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侗戲藝術有哪些

侗戲藝術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1-05 18:36:23

⑴ 侗戲有哪些藝術特色

侗族喜歡依山傍水落寨。寨前有溪流,寨邊有古樹,寨後有青山。侗族人民用雙手開發了這片秀麗的山區,用汗水澆灌了這片富饒的寶地,用智慧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侗族的村寨都建有鼓樓,戲班的組織是以鼓樓為單位,只要有一個村寨鼓樓有一個侗戲戲班,這個戲班屬業余性質。一個戲班一般為十幾個人,有戲師傅、歌師傅、演員和伴奏人員,無女演員。

戲班除在本寨演出外,也到外面去「走寨」演出。演出時間,主要集中在春節、二月二、三月三、秋後或本寨的會期。活動方式有「尾夜」和「多夜」兩種。

尾夜是村寨之間進行聯歡,旨在聯絡雙方感情。演出時間一般從上午開始,直到吃夜飯、散戲之後,戲班的小夥子們便與姑娘們去「行歌坐月」。多夜是以文藝活動為主的聯歡形式,戲班不代表村寨,不必由頭人帶隊。

侗戲的演出,有一定的儀式。第一天開演正戲之前,要供神請師,由掌簿主持:台口中間擺上酒、菜、紙錢等供品,由掌簿焚香請神,然後鳴放鐵炮。

每個劇目開演之前,先由一演員朗誦一段開場白;正戲結束後,全體演員唱歌致謝;整個演出結束後,要跳加官,被提到名字的人,都要把紅包扔到台上以作賞錢,他們大多是寨里的頭面人物和富裕人,除此之外,戲班不再收錢。

侗戲多在戲台上演出,很少在平地上演出。戲台通常是用木板搭蓋,一般無頂蓋,觀眾可三面圍觀。在裝扮上,通常只穿侗族生活服裝,整齊、鮮艷。臉譜以黑、白二色為基礎,小丑除在鼻子上畫一個青蛙以外,兩頰上還要各寫一個「豐」字,以示吉祥。

侗戲角色雖有生、丑之分,但並未形成定型的行當,一般是根據劇中人物的需要來分配演員。只有小丑有些獨特的表演,動作滑稽可笑,以說白為主,蹦蹦跳跳,稱為「跳丑角」,演員念白很少,以唱為主。

侗戲唱腔一般是上下句結構,中間都有過門。演員每唱完一句,都要在過門中與另一個演員互走一字,交換位置。

侗戲表演過程中遇有3人以上在場時,也只有對唱的兩人在過門中互走「一」字,其餘的人原地不動。

侗戲的丑角有比較特殊的表演程式,侗戲中的丑角,多扮演各種詼諧或狡猾的人物,在劇中的主要任務是插科打諢、活躍氣氛,沒有本行的當家戲,表演上比較自由、比較誇張。

侗戲的主要曲調有平板和哀腔等。平板或稱普通調,用於敘事性唱詞,前有引子、起板;哀腔,或稱哭調、淚調。此外,在有些劇目中,花旦或丑還常採用侗歌、漢族民間曲調等。

侗戲的樂隊包括管弦樂和打擊樂兩個部分。管弦樂器包括二胡、牛腿琴、侗琵琶、月琴、低胡和揚琴、竹笛、蘆笙。打擊樂器則有小鼓、小鑼、小鈸等,但一般不用於唱腔,只用於開台和人物的上、下場。傳統侗戲的伴奏樂器一般為二胡、鈴、鑼、鼓和小釵;新侗戲中增加了牛腿琴、琵琶、低胡、揚琴等。

侗戲表演大量的和基本的表演形式還是二人轉或二人台的性質,比較注重唱腔內容,不重表演,不像其他劇種那樣講究手、眼、口、身、步5法,除唱以外,也不注重做念打數功。

侗戲在表演過程之中基本上採用繞橫「8」字加說唱的傳統表演形式,從表演風格來看,侗戲的表演比較朴實。基本的舞台調度便是兩人對唱時,每唱完最後一句,在音樂過門中走橫「8」字交換位置,然後再接唱下一句。如此反復,至一段唱詞結束。

