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文化藝術
藝術的民族性是指「運用本民族的獨特的藝術形式、藝術手法來反映現實生活,使文藝作品有民族氣派和民族風格。」①具有民族性特點的藝術作品立足於本民族的文化藝術傳統及審美意識,採用傳統藝術形式創作,主要表現本民族人民群眾的生活、思想感情、願望和藝術審美情趣。
藝術的世界性主張擺脫桎梏、解放思想、拋棄民族文化傳統,是一種超階級的勢力擴充。②就藝術而言,是一種能為多民族所接受、容納的形式、內容。
關於藝術民族性與世界性的關系有以下兩種觀點,其一認為藝術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於時代的前進,文化藝術同經濟一樣會在相互借鑒的基礎上趨於統一,形成具有同一特點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藝術潮流,這種具有世界意義的國際化藝術將成為今後世界藝術發展的主流;其二認為藝術的世界性同樣具有民族性。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隨著藝術的發展,以及人們對藝術民族性認識的深入,只有在積極吸收外來文化的基礎上,不斷發展民族藝術,才能使藝術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毛澤東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國比我們高,要承認這一點。藝術是不是這樣呢?中國在某一點上有獨特之處,在另一點上外國比我們高明。……中國文化應該發展。……象西太後反對『洋鬼子』是錯誤的。要向外國學習,學來創作中國的東西。……我們接受外國的長處,會使我們自給的東西有一個躍進。中國的和外國的要有機地結合,而不是套用外國的東西。……外國有用的東西,都要學到,用來改進和發展中國的東西,創造中國獨特的新東西。」③
應當看到西方文化對經濟落後的民族有著不可抵禦的吸引力。正確認識藝術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的辯證關系,對於處在世界各民族聯系愈來愈緊密的今天尤其具有現實意義。
筆者以為藝術的民族性與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開。二者是互相聯系又互相區別的一對矛盾的兩個方面。
首先,保持藝術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因為本民族藝術曾滋養過他民族文化而藐視他民族文化。
正如當我們看到一個乞丐大言不慚地向人們訴說其祖其父曾經是如何如何的高官巨富時,相信任何人都不會同情他,甚至有人會罵他是敗家子。先賢的榮耀是我們民族的光輝歷史,它應成為我們今天發奮圖強的動力,而決不是我們招搖撞騙的旗幟或塗脂抹粉的面霜。當我們誇耀中國畫的寫意境界如何之高:氣運生動、骨法用筆等等,而貶斥西畫雖工亦匠,不入畫品時,在某種意義上也在承認中國水墨畫粗枝大葉,西畫精雕細刻。二者相輔相成。有陽光照射就會有陰影存在,這是人們早已深悉的道理。中國水墨畫追求無暗面的畫面效果,實則是在表達一種理想的追求、美好的嚮往,嚮往著這個世界沒有黑暗、沒有陰影,希冀我們的主人前途明媚、無上榮光。世界上能找到沒有明暗對比的事物嗎?孔雀開屏時,難免會將它難看的屁股展現無疑。萬事萬物無不如此。藝術應該保持本民族的獨特個性。藝術世界的繽紛多彩由無數不同民族、不同藝術個性的藝術家組成。很難想像有一天各民族藝術失去本民族的藝術特色,全人類僅擁有一種藝術樣式、藝術風格、藝術語言甚至表現內容時會怎樣。這一天不僅難以想像而且根本不可能存在。即使到了共產主義社會,藝術的民族性也會象自然界中的花花草草千姿百媚一樣,呈現出一派繽紛的景象。如果存在一種世界性的藝術樣式、藝術風格、藝術語言,那麼這不僅標志著藝術的消亡,也是人類社會的悲哀。花紅柳綠相輔相成,世界藝術的繁榮也要求必須保持各民族藝術的個性。
斯大林同志曾把「表現於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共同體」作為民族特點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標准。那麼,是否存在藝術民族性的標准?或者說,什麼樣的作品才稱得上是具有民族性的作品?這不是一下子能夠回答的。藝術的民族性本身也不是一種樣式,而是百花齊放的。這「花」來自藝術家各自對傳統的選擇,來自個人的生活體驗、人生體驗、情感體驗,甚至來自藝術家對民族藝術因素獨特的吸收、借鑒。正是這些相異性使藝術的民族性本身也是多樣的。藝術的民族性相對於藝術家個人創作而言又是一個共性的概念。藝術家的「個性」是它的基礎。沒有藝術家的創作個性也就沒有民族藝術。所以,倡導藝術民族性時必須同時提倡藝術家的創作個性。
