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新婚別的藝術手法有哪些

新婚別的藝術手法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1-05 19:33:55

⑴ 《新婚別》這首詩,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新婚別》是一首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藝術性結合的作品。詩人運用了大膽的浪漫的藝術虛構,新婚別》又具有現實主義的精雕細琢的特點,詩中主人公形象有血有肉,通過曲折劇烈的痛苦的內心斗爭,最後毅然勉勵丈夫「努力事戎行」,表現戰爭環境中人物思想感情的發展變化,絲毫沒有給讀者勉強和抽象之感,而顯得非常自然,符合事件和人物性格發展的邏輯,並且能讓讀者深受感染。

⑵ 分析杜甫《新婚別》中新娘的形象

《新婚別》:

兔絲附蓬麻, 引蔓故不長。嫁女與征夫, 不如棄路旁。

結發為君妻, 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別, 無乃太匆忙!

君行雖不遠, 守邊赴河陽。妾身未分明, 何以拜姑嫜?

父母養我時, 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歸, 雞狗亦得將。

君今往死地, 沉痛迫中腸。誓欲隨君去, 形勢反蒼黃。

勿為新婚念, 努力事戎行! 婦人在軍中, 兵氣恐不揚。

自嗟貧家女, 久致羅襦裳。羅襦不復施, 對君洗紅妝。

仰視百鳥飛, 大小必雙翔。人事多錯迕, 與君永相望!

《新婚別》通篇是人物語言,借用一位新人對丈夫的惜別表現主題。年輕的新娘面對即將奔赴前線的丈夫的竊竊私語,人物形象躍然紙上。詩作沒有象其它幾篇那樣直奔主題,而是採用《詩經》中常用的藝術技巧,用比興手法委婉地引出要表達意思。這樣的說法十分符合人物身份,因為她是一位剛過門的媳婦。「暮婚晨告別」,或許新娘妝尚未卸下呢,於是在這位剛剛某面的丈夫面前說話還萬分的謹慎小心。但又由於是生離死別,說著說著就膽大起來。語言中有埋怨氣話如「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有深深的遺憾如「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也有鼓勵的話語如「勿為新婚念, 努力事戎行」,更有發自內心錚錚誓言如「羅襦不復施,對君洗紅妝」,「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這位新娘的種種復雜的心理狀態和情緒通過語言表露無余,第一人稱的角度使得故事顯得真實可信自然親切。

⑶ 杜甫的詩歌藝術特點有哪些

杜甫在藝術上取得具有開創性的巨大成就,為了更好地說明杜詩的藝術成就,我們把杜詩大致分為敘事詩和抒情詩兩類來講。

一、杜甫的敘事詩

杜甫的詩,被後人稱為「詩史」。晚唐孟棨《本事詩·高逸第三
》說:「杜逢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於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
。故當時號為『詩史』」。《新唐書·文藝傳·杜甫傳贊》說:「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號『詩史』」。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在於他用詩記敘了安史之亂中發生的許多重要事件,反映了百姓在戰爭中承受的種種苦難,而且能以生動、飽滿的形象,展現了整個社會生活的廣闊畫面。正如楊義所說:「杜詩的一大本事
,就是把敏銳深刻的詩性直覺,投入歷史事件和社會情境之中,把事件和情境點化為審美意象,從中體驗著民族的生存境遇和天道運行的法則。」(《李杜詩學》下編)。
杜甫的詩描寫了具體的情景,包括當時的氛圍和人的感情,比單純的提供歷史事件的史料,更具有動人心弦的力量。如前面提到的《
哀江頭》、《北征》、「三吏」、「三別」、《洗兵馬》等。這些詩不但可以證史,可以補史之不足,而且比歷史事件更為具體生動、感人。杜甫的詩,因為具有「詩史」的特質,所以在敘事詩創作中的成就最值得注意。為了適應內容的要求,杜甫的敘事詩多用伸縮性較大的五七言古體。

1.善於鋪陳,高度概括。

元稹談到杜甫詩的藝術時說杜甫善於「鋪陳始終,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百」(《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杜甫詩中用賦法之處很多,但杜甫的「鋪陳」,很注意對現實生活作藝術的概括,善於把豐富復雜的社會現象和憂國憂民的情懷濃縮在一些場面中或個別人物形象上。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十個字,揭示了令人觸目驚心的階級對立的社會現實。《洗兵馬》中:「三年笛里關山月,萬國兵前草木風」,概括地寫出戰爭帶來的創傷。《羌村三首》中:「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鄰人滿牆頭,感嘆亦歔欷。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描寫兵荒馬亂中,家人相逢的場面,雖然寫的只是杜甫一家的遭遇,卻反映了廣大百姓的悲慘命運。《兵車行》,寫的是「道旁過者」和行人的對話,但眾多行人的不幸也顯示無余。《新婚別》中寫的是一個徵人妻的痛苦,卻集中了安史之亂中無數青年夫妻生離死別的遭遇。

2、精心刻畫細節,於細微處見真實。

《北征》是杜甫的名作,他在詩中回憶自己由鳳翔到鄜州省家一路上所見所感,詩中寫到家的情景:

經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結。慟哭松聲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嬌兒,
顏色白勝雪。見耶背面啼,垢膩腳不襪。床前兩小女,補綻才過膝。
海圖坼波濤,舊綉移曲折。天吳及紫鳳,顛倒在短褐。

這一段描寫相當細膩,通過妻子的「衣百結」,兒女的「垢膩腳不襪」「補綻才過膝」以及補丁上顛倒錯亂的圖案這些細節,形象地反映了戰亂中民不卿生、窮困潦倒之象。
《丹青引》寫曹霸的才高運蹇,為了表現曹霸繪畫的高超本領,杜甫選擇了曹霸為功臣畫像的細節:「良相頭上進賢冠,猛將腰間大羽箭。褒公鄂公毛發動,英姿颯爽來酣戰」。精到的細節描寫,淡化的是故事性,加強的是真實性。

3、抒情色彩濃郁。

杜甫的許多敘事詩,他是當作抒情詩來寫的。杜甫是個感情十分豐富的人,他無法不把自己的愛、恨、同情、憐憫傾注在所描寫的事件,所刻劃的人物形象上。如《丹青引》中:「即今漂泊干戈際,屢貌尋常行路人。途窮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貧。」對曹霸的懷奇才而不為世所用,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在《羌村三首》中,寫道自己回到家裡後,父老們來慰問,說起世道的艱難,生活的艱辛,「苦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兵革既未息,兒童盡東征。請為父老歌,艱難愧深情。歌罷仰天嘆,四座淚縱橫。」肺腑之語,句句動人,寫盡了動亂年代中詩人對普通老農的體貼又無能為力的心情。
《無家別》是一首優秀的敘事詩,也是一首扣人心弦的抒情詩。詩中以一個當兵的農民的口吻自敘道:「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生我不得養,終身兩酸嘶。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當他回到思念已久的家中時,才知道老母早已病死,當他再一次被徵召入伍時,竟然沒有一個可以告別的人!因此他悲憤地說,這樣的人生,有什麼意思呢?讀到這樣的詩句,誰能不為之動容!

