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皮影戲可分為哪些流派分別是什麼
皮影戲又叫「皮影戲」、「燈影戲」、「大地皮影戲」。有的地區叫「皮猴戲」、「紙皮影戲」。這是一部用燈光照亮從動物皮或紙盤上雕刻的人物輪廓來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和人聲經常與當地歌劇互動,藝術家們隨著音樂操作和演唱。由於皮影戲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在不同地區的長期演變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包括四川皮影戲、湖北皮影戲、湖南皮影戲、北京皮影戲、唐山皮影戲、山東皮影戲、山西皮影戲、青海皮影戲、寧夏皮影戲、陝西皮影戲,以及川北皮影戲、隴東皮影戲等不同風格的地方皮影戲。
『貳』 秦皇島的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一)秦皇島的民俗分類
1、秦皇島「飲食類」民俗
(1)過年扎油炸糕、炸千子、炸春卷
(2)日常生活中喜歡吃海鮮、魚、海帶等海產品
(3)主食以米飯為主,麵食為輔
(4)肉類以吃豬肉為主,雞鴨魚肉為輔,偶爾也吃牛羊肉
(5)海鮮、楊腸子、餑欏餅、昌黎葡萄酒、盧龍粉絲和紅薯是秦皇島的特色招牌產品
(6)秦皇島青龍縣滿族自治區的滿族風味小吃
2、秦皇島「節慶類」民俗
(1)大年三十早起天亮前要到墓地為死去的先人燒紙錢祭祀
(2)每年臘月二十三會吃豬頭過小年
(3)每年四月十四日至十六日要舉行水雲寺廟會
(4)生小孩時要慶十天,俗稱「奏十兒」,但是男孩出生後第九天辦酒席,女孩出生後第十三天辦酒席,一百天後小孩的姥姥要到親家家裡為小孩慶百歲。
(5)大年三十晚上要吃煮餃子,餃子中要包硬幣,誰吃到硬幣誰在來年就會有福氣,還會發大財;大年初一中午要吃蒸餃子,以諧音取「更歲交子」的意思,通常還會在餃子中放糖,祈求來年生活更甜美;正月初五中午要吃煮餃子,寓意為「招財進寶」;正月十五晚上要吃湯圓和煮餃子,取名「星星趕著月亮走,越走越有好年頭」。
(6)每年打春的那一天,大家要吃春餅,還要吃蘿卜肯春,此外,出嫁的女兒在打春的那天不得在娘家。
(7)從90年代以來,在正月十五晚上都會在西沙灘舉辦大型的焰火晚會,在海邊放煙火,煙火點亮夜晚的海面,委實漂亮,時到今日,這已經成為一項新的民俗。
(8)正月初一到二月初二之間有舅舅的人不得剪頭發,習俗上講會「死舅舅」,這是不吉利的,二月二龍抬頭才可以剪。
(9)陰歷五月初五有「望海大會」,它又被俗稱為「逛碼頭」,於每年的陰歷五月初五這一天在秦皇島求仙入海處舉行。
(10)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是中國傳統的重陽節,在秦皇島這一天也是這里的「老人節」,在這一天,人們(參加者以老年人為主)一般會組織各種各樣的文體活動,爬山,爬長城,環城長跑等等。
3、秦皇島「婚嫁類」民俗
(1)結婚前一般要經過相親、訂婚【1】、伐腳【2】三個環節
(2)結婚以女方嫁到男方為主,也有男方「倒插門」現象
(3)結婚當天女方父母不得參加婚禮
(4)同村人結婚時結婚當天中午男方要送一桌酒席到女方家裡
(5)結婚當天女方要有一個小男孩押婚車,男方給小男孩1001元喜錢
(6)結婚前男方要用紅包包好20枚硬幣,分成兩包,一包九枚,一包十一枚,結婚當天由新郎帶到新娘家裡,由新娘選一包再帶回娘家【3】
(7)結婚當天新娘要在中午吃飯前到新郎家,中午吃米飯酒菜,晚上吃餃子
(8)結婚後的前四天新郎新娘要住在男方家裡,婚後第五天新郎新娘回女方家裡住八天,我們叫「回門」,然後再回男方家裡【4】,結婚那年的正月十六女方要有一對童男童女到男方家吃喜)
(9)結婚當天晚上要由男方家出一對童男童女為新郎新娘鋪被子,要將新婚所有的被褥全都鋪平
(10)結婚後普遍生一到兩個小孩
4、秦皇島「死喪類」民俗
(1)老人死後要兒子女兒要披麻戴孝,張九連燈,吹喪歌
(2)守靈時要在死者前擺一個豬頭,一盤水果和一盤點心
(3)出殯時兒子要在棺材前打「領頭環」,父親去世由長子打,母親去世由次子打,只有一個兒子的父母雙親他都要打
(4)死後不準直接土葬,要先煉屍,然後放入骨灰盒埋葬
(5)死者死後要燒「七紙」【5】和「周年紙」
(6)大年三十死人一般都在當天埋葬,否則要等到初三或初四再埋;大年初一死人不可以在當年埋葬,要等到初三或初四再埋;特別是在大年初一不得將過世的人入土安葬
5、秦皇島「習俗類」民俗
(1)作息時間比較有規律早六晚十
(2)服裝以棉質和纖維類為主,不喜歡穿動物毛皮類服裝
(3)男女地位較為平等,但仍以男方賺錢為主,女方收入為輔
(4)倡導自由婚姻和戀愛,離婚率頗高
(5)民風相對較為淳樸,但仍有較大的商業氣息
(6)大年初一不得洗衣幹活,不得到別人家要債務或是借錢
6、秦皇島「非物質文化遺產類」民俗
(1)民間音樂:1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撫寧吹歌(撫寧縣:中國吹歌之鄉)
2昌黎民歌
3昌黎吹歌
(2)民間舞蹈:1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昌黎地秧歌【6】(昌黎縣:中國地秧歌之鄉)
2青龍猴打棒、青龍滿族寸子秧歌
3撫寧太平鼓
(3)傳統手工藝:昌黎趙家館餃子製作技藝(昌黎縣)
『叄』 河北省有什麼傳統文化
1、木板大鼓
木板大鼓又名「鼓子快書」,地方色彩濃厚,是河北省中部石家莊地區最流行的曲種。其產生年代尚無實據可查,據知近百年來就有了馳名藝人趙老萬(藝名「大老鴰」)。這種曲藝形式是吸收了冀中民歌及當地做買賣「吆喝」等曲調的特點而發展起來的。
2、梨花大鼓
梨花大鼓早期叫「犁鏵大鼓」,因演唱者手持犁鏵片伴奏而得名。在河北省南部一帶頗為流行,是中國曲壇上一枝別具風採的鮮花。
3、竹板書
竹板書又名毛竹板書、竹板快書,俗稱「大落子」、「京口落子」。是河北省流行較廣的曲種之一。竹板書形式簡單,表現力豐富,有頭板、大按板、二按板、苦相思、流星趕月、垛子板、花板、快板等到眾多板頭和俏腔,隨著故事情節的變化而靈活運用。
4、保定老調
保定老調作為一個特有的戲曲聲腔劇種,有著強烈的地方色彩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它的唱腔質朴健朗,高亢而又清婉。老調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是當地群眾常在口頭哼唱的曲調。
5、泥玩具
泥玩具盛產於新城縣白溝河、玉田縣代家屯等地。它是半塑半畫、以畫為主的小型泥彩塑。造型單純,以品色敷彩、裝飾和繪畫結合的技藝而與眾不同。邢台、河間等地也廣為流傳。
『肆』 河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哪些
河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130項)
一、民間文學 (5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 1-1 耿村民間故事 石家莊藁城市
2 1-2 河間歌詩 滄州河間市
3 1-3 孟姜女故事傳說 秦皇島山海關區
