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形式藝術學六派主張什麼

形式藝術學六派主張什麼

發布時間:2023-01-07 08:29:53

㈠ 19世紀藝術流派6個

象徵主義

象徵主義,一般指創作方法,表達令人難以捉摸的幻覺,其內容則是神秘主義。作家所要闡述的不是現實的客觀世界,而是個人主觀的內心世界。象徵主義來自象徵一詞,它在希臘文中的原義,是"把一塊木板分成兩半,雙方各執其中的一端,以表示銜接"的信物,後來逐漸演變為"以一種形式當作概念的習慣的代表 "。象徵自古有之,它是聯想的一種方式,即把眼前所見的事物,與以往所感受過的事物聯系起來,形成獨特的新的意境。
作為一種特定的文藝思潮流派來說,象徵主義最先出現於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的法國,主要表現於詩歌創作領域。法國的象徵派詩人以馬拉爾美(1842-- 1898)、魏爾估(1844--1896)、韓波(185d--1891)三人為代表。在戲劇方面,以比利時的劇作家梅特林克(1862--1949) 為代表。

後印象主義(Post-Impressionisme)

法國19世紀80~90年代繼印象主義之後的美術現象。後印象主義的稱謂為英國美術批評家R.弗賴所創。主要代表人物有P.塞尚、V.梵谷、P. 高更等。他們都曾不同程度地追隨過印象主義,後逐漸不滿於印象主義的過分強調客觀表現和新印象主義的片面追求外光及色彩,而主張更強烈地抒發自我感受。其創作特色是重視形和塞尚《奧維爾的曲徑》(油畫)構成形的線條、色塊和體、面,以及強烈的內心化和個性化。只是每人所採用的藝術語言不同。塞尚注重物質的具體性、穩定性和內在結構的表現,對立體主義、構成主義等有較大促進。梵谷追求線和色彩自身的表現力以及畫面的裝飾性,直接啟發了野獸主義、表現主義等流派。高更則專注於藝術表現的原始性和象徵性,給予象徵主義、超現實主義等流派以重要影響。後印象主義完全拋棄了自然主義的態度,動搖了西方繪畫中以模仿為職能的根基,將繪畫引向一個更新奇、更加滲透著強烈情感的主觀世界,為20世紀西方現代諸美術流派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範式。

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

19世紀後半期~20世紀初期流行於法國、歐美乃至世界的一種藝術流派和文藝思潮。
印象主義美術印象主義作為繪畫流派出現於法國。1874年3月25日,C.莫奈、P.-A.雷諾阿、C.畢沙羅、A.西斯萊、E.德加、P.塞尚、B.莫里索等一群年輕的法國畫家,在巴黎舉辦了無名畫家、雕塑家、版畫家展覽會,因莫奈展出的一幅題為《日出·印象》的油畫的題目被一位觀點守舊的記者借用,撰文嘲諷此展覽為「印象主義畫家展覽會」,遂產生印象主義或印象派之名。
在藝術觀點上,印象主義畫家反對當時占正統地位的古典學院派,反對日益落入俗套、矯揉造作的浪漫主義繪畫,而是在C.柯羅、巴比松畫派和G.庫爾貝等人的寫實畫風的推動下,吸收荷蘭、英國、西班牙、日本、中國等國家繪畫的營養,同時受現代科學,尤其是光學的啟發,認為一切色彩皆產生於光,於是他們依據光譜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來調配顏色。由於光是瞬息萬變的,他們認為只有捕捉瞬息間光的照耀才能揭示自然界的奧妙。因此在繪畫中注重對外光的研究和表現,主張到戶外去,在陽光下依據眼睛的觀察和現場的直感作畫,表現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變化。由此印象主義繪畫在陰影的處理上,一反傳統繪畫的黑色而改用有亮度的青、紫等色。由於個人的興趣不同,印象主義畫家又分為重光和色彩與重造型和素描兩種類型,前者以莫奈、雷諾阿為代表,後者以德加為代表,畢沙羅則介於兩者之間。

唯美主義

唯美主義是十九世紀末流行於西歐的資產階級文藝思潮。它最初起於詩壇,後來漸及小說、戲劇,主要流行於英國。所謂"唯美主義",就是以藝術的形式美作為絕對美的一種藝術主張。這里所說的"美",是指脫離現實的技巧美。因此,有時也將唯美主義稱為"耽美主義"或"美的至上主義"。
十九世紀末的英國唯美主義運動的形成,具有兩大要素:一是比德(1839-1894)的快樂主義的批評;二是莫理思(1834-1896)的生活藝術化的思想。比德認為,文藝批評家的職責不在於掌握知識,羅列材料,以滿足正確的美的定義,而應該具有一種特殊氣質,善於感受美的對象的能力,將自己同書本中的內容緊密地聯系起來,從中探討得到的快感和樂趣,這才是審美批評的根本。莫理思認為,改造社會的目的是自由地伸展,就非使日常生活藝術化不可。任何文明社會,假如不能對它的成員提供這種環境,那麼世界就沒有存在的必要。比德和莫理思的上述觀點,奠定了唯美主義的理論基礎。再加上英國詩壇中拉斐爾前派的主要代表羅塞蒂(1828-1882)以及史文朋(1837-1909)等人的努力,終於形成了唯美主義運動。
唯美主義的真正代表是奧斯卡·王爾德(1856-1900),他是唯美主義創作的實踐者,又是唯美主義理論的鼓吹者。
就藝術與現實的關繫上說,王爾德認為,藝術應該超脫現實,游離人生。"現實的事件都是藝術之敵。一切藝術的壞處都是從實感產生。自然就是明白,明白就不是藝術。"一切拙劣的藝術都是從復歸自然的描寫和客觀地描述人生而產生的。因此,認為凡是"回到生活和自然"的藝術都是壞的,藝術越遠離現實、超脫現實越妙?quot;唯一美的事物,就是與我們無關的事物"。

現實主義(Realism)

就西歐說,現實主義(Realism)是從文藝復興到十九世紀這一特定歷史時期形成的一種文藝思潮和創作方法,也是西歐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以及確立政治統治時期出現的一種文學現象。

浪漫主義(Romanticism)