侗戲的表演在身段、台步、手式等方面均不與其他劇種相同,具有濃厚的侗族特點。侗戲的服飾、道具,都是本民族的日常用具,有的只是在日常用品的基礎上加以美化而成。

侗戲的道白和演唱,一般都用侗語,戲師們採取生活中的有韻的語言進行加工提高,使舞台語言藝術化並與唱詞的格律協調。因此侗戲中的道白與眾不同,一般都帶點韻。

侗戲的表演具有朴實無華的特點,其表演技藝,主要來自3個方面:一是侗族歌舞;二是從勞動和生活中提煉出來表演程式;三是通過戲曲地方大戲劇種的演技演變過來的程式。

侗戲流傳的劇目較多,來源也比較廣。侗族廣為流傳的琵琶歌、民間故事和漢族故事,都是改編侗戲的素材。漢族戲曲劇目,也經常被改編和移植成侗戲。

侗戲的劇目也很豐富,根據侗族民間傳說故事改編的劇目有《珠朗娘美》、《劉美》、《金俊與娘瑞》等;根據漢族故事改編的劇目有《陳世美》、《梁祝姻緣》等;歷史故事劇有《吳勉王》、《李萬當》等;移植漢族戲曲的劇目有《生死牌》、《十五貫》、《白毛女》等;創作的現代劇目有《團圓》、《二十天》、《一個南瓜》、《楊娃》、《好外孫》等。

這些劇目,其故事情節與其他劇種的劇本大致相同,但基本的結構與格式卻按侗戲的特點編寫。從創作藝術上看,侗戲劇本詞句生動,韻律嚴格,講究尾韻、腰韻、連環韻,一出戲,也就是一首敘事長詩。與其他劇種比較,侗戲在這方面別具一格。

茅貢鄉是享譽海內外侗戲的發祥地,臘洞村吳文彩是侗族人公認的侗戲鼻祖。繼吳文彩之後,茅貢鄉的侗戲創作演出活動從未間斷,侗戲創作人才輩出,戲師不斷涌現。茅貢鄉幾乎每村都有演出侗戲的固定場所,而且別具特色。

1990年,茅貢鄉配合上級及縣文化局,在侗戲鼻祖吳文彩的家鄉臘洞村舉辦「紀念侗戲誕生160周年劇目調演暨學術討論會」。

在這次會議上,一共有6個演出隊共計240人以及附近村寨的群眾近萬人前來參加,真可謂盛況空前。與會者一致公認:

茅貢臘洞是侗戲的故鄉,茅貢鄉侗戲演出活躍,堪稱侗戲之鄉。

侗戲是民族民間戲劇藝術瑰寶之一,盡管發展緩慢,但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鮮明,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在侗族地區,多數村寨都有群眾自己組織的業余侗戲班。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侗戲不斷推陳出新,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涌現了繼吳文彩之後茅貢籍的吳定國、趙永佳、吳遠隆等一批在侗戲創作與編導上有新成果的後起之秀。他們創作與編導的《珠郎娘美》、《善郎娥梅》、《孤獨的王喬星》等一批優秀侗戲劇目,在州、省乃至全國都獲過獎,曾登過大雅之堂。

侗戲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波及到了黔、湘、桂、鄂等整個侗族地區,並且十分活躍在民間,茅貢乃至整個侗族地區形成了「少兒學戲,青年唱戲,老人看戲」的濃厚氛圍。

近兩年來,在茅貢鄉召開的中國侗族稻作與祭祀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家協會會上,來自國內外的與會專家學者觀看侗戲後都贊嘆不已,稱贊「侗戲是一朵奪目的民間藝術奇葩」。

⑵ 侗戲有什麼樣的音韻風格

侗族的村寨都建有鼓樓,戲班的組織是以鼓樓為單位,一個鼓樓有一個戲班,屬業余性質。最初一個戲班一般為十幾個人,有戲師傅、歌師傅、演員和伴奏人員,無女演員。戲班除在本寨演出外,也到外面去「走寨」演出。