二、杜甫的抒情詩

杜甫抒情詩的數量比敘事詩多,在形式上,有五七言古體,但更多的是近體。杜甫抒情詩的藝術特點,主要有:

1.情景交融。

被人推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就是情景交融的代表作: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是杜甫流寓夔州後的作品。夔州在長江邊,詩中寫到的風急、猿嘯、鳥飛、木落、江水流逝,都是眼前之景,但是在這些景物之中
,深深地溶進了作者的時局之嘆、身世之感。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兩句,在「落木」前面冠以「無邊」,在「長江」前面加上「不盡」,又用「蕭蕭」、「滾滾」兩個象聲詞分別形容落葉聲、流水聲,這就使登高所見的秋景,十分寥廓、聲色俱現,而在景物中,顯然寄寓著作者對時局的憂慮、對自己一生事功的失望、對漂泊四方、寄食於人而又年邁體弱處境的無奈。所以,詩的頸聯用十四個字,高度概括了他此時感受到的「八可悲」:「萬里,地之遠也
;悲秋,時之慘淡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處也;獨登台,無親朋也。」(《鶴林玉露》)尾聯「艱難苦恨」四字,無限沉痛。此詩人稱「高渾一氣,古今獨步,當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杜詩鏡銓》)。他滯留夔州期間,還寫下了著名的組詩《秋興八首》,以下是第一首: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詩人看到的是江峽秋色,引起的是故園之思。他正因眼前開放的叢菊,想起不得不滯留夔州兩載的辛酸,耳邊傳來暮砧之聲,又給異鄉遊子帶來更濃郁的鄉思。融情於景,情景交融,在景物的描寫中,處處有詩人跳動的激情。

2、抒情、議論、敘事熔於一體。

杜甫敘事詩的抒情色彩很濃郁,這一點已見前述。而在他的抒情詩中,也往往情事結合,如《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述懷》、《
秦州雜詩》、《八哀詩》等,因為敘事和抒情的結合,突出了作品的時代色彩。在杜甫的抒情詩中,抒情還往往和議論相結合,特別是在近體詩中。沈德潛說:「讀(杜甫)《秋興》八首,《詠懷古跡》五首、《諸將》五首,不廢議論,不棄藻繪,籠蓋宇宙,鏗戛韶鈞;而橫縱出沒中,復含醞藉微遠之致;目為大成,非虛語也。」(《說詩晬語》上)杜甫的議論「帶情韻而行」,如《諸將》中:「獨使至尊憂社稷,諸君何以答昇平」,諷刺了諸將的只能坐享太平,不能為國分憂;《登樓》中:「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上句對社稷穩固充滿了信心,下句警告入侵的吐蕃軍隊,你們必敗無疑。《
蜀相》中:「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既高度評價了諸葛亮一生的業績,又寄萬分感慨於筆端。

3、抒情曲折委婉,跌宕反復。

杜甫的抒情詩真切地反映了作者內心的矛盾和痛苦、喜悅種種復雜的感情。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這首詩是杜甫流落梓州時,突然聽到叛將史朝義自縊,其部下歸降唐軍的消息時,驚喜欲狂,沖口而出的,情緒雖非常熱烈,但起伏跌宕有致。先寫自己初聞時涕淚揮灑,繼而看到共患難的妻子也掃去了愁雲,於是更加欣喜若狂,要高歌、要酣飲,接著馬上作起了回家鄉的打算,「巴峽」、「巫峽」、「襄陽」、「洛陽」四個地名,用「即」、「便」、「從」、「穿」、「下」「向」幾個副詞、介詞、動詞連接起來,表達了作者似箭的歸心。這首詩一氣流注,驚喜溢於字外,人稱老杜「生平第一快詩」(《讀杜心解》),但是又轉宕自如,以曲取勢,曲折如意。
《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是一首長篇抒情詩。在詩的第一段,詩人自述平生的理想是「竊比稷與契」,感嘆歲月蹉跎:「居然成濩落
,白首甘契闊」,但縱使命運對自己這樣不公,還是「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並不是沒想過要遠離塵俗,過「蕭灑送日月」的日子
,只是「葵藿傾太陽,物性固莫奪」,無法改變自己的初衷啊!僅僅這第一段,就迴旋往復,百轉千折,使人感受到杜甫那種仁者的情懷


三、杜甫的藝術造詣

杜甫詩在語言藝術上的造詣很高,在敘事詩中,他注意語言的個性化,根據不同人物的性格、身份,運用不同的語言,刻劃人物的形象。如著名的「三吏」「三別」,多通過人物的對話和獨白來揭示詩歌的主旨、塑造人物的形象,其中《潼關吏》中的對話: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要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連雲列戰格,飛鳥不能逾。胡來但自守,豈復憂西都!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
。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

