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張藝謀導演的藝術風格分析
張藝謀的電影集民族文化、社會思考、文化尋根和電影創新於一體。他執著挖掘電影語言的潛力、追求構圖的力度、意想的豐富和色彩的飽滿,通過反常規的銀幕造型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達到獨特的藝術境界。
早期張藝謀以執導充滿中國傳統文化的文藝電影著稱,藝術特點是細節的逼真和主題浪漫的互相映照,善於電影色彩學和捕捉人物內心世界細膩動人的事物。
張藝謀作品的突出特點是對中國傳統封建意識的深刻認識和強烈的批判精神,是內蘊其中的濃烈的歷史感和生命意識,是古樸民俗的奇特景觀,同時也飽含對女性反抗精神的謳歌和贊頌,他在強烈的色彩、大膽的構圖背後堅持了生活的真實和敘事的抒情。
人物評價
在電影人才的提攜上,張藝謀捧紅的「謀女郎」也是媒體和公眾聚焦的對象,鞏俐和章子怡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除電影外,張藝謀「副業」很多。他執導過歌劇、芭蕾舞劇和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系列成為當地的旅遊文化。
拍過北京申奧和上海申博的官方宣傳片以及北京奧運會會徽和火炬的宣傳片。另外,還拍攝過廣告,出版過圖書,設計國慶60周年紀念郵票,擔任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總導演等等。
Ⅱ 淺論如何提高人的藝術修養
人類主要的藝術實踐活動有藝術欣賞、藝術評價、藝術創造等。我們在欣賞精典藝術製造的過程中,從精神上獲得享受,得到靈魂的洗滌與啟發,提高了精神氣質,獲得了基本的藝術常識,提高了審美情操,從而獲得藝術修養水平的提升。
一、審美能力的提高
與科學知識的學習不同,對藝術作品的欣賞是一種審美行為,是在人對美好的東西的渴求之下、在審美觀念的引導下,調動發現美的器官,了解審美的行為,遵循審美需求的也是一種情感規律,獲得更深層的感情體會。審美情操是藝術修養的構成要素之一,利用藝術作品,能夠提高個體審美情操主要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表現出來。第一對精典藝術作品的觀賞,從中體會到藝術作品的美。第二,在藝術作品觀賞的過程中,體會藝術製作者的審美情操。
個體審美能力的提升與藝術作品的美學內涵有著一定的關聯性。通常情況下高雅的藝術作品其相對應的審美層次也會高一些,而次等的藝術作品則會給個體帶來不好的作用。所以,在觀賞的過程中,除了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多接觸一些優秀的作品,同時也要增加交流的次數。總而言之,多多接觸精典的藝術作品能夠幫助個體快速提高審美情操。我們耳熟能詳的一些精典藝術作品有:影片《音樂之聲》,如《雪絨花》、《哆來咪》和《孤獨的牧羊人》等。這些作品都具有節奏和諧,旋律自然、內容流暢而精簡等特點,同時又不乏精湛的藝術技巧與高超的音樂製作水平,讓凡是欣賞過這些作品的人們,能夠沉浸在其中,獲得心靈上的震撼。
對藝術作品的觀賞是對他們的深層理解與體會,藝術作品是製作者對社會百態,日常生活的深入理解與獨特感悟,結合自己的心態與價值觀所製作出來的一種物化的形式。在接觸這些作品的過程中,我們應該試著去理解製作者的精神世界與審美情趣。具體應該怎麼做呢?主要要看我們在接觸這些作品的過程中與作者所達到的藝術共鳴層次。這里所說的共鳴,從詞源上看來是物理學上的一個詞語,主要是指兩種具有一樣的振動頻率的實物,一方振動的過程也會帶動另一方開始震動。而藝術觀賞過程中的共鳴則是指個體在作品觀賞過程中受到感染而出現的感情上的波動。創作者和鑒賞者的思想感情藉助於藝術作品相共鳴,創作者的心底最深處的一種震動,從心靈深處獲得震撼。觀察者通過藝術作品與作家進行靈魂上的交流,感受作者的情感變化,獲得精神與靈魂上的啟發與升華。從而達到提高自我思想情感與審美情操的目的。例如我國著名的電影導演大師張藝謀,他的代表作《紅高粱》我們都熟悉,其中紅色是他們選擇的主要色調,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地方特色,同時也從視覺和情感上給人以震撼。