演出時間,主要集中在春節、二月二、三月三、秋後或本寨的會期。活動方式有「尾夜」和「多夜」兩種。尾夜是村寨之間進行聯歡,旨在聯絡雙方感情。演出時間一般從上午開始,直到吃夜飯、散戲之後,戲班的小夥子們便與姑娘們去「行歌坐月」。多夜是以文藝活動為主的聯歡形式,戲班不代表村寨,不必由頭人帶隊。

侗戲的演出,有一定的儀式。第一天開演正戲之前,要供神請師,由「掌簿」主持。台口中間擺上酒、菜、紙錢等供品,由掌簿焚香請神,然後鳴放鐵炮。每個劇目開演之前,先由一演員朗誦一段開場白。

正戲結束後,全體演員唱歌致謝。整個演出結束後,要跳加官,被提到名字的人,都要把紅包扔到台上以作賞錢,他們大多是寨里的頭面人物和富裕人,除此之外,戲班不再收錢。

侗戲多在戲台上演出,很少在平地上演出。戲台通常是用木板搭蓋,一般無頂蓋,觀眾可三面圍觀。侗戲舞台一般長、寬約為丈余,不用布景,僅掛一塊底幕和兩塊花色門簾。台上除了幾張桌、台之外,沒有其他道具。

在劇本結構與表現手法方面,侗戲有著鮮明的特點。侗戲一般分場不分幕,劇中時空轉換頻繁,都依靠演員上下場來體現,場次分得細,一出戲通常有幾十場。劇本一般是以劇中主要人物的名字來命名,如《珠朗娘美》、《劉美》等。

在改編漢族故事的時候,劇名也做這樣的處理。如漢族戲曲《二度梅》,侗戲便改成《陳杏元》,《白兔記》則叫《劉志遠》。侗戲劇中人物很多,劇本篇幅長,每出整本戲,幾天才能演完。

侗戲的劇本一般以二人對唱為主,道白很少。這是因為侗戲劇本多由侗族琵琶歌改編,而琵琶歌本身就具有故事長、人物多、情節不連貫的特點。因此侗戲中有明顯的說唱藝術的痕跡。

在裝扮上,通常只穿侗族生活服裝,整齊、鮮艷。臉譜以黑、白二色為基礎,小丑除在鼻子上畫一個青蛙以外,兩頰上還要各寫一個「豐」字,以示吉祥。

侗戲角色雖有生、巳之分,但並未形成定型的行當,一般是根據劇中人物的需要來分配演員。只有小丑有些獨特的表演,動作滑稽可笑,以說白為主,蹦蹦跳跳,稱為「跳丑角」、演員念白很少,以唱為主。

唱腔一般是上下句結構,中間都有過門。演員每唱完一句,都要在過門中與另一個演員互走一字,交換位置。遇有三人以上在場時,也只有對唱的兩人在過門中互走一字,其餘的人原地不動。

侗戲的丑角有比較特殊的表演程式,侗戲中的丑角,多扮演各種詼諧或狡猾的人物,在劇中的主要任務是插科打諢、活躍氣氛,沒有本行的當家戲,表演上比較自由、比較誇張。

由於侗戲是在侗族民歌琵琶歌、敘事歌、大歌和山歌和基礎上,吸收漢族戲曲劇種音樂逐漸發展而成的。所以根據唱腔的結構和形式,可分為「戲腔」、「歌腔」兩大類。

戲腔,以平調為主,平調侗語稱為「嘎艷」或「嘎淹」,漢語為胡琴歌。「平調」是上下句結構,多用於敘事,是侗戲的基本唱腔。另外還有鬧台調和哀調。

鬧台調是演出之前由樂器組開始敲鑼打鼓進行鬧台,目的是告訴鄉里人,戲馬上就要開演了,吸引人們快速進入戲場,鑼鼓之後,胡琴拉起一種曲調,相當於京劇的前奏曲。其調子悠揚,亢奮,激情和富有一種叫人遐想的情愫。