其次,保持民族性不能無視他民族藝術精華,吸收他民族藝術精華也不是將民族個性消解。
藝術世界性不等於美國化,也不等於歐洲化。藝術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國、某一地區的藝術樣式為標本,而且隨著各民族藝術的發展,藝術的世界性同樣處於發展之中,不是一成不變的。
中西融合不是將一瓶紅墨水、一瓶黑墨水傾注在一起的黑紅不分、非此非彼、非驢非馬。就藝術而言,這不僅不必要,而且不可能。中西融合之「融合」是為了吸收他民族文化藝術之營養,正如人吃豬肉、羊肉,不是為了使自己變成豬、羊一樣,這種吸收、借鑒,絕不是外表的摹仿、復制、克隆,而是為我所用,用以滋養我們的身心、我們的藝術,強我們的身、健我們的體,發展我們的民族藝術。
「如同我們對於食物一樣,必須經過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腸運動,……然後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④眾所周知,西方現代主義藝術吸收了東方乃至非洲原始藝術的精華,但西方藝術沒有被東方藝術淹沒。我們今天吸收、借鑒他民族的藝術精華,必須具有明確目的,即為了促進本民族藝術的發展。
在今天這樣一個被稱為「地球村」的信息時代,若要求一民族藝術潔身自好、守身如玉不受他民族藝術絲毫影響,象牛郎、織女隔河相望而又互不傾慕,實在太難;如果要求藝術家在藝術薈萃的大花園中只採摘本民族藝術之花而對他民族藝術的奇花異草毫不動心,也實在難為我們的藝術家。「物以稀為貴」那種他民族擁有而本民族缺乏的事物,常常具有極大的誘惑力。正如人們常常不滿足粗茶淡飯而追求飽眼福、飽口福一樣,吃膩了大魚大肉的貴族會對布衣之食垂涎。在不斷的喜新厭舊和懷古中人類創造了今天的文明、今天的藝術;人類也會在新一輪喜新厭舊和懷古中創造出明天的新生活和新藝術。
只要各民族間的交往存在,藝術的交流就不可避免地會存在。藝術的民族性只有在與他民族的交往中,在世界藝術的舞台上展現自己的美麗並不斷改變自己的舞姿,才真正具有魅力。對待西方藝術、西方文明既不必咬牙切齒,也不必趨之若騖。西方各種藝術既不是洪水猛獸,也不是濟世良葯。
我們不能祈求擁有一種包含一切藝術之優點的藝術,這不僅不可能,而且無意義。我們也不必抱殘守缺、孤芳自賞,我們應不斷吸收他民族藝術的精華,以完善和發展本民族固有之藝術。同樣我們也應看到,有些民族藝術、民間藝術並不具有世界性。我們的民族與世界其它民族一起構成一個大部隊。我們不必裹著小腳、拖著長辮在世界文化的行列中行走。任何民族都不必亦步亦趨地跟在他民族藝術後面接軌。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並不拒絕污泥提供給它的養料。只有站在本民族及他民族前輩兩個肩膀上,才能成為當代藝術的巨人。無論是藝術家還是藝術欣賞者,不僅要對本民族的藝術傳統進行選擇,對他民族的藝術也必須用我們的量規加以規范、選擇。我們應提倡創造性地繼承吸收,避免奴隸般地因襲。
在世界藝術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有意義,離開這個舞台不僅其藝術的民族性將失去光彩,藝術的世界性也不復存在。
㈡ 如何看待不能為大眾所接受的藝術現象藝術與大眾之間應呈現為一種什麼樣的關系
不完全同意樓上的評價。當代藝術有它自身的存在價值。大眾不應該因為看不懂,就說這些都是故弄玄虛,神經病。我們大眾應當學會尊重每個藝術家的成果。而且很多藝術家也通過努力,試圖讓觀眾去理解作品本身的意義。
文學,音樂,繪畫都是教育的一部分,當然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我想,今後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各種各樣的藝術作品。
至於藝術與大眾的關系,我想大眾也未必是藝術家的衣食父母。有些藝術品的創造,並未有奢求大眾的廣泛接受,而只是圈內人士的品評。而且買家和收藏家也只是極少一部分人群。我們稱之為3%的觀眾。意思就是說,在畫廊看畫的人中,只有少部分有一定的鑒賞力,而在這一部分人群中,只會有更少幾個人兼備購買力。這個百分比在中國,可能只有千分之一。
㈢ 西方的人體藝術和中國的傳統文化,兩者是否有沖突
本質上,藝術是無國界的。雖然創作方法不同於藝術概念,但藝術的目的和功能是相同的。所有藝術的根本目的都是宣揚善,壓制惡,傳達真善美。西方人體藝術與中國傳統文化沒有沖突。只是東西方文化觀念和藝術品味不同,造成了一些誤解。