浪漫主義作為歐洲文學中的一種文藝思潮,產生於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的年代。它在政治上反對封建專制,在藝術上與古典主義相對立,屬於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一種意識形態。
「浪漫主義」這一術語,是由「浪漫的」(Romantic,羅曼蒂克)這個形容詞演化而成的。而「浪漫的」這個形容詞又是從法國的「羅曼司」(Romatic,即「傳奇」或「小說」)轉化過來的。據現有資料證明,一六五四年英國人才第一次使用「浪漫的」這一詞語,大直是「傳奇般的」、 「幻想的」、「不真實的」,其中明顯地包含著貶意的否定性的內涵。到了十八世紀,這個詞語才逐漸轉變為肯定性的褒義詞,它被用來評價作品,並獲得"宜人的憂郁"這樣一種附加的含義。

㈡ 1. 現代西方審美理論主要有哪幾派其各自的理論主張是什麼

1、心理距離說

心理距離說(theoryofpsychologicaldistance)是關於審美本質的學說。英國心理學家、美學家布洛提出。

認為人對藝術和現實產生審美活動的基本前提是保持適當的心理距離,即審美主體與對象應保持一種恰當的心理態度,這種心理態度只有通過把對對象的感受與個人的自我相分離,使客體擺脫人本身的實際需要與目的而獲得。

2、格式塔心理學派

M.魏特曼發表了論文《似動的實驗研究》,標志這一學派的興起。格式塔心理學派強調整體並不等於部分的總和,整體乃是先於部分而存在並制約著部分的性質和意義。

這一觀點在一定范圍內來說是符合客觀事實的。格式塔心理學家們從這一觀點出發,堅決反對對任何心理現象進行元素分析,這對於揭發心理學內的機械主義和元素主義觀點的錯誤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時,他們在知覺領域里進行了大量的實驗研究工作,並取得了很多具有科學價值的成果。

3、心理分析學派

亦稱精神分析學派,是現代西方心理學主要學派之一。它以無意識心理過程和動機為其理論系統的出發點和核心。奠基者是生活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S.弗洛伊德。因此,又稱「弗洛伊德主義」。

心理分析學派把研究對象轉向變態行為,而不是傳統心理學的感覺、注意、意識等。它的研究方法是臨床觀察。

4、移情說

移情說是因「移情」概念而得名的美學理論。「移情」作為美學術語,首先由德國美學家費肖爾用來表示人可以通過自己的意識活動,將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加諸對象,使對象具有一定的情感和審美色彩。這種理論後來成為德國李普斯的心理學美學的核心內容。

20世紀初得以廣泛流傳,成為各種形式主義藝術流派(如表現主義等)的理論基礎。

5、直覺說

直覺說,是指關於審美本質的一種學說。從德國古典哲學家費希特、謝林和法國近代哲學家柏格森的非理性主義哲學思想發展而來,經克羅齊發展成熟,對現代西方表現主義美學產生極大的影響。

認為理智不能認識世界,只有通過直覺,從事物本身和事物內部來認識事物,來感知美、體驗美。

㈢ 美的本質的6派觀點分別是什麼

作為重要的范疇,形式美一直是西方美學史與藝術哲學中極其關注的問題,同時這也是一個仁智各見、充滿紛爭的問題。關於什麼是形式的問題,源遠流長,可一直追溯到古希臘早期,又可後延至後現代思想家。盡管有著近似的問題域,但各個時期的觀點都是不同的,相互區分開來,這種區分折射出了思想自身的變化。

1.古希臘:形式作為本質

古希臘的哲學家與美學家認為,美是形式,傾向於把形式作為美與藝術的本質。在畢達哥拉斯學派看來,藝術產生於數及其和諧,而這和諧就關涉形式的問題。柏拉圖將具體的美的事物與「美本身」區分開來,那麼,具體的藝術作品作為美的東西,只能是美本身的賦予和對美本身的摹仿,藝術則是摹仿的摹仿,與真理相隔三層。柏拉圖把形式分為內形式與外形式,這里的內形式指藝術觀念形態的形式,它規定藝術的本源和本質;而外形式則指摹仿自然萬物的外形,它是藝術的存在狀態的規定。亞里士多德認為,任何事物都包含「形式」和「質料」兩種因素,在他看來,形式是事物的第一本體,由於形式,質料才能得以成為某確定的事物。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摹仿是所有藝術樣式的共同屬性,也是藝術與非藝術相區分的標志。當然不同的藝術樣式摹仿的形式也是不一樣的。總之,畢達哥拉斯學派、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均認為,形式是萬物的本原,因而也是美的本原。古希臘時期,還用「隱德來希」意指質料中的形式。在溫克爾曼看來,形式的美乃是希臘藝術家們的首要目的。在古希臘,關於美與藝術的觀念背後,諸神與理論理性成為思想的規定性。到了古羅馬時期,實用、功利之風盛行,總體而言,在美學思想上缺乏獨到的成就,雖然在某些方面也有一些進步。

2.中世紀:形式的神秘化

中世紀的主流文化是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紀,上帝成為美與一切藝術的規定性,實踐理性成為思想的規定性,從而與古希臘重視現實生活相區分。從古代至中世紀,西方美學與藝術哲學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這一學期的美學被納入神學之中,表現為柏拉圖學說、普羅提諾的新柏拉圖主義與基督教思想的結合。普羅提諾強調了形式在美的產生過程中的作用。這一點正如克羅齊對他的評論中所說:「那麼,被表現為石塊的美不存在於石塊之中,而只存在於對它進行加工的形式之中;所以,當形式完全被印在心靈里時,人工的東西比任何自然的東西都美」。[1]奧古斯丁是中世紀重要的思想家與美學家,他一生的美學思想經歷了較大的變化。關於形式美的問題,在扳依基督教以前,奧古斯丁基於亞里士多德的整一性和西塞羅關於美的定義,認為美是整一或和諧,仍然堅持美在形式的傳統觀點。在扳依基督教以後,奧古斯丁從基督教神學的立場來看待美,他認為美的根源在上帝,上帝是美本身,是至美,絕對美,無限美,是美的源泉。他還受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影響,認為現實事物的美即和諧、秩序和整一,而這又歸根結底是一種數學關系。美在完善,而完善又基於尺寸、形式與秩序,大有強調形式之傾向。與奧古斯丁一樣,托馬斯·阿奎那也是從神學出發來闡發其美學思想的。關於什麼是美的問題,他也認為,美首先在於形式。同時還認為,美是可感的,只涉及形式,無涉內容,不關聯慾念,沒有外在的實用目的。但丁繼承了阿奎那的神學與哲學思想,也接受了其神學美學的基本觀點,認為美在於各部分的秩序、和諧與鮮明。總之,這一時期有把形式神秘化的傾向。

