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紅派藝術什麼意思

紅派藝術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3-01-06 17:16:27

⑴ 紅派藝術創始人

紅線女(粵劇一代宗師、紅派藝術創始人)。

原名鄺健廉,女,漢族,祖籍廣東開平,中國當代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紅派藝術創始人。2009年,榮獲首屆「中國戲劇終身成就獎」。

人物生平

1924年12月27日,出生於廣東開平水口泮村。家住廣州西關,常隨母親到戲院看戲,回來在家中仿效演唱。紅線女1938年因日軍侵華而失學,同年7、8月間,隨母親經澳門赴香港,拜舅母何芙蓮為師,正式學藝,取藝名小燕紅。1939年春節,在勝壽年班首次登台演出。

從此,她在戲班中練功、學唱,夜場演出扮丫環、宮女的角色。在香港郊區演出日場時,也擔任一些戲份不多的配角,在「天光戲」中,還有機會演主角。 1940年,紅線女隨何芙蓮臨時搭班於靚少鳳的金星劇團演出。1941年在上海演出,紅線女當上了第三花旦。1943年,她在肇慶演出,在內地第一次用「紅線女」這個藝名。從此,她成為「師曾劇團的正印花旦。

以後到抗戰大後方廣西等地演出了許多馬派劇目,如《苦鳳鶯憐》《斗氣姑爺》《軟皮蛇招郡馬》等。 抗戰勝利後,紅線女定居香港,成為影劇兩棲演員。1952年,在香港組建真善美劇團,並與馬師曾、薛覺先等合演《蝴蝶夫人》《清宮恨史》等劇。1952年,她在演出《一代天驕》《王昭君》,改編《蝴蝶夫人》和莎翁名著的實踐上,根據自己的天賦,嗓音條件,在傳統旦角的基礎上,融入京腔、崑腔演唱藝術和西洋美聲技法,創造了「紅腔」。

1955年,返廣州,參加廣東粵劇團,先後在廣東粵劇團、廣東粵劇院、廣州粵劇團工作。20世紀50、60年代,紅線女曾隨團赴朝鮮、越南演出。 20世紀80年代,面對粵劇舞台演出的不景氣,為振興粵劇,她重排舊劇,編演新戲。1988年國慶前夕,紅線女率廣州粵劇團到北京舉行了「紅線女專場」;1994年,紅線女又在北京主演《白燕迎春》,成功地塑造廠一個外科醫生沈潔的藝術形象。 2009年,紅線女榮獲首屆「中國戲劇終身成就獎」。 2013年12月8日,在廣州逝世,終年88歲。


⑵ 台中紅派和黑派區別

台中紅派和黑派區別如下:

紅派是中國台灣地區台中縣一股地方政治勢力,紅派、黑派是台中縣的地區政治生態反映,與統獨立場、社會觀點沒有聯系。

長期以來,台中縣市政壇由紅派與黑派長期壟斷,第三勢力幾乎無法生存。紅派,其實就是早期的林派,因早期林派開山鼻祖、掌門人在競選第一屆台中縣「縣長」時,宣傳用的海報或名片,一律為紅色,有人便稱林派為紅仔,後來改稱為紅派。

相關如下

紅派也稱林派,由日據時代霧峰林家之後林鶴年所創立,主要領袖先後有蔡鴻文(曾為省議會議長,被稱為上世紀90年代台灣政壇八大老之一)、劉松藩(前任「立法院院長」)、劉松齡、劉德成、劉銓忠等,其中劉氏家族勢力龐大。

其主要勢力集中在沙鹿鎮農會、清水鎮農會、後里鄉農會、大甲鎮農會、神岡鄉農會、大里鄉農會、東勢鎮農會、合作金庫、華南銀行與台中區中小企業銀行等。

而陳派的開山祖師爺為陳水潭,在這次選舉中,宣傳品與名片卻以黑色為標志,而稱陳派為黑仔,後改為黑派。這就是今天台中縣政壇黑派與紅派兩大派系與政治勢力的來歷。

⑶ 亮劍里紅派和井派是什麼意思

指深不可測的派別。
紅派和井派的意思是指在生活當中一些內心深不可測,城府很深,就像一口井一樣的派別。
亮劍是都梁創作的長篇小說。講述的是一個關於軍魂的故事。

⑷ 一代粵劇宗師紅線女是誰

紅線女,原名鄺健廉,女,漢族,1924年12月27日生於廣州,祖籍廣東開平,中國當代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紅派藝術創始人。[1-6]歷任廣東粵劇院副院長,中國戲劇家協會廣東分會副主席,廣州粵劇團藝術總指導,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四、七、八、九屆全國人大代表。2009年,榮獲首屆「中國戲劇終身成就獎」。2013年12月08日,因突發性心肌梗塞在廣州逝世,享年89歲。[7]
中國當代著名國學家、文化學者肖健指出,紅線女是粵劇藝術的一代宗師,紅線女開創了迄今為止中國粵劇史上花旦行當中影響最大的唱腔流派之一——紅派藝術,為嶺南粵劇藝術乃至中華文明樹立了不朽的豐碑!「五四」新文化運動思潮引領著現代粵劇史開篇,紅派藝術在現代粵劇花旦行當發展進程中具有初創和里程碑意義,唱腔流派影響深遠!紅派藝術,以粵劇傳統花旦唱腔為基礎,吸收京劇、昆劇、話劇、歌劇、西洋歌唱、電影等技巧,創造出龍頭鳳尾、跌宕起伏、音域寬廣、清脆秀麗、剛柔相濟的唱腔風格。紅線女飾演過《一代天驕》、《昭君出塞》、《關漢卿》、《搜書院》、《李香君》、《山鄉風雲》、《白燕迎春》等劇目,折射出婦女在追求自由、民主、正義道路上百折不撓的抗爭精神。《荔枝頌》以粵曲去頌唱「南國荔枝紅」,寓意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如火如荼,與時代主旋律完美契合,膾炙人口、廣為傳頌!粵劇因紅線女而被周恩來同志譽為 「南國紅豆」!當今許多粵劇演員和民間粵劇社團、私伙局,唱腔和表演都以紅派藝術為典範。[1-2][5]
紅派藝術影響深遠