4 1-4 邯鄲成語典故文化 邯鄲市
5 1-5 牛郎織女傳說邢台 內丘縣
二、民間美術 (10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6 2-1 武強木版年畫 衡水武強縣
7 2-2 衡水內畫 衡水市
8 2-3 蔚縣剪紙 張家口蔚縣
9 2-4 豐寧滿族剪紙 承德豐寧滿族自治縣
10 2-5 曲陽石雕 保定曲陽縣
11 2-6 內丘神碼 邢台內丘縣
12 2-7 玉田泥塑 唐山玉田縣
13 2-8 辛集農民畫 石家莊辛集市
14 2-9 無極剪紙 石家莊無極縣
15 2-10 白溝泥塑 保定高碑店市
三、民間音樂 (20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6 3-1 冀中笙管 樂保定淶水縣
(高洛音樂會)
17 3-2 霸州笙管樂 廊坊霸州市
(高橋音樂會、
勝芳音樂會、
張庄音樂會)
18 3-3 河北鼓吹樂(永年)邯鄲永年縣
19 3-4 河北鼓吹樂(撫寧)秦皇島撫寧縣
20 3-5 固安笙管樂 廊坊固安縣
(屈家營音樂會、
小馮村音樂會)
21 3-6 承德清音會 承德市
22 3-7 廣宗太平道樂 邢台廣宗縣
23 3-8 常山戰鼓 石家莊正定縣
24 3-9 藁城戰鼓 石家莊藁城市
25 3-10 子位吹歌 保定定州市
26 3-11 安次區笙管樂 廊坊安次區
(軍盧村音樂會、
南響口梵唄音樂會、
後屯音樂會)
27 3-12 雄縣古樂 保定雄縣
28 3-13 竹林寺寺廟音樂 張家口陽原縣
29 3-14 辛安庄民間音樂會 滄州任丘市
30 3-15 涉縣寺廟音樂 邯鄲涉縣
31 3-16 里東庄音樂老會 廊坊文安縣
32 3-17 任丘大鼓 滄州任丘市
33 3-18 河間大鼓 滄州河間市
34 3-19 磁縣迓鼓 邯鄲磁縣
35 3-20 唐山花吹 唐山唐海縣
四、民間舞蹈 (20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36 4-1 昌黎地秧歌 秦皇島昌黎縣
37 4-2 井陘拉花 石家莊井陘縣
38 4-3 徐水獅舞 保定徐水縣
39 4-4 滄州落子 滄州南皮縣
40 4-5 易縣擺字龍燈 保定易縣
41 4-6 隆堯招子鼓 邢台隆堯縣
42 4-7 抬花杠 石家莊欒城縣
43 4-8 簍子燈 唐山豐南區
44 4-9 青龍猴打棒 秦皇島青龍滿族
45 4-10 葛漁城重閣會 廊坊安次區
46 4-11 晉州官傘 石家莊晉州市
47 4-12 贊皇鐵龍燈 石家莊贊皇縣
48 4-13 黃驊麒麟舞 滄州黃驊市
49 4-14 豐寧蝴蝶舞 承德豐寧滿族
50 4-15 曲周龍燈 邯鄲曲周縣
51 4-16 撫寧太平鼓 秦皇島撫寧縣
52 4-17 二貴摔跤 承德隆化縣
53 4-18 東儲雙龍會 廊坊安次區
54 4-19 滄縣獅舞 滄州滄縣
55 4-20 攆花 邯鄲臨漳縣
五、戲曲 (26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56 5-1 河北梆子 河北省文化廳
57 5-2 評劇 唐山灤南縣
58 5-3 唐山皮影戲 唐山市
59 5-4 石家莊絲弦 石家莊市
60 5-5 哈哈腔(清苑) 保定市
61 5-6 哈哈腔(青縣) 滄州青縣
62 5-7 武安平調落子 邯鄲武安市
63 5-8 定州秧歌戲 保定定州市
64 5-9 冀南皮影戲 邯鄲市
65 5-10 武安儺戲 邯鄲武安市
66 5-11 隆堯秧歌戲 邢台隆堯縣
67 5-12 二人台 張家口康保縣
68 5-13 保定老調 保定市
69 5-14 威縣亂彈 邢台威縣
70 5-15 邯鄲東填池賽戲 邯鄲市
71 5-16 四股弦 邢台巨鹿縣
72 5-17 蔚縣秧歌 張家口蔚縣
73 5-18 軟秧歌 張家口懷安縣
74 5-19 官莊詩賦弦 廊坊固安縣
75 5-20 橫岐調 保定涿州市
76 5-21 永年西調 邯鄲永年縣
77 5-22 磁縣懷調 邯鄲磁縣
78 5-23 賢寓調 保定定興縣
79 5-24 肅寧武術戲 滄州肅寧縣
80 5-25 河間皮影戲 滄州河間市
81 5-26 口梆子 張家口市
六、曲藝 (8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82 6-1 木板大鼓 滄州滄縣
83 6-2 樂亭大鼓 唐山樂亭縣
84 6-3 西河大鼓 滄州河間市
85 6-4 京東大鼓 廊坊市
86 6-5 戳古董 張家口張北縣
87 6-6 黃驊漁鼓 滄州黃驊市
88 6-7 鹽山竹板書 滄州鹽山縣
89 6-8 涿州十不閑 保定涿州市
七、民間雜技 (1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90 7-1 吳橋雜技 滄州吳橋縣
八、民間手工技藝 (17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91 8-1 磁州窯燒制技藝 邯鄲峰峰礦區
92 8-2 魏縣土紡土織技藝 邯鄲魏縣
93 8-3 邢窯燒制技藝 邢台市
94 8-4 定瓷傳統燒制技藝 保定曲陽縣
95 8-5 高陽民間染織技藝 保定高陽縣
96 8-6 花絲鑲嵌製作技藝 廊坊大廠回族自治縣
97 8-7 秸稈扎刻技藝 廊坊永清縣
98 8-8 衡水法帖拓印技藝 衡水桃城區
99 8-9 泊頭傳統鑄造技藝 滄州泊頭市
100 8-10 大名草編傳統手工技藝 邯鄲大名縣
101 8-11 易縣絞胎陶瓷製作技藝 保定易縣
102 8-12 沙河豆面印花技藝 邢台沙河市
103 8-13 高橋尚家笙製作技藝 廊坊霸州市
104 8-14 龍鳳貢面手工製作技藝 衡水故城縣
105 8-15 易水硯製作技藝 保定易縣
106 8-16 蔚縣古民居建築技藝 張家口蔚縣
107 8-17 館陶黑陶製作技藝 邯鄲館陶縣
九、生產商貿習俗 (2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08 9-1 安國葯市 保定市
109 9-2 直隸官府菜系烹飪技藝 保定市
十、歲時節令 (1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10 10-1 鹽山千童信子節 滄州鹽山縣
十一、民間信仰 (4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11 11-1 女媧祭典 邯鄲涉縣
112 11-2 三祖文化 張家口涿鹿縣
113 11-3 趙縣范庄龍牌會 石家莊趙縣
114 11-4 內丘扁鵲祭祀 邢台內丘縣
十二、游藝、傳統體育與競技 (9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15 12-1 沙河藤牌陣 邢台沙河市
116 12-2 邢台梅花拳 邢台平鄉縣、廣宗縣
117 12-3 楊氏太極拳 邯鄲永年縣
118 12-4 滄州武術 滄州市
119 12-5 深州形意拳 衡水深州市
120 12-6 淶水踢球 保定淶水縣
121 12-7 泊頭六合拳 滄州泊頭市
122 12-8 武氏太極拳 邯鄲永年縣
123 12-9 文安八卦掌 廊坊文安縣
十三、文化空間 (7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24 13-1 青縣盤古文化 滄州青縣