二、培養藝術精神
個體的藝術修養主要是由個體所具備的藝術精神來反應的,主要表現在個體對於藝術的追求、個體身上的所體現出來的藝術氣質、個體對藝術這一形式的態度、反應等等。上文我們已經對藝術作品對個人的發展所具有的積極意義進行了論述。同時我們也看到了越是精典的藝術作品,所具有的藝術價值越大,其所表現出的生活實質越生動越深刻,同時藝術家所塑造出的形象越鮮明也就越容易和觀賞者形成共鳴。
雖然社會在以驚人的速度飛速發展著,但個體對「美」的,對「真」的追求與渴望卻一直沒改變。藝術的真實性,自始至終反應者人類歷史最本質的東西,展現著人性的輝煌與昏暗,凡是能夠從心靈深處震撼到我們的作品,都是最偉大的作品。對這些作品的深入體會,能夠達到凈化心靈的作用,更能培養個體形成崇高的思想品德。如大家所熟悉的電影《辛德勒的名單》。色調以黑白為主的影片中突然出現一個小女孩,她穿著鮮紅色的小群子,在緊張恐怖的氣氛中顯得可憐又無助。越來越多的猶太人被法西斯抓了起來。之後整個世界又被單調的黑白籠罩了起來,也一抹紅色瞬間被淹沒。這一細微又巨大的變化對於辛德勒來說卻是巨大的心理歷程,就像觀看影片的觀眾一樣。這個電影最終想要表達的一個主題思想就是——不管我們所處的環境如何變化,也不管周圍的某一部分人如何恐怖,但是人類社會的良知不會完全淪陷。這個電影之所以會被銘記,無外乎影片所體現出的藝術性價值極高,它所表達出的思想性與藝術力是其它眾多電影所達到不到的水準,很少有電影能夠超過它。不管是誰,只要他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個體那麼他就不能不從這部作品中獲得靈魂上的震撼,這就是精典藝術作品所能也必須要達到的藝術效果。當然,類似的作品也有不少,例如我們都知道的著名影片《音樂之聲》、羅丹的傳世名作《思想者》以及我國古代小說《聊齋》等等,類似的作品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深入地了解,從而達到個體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
三、積累藝術知識
作為藝術修養的基本構成要素,藝術知識是我們提高藝術修養的基礎。基本的藝術知識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進行藝術作品的欣賞,同時經常接觸藝術作品又有助於增長欣賞知識,提高個體藝術修養。如通過欣賞巴赫的《三部創意曲》,我們可以了解到一些關於巴羅克藝術風格的知識,在了解這些基礎知識以後,我們又可以更好地欣賞其它類似的音樂作品。
綜上所述,通過對精典藝術作品的了解與欣賞,我們可以和藝術家進行深層次的交流溝通,獲得心靈上的感應,受到高尚人生觀,社會觀,自然觀或宗教觀的沐浴,啟發,從而達到凈化心靈,提高審美情操,形成藝術修養的目的。
Ⅲ 論張藝謀的電影藝術風格
張藝謀作為我國很少有的天才藝術家創作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如《紅高粱》、《秋菊打官司》、《我的父親母親》、《大紅燈籠高高掛》、《一個都不能少》等,它們可以和世界上最偉大的電影藝術作品相提並論而毫不遜色。張藝謀的電影創作始終顯示了他厚積薄發,對電影藝術的赤誠態度,這在其他藝術家中是很少有的,這是一個藝術家最難能可貴的品質。當然,張藝謀的電影始終處於被關注、被爭論的漩渦之中,其主要根源就是他的電影始終處於民族文化與西方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民間文化與精英文化的碰撞與對話之中,顯示了多元與開放的藝術追求,在執著與困惑之間思索著人、民族與藝術的命運。但無論怎樣,在他電影作品中始終如一的三個基本主題:對美的追求,對執著信念的描述,對城鄉差別的關注,對我們理解他的電影的藝術特徵和藝術追求,思考他的電影對當代中國電影的意義提供了一個新的向度。