紅線女(15張)
2013年12月16日,中國當代著名國學家、文化學者肖健在中國網發表題為《紅線女粵劇流派是中華文明的不朽豐碑》的署名文章,認為,紅線女是粵劇藝術的一代宗師,紅線女開創了迄今為止中國粵劇史上花旦行當中影響最大的唱腔流派之一——紅派藝術,為嶺南粵劇藝術乃至中華文明樹立了不朽的豐碑!如果將「五四」新文化運動思潮之始對應理解為現代粵劇史開端的話,那麼,紅派藝術在現代粵劇花旦行當發展進程中則具有初創和里程碑意義,唱腔流派影響深遠![1-2]
肖健認為,紅派藝術在自身的發展進程中形成了三座高峰:[4]
第一座高峰,出現在20世紀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這個時期的顯著特點是,紅腔風格的形成。其中,1951年,紅線女在香港演出《一代天驕》,在劇中以動作、表情來豐富唱音,香港媒體出現了「女腔」一詞,紅腔自此確立,風靡海內外。這個時期,紅線女在香港演出了《一代天驕》、《昭君出塞》、《苦鳳駕憐》、《蝴蝶夫人》、《清宮恨史》等代表劇目,以粵劇傳統花旦唱腔為基礎,融入京腔、崑腔演唱藝術和西洋美聲技法,結合個人的聲線條件,融匯創造出「甜、脆、圓、潤、嬌、水」的紅腔風格,把粵劇花旦唱腔發展到了嶄新的階段。正如著名文藝評論家李凌所說的:「音質優美,基礎深厚穩實,音色清脆秀麗,富有變化,高、中,低音區的聲音統一、勻稱,既有嘹亮的歌喉,音域特別寬闊,又柔美而有力度。」[4]

紅線女[7]
第二座高峰,出現在1955年至文化大革命前,這個時期的顯著特點是,在舞台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實現了重大突破,唱腔進一步發展,最終完成了紅派藝術的創造。1955年,紅線女從香港回到廣州,在廣東粵劇團(今廣東粵劇院的前身)工作,對自己的唱腔和舞台藝術作進一步錘煉。這個時期,在唱腔上,吸收了京劇名家梅蘭芳唱腔、昆劇、話劇、歌劇、西洋歌唱、電影等技巧,唱腔表現力更為豐富。這個時期,紅線女的戲路進一步開拓,演出了《關漢卿》、《搜書院》、《李香君》、《打神》、《山鄉風雲》、《劉胡蘭》等代表劇目,她突破了傳統粵劇中單純表現女性媚美的框架,塑造的一系列個性鮮明的婦女形象,表現出敢愛敢恨、藐視豪強、正氣凜然的性格特徵,唱腔為了與人物性格統一,表現出了婉約之中帶有悲壯的剛柔相濟風格。現代劇《山鄉風雲》,更是在現代戲和傳統表演程式的結合上獲得了標志性的突破,既沒有生搬硬套傳統行當的一招一式,又使全部表演合乎戲曲規律,演藝服務於角色的創造,使演出更貼近生活、真實自然,形象豐滿、刻畫淋漓盡致。《山鄉風雲》被認為是粵劇發展史上的里程碑。[4]
第三座高峰,出現在文化大革命後至今,這個時期的顯著特點是,舞台人物性格的刻畫和唱腔的表現更加細膩,更加融入生活,達到了大氣深沉、柔韌有餘、爐火純青的境界。紅線女不斷創新自己的表演風格和樣式,演出了現代劇《白燕迎春》、《西關女人》,歷史劇《昭君公主》等,並將「中國古代四大美人」同時搬上舞台,在70多歲高齡之時,將四位妙齡少女的藝術形象演繹的迥然有別、惟妙惟肖。這個時期,紅線女還參與編寫和自導自演了多部粵劇,並率先探索以交響樂等西方樂器伴奏粵劇。[4]
紅派藝術的社會意義是深刻的、藝術成就是卓越的:[4]
第一,藝術技巧推陳出新。據考證,粵劇起源於明代中葉,是由北方流入廣東的海鹽、弋陽、崑山、梆子等唱腔,融匯珠江三角洲當地民間音樂,而形成以梆子、二黃為主腔的劇種。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後,西方自由民主思潮推動著中國社會各領域出現了改革,粵劇也從此打破了數百年來一直對外來劇種的依賴,開創並確立了自己的程式、唱腔和舞台藝術,涌現出了如薛覺先、馬師曾、白駒榮、千里駒、桂名揚、廖俠懷、白玉堂等一代宗師,現代粵劇史由此開篇!紅線女的紅派藝術,在現代粵劇藝術花旦行當的發展進程中具有初創和里程碑的意義!紅派藝術,在唱腔藝術上,以粵劇傳統花旦唱腔為基礎,吸收了京劇等其它劇種、以及美聲歌唱、電影等技巧,結合個人的聲線條件,融匯創造出了龍頭鳳尾、跌宕起伏、音域寬廣、清脆秀麗、剛柔相濟的紅腔風格;在舞台藝術上,以粵劇傳統花旦舞台功架為基礎,吸收了京劇名家程硯秋的身段藝術,並將俞振飛、周小燕、朱傳茗等戲劇名家的藝術融為一爐,突破了傳統粵劇中單純表現女性媚美的框架,塑造了一系列個性鮮明的婦女形象,戲路極為寬廣,不論古代的小家碧玉、宮廷貴人、青樓妓女,還是現代革命女性,都能滌盡鉛華,展示出東方女性清香淡雅的氣質、高潔端莊的風韻,表現出敢愛敢恨、藐視豪強、正氣凜然的性格特徵,以及在抗拒苦難或悲劇命運中磨礪出那富於韌性的品格,表演細膩傳神。現代劇《山鄉風雲》,更是在現代劇和傳統表演程式的結合上獲得了標志性的突破,被認為是粵劇發展史上的里程碑!紅線女意識到,用粵劇來表現現實社會生活,是時代賦予的使命,表演程式,必須服從於劇情內容、服從於人物身份和性格,她大膽改革,突破了當時演現代劇要麼生搬硬套傳統表演形式、要麼象話劇那樣純自然生活化的表演,《山鄉風雲》既沒有生搬硬套傳統行當的一招一式,但全部表演都合乎戲曲規律,這樣,演出就更貼近生活、真實自然,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更加豐滿、人物性格的刻畫更加淋漓盡致。《山鄉風雲》中,紅線女飾演的紅軍女連長劉琴,同時又是喬裝深入敵人巢穴的一名女教師。以紅軍女連長形象出現時,吸收了小武的身段,颯爽中帶凝重,輕而不浮、猛而不燥,節奏分明,深得其妙,既符合紅軍部隊的實際操作,又符合戲曲表演程式。對月抒懷及與敵人正面斗爭的情節,用的則是小生身段,溫文典雅,但既然是紅軍幹部,故演來瀟灑輕盈而不飄滑。劉琴既現英風、又潛文質,使她後來喬裝教師,有了內在的依據。紅線女的紅派藝術,是經過70多年的長期舞台實踐千錘百煉而形成的,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首首名曲皆膾炙人口、海內外廣為傳唱。粵劇也因紅線女而被周恩來同志譽為「南國紅豆」![4]