125 13-2 勝芳花燈及元宵燈會 廊坊霸州市
126 13-3 蔚縣拜燈山 張家口蔚縣
127 13-4 滏陽河燈 邯鄲邯山區
(馬頭鎮、張庄橋村)
128 13-5 葦子燈陣 邯鄲峰峰礦區
129 13-6 彩布擰台 邯鄲邯山區
130 13-7 黃粱夢文化 邯鄲市
河北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共計97項)
一、民間文學(4項)
序號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1Ⅰ-1伯夷、叔齊的歷史傳說秦皇島盧龍縣2Ⅰ-2契丹始祖傳說承德平泉縣3Ⅰ-3內丘縣郭巨孝文化邢台內丘縣4Ⅰ-4清河縣武松與武大郎的傳說邢台清河縣
二、民間音樂(10項)
序號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5Ⅱ-1安次區義和團音樂(東張務音樂會)
廊坊安次區6Ⅱ-2永年正里小曲邯鄲永年縣7Ⅱ-3東尖塔音樂會廊坊廣陽區8Ⅱ-4豐寧滿族吵子會承德豐寧滿族自治縣9Ⅱ-5昌黎民歌秦皇島昌黎縣10Ⅱ-6昌黎吹歌秦皇島昌黎縣11Ⅱ-7燕子古樂保定易縣12Ⅱ-8易縣東韓村拾幡古樂保定易縣13Ⅱ-9安新縣圈頭村音樂會保定安新縣14Ⅱ-10邢台縣長信排鼓邢台邢台縣
三、民間舞蹈(13項)
序號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15Ⅲ-1臨漳李家莊高蹺皇杠邯鄲臨漳縣16Ⅲ-2永清瑚璉店同樂聖會廊坊永清縣17Ⅲ-3扇鼓(趙州扇鼓、冀南扇鼓)石家莊趙縣
邯鄲叢台區18Ⅲ-4寬城背桿承德寬城滿族自治縣19Ⅲ-5香河大河各庄竹馬會廊坊香河縣20Ⅲ-6鹽山武術扇滄州鹽山縣21Ⅲ-7曲周儺舞聚英叉會邯鄲曲周縣22Ⅲ-8竹板落子承德豐寧滿族自治縣23Ⅲ-9隆堯縣澤畔抬閣邢台隆堯縣24Ⅲ-10跑竹馬(正定縣、靈壽縣)石家莊正定縣
石家莊靈壽縣25Ⅲ-11靈壽武凡同高蹺馬石家莊靈壽縣26Ⅲ-12抬花杠石家莊元氏縣27Ⅲ-13永年抬花桌邯鄲永年縣
四、傳統戲劇(15項)
序號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28Ⅳ-1豫劇桑派藝術邯鄲市29Ⅳ-2冀南四股弦(館陶縣、魏縣、
肥鄉縣)
邯鄲館陶縣
邯鄲魏縣北坡頭
邯鄲肥鄉縣舊店鄉南營村30Ⅳ-3邯鄲賽戲(武安市、涉縣)邯鄲武安市
邯鄲涉縣31Ⅳ-4海興南鑼劇滄州海興縣32Ⅳ-5雞澤弦子腔戲邯鄲雞澤縣33Ⅳ-6館陶木偶戲邯鄲館陶縣34Ⅳ-7臨漳西狄邱落子邯鄲臨漳縣35Ⅳ-8炊庄高腔戲廊坊廣陽區36Ⅳ-9西路梆子滄州海興縣37Ⅳ-10藁城北周卦亂彈石家莊藁城市38Ⅳ-11深澤墜子戲石家莊深澤縣39Ⅳ-12元氏樂樂腔石家莊元氏縣40Ⅳ-13高陽河西村崑曲保定高陽縣41Ⅳ-14臨城南調邢台臨城縣42Ⅳ-15霸州王莊子崑曲廊坊霸州市
五、曲藝(4項)
序號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43Ⅴ-1廣平拉洋片邯鄲廣平縣44Ⅴ-2冀南梨花大鼓(雞澤縣、威縣)邯鄲雞澤縣邢台威縣45Ⅴ-3西河大鼓廊坊文安縣46Ⅴ-4燕山大板(三河市、平泉縣)廊坊三河市
承德平泉縣
六、雜技與競技(14項)
序號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47Ⅵ-1雄縣鷹爪翻子拳保定雄縣48Ⅵ-2孟村八極拳滄州孟村回族自治縣49Ⅵ-3劈掛拳滄州市50Ⅵ-4燕青拳滄州市51Ⅵ-5查滑拳滄州市52Ⅵ-6珍珠球承德圍場滿族蒙古族自
治縣53Ⅵ-7香河安頭屯中幡廊坊香河縣54Ⅵ-8長洪拳邯鄲成安縣55Ⅵ-9上刀山邯鄲涉縣56Ⅵ-10左各庄桿會廊坊文安縣57Ⅵ-11蘇橋飛叉會廊坊文安縣58Ⅵ-12南托雷氏武術石家莊靈壽縣59Ⅵ-13正定高照(中幡)石家莊正定縣60Ⅵ-14大名縣佛漢拳邯鄲大名縣
七、民間美術(2項)
序號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61Ⅶ-1伯延民間建築藝術邯鄲武安市62Ⅶ-2八溝石雕工藝承德平泉縣
八、傳統手工技藝(23項)
序號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63Ⅷ-1金鳳扒雞手工製作技藝石家莊市64Ⅷ-2板城燒鍋酒五甑釀造技藝承德市承德縣65Ⅷ-3衡水老白乾傳統釀造技藝衡水市66Ⅷ-4劉伶醉酒釀造技藝保定徐水縣67Ⅷ-5劉美燒雞手工製作技藝唐山樂亭縣68Ⅷ-6玉田老酒釀造技藝唐山玉田縣69Ⅷ-7槐茂醬菜製作技藝保定市70Ⅷ-8貞元增酒傳統釀造工藝邯鄲市71Ⅷ-9山莊老酒釀造技藝承德平泉縣72Ⅷ-10織字土布技藝(雞澤縣、肥鄉縣)邯鄲雞澤縣
邯鄲肥鄉縣73Ⅷ-11魏縣花布染織技藝邯鄲魏縣74Ⅷ-12蠡縣二踢腳製作技藝保定蠡縣75Ⅷ-13昌黎趙家館餃子製作技藝秦皇島昌黎縣76Ⅷ-14平泉「五奎園」改刀肉製作技藝承德平泉縣77Ⅷ-15正定宋記八大碗石家莊正定縣78Ⅷ-16廣宗手工木鏇技藝邢台廣宗縣79Ⅷ-17真定府馬家鹵雞石家莊正定縣80Ⅷ-18藁城宮燈石家莊藁城市81Ⅷ-19遷安手工造紙唐山遷安市82Ⅷ-20廣宗縣柳編技藝邢台廣宗縣83Ⅷ-21一百家子撥御面承德隆化縣84Ⅷ-22井陘礦區高粱秸稈工藝石家莊井陘礦區85Ⅷ-23沙河四匹繒布製作技藝邢台沙河市
九、民俗(11項)
序號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86Ⅸ-1鴻宴飯庄唐山市87Ⅸ-2蔚縣打樹花張家口蔚縣88Ⅸ-3井陘趙庄嶺皇綱石家莊井陘縣89Ⅸ-4後山文化保定易縣90Ⅸ-5臨漳郭小屯墜子村邯鄲臨漳縣91Ⅸ-6井陘孤山感恩文化石家莊井陘縣92Ⅸ-7堯山文化邢台隆堯縣93Ⅸ-8北秀林馬火會石家莊井陘縣94Ⅸ-9桃林坪花臉社火石家莊井陘縣95Ⅸ-10西宮大蠟會石家莊欒城縣96Ⅸ-11南張井老虎火石家莊井陘縣
十、傳統醫葯(1項)
序號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97Ⅹ-1永年太和堂邯鄲永年縣
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附名單)
絲弦藝術
15位粉絲
1樓
新華網河北頻道 ( 2009-06-11 09:23:31 ) 稿件來源: 河北日報
一、民間文學(12項,子項14項)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 Ⅰ-1 平泉的傳說 承德平泉縣2 Ⅰ-2 康熙與大廟的傳說 承德雙灤區
Ⅰ-3 康熙與大廟的傳說 承德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3 Ⅰ-4 楊家將傳說 廊坊大城縣4 Ⅰ-5 仁義胡同的傳說 唐山遷安市5 Ⅰ-6 老馬識途的傳說 唐山遷安市
Ⅰ-7 老馬識途的傳說 秦皇島盧龍縣6 Ⅰ-8 碣石山傳說與故事 秦皇島昌黎縣7 Ⅰ-9 蕭顯寫匾的故事 秦皇島山海關區8 Ⅰ-10 玄鳥生商的歷史傳說 秦皇島盧龍縣9 Ⅰ-11 李廣射虎的歷史傳說 秦皇島盧龍縣10 Ⅰ-12 柏鄉漢牡丹傳說 邢台柏鄉縣11 Ⅰ-13 臨城趙雲故里傳說 邢台臨城縣12 Ⅰ-14 黃金台傳說 保定定興縣