這一段對話,雙方神情畢現。詩中的「我」,對潼關的安危極其關心,「修關還備胡」?透露了心情之急切。而關吏的答話表現出他對所築工事充滿了信心,他興致勃勃地邀「我」四處查看,邊看邊指點關隘的險要,反映了守關將士昂揚的鬥志和必勝的信念。關吏的這八句話,浦起龍評為「神情聲口俱活」(《讀杜心解》)。而「我」的囑咐,則表現了詩人思慮的精深。
杜甫詩中大量地引用俗語,造成親切感、真實感,有助於突出人物的性格。如《兵車行》中:「爺娘妻子走相送」,「牽衣頓足攔道哭」;《前出塞》中:「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新婚別》中「免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都很附合普通百姓的身份和口吻。元稹《酬李甫見贈》詩雲:「杜甫天才頗絕倫,每尋詩卷似情親。憐渠直道當時語,不著心源傍古人」。高度評價了杜甫詩運用口語、俗語、使詩歌更接近生活的表現手法。但杜甫又十分注意詩句的錘煉,他善於選擇富有表現力的字、詞用到恰當的地方。如《夏日李公見訪》中:「牆頭過濁醪」的「過」字,寫出了杜甫和鄰里之間的關系,也寫出了因貧困而陋屋低矮的情景。他不但善於用動詞使詩句活潑起來,還善於用副詞使詩富於轉折變化,如「自」字的用法;「歸來始自憐」、「
孤雲無自心」、「暗飛螢自照」、「立國自有疆」等,增加了句子的表現力。杜甫重視煉字,他說:「新詩改罷自長吟」,「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正是這種自覺地追求,使他在詩歌語言藝術上達到巨大的成功。所以皮日休說杜詩「縱為三十車,一字不可捐」(《魯望昨以五百言見貽因成一千言》)
杜甫詩歌的藝術風格是多樣的,正如唐人元稹所說:「上薄風雅
,下該沈宋,言傍蘇、李,氣奪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唐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並序》)。也如宋人王安石所言:「至於子美,則悲歡窮泰,發斂抑揚,疾徐縱橫,無施不可。故其詩有平淡簡易者,有綺麗精確者,有嚴重威武若三軍之帥者,有奮迅馳驟若泛駕之馬者
,有淡泊簡靜若山谷隱士者,有風流蘊藉若貴介公子者……此子美所以光掩前人而後來無繼也。」(《杜詩鏡銓》附錄三)
杜甫轉益多師、集眾人之所長而成一家之獨特風格,風格既統一
,又表現出豐富性。杜甫詩的總體風格,就是他自己在《進<雕賦表>
》中曾說過的一段話:「則臣之述作雖不能鼓吹六經,先鳴數子,至於沉鬱頓挫,隨時敏捷,而揚雄、枚皋之徒,庶企可及也。」杜甫的「沉鬱頓挫」雖然指的是他的辭賦,但用來指他的詩歌藝術風格,也是非常准確的。杜甫憂生念亂,仁民愛物,既有濟世之志,又遭貧病流離之苦。這里的「沉鬱」「頓挫」指作者的詩篇中,有時寫得「沉著痛快」;有時寫得「沉摯深入」;有時「積健為雄」;有時沉厚紆曲,根底盤深;有時波翻浪卷、起落跌宕,音節上表現著抑揚緩急。
杜甫生活在萬方多難,滿目瘡痍的時代,個人的命運和國家一樣不幸,作為一個仁厚深沉的詩人,他的詩中流露出深廣的憂患意識,各種感情奔突、作用於他的心中,千回百轉,欲揚又抑,正是在這種深沉低回、欲說還休中,體現出杜詩的美學特徵。
杜甫在以沉鬱頓挫為主要風格之外,還具有蕭散自然的特色。這一類風格一般表現在寫景、抒情詩中,是生活較為安定時期的作品,如《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之三:

江深竹靜兩三家,多事紅花映白花。
報答春光知有處,應須美酒送生涯。

《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多病所須唯葯物,微軀此外更何求?

境界安寧幽靜,表現了瀟灑散淡、閑適愉悅的情趣。他如「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江亭》),「仰面貪看鳥,回頭錯應人」(《漫成二首》其二)等,都寫出了自在閑適,無心疏懶的心境和神態。
至於對後世的影響,我想主要是對宋代以黃庭堅為首的江西詩派的影響吧!

⑷ 新婚別 杜甫 兔絲附蓬麻 引蔓故不長 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兔絲」是一種蔓生的草,常寄生在別的植物身上。「蓬」和「麻」也都是小植物。在封建社會里,女子得依靠丈夫才能生活,可是現在她嫁的是一個「征夫」,很難指望白頭偕老,用「兔絲附蓬麻」的比喻非常貼切。

「精銳」老師為你解答。

⑸ 唐詩送別詩中常用表現手法有哪些

關於唐人送別詩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 千百年來,故國鄉土之思,骨肉親人之念,摯友離別之感,牽動了多少人的心弦,「離別」也就自然成為我國古典詩歌中歌詠的重要內容。從先秦《詩經》到兩漢的樂府,從唐代詩歌到宋元詞曲以至明清的詩文,離別之情唱之不盡,一如長江之水源遠流長。特別是唐代,由於波瀾壯闊的社會生活、由於跌宕起伏的人生際遇,更使得「送別詩」成為唐代詩歌中的重頭戲。而特殊的社會背景,特別的人格追求等,又使得唐人的送別詩有了自己獨特的特點。

一、別雖一緒 事有萬族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是的,自從有了人類,有了社會,便有了分離,許多本該是天長地久的,卻不得不天隔一方。唐代自然也是如此。這個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經濟繁榮,疆域廣大,國內和國際交流頻繁,所以人們的活動場范圍也在不斷擴大,人口的流動性增強,上至達官貴人下到黎民百姓,都有機會或主動或被動地離開自己的家。所以,唐人送別詩的一個特點就是:送別的種類很多,涉及領域廣泛,而且又都是一往情深。

孟郊的《古別離》、杜甫的《新婚別》寫的是夫妻間的離別,那份別離的幽怨與痛苦,自是感人至深的。李益的《喜見外弟又言別》和柳宗元的《別舍弟宗一》則是兄弟間的骨肉分離,難舍之情溢於言表。而孟郊的《古怨別》、杜牧的《贈別》則極寫情人間的纏綿悱惻。這些可算是親人間的、情人間的離別,而在唐人的送別詩中,抒寫更多的則是同僚間的、朋友間的離別之情。

他們有的是寫送好友到外地去做官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和《送梓州李使君》、李白的《送友人入蜀》等,好友外出做官,詩人擺酒相送,其間充滿了殷殷的叮囑和深深的情誼。

還有也是送好友到外地做官的,但際遇不同,與前者相比,他們的友人或同僚卻都是被貶的,這類詩歌,在唐人的送別詩中佔了很大的份量,如王勃的《別薛華》、宋之問的《送別杜審言》、劉長卿的《送裴郎中貶吉州》、柳宗元的《重別夢得》等,詩人在送別好友的同時,或表達政治上的失意,或渲泄對朝廷的不滿,或表明對友人遭遇的同情與寬慰,感情深切而感受人。

還有一類送別,也與做官有關,那就是送友人去遠征的,如陳子昂的《送魏大從軍》、岑參的《送李副使磧西行軍》等,這些多是邊塞詩人的作品,充滿豪情壯志,感情慷慨激昂。

相比之下,下面的這類送別詩,可能會讓人的心情輕松一些,那就是送友人去遠游的,也可能是詩人多半不願把「柴米油鹽」放在詩中表現出來,所以,我們讀不到多少他們為生計而四處奔忙的句子,更多的倒是遊山玩水的閑情逸致。如杜荀鶴的《送友人游吳越》、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劉長卿的《餞別王十一南遊》等,這些詩毫無悲酸之態,也不故作豪放語,意境高遠,情深意濃。