紅線女
第二、思想內容與時俱進。紅線女名劇名曲的思想內容永遠是引領著時代前進步伐、折射出時代光輝的!紅線女從藝70多年來,與時俱進,飾演過《昭君出塞》、《關漢卿》、《搜書院》、《李香君》、《山鄉風雲》、《白燕迎春》等眾多代表劇目,她擔當正印花旦角色,劇中塑造的王昭君、朱簾秀、翠蓮、李香君、劉琴、沈潔等人物,感情充沛、形象豐滿,性格突出、深入人心,這些涵蓋了古今中外各類婦女的藝術典型,無不折射出為追求自由、民主、正義和婦女解放,而百折不撓的抗爭精神,這種主題思想與當時中國新民主主義的社會思潮匯流,具有強烈的時代色彩和啟發意義。她的《荔枝頌》,更是將地方特色文化與時代主旋律巧妙融合到了極致,眾所周知,粵劇是嶺南文化的瑰寶,荔枝是古今中外馳名的嶺南佳果,以粵曲去頌唱「南國荔枝紅」,寓意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如火如荼,作品既體現地方文化典型性,又與時代主旋律完美契合,故而膾炙人口、廣為傳頌!《珠江禮贊》則是熱情謳歌了站立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浪潮上的廣東,在先行先試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觸發人們心聲共鳴。[4]
第三、唱腔流派影響深遠。藝術技巧推陳出新、思想內容與時俱進,是紅派藝術影響深遠的先決條件。而紅線女從藝70多年來,在海內外演出粵劇數量多達近百部,這在粵劇史上也是罕見的。紅線女藝術中心的成立,對弘揚粵劇文化和紅派藝術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紅線女老師熱心培養粵劇後人,當今許多著名粵劇演員,甚至連民間粵劇社團、私伙局,唱腔和表演都以紅派藝術為典範。紅派藝術可謂傳遍萬戶千家、影響甚大、深入人心![1-2]
2生平經歷

紅線女
1924年12月27日,出生於廣東開平水口泮村。
1938年,師從舅母何芙蓮學戲,初起藝名小燕紅,後同班著名藝人靚少鳳對她講述了「紅線盜盒」的俠義故事,改藝名為紅線女。
15歲加入馬師曾劇團。抗日戰爭時期香港淪陷後,隨馬師曾的太平劇團(抗戰劇團、勝利劇團)在廣東、廣西各地演出,在兩廣地區嶄露頭角。抗日戰爭勝利後回到香港,學京劇3年,同時向聲樂專家求教,並吸收電影的表現手法,並演出於港、澳、穗及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各地。
1952年,在香港組建真善美劇團,並與馬師曾、薛覺先等合演《蝴蝶夫人》、《清宮恨史》等劇。
1955年,返廣州,參加廣東粵劇團,先後在廣東粵劇團、廣東粵劇院、廣州粵劇團工作,曾任廣東粵劇院副院長、廣州粵劇團藝術總指導,並曾當選為廣東省戲劇家協會主席,是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四、七、八、九屆全國人大代表。紅線女從藝70多年來,演過近百個粵劇,拍過90多部電影,成功地塑造了古今中外各類婦女的藝術形象。她在藝術上勇於革新,在繼承粵劇傳統的基礎上,吸收、借鑒京劇、昆劇、話劇、歌劇、電影以及西洋歌唱技巧,加以融合創造。
1955年返廣州,後,先後主演了《搜書院》、《關漢卿》、《昭君出塞》、《李香君》、《山鄉風雲》、《昭君公主》、《白燕迎春》等許多劇目,她所塑造的翠蓮,朱簾秀、王昭君、李香君、劉琴、沈潔等人物,感情充沛,形象豐滿,性格突出,深入人心,形成獨具特色的「紅派」表演藝術。她所創造的「紅腔」,千錘百煉、爐火純青,許多「紅腔」名曲,《荔枝頌》、《珠江禮贊》、《昭君出塞》被視為經典,膾炙人口、廣為傳唱。
2009年,紅線女榮獲首屆「中國戲劇終身成就獎」。[3]
3從藝經歷
20世紀40年代
1940年,紅線女隨何芙蓮臨時搭班於靚少鳳的金星劇團演出。靚少鳳喜歡紅線女聰明聽話,勤奮好學,有空便對她悉心教導,尤其在用氣發聲功法和行腔葉字技巧方面,紅線女受益良多,為她打下良好的唱功基礎起了很大的作用,靚少鳳還認為紅線女當時用「小燕紅」的藝名不好,建議改為「紅線女」。1941年在上海演出,紅線女當上了第三花旦。是年年底,日軍佔領九龍和香港,紅線女住在師父家中練功,幫做家務,還替師父擺地攤賣衣服。1943年,她在肇慶演出,在內地第一次用「紅線女」這個藝名。從此,她成為馬師曾劇團的正印花旦。以後到抗戰大後方廣西等地演出了許多馬派劇目,如《苦鳳鶯憐》、《斗氣姑爺》、《軟皮蛇招郡馬》等。她扮演各種不同性格類型的女性角色,適應各種不同的表演風格。雖然覺得吃力,但她拚命地學習、鑽研,逐漸打開一條寬廣的戲路,為她後來馳騁於舞台藝術創作的廣闊天地,成功地塑造多彩多姿的藝術形象奠下了堅實的基礎。
20世紀50-70年代

