縣為中心,活動在安康、旬陽、嵐皋、鎮坪、白河及湖北房、竹地區,保存劇目八百多個。

弦子腔的發展演變,經歷了三個階段:嘉慶末年至道光初是弦子腔的形成階段,公元1819年(嘉慶二十四年),平利女媧山下水田河民間「蓮花落」藝人李敬模、李增模弟兄,在皮影戲的基礎上,首創弦胡(粗竹筒和泡桐板做共鳴箱,老竹根作琴柱,牛筋琴弦)伴奏,演唱中又吸收其它劇種精華,融入本地山歌調子和勞動號子,在演唱落板時加上後台一齊吆調伴唱的喊腔,傳名「弦子腔」。

李敬模的創造,給弦子腔帶來了生機;咸豐初至民國末期是弦子腔的發展階段,清同治、光緒年間,平利弦子腔李家班第三代門師李均志,打破了「藝不外傳」的家規,收授異姓弟子,並注重與其他班社交流藝技,使弦子腔由家傳走向開放,至公元1941年(民國三十年),平利縣弦子腔皮影班社發展到14個,演職人員達百餘,平利各鄉及毗鄰的安康、旬陽、嵐皋、鎮坪和湖北房竹等地,成為弦子腔活躍的區域。

在眾多班社之中,以李家班、王家班、樊家班、汪家班影響最大;20世紀五十年代初到1965年是平利弦子腔新生階段,新中國建立之初,國家十分重視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遺產的搶救和保護,1956年11月,縣政府組織民間藝人李建德、樊禮三、吳世凱、王國君、胡瑞紅等參加省皮影木偶戲大賽,演出弦子腔皮影戲《沽酒》獲一等獎;1957年安康地區戲劇挖掘組聘請李建德、樊禮三、吳世凱、王國君等民間藝人,口述劇目及弦子腔戲曲資料,保存弦子腔古典劇目80多個。

1960年3月,平利劇團將弦子腔傳統戲劇《沽酒》改編為《三石二兩七》作為「新搬上舞台劇種」參加全省會演,獲得一等獎;1958至1964年,平利縣劇團聘請李建德、樊禮三、柯洲庭等為師,帶徒傳藝,把弦子腔戲曲藝術改造加工搬上舞台,先後排演了《松嶺鍾聲》、《飛山堰》、《九連珠》、《拾玉鐲》、《兩相喜》、《追箱》、《摘匾》等數十個大、小戲,省電台多次為弦子腔戲曲和民間藝人錄音並公開播放,使平利弦子腔登上了大雅之堂。1997年,平利弦子腔現代戲《審女婿》,獲文化部第七屆群星獎銅獎,是弦子腔傳播的一次歷史性跨越。

4. 2020-03-06

我的家鄉是陝西旬陽縣,位於陝西省東南部,秦巴山區東段,東鄰白河縣、湖北省鄖西縣,南接平利縣和湖北省竹山縣、竹溪縣,西連漢濱區;北與鎮安縣達仁鎮、湖北省鄖西縣相壤。縣境南北長約82公里,東西寬約79公里,周長約390公里。縣城位於漢江、旬河交匯處,新城區沿旬河西岸向上擴展延綿幾公里,北段為縣城老城區,因旬河入漢江處呈「S」形,故今又稱「太極城」

受巴蜀和秦楚影響的旬陽人,民俗內容十分寬泛,幾乎是無時不有,無處不在。衣、食、住、行、娛樂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生活方式,比方旬陽人喜歡吃酸,以麵食為主,一般家家戶戶都泡酸菜。蒸面稠酒也是旬陽人的喜愛,殺豬不賣薰起來留著自己吃。以這些生活方式和習俗也充分表現出旬陽人的質朴、淳厚、粗獷和豪爽。旬陽的民俗風情,還體現在豐富多彩的節氣、婚嫁等民間藝術等活動中。從書法繪畫、剪紙、雕塑、戲劇和地方小戲到工藝品的編織和造;從龍獅共舞的社火到端午節的龍舟競渡,既有秦巴文化的風采,又有江南水鄉的神韻。下面筒單介紹旬陽人的節氣、婚嫁風俗習慣。

一、旬陽人的節氣風俗習慣:

1、二月二 農歷二月初二,相傳為「龍抬頭」日。這天婦女不敢做針線活,怕扎了龍眼,不給地里下雨。

2、清明節 各家祭祖掃墓。城裡人,給祖墳插香、燒紙、放炮、掛「清明吊」;農家不插清明吊,在墳台四周壓白紙或黃紙。

3、端陽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陽節,旬陽人叫「過五月端午」。這天家家門上插菖蒲、艾蒿,有的還插石榴花,飲雄黃酒,酒中泡蒜和艾葉,用此酒給孩子塗抹耳鼻,以防毒蟲鑽入。給小孩做香包佩戴,以祛邪避穢。時值農家小麥登場,用新麥做醪糟。城裡人主要吃粽子,還相互饋送。端陽午飯後,江邊人都下河看龍舟賽。

4、 六月六 「六月天氣熱難當,六月六日曬衣裳。」城鄉官民都在這天晾曬衣裳,以防蟲蛀。

5、七月半 這天是「鬼節」。江南移民在河灘上劃圈燒紙,祝告祖先。城隍廟這天請道士念皇經,晚上放燈,送死者去參加「盂蘭會」。

6、中秋節,農村不重視賞月,吃新大米慶秋收,以新芝麻香油炸油糕辦豐盛的酒菜,改善生活,歡慶團圓。本縣人中秋節午宴之隆重,僅次於大年三十日吃團年飯。

二、婚嫁習俗:

1、男女雙方商量確定結婚日子,到結婚前幾天,男方上女方家報日子,也就是說把結婚的准確日子定下來,雙方的做婚嫁的准備工作。比如:男方接親到女方去多少人,人家女方要提前准備酒席,不是酒席准備多了浪費,准備少了去人多了,沒地方坐,主人會感到面子。而男方要知道女方來多少人送親,然後按女方送親人數准備車輛(現在結婚農村都是車輛代步)。

2、旬陽人結婚習俗、婚禮酒席

男方的婚禮酒席一般為三天,婚前一天叫「支客」席上明確各類幫忙人的職責,一邊吃席,一邊由執客司用押韻的四言八句把每個幫忙人的工作 交代清楚,這天的酒席主要是招待眾幫忙的人。

第二天是娶親的正日子,主要是招待娘家的客人,每桌只安排兩個上親,為的是讓娘家人都坐上席,同時還要根據上親的身份地位安排相應的陪客。賓客入席後,新郎向客人敬酒,行鞠躬禮,執客司代表主家向來賓致禮。

三、喪葬習俗

喪葬是安康群眾生活中的大事,古往今來,喪葬禮儀都十分受到人們的重視。安康由於地近楚蜀,居民「五方雜處」,其風土人情,禮儀習慣各異。但由於各種習俗的互相影響,互為補充和滲透,所以喪葬習俗的主要議程大體相同。一般說來,經濟上有寬余者,其喪葬禮儀都是十分隆而庄嚴的,從在人咽氣到出殯上山入土,乃至「七七」、百日、周年,它包括家祭,成服、守孝、唱孝歌、打喪鼓、薦亡靈、看風水以及土葬、崖葬、懸棺等一系列程序,祭祀程序繁瑣而慎重,這里就倒頭、設靈、入殮等做簡要介紹。

1、人死洗澡穿衣

老人咽氣後,首先要燒倒頭紙,以備亡人升天或入陰曹地府沿途花銷;與此同時,要在室外鳴炮,表示亡人升天,也用以通知左鄰右舍前來幫忙。死者的近親屬此時要用溫水為死者凈身。死者如是男性,要請理發師為其理發修面;是女性,女兒要為其梳頭。給死者穿好壽衣,顯得整潔安祥,雖死如眠,然後才將屍體移向堂屋鋪好的木板上,並用黃表紙或火紙遮面。並在死者腳下燒一菜油燈,名曰「路燈」,意為給亡靈在黑暗的陰間照亮道路,此燈一直燃至出殯為止。

2、設靈堂

死者停放在堂屋裡,前擺一祭桌,放香爐、蠟台、祭品、供果等,並用黃紅紙疊一紙牌,上寫「新故顯考(妣)×公(母)諱××老大人(孺人)之靈位」,置於祭桌正中。富有之家用白綢緞或白布扎一孝幛,把死者畫像懸掛在靈牌後孝幛正中。孝幛兩邊懸掛輓聯,靈堂祭桌兩側置放孝男孝女和親友送的紙扎,如金童玉女,金山銀山,寶盆錢樹,車馬坐騎以及輓聯花圈等。在設靈堂的同時,要向親友報喪事,一般人家由孝子或近親登門向眾親友報喪,大戶人家還印發訃告。此時,亡者之家大門上要張貼白紙對聯,額書「當大事」。