以上都是送人離家的,唐詩中還有一類則是送人歸家的,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李白的《金鄉送韋八之西京》、溫庭筠的《送人東歸》等,就是送人回家的,而王維的《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韋庄的《送日本國僧敬龍歸》則是送友人回國的了。這類詩中還有一種,如劉長卿的《送靈澈上人》、《送嚴士元》、王維的《送別》,雖然送的是出家人或隱士,卻也可以算作是送人回家的,只是這個家有些抽象而已。

此外,唐人送別詩中還有一類,那就是無論是送人的還是被送的,都不是主人,如司空曙的《雲陽館與韓紳宿別》、杜牧的《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時牧欲赴官歸京》、鄭谷的《淮上與友人別》、權德輿的《嶺上逢久別者又別》等,這里的送者和行者,都是旅途中的一個匆匆過客,其送別的情緒則別有一翻味道,讓人深思,耐人尋味了。

二、手法多樣 情深意長

送別詩首先是抒情詩,詩人們在抒發心中的情感時,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使用比喻……那麼,在唐人的送別詩中,表現出來的手法也是多種多樣的。

好友分別,離情別緒自是深重,深情厚誼不吐不快,所以,在唐人的送別詩中,有很多是直抒胸臆的作品,如高適的《別董大》: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閃途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

前兩句直寫落日之景,後兩句直寫真誠情誼,全是肺腑之言而毫無保留阻礙,慷慨悲歌,一吐為快。再如李白的《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話潭水身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前兩句敘事,後兩句抒情,友情之厚,深及千尺,藉助潭水直抒胸臆,至於「相送情無限,沾巾比散絲。」則更是把濃重的離愁別緒直吐出來而不假任何掩飾。

當然,直抒胸臆是一種坦誠,是深情厚誼的最直接的體現,但是,深摯的情感又往往是說不盡道不完的,所以有很多詩人不願去仰聲長呼,而是藉助別的方式表達出來,於是他們找到了借景抒情這一法寶。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 的確,景物在有情人的眼中是會變的,它會因人的情緒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在送別詩中,詩人們在送別時的眼前的景物也都往往附上了濃重的情感的色彩。唐人的詩本就重情趣,重意趣,他們在表現「情」與「意」的時候,往往都要藉助「景」或「境」,這一點在唐人的送別詩中也有深刻的體現,是唐人送別詩一個相當顯著的特點。如李白的《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從茲去,蕭蕭班馬鳴。

首聯寫送別的地點在郊外,青山白水,景色如畫,但一「橫」一「繞」就把不願分離的惜別之情藉助山水表達出來。中間兩聯更寫離別的深情,頷聯想像別後友人的行程,表達了對友人的殷切關懷,頸聯「浮雲」象徵友人行蹤不定,「落日」隱喻詩人依依惜別的深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尾聯情意更切,馬猶如此人何以堪。整首詩借景抒情,新穎別致不落俗套,感情真摯而感人。

再如劉長卿的《餞別王十一南遊》:

里君煙水闊,揮手淚沾巾。飛鳥沒何處,青山空向人。

長江一帆遠,落日五湖春。誰見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友人遠去,頻頻揮手,依依惜別,但詩人沒有直抒心中所想,借送別處長江兩岸的景物入詩,用一「望」字把眼前景和心中情融為一體,讓煙水、青山、飛鳥來烘托自己惆悵的心情,「空」字不只點出被送友人遠了,同時寫出了此時詩人空虛寂寞之情,五六句寫心隨友人去了,直到目的地,最後又回到現場,久久不忍歸去,無限愁思寄予白蘋,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且首尾相應。而歷來為人們所推重的薛濤的那首《送友人》則更是情景交融的典範之作:

水國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蒼蒼。

誰言千里自今夕,離夢杳如關塞長。

開首兩句直落別浦晚景,秋季相送格外難堪,眼前的景色令人凜然生寒,而且此處不盡寫景,暗用蒹葭詩意,以表達一種友人遠去,思而不見的情緒,使詩的內含大為深厚,三句似寬慰的語調,與前句隱含的離傷構成一個曲折,表現出相思情意的執著,末句美夢難得,一句之中層層曲折,將難堪之情推向高潮。

借景抒情這種藝術手法,自從產生以來,一直都是最常用的抒情手法之一,用在詩歌中的更是俯拾即是,因為離開了景而純粹去談情,彷彿這情便沒有了著落。所以,在唐人的送別詩中,幾乎每首詩都有借景抒情的例子。但我以為借景抒情的最高境界則是:融情入景,把一段濃濃的深情,深婉含蓄地藏在簡淡的、似乎是不經意間得來的景中,只留下若隱若現的一截絲頭,讓讀者去發現、去抽取,越抽越多,牽出一腔心事,跌宕起伏,意味深遠,一如醇酒,雖清洌而味厚,時愈久而愈香。

如張說的《送梁六自洞庭山》就是這類詩歌較為典範的例子: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見孤峰水上浮。

聞道神仙不可接,心隨湖水共悠悠。

在這首標志七絕進入盛唐的詩中,詩人便深深地掩藏了自己的心事,只含蓄地藉助景物透露給我們些許信息:眼見友人離去,秋波浩渺中征帆漸遠,直入朝廷去了,而自己卻謫居岳州,遙無歸期,一個「孤」字語帶雙關,失落與孤寂的情緒便漸上心頭了,而一個「浮」字又頓生撲朔迷離之感,峰浮於水,人浮於世,飄泊之愁便更濃了,第三句明寫傳說中的神仙「不可接」,實是友人「不可接」,友人遠去的地方——朝廷「不可接」,於是一片凄婉的心事就在這簡淡的秋景中浮現,隨著悠悠的湖水盪漾起伏,言有盡而意無窮。嚴羽在評價唐詩時說:「盛唐詩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瑩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 以此來評價這類詩歌當不為過。

再如劉長卿的《送靈澈上人》:

蒼蒼竹林寺,杳杳鍾聲晚。

荷笠帶夕陽,青山獨遠歸。

即景抒情,情在景中,寫景有一種淡淡的意境,精美如畫,竹林寺遠,鍾聲觸動思緒,歸影勾起詩人的歸意,但詩人形象隱於詩外,在閑淡的意境中,我們可以看到詩人不遇而閑適,失意而淡泊的情懷。但這種情懷全在意境之中,詩人一句也沒有說。卻深得融情入景之三味。