二、傳統音樂(12項,子項21項)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3 Ⅱ-1 灤平十番樂 承德灤平縣14 Ⅱ-2 漳衛南運河船工號子 衡水故城縣15 Ⅱ-3 三河大鼓 廊坊三河市16 Ⅱ-4 冀中笙管樂(楊家口音樂會) 廊坊大城縣
Ⅱ-5 冀中笙管樂(東臧庄音樂會) 廊坊大城縣
Ⅱ-6 冀中笙管樂(琉璃庄音樂會) 廊坊文安縣
Ⅱ-7 冀中笙管樂(蔡頭村音樂會) 廊坊文安縣
Ⅱ-8 冀中笙管樂(西灘里音樂會) 廊坊文安縣
Ⅱ-9 冀中笙管樂(福新村音樂會) 廊坊文安縣
Ⅱ-10 冀中笙管樂(南漢村音樂會) 廊坊廣陽區
Ⅱ-11 冀中笙管樂(北燕家務音樂會)廊坊霸州市
Ⅱ-12 冀中笙管樂(延福屯村音樂會)保定高陽縣
Ⅱ-13 冀中笙管樂(同口音樂會)保定安新縣17 Ⅱ-14 石家莊休門吹歌 石家莊市18 Ⅱ-15 羲皇聖鼓 石家莊新樂市19 Ⅱ-16 任家班嗩吶 秦皇島北戴河區20 Ⅱ-17 東光吹歌 滄州東光縣21 Ⅱ-18 大義店村冰雹會音樂會 保定高碑店市22 Ⅱ-19 躍進吹歌 保定徐水縣23 Ⅱ-20 內丘慶源排鼓 邢台內丘縣24 Ⅱ-21 廣宗黃巾鼓 邢台廣宗縣
三、傳統舞蹈(18項,子項18項)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25 Ⅲ-1 灤平棉花鬼 承德灤平縣26 Ⅲ-2 武強打花膀 衡水武強縣27 Ⅲ-3 桃城區安樂秧歌 衡水桃城區28 Ⅲ-4 大城太平顫(甩會) 廊坊大城縣29 Ⅲ-5 大城西子牙高蹺 廊坊大城縣30 Ⅲ-6 安次區西安庄登雲會 廊坊安次區31 Ⅲ-7 趙縣南寺庄背燈挎鼓 石家莊趙縣32 Ⅲ-8 萬全打棍 張家口萬全縣33 Ⅲ-9 蹦鼓子舞 張家口懷安縣34 Ⅲ-10 王河灣挎鼓 張家口宣化區35 Ⅲ-11 曲長城背閣 張家口陽原縣36 Ⅲ-12 地秧歌 唐山樂亭縣37 Ⅲ-13 青龍滿族寸子秧歌 秦皇島青龍滿族自治縣38 Ⅲ-14 泊頭小竹馬 滄州泊頭市39 Ⅲ-15 清苑綉球龍燈 保定清苑縣40 Ⅲ-16 扇鼓 邢台內丘縣41 Ⅲ-17 招子鼓 邢台柏鄉縣42 Ⅲ-18 博野花鼓落子 保定博野縣
四、傳統戲劇(13項,子項20項)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43 Ⅳ-1 曲周柳子腔 邯鄲曲周縣44 Ⅳ-2 哈哈腔 廊坊文安縣崔家坊
Ⅳ-3 哈哈腔 滄州滄縣45 Ⅳ-4 石家莊絲弦 石家莊贊皇縣
Ⅳ-5 石家莊絲弦 石家莊井陘縣46 Ⅳ-6 評劇 石家莊評劇院一團47 Ⅳ-7 晉劇 石家莊井陘縣48 Ⅳ-8 二人台 張家口尚義縣
Ⅳ-9 二人台 張家口張北縣49 Ⅳ-10 赤城馬柵子戲 張家口赤城縣50 Ⅳ-11 皮影戲 唐山樂亭縣
Ⅳ-12 皮影戲 唐山灤南縣
Ⅳ-13 皮影戲 秦皇島昌黎縣
Ⅳ-14 皮影戲 邯鄲曲周縣51 Ⅳ-15 青縣青劇 滄州青縣52 Ⅳ-16 老調 保定安國市53 Ⅳ-17 亂彈 邢台臨西縣
Ⅳ-18 亂彈 邢台巨鹿縣54 Ⅳ-19 曲長城木偶戲 張家口陽原縣55 Ⅳ-20 墜子戲 邯鄲成安縣
五、曲藝(6項,子項8項)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56 Ⅴ-1 西河大鼓 廊坊大城縣57 Ⅴ-2 趙縣梅花調 石家莊趙縣58 Ⅴ-3 張北大鼓 張家口張北縣59 Ⅴ-4 干嗑 張家口張北縣
Ⅴ-5 干嗑 張家口尚義縣
Ⅴ-6 干嗑 張家口康保縣60 Ⅴ-7 拉洋片 滄州吳橋縣61 Ⅴ-8 樂亭大鼓 唐山灤南縣
六、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23項,子項30項)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62 Ⅵ-1 陳村查拳 邯鄲邱縣63 Ⅵ-2 梅花拳 衡水深州市
Ⅵ-3 梅花拳 邢台威縣64 Ⅵ-4 通臂拳(心聚六和軟手通臂拳)廊坊霸州市通臂拳研究會
Ⅵ-5 通臂拳(五行通臂拳) 廊坊香河縣
Ⅵ-6 通臂拳(太極通背拳) 廊坊三河市
Ⅵ-7 通臂拳(滄州通臂拳) 滄州通臂劈掛拳研究總會
Ⅵ-8 通臂拳(南宮開河少林散手通背門)邢台南宮市65 Ⅵ-9 八卦掌 廊坊固安縣66 Ⅵ-10 固安戳腳 廊坊固安縣67 Ⅵ-11 安次區南關村少林武術 廊坊安次區68 Ⅵ-12 安次區黃漕飛叉 廊坊安次區69 Ⅵ-13 中幡 廊坊安次區70 Ⅵ-14 太極拳(楊氏太極拳老架)廊坊大城縣
Ⅵ-15 太極拳(府內派傳統楊氏太極拳) 保定府內派傳統楊
氏太極拳文化研究會71 Ⅵ-16 井陘縣南良都斗火龍 石家莊井陘縣72 Ⅵ-17 微水武術 石家莊井陘縣73 Ⅵ-18 抬閣 石家莊靈壽縣74 Ⅵ-19 彈(譚、潭)腿 滄州滄縣
Ⅵ-20 彈(譚、潭)腿 邢台臨西縣75 Ⅵ-21 滄縣傳統武術 滄州滄縣76 Ⅵ-22 河間左把大奇槍 滄州河間市77 Ⅵ-23 賈氏青萍劍 滄州黃驊市78 Ⅵ-24 黃驊五虎棍 滄州黃驊市79 Ⅵ-25 青縣麒麟拳 滄州青縣80 Ⅵ-26 苗刀 滄州通臂劈掛拳研究總會81 Ⅵ-27 曲陽擎閣 保定曲陽縣82 Ⅵ-28 圈頭村少林會 保定安新縣83 Ⅵ-29 八趟掩手 保定安新縣84 Ⅵ-30 清河曦陽掌太平拳 邢台清河縣
七、傳統美術(8項,子項8項)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85 Ⅶ-1 安次區第什里風箏 廊坊安次區86 Ⅶ-2 柳編 廊坊固安縣87 Ⅶ-3 永清花燈 廊坊永清縣88 Ⅶ-4 高邑縣後哨營貓頭靴 石家莊高邑縣89 Ⅶ-5 新樂石雕 石家莊新樂市90 Ⅷ-6 深澤泥模 石家莊深澤縣91 Ⅷ-7 鐵畫 唐山遵化市92 Ⅷ-8 渤海漁村剪紙 滄州黃驊市
八、傳統技藝(28項,子項30項)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93 Ⅷ-1 平泉御膳糖餅手工製作技藝 承德平泉縣94 Ⅷ-2 磁縣紙扎技藝 邯鄲磁縣95 Ⅷ-3 侯店毛筆製作技藝 衡水桃城區96 Ⅷ-4 辛庄傳統制陶技藝 廊坊文安縣97 Ⅷ-5 欒城楊氏傢具製作技藝 石家莊欒城縣98 Ⅷ-6 藁城西辛庄吹糖技藝 石家莊藁城市99 Ⅷ-7 井陘綿河水磨技藝 石家莊井陘縣100 Ⅷ-8 南張井干礤石牆技藝 石家莊井陘縣101 Ⅷ-9 七汲全羊宴技藝 石家莊無極縣102 Ⅷ-10 沙城老窖酒釀造技藝 張家口長城釀造(集
團)有限責任公司103 Ⅷ-11 柴溝堡鎮熏肉製作技藝 張家口懷安縣104 Ⅷ-12 松紋劍鍛造技藝 唐山古冶區105 Ⅷ-13 蜂蜜麻糖製作技藝 唐山新新麻糖廠
Ⅷ-14 蜂蜜麻糖製作技藝 唐山豐潤區106 Ⅷ-15 盧龍粉條傳統加工技藝 秦皇島盧龍縣107 Ⅷ-16 寧晉泥坑酒釀造技藝 邢台泥坑酒業有限責任公司108 Ⅷ-17 泊頭火柴製作技藝 滄州泊頭市109 Ⅷ-18 黃驊人工制鹽技藝 滄州黃驊市110 Ⅷ-19 黃驊面花模子雕刻技藝 滄州黃驊市111 Ⅷ-20 吊爐燒餅製作技藝 滄州黃驊市112 Ⅷ-21 黃驊面花製作技藝 滄州黃驊市113 Ⅷ-22 滄縣鏤空木雕雕刻技藝 滄州滄縣114 Ⅷ-23 手工掛面製作技藝 滄州吳橋縣