3、入殮俗稱「封棺」

死者倒頭後,要將已備好的油漆棺材清掃干凈,在堂屋裡安放好,先在棺內墊一層用白皮紙包好的草木灰包,再鋪上新做的專用大紅被褥。有些地方習俗要在棺內的草木灰上鋪一層紙,紙上擺葯精、明香、木炭皮、柏樹葉、絲麻、五色線、七枚清制銅錢,取意屍體不化、香火流長的祝願。然後鋪上殮單、被褥等,再放置屍體。富有之家,棺材內要用紅綢緞滿糊,內置金銀珠寶等,還需要給死者口裡噙上金也有噙銅錢的)。死者的親屬要目睹入棺的全過程,「親視含殮」,表示子孫們對死者己做到「養老送終」。

4、上坡入土

農村人一般人死後第三天就要入土,這天幫忙人們把棺材抬到院場,在棺材板兩邊放上兩根木頭,用繩子把木頭和棺材板固定好,前後放上小杠把抬棺材板的杠子加固好。這個期間,孝子都是跪在地上,面向棺材板。一切准備好後,由管事人叫一聲「起」,八個人就抬起棺材板,主孝把孝子盆摔在地上,就住早挖好的墓坑方向走去。

把棺材板抬到墓地後,孝子跪在墓前面。然後由挖墓坑的幾個人,把棺材板放入墓坑,孝子開始還土。最後挖墓坑人把整個坑用土填平,整個過程就結束了。具體修墓立碑,農村一般都是在頭七完成的。

5. 旬陽民歌的介紹

旬陽民歌是陝西省安康市旬陽縣漢族民歌之一,歷史悠久,曲調豐富,種類繁多,風格迥異,它同其它民間藝術形式一樣,是旬陽璀璨的民間藝術瑰寶中一枝綻放的奇葩,也是底蘊深厚的旬陽民間文化遺產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2014年11月11日,旬陽民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6. 旬陽道情皮影戲的藝術特徵

旬陽處於南北交界地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南北兼容的文化。旬陽民間戲曲曲調豐富、形式多樣、風格迥異。道情是流傳在旬陽縣境內一項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民間戲曲,其內容和形式、題材和體裁、風格和色彩都體現出豐富性、兼容性和獨特性的特徵。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旬陽道情由於長期流行於農村,受民間其他藝術的影響,仍保留著許多民歌小調的曲牌和表演形式,以說唱為主,委婉動聽,表現出一種樸素、自然、和諧的獨特風格。
2、唱腔方面,「攔門」藝人一人演唱全部角色,更有特色的是每段唱腔之後都有和聲放腔,俗稱放「簧」,全台藝人合唱一句號子,其腔逶婉,其調潰潞,其勢渾然,其情沉厚。旬陽縣道情的唱腔刻畫人物,表現劇情豐富細膩,或高昂激越,低回纏綿,喜怒哀樂,峰谷跌盪,起落有致。無不惟妙惟肖,令人志神入情,其樂器接腔送調、烘托氣氛,准確切貼。

7. 旬陽民歌的傳承意義

旬陽民歌歷史悠久、曲調豐富、種類繁多、風格迥異,它同其它民間藝術形式一樣,是旬陽璀璨的民間藝術瑰寶中一枝綻放的奇葩,也是底蘊深厚的旬陽民間文化遺產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與傳承旬陽民歌,對於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研究漢水文化和陝西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展現地方文化特色,為廣大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服務,激發人民群眾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推動地方經濟文化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8. 陝西風俗文化,除了腰鼓,皮影,剪紙外還有什麼

年畫十大陝西風俗習慣
面條像腰帶、鍋盔像鍋蓋、辣子是道菜、泡饃大碗賣、碗盆難分開、帕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不坐蹲起來、唱戲吼起來。陝西十大怪其實是一種獨特的生活。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在陝西這塊黃土地上,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陝西人(關中人)在衣、食、住、行、東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方式。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匯集稱之為「陝西十大怪」(即「關中十大怪」):面條像腰帶、鍋盔像鍋益、辣子是道菜、泡饃大碗賣、碗盆難分開、帕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不坐蹲起來、唱戲吼起來等。
以下是詳細
一、面條像腰帶