3.近代:純形式與先驗形式

近代美學時期是指從文藝復興延至十九世紀末,真正意義上的美學始於近代。在近代,「形式」已成為美學中的一個獨立的范疇,並自覺地與理性地上升到藝術的本質的高度。自文藝復興始,人性得到了復甦與高揚,理性成為思想的規定性,這種理性是一種詩意(創造)理性而有別於古希臘的理論理性和中世紀的實踐理性。作為「美學之父」的鮑姆嘉通把美學規定為感性學,同時他也十分強調秩序、完整性與完美性。笛卡兒的哲學思想為近代思想奠定基礎,他力圖從主客體的認識關系來把握美。英國的經驗主義與大陸的理性主義分別從各自的維度提出美學思想。作為德意志唯心主義美學的奠基人,康德提出並闡發了他的「先驗形式」概念,認為審美無涉利害,與對象的存在和質料無關,美基於對象的形式,從此出發,康德把美與崇高相區分,認為與美基於形式不同,崇高是無形式的,因為它是混亂的、不規則的與無秩序的。在康德那裡,真、善、美之間有了明晰的分界,藝術也不等同於真理。康德為西方形式美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黑格爾認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那麼理念作為內容,則感性顯現就屬於形式。在黑格爾那裡,美的藝術的領域屬於絕對心靈的領域,而自由是心靈的最高的定性。他說:「按照它的純粹形式的方面來說,自由首先就在於主體對和它自己對立的東西不是外來的,不覺得它是一種界限和局限,而是就在那對立的東西里發見它自己。」[2]黑格爾力圖從這種對立中去發現自由。總之,在近代,西方形式美學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尤其是在把形式作為純粹的與先驗的方面。這種影響遠遠超出近代經驗主義美學關於審美經驗和審美意識的思想。

4.現代:超越形式回歸存在

在現代,存在作為美的規定性,美學思想在存在之維度與境域上展開。同時西方形式美學又有了新的發展,如結構主義美學、分析美學與格式塔心理學美學等的產生。貝爾認為,一切視覺藝術都必然具有某種共同性質,沒有它,藝術就不成其為藝術,而藝術的這種「共同的性質」,在貝爾看來,就是「有意味的形式」。而真正的藝術在於創造這種「有意味的形式」。這種「有意味的形式」,既不同於純形式,當然貝爾也沒有完全放棄形式,也有別於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格式塔心理學美學的代表阿恩海姆在其《藝術與視知覺》中把美歸結為某種「力的結構」,認為組織良好的視覺形式可使人產生快感,一個藝術作品的實體就是它的視覺外現形式。以塞尚為代表的後期印象主義藝術既強調形式感,也看重色彩感。現代美學傾向於把美看成是情感的形式,但這種觀點也有自身的問題,難免被超越。馬克思的思想無疑屬於現代的,馬克思的美學思想無疑也是現代美學的一個重要方面,或者說具有現代意義。「馬克思和其他現代思想家如尼采、海德格爾對於近代思想的叛離是顛覆性的。這在於他們不僅將所謂的理性問題轉換成存在問題,而且也給真善美、知意情等一個存在論的基礎,由此認識論、倫理學和美學作為哲學體系的主要部分已失去了其根本意義。」[3]由此,關於美與藝術的一些根本問題已走出傳統的限制,進入存在領域。

5.後現代:形式的解構

由現代轉向後現代乃是西方思想自身的發展使然,在這一思想的歷程中,思想的規定性由存在變成了語言。後現代消解了近現代的審美理念與藝術思想,其思想的根本特徵是解構性的,表現為不確定性、零散性、非原則性、無深度性等。如果說,現代美學還在存在境域中關注形式的話,那麼後現代主義則堅持強烈的反形式傾向。在利奧塔看來,「後現代應該是一種情形,它不再從完美的形式獲得安慰,不再以相同的品味來集體分離鄉愁的緬懷。」[4]後現代不再具有超越性,不再對精神、終級關懷、真理、美善之類超越價值感興趣,而是轉向開放的、暫定的、離散的、不確定的形式。在後現代思想中,傳統的審美標准與旨趣,不再有不可置疑的意義。藝術與非藝術、美與非美之間也不再有根本性的區分,從而導致了一種反其道而行之的思想風格,即文化、文學、美學走向了反文化、反文學與反美學,而復制、消費和無深度的平面感正在成為時尚。後現代藝術成為行為與參與的藝術,似乎不再需要審美標准與「藝術合理性」。後現代反對中心性、二元論以及體系化,消解了傳統和現代美學思想與藝術理論的基本觀點,當然也力圖去解構審美的一切形式規則。

二、形式美所涉及的重要關系

從以上的論述可以看出,形式美的問題一直是重要的而又頗具爭議的問題。該問題關涉到與形式相關的一系列問題,這一系列關系及其問題揭示了形式美的一些重要方面,對它們的梳理無疑會有助於深化對形式美及其關聯的認識。

1.形式與質料的關系

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柏拉圖的理式論不能說明事物的存在,因為柏拉圖的理式與個別事物是相分離的。亞里士多德認為,要說明事物的存在,就必須在現實事物之間尋找原因,而這可歸結為質料、形式二因。所謂的「質料因」就是事物的「最初基質」,即構成每一事物的原始質料,也就是「事物所由形成的原料」,如銅像的銅、泥人的泥等。而「形式因」則是指事物的本質規定。在亞里士多德看來,質料是潛能,形式是現實,二者的關系是潛能與現實的關系。形式作為主動的、積極的成因,在質料的形式化過程中,給質料以規定,使質料成為現實個體。質料有待於形式的賦形。在視覺藝術的質地美中,形式與質料實現了緊密的結合。一個事物的光滑、粗糙、堅硬、柔軟,只有既基於質料,又符合審美的形式要求時才成為美。形式作為事物之本質、定義、存在和現實,顯然與作為事物的潛能的質料相區別,但又不可能脫離質料而存在。那麼,顯然這樣的關系有別於傳統認識論意義上的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杜夫海納在美學形式與邏輯形式的比較的基礎上來闡釋美學形式。他認為,在邏輯中,形式不是一個對象的形式,不再與質料密切相關。而一種美學的形式永遠應該使質料具有形式,與對象密切相關,但這形式自身卻不是對象。但形式與質料在生成美的過程中的關聯,仍然是一個十分難解的問題。