Ⅷ-24 手工掛面製作技藝 邢台臨西縣115 Ⅷ-25 傳統紡織技藝 邢台廣宗縣116 Ⅷ-26 威縣土布紡織技藝 邢台威縣117 Ⅷ-27 傳統造船技藝 保定安新縣118 Ⅷ-28 蘆葦畫 保定安新縣119 Ⅷ-29 白洋淀葦編 保定安新縣120 Ⅷ-30 麵塑 保定安新縣
九、民俗(19項,子項24項)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21 Ⅸ-1 灤平二龍山龍文化 承德灤平縣122 Ⅸ-2 阜城打囤 衡水阜城縣123 Ⅸ-3 伏羲文化 石家莊新樂市124 Ⅸ-4 婚俗 石家莊井陘縣125 Ⅸ-5 喪葬習俗 石家莊井陘縣
Ⅸ-6 喪葬習俗 保定安新縣圈頭村126 Ⅸ-7 欒庄海龍灣龍文化 石家莊井陘縣127 Ⅸ-8 長崗龍母文化 石家莊井陘縣128 Ⅸ-9 炮打五隻船 石家莊新樂市129 Ⅸ-10 正定臘會 石家莊正定縣130 Ⅸ-11 贊皇臘八船 石家莊贊皇縣131 Ⅸ-12 七夕節 石家莊靈壽縣132 Ⅸ-13 九曲黃河燈 張家口懷安縣
Ⅸ-14 九曲黃河燈 張家口懷安縣
Ⅸ-15 九曲黃河燈 石家莊井陘縣
Ⅸ-16 九曲黃河燈 保定定興縣133 Ⅸ-17 抬皇(黃)杠 秦皇島撫寧縣
Ⅸ-18 抬皇(黃)杠 邢台南和縣134 Ⅸ-19 覺道庄老子祭奠 滄州青縣135 Ⅸ-20 鄚州廟會 滄州任丘市136 Ⅸ-21 清河中華張氏傳統祭祀 邢台清河張氏宗親聯誼會137 Ⅸ-22 沙河九龍祭祀 邢台沙河市138 Ⅸ-23 懷安縣胡家屯社火 張家口懷安縣139 Ⅸ-24 峰峰王看煙火燈地 邯鄲峰峰礦區
Ⅳ-4 石家莊絲弦 石家莊贊皇縣
Ⅳ-5 石家莊絲弦 石家莊井陘縣
『伍』 邯鄲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詳細介紹
邯鄲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
一、民間文學(3項)
1、邯鄲成語典故文化 邯鄲市直
2、邯鄲古城傳說與民俗 叢台區、邯山區
復興區、邯鄲縣
3、大名古城傳說與民俗 大名縣
二、民間美術(3項)
1、木 版 畫(三合村) 永年縣
(袁庄村) 邯鄲縣
2、冀南民居建築工藝(伯延鎮) 武安市
(老鴉峪王家大院) 峰峰礦區
3、民間剪紙(磁 縣) 磁 縣
(復興區) 復興區
三、民間音樂(6項)
1、涉縣寺廟音樂 涉 縣
2、西戌道教音樂 涉 縣
3、河北鼓吹樂 永年縣
4、冀南吹歌(魏 縣) 魏 縣
(大名縣) 大名縣
(臨漳縣) 臨漳縣
5、民間小曲(永年正里村) 永年縣
(成安姜營村) 成安縣
(涉縣唱家庭) 涉 縣
6、冀南鼓樂(磁縣迓鼓) 磁 縣
(臨漳得勝鼓) 臨漳縣
四、民間舞蹈(9項)
1、曲周龍燈 曲周縣
2、攆 花 臨漳縣
3、冀南扇鼓舞(河東村) 叢台區
4、聚英叉會 曲周縣
5、抬花桌 永年縣
6、慶和峪背閣 磁 縣
7、二人扳 館陶縣
8、南大峪彩帷 峰峰礦區
9、李家村高蹺皇杠 臨漳縣
五、戲曲(14項)
1、冀南皮影戲(磁 縣) 邯鄲市直
(成安縣)
(肥鄉縣)
(魏 縣)
(館陶縣)
(大名縣)
(曲周縣)
(永年縣)
2、武安平調落子劇 武安市
3、永年西調 永年縣
4、磁縣懷調 磁 縣
5、墜子(郭小屯墜子戲曲曲藝村) 臨漳縣
(有閣劉墜子戲) 臨漳縣
6、落子(西狄邱落子戲曲村) 臨漳縣
(魏縣落腔) 魏 縣
(駙馬寨落子) 雞澤縣
7、四股弦(北坡頭四股弦戲曲村) 魏 縣
(南營村四股弦戲) 肥鄉縣
(館陶縣四股弦戲) 館陶縣
(宿鳳村四股弦戲) 峰峰礦區
8、柳子腔 曲周縣
9、木偶戲 館陶縣
10、武安儺戲 武安市
11、邯鄲賽戲(東填池) 高新區
(涉縣排賽) 涉 縣
(東通樂) 武 安
12、韓固營弦子腔 雞澤縣
13、豫劇桑派藝術 東風劇團
14、大靳村羅戲 肥鄉縣
六、民間曲藝(5項)
1、張家墜書 館陶縣
2、拉洋片 廣平縣
3、曲藝墜子 成安縣
4、梨花大鼓 雞澤縣
5、英歌溜 臨漳縣
七、民間雜技(1項)
1、台村上刀山 涉 縣
八、民間手工技藝(10項)
1、磁州窯燒制技藝 峰峰礦區
2、土紡土織(土紡土織技藝) 魏 縣
(民間彩印花布技藝) 魏 縣
(藍印花布技藝) 魏 縣
(土布織字技藝) 雞澤縣
(土布織字技藝) 肥鄉縣
3、大名草編傳統手工技藝 大名縣
4、館陶黑陶製作技藝 館陶縣
5、太和堂葯業 永年縣
6、書畫手工裝裱技藝 成安縣
7、扎紙手工技藝 磁 縣
8、南小留木旋工藝 廣平縣
9、磁州陶器製作技藝 磁 縣
10、東屯風箏製作技藝 大名縣
九、生產商貿習俗(5項)
1、貞元增酒釀造工藝 叢台酒業公司
2、二毛燒雞製作技藝 大名縣
3、五百居香腸製作技藝 大名縣
4、郭八火燒製作技藝 大名縣
5、醬包瓜腌制技藝 館陶縣
十、人生禮俗(2項)
1、送羊節 磁 縣
2、井店喪葬習俗(哭街) 涉 縣
十一、民間信仰(1項)
1、女媧祭典 涉 縣
十二、游藝、傳統體育與競技(6項)
1、楊式太極拳 永年縣
2、武式太極拳 永年縣
3、盧氏太極拳 廣平縣
4、大架佛漢錘拳 大名縣
5、陳村查拳 邱 縣
6、長洪拳 成安縣
十三、文化空間(8項)
1、滏陽河燈(馬頭鎮) 馬頭工業園區
(張庄橋村) 邯山區
2、葦子燈陣 峰峰礦區
3、彩布擰台 邯山區
4、黃粱夢文化 黃粱夢文保所
5、黃粱夢廟會 邯鄲縣
6、冀南元宵花會(臨漳縣) 臨漳縣
(涉縣更樂鎮) 涉 縣
(磁縣光錄村) 磁 縣
(叢中花會) 邯鄲縣
(王看煙火燈地) 峰峰礦區
7、土山誠會 武安市
8、虎守杏林 邱 縣
詳細資料:
]1、磁縣迓鼓
磁縣迓鼓歷史源遠流長,據史書記載,迓鼓是產生於宋代,流傳於元、明、清代的一種民間舞蹈,然而根據磁縣在南北朝的東魏、南北朝古墓群中挖掘出的出土文物「擊鼓俑」證實,磁縣的迓鼓產生於南北朝的東魏。清末中後期至19世紀40年代,在冀南豫北一代流傳,特別是磁縣迓鼓流傳興盛。
磁縣迓鼓直徑48公分,厚度約20公分,表演時鼓吊於胸前雙槌擊之,演員穿米黃色和蘭色服裝(80年代白底紅條色),演奏時較為自由,可一人獨奏,也可二人對敲,還可以眾人齊擂,鼓點雄渾激烈,如萬馬奔騰,如雷鳴電閃,令人鼓舞,催人振奮,它的曲目共有72套,現保留下來有20餘套。
2、磁縣懷調
懷調是個古老闆腔體劇種,目前,磁縣懷調劇團共有3個:一是西小屋懷調劇團,現任團長王利民,該團共有演員38人;二是慶和峪懷調劇團,現任團長白永伏,共有演員45人;三是黃鼠懷調劇團,現任團長俎本新,共有演員50餘人。他們主要上演懷調傳統劇目和現代小戲,重點活躍於河北、山西、山東、河南一帶。
懷調上承隋唐時期的《踏謠娘》藝術成就,下接明代弦索調的藝術規范,形成於明萬曆年間至清初。據《磁州文史資料》記載:懷調起源於磁州,早年,漳河北岸喜歡戲曲的藝人在農閑時就三、五個聚在一起唱上幾段。當時的樂器只有自製的大弦,因唱者大都站在板凳之上,所以,最初稱為「板唱」。板唱時期沒有什麼手勢,舞蹈,僅是唱者順口喊唱,但符合一定的曲調。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劇情內容的需要,人們對唱者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要求他們能表現出劇中人物的喜怒悲樂,於是就逐漸有了符合劇情的唱腔和動作,並由此形成了早期的懷調劇種。
3、魏縣土紡土織技藝