哀調也就是哭腔,是由侗歌中的「哼歌」、「格以琴」等演變而來的,節奏自由,旋律哀怨,適於表現悲情。哭調是演員在台上演出敘事時的清唱,哭調沒有樂器伴奏,完全是一種敘事的訴說,但它是清唱的訴說,有板有眼很打動人。

歌腔則是由侗族民歌演變而成的唱腔。侗族民歌非常豐富多彩,有琵琶歌、山歌、牛腿琴歌、笛子歌等。這些民歌都不同程度地融入侗戲的唱腔音樂之中。在實際運用中,根據劇情的發展需要,也有將「戲腔」、「歌腔」綜合運用的。

侗戲的戲腔和歌腔都是用大嗓演唱,詞句的長短,侗語的音韻變化,影響著腔句長短和旋律的變化。侗戲的唱腔,多用侗語演唱,有的地方也用漢語的地方方言演唱。

由於受貴州花燈、桂北彩調的影響,侗戲的唱詞十分講究音韻,其尾韻統一,腰韻嚴謹。每段唱詞不僅要求尾韻統一,而且嚴格規定要壓腰韻、連環韻。侗族人平時說話很講音韻,侗話中的音又比漢話多。音多押韻比較容易,韻多則音樂性強,加上有趣的比喻,劇本顯得流暢、生動活潑。這便形成了侗戲唱詞音韻結構的特點。

侗戲的樂隊包括管弦樂和打擊樂兩個部分。管弦樂器包括二胡、牛腿琴、侗琵琶、月琴、低胡和揚琴、竹笛、蘆笙。打擊樂器則有小鼓、小鑼、小鈸等,但一般不用於唱腔,只用於開台和人物的上、下場。傳統侗戲的伴奏樂器一般為二胡、鈴、鑼和鼓。後來,侗戲中增加了牛腿琴、琵琶、低胡、揚琴等。

侗戲流傳的劇目較多,來源也比較廣。侗族廣為流傳的琵琶歌、民間故事和漢族故事,都是改編侗戲的素材。漢族戲曲劇目,也經常被改編和移植成侗戲。根據侗族民間傳說故事改編的劇目有《丁郎龍女》、《珠朗娘美》等。

《丁郎龍女》是侗族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它說的是侗族窮後生丁郎砍柴回家,從牧童手中救了一條金絲鯉魚,原來被救的金絲鯉魚是東海龍王的女兒,她為報答丁郎救命之恩與丁郎結為夫妻。

三年來男耕女織,生活越來越好。這時丁郎的表妹素梅挑唆丁郎與龍女關系,說娶龍女三年還沒有後代是違背古理的報應。姑媽家的姑娘,本應嫁給舅家崽。

丁郎聽後變心,終於娶素梅做小,至此龍女受欺挨打,艱辛創立的家業也被丁郎、素梅霸佔了。後來龍王得信,派蝦兵蟹將接龍女回宮。素梅因搶龍女包袱被蝦兵蟹將嚇得掉進滾滾大江。丁郎嚇得癱倒在地,眼睜睜看著人去財散。

《珠郎娘美》傳說百年以前,在峰巒起伏的黔東南古州的三寶鎮上,有一對青年男女,男的叫珠郎,女的叫娘美,兩人在「行歌坐月」中產生愛情,破銅錢定下終身,但娘美的母親遵循侗族姑舅表婚的婚俗,已將娘美許配給舅家的兒子,所以他倆只得逃婚到從江的「八百貫洞」的貫洞寨落腳。

娘美被當地一個叫銀宜的財主看中,逼婚不成,買通封建款老公萬,設計在款會上殺害了珠郎,反誣珠郎是外面派來的奸細,並哄騙娘美說珠郎是讓下河人殺的。後來娘美知道真相,在江箭坡辨骨處引誘銀宜為珠郎埋骨,說誰能幫她把珠郎屍體埋了,就嫁給誰。在銀宜提著鋤頭挖坑時,娘美趁機將銀宜殺死,替珠郎報了仇。