融情入景的寫法,還有一類是詩人使用了比喻,將心情托負於物象,比如同樣是劉長卿的詩《重送裴郎中貶吉州》:

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遠,青山萬里一孤舟。

末一句寫友人遠去,一葉孤舟順水而去,實則上更寫友人身為逐臣,飄泊無定,正如孤舟,同是逐臣,此情更堪傷懷,讀來令人黯然神傷。而王維的那首《送沈子福之江東》中的名句:「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更把相思之情比喻成無邊春色,直送友人到天涯海角去了。

以上俱是在送別時,借身邊之景來抒離別之情,在唐人的送別詩中,還有一種則是寫別後之景,抒離別之情的。

如王勃的《江亭月夜送別二首》其二: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寫送別,而不寫分別時的情境,卻寫別後之情,寫別後之情,我們也不能明白地看到,我們只能見到別後之景、別後之境:寒煙漸漸升起,月華慢慢逝去,夜色深沉冷寂,江亭人去亭空。友人去後,詩人顧望留連之狀躍然浮現紙上,凄涼寂寞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可謂深得借景抒情、融情入景之妙。而許渾在他的《謝亭送別》中寫到:「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也是同類的手法,因送別而醉,醒來時暮色蒼茫暗淡,風雨迷濛凄清,於是心情也更加悵惘空虛,凄暗孤寂。更有妙者如王維的《山中相送》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綠,王孫歸不歸?

不寫送別,只把道別作暗場,而寫別後的寂寞之感、悵惘之情。離愁往往在別後當日的日暮而更濃重、更稠密,但詩人卻只用「掩柴扉」這一生活中極為平凡的動作來表達,把濃厚深摯的情感,掩藏在這一看似不經意的動作之中,味外有味,令人神遠。至於「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 ,「此去與師誰共到?一船明月一船風」 則是想像別後遠的友人的處境而別有一翻味道了。

三、傷感曠放 各有千秋

「多情自古傷離別」⑦,這是柳永式的、帶著濃重傷感情緒的離別,也是和他有著相同感觸的許多人的離別。唐人的送別詩中,這類詩不在少數。「悲涼千里道,凄斷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王勃的《別薛華》)不重惜別之情,而寫悲切的身世之感,政治上挫折,迢迢千里唯失意相伴,哀傷情緒是很濃厚的。再如盧綸的《送李端》:

故關衰草遍,離別自堪悲。路出寒雲外,人歸暮雪時。

少孤為客早,多難識君遲。掩淚空相向,風塵何處期?

全詩以一個「悲」字貫穿全篇,首聯寫送別的環境,從衰草筆,大大加重了離愁別緒,給全詩定下了深沉感受傷的基調,次聯寫送別的情景,仍是緊扣悲字,融入濃重的依依難舍的惜別之情,頸聯感嘆身世,仍是緊扣悲字,感情沉鬱,將惜別、感世與傷懷合在一起,心境更顯悲涼。再如賈至的《巴陵夜別王八員外》:

柳絮飛時別洛陽,梅花發後到三湘。

世情已隨浮雲散,離恨空隨江水長。

詩人是懷著被貶的失意離開故鄉的,開首兩句情景交融,既點明季節地點,又渲染氣氛,給人一種人生飄乎,離合無常之感。三句「浮雲」的比喻,更加深了難遣的離情,結尾一個「空」字表達了一種依依不捨而又無可奈何的心境。唐詩中寫遷謫之苦,離別之恨者居多,此詩以遷謫之人又送遷謫之人,情形倍加難堪,讀來沉鬱蒼涼,餘味不盡。

但是友人分別也並非全都是傷感的,如「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同樣是王勃的送別詩,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句子,與《別薛華》在格調上迥然不同,一洗送別的悲酸之態,意境開闊而音調爽朗。「悵別三河道,言追六郡雄」、「勿使燕然上,唯留漢將功」。陳子昂在他這首《送魏大從軍》中寫送友人去遠征,絲毫不落兒女情長、凄苦悲切的窠臼,從大處著眼,抒發了作者的慷慨壯志和奮發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氣逼人,氣壯山河。至於邊塞詩派的代表詩人岑參的《送李副使赴磧西行軍》和《武威送劉判官磧西行軍》兩首,則更是化惆悵為豪放的經典之作,「都護行營太白西,角聲一動胡天曉。」在惜別中重書祝捷之意,來壯僚友之行色,在送別詩中可謂獨具一格。「脫鞍暫入酒家壚,送君萬里西擊胡。功名中應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字里行間激情盪漾而氣貫長虹,珍重的送別之意暗含其中。

這些詩句以豪情敘別,不作兒女之態,正是以深情作鋪墊,寫出了知已之情,是以豪放見佳之筆。同樣的,有一些詩人,在與好友分別之時,雖不是如此豪放,卻也是以曠達出之,表現了唐人獨具的開闊胸襟。

如王昌齡的《送柴侍御》:

流水通波接五岡,送君不沒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友人遠去,兩地相隔,不免要產生感傷,但是詩人卻寬慰友人說,兩地流水相通,青山一道,雲雨相同,明月共睹,所以並沒有真正地分開,這里詩人巧妙地化兩地為一鄉,寬慰友人的離傷,語意新穎而情思曠達。

再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場深情的離別,我們看不到有絲毫黯然銷魂有樣子,詩人借送別的時間、地點,巧妙地布置環境,使得景色色調清新、明朗,輕快而富於情調。

又如李白的《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台。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此詩以醉別開始,以乾杯結束,首尾呼應,一氣呵成,充滿豪邁不羈和開朗樂觀的感情,格調爽朗,毫無纏綿哀傷的情調,且詩中自然美與人情美相互映襯,充滿詩情畫意,特別是結尾兩句,乾脆有力,言有盡而意無窮。

這些在分別時唱出的豪放曠達的詩句,正體現了唐人那種豁達的胸襟和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一掃悲情哀語,而成為送別詩中的一道風景。

四、造句精審 言淺情深

真正的文學是純粹的,真摯的情感也是純粹的。古往今來,朋友之情不斷被人們歌之詠之,頌之贊之,正是因為朋友之間那種心與心交融的真摯的情感讓人們激動不已。那是一種醇正地人情美,真正的友情美,而真正的美從來都是不用雕琢的,「豪華落盡見真淳」,在送別友人的時候,詩人們往往把自己的一顆真心,用最樸素的語言捧出,化成千古絕唱。