張藝謀電影中的紅色和趣味
美作為張藝謀電影的一個基本主題,這是任何一個熟悉他電影的人所共同感受到的。他對完美形式的追求在當代電影藝術中是絕無僅有的。他的電影的音樂聽起來耐人尋味,特別是由於他電影所特有的民間氣息,使任何一個人,即使沒有任何音樂修養的人也會被他音樂的魅力所深深打動,如粗獷豪放的《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祝酒歌》,韻味雋永,撩人心弦,具有民間音樂特色的《我的父親母親》的主題音樂等。當然最顯著的還是對視覺審美效果的追求,可以這樣說,他精心經營的電影的每一個鏡頭和畫面都具有廣告一般的美。這當然與張藝謀最初所從事的攝影專業的影響有關。對視覺審美效果的追求是電影相對於其他藝術形式所具有的根本的特徵。張藝謀對視覺效果的刻意追求,甚至是苦心孤詣的追求,顯示了他對電影藝術與眾不同的理解。在張藝謀的電影對美的追求中,《我的父親母親》、《大紅燈籠高高掛》是最為突出的。電影的畫面精緻、對稱、和諧,具有一種古典的美。如《大紅燈籠高高掛》中大公子做生意從外面回來,在樓上吹笛,最後和四姨太一同離開的場面,這種匠心獨運不僅顯示了張藝謀對畫面的刻意追求,與整個電影以四合院為基調的平整、穩定、壓抑的畫面既和諧一致,又顯示了他內在的浪漫氣息。與此相反,《我的父親母親》的畫面則充滿了一種不穩定的動感,顯示了青春的活力,同時也顯示了生命的一種悲壯與崇高的美。特別是在畫面與細節的處理上表現了一種與眾不同的根本特點。
紅顏色為血和火的顏色,它代表了對幸福和理想的嚮往。與國慶、生日、婚宴等各種喜慶中出現的紅色所代表的穩定和平吉祥的寓意不同,張藝謀電影中的紅色大多具有民間文化所特有的跳躍、奔放、熱烈、動盪的特點。張藝謀電影中的「犟」
張藝謀的電影中很多地方都反復出現「犟」的主題,主人公的執著、倔、犟,對信念的不懈追求,顯示了張藝謀電影對善的理解和渴望。
《我的父親母親》表達了執著的愛情,特別是母親對愛的執著。《一個都不能少》主要表達對信念的執著。電影不僅僅表達對教育的重視,更重要的是表達一個普通人對信念的追求。如果說此電影僅僅是對教育的關注,我們無法在張藝謀其他的電影中得到印證。而對執著的敘述確是他電影反復出現的主題。電影告訴我們的並不僅僅是教育的重要性:破敗不堪的校舍,生活無著的學生,毫無著落的教師。張慧科到城裡去打工,是眾多學生中的一個,他的歸來對整個山村的教育也不會有任何影響,至少在電影里沒有講清張慧科的歸來對整個山村教育的影響。但是電影里唯一講清的就是魏敏芝為「一個都不能少」所付出的努力與代價。當然,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窮山溝里的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近乎原始狀態的教育狀況在觀眾視覺上造成的強烈沖擊淡化了人們對魏敏芝「一個都不能少」的信念的敬意。從這個角度,我們在理解《我的父親母親》的主題,並不僅是對一個在普通教育崗位上堅持到底的普通教育工作者的歌頌,更重要的是對兩位普通人對愛的執著的歌頌。張藝謀在《秋菊打官司》中表達了對公平的追求。秋菊對「說法」的執著使很多人都感到不可理解,雖然電影真實的鏡頭被一種理想的信念所組織著,其實,我們在中央電視台的《今日說法》中就能常常看到秋菊的形象
對城鄉差別的真誠關注
在張藝謀的電影主題中,對城鄉差別的真誠關注則是他對中國現實關注的一個最為令人贊賞的主題。中國是一個城鄉無論歷史上還是現實中都有著巨大差異的國度。有些藝術家關注城市,有些藝術家關注農村,而張藝謀卻用他不朽的藝術展示了我們這個時代現實的一個最為重要的一個主題:城鄉的巨大差別。至於他對民間文化的理解和贊美就更是藝術家中所絕無僅有的了。
《一個都不能少》強烈地表現了城鄉差別,因此對農村並不了解的城裡學生認為電影太誇張,不真實。任何有農村生活經驗的人都會感受到它無比強烈的真實性。它使我們關注城鄉的巨大差異,關注農民的命運,思考農村的發展對中國民族前途的巨大意義
Ⅳ 張藝謀透露自己高效創作的「秘訣」,他所說的「秘訣」有哪些
張藝謀透露自己高效創作的“秘訣”,他所說的“秘訣”有哪些?