紅線女50年代彩色照片
20世紀50、60年代,紅線女曾隨團赴朝鮮、越南演出。20世紀80年代之後,她曾多次赴美國、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及香港、澳門等地,進行演出和講學,所到之處,均受到熱烈歡迎,在當地掀起「紅線女熱」,為傳播粵劇藝術,促進文化交流,增進友好情誼作出了貢獻。紅線女還參加了香港、澳門慶祝回歸的演出。
紅線女一貫熱心扶掖後輩,辛勤培育新人。早在1973年,她便負責廣東粵劇訓練班,擔任專職教學工作。20世紀80年代之後,她指導青年劇團、實驗劇團,組建紅豆劇團,負責培訓工作,開展改革試驗,積極培育人才,培養、造就了許多優秀青年演員和藝術人才。
1998年,由廣州市委、市政府投資興建的:「紅線女藝術中心」組成,舉行了落成典禮暨紅線女從藝60周年慶祝大會。幾年來,在紅線女的親自策劃、領導和參與下,「中心」先後錄制了《紅線女藝術之路》電視藝術片和《紅線女音像藝術大觀》等一批音像製品,拍攝了粵劇動畫電影片《刁蠻公主戇駙馬》,編輯出版了《論紅線女舞台藝術》評論集和不定期學術刊物《紅線女藝術研究》,舉辦了「愛心助學」義演等活動。
紅線女是享譽海內外的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她在藝術舞台上馳騁60多個春秋,受聆於前輩,浸潤於傳統,博採眾長,脫穎創新,創造出獨樹一幟、影響深遠的「紅腔」唱腔藝術和「紅派」表演藝術;她對藝術如痴如醉,永不停步,矢志追求真、善、美。她以其出眾的才華、傑出的成就,獨領風騷於當代粵劇藝壇,她的創造性的藝術實踐,為粵劇發展史增添了光輝的一頁。
紅線女的堂伯父鄺新華,是同治年間粵劇再度興起時的著名武生。他在廣州重建粵劇行會組織八和會館,並被推為「會首」,更因其演藝高超,同行尊奉為泰山北斗。紅線女的外祖父聲架南是馳名於東南亞的武生。舅父靚少佳是歷任人壽年、勝壽年等省港大班的正印小武,在省、港、澳、美國和東南亞均享有盛譽。舅母何芙蓮也是著名花旦。紅線女生長在這樣一個與粵劇淵源很深的家庭,從小就受到粵劇藝術的熏陶,八、九歲時就跟留聲機學唱粵曲。經常在父親招待客人時,被叫出來演唱一曲,得到客人的誇獎和父親獎勵的二毫硬幣。抗日戰爭前,家住廣州西關,常隨母親到戲院看戲,回來在家中仿效演唱。1938年因日軍侵華而失學,同年7、8月間,隨母親經澳門赴香港,拜舅母何芙蓮為師,正式學藝,取藝名小燕紅。1939年春節,在勝壽年班首次登台演出。從此,她在戲班中練功、學唱,夜場演出扮丫環、宮女的角色。在香港郊區演出日場時,也擔任一些戲份不多的配角,在「天光戲」中,還有機會演主角。
抗戰勝利後,紅線女定居香港,成為影劇兩棲演員。她不甘做資本家、「班蛇」的搖錢樹,用私房錢組建真善美劇團,與馬師曾、薛覺先合演《蝴蝶夫人》、《清宮恨史》等劇,50年代初,又組建了紅星粵劇團,與馬師曾領銜來廣州演出了現代戲《珠江淚》等劇。1952年,她在演出《一代天驕》、《王昭君》,改編《蝴蝶夫人》和莎翁名著的實踐中,根據自己的天賦,嗓音條件,在傳統旦角的基礎上,融入京腔、崑腔演唱藝術和西洋美聲技法,創造了使海內外觀眾為之傾倒的「紅腔」,把粵劇旦角唱腔發展到一個嶄新的階段,而紅線女也就成為舉世聞名的粵劇表演藝術家。地「音質優美,其基礎深厚穩實,音色清脆秀麗;富有變化,高、中,低音區的聲音統一、勻稱,很少有歌者能像她那樣,既有嘹亮的歌喉,音域特別寬闊,又柔美而有力度」(李凌語)。[3]
1955年,紅線女拋棄了在香港演藝界的顯赫位置和極其優越的物質生活,毅然回大陸參加廣東粵劇團(今廣東粵劇院)工作。自此以後,她更如飢似渴地學習。學後而知不足,拜梅蘭芳為師,請教梅派唱法;請程硯秋幫她設計身段、水袖;請俞振飛指點《桂芝告狀》;請周小燕為她豐富《思凡》的唱腔;還有崑曲名家朱傳茗、歌唱家郭蘭英、王昆等她都虛心請教。她把所學、所識和所獲,化為藝術血液,豐富了自己的藝術素養,在《搜書院》、《昭君出塞》、《苦鳳駕憐》、《打神》、《李香君》、《關漢卿》、《山鄉風雲》等劇目的人物形象塑造中,最終完成了紅派藝術的創造。她塑造的王春娥、焦桂英、林黛玉、李香君、王昭君、翠蓮等—系列婦女形象里,不論小家碧玉、大家閨秀、宮廷貴人或青樓妓女,都能盪盡艷麗的鉛華,清除庸俗的珠光寶氣,展示出東方女性清香淡雅的氣質、高潔端莊的風韻以及在抗拒苦難或悲劇命運中磨礪出的富於韌性的品格。而在《關漢卿》的朱簾秀的形象里,則又透露出敢愛敢恨、藐視豪強的俠肝義膽和凜然正氣。她演出的《山鄉風雲》,在現代戲和傳統戲表演格式的結合上,又跨了一大步,上了一個新的台階。[3]
文化大革命期間,紅線女一家受到滋擾和迫害,被逼離開藝術行業,到廣州街道打掃,並且多次被「造反派」剃「陰陽頭」。1967年被下放到廣東英德茶場勞動。
20世紀80-90年代
20世紀80年代以來,面對粵劇舞台演出的不景氣,為振興粵劇,她奔走呼號,身體力行,重排舊劇,編演新戲。[3]1988年國慶前夕,紅線女率廣州粵劇團到北京舉行了「紅線女專場」,獨領風韻的「紅腔」再以醇美、委婉的風姿撩撥著觀眾的心扉;1994年,紅線女又在北京主演《白燕迎春》,成功地塑造廠一個外科醫生沈潔的藝術形象。她不辭勞苦送戲下鄉,還到學校演出、講課,致力於培養和爭取新一代觀眾,她竭盡心力創辦紅豆粵劇團,身教言傳,提攜新秀,培養粵劇藝術接班人,她率團晉京演出、出國交流,力振粵劇昔日雄風。[1]
在60多年的藝術生涯里,紅線女共拍攝了70多部電影,演出了近200個劇目,既有傳統戲、新編歷史劇,又編演外國名劇和現代戲。作為「民間藝術大使」,多次向東南亞和美洲的廣大觀眾傳播戲曲文化,以優美的鄉音、鄉情滋潤著無數華僑的心田。至今仍能盡興一展歌喉使群眾瘋魔者,唯紅線女—人,這確是中國現代戲曲史上的一個奇跡。
紅線女在60多年的藝術生涯中,有40多年是學習、工作、生活在社會主義祖國的懷抱里。黨和政府的教導、支持,人民群眾的哺育,黨和國家的各級領導人的關懷鼓勵,使她的思想政治覺悟有了質的飛躍,同時獲得了更為廣闊的藝術創造天地。她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她全心投入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她雖有過坎坷,卻不改其志;她始終牢記毛主席在1958年給她的信中提出的希望,身體力行,努力做「勞動人民的紅線女」。紅線女以自己半個多世紀的藝術實踐和人生道路證明,她真正成為了勞動人民的藝術家。對於紅線女所取得的藝術成就和所做出的突出貢獻,黨和人民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和嘉獎。、
為了表彰紅線女對黨的文藝事業的傑出貢獻,廣州市委、市政府興建了「紅線女藝術中心」,1998年12月20日,廣州市人民政府隆重舉行「紅線女從藝60年慶賀活動」暨「紅線女藝術中心落成典禮」,全國各地的文藝界要人名流以及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新加坡及港澳等地的「紅派」摯友、劇界同仁300多人出席了盛會。73歲的紅線女仍參加演唱晚會的演出,敢於向自己的高齡挑戰。
廣州市委副書記、廣州市市長林樹森號召文藝界的同志向紅線女學習,學習她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赤子情懷,學習她對事業對理想的執著追求、不離不棄、鍥而不舍的堅韌毅力,學習她為攀登藝術高峰不畏艱辛、刻意求精、勇於改革、不斷超越自我的進取精神,學習她為培養接班人嘔心瀝血、甘當人梯的高尚情操。要求大家共同努力,為弘揚粵劇藝術、振興中華民族的文化事業做出新的貢獻。