侗戲中根據漢族故事改編的劇目有《陳世美》、《梁祝姻緣》等。歷史故事劇有《吳勉王》、《李萬當》等;移植漢族戲曲的劇目有。生死牌》、《十五貫》、《白毛女》等;創作的現代劇目有《團圓》、《二十天》、《一個南瓜》、《楊娃》、《好外孫》等。

這些劇目故事情節與其他劇種的劇本大致相同,但基本的結構與格式卻按侗戲的特點編寫。侗戲劇本詞句生動,韻律嚴格,講究尾韻、腰韻、連環韻,一出戲,也就是一首敘事長詩。與其他劇種比較,侗戲在這方面別具一格。

⑶ 源遠流長的侗戲藝術特點

侗戲是產生於嘉慶年間的一種民族戲種,至今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經過長時間的保護和傳承,侗戲現如今也已經是我們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項目了。那麼,大家對於侗戲了解有多少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角色分類

侗戲角色雖有生、巳之分,但並未形成定型的行當,一般是根據劇中人物的需要來分配演員。只有小丑有些獨特的表演,動作滑稽可笑,以說白為主,蹦蹦跳跳,稱為「跳丑腳」、演員念白很少,以唱為主。唱腔一般是上下句結構,中間都有過門。侗戲的丑角有比較特殊的表演程式,侗戲中的丑角多扮演各種詼諧或狡猾的人物,在劇中的主要任務是插科打諢、活躍氣氛,沒有本行的當家戲,表演上比較自由和誇張。

兩大唱腔

侗戲音樂根據唱腔的結構和形式可分為「戲腔」、「歌腔」兩大類。戲腔以平調為主,包括其變化而成的各種腔調,還包括引進侗戲中的漢族戲曲唱腔和民間曲調。歌腔則是由侗族民歌演變而成的唱腔。侗族民歌非常豐富多彩,有琵琶歌、山歌、牛腿琴歌、笛子歌等。這些民歌都不同程度地融入侗戲的唱腔音樂之中。在實際運用中,根據劇情的發展需要,也有將「戲腔」、「歌腔」綜合運用的。

伴奏形式

侗戲的樂隊包括管弦樂和打擊樂兩個部分。管弦樂器包括二胡、牛腿琴、侗琵琶、月琴、低胡和揚琴、竹笛、蘆笙。打擊樂器則有小鼓、小鑼、小鈸等,但一般不用於唱腔,只用於開台和人物的上、下場。傳統侗戲的伴奏樂器一般為二胡、鈴、鑼、鼓和小釵;新侗戲中增加了牛腿琴、琵琶、低胡、揚琴等等。

曲調和唱詞

侗戲的唱詞十分講究音韻,其尾韻統一,腰韻嚴謹,主要曲調有「平板」、「哀調」。另外,侗戲的唱詞在韻律方面有其獨特的要求。每段唱詞不僅要求尾韻統一,而且嚴格規定要壓腰韻、連環韻。侗族人平時說話很講音韻,侗話中的音又比漢話多;音多壓韻比較容易,韻多則音樂性強,加上有趣的比喻,劇本顯得流暢、生動活潑,這便形成了侗戲唱詞音韻結構的特點。

表現手法

侗戲舞台一般長、寬約為丈余,不用布景,僅掛一塊底幕和兩塊花色門簾。台上除了幾張桌、台之外沒有其他道具。臉譜以黑白二色為基礎。服裝以侗族艷裝為主,也有專門的戲裝。在劇本結構與表現手法方面,侗戲有著鮮明的特點。劇本一般是以劇中主要人物的名字來命名。侗戲劇中人物很多,劇本篇幅長,每出整本戲幾天才能演完。侗戲的劇本一般以二人對唱為主,道白很少。這是因為,侗戲劇本多由侗族琵琶歌改編,而琵琶歌本身就具有故事長、人物多、情節不連貫的特點。因此,侗戲中有明顯的說唱藝術的痕跡。