2.形式與符號的關系

在藝術創作與審美活動中,形式與符號也發生著密切的關聯。卡西爾的符號形式美學集中與典型地表述了與之相關的思想。卡西爾認為,人與動物之間的根本區分在於,動物只能對信號作出條件反射,而只有人才能把信號改造成有意義的符號。在卡西爾看來,科學、藝術、語言與神話等則是不同符號形式的人類文化的方面。符號的一個重要特性在於擺脫直覺當下給予的感性世界。科學基於依託在理性之上的抽象化,而藝術則關注個體性與具體化,因而藝術的符號也應有別於科學符號,它力圖避免概念化與邏輯推理,以此為想像和解釋留下空框。與科學進行的概念式的簡化和推演式的概括不一樣,藝術不窮究事物的性質或原因,而是給我們以對事物形式的直觀。卡西爾把作為純粹形式的藝術符號與其它符號形式區分開來。而在蘇珊·朗格看來,「藝術符號是一種有點特殊的符號,因為雖然它具有符號的某些功能,但並不具有符號的全部功能,尤其是不能像純粹的符號那樣,去代替另一件事物,也不能與存在於它本身之外的其它事物發生聯系。」[5]這里的問題是,藝術符號與指代符號有何關系?區分在什麼地方?藝術符號又是如何體現美與藝術的形式的呢?這些有待於人們的不斷解答。

3.形式與感性的關系

在席勒看來,感性沖動與形式沖動是人固有的天性,感性沖動基於人的感性本性,把人置於時間之中,而形式沖動來自理性。他進而認為,只有在第三種沖動即游戲沖動之中,人才能恢復完整的人性。黑格爾力圖把感性與美的本質關聯起來,他說:「感性觀照的形式是藝術的特徵,因為藝術是用感性形象化的方式把真實呈現於意識,而這感性形象化在它的這種顯現本身里就有一種較高深的意義,同時卻不是超越這感性體現使概念本身以其普遍性相成為可知覺的,因為正是這概念與個別現象的統一才是美的本質和通過藝術所進行的美的創造的本質。」[6]然而,黑格爾畢竟還是把美基於理念之上。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西方美學思想發生了顯著而又重要的變化。一直被人們所崇尚的思辯理性主義遭受了普遍懷疑,而人的直觀感性開始得到重視。其實,早在18世紀,德國美學家鮑姆嘉通創建美學學科的時候,就在感性學的意義上關注美的問題。從此之後,形式與感性的關系就一直是美學研究中的重要問題。費希特以來,在審美與藝術研究中,「自下而上」的方法得到了廣泛應用,審美經驗受到了重視。實用主義美學家和機能心理學派的創始人杜威認為,藝術即經驗,把美與藝術作為經驗的存在來看待,桑塔耶納也是如此。而「格式塔」概念更強調這種經驗的整體性。貝爾的「有意味的形式」,是一種「審美的感人的形式。」[7]盧梭反對所有古典主義和新古典主義傳統的藝術理論,他認為:「藝術並不是對經驗世界的描繪或復寫,而是情感和感情的流溢。」[8]他更重視藝術與情感的關聯。而形式與感性的關聯中涉否以及如何涉及情感則是值得注意的問題。