參考閱讀:http://ke..com/subview/94652/7920187.htm?fromId=94652&from=rdtself

⑸ 紅線女個人資料

紅線女

紅線女(1927~ ),廣東開平人,生於廣州西關,原名鄺健廉。13歲師從舅母學戲,初以「小燕紅」藝名登台。1942年參加馬師曾的太平劇團,逐漸成名。1946年在香港連續一月演出粵劇《我為卿狂》轟動全港。1947年拍攝了《我為卿狂》等三部電影,後共拍攝了70多部電影。1955年回國參加國慶6周年觀禮活動,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是年底加入廣東省粵劇團。1957年參加第六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以《昭君出塞》、《荔技頌》參賽,獲古典音樂比賽金獎。1967~1980年,遭受不公正待遇,被下放英德茶場勞動。1984年在廣州中山紀念堂舉行獨唱音樂會,受到各界熱烈歡迎,1990年擔任紅豆粵劇團團長和藝術總監。2002年獲國家文化部頒發的首屆「造型和表演藝術創作研究成就獎」。

紅線女:從藝六十餘年 紅透半個多世紀

從藝六十餘年,紅透半個多世紀,在粵劇界,在全國戲曲界,紅線女之外,能做到這一點的,實在不多。

作為粵劇史上的一代天才,紅線女的藝術生命持續了六十多年,至今已經演出了近200個劇目,拍攝了70多部電影,國內外觀眾與專家對她藝術成就的評價之高、之多,不僅僅在粵劇界,而且在整個戲劇界中都是少見的。有專家認為,近幾十年來的粵劇,是現代粵劇史上的紅線女時代,客觀來說,這個評價並不算過分,因為她的影響力已經超越了粵劇藝術的范圍,成為嶺南文化的一道動人風景,成為中國戲曲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從全國范圍來看,粵劇未必是觀眾群最大的劇種,但紅線女的名字卻幾乎是人盡皆知的,很多人甚至是因為紅線女這個名字才認識粵劇的。在人數眾多的戲劇演員隊伍中,紅線女之所以能達到她的高度,自然是其與生俱來的嗓音、悟性等先天條件使然,但更重要的,恐怕還是因為她對粵劇的痴迷,使她能夠不斷挑戰自我,不斷做出新的探索與革新,不斷地獲取前進的動力。

早期跟隨馬師曾等前輩學藝時,盡管還只是劇團中的第三花旦,但紅線女的刻苦好學就已經贏得了前輩們的好評,並且在長期的生活磨練中,滌盡艷麗的鉛華,沒有沾染上梨園的陋習。即使是在香港大紅大紫的時候,紅線女也從來沒有迷失過自我,反而利用經濟狀況的改善,更主動地多方面學習古典文學、英文以及其他劇種的特點,這不是一般的戲劇演員可以做到的。後來更因為對香港粵劇環境中的粗製濫造之風深惡痛絕,毅然回到內地發展。事實也證明,她當初回內地的選擇是正確的。回來後她出演了自己最滿意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如《搜書院》、《關漢卿》、《山鄉風雲》等,讓自己的藝術生涯一直持續到今天。

正是因為她對粵劇的熱愛與痴迷,才創造出獨具藝術風採的「紅派」藝術,使自己的藝術達到了「隨物賦形,沿情造聲」的境界。也正是這份痴迷,才讓我們理解,即使在「文革」期間她在牛棚里的時候,都要借著吆喝雞的機會練練嗓子;到七十多歲時,她仍然在為粵劇的發展而操勞,她想到開創動畫粵劇電影的形式來推廣粵劇,並堅持為片子親自配音……

紅線女能在粵劇發展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固然與她自身的不斷追求不斷創新有關,但確切地說,也凝聚了許多人的心血:比如說馬師曾,在她的藝術生涯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其他人所無法比擬的;比如薛覺先,在她藝術道路上的提攜與幫助;比如周恩來,他對紅線女的殷切期望與指導,一直是紅線女奮發向前的動力;比如梅蘭芳、程硯秋等前輩,他們對紅線女的指點與幫助,也讓紅線女的藝術探索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如果不是孤立地看待一個人或者一個現象的出現,那麼,把紅線女放到一個社會的大背景下來觀察,或許可以說,紅線女的出現其實與嶺南文化的氛圍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紅線女在20世紀30年代登上粵劇舞台時,中國社會正面臨迅速的轉變,政治、軍事的混亂加速了新舊文化的更替。嶺南文化既有注重實際與世俗生活的特性,又因為是最早與西方文明接觸的地方之一,具有開放性與前衛性的一面。嶺南文化的開放性與兼容性,開啟了粵劇面對廣大市民的世俗之門,必然要求粵劇演員在表演上更為成熟,在形式上做出變革,創新就成為必然。馬師曾、薛覺先等做出了許多具有拓荒意義的改革,借鑒並融合了西方文藝中的某些做法。紅線女正是在前輩開拓的道路上繼續走下去,逐漸超越了單純的女性媚美的框架,形成了婉約之中又有悲壯的風格,達到了粵劇發展的又一個高峰。如今,粵劇與嶺南畫派、廣東音樂一起,被並稱為「嶺南三秀」。

紅線女現象,正是20世紀嶺南文化一道美麗而動人的風景。

人物詞典

紅線女最初想學戲的時候,其父親是持反對態度的,理由是「成戲不成人」,古往今來都是如此,但紅線女偏要「成戲又成人」。結果,她實現了自己的諾言,成了名,成了戲,也成了人,成為粵劇史上最具標志性的人物,也是當代戲曲演員中海外聲望最高的藝術家之一。

成名·紅線女

紅線女從小就跟著母親到海珠、太平等戲院去看大戲,八九歲時跟著留聲機學唱白駒榮、薛覺先等人的粵曲,可以說從小就受到粵劇藝術的熏陶。

盡管最初是為了生計才走上粵劇舞台的,但事實上,紅線女的家庭氛圍與粵劇有著深厚的淵源。她的堂伯父鄺新華是粵劇著名武生,同行中的泰斗級人物;外祖父聲架南是馳名的武生;舅父靚少佳是人壽年、勝壽年等省港大班的正印小武;舅母何芙蓮是著名花旦,她也正是紅線女的藝術啟蒙者。