1. 不想固步自封就是想挑戰自己,因為如果不挑戰,就過不了心理這關,忙碌一輩子,就是喜歡干一輩子。當初是為生存,後來為生活,最後成為了習慣,你品,你細細品。
張藝謀,1950年4月2日出生於陝西省西安市,中國電影導演,“第五代導演”代表人物之一,美國波士頓大學、耶魯大學榮譽博士。
1978年進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學習。1982年畢業後分配到廣西電影製片廠。 1984年在電影《一個和八個》中首次擔任攝影師,獲中國電影優秀攝影師獎。 1986年主演第一部電影《老井》奪三座影帝。 1987年執導的第一部電影《紅高粱》獲中國首個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張藝謀就讀於西安市通濟坊小學。1962至1966年,就讀於西安市第三十中學。1968至1971年,初中畢業後在陝西乾縣農村插隊勞動。1971至1978年,在陝西咸陽市棉紡八廠當工人。1978年9月,高考恢復後,破格進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學習。 1982年7月畢業後任廣西電影製片廠攝影師,戶籍也轉到了廣西南寧。
張藝謀導演首先是攝影出身,對於畫面大肆地用美學去創作,很多畫面構圖、色彩、服化道等所以能被視覺吸收的信息全部進行了嚴格的創作,可以說一場關乎大美的視覺盛宴。
Ⅳ 以張藝謀導演的一部電影為例,談談其創作風格。
1987年,自他執導的首部影片《紅高粱》一炮打響後,一直執著於電影創新探索的他在1999年,又以《我的父親母親》向中國世紀末影壇投入了深情一瞥。在「初創——發展——成熟」這三個階段劃分基礎上,分別從主題內容和語言形式兩個方面,闡釋了這三個時期以「反叛-回歸-整合」為主的創作特徵,以期在新世紀初對張藝謀電影的創作走向作出一個回顧和展望。
從電影的文本世界出發,張藝謀的創作風格可歸納為兩點:一是濃郁,由最初的創作沖動生長暈染而成的一種氛圍;二是朴拗,質朴而執拗的人物性格給影片帶來的相應的表現形態。
他在的電影創作中運用了兩種電影修辭藝術--象徵和誇張,大大加強了電影的造型感染力和視覺沖擊力,賦於他創造的藝術形象以巨大的豐富性和強烈的獨創性。因此,張藝謀影片的象徵、誇張兩大藝術特點,是引導他的電影走向世界、創造電影神話的重……
在張藝謀導演的作品中充溢著鮮明的激情情結,這種情結使其影片形成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從其早期生活經歷可見,激情一直是張藝謀導演性格的一部分,在藝術創作上更是不斷地反叛傳統和挑戰自我。在其作品中,激情表現在演員的選用到電影主題的選擇、電影語言的創造和人物形象特別是女性形象的塑造等方面。這種激情在成就張藝謀導演地同時,也顯示出某些弊端。
對於張藝謀攝導的喜劇片《有話好好說》,則一改張藝謀往昔創作風范,著力營構了一種散文化的市井生活景觀,製造了一個散文型的銀幕奇觀。由於敘事視角的改變,該片的鏡語系統也與張藝謀以往的影片大為不同。藉助煥然一新的鏡語形象和自覺的喜劇反諷手法,該片深切地表現出了張藝謀對現代都市灰色人生和人的現代化問題的深度省思。檢舉
Ⅵ 張藝謀的電影有哪些藝術特色
初期作品比較貼進現實生活,比較朴實,給人以無限感慨!但後來,大概主要是為了沖進奧斯卡,也開始講排場,內容空洞,這也是中國近期電影的一個錯誤的發展趨勢,就比如陳凱歌的<無極>甚至被人評為"穿得一身珠光寶器的妓女"(這好像是引用了魯迅先生的話)空有其表,而缺乏靈魂和實質性的東西!