⑷ 侗族的文化藝術

侗族的文化藝術豐富多彩、有「詩的家鄉,歌的海洋」之美譽。侗族詩歌的韻律嚴謹,題材廣泛,情調健康明朗,比喻生動活潑。其中抒情詩歌優美細膩,真摯熱情。;敘事詩歌委婉曲折,含意深長,是侗族民間文學的一項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詩歌歌詞多以人類起源、民族遷徙和習慣法為題材,具有史料價值。以《珠郎娘姆》、《莽歲》、《三郎五妹》、《蟬之歌》等流傳最廣。音樂曲調既多又美。一領眾和、多聲合唱的「大歌」聲音洪亮,氣勢磅礴,節奏自由。琵琶歌,因以琵琶或加「格以琴」(侗語稱ki212,俗稱牛腿琴)伴奏而得名,曲調歡快流暢,為侗族所特有。民間的故事傳說,題材廣泛,形式多樣,情節曲折,引人入勝,表現手法富於浪漫性,體現了侗族人民豐富的想像力和追求光明、戰勝邪惡的善良願望。侗戲是由原有的敘事說唱發展起來的,始於19世紀初,相傳是黎平侗族吳文彩(約1798~1845)所創。台步簡單,動作純朴,曲調唱腔多樣。演唱時,用胡琴、「格以琴」伴奏,擊鑼鈸鼓鬧場,著侗裝,不畫臉譜,富有濃厚的民族色彩。侗族民間舞蹈,有「哆耶」、蘆笙舞和舞龍、舞獅等。「哆耶」是群眾性的集體歌舞,或男或女,彼此互相牽手搭肩,圍成圓圈,邊走邊唱。蘆笙舞是由舞者吹奏蘆笙邊吹邊舞的集體舞蹈。樂器除上述者外,還有侗笛、嗩吶等。一領眾和、多聲合唱的侗族「大歌」宏亮磅礴而自由。以琵琶或加「格以琴」伴奏、曲調歡快流暢的琵琶歌亦為侗族所特有。始於19世紀初的侗戲由原有的敘事說唱發展起來,台步簡單,動作純朴,曲調唱腔多樣,著侗裝,不畫臉譜,富有濃厚的民族色彩。手工藝品有挑花、刺綉、彩繪、雕刻、剪紙、刻紙、藤編、竹編。刺綉是侗族婦女擅長的工藝,她們有服飾上刺綉各種圖案花紋、人物、禽獸、花卉、草蟲,形象生動,色彩絢麗而調和。銀飾有頸圈、項鏈、手鐲、耳環、戒指、銀簪、銀花。紡織品有侗錦、侗帕、侗布。先用靛染,後塗蛋白的「蛋布」,顏色鮮亮,為侗族固有衣料。
鼓樓、風雨橋是侗家建築的典型代表。侗族擅長石木建築,鼓樓、風雨橋是其建築藝術的結晶。鼓樓為木質結構,以榫頭穿合,不用鐵釘。有三、五層以至十五層,呈4面或6面8面倒水,高4~5丈,飛閣重檐,形如寶塔,巍峨壯觀,是族姓或村寨標志,也是公眾集會的議事場所。風雨橋是石墩木橋,長廊橋道,橋亭重瓴聯閣,雄偉壯麗,以三江縣的程陽橋最負盛名,已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
侗族刺綉
中國文化部、山東省政府聯合主辦的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山東濟南舜耕國際會展中心隆重舉行。三江縣侗族刺綉、侗族織錦2個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參加博覽會,並獲得了「優秀組織獎」,三江縣的石侗娟、石漢群獲得了「傳承人展示獎」。
侗族刺綉以其獨特的製作工藝、富有民族特色的圖案、豐富深刻的文化內涵、亮麗和諧彩、高雅凝重的品質和鮮明的民族風格,成為中國有名的綉品之一。在博覽會上,侗族織錦、侗族刺綉的製作技藝,精美無比的織綉工藝吸引了數萬觀眾到廣西展區參觀。
侗族刺綉的藝術品繁多,頭巾圖案、嬰兒背帶、婦女胸兜、布花鞋、鞋墊、煙袋、挎包刺綉等內容相當廣泛。