我國生殖崇拜發展到先秦時期,並開始衰落。根本原因是先秦百家爭鳴之後,形成了一系列的思想體系。尤其是在儒家思想成為主流後,人們被教導要遵守各種道德規范。生殖崇拜在野生時代被認為是一種壞習慣。隨著封建禮教制度的日益完善,人體、性、慾望等被不斷壓抑,被視為與封建禮教制度相沖突的行為,逐漸變得對公眾難以言喻。
㈣ 儒釋道對中國傳統藝術的影響
春秋之後的兩千五百多年中,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最深的是儒家、釋家和道家。這三家的鼻祖:孔子、釋迦牟尼和老子也因此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長久的受到後人的景仰和崇拜文化本身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是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徵和民族特徵,又具有時代特徵。 中國傳統文化並不簡單地等同於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簡單相加,而是中華民族各種思想文化的總和,包括了各種觀念形態和物質形態的文化。 佛學、道學、玄學也不能成為精神的寄託和心靈的慰藉,這些引導人們超脫俗世的思想傾向,直接滲透在傳統繪畫里,一並和畫家的生活境遇遠離。隨著時代的變遷,入世的世界觀是主導,人們被現代西方文化吸引著,因此,對傳統藝術形式的理解和繼承的熱情大減。 中國的文化是以儒、道、釋、墨、名、法、陰陽等各家學說多元互補而構成的,自然中國的科學也是這多元化學說交融的結晶。然而就諸子百家對中國傳統科學影響的廣度與深度而言,道家無疑是主流。
㈤ 藝術是不是包括在文化之中
文化是一個群體(可以是國家、也可以是民族、企業、家庭)在一定時期內形成的思想、理念、行為、風俗、習慣、代表人物,及由這個群體整體意識所輻射出來的一切活動。傳統意義上所說的,一個人有或者沒有文化,是指他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後者是狹義的解釋,前者是廣義的解釋。
藝術是社會意識形態的一種。是人類實踐活動的一種形式,也是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藝術家按照美的規律塑造藝術形象,以人為中心對社會生活做出感性與理性、情感與認識、個別性與概括性相統一的反映,把創造性的生活與表現情感結合起來,並用語言、音調、色彩、線條等物質手段將形象物質和外觀,成為客觀存在的審美對象。形象性與審美性是藝術作品最突出的特徵。藝術起源於生產勞動並滲透到人類活動的各個方面、是人類自由創照能力的體現,它在發展過程中早已成為獨立的精神活動領域。藝術活動是一個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個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隨著社會發展而發展。優秀的藝術作品是全體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它促進人們之間的交往,推動歷史的前進。可陶冶人的情操與性情。
用形象來反映現實但比現實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包括文學、繪畫、雕塑、建築、音樂、舞蹈、戲劇、電影、曲藝、工藝等。
藝術的民族性是指「運用本民族的獨特的藝術形式、藝術手法來反映現實生活,使文藝作品有民族氣派和民族風格。」①具有民族性特點的藝術作品立足於本民族的文化藝術傳統及審美意識,採用傳統藝術形式創作,主要表現本民族人民群眾的生活、思想感情、願望和藝術審美情趣。
藝術的世界性主張擺脫桎梏、解放思想、拋棄民族文化傳統,是一種超階級的勢力擴充。②就藝術而言,是一種能為多民族所接受、容納的形式、內容。
關於藝術民族性與世界性的關系有以下兩種觀點,其一認為藝術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於時代的前進,文化藝術同經濟一樣會在相互借鑒的基礎上趨於統一,形成具有同一特點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藝術潮流,這種具有世界意義的國際化藝術將成為今後世界藝術發展的主流;其二認為藝術的世界性同樣具有民族性。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隨著藝術的發展,以及人們對藝術民族性認識的深入,只有在積極吸收外來文化的基礎上,不斷發展民族藝術,才能使藝術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毛澤東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國比我們高,要承認這一點。藝術是不是這樣呢?中國在某一點上有獨特之處,在另一點上外國比我們高明。……中國文化應該發展。……象西太後反對『洋鬼子』是錯誤的。要向外國學習,學來創作中國的東西。……我們接受外國的長處,會使我們自給的東西有一個躍進。中國的和外國的要有機地結合,而不是套用外國的東西。……外國有用的東西,都要學到,用來改進和發展中國的東西,創造中國獨特的新東西。」③