可以說老謀子的電影是中國影壇的一面旗幟。
他比較注重畫面美和色彩的搭配。在他初期的作品中寫實風格是他作品中的主流。用一句現在時髦的話說,他初期的電影比較關注民生。都是小市民或農村題材。他比較善於用自然的事物來渲染氣氛(如《秋菊打官司》中曲折的鄉間小路,象徵著秋菊的坎坷的告官之路)。
在《秋菊打官司》里是要「討個說法」,《英雄》簡化到由於是趙國人,無名就擔負起「刺秦」的重任(情節缺乏切己的動機,在推動敘事發展方面有明顯欠缺)。在影片的敘事方面,常常極端運用某種方法,如《搖啊搖,搖到外婆橋》與原作頻頻使用預敘相反,恰恰是大量使用省略法,敘事頗為生澀以至於難以流暢地敘述一個復雜的黑幫故事:而《大紅燈籠高高掛》中比比皆是的靜止拍攝,緩慢的鏡頭運動,暗示了一個古老的壓抑故事。凡此種種,均能證明極端化的思維方式在不同層面的存在。
極端化策略挾帶著導演銳利的個人意志,在形成鮮明的創作個性與風格方面極具優勢,而且創作個性一旦形成,由此形成了創作重復。這種重復是必要的:個性因重復得以強調,風格因重復得以彰顯。張藝謀影片的敘事策略、創作個性、美學風格正是由一系列熟悉而陌生的電影(如《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菊豆》等等)不斷地確認而大獲成功。但是,以極端化為核心的個性、風格可能因自身的偏執而拒絕接受審美視野之外的存在。極端化風格因其獨特而鮮明的特點備受關注與青睞,但極端化風格因其偏執也帶來了藝術上的一些不可迴避的隱患。
他對電影的創新,個人理解,更加追求畫面的色彩對比以追求畫面美的升華。比如《紅高粱》中姜文黝黑的肌膚和枯黃的稻草及高粱的對比,《英雄》中張、章穿的大紅喜袍和金色稻穀的對比。整個畫面非常唯美,畢竟他是學攝影的出身。
Ⅶ 張藝謀的電影為何被說是藝術上的極度創新
一位張藝謀的電影都是不斷的在創新,每一步影片都是非常的好。張藝謀本來就是藝術的老前輩,他從事導演行業幾十年,拍攝過無數的電影,他的才華是得到肯定的,所以也是一位有才華的導演。
張藝謀導演更從一個純粹的電影人,不但變成了一個為國為民操辦典儀的巨匠,而且升華成了一個向全世界弘揚中華文化的藝術大師,因此那些骨子裡就敵視國家和民族、披著影評人外衣的「恨國公知」們,對張藝謀更加怒火中燒。他們視張藝謀為優先打擊的對象,繼續著對張導作品的持續惡意醜化、辱罵攻擊,定要將張藝謀批倒斗臭,不過張藝謀導演的都是非常有特色的而且也是極度創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