㈣ 各流派的藝術主張是什麼

藝術流派簡述

--------------------------------------------------------------------------------

Abstract Expressionism 抽象表現主義
20世紀40年代興起於紐約的美國繪畫流派。絕大多數的抽象表現主義畫家都是充滿活力的?#21160;作派畫家。他們經常急速有力地將顏料塗在大幅畫布上,時而運用大筆觸,時而滴染,甚至直接在畫布上拋灑顏料。這種繪畫方式常被視為與畫作本身同樣重要。其他的抽象表現派畫家則採用一種平和、神秘的方式,以達到純抽象意象。此派藝術作品並非全屬抽象派或表現派,但一般相信此類藝術家以其自發性完成創作的手法,能引發並釋放出他們潛意識中的創造力。
Art Informel 非形象藝術
法語中的informel意思是?#38750;形象?#65292;而不是英語中informal(?#38750;正式?#65289;之意。在20世紀50年代,非形象藝術畫家所欲尋找出一種全新的方式來創作意象,而非借用前輩的那些可辨認的形態(參見立體主義與表現主義)。他們的目標是擯棄幾何形與具象形,去探索一種新的藝術語言。他們即興創造形體和方法。非形象藝術的作品非常多樣化,畫家通常使用自由的筆觸與厚塗手法。與同一時期在美國發展的?#25277;象表現主義?#30456;同的是,非形象藝術的范圍也相當廣泛,包括具象與非具象的畫家.雖然此派主要以巴黎為中心,但其影響力也遠至歐洲其他地方,特別是西班牙、義大利與德國。
Bauhaus 包豪斯
包豪斯學校是由建築師瓦爾特?#26684;羅皮烏斯於1919年在德國魏瑪創立的,並於20世紀20年代成為德國現代設計中心。學校也反映了當時在歐洲的一些社會主義潮流,其理念是將藝術與設計融入日常生活。格羅皮烏斯堅信藝術家與建築師應該與工藝匠一樣,他們的作品應具有實用價值,並且是一般人買得起的。包豪斯學校的學生包括畫家、建築師、陶工編織工、雕刻家及設計師,他們如同文藝復興時的畫家與工匠一樣,一起在工作室內研習。包豪斯的獨特風格是簡潔、幾何化和高度精緻。1933年納粹政府稱該校為共產主義知識分子活動中心而關閉該校。雖然包豪斯學校已遭解散,但離開德國移居世界各地的教師們仍繼續發揚該學校的設計理念。
Barbizon School 巴比桑畫派
在19世紀早期至中期,一群法國畫家旅行到巴黎西南40英里外的一個小村莊,這個小村莊叫巴比桑,位於楓丹白露森林的郊區。遠離了城市生活的壓力,畫家們帶著他們的畫架深入鄉村,在戶外描繪大自然。他們畫出了和暖的風景畫及田裡勞作的人們,並研究光線與大氣對他們周圍環境帶來的瞬間影響效果。許多巴比桑畫派的畫家已被人遺忘,但他們的一些發現卻為日後印象主義的創新技法作出了貢獻。
Baroque 巴洛克
巴洛克是17世紀初盛行於羅馬的重要風格,並在歐洲各地也有不同程度的流行,持續到18世紀。巴洛克一詞出自義大利語barocco意思是?#22855;異的?#12289;?#21476;怪的?#12290;巴洛克藝術一般以具有戲劇張力、能引發觀賞者情緒為特徵。典型的巴洛克宗教畫有衣褶呈旋渦波浪狀的聖母或聖徒,身邊還環繞著一群像朵朵輕雲般的天使。古代神話題材也很流行,同樣也是用誇張的手法繪成。在此期間的藝術作品並非全是風格華麗的,較憂郁的戲劇化畫家如卡拉瓦喬的作品也被歸屬於巴洛克藝術。
The Camden Town Group 卡姆登畫會
一群英國畫家於1911年組成的團體。團體成員經常聚會於畫家沃爾特?#35199;克爾特在倫敦北部的的畫室。他們的創作題材多以都市工人階級的生活為主,並深受畫家文森特?#20961;?#39640;和保羅?#39640;更的影響而採用強烈的形式與色彩。在1913年,畫會與其他藝術團體,如著名的旋渦派畫家(參見旋渦主義),共同組成了倫敦畫會。
Cobra 哥布阿社團
1948年至1951年間存在於歐洲的一個國際性的藝術家社團。"哥布阿"之名取自社團最初成員居住的城市的開頭字母(哥本哈根、布魯塞爾、阿姆斯特丹)。此社團的目標是提倡無意識的自由表現方式,以自由不拘的態度來作畫,醒目的色彩使其作品生動有力。他們特別強調源自北歐民間傳說和無意識的神秘象徵的幻想意象,而不是純粹的抽象形式。
Conceptual Art 概念藝術
在概念藝術中,隱含在作品背後的?#27010;念?#35201;比畫家使用的技法重要得多。在20世紀60年代概念藝術成為一種重要的國際現象,並且其表現形式已非常多樣化。其觀念或?#27010;念?#21487;以用多樣化的各種媒體來傳達,包括文章、地圖、圖表、影視、照片、表演以及畫廊里展出或專為某一特定地點的設計。有時風景本身即可成為藝術家的作品,例如理查德?#26391;的?#22823;地藝術"和克里斯托的?#29615;境雕塑?#12290;通過概念藝術的作品所表達的觀念,多來自哲學、女權主義、精神分析學、電影研究和政治行動主義。概念藝術的藝術家視自己為觀念創造者而非作品製造人的看法,改變了傳統對於藝術家和作品的觀念。20世紀60年代在義大利成立一個概念藝術的團體Are Povera,運用平庸和沒有價值的材料,發展了這個觀念。
Constructivism 結構主義
1913年在俄羅斯興起的抽象藝術運動。結構主義一掃傳統的藝術觀念,認為應仿效現代工業技術的形式和過程。這一點特別適用於雕塑,由來自工業的材料和技術的各個部分?#32467;構?#32780;成。在繪畫方面,同樣的原則也反映於二維空間的形式中;抽象的形體被用來創造出令人聯想起機械化技術的結構,並以近乎建築的式樣懸浮於空間里。雖然?#32431;粹?#30340;結構主義流行於俄羅斯革命初期,但其目標與觀念一直被20世紀的藝術家們所採用。
Cubism 立體主義
這種創造繪畫形象的革命性手法,是於20世紀的第一個10年由巴布洛?#27605;加索和喬治?#24067;拉克兩人所創立的。雖然立體主義呈現出抽象和幾何狀態,但事實上它卻是在描繪真實的形體。這些畫布上的?#24179;面?#29289;體,同時呈現了各個視角下物體的各個平面。立體主義不像文藝復興時期以來的藝術家那樣去創造物體在空間中的幻覺,而是在畫布上以二維空間來詮釋物體。這種創新重新確立了形體與空間的相互作用,永久改變了西方藝術的進程。
Dada 達達主義
?#36798;達?#30340;名稱本身沒有任何含義,是被用來稱呼1915年至1922年盛行的一項國際性?#21453;藝術?#36816;動。它的主要活動中心是位於蘇黎世的伏爾泰酒店,由志趣相投的詩人、畫家、作家與音樂家以無意識的詩、?#22122;音?#38899;樂與自發性繪畫來共同參與的實驗性藝術活動。達達主義強烈反對已確立的藝術勢力和傳統主義,此派的成員隨時准備以任何手法發揮想像力,以在平庸粗俗的市民間製造嚴重越軌的事件。典型的達達主義作品為?#29616;成品?#65292;將一件從原有環境中抽取出來的平常物品當作?#33402;術?#26469;展覽。達達主義這種狂熱的反理性運動,為20世紀20年代的超現實主義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De Stijl 風格主義
1917年由特奧?#20961;?#26460;斯堡和皮特?#33945;德里安在荷蘭所發起的一項藝術運動及雜志。他們認為藝術應在不斷凈化的過程中努力達到和諧、有序與清澄的境界。因而風格派的作品皆為質朴化和幾何形體化,主要運用正方形。構成畫面的是直線與純原色這些最簡單的元素。風格派的目標是極具哲理性的態度並用藝術觀念來反映出宇宙的神秘與秩序。此運動在1931年隨著凡?#26460;斯堡的去世而結束,但對歐洲的建築與實用美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Expressionism 表現主義
表現主義是1905年到1930年以德國為主要中心的一股藝術勢力。表現主義畫家意圖發展能表現他們內心情感而非外在世界的繪畫形式。他們的作品充滿張力和激情且高度個人化,其基本觀念是把畫布當成表達情感的工具。強烈、不真實的色彩和戲劇化的筆觸,使典型的表現主義作品具有生命力的震顫。因而不難理解文森特?#20961;?#39640;那粗獷的繪畫技法與獨特的色彩運用,會成為許多表現主義畫家的靈感來源。
Fauvism 野獸派
1905年在巴黎的一個展覽上,有一間展覽室的繪畫作品閃耀出純粹而對比強烈的色彩。它們看起來是以狂熱的激情畫出的。一位評論家稱這些作品為les fauves(法語,意為?#37326;獸?#65289;,從而得名。這些?#37326;獸?#33324;的作品,以明顯的強烈色彩、戲劇化的筆觸為顯著特徵,並憑借繪畫的表現深度,引發出一個高度情感和彩色的快樂幻想世界。
Futurism 未來主義
1909年在米蘭成立的一項前衛藝術運動。其成員的目標是把義大利從沉重的過去解放出來,展現現代光彩。未來主義成員對現代機械、運輸及通訊設備十分著迷,因而在繪畫和雕塑作品中,以稜角分明的形體和有力線條來表達物力論的感覺。未來派藝術的一個主要特點即為捕捉速度與動感,通常是描繪同一物體或人物在同時間輕微移動的數種意象,來表現一種騷動的狀態。
Gothic 哥特式