魏縣土紡土織歷史悠久,自7世紀棉花從印度傳入中國後,由麻紡織轉入了棉紡織業。到了元代,在黃道婆紡織機具和技術改革影響下,促進了魏縣土紡土織業的發展,舊時,魏縣農村家家戶戶都會織布。老輩人身上穿的衣服,床上用的床單、被褥、包袱皮、閨女嫁妝等,都是自家的紡織布。在明、清和建國初期,由於魏縣氣候和地理環境特別適宜棉花種植,所以,在農村種植棉花十分普遍,民間土紡土織技術十分發達,家家都有木製的紡車和織布機,成年婦女都會搖車紡線、登機織布。
魏縣土紡土織工藝程序是:搓花節、紡線、打線、染線、漿線、絡線、印布、掏繒、倒緯、綁機、織布等工序。決定土紡土織條、格、花紋圖案的關鍵是:經、緯色線排列和繒的多少。繒,分二頁繒和四頁繒。二頁繒,用單梭可織白布、條紋布;經、緯色線的有序排列,用多個梭,可織出多種多樣的方格布;四頁繒能織出紋理美觀、層次豐富的花紋布;魏縣土紡土織經過廣大婦女長時間生產實驗,創造出了條格、花紋布花色圖案多達200餘種。條紋布有:菜瓜道、七彩虹、半個臉等;方格布有:席子紋、篩子底兒、石榴子兒、蘇聯大開花等;四頁繒布有:水紋、斜紋、斗紋、胡椒花紋等;有些藝人還可織出多種裝飾圖案和書法作品。
4、草編傳統手工技藝
大名草編手工藝是衛河以東地區傳統家庭手工藝製品,婦孺皆能,多以麥稈製作草帽提籃等物品。在此基礎上,經過民間藝人的研究,又增加了提袋、茶墊、坐墊、地席、門簾、果盒、紙簍、拖鞋以及用麥草製作的貼畫、貼盒等,麥草貼畫集油畫、工筆畫等藝術於一身,多表現花鳥蟲魚,虎嘯深山,鹿鳴翠谷,懸流飛瀑等題材,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
草編工藝,據說已有1500年的歷史,清朝雍正年間(約1730年左右),從山東掖縣傳入大名縣境內,起始,源於西付集鄉朱家村,後傳至大名縣衛河以東地區,掐編手工藝遂至千家萬戶。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草編手工藝品在大名縣及周邊有一定的影響,由於經濟落後等原因,所制產品大部分自家使用,部分產品如手工草帽在市場上銷售,在大名縣建草編廠後,大名縣開始從事草編手工藝深加工,所開發的草編產品約有千種,產品至歐亞等國家,為大名縣的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曾經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近年來,由於經濟的快速發展,加上草編手工藝品製作費時、費力,沒有可觀的經濟價值,銷路渠道少,一些從事此行業的人員逐步改行從事其它行業。從事此項手工藝的人員越來越少。
5、滏陽河燈(馬頭鎮、張庄橋)
馬頭河燈文化源遠流長,是華北沿滏陽河一帶河燈文化的源頭和縮影。
河燈從唐代一家一戶單一放河燈經宋、元兩代孕育傳承和發展,逐步演變成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民間民俗文化。明、清兩代,因航運的發達,商賈雲集,以河燈為寄託,各種形式的祈福和祭祀活動隨之風行,河燈文化達到鼎盛時期。解放後,因建東武仕水庫引水,致使滏陽河航運衰落。河燈文化在政府和民間組織的大力支持下,得以傳承和發展。
馬頭河燈以其特定的地域性、宗教性、娛樂性和獨創性,成為中原河燈文化的代表之一。
張庄橋元宵河燈來自古老的民間祭祀活動,求得民間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
河燈也叫「荷花燈」,傳統河燈一般是在紙質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每年正月十五元宵夜,沿河的老百姓都要把自製的形式各異的河燈放在滏陽河裡任其漂流,以求平安吉祥。放河燈一般為自發行為,通常與小孩兒打花燈、放焰火、社戲等等及其它慶祝活動相伴,在河畔構成一道景觀。
6、曲周龍燈
「曲周龍燈」是曲周縣獨具特色的傳統民間舞蹈,分布區域為曲周縣曲周鎮。「曲周龍燈」起源於宋代。據傳,宋朝時期的曲周縣十年九澇,莊稼無所收成,農民貧困交加。民間有敬奉龍王,可保平安的傳說。於是,為了求龍王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們就製作了一條龍,龍內燃燈,起名「龍燈」。每年元宵節,揮舞龍燈,敬仰龍王,代代相傳,延續至今。
「曲周龍燈」製作、造型別具一格,表演、舞法奇特多變,儀仗、規模氣勢恢弘。經北京民族文化宮專家鑒定,被確認為漢民族龍燈的典型代表。「曲周龍燈」填補了我國圓身龍燈的空白,引領了龍燈發展的潮流。
7、彩布擰台
大隱豹彩布擰台,是一種歷史悠久具有獨特藝術性的民間技藝。明代永樂年間,從山西遷民時帶來此工藝,故最遲始於明朝。最早是冀南一帶的豪門望族所搭的靈棚,後被大隱豹村創造性地用彩布移植到戲台、樓閣上,經過明、清兩代的發展至清末已趨完善。凡遇太平盛世或豐年慶典,該村舉辦此項活動但其形成的初期卻在元代,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彩布擰台是一種有較長歷史的民間技藝,是在木搭戲台骨架的基礎上,採用各色花布擰紮成一個有很高藝術欣賞價值的玲瓏多姿的仿古戲樓。從台脊、瓦楞、飛禽、走獸,到圓柱、方欞、斗拱、匾額無不是用布擰扎而成。或翎毛,或花卉,或人物,或花紋,處處形象生動,以假亂真。
彩布擰台擰扎時間多在二月初八大隱豹廟會上,擰台一般在正月中旬動工,直到農歷二月初八廟會前竣工,展開時間一月左右。大隱豹彩布擰台,在河北省乃至全國佔有重要地位。
8、邯鄲賽戲
賽戲是戲劇界認為已經失傳的古老劇種,邯鄲賽戲主要包括東填池賽戲、東通樂賽戲和涉縣排賽。
東填池村賽戲歷史淵源較久。據村民傳說起自元朝至順年間(公元1330—1332年)以前。現存劇本中最早的是清朝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抄本,距今已有178年。
東通樂賽戲流傳於武安市北部的大同鎮東通樂村。據東通樂村現存的手抄賽戲都本封面上「道光八年」、「光緒二十四年」、「同治十年」、「同治十三年」、「光緒十六年」、「光緒十七年」的字樣可知「東通樂賽戲」至少已從清道光年間流傳至今。最早的形成起因和時間,現已無從查考。
涉縣「排賽」賽戲為古老的原始戲劇,它與民間的原始宗教、道教祭祀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山神與女媧是供奉的主要對象。在活動上倡導全民參與,在時間上主要限於元宵節,在表演上為白話式,在內容上主要為軍國征伐戲類。它是我國先民創建戲劇的活化石。涉縣流傳至民國時尚有八九個村能演,後又經戰爭或政治運動,至20世紀80年代只有上清涼、彈音村勉強演出。
9、永年西調
永年西調是由山西上黨梆子傳入永年後而形成的一個獨立劇種。清咸豐年間傳入永年後,不斷吸引永年當地人加入班社參與演出。在演出過程中,永年一帶的方言語音逐漸滲透其中,唱腔和念白雜講冀南音調,同時,大量地受到了京劇及河北梆子、平調、亂彈、絲弦等地方劇種和永年民間音樂的影響,經過較長時間的磨合,終於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民間戲曲劇種。
永年西調屬板腔體,唱腔旋律結構完整,富於變化,多用四度、五度、八度大跳,貫以大幅度的下行階進,運用真、假聲相結合的演唱方法,板式繁復多樣,成本成套,長於表現高亢、激昂、奔放的感情和活潑歡快的情緒。永年西調擅演朝代大戲,場面宏大,常演的傳統劇目有二百多出,好多劇目為西調所獨有,且行當齊全,表演粗獷、豪邁、簡練、朴實,鄉土氣息濃厚。