⑸ 貴州侗戲有什麼特點

貴州侗戲是深受侗族人民喜愛的少數民族戲劇形式。它在形成、發展的過程中,受到了漢族地方劇種貴州的花燈戲、湖南的陽戲和花鼓戲、廣西的桂戲和彩調的影響。

侗戲音樂是在侗族民歌琵琶歌、敘事歌、大歌和山歌和基礎上,吸收漢族戲曲劇種音樂逐漸發展而成的。其歌腔則是由侗族民歌演變而成的唱腔。侗族民歌非常豐富多彩,有琵琶歌、山歌、牛腿琴歌、笛子歌等。這些民歌都不同程度地融入侗戲的唱腔音樂中,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侗戲。

侗戲

⑹ 侗戲是怎麼樣的

侗戲,侗語稱「戲更」,是侗族的戲曲劇種。流傳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及周邊侗族地區村寨中的侗戲,自1875年由貴州黎平縣水口區傳入,經一百多年的發展和改革,藝術色彩更豐富,感染力也更強。傳統侗戲演出,演員穿侗服,佩戴侗族首飾,以侗語演唱,用。流傳劇目有《陳世美》、《生死牌》、《梅良玉》等。侗戲是一種依靠戲師師徒相襲、口傳心授的民間藝術,自我保護十分脆弱。目前,侗戲面臨戲師老化、後繼無人、受眾群體日益減少等瀕危狀況,急需各級政府採取積極措施,加以傳承保護。?2011年侗戲已經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⑺ 人民喜聞樂見的民族劇種:侗戲

侗戲是我們國家級的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項目,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民間的一種戲劇藝術之一。侗戲也是侗族人民在長時間生活實踐當中創造出來的精神財富。那麼,大家對於侗族的東西是否有所了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 民族文化 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侗戲是我國民間戲曲中的戲種之一,是侗族人民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創造並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它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多流行在貴州省的黎平、從江、榕江,湖南省的通道,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三江、龍勝等縣的侗族村寨。

侗戲的發展源遠流長,經歷人民群眾集體創作、集體傳播、不斷得到加工、改造,古樸而不單調,抒情而不低劣。民族民間特色鮮明,有深厚的群眾基礎並尚在發展之中,其內容豐富多彩,形式清新活潑,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從學術上看,它是有發展前途的民族民間劇種之一。

侗戲的主要劇目
侗戲流傳的劇目較多,來源也比較廣。侗族廣為流傳的琵琶歌、民間故事和漢族故事都是改編侗戲的素材。漢族戲曲劇目也經常被改編和移植成侗戲。根據侗族民間傳說故事改編的劇目有《珠朗娘美》、《劉美》、《金俊與娘瑞》等;根據漢族故事改編的劇目有《陳世美》、《梁祝姻緣》等;歷史故事劇有《吳勉王》、《李萬當》等;移植漢族戲曲的劇目有《生死牌》、《十五貫》、《白毛女》等;創作的現代劇目有《團圓》、《二十天》、《一個南瓜》、《楊娃》、《好外孫》等。這些劇目故事情節與其它劇種的劇本大致相同,但基本的結構與格式卻按侗戲的特點編寫。侗戲劇本詞句生動,韻律嚴格,講究尾韻、腰韻、連環韻,一出戲,也就是一首敘事長詩。與其它劇種比較,侗戲在這方面別具一格。

通道侗族自治縣侗戲協會成立
通道侗族自治縣侗戲協會經長期籌劃,精心准備,在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於2013年10月31日成立。通道縣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是侗族文化遺產保存最為真實完整的區域之一,境內文化遺產資源十分豐富。縣委、縣政府歷來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並取得了顯著成績。侗戲協會的成立是侗戲保護、研究、傳承、創新進程中的一件大事、一件好事,更是一件喜事,它的成立必將對侗戲的保護傳承、研究創新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對弘揚侗文化、宣傳侗文化、提升侗文化產生積極影響,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和工作意義。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侗戲劇目已發展到多個。它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波及到了黔、湘、桂、鄂等整個侗族地區,並且十分活躍在民間,茅貢乃至整個侗族地區形成了「少兒學戲,青年唱戲,老人看戲」的濃厚氛圍,引起了國際及國內有關專家學者的關注。