一種盛行於中世紀(約1150年到1500年)歐洲大教堂的藝術風格。此時的聖壇作品都摹擬教堂建築精心製作。哥特式的繪畫和雕塑的特色,便是描繪身形拉長的人物,在繪畫中則很少描繪三維立體空間,所用的透視法多無特定的規則,令人很難信服。到了14世紀末期,此風格更趨優雅、精緻,並提高了對大自然主題的興趣。精緻描繪動植物的細部,已成為繪畫的普遍特色。後哥特式風格影響多個國家,因而被稱為國際哥特式風格。
Impressionism 印象主義
此項繪畫運動始於19世紀60年代的法國。印象派畫家贊美林浴在自然光線下棗無論是曙光、日光還是薄暮的微光棗那令人驚嘆的自然景觀。他們著迷於光線與色彩間的關系,以純粹的色彩及自由的筆觸作畫。他們還根本改變了題材的選擇,避開傳統歷史、宗教或浪漫題材,而專注於風景和日常生活的情景。?#21360;象派"的名字來自一位記者在看了克勞德?#33707;奈的《日出?#21360;象》後的一句嘲諷語。
Kinetic Art 活動藝術
此名稱用來形容能具體表現真實或表面運動的藝術。這一概念最初是在20世紀20年代被提出的,但直到50年代至60年代才盛行並至巔峰。活動藝術可以是相當簡單的(例如亞歷山大?#32771;爾德的用風力抖動的裝置),也可以是復雜的(如廷居利運用馬達操作的雕塑)。此名稱也適用於利用光線效果給觀者造成動感幻象的藝術品。
Mannerism 矯飾主義
矯飾主義為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一種發展,通常被視為對15世紀至16世紀早期著重和諧、秩序與完美的一種反作用。此風格盛行於1520年到1600年間的義大利。其特點為鮮明且近乎耀眼的色彩、復雜的構圖、誇張的形體與戲劇化的動態。?#30699;飾"一詞源於義大利語maniera,意思是?#39118;格?#65292;具體指優雅、均衡、和諧。此詞在若干世紀以來已發展出許多不同意義,但通常仍與直率地表現過度技巧、手法與富於幻想的藝術家及其作品有關。
Minimalism 極少主義
極少主義為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主要發展於美國的一股繪畫及雕塑潮流。顧名思義,極少主義藝術是指削減外在形式直指本質:純粹的抽象、客觀、無特徵,排除外表裝飾或表現性的姿態。極少主義繪畫為單色畫,且多經由數學計算畫出方格或線狀結構,卻能引發一種庄嚴與存在感。雕塑家運用工業處理法及材料加鋼、運用塑料甚至管道來製造通常為一系列的幾何形體。這種雕塑沒有引發幻覺的特性。極少主義可視為對支配整個如年代現代藝術的抽象表現主義注重情感表現的反撥。
Nabis 納比畫會
為活躍於19世紀80年代的一小群畫家,他們受到保羅?#39640;更以純色作畫的啟發。此派的手法如成員之一莫里斯?#24503;尼所言:?#19968;幅畫作在作為一匹戰馬、一位裸女或一則軼事之前,本質上是一個覆益著色彩的平面。?#23485;闊畫面上的平坦色塊或圖案,即是納比派畫作的特色。除繪畫之外,此團體也對版畫、海報、書籍插圖、織物和戲劇設計感興趣。
Neo(-Classicism,-Expressionism,-Romanticism)新古典主義、新表現主義、新浪漫主義
詞頭的Neo即?#26032;?#30340;意思,指復興從前的潮流或理念。例如發展於18世紀後半葉的新古典主義,其目標便是回歸古典,重現古希臘和古羅馬藝術中的優雅風格。在藝術及建築上的特色,即是對線條及對稱的喜好,並經常借用古代藝術風格。新表現主義則是指20世紀70年代末一些美國及歐洲、尤其是德國的畫家,想重振表現主義的特色。新表現主義的作品傾向於高度個人化,且創作態度多熱情激烈。新浪漫主義則是指20世紀結合浪漫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一種強烈戲劇化形式。
Op Art 光效應繪畫藝術(視幻藝術)
一項發展於20世紀60年代的抽象藝術運動。op art為optical art的縮寫,意在開發人類視覺的一項運動。它憑借創造出看似閃爍、顫動的影像,和觀眾大玩視覺游戲。光效應藝術的作品本身雖為靜止的,但其形狀與色彩卻能造成視覺上的動感。
Pittura Metafisica(Metaphysical Painting)形而上學繪畫
此藝術運動為1917年由喬治?#24503;?#22522;里科和卡洛?#21345;拉在義大利創立。其特色為扭曲的透視法、不自然的光線及奇異的意象,並經常利用人體模型或雕像來取代人體。此派畫家以一種不真實的關系安排物體,製造出夢境般的魔幻氣氛。在這方面,形而上學繪畫與超現實主義有很多相同之處,但與之不同的是,形而上學繪畫著重於嚴謹的構圖及建築學理上的價值。
Pop Art 波普藝術
20世紀50年代出現於英美的一項藝術運動,其靈感來自消費社會及流行文化的意象。連環漫畫、廣告和大批量產品都是這一運動的一部分。波普藝本的特色,如其成員之一理查德?#27721;密爾頓所說,是?#30701;暫的、流行的、可消費的、低成本的、大量生產的、年輕的、有創意的、性感的、滑頭的、迷人的以及大商業的?#12290;這類粗率主題,通常在繪畫方面是以硬邊、類似照片的技巧,在雕塑方面則是對細節極少關注來加以強調。合成照片、組合藝術和拼貼,在波普藝術中也十分普遍。
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 拉斐爾前派社
為一群年輕英國藝術家在1848年所組成的社團。他們對英國繪畫的衰落感到沮喪,試圖重新喚起在文藝復興極盛時期拉斐爾大師之前的早期義大利藝術,如桑德羅?#27874;提切利和菲利波?#21033;比作品中的真摯感。拉斐爾前派畫家多描繪文學、歷史與宗教場景,並經常在作品中提出對社會行為和社會關系的道德評論。此派作品質感表現豐富,細節描寫細膩,顯示出畫家對花、織物裝飾特性的濃厚興趣。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
中世紀的人們生活在對上帝的敬畏中,教會無所不在。此時的藝術通常描繪天堂與聖徒.極少有描繪現實生話的。然而自14世紀起,人類開始意識到自己在世上的重要性及影響力。這種再生(或?#22797;興?#65289;的意義也反映在藝術上:人物變得更加逼真,空間更加真實,宗教故事也開始以人的觀點去描述。隨著時間的推移,從初期的喬托、馬薩喬風格的作品,到文藝復興巔峰時期的達?#33452;奇、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三位大師的不朽創作,藝術家愈來愈容易在畫布、濕壁畫與祭壇畫飾上重建世界的形象。雖然文藝復興通常與義大利關系密切,但阿爾卑斯山以北的德國和佛蘭德斯也各自發生了文藝復興運動。然而當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將重心擺在透視法及幻覺空間的創造上時,佛蘭德斯和德國的文藝復興藝術家則強調以精細、寶石般華麗的描繪手法呈現他們的周圍世界。
Rococo 洛可可式
1700年左右發展於法國的一種輕快、愉悅的裝飾風格,並在18世紀期間遍及整個歐洲。?#27931;可可?#19968;詞出自法語rocaille,意思是指用來裝飾噴泉或岩洞的有紋飾的貝殼或天然岩石。以室內裝飾風格為主的洛可可藝術,典型的特色為迷人、優雅、輕快的氣氛與淡而柔和的色彩。其主題經常為貴族或上流人士的輝煌過去及有傷風化的愛情故事。
Romanticism 浪漫主義
18世紀晚期至19世紀初期盛行於北歐與美國的一種藝術運動。浪漫主義所呈現出來的面貌十分多樣化,因此很難以單一的定義來解釋。此派藝術家撇開理性教條,而重視想像力與個人情感的表達。他們的作品經常描寫一些特殊的情感,如恐懼、孤獨、勝利和真摯的愛。浪漫主義正式結束於19世紀中葉,但這股潮流仍存留在20世紀的表現主義及新表現主義之中。
Surrealism 超現實主義
超現實主義興起於20世紀20年代的法國。此派主要理論家安德烈?#21187;雷東稱超現實主義的目標在於?#35299;決夢境與現實的既存矛盾?#65292;如此可發揮的范圍便很廣泛。此派畫家常用攝影般精確的手法,描繪恐怖的、非理性的場景,用日常用品創造出奇特的生物,或開發能讓潛意識顯現出來的繪畫技法。超現實主義作品雖具象徵性,但仍表現出一個從平靜夢境到夢魘狂想無所不包的奇異世界。
Symbolism 象徵主義
19世紀末盛行於法國的一種文學及藝術運動。象徵主義畫家否認現實主義,認為繪畫應表現意念與心理狀態,而不只是簡單描寫可見的世界。他們的風格從珠寶般華麗豐盛到蒼白而從容都有,但共同的興趣則在於超脫塵世的表達。象徵主義者最偏愛宗教或神話題材,此外像情慾、死亡與罪惡也都是常見的主題。
Vorticism 旋渦主義
1914年由溫德姆.劉易斯在英國成立的一種前衛藝術運動。?#26059;渦主義?#20043;名出自義大利未來派畫家波丘尼的一段評論:?#25152;有有創意的藝術都是從情感的旋渦中散發出來。?#21644;未來主義一樣,旋渦主義在繪畫和雕塑上都採用粗糙、稜角分明和高度戲劇化的風格,並以捕捉活力與動感為目標。此藝術運動雖未延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但卻是英國藝術中第一個朝抽象方面發展的重要潮流。
__________________