1938年,紅線女由母親帶領,從澳門赴香港拜舅母何芙蓮為師,正式開始學藝。最初,她是以「小燕紅」的藝名,跟隨靚少佳主持的省港大班之一的勝壽年班演出,後又隨何芙蓮參加靚少鳳主持的劇團。靚少鳳是很有聲望的粵劇小生,他很喜歡聰明聽話又勤奮好學的紅線女,有空就教她發聲的功法和行腔吐字的技巧,為她後來的唱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靚少鳳還是「紅線女」的創造者——他認為「小燕紅」的藝名不好,主張取《紅線女盜盒》之意,改藝名為「紅線女」。恐怕他想都沒想過,這個名字後來會如此耀眼奪目。

何芙蓮在紅線女的早期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她還帶領紅線女結識了她生命中最為重要的人物之一——馬師曾。馬師曾成立的太平劇團是當時省港最具號召力的戲班,紅線女從第三花旦做起,在湛江、廣西等地演出了多出馬派劇目,並在馬師曾的言傳身教下成長迅速。

1943年,因為正印花旦臨時有事不能演出,紅線女在《軟皮蛇招郡馬》中第一次擔當正印花旦的角色,不過當時海報用的是她的原名鄺健廉(此前她在內地演出一直都是用原名)。當晚的演出非常成功,第二天的海報正式將她的名頭打出來——紅線女,從此,她成為馬師曾劇團的正印花旦。

1946年是紅線女藝術生涯中的一個重要年份。這一年的春天,她與馬師曾在廣州合演了第一個新戲《還我漢江山》,此前她在內地當正印花旦已有兩年多,但這次卻是她首次在粵劇活動中心廣州以大班正印花旦登台。當時行家和觀眾對她的評價是:先聲奪人,年紀輕,扮相好,做功不夠細致,前途無限。下半年,紅線女又在香港演出新編時裝戲《我為卿狂》,這出戲有馬師曾、靚少鳳等強大陣容,劇情又貼近市民生活,連演一個多月,轟動香港,盛況空前。觀眾對當時還未滿20歲的紅線女也更加熟悉了。

除了活躍在粵劇舞台之外,紅線女又開始接觸到電影和唱片兩個領域。1947年,她一連拍攝了《我為卿狂》等三部電影,灌錄了兩張唱片,拉開了進軍電影與唱片領域的序幕,成為深受歡迎的紅星。這種經歷不僅讓紅線女聲名大振,也讓她在經濟上日漸豐裕,還找到了更為廣闊的施展天地,在新的藝術創作中不斷獲得驚喜,也使她更為重視藝術素養的提高。

成戲·紅派

上世紀50年代,香港的粵劇界掀起一股粗製濫造之風,許多劇目根本不講究舞台設計,甚至沒有導演、沒有劇本。紅線女對這種現象非常不滿,1951年,她參加寶豐粵劇團,演出了《一代天驕》,因在劇中以動作、表情來豐富唱音,在觀眾中大受歡迎,從此香港報紙就出現了「女腔」這個詞,漸漸地在觀眾中也越傳越廣。此後,紅線女深感藝術上面臨的發展困境,不願意隨波逐流浪費自己的藝術生命,於是邀請馬師曾、薛覺先兩位粵劇大師,自發組建了真善美粵劇團。

1955年,她在一次應邀回國參加國慶觀禮活動後,拜會了周恩來總理,結識了梅蘭芳等大師,深為國內欣欣向榮的發展形勢所觸動,毅然放棄了在香港的盛名厚利,下定決心。回國發展,就此揭開了藝術發展的新篇章。

盡管在「文革」期間遭受不公正待遇,並因此有十三年的時間沒有登台演出,成為一段生命之痛,但紅線女從來沒有為自己當初的選擇後悔過。的確,回國之後,紅線女創作出了一系列優秀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如《搜書院》、《關漢卿》、《昭君出塞》、《山鄉風雲》、《劉胡蘭》、《白燕迎春》等劇目,都是觀眾耳熟能詳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

紅線女的音域寬廣,具有清脆中見圓潤、明亮中帶醇厚的嗓音特點,她在繼承粵劇傳統唱腔的基礎上,又吸收其他劇種乃至曲藝、西洋聲樂的演唱技巧,形成獨樹一幟的「紅腔(又稱女腔)」。粵劇唱腔多變調,她能不用過門,而以裝飾滑音過渡,不著痕跡,令人耳目一新。粵語字調倍於四聲,且多閉口字和喉音、鼻音,唱腔字多調促而少長腔,她能純熟地運用粵語音韻規律和粵劇行腔特點,充分發揮出咬字輕盈、過腔流暢、歸韻清正的演唱技巧,即使遇到歸入鼻音的閉口字,也能使行腔跌宕多姿,收音純正,在餘音裊裊中表達出真切的感情。聲圓腔滿,貫注始終,故有「龍頭風尾」之稱,形成獨樹一幟的「女腔」,是當代粵劇舞台上流傳最廣的唱腔流派。

從「紅腔」到「紅派」,正是紅線女藝術上不斷走向成熟與完美的過程。紅線女在表演上以刻畫人物細膩見長,她所扮演的婦女形象如《關漢卿》中的朱簾秀、《搜書院》中的翠蓮、《山鄉風雲》中的劉琴等,影響非常大。她在舞台上塑造了一系列個性鮮明的形象,讓自己的藝術生涯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也讓「紅派」藝術之花蓬勃盛開在南粵大地之上。

也許,紅線女剛開始時並不是有意識地要創造一個什麼流派,她只是想踏踏實實地演戲,用心去感受劇中人物,用心去學習、借鑒、吸收其他劇種乃至西洋藝術的形式,結果,反倒成就了風格鮮明的「紅派」藝術。難得的是,無論是面對東方藝術還是西方藝術,紅線女都能夠始終堅持以我為主,通過大膽地吸收與變革,達到創新與傳統的和諧統一,最終成為粵劇中渾然一體的組成,體現出她作為一個天才藝術家非常成熟的一面。

一代又一代「紅迷」的形成,正可以看做是對紅線女藝術魅力的充分認可。

成人·紅豆

一個流派的形成,除了有流派自身鮮明的特色外,還應該有經過時間考驗、觀眾認可的代表劇目;更有一個不能忽略的因素,那就是藝術流派的傳人。

⑹ 一代名伶紅線女什麼意思

紅線女,原名鄺健廉,女,漢族,1924年12月27日生於廣州,祖籍廣東開平,中國當代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紅派藝術創始人。[1-6]歷任廣東粵劇院副院長,中國戲劇家協會廣東分會副主席,廣州粵劇團藝術總指導,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四、七、八、九屆全國人大代表。2009年,榮獲首屆「中國戲劇終身成就獎」。2013年12月08日,因突發性心肌梗塞在廣州逝世,享年89歲。[7]