如權德輿的《嶺上逢久別者又別》: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

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全詩用樸素的語言,寫久別重逢後的離別,通篇淡著筆,不事雕琢,在平淡的敘述中,蘊含著深永的情味,樸素中自有天然的風韻。前兩句詩交待一別一逢整整十年歲月,雖不寫滄桑而滄桑之感在平淡的敘述中油然而生,別具情致。三四句是一幅深山夕陽中悄然作別的素描,有一種令人神遠的意境,千峰無語立斜陽,寂靜而略帶荒涼的境界中,使人不禁產生人生離合的感慨,別逢是那樣偶然,匆匆,難以逆料,一種濃重的情味湧上心頭。造句精審,言淺情深,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再如孟浩然的《留別王維》: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全詩既沒有優美的畫面,也沒有華麗的詞藻,語句平淡逝乎口語,對偶不工,語出天然,但深摯動人的感情卻揮之不去,言淺情深,餘味悠長。

「二十年來萬事同,今朝歧路各西東。皇恩若許歸田裡,晚歲當為鄰舍翁。」柳宗元的這首《重別夢得》寓復雜的情緒和深沉的感慨於朴實無華的語言之中,語似質直而意蘊深婉。「故人江海別,幾度隔山川。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這是與友人相見時的問候語,語出天然毫無修飾,但相思之情自在言外,悲喜交集之態盡在其中。

送別自是有情人的事,是有真情的人的事,所以每一首送別詩都是發乎真情的至真至純之語,語出天然,不用修飾,我們自會被那份深摯的友誼感動了。

作為唐代詩歌大觀園中的一朵奇葩,唐人的送別詩在其思想內容上,大大豐富了唐代詩歌的題材和內容;在藝術表現上,格調或豪放或含蓄,或曠達或深婉,抒情或直露或蘊籍,或借景或托物,用語淺近,不事雕琢,真正體現了「境近意遠,詞淺情深」的藝術特點。

所以,無論是思想內容還是藝術手法,唐代的送別詩都值得我們認真地學習、深入地研究

⑹ 新婚別的創作意境

張曉峰、朱曉谷兩位先生根據杜甫詩作《新婚別》創作了二胡敘事曲《新婚別》。聆聽此作給人們帶來了凄切、動人之美。他們用音樂的形式演繹了「安史之亂」的歷史畫卷。雖然兩位作者的創造年代與杜甫時隔1200多年,但當你聆聽這部作品並研讀《新婚別》的原詩後,就能深刻體味出他們對原詩的精神體驗,也能窺探到他們對詩歌主人公的深層關懷。可見,他們雖然著眼於同一創作對象,但是卻用不同的藝術形式發出了不同的審美對象。該曲可謂是詩在弦上的吟誦。

⑺ 詩經東山 藝術表現手法和形式

被譽為中國寫實主義詩歌的源頭的《詩經》,其地位不僅僅在於它的開創性意義,同時也在於它的題材廣泛,真切地反映了西周至春秋間的歷史、經濟、文化、愛情、戰爭等內容;而且藝術手法高超,寫景、敘事、抒情都相當形象細膩,耐人尋味。且賦、比、興等藝術手法對中國詩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其中的《豳風》中的《東山》,就是一篇表現戰爭題材的,抒情真致細膩的作品。
《東山》以周公東征為歷史背景,以一位普通戰士的視角,敘述東征後歸家前的復雜真致的內心感受,來發出對戰爭的思考和對人民的同情。
詩的開篇,以開門見山,直賦其事的手法,簡明直接地表明故事的背景和緣由。「慆慆不歸」,既是對離家久戰的直接表述,也是離人思鄉的間接流露。「我來自東,零雨其蒙」,在敍事之中,插入景物描寫,這是這首詩的一個創舉。這種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為後世文人所祖並發揚光大。「零雨其蒙」,既點出了當時的天氣,屬細節描寫。使人更能如臨其境,感受故事,又為全詩定下一個凄美感人的基調。更能夠表現主人公的心理活動。接著直抒胸臆「我心西悲」。為什麼思鄉的愁絮會在此刻表現得如此強烈呢?因為作為一名拼殺疆場的軍人,每天是過著「曉戰隨金鼓,霄眠抱玉鞍」的生活,無時無刻不為性命擔憂時,思鄉情緒會被時刻綳緊的神經暫時壓制。但到了戰爭結束,歸家指日可待時,思鄉之情就會一涌而起,縈繞心頭,揮之不去。
「制彼衣裳,勿士行枚」,戰士能夠結束戰爭生活,都趕緊解開軍裝,匆匆穿上平時的衣裳。通過這樣一個細節描寫,戰士喜形於色、昐望早日和平的情緒,表達得淋漓盡致。同時,以「行枚」這樣典型的行為,代指軍旅生活,是用了一種借代的寫作手法。《詩經》的藝術手法之成就可見一斑。
下面就是主人公對三年軍旅生活的回憶。首先用「比、興」的手法,「蜎蜎者蠋,烝在桑野」通過桑蟲的生活不堪,來比喻軍旅生活的艱辛。使人還得還對戰士產生同情。「敦彼獨宿,亦在車下」就是軍人風餐露宿,枕戈待旦的生活的真實寫照。「獨」字又是主人公內心孤獨的體現,敘事與抒情融為一體,天衣無縫。
《東山》的每段回環往復地吟誦,不僅僅是音節的簡單重復,而是情節與情感的推進。
第一節是對過往艱辛危險生活的回憶,第二節就是對家鄉的變化與前途的猜測。「果蠃之實……燿燿霄行」,這一小節說到,家破屋殘,果蟲相生,田園荒蕪,鬼火燿燿……這是主人公內心揮之不去的擔憂,也是戰爭破壞生產,使廣大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熱的困境的現實的反映與對戰爭的無情控訴。這種寫法,使我們想起秦朝的民歌《十五從軍征》: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裏人,家中有阿誰?
遙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
其寫作方法可謂如出一轍。可以看出《詩經》對後世的影響。
我們可以注意到,《東山》的控訴戰爭的視角上,是與後代相同題材的作品有很大不同。其它作品主角通常是平民,受戰爭之苦面流離失所,例如《石壕吏》《新婚別》;或者是從徵兵的角度,控訴統治者窮兵黷武,如《木蘭詩》《兵車行》。而《東山》的主人公是一位參戰的士兵。參加的是被人認為是正義的戰爭的周公東征,並且以勝利一方的身份凱旋。這裏沒有雄糾糾的勝利者的姿態,而是同樣以受難者的身份出現。勝利沒能使他逃脫戰爭的厄運,更說明了戰爭對於雙方來說,都是災難性的。從而給我們一個思考戰爭的新角度。
第三段是主人公遙想家中的妻子。通過寫妻子對丈夫的思念,更加突出了丈夫對妻子的懷念。兩者感情交相輝映,從而深深打動讀者的心弦。這裏的寫作手法,在後代詩人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例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去鬢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愰,雙照淚痕干。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女主人公看到當時結婚時的器物,不禁勾起對丈夫的深深的思念。同時也反映出他們是新婚不久就被迫分開的。更加突現詩的悲劇色彩。由此我們不禁想起題材相似的杜甫的《新婚別》。杜甫的現實主義風格源自《詩經》不無道理。
第四段是男主人公繼續沉緬於對往事的甜蜜回憶當中。想到當年新婚時,那打扮奪目的皇駁馬,那派頭十足的接親隊伍,那光彩照人的衣飾……一切一切,都是那麼的甜美幸福!主人公又彷彿一下子從美好的回憶掉回現實當中,「其新孔嘉,其舊如之何」:新婚不久便分離,這三年來,家中變成怎樣,她這三年的孤獨如何難當,他三年的苦水又從何說起……想到見面,只怕是「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大家可以想像,男主人公當時的心情如何復雜,如何澎湃難平!但詩中沒有太多的敘說,只用了「其舊如之何?」留下一個大大的問號,留下一個大大的懸念,也留下了一片廣闊的審美空間,留給讀者無限的遐思……
《詩經》的藝術美也一樣,永遠品味不盡,探究不完。因此,我們要繼承好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詩經》。