永年西調的伴奏樂器十分獨特,特別是頭弦鋸琴,為地道的自製民族樂器,琴竽較短,琴筒粗長,用楸木或桐木掏成,傳統用皮做弦,採用五度定弦,內6外3。二把弦為土製京胡,內3外6,相輔相成,高亢激越。
10、葦子燈陣
民間舞蹈「葦子燈」為東王看村所獨有。王看葦子燈是我國古代北方花會的民間舞蹈。每年元宵節期間東王看的葦子燈一直是西王看迎煙火活動的花會隊伍的領頭節目。其地位十分重要。每年在製作燈時,家家參與,壯勞力全部參加,是一項全村參與的民間活動,群眾基礎十分雄厚。表演形式和內容不斷創新和發展。
相傳,戰國時期的趙國名相藺相如出生在太行山區賈壁村,離趙都邯鄲城百十餘里,策馬即到。逢年過節,藺相如總忘不了回村看望父老鄉親,與民同樂。元宵之夜,准會把自家的宮燈掛在莊子里最熱鬧的地方,供更多的人觀賞。一來二去,宮燈便流傳在民間。當時,這一代鄉野盛產蘆葦,百姓便就地取材,仿照宮燈做成葦子燈。到了明朝,與賈壁村一山之隔的王看村人,在山坡上砍柴,就能瞧見山下賈壁村表演的葦子燈。他們就暗暗記會了葦子燈的鼓點。有趣的是從那以後,賈壁村的葦子燈息鼓了,王看村的葦子燈卻紅火了,並一直延續到今天,成為古磁州花會中的瑰寶。
11、武式太極拳
武式太極拳起源於清道光年間,為河北永年廣府東街人武禹襄所創,傳至今天已有160多年的歷史了。
一百多年來,武式太極拳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瑰寶,越來越受到全國及全世界人們的喜愛。武式太極拳不但在拳術本身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而且在武術理論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它的一系列著作成為研究我國傳統武術文化的重要經典。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習練武式太極拳時,對武式太極拳一些深邃的理論和拳理缺乏研究、領略,較大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我們對這一優秀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永年縣委、縣政府對武式太極拳這一優秀的文化樣式十分重視,重修了武氏故居,成立了研究會和專門的保護組織,對優秀的傳人實施獎勵,在全縣大力推廣,制定了保護計劃,從各方面進行大力的支持。
12、涉縣寺廟音樂
涉縣寺廟音樂屬佛教音樂,據專家鑒定為宋代工尺譜。現存270首曲譜,演奏樂器為三種氣鳴樂器(笛、管、笙),七種體鳴樂器(雲鑼、木魚、鐃、鈸、釵、鐺、罄),一種膜鳴樂器(鼓),管子為錫材自製,稱為錫管,是樂班中主樂器。樂班最少10人,以偶數遞增,最多24人,按法事大小定人數。
涉縣寺廟音樂自古至今主要活動在河北省的涉縣、武安、磁縣、山西省的左權縣、黎城縣、平順縣、河南省的安陽、林州市等鄰近縣域。
涉縣寺廟音樂屬南音南曲,為宋時佛教音樂,並且是原滋原味地保持到了今天,因為佛教的傳承形式非常特殊,據傳承人侯俊堂同志說,佛教中一切內容一是秘不外傳,只傳內不傳外,一是原有內容只能學,不能改,由此可見,它是宋代時期佛教音樂經千餘年傳承保存至今的活化石。涉縣寺廟音樂在當地為獨家所有,且曲譜數量多,歷史較悠久,在晉冀豫三省交界地區影響較大,實為中華音樂寶庫中的一枝奇葩。
13、攆花
臨漳縣西街攆花起源於清朝康熙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了。
相傳當時有開封人氏劉子東在臨漳西街以賣水餃為生,每逢過年,十五元宵節之際,為和老百姓一起湊熱鬧、鬧高興,就把自己懂的這些攆花中的小故事教於當時的西街村人王孟華,這八個故事有:1、三教門;2、趙匡胤送京娘;3、打漁殺家;4、拾玉鐲;5、唐僧取經;6、錯斷閻羅教;7、抱盔;8、琉璃鬼頂燈。然後由王孟華在西街村組織起一個小型的攆花隊伍,一起熱鬧的演繹這內容豐富的八個故事和老百姓一起鬧元宵。從此,這個每逢元宵佳節攆花的風俗習慣就在西街村傳沿下來,從未間斷,每逢此時,不管老人還是小孩都興高采烈、有滋有味的爭相觀看,甚是喜慶和熱鬧,提升了不少的節日氣氛。
若干年後由王孟華傳給第二代傳人喬老大,喬老大又傳給了第三代吳延年,在流傳的同時,攆花的隊伍也在不斷的壯大,演員的技巧也越來越成熟,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多彩,解放後,在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指示下進行了改進(又叫摔腳舞),曾參加市級演出並獲獎,受到領導好評,到了90年代,又傳給了崔桂生、楊秀等人。
14、黃粱夢文化
邯鄲黃粱夢文化是以呂仙祠為依託,同道教文化、民俗文化融合存在的綜合文化現象,是罕見的有實物載體的中國夢文化代表。呂仙祠是黃粱美夢典故的發生地,它的興建源於當地民間傳說和唐代沈既濟的傳奇小說《枕中記》。
盧生祠最初只是文人感嘆時世命運,百姓尋求祛病消災的場所;後隨著道教的興盛和八仙人物的定型,人們將點化盧生的呂翁附會到呂洞賓身上,逐漸從獨神供奉發展成為北方全真教的道觀,民間百姓對盧生以及呂洞賓的信仰由當地百姓世代相傳,祭祀活動延續至今,每年夏歷四月十一的廟會最為隆重。邯鄲黃粱夢文化具有極高學術價值、歷史價值和實用價值。黃粱美夢是夢幻文學的一朵奇葩,由它影響而產生的小說戲劇歷朝歷代都有續寫改編,與邯鄲夢相關的詩文多達二百餘首,碑刻現存三十餘通。近年來,陸續出版有《黃粱夢傳說》、《黃粱夢詩詞精選》、《邯鄲之夢》等書籍,並新建有中國名夢館。
『陸』 河北邯鄲有什麼名勝古跡
1、趙邯鄲故城
趙邯鄲故城又稱趙邯鄲故城遺址,是中國戰國時期趙國國都邯鄲古城遺址,位於河北省邯鄲市區及其西南郊。是戰國後期黃河以北人口眾多、商業繁榮的最著名的大都會之一。
自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年)趙敬候從晉陽遷都邯鄲,至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趙國為秦所破,邯鄲作為趙國國都歷經八代王侯,延續時間長達158年。漢代為趙王劉如意的都城。漢以後逐步衰廢。
2、響堂山石窟
響堂山石窟又稱響堂寺石窟,坐落在河北省最南端的邯鄲市峰峰礦區。屬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響堂山石窟最初開鑿於北齊時代(公元500—577年),隋、唐、宋、元、明各代均有增鑿。
尚有石窟16座,4000多尊雕像,石窟均營鑿在山清水秀、環境優美的鼓山最優質的石岩中。石窟幽深,人們在山洞裡擊掌甩袖,都能發出宏亮的回聲,故名「響堂」。
它是河北省現已發現的最大的石窟,也是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國家AAAA級景區,四星級森林公園。2012年11月份,響堂山風景名勝區晉升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3、磁山遺址