國當代著名國學家、文化學者肖健指出,紅線女是粵劇藝術的一代宗師,紅線女開創了迄今為止中國粵劇史上花旦行當中影響最大的唱腔流派之一——紅派藝術,為
嶺南粵劇藝術乃至中華文明樹立了不朽的豐碑!「五四」新文化運動思潮引領著現代粵劇史開篇,紅派藝術在現代粵劇花旦行當發展進程中具有初創和里程碑意義,
唱腔流派影響深遠!紅派藝術,以粵劇傳統花旦唱腔為基礎,吸收京劇、昆劇、話劇、歌劇、西洋歌唱、電影等技巧,創造出龍頭鳳尾、跌宕起伏、音域寬廣、清脆
秀麗、剛柔相濟的唱腔風格。紅線女飾演過《一代天驕》、《昭君出塞》、《關漢卿》、《搜書院》、《李香君》、《山鄉風雲》、《白燕迎春》等劇目,折射出婦
女在追求自由、民主、正義道路上百折不撓的抗爭精神。《荔枝頌》以粵曲去頌唱「南國荔枝紅」,寓意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如火如荼,與時代主旋律完美契
合,膾炙人口、廣為傳頌!粵劇因紅線女而被周恩來同志譽為 「南國紅豆」!當今許多粵劇演員和民間粵劇社團、私伙局,唱腔和表演都以紅派藝術為典範。[1-2][5]
一代宗師(女性)=一代名伶

⑺ 紅線女個人資料信息簡歷及簡介

紅線女簡介,個人簡介模板 簡歷,簡歷個人簡介,簡歷個人簡介怎麼寫,簡歷中的個人簡介,簡歷的個人簡介怎麼寫,簡歷的個人簡介,個人簡歷自我簡介,個人簡歷的自我簡介,

紅線女

紅線女(1927~ ),廣東開平人,生於廣州西關,原名鄺健廉。13歲師從舅母學戲,初以「小燕紅」藝名登台。1942年參加馬師曾的太平劇團,逐漸成名。1946年在香港連續一月演出粵劇《我為卿狂》轟動全港。1947年拍攝了《我為卿狂》等三部電影,後共拍攝了70多部電影。1955年回國參加國慶6周年觀禮活動,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是年底加入廣東省粵劇團。1957年參加第六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以《昭君出塞》、《荔技頌》參賽,獲古典音樂比賽金獎。1967~1980年,遭受不公正待遇,被下放英德茶場勞動。1984年在廣州中山紀念堂舉行獨唱音樂會,受到各界熱烈歡迎,1990年擔任紅豆粵劇團團長和藝術總監。2002年獲國家文化部頒發的首屆「造型和表演藝術創作研究成就獎」。

紅線女:從藝六十餘年 紅透半個多世紀

從藝六十餘年,紅透半個多世紀,在粵劇界,在全國戲曲界,紅線女之外,能做到這一點的,實在不多。

作為粵劇史上的一代天才,紅線女的藝術生命持續了六十多年,至今已經演出了近200個劇目,拍攝了70多部電影,國內外觀眾與專家對她藝術成就的評價之高、之多,不僅僅在粵劇界,而且在整個戲劇界中都是少見的。有專家認為,近幾十年來的粵劇,是現代粵劇史上的紅線女時代,客觀來說,這個評價並不算過分,因為她的影響力已經超越了粵劇藝術的范圍,成為嶺南文化的一道動人風景,成為中國戲曲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從全國范圍來看,粵劇未必是觀眾群最大的劇種,但紅線女的名字卻幾乎是人盡皆知的,很多人甚至是因為紅線女這個名字才認識粵劇的。在人數眾多的戲劇演員隊伍中,紅線女之所以能達到她的高度,自然是其與生俱來的嗓音、悟性等先天條件使然,但更重要的,恐怕還是因為她對粵劇的痴迷,使她能夠不斷挑戰自我,不斷做出新的探索與革新,不斷地獲取前進的動力。( 網站之家)

早期跟隨馬師曾等前輩學藝時,盡管還只是劇團中的第三花旦,但紅線女的刻苦好學就已經贏得了前輩們的好評,並且在長期的生活磨練中,滌盡艷麗的鉛華,沒有沾染上梨園的陋習。即使是在香港大紅大紫的時候,紅線女也從來沒有迷失過自我,反而利用經濟狀況的改善,更主動地多方面學習古典文學、英文以及其他劇種的特點,這不是一般的戲劇演員可以做到的。後來更因為對香港粵劇環境中的粗製濫造之風深惡痛絕,毅然回到內地發展。事實也證明,她當初回內地的選擇是正確的。回來後她出演了自己最滿意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如《搜書院》、《關漢卿》、《山鄉風雲》等,讓自己的藝術生涯一直持續到今天。

正是因為她對粵劇的熱愛與痴迷,才創造出獨具藝術風採的「紅派」藝術,使自己的藝術達到了「隨物賦形,沿情造聲」的境界。也正是這份痴迷,才讓我們理解,即使在「文革」期間她在牛棚里的時候紅線女簡介,都要借著吆喝雞的機會練練嗓子;到七十多歲時,她仍然在為粵劇的發展而操勞,她想到開創動畫粵劇電影的形式來推廣粵劇,並堅持為片子親自配音……

紅線女能在粵劇發展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固然與她自身的不斷追求不斷創新有關,但確切地說,也凝聚了許多人的心血:比如說馬師曾,在她的藝術生涯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其他人所無法比擬的;比如薛覺先,在她藝術道路上的提攜與幫助;比如周恩來,他對紅線女的殷切期望與指導,一直是紅線女奮發向前的動力;比如梅蘭芳、程硯秋等前輩,他們對紅線女的指點與幫助,也讓紅線女的藝術探索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如果不是孤立地看待一個人或者一個現象的出現,那麼,把紅線女放到一個社會的大背景下來觀察,或許可以說,紅線女的出現其實與嶺南文化的氛圍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紅線女在20世紀30年代登上粵劇舞台時,中國社會正面臨迅速的轉變,政治、軍事的混亂加速了新舊文化的更替。嶺南文化既有注重實際與世俗生活的特性,又因為是最早與西方文明接觸的地方之一,具有開放性與前衛性的一面。嶺南文化的開放性與兼容性,開啟了粵劇面對廣大市民的世俗之門,必然要求粵劇演員在表演上更為成熟,在形式上做出變革,創新就成為必然。馬師曾、薛覺先等做出了許多具有拓荒意義的改革,借鑒並融合了西方文藝中的某些做法。紅線女正是在前輩開拓的道路上繼續走下去,逐漸超越了單純的女性媚美的框架,形成了婉約之中又有悲壯的風格,達到了粵劇發展的又一個高峰。如今,粵劇與嶺南畫派、廣東音樂一起,被並稱為「嶺南三秀」。