㈤ 藝術學的主要形式與流派

由於藝術形式分類的原則和角度不同,大致可以分為:
第一種:以藝術形象存在方式為依據,可以將藝術區分為時間藝術、空間藝術和時空藝術。時間藝術:音樂、文學;空間藝術:建築、雕塑、繪畫;時空藝術:戲劇、影視、舞蹈。
第二種:以藝術形象的審美方式為依據,可將藝術分為聽覺藝術、視覺藝術、和視聽藝術。聽覺藝術:音樂;視覺藝術:建築、雕塑、繪畫、書法,盆景,餐飲;視聽藝術:戲劇、影視。
第三種:以藝術作品的內容特徵為依據,可以將藝術分為表現藝術和再現藝術。表現藝術:音樂、舞蹈、建築、書法;再現藝術:繪畫、雕塑、戲劇、電影。
第四種:以藝術作品的物化形式為依據,可以將藝術作品分為動態藝術和靜態藝術。動態藝術:音樂、舞蹈、戲劇、影視;靜態藝術:繪畫、書法、雕塑、建築、工藝美術等。
現代藝術的范圍很廣泛,用來指從19世紀末期到大約1970年代大部份的藝術作品。(較近期的藝術作品通常被稱作當代藝術或後現代藝術。)順帶說一下,當代的藝術也就是今天的藝術再說什麼流派就很過時了。現在有無數種流派,或者說沒有流派。流派只有在過去藝術的形式和自由受到制約的時候才有其存在的必要和可能性。19世紀末浪漫主義:弗朗西斯科·戈雅(Francisco Goya)、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寫實主義:古斯塔夫·庫爾貝(Gustave Courbet)印象派: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馬內(Édouard Manet)、莫內(Claude Monet)後印象派:秀拉(Georges-Pierre Seurat)象徵主義:莫羅(Gustave Moreau)那比派(Les Nabis)塞尚(Paul Cézanne)、高更(Paul Gauguin)、梵高(Vincent van Gogh)和羅特列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等人的作品帶有高度實驗性及個人風格,在這個時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重要的現代雕塑先驅:馬約爾(Aristide Maillol)和羅丹(Auguste Rodin)20世紀初期(一次大戰前)新藝術:克林姆(Gustav Klimt)表現主義:安索爾(James Ensor)、柯克西卡(Oskar Kokoschka)、諾爾德(Emil Nolde)、孟克(Edvard Munch)野獸派:德朗(André Derain)、馬諦斯(Henri Matisse)、弗拉曼克(Maurice de Vlaminck)橋派(Die Brücke):基爾希納(Ernst Ludwig Kirchner)藍騎士派(Der Blaue Reiter):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馬爾克(Franz Marc)立體主義:布拉克(Georges Braque)、葛利斯(Juan Gris)、雷捷(Fernand Léger)、畢加索(Pablo Picasso)奧費主義(Orphism):德洛內(Robert Delaunay)、維雍(Jacques Villon)未來主義:巴拉(Giacomo Balla)、薄丘尼(Umberto Boccioni)、卡拉(Carlo Carrà)俄國:賈柏(Naum Gabo)、康丁斯基、利西斯基(El Lissitzky)、馬勒維奇(Kasimir Malevich)、塔特林(Vladimir Tatlin)風格派(De Stijl):都斯博格(Theo van Doesburg)、蒙得里安(Piet Mondrian)雕塑:馬諦斯、布朗庫西(Constantin Brancusi)攝影:畫意攝影主義(Pictorialism)、純粹攝影(Straight photography)19世紀的發軔現代藝術是從西方開始的,最先是繪畫和版畫,然後在19世紀中期擴展到其他的視覺藝術上,如雕塑和建築。到了19世紀末期,一些對現代藝術有重要影響的運動開始出現:以巴黎為中心的印象派,以及最初從德國開始的表現主義。現代藝術受到的影響來自很多方面:比如接觸到東方的裝飾性藝術,尤其是日本版畫;泰納(J. M. W. Turner)和德拉克羅瓦在顏色上的創新;還有像米勒等畫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有更多描述日常生活的主題。當時對藝術的普遍觀念認為,藝術應該精確地描述事物,而且必須企圖表現出其理想的樣貌。因此當時最成功的畫家如果不是接受委託,就是透過舉辦大型畫展來進行創作。政府也會資助畫家,並且定期舉辦展覽。於是跳脫理想化與精確描述的藝術,就不只是一種藝術路線的改變,而是社會和經濟狀況造成的結果。這些新的運動並不必然將他們自己視為一種進步前衛或者個人藝術的解放。相反地,他們認為他們才是再現了所謂的真實與普世價值。印象派畫家說人們並沒有看到物體,而是看到那些物體反射出的光,因此畫家必須在自然的光線下而非在畫室中作畫,並且捕捉那些光線帶來的效果。印象派藝術家自己組成了一個團體來推廣他們的作品,盡管內部關系有些緊張,他們還是能夠集結起來舉辦了一些展覽,然後他們的風格又被其他國家的藝術家所接納。這些因素都促使大家相信這是一個「運動」。從建立起一套藝術方法、逐漸形成一股風潮、到最後獲得國際性的接納,這個過程將在每個現代藝術運動中不斷被重復。20世紀初期1901年-1906年,在法國巴黎,梵高、高更和塞尚的作品,首次大規模公開展覽,20世紀的現代藝術發展,約始於1906年,20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中興起的藝術運動有野獸派、立體主義、表現主義和未來主義。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了這一階段的終止,不過也因此開始了一些反戰運動,比如達達主義和杜桑(Marcel Duchamp)的作品以及超現實主義。另外像風格派(de Stijl)和包浩斯學派也影響到日後關於藝術、建築、設計和藝術教育之間關連的發展。在1913年的軍械庫畫展(The Armory Show)中以及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移民到美國的歐洲藝術家,現代藝術被介紹到了美國。不過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美國才成為新興藝術運動的重要地點。1950年代和1960年代出現的藝術運動有抽象表現主義、普普藝術、歐普藝術和極簡主義;1960年代和1970年代則出現了地景藝術、表演藝術、觀念藝術和照相寫實主義。大約在這個時期,有些藝術家和建築師開始揚棄「現代」的觀念,並創作典型的「後現代」作品。從後戰時期開始,越來越少藝術家使用繪畫來作為他們主要的創作媒介,有越來越多人使用大型的裝置和表演。從1970年代開始,新媒體藝術(new media art)變成了一個藝術類別,有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在實驗一些科技媒介來創作,比如影像藝術(video art)。