⑻ 侗戲的劇種簡史

在湖南、貴州、廣西三省的毗連地區,居住著我國的少數民族——侗族。當地活躍著一種深受侗族人民喜愛的少數民族戲劇形式——侗戲。侗戲,侗族的戲曲劇種。最早形成於貴州的黎平.榕江、從江一帶,後流傳到廣西的三江和湖南的通道等侗族聚居地區。侗劇是在侗族民間說唱藝術「嘎錦」(敘事歌)和「嘎琵琶」(琵琶歌)基礎上,接受漢族的戲曲影響而形成。「嘎錦」,演員自彈自唱,夾用說白來敘述故事,內容多半為侗族的傳說故事。「嘎琵琶」,分短歌和長歌。短歌為抒情民歌,長歌為敘述故事的說唱。侗戲大致在清嘉慶、道光年間(1796—1850)形成。侗戲的劇目,主要有兩部分。一是描寫漢族生活的劇目,大多從漢族戲曲中進行移植;一是描寫侗族生活的劇目。後者如《吳勉》,以浪漫主義手法,描寫明初侗族民族英雄吳勉率領人民起義抗糧抗稅,不幸被俘,不屈而死。《秦娘美》,寫珠郎與娘美相愛,地主銀宜欲霸佔娘美,謀殺珠郎,娘美設計刺殺銀宜,為愛人報了仇。《門龍》,描寫門龍離家十八年未歸,其母逼其妻改嫁,其妻不從,直等門龍歸家,夫妻團聚。此外,還有《雪妹》、《乃桃補桃》、《金漢》、《莽子》等。清嘉慶、道光年間,由侗族民間說唱形式「嘎錦」(侗語,即敘事歌)和「擺古」結合而成。1870年左右,自貴州沿都柳江傳入廣西。最初僅有兩人坐唱,後發展為走唱。道光年間,黎平縣臘洞寨侗族秀才吳文彩和吳文彬等根據漢族唱本編成《梅良玉》、《鳳姣李旦》等侗劇腳本。之後,民間業余戲師又先後創作了許多本民族題材的劇目,如《門龍》、《三郎五妹》、《珠郎娘美》等。很多侗寨都有業余侗戲班,代代相傳。侗戲早期的表演頗有特色,角色到台前唱完一句後,在過門中繞∞字形回到台中靠後方端坐的「掌本」戲師面前,聽取提示的唱詞,然後再到台前演唱。丑角在台上比較活躍,有獨特的程式,不論從左右方向出場,都只能向里跳躍,叫做「跳丑角」。1949年後,整理改編的傳統劇目有《珠郎娘美》、《山伯英台》、《美道》、《芒遂》、《劉知遠》等,編演的現代戲有《侗家兒女》、《民族團結的花》等。其中《珠郎娘美》已攝製成影片。
侗戲的主要曲調有平板和哀腔等。平板或稱普通調,用於敘事性唱詞,前有引子、起板;哀腔,或稱哭調、淚調。此外,在有些劇目中,花旦或丑還常採用侗歌、漢族民間曲調等。主奏樂器為二胡,還有牛腿琴、琵琶、月琴、低胡、揚琴等。打擊樂器有鼓、鑼、鈸、小鑔,但只在開台、催台及角色上下場時用以伴奏。 侗戲大約產生於清代嘉慶至道光年間,由黎平縣臘洞村侗族歌師吳文彩始創,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
吳文彩在侗族長篇說唱敘事歌的基礎上,根據漢族說唱本《二度梅》編制出第一部侗戲《梅良玉》。之後,侗戲不斷吸取桂劇、彩調、祁陽戲、貴州花燈戲等其他戲曲劇種的營養,逐漸提高和完善,最終演變成表演有說有唱、曲調豐富、別具風格的獨立劇種。

閱讀全文

與侗戲藝術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4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2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