⑻ 誰能舉例說明什麼事,賦,比,興的表現手法

賦,是與比興並稱的古代詩歌的基本手法。賦陳,一作鋪陳。鋪排,是鋪陳、排比的簡稱。在篇幅較長的詩作中,鋪陳與排比往往是結合在一起用的。鋪排系將一連串內容緊密關聯的景觀物象、事態現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為,按照一定的順序組成一組結構基本相同、語氣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盡致地細膩鋪寫,又可以一氣貫注、加強語勢,還可以渲染某種環境、氣氛和情緒。 在賦體中,尤其是富麗華美的漢賦中,賦法被廣泛地採用。漢樂府和漢代某些五言詩也與漢賦互相影響,更將鋪陳與排比相結合,相得益彰。
(一)景觀物象的鋪排。即通過多側面地描繪景觀物象,以渲染環境、氣氛、情調。如漢代樂府詩《江南》(一題作《江甫弄》):「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這可能是一首武帝時所採的《吳楚南歌詩》,是江南水鄉漁家兒女與勞動相結合的情歌。詩中以「蓮」諧「憐」(憐愛,愛戀),又以「魚」諧「女」(女郎、漁家姑娘)。後面四個鋪排句,僅僅換動了「東西南北」四個方位詞,卻富有情韻地反映了男女青年在采蓮勞動中互相娘戲追逐的情態。
(二)事態現象的鋪排。在敘事詩中常以排比的句式鋪陳其事。如北朝民歌《木蘭詩》中就有好幾處著意鋪排渲染.這位古代巾幗英雄代父從軍的典型事跡。詩中鋪寫她在出征前「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路,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出征中「朝辭爺娘去,喜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雞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一作『黑水』)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瞅瞅」;歸來時「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閥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裝。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通過這些鋪排抒敘,有力地突現了花木蘭保家衛國、居功不傲的勞動婦女的質朴本色。讀之,使人感到暢酣達意、痛快淋漓。
(三)人物形象、性格行為的鋪排。敘事詩中還有對人物一服飾裝扮、年齡、言談舉止、個性氣質的鋪排抒敘,有助於多角度地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
1.銷寫人物的服飾裝扮。藉此以顯示人物的身分和外表。如漢代《陌上桑》中描寫秦羅敷的裝束:「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湘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意在突現羅敷的端莊和美貌。
2.鋪寫人物的年齡教養。藉此以顯示人物的成長過程。如《焦仲卿妻》中的劉蘭芝:「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以突現蘭芝的知書達理、聰明能幹。
3.鋪寫人物的性格、行為。以此突出人物的鮮明個性特徵,這在塑造人物形象中是至關重要的。如關漢卿作自我畫像的[ 南呂] 《一枝花·不伏老》(節錄):「「黃鍾尾」我是一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當當一粒銅豌豆。恁子弟每、誰教你鑽入他鋤不斷、斫不下、解不開、頓不脫、慢騰騰千層錦套頭(圈套)。我玩的是梁園月,飲的是東京酒,賞的是洛陽花(牡丹,借指出眾的女色),扳的是章台柳(妓女的代稱)。我也會吟詩,會篆榴(寫古體字);會彈絲(弦樂),會品竹(管樂);我也會唱鳴鶴(《鳴鶴天》等曲調)、舞垂手(舞蹈名);會打圍(圍獵)、會激鞠(踢球);會圍棋治雙陸(類似下棋的博戲)。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痴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賜與我這兒般歹癥候,尚兀自不肯休。則除是閻王親自喚,神鬼自來勾,三魂歸地府,七魄喪冥幽(陰間)。天啊,那其間才不向煙花路兒上(指勾欄妓院)走。」這段曲子以鋪排的手法突顯作者玩世不恭、放浪形骸的反常舉止,寄寓著堅強不屈的反抗精神和執著於文藝事業的決心。
由此可見,鋪排與含蓄恰好是完全不同風格的兩種藝術手法。鋪排的主要美學特徵乃是淋漓盡致,暢酣達意。