應當看到西方文化對經濟落後的民族有著不可抵禦的吸引力。正確認識藝術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的辯證關系,對於處在世界各民族聯系愈來愈緊密的今天尤其具有現實意義。
筆者以為藝術的民族性與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開。二者是互相聯系又互相區別的一對矛盾的兩個方面。
首先,保持藝術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因為本民族藝術曾滋養過他民族文化而藐視他民族文化。
正如當我們看到一個乞丐大言不慚地向人們訴說其祖其父曾經是如何如何的高官巨富時,相信任何人都不會同情他,甚至有人會罵他是敗家子。先賢的榮耀是我們民族的光輝歷史,它應成為我們今天發奮圖強的動力,而決不是我們招搖撞騙的旗幟或塗脂抹粉的面霜。當我們誇耀中國畫的寫意境界如何之高:氣運生動、骨法用筆等等,而貶斥西畫雖工亦匠,不入畫品時,在某種意義上也在承認中國水墨畫粗枝大葉,西畫精雕細刻。二者相輔相成。有陽光照射就會有陰影存在,這是人們早已深悉的道理。中國水墨畫追求無暗面的畫面效果,實則是在表達一種理想的追求、美好的嚮往,嚮往著這個世界沒有黑暗、沒有陰影,希冀我們的主人前途明媚、無上榮光。世界上能找到沒有明暗對比的事物嗎?孔雀開屏時,難免會將它難看的屁股展現無疑。萬事萬物無不如此。藝術應該保持本民族的獨特個性。藝術世界的繽紛多彩由無數不同民族、不同藝術個性的藝術家組成。很難想像有一天各民族藝術失去本民族的藝術特色,全人類僅擁有一種藝術樣式、藝術風格、藝術語言甚至表現內容時會怎樣。這一天不僅難以想像而且根本不可能存在。即使到了共產主義社會,藝術的民族性也會象自然界中的花花草草千姿百媚一樣,呈現出一派繽紛的景象。如果存在一種世界性的藝術樣式、藝術風格、藝術語言,那麼這不僅標志著藝術的消亡,也是人類社會的悲哀。花紅柳綠相輔相成,世界藝術的繁榮也要求必須保持各民族藝術的個性。
斯大林同志曾把「表現於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共同體」作為民族特點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標准。那麼,是否存在藝術民族性的標准?或者說,什麼樣的作品才稱得上是具有民族性的作品?這不是一下子能夠回答的。藝術的民族性本身也不是一種樣式,而是百花齊放的。這「花」來自藝術家各自對傳統的選擇,來自個人的生活體驗、人生體驗、情感體驗,甚至來自藝術家對民族藝術因素獨特的吸收、借鑒。正是這些相異性使藝術的民族性本身也是多樣的。藝術的民族性相對於藝術家個人創作而言又是一個共性的概念。藝術家的「個性」是它的基礎。沒有藝術家的創作個性也就沒有民族藝術。所以,倡導藝術民族性時必須同時提倡藝術家的創作個性。
其次,保持民族性不能無視他民族藝術精華,吸收他民族藝術精華也不是將民族個性消解。
藝術世界性不等於美國化,也不等於歐洲化。藝術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國、某一地區的藝術樣式為標本,而且隨著各民族藝術的發展,藝術的世界性同樣處於發展之中,不是一成不變的。
中西融合不是將一瓶紅墨水、一瓶黑墨水傾注在一起的黑紅不分、非此非彼、非驢非馬。就藝術而言,這不僅不必要,而且不可能。中西融合之「融合」是為了吸收他民族文化藝術之營養,正如人吃豬肉、羊肉,不是為了使自己變成豬、羊一樣,這種吸收、借鑒,絕不是外表的摹仿、復制、克隆,而是為我所用,用以滋養我們的身心、我們的藝術,強我們的身、健我們的體,發展我們的民族藝術。
「如同我們對於食物一樣,必須經過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腸運動,……然後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④眾所周知,西方現代主義藝術吸收了東方乃至非洲原始藝術的精華,但西方藝術沒有被東方藝術淹沒。我們今天吸收、借鑒他民族的藝術精華,必須具有明確目的,即為了促進本民族藝術的發展。