「扯麵寬得像褲帶」。扯麵也叫冰冰(讀biang--biang,現代漢語字典上沒有這個字)面,正宗的關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裡人所吃的扯麵還是有一定區別的。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條寬度可達二三寸,長度則在1米上下,厚度厚時與硬幣差不多,薄時卻如同蟬翼。一根面條足夠一頓飯,而對大飯量的關中人來說,一頓吃8 兩、1斤也是輕輕鬆鬆的。

關中人吃面,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擀厚、切寬。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里,無論是澆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飢。人們脖子一伸一縮,呼嚕嚕吞進肚裡,吃飽吃脹,飽嗝一打,頓時渾身上下都是力氣,拉架子車、上山扛石頭,五六個小時不吃不喝也不覺得餓。

二、鍋盔像鍋蓋

相傳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團放進頭盔里,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餅。現在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做鍋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動,要借用木杠來壓揉,然後放在直徑2尺以上的大鍋中慢慢烤制而成。這樣,烙成的鍋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會變味。鍋盔要數「乾州(今乾縣)鍋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於說辣子,一般人都以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實四川人只是把辣子當成一種調料,而在陝西「沒潑辣子」卻是一道正經八百的菜餚。就連西安城裡家家戶戶前也是掛滿一串串喜人的紅辣椒。

「油潑辣子」看著紅、聞著香、吃著辣,既能用來調面,又能夾饃吃。人們常說「油潑辣子冰冰面吃著燎(好)乍咧!」

四、泡饃大碗賣

「牛羊肉泡饃大碗賣」可稱上是「陝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饃似乎是白來一趟。而牛羊肉泡饃要數回民食品了。

關中人吃飯講究實惠,肉是大塊的肉,饃是硬梆梆的死面托托饃,碗是能盛6兩8兩的大老碗。剛端上來的羊肉泡饃很燙,呼呼地直冒熱氣,吃時用筷子從貼碗的四周往嘴邊撥,邊撥邊吃。

羊肉泡的作法主要分煮肉、烙饃、熬湯、掰饃和煮饃。肉要煮得又酥又爛。饃要烙得又硬又黃,還要遇水不化、百煮不爛。湯用牛羊肉骨髓熬成。饃要掰得越碎越勻越好,然後將饃、肉、粉絲、蔥、鹽、味精等調料加入,在炒瓢內旺火爆煮。

由於烹煮的方法不同,羊肉泡饃為煮饃和小炒。加湯的多少不同,分為干泡(湯少)和水圍城(湯多),吃得自有分寸。這種泡饃有干有湯,又熱又香,很叫人開胃口。所以泡饃館,便選用一種耀州(耀縣)產的大瓷碗來裝盛泡饃。

五、碗盆難分開

陝西人(老陝)吃飯,喜歡用一種耀州產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當地人稱為「老碗」。這種老碗甚至比小盆還大,所以往往碗盆難分。

在關中農村,每到吃飯時,村頭、庄前、樹下,男人們就端著大老碗(一碗湯飯外加兩塊饃足有六七兩),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邊吃飯邊啦著話,這就是有名的「老碗會」。

在農村,人們勞動強度大,幹活出力多,吃飯也多,所以出門用老碗盛一下就夠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飯,省了不少麻煩。

六、帕帕頭上戴

以前在反映陝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經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對襟夾襖的老漢及老年婦女頭上都戴著(頂著)一塊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你如有幸到關中農村,這里的形,和你在電影里看到的一模一樣的。

原來陝西地區盛產棉花,當地人習慣把用棉花織成的手帕戴在頭上,它既可防塵防雨防曬,還可以擦汁擦手和用來包東西,真可謂既經濟又實惠方便。

七、房子半邊蓋

無論是在西安城還是陝西農村,都隨處可見「一邊蓋」的房子。何為一邊蓋?一般的房子房頂為人字形,可是陝西的房子卻是人字的一撇。據說因為陝西干早少雨,所以這一邊蓋的房子能讓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來陝西農業發展緩慢,人口卻迅猛增加。農村中原來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積有限,而人口眾多,住宅緊張,於是便形成了房子「半邊蓋」的歷史。

八、姑娘不對外

據說關中地區土地肥沃,所以極少有人為生存而奔波於他鄉異地。因而有「老不出關(潼關),少不下川(四川)」的諺語,久而久之,不僅男人們不外出遠行,就連姑娘們也不遠嫁他鄉。