賦比興是我國三種傳統的手法,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為普遍。 一般說,用來作比的喻體事物總比被比的本體事物更加生動具體、鮮明淺近而為人們所知,便於人們聯想和想像。
如李白的《宣州謝肌樓錢別校書叔雲》:「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以抽刀斷水喻舉杯銷愁,真是貼切精當,妙語驚人。
又如蔣捷的《梅花引·荊溪阻雪》:「都道無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狀愁情之冷清孤獨猶如夜雪家海.耐人品味。
如蘇軾的《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將人生在世悲歡離合的事理同自然界的自然現象及其規律相比,發人深省,給人啟迪,使人曠達。
例如漢代無名氏的《古絕句四首》其三:「菟絲從長風,根莖無斷絕。無情尚不離,有情安可脫?」(其意調:菟絲本是無情的草木,其根莖尚能相依不離;而人是有情的,怎能輕別離呢?!)詩中先對無情的菟絲(一種蔓生的植物)作肯定,從而對本應有情的人卻輕別離作否定。盡管人非草木,而今人卻還不如草木!激憤之情以反喻出之,更見入木三分。
例如李煜的「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烏夜啼〉)即以兩種狀態與動作,博喻愁緒紛亂、難以排遣。
再如賀鑄的「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青玉案》),以博喻狀「閑愁」漫無邊際、紛亂雜沓、綿綿不絕。
徐再思的「才會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雲,心如飛絮,氣若游絲」(蟾宮曲·春情》),後三句博喻少女病態又似見其人,如攝其魂,惟妙惟肖。
博喻,有時用來摹狀某種事物各個方面的情狀,有時則專門用來摹狀某種事物的某個方面的特徵。恰當選用某種生動具體的事象來比況某種生活的哲理,會給人留下鮮明而深刻的印象。
例如曹操的名句:「老驥伏櫪(馬棚),志在千里;烈士(積極於建功立業的志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就是將老馬閑置馬棚與志士處於暮年這兩件事情先後講出,讓人們自己去體會其間在道理上的相似之處。
又如漢代無名氏的《古歌》:「高田種小麥,終久不成穩。男兒在他鄉,焉得不憔悴!」將小麥不宜種在高田,用以比況太不宜久居他鄉,讓讀者體會兩者在道理上的相似之處。

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從特徵上講,有直接起興、興中含比兩種情況;從使用上講,有篇頭起興和興起興結兩種形式。
1.興中含比
興中含比,即在「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的起興句中也兼含有「以彼物比此物」的比喻在內。興中含比,多用在詩篇的開頭。用來起興的物象本來與主題沒有直接的關聯,只是起觸媒作用,也含有一定的渲染鋪墊之意。但若與比一旦相結合,興中含比,那就和本題直接掛上鉤了。興中含比,要比單純地起興或單純地用比,則詩中意味倍增。興中含比,以興為主,比則從之。
興中含比,常見於表示情愛、親情、離別之類的詩作中,多從外界景觀物象中觸發聯想。從興中含比所取的興象類型來看,有以動植物作比興者,也有以非生物或自然現象作比興者。
從《詩經》以來的古代詩歌中,興中含比,取興象於植物的頗多。
例如杜甫的《新婚別》的開篇就是這樣的:「菟絲(一種蔓生的草本植物)附蓬麻,引蔓故不長。嫁女與征夫,不如養路旁。」一開頭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的起興,起興句中又隱含著「嫁女與征夫」的不可靠、不長久的比喻。這就是興中含比。
又如《詩經·周南·桃夭》雲:「桃之夭夭(鮮嫩貌),灼灼其華(花)。之子(猶言『這人兒』)於歸(出嫁),其宜(使……和順)室家(家庭)!桃之夭夭,有賁(果實大而多貌)其實(果實)。之子於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茂盛貌)。之子於歸,宜其家人!」這是一支慶賀新婚的歌,可能是新娘的女伴送她出門時唱的、歌詞的大意是:鮮嫩的桃樹呀,花兒開得火樣紅。這個姑娘過門去,定能使家庭紅火火!鮮嫩的桃樹呀,果實累累結滿枝。這個姑娘過門去,定能使家庭很幸福!鮮嫩的桃樹呀,葉子長得密稠稠。這個姑娘過門去,定能使家庭更興旺。歌詞三段開頭都以「桃之夭夭」起興,又從桃的花、果、葉層層著色渲染,興中兼含比喻,對新娘嫁過去表示了許多良好的祝願。這也是以植物起興兼作比。
樂府《古艷歌》:「煢煢(孤獨無依貌)白兔,東走西顧。衣不如新,人不如故。」這首詩的前兩句即以動物起興,興中兼含比喻。寫棄婦被迫出走,猶如孤苦的白兔,往東去卻又往西顧,雖走而仍戀故人。後兩句是規勸故人應當念舊。
北朝《隴頭歌辭》其一為:「隴頭(隴山之巔)流水,流離(淋漓)山下。念哥一身,飄然曠野。」其三為:「隴頭流水,鳴聲嗚咽。遙望秦川(關中),心肝斷絕。」這兩首詩歌,前兩句都以隴頭流水起興,兼及以流水的狀態和聲響作比,狀漂泊未歸和鄉愁悲凄之情態。此處雖作為觸景生情、情景交融解也未嘗不可,但畢竟是由此及彼產生的聯想的興筆,又由於興中兼比,便將前半與後半緊密聯系起來而成為一個完整的整體了。
興中含比,比興兼取,便有這樣的妙處。可見,方東村的「興而兼比」則「取興不取比」之說未免有點偏頗。
2.興起興結
詩詞中凡用「觸物以起情」、「感物而動」的興筆開篇或收束,謂之「興起興結」。它具有觸發聯想、渲染氣氛、調動情緒的功能。古代詩詞中,興起,用得較為普遍;興結,相對地說來用得較少;而興起興結,有時合用於一首詩中,則更為少見。
如杜甫的史詩《新婚別》中雲:「菟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結發為妻子,席不暖君床。 …………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人事多錯迕(交織著不如意),與君水相望!」這是一首代言體的敘事詩,詩中塑造了一位深明大義的新娘子的形象。開篇以植物興起,結尾則以動物興結:柳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由比翼烏聯想到別離人,這是又一種形式的興筆。

⑼ 新婚別是浪漫主義風格嗎

是的。

《新婚別》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新題樂府組詩「三吏三別」中的一首詩。此詩描寫了一對新婚夫妻的離別,塑造了一個深明大義的少婦形象。結婚第二天丈夫就要趕赴戰場,新娘雖然悲痛得心如刀割,但她同樣認識到,丈夫的生死、愛情的存亡,與國家民族的命運,是不可分割地連結在一起的,要實現幸福的愛情理想,必須作出犧牲。

於是,她強忍悲痛鼓勵丈夫參軍,同時堅定地表達至死不渝的愛情誓言。這是一首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藝術性結合的作品,既有大膽的浪漫的藝術虛構,又具有現實主義的精雕細琢的特點。全詩模擬新婦的口吻自訴怨情,寫出了當時人民面對戰爭的態度和復雜的心理,深刻地揭示了戰爭帶給人民的巨大不幸。

整體賞析

杜甫「三別」中的《新婚別》,精心塑造了一個深明大義的少婦形象。這首詩採用獨白的形式,全篇先後用了七個「君」字,都是新娘對新郎傾吐的肺腑之言,讀來深切感人。

全詩大致可分為三層,但是這三層並不是平列的,而是一層比一層深,一層比一層高,而且每一層當中又都有曲折。這是因為詩中人物的心情本來就是很復雜的。

閱讀全文

與新婚別的藝術手法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2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