磁山遺址又稱磁山文化遺址,位於河北省南部武安市磁山村東約1公里處的南洺河北岸台地上,東北依鼓山,距武安城17公里,是中國最初發現的一種新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距今約10300年,突破了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考古的年代,因其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
磁山遺址出土的家雞骨骸是已知中國發現的最早的家雞骨骸,比原來認為的世界最早飼養家雞的印度,要早3300多年。考古學上定名為「磁山文化」,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鄴城遺址
鄴城遺址位於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上的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都城遺址,由南北二城構成。鄴北城是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封魏王後營建的國都,曹丕代漢移都洛陽後,以此為北都。
5、媧皇宮及石刻
媧皇宮位於河北邯鄲涉縣,是中國最大、最早的奉祀上古天神女媧氏的古代建築,是北齊文宣帝高洋往返鄴城至晉陽所建的又一離宮,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AAAAA級景區。
媧皇宮始建於北齊,是神話傳說中女媧氏 「 煉石補天,摶土造人 」 的地方,初開三石室,雕數尊神像。後經歷代修葺、續建組成。
媧皇宮依山就勢,巧借天然,人稱之為「天造地設之境」。這里不僅建築宏偉獨特,而且還較為完好地保存了國內罕見的摩崖刻經,是一處不可多得的自然和人文景觀。
北齊石窟 3 個,北齊摩崖刻經 6 部,集古建、石窟、石刻、石造像於一體,是中國最大的奉祀中華始祖女媧的古代建築群,自古就有 「 蓬壺仙境 」 之美譽。
『柒』 肥鄉有大風車嗎
肥鄉有大風車。邯鄲市肥鄉區大風車兒童樂園中心成立於2020年05月22日,裡面有大風車。位於河北省邯鄲市肥鄉區辛安鎮鎮郝庄村,法定代表人為楊孟軻。經營范圍包括淘氣堡、鞦韆、蹦蹦床、沙池、嬰兒游泳、玩具、童車。
『捌』 皮影戲有哪些藝術形式出自於哪裡
很多70後和80後的夥伴們小時候都會看過皮影戲啊,每到8月19的時候,皮影戲就在各處上演了,只要到了那天,不論是男女老少都會開心的不得了,拿著自家的小板凳來到皮影戲表現的現場坐下來靜靜的觀賞。現在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下不同地區皮影戲的藝術形式吧,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中國的藝術國粹是怎樣的。
由於皮影戲在中國流傳地域廣闊,在不同區域的長期演化過程中,形成了不同流派,常見有四川皮影、湖北皮影、湖南皮影、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東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寧夏皮影、陝西皮影,以及川北皮影、隴東皮影等風格各具特色的地方皮影。各地皮影的音樂唱腔風格與韻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戲曲、曲藝、民歌小調、音樂體系的精華,從而形成了溢彩紛呈的眾多流派。有沔陽皮影戲、唐山皮影戲、冀南皮影戲、孝義皮影戲、復州皮影戲、海寧皮影戲、陸豐皮影戲、華縣皮影戲、華陰老腔、阿宮腔、弦板腔、環縣道情皮影戲、凌源皮影戲等等。
河北、北京、東北、山東一帶的各路皮影唱腔,雖同源於冀東灤州的樂亭影調,但各自的唱腔分別在京劇、落子、大鼓、梆子和民間歌調的滋潤之下,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流暢的平調、華麗的花調、凄哀的悲調不一而足。而其中唐灤地區的掐嗓唱法十分獨特。
冀南皮影
皮影戲最早誕生在兩千年前的西漢,極盛於清代的直隸省(河北省)。冀南皮影戲是河北省地區的戲曲藝術之一。源遠流長,據傳是北京宮廷皮影流落冀南而形成,主要分布於河北南部,並影響到冀中、冀北等地區,特別是以邯鄲市肥鄉縣為中心的廣大地區。肥鄉縣是冀南皮影的發祥地,肥鄉當地將皮影稱為「牛皮影」、「皮子戲」、「戳皮戲」、「一隻眼戲」。肥鄉皮影造型以中國傳統戲劇為依託,以民間剪紙的樣式出現,是典型的冀南皮影代表。
浙江皮影
浙江海寧皮影戲位於錢塘江北岸的浙江省海寧市境內,至今流傳著具有南宋風格的古典劇種——海寧皮影戲。海寧皮影戲自南宋傳入,即與當地的「海塘鹽工曲」和「海寧小調」相融合,並吸收了「弋陽腔」等古典聲腔,改北曲為南腔,形成以「弋陽腔」、「海鹽腔」兩大聲腔為基調的古風音樂;曲調高亢、激昂,宛轉優雅,配以笛子、嗩吶、二胡等江南絲竹,節奏明快悠揚,極富水鄉韻味。同時將唱詞和道白改成海寧方言,成為民間婚嫁、壽慶、祈神等場合的常演節目。再則,海寧盛產蠶絲,民間有祈求蠶神風俗,皮影戲也因長演「蠶花戲」,稱作「蠶花班」。
陝西皮影
皮影戲陝西皮影保留著民間說書的種種痕跡,它是近代陝西多種地方戲曲的前身。陝西皮影造型質朴單純,富於裝飾性,同時又具有精緻工巧的藝術特色。陝西皮影人物造型的輪廓整體概括,線條優美生動有力度,有勢有韻,在輪廓內部以鏤空為主,又適當留實,做到繁簡得宜、虛實相生。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的各個部位,常常飾有不同的圖案花紋,整體效果繁麗而不拖沓,簡練而不空洞。每一個形象不僅局部耐看,而且整體配合也美,既充實又生動,構成完美的藝術整體。圖中的出行圖,主體人物突出,無論在色彩上還是造型上都較之儀仗人物醒目,線條的細密繁復、疏密層次以及工藝的細致都可見一斑。
山西皮影
山西皮影嚴謹規范,藝術風格及工藝手段與陝西皮影相似。皮影的用線除了虛線、實線之外,虛實線、繪線及暗線的運用更為別致。虛實線常用於皇宮貴族的建築、擺設、衣飾等,顯得富麗堂皇;繪線以墨線代刀,在難以雕鏤的微小裝飾物上描繪,細致精彩。使用的顏料大多是藝人們自製的大紅、大綠、杏黃等,色彩鮮艷明快、清雅大萬,耐蝕而且長久不變形。《拾玉鐲》為傳統戲曲,劇情描寫的是陝西世襲指揮傅朋游孫家莊偶遇少女玉嬌,兩人互生愛慕,傅朋贈玉嬌一隻玉鐲,玉嬌羞不敢受,傅朋乃遺玉鑄於地,被玉嬌拾去。此景為劉媒婆所見,故意向玉奴戲笑並應允為其撮合。圖中即描寫劇中最精彩的一幕。
在晉南皮影戲里,各種傳統的圖案福祿壽、五子奪魁、魁星點斗、八仙慶壽、麒麟送子、連生貴子常常出現在影人及道具中。人物服飾上世常見各類建築、器具上的傳統紋樣。《含嫣梳妝》表現了少女端坐於鏡前調朱弄粉的情景。皮影藝人巧妙地表現了少女梳妝時,鏡中人與鏡外人的照應,在上演時,二者動作的一致更顯出藝人的匠心獨運。富有晉南風格的皮影雕刻玲隴,彩繪精緻的桌、椅、箱、櫃及古樸的器皿等有也疏密有致,既豐富又概括完整。少女的服裝、桌、凳圖案刻摟的精美細致令人由衷贊嘆。
當然還有許多地方都有他們的身影,皮影戲作為中國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其主要還是在西北部甘肅。隴東皮影的主要分布於平涼、慶陽各縣,較為集中的為東臨陝西、寧夏的三角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