九、不坐蹲起來

由於關中的男子們一日三餐都要蹲要一起開「老碗會」,賄一蹲就是一個多小時加之人們冬天喜歡蹲在背風向陽的地方「曬暖暖」或者「丟方」、下棋。於是,關中人就養成了「蹲」的習慣。外地人說這是「板凳不坐蹲起來」。實際上是人們勞累後歇息的一種習慣。

十、唱戲吼起來

唱戲,指秦腔。其特點是高昂激越、強烈急促。尤其是花臉的演唱,更是扯開嗓子大聲吼,當地人稱之為「掙破頭」,外地人開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結實,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員身體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觀眾膽子要大,以免嚇壞了」。

吼戲者,臉紅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但只要觀眾叫聲「好」,這吼戲者的高興程度不亞於獲得什麼大獎,人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秦腔,聽起來「過癮」、「解饞」、「燎得太(好極了)」。
</LI></UL>

9. 旬陽道情皮影戲的歷史淵源

道情是旬陽影戲的主要劇種,據1987年10月出版的《旬陽戲劇志》記載,道情源於唐代《承天》、《九真》等道曲,以道教故事為題材,宣揚出世思想,原為徙歌。道情又稱皮影戲、小戲兒等,主要流行在旬陽與關中語音近似的廣大地域。據傳,早在公元1628年—1644年(明崇禎年間)有個名叫白米蟲的人將道情戲由關中帶至商縣並流傳於安康、旬陽。公元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安康西路人賴世魁從關中學會道情戲,回來後建立道情皮影班,聘人整理劇目流動演出。自此,道情皮影戲唱風日盛,廣為流傳。1851年—1874年(咸豐、同治年間),旬陽的趙家班遠近聞名,常年活動(《陝西戲劇志安康地區卷》記載)。
據1996年出版的《旬陽縣志》記載,民國時期,以縣城張喜娃子最有影響,民間素有「皮影子打架,喜娃子說話」之說。國民黨四十軍軍長唐炳勛部駐防旬陽時,曾將張喜娃子的唱腔用鋼絲繩錄音機錄音,以致旬陽人連呼唐盜走了本縣的「寶」。又傳旬陽當時名宦李嘯風,對喜娃子唱的《白玉奴掛畫》非常贊賞,其言「文詞優雅,唱腔逶婉」。另一與張喜娃子齊名的皮影藝人為龐世堂,與張喜娃子同出一師(龐之父)。龐自幼從父學藝,無論是「攔門」,還是「場面」(即文武場),樣樣精通。1957年參加省、地兩級「皮影戲」匯演《打蠻船》連受嘉獎,陝西日報做了消息報道。
建國後,旬陽縣文化主管部門就開始對旬陽道情十分重視。1957年,成立了「旬陽縣道情班社」;1962年,旬陽縣人民劇團聘請皮影藝人龔德讓、謝興國、向徵文、吳延常、戴榮智給劇團傳授排練了道情摺子戲《隔門賢》;1964年,縣劇團排練的大型現代戲《朝陽凱歌》,並赴地區參加匯演;1978年,縣劇團排練的道情現代小戲《換地》,赴省參加匯演,獲得廣大戲迷朋友的一致贊賞。道情藝術在由「亮子」搬上大舞台的過程中,從劇目、音樂、表演、舞台美術諸方面都進行了全面而有效的繼承、革新和發展,使道情戲出現了新的局面。
「文革」後的1977年,一度被封禁的古裝歷史劇恢復演出。1980年,旬陽縣文化局、旬陽縣文化館聯合舉行全縣道情皮影戲匯演。旬陽文化局還先後給部分道情班社頒發了演出許可證,所以這些做法對挖掘、繼承、繁榮旬陽道情戲起到了積極和推動作用,也為培養道情戲接班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0. 旬陽節日習俗服飾飲食民居民間工藝品

過年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傳統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節日。如何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歷史變遷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慶賀方式在旬陽相傳至今。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 ,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高掛大紅燈籠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楣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高掛大紅燈籠是旬陽人民世代傳承的又一民間習俗。在除夕之夜,無論城市或是農村,家家戶戶都在正門兩側上方懸掛大紅燈籠,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燈籠上都寫上「吉祥如意」、「招財進寶」、「合家歡樂」等吉祥字樣,以昭示「辟邪消災、前途光明」之意。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旬陽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旬陽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爆竹

旬陽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

閱讀全文

與陝西旬陽有哪些民間藝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4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2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