紅線女現象,正是20世紀嶺南文化一道美麗而動人的風景。

人物詞典

紅線女最初想學戲的時候,其父親是持反對態度的,理由是「成戲不成人」,古往今來都是如此,但紅線女偏要「成戲又成人」。結果,她實現了自己的諾言,成了名,成了戲,也成了人,成為粵劇史上最具標志性的人物,也是當代戲曲演員中海外聲望最高的藝術家之一。

成名·紅線女

紅線女從小就跟著母親到海珠、太平等戲院去看大戲,八九歲時跟著留聲機學唱白駒榮、薛覺先等人的粵曲,可以說從小就受到粵劇藝術的熏陶。

盡管最初是為了生計才走上粵劇舞台的,但事實上,紅線女的家庭氛圍與粵劇有著深厚的淵源。她的堂伯父鄺新華是粵劇著名武生,同行中的泰斗級人物;外祖父聲架南是馳名的武生;舅父靚少佳是人壽年、勝壽年等省港大班的正印小武;舅母何芙蓮是著名花旦,她也正是紅線女的藝術啟蒙者。

1938年,紅線女由母親帶領,從澳門赴香港拜舅母何芙蓮為師,正式開始學藝。最初,她是以「小燕紅」的藝名,跟隨靚少佳主持的省港大班之一的勝壽年班演出紅線女簡介,後又隨何芙蓮參加靚少鳳主持的劇團。靚少鳳是很有聲望的粵劇小生,他很喜歡聰明聽話又勤奮好學的紅線女,有空就教她發聲的功法和行腔吐字的技巧,為她後來的唱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靚少鳳還是「紅線女」的創造者——他認為「小燕紅」的藝名不好,主張取《紅線女盜盒》之意,改藝名為「紅線女」。恐怕他想都沒想過,這個名字後來會如此耀眼奪目。

何芙蓮在紅線女的早期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她還帶領紅線女結識了她生命中最為重要的人物之一——馬師曾。馬師曾成立的太平劇團是當時省港最具號召力的戲班,紅線女從第三花旦做起,在湛江、廣西等地演出了多出馬派劇目,並在馬師曾的言傳身教下成長迅速。

⑻ 廣東紅線女的歷史由來

紅線女(原名鄺健廉),中國當代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紅派藝術創始人。1943年,她在肇慶演出,在內地第一次用「紅線女」這個藝名。從此,她成為「師曾劇團的正印花旦。以後到抗戰大後方廣西等地演出了許多馬派劇目,如《苦鳳鶯憐》、《斗氣姑爺》、《軟皮蛇招郡馬》等。


紅線女,女,漢族,1924年12月27日生於廣州,祖籍廣東開平,紅線女是粵劇藝術的一代宗師,紅線女開創了中國粵劇史上花旦行當中影響最大的唱腔流派之一 —紅派藝術,為嶺南粵劇藝術乃至中華文明樹立了不朽的豐碑。

⑼ 有哪些比較有名的粵劇名伶

蔣文端、丁凡、曾慧、曹秀琴、歐凱明、馮剛毅、姚志強、郭鳳女、梁耀安、麥玉清、郎筠玉
很多,具體的代表作你可以去網路里有。
下面是網路粵劇里摘抄的資料:
自20世紀初(民國初期),粵劇演員人才輩出。首先有五大流派,包括薛覺先、馬師曾、桂名揚、白駒榮/白玉堂和廖俠懷,而「粵劇四大名丑」則指半日安、葉弗弱、廖俠懷與李海泉(李小龍父親)。
除此之外,也有些獨當一面的男演員,譬如武生王靚次伯、丑生王梁醒波、慈善伶王新馬師曾、武狀元陳錦棠、武探花梁蔭棠、愛國藝人關德興、生紂王羅家權。
女角方面有早期的女薛覺先陳皮梅、生坦己秦小梨、花旦王芳艷芬、藝術旦後余麗珍、萬能旦後鄧碧雲。近代則有以反串為聞名的戲迷情人任劍輝。
曲藝方面,粵曲演唱家當中,有四大平喉或平喉四傑之稱的就是小明星、徐柳仙、張惠芳、張月兒。鄭幗寶則被稱為「濠江之鶯」。[

⑽ 姓紅的男影視明星

紅氏或許是長期人丁不旺,紅姓中人一向不太知名,僅在明英宗正統年間出現過一位官拜鄖西縣丞的紅尚朱。這位紅尚朱,為山西省陽曲人,長期以來,紅氏家族,也主要以今山西地區為繁衍中心。
明星的話,紅線女應該算得上,但是紅線女只是藝名。紅線女(原名鄺健廉),女,漢族,1924年12月27日生於廣州,祖籍廣東開平,中國當代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紅派藝術創始人。[1-6]歷任廣東粵劇院副院長,中國戲劇家協會廣東分會副主席,廣州粵劇團藝術總指導,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四、七、八、九屆全國人大代表。2009年榮獲首屆「中國戲劇終身成就獎」。2013年12月8日,因突發性心肌梗塞在廣州逝世,享年88歲。紅線女是粵劇藝術的一代宗師,紅線女開創了迄今為止中國粵劇史上花旦行當中影響最大的唱腔流派之一——紅派藝術,為嶺南粵劇藝術乃至中華文明樹立了不朽的豐碑。「五四」新文化運動思潮引領著現代粵劇史開篇,紅派藝術在現代粵劇花旦行當發展進程中具有初創和里程碑意義,唱腔流派影響深遠。紅派藝術以粵劇傳統花旦唱腔為基礎,吸收京劇、昆劇、話劇、歌劇、西洋歌唱、電影等技巧,創造出龍頭鳳尾、跌宕起伏、音域寬廣、清脆秀麗、剛柔相濟的唱腔風格。紅線女飾演過《一代天驕》、《昭君出塞》、《關漢卿》、《搜書院》、《李香君》、《山鄉風雲》、《白燕迎春》等劇目,折射出婦女在追求自由、民主、正義道路上百折不撓的抗爭精神。其中《荔枝頌》以粵曲去頌唱「南國荔枝紅」,寓意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如火如荼,與時代主旋律完美契合,膾炙人口、廣為傳頌,粵劇也因紅線女而被周恩來同志譽為 「南國紅豆」。至今,許多粵劇演員和民間粵劇社團、私伙局,唱腔和表演,仍都以紅派藝術為典範。
最後,姓紅的男影視明星還真沒聽過。
若君滿意,請採納,O(∩_∩)O謝謝

閱讀全文

與紅派藝術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2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