㈥ 表演藝術中的體驗派,方法派,表現派分別指的是什麼

1、表現派是在理解角色靈魂的基礎上,通過外在表現形式突顯人物個性,包括道具,特定的表情,標簽式的動作等等,特別走外的。比如誇張的喜劇表演,就屬於表現派范疇。

表現派創作特點是通過藝術家的主觀內省,運用變化、誇張、象徵等手法創作題材。

2、體驗派是演員必須讓自己變成角色,應該在舞台上想人物所想,思人物所思,努力去進入人物,然後表現出人物的情感。效果是演誰「是」誰,要求一切必須都是絕對真實融入角色。

3、方法派是體驗派的延續和補充,其核心思想還是體驗派的核心。

方法派是演員在舞台上要真正的去想,情感是通過觸發自身經歷而爆發出來的,而不是努力的讓自己的思想與角色保持一致。

也就是說並不是直接讓自己進入人物去揣摩人物應有的心情,而是通過調用自身的內在情感表現爆發帶回到人物,不局限在人物的機械化演繹上,由自身情感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出一系列極具創造力的表現。

方法派訓練出的表演以細膩、真實、凝練、飽滿的情感見長。

(6)形式藝術學六派主張什麼擴展閱讀

我們通常說表演學派中體驗派是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表現派是指布萊希特體系。

體驗派對生活的理解、經歷採用不同的表現形式將生活重現。而表現派不太注重體驗本身的實質,而側重於表現形式。

表現派認為表演重要的是找到足以深刻反映人物內心世界的外部形式,並有能力在每次演出中准確地再現這個形式,達到感動觀眾的效果,而不是演員自己感動。演員表演要十分冷靜和理智地控制自己,不能聽憑感情的驅使。

體驗派的基本觀點是演員不能僅憑自己的形體、聲音去表演,他必須要投入自己的思想、心靈和感情。一個冷漠的、缺乏熱情的人不會成為一個好演員。對演員來說,最重要的是生活的磨煉,一個飽經滄桑,生活閱歷很深的,經受過生活中酸甜苦辣、喜怒哀樂種種滋味的演員,他的實際生活感受是他表演的巨大財富。

體驗不是目的,不能為體驗而體驗。體驗人物的思想感情是為了達到表演的充實、真實、有強烈的感染力,人物的內心活動最終要准確、鮮明、細致地表達出來使觀眾感受到。表演反對內心空虛,反對沒有充實的內在感受去裝腔作勢地表情,這被稱作「表演情緒」,但不能錯誤地認為只要去體驗的思想感情就行了,不用注重它的表現。

人的思想感情的活動總是要通過相應的表情、動作表現出來,排練中需要逐漸把人物的地位調度、動作手勢、表情變化;語氣聲調處理等都確定下來。應當每一次演出都具有「新鮮感」,要像第一次感受那樣去感受。激起真摯、充實的內心情感進行表演。

內在情感要通過外部動作表露出來,外部動作又總是有其內心活動的依據,兩者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作用,緊密關聯的,這還表現在不僅內在情感能激發產生相應的外部動作,而外部動作也能反過來激發產生相應的內在情感。

總之體驗和表現是不可分割的同樣重要的兩個方面,不能只強調一面而忽視另一面,從這點來說「體現人物」這個詞比較准確,它反映了表演藝術是體驗和表現的結合統一。

閱讀全文

與形式藝術學六派主張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4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2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