在今天這樣一個被稱為「地球村」的信息時代,若要求一民族藝術潔身自好、守身如玉不受他民族藝術絲毫影響,象牛郎、織女隔河相望而又互不傾慕,實在太難;如果要求藝術家在藝術薈萃的大花園中只採摘本民族藝術之花而對他民族藝術的奇花異草毫不動心,也實在難為我們的藝術家。「物以稀為貴」那種他民族擁有而本民族缺乏的事物,常常具有極大的誘惑力。正如人們常常不滿足粗茶淡飯而追求飽眼福、飽口福一樣,吃膩了大魚大肉的貴族會對布衣之食垂涎。在不斷的喜新厭舊和懷古中人類創造了今天的文明、今天的藝術;人類也會在新一輪喜新厭舊和懷古中創造出明天的新生活和新藝術。
只要各民族間的交往存在,藝術的交流就不可避免地會存在。藝術的民族性只有在與他民族的交往中,在世界藝術的舞台上展現自己的美麗並不斷改變自己的舞姿,才真正具有魅力。對待西方藝術、西方文明既不必咬牙切齒,也不必趨之若騖。西方各種藝術既不是洪水猛獸,也不是濟世良葯。
我們不能祈求擁有一種包含一切藝術之優點的藝術,這不僅不可能,而且無意義。我們也不必抱殘守缺、孤芳自賞,我們應不斷吸收他民族藝術的精華,以完善和發展本民族固有之藝術。同樣我們也應看到,有些民族藝術、民間藝術並不具有世界性。我們的民族與世界其它民族一起構成一個大部隊。我們不必裹著小腳、拖著長辮在世界文化的行列中行走。任何民族都不必亦步亦趨地跟在他民族藝術後面接軌。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並不拒絕污泥提供給它的養料。只有站在本民族及他民族前輩兩個肩膀上,才能成為當代藝術的巨人。無論是藝術家還是藝術欣賞者,不僅要對本民族的藝術傳統進行選擇,對他民族的藝術也必須用我們的量規加以規范、選擇。我們應提倡創造性地繼承吸收,避免奴隸般地因襲。
在世界藝術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有意義,離開這個舞台不僅其藝術的民族性將失去光彩,藝術的世界性也不復存在。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㈥ 請問,宗教對古今中外藝術的發展有什麼消極影響呢
兄弟,你這范圍有點大,我就談談我的看法吧,我個人認為宗教對當今時代的藝術發展的消極影響趨勢越來越弱,但在古代來說,西方世界黑暗的中世紀時期教會(也是宗教的一種),整體的藝術發展在我看來是停滯的,因為教會的勢力強大,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阻礙了文化運動的發展。對中國古代來說,佛教傳入中國,沖擊了儒家地位,影響了藝術家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盲目崇拜,改變了社會風氣,從而影響到了藝術的發展。主要歸結起來就是:阻礙,束縛了藝術的發展。但不可否定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又促進了藝術發展
㈦ 為什麼總有人把文化藝術分為高雅和低俗分歧的原因是什麼
我之前有回答過關於高雅和低俗的問題。有一點必須承認的是,高雅和低俗確實屬於相互抵觸卻又共存的東西。不論在哪個國家或地區都必定有高雅和低俗兩者共存,不論你在哪個圈子混,都會有一方鄙視另一方的存在。因為人本身就是善與惡共存的,具有兩面性的生物。而由人類聚集所創造出來的圈子,必定是包含著人原有的屬性的。
人們都喜歡將自己的個人屬性和個人歸屬感建立在一個個群體之上。一群藝術和文化修養較高的人聚集在一起所欣賞的東西稱之為高雅,而沒什麼文化、沒什麼世面的人所感興趣的東西稱之為通俗。因為一個人的審美能力是由個人修養和人文知識等因素所決定的。還有一點應該是大家都有同感的就是,高雅和通俗的東西也會隨著時間、環境和其被商業化的程度而改變。當高雅的東西被過度重復使用時,其高雅就會變成通俗。
㈧ 人為什麼會對藝術有一種莫名的崇拜感
我想最簡單而又最有說服力的原因就是:藝術來源於生活,但它又高於生活。
藝術來源於生活,使得人們很樂意也很容易接受它並喜歡它,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喜聞樂見。藝術無國界,無論國家、種族、性別、年齡大小、文化高低,都可以從藝術中看到自己熟悉的東西,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看到自己需要的東西。藝術成為人們生活中一種不可或缺的精神需求。
再如喬爾喬內的《入睡的維納斯》。畫面中,美麗愛神維納斯靜卧於露天的一張木床上,彷彿已進入甜蜜的夢鄉,靜謐、安然、恬淡、自然。遠方,碧空如洗,白雲悠悠,一座蒼翠的小山丘,一幢古色古香的房子,幾棵稀疏倒影的樹木;近處,鬱郁蔥蔥的草坪環抱於維納斯靜卧的木床……多麼迷人的一幅圖景啊!人們從這幅畫中不僅看到了維納斯的美麗典雅,也看到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景合一其樂融融的秀麗景觀。這不正是人們追求嚮往的美好生活嗎?!